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方案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学方案设计

篇1

随着实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例如出现频率较多的就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毫无疑问,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开拓了实验教学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实验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产生。然而,这些新名词却缺少严格的界定,经常被混淆,本文从实验教学的内容、目的、要求等出发,对它们进行了界定。2.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指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提出了某种假设,然后对这种认识或假设进行验证,进而确定正确与否而进行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验证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性理论的确立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关于验证性实验,它最突出的一点是注重探究的结果,而不是探究的过程。2.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几个章节或几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来达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前,广泛查阅资料,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确保实验内容具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所做的实验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综合知识来完成实验。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老师要设立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时要适时引导、点拨,相机行事,灵活应变,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2.3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结合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这个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无论是训练内容的深度或广度还是层次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实验的探索性更强,它与科研的联系程度更加的紧密[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实验的时候,不再是面面俱到式的讲解,也不再控制实验的进程,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遇到问题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做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4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指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等形式,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实验。它可以发掘出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潜在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性实验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这才能使学生创新欲望能很好的保持下去,这样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是在我国新形势下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4]。

3大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案设计的案例

在总结我校开设物理实验50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调查分析了我校和本省内其他部分高校物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设计了以下《大学物理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3.1绪论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总是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和理论,然后通过实践来检验它。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关系特别密切,它的所有成果都是来自定量的实验,或者是运用定量的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它还会依靠实验而取得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定量的实验科学。通过对物理学实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比较系统地培养,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课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物理实验课有其独特的自身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3.2教学目标通过每个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3.3教学要求(1)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逐步地提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验证理论的正确方法,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并且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基本仪器(如读数显微镜、电子示波器、分光光度计和光学显微镜等);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如电流、电压、频率、压强等);培养学生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地分析和处理,初步具有科学实验的能力。3.4备课要求3.4.1教材分析物理学实验教材国内发行的就有几百种,我校是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生源情况,选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学实验》,该教材的特点是比较符合中医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教学条件。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恰当、逻辑分明、编排合理,力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物理素养。3.4.2学情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一是随着高校的招生不断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不够。二是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的难度较大,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做物理实验的心理。三是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以上这些问题,在备课时都要给出解决方案。3.4.3教学设计(1)课堂语言设计。教师要将实验教材中的内容,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2)上课框架设计。实验课要分若干个层次,要将各个不同内容放在不同的层次上。(3)教学时间安排。教师要把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好,确保高效地利用每一堂课。(4)实验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选择设计一个能够很好表达本实验内容的方法。(5)课堂小结设计。这一部分,可以是老师归纳,也可以是学生总结加上教师的点评。(6)课后学生作业。每一次实验后,教师要布置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教师还要认真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学生提出批改后的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4.4课件要求(1)教师在制作实验教学课件的时候,要做到条理性强、无错别字和语法错误。(2)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课件时,要注意重点内容突出,逻辑性强。(3)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熟悉实验内容。(4)教师在课件的结尾部分,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3.4.5课外活动(1)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把一些相关实验书籍推荐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本实验的掌握。(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教师最好能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QQ群,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会做的步骤和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指导和解答。(4)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

篇2

景观设计;方案设计;初次引导;教学方法

景观规划概念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景观建筑学领域现代景观建筑学之父FrederickLawOlmsted基于纽约城中心公园的设计,于1858年首先提出“景观建筑师”一词。 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西方现代景观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其他艺术领域,范围也相当广泛。景观设计专业也是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专业之一,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讲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艺术类院校的招生在学生入学前通过高考专业测试,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学生对绘画有一定的功底,这也对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大一学年中,主要是对于绘画基础的扎实训练,开设设计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透视、写生等专业课程,并且从理论上对景观设计原理、景观设计概论进行系统的讲授,逐渐渗透景观设计思想。直至大二开设景观设计专业课,接触设计方案及项目。但在最初阶段,怎样引导学生开启设计思路则是专业课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所在。

一、教学过程中初次引导遇到的问题

1.不知如何构思

绘画到设计的转变是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大一开始,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仅仅局限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的理解,不少学生认为画好画表现好构图就是学习的全部,其实并非如此。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好构思好创意才赢得一个精彩的开始,方案的设计是重中之重,表现固然重要,但设计思维的养成却需要从最初逐渐锻炼形成,这也需要专业课老师的正确引导与设计流程的准确渗透。通常第一门景观设计专业课是广场设计,地段不会太大,以长方或三角地带为主。在接触过草图大师、CAD的软件学习后,虽对软件的操作较为知晓,但当把地段图下发后学生仍然束手无措,不知如何构思。往往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是最难的,要把学生的思维从单纯的绘画中带到一个更加丰富的领域,绘画是基础,对美的认知是基础,如何构思则是需要突破的新领域。作为专业课老师,接触过大量的方案设计,对于设计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而初次接触设计的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设计经验无疑是仅有的捷径。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设计,带领学生去实地体验、调研考察,逐渐形成设计思维。

2.不知道要画哪些从哪开始着手

从思考到落实纸面经常是同时的,方案初期的草图阶段就是大脑思考过程在现实中的体现。不知如何下笔,往往是初次参与设计者的疑问,其实最简单的比喻就是画素描,从整体到局部。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引导是尤为重要,好的设计构思要从想法转变到实际,必须要有图纸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准确的告诉学生要画什么怎样画,例如起初要确定轴线、入口、功能分区、景观节点、道路等等,这些都是思考过后首先要确定到纸上的。

3.设计顺序的混乱

谈到从思维转变到纸面,就要谈谈学生设计习惯的养成问题。不少学生开始就直接思考平面图要怎么布置,填鸦一样的完成一幅形式美观功能分区齐全的平面图后就确定方案,当需要完成分析图作业时反过来在平面图上找景观轴线,为自己的平面图设计编造一个设计思路,这些设计顺序是完全错误的。其实这与教师的教学引导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第一门专业设计课的方案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设计顺序。

4.为完成作业而绘制图纸

这个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度不够,经常是为了完成作业而绘制某些图纸,满足作业中图量的要求。设计图应该是为了方案的表达而存在的。

5.效果表现影响设计思路的表达

效果表现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手绘效果表现,一方面是软件的应用。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软件基础的学习后需要大量的案例操作才能熟练掌握。第一门专业设计课,软件即是新学的,设计方法也是生疏的,因此在效果表现上或多或少的会对设计思路的表达产生负面的影响。

