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习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习论文

篇1

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在本系统开发中给予我悉心指导,从系统开发到结束中过程遇到很多困难都是他给我鼓励与指引,使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系统做完成,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

论文致谢范文(二)

这次的毕业论文设计总结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选题到设计完成,x老师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有了莫老师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我才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动力。x老师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感谢x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谢谢!

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舍友与同学们,感谢关心我支持我的朋友们,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们,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与关怀;感谢肇庆学院,特别感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四年来为我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谢谢!

论文致谢范文(三)

我的致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香平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牛永斌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暨南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

篇2

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IDs)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学习者须在有了安全感,没有烦恼的情况下才能专心完成学习任务,人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必须以此为前提。’,〔’飞在研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时,学习者的语言焦虑进人了研究者的视野。根据普通心理学原理,研究者将焦虑分为三种情形:特性焦虑、状态焦虑和情景焦虑。其中,特性焦虑与学习者的个性有关,而状态焦虑指某一特定场合(如考场、公共场所等)所带来的焦虑,情景焦虑是指具体的情形和事件引起的焦虑。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焦虑属于情景焦虑,它是学习者因为学习对象的语言难度、内容广度、时间限度、陌生背景和对学习价值的怀疑等引起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川这种情绪状态的持续存在可使其转化为状态焦虑,产生对这一课程的恐惧心理。虽然低焦虑状态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者起到积极的推动的作用,但高焦虑状态会严重影响学习过程。因此,对学习者焦虑产生的原因和焦虑表现的研究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的焦虑表现及成因

英美文学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分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部分,要求学生能熟悉掌握英美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并能阅读部分原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多数学生有学习困难。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和让学生写学习心得等方法,教师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焦虑水平较高,达到了影响学习效果的程度,造成了学习困难。

综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如下表现:(l)缺乏学习热情,没有动力,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2)精神压力过大,心情烦躁,学习效率低。课前、课后花了不少时间,但收效甚微,依此循环往复,不能自拔;(3)看到文学书就感到头痛、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4)自我评价低,处处消极被动,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身体的、心理的以及认知的非常态表现是学生焦虑情绪的外化。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生的这些表现缺乏心理学、教育学层面的认识,要么是听之认之,要么单纯从学生的意志品质上找原因,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从学生自己陈述的焦虑原因中,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第一,担心文学没有实用价值,对求职没有多大帮助,将太多时间花在这门课上会耽误了对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二,这门课所涉及的内容庞杂,有史、有作品、还有文学批评,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又有限,担心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学好,从而影响考试成绩,甚至影响毕业;第三,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高,无法读懂原著,或担心自己没有文学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能领悟到作品的精髓。在中国外语教学的历史上,以文学作为教材或教学资料由来已久。学习者通过阅读外国文学著作,提高语言水平,了解异域文化,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是适合的,这一点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语言学习者的认可,而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正如布拉姆菲特(CJ.Bru汕t)和卡特尔(R.A.Carter)所说:“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文学的本质,教育管理者和大众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学成为学校里的一门课程。’

学生之所以为“文学课有没有用”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们不清楚文学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文学课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特殊用途语言摆在学习者的面前。仅英语就有经贸英语、商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电子商务英语等根据英语的具体用途划分的类别。表面上看,文学和这些实用性强的语言门类好像没有任何关系,在大学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的今天,学生自然会质疑这门课的实用价值。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历次修订中,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呈减少趋势,而课程内容却在增加。如果教师未及时做出合理的安排,厚厚的几大本教材本身就会让学生感到不安。在各个级别的教学研讨会上,与会教师常就文学课教什么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如何取舍?文学史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研究生人学考试都包括文学史。不读作品,文学课就成了空谈;读了作品,不做最基本的批评,也是毫无意义的。其次,所谓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到底指哪些?中外文学史家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那些作家、作品又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呢?要消除学生的疑虑,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学生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不明确,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综合素质和经验经历都会对文学课学习产生影响。麦克尔•隆恩(MichaelN-功ng)指出:“(教师)不应该要求非本族语学习者写‘文学批评论文’,除非他的外语已达到了高级水平,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长期训练和背景知识。”因此,学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通常和老师或自己对学习结果的过高期望有关。

篇3

一、认知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它主要发自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需要开始时只是潜在的,这种潜在的动机只有在不断取得成功时才能表现出来。

幼儿期指的是年龄在三岁到六七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体现为认知内驱力较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具有好学的态度。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对钢琴的好奇心来教授知识。儿童在接触、学习钢琴之前,可以先让他聆听一些优美的钢琴曲,当他观察到弹奏钢琴的美妙之处,产生强烈的弹奏欲望时,再让他接触、学习钢琴。

二、自我——增强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自我——增强内驱力。自我——增强内驱力反映了一个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需求日益加剧,这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种外部动机。它与认知内驱力的不同在于,并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及自尊心的根源。

