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信息化部工作思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篇2
②员工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实施具有反作用。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路线的转换。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对先进技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
③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系统本身,而是系统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
2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市场分析
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当今电子商务特色突出的市场浪潮中,信息化发展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的行业、地域十分广泛,重庆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万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社会贡献突出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就人才支持方面“,每年组织1000名以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1万名以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各项知识更新、提高能力的专业技术培训”“、10万名以上企业技术工人参加提高操作水平和技术等级的岗位技能培训”。全市中小企业数十万计,全国中小企业数千万计,按上述比例计算,人才培训需求的数量庞大。由此分析可知,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对于开展信息化的企业来讲,人员结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型,“塔尖”是负责整个企业信息化全盘规划的CIO,一般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承担;“塔基”是一般技术人员,负责数据输入等具体操作工作;“塔身”就是被称为企业内部IT管理咨询顾问的项目负责人,即各模块的项目经理,其作用一般是代表企业用户方负责具体项目的需求调研、规划及实施,负责代表用户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进行项目描述。结合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发展程度不一的特点,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综合制订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措施。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需要,结合各类信息化主题知识,开展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电教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从而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1培训面向层次
经理(厂长)班:面向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企业最高决策人员开设。培训内容以企业家的视角,包括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的关系,信息时代的领导和管理艺术等方面内容。专业培训班(高级班):面向企业信息化主管、主要技术人员开设,培训完善信息化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从信息化战略规划、系统选型、系统建设、组织实施等方面展开。基础培训班(普及班):面向信息化相关技术人员。从普及的角度,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主要强调具体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举办专题技术讲座:针对性开展集中区域、集中领域、集中行业、集中应用需求等方面的专题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随需求而定。
3.2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案
培训工作思路是“抓关键,重普及,利用多种手段全面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可以结合政府企业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社会团体辅助等多种方式,采用针对主题的灵活形式开展。不定期举办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信息化的培训班。定期开办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班。组织相关力量,借助远程教育中心安排普及企业信息化教育课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先者进行技术讲座。
篇3
一、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内多数的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还是比较早的,电力设计企业一般生产任务较多、技术要求也比较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
(一)从无到有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出现,这在企业之间引起了不小的波动,电力设计企业也开始尝试将简单的编程应用与计算利用PC机操作,到了八十年代,电力设计企业就开始实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利用CAD制图,实行财务电算化。
(二)从模块到系统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更是迫切,电力设计企业开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该部门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使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以往简单的功能应用模块渐渐向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模式转变,使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三)从分散到集中
近年来,为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制定了“整合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按照统一应用、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的工作思路,推动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朝着优化整合、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电力设计企业具有生产过程参与人数多、工程周期长、电力设计设计专业广、电力设计数据资料及其内容多、电力设计过程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企业管理需细化到各部门等特点,电力设计企业的生产与管理都具有标准化的模式要求,因此实行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实行信息平台统一架构。电力设计企业应将企业的信息门户、数据中心、信息网络、应用集成平台等进行统一架构,使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内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能够通过统一的标准的接口,实现电力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整合、信息数据共享与利用以及系统应用的无缝接入集成,使电力设计企业能够很好的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第二,横向应用集成。目前,我国电力设计企业中存在着多个应用系统服务统一业务的现象,每个应用系统都保留着同一业务的信息数据情况,造成信息堆积。为了保证企业信息数据的全面、准确、真实、一致以及可追溯,使企业业务流程得到优化发展,使企业信息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使企业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电力设计企业应将各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横向应用集成。
第三,纵向数据贯通。电力设计企业在设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将业务信息数据进行纵向交换,使信息数据进行上下贯通,使信息平台建设得到推广使用。实现企业纵向数据的贯通,需要规范传输协议、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第四,开放标准。进行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含许多的模块,要使各部分的内部系统与各部分之间的系统都达到高度的一致,实现统一、协调,这就要求将各部分的设计方案以及产品选型必须符合业界的开放条件和开放标准,使电力设计企业不仅能够独立运行,又能使企业之间互通互联。
三、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
电力设计企业实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有以下目标:
首先,企业信息数据得到交流、交换,拓宽企业信息渠道。电力设计企业进行统一组织,建立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统一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生产与管理业务数据信息实现纵向交换,使企业信息上下畅通。
其次,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共利用。企业生产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实施开展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活动,建设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数据中心,使企业数据交换体系得到完善,使企业的数据点播与数据交换目标逐步实现。
再次,推进集成应用,优化业务流程。电力设计企业要制定业务标准,设计架构,开展集成应用试点,先易后难,梳理业务流程。实行“三流合一”计划,将企业的信息流、管理流与生产流进行整合,使企业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企业管理效能得到提升,促进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最后,搭建企业门户,展示企业内容。建成企业的统一主页系统,规范企业业务应用界面风格,统一管理用户身份,确保企业的信息数据系统安全,将企业的信息资源综合展现出来。
四、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
(一)原型试用
电力设计企业应积极创新,抛弃传统的将需求分析透彻后再展开试用的方式,采用原型试用模式,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软件开发商提供的系统软件进行试用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试用,使企业对信息平台的工作方式以及功能模式等产生直观的印象,再联系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规划需求,对信息软件进行修改。
(二)边搭建边使用
电力设计企业要搭建一个信息平台是需要时间的,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可以实行“滚动搭建、分布实施”,边搭建边使用的方法,一个信息模块搭建、测试完成,就可以将其进行推广使用。针对不同的模块,还可以进行同时搭建,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推动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篇4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学军 施卫飞: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篇5
