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就业指导论文

篇1

1.课程教学。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40个课时,2个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其中,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三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开设《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客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2.实习动员。该院将实习动员大会作为就业的重要工作,由系部、班级组织召开毕业生离校实习动员会,从实习要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正确定位、提高就业陷阱防范,做好就业准备。3.专题活动。以第二课堂作为增强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如:模拟面试大赛、职场装扮竞赛、求职信写作比赛、创业策划书比赛、营销大赛等等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水平。

(三)“三渗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建设中。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参与专业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讨论与确定,将就业需求作为开设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就业部门每年都向教学部门提供各专业社会需求情况、企业用人要求分析等相关信息,为教学部门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各教学系部每年都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倒推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对行业岗位适应性与针对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就业能力。2.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中。该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各专业实行“2+1”、“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实训实习,既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实现了“预就业”,将人才培养与就业融合在一起。3.将就业教育渗透到校企合作中。该院先后与广西联通公司、广西梦之岛(集团)、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了“联通班”、“梦之岛班”、“顺丰班”、“仙茶美班”、“天业航空班”等等订单班,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三方法”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就业跟踪指导

1.与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规定要求,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应主要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通过这些部门为户籍所在地未就业的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和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政策宣传知晓度及学生参与度等原因,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造成毕业生离校后信息缺失,致使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加大。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可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厅等主管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承接项目、资源互换、信息共享等方面紧密合作,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工作,也可以使高校的就业政策宣传工作更及时、全面。2.做好动态跟踪管理。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主要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更改了电话号码,这就直接导致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延续开展。因此,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实名登记工作应实行学生动态跟踪管理,随时做好信息更新管理。同时,可将传统的电话联系跟踪调查方式与QQ账号联系、微信账号联系等方式结合起来,使动态跟踪管理学生信息更高效、便捷。3.实施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可通过实行困难生就业帮扶实名登记的方式,掌握困难群体未就业学生信息资料,对未就业困难群体实行重点帮扶,并针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方案。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一对一”帮扶,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并积极帮助他们申请过渡期求职补贴、生活补贴等,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女生给予个性化帮扶与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应聘成功率。

篇2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伴随着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度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组织由辅导员这支队伍完全承担,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逐渐建立了“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负责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使得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在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上更加贴合工作需要,取得了该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与发展。但在此基础上,笔者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位,一些专业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不如专业课程,在对待的态度上有明显差异,有的甚至敷衍了事。如一些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多,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容易将就业指导课程变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再如高校教师常年与市场脱节,对就业市场供需的把握、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远远低于专业水准,这使得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往往脱离就业市场。又如有些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师自身就没有授课“权威”。由此可见,为了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就业指导老师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市场导向意识不够等问题,也是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现状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两门的基础上加入“大学生职业道德”。在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就业指导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占相应学分。在课时的安排上,每门课程安排10课时,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展教学。从授课内容和课时上来看,两者呈现不匹配趋势,即授课内容要求的课时远远大于规定的课时。有授课教师反映,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希望带领学生在“自我认知”这块做好功课,但是无奈课时太短,只能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自我认知测试,缺少了老师的引导,使得学生测验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授课的形式上,教师和学生都反映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够将对口企业现场“引入”授课教室,或者将授课教室“搬入”企业现场,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

篇3

审前羁押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有关国家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在法庭审判前剥夺其人身自由,于特定场所予以关押的一项强制措施。从广义上讲,羁押既包括逮捕这一强制行为,也包括逮捕之后的关押。狭义上讲,仅指后者,它具有职权性、特定性、预防性和时限性等特征。现代各国为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伪造或毁灭证据、报复证人以及继续对社会实施侵害,均对审前羁押作了详备的法律规定。然而,基于国家权力的有限性及其运行的正当性的基本理念,基于制度下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任意侵犯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现代各国均将审前羁押制度的重心放在防止滥用权力和保障公民自由上,除了对羁押的实体性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外,对羁押程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制,其中对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乃是整个羁押制度的核心。司法审查中的主体、司法审查的正当性程序、犯罪嫌疑人享有的基本诉讼权利等方面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司法审查制度是否公正的关键。

