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毕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师范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师范毕业论文

篇1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邢台学院具有107年的师范办学历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万名师范毕业生,师范教育是邢台学院发展的根基。2002年,学校升格成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师范教育数十年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再加上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变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统一考试。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突出应用型、地方性并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认识到顶岗实习是教育形势发展与专业改革的需要,是将学前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向深入的最好措施。

一、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学院实行的“精实课程制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多次论证,并不断修改。为了满足当地教育发展的要求,基本上两年就要对课程、大纲及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当前正准备对2015版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在2015板的学前教育本科教学计划中,主要设在“两个平台+四个课程”,也就是通识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前者主要有思想政治模块、外语模块、科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后者主要包括军训、教育见习、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学分等。四个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教育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技能课程有:简笔画与手工、教师书写技能、幼儿教师语言训练、幼儿舞蹈创编、儿歌伴奏与弹唱、幼儿歌唱与训练、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学科专业必修课程有:大学数学、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国学概论、学前儿童文学、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园游戏与指导、幼儿玩具教具设计与制作、乐理视唱、钢琴基础、舞蹈基础、声乐基础、蒙台梭利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 ;教育类课程有师德与法规、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艺术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有:婴幼儿健康教育、婴幼儿保育概论、婴幼儿家庭教育、婴幼儿营养学婴幼儿素质训练游戏、亲子教育、儿歌创编、学前教育法规、特殊教育概论、中外学前教育史、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名著选读、儿童心理咨询、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评价。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为顶岗实习做好了准备,因为要空出一个学期的时间要到一线去上课[1],也就是将8学期的课程压缩成7学期。

二、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从教技能,学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对幼儿舞蹈、儿歌弹唱、幼儿活动设计的考试内容、评分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职业技能测试合格者发《学生基本技能合格证》;成绩优秀者发《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特长生》证书,学院还设有大量实训室,如手工教室、形体训练室、蒙台梭利实验室等,为学生从教技能的提高提供方便条件。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方案如下:

1.对幼儿舞蹈技能测试要求。

考试内容:考生自选一段幼儿舞蹈,既要有舞蹈的表现力又要体现出该舞蹈的特性,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以内。

评分标准:

A 99―90分,舞蹈动作熟练,舞蹈风格把握准确,节奏清晰,可以很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力。

B 89―80分,舞蹈动作较熟练,舞蹈风格把握较准确,节奏较清晰,能较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力。

C 79―70分,舞蹈动作不熟练,舞蹈风格把握不够准确,但节奏尚可,不能较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

D 69―60分,舞蹈动作不熟练,舞蹈风格把握不够准确,节奏不清晰,无法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

2.对儿歌弹唱技能测试要求。

考试内容:考生自选一首伴奏儿歌,能连贯流畅、富有表地情地弹唱,时长在3分钟以内。

评分标准:

A 99―90分,富有表情地弹唱,能准确表现歌曲内在的情感及场景,弹奏流畅,不中断,节奏、节拍、指法准确;速度适中、稳定;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B 89―80分,能完整弹唱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准确;速度适中、稳定、弹奏流畅、不中断;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C 79―70分,基本可以完整弹唱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基本准确;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D 69―60分,不能完整表现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不准确;弹奏得不够流畅。

3.对幼儿活动设计技能测试要求。

第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第二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要详细、清晰,与活动目标相对应,能体现活动目的和要求。第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设计要关注幼儿活动,要层次分明,^渡自然,活动方式要机智灵活,过程要完整。第四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安排合理,保证幼儿活动完整,有师生互动环节,能完成活动要求。一般时间要求在110分钟内完成。

三、学前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思想和从教技能。

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之后走上讲台,才准确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讲台上的实战,实习生的胆量、自信心、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关爱之心、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实习生在研究教材、观察学生、备课、撰写教案、批改作业、考试命题、教研活动、社团活动、保教活动等从教技能方面得到强化,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的学生说:“顶岗实习一个学期,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广大辅导员感慨:“实习归来的学生长大了,懂事了!”正如2014级学前本科四班的叶焕林顶岗实结的那样:“这学期我在佳美阳光幼儿园完成了我的实习工作。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满满、感受颇多。首先我要感谢的是这帮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她们单纯的想法、天真的笑容,以及他们在学到知识后开心满足的样子会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和他们在一起的点滴将会是我未来日子回味最多的珍贵记忆。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是在社会的历练和与人的人际交往中,我都以为自己一直在认真地学习、生活着,我让自己不断地去学习、改正并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自身要求也很高的一个女孩,可是当真正看到这帮孩子的时候,坚硬的心开始慢慢融化,他们那么小,却有着那么大的力量,他们的简单、纯真震撼着我,我开始审视自己并渐渐明白,在我不断地寻找机会想要在社会中历练、成长自己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同时也丢失了一些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孩子身上的真,这使我停下匆忙赶路的脚步去反思自己的初衷。再次拾起初心的自己对孩子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会带着敬畏谦虚的心去看待这些小精灵,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2.提高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W生要走向社会,接受检验。通过顶岗实习,让实习生提前了解并学会适应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交往,消除书生气,强化耐挫力;在基层顶岗实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强化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自理技能。实习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顶岗实习为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原来,学生撰写论文,实践性论文占的比重非常小,并且质量不高。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完成教育观察、调查报告等环节,在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初步进行教育调查,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选题不再无所适从,不再空对空。顶岗实习为本科生的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自然毕业论文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4.顶岗实习为最急需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缺问题,为基地学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教师教育学院已进行了五个学期,安排了近千名学生,到邢台市的11个区县的64所小学和42所幼儿园开展顶岗实习、开展支教活动。有的实习基地是刚刚开始一个学期,有的是连续进行了5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基本保证了实习的连续性。这些实习学生服从基地单位的安排,任教所需的课程,做好了基本的保教工作,还为部分中小学把社团活动、广播站、广播体操等课外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

