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陶莉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等六个方面的特征。由于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史学研究,它是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所谓从“研”中学,从“做”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大多数研究人员将之分为三大阶段。如刘玉尧将之概括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总结评价”阶段,其中实施阶段又分为“收集资料”“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三步。
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现根据今年我校的历史课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做一探讨。
首先,在准备阶段要精心选题,一个好的题目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一直在选探究题目,但很多题目都是已经研究了许多遍的,比较陈腐。而我们这一题目的确定是比较偶然的。在2009年9月30日,甘肃花儿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新闻的报道给了我们灵感。学生对“花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我们决定这次研究性学习的题目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其次,要合理规划题目的范围,以点带面。课题刚开始,学生们觉得“花儿”只不过是一样民间艺术形态而已,但是随着资料的收集和初步整理,我们发现课题的范围太大,而且理论化高。面对这样大的课题高中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完成,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该如何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课题小组对本校学生做了一个简单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不知道花儿是什么,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花儿就是流行乐团的“花儿乐队”。因此我们课题组决定将本次研究性学习放在一个点上,即宣传和介绍“花儿”这一民间艺术上。重点放在“花儿”如今的主要表现方式“花儿会”上(以松鸣岩花儿会为例)。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我们的合理化建议,达到了让更多城市学生认识花儿的效果,提高了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看法,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这次研究过程中,小组内部分工明确,资料收集丰富,并加入了花儿的视频等,使这一课题变得生动,加上这一课题比较新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我的启发比较大,我认为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题目的选择。我认为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在选题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以乡土历史资源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当然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要尊重差异、发挥优势。这次我们课题组的选题就是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展开的。
2.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着眼点要小,切忌以面带点。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不要夸夸其谈,也不要面面俱到,应该突出研究的重点。因为我们的主体是高中的学生,不是专家,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将一个问题研究到一个很深的地步。因此一个好的研究性课题应该立足于一个很小的点,做到以点盖面,引起人们的反思。
3.准备工作要充分,但这一点是最困难的。在此期间,我们不仅要组建研究性课题小组。我们要选择题目,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分配工作等。可以说问题非常多,工作量也比较大,但是我们的学生时间毕竟有限,而且许多家长的态度是不支持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认为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家长的态度是研究性学习能否开展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
4.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替学生包办一切,从课题题目的选择到搜集资料,再到成果的制作全部是由教师一人完成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完全失去了他的意义。有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毫不关心,对此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甚至有的教师在成果展示时才知道有自己的研究性课题。可以看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1.1 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体现新教学理念
篇3
一、突破思维定势,明确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然性
在《南方日报》曾有过这样的一则报道,记者问:开展研究性学习会不会影响正常的中学教学?华师附中的回答
是:不会,相反会促进。但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认定传统的、以掌握课本知识为全部的教学是正常的;而将开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种种做法视为“非正常”的,充其量是“正常”教学的一种补充,它不是必需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维定势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你又能期望它走多远?
事实上,尽管“研究性学习”确实有点“想说爱你不容易”,却和传统教学一样正常。只不过,它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体验(直接体验)、重全体参与,希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研究性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本质是创新。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知识,学会高效学习,而且必须更多的考虑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在现代社会这也是一种基础知识),如何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合作和团结精神等迁移至今后的学习中去,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所欠缺的,而这却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所追求的要旨。
其二、研究性学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要求“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求索。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知让不知的学生知,是一种知识接受的被动过程,再加上评价的方法以考试为主,主要以衡量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知识量多少为标准,就更强化了这种被动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意识培养。研究
性学习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内容的选择
(1)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政治课基本概念原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某个政治概念原理时,教师可以作一些铺垫,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重走“创建”这个概念原理之路。如在学习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具体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剖析,让学生来阐释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2)利用时政热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时政内容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针对时政中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探索,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对重大事件完整正确认识。
(3)与政治学科有关的多学科综合问题
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21世纪所需人才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知识面要宽,知识面过窄,就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人的个性发展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探索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与此同时,我们确实也应看到政治学科本身就与其它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2、开展的策略
