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91-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办学理念。广西教育厅下发的《广西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通过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彰显职业教育集团在地方产业发展及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功能,让职业院校与龙头优势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层开展教学、科研及项目合作,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研究的目标及方向。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南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完善“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以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为重点,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立交桥”,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
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紧紧抓住了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但要发挥集团内各方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形成利益共享链,让企业放心与院校开展合作,学校积极投入企业,确保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高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一核心两轴两线”的技术研究框架。
“一核心”,就是以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研究核心平台,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融于集团化办学之中,来综合探索研究专业建设、课程优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开发、教师团队培养、人才质量考评等,通过这一核心研究,摸索出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
“两轴”,即校企深度合作和中高职衔接,形成两个主研究轴。对于前者重点在合作机制、运行模式、资源共享、生产性基地共建、合作育人等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侧重集团内校际间通过集团平台探讨中高职教育链接问题,这一研究轴要解决中高职衔接中专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课程开发与优化、人才层次与质量、师资扶持与互动、评价方式改革与互认等。
“两线”,就是林业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两条专业线。专业线不是相互单独进行研究的,而是两个专业融于林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中,根据各自的特色推进项目研究。既是相对的专业线,又是综合的专业线。这样的研究组织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领域和技术范围,发掘集团的资源侧重面,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岗位差异性。
二、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树立“主动适应社会,全方位服务社会”的服务观,完善了“校行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实施了“品牌办学、开放办学、合作办学、质量立校、人才校、创新交校”的战略构想,建立了产学一体、政校企社联合、社会服务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运行方式,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创新集团工作机制,激发集团化办学的原动力。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在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下,于2010年牵头组建了广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学院又牵头组建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由南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8所涉林院校、88家行业企业、14家科研院所、8家行业协会学会联合组成。集团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通过搭建集团内林业行业产学研结合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习设施、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教科研成果、教育信息、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林业职业教育新模式,增强林业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服务现代林业发展的能力。
至2016年5月,我们从林业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办学特色与育人方向针对性地选择了集团内典型企业合作。校内,选择沙塘林场、广西艺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森态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君武森林公园作为核心企业。校外,首先筛选大型企业,其次是行业内优秀企业。据此,我们重点形成了园林、林业两个专业面的合作企业群体。其中园林类核心企业6家,林业类企业10家。如园林企业中,多年来一直有深度合作的柳州园林科研所、柳钢集团钢星园林公司、柳州园博园、柳州中华园、广西润泽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林业类如国有三门江林场、乐业雅长林场、鹿寨林业局、融水林业局、防城港金花茶培育基地等。
通过集团化合作办学的有益探索,形成了集团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研共生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培训与服务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共赢发展效果。
(二)建立中高职学校合作办学人才共育模式,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具有鲜明的林业行业特色和南方区域特征,它的成立对深化林业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搭建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中高职顺畅对接,形成中高职系统培养技术人才的“立交桥”。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与15所中职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尝试了多种模式:一是“2+3”模式,前2年在原中职学校就读,后3年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这种模式比较理想,兼顾了中高职两校利益,学生在环境熟悉方面也比较有利。二是全程指导模式,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中职学校开展培训提升工作。我们共计有35人次的老师到中职学校开展技术支撑工作,不仅如此,我们还到柳州市5所高中、4所初中开展相关咨询工作。在柳州市一职校建立了园林类等多专业校际合作,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民族职高联合办学、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定向培养民族类学生(年定向60名)等。三是学校间资源共享,园林专业充分利用温室大棚、设计室、插花室及模型实训室吸收中职师生到校参观学习,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林业专业利用中草药室、土壤室、组织培养室、病虫害防治室等与中职学校共享,为它们提供培训平台。
从运行机制方面,双方本着共同进步、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与思路,从比较容易的合作点开始,如双方先互访,建立合作意向,构建协议平台,初步合作(如生源开发、校园绿化、老师互派、学生参观、教材开发、课题研究),到合作评估,再深度合作,建立序列化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中高职合作文化,打造示范。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研究。通过集团化办学研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方面有突出成果。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紧密企业岗位工位,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知名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与企业一同开发,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校场一体、融入行业、工学交替”全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学校完善的“校中有场,场中有校,校场一体”的特色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林业行业企事业单位,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又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导向、真实情境、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园林工作的内涵特点分解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以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贴近生产、体现工艺、实现技术为基本出发点,依托“一站式”实训基地和园林行业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仿真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培养园林工程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如通过立项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着重在课程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入探索和改革,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融入当代科学技术、工艺、材料的新成果,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加强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2014―2016年共立项区级教改课题20多项,结题区级教改课题30多项,组织开展了40多场次的院系公开课、汇报课。如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参与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教育部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同时参加“生态文化馆”和“数字标本馆”的建设,现已完成2016年建设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实训基地共建教材开发研究。研究集团化办学中实践教学与实用教材的研发编写,利用集团内高效丰富的资源形成资源平台,利用教学资源库建设,做到集团资源共享。如以各获得1000万元建设资金的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这两个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平台,根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情况,重点营造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在厂中、厂在校内的现代职业教育氛围,打造功能更完善、服务水平更高的两个专业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专业教材开发突出企业生产岗位性,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出发点,融入行业企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成果,密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成就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特色实用指导性强的专业教程。至2016年,学院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编写林业类、园林类国家规划高职高专教材和其他各类教材有10多部。其中主编公开出版教材4部,副主编4部。
(五)教师团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在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施行有效的培养流程。集团内校企之间互派互学,学校选聘企业优秀专家、技术能人参与专业办学指导,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历练,提高生产技能。同时,校企间通过教师参与项目合作、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形成技术、服务、成果双向互动,确保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国培、区培、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及各级各类行业培训计划等项目外派教师300多人次参加培训。同时,也积极开展对流活动,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2页)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进行学习考察,加强专业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在校内学院组织举办了师德师风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等系列讲座;组织观看了职教优秀成果大讲堂;组织示范课、赛教课;开展“以老带新”活动,并评选出多队优秀师徒等,提高了教师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为依托,以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发展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经过几年的大胆实践,在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探索与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深化了教学改革,激发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校企协同共建平台:培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
[2]谭柳青.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9)
[3]邱金林.新时期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4(26)
[4]侯晓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4)
篇2
我一直主张,职业学校要创新发展,光是做好日常工作,没有突破,没有创新,业绩只能平平。职业教育只有创新才会有质的飞跃。
问:就您看来,我们如何从职教集团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质量提升?
