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场监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场监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场监管论文

篇1

我国对银行业实施非现场监管的重点主要是资本充足情况、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财务状况、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经营的合规性等。围绕这些要求,人民银行建立了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总量结构管理的16项监控监测指标的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并统一了与金融统计全科目上报指标的归属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监管报表的数据采集与全科目上报系统的接轨。人民银行总行明确规定,凡是能够从全科目指标体系中得到的非现场监管报表和数据由人民银行调统部门提供,不再通过监管部门向商业银行直接采集。这样就减轻了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负担,同时实现了监管报表采集和生成的电子化,较好地保证了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人民银行监管部门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及时掌握监管对象经营管理的有关情况,判断其风险状况,形成《金融监管报告》,为本行和上级行的监管决策提供依据。

二、当前非现场监管的主要问题

1.监管内容有待完善。

首先,基层人行缺乏与之监管特点相适应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人民银行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主要针对一级法人,某些指标对于分支机构并不适用,基层人行完全套用总行的指标体系难以准确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

其次,监管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形势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银行业竞争的日趣激烈,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要求人民银行不断改善既有的非现场监管内容,有效地监控商业银行新业务的风险状况。一方面,现有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更新较慢,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另一方面作为非现场监管重要数据源的金融统计全科目指标体系修订周期较长,无法满足新的非现场监管指标的取数要求,为监管部门获取新指标数据带来困难。

2.数据采集系统仍有缺陷。

一是数据的及时性尚不能保证。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调统部门能够提供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时间与监管部门的要求不一致,为了及时向上级行反映辖区内监管对象的风险状况,大部分监管部门仍然直接向被监管机构收取监管数据,既造成了重复劳动,又使来源不同的非现场监管数据不一致成为可能。

二是数据的准确性还需要提高。一些金融机构在直接向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填报非现场监管报表的过程中仍依靠手工操作,填报的主观性较大,容易造成数据不准确,而上报的全科目指标大部分通过计算机系统由其会计报表或信贷台帐直接生成,应该说可靠性相对较高。但最近人民银行联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一次金融统计检查发现,由于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操作失误,部分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和个别机构虚报、瞒报统计数据以逃避金融监管等原因,全科目统计数据也存在失真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场监管数据的准确性。

三是全科目上报系统对非现场监管报表支持的完整性不足。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部门需要的监管数据仍有较大部分不能直接从本行调统部门获得,除了全科目指标本身的局限性外,还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部门职责划分的不协调。以大区分行为例,股份制和合作金融监管部分分别负责全辖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市级城信社和县级城信社、农信社的监管工作,而调统部门只对分行所在省区的调统工作有管理权,难以提供分行全辖区的非现场监管报表。其次是金融统计工作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要求。受计算机软硬件配置水平较低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分行调统部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不足,也限制了全科目统计系统对非现场监管的支持力度。

四是数据的连续性不够。一方面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要求我们修改非现场监管内容和金融统计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尽量维持统计制度的稳定性和非现场监管指标的可比性,以保证对金融机构的动态监管。就目前来看,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保持这两者的合理平衡,数据的可比性还很难保证。

3.数据分析水平较低。

从国外银行业监管的实践经验来看,非现场监管相对于现场监管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其监管的连续性和预警性。它通过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报表进行连续分析,动态地掌握被监管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将问题防止在发生之前,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但目前人民银行的非现场监管体系灵敏性相对较低,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专业的分析人员。对非现场监管数据的动态、科学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金融、财务、统计、数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人民银行目前从事非现场分析的人员大多只具有文科背景,对现代数量分析工具并不熟悉,分析的局限性较大。二是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报送频度较低。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业的统计工作水平还不高,人民银行重点监测的16项非现场监管指标还是按季报送,尚无法做到按月上报,显然不利于对被监管机构结营状况的连续掌握。三是缺少专业化的软件分析系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也是提高非现场分析水平,弥补分析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当前人民银行的非现场分析的软件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也影响了分析水平的提高。四是非现场监管数据的共享程度低。一方面人民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割降低了非现场监管数据的利用效率。人民银行内部按被监管机构划分为多个监管部门,由于保密等的需要,监管数据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共享,这就使同业比较等一些重要的非现场分析方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人民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使监管信息在内部的共享困难重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现场分析的效率。

4.缺乏规范的结果处理方式。

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监管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现场监管综合评价制度,对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以指示对监管对象的监管力度,如美国的CANIEL评级体系。当前,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银行业综合评级体系,限制了人民银行非现场监管体系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非现场监管的措施

1.建立科学、系统的监管内容。

人民银行要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对现有的非现场监管内容加以完善,特别是要设计一套适合人民银行分支行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使基层人行的非现场监管更加规范、科学。还要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不断更新监管内容以适应监管需要的同时,相对维持监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2.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首先,要加强金融统计基础工作。非现场监管数据的采集过程涉及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会计、财务、计划、国际业务、信息统计部门和人民银行调统等多个部门,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集中力量确保各级数据源的质量。同时,要加快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改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配置水平,提高业务数据的电子化处理能力;提高银行业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

其次,人民银行要对非现场监管数据采集的各环节严格把关。根据目前的数据采集渠道,人民银行各个部门要分工协作,保证各环节数据的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会计等业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现场检查,同时,要提高人民银行统计人员的执法意识,加强对金融机构统计工作的检查和执法力度,提高全科日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减少各部门的重复劳动。

