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术营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互动功能弱,传播功能缺失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技术使生产方式和传播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传播渠道向受众传递着海量信息资源,学术成果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学术期刊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目前学术期刊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无序竞争、产业发展环境混乱等都阻碍着期刊产业的发展,部分学术期刊内容支离破碎,对于学科前沿和概貌呈现方面还非常欠缺,学术传播功能缺失。学术期刊的网站点击率低、资源整合能力差;各种信息反馈不及时;缺乏作者、读者、出版者之间直接沟通的窗口;缺乏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和窗口;缺少与其他媒体对接与互动的能力。
1.3出版盈利模式老套,观念落后
学术期刊大多数通过邮局发行,多至不过千册或者更少,如此少的发行量,广告收入也很少量;部分学术期刊向作者收取一定数量的版面费为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有些刊物有一定的赞助,但也很微薄;与大型数据库合作,收入甚微,甚至是白送。网络技术的变革,网上支付手段逐渐走向成熟,这是网络营销具有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无疑提供了新的盈利和发展空间,如点击付费、下载付费、网络广告和网上订购、信息检索等,而且范围广泛,受众面宽。
2学术期刊网络营销与4R整合营销理论的契合
2.1网络营销与4R营销理论
期刊网络营销是把互联网作为基础手段营造网上经营活动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传统学术期刊往往注重“内容为王”,而忽视传播渠道,根据“短板理论”,数字变革时代,学术期刊内容的板块和营销渠道的板块应该完美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竞争力,“内容”和“渠道”两者缺一不可,哪一板块短了都不行。网络营销不但具有成本优势、价格优势,而且覆盖面广、便捷、即时、交互和多样化,期刊网络营销的优势和巨大潜力需要发挥出来。唐•舒尔茨(DonE.Schuhz)在4C整合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R营销理论,4R理论的营销四要素:关系(Relationship)、反应(Reaction)、关联(Relevancy)、报酬(Reward),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4R营销提出了如何建立关系、以关系营销为核心,注重企业和客户关系的长期互动,重在建立顾客忠诚,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具体操作方式,这是关系营销史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根据4R营销理论,学术期刊为了获得和消费者双赢和互动,运用优化和系统的思想去整合网络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消费者形成独特的关系,与消费者的沟通中,统一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一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集中的作业,目的是协助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关系。以成本的最小化,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和回报,以快速地树立自身的产品品牌形象,达到营销目的。
2.2与4R营销理论的契合
网络传播环境下,学术期刊营销的产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读者的需求已趋向多元,营销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更新层出不穷,如何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并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及与其它媒体互动以更有效地传播,是学术期刊面对的重要课题。如果不能持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便很难生存与发展,解决学术期刊面临的这一难题,整合营销理论十分适用。首先,整合营销理论为弥合学术期刊与读者需求之间的间隙提供了可能。我国学术期刊长期以来依托于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着重于其社会效益,不参与市场竞争,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我国学术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目前,由于计划思维的原因,编辑在充当组织者角色时,市场的色彩淡化了,许多学术期刊仍然封闭式办刊,致使“同质化”严重。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淡薄,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随着学术期刊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读者定位创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整合营销理论为弥合它们之间的间隙提供了可能。期刊可以通过顾客市场调研,获得数据统计,并关注期刊与顾客的关联度,与读者及时互动,注重关系营销,运用网络营销战略和手段。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期刊需要开展分众化经营,这就要求期刊通过网络技术,有意识地运用选题策划等手段,随时随地挖掘创新性的选题,发现并选择营销服务信息,生产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并对内容进行优化和组合,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和保持有效沟通,满足读者需求。