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意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1

一、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高度的实践性、普遍的认同性、广泛的参与性,推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磨砺大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培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执着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脚踏实地的优秀道德品质。人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体现出来,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实践,认识社会,在社会大舞台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知行统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学生在学校以接受课堂教育为主线,在课堂学习中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抽象的、间接的书本理论。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缺少实践训练,许多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能,难以直接用于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的诸多难题往往也不是依靠单一的理论知识就能解决的。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可以达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外化为实用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既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信息交流,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强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可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服务开发,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并不局限于童年,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定向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内在特性和社会影响的原因,许多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时出现了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这也反映了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在社会化中产生的诸多困惑。

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迅速、顺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深入社会,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发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实际差距,通过调整角色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成就动机,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从而逐步实现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四、引领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只有正确进行职业规划并顺利就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必须基于对社会需要与所学专业一定的认识,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正是实现这种认识的快捷途径。而作为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往往存在脱离现实的倾向性,喜欢仰望星空,缺乏脚踏实地;喜欢梦想,缺乏实干;空有知识,缺少能力等,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检验专业知识学习的一个优良平台。大学生在真实的职场情境中,能够增强对职业、行业、企业的了解,认识并深刻体验到学校人才评价标准与职场人才评价标准的差异,判定自身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等,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尽早设计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当前全社会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扑面而来。创新创业要求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新和创业素质、事业心、开拓精神等都有较高要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选题,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控制活动过程,许多富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检验、考察专业所学,体现学有所用、服务社会的价值。如果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与专业联系紧密,在各自领域里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从中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就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特色与科研水平的认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兴趣,调动潜在的创造力,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主动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转变就业期望和观念,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霞,高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32-34.

篇2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篇3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一种以实践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学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让在校生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作为就业指导者,如果我们能依托社会实践平台,建立一系列的考评制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对于我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代广大学生,在高中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大学里面临着步入社会和继续深造的压力,大多是在校园里通过书本知识教育成长起来的,由于受个人活动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面对社会的复杂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上几次网,看几条新闻就能行的。

就业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而实践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的契机。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等。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大学生要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将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以最少的时间适应职员身份、社会角色,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三)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且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分析等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毕业时不能顺利适应社会角色,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不符。就业指导者如果能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依据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于实践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能力,就业指导者应根据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重点,并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对每个同学量身定制,确定需要提升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1.引导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大学生活对于刚经过一翻刻苦拼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生来说,大部分同学虽早已明白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是“乐园”,但却常因对新环境以及专业化的要求而感到各种不适应,以致于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些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在这关键时刻引导新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价值,就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有助于其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从事职业添砖加瓦。

2.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尽可能地做好实践与职业的衔接工作。目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当成挣钱的机会,注重报酬。根据笔者对243个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相对重视,如在同一时间段,一份报酬高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和一份报酬低甚至无报酬,但能给学生带来理论与实践较大提高的工作,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报酬高的工作。面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就业指导者应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与生存的问题;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性出发,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实践中更好地接触社会,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有些学生一开始表现出对社会实践很热情,也很感兴趣,期望着实践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但面对复杂的实践环境,有些学生很快就显得很沮丧,受挫能力、应变能力差,持久性低,这时,就业指导者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吃苦、承受压力的准备,积极主动参加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克服急躁心理,锻炼自身的忍耐性,从基层做起,通过沉淀与积累社会经验,不盲目跟随前人的做法,思考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真正锤炼意志品格,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角色意识、能力基础。

(二)利用“示范效应”的感染力,激励在校生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增加了不少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在实际工作中,从爱护学生、关怀学生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理想、个性,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其正确分析和规划,对其进行细心的教育、辅导、服务,能通过例举校友的真人真事来引导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举办讲座让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经常给予他们耳濡目染的机会,势必激励会在学校产生“示范效应”,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而在具体实施社会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关注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激励、鼓舞和唤醒,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将最大化地利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特长,加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丰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三)建立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社会实践管理长效机制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保证社会实践目标的最终实现,学校各级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通过广泛吸取社会资源,组织人员保障,经费支持,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每个就业指导者都要从工作角度出发,坚持全程、全面参与,利用主题班会、讲座、课堂、团学工作等各类阵地热情推动,建立量化社会实践活动指标奖励体系,并将该体系列入学生的评奖评优、综合素质测评、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等工作中的权重,以考核和表彰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品格,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形成严谨的学习和学术风气,形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篇5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帮助大学生们直接了解社会,认识当前国情,锻炼自己的毅力,增强个人才干,培养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常规的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另一个就是社会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学习的则是社会技能,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没有实践经验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将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淹没,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给我们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机会。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书本中吸取知识,在知识中慢慢成长,但是对我国的国民实情知之较少,真正的社会复杂程度并不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中所能了解的。学校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可能就只限于听讲座和浏览新闻,所以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真正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每一次和人民群众接触的经历中升华思想,加强个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拓展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在社会的洪流中站住脚,就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发展自己。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大学生们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拓展自己才能的目的,有利于以后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3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实践者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有社会各行业的人,有老师,有公务员,有普通民众等等,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学生们的个人素质。

社会实践的面很广,近年来许多大学都有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的得到学校批准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多数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解决事情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存在着众多不足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讲有诸多好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任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要想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扬长避短,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社会实践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目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原因大多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和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就暑期社会实践来说,好多学生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当做必须完成的作业,所以在实践中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敷衍一下来完成任务,拍些照片,写个总结就算了事,完全是应付差事,草草收场。社会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这两个字上,实践就是亲身去做而不是看人家做,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分太大,有的甚至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旅游,没有真正的达到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更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又何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

