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

篇1

在必修1教材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要求很低,可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能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化合价的升降确定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能进行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就可以了。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对出现的某些反应进行分析,以巩固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知识。这样的反应有很多,必修1中有钠和水的反应,氯气和水的反应,次氯酸光照条件下的分解反应,氯气分别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的反应,浓硫酸和碳的反应,浓、稀硝酸分别和铜的反应。这些都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很好的素材。对学生来说可以分散重点、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的识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为学生做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还有一些反应不适合分析,比如过氧化钠分别和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还有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在应用方面还需要另外的加强学习。学生在应试时,经常会遇到如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和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这些都是学生不易得分的地方。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渗透讲解。

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必修2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必须以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基础,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之一。原电池原理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电池的两极上进行。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解原理是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电解池的两极上进行。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镀是电解原理的应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的实例。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一般涉及到反应热的计算的习题都有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方程式的配平,还有在第四章电化学基础(是对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拓展和深入学习)。本章包括原电池、化学电源、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四部分内容全部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进行学习。

在选修5中有两大类反应,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称为氧化反(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和还原反应(有机物碳氧双键加氢的反应),实质上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块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在试题中也极少出现考查这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学生能识别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就行。

那么在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如何帮学生解决这个重难点呢?本人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发现: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习题学生得分情况都不是很好。主要试题类型如下:离子共存中氧化性微粒和还原性微粒不共存的判断;给定某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可能未配平),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给定某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可能未配平),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无机推断题目中根据题目要求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者离子方程式(配不平不得分);和电化学有关的习题中写出电极反应式或者计算两极上产物的质量或者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根据酸碱中和滴定原理迁移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中的相关计算;某些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中遇到的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如下几点:不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可根据题目信息或质量守恒确定);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但是不能将方程式配平;不能准确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确定反应中转移电子的数目。

针对这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呢?

根据题给信息确定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如果还有缺项的话,根据原子守恒确定所缺的微粒;确定反应中有化合价升降的元素及其化合价,并据此判断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升――失――氧(始端对应的物质是还原剂,末端对应的物质是氧化剂),降――得――还(始端对应物质的是氧化剂,末端对应的物质是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先将反应中氧化还原的部分配平;根据原子守恒将方程式配平并进行检查。

当然,学生要掌握并能正确解答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规律(即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跟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反应,生成还原性较弱的还原产物和氧化性较弱的氧化产物),歧化(比如氯气和水的反应,氯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变化为反应后的-1价和+1价)归中(比如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反应,硫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2价和+4价变化为反应后的0价)规律,价态规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表现其中一种性质),转化规律(相邻价态不反应,化合价变化时只靠近不交叉),难易规律(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失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优先与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遇到多种氧化剂时,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优先反应)。根据元素的金属、非金属活动性、化学反应的条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剂的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或者还原剂的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习题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逐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问题先进行分析,强化方法,强调规律。相信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将这个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化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篇2

一、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3.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2)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3)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15%。

二、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科试卷的特点

1.难度适宜,着重考查基础。

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多源于课本或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论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具体知识点上来看,本试卷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这几个知识点上提高了考试要求。总之,2009年化学卷过关容易,冲A则需学生有相当实力。

2.贴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体现在试题的导向中,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3.整体稳定,保持命题的连续性。

化学卷与前两年比在试卷结构上略作调整,但与之前各次模拟试卷结构完全相同,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与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考试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学式、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不配平,条件不写。例如一些考生对第25题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时化学专用名词错别字多,如一些考生将“油脂”写成“油酯”,对第14题中的质子中子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不熟,等等。这些都表明:一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还没有掌握熟练,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轻视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

从第25题第(3)小题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出,考生对课本上的重要反应还相当陌生。有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们写的下列反应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应是课本上的重要反应。

3.审题不清。

比如第25题反应①要求填写离子方程式,反应②要求填写化学方程式,而部分学生全部填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取得学业水平测试A级的关键。