二、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在西方主要国家,逮捕是迫使犯罪嫌疑人到案的刑事强制措施,逮捕与羁押相互独立,它不是逮捕的必然延伸。逮捕后是否应羁押犯罪嫌疑人应当受到司法官员的司法审查,此谓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由于法律文化、诉讼模式、诉讼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大法系国家在司法官员、司法审查内容、犯罪嫌疑人在司法审查中的诉讼权利等方面各具特色,即使属同一法系的国家在这些方面也不完全一致。

在美国,无论是联邦警察还是各州的警察将犯罪嫌疑人逮捕后,都必须无必要延误地将被逮捕人带至离警察局最近的联邦治安法官或州地方法官面前,由后者传讯犯罪嫌疑人出庭,这就是美国刑事诉讼中的第一次出庭(thefirstappearance)。这次出庭由警察、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共同参加,以抗辩的方式进行,法官所要进行的工作是:告知被逮捕人的权利,如保持沉默和接受律师帮助的权利;对逮捕所要求的合理根据进行审查;决定实施羁押或者释放被逮捕人或决定保释。尽管“无不必要延误”的确切含义不甚明了,但是如果超过六个小时仍未将被逮捕人解送至法官前接受询问,是考虑被告人认罪交待是否自愿的一个重要因素。<<}OP7)

英国刑事诉讼对审前羁押的法律规制非常严格。侦查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后,必须将后者交给羁押警察看管,警察只能短时间地拘留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一般为36小时。时间届满后,如果认为有必要继续羁押,警察必须向治安法院提出申请。在控辩双方的共同参与下,治安法官举行专门的听审对羁押申请进行审查。在听审中,治安法官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律师帮助权等诉讼权利,并且亲自听取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的意见,审查逮捕是否存在合理的根据,控辩双方相互就是否羁押问题进行对席辩论,然后由治安法官做出是否实施审前羁押的裁决。

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警察应当“不延误地”将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送交逮捕令所指定的看守所,并在拘禁该人24小时内,将其移交签发逮捕令的预审法官接受讯问。预审法官讯问嫌疑人的审查程序采用言词形式。在审查程序中,嫌疑人享有律师帮助权等诉讼权利。在控辩双方辩论以及听取被审查人的陈述后,由预审法官做出是否羁押的裁断。可见,预审法官的主要职能是追诉犯罪,行使侦查权;同时,他还决定审前是否羁押,即行使司法权。鉴于预审法官在诉讼职能上存在不可克服的冲突和矛盾及过于强大的权力,法国于200()年6月15日颁布的法律修改了《刑事诉讼法》,设置了“自由与羁押法官”(Judgedelibert}setdeladetention),其目的是限制预审法官相对过大的权力,对先行羁押这一强制措施实行双重监督,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先行羁押措施一般是在预审法官和自由与羁押法官均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实施。}z}(P224)法国做出上述修改后,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更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也更能体现程序正义价值。

与英美不同,德国法中有一种法官先行签发羁押命令的制度。一般说来,对那些具备法定羁押理由的嫌疑人,经检察官申请,侦查法官可以不经过逮捕程序而直接签发书面的羁押命令。当然,在法定特殊情况下,如果法官无法与检察官及时进行联系,并且延迟签发就会造成危险的,法官也可以依职权主动签发逮捕令。羁押命令是警察、检察官对嫌疑人实施逮捕的司法授权书。它必须载明被捕者的情况、被指控的犯罪行为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犯罪行为的法定要件及相应的刑法条款,还要说明能够证实行为犯罪嫌疑和逮捕理由的事实。司法警察在执行逮捕(不论是依据羁押命令实施逮捕还是暂时逮捕)之后,必须毫不迟延地将被捕的嫌疑人提交给管辖案件的法官。这种提交嫌疑人的行为最迟不得超过逮捕后的第二天结束之时。具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届时无法向逮捕地的地方法院法官提交的,警察也可以向最近的地方法院法官提交嫌疑人,最迟不得超过逮捕后的第二天。对于被提交的嫌疑人,法官应当毫不迟延地进行讯问,至迟不得超过提交后的第二天。讯问时,法官须告知嫌疑人有关的诉讼权利,给予嫌疑人提出辩解的机会,并且就是否继续羁押问题作出决定。但在讯问时,警察和检察官均不在场。一般来说,法官经过审查,发现羁押的理由仍然存在的,会继续维持羁押命令,但要告知嫌疑人提起抗告或其他法律救济的权利。相反,如果发现羁押无正当理由或者羁押的理由已经变得不复存在的,法官会立即撤销羁押命令,将嫌疑人予以释放。[3]德国的侦查法官除了接受控方的申请实施司法审查之外,有时“不告也理”,依职权主动审查审前羁押的合法性。