2社会实践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

长时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有各校团委来组织,所以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多为学生干部,除此之外,各校团委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和指导力度都不够,导致社会实践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其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较为单一,有些高校更是“一切从简”只是让学生发些传单,写写感受了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的精神真正的传达下去。而且,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寒暑假,范围太窄,时间较短,,没有长期性的定点实践基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讲究创新,不要总是搞一种形式,要扩大范围开阔眼界。搞出新花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够扩大实践范围,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达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

3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缺乏科学性

总结是评比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形式的升华,可是有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总结评比标准过于简单,比如说,有的大学将社会实践是否有媒体报道,什么级别的媒体报道当做评比的标准,导致社会实践流失了其科学意义和社会实践的实质精神。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及意见

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

许多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所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给大学生带来什么物质财富,而是帮助学生们升华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要懂得以学习为主的观念去看待它,社会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2要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针对于校外的活动,相对于校内来讲更难于组织及管理,所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迫不及待。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情况对较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并根据不同情况评选出“组织奖”和“个人奖”。并且对每一次社会实践进行高效率的总结,做成总结报告并加以存档。

3创新实践,科学实践

出彩的社会实践在于创新,社会实践组织的有意义才能吸引大学生加入进来,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好多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总以为社会实践就是老传统的“三下乡”所以不愿意参加,所以要创新实践,实践创新。除了要创新还要懂得科学实践,有了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体制才会更加完善,实践才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科学的力量不容忽视,科学指导实践,实践让学生成长。

4加强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不行的,所以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固定性,稳定性才能使社会实践持续性长期性发展,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从单向型转向复合型,提高科技含量,体现服务社会的价值,积极创造精神财富,使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受教育又增长知识和才干,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子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62~63

篇6

没有例外的,在这个暑假里,我自愿参加了实践活动,很高兴的,医院领导也提供给我了这个难得机会。这次我的目的地是社区里的一个卫生诊所。为期两个礼拜的见习就这么开始了。

刚开始的时候什么也不懂,虽然坐在药房里,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药品还是犯起了头晕,现在的药品鱼龙混杂,虽然有些药品的成分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商品名字却南辕北辙,随之不同的还有价格。说真的要熟悉起来还真是一件不小的工程。

一切都得重头开始,大概由于有药理学的基础吧,熟悉药品对于我而言是很快的,就一下午的时间,对药品的掌握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刚看完病的病人把处方一递给我,我就能准确的知道上面的药的具置。我满是得意的,但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原形毕露了,毕竟一下午的时间并不能把所有的药品全记住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社区诊所的工作琐碎并且复杂,不仅包括平常的门诊,还包括了社区慢性的管理和随访,还有每周一次的社区开放日。

我的另一份工作就是输录居民的家庭健康档案,也许在这一块浙江省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无论是软件或者是硬件上的条件,居民档案的完善程度是比较高的。我粗略的看了一下那一份份档案,大到姓名,疾病,年龄等,小到运动量,食盐量,吸烟及喝酒史等,分门别类,杂而不乱。

现今要把档案录入电脑,通常厚厚的纸质档案变成了看不见得数字字码,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比方一位居民前来就诊,现在我们可以直接调出与他相关的档案,避免浪费询问他的病史、个人情况的时间,也避免了因为他的遗忘或者我们医务人员的疏忽可能引起的错误,而且也可以根据他的个人习惯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

慢病的管理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一部分,将高血压分为三级,初级、中危和高危。对于高危病人我们的处置是每月上门,量个血压,寻问病情。而在实习期间我也按照医师的安排去了好几位居民家里,在为他们量完血压之后又跟他们聊了一会天,我发现有些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一看见我就拉着不放了,向我倒苦水,而我则选择耐心的去倾听。

接着拜访了好几位居民,因为都是一些高危级别的高血压,因此我发现他们同时服用好几种降压药,而且多数为老年人,一般来讲老年人少锻炼,急性发病的危险因子是比较高的。我拜访的居民中有一位因为中风不能说话且伴有左偏瘫,常年卧病在床,瘦骨嶙峋,能明显的感觉到她的肌肉已经有了相应的萎缩,面对这样的病人,我们大概也只能定时翻身,替她按摩而已。

一连下来我已经拜访了许多居民家里了,相应的我与病人之间的沟通能力有了一大进步,这是我有能明显感觉到的。

挂号,门诊,收费,发药,对这一流程我逐渐熟悉起来,也能单独胜任这些工作了。当然了,我抽空还学会了替别人测测血糖的。一般来说发药的环节比较容易出错。一来发错药容易使不知情的患者吃错药,二来发错药使库房数目不齐。

总之发药的时候要格外注意的。我就犯过几次错误,还好及时发现了,没有造成什么意外。所以以后在这方面我还要继续下功夫。

怎么知道考验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到来了。由于管理药房的护士请假了,我的临时充当一下了呗。一时间我应接不暇,在忙忙碌碌中我感觉到了身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艰辛。这项工作关系到总总多多的方面。我在药房的工作不允许有一丝的失误,在顶着高要求的压力下,我莫名的感到了责任重如泰山。

毕竟一个药房的工作交给我一个人,虽然有钱医生的收尾工作,但是我还是挺有压力的,一直暗中自己提醒自己不能犯错什么的,发药的时候将处方与自己拿着药反复查验好几遍才发出。收费也是同样的,关于收费这方面我一般是比较感冒的,因此在这方面我采取了更稳妥的方式——用计算器。

令人惊险的几天一过,我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失误还是让我比较振奋的,这几天神经高度紧绷,在这个时刻也得到了松弛。

两个星期的实践时间突然对我而言是那么的短暂,我突然有点依依不舍了。实践活动提供给了我们大学生增加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习技能的一种机会。

每次实践的机会我都会很珍惜,珍惜这来之不易机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供我们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

暑期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

时光飞逝,走进医学殿堂已有两载,在这两年的学习中,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终究局限于课本,真正走入社会,走进医院,更多的去了解医生的工作环境,更多的来到患者身边,践行一个医生的使命。

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今年暑期去医院里面提前感受见习的氛围,真正到医学领域去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增添动力!