乘全国上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春风,我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了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其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研究性学习是这样展开的。第一阶段:布置与准备阶段。创设情景:今天,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偷税漏税现象却比较严重(放映厦门特大走私案片断);提出问题:公民应不应该依法纳税?应该怎样依法纳税?怎样才能让公民依法纳税?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第一步拟定研究方案。首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定调查计划。①上网或去阅览室等收集依法纳税和偷税漏税等正反两方面案例;美国等其他国家纳税征税情况;党和国家有关税收方面的有关政策(如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等)。②走访当地税务部门、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了解纳税征税情况。③了解税款的流向和用途。其次,学生通过讨论以自愿为原则进行优化和组合。第二步,资料查询与收集阶段。学生依方案分头行动,并进行材料的整理分析。第三步,资料汇总与共享阶段。组织讨论,确定代表与全班进行交流,整合思想,。第四步,成果表达与展示阶段。①在校内组织一次依法纳税宣传活动;②围绕“依法纳税”撰写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教师予以评审。目前,研究性学习正在探索之中,此案例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次实践探索,但结合这次实践以及近年来有关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我认为在三个环节上,应予以重视。
(1)“教师指导”,着重启发诱导;
(2)“学生探究”,注重思维发展;
(3)“师生共探”,学会反思与感悟。
3、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对学生的探究方向与方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篇4
一、对象认识误区
把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对象限定在少部分“好学生”的范围内,认为只有基础好的学生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实“好学生”是相对的,那些思维灵活但缺乏学习主动性或踏实精神的学生我们能说他们是“差学生”吗?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落后,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与他们的认知风格和个性存在偏差。我们教师往往只注意到要在认知水平上去适应学生,而忽略了在认知风格和个性上也要去研究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很有兴趣,如果我们能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运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将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幸的是我们常常要求他们抓好基础,如计算常出错的要进行反复地演练,以应付近期的考试。
二、发展认识误区
基础教育阶段只在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而没有把学生的创造性看作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某中学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先让所有的学生提出一个研究性课题,结果发现许多学生不知所措,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及传统的教育哲学扼杀了学生质疑与批判的意识。从小学开始,许多教师和家长总是一味地关心学生“懂了吗,会了吗”,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习惯去启发学生对许多现象提出质疑,甚至有时在消极回避学生所面临的困惑,认为“学习”以外的东西是他们不必关心的。学生整天被关在校园里,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和社会,他们的大脑里逐渐装满了概念和法则,而不再是活生生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质疑的习惯和研究问题的冲动,许多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而对这一活动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一般向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无非是“某某题目怎么做”之类。这样的教育是多么令人悲哀啊!
现在看来,学生的创造性应该从小就进行培养。无论是在学校的各种课程中,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以及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能等到高中才来体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过程”。
三、教学认识误区
把研究性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截然分开,专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数学上主要是搞数学建模),甚至有人认为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这种把知识和能力截然分开的教学模式是不科学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是教学目标的两个方面。同时,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教师疲于应付,最后往往使活动流于形式,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得不到应有的提升。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高一新教材集合这一单元中有这样一个例题: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一般地,我们大部分数学老师在讲解这题时会顺便给学生总结出具有n个元素的集合所有子集的个数为。我们为什么不能留学生课后自己去总结呢?而且部分学生在得到这个结论后还会问为什么是。不幸的是大部分教师会这样回答:“这要到高二学习排列组合时才能证明,暂时只要记住这个结论就行了。”我们为何不可对学生这样说“你可以先学习一下排列组合的有关内容,这个问题就有可能解决了”呢?这样也许这个学生在你的指导下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又初步对另一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主动获取的成功体检。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会经常遇到的,假如我们能够在学科教学中自然地对某些知识点作适当的引伸,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研究并且能够研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就更有价值,有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努力设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只在其中做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工作,但一定要把握好启发的度,这样不就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舍近而求远,不亦“累”乎?我们应该用最少的内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包括知识的、方法的、观念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篇5
1、开放性
前几年有一本书很畅销,它就是一位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人教育现状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书中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奖,而中国至今尚未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体制密不可分。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你不必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学、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古训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先生于我,必先学于我,凡事依靠老师,凡疑只问老师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以上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的粗描,,与同学们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同学们自己选择, 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同学们可以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决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1、开题报告阶段
(1)先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每班分成7组,每组 7、8个同学,确定小组组长和邀请一位指导老师。
(2)接着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经过讨论,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2. 实践调查阶段
篇6
一、教学实例
学习内容:比例
师:今日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看到“比例”二字,同学们能想到什么?
生:比例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比例,比例是不是和比有关系?
……
师: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有价值,老师总结一下,你们所问的大概有两方面的内容:比例意义、性质。那么,你们想如何去研究?
