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篇1

4、教学内容: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5、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欣赏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轻快、优美的情绪。 (2)引导学生用能够用饱满的情绪、优美亲切的声音,富有感情地演唱。(3)通过听、想、说、唱、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的能力。

篇2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之下,值得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高效发展呢?

一、引入媒体创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的图像、动态的图像有效的结合,将抽象变为形象,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灵活而恰当地引用一些媒体手段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瀑布》《三亚落日》等课文时,可通过展示大量幻灯图片,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和落日的壮美景色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新课文。以笔者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为例,先通过播放同名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笔者还利用自身的音乐特长,用竖笛为学生的课文朗读伴奏。如此,在课文的学习中引入音乐,可有效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新学习情感的体验。

二、优化语言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优化课堂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一)语言“留白”。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扬州有一个技艺非凡的说书艺人,当他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并未像张飞那样大声怒吼,而是张口怒目,以手势加以辅助。然而听众却感觉到了如雷贯耳、身临其境的效果。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停顿留白现象。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实践表明,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的停顿能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语言“空白”,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咀嚼、回味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该讲究变化和节奏,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

(一)以情激情。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实践表明,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自己深刻感动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准确把握作品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思想感情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课文中蕴籍的美,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连通学与教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于漪老师在教《,你在哪里》时,真挚动人的情感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课堂呈现一片悲咽之声。于老师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有了这样的感情,教课时才‘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此外,我们还可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在学生心田。

三、精心教法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力争凸现创新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法选择的最佳化。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精彩构想:教者将整篇教材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进行处理,采用“板块教学思想”,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两大部分:(1)读出韵味,读出思考;(2)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其中对于“好好儿活”这一板块教学的构建,又采用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层次一: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二: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独具匠心。

四、丰富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所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表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设“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做做写写课”、“童话课”等,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小品模仿、作业设计、编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进行野炊,远足课外实践等活动。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踏青”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山坡、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通过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篇3

预设,就是备课,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比如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称之为预设。那么,这样的预设好不好呢?这就好比有人问我绿叶美不美?我肯定会回答说美,可如果那上面还有红花,这样的对衬下是不是更美呢?传统的预设是必要的,这么多年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样如此。传统的课堂预设如果离开了动态生成这一抹靓丽的色彩,那它就“落花流水春去也”,没什么看头了。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政治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性问题,谈些初浅的认识。

首先:生成来源于预设

没有科学的、前瞻性的预设,怎会有精彩的生成;没有经过仔细推敲、深思熟虑的预设,师生怎会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的发现探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使生成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魅力所在,它是智慧的,思辩的,暗香浮动的。教师要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为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新课标视野下,我们的课堂预设必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做到心中有人,变过去一种固定的,僵硬的预设方案为多种预设方案,不仅要备教案、备情景、备生活,还要备和学生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比如在讲授苏人版八年级思品第十一课第一框“追求公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1)为什么框题中用“追求”两字?有的学生说:“这说明公平是美好的,公平代表着和谐。”你看,学生由公平想到了和谐社会!有学生说:“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公平的现象,有不公平,所以我们追求公平。”有同学说:“人们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往往是向往的,有向往才有动力。”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很深刻的,有点超出我的估计。(2)公平是绝对的吗?有学生说:“老师,世界上找不出几样绝对的东西。现在老太太也能整成漂亮姑娘。”大家哈哈大笑。有个学生还打趣说:“不可能绝对,要不我读书干什么呀,还不是想多点机会发财吗!现在的口号是“要想富口袋,就要富脑袋”。这句话讲的真棒!可马上有学生嗤之以鼻:“庸俗,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同学说:“老师,在小范围内,可能比较公平,但放之四海,公平不可能是绝对的。”看来,同学们还挺会分析的,还很辨证呢。(3)学习了公平,你有些什么想法?同学们的回答很多样:有同学当即表示今后要把维护班级公平为己任,坚决抵制同学之间的一些不公平行为。也有同学说,以后在社会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一定要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公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同学们探究的氛围中轻轻松松的落实并巩固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灵。我相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公平的理念将伴随他们的一生,他们不仅会用语言,而且会用行动去证明他们都是公平的守护神。

其次:生成是预设的机变

课堂教学就像六月的天,往往是千变万化的,即使你预设的再细密,往往有时会出人意料,这多得益于突发性的生成。生成好像是教学过程的“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但这些并不都是学生无缘无故的捣蛋、有意的恶作剧或成心的挑刺,而更可能是学生的好奇、质疑心理的自然流露。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断裂之处也可迸射出思维、想象的火花。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是预设灵活机变的产物。