于是我来到了xx市人民医院,在征得院方的同意后,在该院泌尿外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实践工作。由于还未涉及临床课程,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我的主要任务是在一旁观看学习,尽管时间不长,但对我来说,仍受益匪浅。

从医教科老师那里接过白大褂的那一刻,我就正式成为了这所医院的一员。走入外科大楼,那种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而此刻的心情却与往常截然不同,身份的转换,让我格外兴奋。很期待,又有少许紧张。稍作调整,便来到了泌尿外科医生办公室。

科室的各位老师,对我的到来都格外欢迎。老师们的热情让刚才那种紧张的情绪荡然无存。科室赵主任为我指定了李医生作为带教。我的实习生活也就此正式开始了。

每天的工作,都是从早上的例会开始的,八点整,医护人员交班,首先由值班护士汇报当晚病区病人情况,接着是由当晚值班医生汇报晚上急诊情况,交接班结束是病案讨论,医生们将你难病人的病情、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想法,提交全科成员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上级医生也会给出指导性的建议。

在这个环节中,科室里低年资的医生们能学到很多东西,从各位老师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更加全面的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从而积累经验。

紧接着,医生们开始进行每天的查房工作,以了解病人情况,聆听病人的病情叙述,对病人进行必要检查,在言语方面,须亲和友善,不能命令不能冷淡,要与病人及其家属如亲人一般耐心询问。查房完毕,各个医师根据自己病人当天的情况书写病历和签署医嘱。在这期间,我发现医护人员真的很辛苦,每天都要微笑面对每一个病人及家属,给予他们温暖和信心。

这种严谨,这种一切为了病人的心,真的让人感动。每周二的主任大查房要求全科成员参加,由主管医生汇报情况,主任耐心的询问,还会时不时的针对当前病例提出问题,而这中的一些问题是书本上没有的,需要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分析判断,这对低年资的大夫来说绝对是学习的好机会。因为是在校学生,主任并没有专门向我提出问题。

年轻大夫们在这么多人面前,回答不上来,反而会促进他们下来刻苦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工作。查房结束后就是每天正常的工作了。

在医院的这些天中,带教李老师详细的向我介绍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室设置情况。从李老师那我学会了病历的基本写法,熟练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以及急诊病人的处理等医疗活动。并且有幸走进手术室全程观摩了一台《xx》。

虽然专业知识不足导致我并不能完全看懂手术,但看到医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手术,旁边的护士也十分专业地为医生递上他们需要的工具,真是让我有紧张又惊喜。在手术中,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主刀,一助,二助,器械护士,麻醉师缺一不可。

纵使医术再高,也需要和同伴默契的配合。一小时过去了,手术顺利结束,没有动手的我,已经站的脚跟发麻,腰有点酸,可以想到手术的医生们此时更是疲惫吧,而这只是一天工作的一部分,并没有结束,不禁感到医生的辛苦,而这样的辛苦可以换来病人身体的健康,我想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也是值得的。

李老师常说,与病人谈话,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医患关系复杂化的今天,医托,医闹,病人不再信任医生,而医生上班缺乏安全感,让本就互相猜疑的医患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而及时和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和沟通是解决这些的办法。

耐心细致的谈话,全面的分析病情的发生发展,耐心的解释各项检查的目的,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风险情况及预防措施等,让病人享有知情权选择权。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更好的进行各项医疗活动。

在这些天的学习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中所没有的东西。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交接班并在8点正式上班前提前15分钟上岗。没有人迟到。医生这个职业需要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想想自己平时从宿舍到教室就3分钟的路程还常常迟到,和这些医生相比真是无地自容。

在此期间,我曾多次感到发现自己已经融入这种紧张辛苦,却淡定从容的工作中,而醒悟之后才发现自己仍是一个专业知识不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像我身边的医生们一样,为病人服务,让病人恢复健康。

实践,是一种磨练,是对自己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医院事务、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自己医疗梦想的前期准备。

一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除了深切体会到医生们紧张繁重的工作,更多的是一份收获和不舍。但我坚信,在未来的努力下,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

暑期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3】

20xx年的夏天,这是我进入x大的第一个暑假,美丽的x大,承载着我的梦想——去当一名光荣的白衣战士。

生命的意义是由自己定义的,为了给自己医学知识充电,而实践的过程是所有课本不能给予的,短暂的寒假便来到xx医院实习。

对于我这个只有半年学医经历的学生来说,应该从医院中最基础的护理工作开始。来到医院,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畏惧,即使自己曾以病人的身份到过此地。

镜中的我,穿着干净的白大褂,戴着洁白的帽子和口罩,想想自己第一次穿着白大褂的那份自豪,心底的那份坚定与自信犹然而生!看起来很简单的护理工作,让我开始有些手忙脚乱。原本的自信荡然无存。我开始虚心向护士学习,紧紧地跟着护士,寸步不离,年轻的护士耐心地给我讲解着关于护理的知识。慢慢地,我穿梭在各个病房,了解了她们的护理术语和一些日常工作。

我协助护士接诊病员,做好四测(测血压、测体温、测脉搏、测体重),熟练地掌握了血压及体温的测量方法,接触配液环节,在严格坚持“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浓度、对剂量、对方法、对时间)的原则下,并为病员配液。终于有了我实践的机会,想着护士叮嘱我的操作要领,端着装有止血带、胶布、碘付的器皿,来到病房。

