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篇1

(三)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科研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强调学科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创造力。STSL教学理念则倡导“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尽可能的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水平,同时也为今后进行教育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设计中渗透STSL教学理念策略

物理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进行整体规划。那么,要在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渗透STSL教学理念,教师应在课前充分挖掘STSL教育素材,通过在设计教学各环节中渗透,创设课内、课外于一体的物理STSL教学模式。

(一)在导入新课环节渗透导入新课是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使用各种方法创设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情境,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冲突,将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效的新课导入能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在新课导入环节渗透STSL教学理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趣味性强的教学素材,辅之以生动的讲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一方面可以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际应用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引入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社会责任感。

(二)在新课教学环节渗透新课教学环节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教学活动过程。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物理世界,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与STSL教学理念的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因此,在新课教学环节渗透STSL教学理念对于新课改的实施起到促进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并经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知识应用与课外实践活动环节渗透STSL教学理念在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设计知识应用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情境,如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处理信息以及分析的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所涉及内容不宜过深,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自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科技馆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或者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或模拟小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STSL教学理念的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渗透STSL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在教育实习期间笔者在 高中一年级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研究,根据学生的上课情绪、课后交流以及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教学中融入STSL素材,能使物理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率提高;同时更能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进而增强对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关注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离心运动》为例,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生产技术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离心现象——“洗衣机甩衣服和旋转雨伞甩雨水”的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科学社会的关注意识。其次,在新课教学中通过杂技“水流星”实验,引导总结离心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甩干海绵中的水”探究产生离心运动的原因,进而以“链球运动”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让学生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物理事实、探索科学真理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在知识应用环节以生活、生产技术领域中对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为例,引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观。最后,以查阅资料“火车玩转限速问题”以及“仿制洗衣机甩干桶”为课外作业,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自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以渗透STSL教学理念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篇2

1.集体备课内容。

(1)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学习《课程标准》,通览教材,研究教材,在弄清《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弄清教材内容中的每一个栏目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每一幅图、每一个实验等编排的指导思想及意义。在备课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研究:①确定教学的内容,并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②确定教学的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什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什么?③预测教学难点是什么?并分析和研究突破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④探究与实验用的器材;⑤研究教学过程中问题串的设计、目标的检测、课后练习等。总之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教学内容、目标及策略上达成共识。

(2)对每节课实行分头备课,再集中讨论,确定大的框架。每一节课的备课都确定中心发言人。任课教师作自由发言,经过讨论,进一步吃透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反复研究教材,分析要让学生经历什么过程、体验什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然后分析学生的智能水平,心理活动,换位思考、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交流。

(3)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知识。为了在探究式教学中能指导学生到位,教师在教研活动时,对每一课题进行模拟探究,像学生一样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等。老师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我们要指导学生探究问题,首先自己要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2.开展以说课、备课、上课、评课为主的研究活动。即集体备好课以后,先让一个老师试讲,其他老师听课后再评改,研究增减、保留、改进的方法和内容。最后大家再相互交流教后感:在教学中,哪些探究学习可以扩展?探究扩展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或内容需要改进,是否需要增加实验或习题?增加哪些等。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除了教师要切实加强集体教研之外,还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对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认识和研究能力,对各个环节的定位要准确。

1、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物理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对以下的几个问题做到心中有数:①教学内容在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把握一个“准”字,“准”就是要以《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基准,以现有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准确恰当地定位教学目标。其次是要达到一个“全”字。《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但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①不能以课程的终极目标定位为课堂的教学目标;②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特点来定位课堂的教学目标,并考虑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3、教学难点的预测和方法策略的采用

在编写教学设计时,物理学科的教师不仅要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预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存在的困难,寻求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理论性较强的物理知识教师可通过讲授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物理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可采用带领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物理现象的教学难点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学习。