四、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对策

1.弄清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高考的关系,充分认识考试过关的难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达到A级考生,在划线前加分计入统考成绩。因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要保证大多数考生能顺利达C级,又要控制达A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难度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统一安排计划。

学业水平复习计划安排一个月,由于选修是在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束后马上是学业水平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因此复习时间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内容有一些在选修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可以在复习时将选修的复习穿插在必修1和2中进行。

3.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标准,对标准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各层次的要求心中有数,对标准中的样题要细琢磨。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基础上,自己出模拟试卷,这样才能对江苏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复习,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知识、能力水平。

4.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根据《课标》和《教学要求》,绝大多数知识的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知道、认识和了解,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体验。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课标的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化学核心知识的复习、人教版和苏教版二种教材交叉部分的复习,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物质进行复习,整理知识主线和方程式。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自己很难将知识总结到一起,可以分章节总结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起来,印发给学生,三册书的方程式也总结归类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复习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课堂上要强调;化学平衡知识难度大、抽象,要搭设台阶,让学生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掌握准确才能达到优秀。

5.复习面向全体,落实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分层和课堂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复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但基点要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练习要全且精。由于时间关系,复习不可能像学习该知识初期时那样细,但主要知识和重点一定要交代给学生,习题和知识点要穿插在一起系统复习。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要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学困生在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的落实上还存在惰性,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难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实一些,这样他们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

(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复习。

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练思比”不合理,即练习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惯性思维,只会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对一些新颖的、非常规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完成,甚至做错的题一段时间后又错。教师应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学生看了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的问题觉得很简单,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会贯通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里面都是经典知识的结晶,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从书本中自学知识是现在化学教学中尤其应加强的。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们的丰收年。

参考文献:

篇3

一、搞统计,作诊断,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而且高三复习时间紧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复习课才会更有效。

二、精语言,求规范,给方法――讲究示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

三、创情境,激动机,唤欲望――增强情趣性

1.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所以记得牢。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

3.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认为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应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4.巧用“错本”,给学生“练”的机会。

四、 抓本质,提能力,培规范――突出实效性

答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使解题陷入困境,不但做不对题,还占用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危害很大。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型: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

2.审关键字: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解题的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

篇4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很多很杂,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大约有20个。我们如何去整理这些知识点呢?首先,我们把物质的分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当成最基本的工具,然后用这些工具解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重要的元素无非是Na、Al、Fe、Cl、S、N、Si等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我们可把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整个化学内容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次,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实质是让我们掌握平衡的思想,当然这部分知识往往与图像、计算、单一变量法、原理分析相结合,是学生容易混淆和不解的知识。第三,电化学和热化学方程式。第四,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设计与评价。第五,选修部分。通过这样整理,我们发现知识点变少了,相互关系明了清晰起来,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二、抓住要点实质,简化思维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间的关系,是学生比较头痛的一个知识点。电离和水解的知识经常被混淆。其实粒子间的关系无非是大小关系和等量关系两种,等量关系的解题思维就是三个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粒子大小关系的解题思维是显隐性粒子关系、越弱越水解原则、已知的主次关系。

电化学也是中学化学公认的难点之一。其实电化学主要考查两池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极的变化、阴阳离子的移动等)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时还考查电解质溶液的复原以及简单的计算。解题时一定要先弄清楚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先弄清楚电极和介质,介质是否参加反应。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是根据二次电池的总方程式进行相应的判断;另一常见呈现形式是两池相连的问题,先看是否有盐桥,是否有外加电源或者两者都没有。解题时先弄清楚到底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或者是两者相连,弄清后问题也就解决了。还有指定产物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较少见,这种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例2】 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溶液可制备NH2OH。写出其阳极反应式: 。

分析:NH+2部分来自NO-3的还原,阴极产物,所以阳极反应式为

篇5

情景导入问题发现情景激疑合作探讨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建构巩固检测(预设、生成、应用每个知识点均含这四部分)