其次,期刊的发行模式契合整合营销理论。现代市场中的学术期刊营销不单单是将期刊销售出去、获取利润的过程,还要将读者置于中心地位,考虑是否能通过延长产品价值链降低读者的付出成本及其是否给读者提供了最大便利、提供最好的服务。互联网的发展为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技术支持,期刊存在的意义在于传播科技成果,期刊具有知识特征,这种产品更易于电子化。通过网络,客户可以方便、快捷的阅读,并下载相关材料。网络的手段有助于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服务,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传播与转化,总之,这些特点适宜于实施网络营销。
3学术期刊的整合网路营销策略
从整合4R营销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来看,学术期刊首先应把满足顾客放在首位;通过关联、关系、反应、回报等形式建立与客户独特的关系,与顾客保持互动,长期拥有客户。学术期刊编辑应以学术为根本,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开拓营销途径,使编辑从信息整合者向用户整合者转变,使信息资源深度开发。
3.1以读者为中心,通过关系营销
首先,加强关系营销,明确读者定位。学术期刊的内外部环境由多重要素构成,营销是通过这些要素关系相互作用而产生,其中“消费者市场”是广大的读者;“供应商市场”是广大的作者;“分销商市场”是一些检索机构和收录机构等;“内部市场”是编辑部内部和编委会等;“影响者市场”是上级管理部门和各学术协会和团体;“竞争者市场”是其他期刊。这6个“市场”当中,读者、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之间的关系是学术期刊的主要关系,其中读者关系即消费者市场是核心关系,应加强关系营销,努力满足各方需求。明确读者定位,读者的需求是营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读者的需求来决定期刊的选题、组稿和策划等一系列工作,生产出适应读者有用“精神食粮”,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品牌,并发展与读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其次,利用网络加强期刊网站数据库建设,细分期刊读者市场,从读者被动适应期刊的单一的生产和营销模式,转向使读者主动参与到生产和营销过程中来。注重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利用微博、微信、读者邮箱、读者论坛等了解读者对产品的评价及意见,建立读者数据库。完善服务数据库等相关期刊信息数据库,如科研信息、审稿人、作者、读者及他们的反馈意见等信息,这是实施生产和网络营销的第一手资料。
3.2降低读者成本,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首先,完善网络出版,开发数字集群产品,提升多媒体信息整合能力。完善纸质期刊网络版的,通过期刊网站免费或者点击付费,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发展电子期刊,对传统期刊的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整合,开发数字集群产品。并寻求合作平台,拓展传播渠道,打破传统的信息加工模式。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海量的信息汹涌而至,读者更需要简约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更加经济节省,更加富有效率去了解信息。因此,根据多种媒体的特征,加强内容的深度开发,不但为有显性需求的读者服务,而且也能够激活更多潜在读者的需求,注重用户体验式需求,根据受众的信息需要和信息接受特点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形式,变“编辑体验”为“用户体验”。如根据用户阅读时间、习惯、方式,以及其对信息内容与媒介形式诉求,有目标地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定向投放。对于浅阅读的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简短的信息推送,有深阅读需求的读者群则可以通过微博、邮件、按需出版等方式服务。其次,延长产业价值链以降低成本。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媒体环境中,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系统化地整理零散碎片化的信息,增强学术期刊的网络报道和信息推送功能,确保学术期刊创新信息能及时搭载传播媒介推向社会,降低读者的付出成本及给读者提供最大便利。在网络浅阅读或者深阅读背后提供一系列的解析和导读,从多个角度展示新的理论思维,展现新产品。学术不应该是少数文化精英的专利,应该把学术研究与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之间架设起一座桥,传承、沟通、弘扬、普及,让学术更好地走向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方位开发,充分利用不同终端的优势,实现内容增值,延伸传统出版的价值链。期刊延长产业价值链应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系列化延伸模式。这是指在同一媒介层次上延伸。这种延伸模式以有效利用原有的优势资源为基础,可以迅速扩张规模,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二是跨媒体延伸模式。这是指向其它媒体进行延伸与整合。跨媒体延伸是媒体融合趋势下迅速扩大媒介经营范围和规模、多渠道销售媒介产品的主要路径。三是跨行业延伸模式。这是指媒介企业资源联结已经超出了行业本身,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有助于做大做强的机会与资源。从而找到降低读者成本的途径。如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主张不但要发表最好的学术论文和报道最新科学信息,还要帮助青年科技人员了解今后10年的科学发展动向,通过与其他媒体互补来增加内容附加值。