4、教学过程问题串(一大串、一小串)的设计

问题串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和情感的钥匙和精灵。这里所指的问题是从现实生活和个人经验中提炼加工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问题,它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具有一定的思维训练价值和逻辑结构,而且能够明确反映教学设计的思路。通过“活动”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能够给出标准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优化教学设计,就要优化问题串的设计。物理教学问题串的设计应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1.问题串要体现一大串要“大上升”,一小串要“小下滑”。大上升,就是主线大问题串要螺旋式上升或至少要保持整堂课的思考力水平不下降,小下降就是在大的问题串下师生活动要写的问题,你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提出帮助学生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个问题,若学生答不出来就再提出一个问题,降低一个台阶,形成问题台阶下降,直到基本每一个学生都能回答,这样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就形成小问题串。这两串先串起来,再去实施教学,就会很快触及到这次教育教学改革的真谛了,即以问题引导教学;2.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3.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4.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5.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5、目标检测题及课后练习的设计

物理知识应用广泛,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一堂课的知识后,总会意犹未尽,很想得到一种新的满足。教师必须抓住这个契机,精心地设计每节课的目标检测题,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以满足学生的欲望。在设计训练题中,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精选练习巩固知识;加强变式训练,提高练习的思维训练价值;练习要有层次和梯度;训练容量要适度,既要及时巩固知识,又要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巧妙结尾,增加课堂教学设计的魅力

篇3

只有理解了内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才能知道为什么“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是错的,只有知道了热量是过程量,才能明白为什么“高温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是错的,只有知道明白热传递的实质,才能明白为什么“高温物体吧热量传给低温物体”是错的,因此精心设计了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呈现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模拟动画等,为学生理解内能的内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的一道反馈题也具有较好的典型性、针对性。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学生如果没有理解内能的概念,单纯地从文字去理解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从教学效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内能概念的学习上显得很生涩,对概念无从谈起。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物理概念本身来分析,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这个概念的外延即泛指物体内的一切能量,那么它的外延明显就宽于热能。热能本质上指物体内部所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热能属于内能范畴,但内能不光包括热能。从概念间的关系看,内能和热能亦是一种从属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了概念的外延,就加深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更容易辨析其他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与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要通过比较,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不清,这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内能与机械能,温度、热量、内能几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学生只有认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准确地理解以上的概念.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其中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文所述,内能的概念可以概括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两部分的能量,而机械能可以概括成宏观上的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本质上内能是微观层面,机械能是宏观层面;内能本质上是状态量,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的过程量,所以不能说“具有多少热量”;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状态量,温度不能“传递”和“转移”,但两个不同状态间是可以比较温度高低,反映温度差的,存在了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

篇4

1.2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常见病的护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内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等内容。实践教学则要求学生具备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具体病例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制订护理措施。例如“,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学大纲在理论方面的要求是掌握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熟悉护理诊断;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能独立、规范地按照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祁云嵩等提出,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吴静也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1.3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贴近的驱动资源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贴近工作岗位的临床情境,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工作贴近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学习、借鉴,促进其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师现有的驱动资源有心力衰竭病人的典型病例、心力衰竭病人不同症状的图片及心功能分级的教学录像等,能够满足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需要。

2高职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分类

根据上述条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了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24节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这24节内容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一类包括8节内容,分别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第二类为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了解较少,但这些疾病是医院内科的常见病,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类包括12节内容,分别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第三类为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此类疾病症状较复杂,学生需要在学习相关系统的常见病之后学习这类疾病的护理。这一类包括4节内容,分别是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和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3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3类,根据各类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针对内科护理课程特点与学情,在遵循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五部曲”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前自学环节,促进自立学习型教育的转变。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互动,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借用来自生活中的知识和已学过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任务。适用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首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一定了解。其次,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和技能。适用教学内容类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例如,儿科护理课程学过肺炎患儿的护理,其与成年肺炎病人的护理有共同之处;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中,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护理学基础学过皮下注射的技能。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可以借用已有的经验来完成任务。

3.2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

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教师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要点,学生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对学生而言是新内容,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应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例如,教师讲解癫痫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病例,收集健康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完成护理评估任务。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见图2。