尽管这种内驱力具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特征,但并不是说在幼儿时期没有这种自我——增强内驱力。在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孩子有时会问老师一些问题,如“我现在学习钢琴,等长大后我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教学生吗?”或“长大后,我也能像郎朗(国际著名的钢琴家)那样弹得那么好吗?”这恰恰说明在孩子的心中也是具有这种自我——增强内驱力的。尽管这种内驱力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附属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师长们对他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一般说来,这种附属内驱力在成就动机中的比重成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但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都会给学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初学钢琴的幼儿来说,不论是音乐知识还是弹奏方法对他们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因此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态度要以鼓励或赞扬为主。但是,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应掌握批评与表扬的分寸。上钢琴课时,如果学生弹奏得质量不够好,但听得出是努力练习过的,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轻易地批评,最好先予以肯定,之后再指出缺点,并帮助学生改正。如果学生弹奏的质量还不错,但没用功,只是依赖个人音乐素质,这种情况就不能盲目表扬,而应当指出其缺点,加以改正。

四、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

1.教师的教育观念

一个学习钢琴的孩子,他将来有可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发展下去,成为一名钢琴家,也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家,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偏离钢琴教育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认真地尽心尽力地去教育孩子;其次,不能把钢琴教育当作无休止的对技能、技巧的学习。当然技术是要为演奏准备的,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去弹奏曲子。要让孩子多接触优秀的乐曲,真正让他们体会到弹琴的乐趣,而不要给他们一种弹钢琴就是“痛苦的练习技巧”这样的认识。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钢琴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当真正去爱、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习,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教学方法要灵活贴切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要枯燥、单一,要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例如,儿童具有爱玩的天性,我们要尊重儿童这种爱玩的天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可适当地与他们做些游戏,但做游戏也不是漫无目的。我们可以在钢琴上弹出不同的音,然后让孩子来猜出音高的音名,目的是锻炼孩子听音的准确性,让他们记住音高,或者,在琴键的上方用张纸挡住孩子的视线不让他看到琴键,然后让他在钢琴上找出do、re、mi的位置,目的是让他们能够熟悉钢琴键盘及每个音的位置,为以后视奏打基础等等。这些方法能给孩子们带来新鲜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此外,还可以找一些简易的钢琴四手联弹曲目,让孩子增加对钢琴的了解,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4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篇5

1虚拟学习的定义

虚拟学习是一种在线式(Online)的学习方式,将网络作为一种完全沉浸式的交互界面,把网络空间转换为社会空间,通过虚拟社会将人们联系起来,提高协同工作者之间的可感知性和交互性,使其获得更真实的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需求和特点的互动实时的课程,课程的设计注重学习者的及时反馈和学习效果,其形式为虚拟学习社区,“在虚拟的环境里学习现实世界”。

2虚拟学习与远距离教学的区别

一提到虚拟学习,很多人就会将它与传统的远距离教学混为一谈。其实,虚拟学习是一种实施方式更为先进的“远距离”学习。传统的远距离教学只能借助录像带教学、电视教学等方式进行异步教学,虚拟学习与之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同步性,进行同步的讨论会,现场有虚拟教室、虚拟同学、虚拟学伴、虚拟教师等来进行“教”

与“学”的动作。虚拟学习的出现必将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3虚拟学习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虚拟学习看作“虚拟”和“学习”的结合体,即“虚拟社区”和“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继承并融合了传统社区、虚拟社区和在线学习的相关要素,它是网络教育教学最基础的一种方式。虚拟学习的推广势在必行。

3.1互动性

这是虚拟学习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互联网络超越地域限制保证了其良好的互动性。虚拟学习依托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学习的互动性。借助软件技术,虚拟学习通过在网络上架构学习平台,为身处不同地方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能够通畅交流的“虚拟课堂”。每名参与互动教学的学生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一间“虚拟教室”,处在同一“虚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如同在真实的教室一样。教师讲课的同时,可随时向学生们提问,并指定希望发言的同学发言;学生也可以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随时提问,经教师同意后提出问题;互动课堂将语音、视频、幻灯片、白板、问答等教学活动整合在同一操作界面,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手段实时互动交流,完成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交流过程,能够真正做到“身在课堂,有问必答”。学习者即使身处雪域高原或者天涯海角,他们的学习都能够达到良好的互动性。

3.2技术性

良好的技术支持是虚拟学习社区的物质基础。电子邮件、在线会议系统、网络数据库等能够明显促进成员之间的交互,并有助于信息的传递。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够便于分析、设计、计划、呈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完成复杂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技术是建构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

3.3实时性

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体现在信息传递和反馈回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没有出现时,传统的远程教学采用的是函授、广播及电视等教学方式。而上述教学方式是单向信息传递方式,其最大的缺点是学生在上课学习同时无法向教师反馈信息,而学生之间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模式,从而导致教与学的过程因为信息传递不能互动而割裂开来,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

互动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特点,使得教学双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互动、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与学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质量。

3.4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者往往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开展小班化教学。虚拟学习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甚至定制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在“听”课的同时可以向教师和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从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学者在与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亦可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素质,展开一对一教学,注重开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3.5合作性

