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篇1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当中要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会使得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收获。

2设计精巧的教学课程使得教学拥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认知和体验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

(2)了解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为这门课程大多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所以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很有必要。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用眼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嘴巴说、用手做,全身心地学习,在创设情境、辩论交流、模拟实际情况、提问解决、实践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学到知识,使学习生活充满乐趣。

3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融入生活中

学校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定位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日常生活,其关键是不局限于课本,尽量向课本外拓展延伸,大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种途径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践行社会研究、参观相关社会现象,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见识广阔的社会环境,真实地体会社会道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的各项综合能力。就像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生活的鲜活事例,体验社会生活和将来需要经历的人生。

4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开教学

(1)充满激情讲明道理的模式。它以传统讲解模式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等各种课程中都很适用。这种讲课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途径是激情讲解、直观展示、评价作为、丰富情感等。它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感知、分辨是非、找出对错,最后真正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2)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趣味性。可创设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见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这些是非。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故事感较强的课文,以论述为主的课文则不适用。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适合这种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5与实际相结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改变学生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让这门课更高效,就要让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为学生组织有趣丰富的活动.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的距离,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判断、评价建立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什么是不能做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毕竟经历的事情很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不够深刻。

篇2

二、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就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智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不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给予学生真切的关爱,不歧视差生,也不优待优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状况,要尽量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给予其安慰,消除他们的挫败感,给予他们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之,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就要尽量重视学生的个体,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

三、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苏教版的小学品德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教材中儿童的名字都是作者特意取的,而不是传统的“小明”“小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另外,教师应该多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举例,尽量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少他们的抵触心理,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使课堂始终维持活跃的气氛,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五年级《到外面走一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面世界的不同,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篇3

鲁洁教授认为: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一)引领学生关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小时候用过的衣物等,问问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课始,在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声中,学生拿出收集来的儿时穿过的衣、裤、鞋、袜,试着穿一穿,再说说感觉怎么样?学生们纷纷拿起衣服往头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进去,裤子只拉到膝盖处,鞋袜就根本不用说了,只能钻进两三个脚趾头,学生们纷纷嚷着:“太小了,根本穿不了!”从收集到试穿这一过程,学生们显而易见地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接着,又让学生来说说,在自己成长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家人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拨动了孩子幼小但真挚的心弦。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着孩子视觉和听觉,构成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把学生日常的、知觉的生活纳入课堂学习中,并作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内容,引发价值冲突,引导道德思考,进行道德判断,逐步形成学生个体道德价值,从而萌发感恩之情。(二)引领学生践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旨在告诉学生不同职业的人们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要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课堂中,让学生说说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各种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的。还让学生当当小记者,去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再谈谈采访后的感受,并在现场模拟其中一些劳动场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既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由此可见,把生活中学生当前所面临的价值冲突,作为教学的资源组织来开展教学活动,才是最宝贵的道德教育时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定。

篇4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是其更具广泛性、活动性。体育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仅仅讲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它是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各项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树立集体意识,区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组合拔河比赛,通过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胜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足球比赛,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明白不同自身优势适合不同的位置。小学生集体思维意识淡薄,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体育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性,制订相应的活动目标,培养学生以集体为上,以班级为上的先进意识,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肃清课堂纪律,重视课堂纪律,做到以德育人

篇5

2.学校对学生犯错违纪缺乏有效的惩罚手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也在日益提高,作为惩罚学生手段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也远离学校,但同时似乎一些合理的惩罚手段也统统不能使用了,甚至连学校和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都要小心翼翼。的确,在处理学生犯错违纪时应本着教育为主的方针,但并不是说就不能有任何惩罚措施了,尤其是学生犯原则性错误的时候,更应该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笔者并不支持使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手段,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学校和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违纪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教育成为老生常谈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会大大降低,反而助长了学生违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气焰。

二、家庭德育的滞后

家庭教育对学生而言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由于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的教育对子女来说是其他教育不能也无法替代的。但当前初中生的家庭德育严重滞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今初中生的父母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因此,这些父母在对子女的德育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父母由于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文化程度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无一例外地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相对忽视了子女的德育,这就导致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道德品质方面差强人意;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父母也缺乏一些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这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许是世界上最有耐性的,却没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能力,只能是一味地唠叨,这种简单的唠叨更可能引起目前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厌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一些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达不到教育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暴力处理事情的错误思想。

