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教育议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教育议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教育议论文

篇1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福利是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基本工资和学校发的各种福利津贴及由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获得的额外利益。[3]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情绪,与其他行业人员工资收入的反差致使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足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教学质量存在正相关性。目前我国实施绩效工资政策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政府教育投资限额,学校可灵活支配的教育事业费不足,使得教师工资相对而言仍比较低,于此需要拓宽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家庭教育投入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之一,在缓解学校经费不足方面有助于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进而有利于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2.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

教育投资的客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亦千差万别,于此其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需要家庭教育投入来满足,比如选择重点校需要缴纳较多的择校费以及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家庭需要对子女受教育进行额外的投资。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个体的天赋秉性都是不一样的,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别,此时家庭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小孩进行额外的投资,有助于其跟上学校教学的进度,从而对义务教育质量整体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校不可能为了少数孩子某些方面的爱好进行单独教育,这样家庭通过投资可以弥补学校这方面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投入偏差对义务教育质量的消极影响

伴随着教育扩招出现的“学历热”现象,驱使家庭对子女教育过度投资,使得家庭教育投入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不同收入家庭之间教育投入的差距拉大、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以及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盲目攀比等等,使得教育不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

1.不同收入家庭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加剧了教育机会获得的不平等性

现阶段,我国居民家庭总体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是偏高的。通过观察发现,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与高收入家庭旗鼓相当,甚至略高于高收入家庭。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家庭对教育资源占有不足导致教育质量水平的低下;外加教育补偿功能的诱导,使得这些家庭为了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比例,甚至出现与高收入家庭之间攀比的现象。越来越高的家庭教育支出以及较低的社会资本使其无法承担,最终其子女仍将丧失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加剧了不同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不公平性。

2.家庭对子女的学校外教育投入远远超过学校内教育投入

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实行免费政策,但是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投入在满足不同家庭子女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支出,主要分为学校内教育支出和学校外教育支出。学校内教育支出又被分为一般支出和特殊支出,一般支出主要是指家庭缴纳给学校的学杂费和其他费用这两项支出;[4]特殊支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以中小学的择校费为主体。学校外教育支出,主要包括家庭给子女报的培训班、补习班、家教等直接支出;当然还包括一些校区房租费等间接支出(见表1,表2,表3)[4]。通过对有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研究发现,学校外支出已经超越了学校内支出,尤其在课外培训班、特长班和家教这三个项目的支出上(见图1)[4]。家庭这种过度的学校外教育投入加重了子女的学习负担,而且容易使受教育者对学校教育形成抵触心理。

3.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偏好导致稀缺教育资源的浪费

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是希望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即优质教育,以期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然而绝大多数家庭对优质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主要聚焦在资源的扩张和提升上,缺少对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思考[5],即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能确保产生优质的教育。如今许多学校,经过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在办学硬件设施上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但是相应的教学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提升。家庭教育投入过度倾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反而会使得原本就稀缺的优质资源更加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资源本身的最佳配置,影响其效用的发挥。另外,这种投入取向还会使部分“薄弱”的教育资源过于闲置,达不到应有的利用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如乡村学校的衰败与希望学校的空置,是与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变化分不开的。

三、积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

在推进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进程中,家庭教育投入存在过高或者过度现象,引发了择校热、教育机会不平等以及稀缺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使其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1.科学制定家庭教育投资目标

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投入整体上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然而由于不合理的教育投资行为,大多数家庭承受着严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处于这一层次的家庭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家庭教育投入的水平与高收入家庭相当甚至更高。首先,不同收入的家庭应该根据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家庭教育投资目标,盲目攀比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会降低家庭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其次,家庭还应该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对其接受教育进行投资。每个孩子的天性禀赋是不同的,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家庭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教育投资的目标,以避免不必要的投资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合理分配家庭教育投资结构

通过上面对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分析,我们看到家庭用于学校外的教育支出比重要高于学校内教育支出,而学校外教育支出主要用于培训班、补习班以及聘用家教等项目上。可见,目前家庭的教育投资主要是智力投资,对非智力层面如德育、文化兴趣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很低。这一投资行为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容易被培养成一台考试机器,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投资者即家庭而言,其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从长远来看将会低于其预期的收益。因此,家庭应该转变以往重智轻德的思想,树立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在家庭教育投入时,要全面考虑及合理分配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投资比例。

篇2

2.家庭教育不容乐观

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是父母不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父母经常约朋友打麻将、打牌、酗酒,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零花钱方面出手大方,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花钱大手大脚,在生活上追求享受,不懂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在生活上没有热情。父母的这些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日子,物质奖励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3.片面追求成绩,忽视身心健康的发展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他们的眼里高分就意味着高能,分数代表着一切,唯分数论现象严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身体的健康只是基础,孩子的精神领域同样关键。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腾出更多时间让孩子专心读书,剥夺孩子参加正常社会活动的一切权利。

4.家庭教育方式简单

家长式作风严重,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靠武力来征服孩子,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居高临下,不能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对话;用物质奖励方式达到刺激孩子学习的目的;没有原则的溺爱。

二、以人为本,缓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状况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家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1.建立民主型的家庭以人为本

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善于做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信任,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能促进孩子积极健康成长。在孩子面前尤其要做到真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在孩子面前真诚地承认错误,孩子才会觉得你是真诚的。对人真诚,让你的孩子也以一颗最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人。

2.做智慧型的家长

和谐的家庭气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基础。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体验到积极乐观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家庭中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比公开的决裂更有害。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浇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适合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美好生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智慧型的家长,会激发孩子求知欲,促进其智力发展。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温馨和睦、民主型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远离不良嗜好影响,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文明用语,提高自己的修养;家长还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

篇3

其一,教导孩子敬畏上帝。犹太典籍中多处提到了要对上帝报敬畏之心。例如“智慧的开端是对上帝的畏惧。”[3]“你应该全心全意地爱你的上帝,用你所有的心血,所有的精神,所有的力量。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4]

其二,应该教导孩子们学习圣训,按照圣训所说去做事。例如,有文章说“遵循上帝的指示,做正确而合理的事情”[5]。“对上帝的敬畏使人心情愉悦,这种敬畏之情带给人快乐和长生”[6]。相似的论述还有“没有比敬畏上帝更好的事,没有比遵从上帝的圣训更美好的事”[7]。

(二)关于教育内容、方法及要求

犹太教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中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圣训。所谓圣训就是犹太人认为从上帝那里获得的两种启示录——手写的和口述的。概括起来就是:《摩西五经》、《先知书》、《神圣著作》、《塔木德》。

1、学习圣经是义务

犹太人非常重视学习犹太典籍,尤其是《圣经》。十二世纪亚里斯多德学派的哲学家和法律学家迈蒙尼德写到:“每一个犹太人都有学习圣经的义务,无论他是贫穷或是富有,是健康的或是生病的,是年轻富有活力的还是年老而虚弱的。即使一个人贫穷到靠施舍来维持生计或是挨家挨户地乞讨为生,或者一个人要养活一家老小,一天中他都有义务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圣经。”[8]

2、枯燥的方法和内心热爱结合

犹太教义的学习方法非常枯燥,甚至很残酷,犹太人不以这种枯燥为苦,还把它视为上帝对人们的磨练。“每天的第四个小时,上帝在教孩子们犹太哲学——拉比哈姆比亚德(HaimBeyad)把这理解为折磨儿童”[9]。

犹太教强调口头传授,注重记忆就不足为奇了。《圣经》中多处提到记忆的重要,例如,“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当你在家和外出的时候,当你躺下和起床的时候背诵它们”。[10]

但同时,犹太教义也强调学习者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所学的内容。这二者怎样统一起来呢?从《圣经》中一些描述集体活动的故事,我们能找到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的例子。例如《出埃及记》中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记载了祭祀礼仪法典的重新制度的过程、祭祀礼仪的每个步骤,还记载了父母亲和孩子就上述两个方面讨论的内容。孩子们见证了祭祀礼仪的过程,询问礼仪的意思,大人们就告知他们一些相关的故事。例如在逾越节时,人们要吃未经发酵的硬面包,当孩子们询问这是为什么,“……你应该解释给你的儿子听‘正是因为上帝为我做的一切,我才得以从埃及逃出来,恢复自由’”[11]。