3.3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

篇5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仓库选址与规划、仓储作业设备、仓储作业流程(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出库作业)、库存控制、仓储商务管理、仓储成本分析、仓储管理信息技术、仓储的安全和特殊货物管理等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仓库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出库作业的流程、组织与实施,并使学生能将仓储管理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等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系统知识;通过模拟软件的操作、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仓储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仓库的选址与规划布局;熟悉仓储作业的基本流程;熟悉仓储作业的设备;懂得货品的保管与养护方法;掌握库存控制的方法,并对仓储成本进行分析管理;掌握仓储管理的信息技术;掌握仓库安全与特殊货物的管理。

2.职业能力目标。能进行仓库规划与布局;会进行物品编码与信息处理;能使用仓储常用设备;能组织货物进出库;能对库内物品进行保养与维护;能操作运用仓储管理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能进行订单处理;具有成本分析与控制的能力;掌握仓库安全及防范的要求;能够掌握文明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3.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养成。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诸如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对个人职业发展、他人职业发展、企业成功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具体来说,要具备仓储管理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要有较强的书写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抗压能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仓储管理实务”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应坚持“教、学、做”合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情境化教学模式。

(二)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

通过专业教师进入合作的物流仓储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仓储各项作业的任务内容,分析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能力需求;将能力需求转化为项目化学习任务,最终通过项目化任务实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如表2。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

“仓储管理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除课堂讲授外,应配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训、实习等各种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穿插介绍国内外仓储管理音像视频资料、图片等,以充分关注师生间互动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设计

(1)项目教学法。本课程从仓储岗位职业能力出发,依据仓储作业流程,可将全部教学内容分解为仓储认知、仓库系统规划、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仓储业务评价六大模块项目,设计出完成每个项目的条件,让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考核。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方法及设计方案,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可大量采用,此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采用教材中的案例或搜集的案例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启发、点评总结。

(3)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实训任务,理论学习由学生操作完成。在模拟实训室,学生按照教师演示,布置任务后可马上动手操作,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快速消化吸收。如分拣作业、堆码作业、出库作业可采用此法。

(4)角色扮演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感受实际工作中的不同身份角色,从角色者角度考虑、解决问题。比如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分拣操作实训、仓储商务谈判及合同签订等可采用此法。

(5)模拟训练法。利用物流模拟软件和其它仓储实训软件,通过仿真度很高的仓储虚拟环境,使学生熟悉仓储岗位的各种业务流程及作业,并能进行模拟操作,从而促进对仓储理论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应用。

2.教学手段设计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课件可重点展示学生并不能经常接触的仓储设备的图片,如货架、托盘、叉车、集装箱、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并展示整个仓储作业的流程图,以便于学生理解。

(2)音频、视频资料辅助教学。为扩展课外知识,可收集仓储作业相关的音像资料用于仓储管理的教学中。如仓储与货物分拨系统演示、UPS分拣系统、天津港集装箱装卸作业等,从而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

(3)实训教学。通过仓储模拟软件,可模拟仓库入库、在库、出库的作业管理流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校外仓储企业的参观学习,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岗位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其求职和探索欲望。

(四)考核方法设计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但实施效果如何,要通过考核来验证。考核可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进行。其中,过程性评价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训操作能力及表现来评定(占60%);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占30%);学生平时表现如考勤、学习态度(占10%)。这种考核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体现了职业能力培养中学生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的考核。

篇6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学生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重物和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学生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学生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篇7

2合理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该部分教学内容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所以实验也分为两个,即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2.1探讨产生声音的原因

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实验.要求每个成员任意选择一样工具,利用其制造声音,认真观察声音产生的过程,分析这些工具在发出声音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并且开展组间讨论.同学们听到要求后纷纷表示很有兴趣,很快融入了实验之中,气氛良好.比如,一些学生固定橡皮筋的一端,一只手将其另一端拉住,另一只手在橡皮筋上随意地拨动,这样振动中的橡皮筋就发出了声音;有的学生用鼓槌在鼓面上敲打,振动的鼓面发出了打击的声音;有的学生随意拨动吉他的琴弦,琴弦在振动的同时,发出优美的声音;还有的同学将一只塑料直尺放在桌子边上,使其两边分别在桌外与桌子上,随意用手拨动直尺,在振动的同时,直尺发出了声音.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此时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要求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结,发出A、B、C等字母的声音,并认真感受手在喉结处的振动,利用类似的小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要通过振动来发出声音,发声的基础就是振动,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一切物体发声都需要振动的知识点.

