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司离职分析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述
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是研究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前提,借鉴我国和美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概念,本文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手段及特征和识别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将舞弊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99号审计准则(SAS99)将财务报告舞弊这样解释:为了欺骗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列示的数字或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或重要事项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等。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管理层违背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或有意忽略有关财务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违法行为。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
总体来看,关于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动因、手段和特征,国内外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成熟。关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
无论是统计学方法还是数据挖掘方法,它们都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这种定量识别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避免定量识别的这种片面性,我们有必要考虑企业的非财务数据,提出定性识别的方法,定性识别是通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经验来判断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将舞弊公司识别出来的方法。
所以,比较完善的方法是采用定量识别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加以识别。这些识别方法相对于以往的识别方法和模型,具有简易性、准确性和通用性的优点。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法律法规界定的漏洞、公司信用评价、外部经营环境、外部审计特点等因素,采用定性识别的方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非舞弊行为进行识别。这种定量识别与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识 别率。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
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找到舞弊的根源,才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全面分析上市公司,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寻找到有效治理的思路。
(一)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分析
面对入世后越来越开放的证券市场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迫切要求,我国对会计法律法规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无法严格界定大量的职业判断业务;
2.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不完全性和滞后性;
3.不平衡各方的博弈会影响法律法规的公正;
4.法律法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
(二)外部审计分析
作为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受委托对被审计主体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应对被审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所以,外部审计是社会反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防线。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为舞弊公司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大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被牵扯出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信力正在大幅下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和收益与发生的概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此类事件的发生率上升,反之,就会下降。
(三)政府监管分析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对某些垄断行业或其他市场失灵领域的监管要通过法律并结合司法体系的诉讼机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是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这里笔者重点论述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政府监管。
篇2
Jason是北大中文专业的毕业生,1999年7月加入R公司——一个采取销售和技术为双驱动战略的高科技公司。Jason学习能力很强、很聪明,但是受专业所限无法从事技术工作,受性格决定也对销售工作不感兴趣。虽然得到老总的欣赏,但长期只能从事行政、公共关系等边缘性的工作。由于感到自己的特长不能够发挥,2000年6月,Jason离开并加入了深圳一家软件公司。
2001年11月,Jason向老总婉转表达了重回R公司的意愿。当时仅是出于对其人的认可和昔日的感情,老总同意了他的请求。这可是R公司成立至今唯一一匹“回头马”。
但让R公司没料到的是,在这一年多,Jason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上有了较深的修为,并成功实施过数个ERP项目。而这时候,R公司正准备上Oracle的ERP系统,在和咨询公司的合作中正缺少己方项目负责人的人选。
接下去的事情,相信大家也猜得到。R公司的ERP项目由于有了Jason的领导,在实施、上线和后期开发上都受益非浅。
由于行业特点,管理咨询行业在业内和业外的员工流动率都很高。一方面,顾问们出于个人成长的需要,会跳到同业或实业的公司里去工作,或者选择到大学里去深造或任教;另一方面,在很多咨询项目结束时,客户会力邀请优秀的咨询顾问担任高管。但很多时候,这些走出去的“千里马”出于对咨询的热情和对原公司的感情,都会重回公司服务。
我所服务的营销管理咨询公司,更是一个充满着“回头马”的公司,甚至有“三进三出”的例子。Nancy就是离开而加入过西门子的老员工,现在已是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她从西门子回来之后,给公司带来了很多IT咨询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在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方面与同事分享了众多有价值的体会。
所以,对“回头马”,咨询公司一直是持欢迎的态度。其实,在一些培训和咨询项目上,老员工都会经常性的以兼职顾问的身份参与。有时候,这些兼职顾问,在某些行业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比专职顾问更胜一畴。
中国有句古话:“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好马回头更是玉难抵。
“好马回头”好在那
在招聘广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经验丰富、有相关行业经验、认同企业文化……”等。对于回头的好马来说,这些条件是再符合不过了。
1. 熟悉企业的内外环境
回头马在企业中有过实在的工作经验,无论是对行业的大环境(宏观政策、消费者、竞争者等),还是对企业的小环境(制度、文化等),都是非常熟悉的。这时候,企业基本上不用对其进行培训,他就能很快融入团队并承担起自己的工作。
2. 企业了解回头马
在招聘中,很多潜在的特质是无法通过简历、笔试和面试等了解的。特别是象销售、市场、管理这样的岗位,对一些素质性的东西要求很高,而不是象技术性岗位,主要是考察一些技能性的知识。这时候,回聘老员工比招聘新员工风险要小得多。
因为,“回头马”在原企业有过实际的工作记录,成功业绩、失败案例、员工评价等使得企业很明白他的特长和不足。
如果是一匹有着良好成功记录的好马,为什么不去重新聘用他呢?
3. 新的知识、经验和视野
离开的马受聘了新的公司或自己创办了企业,或进入了新的行业,或从事新的职位,他们必能将新的经验和知识带到企业中来,特别是考虑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视野。这些即了解企业情况,又学习了新东西的回头马,甚至有点象“海龟”一样,能为企业带来新风尚和新气息,象一股新鲜的血液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是很多回头马,在职业发展和知识水平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象Jason那样,重新学习了一门公司急需的新技能,对企业更是雪中送炭。
如何挑选“回头马”
好坏的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要挑选的肯定是回头的“好马”。简而言之,那些在企业工作业绩不佳、因为不适应或能力不足而主动或被动离开的员工,基本上不在考虑之列。特别是,一些在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方面有严重问题的离开者,更是避之不及。
除此之外,如何挑选和使用回头马呢?
1. 与离开者保持联系
笔者所在的咨询公司历来和员工都是好合好散还好聚。所以,在员工离开期间,双方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甚至公司一些活动,都会邀请老员工参加。这样,当公司需要某方面的人力支持时,就可以在老员工中选择。因为,老员工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公司都了然于胸,可以运用自如。
所以,与离开的员工保持联系是随时准备召回“好马”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2. 记录和考查离开的原因
在员工离开时,企业应该询问并记录其内在原因。这一方面是出于企业反醒自己的必要,另一方面是寻找员工召回的信息积累。
当决定要请好马回头时,除了能力之外,还需要了解曾经让其离开的原因是否依然存在。比如,有的员工是因为家庭或私人原因离开的,那么这个原因存在吗?或者,有的员工是追求个人能力或职业生涯发展而离开的,那么现在他的目标达到了吗?他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企业是否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
所以,一定要再次考查这些原因。只有这些原因基本上不存在了,召回其重新为企业服务才是合适的,才能保证任职的稳定性和投入度。
3. 了解回头马的期望
很大一部分员工离开,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发展。而通常经过几年在外的历练,职位和经验都和离开时不可同日语。这时候,无论是主动要求回来,还是被动被接受邀请,其期望值肯定是不同的。
这时候,企业就需要与回头马交流这方面的要求和想法,最终达成双方愉快的结果。
4. 沟通和平衡员工间的利益
正如施耐德担心的,老员工被召回委以重任,对于那些忠诚的员工是一个打击。特别是本来同级的员工,回头马通过“一出一进”得到了更高的职位,这不仅仅是鼓励员工的向外流动那么简单,潜在的危害是可能“得一人而失天下心”。
所以,这时加强与相关人员的沟通,并平衡回头马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相关人主要是指回头马未来的上下级、流程相关部门的员工和与其有相当参照对比意义的员工。企业管理者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在充分了解了员工的真实想法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