面带着微笑:“阿姨,该打针了1我给病人绑上止血带,用碘付进行消毒,然后拿起针头,小心翼翼地扎入病人的血管中。看见管中有回血,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蔓延全身。

想不到,身平第一次扎针竟然会如此的顺利!护士在休息的时候,给我讲着因为静脉注射的输液管中一个小小的气泡,而使病人死亡的真实事例后,我大为震惊,不免开始崇敬这些平凡的护士们。

在医院领导的同意下,我观摩了一例左下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手术前病人的家属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主刀的医生,顿时让我感到医生的伟大责任。手术的时间大约两个小时,主刀医生精湛的医技,让我了解到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他的细心,仿佛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精心地照料,就好象生理老师曾经说过:虽然你们是用动物做实验,但以后你们却是要给人看病!

因此,使我是深深体会到,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短短的15天医院实习结束,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想想这么多天的忙碌,再想想每日辛苦战斗的护士们,才知道护理工作的不易。

我觉得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同样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

1.思想素质:

要教育和培养每一个护理人员热爱护理工作,献身护理事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修养,以白求恩为榜样,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真诚坦率,精神饱满,谦虚谨慎,认真负责;要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爱护集体,爱护公物。

2.专业素质:

护理人员要对病人极端负责,态度诚恳,和蔼热情,关心体贴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细致的身心护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按章办事,操作正规,有条不紊,执行医嘱和从事一切操作要思想集中,技术熟练,做到准确、安全、及时,精益求精;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病情变化,遇有病情突变,既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又要在抢救中敏捷、准确、果断;做好心理护理,要求语言亲切,解释耐心,要有针对性地做了病人的思想工作,增强其向疾病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举止稳重,礼貌待人,朴素大方;作风正派,对病人一视同仁,对工作严肃认真。

3.科学素质:

护理人员要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控索的精神,要认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每项护理技术操作都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必须注意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技术;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控索,开展研究,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要积极努力学习和了解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病人的身心健康服务。

同样,即将成为口腔医生的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

1.医生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他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挽救病人的生命。

篇7

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但是,研究社会存在,如果不把它同实践,同人的活动联系起来,那它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僵死的。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实践和社会存在,以及和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不能分离的,它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当然,实践和社会存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并不包括上层建筑。而社会实践不仅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运动,而且也贯穿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在这一点上,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这并不影响实践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根本上的一致性、同一性。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过程。社会存在的范畴是对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物质关系和物质过程的静态总括,而社会实践在本质上则是社会存在的动态表现,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体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以及整个社会有机体,都是以实践这种方式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活动,都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不同方式,它们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和意义。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揭示社会存在的特殊本质,就不能理解全部社会生活。

任何物质客体,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社会实践则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物质客体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实践这一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中,世代绵延、生存和发展的。离开实践,人类社会就不会存在,当然也谈不到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呢?

第一,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把劳动实践对人和人类社会具有创造性意义活动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解。没有劳动这一活动方式,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不会产生。动物界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存在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对周围环境的本能的、消极的适应。这种本能的、消极的适应性的活动方式,还谈不上真正的劳动。但是,在高级动物(猿类)中,已能使用简单的、天然的物件,猎取食物,敲击果实等。些简单的活动,孕育着人类劳动的萌芽,我们称之为原始的劳动,如马克思所说的,是“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②这是崭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它(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为人类所独有,而一切动物,包括最高级的动物都是不具备的。所以,人类社会就是在劳动这种最初始的实践的基础上,在这种新质的存在方式中开始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当然,我们也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第二,人类社会不仅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存和发展的。首先,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基础。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③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人类社会就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创造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生产实践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根本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不仅是因为它是社会各种活动时刻不能离开的东西,而且因为它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人类社会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也只能在实践中向前推进,向前发展。所以,认为,离开了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要停滞,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人类就会灭亡。

第三,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社会内部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通过实践,以实践的活动方式加以解决。应该看到,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社会内部的矛盾,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产生的,即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同时,这些矛盾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加以解决。离开社会实践,既不能理解这些何以产生,也找不到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内部关系的调整、改革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双重的关系、矛盾,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矛盾,社会自身的内部关系、矛盾,以及这双重的关系、双重的矛盾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些矛盾既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要靠实践,即要靠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方式才能得以解决。

第四,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合理的理解为社会实践在各个方面的展开,是社会实践的不同形式。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④这里进一步表述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深刻思想,指出社会实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表现在人所参加的、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

综上所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的活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正是社会实践给人类社会贯注以生命的活力,成为社会生活诸方面、诸领域以及它们相互联结的纽带,使社会有机体这一复杂、庞大的活的机器得以正常运转。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把人类和动物、把社会和自然区分开来,但社会实践却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最本质的规定。没有实践,就没有人来社会;离开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极其发展的奥秘也就成了不可理解的东西了。因此,只有把实践当成社会生活的本质,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最终找到历史前进的动力和社会运动的规律,才能科学解释历史,认识社会。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这面光辉的旗帜,完成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8――119页。

篇8

(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1.关于信度

通过统计分析问卷,问卷整体信α系数为0.837。问卷各部分系数均高于0.80。说明问卷内部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和一致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关于效度

为了增强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将问卷交由10名参加社会实践较多的大学生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进行鉴定,由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客体和组织社会实践的教育主体从不同角度对问卷的设计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加以认真修改。确定了问卷调查主要由四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参与的类型、参与的心态及参与后的评价。最后,在问卷修改完毕,正式实施前,调研组采用因素分析法对问卷结构及项目进行了效度测试,结果证明问卷的同质性较好。最后调查问卷的统计也表明该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好。