2. 如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应将知识归纳整理,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以便澄清模糊认识,辨析相似内容,探寻物质变化规律。以“高考大纲”为依据查缺补漏,就知识的关联点展开联想,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体系化。

3. 如何进行不同题型的训练?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离不开“练”,练什么、怎么练,这是值得我们商讨的问题。认真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每周一练,每月一考。每周练习约90分钟,分值100分,题量25题,Ⅰ卷18题,Ⅱ卷7题,题型有选择、推断、实验、讨论、计算等。主要考近来复习过的内容,内容的基调向高考靠拢。因此,探究高考化学命题特点,是我们高三老师的一大课题。

(1)选择题复习策略。①高考考查多的内容就多练,考查少的内容就少练,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②侧重练习化学概念和理论部分。包括: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电解质、胶体、反应热、速率与平衡等内容。③计算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出题量有所增加,所以旧题可少练,应多练些新题。但尽量避免练过程繁琐的试题。④有机部分在选择题中出现的少,一般比较简单,不用单独练习,可以在复习选修五时渗透。⑤应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用途,关注生活、生产、科技、环境。⑥对学生进行读题训练,做题时要不断总结自身弱点,努力提高准确率,审题要细致,把握好做题节奏,平时训练少用排除法,要不断夯实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坚决不能猜答案。⑦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力求得满分,并以此为目标,训练学生力争达到。因为只有选择题得高分,整张卷子才能得高分。

(2)无机推断题已成为各省市高考的主流题型。①寻找突破口是关键,例如物质用途、颜色、特殊的性质、特殊的反应现象、物质的通性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做题的切入点。②学生应学会看流程图,总结规律。③学生不但要能准确书写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还应掌握不熟悉方程式的书写,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等。④提高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分离和制备的知识、晶体知识、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3)实验题训练。①侧重考查实验基础,重视对操作和现象的表述能力的训练。②加强实验设计训练,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装置、仪器、试剂、(画图)步骤、现象、结论等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所掌握的实验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③侧重对实验异常和误差分析或实验评价的训练。④重视培养学生设计数据处理表格的能力以及画工作曲线,并从工作曲线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⑤关注新考法,新动向,善于借鉴。⑥追求问题有新意,原创。

(4)计算题训练。化学计算没有了对过程表述、规范书写的得分点,那么对结果的处理、有效数字的应用就非常重要,所以计算仍然是难点。在2012年的高考全国卷中明显加大了对计算题的考查,化学计算重点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具体地说应该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将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等应用到化学方程式中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等。因此,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本计算,就成为高考化学计算之重点。

(5)对于选修三和选修五两个选修模块的处理。基础好的班级可以采取都讲或只讲选修五的方法,中等班级可以都讲或只讲选修三,基础差一些的班级建议只讲选修三。因为相比较而言,虽然有机知识含量多,逻辑性强,但易得满分。选修三物质结构部分知识含量少,独立性强,容易抓分,但不易得满分,近几年选修三高考中出题的难度逐年有所增加。

(6)选修五有机推断题的训练。①对有机化学的复习一定要把握官能团决定性质这一关键点。②根据相互转变关系和性质、反应的条件和类型、实验现象、有机物用途等推断物质结构。③根据高聚物结构推断单体结构。④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注意书写时的有序性,以免漏查。⑤推断的方法一般可采用顺推法,逆推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

(7)选修三物质结构题的训练。应侧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升华。

篇6

盖斯定律在求算反应热中的应用,属于高考的新增热点,经考不衰,如2008―2010年江苏高考、2009天津、2009和2010年广东高考等都出现盖斯定律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不是盖斯定律的内涵不容易理解,而是使用一般的化学方程式叠加法。学生很难找到切入点,计算起来费时且易算错,所以寻找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畏难情绪。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待定系数法可以快速解决总反应和分反应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现将“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的步骤、示例、特点简述如下。