6.脱离实际实际是指真实的情况,客观存在、现实存在的事物。学生的设计往往表现在表面,例如提到水景观就想到做水池,并没有去充分考虑现实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7.现状调研抓不住重点

地块的现状调研是开始切入设计、体验尺度、观察地形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初次接触景观设计的学生来说,外出考察无非就是走走看看拍拍照,甚至觉得去不去无所谓单纯的停留在纸上谈兵。教师要强调考察调研的重点,是对地形的了解,尺度的感知,气候的感受,植物的认知,周边环境的调查等等,只有清楚地掌握了这些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改造或者设计阶段,才能符合实际,融入当地景观环境。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

1.从临摹再到设计

如开始学画一样,教师的示范、讲解都不如落实到纸张,多画多想,同样临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从优秀的案例中体会设计构思设计思路以及它的表现方法,能够最快速度的让学生理解设计的过程,体会设计师的设计思路。

2.给定主题进行设计

通过确定主题,给设计思路一个框架,平面图设计形式化、图形化。丹麦著名设计师安德松认为,景观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最基本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空间,这种空间是人们能够更好地使用的空间,是一个舞台,而不是一种布景。

3.功能分区与平面图形结合改进

在设计初期功能分区要首要确定,服务的对象服务的人群以及功能划分对布局的影响要统一考虑,平面图形式化的同时要考虑实际空间功能。

4.三维整体构思

草图阶段平面图与立面图、透视图结合设计,整体把握空间尺度,层次感。重视草图阶段的课程安排。

5.课时安排上构思大于效果表现课时

通常一门专业课程在开课之初便把作业地块确定下来,之后进行设计绘制,多数学生拿到地块就开始动笔,忽略了思考的过程,那么就需要专业教师在课时安排上尽可能多的安排构思草图的时间。当草图方案定稿后,软件或者手绘仅仅作为效果表现而安排,而并非边做边修改,让前期构思充分到位。

6.重构思轻表现提高学生创作热情

对于初次接触方案设计的学生来说,表现技法上还处于生疏的程度,尤其是对于软件的应用,手绘亦是,所以注重构思,放松对效果表现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对设计产生更为深厚的创作热情,避免被软件应用遇到的困难影响设计兴趣的培养,这种学生学习的心理是老师需要更多关注的。

7.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流促进完善构思

艺术类学科对于图形艺术总是敏感直接的,但语言表达上往往是弱势,方案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设计图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对方案的推销,语言组织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讲方案也是一种锻炼,设计说明的编写同样是对设计图的总结和概括,师生的交流互动对方案进行推敲是学生快速掌握设计方法的一种锻炼方式。

8.大量现场图片讲解以及现场考察的结合

天赋也是需要培养的,需要好的引导,对于这一点专业老师应在平时就积累大量相关案例、图片并在课堂进行讲解分析。掌握行业动态及设计前沿,这对学生进入设计者角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场考察也是不可或缺的,针对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设计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对带领学生走入景观设计之中的领路人。

篇3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主题教学法”是一种新的中职教育教学策略,它的教学实践应用是一种有效、创新的课程改革尝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体验和分享,在相互激励与探索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新知,培养能力,丰富情感体验,达成三维目标。自从前几年同事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学习回来后,经反复交流、教学应用、教学研讨,带动我们专业课教师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相吻合的。下面以中职服装设计课的一次教学案例设计作以具体阐述:

班级:中专二年级

课程:裙子构成原理

日期:(具体日期)

期限:四课时

总体目标:让学生掌握裙子的结构原理,具有在基型的基础上变化其他款式的能力

分段目标:第一课时,裙子的构成原理

第二课时,裙子的基本制图

第三课时,裙子的款式变化

第四课时,对前三课时的回顾与整理、复习

主题:原型与变化

科目:裙子的结构原理;裙子的结构线与人体的关系;裙子的基本制图;裙子的款式变化应用

前备能力:1.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下装中裤子的原理;

2.下装中裤子与裙子原理、原型的区别;

3.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掌握能力;

4.学生具有的动手打板能力;

5.学生具有的缝制工艺能力。

学习内容:1.基本概念:(各种结构线的名称,在人体的具体部位)

2.基本知识:裙子腰省的来源,前省与后省大小不同的原理,裙片基型中后片大于前片的原因

3.技术掌握方面:学生通过对人体、人台的观察,掌握裙子腰、臀部位结构原理

评估标准:(40分)

1.学生对人体结构是否具有准确的观察能力(10分)

2.学生对所观察的问题是否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应用的能力(12分)

3.学生是否具有准确在人台上应用布料、珠针、标示线、量具等工具表,结构原理的能力(18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资料:

1.教学参考

2.投影仪、人台

3.提前缝制一条基本型的样衣

学生资料:

1.纸张、布料

2.查阅书籍资料

技术方法:

因学生在学期中途,要求对工具的使用熟练程度有所提高

造型手段:

通过四课时的学习,对原理已有一定掌握,在款式变化中,用同一种材质体现不同效果

空间结构:二维到三维的过渡

阶段进展及课时安排:

教师讲解:原理篇(0.5课时);师生交流讨论(1课时);学生提问(0.5课时);学生实践操作(2课时)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主题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某个主题确定后,学生围绕它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改过去对知识的掌握单纯依赖老师的讲授的固定模式。克服对知识掌握的依赖性,使学习由被动盲从到主动探究。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这样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更有利于中职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锻炼。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交流、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各个方面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在轻松的气氛中,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是一种真正适合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方法。

篇4

课程主要是关于状态空间的基础理论,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在理解有关状态、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系统矩阵与稳定性的关系,线性系统状态转移的过程,能控性、能观测性,与系统设计的关系,掌握并灵活运用极点配置,观测器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掌握模型转换,李亚普诺夫矩阵方程的解法,掌握运用状态反馈对系统进行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学会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辅助分析设计的基本技能,为日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做到对各章概念融会贯通,解题方法灵活运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现代控制理论的研讨式教学方案设计从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训练载体、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设计了以知识点问题为主线,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研讨式教学、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现代控制理论研讨式教学知识点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学习对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系统综合方法。即建立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模型,特别状态模型的三种实现能控标准型、能观标准型、约当标准型,以及各种模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模型建立后分析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利用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为了改善系统性能,然后对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即利用状态反馈实现极点配置,为了解决状态不能直接检测的问题,利用带状态观测器进行状态反馈系统设计。