在《塔木德》中说到“如果孩子不会提问,父母要教他们,要用孩子的理解能力能理解的答案去教他们。”[12]

因此,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础的,同时,还要参与公共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在与家长的对话中丰富自己的理解,加深记忆。所以犹太人的教学方法中非常注重对话,他们认为上帝对亚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问题“你们在哪里?”。[13]

(三)关于教育角色

1、父母亲都应承担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教育人员当然是家长,是父母亲。父母是年轻人们模仿的典范。希伯来语中“教师”和“父母亲”的词根是一样。在《希伯来圣经》中,有许多句子是要求父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的训诫:

“最大限度地关注那些你自己的眼睛所看到而且没有遗忘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全都教给你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的孩子们。那一天你在何烈山,站在你的君主——上帝的面前时,上帝说‘把人们召集到我面前来,我要让他们听到我的话,这样当他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时候就能学着去敬畏我,并这样教育他们的孩子们。’”[14]

“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所有这些话语。把这些话嘱咐给你的孩子们听,使他们能切实地遵守这个教义中所有的内容。”[15]

2、父亲有特别的责任

在孩子开始学习圣训时,父亲担负着特别的责任,例如,要介绍他的儿子们参加戒律的仪式。“询问你的父亲,他将会告知你。”[16]

3、父母有相等的教育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责任。这一点,我们在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的例子中发现了一个暗示:

当某人有一个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这个儿子并不听从他的父亲或母亲,而且即使在惩罚他之后,他也不服从父母。他的父母就应该抓住他,在这个社区的公共场所,把他带到这个城镇的长者面前,并且对长者说“我们的这个儿子不忠诚而且反叛;他不听我们的话。”[17]

有先贤们探讨上文中为什么要用“不忠诚的”和“反叛的”这两个词,其实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足够了。答案是“不忠诚是指他对父亲不忠”,“反叛是指他对母亲反叛”。[18]换言之,在教育儿子时,父母双方分担着相等的责任,延伸到女儿方面也是如此。

由于这种连带责任,圣经中能看到要求孩子尊敬父母的命令:“尊敬你的父亲和母亲”[19],还有“你应该敬畏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20]。《圣经》强调母亲的教育角色和父亲是相等的:“我的儿子,听从你父亲的调教,并且不要忘了你母亲的教诲”[21]。

二、犹太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从上述关于犹太教义中家庭教育思想近乎零散的论述中我们能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注重学习

为了让孩子热爱书,热爱上帝,据说在每个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滴一滴蜂蜜在《圣经》上,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22]

他们钻研犹太典籍,几乎一生都在学习。有人说“一个人要将他的一生时光分成三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时间学习《摩西五经》,另外三分之一学习《米示拿》,还有三分之一学习《犹太法典》”。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学习《圣经》和《米示拿》的时间应该缩短,因为它们已经被包含在《塔木德》的学习中了。无论是哪种观点,总之,典籍的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二)注重思考和理性分析

从上文我们发现,犹太人的阅读量非常大,孩子们要记诵典籍,而典籍的覆盖面非常广,既有上帝的训诫,还有先贤圣人们对训诫的注释和理解,有流传下来的犹太法典,还有对法典的认识和评述。尤其是《圣经》和《塔木德》。以《塔木德》为例,它几乎是一部犹太人的百科全书,从宗教典礼怎么进行,到伦理道德、医学、魔术、星相、民间故事、公共事务、谜语、笑话、数学、生活饮食、穿着、宗教生活细节、教育、经商、法律、婚姻、神话、信仰以及社会责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犹太拉比不断的对一个论点进行论证,和其他书籍不同的是,《塔木德》中很少会存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单一的论点。例如当一个拉比说“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会有另外一个拉比说“医生是罪恶的”,并举证说明。但《塔木德》最终不会告诉你,哪个论点会是正确的,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这里:拉比们永远不会就一个论点达成一致。这给人一个感觉:世界上永远没有固守的东西,论点可能因为人的理解力和审视角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23]

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献资料,犹太人重视思考,不追求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强调说出自己的观点。拉比赖施(Rashi)在他对圣经的经典注释中提出:人们与生俱来就已经理解了圣经原文中的问题,他们要做的是说出自己的答案。[24]

(三)有家庭集体学习的氛围,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典范

公元前5世纪,以斯拉(Ezra)和尼希米(Nehemia)使《摩西五经》的公共阅读制度化,即定在每周一、周四和安息日为公共阅读时间。这种全家,甚至整个社区一起学习的氛围一定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圣经》还强调孩子从父母亲身上学习,把父母视为学习的典范。有些情况下,父亲甚至被视为或等同于神父。[25]

(四)父母共同承担责任,具有相同地位

犹太典籍中专门提到父母亲具有同样重要的教育地位。这使孩子养成尊重父母双方的习惯,有助于发挥教育的合力。

注释:

[1]佚名;“令人惊叹的犹太民族”;《犹太人的礼物》;/ijews_com/list.asp?id=172

[2]曲伟《以色列的启示》/ijews_com/list.asp?id=629,转载自《活力》2003年第5期

[3]《诗篇》Psalms111:10

[4]《申命记》Deuteronomy6:4-5

[5]《创世记》Genesis18:19

[6]《德训篇》Ecclesiastics1:12

[7]《德训篇》Ecclesiastics23:27

[8]TwerskyI.“LawsConcerningtheStudyofTorah”AMaimonidesReader.p64-65NewYorkBehrmanHouse.1972

[9]Pallaggi,I.(1873)ResoponseofHayyimBeyad.IZMIR:Raditi(inHebrew)

[10]《申命记》Deuteronomy6:6—7

[11]《出埃及记》Exodus13:18)

[12]《米示拿》MishinahPesahim10:4

[13]《创世记》Genesis3:9

[14]《申命记》Deuteronomy4:9-10

[15]《申命记》Deuteronomy32:46

[16]《申命记》Deuteronomy32:7

[17]《申命记》Deuteronomy21:18-20

[18]Finkelstein.I(1969)SifreonDeuteronomy;NewYork;TheJewishTheologicalSeminaryofAmerica(inHebrew)

[19]《出埃及记》Exodus20:1,《申命记》Deuteronomy5:16

[20]《教义记》Leviticus19:3

[21]《箴言》Proverbs1:8;6:20;23:22

[22]佚名,《犹太人认为教师比父亲更重要》;来自《文汇报》;本文从互联网摘录;/ijews_com/list.asp?id=173

[23]佚名,《我眼中的犹太法典“塔木德”》;犹太网

[24]Melamed,E.(1978)BibleCommentaries.Jerusalem;Magnes(inHebrew)

篇4

“四二一”家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特定组合群体概念。“这种家庭涉及了三代人,三对夫妇,七个人。其中‘二’特指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形成的中间一代,‘四’是指他们的父母,‘一’指这对独生子女夫妇所生育的独生子女。

一、“四二一”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1.“四二一”家庭教育中的有利因素。较第一代独生父母,这批“四二一”家庭即“61”结构中的“1”——孙辈,他们没有任何的堂、表兄妹——因为他们没有叔伯、姑母、舅父、姨妈,他们在家庭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亲属。无疑,这样会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强化,他们拥有更多亲人的关爱和呵护,日常生活被照顾得更加周到、体贴;当孙辈出生时,祖辈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部分已经处于退休年龄,他们愿意也有能力为唯一的孙辈提供经济上的扶持;作为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父辈,他们较自己的父辈们拥有着更高的学历,在教养观念上更新颖、更科学,工作收入也较其父辈更高,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大家庭人际关系较以往核心家庭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生活在由祖辈和父辈共同组成的家庭中,教育力量能兼顾大、小家庭之长,去两者之短,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2.“四二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初为人父人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除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以外,同时也对其父母特有的“天然”依赖。这时,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而又有充足时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抚养孙辈的义务,成为孙辈生活的主要照看者。这类家庭中的幼儿除在父母工作之外的短暂时间内能与其共处交流,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因此,隔代抚养无疑就成了此类家庭的主要抚养方式。在隔代抚养中,祖辈的姑息纵容、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四二一”家庭较核心家庭的众多优势,如良好的经济支持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在实际的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却往往由于利用不当而成为了幼儿教育问题的凶手,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性格两面,左右逢源;为所欲为、骄横跋扈、纪律性差;胆怯、孤僻、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懒惰、娇气、磨蹭,缺乏朝气,没有自理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怕苦怕累,经受不起挫折;即使在体格上,也由于营养过剩,患有“现代文明症”——肥胖症。

