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德育信息化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信息化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信息化教学

篇1

一、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使用的仍是“成人化的标准,知识化的形式,课堂化的模式”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课堂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所讲的事例仍然是以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很少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内容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和实效性,等等。

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大力地建设校园网络中心,在信息化方面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积极地建设信息技术环境,投资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等硬件环境,同时也在积极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但是有了条件,许多教师却缺乏相关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浪费了许多的教学资源。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方法。在德育课中则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于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内容的整合。进行内容的整合主要是为了将课本中各种“偏,难,旧”的知识融合到现实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学习到对自身有用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声、视频等效果,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观察和思考。例如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我为学生播放玉米、水稻、白菜等各种农作物的图片及其生长周期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农作物,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到结论:“矛盾着的事物各不相同,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农作物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农作物存在着共同特性,这些共同特性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农作物之中,进一步得到结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现象也皆如此,从而得出最终结论――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德育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加深加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变得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德育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现到学生眼前,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做几个Flash短片:一片森林开始拥有很多的大树,但是后来被一棵一棵地砍倒,树木砍倒之后却没有人种上,最后森林被砍光,土地变成沙漠;一条有许多鱼的小河,在河的上游建造了一家工厂,工厂向河中排放污水,水中的鱼还能活下去,后来又在河边建造了许多工厂,水中的活鱼随着工厂的增多而不断地减少,最后变成一条没有鱼的河流;一个人折筷子,开始一根,很容易折断,随着筷子的增多,那个人想折断筷子变得很困难,到最后则不能够折断一捆筷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加以阐述,但主要仍然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由于这些例子就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主动地思考。这些例子涉及了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虽然作为阐述“量变”与“质变”关系的例子有一些牵强,但是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小结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作用,除上面所说的外,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人”和“技术”的关系,否则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中职学生身心特点。 大部分中职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但智力素质并不差。许多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情为本”,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性格爱好的基础上,选用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理论课堂的枯燥乏味。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学时,课前搜集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老师也参与到表演中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各自内心的想法呈现并交流,有效缓解了情绪,掌握了相关的方法。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专业特点。中职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德育教学要为专业学习服务。学生一般对德育课不重视,但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个经常使用的案例,但用在农学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学生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就更得心应手。给学前教育专业讲创业时,利用身边中职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的案例比利用“创业教父”马云的案例就更有启发性。

中职德育教学设计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偏重于,为上岗做准备。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很多是从普通中学政治教师转过来的,要想适应中职德育教学的需要,首先要转变学生观。要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教师要通过德育课堂教学做学生成长中的“贵人”,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还要转变教学观,很多教师多年的应试教育和理论讲授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坐不住,他们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理论讲授的形式早已不适应德育教学的需要,只有贯彻“做中教,做中学”原则,让学生动起来,德育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育德”的作用。在《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教学中,与其在课堂上讲礼仪的理论,就不如走出教室在舞蹈室、操场甚至实习基地进行各种模拟场景下的礼仪训练。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有些德育教师存在惰性心理,只是出于职称计算机考试的需要才去接触计算机,不愿更深入地研究。还有些教师自己平时不学习,只是在比赛时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帮忙做课件,日常教学就更谈不上信息化教学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已从传统的PowerPoint转为画面更流畅的Flash乃至互动性更强的网页设计以及教学主题网站的建设。中职德育教师必须主动学习相关技术,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恰当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有些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PPT把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股脑倒给学生,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极端表现则是完全地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搜集素材,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就是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达到任务要求。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以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找点、埋雷”,巧妙引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学会教学资源配置。一方面,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在开始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做适当处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一线德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同一课题各自为战,质量不高。要精心制作、整合一个好课件,从构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合理使用宝贵的人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就要由教研组把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把这些小规模、零散的宝贵教学资源保留、优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篇3

1 教学任务分析

1.1 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本课位于教材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本单元教学落脚点,引导学生用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笔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出发,按照“认识依法维权―― 正确运用维权―― 解决现实纠纷”的逻辑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

1.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11级广告专业,从该班级学生的维权现状看,课前笔者对全校学生做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4.3%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4.9%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维权方式不当的学生占59.6%,只有9.2%的学生选择用法律解决。很显然,学生普遍依法维权意识淡薄,在维权方式上问题较多,方式不当引发冲突时有发生。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对法律和程序正义有初步了解,但认识并不深刻,需直观性经验的支持。从心理认知特点上看,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不爱看文字说教,看不懂理论性强的法律术语,重情感情绪,需正确引导。

1.3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教材,结合学情,确立本课三维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能正确识别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及非诉维权方式;了解诉讼基本程序。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初步树立依法维权观念;增强证据意识。运用目标:能依法为现实纠纷初步设计维权方案。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树立依法维权观念;增强证据意识。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知行统一,教学难点设为“能依法为现实纠纷初步设计维权方案”。

2 教学方法选择

2.1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教法主要是启发式教学法,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2 设计思路

师生共同创设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中的纠纷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发现问题,在问题启发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如何设计维权方案进行小组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以法定程序维权。

3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校自主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下完成的。主要包括五个环节。

3.1 课前准备,预设方案

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预习任务和评价标准:

预习任务:学生分成四组,各组根据教师设定的民事、刑事和行政纠纷情境及要求,用网络搜集或拍摄邻里纠纷、同学间伤害纠纷、产品质量纠纷和虚假广告被罚等视频素材。(视频不超过1分钟)

针对本组纠纷,各组通过互联网和教材预设维权方案。视频和预设维权方案一并上传到学习平台,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形成学习资源。同时,评价标准如下:评价得分1~5分:

课前准备环节:小组成员能积极参与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能合作完成视频和预设维权方案的上传。

情境导入环节:能积极在论坛发言;认同依法维权观念。

小组探究环节:修正和完善方案时,能基于本组案例正确选用多种维权方式,并有法律依据;能认识到证据的重要性,并能列举出多种证据形式;分享方案时,能根据所学知识点评其他小组的维权方案;组内交流积极主动、分工协作有默契,能按时完成维权方案。