答: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校企合作,任何脱离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都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江苏光伏职教集团的成立拉近了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光伏企业、职业学校集聚在光伏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上,形成合力,开展例如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工学交替、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形式的合作,为实现“校、企、生”三赢的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质量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我想有这么几点是职教集团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做的。
第一,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建设。集团必须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方针不动摇,以实现“校、企、生”三赢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效益为第一要务,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职教集团体制机制。
第二,作为我们教育主管部门来讲,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将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项目支持系统,营造更加有利于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三,必须要推进资源共享,实现集团资源优化整合开发。集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将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今后将推进集团内各单位按照现代市场机制开展校际、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师资、实训基地、研发成果、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的互助互补和优化配置。有效利用集团网站,使之成为集团成员的信息化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集团内文化理念、教学资源、实训资源、人力资源、岗位资源、研发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内引领其他专业的发展,对外辐射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四,要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行业高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众所周知,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一个转型调整期,生产工艺的革新速度很快,但是学校的课程、教材等还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所以校企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开展深层次合作,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并动态调整,形成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需要与学校的培养能够无缝对接。
最后,要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借助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企业将会把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将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选派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也接纳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企业还会把自身的企业文化、考核标准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及考核要求相结合,对职业学校的育人质量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及时反馈,从而构建多元化评价的格局。这些举措,都将会极大地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
问:对光伏职教集团下一步建设的要求和希望?
答:集团目前建立了三个指导委员会,改革与创新指导委员会、校企资源整合与利用指导委员会、专业开发与建设指导委员会,我们打算经过一到两年的努力,对产业发展趋势、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及校企如何深入合作进行研究,形成一批成果,让参与的学校、企业感受到加入集团的“福利”,从而实现组建集团的初衷――改进教育教学,服务产业发展。希望集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首先,要加强学校的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企业的设备优势,为集团内光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及工艺设计、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现有的场地和设备研发新项目;实现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互通,增强企业的科研力量,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大力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整体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篇3
【Key words】Career;Plan;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
苏南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北翼,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苏南凭借其得天独厚区位和资源优势,苏南依靠其各相关联企业之间各种社会资源与经济要素的互补搭配关系,对地理区域内各种要素之间有效的进行整合调整,形成了以外资、民资、国资三足鼎立成为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强劲动力。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比较长远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苏南县(市)域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
在新苏南模式中世界500强公司超过一半以上在苏锡常落户,民营经济实力雄厚,全国百强民营企业达三分之一以上,苏南企业成集团化趋势,正处在二次创业,二次创新的加速时期。如“江阴板块”现象,张家港“规模企业”异军突起,常熟“中国名牌”半壁江山,昆山“台资企业群”。因此,以苏南县(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需求为根据,重视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重点规划好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就业能力培养。通过面向企业的战略合作和服务,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与社会沟通,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加强学院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
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构建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定期召开就业专题研讨会议和就业工作汇报,研究就业工作对策。
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制定就业创业指导大纲,并在学院范围内做好就业创业讲座和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同时对职能部门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开设就业创业课,并列入教学计划,由思政系列的教师承担教学指导工作,开展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认识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开设就业创业心理辅导,举办成功人士讲座、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2 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要符合学生自身特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改善学生道德面貌,提升学生精神力量,提高学生开拓技能,形成成功心理和内部动力机制。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企业群培养输送具有成功理念和成功素质的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要针对学生自主性、个别性和追求成功的特点,落实“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教育模式。
引导学生接受现代就业新理念,从入学开始给学生提供职业方向的信息和建议,分析自身性格特点等。了解专业各方向的现状、特色和前景。了解现阶段有待继续解决的专业问题及如何解决专业问题的不同途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建议学生择业方向和职业取向,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在职业生涯的整体框架下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挖掘自身潜能,规划自身的教育发展和职业计划。
职业倾向测试:新生入学两周内学生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进行职业倾向心理测试,并对每位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初步规划职业与人生,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
职业规划指导:两课教研室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方案的制定,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指导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为配合实施成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成功训练导师制。根据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为学生配备成功训练导师。
3 分阶段性就业指导
入学阶段就业指导:在学生入学之初,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素质能力等对其将来适宜的或者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成功职业设计导航,就学生为达到未来职业所需要完善的素质给予分析,对成功素质提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学生职业规划表。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有意识的选择成功素质拓展项目,并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成功素质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和分析社会及职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了解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侧重建立开放的咨询平台,安排专业教师为指导主体,初步制定发展方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习阶段就业指导:给学生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品和开拓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和谐发展、潜在能力充分开发、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生生不息的源。结合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储备就业知识和能量。形成职业取向和自主就业能力。侧重于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指导,使学生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人才。
就业阶段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进行就业咨询、就业形势数据分析。熟悉求职的外在能力、技巧和有关就业政策法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服务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院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大众企业的培训中心”,让社会接纳学生。侧重于需求信息与,召开校内人才招聘会,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现代班组长”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产品”的就业竞争力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
4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模式改革。
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学院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应进行系列调整。课程模块化,教材项目化,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结合企业需求设置职业技能模块。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市舜泰呢绒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开发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研究,完成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校本教材,教材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项目包括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与拓展、实训操作、项目考核五个部分编写。按照企业具体设备情况,编写个性化的教材和讲义组织教学,教材内容面向企业、服务企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机电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技术岗位要求。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强调由结论性教学转变为过程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合作办学如化工系学生到中国软塑材料生产基地一一申达科技集团(上市,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该集团拥有从德、意、日、美等国家引进的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尖端设备。联合办学如纺织专业学生到精毛纺面料、服装生产基地一一中国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江苏阳光集团(上市),学习世界一流的纺织、管理技术及高支薄型精纺生产及高支薄型精纺面料生产技术。订单培养如机电、数控学生到停车设备专业化生产基地一一江苏双良停车设备有限公司(上市),熟悉该公司引进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喷丸、割、焊、冲压、切削等先进设备,并学习模具设计、精密机械加工以及多层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等系列机械停车设备生产流水线等。系列合作服务与课程模式改革,使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有利于院校推进开放式办学,也有利于企业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等寻求合作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最大程度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创业,有利于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发自主创业就业思想,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途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5(2).