虚拟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学习。网上社区有来自各个地区的学习者。网上社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学习者之间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的互助合作,或者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地在网络社区中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这种合作在网络虚拟学习出现以前是完全不可想像的。.6现实性

要使得协同工作者获得很好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交互的自然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使用多通道用户交互技术,包括自然语言、手势、头部运动等。在分布式协同虚拟学习环境中,除了一般图形系统的人-机交互之外,还有人-人交互,并且要求是同步交互,实时同步交互的协同工作的同步交互涉及的问题包括同步交互请求和同步交互检测等,它是把CSCW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

此外,从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虚拟现实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更改计算机内的程序,就可以改变学习者所面临的“现实”。也就是说,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习者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4虚拟学习的局限性

虚拟学习空间所接触到的事物是仿制的替代物,尽管可以仿制得惟妙惟肖,使学习者如同身临其境,但还不过是“如同”而已,学习者的身体是不能进入荧幕画面之中的。我们固然可以从庐山风光片看到庐山美丽的景色,总不如亲身去庐山旅游的感受多,印象深,人对物是有情感的,去了次庐山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庐山的爱,而只看到庐山的影象却不易产生这种爱。学习者可以从画面中看到老师的上课,听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但不能与画面上的老师面对面地作语言的交流,虽然在计算机终端上可以作人机对话,目前还只能达到低水平的要求,即使在互联网上可以进行交流,也总不如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那么自由、亲切,特别是彼此间缺乏情感交流,而情感正是提高教育效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儿童教育,孩子们在老师身边会感到分外温馨、亲切,成人教育也应有师生之情,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许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造成拟人化的情感,但无论如何与人间的情感有本质的差别。缺乏情感是虚拟学习空间的一个无法弥补的缺陷,从这一点说,虚拟学习空间先天性地比不过真实学习空间。

正因为虚拟学习空间是人工设计的,所用的媒体都编有一定的程序,学习者无法随心所欲地去左右它,虽然教学媒体的资源很多,有选择的余地,有利于个别化学习,但每一个媒体中编制的内容程序都是预先设定的,缺乏足够的选择性,学习自由度较小,而学习者却在个体差异,个人的条件与需要方面不尽相同,由预先设计的程序往往无法满足,再说自然界的事物与社会上的现象是形形、千变万化的,而人工制作的媒体内容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能随时改变,无法照顾到个人的方方面面,而利用真实学习空间,学习者直接参与其中,可以根据客观的现实自己主观的需要,寻找、发现并解决各自的问题,其自由度就比较大。就拿真实的课堂教学为例,学习者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提问,而某些问题往往越出老师所设定的教案范围,出于老师的意料之外,这是常见的事。又如建筑专业的学习者单看建筑模型的摄影或录象面画并不会感到满足,总想去现场看看实物。购房人在房产公司看过房屋照片、平面图、模型后,还得去房屋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才能最后决定是否购买,也就是这个道理。

虚拟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总有差别,艺术珍品与复制品的观赏价值不一样,其价格悬殊很大。我们触摸一件猫的标本同触摸一只活猫,感觉也大不相同。视听教材也只能视与听,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满足学习者嗅觉与味觉的要求,譬如说花有各种各样的香味,虽然可用醇香、清香、幽香、馨香等词来描述,但总得不到那种具体香味的感觉,又如梨的甜味与苹果的甜味不一样,要想区别其中的差别,就非得咬一口梨与苹果,品尝味道不可。

这就是说,从虚拟学习空间所获取的是间接经验,而从真实学习空间接触到真人、真物或现场实况所获取的才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总是隔了一层,往往又不是全面的,要想有完整的亲身体会,就得直接接触实物或实景。然而,还是如前面讲的那句话,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接触得到真物和实景,因此藉用虚拟学习空间获得间接经验,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学习途径。

5结束语

虚拟学习的出现无疑将改变现今人们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学习有更高的自主性等优势,这是传统课堂教育所无法企及的。由于由于我国的大学生在网络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普遍较低,所以教育者应鼓励并教会学生接受环境挑战,通过适应新环境、增强自身能力。同时,在远程教学/学习系统的设计中,应注意系统的易操作性,应该具有完整而清晰的帮助提示功能;另外,需要根据学习者特征而进行辅导的学习指导系统。这一系统可支持对在新环境中适应性强的学习者,能够学习到难度较高的内容,而针对适应性较弱的学习者,则学习任务难度相对较低,最终达到实现充分调动学习者潜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二.调查研究

2.1调查对象

本次实验的对象为广东医学院医学英语专业05级两个班的学生共65人,(其中一个班31人,另一班34名),英语水平属于中等,平均年龄为19岁。这两个班都是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均为刚入校不久的大学一年级新生。笔者将其中任意一班设立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对照班。笔者于第一学期第三个月对这两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水平测试,水平测试题目为一套大学英语四级考题。另外笔者还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元认知策略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笔者根据Oxford(1990)的SILL(Version7.0)、O’Malley&Chamot(2001)和文秋芳(1996)的著作中关于元认知策略调查的改编而来,包含11项策略。下面表一是是两班学生水平测试成绩和元策略调查问卷的情况。

表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培训前的水平测试与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对照表

班级人数平均分

(考试)t检验值平均分

(策略)t检验值

实验班3157.10260.642.810.46

对照班3456.87102.93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次水平测试的t检验值小于t(0.10,62),这说明两个班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异。同样,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策略使用情况的t检验值说明两班学生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也可视为等同,无显著差异。因此,这两个班的学生在受训前的情况基本上相同.