在此环节,学生积极搜集案例素材,了解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目标,为课堂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运用教学平台、互联网、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其优势在于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2 情境导入,呈现方案(8分钟)

首先展示学生课前上传视频和预设方案:第一组,学生用手机拍摄的作品:楼上管道漏水导致自家财产受损,有待解决的邻里纠纷。第二组,学生用微电影再现真实案件:因多次被同学欺负,一时冲动武力维权致对方重伤的同学间伤害纠纷。第三组,来自于网络,味千拉面虚假广告被罚事件。第四组视频,来自于网络。新买的电脑出现故障,找商家维修苦等百天没有结果的产品质量纠纷。

展示视频时,教师对学生所拍摄的作品和搜集、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各组呈现出的维权方案分别为:找楼上理论,不成再找物业处理;告诉老师、报警;打官司解决;先威胁,再告他。

从各组预设的维权方案不难看出,学生普遍对维权的认识比较片面,个别组还存在盲目维权的问题;为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两层问题:

问题1:如何避免“从最初的受害者到犯罪人”情形的发生?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维权观念。通过自由发言,学生基本能达成共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通过合法程序保护自己。如果采取不正当手段,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由此,学生清醒地树立起依法维权观念。突出教学重点:初步树立依法维权观念。问题2:现有维权方案是否恰当?还能采用哪些合法维权方式?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小组探究环节。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视频、学习论坛。

优势:直观生动的视频能提高学生注意力,迅速吸引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在情境中体验、领悟。学习论坛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课堂发言交流可记录。

3.3 小组探究,修正完善方案(28分钟)

此环节,教师设计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

步骤1:自主学习,修正方案。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资源库自主学习。通过浏览电子教材,助学资料,三大诉讼流程图和维权网址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对不打官司(调解、仲裁和行政复议)和打官司(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维权方式、诉讼基本程序等知识,会有初步了解;为了解决学生不爱看文字说教、看不懂法律术语的难题,教师创设视频和动画情境,直观地诠释法律术语。

以民事纠纷为例,学生点击动画:同学楼梯间打闹摔伤引发赔偿纠纷,当事人可以经学校老师、派出所或者司法所等第三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再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申请仲裁,或者直接提起民事诉讼;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对民事纠纷的维权方式、诉讼基本程序和相应的法律依据有了清楚认识,从而落实认知目标。

随后,各组学生通过论坛进行组内交流,合作修正维权方案。学生参与度高,讨论过程可以记录,避免了传统课堂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弊端。

考虑到学生所学广告专业,笔者以第三组味千拉面虚假广告被罚事件为例,与预设方案中“打官司”维权的模糊认识相比,学生在修正方案中已经能正确识别行政纠纷,准确列出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维权途径,知晓了相应的法律依据,更让笔者欣慰的是,学生维权思路明显拓宽,甚至能想到选择维权方式时要权衡利弊。

步骤2:教师点拨,完善方案。

选择出合法维权方式,只是迈向维权之路的第一步;要想成功维权,还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提供有力的证据。为此,教师设置两层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继续完善维权方案。

步骤3:分享方案,师生点评。

组间互评:通过组间互评,各组维权方案实现共享。各组学生不仅能分清纠纷的性质,根据纠纷的不同性质选择出合法的维权方式,遇到民事纠纷,可以自主选择和解、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维权;遇到行政纠纷,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遇到同学间伤害纠纷,一定要头脑冷静,及时报警,避免冲动犯罪,而且进一步了解了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程序,增强了证据意识。同时,学生从第三组纠纷中,也深刻领悟到作为职业人,诚信做人,负责做事,合法经营,才会有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教师点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对维权方案的探究中出现的个别错误理解,及时纠错补缺,强化教学重点。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资源库(视频、电子教材、图片等)、互联网、学习论坛。

优势:直观形象、人机互动,扫除学生不爱看文字说教、看不懂法律术语的障碍;学习论坛提高学生讨论参与度和效率,帮助学生高效完成维权方案。

3.4 检测评价,学习反馈(7分钟)

(1)互动游戏,检验效果。学生进入学习平台中的互动小游戏,在游戏中轻松识别民事纠纷、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并根据纠纷的不同性质选择出相应的维权方式,检验学生对维权方式的运用情况;通过电子试卷自测,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维权知识。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2)过程学习,多元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从资料准备到预设方案,从自主学习到修正方案,从完善方案到分享方案,评价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师生按照评价标准,分别完成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及时检验,高效评价,随堂反馈,为教师调控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动游戏、电子试卷、测评系统。

优势:寓学于乐,全面参与,高效检测,及时反馈,教师可以从后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评价结果。

3.5 课后延展,成果迁移(2分钟)

(1)在学习平台上交流学习心得,强化学生依法维权的观念。(2)通过平台中专家答疑系统,向校内外行业专家了解维权方案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拓展教学内容。(3)结合所学专业,搜集未来职业或创业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并初步设计维权方案,实现学习成果的迁移。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动空间、专家答疑系统、互联网。

优势:便捷、高效,提高学生参与度。

4 教学创新追求

4.1 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快乐学习

课后学生在互动空间里写道:“我们很享受这一过程,既学习了大量的维权知识,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4.2 做学结合,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统一

维权方案从预设到修正,从完善再到分享,学生自主建构维权知识,以知导行,学以致用,树立起了依法维权的观念。

4.3 测评系统,全面参与,高效检测,及时反馈

教师通过测评系统,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能。总之,引导学生依法维护权益,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幸福快乐地生活,是我们德育教师永远、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5-12.