在采用混合型诉讼模式的意大利刑事诉讼中,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之后,应当尽快将其交给检察官。检察官经过审查,如果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立即释放,符合条件应当逮捕的必须在24小时内交给有管辖权的预审法官,由其在48小时内做出裁决。同样是混合式模式的日本采取了逮捕与羁押相分离的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建立了针对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之后应解送给检察官,在后者审查之后的72小时内,嫌疑人必须被带至法官面前。如果犯罪嫌疑人是由检察官逮捕的,后者应在48小时之内交给法官审查。法官在审查时单独讯问嫌疑人,告知其诉讼权利,并决定是否实施审前羁押,警察、检察官都不到场。

在英美法系国家,负责审查逮捕的合法性和决定是否实施审前羁押的官员是法官。法官在控方提出申请的前提下,通过抗辩式的听审程序决定羁押问题,法官不仅要审查控方的指控,还必须亲自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意见。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注重正当程序,它们认为限制和剥夺犯罪嫌人的人身自由必须由处于中立、公正地位的法官进行裁断,并且应给予犯罪嫌疑人申辩和质疑的机会,因此审前羁押的审查程序是公开的、控辩对抗式的;另外,犯罪嫌疑人还应享有一系列的诉讼权利,如沉默权、律师帮助权等。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在诉讼模式、法律文化等方面与英美法系国家差别较大,但基于制衡侦查权和保护人权的考虑,多数国家将逮捕后是否实施审前羁押的问题交给预审法官或者侦查法官裁断。在传统上,法国的预审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足,但经过改革之后,自由与羁押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了基本的保障,后者更多地承担了决定审前羁押的职责。法、德两国的审前羁押司法审查程序与英美法系国家渐渐趋近。混合式诉讼模式国家的审前羁押主体也是法官,审查程序也更多地采用了控辩对抗。但是德国和日本的审查程序显然体现了职权主义的色彩,因为它们的审查程序保留了法官的讯问制度,而且程序的对抗性不如英美法系国家。

近些年来,我国学界只对法德等几个代表性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介绍颇多,而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如瑞士、保加利亚等国的审前羁押立法和实践则涉及甚少。从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来看,并非所有大陆法系国家的审前羁押司法审查都由法官决定。以1979年的theSchiesserv.Switzerland一案为例,[4]该案申诉人Schiesser因为盗窃罪而被追诉,根据瑞士刑事诉讼法,决定审前羁押问题的是地区检察官,Schiesser指控瑞士因其地区检察官不是公约第5条第3款规定的“由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的官员”并同时提供了以下两项理由:其一,地区检察官在某些案件中充当公诉人;其二,地区检察官从属于检察长(院),而后者又从属于司法部和苏黎世州政府。①而且在刑事案件中,地区检察官有权在独任法官和地区法院审理轻微罪和轻罪案件中作为公诉人出庭,在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由检察长履行公诉之职。地区检察官启动侦查和实施侦查应受到检察长的监督,检察长有权对前者发出指令并要求其告知每一重罪。司法部和苏黎世州政府可以要求检察长提交启动和实施刑事诉讼程序的报告和对后者发出特别指示。但司法实践表明检察长已经有30年没有对地区检察官在个案中做出的羁押发出过指令。该案的检察官独立地作出了审前羁押决定,也没有参与该案的后续程序。因此,欧洲人权法院在裁决中认为,该案中地区检察官在其权限内作为侦查机构介人诉讼,并独立地考虑是否指控和羁押申诉人Schiesser,前者没有行使人的职权,即既没有也没有在审判中代表机构出庭,因此他没有同时行使侦查权和权。地区检察官是在检察长没有予以帮助或者监督的情况下独自听审了申诉人,既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也没有和其他机构商量,那么地区检察官显然是根据法律的授权独立行使司法权的。这就说明,检察官并非天然就不能决定审前羁押问题,如果做出审前羁押决定的检察官不参与案件的等后续程序,而且在做出审前羁押裁决时没有受到其上级的非法干预,那么该检察官就是相当于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的法官。