路桥施工企业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与信息门户实现全员协作与沟通, 通过工程施工管理、项目组合管理、经营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实现企业综合管理与产业链整合, 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供应链整合, 通过知识管理与商业智能技术实现科学决策与绩效考核, 使企业形成一个围绕工程项目施工的全方位、完整周期、整合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项目施工管理决策能力, 提高企业对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的控制能力, 以及对设计、招投标、合同、变更、支付、资金、技术、风险的管理能力。
1 路桥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改进的方面
施工企业信息化走到今天, 纵观信息化的历史不难看出,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充斥着众多的对于信息化认识方面的盲点, 要解决好这些盲点, 必须对信息化的盲点有客观的认识和深入分析。
1.1 企业在运作信息化过程中, 几乎没有多少企业认识到制定信息化战略的目的与意义, 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方向、企业未来的目标、企业各个施工项目的差异, 企业人员的素质与人员种类构成、同样也不会想到企业信息化应当如何搞, 往往头脑一热, 再经过软件企业的强力推销和市场推动, 一不经意就上了一个系统, 至于这个系统到底能够为企业作些什么却没有细想, 这样就造成了信息系统与企业未来目标的不统一、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不一致, 形成众多信息的独立体, 使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一个真正全面共享、全面连通的有机体。而制定信息化战略的真正目的是避免信息系统的盲目上马, 而是通过对于路桥施工企业现状、未来的发展研究、人员素质等等一系列因素, 对症下药, 在解决企业非常紧迫的信息化局部系统的同时,着眼于企业目标制定整体信息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机器、技术路线、软件商的选择、实施与咨询队伍的选择、信息化实现步骤等等一系列完整的规划, 使企业在未来的信息化运作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
1.2 信息化的采用, 必将引发施工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 管理流程的改造, 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去改变的, 你不想去改造它, 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去全面适应传统的、手工的操作方式,这样不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太大的变革,充其量只是减少了作过程的错误、减少了报表统计的工作量, 让信息流动加速, 而其它的一切如果全无改变的话, 信息流动的加速并不会产生实际的使用效果去加速企业整体的运作, 这是因为它无法对于手工管理的松散与不系统带来质的飞跃, 这种信息化只是一种手工的替代品, 无法称之为数字化下的信息系统。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业务流程的调整、组织的调整, 使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达到完整统一, 因为大部分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初期, 不能够也没有必要实现流程变革、组织变革, 因为这种变革只会使企业走向混乱、走向崩溃, 因为这种变革不应当以信息化过程为引发的起点。
1.3 信息化过程是漫长的, 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方法一蹴而就, 只能按照预先选择好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逐步去实现, 如果不甘心一步一个脚印, 那么信息化的下场将是非常凄惨的, 同时在操作每个步骤时, 必须非常关注每个步骤的需求范围, 不能够、也绝不可能把我们所设定的范畴随意放大, 如果放大将带来巨大开发困难和实施困难, 超越范畴实际的问题是现有软件无法使用, 必须经过客户化过程才可以使用, 这无形中增加了系统上线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性, 为实施的成功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这种困难会影响企业内部使用人员的信心, 也有可能会造成信息化过程中的失败, 同时也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战略所确定的各个阶段的目标。
1.4 企业的不同, 决定了不同企业间人员素质的不同, 软件商、企业信息化人员以及企业领导层决不能过高地认为, 信息化只是一纸行政指令就可以摆平企业内部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会给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相当大的阻力。为了摆脱这种困难, 必须强化教育, 这种强化不是说教, 而是一种非常现实的、激昂的、危机性的教育, 让全体相关人员都意识到信息化实际上是企业走向长远的必然选择,同时还是每个员工就职能力的一次提高, 通过教育要摆脱他们心中的阴影, 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职工和部门领导的抵抗。
1.5 路桥施工企业的信息化人员都很年轻, 年轻的几乎让你感到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思路, 没有太多的人懂得信息化人员必须与工程施工实际相互结合, 这样造成了技术与业务的脱节; 与此同时又有许多项目部地处偏远, 并不太了解外面的技术已经日新月异, 还抱着原有的一些技术观念在看待事务; 而在企业工作中感觉最多的是, 企业信息化人员还有许多埋头于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JAVA 技术、SAP技术、网页编程技术, 这是让人最感到可怕的, 所以企业的信息化人员要想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必须要下到子公司、下到项目部、下到采购部门、下到财务部门去虚心请教, 了解业务流程、了解管理结构、了解一些与管理相关的知识, 还要锻炼自己在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站到自己企业信息化的潮头, 才能够为企业信息化出谋划策。
所以, 要解决上述信息化过程中的盲点, 应该通过必要规划、宣传、教育、演讲、文化传播、知识传播、工作方法传播, 让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 企业的主管以及企业普通员工真正了解如何避免信息化中的盲点、不再重蹈前人在信息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败与痛苦,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走向成功。与此同时为企业制定详尽的信息化战略, 让企业不再盲目, 不再害怕面对众多的软件公司、不在犯选择软件伙伴的错误、不再让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无计划、无规则、无方向, 让全体员工能够感觉到企业信息化带来的益处, 这种益处不单纯体现在为企业、同时体现在为每个员工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2 路桥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1 信息化应该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的过程, 尤其要重视软件建设。当只有良好的硬件配置, 而没有开发或购置相应的软件对主要业务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是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的的, 硬件资源也会因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形成无形的资源浪费。路桥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是从解决企业的焦点问题开始, 有总体规划, 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 有计划、有步骤、按次序、按重点地进行的过程。任何信息化不可能一次到位, 信息化建设应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分步骤实施, 这就可避免盲目建设, 形成各分系统相对独立, 彼此数据不兼容的现象, 同时也可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 使系统的综合性增强,降低建设费用, 提高利用效率。
2.2 路桥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应是坚持传统流程与信息化流程相结合的信息化, 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 路桥施工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型的流程和管理方法, 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简单模拟, 并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应有的作用, 不能从根本上挖掘企业潜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也就失去了信息化的意义。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在传统流程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 与信息化流程相结合, 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绩效标准上取得重大改善。因此, 路桥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 应特别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和自身业务流程的改造, 通过信息化达到业务管理的优化、运营效率的提升。
2.3 信息化同时也应重视人的信息化, 由于职工对信息化的意识和态度, 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信息化的效果, 路桥施工企业自身条件有其相对的复杂性, 在信息化建设前, 根据本企业职工知识水平和素质状况, 对职工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使其充分了解信息化是必要的。
3 结束语
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其根本在于管理创新。这就要求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必须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创新管理。因此,在信息时代,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创新永远是公司发展的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
篇6
1.信息管理目的性不强
现代企业在管理中需要拓展管理方式,对信息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的时候,不知道需要什么东西,使得建设信息平台的目的性不强,造成日后的使用出现各种问题,不断有效的实现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致使一些员工在使用信息管理平台的时候缺少主动意识。
2.企业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工作推进脚步放缓
一些企业开展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传统思想,对于新的管理手段还不是很适应,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陈旧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企业的深化改革进入的攻坚阶段,企业在进行每一次的前行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中,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工作方法,才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新的突破。
3.系统提供市场相对比较复杂
随着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推广应用,这个市场不断变大,很多的软件公司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很多没有能力和资质的软件公司也以低廉的价格扰乱这个市场,一些企业为了贪图便宜,很多时候开始选择那些没有经验的小公司,他们设计安装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的漏洞,一旦使用这种管理系统,可能担心企业正常的生产、营销工作。目前这个市场相对还是需要混乱的,企业在选择电脑软件公司的时候没有更多的硬性指标,加之很多企业在这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浑沌的状态,很多企业没有专业的人员熟悉这种管理系统,因此在选择电脑软件公司的时候,只能有一个大概的评价,选择相应的电脑软件公司帮助自己建立一套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这样的平台建立之后一定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措施