篇4
近年来,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迅猛,会展旅游作为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日渐引起广大旅游、会展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对于会展旅游的概念,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MIC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即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会展旅游是“一个集商品展销、经济洽谈、信息交流、文化交往、旅游观光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经济产业”[1],是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中小城市正抓住会展业从核心向边缘扩展的机遇,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把会展和会展旅游变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试以江西赣州为例,探讨本地高校开展会展旅游教育,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的可行性与举措。
一、赣州会展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当前,赣州会展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所依托的会展业还未成型,各项软硬件建设滞后,会展业与旅游业没有实现良性互动和市场化运作。“十二五”期间,赣州市将大力实施以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旅游生态化战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同时,2012年6月29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赣南原苏区的扶持力度,作为赣南的核心城市赣州,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一定程度上,为赣州会展旅游提供了战略优势和政策支持。目前赣州具备了发展会展旅游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利
赣州市毗邻闽、粤、湘三省,处于沟通“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经济带的主通道上。不仅如此,赣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直接腹地,随着台海关系回暖及海西经济区的崛起,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这三大经济区之间南接北承、东进西出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同时,赣州已形成了“十字型”铁路构架、“井字型”高速公路构架、“三纵三横”干线公路网和“米字型”航空网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大批的人流、物流、旅游流的进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昌吉赣高铁、沪广高铁,“通过陆、水、空运输网络及配套的港航、车站、公路枢纽建设,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确定四省通衢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2]
(二)产业优势明显,区域经济协作加强
会展业及会展旅游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没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支持会展业就无法发展。赣州拥有本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赣州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赣州市中心城区已经形成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轻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四大支柱产业。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三大产业基地”—新型电子材料产业基地、汽车变速箱及零部件加工基地和有色冶金及新材料生产基地,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赣州创建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赣州还是“世界橙乡”,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正建成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加工橙产业基地。同时,将要融入主城区的南康市致力于打造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结构,赣州正朝着工业强市、特大型中心城市跨越。
“十二五”期间,赣州将大力“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3]区域经济往来与协作加强,产业集群优势凸显,必将有助于赣州举办展览、会议,支撑起会展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提高城市会展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条件”[4],会展一般集中在旅游资源多元化或具有特色、自然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城市,参展商和参观者在参加会展活动的同时,通过旅游活动增进对主办城市的了解,具有较强的旅游需求。
赣州旅游资源丰富,又富有地方特色,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沉淀了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现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4A级旅游区10处;国家3A级旅游区2处,形成“世界橙乡、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赣州”五大旅游品牌,城市形象鲜明。赣州市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具有旅游资源的较高关联度和较强互补性,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支撑。同时,赣州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主要环境指标保持良好水平,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十二五”期间将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之城、极具特色的文化休闲中心,以及粤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和会务商务中心。此外,赣州的旅游服务业初具规模,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目的地接待水平日益提高。一批超市、康体娱乐、休闲场所等服务环境也逐渐完备,能充分满足会展旅游和当地居民的需求。
(四)政府重视支持,积累了一定的会展经验
近几年,受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会展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举办较为成功的会展有“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和“赣州生态旅游文化节”,赣州艺术节、客家文化节、宋城文化节、家居博览会、房地产博览会等,各类展会的承办,为发展会展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二五”期间,赣州将积极争取举办全国性、国际性文化博览节会、论坛等,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形成集节、会、展、]、游、赛为一体的特色会展品牌,目前赣县和南康筹划建设会展中心都已提上日程。[5]政府的重视和会展业步伐的加快,必将带动会展旅游的蓬勃发展。
二、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的赣州高校会展旅游教育体系
由于赣州会展专业资源稀缺,怎样实施会展旅游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我们应该多学习国内外院校成熟的办学经验,建立健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会展旅游教育体系,进行开放式办学,实现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良性互动。
(一)确定会展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会展旅游是一门综合叉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涉及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这种学科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化要求。即以市场为导向,对应会展旅游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基础性培养,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动态,掌握会展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会展旅游实务的实际运作等关键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通用型、复合型、实用型会展旅游人才。
(二)合理设置会展旅游课程体系
会展旅游涉及的学科很多,有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但课程设计要精练,不能采取简单累加的方式,要围绕会展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以基础课程为主体、以相关课程为延伸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可由四大模块组成,即基本素质模块、核心能力模块、实践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外语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基础;核心能力模块包括会展管理、旅游管理以及酒店管理等相关课程学习;实践技能模块则进行会展旅游实践与实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学型活动管理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诸如公关、商务礼仪、商务谈判、项目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策划与管理、节庆活动营销等。
会展旅游侧重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所以开展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非常必要。高校应设置会展旅游一体化教室,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训练和提高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高校会展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赣州会展旅游行业和学科理论发展水平整体低下,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结合地方和高校自身的特点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通过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走集团化、品牌化的道路。高校必须与地方政府、会展旅游公司或行业协会、专业媒体等紧密联系,可采取董事会制的办学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国内外一些旅游院校、商会、饭店管理集团、旅行社、旅游会展企业等组成董事会。创立国内与国际、教学与产业、理论与实际、学校与地方、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的会展旅游教育大平台,董事会对旅游学院会展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实验、生产实习等教学计划进行研究、制定、组织和审议,由学校执行和定期汇报。并由董事会负责组织各大院校之间学生、师生的交换培养及院校间、院企间经验和信息的交流,建立学校与会展旅游企业在人才上的相互聘用机制。董事会作为领导机构,对学校会展旅游学教育起质量监督和保证作用。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会展旅游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重点。可通过推行“三段式”教育,即“课堂教学—实习(了解专业工作内容)—课堂教学—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实习(直接从事专业工作)”,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理论学习中,边学边做。可在校内建立会展旅游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大型会议、节庆活动、展馆活动的策划与服务。校外以会展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商城和各种节庆旅游活动为技能训练基地,与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建立起一种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全新机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优化会展旅游师资队伍
会展旅游教育的建设与推广关键取决于师资实力,针对赣州会展旅游高校研究人员和专业教师匮乏的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资源,组织与会展相关的经济类、广告设计类、旅游管理类的优秀教师,建立专业教学团队,学校、政府及企业为师资培训、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2、鼓励或要求会展旅游专业教师到国内外优秀会展旅游企业兼职锻炼,或者全职工作1~2年,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每年输送一部分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院校去深造,系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保持办学活力。
3、聘请业内精英,从优秀旅行社、名牌酒店等会展旅游企业引进既具有高学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人员、管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建立融教师与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参考文献]
[1]齐欣.高校会展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晓安,江梅玲.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六②[EB/OL].
http:///news/2011-02/27/conent_504410.htm.