3.提高数据分析水平。

应考虑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非现场分析部门,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共享,高效率利用非现场监管数据,同时,充实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分析人员,开发相关软件和配备相应计算机设备,提高分析水平。

篇2

2.1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策略及措施。现代土木工程领域要在确保其施工安全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管理水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施工单位生产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决定了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否,同时也关系到施工单位在土木工程市场中的形象与地位,所以施工单位要通过实现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彻底杜绝土建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问题。

2.2施工质量管理策略及措施。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会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所以要求施工单位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来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生产质量控制细则来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并要成立专业的质量监督与管理队伍来确保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并要将质量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一个部门与管理人员的身上,并要求质量保障体系要对专业质检人员自身行为进行控制,这样才能确保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效率可以适应时展要求。

2.3施工进度管理策略及措施。土建工程项目进度能否在合同工期内完工与其进度管理有着紧密联系,所以项目管理人员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来制定工程进度控制目标,并要编制专业性较高的进度计划与材料供应计划,来作为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工程进度管理工作依据。管理人员在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质量、成本等管理目标,并要在施工进度管理程序的指导下来掌握整个进度控制计划的实时状况,并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来制定出解决对策,确保土建施工现场进度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4施工技术管理策略及措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水平不仅会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进度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技术人员必须要在土建施工准备阶段做好与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帮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掌握诸多施工技术要点,确保施工人员意识到技术质量要求与相关必要的安全措施,以便于项目部可以结合土木工程实际需求来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避免土建工程具体实施阶段由于施工技术缺陷而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或质量缺陷问题。

2.5工程成本管理策略及措施。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水平会对工程整体成本控制产生极大影响,通过对施工计划落实情况的管理来确保施工流程的合理化、规范化,通过对各类工程变更事件的控制来避免工程成本的上升,并要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来提高各类材料的利用效率。技术人员要做好相关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确保各类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可以满足土建工程的施工要求,并要通过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来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施工单位进一步加强生产成本控制水平。

篇3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篇4

2.1施工单位对现场管理不太重视

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将重心放在施工进度控制和施工成本控制上面,对施工现场管理不太重视,导致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的施工单位,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施工单位没有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这不仅没有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2.2缺乏完善的管理效果评价体系

通过管理效果评价体系能对某种管理方法的效果、作用进行有效地评价,从而判断出这种管理方法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效果评价体系,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盲目的引用管理模式,从而对施工现场管理造成影响。

35s管理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加强施工现场的整理整顿

在建筑施工现场,由于施工原材料、施工机械设备十分复杂,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会经常搬运各种施工原材料,因此,很容易引起施工原材料的放置、堆积、整列等浪费,同时施工原材料在搬运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空间、时间、人力资源、机械设备,而在5s管理中,这类浪费是可以避免的,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整理、整顿,能有效地扩展施工现场空间,确保各类施工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井然有序,这样就能很方便的找到施工中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在对施工现场进行整理和整顿时,要注意尽可能的减少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对施工现场空间的浪费,从而有效的提高施工现场场地的利用率。施工单位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要对各类物品进行定性、定量管理,并确定以什么样的状态放置各类物品,从而确保施工现场的干净整洁。

3.2通过管理制度巩固5s管理效果

5s管理要求实现施工现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施工环节需要多个施工人员协同劳动,并且会出现立体交叉作业,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的各施工环节进行协调管理,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要求,确保施工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从而为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实现提供保障。

3.3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严格的考核

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要严格的按照5s管理的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建筑施工现场不会发生漏水、漏电、滴水、冒浆、滴浆、漏浆等现象;在建筑施工现场,严禁出现高空乱扔杂物、混合堆放材料的现象,并保持施工作业面的干净整洁。施工单位要将施工现场管理的责权利相统一,让施工人员能够看得到,这样就能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约束,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水平,还能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这对施工单位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3.4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的素养

在建筑施工现场,所有的施工活动都是由施工人员完成的,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提高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在建筑施工现场仅仅通过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养,让施工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中,因此,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施工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且能实现自我管理、相互管理、相互监督,从而为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提供保障。

篇5

2.1人为原因

人是直接对工程发生作用的因素,工程中的各项内容都由具体的人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成了对工程造成影响的最大因素。人为原因不仅包括建筑施工实施人员,还有辅助人员,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这些人员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专业水准以及道德修养等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工程造成影响,更直接决定了项目工程的系统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具备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利用目标来掌控工程的整体进度,而且还要能够进行技术上的鉴定以及指导工作,这些是项目工程保证最终质量的基础前提。施工人员要具备高端的专业水准,以及扎实的技术功底,同时还能够凭借强烈的责任心将标准落到实处。

2.2材料原因

材料是工程的直接组成元素,因此原材料对工程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只有材料符合标准,工程质量的基本内容才能够有所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原材料进行系统的管理工作,坚决避免工程出现偷工减料,防止分包商进行违规操作,严控采购环节,对材料的相关质量参数进行仔细检验与核对。不仅如此,采购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使得在采购过程中存在极大不确定性,难以确保材料的整体质量,而且相关施工单位也还没有针对工程材料形成完整的运作机制,无法起到管理以及约束的作用,从而使原材料很难得到质量上的保证。

