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司法核心价值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1

要将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法院干警经常性学习和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各级法院培训机构要将司法核心价值观纳入各类培训的内容体系,要保证司法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思想。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出发,不断深化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把司法核心价值观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结合起来,把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寻找个体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全国法院系统这些年表彰不少优秀法官、英模人物,毋庸置疑他们都起到了标杆的作用。我们还要把眼光更多的放在我们身边的同事上,通过对每个人闪光点的挖掘,彰显,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内化。组织干警学习先进、树立身边的典型,营造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注重激发每个人的的价值观、职业观,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充分激活每个干警的积极性、能动性,使干警无论在价值观还是思想作风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要具化司法核心价值观,能力是基础。

具化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法官具有价值观实现能力,就是法官如何按照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付诸行动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法官在思想上牢记,在行为上律己。

公正是人民法院立院之基。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其司法活动之所以能定纷止争,是因为司法活动体现的公平正义。马克思说过,“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可见独立对于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是极为重要的。审判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职业活动,法官依据自己对事实和证据的判断、对法律的理解,对纠纷作出公正的裁判,为此法官必须严格遵守中立性、被动性、合法性、终极性等职业要求,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法官的职业能力。没有此能力的法官就不可能在复杂的社会利益纠纷中排除各种干扰,裁判公正就没有保证。

廉洁是人民法官立身之本。“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和公正就像一对唇齿,谁也离不开谁,相互依赖。失去廉洁,公正难以维持。法官的廉政能力,就在于法官的廉政意识。要不断通过思想教育牢固法官思想防线,通过相关制度杜绝回避嫌疑事件的发生,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的法官队伍,锻炼并增强法官职业能力。

为民是人民司法的力量之源。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当事人为本”,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以深厚的感情对待当事人,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的司法需求。目前我们国家释法析理属于事后解释,诉讼过程中的指导和阐释比较缺乏,有些法官释明过度,模糊了法官与律师的界限;有些法官不敢释明,怕释错或给当事人留下小辫子。为此,要强化训练法官的职业能力,提高法官实现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三、要具化司法核心价值观,文化是利器。

首先,必须牢牢把握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倡导和培养法官的公正、廉洁、为民的作风,引导大家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鼓励法官思想上创新,只要是有利于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更好的贯彻执行法律的办法措施,就要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深入推进司法核心价值观在法官群体的影响力。

其次,必须做到价值观语言大众化。演讲中有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了解听众群体,它要求演讲者将自己讲述的内容转化成特定听众群里所容易接受的语言,感兴趣的方式,乐意接受的形态。与此类似,学习、教育、宣传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把价值观进行具体分层,按接受对象的不同,将司法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法官的日常工作中去。

再次,必须从行动方式层面具化司法核心价值观。要将行为认知作为价值观推广的核心内容,理解并学习标榜人物的闪光点,把司法核心价值观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法院要注重青年法官的成长,将青年法官的个人发展规划与法院发展有效结合,让法院成为其实现个人价值观的载体,真正实现法官与法院共成长。

最后,必须推进法院文化建设。打造法院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文化载体。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由浅入深,其精粹是法院精神文化,我们培养的法官优秀品格,就在法院精神文化范畴,说法官的文化底蕴高,就是法官优秀品格的展现。

四、要具化司法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保障。

篇2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它在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出一定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句话24字。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合”发展理念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中追求自由平等、个人价值思想,包容了保障人权、强调法制、追求民主、注重人的价值等合理性成分。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

 

1.道德。道德(morality)一词,由来已久。在西方文化中指一定区域的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性格、品行等。当代意指,一定社会或国家基于人性完善和社会发展秩序的要求,而认可和倡导的思想内容。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下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职业生活中和职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某种职业范围内思想层面的要求。

 

3.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指司法行政民警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司法行政民警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司法行政民警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内涵解析

 

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责任、忠诚、公正、奉献、廉洁、开拓为主体内容,从根本上反映着司法行政民警的职业特性、光荣使命和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系统的优良传统、时展要求和民警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司法行政民警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