篇4

“百年树人,德育为先”,道德作为劳动力整体素质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因素,中职教育本应形成“以德为首,以技为主”的办学思路与格局。然而,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虽已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无法找到一种高效的德育方法与途径,使中职德育呈现出无能、无力、无奈的尴尬局面。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因其立体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独特优势,为陷入困境的中职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可能。

一、“教”“学”疏离:当前中职德育的主要困境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变迁,中职生处于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环境中,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同时涌现在他们面前,容易使其在扑朔迷离的现实中迷失方向,难于辨别是非善恶。同时,旧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与范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新要求,中职生德育工作受到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猛烈冲击,学校的德育要求和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面对社会现实的急速变化,传统的德育内容因缺少针对性而显得过于空泛化与理想化,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脱节,与中职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断档,致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德育内容缺少时代感,对社会现实的阐释往往牵强附会、苍白无力、难以服人――空洞的理论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无法对其进行富有实效的引导。不能很好地阐述和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致使中职德育课教师的威信下降,加之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单调、陈旧、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教法单一,教师习惯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现了“教”“学”疏离,“教”与“学”两张皮的困境。

纵观当前中职生德育课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魅力,表现为德育观念陈旧落伍、内容单调乏味、方法缺少创新,学生参与度不高,德育成效不好。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中职生德育课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激情、学生没有主动性,厌学、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几乎是学生只要不犯法,老师和学校就对其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中职生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结合时展要求,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大胆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进信息化德育教学法。

二、“教”“学”互动:信息化教学法的德育功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对中职生就学优惠政策的落实,未来几年中职生的规模还将有所增加,然而中职院校却陷入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德育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之中,广受关注。当前中职生德育教学方式急需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整,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工作针对性弱、远离现实等缺陷,需要把那些华而不实的德育论调转换为切实可行、且能真正起到作用的教学方法,才能扭转困局。

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选择新的教学技术成为必然。当今计算机、多媒体和卫星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教学变得更灵活、方便、有趣,中职生德育教学有必要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将教育内容、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辅助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法。

信息化教学法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在教学方式上的具体运用,它在方法论意义上与教学信息化同构,指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我以为在中职生德育教学工作中,信息化教学法的主要功效与作用表现在柔性德育、情感德育和隐性德育三方面,它可以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关注,进而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帮助其形成德育自我发展能力。

(一)柔性德育:信息化教学法的课堂效用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受条件限制,主要采取讲听记的单向传授方式进行,基本是老师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后进行记忆式的复习。这种德育方式往往因其内容枯燥、方法死板而难以调动教师的激情、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老师疲惫、学生厌烦的局面,导致德育课堂的“教”与“学”难以密切配合、有效对接,效率低下。

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的信息化德育教学法打破了这一模式,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它避免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填鸭式的说教,使枯燥的德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现实可感。较之填鸭式德育教学法的刻板生硬,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因其生动有趣、开放互动而具有柔性德育的特性,它坚持以人为本,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进行,更容易在教育对象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将教学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利用多种媒介开展教学活动,能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现代化的多媒体声、光、电教学设备可以将图、文、音、像同时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作用,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图文兼备、声情并茂、音像同举的教学方式也更容易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感投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涵养。

例如:同样一个关于助人为乐的教学案例,利用多媒体影像方式呈现,远比教师的口头讲述生动传神,而且其直观化的叙述方式也会使学生觉得更加亲近可感、便于模仿。同样一套交通安全知识与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法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容纳更多、更新的教学内容,在交通标识与交通规则的呈现上也更直接明了,还可以通过放映交通安全事故警示片进行安全教育,它生动可感、直观可触的优势比教师空洞地劝导说教更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冲击,唤起其安全意识,真正发挥德育效能。

(二)情感德育:信息化教学法的课后功效

中职生德育工作中的信息化教学法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技术性应用,而是融德育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教育与管理模式。它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效能,还可以从课上拓展到课后,在师生的课后交流中发挥德育功效,这主要体现在依靠信息化教学法而开展的情感德育上。这里的情感德育指:教师在课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设备及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其思想动向,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德育工作。

近年来的招生压力和生源广泛性,使中职院校逐渐成为“后进生集中营”,这些成人眼中“不成器的孩子”承受着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的歧视与偏见。较之同龄的其他孩子,中职生更加敏感和缺乏自信,没有学习动力与对未来的合理规划,有的甚至思想偏激、脾气冲动、容易发生过激行为。这些刚性的负面行为如果用传统的面对面式的说教方式进行劝导,则很可能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能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沟通习惯及兴趣爱好出发,借助信息化的沟通平台进行情感德育的话,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中职生德育需要从情感入手,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注重调动情感的作用,消除学生的抵触、反感与顾虑心理,在情感的传递与交流中唤醒道德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建构行为规范,将其培养为合格的学生、尽职的员工和负责的公民。

信息化教学法要求教师依托数字化网络技术平台开展德育工作,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师生可以在同一个数字化平台上及时交流、平等对话、畅所欲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灵活互动。当代中职生成长于信息网络繁荣的时代,他们习惯于在信息化平台上沟通交流。中职生情感德育可以因势利导,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Email、BBS、QQ、飞信、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及校园网络社交平台与学生沟通。

网络平台上轻松、民主、活泼、开放的氛围,更容易打破面对面交流的防范性壁垒,使交流者摆脱可能存在的顾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便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其真实想法和思想动向,在交流中如果发现学生在思想、情绪上出现异常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充当心理疏导者的角色,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通过情感德育培养学生的自知自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品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防止因冲动而发生不良行为。

在信息化德育教学中,网络不仅成为学生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是教师走近学生内心世界,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有效路径。在这个平台上,只要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尊重与信任,彼此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与心理互动机制,中职生就一定能被感动,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并主动去改变自我。

(三)隐性德育:信息化教学法的有效延伸

卢梭曾说:“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非生活的预备”,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将其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水融,不分彼此。信息技术的广泛性使信息化教学法在中职生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生活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隐蔽性的德育方式即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的作用是间接、潜在和隐蔽的,可以消除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防备心理,具有“诱导”作用,它将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认知的经验特色渗透到具体的信息网络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含影响,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德育工作不仅是中职生行为失范后进行救治的“消防队”和“灭火器”,还可以成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孵化器”。当今时代,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德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置身于发达的信息网络中,无时无刻受信息影响。中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法的“载道”与渗透作用,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级论坛等信息化平台播放与分享各类隐含德育内容的歌曲、电影、电视剧等,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推送各类富有正能量的信息,使学生在日常性熏染中真正将其内化为道德素养,升华为道德情感,进而具化为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潜在的东西,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和内隐性,它不能离开生活情境以概念的方式抽象学习。对这些品格的养成不可强力而致,信息化教学法的隐性德育将相关内容具体化到日常生活情境中,不生硬、不教条,充满人情味,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到亲切,丝毫没有抵触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促成其德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在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教学法的隐性德育是对中职生进行德育引导的良方,具有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立体格局:实施信息化德育教学法的要求

