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2一、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蜕皮是外骨骼,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4.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5.昆虫发育若是经过四个时期消灭的时期是卵期;

发育经过三个时期的消灭是在若虫期。

6.要想得到更多的蚕丝应在幼虫时期更好的喂养。

7.蚕宝宝指的是蚕的幼虫。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低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3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初二生物考点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

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初二生物考点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4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

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

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篇2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篇3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篇4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全体理综科老师都要抽出业余时间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严格执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2、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课后辅导 ”等重要环节。

(1)、备课: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本组教师每人每学期集体备课一次,每位教师应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备出优质课、特色课,全力打造实用课,实行先周备课。

(2)、上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课前要“温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科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作业布置、批改: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在质上有所提高,注意保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批改要准确、及时,要有适当的点评,尤其关注后进生的点评,要有一定的纠错措施。

(4)、辅导:要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各位教师要确定好提优补差学生名单,要定期的、有计划的组织好提优补差工作,尽力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3、加强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教学。

(1)、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教师从岗位实践出发,及时反思,认真研究,撰写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2)、本学期理综科教研组每位年轻理化生老师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每位老师听、评课不少于十节,要边听边思,做好记录及时评语,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本学期举办校级理化生竞赛,理综科教研组每位老师认真组织。每位老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4、认真抓好毕业班和非毕业班教学工作。

(1)、九年级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理科组老师要齐心协力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回顾和总结上届九年级毕业班教学中的得失,根据本届毕业班学生的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系统全面细致地梳理初中的知识,加强中考命题研究,积极收集中考信息,研究中考试题特点,预测出题方向,理科组的每位教师坚持每月编制一套单元练习题。其他教师也要关注毕业班教学,献计献策,争取使我校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2)、做好七、八年级生物的教学研究与常规教学,任课教师要面向全体,抓两头带中间,单元测试要收到实效。知识梳理、试卷命题要落实到基础性知识。

5、积累和完善教学资源。

理科组的任课教师要依据自己的教学对象,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容易出错的题和典型习题收录整理到错题集中,整理的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症结,是概念不清还是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是理解不透还是知识运用失误。错题集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综合学习资料的宝库,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6、加强教师自身的建设。

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网络应用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工作措施

1、组织教师学习教研工作计划,收集教师的宝贵经验,改进工作措施,努力使自己的教研工作计划为大家所接受。

2、 每月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以督促本组教师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

3、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优质课活动。

4、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法”、“学法”活动,并作好记录。

5、组织开展各学科课的活动竞赛。

6、组织九年级的学生辅导工作。

7.学期结束,收集教师个人资料并整理归档。

四.时间安排:

1.组织理综科教师学习教研工作计划。(3.9)

2.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3.30)

3.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4.10)

4.八年级生物研讨课----万颖。(4.18)

5.物理实验操作演练。(4.9)

6.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4.30)

7.七八九年级生物集体备课。(5.11)

8.九年级化学复习备考课---艾程。(5.12)

9.化学实验操作演练。(5.19)

10.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5.30)

11.九年级物理中考备考集体备课.(6.2)

12.九年级生物备考课---尹百涛。(6.4)

13.七年级生物实验操作演练。(6.5)

14.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6.10)

篇5

实验班的概念图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练习为辅。概念图教学初期,教师采用边提问概念边在黑板上绘制概念图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概念图的绘制步骤,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绘制概念图,教师把专题复习内容制作出概念图的框架,留下需填写的概念让学生补充完成;或者由学生填写概念间的连接词,也可让学生对概念图进行修改。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熟悉和掌握概念图及其绘制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当复习完每一专题内容后均用概念图进行巩固,让学生用指定概念的绘制成概念图,也可由学生自主建构专题复习概念图。教师精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全班交流并修正完善。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复习专题。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专题(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找出相关概念。如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专题的复习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本专题的重要概念: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遗传性状、遗传信息等。第三,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图。第四,对专题复习概念图进行评价并修改完善。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概念图复习策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第一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的研究中,我们选取漳州市诏安县怀恩中学的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其中八年级A班为实验班,八年级B班为对照班。这两个班级由同一个生物教师执教,教学时数相同,前测成绩为2010年6月的市期末统考成绩,后测成绩为2011年6月市中考统考成绩,保证了研究的可信度。该阶段的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2011届怀恩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总结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次选取怀恩中学八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和漳州市第七中学的八年级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该阶段的研究结果见表2、表3。