如此看来,由法官或者中立而公正的检察官决定审前羁押是当今世界认同的两种主体。一些有关刑事诉讼的地区性公约和国际公约也反映了这点。如欧洲议会于1950年11月4日在罗马签署的《欧洲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又称《欧洲人权公约》)第5条第3款规定,依照本条第1款C项的规定而被逮捕获拘留的任何人应当立即送交法官或其他被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的官员,并应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审或在审判前释放;释放必须以担保出庭受审为条件。1966年12月16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受到刑事指控的被羁押者应当及时地带到法官面前或其他被授权行使司法权的官员面前,被羁押者有权启动法律程序,向司法机关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异议,经司法机关审查,如果认为羁押是非法的,被羁押者应释放。这两个公约中所指的其他被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的官员应当包含了检察官。另外,司法审查程序应当符合正当程序理念、犯罪嫌疑人享有基本的诉讼权利已成为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篇4

我院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笔试注意事项、应聘技巧等,面对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一旦讲授的知识陈旧或是教学手段单一,最终只能事倍功半的收场。

根据目前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开设分支课程。如针对大一年级可以开设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让刚进校的大学生了解“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可以开设如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通过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基本功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开设如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及时为即将进入应聘阶段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授课形式上,我们应该推陈出新,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可采用的方式包括:

模拟式:模拟招聘、笔试、面试现场。让学生了解面试程序,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增进自信心。

案例式:在指导过程中引用我院、本系、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导、教育学生。

体验式:鼓励、组织学生提早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增强认识和紧迫感。

讨论式:针对某一主题,分组进行问答、辩论或讨论,让大家各自发表意见,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

游戏式:设计一些和就业有关的小游戏,并设置小奖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式,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2设立教研小组、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教学研究是一门课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不断的完善机制,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以课题为单位设立教研小组,统筹安排。通过前期的课题研讨、中期的课程试讲、后期的课程评价,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统一的理念、大纲和模式下,通过系统培训后,教师为学生讲授统一标准课程。

另外,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可以吸收毕业班辅导员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来。辅导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并发挥辅导员的这一重要作用。

针对低年级的课程如大一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可以采取统筹安排、交叉授课的方式,由该教研小组的成员对全院学生进行授课;再如大二、大三年级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则需要各系或专业设置相近的系统筹安排,如电子信息工程系和微电子技术系的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可以组建一个该门课程的教研小组,针对两个系的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进行授课,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大四年级的创业辅导、面试、笔试技能培训、简历制作指导等课程,同样可以成立相应的教研小组,面对全院大四年级学生统一授课。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邀请一些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专家现身说法,为同学提供实用性的帮助;每门课程的教研小组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为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应该对教研小组进行调整,让每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能有机会从事其他更多课题的教研,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体水平。

3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我院配备的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且较少有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另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学院能为他们提供机会,拓宽眼界,提升能力,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创造条件,如适时鼓励考取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等。

4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反馈机制

篇5

(2)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如今,高校就业指导课较多地在学生大三上学期开设,在笔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大三是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准备就业,但此时,准备的时间非常紧张了。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授内容,如大一,进行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成才观。大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就业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大三,加强社会实践,明确自己专业适合的就业领域。大四,进行就业成才指导,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心理调适及职场发展等。

1.2丰富知识、增强能力

(1)较完备的课堂教学知识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作,它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与良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技巧,在学生需要时给出适时的、正确的指导建议。就业指导教师除了具备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评价的知识,同时要掌握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吸取就业指导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机地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高校就业指导PDCA循环教学理论[1]。

(2)熟练的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和就业信息收集能力对辅导员来说,必须熟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政策保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作为辅导员,提升就业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收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包括信息收集能力、信息甄别与利用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收集和使用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各种传播媒体、各类人才市场及各方社会关系等渠道来收集各类就业信息。

1.3明确问题、及时纠正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中产生的诸多心理、思想问题必须引起高校教师,尤其是就业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效衔接。辅导员本身就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具体表现为:

(1)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就业指导。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类课程的重要作用。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要结合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问题。把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2)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帮助学生准确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已有优势和潜在的能力。

(3)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以便更好地踏入职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中融入社会实践环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创造大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触的机会,架起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真切、志愿者活动,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明确自身的不足。恰当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社会。调整角色期望值,弥补不足之处,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篇6