 

责任是第一要义,是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推进的载体,是唯独存在于上帝和邻舍的约束中的人的自由,责任文化是警营文化的亮丽风景线。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作任务的正向布置,如岗位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工作的否定评价,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任务,如追究责任。责任可从三方面解析:一是要珍惜工作,爱岗敬业,立志岗位成才;二是要勇于担当,锐意创新,提升工作境界;三是要居安思危,抓好末端,保障场所稳定。

 

忠诚是立警之本,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司法行政民警作为人民警察,忠诚就是要忠诚于党、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作为社会公民,忠诚就是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忠诚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善提升个人“私德”。

 

公正是法治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民警对抗阴暗面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矫治正义之举的内驱力。坚持公正、法治、人权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命线。公正要求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最大限度地维护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把保障安全与保护人权、提升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执法公信力,努力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

 

奉献是精彩成就,经营司法行政事业不是靠新奇的激情而是靠锲而不舍的坚守和累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是奉献精神代表,是指将责任外的实物、劳动、智力成果等真诚、自愿、无偿地送给尊敬的人或集体的行为。奉献精神包含着不同层次的高尚情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二是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三是甘于平凡,勤耕不辍。

 

廉洁是免疫保障,是法律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承载了民众对法治事业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待,是司法行政向社会延伸、争取社会支持的必然要求,是司法行政系统对自我角色品格作风和道德形象塑造的必备版图。廉洁就是要增强自省、自律、自治能力,时刻牢记身份,抵制各种消极思潮的侵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制度,将自身成长与事业发展相统一,有的放矢地解决自身问题,在程序制度框架内面对个人利益得失。

 

开拓是动力源泉,是司法行政工作“防范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精神支柱。开拓就是倡导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深入分析掌握问题本质,积极开拓视野和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三、结语

 

当前,司法行政民警队伍的思想政治、知识构成、人文素养、作风状况等方面情况都有了明显进步,不过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民警职业道德体系仍存在很多不适应情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体系建设,有利于凝聚形成价值共识,有利于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推进民警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转型升级。

 

篇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构筑社会成员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共同的道德意志和价值取向也是法律运行的前提。法律规范必须关注人们的道德取向、道德风俗、道德习惯等因素,以人们所能接受的道德规范为基础,集中体现人们的利益和愿望。尽管法律和道德不能相互混淆,但法律也与道德规范密切相关,失去道德价值就等于失去了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因此,德法并重成为重要的治国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是有可遵循的良法。从根本上讲,法律所体现的精神是社会的公正和道义,而公平、正义、仁爱等是道德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人类社会共同利益需求决定了的共同的原则性规范,是道德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公平、正义等之所以从一种道德原则直接演化为法律精神,是因为它们在实践中是最基本却又是最现实的为公众普遍接受的道德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法治化建设中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立法

从立法层面讲,在近现代的文明国家中,越来越多的道德规范被纳入到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各级人大和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关乎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准则成为法律法规的应有之义,以法律的权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到精神在社会关系中加以渗透,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法律自身的规律,进而使我国法律文化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法治环境来讲,法治环境是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其立足点首先在于提供依法治理环境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在于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法治环境的优劣,体现了维护社会文明进步的制度化管理程度和水平。法治环境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公民权利的维护与公民权利环境的改善。法治环境的衡量尺度很多,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无疑成为评价法治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这也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理念的密切逻辑关系中得出的基本判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严格执法

狭义的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称行政执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通过工作不同程度地涉及国家及国家各阶层的利益。其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面对各行各业的人财物,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担负着公共职责的政府行为,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对于执法者的道德要求当然要高于其他一般职业道德的要求,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从根本上讲,执法者的道德是他率和自律的统一。第一,掌权为公,用权为民。执法者要把手中掌握的权力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行使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方式。第二,发扬民主。执法者应牢固树立最充分地保障人民行使民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道德观念。第三,廉洁自律。执法者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行为是体现国家和政府良好道德形象的一个突出方面,也是法治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民守法