篇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年的274.7亿元、113.7亿元和24.2亿元增加到年的971.9亿元、782.8亿元和10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7%、23.9%和17.8%,其中“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分别增长14.2%、22.8%和20.6%,走在了全省前列。
第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特色鲜明,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市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严格规划管理,特别是2007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来,连续举办两次生态文明会议,提升了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过努力,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都比较好。
第三,城市建设发展快,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在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同时,切实加强新区建设,特别是金阳新区的规划建设拓展了城市空间,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应急指挥和管理效能。有效开展“三创一办”工作,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树立和展示了的良好形象。
第四,大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城市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着眼于解决束缚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给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和建成了一批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心城区新增城市道路里程174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5.44平方米提高到7.3平方米,达到国家规范指标;市域快速铁路网、城市轻轨也将在年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的新庄污水处理厂以及高雁垃圾填埋场等项目,提高了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市大力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切实保障民生,每年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比重均占5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先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建立城乡老人救助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惠民医疗政策、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与此同时,市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市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年,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40%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国中心城市竞相加快发展,市作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经济总量还有待扩大。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排在西部省会城市的第7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低于昆明市29.3%、兰州市27.4%的水平。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有待增强。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3亿元,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8位;占全省比重为24.9%,比排在第二位的遵义市仅高1.7个百分点。投资、消费拉动作用还有待提升。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省的32.1%和33.1%,在西部省会城市所占比重排位分别为第6位和第8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市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培育全省强大的经济增长极,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整体综合实力,奠定了在全省的龙头地位。总记在工作时就明确指出,“市是我们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的经济建设搞得好,就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市的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就能为全省提供新的经验;市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能够更快地实现根本好转,就能影响和带动全省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市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为全省各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市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全省发展大局,只有市的加速发展才有全省的加速发展;只有支持市加速发展,切实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才能引领黔中经济区率先崛起,促进全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省有关部门和各级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支持市加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市的支持力度,把市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市要认清形势,自我加压,创优争先,赶超进位,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
省委认为,“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在这一时期,全省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希望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认清形势,自我加压,创优争先,赶超进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率先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加速、协调发展,率先实现惠及民生、和谐发展,率先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发展,做到在“好”上补差距,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力争四年、确保五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财政收入翻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过万亿元,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和任务,市重点要加快实现“四大突破”,强化“三大支撑”,作出“三大贡献”。
四大突破:
第一,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统筹上加快实现突破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三农”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的吸纳能力和带动能力还不强。战同志讲,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我们要减少农民,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市“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明显,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75%,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坚持适度超前,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十二五”,着眼为“十三五”、“十四五”城市发展奠定较好基础,科学规划,确保2012年全面建成“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三至五年建成“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十二五”期间建成城市轻轨1号线和2号线一期,使轨道交通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推动城市扩容。二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大力推动主城区和功能片区的建设,推进县城、中心镇发展,加快形成梯次相连、功能互补、设施完善的城镇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品质,凸显现代服务中心的地位。金阳新区要改变房地产一业独大格局,抓好商务中心区、金融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建设,为持续推动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往农村延伸,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实现村村通油路。要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中心城区产业向农业、农村延伸,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业,带动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涉农商贸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要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中小城市发展,逐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教育培训、劳动就业一体化发展。市要从实际出发,改革户籍管理,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第二,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上加快实现突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扩大总量,带动就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工业的带动。2002年市就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2007年再次强调并实施这一战略,年上半年又召开全市振兴工业经济大会,提出了“大调整、大开放”,实现工业大发展的要求。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强市认识是充分的,抓得是早的。就全省来讲,我们与其他省区市的差距,很重要的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同样,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的差距,也主要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南宁市的77.9%、昆明市的49.5%。“十二五”期间,在全省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形势下,希望市认真研究,好好谋划,选准方向,卓有成效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三次产业全面加速发展。市提出,要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并向2000亿元迈进。我认为这个目标是积极可行的,希望你们选准调整的路径,选准调整的突破点,把工业强市战略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发展速度要加快
没有一定的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把工业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去年市出台了振兴工业经济的意见,提出到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希望你们在此基础上,再加一把劲,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0%。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要做强
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特色优势,抓大促小,采取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以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为龙头促进资源整合,在装备制造、建材、磷化工、煤化工、冶金、医药、烟草、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和一两个千亿元产值的行业。瞄准产业发展新方向,争取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加强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公共信息、法律援助、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和“孵化器”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
三是产业链要延长
积极推进煤电、磷电、冶电联营,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拓宽产业幅,形成一批资源深加工基地,增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链、集聚区和产业基地。
四是发展要集聚、集约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走高效低耗、绿色低碳的园区经济发展路子。要加强麦架—沙文、小河—孟关等9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项目落地,力争早日形成规模;加快南部花溪组团、东部龙洞堡组团的空港、大学城、湿地公园、专业性市场等项目建设,提升配套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区域性产业配套服务中心。在发展园区经济中,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引进管理人才和先进经验,携手共建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
第三,要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上加快实现突破