(二)现代控制理论研讨式教学模式

1.通过理论教学应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了解自动控制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建立控制问题的系统观,学会用控制系统的思想理解问题;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重点掌握由传递函数(矩阵)到状态模型的三种实现:能控标准型实现、能观标准型实现、约当标准型实现;掌握如何求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和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掌握线性连续定常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概念及判别准则;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李亚普诺夫第一、李亚普诺夫第二分析法;掌握通过反馈设计控制系统。重点掌握状态反馈能任意极点配置的条件和利用极点配置实现状态反馈,重点掌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实现;掌握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设计。

2.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数字仿真软件解算实际控制问题,学会掌握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分析,通过对MATLAB软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模型变换、典型系统的响应分析等语言,提高解决控制问题的计算与分析能力。通过模拟仿真电路实验,提高学生控制电路调试与实现的能力。通过控制理论实验装置,学生根据自行设计的控制理论教学实验电路进行模拟仿真电路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整个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开展研讨式教学,本课程共设计了五个研讨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探索知识的精神。针对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综合知识测验和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实践和研究性教学,学生基本具备运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初步完成今后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基本控制任务。

三、研讨式教学训练载体的设计

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引例进行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式教学,按照知识点进行研讨式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查阅文献和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的能力;配合课后练习对基本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重要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效果检验。每部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知识运用的训练,配有大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训练项目。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

1.习题。根据各章知识点,每章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课堂研讨式教学。第一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一:如何从各个角度建立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讨论状态空间表达式实现的非唯一性。第二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二:讨论求解系统方程响应的不同方法。第三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三:讨论能控性能观性的含义。第四章课堂研讨式教学四:讨论稳定性的含义以及判别稳定性的各种方法。第五章课堂研讨式教学五:讨论如何实现系统综合,以及实现极点配置的各个反馈结构的优缺点。

3.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第一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二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三章随堂测试一次,第四章随堂测试一次,第五章综合测验一次。

4.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课后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共三次。第一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建立一个实际控制系统不同形式的模型(如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等)。第二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用不同方法求解控制系统的方程,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第三次根据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用不同方法判别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总结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5.实验教学。实验内容:(1)控制系统的不同实现。(2)状态反馈极点配置。基本要求:观察实验结果,有一感观印象,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验证所得的理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训练他们整理资料、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严格的科学作风。

四、研讨式教学的训练组织形式和安排

1.练习题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教学日历,布置课后习题;阅后,下一次课,根据习题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

2.课堂研讨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讲授内容,布置讨论题目,10人一组,讨论后演讲,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点评。在研讨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提醒和引导,控制研讨的进度,避免研讨过程散漫。

3.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教学日历,讲完本节内容后,随堂进行,可以参考资料,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收卷后,课后阅卷,给出成绩,课上根据测验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

4.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课堂上布置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学生课后完成,可以查阅资料文献,独立完成,根据要求对所用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需给出参考文献。

5.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和安排。根据教学日历,讲授完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后,联系实验中心,安排实验任务,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五、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与标准

1.学生成绩考核形式与比例。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随堂测试及综合测验×20%+课堂讨论及大作业×10%+实验成绩×10%

2.课堂研讨式教学成绩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研讨式教学成绩进行评价: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及流利程度,能否恰当运用控制理论相关知识点,能否正确回答问题,能否提出自己的见解。

3.综合知识应用大作业成绩评价。主要从大作业的问题的分析过程质量和撰写质量两方面评价。包括对问题的提炼能力、能否提供清晰的解决方案、能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正确进行分析、能否正确提炼出结论。

4.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理论计算、实验电路的设计及分析、预期结果和实验结果、报告的撰写及结论进行评价。

篇5

儿童三至六岁是心理发展阶段的幼儿期或者是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教育必须适应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不同年龄特征儿童的学习需求。

在注意方面,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但是,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艳丽的对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可见,兴趣对于唤起注意的作用。

在感知方面,依然是缺乏对于事物的观察兴趣和耐心。然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调动观察的兴趣,引起有意注意,达到感知的目的。

在记忆方面,是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对于一些有兴趣的事情和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能够记住。原因是形象材料生动具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和他们好奇的心理参加识记,提高了识记效果。

在思维方面,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的形式并且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必须为幼儿思维的发展创设具体的、直观的环境,加快过渡,提高思维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条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落实指导纲要,就要充分注意幼儿学习的认知特点,要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必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引起他们充分的有意注意,调动他们感知的兴趣,强化记忆,促进思维的过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幼儿教育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二、情景教学法的优势

所谓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中教育工作者通过模仿一些真实的情境或者营造合适的氛围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育的历程中,幼儿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它决定了孩子未来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起来。情景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其具有诸多的优点。在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无论是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处在开始发育的阶段,对于学习也是处在逐步接受的一个过程中,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经常性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没有完全吸收。

情景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趣味教学法,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准备一些与所讲知识有关的道具、游戏等。在课堂上,以具体实践的形式和孩子们进行互动,把所要讲的知识通过行动予以表达出来,让孩子们间接地加以吸收。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抱有积极快乐的态度,就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主要涉及到专业的知识水平、语言上的组织能力以及肢体上的协调能力等等。在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问题,来刺激孩子们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自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给予适当地点评和引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明确自身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能够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这样更容易使幼儿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幼儿情景教学方案设计

1.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作为幼儿的朋友,要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引导幼儿去做,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为了给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直观情境,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入活动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把教室布置成特定场景,让学生直观理解对话,为幼儿提供一个融教育于情景中的多元化语言环境。然后,利用这个仿真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在情境中运用语言,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在模仿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语言实践情境时,可让幼儿表现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所说的话,引导幼儿主动发展、主动学习。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他们会自觉模仿,积极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的各种故事都搬上讲台。学生讲完后,教师要予以简练、恰切的点评,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婉转指出用词、选用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或者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2.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实物演示情境是以实物为中心,设置一个整体背景,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头脑中,以演示某一特定情景并进行思考的过程,即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能给学生以直观刺激,在仿编时,我对活动室进行布置,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布景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室内寻找相关物品,在逼真的情境中自编自演。同时,通过看图例进行仿编,展示教材中的实物,或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幼儿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发展。还可让幼儿根据各自的书包、文具盒和口袋里的物品进行互相提问猜测,这样既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句子。要让幼儿充满自信地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就应多鼓励幼儿,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也要对幼儿进行赞美,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只要幼儿有进步,就给予表扬,给他们戴上小红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幼儿思考,给幼儿留下质疑空间,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从幼儿自身实际出发,创设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让学生活跃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教师应经常创设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在辩论过程中,让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问题情境必须创设在生活与教材的连接处,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效果很好。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我向幼儿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中尽情想象、表达他们编出来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悬念式情境中,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敏芳.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思考[J].幼儿教学研究,2011(5):38-41.