2.2实验目标

此次实验及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意识的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管理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实验过程

2.3.1准备阶段

培训在学生水平测试和策略问卷调查之后立即进行,实验班的学生将在下面的一个月中接受培训,而对照班的学生只是和往常一样正常上课,没有接受任何培训。

实验前,笔者向实验班的学生说明了此项培训的目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下面的一个半月中,老师将对学生进行有关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方面的策略培训,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

2.3.2实施阶段

表一上显示的实验班的元认知策略平均分是2.81,根据Oxford(1990),平均分为2.5-3.5之间属于策略运用中等水平,而平均分在3.5-5之间,才说明此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培训是有必要进行的。

笔者首先给实验班的学生每人发一份讲义,这份讲义简单而明了的介绍了学习策略,元认知以及自主学习方面的情况。这份讲义,一方面让学生对即将参加的培训有个大致的了解。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增加他们对此次培训的信心。笔者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及讨论笔者提供的讲义,如果有任何问题,笔者将在一旁作出解答。然后笔者就相关问题在课堂上作出了讲解,特别强调了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制定、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笔者将文秋芳(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一书中的各种自我测试问卷给学生自测,通过这些测试问卷,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风格及学习观念有个大致且全面地了解。这些自我测试问卷也暗含着一些潜在的正确地学习方法,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测试,学生会逐渐了解英语学习的真谛。

培训的第一天,笔者要求学生能够作出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包括整个学期的长期计划以及每一次英语课的短期计划,长期计划要求写在课本的第一页,以便自己随时可以自我督促,关于学生如何作出长期计划,笔者让学生了解了04年版的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计划。对于短期计划,笔者让学生每一堂课,每天的课外学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自己设定的具体的目标,例如,今天的这个单元的第一部分的交际功能,学习计划就是掌握相关的句型,熟练在各种情形中使用这种句型,准确的完成交际对话。为了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载这些学习计划,教师随时检查。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其它可行的计划,例如,在英语的五项技能中,选择自己最差的一项进行训练。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求随时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并将所观察的进步与不足记载来下来,对于遇到的困难,学生要求自己寻找解决办法,或是和同伴讨论,这些过程都要求简单记录下来,随着学生逐渐习惯去分析、思考、监测自己学习行为,以后可以只用大脑记录即可,但是初期用笔记的形式记录还是有必要的,这是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元认知策略。

04年版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自我评估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次为时一个月的培训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除了使用文秋芳(1996)书中的问卷作为自我测评学习情况外,笔者还组织了课内测评与课外测评,课内测评主要时通过教师课堂上的设计的各项任务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起初,老师会引导性的给出评价,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这是自我评估的一部分。

计算机网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很方便的使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这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浏览互联网寻求有用的网站,然后介绍给学生,例如

听力网站等等。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提供的信息进行自我评估,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学生的课余学习更加丰富多彩,也给学生的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自评平台。

2.3.3培训结果

培训进行到期末,在培训期间,由于老师并没有耽误正常的教学,学生们都能够比较积极的配合,培训结束后,笔者再次进行了同等难度的水平测试以及元认知策略的问卷调查,元认知策略的问卷设计和培训前的大同小异,顺序有所不同。测试结果如表二表三所示:

由表二可以看出,虽然t检验值小于t(620.10)=1.658,这种差异还达不到显著标准,但是,实验班较之与对照班成绩提高的幅度要大一些,并且实验班的标准差较之于对照班要小一些,说明实验班的多数同学以相对来说较稳定的步伐前进。表三的数字表明实验班对比对照班在元认知策略使用上有了显著进步,因为t检验值1.717大于t(620.10)=1.658,而且实验班的标准差也小于对照班,这说明策略培训对大多数同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元认知策略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估以及制定计划方面综合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表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培训后的水平测试对照表

班级人数平均分

(考试)标准差t检验值

实验班3163.00009.60291.313

对照班3459.258113.2513

表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培训后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对照表

班级人数平均分

(策略)标准差.t检验值

实验班313.17.53971.717

对照班342.99.6772

由以上数字来看,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明显的帮助和积极的影响。

2.3.4学生反馈

篇7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开始作为一种主流学派在美国兴盛起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对于传统教学理论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领域的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模式越来越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局限性和弊端主要在于它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对学习者能动性的开发与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是教学理论上的新突破。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观的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知识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紧密联系。建构主义又强调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新日知识的互动,从原有经验世界中重组教学内容,通过假设、提问、探索、验证、自我反馈等方式,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比较

(一)传统学习观的局限性

传统学习观是人类长期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历史上曾经对教育教学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传统学习观的不足越发明显,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其局限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传统认识论和认知科学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现实映象的过程。历史上曾经流行的“白板说”和“空桶说”是这种学习观的始作俑者。传统学习观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活动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它使得学习成了同一性和统一性的集中表现,而不能体现学习者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既不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与要求,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学习是“教一学”的单向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认知过程。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单向线性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压制,学生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情感、个性等不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主体势必不能产生双向流动。教与学双方具体、生动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而且使得教学成为按照某种套路进行的功利性活动.