德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道德学习很难通过封闭的接受方式完成,它要求激发和调动学习主体的内在经验,使其由内而外地去感悟、体验和认可。信息化德育法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开放式、参与式、体验式德育模式,符合当前中职生的兴趣习惯与心理特点,能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独特的效用,但是这一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学校和所有德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德育环境与工作格局。

学校要投资配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如:计算机、音响、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并对所有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保证所有教师都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德育教师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认真研究中职生的兴趣习惯、心理特征与现实需要,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信息化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学校还要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上下工夫,通过多种方式为师生沟通交流搭建互动平台,促进信息化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信息化德育教学法在柔性德育、情感德育和隐性德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以其开放性、立体性、互动性与灵活性符合中职生的兴趣习惯与心理特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目前中职教育中“教”与“学”疏离的困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其德育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真正释放德育教学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黄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五化”模式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源源,贾莅彦.“柔性管理”在中职生德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1).

[3]任菲.浅析中职生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1.

[4]肖凤玲.中等职业学校情感性道德教育探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5]毛居旦・马合木提.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6]冯钰.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篇5

3.学校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二是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衔接。三是做好中小学生信息化课程的安排管理工作,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使其能够物尽所用,最大化地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四是学校应建立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防火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同时,不致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4.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思路进行课件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要能利用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教学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如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撰写课件脚本,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学会使信息技术与普通学科课程的相结合。教师要能够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普通课程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创设多媒体情境,更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创设多媒体情境,可以完善中职德育课教学,以“新”和“美”的感观、意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乐学,然后爱学,最后能学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

例如,班主任在上《职业生涯规划》班会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学生一同分析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展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比如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讲到求职面试的内容时,在课堂一开始我就利用PPT出示猪八戒求职故事的动画视频,视频一播出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使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很快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通过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德育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指导,能够使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重点

兴趣是推动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德育课程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将微课等教育方式融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借助一些优秀的微课教育视频,提升学生对各个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学习。

例如中职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我选择“识别假象,谨防受骗”这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除了制作PPT课件之外,我还收集了与微课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图片、音频、视频、案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等资源。我还根据教学需要用photoshop软件设计、绘制若干图片,用flash软件设计、开发了“购物陷阱”、“合同陷阱”和“传销陷阱”三段简短动画片段,最后剪辑输出一节完整的《识别假象,谨防受骗》微课视频。因为该知识点是在学完现象和本质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淆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识迁移,培养积极思维

传统教学对于一些距离学生现在生活较远的内容,总是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让学生感同身受,培养其积极的思维。

比如《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一课,当中讲述的内容与现在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工作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学生很难想到,更不要说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就需要制作关于以后的工作中会遇见的种种事情,以及相对应需要注意的道德问题的多媒体课件。用课件把视频案例、配乐、教师的解说一起打包来实现繁而化简的教学目标。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讲授《劳动者权利维护》的时候,可以先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一幅漫画。画面上描述的是一名员工在公司的大楼楼顶高举一块讨要薪酬的大牌匾,而楼下站满了许多人,都在围观,议论纷纷。当学生们正在疑惑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句过度的话来引出下面的内容。之后展示各种现实中人们讨要薪酬的新闻图片。对于这种图片集中出现的冲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们主动讨论。教师可以接着问大家,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怎么做?之后就可以让大家分成小组来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和引导。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大家对以后工作中的劳动维权打下了基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具象化、形象化,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他们进行反复的思考,仔细观察,从而达到锻炼他们思维和观察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既能为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使中职德育课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我们广大中职教师应当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结合中职德育教学的实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中职德育课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优化教学效果。

篇7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伴随着“翻转课堂”的走红,曾一度的被教育者所追捧,很多教育界的学者都试图对有关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与优势进行探索。其中,美国圣胡安学院率先将微课应用于教W当中,其职业安全课程的在线教学形势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微课主要面对的对象还是学生,结合微课和提升老师专业的研究过少。经过调查,目前“微课”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中专、高职等教育机构都有涉及,并且也较为广泛,比如说数学、物理、英语等等课程,但用于语文教学辅助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并且没有系统的研究。

2.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1)目前的研究多数都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研究范围较大,通常情况下包括老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发展策略等等,但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与理想目标还是相差甚远的,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才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

(2)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对于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研究仍然相对局限,没有切实的把微课应用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中,与教师的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3)在对微课的研究中,多数都是以学生为核心,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微课视频制作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微课对于提升老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也是有益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的专业发展技能。

3.根据小学语文课内容确定微课类型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微课提升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要确定好微课的类型。

3.1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分类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对知识的传授可以分为:知识讲授类、解疑答惑类、试验演示类以及其他类型。对于知识讲授类来说,通常对小学语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考点进行侧重的教学,其方式也不局限于课堂;解疑答惑类指的是围绕典型例题、疑难杂症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解释;试验演示类指的是对教育教学实验的设计合演示;而其他类型则是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的所有类型。(2)按照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新课教学类、复结类、习题解答类等等。(3)按照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导入类、讲授类、提问类、启发类、合作类、作业类、只是理解类等。(4)按照传授的价值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传道型”、“授业型”以及“解惑型”。

以上的4种方法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微课的基本分类,有些微课可能并不输入一种简单的类型,而是多种混合型。

3.2微课类型的确定

微课类型的确定要根据其主题的类型来决定。比如说像故事讲授类的微课,需要更加注重熏陶、迁移磨合的作用,适合德育类的主题。

4.小学语文课微课教学设计要求

4.1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

设计微课之前要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能力进行分析,根据不断年龄段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微课内容,比如说同样的知识,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的设计也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状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及授课手段,这也与“个性化教学”的理念相匹配。