(三)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状况

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参加了三次以上社会实践的占到了47%,只参加过一次的只占调查的17%。(注:参与次数统计为距调查的最近一年里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系统的、多层面的参与。而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只有34%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和锻炼自身能力。有30%的学生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参与社会实践,还有17%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生动力不足,并且在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中,有56%的大学生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参加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目前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足。换而言之,没有达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更谈不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马俊(2005)研究发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难和问题是: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过程缺乏规范性、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由上可知,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国内有关学者研究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不同类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比较分析

(1)高低年纪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中,将一年纪大学生归为低年级学生,把大二、大三年纪学生归为中间年级学生,把大三、大四(以及医学专业大五)归为高年级学生。据此统计结果为低年级学生126名,中间年级学生187名,高年级学生159名(见表一)。统计表明,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明显多于中间年级学生,而在参与的目的上则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有多达63%的低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进一步访谈表明,这与大一新生由于学业压力不大,并且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有很大关系。而在高年级中,却有多达5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与这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有很大关系。中间年级的大学生在目的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参与次数也是三个统计年级中最少的,调查组认为,这可能是和中间年级学业压力相对较大有很大关系。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评价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满意度最高,而中间年级大学生满意度最低。分析发现,这与中间年级大学生的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紧密相关,有多达67位受访的中间年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存在消极应付,因此其对社会实践评价较低。

(2)不同专业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将大学生按照专业分为以下几类:理工科类、经管文科类、艺体类。据此统计,理工科类大学生为248名,经管文科类为173名,艺体类51名,这一构成比例也基本符合高校招生比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表明,三者在选择社会实践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理工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和技能提升类的比例高达83.7%。而经管文科类大学生更多选择参加公益类和勤工俭学类,选择这两部分占到受访学生的73.4%。而艺体类大学生在选择类型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散性。这一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上,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有密切关联。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评价上,理工科大学生的评价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大学生。

(3)不同面貌大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实效性比较

本次调查中,把受调查大学生按照其不同面貌和身份分为两大类,党员与非党员和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195名,团员有277名,学生干部有234名,非学生干部238名,(注:由于很多受调查学生既是学生干部,又是党员,所以没有单独比较党员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及社会实践评价上明显高于非党员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学生。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如何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不太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各有不同比例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内容。

二是各高校如何组织和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受访学生访谈中,比较普遍的谈到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仪式性,忽视内容,更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三是如何引领大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满腔热情内化为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外化为学生勤奋学生的动力问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得到了相应的收获,也有很多的疑问,尤其是学生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看听到的很多理念与在高校受到的教育有发生冲突的地方,因此,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其答疑解惑。而高校中专门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机构更是缺乏。这就是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认为指导无意义的原因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提高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须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把握实践育人的规律性,建立长效的反馈评价机制。

(一)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从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就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是大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因素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做到大学生的现状和实际出发,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做到以人为本。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对象主动参与,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发问。因此,要想实践活动实效性得以体现,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应认真倾听大学生的想法,与大学生在实践中对话,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应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尊重个体差异和现实需求。从调查中不难得知,当前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注意不同阶段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性,针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强调尊重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只有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形式与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坚持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把握社会实践活动方向的主导性,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多样性、开放性使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应对挑战。首先,教育者必须坚持做正确思想观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方向上,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是连贯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原则,注重教育的思想性,保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要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及时回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他们面对社会中的负面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要在了解社会国情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是在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体关系的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动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在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的实践情景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则是具有服务、引导功能的客体;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同时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主客体之间形成了动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接受了相应知识和信息,同时又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思考和问题,并力图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解答,这时他们变成了教育者。这对教育者的知识素质、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双方平等对话和理解提供了平台。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篇9

道义论,是具有“道义”色彩理论的统称,也译作 “务本论”、“义务论”或“非结果论”等,“在西方现代伦理学中,指人的行为必须遵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为的道德理论。”〔1〕该理论体系侧重的是道德行为动机,不注重行为的后果,而诉诸一定的行为规则、规范及标准,其理论的核心是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的正确与否,并不由这个行为的后果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行为的动机和标准来决定的,注重的是这个行为的动机是否是“善”的,行为的本身是否体现了预设的道德的标准,这样就突出了道义理性的地位,把道义行为的内在本质认定为是预设的和普遍的。

一、道义论产生的历史逻辑

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道义论思想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道义”指的是对封建礼教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遵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上”〔2〕等思想把“义”与“利”作了鲜明的定位。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指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这样,以“义”抑“利”的思想成为了中国道义思想的核心,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4〕从理论上把“义”放在了社会生活的正统位置之上。在宋明理学之中明确地提出“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5〕,至此,中国在道义论学理上把“义”界定为了轻后果与结论,重规范与动机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理论上首开道义论的先河, 他主张“美德即知识”, 试图给道德提供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理性基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立了最高的、绝对的“善”, 认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达到“至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这种“至善”就是社会组织(城邦)保障下的人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城邦的存在与发展又必须依赖公民的德性,以德性保障自我实现的手段是“一种相互保证正义的约定”〔6〕。这里的“约定”为契约的较早形式,后来发展成为社会契约论学说。由此,我们看到“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始终是和社会正义及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霍布斯、卢梭等人把道义与国家政治、秩序和统治更为完整的结合起来,使得这一理论形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了更高的发展和一定的实践,但均是出于形而上的研究,故而没有取得显著而长久的社会认同。