守法是社会认知并实践法律的一种现实性活动。法律要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保证公民的权利等,不是靠法律文件本身,而是法律文化中规定的行为规则在人们活动中的具体化。这种具体落实的有效性表现为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社会主义法治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需要通过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认知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行为的自律来起作用。道德以其强烈的情感色彩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制约着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选择,抑制着人们心中的私念。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责任感、义务感等基本的道德心理做保证,那么该社会的法治就成为不可能。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公民的头脑,使富强民主的家国情怀、公正法治的社会愿景、诚信友善的交往原则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价值追求,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精神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正司法

篇4

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表明作为高校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只有24个字,这个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使然。而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政地,是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高贵的品格和思想觉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符合人才培养,德育优先的体要求。

我国已经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社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矛盾性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不同的社会思潮已经入侵到中国,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认同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在有部分学生崇拜明星,有崇洋的心态,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国的星星比中国的亮。在学习上不努力、考试作弊、学风不正;在思想上拜金主义崇尚,喜欢过享受的生活;在诚信方面也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进大学生的头脑、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为大学生指明方向。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引作用需改变教学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丰富,逻辑结构严谨。它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化精华和中国人民的智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的历史过程,是持续不间断的学习领悟过程。需要高校改变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改变教育教学模式。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数量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象高校的工作带来困难,对人才的培养也有困难。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的教学要求,要分参差教学,逐步成梯次的执行教育教学,要正对性的教学,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时效性。第二,改变高校师资队伍。过去我们很多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老师也在上政治理论课,没有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素养的老师不是不能上,只是缺乏一定理论素养去上课会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这样对自己也不能提高对学生也的政治素养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要努力的提升高校思政课老师队伍知识结构,让老师们不断的充电,努力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作用。第三,认真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引功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是融合吸收了很多精髓的东西,24个字大学生都能烂熟于心,但是真正的提出背景、理论来源、现实意义,绝大部分学生是不清楚的。授课老师必须要先吃透教程讲义,吃透每个字的理论含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要让学生领悟到最核心的东西。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正确合理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向作用,需要智慧,需要明白策略的意义以及做出合理的指向方法。第一,高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宗旨是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谓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人生有意义,为大学生在做出价值选择时有借鉴的地方,不能让大学生迷迷糊糊的对自己所作所为看不清楚,摸不着头绪。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有些滞后,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塑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做出变革。要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名族观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或者策略。这样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二,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命名和跟基。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不能忘记或者丢掉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不能认为过去的都是些过时了的不需要再学习,片面的批判这是不对的。广大青年应该明白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从未断层,并对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思想政治课中需要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生根发芽,需要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传播。高校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功能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之中。建立微信平台,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培养爱国奉献的道德公民。

篇5

Abstract: The core values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proposed to promote and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but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and there are some, such as: lack of credibility, lack of innovation, non-compliance issues. How to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to cultivate advanced culture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is an urgent problem.

Keywords: core values, culture Insurance

2013年3月21日中国保监会正式了“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文化。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的灵魂和精髓;同志曾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个行业要想经久不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拥有核心灵魂的东西――文化。

近代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从2001年入世在全球保险业排名的第16位,到2012年排名第4位,我国保险业完成了从一个刚刚起步到保险大国的转变。现在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正处在发展与转型的关键阶段,但是我国保险文化的发展才初见成效,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诚信文化、合规文化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不足等诸多方面。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出适应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保险行业文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国保险业发展发轫于清代,经过100多年的坎坷发展,终于完成了从量到质的的转变。不仅在整体实力上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企业的竞争力、防范风险的能力、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保险业作为 “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群体,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业理念以及行为准则,正是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体现。

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守信用是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担风险是保险的本质属性、重服务是保险价值的实现途径、合规范是保险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倡导守信销售,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提供高效的客户服务以及重视合法规范经营来塑造保险业的行业文化;同时把保险行业打造成真诚、高效、健康、先进、文明的行业形象。