(一)网络就业的大背景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人们进入到了信息时代,网络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被扩大到了众多区域。包括网络就业信息等众多方面。在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在,这是为了保证就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在此前提下,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各高校的重要教学部分。由于网络快速普及以及本身固有的优势,高校校园信息的完善以及校园网络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更加青睐于利用网络来进行求职。导致网络就业成为了相当重要的求职方式,网络就业也成为了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部分以及参考。由于网络就业的大量使用以及网络就业信息的参考作用,使得网络就业信息质量成为了必须要保证的一方面。

(二)网络就业信息质量的重要性

网络就业信息是高校生获取就业岗位的直接因素。网络就业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网络就业的最初目的是带动社会的求职人员,解决就业问题。网络就业信息的质量关乎到这个网站是否吸引大学生去浏览,是否对这个岗位有兴趣,网站的形式内容以及具体的就业信息关乎到浏览的求职者的需要。所以,要想达到好的就业就要保证较高的网络就业信息质量。

(三)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当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业体制的构架已经成为了必须要构建的重要步骤。现在大多数的大学都建设了就业指导中心,以此为基础,一方面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与学生建立联系,保证了就业指导体系的良好运行,并且构建了网络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受网络就业信息质量的影响,需要新鲜、丰富、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进行填充。丰富的、新鲜的就业信息保证了学生对于即将要进入的社会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未来的就业环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去锻炼,去适应当下的就业环境趋势。加快当前的网络就业平台建设,完善网络就业信息。提升网络就业信息质量成为了当下高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受到的影响

(一)就业指导网络系统的建设需要进

一步提升网络就业信息的重要媒介就是就业指导网络系统,就业网站的指导功能以及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就业网站的提供的就业信息仅仅有政策制度以及招聘信息,对于具体公司的详细介绍出现的较少,极大地影响到了求职者的浏览。所以,网站的建设要从求职者的角度出发,栏目一定要充满吸引力,内容千万不要陈旧。一定要充满新鲜感,保证了应届毕业生对于职位充满兴趣。另一方面,尽量为需要的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以及职业测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就业信息的一些相关网站的信息是求职人员或者需求公司填写的,有很多毕业生会对需要填的信息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描述。对于自己的表现有夸大行为,比方说会篡改自己的成绩以及一些相关表现,而对于人才有需求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进行相关的夸大行为,进行一些不真实的描述。这两种行为极大的破坏了网络就业信息方面的秩序,更是造成了就业矛盾,造成了求职者对于网络求职信息的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所以说,进行良好的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对于大学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就业工作来说也更加容易开展,更容易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目前看来,众多的就业网站,没有网络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对于信息的整合共享有并不理想的融合效果,就业信息的不统一,就业信息的整合、开展、都无法良好的进行运营。学校以及社会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大,导致就业信息的整合不彻底,造成了大量的信息误差。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融合合作不够完美,经常会造成岗位需要人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好的人才空有一身技术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就是网络构建不合理的结果。

(二)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

网络就业信息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服务形式。在网络就业信息的控制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需求进行适当的人才选拔,网络就业信息帮助企业对需要的人才尽心选拔,发现,甚至竞争。这样简化了企业的招聘工作。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网络就业信息的大量传播使用,简化了学习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行步骤,同时,这意味着在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增加了一条道路,增加了学生的可选择性。另一方面,良好的网络就业信息质量保证了就业资源的丰富性以及可行性,网络就业信息的数量是惊人的,更新速度也是传统的就业信息无法比拟的,所以需要学校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方法,但是这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充满了新鲜感以及新活力,网络就业信息的开放性,由于网络就业信息属于开放型,所以充满了灵活性。

(三)有缺陷的网络就业信息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造成的影响

1.虚假的信息阻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事实上,网络就业信息的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网络就业信息质量的下降,真实度降低。网络招聘的低真实度是它的一大缺陷,虚假的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造成了不小的挑战,如果学生在进行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选择了虚假的网络就业信息,那么,学生对于网络就业信息的信任是一定会减小的,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可选择性,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选拔效率。网络的监管机构对于大量的注册信息无法进行甄别,注册人员的个人信息无法得到确认,网络上没有相关的强制性检查措施和惩戒,有的个人以及企业利用虚假的信息进行报名费的骗取。这给高校就业指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网络就业信息处理慢造成的影响