4.2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到不可陵节而施,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发展水平都有差异,并且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也有迥异,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要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像匹配,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图片、动画、音乐等表现化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接受一些稍微抽象些的知识,其内容的呈现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图片、动画的形式。

4.3教学方法要有创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同的知识一定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创意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微课“鹤立鸡群”,吸引学生的兴趣。

4.4表现手法要有创新性

我们需要突出教学的重点,用学生的角度看滑模,同时要保证滑模的清晰、美观,当然声音也是视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音色也能够为最终的效果加分。老师的讲解要语音标准、语速均匀、情感饱满。音乐方面可以根据需要,配合一些轻柔的、符合主题内涵音乐,切忌干扰解说。《一分钟兴趣课堂》按照儿童的思维逻辑展开,通过类别合情景自问自答等手段推进教学内容,内容组织合教学策略都实现了创新,技术手段也不复杂,像孩子介绍他们是从哪来的,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微课。

4.5教学效果要达到预期目标

在微课录制之前,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思考,还要考虑到教学的效果。录制微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说,讲授型的微课侧重讲授知识点;解题型微课针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说,微课虽然在很大范围上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课运用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小学老师针对当前的问题努力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从2014年开始,我校采取某工作群作为交流思想、消息、传递文件的重要方式,但因其本身功能的局限,内容以后,无法及时了解对方是否查看消息、是否按时接收文件,有时重要通知不得不再次打电话逐一进行确认,费时费力。2015年5月底,随着钉钉2.0及其后续版本的推出,因其具有沟通精准,协同高效,支持跨平台、跨系统,可实现云端移动办公,对中小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基础服务等众多优点,于是我校开始探索钉钉在学校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这也促使我校跨入了“云”和“移动办公”的新时代。

使用钉钉带来便利

1.达到精准沟通

使用钉钉信息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实现信息按需推送,避免信息全员“轰炸”。信息后,者可以随时了解消息是否被及时查看,文件是否被按时接收,做到“已读、未读,一目了然”。必要时,还可以利用钉钉的“ding一下”功能及时提醒未查收消息的教师尽快接收消息,实现了重要消息钉钉必达。

2.获得高效协同

学校工作有时需要不同处室、多位教职工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例如,学校打算周四下午召开一次教学云平台的师生培训会,放在以前需要先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分解培训任务,培训当天上午要进行环境准备检查(卫生、来宾停车、Pad充电、培训会场音响、空调、无线网络等)、材料准备检查(培训资料、PPT等)、人员安排检查(保安、摄影师、引导服务师生等),其中任何一项工作安排、落实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培训活动开展的质量。但我们使用钉钉办公的“任务”应用后,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几下便设定好了各项子任务完成的时间及责任人。如果任务责任人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在钉钉上及时沟通。快到截止时间了,任务会通过“ding消息”友情提醒未完成任务的小伙伴们,再也不用打电话或发信息一遍遍地催。任务发起者只需查看任务清单,在任务的不同时间节点各项准备工作谁完成了,谁没完成,一目了然。

3.加强情感交流

钉钉原本只是一种工作方式,但我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把钉钉的功能从单纯的技术手段拓展至人文关怀的层面。例如,校长在冬至这个一年当中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送上“冬至暖心红包”,受到教师们的追捧;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大家在钉钉群里相互祝贺、相互鼓励;教职工生日当天,工会代表学校送上生日蛋糕卡,同事们纷纷通过钉钉送上满满的生日祝福……

钉钉使用反思

1.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校长的责任

钉钉虽然功能强大,但其在我校的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学校论证、认可钉钉管理平台,决定组建钉钉群,到把使用和推广钉钉的任务交给信息技术教师,几周的时间过去了,群内只有校长、教务主任、信息技术教师3个人,有的教师直言想放弃。在这种情形下,校长亲自接手钉钉管理,既当管理员,又当培训员,还当服务员,仅用了2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全校教职工从原有工作群到钉钉管理平台的平稳升级换代,其以身作则的行为深深感染了大家。

钉钉在我校的推广并初步应用,是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缩影,同时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考验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水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绝不单纯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更是校长的事,校长应该义不容辞地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

2.变通培训方式提高使用效能

我校传统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大多采取先动员,再培训,后使用的办法,有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教师曾戏言:有的培训,动员时心潮澎湃,培训时云里雾里,培训后回归平静。为了推广钉钉,校长自掏腰包设计“抢红包”任务,让教师带着任务先用起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熟悉钉钉平台环境,遇到困惑和问题,及时答疑解惑,针对问题开展指导。这次钉钉的培训,我校还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由校长先培训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再和信息技术骨干一起完成全员培训。

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硬件支撑环境,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经费保障……但关键因素是人。只有师生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达成信息化建设的共识,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乐趣,学校的信息化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激发学校管理理念的升华

钉钉不仅仅给我们引入了一个教育管理平台,使教育管理进入“云”和“移动办公”时代,更让我们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组织重构和管理流程再造。例如,我校最初设想使用钉钉的组织架构依然是传统型的:校长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校办、年级组、学科组……和现实学校的机构设置基本一致,但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在钉钉上形成的组织架构是这样的:管理团队、年级组、学科组、后勤保障组、班主任、党员组、信息化教学组……我们认为,后者的组织架构提升了管理的层次,实现了管理的扁平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把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年级、学科、班主任、党员等不同的组,既有利于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按需精准推送,又有利于教师打破办公室实际的空间分布,随时实现线上发起专业研讨和交流;专门成立信息化教学组,更有利于把对教育信息化有兴趣的教师组织起来,定期推送相关资源,为学校培养信息技术骨干力量。

篇9

自上世纪末起,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2到2012年这10年间,高校毕业生由145万增长到了大约680万,而2014年毕业生人数更是将超过700万。但是,学生人数的急剧上涨,高校的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直接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量的极大增加,工作难度增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的途径多元化,便捷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教育,面临着很多新的变化与挑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本身的特点,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了。

