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中的优势更是明显,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比如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球的运动》一节,很难运用语言来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地球的公转轨道是美丽的椭圆,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成66.5°夹角,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上,与此同时,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昼夜长短变化。看了演示,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些特征,而且被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优美所折服,不断地发出惊叹的声音。他们大概也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因为其它行星都没有地球这样独特的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动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复习课中的优势
1.可以节约时间
复习课中,经常地进行地理事物间的比较,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比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日本、俄罗斯、欧洲西部的比较。如果运用课本,学生得在一节课上翻好几册书,或许等找到正确的页码,学生的耐心也没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类问题,运用课件把各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分布展示出来,其中的异同点一看就清楚了,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
2.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如果想串讲《世界地理》第二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用课本一页一页地指导学生读图、看书、做笔记,至少要两节课。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需要学生看的图、需要重点记忆的文字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听讲、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3.可以提高练习的速度
地理复习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由基础知识过渡到正确应对中考,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练习以后的讲评、过关、拓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讲义在课件中出现,不必花时间去图示,不必重复板书相同的内容,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详细地展示出来,提高了练习的速度。
三、复习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几项原则
1.多媒体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复习课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比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等。选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解释地形雨、锋面雨的成因。
2.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管理
应用多媒体本是为了突出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是,如果教师专注于对课件的使用,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篇2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3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策略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篇4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篇5
(二)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就必须要充分的结合乡土资源。例如在教学《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我们南京相关的知识设计以下的问题:
(1)南京处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2)长江沿岸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以及地势的变化如何,南京又具有什么特殊的特点;
(3)南京的气候特征如何;
(4)南京有什么特殊的资源;
(5)总结南京有什么优秀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如果课上学生们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让学生们课后从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然后在给出时间进行统一的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穿插,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我们南京的地理特征。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够拿“高分”,但是学生们却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肯定。如今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众多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我国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
(1)我们江宁区有多少人,南京市有多少人,南京全市总面积是多少;
(2)全国像南京这样的一级城市有多少;
篇6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例如:在教学《长江》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葛洲坝的建设,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工程建设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3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3.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篇7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思想,这样既能够满足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满足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某个工厂的区位非常不合理,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是工业惯性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讲解,如石家庄的某制药厂;在对学生讲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例来进行讲解,如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等方式。通过讲解身边的这些具体实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学风。
篇8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篇9
篇10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篇11
(三)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升华,地理教学涉及不同区域、不同物种、不同国家的知识,其中必然涉及包含生命价值教育在内的价值判断内容。如,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种群,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都有内在价值、都是高贵而平等的,据此学会尊重不同的生命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学生在学习“世界人种”知识时,能够认识到人种的差异是自然界长期作用的结果,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种族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应该尊重生命个体差异,消除种族主义、民族歧视,树立“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四)生命智慧教育生命智慧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为了实现人类自由的无限发展,地理研究中必然体现出生命智慧的教育内容。如,人类开采矿产、开垦土地是大肆掠夺大自然资源的行为,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造成资源枯竭、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等众多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危及人类生存。学习这些内容能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珍爱生命,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的人地观是关乎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乃人类之大智慧。地理教学中拥有如此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呈现生命教育内容、推进生命教育实践。
二、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策略
(一)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推进生命教育首先,学校的教育理念要实现两个转变:“教育目标从生存转向生活,教育立场从社会转向个人”。教育应从仅仅教授学生“如何能考个好分数”、“如何找一份赚钱多的工作”等为生的本领,转向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懂得感受生活、欣赏生命。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当今的教育却是以批量的生产方式为社会输送标准化“人才”,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需求。直面人的生命教育就应该为人服务,而不仅仅是为社会服务,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积极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氛围,使学生张扬生命个性、释放生命活力,使校园中处处绽放生命的光彩,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浓厚氛围。