对孩子的溺爱谋杀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前些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报道:由于家庭的溺爱,一个孩子在犯错误后被老师轻轻地质问了一下后,竟然一整天躲在了教室的电视机柜后不出来,该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可见一斑。现在,很多初中生是独生子女,给孩子更多的爱无可厚非,但目前很多家庭对孩子溺爱的情况相当严重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结果是很多初中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丝感恩的心理,更有甚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以这些孩子们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村留守初中生缺乏家庭道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向城市打工,农村留守初中生也就在农村学校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学生的家长和他们的交流是相当少的,也就谈不上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了。这些孩子缺乏父母教育和监管,极容易误入歧途。

三、社会德育的影响

1.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也许就发生在我们初中生的身边,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由于心理仍不成熟,很容易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情况下养成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2.部分媒体的不良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电脑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必不可少的娱乐设施。娱乐频道和娱乐新闻是大多数初中生关注的焦点之一,但一些青春偶像剧没有对初中生起到励志作用,反而其中的某些情节使初中生无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初中生追星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一些明星的绯闻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初中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总之,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的品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要切实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就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全社会共同为初中生德育做出贡献,教师在加强学生品德教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尽管,教师已不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但仍然是学生较尊重的人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高低影响着学生能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2.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负面现象,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负面现象给社会、给他人以及给学生自己带来的危害,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第一,教师应帮助学生家长认识到德育对孩子重要性,要使家长明白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素养,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第二,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教师也要最大限度地去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相应的措施,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教师应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为家长教育孩子出谋划策。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6

数学教材具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优势。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逐步领悟认识来源于实践,事物是互相联系、运动变化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指导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基于数学的本来面目来引导儿童认识数学,转变重计算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究、重教轻学的倾向。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指导学生通过数不同的实物来认识自然数,通过度量物体的长度、分东西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小数和分数,以此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就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数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如,基于运动、变化的观点,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剪剪拼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进一步推理让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学生在剪拼中完成了从圆到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转化,也在其中体会到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运动、变化的。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以及教材间的相互联系出发,来设计教学,由实际事例引出抽象的概念,从中揭示出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和转化,这些过程都充满了辩证思想。因此,教学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熏陶的过程。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数学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数学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使“道、文”浑然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来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便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紧密结合教材确定教育内容

数学学科的教育任务,是数学教材所固有的。数学教材的编排、阐述都非常符合唯物论辩证法;教材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的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为宜,由一步题引入两步题,把一个已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由此使其变成两步计算的题,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

篇7

    一、在激趣引课中,揭示总目标

    这一环节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要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处 于心理上的最佳状态,然后揭示出总目标。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一课目标的揭示就可以分以下步 骤:1、让学生听自读课文《谁勇敢》的录音故事。2、当学生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情节之后,提出思考题:① “小松敢捅马蜂窝,人们为什么不称赞他勇敢?”②“小勇不敢捅马蜂窝,并且被马蜂蜇了以后还哭了,而人 们为什么称他最勇敢?”3、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之后,教师顺势揭示目标: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的内容--《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判断勇敢行为的方法,还 要能够判断我们以前所做的事哪些是真正的勇敢行为,哪些不是。

    这样不但很好地引出了课题,并且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总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 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为分目标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二、在学习课文中,感知分目标

    思想品德课课文一般都以故事蕴含基本的道德观点,学生是在以事寓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道德形象、 道德行为、道德动机、道德效果及道德评价的具体感知,而逐步树立起道德观点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感知分目标,是实施总目标的关键,是目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例如:《爱惜粮食》一课,总目标 是教育学生爱惜粮食,从小要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课文也正是围绕着总目标,以8幅图和课后习题来分解 目标并实现总目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内容 分目标 总目标  图1 一家人吃饭 揭示 总述 所以 图2-7 粮食的生产过程-粮食来得不容易 要 图8 粮食的用途--粮食是个宝 爱惜

    习题二:看图说说--节约粮食作用大 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联系判断中,论证分目标

篇8

当前,在不少教师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方法简单,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