二、“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子女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孩子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由于城市居民现代住宅的主要特点是:高层化,封闭化。城市住宅每户居室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各个家庭都过着彼此不相往来的封闭生活,这样大大缩小了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孩子大多时间都封闭在家中。

(2)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而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不合理的社会用人制度似乎成了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家长(包括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即重家庭教育中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的简单识记而轻创造性培养,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等现象比比皆是。

(3)社会宣传的不良趋势。大众传媒对早期教育铺天盖地的夸大宣传,偏重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祖辈、家长片面认为让孩子学认字、学英语、背诗词、会算术等,才是进行了早期教育,并视此为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忽视游戏、生活本身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广告媒体大肆强调“关键期”的作用,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及过分焦虑等现象。

2.家庭原因。

(1)祖辈维度。这批祖辈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特定时代背景的原因,其知识面相对狭窄,世界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祖辈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对周围的事物一无所知,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仅限于身体,对智力和心灵的发展所知甚少,导致对儿童观的偏颇理解;在教养观念上,祖辈们也仅限于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的满足,他们关心孩子的饮食、睡眠,却经常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他们努力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却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和个体尊重方面相对淡薄;在情感上,作为唯一的孙辈而言,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尽自己所能满足孙辈的要求,这就势必会带来娇宠溺爱、百依百顺、包办代替的不良后果。

(2)父辈维度。这批80后独生父母虽然学历相对较高,但是对于专业的幼儿教育仍是知之甚少,他们的教育理念单一狭隘,仅仅把会算术、会唱会跳、会英语、会弹琴等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以将来能出国、当博士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养技能上也大大缺乏,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强加自己的意愿,甚至为其规划人生;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盲目攀比,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感需要、思想志向、兴趣爱好则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这种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不善合作、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在教育方式上多以溺爱型、放任型、攀比型为主;家庭教育缺乏原则性、一致性,幼儿犯错父母批评,而祖辈包庇纵容,形成孩子的双重个性;由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暂,影响亲子依恋的质量和亲子关系发展。

三、“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四二一”家庭教育的问题,优化家庭教育质量,就需要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以家庭协调为中心,通过幼儿园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配合,三方相互协作共同达到目标。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应通过各类媒体对此类问题的报道,增加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共鸣,增强大众对“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意识。积极寻求专家的科学指导,提供可行的意见,防止片面夸大教育的不良趋势,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四二一”家庭教育体系。也可以由妇联、教育界、共青团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创办“家庭教育学校”,培养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和谐,且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应该对“四二一”家庭中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老师应该对此类家庭的孩子进行重点培养和个别教育,并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已有的家长会的基础上,增加祖孙教育和祖孙活动,如为更多的祖辈们服务,使祖辈更新育儿观念,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和原则。也可增设全家参与性的活动,如“全家总动员”、“三代亲情教育”等,有效调动全家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增进全家的感情凝聚力。此外,还可以举行“四二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请在“四二一”家庭中做得比较好的祖辈和家长们来做讲座和经验交流,相互传达体会感受,相互探讨有效方法。

3.促进“四二一”家庭和谐。独生父母们也应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真正成熟起来,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尊重长辈,积极和长辈沟通,及时和老人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祖辈也应听取子女的教育意见,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共同探讨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父辈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孩子的情绪、交往、行为道德以及性格等方面,增加与孩子之间情感交往,形成温暖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等.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1):2.

[2]杜亚军.代际交换与人类的养老制度?——人口老化与养老问题的国际化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1988.

[3]刘鸿雁等.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3.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4.

篇5

(2)测试工具: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roupEmbeddedFigureTest),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

(3)过程:确认关键时间段。通过团体镶嵌图形测验,记录每个被试的得分情况,然后被试的相邻年级,俩俩做作为一实验组,根据得分,分成3个组群,依次为:1/3场独立、1/3中间组、1/3场依存。统计场独立组中高年级所占的比例,以前后出现显著变化的分组中的共有年级作为认知风格变化的关键时间段。针对关键时间段,取前后各一个年级的随机一个班,进行一段时间认知风格校正实验,而后再测,统计其认知风格变化得分变化显著性,若确是,则确认关键时间段。确认关键人(重点是家庭方面的):根据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在每个年级内进行分组,依次为:1/3场独立组、1/3中间组、1/3场依存。

针对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发放调查问卷,让孩子带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根据问卷反馈,统计规律,发现家庭教育的关键人。确认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就理论假设中的影响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规律,对其中较为典型的被试,安排面谈,通过有目的的询问,确认关键的影响因素。在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中,鉴于时间原因,仅对中间组进行场独立风格的校正。

笔者针对关键因素,协调家长,按照要求,调适家庭教育,要求关键人抽出精力,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为主,制定容易达成的分步小目标,制定规矩,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刺激其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关键人要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让孩子感觉到对其学习内容和其进步情况的适时关心,并给予及时、中肯、适度的肯定。校正实验结束后,重测其认知风格,观察期效果,从而确认问卷的统计分析结论。

(4)原理:根据认知风格原理,它一旦形成,相对于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因此,其形成前后,校正的效果应有显著差别。同样,其定型前,两极化不显著,定型后显著,则前后两个年级作为统一实验组时,会有前后的显著变化。由此就可推定认知风格形成的关健时间段。根据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尤其父母的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贯穿于孩子终生。因此,本研究重点寻找家庭中对孩子认知风格形成作用最关键的成员,通过分析其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总结孩子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原因,从而为家庭教育中引导特定的认知风格形成,提供实践依据。

结果

(1)按测验成绩,将相邻年级编组,为简化实验数据的处理,仅统计对比场独立组中高年级占比。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在小班和三年级处出现较大变化,可暂定为关键时间段,并待后面的校正实验最后确认。

(2)为简化实验数据处理,主要针对场独立组的孩子进行分性别的数据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与其父母中同性方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的相关性较高,其他方面无明显规律性,可确认为家庭教育中认知风格形成方面的关键人。故将孩子按性别和父母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进行数据统计。从图2中可看出,祖辈的认知风格无明显规律,可认定为非关键教育人。从图3中可明显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酷肖其父母中的同性方,故可认定其为关键教育人。从图4中可发现,祖辈对孙儿辈的应答,始终是高水平的,符合现在常见的宠溺规律。

但就其高应答,是否影响孩子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形成,尚存疑虑,随取场依存组的孩子进行统计,发现比例近似,故可难以认定其育儿风格影响认知风格形成。从图5中可以看出,场独立组的孩子所处的家庭多为权威型育儿风格,次之为疏忽型,对比场依存组的数据,其多处于专制型家庭,故可认定权威型育儿风格更有利于孩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形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3)认知风格校正实验,根据关键时间段的初定,选取了中班、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中间组的孩子作为被试,进行短期的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引导。小班之前,孩子未入园,测试不便,故未做校正实验。进行2个月后,采用团体镶嵌图形测验,重测全班得分,统计其得分进入场独立组的比例,数据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认知风格的改变随年龄增长难度加大,且在三年级前后出现较大差异,为便于比对,取同年级未进行校正实验班级的中间组孩子,重测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结果见图7.根据图7,两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关键时间段的判断,应该无误;针对关键教育人和重要影响因素的校正实验效果是明显的,但三年级后的校正效果不大,针对这一时期后的认知风格校正,有待于另行研究。

讨论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时间段的研究来看:三年级以后的孩子,其认知风格趋于稳定,两极化表现显著,改变场独立-场依存的难度较大;幼儿园的小班,情况类似,但校正改变的难度相对较小。由此也验证了,民间流传的,“从小看3岁,3岁看8岁,8岁看到老”的人的性格能力习惯的形成阶段。