2.3施工原因

在施工环节中,不仅包含施工技术,同时还有施工工艺,这两项内容贯穿于整个工程的施工之中。具体来讲,相关的技术实施方案、质量检测方式和技术以及整体的施工设计等,在这些环节中问题也十分突出,很多时候尽管相关的规划以及方案都能够符合科学标准,但是在施工环节却很难执行的十分到位。不仅如此,还没有针对这一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工程的很多设计规划都成了一纸空文。

2.4环境原因

在针对工程项目开展具体的施工工作时,施工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程进展,不仅如此,这一因素对工程的影响波及面积很大,工程的驻地环境仅是其中之一,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甚至法制环境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正常进展。由于这种影响十分复杂,很难进行系统的解决,而且变化多端,对工程的影响程度相对较深。

三、改善建筑工程建设管理措施

3.1优化资源分配

针对工程材料以及资源,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状况进行科学分配,由于工程系统相对复杂,因此对资源以及材料进行科学分配以及合理调整意义重大,这一环节的核心原则就是能够对有限资源充分利用,并创造出最多的经济收益。施工资源是工程施工的后勤保障,资源充足是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如若不然,工程进度将会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基于对工程全局的了解,在统筹规划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分配方案,使得资源能够符合工程的具体需要,并能够进行随时调整,以适应工程情况的变化。

3.2强化管理施工材料

现场管理的关键性内容,就是针对施工材料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并且能够掌控材料的消耗,具体来讲,砂石的供应,以及钢材的使用,这些内容都应该被相关人员详细了解,不仅如此,还需要针对出入库做好详细记录,清晰明确材料的用补量,以及退料情况,这些内容都应该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如果工程规模过大,需要消耗大量建材,那么还应配置专人进行负责管理,在项目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进行科学分配,严控用量,并进行工程系统的划分,从而使得管理能够系统和规范。同时还要针对每一项施工工序,以及每一项施工环节进行建材用量的标准制定,使得资源能够在合理的基础上被充分利用。

3.3健全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健全,能够对工程施工起到某种程度上的约束,保证工程的整体秩序。在管理时,要针对施工现场的进出入情况进行严格控制,为工程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佩戴胸牌等标识,并经由专用通道进入施工地点,同时还要采取各项措施保证所有人员的安全,发放安全帽,保证人手一个,并佩戴安全带,做好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加大安全宣传,使每一名工程建筑人员都能够形成一定的安全施工意识,并且能够在规范自身的基础上,对其他人进行约束,并同时强化安全培训,使相关人员不仅拥有安全意识,还能够拥有安全施工的素质及能力。

篇6

房屋建筑是人们休息、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房屋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要求施工单位不断创新施工理念和施工方式,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工艺,从而建造出高质量、高品质的房屋建筑工程。利用工程监理,可有效保证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从而提升房屋建筑总体质量和安全等级。基于此,开展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概述

某房屋建筑工程,共16层,地下1层,为弱配电室,总建筑面积为4200㎡,整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对施工质量、安全等级、使用年限等有较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除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之外,也加强了工程监理作用的发挥,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值得同类工程大力借鉴和参考。

2当前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了工程监理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但受到技术、管理水平有限的限制,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情况下,房屋建筑的质量管理大多由施工单位来负责,但他们并不会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来开展监理工作,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细节性的错误,从而延误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也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1】。在具体施工中,普遍存在不重视工程监理工作的问题,工程监理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比较模糊,无法保证房屋建筑工程后期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施工成本,使得大量资源被无故浪费。

3提升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严格控制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对质量的要求比较高,而原材料质量是否达标,直接决定了总体施工质量,因此,现场工程监理师必须全面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而且是要充分分析和考量房屋建筑的功能、基本内容、项目监理方案等内容。并积极参与到施工图纸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现场施工管理中来。在房屋建筑施工前期准备环节,工程监理要结合施工建设单位提供成本预算方案和台账目录,明确施工材料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性能、尺寸等参数,为后期施工材料的检验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此外,还要对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的存放和使用进行全面管理,严禁随意堆放,营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施工材料的质量对房屋建筑的总体质量和结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因此,工程监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拟定施工材料汇总表格,从而更加清楚直观的掌握各类施工材料的施工情况和储备情况。第二,进一步提升对原材料质量和性能的审查力度,包括原材料出厂合格证、组成成分、性能等,如果发现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严禁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返厂处理。从根本上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第三,工程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加强工程监理现场工作的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将监理规范和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2】。第四,如果怀疑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则要借助专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全面系统检测,达到要求后才能使用。严禁使用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3.2逐步完成工程放线测量作业水平

在具体施工之前,要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放线测量,保证放线测量的精度和准确,为后期施工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否则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甚至会影响后期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大量工程实例表明,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放线测量数据是否真实、来源是否可靠,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对放线测量工作进行跟进,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以保证测量数据的精确性【3】。

3.3严格履行房屋建筑工程标准规范

为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工程监理方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设计图纸中的各项标准规范。工程设计图纸是否完整、规范,直接决定了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也体现了房屋建筑工程的专业水准及职业素养。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工程监理师,必须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进行深入剖析,掌握每个细节工作,并制定紧急预案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应急问题和事故,立即启动预警方案,降低损失,促使后续各道工序可以正常有序的运转。