由于网络就业信息的信息量过于巨大,存在着过多的无用信息以及泛滥信息。举个例子来说,同一个岗位有众多的求职者,那么,需要的企业就要从大量的求职者简历中删选出适合职位的求职者,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降低,造成一些负面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位优秀的求职者,在投放简历的时候遇到了众多需求相似的职位,这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虚假信息。这就容易造成了求职者的迷茫,如果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过程中遇到这种事,会形成学生的退缩心理,以及对未来求职市场的不正确认识。

三、网络就业信息质量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良好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指导老师的培训加强

由于网络就业信息的更新是十分迅速的,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来说,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灵敏度,对于新的信息有较高效的发现程度,要根据自身工作,积极去发现新的网络就业信息,进行最合理的整合使用。信息的整合以及处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某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进行就业指导的老师一定要具备明确的思路以及大局观,保证提供到新鲜的人才需求信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良好开展。同时还要随时掌握出现的新的技能,在学生面前可以良好的展示出来。信息的完善运用也是指导老师必须要具备的一件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应当对于各种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归纳、整理,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以及全面性,及时向学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沟通,要引导学生对在网络上的就业信息进行判断,自觉进行学习,抵制不健康的内容。

(二)网络就业信息的建议

网络就业信息要具备指导作用,要注重求职者以及企业的需求,增加网站的指导功能,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训练以及未来规划。网络就业信息要想提升质量,就要对的信息进行整合管理,排除虚假信息,完善安全管理。

四、结束语

实际上,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网络就业信息对于培养人才、筛选人才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质量差的网络就业信息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会起到不小的阻碍作用,所以说,加强网络就业信息质量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一点就是网络就业信息质量,增加网络就业信息的时效性、丰富性、实用性,将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社会、高校、个人。课程社会价值指的是课程在满足社会物质需求基础上,传播社会意识形态、政治观与价值观等价值理念。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影响。高校通过就业课程指导体系,让学生明确社会需求,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运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毕业生的技能体系,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适宜的工作。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

二、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指导理念不明确。目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注重就业率的提高,注重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却忽略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与发展。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设定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不是为了学校声誉,提高自身就业率而让学生不管适合与否都尽快在毕业前后找到工作。没有正确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指导理念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发挥其本身的价值,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就业课程内容枯燥,模式单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应该遵循教育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相关课程指导中,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可是目前国内高校就业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内容全部来源于相关教材,呈现照本宣科的教学状态。单一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所进行就业指导活动。就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是简单的就业理论知识叠加,教学课程缺乏趣味性与吸引性。3)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受到传统提高就业率观念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出发点就是提高高校毕业班级的就业率,忽略毕业班级学生毕业前的学习状态、择业状态。不能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缺乏合理的课程教学安排。有的大学将就业课程设定在大一开学伊始,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有的高校则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毕业前指导。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不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策略

1)强化培养大学生生存能力。大学生需要明确自身的人生理想与目标,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理想目标。高校就业指导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为学生在择业方面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技能。大学时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不能该做什么。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2)改革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重视参与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不听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程的实效互动,推动学生就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就能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融入学长学姐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角色互换表现等,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社会调查,通过课程模拟活动,将新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就业知识体系中,实现就业课程知识的迁移,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3)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教学队伍是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一。新时期打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需要建设专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课程教学队伍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就业课程教学队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为其他专业课教师兼职。高校必须树立就业指导理念,建立具有良好社会观察能力的高资历师资队伍。在加强现有队伍人员的职业素养修养建设,提高队伍专业素养,提高就业课程教学效率与水平。

4)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活动的不断进行,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每个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的将其作为选修课,有的则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人们重点考虑的重点。就业指导课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实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篇8

2.相关课程设置不系统、不专业

虽然在教育部的文件指引下,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始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相关课程的设置却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利一来研究。

3.缺乏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助与配合

完整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指导的课堂上,还应该融人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但目前各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教师把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4.教学方法单一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和参与性很强,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川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此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实行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5.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不健全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涉及多学利一交叉的边缘学利一,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也要丰富川然而,多数高校这方面的教学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很大一部分教师是其他行政人员转岗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和本利一生,不是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就是缺乏实际指导经验,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

6.科研水平落后

目前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领域的利一研交流并不活跃,与其相对应的刊物也不多,且等级都不高,这也造成该领域利一研意识的淡薄与利一研水平的落后,而这种状况无疑会阻碍这一领域进一步的发展。