(2)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也证明:3岁以前,与孩子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育儿风格和自身的认识风格,对孩子认知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校正中能够发挥极为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育儿风格,尽量体现为高要求、高应答的权威型,做好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尽量体现为父母要求孩子形成的认知方式。孩子的认知风格不理想,只要不放弃,8岁前仍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校正的,但错过8岁后,就难以再改了,只能尽量使教育符合孩子的认知风格。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3)考虑到已有的研究结论:场独立性学生在思维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遍强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学习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独立自觉,稳定性较高。从培养高分高能,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的帮助孩子形成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是家庭方面的)研究中,鉴于时间原因,我们重点关注形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和相关直接交流发现,高学历的、理性或逻辑性强的工作背景、权威型育儿风格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呈现场独立;疏忽型育儿风格次之,但孩子容易呈现坏毛病和成绩不良;专制型和纵容型的家庭,其孩子则易呈现场依存。孩子的认知风格也多与其同性的父母类似。

篇6

女子教育观念的形成始于先秦,经历两汉和唐朝的发展,直至明末清初才基本成熟,这种目的性、指向性极强的女子教育观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刘向《列女传》所树立的各类才华超群的妇女典范即为后代女子教育所推崇的标尺。“言行仪表符合封建礼仪道德的母亲,用以教育后代,以兴教化:行为仪表,言则中义,养子孙,以渐教化,即成以德,致其力业。”①

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十分有特色。首先体现在教材上。女子教育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中古女学诸书,失传已久。自片语散见六经诸子外,以班昭《女诫》为最先,刘向《列女传》,郑氏《女孝经》《女训》《阃范》《女范》各有发明,近世蓝鹿洲采辑经史子集为妇人法式者,谓之《女学》,颇称详赡。”②其次体现在技艺上。技艺教育主要是女红,包括纺织、浆染等。女红伴随女子一生,对社会生活有着巨大影响。第三是女子的德育。这主要是女德和母德教育,即如何做贤淑女子和贤惠母亲的教育。作为研究清代女性的最好参考书――《红楼梦》。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清代上层社会中女子生活和文化教育现象。

一,“书里书外”看清代贵族女子文化教育观念

(一)《红楼梦》中表现出的女子教育观念

《红楼梦》以贾府为一个社会缩影,展示了清朝社会的各个方面,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几百个性格各异的女子形象,《红楼梦》中,处于封建贵族阶级的小姐,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元、迎、探、惜四姐妹等皆是饱读诗书、多才多艺的女子,“自与别个不同”③。由此可见,在贾府中,无论贵族小姐还是丫鬟奴仆,或多或少都能受到读书、习字、做诗等文化熏陶。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提到古代封建家庭中,家长对女子读书的关注。“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一边读书,听得个个都不错。”④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凤姐便关心她的学习:“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⑤黛玉往王夫人处探望,王夫人嘱咐黛玉:“你三个姊妹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识字学针线。……”⑥贾母初见黛玉之后,也问起黛玉念何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⑦就连“愚顽怕读文章”⑧的宝玉,见了黛玉也要先问:“妹妹可曾读书?”⑨除去黛玉这一中心人物不论,即便是文中着墨不多的李纨之父,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却也让自己的女儿念了些《四书》《列女传》《贤媛集》,认得几个字。在元春省亲一回中有记叙:“宝钗、黛玉诸姐妹”每人新书一部、宝研一方。⑩

《红楼梦》中描写的赋诗、海棠结社、怡红行令、潇湘论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贵族女子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由此窥见一斑,在中国古代贵族社会,女子读书无疑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并无文化教育而言。其实对于女子文化教育问题要分情况而定,就整个男权社会而言,女子文化教育确实是没有受到和男子教育相等的待遇,但在女性范围内,中上层的贵族女性比普通劳动家庭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文化教育。从许多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接文化教育的是贵族阶层的女性,还有一类接文化教育的女性群体是处在社会底层的青楼女子。下层劳动人民中的女子却很少接触文化教育,很少见诸于记载,这一类群体主要接受的是德育。

(二)关于贵族女子文化教育的清代社会实际情况

浓厚的读书和治学风气贯穿清一朝社会,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学术研究,其普及和深入程度都显著超过前代,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也会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女性。在清代,由于名门望族对教育、科举、文学、藏书等方面的强烈追求,致使家庭文化气氛空前浓厚。这样的社会风尚和家庭氛围,促进了清代女子文化教育的繁荣,加之日趋成熟的教育观,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才女”。据统计约仅在康熙一朝就涌现出了4000位女诗人,其诗文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形成了中国女性诗歌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此外,还产生了像顾太清这样当时在清朝就十分著名的女词人。她曾与当时京师的满汉才女结集秋红吟社,联吟诗词,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顾太清多才多艺,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清代的女子文化教育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足不出户而一举成名的女诗人、女词人,而且在清代以“结社”的方式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知识分子”。如: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园于江宁小仓山下,曰随园,世称随园老人。他曾公开招收女弟子数十人,并亲自编辑《随园女弟子诗选》,收女弟子28人之诗。

此外,清代女子还曾创办文学团体。康熙年间,顾之琼创建蕉园诗社,成员主要有顾姒、紫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史称“蕉园五子”B11。清中叶,女诗人张清溪曾创办清溪吟社,成员均为吴中人,被称为“吴中十子”B12。这些结社赋诗等社会活动,尽管屡遭保守势力的抨击,但也得到过开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并被当时社会所认可。

清代虽然对女子的伦理道德禁锢更为严格,但在教育方面有意无意地瓦解了这种伦理道德意识,这是教育使人开明的客观结果,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必要条件,对这些贵族女子自觉或者不自觉进行的文化教育,不仅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词人,而且在改变教育理念和社会认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在《红楼梦》中也有反映。如《红楼梦》第2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和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从第27回大观园中结诗社这段描写中,我们还能看出这些女子不仅是建立了一个结社赋诗的“组织”,而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李纨道:‘立定了社,再定罚约……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誉录监场。’”B13

二,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环境因素

清代社会中影响女子文化教育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皇帝的喜好决定了对于贵族女子的培养方向。

其一,决定女子的归属。贵族女子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一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入仕”,也就是能选进宫当“才人”,比如《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形象,以及薛宝钗接受教育最初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了能“充为才人”。皇帝的喜好影响着富贵人家的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向。同时,皇室对闺中才嫒也是礼遇有加。如清初著名女诗人黄皆令的诗集曾传入宫廷,致使京城专门有人来聘她为女师。

其二,影响女性文学创作的体裁。《红楼梦》中有关女性做诗的描写很多,不论是结诗社这种正式场合的做诗,还是私底下自己做诗聊以解闷,都产生出大量诗作。最著名的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那么,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为什么偏偏出现了这么多的诗歌,而不是词、曲、散文等其他形式呢?当时皇帝的喜好和社会的整个趋势有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喜好诗歌,尤其是乾隆,更有中国诗歌数量之冠的美名。他们曾经下令编过多种诗歌总集,如著名的《全唐诗》、《唐宋元明四朝诗选》等。

其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有了皇帝的喜好作为引导,还要有培养女子的客观条件。那么,历来都以“私塾”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女子教育在清代也不例外的成了女性知识分子成长的“培土”。但凡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的女性以生活于望族或官宦家庭的女性居多。这些小姐们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裕和闲适,她们不用担负繁重的劳动,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读书、吟诗、作画。更重要的是出身贵族的女性还生活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无论是学习条件、图书条件还是接触的“教学资源”都得到家庭很大的帮助。从《红楼梦》对于贵族小姐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女性除了自己做些荷包香囊之外,更多的是写词赋诗、弹琴作画。冼玉清在《广东女子艺文考?自序》中说:“就人事而言,则作者成名,大抵有赖于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闺房唱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B14

最后,男性对女子教育的观念的转变。清代虽然是思想禁锢最严格的时代,但也有不少男性文人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权利的观点有所改变。他们为女性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减轻了女性自由接受良好教育的外界压力,无形之中促进了女性的文化教育。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男性文人招收女弟子。男性招收女弟子在清朝是一个较普遍的文化现象,除著名的袁枚外,像钱谦益、毛奇龄等文人都招收女弟子,并给她们以切实指导。