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尤其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实现信息交流。大学生群体是人群中知识程度较高,最易接受新技术影响的群体,可以说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就现阶段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底下玩手机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呈现出普遍化。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网络的出现,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高职院校在校学生都是90后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过度呵护,使得这一代的学生与80后,70后的学生相比较,自我意识增强,自我中心思想严重。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能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扩大自己知识面,,但是浅阅读文化现象使得高职学生在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却没有深一层次的思考与借鉴,使得学生信息的掌握都趋于表层化。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对于网络时代生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冲击尤为严重,对于学校的教育不在全盘接受,在遇到自己质疑的地方会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就现阶段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底下玩手机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呈现出普遍化。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网络的出现,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可以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在信息时代下网络交流极度便捷,90后学生自我意思强烈的新形势下将会遇到跟以往不同的一些问题。

二、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多年的办学实践使得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也出台了许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但是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面临着一些值得思考的新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转型期,尤其是现在的90后大学生叛逆心理非常重,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大,经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专心玩手机。在这样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管理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如果仍旧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效果已经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比如说学生的出勤,在严格的考勤制度约束下,学生可能按时上课,但是经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而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的现象现在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已经普遍化了。那在这样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考虑的一个新问题了。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作为大学生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信息时代中班主任工作的应对

班级作为高校组织工作的基本组成单元,对班级的管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落实。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时代中社会各种信息学生都能快捷获取,各种社会思潮学生都会接触到,智能手机终端的出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网络与游戏。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抛弃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好高职班主任工作,必须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德育工作,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抓好班级工作来实现。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师生的交流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新终端在沟通与交流上面的作用,倡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工具,利用新媒体来辅助实现班级管理与教育。采用QQ群,微信,微博等多种网络交流的形式,能让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真实念头,让学生人人都有发言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多种交流方式的采用,能够让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及时了解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维方式。那就可以更有的放矢的展开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让学生都畅所欲言,参与到班级管理与班级活动中。

四、结论

信息时代中网络广泛渗透使得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学生的管理关键一环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采用多种交流沟通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来开展德育工作。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更好的进行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进步,以教学媒体的现代信息化为突破口,把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要素置于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新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为双主体,互动的、开放的、学习形式多样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种种优点受到教育理论研究界的极力宣传,并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完善并系统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所起的作用与素质教育的特性要求有着较多的统一性。切实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可能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突破口,淡化应试教育,迎接素质教育的春天。

一、重设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终极所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大体规划了学校教学的实施,由于人们对教育的理念、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社会的需求和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向。应试教育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师实施“上课赶鸭子、课堂填鸭子、评价考(烤)鸭子”的教学方法,仅是把大纲要求的知识原封不动转移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独立性、个性的独特性和行为的创造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知识领域,用来描述教学目标中学习内容的类型,包括符号名称、单个事物和现象、概念、流程步骤、原理公式以及认知策略;其次是应用领域,用来描述教学目标中能力的类型,包括辨别、表象化、记忆、理解、运用和再发现等,是将知识个体化并转化为个体能力的过程;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与培养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体现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因此,重设教学目标,回归素质教育的要求,向能力培养方向的拓展,是我国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操作的对象。应试教育过程中必须严格忠于指定的材和配套的辅导材料,并以教材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进度一致,是完全物化的教学。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致以分数为标准,教学内容安排发生不正常的倾斜,如重视智育课程,轻视德育、体育等;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等,使学生的德、才、能、个性和身心得不到平衡发展。由于应试教育在内容上僵化,缺乏灵活性,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既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又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教于学、于国家于社会无益。

固定僵化的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和教者的特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其难度、范围、进度都可以因人而异,更具人性化,因此,学生具有更灵活的主动性。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推广运用,教与学的内容并不局限在教材,教师与学生均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全球信息资源,用最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突破了书本和教师是知识来源的限制,多方面地了解百家思想,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了思路,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摒弃应试教育中封闭的、静态的教学内容,采纳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的开放的、动态的、多源的教学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重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策略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考虑;教学方法是具体化了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行为基础。应试教育在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得不放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实践、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更不考虑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感受,把教放在第一位,策略上重视强记,方法上重视强化,学生变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要求学生记住现成的知识,忽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不形成自己的思维推理能力。应试教育不强调、不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为了获得高分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反复讲授,配合高强度题海战术,而置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而不用,实际上许多学校大投入的多媒体及网络设施仅仅充当教学信息化标志,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点缀而已。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辅助学习软件,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了人——机互动的自主式教学,计算机软件部分替代教师的职能;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个别辅导式、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环境,实践表明,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协作模式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教学研究工作者开发了支持探究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工具型教学软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纳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实现素质教育的有了多种途径。

四、重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应试教育中其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一脉相承,实质上是英才教育和功名教育,如果信息技术仅仅是在一定得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媒体,至多是以屏幕代替了黑板、以键盘代替了粉笔、以课件代替了教案,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革命性变革,那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冲击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溶入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教学中知识的灌输者和垄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督促者。由于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主要创造信息化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的个别学习、组织学生的协作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为了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人格主体,学生由被动依附教师学习变为独立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人,但学生仍然需要与教师有密切的交流配合,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师与学生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淡化教师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角色演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构成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双主体要素。

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流的状况。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意识。

五、重建教学评价

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并找出主要原因。应试教育则从升学的目标出发,实行选拔性考试。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原则,对学生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优劣;对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标尺评价教学;对学校以升学率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着眼于认知结果,以一次定量的考试结果为标准的评价既不科学,又不合理。唯分数取人的教学评价观点,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法均以考试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实质性意义。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主体坚持师生共评的双主体观;评价对象坚持既评结果又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坚持人格和谐发展的整体综合评价,即评价尺度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技术手段与主体经验相结合,精确化与合理化相结合;评价作用坚持鉴定、证明、诊断、教育、发展导向多功能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正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的应用为实现公正、合理的科学评价方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应试教育日渐狭隘化和功利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应试教育极大地制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滞缓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不能否定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总体来说,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从根本上纠正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改革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此为契机,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长,避两者之短。

参考文献:

[1]方卫华.论教育信息化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性[J].教育信息化,2008:11-13.