3.4严格控制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缺陷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包括:混凝土振捣不充分、发生结构裂缝和应力裂缝、没有严格落实地下室防渗工作等,一旦发生这些质量缺陷,不但会影响施工单位的信誉和竞争力,而且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造成影响。因此,在具体施工建设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方等要相互沟通配合,相互探讨制定质量控制测量,并加对房屋建筑工程的验收投入力度【4】。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必须及时上报,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比较多,而且每道工序之间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涉及施工技术选择、施工材料使用、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多个参见工种相互配合等多方面工作。这就提升了监理工作的难度,所以,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监理规范和相关条例全面系统的开展监理工作,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指出,要求施工方立即整改,并全面强化自身的职责,对房屋施工采取合理的监督管理策略,促使各道得以顺利开展。

3.5积极开展质量测评

篇7

企业领导的安全意识淡薄,只关注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安全管理施工的重要性,忽视安全管理。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不健全,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施工工作当中,甚至有些施工单位根本就不签订安全保证责任书。也有些施工企业没有设置专职安全员,致使安全施工监管薄弱。建筑施工企业不够重视生产安全,主要表现在:(1)安全监督人员少、身兼几个岗位,导致安全监督岗位形同虚设不具备作用;(2)监督员的专业能力不强导致对安全的监督不够;(3)建筑单位将用于安全生产的投入转化为自身的利润;(4)建筑单位一般很少进行安全监察,而只是为了应付上级;(5)疏散控制导致安全措施对于企业形同虚设。

1.2淡薄的法律意识

在建筑施工现场上,工艺措施以及设计方案都不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去严格执行的,安全教育等都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施工现场存在着不合适的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方案等,这些都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再者是施工现场上搭设的脚手架,很多都没有按照国家相关的指标来搭设,搭设的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在施工现场上脚手板上经常会放置很多杂物,而脚手板的材料很多不牢靠或者是材料差,这些都是重大事故的诱因。

1.3针对安全监管控制投入不够

建筑施工单位为保证项目成本,致使投入到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费用和安全保障设施少。而现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最大问题是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安全管理资金的缺少。安全管理的费用少,必备的安全管理人员和设备配备稀缺,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对建筑施工地造成非常坏的影响。有的施工单位完全忽视安全管理,针对安全监管控制的投入力度不够,没有针对施工人员进行建筑工程安全教育,使得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违规施工行为,降低了建筑工程质量,为建筑工程现场带来了安全隐患。有的施工单位施行粗放型安全管理模式,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无标准或者不符合标准。具体而言是在施工材料供应、采购方面,有些施工单位一味看重经济效益,忽略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差异问题,使得建筑工程现场安全大打折扣;还有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并未能严格履行现场监理职责,等。

1.4缺乏严格的施工现场监管

劳动密集性是施工现场的特性,而从事人员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劳动者又较多让施工现场的管理会比较困难。而在施工现场上材料和施工工具的随意乱放、施工计划和步骤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不符合规定的随意操作现象等都屡见不鲜,还有施工人员之间随意搭配,没有协同合作的精神,而现场更没有严格的纪律管理此类现象。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企业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就是一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建设和质量管理核心。

2.1加强员工的进入现场的教育

在员工首次进入施工现场或者是调换职位的员工,在上班前都应该先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有了安全意识并且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企业要建立起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制度。

2.2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安全监督体系

依据国家相关的施工安全规范条例来制定相关施工安全规章制度,然后将此规章制度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同时安排相关的管理人员严格的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安全管理责任层层细分,做到“安全管理,人人有责”,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现场安全,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一旦发生现场安全问题,从容不迫及时应对,防止安全事故进一步扩大。我们将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个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相关的安全技术资料、安全技术设施、安全措施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不正确、不安全因素,提出修改意见和改正措施。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学习安全生产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对检查中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防微杜渐。现场了解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岗位责任制等的完成情况,依据建设部相关法规、标准对现场安全进行整体监控、评价,对检查中暴露的安全隐患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具体来说,建筑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编制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特殊工种职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验收制度等,为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是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关键,应该按照“主管负责一体化”原则,同施工单位总负责人签订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生产责任书,一一明确现场安全管理的任务目标、奖惩措施,之后再与具体施工班组签订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生产责任书。

2.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众所周知安全是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涵盖与前提,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个危险性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生产过程。因为在施工现场上是多工种交叉进行,又多是露天高空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现场存在这大量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从事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国际劳工组织确定建筑行业是高危险行业之一。建筑工程的施工有着周期长、投资大、以及受外界影响大的特点,而且施工现场的管理还涉及到施工企业的各级别管理人员以及施工现场的每个操作人员,这些决定了现场安全管理的难度极大,但是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给人民带来人身财产的极大损失,还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以及相关的法规的同时,要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分析并且研究出一系列适合企业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操作性极强的、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法。要想做好安全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承接项目必须考虑自身实力,项目负责人必须真正重视安全工作。(2)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4)明确安全生产目标,编制安全施工组织设计。(5)加强教育培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6)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灵活运用规范标准,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2.4建立信息化的安全动态管理模式

信息化的安全动态管理模式指基于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工程项目动态管理平台。基于这个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平台系统,可以结合实际工程进度很方便地调用查看最新安全规范,计划施工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减少因沟通或技术和措施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可以动态查看工程进度,明确安全管理的布置与应用层次,可以将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安全重点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各部分施工人员,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程实际情况及时地传递给项目管理者,解决以往粗放式管理下的安全隐患等等,使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能够更高效、准确、标准的进行。安全动态管理模式的实现,实际上是依靠信息技术将项目管理的安全目标分解之后在项目实施团队内的不同层级相关人员进行分解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建立起精细化项目安全责任制。如果这个责任制真正得以实现,就能够实现质量和安全的动态管理。