表2 2012届怀恩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表3 2012届漳州市第七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

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表1显示2011届怀恩中学实验班的前测成绩低于对照班,而后测成绩和对照班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其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增加了8.5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5.1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3.4分。表2显示2012届怀恩中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前两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同,而实验班的后测成绩却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实验班的平均分增加了14.2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10.7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3.5分。表3显示2012届漳州市第七中学实验班的前测成绩低于对照班,差异显著。而后测成绩和对照班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其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增加了24.6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21.1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3.5分。

两年来的教学研究发现实验班平均分的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班,在研究过程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的复习方法除了采用不同策略外,其他方面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后测成绩的差异可以主要归为概念图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教师通过概念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记忆也更持久,学生凭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更好的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复习,提高了复习效率。研究表明,在初中生物复习中实施概念图的教学具有可行性。

2.概念图复习策略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教学效果

为研究概念图策略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教学效果,在总结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我们将研究进一步细化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用。我们分别将两校参与实验研究学生的前测成绩由高到低排列,把位于班级名次前1/3的学生定为高分组,后1/3的学生定为低分组,其余学生定为中等成绩组,研究概念图策略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学生差异,该策略对哪一成绩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更显著。前测成绩为2011年6月的市期末统考成绩,后测成绩为2012年6月的市中考统考成绩。概念图策略对不同成绩水平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统计结果见表4、表5。

表5 2012届漳州七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不同成绩水平组

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由于采取概念图策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提升,数据表明:概念图策略对实验班的高分组和中等成绩组的学生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对低分组学生有较显著的教学效果。如漳州第七中学实验班的低分组学生平均分增加了32.7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增加29.9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2.8分;怀恩中学实验班的低分组学生平均分增加了17.6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11.3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6.3分,差异显著。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低分组的学生通常较难正确理解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而概念图复习策略正好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概念,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复习效率也大为提高。高分组和中等成绩组学生较关注获得新的学习策略,也乐于接受并使用新的学习策略,但由于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空间有限,因此概念图策略对这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不如低分组的明显。当然概念图的学习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概念图的学习时间和过程不同,他们所获得的复习效果也不同。

篇6

初中生物学教学;分科教学综合教学;比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学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分科教学,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数省市实行理科综合教学。初中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间,河南省及武汉市等也曾参与该教学改革[1],但最终都因“教师不适应,校长不支持,社会不理解,家长不放心”等原因而终止[2]。对于初中生物学科,到底是综合教学还是分科教学更能适应学生发展?目前尚未见定论。为此,笔者对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生物学教学模式差异

江、浙两省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师资配置等方面。

1.1课程设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综合教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四部分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册,每学年学习2册,一般每周5课时;江苏省初中学段实行理科分科教学,生物学课程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课程教材选用苏科版教材,共有4册,七年级每周3课时,八年级每周2课时。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综合课程参加中考,闭卷考试(时间2h),试卷总分180分,其中生物学部分36分,占总分的20%。江苏省生物学课程参加八年级下的初中结业考试,开卷考试(时间1h),试卷总分100分。

1.2学科师资

浙江省的科学教师一般来自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而江苏省初中生物学教师都是生物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科学综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传统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该综合学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难题之一[2]。物理、化学教师教生物学知识的现象很普遍。教师专业素质很难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学教学优势比较