1.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
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有利于社会集约化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结构性转变,是现在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作为政府部门需要不断推动这个管理方式在企业早日扎根发芽。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对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政府可以组织企业有关人员开展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培训,现场演示信息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便利。作为文化市场的管理者,有责任对信息化管理开发市场进行有序管理,设立门槛,标准化管理开发公司,对没有资质的开发公司取消从事系统开发的资质,同时需要将这些软件企业进行有效的专业能力提升,不断提高系统平台开发能力和水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市场水平的提升,使得整个系统开发市场更加规范。
2.系统开发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
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单位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软件开发方面有专业的人才队伍,这是基础,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开展系统的研发工作,因此,这些软件公司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从外面聘请一些系统研发的专业人士,担当自己公司的技术总监,聘请一系列高层次人才队伍,同时对原有的职工进行有效的培训,按照岗位的需要有计划的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促进系统研发的速度,保证其研发质量。
3.使用企业需要注意几点事项
首先,系统使用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对其重要性、紧迫性有一耳光正确的认识,在企业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在企业的管理中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企业管理的集约化,这也是企业现代化对信息建设的需要。其次,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职工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日常工作的处理,这需要对企业职工进行系统培训,让职工熟悉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拓展管理手段,这样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减低工作量,但是这个前提就是职工需要充分利用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相应的日常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最后,运用系统对部门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这个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在职工的日常管理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将大大提升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遇到的人情难题,在对职工进行日常考勤等方面做到没有人情可讲,降低了人事部门的工作压力。
四、发展方向
篇7
信息系统控制是公司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对象是公司信息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考虑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控制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层面、业务层面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要求,内部控制必须根据公司业务流程的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因此,控制活动受到公司信息化的直接影响。
二、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内部审计采取的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四大通信运营公司在海内外上市,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经营业务、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公司管理的难度、跨度、层次比以前更加复杂,面临的风险更多,管理层更关注公司政策、制度在集团所属单位的贯彻执行情况,关注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关注信息是否失真,关注权力是否失衡,控制是否缺失等。
(一)审计观念的转变
观念问题就是认识问题,通信企业必须积极转换审计观念,将审计目标不仅仅局限在查错纠弊,而应全面树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观念,理解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一个在信息化环境下,完善、良好的控制系统,应该能够防止、发现或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审计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被审计者建立、健全这种机制,而不应该是代替被审计者去履行他们的“管理责任”。
1.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项目
内审人员应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在审计中可以保持客观态度,有助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2.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实施,对内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通信企业应以上市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为契机,以效益为中心,以内控体系为载体,以外部审计为驱动力,通过各种培训,使全体审计人员对企业信息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明确信息化环境稳定后内审工作的新方向
内审的职能应从查错防弊逐步向为强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方向转变。通信企业审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应向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型,应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风险的分析,协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二)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应统一审计项目计划,统一调配审计资源,统一审计办法。主要审计工作方法可归纳如下:
1.计划阶段
(1)深入了解、分析业务流程,寻找内控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
(2)分析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
(3)确定审计重点;
(4)进行穿行测试,评估信息化系统控制的实现情况,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
(5)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中相关查询功能,搜集所需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6)导出所需的业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7)编制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进行合理人员分工。
2.实施阶段
(1)追溯原始数据的来源,抽样核对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2)分析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以及前后期是否一贯执行;
(3)对集成部分数据形成的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异常,并抽查验证;对非集成数据从系统中导出相关凭证,抽样查阅原始凭证;
(4)利用信息化环境提供审计线索的功能,查阅相关修改记录并进行追查;
(5)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为了便于以后更好地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内审工作,将审计过程所涉及到的审计发现以“实事描述”“信息背景”“风险影响”“审计建议”为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以待备查,为撰写审计报告打下基础。
3.报告阶段
(1)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
(2)根据相关业务统计数据、审计结果,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编写审计报告,提出管理建议;
(三)消除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职能的削弱。有人认为,实施信息化内部审计部门没事干了,原先很多审计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的整合,内审工作职能就相应削弱。
误区二,按照传统审计思路开展审计工作。有人认为:信息化环境下,只需将所需数据从信息化环境下系统中导出,然后按传统的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核对,不加分析,不加判断,继续按照旧环境下容易出现的错误及舞弊为起点进行审计,其结果可能是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成效。因为许多核对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系统已经能自动完成,或者说通过添加一些程序能较快地完成,能大量地减少核对工作。
在新的环境下对通信企业内审人员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研究工作,将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进行转移。从现实意义上讲,信息化环境下内审活动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审计的职能从查错防弊逐步向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分析与控制等方向转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观念和做法还不是很成熟,同时,随着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逐步完善,内审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也需逐步调整,这就要求通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切实提高审计能力;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更应该改变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思路和方法,跟踪信息环境下内审工作的新方向,使通信企业内审工作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和审计理论的发展,信息化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讨论了信息化对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并分析了内部审计应采取的对策;旨在引起通信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影响和内部审计对策的重视,尽快加强信息化环境下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关键词】通信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影响审计对策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通信企业由于传统业务收入下滑,也正在积极探索业务转形,而信息化的发展是公司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提高了公司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同时也造成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环节随之发生变化,使传统的控制手段逐渐失去意义;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必须以信息系统的运转为基础,而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会导致管理风险日益增长,与之对应的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成为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8