篇8

(三)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施工时工作人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具体任务,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人员短缺或重复工作情况。还有很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意识缺乏状况。

(四)工程经验的总结上存在的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情况不确定,施工现场可能出现很多意外状况,而在此种状况下,企业往往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现象,导致错失了可以弥补的机会,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五)施工过程中面临规章制度不完善问题。在建筑工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无法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运转,进而影响到施工效率。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技术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有效性。

二、建筑工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中谋求效益。因为施工现场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都要通过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才能实现,现场技术管理如果混乱就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与施工现场技术是一致的,只有施工现场技术管理达到标准化,才可以确保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高效科学的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科学事实执行施工工作,即: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应该符合现代化企业相关标准,讲究科学管理。例如,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施工现场人员和各种设备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在对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标准规范原则。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其应当规范、有序的展开。而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施工人员要服从管理人员的安排,形成共同协作、齐心完成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局面。除此之外,还应当严格按照施工规定和流程行事,按照规定作业方式和相关质量标准、建筑施工中的规章制度办事。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规范的科学施工方法,制定管理标准和施工流程,从而实行施工现场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针对资料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在施工前多个部门之间应进行会审,首先明确施工要求,其次对施工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科学地制定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从而实现保质、高效的施工目标。

(二)针对材料和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存储和使用,在每个阶段都要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流程执行,并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在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达到成本最低化和质量最优化目标,保证工程的顺利完工。

(三)针对在人员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对现有人员进行科学测试,对不能胜任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使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要求。每个施工人员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在施工时,自身所面临的责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单位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环境和工程的难易程度,科学量化工程考评,激励员工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四)针对在施工现场面临突发状况的策略。针对工程现场施工,要建立突发状况应急机构,而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应积极应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把握机会,快速实施,使损失降到最小。同时善于总结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建立工程日志,储备施工经验。在以后的现场施工过程,可以对其加以借鉴。

篇9

1 努力熟悉理解招投标文件的精神与内容

施工单位进入现场后,代表业主方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要根据招投标文件、合同约定及施工图纸的要求,除了应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现场场地等有关技术数据进行交底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努力熟悉、深刻理解招投标文件的精神,按照招投标文件的有关要求,督促施工单位尽善尽美地做好施工准备,包括人员、设备、器材、物资、材料、资金等,这是业主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

2 督促施工单位建立自身质量保证体系

《建筑法》明确规定,保证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不可推卸的职责。业主方的现场代表,代表业主方的根本利益,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必须和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等密切合作,有赖于和他们一起对质量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有赖于和他们一起根据合同要求,充分履行自身质量职责。所以,联合监理单位一起,督促施工企业尽快建立可靠、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 1) 业主现场代表集有监理方、施工方参加的协调会,建立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可行的现场管理制度,比如: 业主、监理例会制度,各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它应达到的有关要求。

( 2) 督促监理方认真审查施工企业制定的质保方案,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结合施工企业的实力,分析质保体系的构成要素、运行过程、控制环节是否合理,再针对薄弱环节提出修改意见,真正做到各专业班组有质量负责人,各分项、分部工程有专职质量检查员,项目有质量工程师,再把它与监理质量控制体系衔接起来,形成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双重复合控制,进一步保证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制定出相应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实施计划,即在施工前,施工企业进行班组技术交底,对重点、难点部位要求监理、施工方一起制定施工方案及相应的应急技术措施,要保证每道工序、每种材料都能符合质量要求。

( 3) 应要求监理方制定切实可行的巡视巡夜检查、旁站监督制度,尽最大努力减少施工中不符合设计规范的事件偶然发生。施工结束后,由施工企业完成的检查、整改、返工等工作,应通过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查评定,直到消除质量隐患。对于监理方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出来的质量隐患处理意见,业主现场代表应无条件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监理方的权威性,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建立的质保体系得以贯彻落实,并循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才能使施工质量真正得到保证,才能很好地实现业主委托监理方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

3 对施工指导性文件的审查

( 1) 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项目的法律性文件,也是施工的根本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设计图纸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疏忽与遗漏,而且也会对施工技术、工艺等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因此,在正式施工前,业主、施工方、监理方,都应根据自身的职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图纸自审,一般情况,业主方针对建筑物使用功能方面进行图纸审查,施工方针对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方面进行图纸审查,监理方针对设计规范、重要的结构部位、经济指标是否合理进行图纸审查。然后,业主方组织设计院、监理方、施工方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以使图纸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及疑难之处能在施工前,尽可能多地加以解决,将质量隐患消灭在施工前。