(二)教师应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提升生命教育能力杜威说,“所有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地理教师要意识到当前教育的弊端,深入学习生命教育理念,强化生命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生命关怀。一个激情洋溢、积极乐观的地理教师更能带给学生活力,使学生感受生命的乐趣、传递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同时,地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教育能力,熟悉各种生命教育素材与生命教育形式,掌握生命教育的各种实施策略,从而在地理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
篇12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就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适当地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表演一些关于环境的小品,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实践来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教师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一些地方捡捡垃圾,或者在春天的时候去植树,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并且会积极地参与环境的改善。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环境教育不是一种强迫性的教学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了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教学不能一味地单调地讲书本上的知识,要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去参与以环境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当中真正地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加提高了自身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组成一些环境兴趣小组,对环境保护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以及环境质量的检测等活动,遇上一些与环境等有关的节日的时候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比如“植树日”“地球日”“节水日”“环境日”等;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关于环境的专题讲座,比如国际上关于环境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一些主要特点,还有国内外中小学对环境教育的一些情况。
篇13
CDIO全称为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翻译成汉语是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意思。这是21世纪初期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有些研究者将其归纳为“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它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3所著名工学院理论研究的成果,将教育实践过程和工程项目研发做类比,最初应用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旨在向他们灌输现代工程学习观,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注意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构思与设计两个环节,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和成事能力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CDIO教育模式被介绍到中国以后,马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工程和管理学领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2008年5月17日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的召开及相关课题组的成立推动该研究走向。此后,CDIO的研究范围不断推广,主要集中在各个学科课程和人才培养方面,如IT课程、艺术专业课程、机械与电子信息课程等;人才培养包括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然而,目前将CDIO教育模式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并不多。在学术期刊网站录入关键词“CDIO,英语教学”,总共收录文献12篇,其中多从微观方面来阐述,如杨扬2011年发表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的《CDIO项目式教学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程中的应用以CDIO教育模式》,以具体的英语专业课程为例论证了CDIO项目式教学法的实用性,2014年2月简耀的《CDIO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设置》则从课程设计方面阐明了CDIO模式在商务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可行性和优势。除了研究英语专业的,近年也有涉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但同样缺乏宏观的视角,如杨小鹃发表在《高教探索》2011年5期的《借鉴CDIO模式深化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认为CDIO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主构建意义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实践路径
3.1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当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CDIO模式的设计(Design)启示我们要进行整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当由三大块组成,一是语言基础类课程如基础英语,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由易到难可分为一级到六级。二是英语技能类课程如写作(初级、中级、高级)、口语(初级、中级、高级),三是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旅游英语口语、科技学术英语泛读)等。研究者认为,在构思(Conceive)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英语课程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打破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区别,而要充分利用好学分制,每一个同学只要修满规定的大学英语学分数量即可,而不规定学生必须选哪些课程。这样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任意搭配不同类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当然,具体学生选修什么课程,课程开设的先后,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过去被忽视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ESP)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英语各个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在这方面比较薄弱,我们不能再流于形式,要在这方面进行优化。
3.2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问题或项目教学是CDIO模式提倡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主要方法,与外语教学遵循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同门同根。问题教学法(problemmethod)源于20世纪初的研究性学习思想。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J.杜威认为,思维的自然规律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所谓“实验逻辑”的反省的思维,它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我们采用此种教学法,指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取知识,以求发展自己的智力与创造才能。我们利用教学蓝本或者在真实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他们创造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条件,不仅注意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技能的训练,还注意语篇和语境一体化,其间涉及篇章结构分析,题材和体裁分析,时而加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分析。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第一册Unit3UnderstandingScience,TextAPublicAttitudeTowardScience,学生首先从标题发现问题。他们把Attitude和Sci-ence两词作为切入点,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公众对科学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好奇?科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公众对科学的态度会影响科学的发展进程吗?教师可以先设置或导入问题,然后再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来讨论并解决问题。
3.3CDIO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改革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方式不太合理,单纯以学生期末考试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学效果,而没有把过程评价考虑在内,缺乏可信度。CDIO教学理念的第四个环节运行(Operate)要求改革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制度。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全面化,除了教学管理者外,广大教师和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甚至是教材编写者,社会机构人员也可以参与其中。在所有的评价主体中,学生处于核心地位。评价体系改革的内容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他们的需求,并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其次,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内容要实现多样化。需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样化评估机制。此外,教学评估手段也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估和访谈外,定期发放调查问卷等也不失为一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