培育和践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险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升保险行业形象、增强保险行业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先进的保险文化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理念,有利于弘扬行业精神,扩大行业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增进全社会对保险业的了解和支持,促进行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不断提高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声誉风险、不合规、宣传、创新等问题。

1、诚信体系不健全,导致人们对保险产生抵触心里

保险本身是个特殊的服务行业,企业承担的保险责任远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费,保险行业并非通过有形的物质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而是以保险承诺和一系列的附加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对保险保障的需求,这一特性决定了保险营销比其他产品销售更需要诚信。“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则难以长久经营”, 我国保险市场上的诚信问题表现的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一些保险公司为了业绩和利益,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不履行承诺的各项服务。

其次,保险业中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业务员为了个人业绩和私利,误导欺诈消费者,甚至有的业务员侵占、挪用或者携带消费者保费出逃。

最后,有的保险公司在赔付阶段,对保险人少赔、惜赔、无理拒赔或拖延不赔的现象时常会出现。

这些行为无形间极大的损害了保险行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严重的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声誉,这些从根本上影响着保险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2、保险行业不合规范的经营导致了经营风险的加剧。

“合规范”是保险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则规范、职业道德准则,并在具体工作中时时处处规范行事。但是我国保险业合规文化缺失严重,一些保险公司和机构为了实现短期的目标和任务,不惜违规操作,忽视合规经营风险,还有的保险机构不按制度和操作流程办事,无视了规章制度的存在。合规文化还远远没有融合到保险人员的血液中,也没有融入到保险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

3、行业宣传不到位,民众缺乏对保险的认识

我国公众保险意识淡薄,保险消费观念不成熟,国民保险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释放。这导致了很多地区保险市场增长缓慢和销售人员误导消费者致使保险过度消费或消费错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各保险公司和机构对外宣传的形式多样,这无疑提高了公众对保险的认识,但是保险公司和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外宣传侧重于公司自身形象和自身产品,缺乏对保险基本知识以及整个保险行业的宣传,使民众对保险认识不足,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保险独有的保障功能。

4、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保险行业发展

创新是每个行业不断进步的保障,保险行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险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我国多数保险企业还仅仅遵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去发展保险,缺乏崇尚良性竞争的氛围,创新还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引进上面,对公众急需的产品和服务没有提供或提供不到位;同时保险业的创新机制不灵活,创新活动缺乏充足的资源支持和利益保障。创新方式滞后和创新机制不灵活严重制约着保险行业的创新能力。

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达成文化共识。

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险文化的精髓,深刻影响着保险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必须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宣传保险业核心价值观,使保险人统一思想,使他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凝聚共识,在学习探讨中找到差距,在整改中寻求突破,使核心价值观都融入到保险人的血液中,从而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2、言行一致,确保落实。

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去深刻的理解和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其践行于实际,同时要言行一致;理论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落实。因此必须要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执行和考核,使核心价值观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同时把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做为评价保险人晋升、加薪以及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此达到不断完善工作的目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是需要进行长期实践的,在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进行,要有连续性,不能一蹴而就。

3、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实现。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经营的理念,一种思想,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中国保监会正式了“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的核心价值理念;“守信用、担风险”是通过保险合约的履行来实现;“重服务”是通过顾客的满意程度来实现;“合规范”是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执行度来实现的。只有具备了适合的载体,核心价值观才不会空洞。

四、基于保险业核心价值观的保险业文化发展的建议

目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保险行业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软件”方面入手,即:重塑文化,培育新型的企业文化。

1、弘扬诚信文化

诚信是保险行业的立足之本,诚信服务是获得广大客户最有力的保障,诚信文化的核心是要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培育保险文化要从三方面做起:首先,在全行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其次,完善信用体系及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从而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约束。最后,净化行业风气,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商业贿赂等行为,营造诚信为荣的文化氛围。

2、弘扬合规经营文化

合规经营是保险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弘扬合规经营文化,既是行业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保证。一是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防止忽视合规要求。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成为习惯。三是完善内控制度,推进作业流程标准化,建立疏堵结合、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闭环式内控合规体系。