3.3提供多元的服务,实现双赢
首先,对网站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开通引文链接、文献检索、各种查询等功能。设置期刊导航,巩固期刊与客户的关系。如“互助”式链接,也应创造条件与关注度较高的商业网站建立“扶贫”式链接。通过网站之间的链接,实现资源互补、相互宣传,共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关注其他媒介的新闻,链接各个重要研究领域的网站和行业技术网站等,及时链接、摘抄、转载相关的专业科研信息,定期通过网站或其他传播路径与期刊相关信息。4R理论从着眼于短期利益转向重视长期利益,从管理营销组合转向管理企业与顾客的互动关系,学术期刊通过导航来展示期刊的内容、传递最新的行业资讯,让客户借助网络新媒体这个免费平台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以吸引客户关注。再次,提供专业信息资讯。传统的学术期刊,以“专业学术”为核心内容,其内容的新闻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资料性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而且单打独斗的“作坊式”很难开发出其价值链,国际上大的出版机构如斯普林格等都是通过不断地提高内容的附加值而取得发展空间。所以编辑要善于凭借自身的信息分析,将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先导性的学术信息进行整理,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为读者导向性的学术信息,提供深层次的专业信息资讯。通过网络平台找准内容定位,加强资讯功能建设,资讯平台建设应力求符合科研工作和实践领域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力推科研信息的微传播,引领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篇2
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容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常见的错误有: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有学生这样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结果误入歧途。
5.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
如学生接连演算几道进位加法后,出现不进位的加法,有些学生仍然在前一位上进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经验形成一种动力状态,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维而产生错误。再如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产生了负作用,部分学生分不清公式的适用范围。
6.教师教学习惯的干扰。
某些教师的教学习惯有时也会成为消极定势的根源。低年级教师往往因知识比较简单,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讲课,学生被动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机械重复地进行某种练习。心理学实验表明:某种单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就会产生思路上的惯性,势必造成知觉偏差,易导致定势的消极效应。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某教师作这样的小结:列除法算式时总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以致学生认为“3元钱买6支铅笔,平均每支铅笔多少钱?”列为“3÷6”是错误的。
二、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措施
1.建构促进调整。
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构才有利于“同化”、“顺应”,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如教学周长与面积时,可让学生比较左图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谁的周长长?以防学生受“面积大,周长也较长”这一不正确的经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扩充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2.变式防止泛化。
小学生对于相似刺激往往容易产生泛化,这就要求应用变式的规律组织学习。
如“顶”和“底”的教学,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边在顶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学生通过这些变式图形,就会排除“底”一定在“顶”下边的定势干扰,防止了思维僵化,从而正确理解几何图形中“底边”、“顶角”这些概念的本质。
3.比较扫除障碍。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铁丝长5米,?①截下去1/2米,还剩多少米?②截下1/2还剩多少米?”
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较,提高自觉克服负效应的积极性。
4.反馈利于强化。
一般地说,学生初步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
因此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强化正确的思维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评价与反思,?可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维的优化与畅通。(1)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4600÷1500时,可启发学生想:①怎样算简便?