三,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的形态及目的

(一)贵族女子教育的社会家庭文化的形态

对贵族女性而言,接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基本脱离学校教育的轨道。社会是不设女校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女性依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学习文化知识、粗通文墨,甚至还出现了不少青史留名的才女。清代贵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形态有三种。第一种是家中设私塾,明清代官宦家庭允许其女儿与兄弟共学于私塾。不过,这种模式只在明朝部分家庭出现过,在清代没有太多的发展。

第二种是家庭熏陶。在中国古代女性无权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时代,通过这一耳濡目染的形式,使很多女性不仅粗知义理,有的还在经学、文学等领域小有成绩。一般在士大夫和读书人家中,这种机会普遍地存在。这些家庭中对女儿的好学乐问的倾向虽不鼓励,也不反对。在这样的夹缝之中,遂产生了一大批勤奋、好学好问、尤其是以诗歌见长的女性。这也可看作中国传统女性间接接受文化教育的例证。通过家庭熏陶获得知识的女性,与直接接受父母或老师等人文化知识传授的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父兄、或老师是有意识地传授知识,其内容多是德行修养,为的是嫁为人妇之后相夫教子。前者则是在其父兄无意识地状态下传授,内容也偏向诗词曲赋等文化方面。自学是这些女性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与形式。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描写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苦志学诗,精血成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八句……”B15。香菱学诗痴迷到如此地步,可见其好学勤奋的程度,因为这种兴趣和精神,她也终于从不懂诗到最后做出了让大家称赞的好诗。

第三种是父母对女性的文化教育。对大部分贵族家庭的女性而言,十岁之前,由其母亲担任教育职责,这些父母所教的不过是妇道、婉容之类的女性伦常,还不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长至十岁以后,才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B16《红楼梦》第二回就提到过贾雨村在林府担任林黛玉的家庭教师的事情。

(二)贵族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的培养目的和影响

贵族女性家庭文化教育的培养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男权,因此对于女子的家庭文化教育还是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范围之内。尽管在清代对于女子受教育的观念有了一定改观,但“男尊女卑”是信条,信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清代的贵族女子文化教育其最大的目的就是给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洗脑”,让她们从小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甘情愿为男人服务。《红楼梦》的四十二回,因为黛玉无意间说出了《西厢记》中的曲词,薛宝钗劝林黛玉的一段话:“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做诗写字这等事,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倒好……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织纺的事才是。……”B17

女性接受文化教育,是完全将自身置于家庭、家庭成员之下,在家庭伦理道德范围之下自我束缚。在封建社会女子文化教育观念和女子文化教育模式的熏陶与影响下,中国女性突出的特征是人格依附性,寻求人身依附成为女性生存选择的主要方式。实际上,封建专制时代从未把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赋予广大妇女群众,她们只能在不危及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大仁慈,皇恩浩荡,也就有褒扬女性读书有成者之举。此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并且利用一定数量和文化程度的女性巩固统治。

我们从《红楼梦》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尽管贵族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有很多的限制,以纲常伦理为前提,对女性接触的书、接受的思想以及行为规范各个方面做出规定。古代贵族家庭对于女子文化教育的重视是不可否定的,这种重视也客观促使了一部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性和对于这种伦理纲常的反叛,比如林黛玉的形象。

总的来说,整个封建社会,对于贵族家庭内的女子文化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和界定。女子文化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相对停滞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意识形态。从根本上看,女子的家庭教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附庸。女性服从男性,作为封建社会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三大部分之一,成为维系封建宗法关系的纽带,女学以三从四德为核心,成为宗法制度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向著,列女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蓝鼎元.女学:卷六[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4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3] 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1997年版

[4] 胡文楷著,中国历代妇女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年版

[5]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M].清道光十一年(1831)红香馆刻本

[6]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22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 陈,闺房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8] 刘秀生,杨雨青著,中国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 班固著,白虎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 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注解

① 《列女传》,第1页。

② 《女教》,《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第3-99页

③ 《红楼梦》,第24页

④ 同上,第24页

⑤ 同上,第28页

⑥ 同上,第31页

⑦ 《红楼梦》,第26页

⑧ 同上,第33页

⑨ 同上,第34页

⑩ 同上,第178页

B11 《中国历代才女小传》,第34页

B12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第134页

B13 《红楼梦》,第357页

B14 《广东女子艺文考》,第2页

篇7

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成长都与各人母亲的教育密切相关。孟母三迁,成就了一代圣贤;欧母画荻,成就了一代文豪;岳母刺字,成就了一代将星。她们都证明了教育方法很重要。

这位同学的积累不可谓不多,并且巧妙运用成语、排比,文采斐然。然而他只列述了事实,并未讲清这三位母亲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教育方法,也没有说明这样的方法与这些人物成功之间的关联。这样的文章空有许多事例,并没有对论点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类似的现象在高考作文中还很普遍,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问题,提升文章的档次呢?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讲道理,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事例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必须是能反映该事例核心内容的要素。我们在论述时对事例的运用一定是建立在对该事例明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知道事例讲的是什么,那就很难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了。当然,这一工作实际上应当在考前完成,也就是说,当你平时积累一个素材时,就应梳理出其中的关键词,思考它可以说明哪些问题。比如上文中柳永事例的关键词应当是:柳永、科举、词人。梳理出这些关键词后,我们就容易找出这样一些论述方向:考试与成材、挫折与成功、扬长避短等。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事例的核心内容,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也有些事例,其核心内容并不体现在表面上,还需要我们去挖掘、提炼。如上文中的孟母三迁,其核心并不是“三迁”,其背后是环境的改变与教育的方法,这才应该是真正的关键词;又如上文中的欧母画荻,欧阳修的母亲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用荻草杆在细沙上教欧阳修写字,艰苦的环境、学习、教育、母爱才是这件事的关键词;而岳母刺字的故事,则反映了教育、远大的理想、爱国等要点。

[找准事例的关联点]

在考场作文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容易找到非常切合观点的事例。很多情况下,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如果不做阐释,会让阅卷老师认为你的事例并不能说明该观点。因此,找到并点明这个关联点,就非常重要了。如第一例中,科举考试只有等次,没有分数,而现代考试中,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被录取,这一点,与科举考试中考生能否考中就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了。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就是考试。所以,我们只需说明科举考试虽然没有分数,但也是靠考试结果来说明考生的水平与能力,因此,科举考试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柳永写词的能力,同样,分数也不能完全代表考生的一切。让我们再看看第二个例子。这三个事例显然都是有关教育的,与“教育要讲方法”的主题关联明显,但具体到每个事例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方法,则是需要进一步找准的关联点。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孟母三迁的关联点在于利用环境进行教育,欧母画荻则可以通过“创造条件进行教育”来关联主题,岳母刺字显然是用树立远大理想的方法教育子女的。三个事例,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主题的,把这一点讲清楚,不但明确了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更丰富了主题的内涵,使之更具说服力。

[紧扣主题分析论述]

议论文中,任何事例也都是用来阐发主题的,找准关联点后,我们对事例的分析论述必须紧扣主题进行,不可旁生枝节。还是以柳永为例,这则事例除了可以说明“考试结果(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以外,更多的情况下是用来论证“坎坷的经历成就伟大的诗人”的。如果考生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时,不能紧扣主题,很容易去强调他的多次落榜,那就会扯到另外的主题上去了。我们不妨对上文作如下的修改:

分数所代表的考试结果,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北宋词人柳永,天生聪明,出身于书香T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华出众,小时候就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但他的科举道路十分不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每次都名落孙山。心灰意冷的他,写下了“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知道了,再次使他落榜。从此,朝廷少了一位进士,江湖多了一位词人。科举考试的结果并不能抹杀柳永在文学方面的才华,皇帝的否定不能抵消“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赞誉。如果柳永在科举考试的结果面前完全否定自己,放弃词的创作,就不会有一代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佳话了。同样,在现代考试的结果面前,我们也应有正确的态度――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

再如,《教育要讲方法》可这样修改:

中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各自母亲独到的教育方法下逐渐成材的。孟母三迁,巧用环境,成就了一代圣贤;欧母画荻,创造条件,成就了一代文豪;岳母刺字,树立理想,成就了一代将星。这些伟大的母亲,运用她们过人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寻找到了适合自己家庭环境和子女特点的教育方法。如果她们仅仅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那孟轲、欧阳修、岳飞就要在历史的长河里湮没无闻了。她们用实践证明了――教育方法很重要。