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的表现,反映了我校的培养质量,所以顶岗实习中的信息反馈是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依据。因此,我们学校边组织顶岗实习,边思考校内育人体系的改进,学校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得到提高。随着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效果越来越显著。

四、学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向

1.完善规范制度。

急需制定《邢台学院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办法》,明确顶岗实习的管理职责,明确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部等部门的职责;明确巡回指导、教学指导教师的选拔、职责、待遇、管理等内容;明确顶岗实习中辅导员职责,学生的任务、待遇及奖惩等问题;明确在实习基地聘请指导教师的办法。明确各项相关经费的标准,对实践教学经费合理划分,保证顶岗实习经费及时到位。用制度规范工作,完善管理,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推进工作[2]。

2.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实习基地。

使既有岗位需求又有指导能力的基地逐步稳定下来,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对需求不急迫、没有指导能力的基地进行调整,既要照顾到面又要重点照顾地双向促进。

3.加强科研,努力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与基地单位联合,做课题立项,开展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有关学前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省级、市级课题有6项,有的结题,有的还正在研究之中。

4.建立“三位一体”机制。

建立完善机制,实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基地“三位一体”机制,共同负责实习的计划、组织、督导、考核和评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宏观协调,高校负责把关实习生的培养,基地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实习期间的生活、教学任务安排协调和教学指导,与高校共同评价考核实习工作。

5.向顶岗置换迈进。

结合顶岗实习做好延伸性的在职教师顶岗置换。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探索实施顶岗实习与置换研修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按照各个学校所需实习生人数的1.5~2倍安排,让顶替下来的多余的老师参加由市教育局统筹的置换培训。可以让置换的老师来邢台学院培训,这样在校学生就有顶岗实习的空间和机会了。

教师教育学院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五个学期的积极探索,正在走向全面开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问题需要市教育局、邢台学院领导从客观上整体把控;有的问题需要基地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有的问题则需要教师教育学院沉下心来在认真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去改进。为促进师范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邢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相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度研究成果顶岗实习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篇2

一、教师教育学院的角色定位

教师教育学院应当是在师范大学综合化进程中,顺应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具体承担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使命的专门的办学机构,也是在“学术性”基础上强化“师范性”、在学科专业基础上融人职业教育内容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模式。因此教师教育学院整合教师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种职能.将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一般由师范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整合各师范类专业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组合而成,因此,它的角色应当是:

(一)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

专门培养有了一定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意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大学生,它承担学科教育之后和入职之前这段时间的全日制教师教育,不承担教育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教育。时间可以是1.2年。因此,师范大学的学生只有进人教师教育学院方可称作师范生,师范生的招生计划也相应地落实在教师教育学院。

(二)教师教育研究机构

教师教育学院与其他任何办学实体或二级学院一样,同时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它要立足于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类别和层次,致力于教师教育发展规律与改革的研究。

(三)教师专业发展基地

教师教育学院不仅承担职前教师培养任务.还要依据人才培养条件和优势。承担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和提高提供便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油站”。

(四)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基于教师教育学院在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它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应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只有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的人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因而它也成为当地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五)师范大学与中小学互动的桥梁

教师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与中小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师教育学院应成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互动的桥梁,也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智囊团”和“咨询站”。

二、教师教育学院模式的意义和优势

这是本研究的一个前提性的问题,设置教师教育学院的必要性,显然与传统的分学科分散培养教师的模式弊端是分不开的。那么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有何理由和优势呢?