作为省会城市,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农业方面,要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向,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龙头带动、市场牵动、中介联动,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培育经纪人创办产销联合体,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在服务业方面,要坚持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按照发展提速、结构提升、业态丰富的要求,下大力加强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奥体中心等重大基础性项目建设,加快把建设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中国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避暑城市和夏季会展名城,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要优化服务业结构,在强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会展业等新兴服务产业支撑作用的同时,着力发展高档酒店、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高端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
第四,要坚持以生态化带动城市品质提升,在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上加快实现突破
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市对外代表了省,省外客人首先是通过市来了解、认识、评价。市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是要突出山水林城的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紧紧抓住国家编制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的机遇,加强城市立体绿化和水体保护,使城市显山露水透绿,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要发掘和保护特色民俗、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的收集、研究、整理与恢复,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式修整复兴,形成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质。
二是要走低碳发展之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做到达标排放。
三是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在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四是要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三创一办”活动,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以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市民素质、构建平安环境为重点,狠抓城市环卫建设,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打造一个洁净、文明、和谐的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顺利举办。
三大支撑:
第一,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抓手,以强劲的投资支撑发展
现阶段,在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加速发展要靠有效投入,加快转型要靠增量调整。要下大力扩大投资规模特别是产业投资规模。
一是要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大项目、大企业扩大投资
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建立重大项目库,拿出必要的财政资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或社会投资。对一些投资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要重点包装,重点推介。要引导大中型企业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加强技术改造,拓宽经营领域,实现规模扩张,带动投资增长。要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协调机制,对各相关地方和部门承担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核准、土地、环评等方面的问题,使项目尽快落地。
二是要加强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扩大投资
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民生投资主要靠国家投资,而产业投资则要靠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要办的大事、实事,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带头狠抓落实,年初有部署、有任务,年终有考核、有奖惩,日积月累,使招商引资工作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当前,在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很多领域,央企有技术、资金、市场、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要选择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与央企对接,争取引进一大批央企到市进行投资开发。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有选择,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绝不能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三是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投融资平台扩大投资
扩大投资规模,需要整合国有资产,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市场化运作、银政企合作等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市已经在市政建设等领域搭建了一批投融资平台,希望你们认真总结和研究,再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同时,要加强对投融资公司的监管和风险防范,规范运作,健康运行。
第二,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导,以灵活的体制机制支撑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要着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飞地工业”税收分配、目标考核等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工业集中布局。
二是要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非禁即允,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是要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设立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市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无水港。以外都是“外”。要树立新的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鼓励企业把总部设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第三,坚持把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作为加快发展的保障,以良好的环境支撑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越好,发展越快,优化投资环境事关全局。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亚于交通、水利等硬环境对发展的制约。要像突破交通、水利“瓶颈”制约那样,狠下功夫,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着力打造两大环境。
一是下大力打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投资环境。在取消各种不合理涉企收费,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审批(核准)到办理各种证照手续,全程为投资者提供“保姆式”精细化服务,早办、快办、办好。要建立优化投资环境责任制,按照属地和部门负责的原则,从党委、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做起,层层负责,抓好落实,做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良好的投资环境需要各级政府来推动和营造,需靠各级干部全方位的开放意识和高效服务。对所辖区域、所在部门、分管单位出现“吃拿卡要”、刁难投资者、影响投资形象的,除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外,还要对相关领导进行问责。
二是下大力打造“创业、创新、创优”的干事环境。要坚持依法、按规定办事,保障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推动思想大解放,鼓励广大干部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于担待、敢于负责,不要事事请示,做太平官、当老好人。要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凡属权限范围内的事,就要放手去干、大胆去干。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未明文禁止的,都可以去做,不能事事等着上面“拿主意”、“下指令”。对干事创业的干部要支持、鼓励和爱护,对无所作为的干部要进行行政问责,做到人人都想干事创业、人人都去干事创业、人人都能干事创业。
在三个方面作出贡献:
第一,要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上多作贡献。年底,市常住半年人口396.8万人,而户籍人口是367.1万人。也就是说,市有29.7万常住半年以上未落户的外来人口。在这部分人口当中,有相当部分为省内的农村人口。对这些人口,只要他们自愿,而且符合条件,就应当把他们转为城市户口,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待遇,使他们变成新市民和新的产业工人。
第二,要在为外来人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上多作贡献
市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和一些投资创业者,他们为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该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在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上,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随迁的子女都能够在流入地就近进入公办学校上学,既提高市未来的劳动力素质,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要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技术创新上多作贡献
市要发挥省会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人才集中的优势,一方面切实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着力突破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传统产业改造的关键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成为全省的科技创新中心,争取成为我国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城市。另一方面,要为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向各市(州、地)延伸,提高全省的教育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全省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保障。
三、坚决放权、合理让利、搞好服务,全力支持市加快发展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中心城市的竞争。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是大势所趋。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省区研究制定了支持省会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收到了明显成效。我们也应下这样的决心,省直机关和市一起采取切实措施,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大力支持市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关于支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高度,从全局出发,确保把支持市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第一,要坚决放权,给予市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自
对于项目投资建设、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价格管理、资质认定、证照办理、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属省级权限范围内的,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外,一律下放给市。对确需省里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提高办事效率,限时办理;对一些重大项目,可以实行省市县三级联批。
第二,要合理让利,增强市资源调配能力
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的意见,在财政税收管理权限及分配、土地供应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对市给予了支持,省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给政策比给资金更重要,市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重点把政策用足、用活,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篇6
我们正面对一个不断变化、迅猛发展的时代;
(视频《未来,扑面而来》)
我们将面对一个教育领域巨大变革的时代;
(未来课堂视频1、2)
我们是否是不可替代的专业的从业人员?
(以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为例,谈教师职业须不可替代)
1.2016山西中考语文“大变脸”,你怎么看?(搜狐教育)热点回放
语文题型发生重大变化,成为当天考生家长热议的话题。语文满分依然是120分,阅读理解被取消,四个篇幅要求不同的作文共占了70分,此外还有一个阅读心得,也是考察写作能力。有考生认为,考前做了无数套模拟题,结果考试题型却大不相同,有一种踏空的感觉。也有家长认为,改变题型无可厚非,要是提前给考生们预告一下,更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争议焦点
此次山西中考仅一套语文试卷就引发了外界强烈的关注和争议,重新梳理一下,对问题的争论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焦点:一、这样考对不对?与前面近二十年的试题相比,是进步还是退步,它能不能代表语文教学改革未来的方向?二、该不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对考生搞“突然袭击”?