在近代道义论研究中成绩最大的是康德,他所理解的道义论是典型的规则道义论。康德认为,“人必须为尽义务而尽义务,而不能考虑任何利益、快乐、成功等外在因素”〔7〕,认为道德行为的动机是善良意志, 这种善良意志不是因快乐而“善”, 因幸福而“善”或因功利而“善”, 而是因其自身而“善”的“道德善”。这样,康德就把道德理想与功利价值对立了起来,为道义而道义的观念使得道德成为了枯燥、乏味和空洞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正像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中所说的那样:伦理学中的道义论,如果是指一种客观学说,就不应包括在道德主观性的空洞原则中,因为这个原则不规定任何东西。他进而指出空泛、抽象的道德原则如果要成为能够作用于人的道德规范,那么必须将其纳入到人们生活的群体性特征所构筑的文化之中,也就是纳入到人的伦理生活之中。由此可以看到“道义”是社会的产物,它一经脱离社会实践就不再具有其实践价值。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道义论作为规范社会实践主体存在的理论,必然要和现实中的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我们既不能重义轻利也不能重利轻义,真正的理想状态是在“义”的规范下实现“利”,在“利”的实现过程中寻求更加符合现实的“义”的规范。因此,我们说“道义论”由形而上走向形而下是且有现实意义的,这个现实意义就是依据道义论形成的内在根据,将其真正地置于社会实践之中,以社会公认的责任和义务来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

二、道义论形成的内在根据

道义论形成的内在根据是人类及社会对道德权利、道德秩序、道德义务和道德评价的现实需要。道德权利是指实践主体在利益、尊严与价值方面要求得到满足的权利,它是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实践主体的内心信念方式来维护的。道德权利的实现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秩序,只有有了良好的符合现实的道德秩序,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实践主体在利益、尊严与价值等方面的要求才能得以满足。道德权利的实现要求道德义务的履行。道德义务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信念,自觉履行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任务和使命,它不以报偿为前提,这是获取道德权利,实现道德需要的基础所在。社会形态的变迁导致了道德评价的不同。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决定着我们道德范畴的取舍、道德价值观的建构与道德行为的反思,所以道德评价在道义论形成的内在诸根据中占有主导地位。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作为自然性的存在,人需要有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行为,表现为个人利益,故人类有了对道德权利的要求,这个要求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性的自然化;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人需要有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行为,表现为社会共同利益,故人类社会有了对道德秩序和道德需要的要求。个人利益的实现,必然需要在有着道义规范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这样人的自然性使人的道义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人的社会性使道义具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类意识到了以“道义”为主导内容的道德规范不仅是保障他人行为实现的社会意识存在,而且是保障自我权利实现的道德范导体现。正是出于这些,人类在不同的时期从事不同的社会实践的时候,总是要寻求符合当时社会总体价值导向的“道义”。

人性内在需要客观地受制于外在秩序。 只有“道义”规范下的社会秩序的存在,社会实践中的人的需要才可能得以和谐实现,所以社会的秩序性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前提。我们的实践行为不仅要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更要否符合他人的利益,这是一种责任。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又不违背集体的道义原则,这也是的一贯精神。集体主义效能的发挥,要以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为现实基础,从而,“道义”在保障个人利益实现的同时,保障了社会的有序运行。至此,我们说人的自然性的实现要依靠人的社会性的实现,特别是“道义”的价值引导。

用一句话来概括“道义论”形成的内在根据,即为了个体实践行为的有效实现和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一个行为的结果在我们行为之前已经以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善”或者是“恶”成为了既定的,在这个前提下,行为的动机、手段、正当性等则成为了我们实践活动中最应该考虑的内容。人类永远都在追求着最大幸福,但实现这个追求的过程则要采用“道义”的手段。如果结果是最大幸福,但需要非道义的手段才能取得,或者已经用非道义的手段取得了,这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种“恶”,只是对某些人或某个人来说是“善”罢了。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倡导形而下的“道义论”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幸福原则,这个原则的结果是和谐社会。

三、道义论存在的实践价值

篇10

二、资本的延续与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手段与目标

布迪厄意义上的资本并非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它是一种累积性的社会能量,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形成和累积,可以在代际间传递。它包含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物质利益,可以直接转化为货币,也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我们认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资本不仅包括通过社会实践获取或积累的直接货币,还应包括社会实践过程中再学习、改变原有惯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经历以及内在经验的改造。文化资本(尤其是教育经历)存在于三种状态:一是身体化的状态,表现为个体身体和心理的较为稳定的性情倾向。这些资本更多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完成的,它是一种他人无法剥夺的文化资本形式,其传递要比经济资本更为隐蔽和难以察觉。二是客体化的状态,表现为对象化或物化的文化资产,诸如证书、书本和奖状等,以物质媒介来传递。三是制度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对资格的认可,特别是大学所颁发的学历文凭。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通过互动交往实现制度化、为彼此所熟悉的关系网,是累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庭以及社会个体或群体交往互动(包括各种交换活动,如礼物、言语、尊重、服从等)过程中将偶然性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社会关系转变为具有选择性的持久关系,以满足其在主观上的感激、尊敬和友谊等需要,进而将这种关系转变为体制上得到保障的稳定的权力关系,达到彼此之间的承认和合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区别于工作实践,它涉及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世界”,是被组织化了的日常生活活动,是弥合学生理性的科学实践与日常性的实践的有效方式,更是其在不同场域中资本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首要目标和行动方式。