[2]崔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的策略[J].学子月刊,2015(11):89.

篇6

二、评价量表的内容

1. 科学性和发展性

科学性和发展性是教学评价设计不可忽视的要领。没有科学性,评价的量表就发挥不了作用,评价出来的结果就没有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一名教师来说对其工作态度及成绩的肯定,所以,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一定要科学,公平。量表内容,应既符合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又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的现实作适当的改进和实践的优化。例如,课堂通常出现学习评价的虚化、泛化,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达成缺乏关联,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弱化,尤其是忽略对学困生参与状况的关注,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边缘化,影响到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方法指导,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针对这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遍因素,形成相应的评价内容指标,以促进教师改进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 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为追求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方案力求做到评价内容“具体不空、可测可评”,“不繁不多”。课堂评价量表内容至少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主要板块,表述简明且适应各学科共性要求的二级指标。其中,教学过程评价指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评价行为、调控能力、学法指导、学生关注、分层教学等。教学效果部分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提升等方面观察评价。另外,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鼓励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风格的形成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增设教学特色项目,将此作为附加分。为方便操作统计,在各项权重分布中,制定A、B、C、D、E 五级评分标准,评价者通过观察比较,按质对号入座给分,最后据各项分数统计形成相应等级,以减少评价的不合理差异。在评价方案出台之前,要经过试用,确保其实践性。

3. 整体性和针对性

教学是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教学评价的完整性应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从教学过程看,包括对教学的准备、过程以及结果、后续的合理评价。从教学的主体看,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评价。从教学的结果看,体现在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和在整个学段中的教学影响。从教学的表现看,既要关注静态、常态和对预设目标的完成,也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学环境上,既要评价对硬件教学设施的使用,也要考虑教学氛围、人文关怀等软环境的建构。从评价的主体看,既关心评价者的评价过程,也看重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每个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方案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同时,由于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色,加上教师的个人实际和风格、班级的层次、学生的水平等因素,不可忽视方案的针对性。

三、注意事项

1. 考虑学校班额的实际

篇7

一、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其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凭证和账簿的设置:

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时,记账凭证可采用通用格式,也可采用收、付、转三种格式。账簿一般采用三栏式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三栏式总账,明细账可根据需要采用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或多栏式。

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1. 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

2.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3. 根据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4. 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

5. 日记账、明细账分别与总账定期核对;

6. 根据总账、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

四、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36-05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则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设计能模拟真实项目活动的综合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完成完整的项目任务过程中,获得全部课程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它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对课程实现方式的探究。因此,高职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展开。

一、高职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简介

员工关系管理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由各级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来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并确保为员工、企业和社会增值。包含的内容有劳动关系管理、法律问题及投诉、员工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员工冲突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员工信息管理、员工奖罚管理、员工纪律管理、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工作扩大化等,广义上还涉及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等。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主管的工作职责和职业能力应是:劳动合同和相关协议的起草、制定和签订等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上岗、离职面谈及手续办理;处理员工申诉、人事纠纷和意外事件;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自觉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引导公司上下及时沟通,完善员工建议制度;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和体系,执行合理的考评程序;组织员工满意度调查;谣言、怠工的预防、检测及处理;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引导员工价值观,建设积极有效、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国家法律、法规、公司政策、个人身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组织员工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等。

二、项目的设计

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要完成项目设计,而项目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开发一套新颖、独特、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项目。项目是指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的基本特征:①项目开发是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组特定目标;②项目受到预算、时间和人力等资源的限制;③项目的复杂性和一次性;④项目是以客户为中心的。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应定位于项目任务的实战模拟。实战内容重实用、强发展;实战方法重体验、强操作;评价方式重绩效,强过程。所选项目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但必须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前提是要熟悉项目的运作模式。

1.项目的选取。项目选取的基本原则:①典型性。即所选项目要具有典型的职业意义,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②覆盖性。即项目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要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③可迁移性。即项目应随着条件和技术的变化而更新,可以替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④可行性。既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又要考虑成本费用等因素,选择有条件、可实施的项目。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学院此前举办了人力资源实践专家访谈会,研究了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员工关系管理项目体系的构建,课题组又先后到周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行业企业专家和岗位能手,研究大量经典案例,对员工关系管理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根据产品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了本课程的项目内容。

2.项目内容框架。项目内容的框架结构,应采用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每个项目都应涵盖学科知识、技能训练、工作任务、产品项目这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功能和教学形式有所不同,其学习内容是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它们既有区别,又互为联系和补充,形成了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内容序列,这种设计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如图1。

3.项目的描述。笔者根据多年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员工关系管理的感悟和理解,运用课程开发的一些关键技术,为员工关系管理课程选取劳动关系管理等6个项目。下表是对这6个项目进行的描述。

三、项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及课程要素所做的原则性规定,不具有太多的可操作性,它是课程教学指导的重要文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分、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要求、学时分配、考核方式及标准、教学场所与媒体、教学资源等。通过校企合作研究确定,完成从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

2.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是职业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项目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根据项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对职业的项目任务和行动过程进行教学转换。

学习情境的基本特征:①学习情境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复合集成的、系统建构的。这是由职业情境的多样性决定的;②学习情境是难度分层、内涵有别、效用各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加以甄别、确认,并遵循认知规律和能力建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内在逻辑顺序加以科学编排,序化组合,以利于学生在梯次递进、逻辑序化的课程情境中掌握不同层级的知识和技能;③学习情境是范例筛选的。所以,必须对学习情境加以提炼、筛选。学习情境设计的任务:描述工作情境;确定学习任务;确定各情境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时间;确定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条件和环境要求;设计教学流程,确定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我们可以为每一项目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由若干个任务驱动,以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其教学内容应包括对应工作过程的6个环节,即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图2是以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中员工满意度提升工作任务为例的学习情境设计。