生:(不明白)
师:联系学过的知识,试着想想有哪些研究的好方法。你们可以尝试着写出一些比。
师:非常好,那现在开始大家对教材进行研究,看看是否还可以发现有关比例的其他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后开展汇报,并在教指导下开展思考、研究活动,同时教师听他们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全班的交流。有的学生说比例中的一个规律。先举出例子,观察得到结论,再举出更多例子验证此结论。教师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大家一起思考、发言。
二、案例点评
上述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它包括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反思体验、应用拓展。
例如,明确问题,这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更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心理需求。
三、思考
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合作是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教材并非学习的全部。教材只是将知识点罗列出来,不完全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从事研究活动的出发点而非目的。
第三,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要求对立方面是平衡的。以学习方式来说,并非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也可产生意义过程及结果。教师要积极地认识学习方式的优点、局限性,从而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内容、教学对象上加以适当地运用。以教学目标来说,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是研究,而是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研究意识,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只要大胆引导学生研究、探究,重视其学习过程分析,优化数学课中学生学习活动,就一定可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可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7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
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1.2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进行的一节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3.2两个突出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个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以从教材内容上考虑,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考虑.一节课如果从总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应有过多的项目,要把主题选好,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进行具体设计.
最近进行了一节函数复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开始时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并画出它的草图来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但后来任课教师考虑到给出的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既然引入的是实例,那么结尾也应给予呼应,也应再回到应用问题.于是前后共出现三道应用题,并且还涉及了字母的讨论.这样一来,由原来侧重于创新意识,变成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并重;由一个主题变成了两个主题.如果照此设计实施,可能一个目标也完成不了.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只由应用问题引出函数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3.2.2突出一条主线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线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必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哪一个特性为主更好呢?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节课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将“合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3两个侧重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3.3.1侧重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3.2侧重小结环节的教学设计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两个希望
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教学设想,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实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时,课堂上学生会怎样表现?设计与实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难度也会更大.于是,我们只好用“希望”二字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企盼,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较高要求.
4.1希望产生障碍或出现错误
研究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次成功,产生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和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学会思维、实践研究的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在全班讨论时,不要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相反,应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开始,要求学生不要只讲结果而应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讲出解决的办法,讲出思维的全过程.
篇8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
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1.2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进行的一节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3.2两个突出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个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以从教材内容上考虑,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考虑.一节课如果从总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应有过多的项目,要把主题选好,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进行具体设计.
最近进行了一节函数复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开始时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并画出它的草图来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但后来任课教师考虑到给出的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既然引入的是实例,那么结尾也应给予呼应,也应再回到应用问题.于是前后共出现三道应用题,并且还涉及了字母的讨论.这样一来,由原来侧重于创新意识,变成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并重;由一个主题变成了两个主题.如果照此设计实施,可能一个目标也完成不了.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只由应用问题引出函数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3.2.2突出一条主线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线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必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哪一个特性为主更好呢?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节课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将“合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3两个侧重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3.3.1侧重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3.2侧重小结环节的教学设计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两个希望
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教学设想,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实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时,课堂上学生会怎样表现?设计与实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难度也会更大.于是,我们只好用“希望”二字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企盼,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较高要求.
4.1希望产生障碍或出现错误
研究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次成功,产生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和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学会思维、实践研究的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在全班讨论时,不要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相反,应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开始,要求学生不要只讲结果而应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讲出解决的办法,讲出思维的全过程.
篇9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①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②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2.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3.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篇10
多元智能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所介绍的“丝绸之路”案例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
一、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任何教育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起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活动,在能力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操作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在认知目标上体现得更具体。所以,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但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有研究价值,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科书上对于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以后只是了解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经过、意义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东汉班超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但总体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什么是河西走廊?地图上标注的古地名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上又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 我们国家现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间,而这也就是我引入“丝绸之路”这一课题的原动力。
二、设计课题内容
由于对象是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中生,所以课题的内容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如果对象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减少活动提示,甚至活动建议,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课题并完成课题。
“丝绸之路”是给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初识丝路”、“丝路初创”、“丝路古道”、“丝路史话”、“丝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贡献”等七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提示。
初识丝路
【活动建议】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丝绸之路”。
【活动提示】
“丝绸之路”名字的得来?它兴起于什么时间?至今还存在吗?
“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什么?后来的呢?现在的呢?
“丝绸之路”都要穿越哪些省市、自治区?沿途要经历哪些关卡、重镇?