3.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化、程式化。由于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角色,传统教学理论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方法,严重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以“教”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完全漠视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自主性,结果造成了学习方法的简单划一、按部就班,程式化色彩严重。这样既抹杀了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又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违反了学习的本质规律,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课堂气氛毫无生气。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形势,传统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会对教育教学造成严重的影响。

4.学习活动缺乏体验性。由于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它否定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认知体验的严重忽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往往是把所学的知识简单抽象化,排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突出事物的关键特性和规律性,而不与知识的具体情境相联系,缺乏知识与情境的互动。这些简单化的知识处理以“教”为中心,既没有考虑到学习主体的认知特性,又没有考虑他们的社会交往属性,这往往使得学习者无法灵活地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使得学习者常常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难以从抽象走向具体,学不能致用,因而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在康德的理性主义、杜威的进步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信念、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为基础来构建知识。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解释现实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取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建构主义把学习定义为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要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的改造。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篇8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于2003年创建了第三学期。即在每年的6-8月,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学生安排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我院数控专业的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维护等第一线岗位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为了提高第三学期的教学效果,结合专业特点,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第三学期进行了设计和实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第三学期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多种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创设情境、协作与会话过程,基于此,我们在对第三学期的设计和实施上也主要从如何为学生创设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协作与会话方面两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在建构主义看来,情境只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创设情境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其职业性、实践性和操作训练性强,要求能学以致用,顶岗工作。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场境下应用他们所举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能够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必须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才能促使学生协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实践真实的工作任务,体会真实的社会环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在这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包括所有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通过真实工作任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的应用、掌握实践技能,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建构知识、能力,易于形成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协作与会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群体中的每个人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而实践教学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对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第三学期的设计和实施上,为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会话,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1、岗位轮换

学生进入工作环境后,企业会把学生分为到相对的岗位上并安排师傅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为了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会话,每隔两周对学生的岗位进行调整,在调整岗位之前,组织学生探讨在这一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与收获。通过第三学期期末的实践考核表明,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交互学习,学生掌握了怎样对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行意义建构。

2、协作考核

篇9

在此,将我深深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献给我的导师沈玉龙老师。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我创造了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使我能够安心学习、充实自己。

感谢曹小坤、成亚萌等师兄师姐,同年级的屈宝、付祥优、刘灵通、张元玉、徐闻拯、侯婉婷、黄为等,以及李凯强等师弟师妹,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使我充分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馨,从而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

感谢我的朋友党晓伟、王蕾、薛蕾、李满、董婷,感谢她们陪我度过快乐的研究生生活。感谢研XX班的全体同学,感谢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给我的帮助和鼓励。

感谢在百忙抽出宝贵时间评审该论文的专家和学者。

最后,再次向所有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论文致谢二:

三年来的硕士学习生涯,努力、付出、期望或是收获,都是我一生难以忘却的珍贵经历。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所有指导、教育、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首先感谢导师朱敏波教授在硕士学习期间给予的帮助与指导。朱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令人敬佩。学习期间朱敏波教授为作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及科研环境,本篇论文从刚开始的选题、研究工作的展开直至最后论文的审阅、修改,导师都给予精心的指导。

在此,谨对朱教授的辛勤培养与无微不至的关怀表达崇高的敬意与衷心的感谢。同时非常感谢整个实验室大家庭的各位同学给予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感谢与我同窗多年一起经历风雨的马维超、叶海洋、姜成甫和王帅同学以及我的师弟范琪、刘飞以及其他师弟师妹和学长学姐们,感谢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的极大帮助,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难以磨灭的回忆。

真诚的感谢二十多年来含辛茹苦养育我长大的父母及其他亲人,你们长期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使我能够一心一意地顺利完成学业!我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奋斗,回报你们的养育之恩。祝你们身体健康!一生平安!感谢我所有的好朋友以及关心过我的人!感谢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你们是我最好的良师益友,在此向你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希望和大家携手并进,共创最美好的未来!