②余数是100还是1??为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质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题。学生解题时常会按习惯了的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变换思维方向。比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径用统一分子的方法去解决,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篇3
在内容上突破课程体系,删去过难、过繁及不实用内容,简化理论,突出思想方法.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强化学生应用能力.针对学生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实际应用问题作为切入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如在给物理相关专业讲授微分方程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际背景问题:列车在平直的线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0.4m/s2,问开始制动后多少时间列车才能停住,以及列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多少路程.通过此题的求解过程完全可以讲清楚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和初始条件等一系列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数学分支的产生是源于特定的应用,了解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这样既掌握了概念,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篇4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内涵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是生存的必要。在沟通过程中,对话方式常常占据主要形式,这句话包含有多种不同含义。通过对话方式,人们思维方法和思维内容常常会发生改变。对话主要是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加入对话机制,通过对话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加强沟通,促使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加强,也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善。在小学数学中加入对话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缺陷,在教学中建立起真正平等民主尊重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形式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应当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老师施舍给学生的一种待遇,而是基于自身教学理念的改变,一种对话意识的觉醒。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很难轻易抛弃自身权威和优越感,以平等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崇尚数学学科,背离了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精神,忽视了课内民主,只追求效率却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教师教学实质上需要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情感,使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应当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构建,而并不能由老师单独构建。通过对话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进一步拉近,使得老师和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可以见多识广、大胆创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由于没有教师参与其中,学生不再会畏惧教师权威,可以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心情非常放松,思维会更加敏捷,对于问题的想象可以无拘无束,发表自己任何想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学生之间可能有平淡的对话,也可能会有激烈的辩论,每个学生会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每个学生也可以倾听其他学生想法,这种思维碰撞可以使学生见多识广,充分吸收别人意见,完善自己建议,达到自我发展的效果。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收获知识,可以收获同学友谊,同时还可以享受平等交流的。
三、小学数学中对话教学的应用
1.构建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形成“对话”由于数学学科要求较强的逻辑思维,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导,搭建一个和谐的交流平台。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设置邮箱,这个邮箱就放置在教室之内,学生可以采用无记名的方法向教师提出意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为师生之间进一步沟通埋下伏笔。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师生对话平台,例如我们可以建立微课平台,在上课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可以将自身不懂的地方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制作微课,将微课放置到班级共享群中,学生可以自主下载学习。例如如果学生不懂等边三角形,教师可以使用现代科技给学生展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和角,通过非常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知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篇5
1、导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2、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5、记
记,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下来。就条件和问题来说,记的实质是对原题进行删节、组装、制作的过程,是对原题的一种精加工。就整个这一环节来说,记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读”“思”“说”的训练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乱的,因而运用时常常丢三落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并非要像书上那样详细地写出来,而只需要进行简单地记载即可。记,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表现之一。通过观察记的内容是否完整简洁,可以看出学生提练语言的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记就更有必要了。
记,最好在草稿本上进行,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业本上进行,但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具有隐蔽性的那种条件,记的时候应当把缺省部分写出来。
例如:“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这道题中,“占体重的4/5”是一个缺省条件,应该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补出来,记为“水分占体重的4/5”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扫清第一道障碍。
6、找
找,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7、研
研,指学生根据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灵活运用后学知识,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维的拓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式,也可以是对题目中能进行转换说法的条件(多数是带几倍分数或比的条件)进行换说法,也就是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所学知识,)3找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本题中有一个明显的数量关系:“大豆面积玉米面积=100”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大豆面积=100-玉米面积”和“玉米面积=100-大豆面积”。题目中的关键句是“播种面积的比是3:2”,也是一个缺省条件,补完整就是“大豆面积与玉米面积的比是3:2,即,大豆面积:玉米面积=3:2。对这一条件进行换说训练,又可以得到以下说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积:大豆面积=2:3
②大豆面积是玉米面积的3/2(豆=玉×3/2;玉为单位“1”)
③玉米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玉=豆×2/3;豆为单位“1”)
④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多1/2〈豆=玉玉×1/2;豆=玉×(11/2);玉为单位“1”〉
⑤玉米面积比大豆面积少1/3<玉=豆-豆×1/3;玉=豆×(1-1/3);豆为单位“1”>
⑥大豆面积3份,玉米面积2份,共5份。
篇6
近年来,在运用“适应和转化”这一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摘要:
一、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要素间相互关系和联系的表现形式。其经常从教学环节上表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结构又称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就要精心布置教学环节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即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有计算、应用题和几何初步知识。不同的教材内容要求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概念教学,必须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一递进的步骤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而应用题教学,则必须按照“审清题意——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和写答”的进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绝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学生。
例如学生的学业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新知,通过独立思索和课堂讨论、自练互批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就要加强点拨讲解、示范指导的比重,实行多搀多扶、小步迈进的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着眼点是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转化”必须“适应”。
二、认知程序必须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熟悉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精心设计认知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认知程序的依据是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使认知程序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课堂教学新知识,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沿着“复习旧知——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巩固——具体运用”的规律向前推进的。认知程序的编排只有和此相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可有以下七步摘要:1.旧知铺垫。复习面积、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2.拼拼摆摆。?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摆成3x1、3x2、4x3平方厘米的长方形;3.看看想想。?每排摆几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一共摆几排?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4.看图,脑子里摆图形。想摘要:长和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先摆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多少?再想像摘要:长摆6个1平方厘米的学具,宽摆4排,面积是多少?