篇11
传统教学是被动式的“填鸭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是它的对立面,其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继而影响其创造、实践能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当然,这都是因为它与传统教学相比较之下存在更多的优点。
1.研究性学习针对的载体是“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课题或者专题等,主要是根据问题本身引申出来的专题活动。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一个课堂案例或者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出问题。
2.开发、自主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因素。问题多源于生活,涉猎极广,很多都是学校提供不了的,所以就需要我们给予开放、自由的空间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时期是大脑活跃的关键时期,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同的,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一致的,甚至会突破原有的教学封闭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或者自主学习进行的课堂活动,整个课堂的导入和实施都是通过学生完成,表现了学生的个人基本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作为一个命题中“问题”的引出者和实施人,当然,这就表示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责任,培养了学习责任感。
4.研究性学习侧重点:多方面、多角度、多实践。多方面就是可以依据一个学习内容从多个方面进行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多角度就是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性问题,或者联系(甚至可以是一些大的方面: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等)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多实践就是在学习一种相对意义不是特别明显的知识时,可以在其实践的过程中直接获得学习的经验和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设计
英语课堂中的语法教学很多都是直接展现的方式,而且范围很广,几乎涉及英语课程的所有单元。这样确实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记住、记牢,但这是一种笨拙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是对这一语法的理解,而只是单纯地记忆,这样不仅起不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更加深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研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语法是有规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结合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总结、再发现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应用一些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由传授转变为引导性教学,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教学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时给予鼓励,以此增强学习自信心;当不正确的时候,正确分析出错的原因,用正确的方式演示一次。这样学生对语法的学习和认识就更深刻,也为教师教学做很好的铺垫、巩固。
以学习倒装为例,采用以下步骤:
1.创教学情境,将材料展示。
2.提出问题:展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
3.得出结论:语句意思相同,其语序不同;发现前一句都是倒装的句型。(如果这是学生首次遇到的句型,教师应当告诉。)
教师提问:什么是倒装呢?
学生经过讨论和总结之后说:其特点是主语和谓语进行了调换。
学生对这种句型掌握之后,教师应当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接下来的问题分析:
问题1:倒装在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2:倒装句型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问题3:倒装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那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用呢?
篇12
例如,专题或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是提问和解答的互动式学习来组织学生的。
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通常提供教材的同时给学生展现一个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包括展现一个案例或者简述一些背景或情景创设来引出,当然还可直接提出,简洁明了;教师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
二、研究性学习主要特点:内容选择上具有开放性
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问题的主要来源,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学校之外的许多教育资源,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得出的结果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它会突破原来的学科教学中封闭的特点,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自主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确定以后,通常采用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方式,整个课程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不懈努力。老师要指导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变成研究课题的倡导者、设计者、实施者,学生成了课程目标达成的主要责任人。
四、研究性学习同时注重内容的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综合性就是根据某一个专题总结多方面、跨学科的内容,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结合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考虑问题;社会性就是增强理论和生活实际各方面的联系,尤其关注同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实践性就是在学习间接获得经验时,学习直接经验并且在探究实践中获得体验的机会。
五、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谈一点研究性学习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在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语法都是呈现一种直接描述的形式,而且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的单元出现,虽然编排循序渐进、容易提高记忆效率,但知识点解析不深刻,增加了学生的记忆作业,同时使英语学习失去了趣味性,学生更加不爱学英语了。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素材,多启发、多诱导,设计有梯度、有特殊用意的小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现的语法知识。学生做得好,老师要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信心;而如果学生总结得不好或和正确规律大相径庭时,老师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告诉他们正确的语法规律,使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领导学生归纳以后,老师再趁热打铁给予学生相应的举例,这样可以获得触类旁通温故知新的效果。
以倒装句教学为例:
1.情景创设,提供相关材料(利用多媒体)
①Away he went. He went away.
②Out rushed the boys. The boys rushed out.
③Zhang Ming rushed out. So did Mr Liu.
Zhang Ming rushed out. So Mr Liu rushed out,too.
④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at I was wrong.
I realized that I was wrong only then.
2.展示关于例子的问题:让学生细细观察句子,思考每一组句子的不同
3.学生读完例句后,可得出如下结果:每对句子意思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语言顺序不同;每一组的第一句全是倒装的形式。
(如果学生是第一次看到倒装句,老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
教师可以提问:什么是倒装呢?由学生总结倒装的共同之处(主谓颠倒)。学生对倒装有了相关的认识以后,老师引导学生寻求问题:
Q1:倒装有什么异同?
Q2:所有倒装句都一样吗?
Q3:倒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老师可以让学生把每组句子的第一句来比较,从而可以回答Q1;让学生比较①④这两组不同的句子,从而让学生回答Q2,再来观察每组句子的不同,并且让学生研究阅读教材例句,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从而回答Q3,这些问题回答完之后,同学们对倒装句的语法知识便了解得更加详细了。教师可以在学生归纳分析的过程中讲评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在语法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使用生活中趣味性的例子导学生进入语言规律的认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多加尝试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思维;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合作、在探究中体验锻炼思维的乐趣,既可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提高英语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养成很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为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中职教育的宗旨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民市职教中心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了新教材。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更新,而且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作出了新的要求,更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课改背景下,开展学生自主性参与研究性学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一、中职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中职课改教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是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二是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三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四是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职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等。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和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