最后,感谢评阅本论文和出席论文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和学者们,感谢你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论文致谢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论文止笔那一刻,我心中感慨良多。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紧张而充实,不管是学术能力还是自我管理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我徜徉知识海洋、陶醉厦大文化、领略教授风采、收获同窗之情,回首过去点点滴滴,更多的是感激和对厦大的爱。

首先,我要向恩师童锦治教授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表示衷心感谢。童老师不仅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在学术上一丝不苟,而且待人真诚宽厚、工作负责、关心学生,老师的学术和为人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她对我的教导更是受用一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不仅给予我许多学术上的启迪、中肯的意见和宝贵建议,更是教会我无论做什么事要认真用心,在老师的鞭策和鼓励下我连续两个多星期废寝忘食钻研至深夜,可以说没有老师的教导与栽培就没有今日的成果。在生活中,童老师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照顾我,一日为师,终身为母,在此谨向童锦治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也要感谢求学期间同窗的支持与帮助,三年的朝夕相处使我们结下深厚的友谊,更使我在厦大的学习生活充实而美好,同窗如手足,这份真挚的情谊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还要感谢黄克珑同学的帮助,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他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论文的顺利完稿与他的帮助密不可分,在此深表谢意!

还有,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从小到大,父母给我无私的关爱、无限的宽容、无畏的支持、无尽的鼓励,他们勤奋踏实、善良真诚,并身体力行教会我做人的道理,生活在这样幸福温馨的家庭我感到很幸运,他们的爱使我坚强执着并勇于接受挑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他们我会更加努力!

最后,还要感谢在百忙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将会使论文更加完善和理想!

即将踏出校园,迈入社会这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心理忐忑的同时还充满期待,未来的路还很长,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会永远怀揣积极进取之心,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不断奋斗,上下求索,争取更大进步!

论文致谢四:

篇10

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出新的年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努力地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教育,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稳定、持续发展的事业,也正在顺应着国情,谨慎地转变着自己的观念。

多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以认识论的原理,取代了对教育过程中具体认知规律的研究,从而使得行为主义理论在我国一度盛行。在外语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结构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直接导致教学长期一直处于“事半功倍”的状态。20世纪初90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国内越来越多的外语言学专家和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

2003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公布的教学要求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对3年前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修订。在论及教学模式改革时指出“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加强对自主学习的有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适应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70年代中期外语界开始了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在西方掀起了对外语自主学习的浪潮。而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90年代,但80%以上的研究都属于一般性理论的探讨,缺乏实证性研究。1999年,我国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

“大学英语”课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素养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知识量非常庞大,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大量的训练,这仅依靠一个面对50多个学生的教师,一周4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因此,“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做好分层教育”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同时也对学生本身在课外的自主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笔者所在学校于2007年对一类本科新生试点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全新版大学英语教学。课时设置严格按照国家大纲要求。在硬件建设方面,建立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以及数个配套的视听说语音室;在软件设计方面,确立了教学网站、辅助教学网站、口语考试系统和英语自主学习资料库等;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严格培训,邀请兄弟院校讲座交流,鼓励教师互相听课学习;另外实施全员评教,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管理。

学期结束后,笔者在试点班随机抽取60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关于对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对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非常喜欢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但是却不易适应,更有个别同学反映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进步,反而有了倒退的迹象。之后,笔者又针对性地询问了更多参加试点的学生,发现“想学”而不“会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类本科新生尚且如此,问题的严重性自然不言而喻。为了保证改革可以顺利地全面推广,高效管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势在必行。三、管理中突现的问题

1.灌输式学习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的脱节

在中国基础教学体制下,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压迫下,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高分学生都是由灌输式教育“灌”出来的——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全部按照教师的统一安排,学习完全处在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之下。为了考上理想的中学、大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被训练的呆板僵化。由于在学习中失去了自我,学生本能的认为学习语言,只有在传统的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成功。这种错误的认识,限制了学生知识和能力扩展的空间,因此一旦需要自己去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监控学习过程时,就顿感无所适从。

学生升入大学后,教师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开始进行启发式教育。这是一种与灌输式教育完全对立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处于主动的地位。面对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学生自然欣喜好奇,但苦于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严重脱节的情况,只能手足无措。此时,如果没有教师关键性的指导,学生将无法顺利过渡,忽略问题,回避问题,最终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2.自发自主学习和自觉自主学习的混淆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应该自主的。被动的,强制的灌输是对学生主体的野蛮的摧残,是低效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确对于学生兴趣热情的释放,创造性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一个最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原来被满堂灌的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但是本来实施满堂灌的教师主体呢?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又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

很多教师非常配合地让出了主体的地位,非常自然地顺从了教师首席论的观点,认为只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成为对话的串联者、组织者就可以了。结果是,教师不再把精力放在教学的内容上,而是放在如何导入、如何组织的花样上。新知识的汲取,理解,运用,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英语课上和不上一个样”,这就是教师主体弱化导致课堂教学无效率的表现。

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并不是与身俱来的,是从其有限的知识谱系中生长出来的。这种有限性就决定了他的自发性。自发的自主可以学会爬行、走路,这是人类的本能,而科学和文化的传承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光凭借自发的本能是无法达到的,往往会陷入困境深渊。相对而言,教师的知识结构当然优越于学生,其主体性具有自觉的特点,是强势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才能把学生“自发”的自主提高到“自觉”的自主,才能得心应手地把自发主体从歧途中解脱出来。