学生、家长、教师、外界四方代表热议。
编者结语
一份考卷竟然引起轩然大波,不论是点赞还是批判,冷静下来,客观分析与评价才能真正助力于今后的命题。有争鸣是好事,理不辩不明。
对于2016年山西中考语文发生的重大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谁是谁非,谁也别急,留给时间就行。
此次山西中考语文大变革,是好还是不好,是利多还是弊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自有公论。也许除了上面代表的不同观点以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声音,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山西中考能伸出手臂为我们指引今后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同反思与考量。
到底谁打了谁的脸?——不是“谁打谁的脸”的问题——体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考验,突出教师面向学生是否有作为、有担当——教师应该是不可替代的专业的从业人员
2.为顺应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孝义市正在推进“学乐云教学平台”的应用。学乐云教学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构建的服务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第三方合作商等七边群体的教育生态圈平台。在这里,老师们通过云教学平台可以享受海量的PPT、教材辅助材料,利用手机直接备课、布置电子作业,并通过手机将所备资源分享给学生及家长,即时查看全班同学参与情况并进行点评互动,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学生利用手机可以直接完成老师布置的课文朗读、单词朗读等音频视频作业,可以与同学互动互评、相互学习,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创造整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校、家长和教育局也可以了解整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使用大数据监控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正在引发课堂形式的变革,教师专业成长也将面对新的挑战,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二、教师专业的内涵是什么?
“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意味深长的格言。据说,当苏格拉底看到这句话后,顿生灵感,他说这才是人生的至理名言,才是哲学的最高任务。
这种力求“自知”的使命,也成为我们不断自我探究、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动力。在当今充满反思、质疑、变革和转型的时代,历史和现实、事实和逻辑都在呼唤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或者说是专业做一种自我反思和理性思考。通常的发问:“教师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结合今天的话题,具体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要来谈谈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教师专业成长达到成熟的标志。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探求的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 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 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 也是当下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的要求的重要方面。(砌墙、盖楼和建城市的区别——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悻悻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因此它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尤其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 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未来性——立足于未来、为了未来来确定今日之“基础”的涵义与基础教育的任务, 成了当代基础教育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即未来性的特征。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 其基础的地位是不变的,所变化的只是如何确定基础的立场和具体的任务。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加速, 使人们在确定基础教育的任务时更强调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强调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生命性——在基础教育别被强调, 因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人生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年幼、缺乏生活经验, 需要学习,一方面又处在生命中充满活力和潜力、多方面都需要发展和具有多种发展可能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生最集中的一段学习时期, 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但自己却并不知晓其价值的时期。因此,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特别重大, 他不只是影响学生发展的这一阶段, 而且有可能对其一生产生作用。这是最需要优秀和出色教师的人生时期, 需要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和童年、少年期对于生命的独特重要价值, 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的教师。
社会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公民。另一方面, 基础教育和千家万户、生活社区、城市、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向社会和全体公民负责, 紧密依靠社会和社区开展工作是基础教育社会性的重要特征。
对以上三个特性的认识为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提供了理性的依据。
新的基础教育观——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等本身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更强调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反映。“ 发展”作为一个中心词, 在基础教育价值定向中应得到充分具体的体现。
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教育中对中小学学生的看法, 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 即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现在状态, 而不是它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传统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 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 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学生观, 教师才不会把教育仅作为一个灌输的过程, 把学生当作一个可装大量知识的瓶子, 通过反复操练形成技能、技巧的人。除此以外, 学生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正像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定的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 “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 一心扑在学生身上, 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察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他们的成功在于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
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 它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 桥” , 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策划者、承担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必须围绕活动的目的与任务、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与创造等提供可能、创设条件,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增强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次, 当代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以往。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处于未来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 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
这是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教师所必需的, 也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 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需的, 同时还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在未来社会, 每一个人, 尤其是未来的教师都将是终身学习者, 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 他不仅应有强健的自然生命力, 同时有旺盛的精神生命力—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 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具备1一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
两门学科的性质可以是临近、相关的, 也可以是相距甚远的, 由学习者根据本人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这部分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与非教师的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相比, 教师有其特殊的专业要求。
首先, 教师应该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 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这不仅是因为不能把不准确和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 还因为只有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 教师才有可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 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 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其次, 教师要对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 这使教师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 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第三, 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 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些知识的意义在于使教师能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 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愿望。
最后, 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 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 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上述四方面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 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 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 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 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 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 能把知识活化, 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 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属教育科学类, 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
过去在教师培养中尽管也包括此类知识,但大多停留在一般理论与教学法方面,过于简单,并没有突出教师认识学生与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在这方面,教师要加强有关对象—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它们之必要都是由未来教师承担的工作和角色的丰富化决定的, 也是与要求教师不仅是实践者, 而且是研究者, 教师不仅会教, 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能为教育事业和科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直接相关。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还体现在三层面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 只有实现了整合, 而且这种整合了的专业知识表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 表现在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时, 它才充分显示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对丰厚而独特的专业知识的要求, 绝对不比其他专门职业低。
(二)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征的职业活动力。当今社会赋予未来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 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教师要胜任就需要新的能力。以往的认识中,教师的职业能力等同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不否认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地位,但过往的理解认识仅仅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狭义范畴。就像当下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样,教师的职业能力也包括很多新的内涵。还包括:教师角色的认知能力、心理调试能力、德育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
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指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是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系统。包含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二者互为倚重,互相生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说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书写技能;教师书面及口语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
(三)教师专业的成熟标志
具有教育智慧, 是教师专业成长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它既是上述诸方面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实现综合的结果, 又是教师长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实践, 不断反思、探索、创造所付出的心血之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人学校生活, 热爱学习和创造, 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人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 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三、教师专业发展该怎么做?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对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表述:
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
37.要求教师熟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常开展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8.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要求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39.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
40.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1.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安排教师体检。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4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43.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校本研修,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44.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制定班主任队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班主任组织管理和教育能力。落实班主任工作量计算、津贴、奖励、表彰等待遇和保障。
45.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规范汉字书写,增强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46.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指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47.按规定将培训经费列入学校预算,支持教师参加必要的培训,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48.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发挥校本研修基础作用。
49. 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
可以看出,《标准》的制定、相关的表述多是具体的实施要求和标准,是学校发展中相关领域的指导性意见。学校的发展,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都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以做到认真落实,将教师专业成长落到实处。
(一)方向与目标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应先从确立明确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目标开始。教师发展有具体的国家要求与上级指示,但也要结合本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特色。教师队伍也存在不同角度的结构层次(年龄层次不同、教师素质层次不同、教学水平层次不同、教师专业成长意愿层次不同等等),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点在哪,学校和教师自己共同认同的成长到何种程度等等都是确立目标的实际依据;通过哪些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己通过何种途径自觉提高就是目标达成的过程与方法;确定终极理念,发展教育情怀,形成教育智慧是学校整体与教师个人的共同教育情感。
孝义市近年来持续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理念”。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实验工作,思路明确,即“规范化管理,特色化发展”。针对市局安排和自身发展,定位我校“幸福教育”特色理念。
具体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即:“成就幸福教师——持续推进名师培养工程,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形成教职工结构优化机制,有效开展教育科研、校本研训活动。” ——《孝义六中三年发展规划》
(二)过程与方法
1.营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大环境”。
“大环境”——区域教育形成“孝义模式”
(1)从教“有格”
“格”即底线——核减编制、整肃纪律。
(2)尊师“有礼”
物质奖励——孝义市政府每年教师节表彰现金奖励、专项的教育培训经费(北师大合作培养项目)等;
精神鼓励——教育局每年主办的教师节表彰及专场文艺演出、“四有教师”评选、教学标兵评选等。
(3)晋升“有道”
新教师聘任(二本B类以上、高中要求研究生学历);
中层干部选拔(教学工作表现优异),如是否是各级教学能手等;
职称评定(倾向班主任、教研组长、工作实绩等);
校长选拔(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的事——有教导主任工作经历等);
(4)均衡“有效”
围绕均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的举措常抓常新。
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教师长期流动);
学校发展共同体——牵头学校带动薄弱及乡镇学校(教师学术时时交流);
教师培训——外出培训层次高、时效强,本土培训惯例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2.治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小流域”。
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学校在共建孝义模式的基础上体现六色。即既依据市局安排,做好相应工作,又结合学校实际走出自己的路子。也就是要在具体的环境背景下治理学校“小流域”,形成学校特色。
特色在精细
围绕上述市局(大环境)内容例举。
特色在创新
(1)“幸福教师”有职业文化气质
“文化”是什么?