1.2信息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今社会已跨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式,改变了企业运行模式,提升了价值创造水平,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一个成功的企业,其所有工作皆应按照行之有效的“规范、流程”来开展。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将规范、流程固化并最终形成体系,同时将规范、流程升华为知识和经验进而显性化、结构化、系统化。
2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管理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之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投入在一个企业总投入中所占比重逐年递增,投入与成本成正比,故加强信息化建设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2.1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经历规划、实施、运维、治理4个阶段,建设内容环环相扣,建设周期长、投入高,故成本控制应贯穿建设始终。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想制定出高质量的规划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这就需要成本控制。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与监督,这将直接增加项目的投入与成本。另外,IT运维与治理对人力和软硬件设备的依赖相当大,也是成本控制的重点阶段。
2.2信息化建设投入高,成本控制责任重大
信息化建设投入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入,初期以网络环境的软硬件建设为主,这是刚性投入,中期以基础软件平台、工具软件和IT设备采购为主,后期则以应用系统上线、技术改造升级、新技术运用为核心;二是部分基础软硬件和行业软件被少数国外公司垄断,无形中抬高了建设成本;三是IT人力资本持续攀升,外委和外协项目的增多变向拉高了成本;四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改造和升级成本高。
3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控制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主营业务、管理和经营活动与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密不可分,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质量,它是信息化部门安身立命的基础,基础不打好,管理与运维就无从谈起,即便是信息化建设规模扩大了、速度提升了,但从长远来看,也注定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信息化技术质量建设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抓起,从源头抓起,从规划、论证、实施、运维信息化建设全生命周期抓起;二是管理质量,以制度为基石,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信息化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工作思路。
4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成本与质量的相互关系
4.1速度、成本与质量相互排斥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速度、成本与质量自然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如果想建设得既快又好,那肯定不便宜;如果想建设得又快又便宜,质量上肯定会打折扣;如果想建设得又好又便宜,那速度上一定会慢。
4.2速度、成本与质量相互促进
虽然速度、成本与质量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但彼此之间仍能相互促进。如果建设速度太慢,必然增加投入,投入与成本成正比,必要的投入肯定会提高企业成本,成本增加后质量随之得到一定的保证。要想确保工作质量可控,必然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最终确保网络、系统、软硬件设备稳定、高效、安全运行。信息化建设质量的稳定和建设水平的提升,必将推动后续建设速度和进程的不断加快。
5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成本与质量统筹
5.1尊重信息化建设规律、把握本质
信息化是基础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是一项开拓性的复杂系统工程,既不能漫无目的,也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各自为战,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形成合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企业的科研、管理和生产运营效率,进而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它能够有效支撑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组织战略落地及相关工作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信息化是一场现代工业和管理变革。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落后的旧模式;另一方面,必须使各种业务流程显性化、结构化、标准化,进而实现电子化和自动化。
5.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步调一致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必须经历“了解———熟悉———适应———习惯”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既不能贪多求全、好大喜功,也不能坐以待毙、停步不前。企业应脚踏实地把战略变成规划,把规划变成计划,把计划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行动,按照“业务驱动、统一规划、急用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规划和措施、扎实建设。积极主动、实事求是,围绕核心业务和重点型号研制任务要求,主动作为,积极追赶,发挥信息化建设后发优势。
5.3以质量求生存,稳中求进
产品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信息化建设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信息化建设自身的质量也应贯彻“业务谁主管、质量谁主抓、责任谁承担”的责任机制,坚持“组织调整、人员调整、流程调整”的三调机制,强化“技术基础、质量体系、人员素质、质量归零”的评价机制。在日常质量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人在质量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单位的重要支点,信息化运维工作更是一个单位的后墙,只有抛弃拔苗助长、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的心态,坚持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才能确保后墙不倒。因此,稳中求胜、稳中求进是信息化人务必遵循的一项原则。
5.4开源节流、质量效益并驾齐驱
加强信息化建设成本控制,应从源头抓起,首先务必确保信息化规划的可行性、前瞻性与实用性,避免因规划不当带来的重复建设。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做好调研工作,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性价比高的软硬件、最好的实施团队,少走回头路,为后续运维工作减压、减负。要确保质量效益的双丰收,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朴素成本控制理念,抛弃为追求质量不计成本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要“坚持成本控制与圆满完成任务相统一”的指导思想,统筹信息化质量、速度与成本,加强全过程成本管理,努力实现质量效益相互促进、并驾齐驱。
篇9
二、旅游电子商务的教学目标
围绕旅游行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充分考虑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相关工作人员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现阶段,旅游行业企业仍处于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探索阶段,尽管有“携程”等综合类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仍然要看到传统的旅游企业在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中推进的举步维艰。传统的旅游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源和盈利方式的改变、工作流程的再造,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传统旅游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现阶段,旅游企业从简单的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开店、自建网站、网络广告等多种方式和角度涉足旅游电子商务领域,从单一的网络营销到完整的线上线下旅游电子商务业务协调发展,我们看到了信息化时代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行业内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为旅游类高技能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完整的行业指导。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要着重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操作水平。结合旅游类各专业的特点,其定位是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未来企业管理人员的储备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基层工作中所需要的扎实的工作技能,也需要有基本的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从管理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看待工作过程和要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行业企业需求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确定旅游电子商务的教学目标为:了解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理解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的融合;能分析旅游企业供应链;能应用旅游企业供应链要求进行网络中旅游产品信息的收集,完成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能独立完成旅游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各种操作,以及提升学生的旅游信息素养。