篇11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极其坚实和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理论认为,由于与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相关的原因,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学业成绩,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认知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小组学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大班教学小型化:大班教学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也成为困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大问题,是许多学校一直头疼的顽症。小组学习以小组为班级学习单位,将大班分解为若干小组,小组内各自有分工,分工中有合作,人人有事做,困难有人帮,结果有人查。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行为习惯、思想品行都有人及时关注,实现了关注到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教育理想。

(2)培养了学生的自助管理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管理者队伍由单纯教师管理扩大为教师、小组长、同伴、自我的全员管理,小组内每个同学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的自助管理能力和主人公意识大大增强。

(3)面向了全体学生:小组学习中,由于个体受关注程度大大提高,人人在学,个个乐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保障。于是,不学的学生没有了,掉队的学生减少了,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二、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建立

(1)组建合作小组:先有一帮一,再编一小组,以优、良、中、差四人为宜,优化组合,选好小组长,分工有合作,兵教兵互教互学,一帮一责任到人。一般采用餐桌式座位以便于小组活动。

(2)明确小组学习方式:遇难即议,遇疑即议,议给任务,议必充分,议必有果。让学生在讨论中解疑,辨论中求真,活动中互助,合作中提高。使学生的自学一直在学案指导和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进行。

(3)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小组长是全组学习的灵魂,是帮教同学的“小先生”。对小组长要加强培养,要有目的地组织小组长进行如何当好小组长的培训和拓展性习题问题的提升性训练,使小组长有能力当好小组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督查者。对小组长的培养也是突出培养优生、提高小组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合作学习中的展示

学案教学中,训练是主线,展示反馈是对学生效果的最好检测,同时,学生的板演讲解,促进了学生学习心理改变,提高学习的认真度和准确度。

学生展示的优越性,在于这种方式把学生置于公开竞争的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活了学生求知的内动力和表现欲,也顺应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不仅动脑、动口、动手、还动身,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注意和主动参与的能力,也便于师生互动中的评价、点拨和借鉴。学生展示板演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而且可以更充分、全方位地展示学情和技能。同一题目不同思维,不同做法,精彩纷呈,思维的优劣比较,做法的繁简比较,过程的是非比较,结果的对错比较,一目了然。学生在展示后评价,在教师引领中提升,点拨中拓展。学生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但由学案引导,活而不改其本,乱而不离其学;同时,这个环节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表达、交流、合作、展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由于此环节,课堂的开放度很大,教师要注意对全局的掌控,什么人展示,展示哪些问题,展示中暴露出什么问题,学生思维有哪些亮点,教师要迅速、快捷、准确地获取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推动。

四、合作学习中的技巧

在具体教学中发现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不顺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发出讨论开始的信息后,学生不能形成讨论的热烈气氛,课堂出现寂静;二是学生缺乏参与讨论的基本素质,如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口头表达欠佳,不做讨论记录等;三是讨论中或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思路紊乱,口头表述词不达意等。因此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是开展好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笔者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化学实验时要分工合作,轮流操作”;“规定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声音以组内成员能听到又不干扰别的小组为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询问不明白的问题”;“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说出你的看法、意见”;“尊重别人的发言”;“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等,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

五、合作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的学习。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自主学习,再分别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教师课前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应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而这些内容大多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自主学习时较难解决的,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要真正关注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步教学;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篇12

温度对烹煮食物的影响也很大。一般地说,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例如,炖煮食物的温度约为100℃(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是lOO℃),炒、炸的最高温度约为200-300℃(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炒比油炸的温度略低一点,但比炖煮的温度要高许多。所以,把肉煮熟焖烂所花的时间,要比炒、炸所花的时间多上好几倍。锅中的温度与炒拌也有关系。炒拌可以使食物受热均匀,但过分炒拌会使锅中的温度降低,而且炒拌多了,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接触的机会也较多,食物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坏。所以炒拌一下后加锅盖是必要的,一可以防止降低锅温,二则可以防止维生素氧化而降低营养价值。炒肉片时,若肉片中的水分失去过多,会使蛋白质凝固、变硬,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有经验的人在炒肉片前,就会在肉片中调入一些淀粉,使肉片在烹炒过程中不致失水过多,炒出来的肉片也会很鲜嫩。

烧煮食物时,加盐、酱油等调味品的时间与食物中的化学变化也有关系。食物中的蛋白质本身具有胶体的性质,遇盐等物质就会发生化学作用。例如,豆浆中加入食盐,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成为豆腐脑。在煮豆、烧肉时,如果加入食盐过早,一方面,汤中有了盐,水分就难以渗透到豆类或肉里去;另一方面,食盐会和豆类或肉类的蛋白质发生化学作用,使其变硬,使豆类或肉类不易煮烂,当然也就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了。

食物中的脂肪在烧煮时,会部分地发生水解,生成酸和醇。当加入酒类(含乙醇)、醋等调味辅料时,酸和醇相互之间就会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它们还能溶解肉类和鱼类中的腥气,并在受热后带着腥气一起挥发掉呢!这就是妈妈在做鱼的时候一定要加料酒的秘密哦!