3、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保险业从业人员要从过去的兼职型向专业型转变,保险业属于金融服务业的范畴,员工应多属于知识型员工。目前保险公司险种的发展由以往的柜面出单到现在的信息云平台,由以往的单一险种到现在的量身定制。这无疑是信息技术结合保险需求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故而要求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提高。高素质员工的组合有助于保险行业精神的快速形成,同时成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一是要坚持“树正气、用能人、明赏罚”,提倡“透明管理、阳光经营”。二是坚持“专家治司、技能致胜”,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动行业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林文冕.信息不对称下的保险欺诈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黄丽霞.论保险业经营的诚信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篇6

“法律与权力的冲突”对司法行政干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以“人治”为主的社会,“权大于法”是中国典型的传统政治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法治”,要求我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弘扬法治精神。有人戏言,“法,就是领导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权大于法”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的治国方略,并且不断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实际上法律的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法律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少基层司法行政干部在“法律与权力冲突”中,往往缺少维护法律的勇气,容易屈从于权势的压力,最终放弃法律原则而去迎合权力。

“官本位”思想对司法行政干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基层司法行政干部容易孳生和衙门作风,容易生成“我上民下”、“我智民愚”、“我说民从”的潜意识,对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 “平等”、“法治”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带来较大的阻力和负面影响。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基层司法行政干部往往缺乏干事创业的决心,一心想着早日升官发财,这对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为不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正确认识和理解,才能成为思想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追求;只有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达到推进事业发展的目的。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干部要立足岗位、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要树立“公正”、 “法治”意识,让“公正”、“法治”等价值观根植于基层司法行政干部灵魂深处,内化于心。笔者在工作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在20多年前,有一城镇居民甲在全南县一乡镇的农村购买了农民乙的一块宅基地,并签订了协议书。20年后即2013年底,该农民乙将城镇居民甲到法院,要求法院判决协议无效。法院开庭审理后,依法作出了协议无效的判决。法院判决后,大家众说纷纭,有认为农民乙不讲诚信的,有认为法院判决是公正的。如果抛开法律来说,农民乙确有背信弃义之嫌,但果真如此吗?农民乙的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法律对农村宅基地的转让有严格的限制,其中有“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的禁止性规定。我们应当在法律框架内讲“诚信”,对违法的事或行为讲诚信,是我们法治信仰缺失的表现。我们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干部如果没有法治精神,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也人云亦云,我们在处理到类似案子时,恐怕会束手无策。

篇7

第二,“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是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他解决了政法干警工作为了谁,工作依靠谁,工作相信谁的问题。有了人民大众的支持,政法系统必定有春天。

篇8

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广大干警思想和行动的标准。政法干警的工作有着特殊性,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政法干警应有的政治本色,也体现着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是保证政法干警正确履职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忠诚是前提,为民是主旨,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是相辅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为民、忠诚、公正、廉洁就会失去意义;没有公正、忠诚、为民、廉洁就缺失标准;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行为。政法部门只有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执法办案和日常各项工作中,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政法部门负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有效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人民政法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忠诚于党的事业,不为权力所左右,不为金钱所诱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政法干警必须忠诚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法部门是实施宪法和法律的专门机构,必须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只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满怀忠诚,对自己所热爱的政法事业无限忠诚,才会不断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才会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品德和坚定的法律信仰,只有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工作,办案才能公正,办事才能公道,服务才能细心,进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为民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政法部门的司法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司法的人民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司法为民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落实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法职能作用,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篇9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法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它是指通过对公民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法治思想教育和宣传,使公民树立依法治国,并以法律的规定来规范并用法治思想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在法治教育,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旗帜鲜明地把青少年法治教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法治宣传教育,使青少年理解自己所处的公民社会,并积极投身于其中,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法律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成为一个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实现法律社会化的目标。可以说,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效关系依法治国的深度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二、青少年法治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党的十以来,就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做出重要论述,明确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通过法治建设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少年法治精神的培育在作用范围上有所差异,但二者在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功能目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