不同的教学模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知识的维度

在知识的广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学综合课程中涉及生物学部分仅占20%~25%,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有4册,相比之下,苏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学内容要多一些。例如,苏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家园”、“留住碧水蓝天”3章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能学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应中考要求,浙江省从课程标准、教材到课堂教学对生物学科的要求较高。例如,对初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点之一的光合作用内容,苏科版教材是由海尔蒙特和萨克斯的实验直接呈现光合作用的概念,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为什么有二氧化碳?叶绿体是什么结构?光能是什么?为什么产物中有氧气?为什么说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等内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则从海尔蒙特的实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萨克斯实验、金鱼藻实验和恩吉尔曼的实验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并同时转化配平得出化学方程式,由此使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础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识的连贯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学科的入门由生物非生物开始,直接进入常见动物和植物以及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学习,而并不联系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等内容,或许这符合综合学科的特点,知识总体跨度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入主体知识网络。而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同样由生物非生物入门,而后则通过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知道“环境影响生物”,同时“生物适应环境并且影响环境”等,引导学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

2.2学习的动机

作为一门中考学科,浙教版科学教材容量大、课程紧、难度高,大部分生物学实验周期长,经常需教师将学生分组实验简化为演示实验甚至视频进行教学。此外,两种教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生物的保护色”这一概念,苏科版教材增加了“寻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捡豆子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上比较,关于运动系统,浙教版教材一笔带过,而苏科版教材则从人体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绍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并以长骨为例,详细介绍骨膜、骨质和骨髓,使学生懂得骨折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来自于哪里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无疑是学生受益终身的科学素养之一。目前江、浙两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明显,这可能与教材中知识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强弱有关。江苏省的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其趣味性大、实用性强而又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科学习主动性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2.3知识的建构

对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铺垫,是很难掌握的。例如,对“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内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视觉的形成”,学生对该知识的建构可谓水到渠成;在苏科版教材中,“视觉的形成”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而“凸透镜成像”属于物理课程,其教学进度在生物学课程后,学生没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样,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识点的后面,学生能够很透彻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在苏科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就出现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识点,而“氧化”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学才会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完成知识的迁移方面,综合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3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学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优化课程设置是目前急需考虑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4]。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显然是课改的趋势所在,但其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该课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中考难度,改编科学教材,扩大学科知识广度,加大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力度。避免科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大拼盘,增强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增加在职教师生物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在同一备课组内增加集体备课和交叉听评课的力度,争取实行先学后听、先听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评的教学模式,加速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成长。

(3)从学校开始,从教师开始,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提升科学综合课程的社会影响。通过学生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社会人士接受并加入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行列中,共同为未来科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努力。

作者:朱卫娉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常安驹.200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中华读书报,3

篇7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同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复习是指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复习是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新课标》和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复习的方法,希望能给他人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些借鉴。

一、熟记各个章节的标题

章节的标题,既是教材中安排知识的结构和顺序,也是对每节课所学内容的总概括,熟记每一节的标题,可以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从而为你的复习提供了一个框架,也提供了一个知识结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记住这些标题后你就可以知道,本章的每一节都是讲不同种类的动物,主要内容是各类动物的特征,知识点包括动物的生活环境,代表性的动物,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记住标题如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就可以知道本节主要讲的是这两类动物的代表性动物水螅和涡虫,他们生活的环境,形态和结构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等。在做题和考试时,能迅速判断知识点属于哪章哪节,该节的什么位置,从而大大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二、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

当前生物学科命题范围很广,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小知识、小资料、知识链接、课后阅读资料等内容,常常是出题的知识点,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时容易忽视的地方,而且这些部分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教材,同时用笔标出其中的知识点,最好是摘抄到笔记本上,这样不仅可以完善知识点,而且可以加深印象。例如:以下这道题所涉及的内容就是教材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很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

下面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共6分)

(1)菜粉蝶是菜青虫的_______。

(2)探究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吗?