三、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思考
依据旅游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参照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目标,在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和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提出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1.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地位旅游电子商务工作过程贯穿于旅游企业工作流程的全过程,是旅游企业工作流程的信息化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在修学完成旅游管理学等基本课程,了解和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基本工作流程和工作过程后进入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既有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的直观认识,又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业务拓展有新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解层次。从课程的定位而言,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是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和管理过程的总结和升华,是学生进入旅游综合实训的前奏,为学生全面了解旅游服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篇10
二、预期目标
力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效益指标增幅高于生产指标增长,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提高。中小企业集合融资有新突破,产业集群有新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培训突破2000人次。
三、重点工作
工作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思路展开,即:突出一个主题,把握二个重点,抓好三个抓手,实施四项工程,开展五项活动。
一个主题:即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调结构,转方式。通过调整结构,实现创新发展,使技术、质量、新品、品牌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通过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从而使中小企业达到内生性成长,内涵式发展,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大力发展资源耗费和环境影响代价较小的服务业、休闲农业、旅游业项目,使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业比重有明显提高。继续推进四项计划的实施,对重点项目库的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在贷款和授信上给予重点支持,保证好项目好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抓好新上技改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与小企业培育计划结合起来,做好小企业培育工作。
二个重点:一是产业集群培植。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发挥产业集群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能优势,加快产业集群培植。出台《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2-2015》,通过提高产业聚集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集约化、集群式发展。加强共性技术、创业辅导、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其集群功能,为集群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培训、技术服务。继续抓好12个产业集群,努力培植新的产业集群,强化指导和服务,积极争取有更多的产业集群纳入全省产业集群规划,并取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是中小企业集合融资。随着中央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加息,中小企业受资金要素制约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将进一步加剧。为更好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今年在全市推广肥城市、新泰市政、银、企联手“助保金”的经验做法。继续做好集合票据或集合债的试点工作,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待条件成熟后在全市推开。
三个抓手:一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财政出资和企业、个人联合组建的多层次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建设,发挥担保机构对信贷的放大和增信作用,重点推进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和财政出资的担保机构建设,为相关政策的落实搭建平台,担保贷款额有较大增长。充分发挥担保业协会的作用,引导扶持一批运作规范、担保能力强的担保机构,发挥示范作用,促进担保机构健康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抓好现有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引导各类投资主体通过租赁、收购、新建等方式创建创业辅导基地。每个县市区都要设立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机构及基地,加大对新企业的培育和辅导,完善服务功能。待条件成熟,争取设立由政府主导的“市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提高小企业创办成功率,同时为初创小企业享受持续优惠的政策扶持提供保障。
三是信息化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完善“中国中小企业网”,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技术档次,同时促进县市区分网建设。联合信息技术企业,实施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以发展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建立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项工程: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进一步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贯彻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适当时机,成立“市大学生创业协会”。
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培训工程。强化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加强对经理人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按照国家、省培训目标,全市年内培训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2000人次以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联合有关院、所、培训机构等,重点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财务、营销和信息化等相关知识培训。落实培训配套资金,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工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主动化解通胀压力。特别是对传统工业中占有重要份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要抓好升级改造,积极培植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典型。
四是品牌建设工程。实施全市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工程,与有关部门加强联合,促进中小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品牌意识,抓品牌,创名牌,推进全市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项活动:一是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按照省办统一部署,在全市中小企业中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按照省办认定办法,培植20家企业列入全省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二是开展“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集中培训”活动。适当时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对企业管理者就经济形势及发展对策等进行集中培训。
篇11
当前广西的工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如百色、河池的铝加工业,来宾的锰矿加工业,柳州的钢铁业以及正在建设的中石油钦州项目、中石化北海项目、防城港钢铁项目等,资源型产业高耗能、粗放式、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对广西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先进地区形成严重阻碍。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注入新型推动力,信息化技术作为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两化融合将会推动广西工业综合实力跨上新的台阶。
(二)走向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加速推动力,工业化进程是迈人信息社会的必然阶段。广西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迫切需要把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起来,把两化融合统一于发展的主题当中。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快国际国内资源交流,有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区域产业之间在总体上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三)抢占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升级。面对当前全球化竞争的历史背景,跨域的可能与落后的风险并存。广西既要抓住北部湾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又要抓住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的机遇,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推广,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二、广西两化融合的基本情况
(一)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情况