一、步骤

1.由题意写出总反应。

2.运用待定系数法。

设ΔH=xΔH+yΔH+zΔH+……

3.系数确定。

依据总反应中的各物质在各分反应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归类,把在总反应中出现,但在分反应中只出现一次的物质归为一类,把在分反应中出现但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归为另一类。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只出现一次的物质”,那么可以直接依据总反应中该物质的系数来确定该分反应ΔH前的系数,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可以约掉,进而确定其余分反应ΔH前的系数。

下面我以2010年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第16题第(2)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如何运用待定系数法。

二、待定系数法确定系数示例

例.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三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FeO(s)+3CO(g)=2Fe(s)+3CO(g)

ΔH=-24.8kJ•mol

②3FeO(s)+CO(g)=2FeO(s)+CO(g)

ΔH=-47.2kJ•mol

③FeO(s)+CO(g)=3FeO(s)+CO(g)

ΔH=+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摇?摇?摇?摇。

步骤1.写出总反应CO(g)+FeO(s)=Fe(s)+CO(g)

步骤2.运用待定系数法。设ΔH=xΔH+yΔH+zΔH

步骤3.系数确定。“只出现一次的物质”:Fe和FeO,Fe在①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x=1/2,FeO在③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z=-1/3,现在只剩y未确定,“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FeO和FeO,要求这些物质在叠加过程中应该约掉的,在反应①和反应②反应物中都有FeO,应该相互抵消,所以确定y=-1/6,运用FeO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最终确定出:

ΔH=1/2ΔH-1/6ΔH-1/3ΔH

=[1/2×(-24.8)-1/6×(-47.2)-1/3×(+640.5)]kJ•mol

=-218.0kJ•mol.

本题答案为:CO(g)+FeO(s)=Fe(s)+CO(g)

ΔH=-218.0kJ•mol.

下面我提供了两道高考真题请读者自己完成,来巩固该方法的具体操作。

练习1.(2009江苏卷第17题第(2)问)

用HO和HSO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

①Cu(s)+2H(aq)=Cu(aq)+H(g)

ΔH=64.39kJ•mol

②2HO(l)=2HO(l)+O(g)

ΔH=-196.46kJ•mol

③H(g)+1/2O(g)=HO(I)

ΔH=-285.84kJ•mol

在HSO溶液中Cu与HO反应生成Cu和H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摇?摇?摇?摇。

分析:ΔH=ΔH+1/2ΔH+ΔH

本题答案为:Cu(s)+HO(l)+2H(aq)=Cu(aq)+2HO(l) ,ΔH=-319.68kJ•mol

练习2.(2009年广东卷第23题第(3)问)

磷单质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由磷灰石(主要成分为Ca(PO)F)在高温下制备黄磷(P)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a(PO)F(s)+21SiO(s)+30C(s)=3P(g)+20CaSiO(s)+30CO(g)+SiF(g) ΔH

已知相同条件下:

①4Ca(PO)F(s)+3SiO(s)=6Ca(PO)(s)+2CaSiO(s)+SiF(g) ΔH

②2Ca(PO)(s)+10C(s)=P(g) +6CaO(s)+10CO(g)ΔH

③SiO(s)+CaO(s)=CaSiO(s) ΔH

用ΔH、ΔH和ΔH表示ΔH,则ΔH=?摇?摇?摇?摇。

本题答案为:ΔH=ΔH+3ΔH+18ΔH。

三、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的特点

1.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内涵。

通过待定系数法快速确定了总、分反应的关系,从而可以深刻理解“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

2.有利于解决学生会而不对的困境。

传统的叠加法需要将方程式意义叠加,耗时且因为物质比较多容易叠加出错,运用待定系数法甚至只要观察就可以确定总、分反应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应试准确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

待定系数法很好地构建了数学模型和化学方程式系数之间的联系,将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了思维活动,内化了思维能力。

4.有利于教师研究解题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提炼成方法,使思维更加有序。

实践证明,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是高效的,完全适用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积才.组合比法配平初中化学方程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篇7