①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寻找有菜青虫卵的叶片。

③找到菜青虫的卵后,将菜青虫的卵隔离孵化发育幼虫隔离饲养,从卵开始隔离的目的是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______。

④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为甲组,和几种其他植物的叶片(如芹菜、莴笋叶等)为乙组,看菜青虫更趋向哪儿取食。这一步骤中,实验组叶是_________,对照组叶是________。

⑤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注重对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进行复习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入实践与研究实验探究活动,整合、创造、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验探究策略,对于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有关探究的题目大量出现在各级各类复习资料和试卷中,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实验转化情境,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的引导下,尝试运用已有的先备知识,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化,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去,有效地促进学习。

学生在复习时要注重回答“为什么探究”“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探究得怎么样”等问题,对实验探究做出整体安排,对教材中的探究可以进行拓展,重新提出不同的问题,制订出不同的计划,最好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去动手做实验,不断完善和改进实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思考和观察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生物学十分注重实验,根据实验观察所绘制的各种图形,能够帮助我们从直观上学习有关的知识,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都与图形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的命题趋势来看,各级各类考试中,都离不开图形,看图做答题目都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往往是后面的大题,分值较高,这些图大多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课本,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课本上的插图,最好是自己亲自画图,能促进我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例如以下各题均出自于八年级生物教材中的插图:

(9分)家鸽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鸽的身体呈________型,可以_________,利行。

(2)飞行器官发达:前肢变成了_________,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胸部有很突出的龙骨突,有发达的_________,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10分)请认真观察骨、关节和骨骼肌关系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中可知一块骨骼肌由两部分组成,[1]是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

(2)图B显示的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是关节,它们能够灵活运动的重要原因是关节头、关节窝的表面均包围一层[ ]____________以及[ ]_______里有滑液,减少了运动时的摩擦。

(3)图A表示________动作,做该动作时,骨骼肌接受了____________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引______绕__________活动,此时,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而肱三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

当然,关于初中生物的复习方法还有很多,其中不乏更好的方法,笔者仅仅谈了一些自己的浅见,希望对生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一)教师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到制作课件视频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钻研,忽视了教学重难点与疑点的分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同时,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虽然经常使用,但是其教学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用[3]。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生物课堂使用多媒体应用表面化,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在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本呈现、动画效果展现等方面应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课导入、知识解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结合,重点分析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虽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阶知识,但其仍具备生物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及逻辑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实验课程[4]。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既无法亲自体验实验操作,也无法直观看到实际操作过程,对实验的步骤与现象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讲解、自己录制视频,教师可以在实验视频中重点强调实验步骤的分解部分,细化实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相关实验内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本章节教学内容为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观察血细胞、血浆”的实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教学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重点强调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说明做此实验的教学原因与目的;其次,在课堂上播放此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遇到重点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暂停”“重放”等功能,让学生重复观看重点操作部分,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

(二)转化生物抽象知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生物知识仅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学生无法从片面、不立体的讲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原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较为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逻辑结构图或视频呈现出来,简化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生物现象通过视频及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准备一些关于真菌与细菌作用于物质的视频短片及图片,让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产生直观的印象,避免学生对真菌及细菌对物质的作用产生认知混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视频中“腐乳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将视频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时间部分剪除,直接让学生观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明显地看到腐乳原料的变化,从而对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疑难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篇9

1、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提高备课效率。

2、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讨论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备课组内公开课每周两节,备课组内作好了评课工作。

3、更新教学手段,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为生物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完善备课组课件库建设,并作到资源共享。

4.抓好常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中新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2)掌握学习规律,探索和改进教法,注意学法的选用和指导,备出的课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 注重抓知识点过关,认真批改作业,注重个别辅导,注重抓两头促中间,把质量关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来,注重提高平均分和合格率。

(4)积极应对八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尤其实验考试,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和合理的计划,面向全体,经调查学生,实验考试结果颇好。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经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学反思等。认真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在教学中,“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对印发的每一份练习,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务实创新,发挥备课小组作用

按时组织参加备课组教研,每次研讨都有中心内容,备课组每个成员都当中心发言人。备课小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使集体备课不但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能使平时的上课准备得最充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发挥出集体力量。

篇10

初中生物课本本身就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体系外,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就以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为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策略研究。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在进行“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第一自然段梳理知识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学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上述的学习先让学生从动物分类上构建起本章知识的知识框架,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生物概念和生物理论