(一)从思想来源来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其共同基础

青少年法治精神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二者的目的均在于为青少年构建统一的精神家园,使青少年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树立起共同的精神信仰。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其所处社会的特定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联的。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累积沉淀的优秀文化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培育和践行青少年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点。

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以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文化是所有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逐渐演化、渗透成为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思维方式,为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厚实的文化土壤。

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形成了以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土壤,也是青少年法治精神培育的文化资源。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和精神目标。

(二)从主要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蕴含了法治精神,二者存在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紧密关系

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都是青少年在特定人生阶段创造、发展、认同的社会价值,其作用均在于引导青少年保持崇德重法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塑造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二者各有侧重,法治精神侧重于从法治的社会功能、精神动力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出发,总体阐明全体社会成员赖以生存发展的共同价值准则。其中,社会层面的法治价值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搭建了整体框架。从主要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育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充分说明法治精神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

(三)从功能目的上看,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力,通过对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培育,强化规则意识,树立契约精神,砥励蓬勃向上的个人品格;另一方面通过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共同倡导的价值追求,满足了青少年对精神信仰的追求,指引青少年的生活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青少年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着内在的法治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契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价值力量的重要支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来,我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治意识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弱化了法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阻碍了青少年群体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和法律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充分解析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化解方式,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接融通,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我们既要抓好青少年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教育,又要落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实现二者的有效融通,促使二者相互转化,有效提高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解和把握。

1.充分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强教师理论宣讲与学生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与践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中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学习是青少年学习法治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提高青少年法治水平,培育法治价值与法治精神的重要方式。在此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充分有效地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以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宣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赋予其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使其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追求、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自觉。最后,要鼓励青少年群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去体会、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精神。进而提升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的价值认同,遵从生活实践的逻辑,在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活动中寻找支持和证明。

篇10

宣传教育 增强认同

全区各级党委中心组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学习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纳入干部培训重要内容,形成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讲堂等宣传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牧区,覆盖到各类人群。自治区各主要新闻媒体、主要网站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作为经常性宣传任务,都市类、行业类媒体也结合各自特点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做到了全媒体运行、全栏目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社会宣传力度加大,全区各地各部门深入宣传“三个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主题公园、城市广场、商业街区、交通站点、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广泛刊载“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营造了浓郁的宣传氛围,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先进人物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被人们了解认知并逐步深入人心。

融入结合 重在实践

我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坚持在国家及自治区发展总的目标下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一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中国梦・尽责圆梦”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全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尽责圆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要求,以党员干部、职工群众、青少年、农牧民为重点,深化了“责任担当・服务圆梦”“爱岗敬业・实干圆梦”“敦品励学・成才圆梦”“勤俭持家・致富圆梦”等系列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实践化。二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德润草原・文明之行”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诚信精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加强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力弘扬友善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全力抓好自治区文明旗县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修订自治区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改进测评方法。在农村牧区继续深化以刹“五风”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大行动”,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德育先导・以文化人”主题实践活动,在企业中推进“诚信兴企・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相结合。认真开展了“放歌草原・书写百姓”主题文化活动,组织创作了一批反映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灵活运用讲故事等方式,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地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四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相结合。各级党委政府确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遵循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当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中,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五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牢牢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把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示范旗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不断增强。

篇11

篇12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政法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组织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中央政法委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这八个字深刻总结了政法机关对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实践,落实了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全国政法系统中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央政法委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今年政法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局干警要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搞好教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政法委的部署要求上来。按照中央要求,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论述“四考验”、“四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政法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廉洁从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坚持用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和实践,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局干警要做到“三结合、三认真”,把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好学习;把通读文件与专题讨论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好讨论;把价值观学习和司法行政工作结合起来,认真指导好实践。按照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深入自查在思想观念和工作实践中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认真组织好整改。以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治庸治懒治散”、“五新”解放思想主题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

全局干警要通过牢固树立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干警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三个至上”,切实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的“四个在心中”,确保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自觉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二、严肃纪律,扎实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

2月13日晚,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暨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大会。会议动员和部署全县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