在现行下的高考体制下,语数外总分440分,这三门学科不论是从学校方面出发,还是在学生自己内心中,都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所投入的精力、时间很多。而作为选修科目则显得地位比较“尴尬”。那么,如何在一些考场应对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做到最好,力保选修科目的高达B率,尤其是在物化组合中,化学的竞争又是那么的激烈、残酷,显得尤为重要。

在笔者看来,能否取得高考的最终胜利,金榜题名,除了取决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勤奋学习、扎实功底外,还与一定的“运气”有关。其实,高考中所谓的“运气”也不过就是考生考前的身体状况、心理调适、考场上的正常发挥以及平时答题的良好习惯等诸多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利用。

首先,考试时的心理调控最主要就表现在学生紧张情绪方面。紧张其实是考试准备不充足的心理反应。因此,学生应该在以下几点着重留意:

题目非常容易时,有的学生容易轻敌大意,导致粗心出错;有的学生则因为太容易反而不相信,越想越复杂,有的优秀学生本可以拿满分,但就是被简单题“吓”住了,反而失分,这是容易题目导致的极端反应。

题目偏难时,不会做是导致发慌害怕的最主要原因,有的女生甚至会哭起来。必须意识到难题再难,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如果自己不会做,至少和自己相同水平、以及水平不如自己的学生也不会做,仍然相对公平。

出现新题时,比如像化学上的化工工艺题,往往都是出现一种新物质的生产流程图。没见过的题型也不必慌,因为新并不意味着一定难,看清楚新题型的考查目的是什么。

当题目太繁琐时,比如有大量的图表分析,或者题目的步骤过于繁琐,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要忙中出错。

其次,作为一名高三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和学生不断强调的是:一份试卷暂且不论它的难易程度,但是只要自己能够将会的题目分数牢牢地把握住就行了,达B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了。但是事实上,试卷发下来,帮助大家分析时,很多人就会发现,总会有那么几分,甚至更多的分会因为自己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丢分,而有时又恰恰就因为这几分决定了自己是否得B.

经过这几年的高三教学,笔者发现化学试卷上非智力因素的失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难度都不是太大,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但为何最终的成绩与原先自己所保守估测又有很大的差别呢?大体的知识点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往往失分点是在一些“小细节”方面。学生常常在下面的情况下犯错,不按要求答题:①化学、离子方程式不配平;②要求写元素名称而错写成元素符号;③要求写物质名称而错写成分子式;④要求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而错写成分子式;⑤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⑥把物质的量、气体体积、质量、溶解度等的单位漏掉;⑦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注明物质的状态等。

二、书写不规范失分

规范答题,这点往往很容易让人忽视。虽然化学是理科,但是答题的规范性也很重要。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书写错别字、生造字、潦草字或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而失分。常见的错误有:熔(溶)解,油酯(脂),脂(酯)化,氨(铵)盐,金钢(刚)石;无机方程式错用“”,有机方程式错用“=”,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如果是电极反应一定要考虑环境(酸性或者碱性)等等诸多方面

因此,笔者也大致总结了三种失分的类型:

⑴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

⑵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最后的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是以偏概全。

⑶全而不精: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

笔者个人觉得考试中,考生应注意如下问题,力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做到最好:

(1)认真仔细:在浏览、审题、解答等各个环节中,都保持高度的仔细,聚精会神,一丝不苟。遇到难题不惊慌,碰到易题不大意。

(2)细心审题:审题时,首先要“细心看要求”,如“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由强到弱排列的是”、“最大的是”、“一定”、“可能”等。再者要“准确看条件”,如“所有主族元素”、“标准状况下”、“温度不变”、“室温时”、“无色”、“酸性溶液”等。保证“全面看问题”,知识整合,周密思考,全面判断,滴水不漏。

篇8

二、消化整理错题比做新题更重要

做题为了什么?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那发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地把它消化、掌握.进入高三,本人要求每位学生有一本错题整理集,而这一举措对“B”级边缘生尤为重要.首先错题集采取分类整理,先制定目录,分成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判误、离子共存、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实验装置判误等单元.将试卷上的典型错题,解题技巧与方法等,分类整理在各单元下,分类整理的好处是有利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上的薄弱点,同时更有利突破自己的薄弱点,通过错题的整理与消化,使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少,解题方法得到提炼.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很有效的.