3.项目教学法与课堂组织。项目课程实施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信,促进师生课堂互动,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项目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任务的模拟,模拟方式是按照“项目导入―工作任务示范演示―基本知识讲解―工作任务训练―项目总结评价”的流程进行。教学中可以配合使用其他传统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情景表演、案例解析、职业认证、校外实习、模拟竞赛、专家讲座、课程网站自学辅导等。学生以项目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工作过程的各项任务,并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参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根据项目的组织原则实施教学和考核。

为了营造学习的工作氛围,深刻理解项目环境,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模拟的职场,特别是对管理软件虚拟项目进行分析后,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全方位的公司经营场景。下面是针对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即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任务,所展开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通过对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任务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同时,还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开展实地模拟训练,组织学生对劳动争议热门话题进行辩论,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培养解决劳动争议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图3。

4.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准备。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广义上也应该涉及教育政策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①项目课程教师资源;②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录像与照片等;③支持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资源,包括案例、优秀作品积累、企业资料等;④引导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包括引导教师资源和引导学生资源两部分,前者主要指教学程序设计,有岗位任务描述、知识学习、学习情境设计、项目活动引入、示范与模仿、能力训练、质量评定等;后者主要指项目任务书;⑤学生操作用教学资源,包括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仿真操作软件、仿真设备、实际工具设备等。项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应根据项目课程设计理念和实施需要来进行,切不可把它搞成学校的面子工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准备是伴随着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员工关系管理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是:①建立“双师”教师队伍,组建项目课程团队和专家工作室,进行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推进教师角色的转换;②充分掌握员工关系项目的背景、知识、技能和相关信息等,制定项目说明书、任务清单和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式,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合作研究,校企共建员工关系项目实战教材,教材应该按“任务驱动”的思路来设计和编写;④精心设计全套教学资料,包括课件、教学网站、素材库、实习指导书、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学步骤、教材光盘等;⑤建造一个“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资源环境、多样化的实践环境”,以完成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立体式“教与学”的过程;⑥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拟设备、模拟软件的投入力度。按照项目教学组织的要求,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

5.考核评价方法的制定。建立与项目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为依据,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的标准主要依据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项目或任务完成的工作成果的质量进行鉴定与评价。其工作成果可以分为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两部分。有形成果主要是绘制的各类图表、计划书、策划方案、调研报告等,主要采用项目成果展示、答辩、企业专家测评等考核方式,进行可行性、客观性和创新性的评价,采用量化的评价指标。无形成果主要是一些服务性的项目或任务的成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客户反馈等形式获得,从而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主要指对学生完成项目或任务过程中情感、态度、知识、方法、技能和行为等作出评价,考查学生的职业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并加以改进提升。确定每个项目评价的指标,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指标,包括考勤、知识、作业、操作等,各指标所占分值权重由项目特点决定;二是软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责任、工作规范、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实训室在线测试、笔试、软件模拟操作、现场实操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郝德芳.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近几年我国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教学模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最佳选择。将这一改革成果很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快速提升每个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每个课程改革者最大的心愿。然而,现实的教学条件与理想的教学条件总是存在着各种差距,这就使得许多老师无法将设计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直接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以致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部分课改成果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目前,有的学校教学设施投资力度大,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和一体化教室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学校将传统的教学安排也按课改需要进行了改革,即将一学期的几门专业课程按一门课学完之后再学下一门课程来安排教学时间。这样做虽可实现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但学生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短时难以适应改革后的教学;同时任课老师需连续满负荷工作。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绝大多数院校目前还是只有部分专业课程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设施还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教学安排还是传统的。所以,教学改革需要改变观念,需要结合实际,更需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的探索

《配电线路施工》教学团队的老师经过近三年的反复实践、反复讨论、不断改进,发现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即使没有一体化教室(甚至教室与实践场所距离也较远),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下,还是能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得很好,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应有的提升。只是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观念,将学生引向教学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习惯于既主导,又主演,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坐到了被动接受的观众席位。长此以往,学生的惰性被一天天养成,思考的习惯没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没了,更不用说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老师焦心,学校担心。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查资料,解决问题,做计划,并进行实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首先需先改变自己的观念,站对自己的位置,学生才会有可以训练能力的位置可站。其次,老师应将精力放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上:设计好每一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活动方案;组织好每一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用情、用心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努力训练自己的各项基本能力。如:在任务引入时,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前需通过各种渠道――班主任、上届代课老师、学生问卷、与学生座谈、与班干部聊天等了解清学生的心理),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想知道的),又能顺理导出完成任务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在资询环节,教师应为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而设计出既必要又充分,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9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引导问题。给学生成就感,让学生找到自信。在整个课程中,教师所设计的引导问题还应该是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媒介。在决策环节,老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进行人员分工,让每个学生在后期的实施阶段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老师是导演――主要把控活动方向、进程和安全,启发学生寻求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协助学生成为事业上的赢家。学生是演员,是学习任务的实施者,查资料,自学相关知识,独立完成引导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与老师探讨问题,独立编写任务实施计划,与同学、老师探讨任务实施计划并做出最后的决策,按计划完成任务实施并及时进行总结。在任务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就其位,各谋其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启发技巧、尽最大努力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也能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牢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学生能做到的老师最好不要开口;通过启发、点拨学生能做到的,老师最好不要多言;通过演示学生能会的,老师最好不要手把手地教。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且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相信他的能力的。给学生自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钻研的时间和体会总结的时间。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则绝不能怕学生错,只有出错,学生才能知道为什么不能那么做。

2.多用心,给学生一个适应的缓冲过程。由于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仅适应了被动接受学习而不太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所以,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变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缓冲过程,同时也需教师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如果操之过急,则会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以不会来抵制一切。所以,经过多次的试点之后得出,进行课改,不能急于求成,需在前后转折间用缓冲曲线来衔接,凡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考虑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同时还需考虑学生的适应性。例如,我们学校的教学安排是传统的,教室也与配电线路实训中心相距较远,但安排有两周集中实训时间。因此,在设计《配电线路施工》教学计划时(该课程共3个学习情境),虽然学习情境一是本课程中最简单的,但我们安排了总课时近一半的课时,因为老师要由多讲慢慢过渡到少讲;学生要开始尝试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学习情境二是本课程中难易居中,但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老师需要讲的变少,故安排了总课时的1/3课时。学习情境三虽是本课程中相对最难的部分,但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老师需要讲的更少,故安排了总课时的1/6课时。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实施环节,则将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在2小时内的关键技能放在课程教学计划内,其他任务实施环节则都集中放到实训周来实施。虽看似每一个任务的完成过程被拆分,连续性受到一定影响,但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效率却得到提高(这其实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是相一致的,任何一个工程单位都会为尽量缩短在条件艰苦的现场施工的时间,而做好充分的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且为减少来回路上的时间,一旦进入现场施工现场都是要连续工作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心观察,根据学生的表情反应随机应变,一开始一定是选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问,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没自信的学生要找他能答出的问题来让他来答;对于自满的学生则要选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要让他必须在老师的启发下才能回答正确;对于学生感觉茫然的问题,老师则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分析讲解。同时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出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开始分析、判断。对于通过分析已有结果的答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让学生体会成就感。老师也应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杨,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老师在最后归纳总结时要让学生知道只要努力,任务还是很好完成的。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思考之后,老师便可慢慢地让学生多做。