[2]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篇11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此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它以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等为目标。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创设丰富的故事情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使小学课堂上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再显得单调、乏味,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所谓的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与资源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创设故事情境,能够从视觉、听觉上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刺激这些感官,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迁移。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故事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教育学者指出,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类的文化课程,这门课更多情况下注重的是学生对思想内涵的领悟,要想深层次地教育学生,就应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自身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增强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扮演爸爸的,有扮演妈妈的,还有扮演星星的,通过创设商场买东西的情境,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品德与社会本来就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进而将最新、最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视频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学习《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周边国家风土人情的视频以及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其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强。

篇12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创新”是整体现代化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有两层涵义:一是整体性,即强调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注重全方位的、整体的建设,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超前性,即强调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探索新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建设此类信息化模式的学校是以先进的学校发展理念为指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形成全面铺开的信息化运作机制。可见,这类学校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以数字化校园为标志。

核心特征

1. 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现代社会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一的学习方式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这种状况,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方式。运用无线宽带技术(如环境感知与识别定位技术)可以创造便捷的学习环境,方便学习者通过任何设备(如手持移动装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情境化、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为灵活高效。同时,无线网络全覆盖改变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使普通教室也成为新型的移动多媒体教室,所有场所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真正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开展之初,首先规划以无线网络为特色的网络框架。Wi-Fi作为目前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在无线网络建设中,采用独立无线网络的架构,保证无线网的稳定运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建立的无边界校园,包括教学地域无边界(学校、家、在外)、接入终端无边界(手持PAD、手机)、学习内容无边界(可自主创建)、功能接入无边界(开放的学校平台)、优质资源无边界(资源共享),保障了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的有效进行。

2. 应用先进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各种先进技术和多样化的学习智能终端为课堂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条件,新型技术的参与为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技术支持课堂从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合作学习,从单一直接传授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从单纯提供多媒体演示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支持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促进学习者高层次的思维发展,形成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21世纪技能。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目的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因材施教”式的学习方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了包含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师、学生等元素外,还包含教师电脑、学生电脑、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控制软件等“新”元素。“一对一”不是硬件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合作,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展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2010年开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开始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发展学生21世纪技能。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师生每人配备一台苹果电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高效应用苹果平台上的教育软件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数字课堂

数字课堂是利用网络技术、交互技术、平台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学习终端技术等在课堂中构建起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课堂的功能,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在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建立的数字课堂系统是集录课平台、评课平台、远程教学平台为一体的应用系统。录课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系统的自动录制和教师的预约录制,及时保存教学视频;还可以支持下载、手动和自动录课视频,分享教学资源。评课平台具有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制的讲课视频,在平台上对整个视频或片断发表评论,并评分。数字化课堂系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增强教学的反馈效果,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远程教学平台提供远距离听课功能和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远距离听课功能可以方便师生随时观察教室情况,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评定、打分。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可以在校园内直播某教室或会议室情况,供不同班级收看,还可以在授课现场进行实时录像,以便其他校园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课程,实现远程教学。

(3)应用留话技术,促进课堂的互动交流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互动活动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成效。

为促进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尝试使用留话技术,其功能主要是将教室和学生的笔记本、移动终端,无线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也可在阅读中进行提问和反馈,并将圈点痕迹保存在云平台上。这种技术可使学生在笔记本中的每一个圈点痕迹无线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师生及时观看讨论。同时,通过教师的控制按钮,其他学生也可进行进一步的圈点,留下互动交流的痕迹。此技术不仅方便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及时保存了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3. 实行信息化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保证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的迅捷与高效,提高管理效率,既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各项功能集于一身: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师生的身份识别等多项服务功能,同时也集成了对餐卡、门禁、图书馆、会议室、办公室、教室、学生衣帽柜的控制管理功能。另外,一卡通还可以直接通过IP实现刷卡打印、复印等业务。这些业务是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实现的。可见,一卡通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方便了学校管理,也方便了师生的日常使用。

(2)进入不同系统,实现“身份”的统一

为了教师能够有效应用教学系统,减轻教师记忆用户名和密码的负担,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和应用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通过一个账号和密码登录多个平台的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做到了数据、身份、邮箱、一卡通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统一认证。用户只需记住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登录Moddle平台、WIKI教学平台、校务系统、打印管理系统等。在此技术应用过程中,软件开发商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维护。

(3)实现安全监督

电子考勤管理系统能够保存学生进出校门的刷卡记录,同时统计学生的出勤率,便于学校开展班级间出勤情况的评比活动,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出行安全的监督,还方便了家校的及时沟通,有益于加强校园安保,实现高效管理。

为适应数字北京的发展要求,整体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卡应用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海淀区中小学生“平安工程”实验,引入电子考勤管理系统,学生上学、放学刷卡进出学校,既方便教师统计考勤,又可以记录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学生的出行情况。目前,这类学校已经完全实现学生卡与电话的有效整合。为了维护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财物安全,学校构建了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由专职人员负责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运作模式

1. 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此类学校不仅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还具有其他学校难以效仿的个性特征。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学校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即从教学一线和各行政部门采集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新技术的教学应用手段、创新已有技术的个性化应用方法,并总结经验,进行满足学校各类人群需求的信息化建设。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办学方向,以适用各类人群为前提,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以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第一,鼓励和引导教学模式、方法、资源、工具的创新;第二,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第三,形成更加全面的、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中关村三小创建了E项目组(信息化协调建设项目组),成员既包括信息技术教师,更包括大量的各学科一线教师,项目组的成立极大地发挥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的纽带作用,教师们可以将自己对信息化的需求与体验直接反馈自己组内的项目组成员,再由每位成员汇集到E项目组,充分考虑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2. 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规划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规划,积极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信息化应用探索,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作为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工作。2010年9月,学校启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以校长为首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项目论证、项目建设思路、项目规划、实施等多方面全程参与,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3. 设立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