三、养成仔细审题,规范解题的习惯比攻克难题更重要

做教师的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明明选择题要求选错误的,却习惯性的选了正确的;填空题明明要求写价电子排布式,却写了电子排布式;明明要求写方程式,却写了离子方程式,实验题等文字表述不规范……这些失真让我们老师头疼,这可是个失分的无底洞啊!而“B”级边缘生就差了那么几分.学生也不希望失误啊!这是长年累月形成的坏习惯,而且这不是说改就改掉的.如何让学生在高三养成良好的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呢?从高三第一次练习起,本人特地在练习前花了十分钟,讲了审题的要求.选择题选“正确”还是“错误”,用笔圈出来,填空题要求写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用笔圈出来……

诸如此类,通过圈画关键词,强行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而且批卷时对学生的圈画情况进行检查,对因没在试卷上圈画,审题失误而失分的作记录,并在试卷边上提醒.对多次因审题失误而失分的同学,进行面谈,一起查看试卷,看看因失误而扣了几分,给予大脑刺激,示范应该怎样圈画读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圈画”的读题习惯,虽说有点死板,但确有成效,学生因审题不仔细而失分的情况少了许多,这也是本人所教班级与同轨班级更胜一筹的地方.

篇9

一、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已从“考知识”转向了“考能力”,但脱离不了基础知识。高考命题的基础是教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有的高考试题,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原型或原题,如,大纲版化学第二册第四节的课后作业题(NH4)2SO4 的分解,曾演变为2008年全国Ⅱ卷12题的“方程式配平”和2010年全国Ⅱ卷10题(NH4)2SO4 的分解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个数比等。因此,在高考备考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并根据考纲要求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对每一章、每一节知识强化记忆,形成网络,方可厚积薄发。

二、确定复习范围,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一直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避热点。因此,确定有效的专题复习范围对第二轮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专题确定的原则应是:突出主干、热点知识。如近三年全国理综(课标卷)即宁夏卷的必答部分,常考的重要知识点有:1.关于Na的基本计算。2.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计算。3.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判断。4.电化学基础知识。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知识及平衡常数的计算。6.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离子共存。7.元素化合物推断。8.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及重要应用。9.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0.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选修部分近三年均以有机合成和有机推断形式呈现,且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有:有机反应类型和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依据波谱结果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等。所以,我们可以将上述知识点分设专题进行强化训练。

三、精练典型例题和习题

教师必须依据考纲大胆取舍,精选习题,正确处理好练与讲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并总结各种高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避免学生盲目做题而浪费时间。如实验题,应要求学生始终围绕实验目的解答,一般不会因能力因素而失分,同时归纳解题技巧、方法,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四、用心审题,明确题目指向

审清题是做题的前提,要解决审题问题,学生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读题速度适当放慢,要逐字逐句认真审题。只有这样才不会遗漏题目的各种信息,包括隐藏信息,从而做到心中有数。2.要把握设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题目指向。3.把握出题人的意图,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将储备的化学知识与题干的问题联系起来,明确该题考查哪些知识点,这样效率自然会提高。

五、用化学用语教学,规范书写

篇10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篇11

原电池原理是高中电化学基础,学生首次接触电化学知识,一方面学习兴趣高,另一方面又感觉到知识陌生,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如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构建电化学知识体系呢?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氧化还原反应中单双线桥法来表示电子转移,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掌握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在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应用入手,激发兴趣

教师:现代社会,各种电子移动设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手机、笔记本电脑、MP3等。这些设备依靠什么能源进行工作的呢?