3.多用功,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1)建设一体化教室。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最佳条件是一体化教室。然而在一体化教室还没能建成之前,多努力、多用功,也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大部分学校而言,现有的条件距一体化教室的条件相差也不是很远。如:①多媒体――每个学校都是有的,老师可用它来讲课,学生也可随时用它来上网查资料,看相关的现场教学视频、现场操作视频;②工器具材料柜――只需在教室的一角立一柜,将一些简单的工器具、材料陈列其中,上课时即可在需要时就能及时拿来出来演示,使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更利于学生的理解;③图书角――同样,只需在教室的一角立一书柜,将所需的图书资料搜集于此,学生便可在资询环节进行查找学习。只要愿付出,慢慢地一体化教室也就会逐渐建成。(2)开发模拟训练软件。模拟训练软件的应用,可使实际操作时更安全、更规范,效率和效益更高。特别是像配电线路施工这种训练危险度高、耗材成本高的课程,则显得优为重要。课程组成员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模拟训练软件之后,学生便可随时上机训练,没有安全之忧,不需老师监护,且不需要高成本材料的消耗,最关键的是学生能在模拟训练软件的引导下,抓住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及其操作技巧,掌握任务实施过程中危险点的预控措施,养成标准化作业的习惯。后期再进行现场实训时,学生明显比没进行过模拟训练的学生要自信,做事的条理性更强,操作起来也规范得多。在安全方面学生还能做到相互提醒、监督,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功率提高,耗材成本降低,学生、老师及学校多方受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老师们能抓住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核心――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找准自己的位置的同时将学生也能引导到正确的位置,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同时,遵循教育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的成长规律以及适应性规律来进行教学改革,则学生不但能接受,且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迅速发展并形成相当规模的中国国际货运业,不仅成为国际货物贸易、国际货物运输业以及国际服务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引发了对于货运行业人才的需求,国际货运工作岗位已成为蓬勃发展的职业热点。《国际货运》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在该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呈现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操作,做到“教学做”一体,使学生掌握国际货运的实际操作技能,成为货运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行业专家对国际货运行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岗位为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课程。根据国际货运公司的实际岗位,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选取单证员、操作员、业务员、客服专员4个岗位,针对岗位开发了10个教学项目,18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通过任务资讯、任务计划、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控制、任务评估环节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掌握各岗位的工作流程、职责和各岗位间的衔接关系,使其具备一定的业务实操能力、适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国际货运》是门实践性较强的操作课程,通过实训教学,学生能掌握如下的岗位技能:(1)审单和制单技能。国际货运进出口业务中涉及大量的外贸单证,如箱单、发票、提运单、报关单、报检单等,学生在审单和制单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单货一致”。(2)国际货运操作技能。货运操作是本课程的重点,学生经过一系列货运进出口操作项目的训练,全面掌握订舱、装箱、集港、报检、报关、装船、签发提单等各项业务操作,顺利为货主完成进出口货运业务。(3)客户开发技能。客户是国际企业生存的命脉,开发客户和维护客户是货代企业运作的重中之重。课程实训中设计了一些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开发和维护客户方法,如电话营销、网络营销、当面拜访等。(4)客户服务技能。国际货运属于服务性行业,一个服务性企业要能长足发展,必须体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灌输客户服务理念,让学生不是将完成业务量看成终点,而是将提供快捷、优质、客户满意的服务贯穿业务始终。

实训教学项目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中4个主要的岗位技能,选取货运公司的4个主要岗位:单证员、操作员、业务员、客服专员,针对每一个岗位开发相应的实训项目和实训任务,如表1所示。通过若干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全面掌握货代业务的操作,从而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项目1的制单操作是基础,学生初步掌握货运业务中主要单据的制作,为后续货运进出口操作打下基础;项目2~6的海、陆、空等货运操作是重点,学生需要掌握不同运输方式下货运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为将来从事货代操作和货代销售打下基础;项目7和项目8的设计是针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货代业务员,他必须能开发与维护客户而且还能处理货运中经常发生的意外事件;项目9与项目10的开发是为了培养货代从业人员的客服理念,国际货运公司客服专员需要与国外货代进行良好沟通与合作。

实训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方法灵活教学,根据不同教学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1)任务驱动法。本课程的实训内容由若干个任务构成,任务驱动法应用频繁,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教师由“唱独角戏的演员”转变为“拿指挥棒的导演”,指导学生完成任务。(2)分组讨论法。任务下达后,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如何完成任务、如何分工、怎么合作等各个方面展开讨论。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3)情境模拟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软件模拟实际工作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如外贸公司、货代公司(单证员岗、操作员岗、业务员岗、客服专员岗)、船公司、码头堆场、海关、商检等,按照工作流程共同协作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实际工作情境,提高职业素养。

考核形式 《国际货运》课程实务性较强,需要打破传统期末闭卷考核形式。课程考核方案可以运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考核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技能运用,每个任务都要根据任务评估这个环节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本门课程有其对应的“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所以终结性考核必不可少,通过强化综合知识运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者有机结合,考试形式多样化,对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更加合理。

基于实际工作岗位开发学习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思路来设计《国际货运》课程的实训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性课程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课程实训项目中的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靳荣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货运服务与组织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

[2]郑胜英.高职院校国际货运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3]邓小乐.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9).

[4]冯芳.高职院校《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初探[J].北方经贸,2010(12).