5.大胆设想。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验证之后得出结论摘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课内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7.课堂小结。
这七步认知程序,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凡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和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一环,这是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必须和学生需求相适应
由于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业基储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学习需求上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实行有差异的教学,以适应各类学生学习上的实际需求,促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是“适应”促“转化”的见证。
篇7
1、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2]《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同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x2+4x2+6x2=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的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篇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简单,生活情境的创设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播放音乐,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自然而然会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中。比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树上掉苹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苹果,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的事物,将利用苹果这样的生活化物品进行减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掉苹果的视频,让学生自然跟随进行计算。比如树上有十个苹果,先掉下来一个,教师问学生还有几个。再掉下来两个,树上还有几个。每问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相对应的算式,让生活化的情境中出现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限制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生活情境的创设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角色扮演是一个魅力值很高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生活情境的创设相结合,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学生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有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仿真人民币,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扮演超市工作人员与顾客,为自己的商品标价出售,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知识。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减法知识难度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科学利用生活情境,会化难为易,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
1.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好过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椅的长度,测量门窗的长度,测量文具的长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做一些生活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篇9
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也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要“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序言课
据抽样调查,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中国学习联盟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而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
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代数第一册(上)的序言课可设计以下内容:首先介绍初中数学课分为代数、几何,本学期首先学习代数.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第一页,看插图,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名著的故事.
(1)祖冲之: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以22/7和355/113分别作为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他提出的“密率”比荷兰人安托兹得出“密率”早一千一百多年.
(2)《九章算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由古代数学家刘徽约在公元1世纪时所著,其中记载着负数的概念及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与现在教科书中有理数加减法则是一致的.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负数呢!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负数的国家.
通过这些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数学意识.
最后介绍现代数学的发展情况,如数学的发展不再是过去的单一的学科,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其他学科.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大到天体运行、卫星追踪,小到粒子裂变,物质的化合、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等,无一不用数学.无一不渗透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借此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接着介绍本册共有四章,用半个学期的时间把它学完,在学习中注意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先看书,后做作业的好习惯等.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为初中数学学习开一个好头.
第三、努力处理好每章的第一节课
一般来说,每一章的第一节内容都是本章的重要概念,是一章的核心所在.这样的课教师准备得充分与否,教学内容组织得合理与否,方法恰当与否,必将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甚至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概念,要一次讲清、讲透.若一开始就讲不清楚,甚至出错,后面要想让学生纠正就很难,甚至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都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因为第一次的印象形成的概念和结论是非常深刻而且将是永久的.
第四、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第一次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师则可以及时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过程、方法和内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同样第一次回答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如果处理得不当,将起不到提问本来的作用,并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负作用.因此,进行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要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水平.
2.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内容要集中.
3.提问问题的答案要明确、简洁.
4.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后多鼓励,对回答不对的学生要分析错因,明确修正方法等.