学生:依靠电池提供能源。

教师:电池在人类的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到宇宙火箭、人造卫星,小到电脑、手机、相机、心脏起搏器都离不开各类电池。电池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它的化学原理。今天就一起来探究电池祖先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 回顾基础,引发探究

教师:我们在高一化学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请同学们写出Zn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情况,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过程。

学生:练习结果

教师:根据双线桥法分析该反应中氧化反应过程和还原反应过程。

Zn-2e-=Zn2+(氧化反应)

2H++2e-=H2(还原反应)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思考,如果Zn与H+之间的电子转移经过电极通过导线来实现,结果会怎么样呢?

学生:电子在导线内定向移动会形成电流。

教师:那么电流方向如何?

学生:根据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的物理知识,判断出电流方向为从H+流出通过导线到Zn。

教师:提出问题,H+能作为电池的电极吗?如果不能,如何选择H+反应的金属载体电极,能选金属性比锌强的金属吗?

学生:不能,那样和稀硫酸反应的就不是锌,而是另一活泼金属,可以选择比锌金属性弱的金属或导电非金属比如石墨。

设计意图:让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和用单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情况,以复习原电池的理论基础。再通过一些巧妙的设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该反应中电子转移能形成电流,同时为下一步实验设计做铺垫。

3 实验设计,培养能力

教师:如何证明以上的分析结果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

实验一: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后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二:锌片和石墨棒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后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三:锌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后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教师:评价以上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充分肯定实验一、二的设计非常合理。对于实验三指出由于锌和铁的金属性相差不大,所以电流很小,现象不明显。下面请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投影:表格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根据实验现象,证明了我们前面的分析,在该装置中确有电流产生,这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这一结论在1799年首先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打电池。

投影:一、原电池

1、原电池定义(略)

设计意图:由于教师演示实验的可观性不强,因此设计了学生实验和根据实验步骤填写实验现象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充分体验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乐趣,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4 理论突破,找出技巧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并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后投影

2、电极及电极反应

Cu―正极:2H++2e-=H2还原反应

Zn―负极: Zn-2e-=Zn2+氧化反应

电池反应:Zn+2H+=Zn2++H2

教师:比较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情况的表示方法和上面的电极反应,我们可以发现,利用电流方向与氧化还原反应中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相反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而根据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电极反应实际上就是双线桥法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两个过程。请同学们判断原电池反应Cu+2Fe3+=Cu2++2Fe2+的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学生:负极:Cu-2e-=Cu2+氧化反应

正极:2Fe3++2e-=2Fe2+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填写表格,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并由此得出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就是电极反应。通过比较氧化还原反应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与电极反应,找出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和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的技巧。

5 强化训练,得出条件

教师:怎样把根据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呢?请同学们画出装置图。

学生:思考后画出装置图。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个拼图游戏,请同学们把下面FLASH中的材料拖动到相应位置,组成原电池。

教师:根据刚才的设计和拼图游戏,请同学们思考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那些?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投影。

投影: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石墨)作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电路

(4)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铺垫下,学生已经比较清楚了解原电池装置的设计思路,这时通过让学生用FLASH拼图游戏组装原电池装置,一方面可以强化原电池原理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讨论组成原电池条件打下基础,在后面的讨论中,学生很容易讨论出原电池组成的前面三个条件。对于第四个条件,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才能清楚认识原电池反应必须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反思

篇12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化学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因此在高考中铁及其化合物历来是历届各省市高考命题载体,其在元素化合物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就铁在高考题中的体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铁:在必修课本第三章一《几种重要金属》中有所介绍。铁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章在这里就不在赘述。现就其零散知识略作补充:铁属于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Ⅷ族,在结构化学中,铁单质和二价三价铁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来看铁在高考题中的表现:

1.铁参与的电化学选择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铁中含有碳,抗腐蚀能力比纯铁弱

B. 用锡焊接的铁质器件,焊接处易生锈

C. 在铁制品上镀铜,镀件为阳极,铜盐为电镀液

D. 铁管上镶嵌锌块,铁管不易被腐蚀

解析:此题的C选项考查的是电解电镀的知识。根据电镀原理:镀件应放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镀层金属放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点评:这道题属高考中的易得分点。它以铁作为载体考察了高中的重要原理电化学知识,题的难度不大,但却覆盖了电化学的两块核心知识: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因此高考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熟练三基。

2.铁参与的元素推断题

推断题的推就是猜想,要依据一些自己熟知的事实,以最熟知的物质进行合理性验证;断就是依据验证的合理性得出结论。下面我们来看铁的表现:

下列框图中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常见的物质或其溶液,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B为气态单质,F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单质;E、H、I为氧化物,E为黑色固体,I为红棕色气体;M为红褐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所含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周期,____族。

(2)A在B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

(3)D+EB的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

(4)G+JM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5)Y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解析:由题意易推断A为O2、B为Fe、C为Al、D为C、E为Mg、F为MgO、G为Fe2O3。

点评:这是一道关于铁的推断题,以电解知识联系镁铝铁氧,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力还有实验现象的描述等。其中第四问的双水解和第五问的方程式的书写有一些难度要因起大家的注意。

3.铁参与的化学实验题

化学实验是将生产生活中的典型的工艺流程和生活知识以实验室中固定仪器和药品分反应来展现,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较紧密,下面我们来看铁参与的实验:

硫酸亚铁铵[(NH2)2SO4・FeSO4・6H2O]为浅绿色晶体,实验室中常以废铁屑为原料来制备,其步骤如下:

步骤1 将废铁屑放入碳酸钠溶液中煮沸除油污,分离出液体,用水洗净铁屑。

步骤2 向处理过的铁屑中加入过量的3mol・L-1H2SO4溶液,在60℃左右使其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趁热过滤,得FeSO4溶液。

步骤3 向所得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步骤1的操作中,下列仪器中不必用到的有____(填仪器编号)

①铁架台 ②燃烧匙 ③锥形瓶 ④广口瓶 ⑤研体

⑥玻璃棒 ⑦酒精灯

(2)在步骤2中所加的硫酸必须过量,其原因是____;

(3)在步骤3中,“一系列操作”依次为____、____和过滤;

(4)本实验制的的硫酸亚铁铵晶体常含有Fe杂质。检验Fe3+常用的试剂是____,可以观察到得现象是____。

点评:通常的实验题是以装置流程图或文字描述性的流程图形式出现,这道实验题显然是文字性的。其中的(1)和(3)要求学生要熟知此实验的过程和出题人的意图;(2)考察了实验过程中试剂的处理;(4)考察了常见离子的检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会到解实验题的过程和常考知识的总结。

4.铁参与的基本理论题

化学基本理论集中在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如电化学原理,溶度积,pH值计算,盐的水解等。

在FeCl3溶液蚀刻铜箔制造电路板的工艺中,废液处理和资源回收的过程简述如下:

I:向废液中投入过量铁屑,充分反应后分离出固体和滤液: II: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石灰水,调节溶液pH,同时鼓入足量的空气。己知:Ksp[Fe(OH)3]= 4.0×10-38

(1)FeCl3蚀刻铜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2)过程I 加入铁屑的主要作用是____,分离得到固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从固体中分离出铜需采用的方法是____;

(3)过程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篇13

3.小组展示,确定最终严密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各小组学生踊跃发言。各小组在互相讨论、质疑过程中使实验设计方案得以完善,最终确定了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小组展示、讨论、质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4.学生依据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学生依据实验设计方案配制250mL1mol/LNaCl,教师在课堂上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5.教师在以上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再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和操作。

6.课后学生做好实验课总结,进一步探究提高。实验课结束了,笔者告诉同学们,实验课上其他问题利用课外时间探究解决。

二、“盐类水解”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

1.设置问题:常温下,水的电离程度如何?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与pH、c(H+)、c(OH-)有何关系?

2.学生实验检验:用pH试纸检验KCl、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