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学校全面信息化建设进行帮助指导,为学校节约信息化建设的时间、经费,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还需要为学校的网络建设、电教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专门成立了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小组,成员包括校级管理者、主管教学和德育的主任、特级教师、教研组长、信息组教师、新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部分年轻教师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工作例会,并在建设之初制定了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路线和工程计划。

4. 校企合作,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由于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前瞻性,学校一般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知识技术自行进行信息化建设,学校通常采取企业外包的形式,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学校在进行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时,考虑到企业加入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周期短、规划合理、后期维护有保障等优点,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等工程外包给企业。学校在正式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时,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技术服务中心、设备维修中心,提供网络、计算机技术支持、售后服务以及面向师生的培训,从而借助企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来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问题与建议

走整体现代化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一般以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上,拥有超前的技术,这也为学校打造真正的数字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优越的条件也有可能让学校迷失,在任何可以信息化的地方都进行同样的投入建设,平均力量,最终导致自己在茫茫大海中迷失——处处信息化,处处平均化,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丢失了自己的特征,造成“平均发力,缺乏个性”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先导。数字化校园没有自己的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数字化校园的理念。不一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不一样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只有依据办学理念,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才能打造个性化的数字化校园。

篇13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0-03

“你最好开始游泳,否则你会像石头一样沉没,因为时代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信息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教育领域的变革。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企业、社会教育机构、学校要形成合力,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MOOC来袭,课堂翻转,基础教育领域必然波涛澎湃,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自然置身其中。

萨尔曼・可汗认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一起解决问题。”[1]华东师范大学“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它是以现代信息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效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2]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微视频引入翻转课堂,形成了“微视频+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见下图):

第一步: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找到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制作教学微视频。微视频录制一般在5-10分钟,一些权威的教育理论家判定,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概为10-18分钟。

第二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同时,教师将知识点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学生在课前借助配套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第三步,教师分析掌握学情。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案。

第四步,师生共同研讨提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应用迁移等,让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过程中形成科学认识,提高思维能力以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选择相关学习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做到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和谐共生。

一、分层设计,促进主体个性化学习

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一直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要求我们关注整体学情。在对班级学生如何看待思想品德课程中使用各种媒体的调查中,有75%选择根据内容适当使用,8.93%选择越简单越好,16.07%选择越多越好。可见,在对待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上,大多数初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接受。

因此,我们在翻转课堂设计中,注意分层分类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这种分层分类,一是基于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难易的不同层次,也可以按照知识的不同领域进行分层或分类,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资源;二是基于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将统一学习内容开发成不同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学习的需要。实现资源的分层分类,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4年,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C20慕课联盟,思想品德学科也进行了慕课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尝试与研究。我们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制作慕课微频,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多次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复习“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课时,笔者首先制作慕课微视频,约5分钟。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和梳理,自主任务单的设置,历年中考经典例题的讲解等。视频中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千年不锈且现代科技亦不可复制的越王勾践剑,元朝画家郑思肖因思念故土创作的无根之兰《墨兰图》等,直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使抽象的“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变得生动且感人。笔者将微视频上传至QQ群、微信群,请学生在家自主观看,并完成相关自学任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反复学习,自定进度。

之后,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完成的自主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课堂上,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对学生理解的盲点、疑点、共性错误,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并进一步巩固拓展。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理解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个性化教学。

这样的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加强引导和监督,在课前提供适当辅导;课堂上则注意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如将优先话语权交给学习困难的同学,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实时互动,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微视频+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相互尊重 促进交往”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微课助学】教师制作视频,通过《爸爸去哪儿》片断导入,让学生了解新西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理解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的独特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创设“由于不了解各国文化,遭遇尴尬”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的重要性。通过故事讲解,交往礼仪ABC,引导学生掌握与外国人友好交往应该注意的事项,促进友好交往。学生通过微视频中设置的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环节,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上提出的任务作业,即“请同学们自己搜集其他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材料,并制作成PPT”。

【交流分享】课堂上,教师检测视频学习成果。先让学生回答问题,如“通过视频学习,同学们收获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心得?”“通过视频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困惑?产生了什么疑问?”然后,让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PPT,介绍其他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

这一教学过程发生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之间可以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增强师生互动的同时,更加强了生生互动。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合作参与者,仅在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正如陈玉琨教授所说,“无论同步还是异步,最终都会获得来自教师、其他学习伙伴的解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现实。”[3]互动性的提高,自然能提高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凸显道德体验,引领价值认同与践行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C合性课程。在利用“微视频+翻转课堂”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我们在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要努力将其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价值认同,以此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我们在微课学习后的翻转课堂中,尝试创设道德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型和启发式活动。如设置一些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以多元视角思考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内化认识,指导行为。此外,我们也可借助信息技术的自身特性,创设新异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让学生置身其中,迫使他们打破过去经验的心智模式,突破习惯和过往的经历,帮助他们处理新遇到的问题,激发内在的道德践行能力。

例如,教师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微视频中,展现了一个对儿子关爱有加但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拮据的父亲,迫于生活压力,要求上初中的儿子与其一起打工的场景。设问: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打算怎么办?在翻转课堂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课本内容, 将“当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作为基本的道德判断,打110报警、到法院告状、到政府部门告状等答案层出不穷。于是,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生:坚决不去打工!

师:父亲一定要你去。

生:打110报警。

师:父亲为什么要你打工?

生:生活困难。

师:一个走投无路的父亲无奈之下要求儿子打工,作为儿子为此就报警,你觉得合适吗?

……

以此为切入点,学生在道德判断中陷入两难境地,讨论就此展开。教师以苏格拉底产婆术反复使学生陷入道德悖论中,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慢慢变得清晰,希望既能孝亲敬长理解父亲,又要想办法继续上学。于是,与父亲沟通交流、想办法寻找政府的帮助、寻求社会的帮助、寻求学校的帮助等答案开始出现。

作为一线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对信息化时代,面对教育革命带来的激情与困惑,面对MOOC来袭,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更应理性思考、客观分析、辩证反思,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让思想品德课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