2.2探讨传播声音的条件

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正在响铃)和抽气机,利用抽气机缓缓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闹钟是否还在发声以及声音的强弱.大多数学生可以描绘出闹钟铃声的具体变化,也就是玻璃罩中的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铃声也逐渐变小,最后当抽出所有空气时,闹钟也不再发声,学生纷纷准确描述出闹钟铃声的变化过程.接着,为了证明该描述,教师再将空气缓缓充入玻璃罩中,直到空气充满玻璃罩,同样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并描述铃声变化,发现在充入空气后,玻璃罩中的闹钟又发出了声音,充入更多的空气可以增大闹钟铃声,当玻璃罩中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铃声大小不再变化.实验过程见图1.此时教师询问学生根据闹钟铃声随着抽气和充气操作的变化过程,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一些学生说:“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有的学生回答:“闹钟铃声会随着玻璃罩中空气密度的增大而变大.”这些回答都和声音传播相关,并且点到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使其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提升,比如提问:宇航员在探索月球时,互相之间的距离很近,但为什么在交流时还要采用无线电设备?根据刚才的实验,学生们很快就能回答是因为月球不存在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真空之中,无线电波是能传播的,因此宇航员将无线电波当作交流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利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来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此外,声音在固体介质与液体介质中也可以传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或举例来证明这一特性,给出讨论时间,鼓励其充分交流,自由表达观点.有的学生说:“钓鱼的人都会保持安静,害怕鱼在水中听到人的声音而不上钩,说明液体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还有同学说:“大家在房间外谈话时,房间内的人可以听到,在房间内说话时,房间外的人也可以听到,说明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固体介质传播.”这种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到答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理解新学的知识,并且在短时间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课堂总结,提高学生把握能力

通过“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两个实验,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完成实验后,教师需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当堂课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达到巩固已学内容的目的.

3.1通过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学生已经得出了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结论,为了有效巩固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能证明该结论的例子.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短暂思考后举出了许多例子.有学生说,瀑布的水垂直从高处落下,与石头发生撞击,使周围空气振动,便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有的学生说,表演者在吹口琴时,琴内的弹簧片受到气流作用而振动,发出优美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歌唱家唱歌时,因为声带振动而发出了令人沉醉的歌声.这些例子都能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同时也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声音产生的知识.

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LSZ2008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82-03

物理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安排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该设计是师专物理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科研初步训练的综合性计划之一,同时,也是大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一种活动。物理教学设计的评价就是对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对象设计等因素的评价。笔者认为,建立科学、合理、实用的物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物理教学设计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关键,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对促进教学改革以及实现教育最优化等设想都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结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物理教育专业2005级至2008级的物理教学设计实践情况,谈谈对物理教学设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一、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原则(一)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能起到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理论(称为“四基础”)等多种学科的作用。物理教学设计作为庞大教学设计领域的一个分支,同样遵循着教学设计的“四基础”理论。因为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如果没有“四基础”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石,都会成为无水之鱼,也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设计以科学思想为指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能力水平,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情分析客观准确,教学目的符合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科学性原则要求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要求其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2.整体性原则。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形成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力图能够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实践性原则。物理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综合性学习需超越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所以物理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学习。

5.创造性原则。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怀疑是创造的开始。物理教学设计尤其应实践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思考方法,提出具有个性的设计方案,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性创造才能的发展。

6.开放性原则。教学开放性原则是将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坚持教学活动系统对环境的开放以及系统内部的开放。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活动的三因素(主体、客体、媒体)之间、三因素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在不断地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7.最优化原则。现代教学设计强调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优的选择与组合。因此,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学习者、教学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注重教学效果的高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8.艺术性原则。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多变性以及教学情景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设计必须讲究独特、变化、创新和生成,因而好的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