1 工业化初期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广西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增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强劲,工业企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强。2009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923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9%、43.9%和37.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29.8%,城镇化率为39.2%。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广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2 信息产业突飞猛进。跨入21世纪以来,广西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尤其是电子工业,产值由2004年的20.59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115.6亿元,年均增幅达33%,已初步形成北海、南宁、桂林三个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要基地。其中,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占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一半。
3 两化融合实施试点。为了抢抓发展先机,广西正逐步推进两化融合试点,以柳州市作为广西两化融合试点城市,进一步总结经验并逐步在全区推广;同时,还利用国家鼓励三网融合的有利时机,鼓励加快发展公用通信宽带传输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及计算机应用网络,加速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二)两化融合的制约因素
1 信息化基础薄弱。广西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没有,缺乏真正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北海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区行业产值的一半左右:产业集聚不足,产业链短,上下游产业链并未在当地形成集聚,规模效应不明显:电子信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不多。
2 信息化投入不足。由于多方面原因,多年来,广西在信息产业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据行业不完全统计,每年广西信息产业基建投资及更新改造投资不到5亿元,产业整体投入很小,无法形成较大的产出。
3 企业意识有待加强。许多企业未意识到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的理解仅限于建立企业网站、公布产品信息、公司新闻等较低层次的信息应用技术,企业电子商务等网络新业务发展较为滞后;同时,也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运营模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出现脱节。
4 政府服务亟待提高。两化融合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工业化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广西的信息化、工业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都还处于初期阶段,两化融合可以借鉴的理论和成功经验较少。同时,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是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思路
当前广西两化融合属于初期阶段,信息技术只是从方便管理的角度简单地在部分企业、行业、地区推广应用,两化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广西两化融合的基本条件,坚决夯实基础,正视发展差距,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坚持产业集群化、信息化,坚持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以信息化技术带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广西工业化、信息化进程。
三是要充分抓住两化融合契机,积极培育广西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四、推进广西两化融合的建议措施
(一)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广西资源型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存在着生产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要紧紧围绕节能降耗、提升产业层次的中心任务,选择关系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结合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制糖、汽车、石化、钢铁、冶金有色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提高生产线的自动控制水平,实现产品开发生产的高效率、高品质: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两化融合发展。
(二)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两化融合发展
首先,牢牢把握当前国家推行“三网融合”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全区广电、电信技术升级。向移动化、口化、宽带化、多媒体化发展,加快构建覆盖面广、稳定可靠、业务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网速、接
入网络覆盖率和国际通信能力。其次,建设智慧城市试点,推进传感网在智能交通、电力设施、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推动无线接人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3G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大力推进M2M在各个方面的应用等。第三,鼓励电信、广电等企业业务向农村地区拓展,把宽带网络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网络平台作用,争取宽带网络进村入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搭建两化融合平台
一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地方投融资平台作用,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不断加强企业信息资源与资产整合共享、业务协同,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平台、物流市场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广西物联网建设。二是引导具有信息技术优势的地方大型企业,自建或与政府、其它企业共同构建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中心,切实提高广西企业信息化外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地方信息化实力。三是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监督与管理。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协调配合,重点抓好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国家、企业及个人信息安全。
(四)大力扶持电子信息产业,抢占两化融合市场
信息产业是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基础。国家推行两化融合是广西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既要立足自身已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又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积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区内已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大力培育新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政府财政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电子信息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鼓励与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对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进一步推动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富有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
(五)切实做好试点建设工作,总结经验促发展
应积极推动柳州市两化融合试点工作,重点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柳钢、柳化、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重点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以柳州市为重点地区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加大力度建设广西互联网工程、广西广播电视主干传输网和分配网工程、南宁信息港工程、桂林电子信息城工程、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这5大信息化工程。切实抓好无线宽带互联网示范项目、工业信息化应用带动示范项目、信息化示范项目、电子政务示范项目、智能化小区示范项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示范项目这六大信息化示范项目。努力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信息化发展试点、三网融合试点这3个试点的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实施北部湾数据资源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以发挥广西面向北部湾、面向东盟的窗口作用,建设成为中国一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进一步提升广西的国际竞争力。
篇12
2007年“十七大”报告正式将信息化列入“五化”,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两化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第一动力。2008年国家为推动两化融合的发展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次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培训会议”,在会上,确定了上海市、重庆市、珠三角地区、呼包鄂地区、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唐山市等8个城市或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自此真正走上了实践阶段。8大试验区的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了两个年头,前期工作的成绩、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对未来计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在9月28日召开的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上,来自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主管领导对前三季度的工作作了汇报和经验交流,无论是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建设上,各地皆取得了明显成效。湖南、广西、河南等地也介绍了推进两化融合的主要思路和工作,在服务平台建设、物联网产业建设和机制创新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两化”融合的核心,哈气集团、新疆油田公司、潍柴动力等相关企业在两化融合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座谈会现场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两化融合依然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政策扶持、企业信息化氛围不足等。如何解决当前两化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成为各地方、企业代表讨论的焦点。
那么,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的试点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呢?