篇11

②问题猜想与探究结果的符合程度

A.完全符合;B.不完全符合;C.不是很符合。

③实验过程

A.实验方案新颖,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能如实记录数据,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B.能够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基本正确,数据记录基本符合要求,能够分析处理数据;C.实验方案不成熟,实验操作不熟练,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粗心大意。④科学探究方法A.完全掌握;B.基本掌握;C.没有掌握。【评价标准】将四项的分加起来,A为5分,B为3分,C为2分。总分>15分,为优;11分≤总分≤15分,为良;8分≤总分<11分,为差。

(2)小组评价

①参与热情

A.积极配合分工,认真完成任务,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B.服从工作分配,完成任务,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C.在组员的提醒督促下基本完成任务,但不肯参加小组讨论。

②学习态度

A.善于动脑,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B.能在组员提示下或借助辅导书解决问题;C.不善于动脑,遇到问题总想依赖别人。

③合作意识

A.协调分工,坚持原则,尊重他人,善于与组员交流;B.能接受他人提出的合作要求,并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善于交流;C.只是完成分配的任务,不愿多做,也不愿和小组交流。【评价标准】将三项的分加起来,A为8分,B为6分,C为4分。总分>20分,为优;14分≤总分≤20分,为良;12分≤总分<14分,为差。

(3)教师评价

①提出问题

A.能认真思考,能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B.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C.提出的问题不具有科学探究价值。

②猜想与假设

A.能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B.对问题的解决方式提出假设,但不能合理预测实验结果;C.对问题解决方式的假设与实验结果的预测不合理。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A.能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设计的探究方案新颖,能有目的地选择探究活动所需的器材;B.能在老师或组员的帮助下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过程,选择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器材;C.照搬别人的探究计划与探究过程,不能合理选择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器材。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A.能按器材说明书进行操作,多次反复测量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B.实验操作基本正确,数据记录基本符合要求,但实验做得不够精确;C.实验操作不熟练,记录数据不够完整,有时会编造数据。

⑤分析与论证

A.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能够正确解释与描述探究的结果;B.能够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能基本解释和描述实验结果;C.误差较大,实验的结果有些牵强,不能正确解释与描述实验结果。

⑥评估

A.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不断改进探究方案,能写出详细的探究报告;B.能发现一些新问题,但不能及时改进方案,探究报告不够详细;C.很少发现新问题,探究方案改进不足,探究报告写得太过简单。

⑦交流与合作

A.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发挥团队精神;B.基本上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接受他人的合作要求,能听取他人的意见;C.不愿和他人合作与交流,固执己见。【评价标准】将七项的分加起来,A为8分,B为6分,C为4分。总分>48分,为优;40分≤总分≤48分,为良;28分≤总分<40分,为差。

篇12

1引言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理论教学,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被极其详细地分析和解释,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是否听懂、教师讲解地是否详细”为评价指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比较轻松,只需听懂即可,但问题在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即有理论功底,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听中学”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是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缺乏针对自身不足的而设定的明确目标,工程实践能力更是难以提高,其能力构成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对于极其强调实践能力的软件行业而言,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更为明显。软件开发过程所需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素养等在“听中学”教学模式下则很难涉及。因此,在软件人才培养中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培养符合软件产业需求的人才是软件教育领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教育学家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并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大量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做中学”理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许多教育家也在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层次实践“做中学”理念。如: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Roger Schank在美国多所小学、中学和大学尝试全新的“做中学”课程体系,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学院运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设计了整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Nobel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博士以“动手做”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也得了广泛认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韦钰也在中国中小学中推广Leon理论等“做中学”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和产业需求,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也在本科教学中探索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教育而言,如何高质量地培养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人才,是我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在分析和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本科教育中大力开展了以“做中学”为中心思路的教学改革和尝试。本文总结了我们在“做中学”理念的实践方面进行的实践研究。特别是针对具体一门课程,设计了一种体现“做中学”理念特点的教学方案,并成功在一个年级中实施。

2 “做中学”教学理念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其目的在于为信息产业培养高质量的从业人员。但软件人才培养更侧重与工程型人才培养,这与我国目前以科研人才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探索新的、适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各所软件学院共同关心的问题。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的特点,不同软件学院探索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不同的实践体系。比如:针对“软件工程”这门非常重要而易流于形式的课程,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探索了在互动的前提下,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了有效的实践环节。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从规范的角度对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以工业化为核心研究了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都试图突破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本科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较为深入地探索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挖掘,我们认为“做中学”教学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特征:以经过裁剪的适合案例为课程依托,以教师引导和监督、学生自治为中心,以团队为基本组成单元,以阶段任务为驱动,以阶段讲评为交流窗口和考评依据。

对于上述特征,具体解释如下:(1)案例:合适的案例是“做中学”的实施基础。良好的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能贯穿课程主要知识点、同时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的案例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深入。(2)教学过程控制:在“做中学”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既不能变成另一种“教师讲、学生听”,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和监督整个过程,在案例开始阶段及时讲解最为基本的入门知识;在案例进行阶段不断发现和总结各团队的共同问题,及时解难释疑保证案例顺利进行;在案例阶段讲评阶段,要及时指出各团队与最终目标的切合程度,鼓励创新。同时,一定要明确教师不过分干预各团队的正常进度,不硬性规定具体细节,保证团队的自主性。(3)组织方式:案例完成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每个团队由3~4人组成。团队不宜过大以保证效率,同时应当在团队开始组建时,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鼓励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4)阶段任务和考评:案例应尽可能地分解为以周为单位的阶段任务,督促每个团队按周完成给定的任务。同时,结合课程实际,以每周或几周为单位要求每个团队制作演示文档,进行公开的阶段汇报和作品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明确各团队进度,促进团队之间的交流,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案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做中学”理念融入“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教学中,总结了一套体现“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案,并在两个教学班(62人)中进行了实施。实施效果表明,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3.1教学背景

软件设计者对软件系统运行环境硬件技术是否了解、了解多少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软件系统的性能,“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作为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而言,课程为学生提供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软件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大多将其定位于专业基础课,并且汇编语言部分占据了一个相当的地位。如:北航软件学院将其放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范围内,包括两门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汇编语言部分单独占用了26个课堂学时。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在2005级软件工程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四门相关课程,其中:“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学院或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中的必修课,“微机原理与接口”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学院或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中的限选课,汇编语言有40个课堂学时和80个实验学时。分析中发现,偏向计算机底层知识的课程一般是系统性的进行开设,并兼顾了培养学生使用汇编语言进行底层软件开发能力,为以后学生从事更为复杂的系统软件的开发打下基础。但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湖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偏向于底层和硬件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这使得本门课程内容必须综合相关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和汇编语言等)内容才能使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基础。我院嵌入式技术方向也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特别是汇编语言编程能力,才能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游刃有余。而目前,总的教学改革是趋势削减必修课学分、降低授课学时。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如何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而,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侧重能力培养的“做中学”理念成为我们实践的教学模式之一。在课程实践环节中,“汇编语言”在沟通理论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阶段任务并不一定要求独立完成,但一定要独立理解实现代码的每一行。因此,特别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实践表明,在1:16的师生比配置下,可以达到让每位学生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