根据上述理论基础和原则分析,我们构建了物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原则模式图(如183页图所示)。

二、教学设计的组织工作及教学设计选题要求(一)教学设计的组织工作

教学设计的组织工作主要由各系(部)及专业教研室负责,各系(部)各教研室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意义和要求,认真组织安排,对教学设计的工作程序及具体时间安排作出规定与指导,提高教学实效。

(二)物理教学设计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1.物理教学设计的选题原则。物理教学设计主要有专业性、典型性和完整性原则。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综合反映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或专业课某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完成教学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训练,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数据的测定与处理、数据的分析与论证等环节。

2.物理教学设计的要求。首先需结合实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学生选择与社会生产实际、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课题。其次,物理教学设计的课题,除了少数能紧扣培养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的课题可作保留外,其他课题选用一般不要超过两届。最后,物理教学设计课题在落实到学生之前,指导教师应对每一个课题写出具体的要求及相应的进度安排,交教研室主任审批。

三、物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物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其次,指标体系设计必须遵循“四基础”理论,即系统科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因为他们不仅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还能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提供理论基础,能为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方法和技术。

(二)物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物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各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应是按照一定关系组织的。笔者研究的通用型评价指标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指标体系和各指标量化标准(权重),指标权重就是不同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关系体现,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指标权重同时也是评价指标量化的重要措施。对重要程度不同的评价指标应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就可以把本来重要程度不相同的评价指标视为基本相同,把不等值的评价结果变为基本等值,这就为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算创造了条件。物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权重采用比较法把教学涉及的与教学质量相关度较高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内涵初步确定权重,然后向一些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再进行教学设计初评、研讨后到综合确定权重。指标体系中设有A,B,C,D,E五级评分等级,其分值为:A=1.0,B=0.8,C=0.6,D=0.4,E=0.2。评分等级根据定量评分的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大于等于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60~69分为合格;小于60分为不合格(如184页表1所示)。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出来后,我们首先为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按体系要求开展教学设计;接着我们向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发放此表,让他们以教师身份参与评价;之后,是物理教研室的主任和物理教育专业带头人对学生进行抽查评价;最后我们对再回收评价表进行统计,把信息反馈给教学设计者,以利于他们提出改进和提高教学的方案。同时,评价可采取“查、观、议、评”的办法进行。我校物理教学设计评价表在物理教育专业2005级开始实施,同年,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试用;其后依据反馈信息进行多次修改,在2006级得到基本完善,并在物理教育专业和现代教育专业得到普遍应用;最后形成了“物理教学设计评价表”。

关于教学设计情况的反馈,我们也单独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包括8个问题,问卷发放对象包为我校物理教育专业2005级(42人)、2006级(42人)和2007级(55人)3个教学班的139名学生。我们发放调查表139份,回收139份。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得知,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和采用物理教学设计评价表评定成绩持肯定和赞同态度(如184页表2所示)。

篇9

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1.教学过程呈现为动态,更加直观,便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定律,以及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都可以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使这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配音等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呈现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人,专业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许多教师很难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屏幕的快速投放,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多媒体还可以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化抽象为形象,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创建更开放的教学情境,便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物理教学整合,可以创建更开放的教学情境。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并结合多媒体教学特点,提供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宽松教学环境,使他们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的导向,它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沿着明确的教学轨道前进。是否应用多媒体技术,何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何种媒体技术,多大程度上应用技术都取决于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

2整合性原则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是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涉及学习的相关要素,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以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观念的整合、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和资源的整合。媒体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具有两面性,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合理使用。

三、主体性原则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明确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

四、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合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忽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与呈现,媒体技术的使用喧宾夺主;教材内容照搬到多媒体课件中,以机灌代替人灌;片面追求课件的“大容量”,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课件背景复杂,页面花哨,大量特技效果的运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