做菜时加入各种香料,如茴香、桂皮、葱、姜、蒜、胡椒等,不但能使菜具有各种特殊的香味,还能引起人们的食欲,增进人体内各种酶的产生,从而提高吸收食物营养的效果。可见,人们在烹饪时讲究色、香、味,也是为了充分调动人体消化系统内多种酶的参与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知道了吧,烹调食物,不仅是基于人的消化食物的需要,还是一门很严密的学问哩!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篇13

古代教育家就特别强调学习的“自求”“自得”。

学习必得从师。孟子说:“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深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效。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也说过类似的话:“须是自求,已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经学理屈·义理》)他从学生求知心理这一角度,阐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横溢,成为永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当今的青年学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亦渐趋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希冀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因此,老师有必要因势利导,小心诱掖,培养其自求自得的能力。明确了学生的学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可革除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陈规陋习,开创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二)研究性学习强调功在自习

课堂讲授,无疑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灌输信息,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则,教师的讲授只能起“领路”的作用,而万里征途必须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迈。因此,如果只讲不习,知识便无以转化为能力,正如曾子所言:“传不习乎?”清代颜元在《总论诸儒讲学》中也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既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功在于习,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巩固已得知识;二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是从看到的学习成果中倍添兴趣,激发求知欲。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此类熟能生巧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个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当然,功在于习,也不能乱来一气,乱练一通,应有通盘的谋划,要能体现出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来。正如《学记》所言:“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力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懂得了学生的学功在于习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一讲到底、越俎代庖的陈规陋习,开创讲练结合,知识能力齐长进的新天地。

(三)研究性学习强调寓知于趣

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极其活跃的催化剂。大凡做教师的常常过于强调学习的艰巨性和恒久性,喜欢用“铁杵磨针”“闻鸡起舞”等故事来启发学生刻苦攻读。而不大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泼点冷水。诚然,学习本身的确是一件苦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无所成;嬉笑取闹,高枕以对,亦难进益。然而,倘若学生真的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恐怕也难学出个名堂。因为心灰意懒,人处厌倦状态,他的竞技力是很差的,思维力受到阻遏,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会退避三舍。因此,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寓认知于趣味之中,则学习的劲头才会经久不衰,学习的成果才会硕大事盛。明白了学生的学必寓趣味之中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死气沉沉、板板六十四的陈规陋习,开创生动活泼的新天地。

(四)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相长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富含这种主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教学相长是建立在师生平等观的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要求摒弃师道尊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绝不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孔子敢于当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学与诲人的精神。《孟子·公孙丑上》载有:“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事实上,“教不倦”实以“学不厌”为前提。因此,教学相长要求教师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通过教学相互启发,提高为学的兴趣,以期在无涯的学海中并肩有所收获,这也可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拟题的优化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一些课题、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同样,课题拟得好,则会有利于论文的选材和写作。因此,拟题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在量力性原则下敢于探索,不拘一格,要把题定得集中,缩小覆盖面,切忌空泛,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些学科特定的知识,而是着眼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内容极具开放性。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科技活动,也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狭隘的单科知识问题的探讨,变成新的知识点的记忆。如《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提高阅读能力》之类的单学科、浅层次、知识强化型的简单延伸。研究性学习是全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拟定课题应该充分体现其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打破学科限制。如《中式与西式早餐的比较》《电动小船的原理及制作》等课题不仅仅涉及营养学、物理学等知识,还涉及人文、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道理以及电工、木工等手工制作等。

(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重视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强调书本的学习必须服务于生活的学习,有着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因此拟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注意实践性。注重实践性,不仅要求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在亲身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学生走向生活。因此,我们拟定了如《街道广告的调查研究》《南丰镇街道文化设施探究》《南丰地区方言状况研究》等,打破了“死读书”的老传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研究生活,发掘出生活的意蕴。

(三)针对性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拟定课题一定要切合实际,有针对性。首先,课题要切合中学生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的知识尚未形成系统,分析、综合、实践的研究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科学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还比较淡薄,这就要求课题应重视亲身体验而非理论研究,重视由兴趣出发的自觉性而非无兴趣的强制性,比如《青少年近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关于教师可爱度的研究》等。其次,课题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和现有的学习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其有效负载能力。比如,对于普通农村中学来说,《航天测量与数学》《现代兵器研究》等课题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图书资料匮乏、信息网络不健全的学校进行诸如《金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课题更是无从下手。第三,还要注重学校以外的社区环境、社区资源,从而形成有地区特点的学习内容。如《南丰河道污染调查》《WTO与华夏第一钢村——永联的发展》《张家港市金陵体育器材面临的挑战》等课题,充分挖掘了农村中学现有的资源,开展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研究性学习,使学习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四)自主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