(2) 团队基本分:

能够按时完成每周所分配的任务,可以得到团队基本分55分。根据每个团队的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20分。

团队加分项:评为月度最佳(即:每阶段最佳)一次,加10分。

团队减分项:缺勤严重,组员内讧,互相推诿责任的团队可以给予最高20的扣分。

在团体分基础上对每个组员进行考核,对其成绩进行增减。

在项目进行中,阶段最佳团队以学生无记名投票为主。具体产生方式如下:每班8个团队,每4个团队评比出一个最佳团队,投票由另一个班的4个团队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给出。如果最高团队和次高团队的得票数差额小于4票,则由教师团队参与投票(教师团队有4票的额度)。

(3) 个人奖惩分:

增分项:组长加5分;组内被评为最佳组员一次,个人分加2分,上限为10分。

减分项:缺勤一次扣2分;每周极其不配合团队合作者扣2分。

个人表现分:指导教师根据每组实际表现可以对每位组员给予加/减10分的奖惩。

3.3实施效果

在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2006级讲授“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践课程时,我们实施了本文设计的“做中学”方案。实施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明显增加,教学效果明显。

在这些教学效果中,有如下几点是教学团队特别注重的:

(1) 学生不再满足于完成给定的任务,而是实现了许多创新性的功能。如:正确按下下落的字符使得该字符反弹到顶部;游戏节目采用霓虹灯式的闪烁效果;字符的爆炸效果;游戏难度设定,包括:加速和减速下落字符、同时下落几个字符等。

(2) 学生的团队意识、表现意识明显增强。这个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阶段讲评中,各团队所做的充分准备,如:精致的演示文档、认真准备的发言稿等。有团队为了能让每位组员都有表现机会,将演示文档分为不同阶段,轮流上台发言。

(3) 注重团队作品的独立性。抄袭现象是教学中让每位教师都极其头痛的事情,但在本次实践中,让教师团队满意的是,最终每个团队不仅能完成项目,而且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每个团队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品有与众不同之处,并且在公开讲评时说明团队作品的不同。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团队在展示作品时,特意逐一感谢了所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这让学习气氛更加充满了善意。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地方。比如:考虑到团队基础不同,可以考虑给出难度不同的案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考虑到后续课程的安排,可以考虑结合后续课程内容的案例,未必一定限定在一门课程中等。这些考虑将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探索。

4结论

基于“做中学”理念,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做中学”教学的实施方案,包括案例设计、团队组成、阶段任务设计、课堂组织、管理、考评等各个环节。同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各环节中需要注意的实施事项。在实际教学效果中,相比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做中学”教学使得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大大提高,嫩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芙清. 软件工程教育的思索与实践[C]. 全国高效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7)论文集,2007:9-15.

[2] 凌小宁,边耐政,林亚平,黄学东. 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软件教学模式[C]. 全国高效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2007)论文集,2007:47-51.

[3] 林怀忠,杨小虎,陈越. 软件学院中“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8):34-36.

篇13

1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思路

首先,实行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要有学校管理层的全力支持,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前提。同时全校教职工的配合也至关重要,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要动员全校的力量,由学校管理层倡导,全校教职工全力配合才能使整合优化工作开展起来。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相关制度。最后是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就是对整合优化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的活动。

2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原则

2.1目标导向原则

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要有一定的目标导向,这个目标导向为整合与优化提供了方向和考核的标准。把目标导向转换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就是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主观能动性,组成多功能团队,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也是以此为目标,重点考核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并采取相应优化措施使物力资源和教师资源得到整合与优化。

2.2人人参与原则

人人参与原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高校内部各个成员共同努力,严格贯彻执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上到学校领导,下到学校教职工,都要参与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各个环节,将整合与优化的观念融人到工作当中,使整合与优化相关制度、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2.3效益原则

效益是衡量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结果的最直接的指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投人产出效益和利用率,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处处体现了效益原则。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手段,使得教学资源的产出效益或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就可以认为教学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因此,效益原则是衡量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结果的最佳标准。

3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方案设计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方案设计是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整体思路得到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设计的,只有总体上有制度上的保证才能使整合优化方案顺利实施。

3.1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步骤

首先,由学校管理部门对全校教学资源进行清查,通过投人产出效益评价和利用率状态评价对教学资源进行状态分析。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将教学资源进行初级分类,分为:可优化资源和不可优化资源,然后对可优化资源中投人产出存在问题或利用率较低的资源细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再次,根据资源的性质采取相应优化措施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资源再次进行效益评价和利用率评价,回到最初状态。这个方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止。 3.2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其核心是要确立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把“为教师提供一流服务”作为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工作的出发点,在考虑问题、计划工作时要以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为重、为先。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而言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意味着必须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在学校管理中,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开发,致力于人才的合理利用,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始终坚持尊重教师的意愿、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转变高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师资管理模式。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转变.

其次,完善学术团队的激励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加人科研团队,必然要在学校政策和考核机制中体现出来,对科研成果的考核要将个人业绩与团队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构建学术团队考核指标要将能学术团队的组成和效益进行细分,使其反映学术团队的价值。

3.3物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打破部门界限,深化共享意识。二是共享资源IR的公开传播。

肖先.打破部门界限,深化共享意识。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有效的办法,资源共享可以促进创新、提高办学效益。而日前学校中大多数教学资源分属于各学院或部门,如大型仪器设备分配后通常归各学院的实验室所有,即使在闲置期间也不能由他人使用,甚至出现单人专用的现象,仪器设备的使用封锁在小团体或个人的小圈子里,导致了其利用率低和重复购置的现象。实现资源共享是提高物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更新‘伪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方便”的旧观念,从全局的层面上看待物力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力资源共享及其管理机制的建立不是大学领导和某一部门的行为,而应是从领导到教职工的普遍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现,必须以更新旧观念为先导。另外,建立共享机制不是简单地将物力资源集中起来,而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和使用上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