四大经验值得推介
杨学山副部长对过去两年的“融合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指出过去两年,“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试验区对两化融合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并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化;二是试验区两化融合工作思路逐步清晰,初步形成了套路;三是各地对两化融合工作做了重要部署,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城市,在总结经验时一致认为,建立有效的机制是保障两化融合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按照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推进思路,在谋划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之初,就将发挥和调动社会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针对两化融合需要大量人才保障的特点,创建了国家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截止目前累计培训近300人。“目前,上海已经建成由4个研究中心、十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两化融合社会推进机构,并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贺寿昌在总结经验时谈到。广东省成立了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同时,组建了广东省“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两化融合”专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意见和建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全省“两化融合”工作座谈会,及时解决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难题。而“两化融合创新中心”为广东省两化融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为广东省两化融合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服务。
从抓重点项目开始
两年来,各地都在通过抓重大项目的方式,切入两化融合。例如,上海市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化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重点项目覆盖的装备制造业,连续两年在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中获得两化融合专项支持,累计支持资金近5000万元,带动企业项目投入资金近5亿元,这使得上海大批数字化装备技术和产品获得突破。而重庆市则分层推进试验区建设,以国家级示范区为龙头,引领试验区建设,同时以市级项目为重点,强化试验区建设,试点区县示范项目作为补充,扩展试验区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本省重点行业煤炭入手;鄂尔多斯市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煤炭业务管理系统化项目规划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煤炭行业信息化,项目投资5000万元,已初步完成系统硬件采购、软件开发集成,以及首批信息化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任务,工程项目的推进也全面体现出来。
以企业为主体
在推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各地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必然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无论是8大试验区还是其他各地,推进“两化”融合最终也要落在企业身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环。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尚立群副主任表示,青岛市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同时建设完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移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惠及了中小型企业达两万户。“青岛市政府与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合作建设中小企业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政府两年扶持资金达到500万元,并确定2010年青岛市信息产业资金专项资金支持的16个两化融合项目,预计全年将有500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投入,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两化融合是推动中国企业全面转型的直接动力
广东省代表介绍,广东实施了“4个100”示范工程,针对上年度评选出的示范企业,给予了16个项目总额2440万元的扶持资金,由此打造行业信息化应用标杆企业,调动了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珠三角各地市合理配置两化融合资金扶持,以此带动各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推广。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两化融合”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重庆市以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推进M2M研发与产业化和推广农村移动信息服务等“三大业务”为切入点,力争在技术标准制定、全国中心平台建设、应用推广等方面做到“三个领先”。 南京市在对2009年“两化”融合十大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行为期两年的总额为600万元的财政支持基础上,对今年第二批“两化”融合十大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加扶持力度。今后每年将推出10个平台,利用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助推力、辐射力、加快信息化进程,2009年实现了销售收入630.7亿元、利润13.2亿元,2010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84.8亿元,利润10.9亿元。
五大难题亟需解决
针对“两化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杨学山副部长也提出了指导意见:首先是编制好明年的两化融合工作计划,将两化融合融入“十二五”相关规划中。目前许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要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和服务、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和决策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研发和创新三大主线,统筹地安排好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构筑清晰的工作蓝图;其次是对照年初确定的计划,结合今年部内和地方部署,抓紧工作,充分体现两化融合对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创造可以推广的新鲜经验,高质量地完成今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任务。
面对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从国际上看,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还存在以下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两化融合战略,因此,中国的两化融合发展战略既具有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使两化融合的工作在未来有更突出的进展和取得卓越的成绩,必须认清目前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政策、资金显“饥渴”
政策、资金扶持是“两化”融合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前提。在各试验区两年的工作进展中可以看出,相关政策的制定为“两化”融合的重点突破进行了保驾护航。而在两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中,技术含量高,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资金的投入是推动整个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许多试验城市都面临着政策、资金的双重“饥渴”,重庆市、、南京市等各地代表在报告中都提到,由于两化融合的相关指导意见未出台,不利于形成两化融合的长效机制,而资金的缺口大,成为阻碍两化融合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人才缺口大
从两化融合软环境层面来看,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引入、使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信息化培训教育工作滞后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主管领导在报告中指出“由于缺乏专门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致使两化融合工作的滞后”,广州市的主管领导也表示“需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的领军人才,为未来的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企业信息化环境欠佳
虽然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但当前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仍然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投入的积极性高与时效性低之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还存在信息化投入的盲目性,未能形成有利的企业信息化氛围。
信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但是由于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地区电信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正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和两化融合全面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了支撑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制约了两化融合的全面推进。”代表提出了他们所遇到的难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高新技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部分地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使得两化融合推进缺乏动力,产业结构转型、科学创新发展的推进工作也仍有缺口,阻碍了两化融合的深入实施。唐山市、青岛市、代表都提到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发展动力不足,在未来还需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以此推进信息化的发展,为两化融合增添动力。
还需政企双管齐下