生物学中有些基本概念和生物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能抓住其内涵。对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前后学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一同考虑,能帮助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第三节两栖动物有关内容时,提问:“青蛙幼年在水中生活用什么呼吸?”大多学生认为是用肺呼吸,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已学“鱼在水中用腮呼吸”的知识,学生就可以理解“两栖动物幼年在水中用腮呼吸”的概念。

(三)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和综合运用

教材各章有许多知识点,许多知识又非常相似,如本章中各种动物的特征知识点很多,代表动物也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难度很大,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两种动物时,把两者联系起来,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辨析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本章生物教学中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已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本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之前,教师先鼓励学生联系《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体系,自学本节内容,之后再对难点、疑点做一些剖析。这样做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陆地生活的动物和水中生活动物的共同点和区别,从而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各种环境中的生物”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

本章内容要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构建了教材自身的主要的知识体系,还对其他动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构建知识体系时,学生熟悉教材自身的知识体系以至于不偏离主题。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

(一)课前整体梳理

学生梳理整体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让学生通读教材,指导其简单梳理课本的知识体系,做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梳理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知识梳理,能从整体上感知本章节知识重点和难点,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自己对生物学的探索兴趣。

(二)课中引导

本章知识介绍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又彼此联系。在学习本章各节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学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教材简单介绍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海豚、鲸、海豹,这些动物都是哺乳动物,教材引导学生把这部分知识与下节课学习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这样成功地为下节课哺乳动物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后小结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知识梳理,抓住本节的重点,这一章主要是学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所以,引导学生联系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知识梳理。例如某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梳理如下:

常见的鱼类:海洋鱼类:带鱼、鲳鱼;淡水鱼类:青鱼、鲢鱼、草鱼、鳙鱼、中华鲟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征:体表被鱼鳞,有粘液,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用腮呼吸外形呈梭形,靠鱼鳍游泳;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常见水生动物: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水螅;软体动物,如河蚌、田螺、章鱼、乌贼;甲壳动物,如虾、蟹;哺乳动物,如海豚、海象、鲸鱼;爬行动物,如龟、鳖。

【参考文献】

篇11

二、上课

经常反思自己所授的课的知识、程序、活动,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尽量少讲,学生尽可能多的动口动手动脑;在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做到不厌其烦,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辅导

1、每节课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有代表性的习题,对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好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分类总结,及时进行的评讲,并针对出现的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会、记得牢。

四、反思及改进措施

经过近段时间对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点还需要努力:

1、在课堂教学上,还没有做到每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要坚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经验。

2、对学生,对教学工作要更加细心;要坚持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

3、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中。

4、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加强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篇12

说教材,我要求自己透彻地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难易程度,并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七、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课的特点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说教法,则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演示、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能起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作用,而且会使复杂、微观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学法的确立目的则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借助学习生成问题,树立“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念,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说过程,则基于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着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勤于动脑,并逐步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课前自己给自己说课的习惯使我能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释教学方案,展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习惯使我自身的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都逐步得到了提高,并形成了自己教学的特色和风格。

二、课中:力求高效

40分钟的课堂是展示教师风采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平台。我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课中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和方法。

1.有所不讲才能有所讲。七、八年级的学生要学多门课程,假如每科都布置课外作业,学生的负担势必太重。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没有布置过一次课外作业,新知识的讲授、巩固及导学案的拓展都在课堂上完成。并且,我还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消化所学知识。这些“量”的任务迫使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要浓缩再浓缩、精练再精练。我将名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改编并应用于我的课堂。给学生留出时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其自觉地融入课堂,学生才会乐于和教师交流,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总结、记忆中。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方式。直观教学指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感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生物形成全面的正确的感知。课堂上我除了利用彩图和上级部门配发的鸟、鱼、骨等标本或模型外,自己也制作一些教具。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式之一,能启发学生进行识别、分析、比较,找出本质属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概念、结构、规律功能和原理,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3.得体的言行。“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并喜欢生物学习,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言行。上课时,我一定要求我的神情始终是目光柔和、面带微笑的,动作一定是得体、优雅、知性的。关键是我的课堂语言要以“学生爱听”为原则,力求句句话都能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并能扣动他们的心弦。同时,我还注意语言的艺术美。比如,讲解昆虫类和两栖类地生殖和发育时,我分别应用了诗句“青草池塘处处蛙”“点水蜻蜓款款飞”“春蚕到死丝方尽”等来表明不同的繁殖阶段。课堂上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我也尽量使用艺术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倾听下一板块内容的兴趣。