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孝义六中倡导教师做好“四个自己”。即“以高尚品质修为自己,以渊博知识丰富自己,以优雅形象展示自己,以饱满精神激励自己”,同时把这种品质、精神、知识传递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启迪学生,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影响者、引路人和好朋友。
(2)“幸福教师”有职业获得感、满足感
在六中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史馆、团队精英展示区及很多区域陈展教师与学生的合影、教师的荣誉、教师的作品。为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推动艺体教师专业成长,书法、国画教师的工作室得以成立等等。教师角色归属感、教师辛勤工作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都在这些细节当中有所得。“爱校如家”在六中不单单是行政指令,重要的是环境熏陶。
(3)“幸福教师”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刚刚已经例举了孝义模式下六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全景推进。教师受尊重、晋升有道路,成长有推动。(学校新出台的教职工考核及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
(4)“幸福教师”有舒适的职业工作环境
所有教师的办公环境得到优化,办公室硬件设施和办公室文化建设得到提升。
(5)“幸福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等等。
以上例举了一些解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指向根本的一些举措,使教师在思想上从被要求进步向有进步需求发生转变。下来谈谈具体环节:
3.为教师专业成长“注活水”。
养成学习习惯,抓好教研建设。只有养成“学习、教研”习惯,用科学研究来拓宽思维,才可以引领教育教学,教好现在的学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不断领先学科,才可以占领制高点,教好未来的学生。
一是“出去学习”。选派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市优质教育均衡项目组的名师培养工程、北师大项目工程、学校自身发展的专项培训工作等各项活动,参加高一级的培训进修,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二是“进来指导”。邀请名师、优秀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传经送宝,释疑解惑。
三是“蹲点教研”。形式:周末大教研——半天无课日——中层领导蹲点学科组。内容:集体备课——无生上课——专题研讨——集中学习等
四是“下去实践”。从定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赴市内共同体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与乡镇教师同吃,同住,体验乡村教育甘苦,感受交流的快乐到“按需送交,订单帮扶”。
4.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台子”。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青蓝结对工程”
“千名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三课活动”:能手示范课、新调入教师的亮相课、青年教师汇报展示课
读书活动
学习经验交流
职业技能评比(考试、比赛)
师生同考
推门课与领导蹲科制
项目促提升:国培基地校项目、命题组、国培远程培训项目、共同体送教帮扶
5.凝聚点滴汇细流——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点滴心得
篇7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随后请李书记作重要讲话。
第一,充分肯定2009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效
去年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内需、保增长”战略决策,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作为扩大投资、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抓手,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了“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胜利。在去年两次全省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中名列前茅,荣获年度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回顾去年的项目建设年活动,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重点项目进展快。全市“8155”投资促进计划确定的138个超亿元重点项目,建成投产59个,在建71个,完成投资274.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10%,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年新开工项目79个,开工率达91%,完成投资146.2亿元,创历史新高;义马1000万方煤制气、大唐发电三期、运三铁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梯次推进的良好态势。列入省考核重点项目、省“1074”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省“8511”投资促进计划的项目,分别提前3个月、2个月、1个月完成省下达投资目标。
二是投资拉动作用大。在市“8155”投资促进计划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3.3亿元,增长37.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7.57亿元,增长35.7%,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3位。全市生产总值达706亿元,增长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据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全年财政收入达到68.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5亿元,增长13.1%,收入规模排名全省第9位,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5.6亿元,增长30.9%。
三是项目建设结构优。去年在实施“8155”投资促进计划过程中,我们既重视拉动经济增长,又注重项目结构优化,农林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型项目投资,接近年度投资总额的40%;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占年度投资总额的40%以上;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项目投资也接近20%。这个结构是走一步、想两步、看三步,符合我市实际,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市的特色农业进一步优化,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服务业加快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排名全省第7位,全市经济均衡、协调、科学发展越来越明显。
四是招商引资成效好。坚持“南下北上”,先后参加了香港、上海、杭州、厦门、深圳、宁波、台湾等地的招商活动,举办了第15届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洽会,引进了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引资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量大、质量好、效果好的特点,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又符合市实际,为我市项目建设年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年共签订协议169个,签约总金额1003.6亿元;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08个,实际到位资金84.9亿元,完成目标进度居全省第2位;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绝对值居全省第3位,荣获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五是产业集聚带动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管理服务、资产运营等功能,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全市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完成投资111.6亿元,建成面积37.3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029个,涵盖铝工业、能源工业、黄金及有色金属加工、果品加工、煤盐化工、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从业人口16.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43.8亿元,利税86.24亿元,成为支撑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六是项目保障措施实。市委、市政府和项目建设年活动指挥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协调各方,各级、各部门主动服务,加快发展,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围绕项目建设,我们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领导分包制度,制定“四不、五追究”措施,进一步优化了项目建设环境;引导企业实现产销对接,省、市企业对接会签约金额44.06亿元;开展政银企合作,与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大落实力度,年底到位资金192.5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国土、环保、供电等部门密切配合,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通过去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建成数、开工率均创历年之最,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级、各部门团结奋斗的结果,离不开各位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今天大会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优秀代表。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同志们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第二,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深化项目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在节前召开的全市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我已经讲过,当前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与去年经济“低开高走”的情况不同,今年经济形势“高开”已确定无疑,但如何在后危机时代,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高开高走”或者“高开平走”,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拉动,就是巩固当前经济发展好态势、努力防止“高开低走”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以大发展推进大跨越。基于这种形势,市委、市政府在去年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基础上,决定今年在全市继续开展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一鼓作气,加快发展,促使我市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从当前形势看,我市开展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更应看到,当前经济形势逐步企稳向好,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正在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首先,经济发展大势有利于深化项目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谈不上保持增长态势,就谈不上“转弯、超车”、“晋位、争先”,更谈不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会低于8%,这是大势,必须坚持。