( 2)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以施工图纸、相关的施工规范为依据,完成招标文件的要求、施工合同中确定的质量等级、工期等提出的具体的施工指导文件。经过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也是工程决算的依据之一,所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有责任会同监理方进行认真审查,其中可能存在诸多问题,如是否按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人员、机械、材料的组织,施工现场总体布置及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保证施工的正常、顺利地进行,是否有利于保证质量等。对于施工机械设备,还应考虑其数量配置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与保证条件,如,没有特殊条件下的施工保证措施,又恰逢意外事故发生,施工现场就会出现混乱,轻者造成返工、窝工,重者就会出现人员伤亡。又如,资源的供配计划不合理,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会造成投资资金的周转困难; 三会直接影响工程进度,造成不合理工期。胡编乱造施工措施,以求非法获取措施费等做法,都是要不得的。所以业主的现场代表,应充分利用监理方作为建设单位的参谋职能和投资顾问职能,密切和监理方的关系,和他们一起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对不合理成份,对可能造成质量隐患和安全事故的疑难之处,及时提出,进行讨论、分析,最终给予解决。在审查施工进度计划时,还要依据合同工期要求,现场代表应会同监理方一起,综合分析进度与施工质量、工程造价的关系,找出三者的最佳组合。通过参考工程概预算定额、劳动定额,确定每道工序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的数量以及工程总数量,与工程施工承包单位拟投入的数量和供材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对工期紧的工程,还要核对其所提供的模板套数、钢筋工数量及其它相应的机械数量,以此来确定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并进行资金需求预测,对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出现机械、人工的大进大出和不必要超前购买材料等问题,以保证合理使用工程建设资金。

4 对重点部位的防水施工质量的监督

对重点部位的防水施工质量监督的力度,涉及到用户在以后使用中的方便程度,在大多数的质量投诉中,居室的渗漏是广大用户反映较多又深恶痛绝的问题,而渗漏的大部分都是在厨房、卫生间、阳台、窗台及屋面位置,主要根源就是防水施工没做好,所以对防水施工的监控,就成了业主现场代表在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在防水施工阶段,业主现场代表应要求监理方检查防水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具有经指定质检部门的质检认定报告,进场材料和样品是否相符,现场抽样调查结果是否合格,以确保原材料符合技术要求等。这些都要求监理方在施工中要有书面的检查监督资料。在施工前,要求施工单位派出持有防水特殊工种上岗证人员组成的防水专业队伍进行防水施工作业,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防水施工措施及技术交底进行。

篇10

2.滤波器的设计分析

滤波器的分类从单位脉冲相应长度上可以分为FIR滤波器和IIR滤波器.IIR滤波器能够以较低的阶数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为递归结构,在定点DSP上实现时受计算精度的影响,可能出现振荡;而FIR滤波器是非递归结构,总是稳定的,且具有严格的线性相移。

3数字滤波器的结构设计分析

3.1级联型

级联型将系统函数H(z)因式分解为较低的二阶节的乘积.级联型结构的灵敏度特性优于直接型和正准型结构。每一级分子的系数确定一对零点,分母的系数确定一对极点,因为子网络的零极点也即整体网络的零极点,所以整个系统的零极点都可以准确的由每一级的系数来调整和控制。

3.2直接型

直接型按给出的差分方程直接实现。系数对滤波器的性能控制作用不明显。极点对系数的变化过于灵敏,易出现不稳定或较大误差。运算的累积误差较大

3.3并联型

并联型将系统函数H(z)因式分解为双二阶之和,并联网络能独立的调整系统的极点位置,但不能控制零点。并联结构的灵敏度由于直接型和正准型,运算累积误差比级连型小。

4数字滤波器的性能指标

数字滤波器的性能指标,滤波器的时频特性、频域特性,零点特性,极点特性,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以及稳定性等都可判定。

4.1有限长字效应对零点极点的影响:

误差大,系统的零点极点就变化大,系统稳定性的变化就会很灵敏。所以,零点,极点图变化能反映误差的大小:滤波器的系统函数H(Z)的零极点决定了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零极点的位置的精度决定了滤波器等精度。系数量化误差导致零极点偏移其应有的位置,从而影响滤波器的精度,甚至导致滤波器不稳定。

4.2滤波器阶数在量化中的影响:

滤波器阶数越高,系统越不稳定:滤波器结构的角度分析,高阶直接型结构的极点多而密集,低阶直接型结构的极点少而稀疏,因而前者的极点位置偏移量对系数量化误差更为敏感。

以下是椭圆型滤波器在阶数为5和20不同的位数为6的系数量化后的频谱特性:

图4-1为5阶椭圆滤波器量化前后的频谱特性

图4-2为5阶椭圆滤波器量化前后零极点特性

以上为5阶的滤波器,可以看出极点的在量化前后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系统的破坏性轻微,所以稳定性变化不是很明显。

图4-3为20阶椭圆滤波器量化前后的频谱特性

图4-420阶椭圆滤波器量化前后零极点特性

从图4-3和图4-4中看出,20阶的椭圆滤波器滤波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极点的在量化前后的变化幅度很大,系统的破坏性严重,所以稳定性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滤波器阶数在量化效应中对滤波器的性能的影响很大,设计滤波器过程中,使我们不容忽略的因素。

4.3滤波器结构对误差的影响

滤波器结构的角度分析,高阶直接型结构的极点多而密集,低阶直接型结构的极点少而稀疏,因而前者的极点位置偏移量对系数量化误差更为敏感。因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由于级联型结构和并联型结构是由一阶或二阶滤波器级联或并联而成,因此他们的极点位置偏移量对系数量化误差要小得多。同时,对于极点灵敏度要求极高的场合,可以采用双精度系数以便有效的达到精度要求。

以下是针对一个滤波器验证各个结构的影响:直接型系数为a=[0.04];b=[1,-1.7,0.72]的低通滤波器在不同的结构中的量化后的零点,极点的变化,观察其稳定性能。直接型最差,级联型次之,并联型最优。