三、课后:及时记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依据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的总结和评价。特级教师方家驹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径是:“坚持记教学札记,几年后你一定能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我虽然没想到成为佼佼者,但希望自己快速进步,因此,每节课后我都记札记。我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札记分类。

1.记教态。总结课堂上自己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传递的是否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2.记亮点。亮点主要指采用的教法能使传递给学生的生物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听着简单明了。有的亮点是我苦苦思索的结果,有的则是我讲课过程中猛然想起的。

篇13

1.用美妙的音乐烘托气氛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令人激奋,对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初中生情感丰富,易受感染。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巧妙地把音乐引入到多姿多彩的生物教学中,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时,教师先播放一段班得瑞的《寂静山林》,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中体验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教师借势利导: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失去了莺歌燕舞和鸟语花香,那又会怎样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2.用耳闻能详的诗词和美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感情,他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情感的表述,把学生迅速带进教学的情境之中。朗朗上口的诗词,文辞华丽的美文,不仅富含生动的意境,更是文人墨客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写实。所以,恰当地运用诗词、美文作为课堂的开场白,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教师就可以富含深情地吟诵:“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在诗情画意中,让学生明白春天阳光明媚,藻类植物能大量繁殖,使春水荡起了绿波,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又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就可以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北宋诗人苏轼的《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脍炙人口的诗词,引入课题。

3.用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质疑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用实验设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导入策略。一方面,直观明了的实验现象,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奇妙”的实验现象,便于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再有,这种导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可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的实验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质疑导课。具体的做法是:取两个试管,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一只试管中加入2ml唾液,另一只试管中加入同量的清水。然后,把两只试管一起放入37℃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左右。接着分别向试管中加入两三滴碘液,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只试管颜色变蓝,而另一只试管颜色不变?”;“唾液中有什么神奇的物质?”;“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在37℃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等,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本节的学习。

4.用曲折动人的生物学故事激情立志导入新课

科学发现史和科学家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引发他们的思维,正所谓史能明鉴。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和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巧用科学家和科学发现史,引入教学。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教师可以用孟德尔的生平故事和他的豌豆杂交实验为引言,开始本课的教学。在教师娓娓的讲述中,学生不仅被孟德尔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所打动,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恰恰也是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又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禁止近亲结婚》时,介绍“月亮儿女”的趣闻。“月亮儿女”说的是在大西洋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叫林索伊斯,岛上居民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害怕阳光,喜欢月亮,一遇到皎洁的夜晚,就在海滩上唱歌跳舞,他们的皮肤雪白,头发白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红色,怕光,视力较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经验究发现,原来他们都患有白化病,是近亲结婚之故。因此,通过故事导入新课的方式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用生动活泼的情景剧化难为易导入新课

情景剧可以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告诉观众。观众往往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通过演员的形象表演,知晓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全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导入中,让学生表演一些情景剧,对于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态系统》时,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就可以请三名学生分别扮演草、羊、狼,围绕他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形象地表演出其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深刻地揭示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接着,老师参与进来扮演牧羊人。假设狼都被牧羊人杀死了,羊的数量会不会越来越多?指导学生继续表演下去,很快学生就会得出结论: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此外,导入还可以设计成辩论会的形式,在正方和反方相互辩论中凸显双方的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明晰真伪,从而顺利地同化和顺应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导入是一门艺术,方法虽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精彩的生物导入,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思维,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正如英国诗人布莱曼所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如果我们把握好了这一环节,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