扣住主题,展开论述,应当是我们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原则。可是,很多同学在讲道理时并不能时刻紧绷这根弦,导致论述不清、观点不明。其实,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难。从上面的两处修改上,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在事例前后的论述中反复提及你要论述的主题,就很容易使你要论述的观点得到强调,事例也有了明确的指向,不再像原来那样含混不清了。

下面是2016年考场标杆作文《差别待遇》中的一段:

篇8

一、两类题型

“两类题型”是英语议论文写作区别于书信应用作文和图表描述作文的独有外部结构特征。透过近年英语高考书面表达的种种形式外衣,我们可以将基础英语议论文写作题型分为两大类别:一是辩论型题目,二是解释型题目。

1.辩论型题目

该题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1)单一观点论述型,即给出一种观点,请你谈及个人的理解并阐释原因。如:Small things make a big difference. The small things we do can make us a responsible member of the society.(2014湖北卷);Success is the ability to go from one failure to another with no loss of enthusiasm.(2014福建卷)。Questioning is a bridge to learning. When you begin to doubt something and search for an answer, you will learn.(2015湖北卷)。(2)α⒐鄣闾致坌停即给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请你讨论这两种观点并标明自己的立场及理由。如:Should Chinese dictionary include English words?(2014江苏卷);又如活动方式选择:面向全球的图书分享网站有两种参与方式可供选择,一是自由分享(wild release),二是定向分享(controlled release)。请用英文写信申请参加,主要内容是选择一种分享方式并简述作出该选择的理由(2015重庆卷)。(3)优缺利弊透视型,即给出某种现象或事物,请你探讨其自身的优缺利弊。如:2014年重庆卷以“My friend falls, I laugh; my phone falls, I cry.”这一组诙谐语为引子,要求学生围绕“朋友与手机谁轻谁重”展开讨论,实则让学生反思和探讨手机在当代社会的利与弊。

2.解释型题目

该题型主要表现为一种形式,即热点分析与建议:文中给出一个热点现象或热门话题,请你谈谈原因及解决方案。如:(1)网络发帖现象。最近美国留学生Sharon在网上发贴希望有人能帮助她提高普通话(Mandarin)水平,她可以教英语作为回报。请根据提示用英语给她写一封电子邮件,主要内容是说明你能胜任辅导的理由并给出讲好普通话的两点建议(2015四川卷);(2)家庭教育调查。假定你最近参与一个名为“关于父母是否对孩子感到骄傲”的研究性学习调查,请依据图表信息简要描述数据并分析其原因(2016上海卷)。

二、四项标准

综合历年评分标准,英语议论文写作质量评价指标可基于宏观的篇幅结构和微观的语法词汇视角概括为“四度”。这四项标准是衡量和评价文章质量的内在语义标签和外在句法标记。

1.任务执行程度

测试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执行任务的过程及情况,即是否跑题、偏题或漏题是质量评价的首要落点。英语写作任务执行程度主要指标包括三个方面:观点是否鲜明透彻,内容是否紧贴主题,结构是否逻辑严密。

2.句段连贯程度

句子之间要逻辑衔接,段落之间要气韵连贯。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借助以下主要的关系连词及其组成的经典句型来完成:(1)引出观点的连词有in my opinion, from my perspective, as for me, as far as I’m concerned等;(2)举例说明的连词有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that is to say, namely等;(3)表示时间的连词有while, whenever, once, since, not…until, as soon as, no sooner…than, hardly…when等;(4)表原因的连词有because, since, as, now that等;(5)表结果的连词:so/such…that等;(6)引出目的的连词有in order that, so as…to等;(7)表条件的连词有unless, in condition that, as long as, if only等;(8)表让步的连词有even if/though, no matter what/how/who等;(9)表比较的连词有as…as, compared with等。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连贯度可通过表顺序的连接词来实现,如(1)表开始的有first of all, to begin with, in the beginning, for one thing等;(2)表承接的有besides, in addition, apart from, moreover, what’s more, meanwhile等;(3)表转折的有however, whereas, while,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等;(4)表结论的有to sum up, all in all, in conclusion, in brief等。

3.词汇丰富程度

词汇的丰富性不仅指文章用词的数量,而且强调用词的精度与难度,以及灵活性与多样性。如:(1)名词表述influence=impact, pollution=contamination, things=stuff, young people=youngsters, duty=responsibility, ability=capacity等;(2)动词表述improve=enhance=promote, develop=cultivate=nurture, set up=build up=establish, meet=encounter, reduce=decrease=lessen, encourage=motivate=

stimulate, think=hold=argue=claim, complete=fulfill=

achieve=accomplish等;(3)形容词表述clear=obvious=apparent=evident, important=decisive=crucial=significant, rich=wealth=well-off, great=wonderful=marvelous=amazing=terrific=fascinating等;(4)副词表述in fact=actually=essentially, very much=enormously=tremendously, so= so=hence=consequently, now=at present=currently等。

4.语法准确程度

语法的准确性体现在英语词法和句法的方方面面,重点是词法中的动词和构词法,以及句式结构中的复合句和语法修辞中的强调与倒装、省略与替代。限于篇幅,笔者已另文论述。

三、四种写法

“四种方法”将英语议论文写作两类题型的实践过程定量化和定性化,从而保证行文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于辩论型题目主要有三种写法,即一气呵成法、一波三折法和正反博弈法。对解释型题目主要是一种写法,即问题解析法。

1.一气呵成法

此法一般将全文分槿个部分,即开头段、主体段和结尾段。全文紧扣观点、一气贯通,可在开头段转述题目观点,表明立场;主体段全面陈述理由和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结尾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做出结论。

2.一波三折法

此法与上文的一气呵成法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差别是在主体论证部分以让步的方式增加了反证法,即在直接论证后另起一段,并站在对立观点的角度,首先承认该观点的合理性,继而剖析该观点自身存在的问题,曲线回归自己所坚持的观点,让主体论证部分经历一波三折的正确性回归原点后完璧归赵,更有力地证实自己观点与立场。

3.正反博弈法

此法两面论述、照应周全,正反论据、理由充裕,特别适合对立观点讨论型和优缺利弊透视型题目。该法与上文一波三折法相比的主要差别有二:其一,主体部分集中讨论某一观点或事物优缺利弊的两个层面,而且正反两部分平分秋色,泾渭分明;其二,结尾段可以用中庸态度重申两种观点各自的意义,也可以基于主体论证偏向某一观点。

4.问题解析法

此法主要针对解释型题目,只是围绕文中给出的热门现象或事物,探讨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主体部分不同于上述三种方法的论证,而重在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结尾部分也只需再次总结上文提出的解决方法。

四、两大要件

“两大要件”是支撑和拓展四种写作方法的两个共性构件,即四种方法分别对应的经典框架和模板句型。

1.经典框架

上述四种写法各自对应的经典框架如下,其中前三种方法的写作框架同中求异,第四种写法框架差异较大。

2.模板句型

上述四种写法的开头段、主体段和结尾段均有各自相应的模板句型,主要类别有:(1)开头段介绍背景,或转述话题的句型;(2)开头段表明观点的句型,或开头段引起下文的句型;(3)主体段第一、第二、第三等各条理由的主题句型;(4)主体段让步,或转折的常用句型;(5)主体段分析问题原因的句型;,或主体段提出解决办法的句型;(6)结尾段的总结句型。限于篇幅,各类句型实例不能逐一列举,读者可参阅相关教辅材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闻钟.2016高考英语满分作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篇9

(二)教学过程没有整体观念,缺乏科学指导

农村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整个知识连接性不够重视。例如针对初二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其重点是对议论文的要素进行讲解,挖掘热门题型,这样就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忽略教学整体观,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只重视领导的“考核”任务,为求名利,得到到成果却是明成暗败,最主要受害的是学生降低了学习能力,最后沦为语文学困生。

(三)学生自身语文因素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主观和客观认识,自然构成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语文学习上的差异。语文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逐渐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抵制情绪。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不用心,甚至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语文被降到无所谓的地位上,加上各种学科的压力,更加推动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成为学困生。