比如在讲授苏人版八年级思品“承诺和责任”的相关内容时,我预设了几个小问题,学生一般都是顺着我事先的教学预设进行的,课堂氛围显得井然有序,师生情绪都很平静,没有激情的碰撞。正当我感到索然无味时,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说:“老师,我妈妈身体不好,一年中有大半年是吃药过来的,她每天都叮嘱我要认真读书,考出好成绩,上重点高中,考大学,将来出人头地,为了不让她伤心,我每次都满口答应,可是你也知道我脑子笨,别人听一遍就懂,我听十遍还是不懂,可是我一定要坚持,老师你经常说:成才的关键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嘛。”对于这个学生的发言,我没有直接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评说。有学生说:“既然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承诺,因为承诺了就要做到。书上不是说有承诺就有责任吗?”也有学生说:“那是特殊情况,是安慰母亲的,是善意的谎言,是儿子拳拳孝子心的表现。”……

看似学生的发言游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实则是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体现了学生的一种待人处事的价值观,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不曾预约的精彩。在课堂教学中,还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见“机”行事”,变“无关”为“有关”,使“惊乱”为“惊喜”。灵活机变,动态生成。

最后:预设与生成要交相辉映

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政治课堂可以达到生成的多样性,而科学的预设必不可少,预设与生成,一先一后,一死一活,一动一静,矛盾统一。预设可以转化为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为了创新,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生成也决不是随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预设不能被生成无情放逐,生成也不能远离预设而放任自流。预设与生成不仅能够而且必须和谐统一。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上课必须有预设,同时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决定了课堂上必然有师生的互动生成。

不管预设是一种“价值追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意外收获”,不管预设是一种“常态要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教育智慧”,二者能够而且必须和谐统一起来。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真正的新课程是不排斥预设的,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就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当然,有一点是不可以忽视的,那就是预设和生成必须守住教学效益这个底线。你预设的目标再好,再精彩,“生成”的内容再无可挑剔,甚至非常有创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再毋庸置疑,也要冷静考虑教学的效果如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摆布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教学效益”也当做一种“生成”的话,那无疑是最大的“生成”,最为有效的“生成”。否则,生成就变成了新课程下的花架子。摆个样子而已,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是背道而弛的。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真正的教学一定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追求预期的学习目标,也要追求生成性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这是儿时常唱的歌谣,诗情画意,娓娓动听。今天看来,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就是这泛舟江上的双桨,政治老师只有用心划好这双桨,才能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把握住方向,乘风破浪,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篇4

1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

1.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策划主题活动,可以综合运用音频、视频、图画、幻灯片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正处在发育和启蒙的阶段,好奇心强,耐性不足,很难长时间维持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可以制作一个含有音频、视频的幻灯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热情。比如,在策划《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学习活动时,可以在幻灯片中放一段歌曲的MV,让幼儿熟悉内容,再逐字逐句用图片和漫画对歌词进行解释,逐句教学,并使用钢琴、吉他等乐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应该在学前教育阶段充分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幼儿在学习中一边学一边思考,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策划辨认鸟类的主题活动时,可以播放与之相关的动画和纪录片,并拿出图片、播放鸟叫声让他们辨认,培养幼儿的联想能力,让他们可以创立起外观—声音—属性的三位一体的联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1.3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幼儿审美志趣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看中孩子的成绩变为了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这其中,孩子的审美志趣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策划主题活动,能够加强幼儿对音乐、图画的感知,在欣赏优美的音乐和优秀的图画的同时,幼儿的生态自觉随之提高了。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策划名曲欣赏、名画欣赏等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启蒙其对美学的理解和认识。

2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幼儿主题活动研究的几点建议

2.1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许多幼儿园的教师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不能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因此,要在教师上岗前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其教育、教学、日常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强化其使用各种多媒体软件的技能。在策划主题活动之前,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考虑,并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教案的编写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教师还要经常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思考,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2.2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主题活动的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幼儿主题活动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和主题活动不能很好的契合,教师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过于形式化,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策划主题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能简单的套用模板,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思考多媒体技术形式与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时在多媒体形式的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和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喜欢上多媒体教学技术环境下的主题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3要注意关注幼儿的心理及其变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留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探究幼儿的心理及其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分析其行为下的心理因素,为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经验。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应该分析他们的心理诉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幼儿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和脆弱,只有很好地分析他们的心理,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在整体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如果能够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反之,如果不能合理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有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总之,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机遇,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只有在教学的过程汇总以人为本,处处为幼儿考虑,合理使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幼儿成长。

作者:杨丽欣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引用:

篇5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篇6

山大沟深,小路弯弯,七八十个孩子,五六名教师,四周难得听见马达声。一腔的热忱,十几年的努力,最终的结果却是令人大失所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我难以接受,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将三年青春撒山区的悲壮豪情,在这儿落了户,住进了不刮风也能落一头土的办公室。

适应小学教学是一件困难的事,但适应了又是一件愉快的事。

刚到王沟小学,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和失落的心情,好像是一张触摸不到的网套住了我,急于撕破,却找不到缺口,这使得我觉得干什么事都不得劲儿,整日吃力地彷徨着。