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由于学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因此,我提示学生,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积极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学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马路市场’,给我们的上学、人们的行走带来了不便。这连政府、学校、老师都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作为学生,就更无权过问,也没办法去过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学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此时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讲下去,就会使本来鲜活灵动的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学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于是,我抛开原有教案,巧妙将这一生成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起点,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学校、老师、学生有权过问吗?为什么?②我们师生有办法过问吗?有哪些办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地使学生掌握了我们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渠道等教学内容。随即我又以此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在过问这一问题时,还应注意些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思维空间得以充分拓展,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课堂所达成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二、打破常规,巧用逆向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师按照教材来“定音”,学生跟着去“弹琴”,不得跑调。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失去了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课堂问题生成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而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撤销掉禁锢学生的思维篱笆。教会学生摒弃习惯性思路,打破常规的束缚,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层面去寻求解答问题的新思路,促使课堂问题精彩生成。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维,这是课堂出彩的一条重要捷径。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去讨论,才能将学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从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师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在学生发言之际,教师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教师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教师的精心引领,学生们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三、练就“慧眼”,妙用学生错误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勤于开发利用,紧紧抓住其中的教学契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判断其教学生成的价值,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则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教师对预设方案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因而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相对不足,对有些是非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出现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面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认识上出现的“错误”,既不能盲目引导,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价值,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采用机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对教学预设作即兴的调整,鼓励学生进一步思错、辨错,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纠错,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让学生的认识思维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教材文本指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对此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家庭生活已经富裕了,况且时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费,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尝不可,干吗还要提倡节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学生进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错误资源”:学生的消费观中恰恰忽视了“适度”和“节俭”两个关键词语。这表明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契机,灵活地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请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的实际生活水平,谈谈对适度和节俭消费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纷纷发表自己鲜明的见解。正是课堂上发出的意外“声音”,使这一“问胚”资源成为了本课中的亮点和精彩之笔。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动静相间,善用“布白”艺术

篇10

活动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园丁赞歌》一课后,我让学生小组分头行动,谈一谈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老师老师所具有的优秀思想品质的事例?学生通过想象回顾消化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如:在课堂教学《园丁赞歌》,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接受,我的内容是不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的,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身边的最喜欢的园丁就会迎刃而解,并且,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明白心目中的好园丁形象,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组古代的思想家——孔子的为人师道和教人不倦的态度,组织学生对孔子的了解进行诉说以及起学生的评价,然后再大家谈:请说出在我们身边,像孔子这样的园丁有哪些?所具备的思想特征是什么等。这种通过引导和提问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也是极其重要的。

2、探究问题的预设

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问题探究。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必须直接指向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使课堂教学的程序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

如:我在课堂教学《遇到危险我不慌》一课时,我首先鼓励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提出:人们能预报天气,为什么还不能完全避免洪灾、旱灾、火灾?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洪灾、旱灾、洪灾,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到不慌不忙,在困境里面生存呢?这些问题切合实际,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争先恐后,各抒己见。面对学生深刻的质疑,为了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我并没有告诉他们一个现成答案,为了能使他们心服口服,我给学生提供关于洪灾、旱灾以及火灾等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讨论中要求每位同学“多感官”参与,做到“五动”,即动眼(认真阅读教材、研读材料),动脑(分析教材、材料,独立思考),动口(发表意见、阐述观点),动耳(倾听别人意见,启迪心智),动手(归纳、记录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小组派代表各抒己见,全班集思广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点评,综合分析。小组讨论,积极发言的过程中,使一部分学生克服了胆小怕事、不敢发言的缺点,使学生学会说理,能言善辩。通过讨论,学生澄清了认识,认为洪灾、旱灾、火灾等不可避免与人类有关,人类遭遇的洪灾、旱灾、火灾这一挫折,除了有自然因素外,还与人为因素有关,但是在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在逆境中逃生,不慌不忙,不要因为我们的慌乱而让最后寻求生存的机会也丢失了,我们人类就应注意增强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并且注意火灾的发生,当遇到危险时要记得用湿毛巾捂住鼻子,趴在地上前进,并且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让学生增长了见识,课后,为更好地落实目标,我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关于面对灾难时的不同的求生手段,既辨明了道德是非,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和求生意识。

3、课外作业的布置

我们的思品课并非让学生循着道德规范走入“死胡同”,应考虑其实践性,可行性。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谈及的思想价值要求及规范标准内涵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养成习惯。