(四)家庭方面的影响

在农村对语文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很多都是受特殊家庭的影响,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隔代亲戚负责生活忽视学习。在部分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特殊环境影响下,学生属于没人管。这部分学生没有家庭该温暖的熏陶,缺乏学习以外交流的环境,更缺少来自家庭应有的督促,导致失去学习的上进心,成为学困生。

二、改变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明确其职能才能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确其目标,并且制定相关的计划协调而实现目标才是最好的进步,打造丰富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热情。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改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坚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和教材的运作策略能力,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完成角色和观念的转换,以学生是主体为出发点去组织、合作。敢于面对现实,在课堂上遇到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抛开面子的观点,承认不懂,下来后查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诶组织学生们一起研究。不能因为自己的因素而去训斥学生的不对,挫伤的学生积极性。

(二)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指出:“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小组教学),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有意图的构建一个特殊小组,再充分激发其他同学合作意识,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启发,促进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医院,逐渐找回他们的自信心。还有通过阅读的渠道,鼓励学困生挑选感兴趣的作品大胆自由的阅读,并做出一定的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提升兴趣。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例如学习《桥梁远景图》时要求学生去收集与桥有关的图片、资料、介绍;《春》一课,正好利用农村的地理资源,将课堂搬进大自然中,用春天的气息诠释这篇课文让;《风筝》带学生去户外实践放风筝的过程;这样不仅丰富了阅读,也丰富了课堂,丰富了教学活动,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困生的产生率。

(三)分层教学,加强信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不同的特征,导致发展方向也有差异。敢于抓住差异,分析差异,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正确的科学态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目标定位,根据学习情况分析差异,制定其不同的目标,激发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及时给与评价,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完善语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要有整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观,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基本理念,然后具体到每个课文、单元相应的学习范围、内容和难点。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关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制定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教学计划,确定其教学目标,抵制急功近利的诱惑,重视教学的本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杜绝学困生的出现。

篇10

初中生正处于对知识好奇、思维敏捷的年龄,我们应看到的是“春色满园”、“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何如今“死寂如荒园”?笔者认为,错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单一的呈现方式遏制了学生思维的伸展,是教师的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把“满园春色”关住了。也许有不少教师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现代文异彩纷呈,作文又“见仁见智”,在规定时间内讲评完一张试卷太难了,于是“满堂讲答案”成了模式。

单一不变的呈现教学固然能快捷地陈述一种解释。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讲评只要少量的准备资料即可,但学生理解了吗?反馈了吗?信息的保持力有多强?学生有无积极参与?有无机会运用已学知识技能?这些都在学生的“诚惶诚恐”中不得而知。世上唯变是不变,所以笔者认为,只有让“变”成为教学的常态,才不至于出现上面那种低效的“变态教学”。那么如何“变”,才能让讲评课变得有效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尝试。

一、理智看分,平稳情绪

教师的心态影响学生的状态,因此无论结果是优是劣,教师都要理智对待,学生现在不会不代表他们学不会。每一个叉叉后面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生气、批评、责怨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用耐心、激励、信任去试试。

二、事不过三,及时反馈

语文这一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公式原理记住了,有时一辈子不忘。按照遗忘曲线规律,为避免学生在讲评时对现代文的内容尤其是细节遗忘殆尽,教学必须做到“事不过三”,在这三天内,教师和学生都要为讲评课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具体见第三点)。

三、咀嚼深透,得失了然

鲁津说:“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规范解答每道题考查的内容,如何建构与之相关的知识网络,如何清楚掌握学生答题时的障碍和不足并有效解决等问题。如在说明文阅读考查中常见“体会说明文中加点词的准确性”这一题型,如果口头重申过多次学生仍失分率较高,不妨通过呈现参考答案和学生的典型错误让他们比对、讨论、摸索。

举一实例:“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错误答案一:“大约”是个约数,只是大概,还不肯定,若删除了就表示肯定,不合题意。(主语与宾语不一致,解释就有误)

错误答案二:“大约”是个不准确的词,去掉就变成肯定语气了。

错误答案三:“大约”指不确定的数字,如果删除就不合文章意思,表示很精确。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估计,若删除了,句子的意思就变为“全球每年都发生地震500万次”,这显然与实际不符,且与文中“多数地震我们还不能感知”产生矛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经过比较,各自咀嚼,相互交流,揣摩出了答这类题的注意点:(1)有问要必答(能否删除);(2)解释词语要简明确切;(3)不可抛开句子意思空泛地答;(4)体会“不合题意”和“不合实际或文章中内容”的意义区别;(5)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考虑。

学生则要认真分析,充分准备:(1)这道题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的运用?我怎么思考的?(2)这类题如何规范作答?我和同学的思考差异在哪?(3)我感到最疑难的、需要帮助的是哪些?

罗杰斯认为,自由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越高。只有有了课前自由参与思考的过程,有了“自力更生”的过程,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四、信任引路,赏识激励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说:“我们可代替孩子做事,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我们不能满足于准备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准备好一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王开东曾提出理想课堂“三有六让”,这“六让”中就包括“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这三条,换言之,有效课堂一定是一个有过程、有互动的课堂。对此的概括要算严育洪的最为精辟了,“想互动,相互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前召集合作小组组长,授予他们组织交流的内容及方法,如诗句如何赏析才到位,议论文的论点找到句子了如何验证真伪,作文如何审题、选材等,听听回答正确的同学谈思路,议议错误的题如何纠正。在此基础上再走进课堂,以学长的身份巡回参与各组讨论,听取各组的探究结果,给学生施以自信之肥,搭建才能之台,让学生做结论的证明人而非见证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五、选取典型,扬长补短

此处的典型不仅指讲评的试题要典型,更指学生的正误答案要典型和反馈讨论结果的组员要典型。

1.讲评的试题典型。这需要教师在讲评前做好充分准备,将从试卷上了解到的情况与组长反馈的情况相结合,然后决定哪题该探讨,哪题该讲授。这样不但避免面面俱到,让学生生厌倦怠,更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正误答案呈现典型。针对学生失分率高的题目,精挑细选学生的答案。如在分析《让信念点亮生命》一文的论点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写题目的,有写不同句子的,更有写词的。通过呈现、讨论,说说排除的理由,最后让他们总结出论点与论题的区分方法及论点的检验方法。

3.陈述反馈结果的组员典型。我们既要发挥优生的长处,如让他们提提病例文的修改意见等,又要留意那些或沉默或安分守己的学困生,如让他们读读同学的好作文及组长反馈的组内已解决的某些题。这样既锻炼了组长的组织辅导能力,又让学困生感受到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信任,可谓一举多得。

篇11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1.恶意欠费普遍存在

当代大学生恶意欠费情况日趋严重。各大高校为了贯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精神,在开学之初,纷纷开设“绿色通道”,申请学费缓缴等方式,但是有些学生将父母给其交学费的钱,用于平日的高消费,吃喝玩乐,拖欠学校各项费用。作为高职院校来讲,“2+1”的教学模式,学生第三年在校外实习,部分学生就是拖欠学费直到毕业之时才交学费。

2.贷款学生诚信缺失

各高校均采取各种“奖、贷、助、补、减”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当偿还贷款之时,部分学生则采取了逃避的方式,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银行催还贷款时,找不到本人,只得寻求学校帮助提供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学生的个人征信记录受到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名声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从校内的期中、期末考试一直到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等级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虽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对作弊行为有很严厉的纪律处罚,但是小部分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铤而走险。

4.弄虚作假情况严重

学术抄袭,小到作业,大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无一不存在抄袭现象,而抄袭的手段通常是百度、搜狐各大网站,复制粘贴,拼拼凑凑,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为了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个人简历注水,各类证书作假,更甚者毕业证书亦能作假。为了获得国家资助,冒充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

大学生诚信危机还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借钱不还,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好吹牛;就业方面:随意违反就业合同,不辞而别等。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二、诚信危机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所致

(1)政治环境

社会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有权有势的党员领导干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使得民众对党员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这种不正之风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影响,左右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经济环境