五、师生互动交流贫乏

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坐而论道、照本宣科;教师坐在教室前快速翻读幻灯片,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师面无表情的教,学生毫无反应的学,整个课堂缺乏必要的师生交流。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人际互动而产生懈怠、厌恶甚至抵触的消极情绪和心理。

这一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多媒体硬件环境不利于师生交互,如操作台过高,与学生距离过大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认为教师的责任仅限于“传道”“授业”,也就是在教“内容”而不是教“学生”。我们在加强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问答或多种师生、生生互动调控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篇10

一、要更新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主动思考和教育实践,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学习,培养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这才是收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二、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师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能消化。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忽视所谓的差生。

(二)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的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全面掌握规律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角色,努力成为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性。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教师采用。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思考,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习,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要注重教学效果

篇11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篇1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理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新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应用界限,广泛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大力开展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和竞赛工作。物理作为中学阶段科学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把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科研中去是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信息技术技能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世纪以来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广泛地开展了“培训、考核和认证”工作,要求各地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因此,信息技术技能是现代中学教师必备的专业实践技能,也是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理论性、发展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技能。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指在先进的物理教学理论指导下,把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工具,整合应用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去,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的技能。 

二、信息技术技能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物理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巧妙地使用信息技术,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使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学信息量增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如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把“猴子捞月”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采用动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本质的好奇心。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感知与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可以在接近真实的物理情境中,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如教学《分子运动论》一课可以采用动画模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克服难点,创设立体情境,启发思维,以较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路拓展了,再分小组交流讨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展示各自想法和做法,可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交流并反馈学习成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实验的物理学习环境,可以实现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物理教学的表现方式和节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供技术保障。新颖的教学软件设计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彻底改变学习方式,使传统的封闭课堂逐步走向开放教学。 

4.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为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提供资源、技术、环境的支持,“虚拟教学”、“数字教育”、“远程培训”、“云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不断进入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在网络时代,物理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等传统实际条件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的自主学习,例如参与诸如“物理论坛”、“物理博客”、“教育叙事”、“主题研修”等教学探讨活动。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世纪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整合工作,得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以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应该有哪些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物理教学服务。 

1.教师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持续十多年,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仍未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少物理教师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只要使用了电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上课采用了网络技术手段,就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应用于物理教学了。一些教师流于形式,忽视对应用本质、效果和意义的深刻认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对于对新理念、新事物和新技术抱有畏难和抵触情绪,把教育改革变成了应付差事,教师最终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奴隶”。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物理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物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2.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把以多媒体和网络化为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并不是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束之高阁。各种教学手段均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特长,都有一些功能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例如关于像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物理规律,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推理过程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更能展示探究的过程,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物理的学科特色。再如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操作大气压强真实的实验,就不必要用课件去模拟,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 

3.实用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绝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都需要用计算机手段,在教学设计上也不是媒体越多越好,技术越复杂越好,而应从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编排和组织,注意实际教学效果。防止物理课件做得惟妙惟肖,学生赞不绝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却为了迎合信息技术而舍弃了物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都是不可取的。 

4.资源基础 

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普通教室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这对于实现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不能过多地强调硬件资源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只有软硬件双管齐下,才能高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 

(1)硬件建设。教室多媒体电教平台,包括电脑、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网络的接入等。 

(2)软件建设。包括常规上的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物理资源库的建设,物理校本教材的开发,还包括一些专用的物理教学软件,如flash、几何画板和仿真物理实验室等。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中学物理课属于中学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课程目标,自然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中始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中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教给学生。如果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本来不准确不严谨的物理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会造成知识性错误,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2.教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从物理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整个应用过程要符合教学规律,要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组织表现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物理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剔除不合理的因素,使之完全适合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 

3.适度原则 

在物理教学设计中,假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没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使用信息技术。对那些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理解和表述的内容,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如微观世界和天体运动等的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4.实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使得教学设计最优化,绝不是把物理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简单、生硬地拼凑成“沙拉”。只有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学习气氛生动、愉快、轻松、有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廖伯琴.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13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

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评价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瓶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