(一)完善职业教育环节.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着只重专业教育.忽视或忽略职业教育的弊端。职前教师在校学习的多为专业知识.而作为教师职业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十分缺乏。高师师范类专业虽然开设一定数量的教师职业养成课程,但由于该类课程多为大学通识课,即传统的“老三门”,很难引起师生的重视,教育效果较差。在国外,教师职业教育主要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之后进行,时间一般在八个月到一年不等,主要对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集中培养。

该环节在我国教师教育中至今没有实行,因而导致了新任教师对职业岗位的极度不适应。完善教师教育模式.突出并强化教师职业教育,现实急需,势在必行。

(二)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强化师范特色

师范大学综合化是历史的必然,但师范大学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在综合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师范特色的追求,而是“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入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与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师范大学转型的实质是利用综合学科的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然而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而是寻求一种更为恰当的运行机制,教师教育学院这种专门机构的建立为师范特色的强化提供了思考、研究、规划、管理和组织实施的主体。学科教育依然分学科在各系院进行,而教师教育则集中在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由分散学习到集中培养,便于管理.便于有效地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三)探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八次较大的改革。自2001年以来实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堪称教育系统内继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教育革命。

从课程目标、结构、标准、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高师院校已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其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化的课程体系.使其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需求.很多师范毕业生存在职业适应困难,甚至影响后续发展。这个问题在全国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种不对应、不同构的师资供求状况甚至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瓶颈。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和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验,为探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了教师角色认知、角色实践和角色品质的提升,其质量是由教师个体素质、高校培养质量和岗位培训质量共同决定的。培养和培训应是一个前后贯通、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当前教师培训与教师培养基本脱节,培训单位良莠不齐,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重复,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师范大学大多存在重教师培养、轻教师培训的倾向,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综合研究和科学设计,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师范大学应该而且有责任承担起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将教师培养与培训进行一体化的研究与设计,最大可能地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促进教师终身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师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显然,集培养与培训两种职能于一身的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将更加有利于探索和实施这种新模式。

三、教师教育学院模式的实施路径

教师教育学院是具有综合性质的实体办学机构.承担着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职前综合培养任务,还承担着教育类学科学生的培养。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研究需求.既要传授理论还要加强实践。因此,应当克服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采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

(一)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1.分层次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虽然教师教育学院的设置承载着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重任,但在实践上依然存在一些盲目性和不适应性。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师范院校的发展要求,模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高师院校自身所属的类别层次和自身所处的区域特点,形成分层次培养的格局。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可以尝试走“精英化”的道路,向研究型大学发展,主要培养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高水平教师.并成为中国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可以采取“4+2”(教育硕士)和“4+3”(教育学硕士)等方式;地方性重点师范大学教师培养可以走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以培养初高中教师为主,满足服务区域内多层次的教师需求。可以采取“3+1”(学士)、“4+1”(双学位)、“4+2”(教育硕士)等模式;地方师范学院教师培养可以考虑走大众化的道路,向教学型大学发展,主要满足服务区域内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需求。同时,与这种分层培养的格局相适应,需要制定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形成灵活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以普通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为例.简要构想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可以推行“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教育和就业教育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不分学科,不分专业,以大文大理或学部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突出外语、计算机、普通话三门“丁具”课程的能力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文化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学科教育为主,分专业进行.学生分散在各学院接受自己所选择的学科教育。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

第三阶(大学三年级):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该阶段还是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主,但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部分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以照应教师教育课程的逻辑体系。学生还是在各系院接受教育。

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经选拔后(数量按师范生招生计划),作为师范生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学习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完成学科教学类的毕业论文和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该阶段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本阶段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获取毕业资格、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1.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师教育“四段式”培养模式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思路,合理构建课程模块,形成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均衡发展的,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积累、智慧增长和技能养成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第一。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调整后的各类课程比例应当大致为:通识教育课占30%左右,学科专业教育课占45%左右,教师教育类课程占25%左右。第二,将教师教育课程由过去单一刻板的“老三门”变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师素质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各模块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每类课都有学分的要求.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课程的设置可以本着“多门数,少课时”的原则进行。

2.强化融人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教育改革脱离了实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重视和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增强传统的教育见习、实习实效外,还需要引人“实践智慧”的理念,构建融人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融人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阶段,将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相互交融。克服毕业前一次性的“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形式.将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活动根据需要分布到各个学期,而且计算学分,力求三年(或两年)不断线。同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小学实践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教师的身份体验教学过程,把教师培养的职业性落到实处。

3.打造专兼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给教师教育的师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对“谁可以成为教师之师,教师之师应该有具备什么素质”还缺乏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师资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理论性水平偏低而实践性又不强的问题.需要本着“脱产进修与在职学习相结合,攻读学位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分层次培养,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教育理论课教师、学科教学法教师、教师素质养成与技能训练教师(专兼职)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师(专兼职)四支队伍的建设。为保证师范生的职业能力的养成.可以聘请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并努力建设好和使用好这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