二、医疗卫生单位的用人要求

医学专业性特别强,要做好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把握好相关单位的用人要求

当前相关单位反映的医学毕业生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专业基础不牢固;二是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二是忽视临床实习,把实习当成考研复习期;四是眼高手低,不虚心,不愿意做基础工作;五是就业观念落后,只愿意去二甲不愿意去基层r?〕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的不足之处,恰恰是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所需着力解决和提高的环节,也是相关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

三、医学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提升医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力,有必要对现有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教学安排全程化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参照美国大学成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专业,制定各年级具体的目标re-}〕第一阶段,对大一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探索引导和职业素质指导;第二阶段,对大二、大二学生主要通过《现代礼仪》、《大学生创业教育》等选修课以及各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调补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发展与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各种能力;第二阶段,在实习前(大二或大四)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着重进行就业政策与求职技巧的指导。

2.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应该融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特别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多种教学形式并行

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方法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递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时,应以讲授和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在上职业素养提升类课程时,则应以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如情境模拟法、游戏角逐、角色扮演等)为主,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收获知识,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其背后的精髓。到了邻近毕业的就业技能传授时,则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亲身操作,实际体验和观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获得更真实的感受。

篇9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篇10

晨报讯 大学生缺乏合格和足够的就业指导,是如今高校学子找工作时很头疼的问题,为此上海理工大学近日推出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师,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等难题。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误区,原因就在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这次上海理工大学有7名教师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考试,成为校内首批具有职业指导资格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师。上理工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建东透露,今后学校将逐渐取消毕业班的班主任,取而代之的就是就业指导师,他们拥有专业的职场知识,能够为学生找工作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指导。

李建东还表示,专业指导师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及时的市场就业信息,从而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更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篇1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教研室的所属有不同划分,有的归到招生就业办公室,有的归到学生处,还有的归入德育教学部,其中划入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一种归属方式。教研室担负着涉及课程教学在内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就业指导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进而能够加快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从而奠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1.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体现全程化和全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从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忽视“过程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设置就业指导课,每个阶段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学期、分重点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展[2]。2.规范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质量。教学大纲是课程进行的主线,教材是课程进行的“剧本”。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在大纲的统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认的标杆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选用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再根据大纲选用几本辅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适当地选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类型和教师授课需要的教材。但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教材,都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用一本有教育性、实用性、指导学习功能的好教材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行。3.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规范学;二是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其他注重实践的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践报告、课后访谈等形式考核。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国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教师数量、队伍结构还是教师素质都需要加快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具体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这也是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的理由。其次,这支队伍因为刚刚起步,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学、职业指导、科学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再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要让教师走出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因为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任课老师要有计划地到校外进行调研参观,比如进行毕业生的跟踪、用人单位的回访和交流、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参观等。任课教师在调研参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课上得生动、鲜活、有说服力,才能与社会接轨,避免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才能使课程的经验属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教师自身多学习、多钻研,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自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基础,而这种提升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培训来完成。

篇12

2.1课程观———以学生为中心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求职时的社会环境、所在地区及国家的当前就业形势;清楚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提高社会适应力;树立市场经济就业意识;掌握一些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自我探索、制定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努力实施,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职场准备。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整体思路要地体现出引导性,关注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这种引导性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发展,而且要引导学生群体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规划,使学生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命运。课程应重视职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及不同专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应客观地面对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求职过程中的情感;解析学生因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带来的道德观的改变。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日常教学,立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场知识的实际应用,立足职业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效性。

2.2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强调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能力思维、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法治意识、求职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等。因此,课程标准化的建设应体现围绕各项职业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要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围绕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整合性。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和人格发展按体系向学生传授。

篇13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高等学校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直接实施部门,理应发挥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袭定了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中的主渠道作用

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思想教育、信息指导、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等几方面。

1.思想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中心。它的任务就是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并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

2、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和重要内窖。主要包括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分析、毕业生供需信息等。

3.心理辅导。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不步大学毕业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在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时,往往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因此就业指导时大力加强心理辅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4.技术指导。在双向选择中,毕业生迫切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来宣传、展示自己。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就业技巧和方法指导.使毕业生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二)现行的就业制度夏就业市场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

学校一方面通过联系和协商.向用人单位介绍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使用方向和毕业生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及具体要求,然后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和条件,指导和推荐有资格参加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和规定时间内.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相互达成就业录用协议.从而完成就业工作。高校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寻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结合点.使双方的需求选到统一,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了纽带与桥梁的作用。

(三)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探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高校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