首先,资本是一种累积性的劳动,大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超强的恒心和毅力在大学场域和社会场域中去继承或积累。其次,资本在累积的同时还具有一种生成性,它以等量的或扩大的形式来进行自身资本的再生产,这实际上表现出资本具有自我增殖的潜在能力。最后,不同的资本类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和传递的,通过转换和传递来保证各种资本的延续和发展。大学生同时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成员,身上积累着父母、教师和社会所拥有的资本,这些资本在个体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这些资本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可塑性和对机遇的掌控能力。因此,资本既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之先而存在,是实践的既定规则和“蓝图”,同时资本也存在于行动之后,是使社会实践成为“可说明”“可描述”和“可评价”的一种有效工具。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维持或提升个体或群体在大学场域中的位置,而这是由其所拥有的资本总量、质量、结构以及在特定场域之间的转换能力决定的。因此,它决定着行动者在场域中是处于支配地位、屈从地位还是结构同源地位,是决定行动者在场域中所占据位置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其所持有的资本是由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给予的,其所拥有的资本量的多少、资本的类型以及不同资本间的“兑换”能力,决定着其在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也决定着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资本延续与发展的质量。

三、惯习的滞后与调适:社会实践主体的痛苦与重生

惯习是一套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它来自于个人和群体长期的实践活动。惯习一旦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便会向内结构化为图式系统,成为个体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模式、行为策略等的强有力的生成机制。惯习是连接社会场域与心智结构的重要桥梁,是实现经验内在化和惯习外在化的双重过程,是完成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双向共时运动的相互渗透过程,既在社会现实中,也在心智中。由此可见,惯习是一种无穷的性情倾向的生成和建构能力,能完全自主地生成受限于惯习生成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品(思想、感知、语言、行为)。正如布迪厄所言:“我们必须承认,在客观结构和体现在身体上的结构之间存在的吻合,只不过是与世界的关系(即自然关系)的一个特例”。“也存在一些情况,惯习和场域之间并不吻合,在这些情况里,除非你考虑到惯习和它特有的惯性、特有的滞后现象,否则其中的行为就不可理解。”

由此,我们必须关注实践主体的惯习在社会场域和惯习习得时的场域不相符的滞后现象。在惯习的滞后作用下,行动者脱域、失域、错域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必然面临着实践场域的转换或场域结构的变化,但惯习同时具有规则的稳定性和可变的创造性,可能会给实践主体带来多样结果。一是固守、维持的倾向,积淀与世无争的顺从心态,引发不适。二是激起反抗的叛逆勇气,通过日常生活里有组织的、富于技巧的实践窍门,酝酿与场域相适应的性情倾向,保持个体机警的自觉,保持惯习的调适。因此,社会实践主体(包括实践个体和群体)的惯习与社会场域存在着两种关系:适应与不适。由惯习外化而来的行为策略总是与持续变化的各类场域进行频繁互动,遵循着一种含混不清而又与日常世界关联的实践逻辑。当实践主体面对一个必须处理而又无法充分认识的场域时,行动者在诸多可选择的行为策略中必然要选择其一,而这个选择并不总是那么完美。当社会实践主体面临着一个与其惯习形成之初没有太多差异的场域时,其所境遇的条件就是惯习产生的那些客观条件,或者类似条件,这时实践主体总能很好地适应场域而无需自觉调适,或者说可以习得多样的惯习。个体感受不到社会场域的阻力与重负,理所当然地把社会场域看作是属于自己的。作为社会实践参与者的大学生被迫从所熟悉的环境中被连根拔起,被迫与社会场域中各种复杂的力量关系遭遇,其原有的心智结构和性情倾向被改变,以使其能适应新场域的要求与机遇,但是这种转变与重新适应的过程也给行动者带来了诸多迷惑和苦难。新生成的性情倾向可能是对新的场域的适应,也可能是被这种不适所强化,在权力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弱者的无力感。

篇11

社会资本不是天然存在可轻易为己所用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发掘和培育才能获得。所以,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教他们去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源,以顺利完成社会化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视为社会、高校及学生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那么,社会资本将怎样运作才能有益于三方,使三方的合作具有可持续性并共同获益呢?布尔迪厄曾指出,社会关系网络并不完全是自然赋予的,需要投资于团体关系制度化的战略来加以构建。那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由学校为学生争取大量实践岗位,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下面,我将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占有情况作一个简单分析:

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对大学生而言非常关键,其社会化效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然而社会化不充分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资源占有程度差异较大。社会资源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背景、人际关系、信息摄入、所处平台及发展机会等要素。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通过自己能积累和调动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家庭及父母所提供的支撑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的大小。这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资源对他们的支持,社会化进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社会资源占有充分的同学相比,他们的适应性、反应速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较为低下。

大学生主动社会化的意识欠缺。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经历大量的事件及磨练。这与对大学生活定义为自由、安逸、舒适、愉悦的大学生的设定不符。作为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和尊重,一方面又拒绝成长,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对成长和竞争的排斥和回避。这样的抵触情绪对社会化进程起到了不利作用。

社会化途径单一。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社会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园范围内,社交面狭窄,与社会的联接点较少。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在主体上还仅仅局限于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所以在与社会接轨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造成自我认可度急剧下降,也让用人单位提升职前培训成本,大感头疼。大学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形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加强学生个人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固然是一方面,社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接纳、社会力量的介入、社会资源的供给同样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最有力的支撑。

所以,社会实践作为联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途径,起作用应该得到肯定和加强: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尝试,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尝试性联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印证。通过检验,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补足。这样的角色预演,让大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也通过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重新自我认识和评估,对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做出积极反应,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整合和运用社会资本

相对社会而言,大学校园较为封闭,文化相对单一,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社会实践的多样性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文化,接触并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将专业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并接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断适应、自我调整、破除原先的观念和偏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其对社会资本的建立、整合和运用渐渐成为本能。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需求做出积极反应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需要具备多重群体身份及多种职业技能。大学生过于单一的社会角色将对其职业技能产生极大的局限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社会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共享”,对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足而导致机会不均等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个人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化进程得以加速,对社会需求做出更积极的反应。

社会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社会化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希望学校、社会、学生能更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之中,建立长效机制,共同作用,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

[2] 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4):87-90.