第五、从内容,难度等方面设计好第一次数学考试
篇10
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容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常见的错误有: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有学生这样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结果误入歧途。
5.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
如学生接连演算几道进位加法后,出现不进位的加法,有些学生仍然在前一位上进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经验形成一种动力状态,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维而产生错误。再如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产生了负作用,部分学生分不清公式的适用范围。
6.教师教学习惯的干扰。
某些教师的教学习惯有时也会成为消极定势的根源。低年级教师往往因知识比较简单,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讲课,学生被动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机械重复地进行某种练习。心理学实验表明:某种单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就会产生思路上的惯性,势必造成知觉偏差,易导致定势的消极效应。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某教师作这样的小结:列除法算式时总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以致学生认为“3元钱买6支铅笔,平均每支铅笔多少钱?”列为“3÷6”是错误的。
二、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措施
1.建构促进调整。
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构才有利于“同化”、“顺应”,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如教学周长与面积时,可让学生比较左图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谁的周长长?以防学生受“面积大,周长也较长”这一不正确的经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扩充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2.变式防止泛化。
小学生对于相似刺激往往容易产生泛化,这就要求应用变式的规律组织学习。
如“顶”和“底”的教学,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边在顶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学生通过这些变式图形,就会排除“底”一定在“顶”下边的定势干扰,防止了思维僵化,从而正确理解几何图形中“底边”、“顶角”这些概念的本质。
3.比较扫除障碍。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铁丝长5米,?①截下去1/2米,还剩多少米?②截下1/2还剩多少米?”
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较,提高自觉克服负效应的积极性。
4.反馈利于强化。
一般地说,学生初步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
因此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强化正确的思维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评价与反思,?可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维的优化与畅通。(1)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4600÷1500时,可启发学生想:①怎样算简便?
②余数是100还是1??为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质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题。学生解题时常会按习惯了的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变换思维方向。比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径用统一分子的方法去解决,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篇11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是他们内心探求知识的强烈心理愿望。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奥妙,甚至会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试想,连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在语文课上有用,而且贯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它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而且充满了不同的色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将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所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师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小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水滴石穿景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水滴石穿的图片。当学生看着神奇的画面时,仿佛自己已经身临其境了,学习的情绪自然比较高昂,这样,图片将陌生的景观和小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动画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小学课文来说,教师可将其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动画再现课文当时的情景。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蚁国英雄〉》一课时,教师可以借用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火烧蚂蚁的情景。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现了蚁团被火包围的千钧一发时,孩子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有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喃喃自语:“可怜的蚂蚁要葬身火海了”,还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只被火烧的蚂蚁。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去体会蚂蚁的处境,以及它身处逆境不放弃的那份勇敢、机智、团结的精神时,就显得容易得多,这个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达不到的。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中的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学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情境,使学生赏其“景”,悟其“情”
古诗以它的对仗、节奏感深受学生的喜爱,读着朗朗上口,理解意思也较容易。由于它字少,没有许多的描述景色,表达情感的语句,所以让学生想象其情景,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就常由教师的语言表达所代劳。所以,在学习古诗时,常常是学生被动地听,教师主动地灌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我建议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利手段,营造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赏、自悟。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诗中有山、有水、有春风、有绿地、有明月、有诗人,这一系列的事物构成了一幅画面。教师可以在教学“悟情”这一环节时,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将学生带上停靠岸边的小船上。再配以舒缓、低调的音乐,让学生在思乡之音中,看一看远山,瞧一瞧春风吹绿的江南岸,望一望头顶的明月,再思一思心中的家乡。在这样的美景中,自己却远离家乡,月儿高挂天空,可月下我孤单一人。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带着我回到自已的家乡呢?这样,学生入境入情,自然会领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师或者学生朗诵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诗歌配上音乐及相应的图片,因为音乐与图片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音乐与赏析图片中朗诵,不需要教师再讲“要有感情!读出感情”等类似的教学语言了。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出是诗歌所需要感情来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 这种方法在学习《长相思》、《秋思》、《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文章时都能得到较好的运用。
篇12
(二)学生状况
1.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当前艺术类院校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便更好地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改革进程。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篇13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2.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