失信现象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3)社会文化环境

假唱、盗版、兴奋剂、虚假报道、教育乱收费、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出现路上有人摔倒,都没人敢去搀扶的“怪现象”,因为好人好事做不得,怕惹祸上身,这对大学生起到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乏力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的品德形成,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都是多数是独身子女家庭,而绝大部分家长“重成绩,轻品德”,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些家长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放任不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做出违背诚信的事情,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就课程来讲,内容过于理论化,达不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就活动而言,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4.学生自律意识差

现在80、90后的孩子,他们个性张扬、较为叛逆,许多方面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虑其他人的感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虽然他们深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做不到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统一。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宣扬诚实守信之美德,批判各种违背诚信的行为,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之风。

2.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诚信教育

首先,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对诸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失信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和惩处。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书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建立诚信管理机制

2006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全国各商业银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逃避还贷的现象,保障了经济的有序发展。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失信成本过低,赏罚不明。所以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建立完善的征信奖罚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入校到毕业的所有成长历程都在档案中详细、及时、完整地记录,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入党等事宜相联系,也将作为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学生的考量依据。此外,在校园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学生间的相互监督平台,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视,珍视个人诚信档案。

篇12

第一阶段:训练审题立意的能力。收集整理2014-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作文题,让他们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一次3道题,分别批阅讲解,指出他们审题中的问题及可以改进之处,并提供高考作文佳作供他们赏析,让他们尝试说出优秀作文可取之处,对他们正确的评点及时表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阶段:训练论证方法,兼顾文章结构。对于学困生来说,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是他们最熟悉的论证法。可是,根据考试大纲发展等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可知,因果分析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能更胜一筹。那么该如何指导这种“因果分析法”呢?

先W习“一果三因式”,以“史上温暖图书馆”为例,展开因果思维训练,掌握“六段式”议论结构。

(一)引材料,阐述“是什么(怎样)”:流浪汉进馆阅读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二)为何这样?(内外因,3点原因)

原因一:图书馆是公共资源、公共场所,正常公民都可以享用,求知面前人人平等。(外因1:从图书馆的特点分析)

原因二: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文明、和谐。流浪汉就馆阅读的文明、和谐的体现。(外因2:从社会因素分析)

原因三:拾荒者、流浪汉,他是精神正常的公民,他与其他读者不一样就是经济差距,在追求知识、精神人格方面是平等的。(内因:从正常公民的权益分析)

(三)要怎样:针对这种、这类问题,我们要怎么做(措施分析)

针对这种歧视弱势群体,拒绝他们享用公共资源、参与公共活动的行为,呼吁:

政府要有政策保障支持,给弱势人群温暖与关爱;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学生不嫌弃甚至关心、关爱弱势群体。

(四)总结扣题,首尾呼应。

在对学困生进行因果思维分析训练的同时,让他们掌握议论文基本的写作框架。经过两个月的帮辅,这些学困生在阶段考中作文成绩大有提升。作文成绩质的飞跃,客观上也满足了他们的功利性,因此这些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当中。

第三阶段:继续训练说理方式,学习“让步说理”和“类比说理”。还是以“史上温暖图书馆”为例。

“让步说理”:在第一段引材料,阐述了“是什么(怎样)”后的第二段,教他们“让步说理”,用“不可否认”,“诚然”等表示承认某种与观点相反的现象,或表示可能存在的现象,或几种选择中的更好,目的是更辩证。

例:不可否认(诚然),这些拾荒者、流浪汉进馆读书、听音乐等可能会存在卫生、服饰穿着等不太整洁的一面,部分读者嫌弃他不卫生,不文雅,影响了自己的阅读,产生了不良的歧视的情绪,这些现象可能会出现的。

但是他也是一个正常的公民,他有权力享受公共资源,有权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因此我认为流浪汉、拾荒者进图书馆阅读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类比说理”:在“因果分析法”之后的段,可以补充“类比说理”。即类比分析产生现象的背景,进而归纳产生问题、现象的根源、意义、影响(坏的方面――危害,好的方面――价值)。

例如:诸如此类的流浪汉、拾荒者在生活中公共场所受歧视还有:流浪汉等弱势群体乘坐公共汽车、流浪汉到餐馆就餐,甚至他们的家属都受歧视。为什么呢?精心反思,就是等级观念作祟,就是文明低下、修养不高的表现,是对底层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的不尊重。其实这种歧视产生的危害不小,容易让人更加自卑、自闭,更容易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牺牲生命等危害。(类比一根源一危害)

经过近半年的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帮辅,这些学困生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这两个方面都得到规范的训练,基本上悟出了写作的规律,在2016年的4月省质检中,他们的作文都上了新台阶,平均得分43.5,比原先未帮辅前的30.6分提升12.9分。

二、抓稳作文的得分点,因人制宜,教给方法,授之以渔

学困生的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兴趣也千差万别。如能发挥他们自身独特的优势,深入挖掘写作题材,让他们借助“熟识”,写出别样精彩的文章来,无疑是抓稳得分点的极为有效的策略。同时,让学困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特点,形成一种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从而快速成文。为此我们教给学困生一套写作思路――“推迭式”:梳理选定、对接勾连、整合归纳来应对考场作文题。

1.梳理选定:就是根据考场上的作文题,对自己熟悉的题材进行梳理,深入挖掘自己所熟悉的这一题材的意义点,从中选定一个与考场作文题主旨契合的意义点。

2.对接勾连:就是从自己熟悉的这类题材梳理出的不同角度、不同意义点中选定的某个意义点,用一两句话与本次作文的作文题搭建起一座桥梁,使之对接勾连起来。

3.整合归纳:就是把自己熟悉的这类题材选定的某个意义点与作文题有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内容整合归纳在一起,而后阐述分析连缀成篇。

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建筑师王澍,对他的事迹了如指掌,我们就教给他们挖掘“王澍”这一人物的角度和意义点的方法。

扣住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这个核心内涵进行挖掘。可以采用“追问法(由果溯因)”追问:为什么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他是为了积聚能量,这样就有了“目标、积累”相关的意义点。怎样积累能量?要探索,要创新,要持之以恒,要守住寂寞。这样不断地“追问”,王澍这一人物题材的意义点就能被不断挖掘出来,从而为不同的作文题服务。

篇13

生:读完以后,我的感受是很佩服,因为这位母亲从小惧怕虫子。可是,当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被女儿托在掌心、举到她面前一瞬间,为了女儿她腔作镇定,她的内心实际上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

生:母爱是多么伟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道出了母亲对游子的关爱;一条青虫却折射出了一位母亲的爱子情怀。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透过温暖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拳拳的母爱。那么,我们能否谈谈在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到虽然简凡但很真实浓烈的母爱吗?

(设计意图)可列出导读提纲,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能通过整体泛读对文本有总体评价,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核。

二、深入研读、自主合作

师:下面让我们深入研读文本,小组成员间自主合作,捕捉心灵受震撼的瞬间,文旁写下批注。看看哪些句子或词语能够看出人物的内心怎样的情感变化。

生:从“她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真比百年还难熬”、“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等语句中,我看到的是极度的恐惧。

师:嗯,她的血液几乎要凝滞,但是她没有发抖,没有尖叫,而是“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我们怎样体悟这个 “捏”字?

生:“捏”(做相应的动作),看来似乎很轻松的,轻而易举,一点都不难。

师:但她的内心却是恐惧的,与表面上的行为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为什么?

生:因为“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正笼罩着她,这目光让她无所畏惧,最终把青虫轻轻地放在地上。正如作者所说“因为有对女儿的爱,所以压抑着自己对青虫的惧怕”。此时,那种惧怕已经由压抑转为对女儿的爱,成为对女儿面对事物的引导。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捕捉能够触动自己的地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分析和感受。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三、展示点评、引导总结

师:文章的题目为“青虫之爱” ,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青虫之爱”就是母亲之爱,是爱的力量让这位曾惧怕虫子的母亲冲破心理障碍,成为女儿眼中的“英雄”。

师:这里的“青虫”实际上是母爱的象征,它成了寄托母爱的载体,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母亲在给予儿女爱的过程中接受的蜕变。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这样的手法,透过看似平凡简单的小事物揭示深刻的主题。

(设计意图)在阅读氛围中接受情感熏陶,激起热爱生活、热爱母亲、理解母爱的情感。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创新思路点拨,在原著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