篇12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及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点是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倾向,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社会,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方方面面的得失。主要表现:(1)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重视个人价值与利益实现,轻视集体与社会价值利益。(2)在个人理想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轻理想追求,重物质实惠,个人成才意识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比如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看工资待遇高低,再看地理位置好坏 (偏爱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还要看单位知名度和岗位好坏,较少考虑自己能力胜任情况和特长发挥,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3)由于大学生个人意识增强,以个人意识取代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对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持“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态度。

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家庭教育来说,当代大学生作为95后一代,基本上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而强烈的责任意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强化,但是这种责任意识并没有随着进入大学而得到深化和扩展,并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没有实现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第二,从社会教育来说,社会和时展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社会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但在同时它又使大学生产生利己主义、个人本位和金钱万能等思想,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责任观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行其道,腐蚀着人的思想,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第三,从学校教育来说,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上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思想意识不到位、导向有偏差以及教育方法简单等等。

二、社会实践是培养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履行社会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它的本质特征告V我们,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培养和深化对个人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服务和贡献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从中体验到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崇高感,从而更加坚定履行社会责任意志,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有效渠道。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社会调查研究、岗前实习实训等,这些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理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不竭动力。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社会服务,创造出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总结和反思,可以习得新知识,提高了自己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能力,加深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亲身获得了履行社会责任带给自己的崇高感和愉悦感,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改造,更快地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社会责任增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使学生在更加准确地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贡献社会,服务社会;但在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理想、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差距,在实践中通过磨练提高,取长补短,大学生可以更快地缩小这些差距,更好地实现自我的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今学校和老师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越来越灵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总体来讲挺高,而且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认知也较为全面。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因为社会实践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学校或者老师的教学安排就能解决好所有的问题,而且有些社会实践本身也缺乏系统设计与研究,所以存在着社会实践走走过场的情况,学生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明确的角色,没有合适的任务,从而产生无责任的体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就是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实质认识不够清晰、全面,对社会责任重视不够。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依次为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岗前预演、勤工助学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所占比重最低,只有20%。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是为了服务社会,有的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图个新鲜”、“觉得好玩”,有的甚至是“大家参加也跟着凑数”。

三、充分挖掘和实现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越来越重要,其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学校和教师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其重点有三:

第一,做好社会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做到系统设计,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有针对性的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具体要求是实践教学目标明确,选择载体可靠,学生责任清晰,实践过程可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担当合适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承担明确的责任。比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企业或者公司员工,他必须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他必须对他的岗位、工作和产品负责,他必须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等。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既能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又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创新载体,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领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三下乡、进社区、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顶岗实习(实践)、认知实习(实践)等等。要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和应景之作,关键是实践载体的选择。载体选择的第一原则是就近原则,比如社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时空限制相对较少,体验性和学习性也很强,涵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区帮扶、社区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法律等方方面面,可以结合社区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系统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的领域。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社会实践固然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增长技能,但服务社会理念更要贯穿始终。有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大多是慈善公益行为,是爱心奉献,理应得到社会赞许和褒扬。这实际上是学生对自我公民角色和责任认知不清导致的片面看法,它与当代大学生公民主体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弱化有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履行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奉献个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最终实现的是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种双赢的公共利益,它从来不是大学生单方面的奉献与付出,所以社会实践在本质上又是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小结

篇13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第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二、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原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开展了二十多年,许多高校积累了不少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部分高校在学生社会实践监督管理上的无力,而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现状的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实践与专业联系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由于部分高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观上没有将其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差,活动设计没能和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相结合,缺乏系统的活动方案和全程的专业指导。学校与实践单位结合松散,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没能落实到具体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没能结合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没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没能很好地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往往采取参观、考察、走访等形式,不重视与实践单位的用人需求相联系,与实践单位缺乏就业合作内容,社会实践学生与实践单位没有建立用人机制。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指导缺乏力度,一些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据一项关于河南省的高校社会实践状况调查显示,仅有6.4%的社会实践是专业教师组织的,其余为院校组织或同学自发组织的;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完成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83.7%的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定或学校指定,与教师商定的比例只占3.6%。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大多来源于听讲座和自学,仅有11.0%的同学认为自己得到过专业教师的指点。

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教师评优并无任何关联,因此,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学生对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不知道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实践,不知道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缺乏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定性定量的考评;评价条目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没有针对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成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这是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前高校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凭借一些形式上的指标如实践报告、群众意见调查表、感谢信等,再根据这些材料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这种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缺乏监督,容易产生造假行为,助长不良学风。据福建某高校的一次调查显示,有12%的学生承认假期下乡的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大学生虽然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其实践却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不仅其实践作用十分有限,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单纯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模式亟须改进。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1.加强与专业的联系,与就业结合,提升综合能力。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特色会更鲜明,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帮助自己找出差距、优化知识结构,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面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应作出新的调整。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在选择实践项目、实践单位以及教师在进行实践指导时都要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要尽量考虑社会实践与毕业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到专业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流动性。大学生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分析状况,评判自我,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最佳职业结合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相互选择,接受实习单位的考核,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最终实现直接就业。此外,要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加强基地的建设。稳定的、健康的实践基地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这是有针对性地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保障。

2.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长效机制。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形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也有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理论修养及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认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

第二,加强动态指导,搞好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编制实践指导大纲、指导大学生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方法,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本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握并予以妥善解决。

第三,引导大学生搞好阶段总结。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结束时,指导老师都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指导老师利用阶段总结对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创新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指导;将实践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反馈,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3.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体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创新管理体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开展下去,否则,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停留在活动层面上,失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规定学时和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等都作了充分、细致、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持久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