如:在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理解运用题: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课后每个人将收集和了解的,由于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危害和影响有什么?举例说说人们现在应该怎样保护地球环境?将收集的资料进行记录,每周班内交流一次。这课外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二)、捕捉课堂教学信息,绽放创造生成火花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资源是实现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创造性的运用社会热点、焦点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为课堂搭建生成的舞台,这样的预设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还能使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便于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顺利完成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时事政治演讲,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另外,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也可以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讨论会,尤其要重视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因为热点问题为社会所关注、也为学生所关注,如:《明年会更好》里面,就应该针对在以前的时间锁发生的大事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都将顺利的战胜了这些困难,从2008年最初的汶川地震后的上下一心,2008年百年奥运梦的实现,2009年的舟曲泥石流,分子的狼子野心,2011年的六十年国庆的辉煌历程等种种内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热点问题,能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明天的强大而奋斗的决心,告诉他们应该相信明年会更好,我们也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和问题,在课堂上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现代的课堂,才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从另一个侧面讲,这样的课堂容易节外生枝,甚至难以驾驭,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是常有的事。教师要善待“意外”,善待那些“节外生枝”的眼神,相反,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让智慧之花精彩绽放。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鼓励他们张口说话,让学生生命之泉涌动在课堂,让学生创造的火花绽放在课堂。

(三)、恰当课堂教学评价,激发绵绵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刻。所以有效地评价是对个体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绵绵动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实现学困生信心十足,优等生精益求精,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真漂亮,真不错!”“你考虑问题很周到,进步很大。”“你很会动脑筋,老师很欣赏!”“你的回答会令其他同学有所启发。”“你动了一番脑筋,但你的答案在……地方有问题,你能重新思考吗?”这样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有了自信、都有了超越自我的想法。因为恰当的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使课堂绽放出绚丽光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反思成为课堂教学习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堂上的遗憾只要经过课后的及时反思和建立在新情境上的再设计来弥补。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随机的,有时甚至是无法预见的,有些生成能赋予教师意外的惊喜,使课堂更精彩。有些生成是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教师有必要多途径反馈,可以请听课教师评课、与学生座谈,与同行切磋,写课堂教学后记等方式及时地消除些许遗憾,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篇11

3.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小学思想品德的教材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思想品德教材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构建人格,同时,教材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很少利用业余时间预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教材知识丰富,需要学生坚持长期学习,积极探索研究,否则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非常茫然,不知所措。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积极组织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使教学与学习能够紧密结合。在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友好沟通、共同探索的和谐关系,并不是下级服从上级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沟通交流、情感互动和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理论知识。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坚持以学习活动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互动活动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通过切实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动机。

2.因材施教、突出个体。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要能够深入察觉到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篇12

二、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相吻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中改变自己。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为实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注重生活实践,感悟德育精髓

大量的知识点共同构成了生活这一巨大的集合,对生活的留心感悟是学生德育提升的重要途径。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设计,强调生活实践操作,让小学生全面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与学习德育知识点,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品德教育生活化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相较于课堂类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人性化的学习模式中拉近与德育知识点的距离。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及时帮助老人抬水、洗衣服、打扫卫生,与老人聊天。灵活地把可操作性强的活动作为每周末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用日记的方式自行记录所做所感并上交教师审核。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表扬,并提供一些奖励,调动学生做好人好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找到认同感,拥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对自己多一份责任,对社会多一份关爱。

(二)教师积极引导,端正学生思想

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教学经验,强调优秀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强调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品德教育形式,因为很多品德知识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小学生切身去体会小学品德教育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应利用空闲的时间与小学生交谈,也可利用班会时间,对社会性的热点问题、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并制作成经典案例来供学生欣赏。在班会中,为强化品德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品德教育。比如在引入春晚小品《扶不扶》作为一个教学资源时,教师以“扶不扶”作为班会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观看小品,在小品中感悟人性。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奶奶跌倒在地,你会不会帮忙把她扶起来?”有位同学当场回答“会”,教师对此竖起了大拇指,全班爆发热烈的掌声。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有效端正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三)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健康氛围

篇13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或者写写自己理想中的老师。这样,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二、思想品德课要联系学生生活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全世界、全国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援助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再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