针对这些问题,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有效解决呢?会议上各地方代表和相关领导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浙江某自行车厂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透露:两化融合建设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政府将根据两化融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
对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同时加大力度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制定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可以为两化融合有效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从领导到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上海市代表提出:“要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主动性,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同时培养和引进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国外发达国家信息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两化融合提供有利条件。还应充分考虑中国各不同规模企业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IT技术,以此拉动两化融合的整体节奏,在政策指导和产业支持上也要“区别对待”。
在下一阶段的两化融合工作中,必须面对竞争和挑战,克服不足和差距,抓住信息化的发展机遇,以政府信息化为先导、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推进两化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链接
两化融合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信息社会即将来临”,在随之出现的所谓“信息社会”中,信息逐步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21世纪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信息化的发展力度一直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其中美国自1991年起,就分步实施了“信息与通信”高新技术发展计划、“数字地球”战略构想,以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被称为“美国创新的基础”的重大研究发展计划。日本也从2001年起,先后制定了《电子日本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
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总体上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信息化水平也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根本、最艰巨的任务。从国际范围看,中国信息化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信息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幸的是当代的信息革命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那就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使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跨越传统的工业化,直接走向信息化的工业化。因此,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新的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信息化和工业化双赢的发展模式。
篇13
一、园林单位档案工作创新思考
1、意识创新
园林单位档案工作者创新来自对本职业档案管理的创新想法,没有创新的想法和认识,档案创新就无从谈起。网络经济和信息时代是一种全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特别是在档案工作网络化、电子化方面,渗透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实践。档案工作者必须广泛涉猎档案专业知识和园林建设学科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2、知识创新
档案工作具有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传递与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并吸收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先进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园林档案工作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有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园林档案工作者必须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适应、符合时代要求专业人才。
3、能力创新
电子文件的产生、传递一般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信息的生产速度和存储能力极大的提高,对文件、档案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档案工作者不但要有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的应用开发的能力,还要有培养自己对新知识的补充和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有效服务能力,培养自己创造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化建设对园林单位档案工作的影响
信息化正以无坚不摧的态势席卷全球,影响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传统档案工作管理模式更替的进程。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发展机会,园林单位的档案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信息化的管理对于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干预以及信息的扩张性对于传统的园林档案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完善性。
1、信息化建设给林业单位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技术管理的新要求。电子政务、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将电子档案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林业单位的管理,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改变和增加企业档案工作内容,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从电子政务着手。以拓展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环境及整个过程,同时还对档案的前身现行文件形成的要求,不仅限于传统的归档环节,而是延伸到对现行文件生成系统的开发设计,提出功能需求,增加了档案工作的内容。其次,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从参与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入手。档案部门渗透到与档案管理职能密切相关的信息软件设计开发工作。
2、信息化建设改变了林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效能和监管能力。企业管理流程重组,使得文件、档案管理职能融入业务流程,并与业务职能的履行密不可分。
3、加快信息化建设,也是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之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加强企业信息化,可使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使其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使之成为林业单位对档案信息的需要,成为林业单位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三、林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原则
拓展林业单位档案的开发利用,改善服务方式是林业单位档案工作创新的目的按照“坚持创新,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强档案业务建设的目的就是拓展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档案开发利用要向深层次转化。根据林业单位生产建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编研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二是向多种服务转化。除了做好上门利用服务外,还要主动参与和了解有关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咨询服务等。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功能。
1、建立现代新型档案馆库的工作原则
林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催生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理念,现代新型的档案馆库,不在是各自孤立、自行其是的独立个体,而是整个档案信息利用网络的一个节点。它既是整个档案信息网络的提供源,又是档案信息接受源、利用点,确立“协调、规范、开放、服务”的工作理念,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使档案工作有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2、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努力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基础相协调。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协调,与地区或全国林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相协调。追求协调发展,也是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需要。
3、坚持效益服务原则
市场经济实质是效益经济。作单位档案工作创新的内容,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应该考虑效益优位,更有效地发挥创新机制模式,还应处理好效益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求效益,重服务。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林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林业单位档案工作创新是为档案管理工作重心转移服务,有利于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挥作用,有利于档案信息“大服务”观的形成,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l]吴振泉 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J] 北京档案 2005 12
[2]于世疆 推进档案事业发展要抓紧时机[J] 北京档案 2006 01
[3]谭培 吴胜莉 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J]档案与建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