从全国形势来看,新一轮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展开,宏观发展态势为各地经济提速带来了大好机遇。我市地处内陆,在刺激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外贸、消费不占优势,只有依靠项目建设来拉动投资,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切合我市发展实际。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规划,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先进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市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次,政策导向有利于深化项目建设。今年中央提出了“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省委也提出了“四个重在”的指导思想,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任务,把项目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我市开展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符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符合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符合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既是以往项目建设的延续,更是全市科学发展的提升,有利于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和部门支持,实现“无极变速”,全面加快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步伐。其三,应对危机成果有利于深化项目建设。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为今年深化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同时,也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下推进项目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年更好地开展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深化项目建设,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调结构的广泛共识,力争通过项目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全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年的项目建设任务更重,压力也更大。一是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的关联度增强,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国家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将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二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投资一枝独秀,消费、外贸两个因素仍在培植;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工业独大、层次不高,服务业仍不发达。三是要素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家货币政策已经微调,信贷后续投放存在不确定性,新开工项目贷款难度增大。土地、环保两个“闸门”对项目建设仍有制约。四是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方面还要继续加大投资,高新技术和终端产品项目还不够多,地区、行业之间项目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应对准备,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全力保障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再掀项目建设新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实施“双百”工程,即在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组织实施100个以上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在综合交通体系、能源基地、水利设施、生态建设、产业集聚区及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组织实施100个以上对改善薄弱环节、增强发展后劲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160个以上,投资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突出抓好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持经济发展态势。我们必须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不动摇,紧紧围绕“双百工程”,特别是排出来的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产业升级项目和二十大重点前期项目,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迅速掀起项目建设新。一要集中精力抓好续建项目。要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合理施工,对续建工程认真编制好施工网络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制定保障措施,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灵宝华鑫1万吨铜箔、天元铝业10万吨再生铝、方泰铝业3万吨高精铝箔、陕县钟原镁铝合金、大唐风电3万千瓦机组、河南锦荣水泥公司180万吨水泥、市易兴大型人造板设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建成投产。二要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凡需要国家、省批复的项目,一定要扎实准备,主动和上级有关部门沟通、衔接,争取早批复、早建设。要积极落实建设条件,全力争取大唐发电1×100万千瓦机组、西气东输二线市支线、运三铁路市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公铁两用)、渑池华能2×30万千瓦热电联产、湖滨家乐福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三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在抓好项目开工的基础上,抓紧筹划一批新项目,确保项目建设力度不减、连续不断。对三淅高速公路灵宝至西坪段、运十铁路市段、郑卢高速公路洛宁至卢氏段、东方希望铝型材工程、大唐发电四期工程、工业园年产2万吨氮氨酸项目、市中流砥柱景区项目、义煤集团煤制油工程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要落实项目法人,组织精干队伍,明确专门人员,强化工作责任,制定出详细的推进计划,确保年底实现新的突破。同时,要加快筛选和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全市产业升级的项目,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抓紧组织论证,积极跟踪汇报,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为今后的发展备足后劲。(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中,要准确把握上级政策,深刻分析我市产业结构现状,有针对性地通过项目建设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一要夯实工业基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实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方面大中型项目7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00亿元以上。在铝工业方面,按照“稳步扩大中间,快速发展下游产品”的发展要求,继续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铝加工和高精尖端铝制品,全面形成以铝精深加工为龙头,氧化铝、电解铝集约化生产为基础,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为支撑,上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在能源工业方面,要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强化煤炭转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强力推进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风电、煤炭洗选等项目建设,实施大中型项目1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35亿元以上,打造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有色金属综合加工方面,要继续加强与省地矿局和省有色地矿局的战略合作,认真做好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大地质找矿力度,积极搞好深部探矿,加强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煤化工工业方面,要依托义煤集团、义马气化厂、开祥化工等优势企业,按照煤化工发展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要求,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在林果业加工方面,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优势,加大增量开发,推进系列化发展,促使林果加工向精深加工和集团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和延伸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链条。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是我市调结构、促转型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要以培育壮大优势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生物、电子、制药、新材料等方面,实施大中型项目1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0亿元,真正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有一个量的突破、质的提升。三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林果、畜牧、烟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努力打造特色农业强市。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实施大中型项目5个,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以上;围绕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防洪灌溉、河道治理等大中型项目5个,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左右。四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规模。重点围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实施旅游景区、现代物流等方面大中型项目10个,年度完成投资7亿元以上。要依托黄河“金三角”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三纵四横”大交通网络形成的交通优势,积极加快商贸、物流、旅游、仓储配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城市商业网点街区建设,加快家乐福、丹尼斯、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入驻步伐,建设一流大型商贸中心;要以郑西高铁开通和我市交通网络“黄金十字架”即将形成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融合协作发展,着力打造“一坝、一关、一泉、一山和两馆”等重点景区,加快卢氏游客服务中心、郑州银基九龙山风景区、温泉度假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景区品位,扩大旅游影响力,提高旅游招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