4.3.1直接型量化影响

无论是直接I型还是II型对系数的的精度的要求都是很严格的,在极点零点的观点看,系统零点组中一个系数的变化将会影响各个零点的分布。当阶数增高时,这种影响将会更大。所以,通常很少采用直接型的形式来实现高阶的系统,而是采用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组合的低阶的系统来实现。

幅频和零点极点的变化:

图4-5直接型滤波器量化前后零极点特性

可以4-5滤波器量化前后的零点极点特性中看出量化后零点,极点的变化浮动很大。

4.3.2级联型量化影响

级联的结构的级联次序是可以互换的,同时,零点、极点的搭配也是任意的,所以级联的结构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级练的结构有不同的排列方案。不同的排列方案,产生的误差也是不同的,所以有一个最优化的问题。

图4-6级联型滤波器量化前后零极点特性

观察图4-6级联型滤波器量化前后的零点极点特性中看出量化后零点,极点的变化浮动不大。

4.3.3并联型量化影响:

对于并联结构,可以控制其极点,但是不同控制其零点。对于运算误差,对与并联的运算误差,并联的各个基本节点不相互影响,并联的误差不会作为如级联的那样又作为后级的输入,应此,并联结构的误差比级联型结构的运算误差要小一些。总之,除了在对零点的精度要求高时,用级联结构,其它的用并联结构。

图4-7并联型滤波器量化前后零极点特性

可以图4-7并联型滤波器量化前后的零点极点特性中看出量化后零点,极点的变化浮动很小。

5结果与结论

通过以上仿真,得出下表:

结构零点

变化极点

变化反馈的程度系统量化后稳定性

直接型灵敏度快灵敏度快多,环路多量化后变化大

级联型灵敏度比较快灵敏度比较快中,环路较多量化后变化比较大

并联型灵敏度比较慢灵敏度比较慢少,环路少量化后变化小

表5-1不同的滤波器结构对量化后对性能影响

通过以上的效应分析,直接型的缺点为极点对系数的变化过于灵敏,易出现不稳定或较大误差,运算的累积误差较大;级联型结构的灵敏度特性优于直接型结构,由子网络组成,整个系统的零极点都可以由每一级的系数来调整和控制;并联结构的灵敏度优于以上两种结构,运算累积误差比级连型小。结构反聩越严重,系统对量化效应就越灵敏,在滤波器的结构设计中要尽量少反馈的影响,从而减少有限字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吴镇扬.数字信号处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胡广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清华出版社.1997

篇11

1.2施工现场管理涉及的管理活动众多

我们知道,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作为施工整个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该方面的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等等,如果在施工现场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必然会对整个施工管理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建筑工程最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施工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此同时也能够从各个方面避免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进度达到工程要求,从而为更好的实现施工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其次,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可以对施工材料、设备等进行精确的检验和严格的管理,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整个素质进行培训和引导。由此,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避免材料浪费,从而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提高施工企业的利润发展空间,提高建筑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对策

2.1多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首先,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针对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该方案主要是针对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关于工程性质、规模、工期等多方面进行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施工现场加以管理,一方面可以对施工现场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节约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施工现场的正常施工,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能按照计划和要求完成施工任务,从而达到最优组合和获取最大效益。其次,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建筑工程都是具有一定规模且拥有一定的复杂度,不仅是因为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方面众多,也是因为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多种施工技术的支持,因此,在施工现场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在技术管理中,负责管理施工技术的部门,应该首先对施工技术的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无误,与此同时还应该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施工技术团队为目标,进而从技术层面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最后,必须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工程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因为在建筑工程造价中,施工材料的费用占总费用的60%以上,所以只有管理好施工材料,才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首先应从材料消耗程度高的施工环节着手,在这些环节施工中应高度重视材料的使用情况,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和保管制度,建立以材料价格为中心的价格监管制度,在保证材料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同时确保以质优价廉为前提的材料采购,以此减少工程成本。

2.2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为了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到防范于未然,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加以重视。在施工现场各方面、各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例如施工材料的保存不当,可能引起火灾或者爆炸;功底乱搭乱建,可能由于倒塌造成人员伤亡;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可能引起人身安全问题等。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出现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应该建立专门的安全小组,由小组成员对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防护方法培训,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为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进行全方位控制和管理,还应该做好施工现场的“一管”、“二定”、“三检查”。“一管”主要是指在施工现场要由专门部门对施工安全进行管理;“二定”是指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防规范,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机械设备、建筑结构等进行安全检查;“三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检查施工人员的安全执行情况;2.检查施工现场是否有违章施工和搭建;3.对安全设备进行严格检查。为了做好施工现场的“一管”、“二定”、“三检查”工作,施工人员在进行每项操作时都应该以安全为前提,做到安全操作,安全管理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设施的投入和安全生产制度的严格执行,从而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篇12

1.2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

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性,但是多数从事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施工管理较难。而且,在施工现场上,施工工具随意堆放、施工材料规整差、施工步骤不合理等现象多发,从事人员之间没有协作精神,现场没有严格的纪律管制。

1.3建筑施工单位不重视

建筑施工单位的领导安全意识薄弱,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高于人员的安全,这就导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甚至于一些单位未签订安全保证责任书。部分单位为了节省开支,不设置安全员或者监督人员较少,且专业能力不达标,导致施工过程中无人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