初始时我带的是三年级,要教写作文,新开英语课,特别难代,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教学不够积极;另一方面是不适应小学的教学,摸不着教学门道,这使得刚教学的我茫然不知所措。如本来是中文专业,却也要教英语与数学;好言相劝,学生却依然不听话;课堂讲得多,能够消化了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英语音节发音不准,除了教学生,自己也得学,迷茫的我使得好动的学生常常听得两眼发呆,问不出声来,这让我感到很无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记得有一位老教师听了我讲的课后,提意见说:“小李,语文拼音的写法与英语字母的写法不大相同。”当时我觉得是多此一举,直到后来发展到出现孩子们将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读混淆的现象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我将小学教育看得太简单了,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估得太高了。

期末时考核成绩虽然没有退步,但总感觉与付出的相比较,收获得太少了。于是我整天闷闷不乐,心想,是不是自己真的选择错了,适应了山区吃水难,买菜难,一下雨就车骑人的艰苦生活;克服了没有网络,没有电子教学设备,教育信息落后的教学条件,每天辛苦到半夜,取得的成绩却是如此地微薄,觉得自己丢了特岗教师的脸,感到非常地惆怅。教导主任找到我,开导我说:“许多新教师刚开始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小学教学的特点,常会讲得难了,有些小事也想不到,但不能灰心,先要定下心来,再多听别的教师的课,虚心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慢慢地会好的。”

假期时心情平静了许多,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心里对小学教学有所抵触,不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搞教学。其次是教学不得道,如讲课时语言不够生动,显得死板;讲得难了、深了,学生难以消化;教学方法过于倾向于填鸭式,缺少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不熟悉农村学生的生活,没有及时地了解他们。既然选择了特岗,就安下心来将它干好吧,干不好小学教学,却一直想着中学教学,这是一种讽刺。

第二学期我主动找有经验的教师谈教学,参与课堂竟讲,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逐渐地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尝试着用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如洋思教学法;讲课时尽量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孩子般的语气,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后与孩子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学习积极了,听话了,我也教得轻松了,教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全乡考核时排在最后一名的语文,考试时竟然前进到了全乡第二名,巨大的成就感让我欣喜不已。

真的是付出还得有方法,懂得再多,讲得再深,学生不理解,也是枉然,小学也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简单,小学虽小,行道不小。看着自己的进步,心里充满了欣喜,以前的抑郁、迷茫一扫而空,这让我觉得我还是有能力的,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动摇的心也坚定了不少。

在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事迹感动着我,使我为之动了情动了心,心灵找到了归宿。

我所从教的贾河乡教育办每学期期末都有一次统考,以此评定学校与教师的教学成绩。第一次作为监考老师出现在考场时,我还没来得及感慨身份的变化,就被眼前的难题给考倒了。中心小学没有宽裕的桌凳,每当统考时,就会出现几位学生共用一套桌椅的情况,可是现在是统考啊!这样是很容易发生抄袭事件的,我难为地向主监反映情况,哪知主监说:“小李啊,你是不知道乡下小学的困难,这已经是所有的桌凳了,包括教师的。不过你不要担心孩子们会抄袭,他们最朴实,抄袭这种事我们乡下孩子是不会干的。”我当然不信了,于是就注意观察起了那些考生,可是在接下来几个小时的考试中,我发现的却是大家的谦让,听到的只是笔在纸上书写时发出的“沙沙”声。尤其是共用一张凳子的两位小学生,他们的额头上都冒出了丝丝汗珠,却始终没有碰触,专注地答着自己的试题,仿佛冬天已不再寒冷,冻伤的双手也不再疼痛,孩子的朴实让我深受感动。哪儿没有真情?哪儿没有感动?我打心里认为,能为这样优秀的孩子做一点事是一种幸福,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调皮,自己的淘气。他们让我动了情。

第二年全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张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强调学生要有歌唱。我们是贫困县偏远山区,非常缺乏艺术生,学校没有音乐专业的教师,于是我们便一边学一边教,尽量让孩子们唱标准,学校也为此还专门派人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经典校园儿歌,刻成光盘为学生播放。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学唱歌时孩子们激动的情景,有几个我们班的男生压抑不住自己欢快的心情,跑到我跟前问:“班主任,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歌啊?”我回答说:“《让我们荡起双桨》,”于是所有的孩子都叫好。其实我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这首歌曲好不好的,但是他们仍然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跟唱过程中一板一眼,专注的眼神中尽是兴奋的光芒。当时我被深深地感动,觉得似乎自己当了特岗教师后就变得脆弱了,时不时地眼睛会湿润。这是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啊!代这样的学生我有何后悔?知识改变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县在别人眼中的看法,2008年全县仅考入北大清华两所名校的学生就有八人之多,就连甘肃省第一中学——兰州一中都钦佩不已,在大家的眼中,这再也不是一个贫困县,而是一个教育发达的县。作为这样一个县的一份子,尤其是作为有着这样好学的学生的小学教师中的一份子,我感觉没有什么落自己志气的,哪儿不能扎根?哪儿不需要奉献?何必强求于中学与小学的微小差异,在这儿,我也能有所作为。我为他们动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