1.4安全监管投入不到位

建筑企业为了降低项目成本,缩减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费用和保障设施,安全管理所需的资金配备较少,导致事故频发,影响恶劣。甚至于有些施工企业完全忽略安全管理,不仅不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过程还存在违法行为。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在采购环节大打折扣,降低建筑质量,而监理单位也未履行自身职责,造成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安全施工和企业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安全施工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首先,责任到个人,制定奖罚制度。其次,通过对设备故障率、事故起数以及人的精力等方面的评判找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善责任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在安全施工中的责任,一旦事故发生则追究责任。

2.2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施工安全。在采购材料时要做好调查工作,对比市场上的材料,开阔进货渠道,采购部门还要简化采购环节,避免中间环节出现材料偷工减料等情况,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合格。材料发放要进行跟踪,避免施工现场中有材料随便堆放现象。

2.3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对监管人员专业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力合格;制定监管制度,责任到人,每天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检查,避免微小隐患,发现隐患后要立即根据有关标准和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整改。

2.4加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结合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对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合理优化,落实施工方案,有效的管理施工组织。对已经完成的工序进行测量和排查,确保每个工序都符合标准和施工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熟练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确保各个施工工序的规范性。

2.5做好施工前的管理工作

在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建设工作做好准备,通过图纸和技术人员对施工的难点、重点以及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讨论和分析。负责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对施工中的各管理项目熟悉,确保在管理和施工中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在工程开建前,将组织工作做好,对多使用的机械、采用的技术和所用的工程材料要全面了解,做好质量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科学计划、落实方案、符合规范。

2.6建立信息化的安全动态管理模式

息化安全动态管理模式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建立动态管理平台,实际上是采用信息技术,将施工安全进行分解从而分配给不同层级的相关人员,也就是精细化和责任化一体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工程的进度查看最新的安全规范,对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计划并指导到实际的工程施工中,从而减少因沟通或者技术等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动态查看工程进度,安全管理的计划和引用情况清晰化,可以将整个施工阶段的安全重点准确的传达给施工和监管人员,从而避免了粗放式管理中出现的隐患。

篇13

要点:1.保护零线(PE线)必须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引出。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2.同一供电系统内不得同时采用接零保护和接地保护两种方式。

3.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配电箱柜的金属框架、门,人体可能接触到的金属支撑、底座、架体,电气保护管及其配件等均应与保护零线做牢固电气连接。

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定义:“三级配电”是指配电箱应分级设置,即总配电箱下,设分配电箱,分配电箱以下设开关箱,开关箱用来接设备,形成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主要针对漏电保护器而言,除在末级开关箱内设置漏电保护器外,还要在上一级分配电箱或总配电箱内再设置一级漏电保护器,形成两级保护。

要点:1.两级漏电保护器的参数相匹配,可按如下方法选择:分配电箱可选100~200mA,但不得超过30mA*s的限值;开关箱处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用于潮湿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2.空气开关不能用作隔离开关,必须选用肉眼可以辨别分断点的开关。

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三、一机、一闸、一箱、一漏

定义:所谓“一机一闸一箱一漏”就是指每台电气设备必须单独使用各自专用的一个开关电器、一个漏电保护器,严禁一个开关直接控制二台及以上用电设备。

要点:1.箱内开关应贴上标有用电设备编号及名称的标签。

2.箱内接线端子应牢固压接,严禁虚接。

四、电器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同一级电箱内,动力和照明线路分路设置,照明线路宜接在动力开关上侧。

2.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的场所,周围应有足够二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周围不得堆放任何有碍操作、维修的物品。

3.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工作零线,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并与保护零线端子板分设,配电箱的外壳均作保护接零。重复接地电阻值都不得大于10Ω。

五、安全电压

定义:安全电压是不致危及人身安全的电压。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即为防止因触电造成人身直接伤害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的电压等级,一般分为42V、36V、24V、12V、6V。安全电压应根据使用环境、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人员和使用方式等因素选用。

要点:1.隧道、人防工程电源电压应不大于36V。

2.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场所作业电源电压不得大于24V。

3.建议在施工现场的职工临时宿舍内尤其是金属板材的临建宿舍内的照明电源电压采用36V。

4.照明变压器必须采用双绕组式安全隔离变压器,严禁使用自耦变压器。

六、外电防护

定义:所谓外电防护,主要是指针对不为该施工现场专用的已经存在的配电线路、设施所进行的防护措施。当因场地条件限制达不到安全距离要求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要点:1.对于外电架空线路,当在其一侧作业时,必须保持安全距离,且随外电线路电压等级的增加,安全距离相应增大。

2.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的正下方施工、建造临建、堆放材料及构件等。

3.对于现场内的变压器等设施应用木、竹板及杆件等进行遮拦,并悬挂警示牌等,保证防护设施坚固、稳定。

4.塔吊等起重机械吊运物料、构件等不得在外电线路、设施正上方行走,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七、日常维护与检查

对现场的用电设备、供电设施、线路等进行经常性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要点:1.持证上岗,用电设备、闸箱等的接线、日常维护检查均须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专职电工进行操作,并作好巡视、维修记录,严禁无证上岗。

2.定期对用电设备、供电线路、设施等的绝缘进行检测,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立即停止使用进行维修或更换。

3.定期对供电系统接地电阻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

4.大风、雨雪,前后对整个施工现场的供电系统及用电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安全隐患后再投入使用。

八、临电系统的验收与档案管理

要点:

1.专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要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并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审批后方可施工。

2.临时用电系统在施工完成后要经过编制人、项目经理、审批人及专职电工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验收要履行签字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