我们司法局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采取更加得力过硬的措施,扎实有力地推进集中整治活动。要围绕“改进作风、提升效能、优化环境”的目标,切实解决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窗口服务、阳光交易、信息公开”的目标,切实提高司法行政的服务效率和透明度,开展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

按照会议要求,我们迅速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传达学习了会议精神,成立了县司法局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我为组长,副局长及党组成员为小组副组长,各股、室、所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督察组。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具体指导、组织协调和信息报送工作。督察组负责督查工作中的不良作风,督促整治活动认真扎实地开展。

作风建设督察组要做到“四严查、四整治”,严查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整治对待群众冷漠生硬、态度恶劣的问题;严查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懒散,整治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问题;严查干部队伍不良的精神状态,整治执行能力不强、执行水平不高的问题;严查法律服务中的违法违纪案件,整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乱接案、乱收费、乱办案的“三乱”问题。

三、强化职能,进一步做好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服务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新变化,基层各种涉法问题的不断增多,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以满足基层对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日益增长的需求。局各股室要充分认识司法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司法所建设和司法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做好“五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基层司法所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司法所担负着具体组织实施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的重要职能,是我局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阵地。

二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及方式。善于运用其他省市司法所建设和工作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

三是进一步理顺对司法所业务工作的管理体制。完善指导监督机制,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把对司法所业务工作的指导管理尽快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是进一步从强化基层工作的角度,拿出服务基层的措施来。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充实对基层工作扶持的力度,着力解决司法所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适应开拓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五是进一步提高司法所干警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通过培训规范街道司法所各项工作,培训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实际、实用、实效”为要求,从提高司法所干警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出发,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月底至三月初,我们将组织全体司法所干警进行业务培训,由局领导和各股室负责人围绕公文写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内容给大家上课。

四、抓住机遇,实现基层司法所工作正常化、规范化、标准化

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郑光泉书记要求,要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打击,提高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破坏发展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不仅是对我局工作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是为我局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机遇。司法所是化解群众矛盾、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在县委、县政府对基层司法法所建设的高度重视下,司法所办公用房已经解决,人员、编制、经费正在逐步加强。万事俱备,就看我们如何打好这“第一枪”,而且新上任的八位所长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司法所的工作,就如何开展好司法所工作,我谈以下三点:

一是要转变角色,找准位置。首先,尽快掌握社情民意。司法所是司法局在乡镇的的派出机构,日常多与乡镇机关接触,要主动地为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发挥法律参谋助手作用,认真地完成好乡镇人民政府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任务;其次,尽快开展人民调解。通过管理人民调解工作,与多部门合作调解民间纠纷,及时把群众矛盾化解在村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法律六进”、“送法下乡”活动,让群众知晓法律服务范围、联系电话以及办公地点,方便群众联系律师,享受便捷的法律咨询及维权服务。运用法律服务或法律援助手段帮助农民群众同各种坑农、害农行为作斗争,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再次,尽快开展安置帮教及社区矫正。通过搞清楚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犯罪情况、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做好审前社会调查,为法院搞好规范化量刑的改革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使法院在判决或裁定时适用法律更准确,量刑更合理。通过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个人、家庭情况,因人帮教,帮助帮教对象解决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助教育,落实重新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

二是要苦练内功,优化服务。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需求,司法所干警应该以加强学习提升服务质量,充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土地承包、计划生育、宅基地管理、农产品市场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法律知识和司法所业务的学习。在去年的司法考试中,我局有9人参加,5人通过,通过率为55%。希望这些同志要再接再厉,以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法律实践中学习成长,以更加扎实的办案作风,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目前,司法所干警少、任务重、头绪多,各所可以通过协助乡镇建设“30米法治长廊”和创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理念及工作载体强化服务能力,让基层群众真正了解到司法所的职能作用,为司法所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发挥中职德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如何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切实具体化,推动十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这些已成为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凸显

“价值观”是判断事物有无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是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为正当合理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人格之中支配着人的情感、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1]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再由内到外呈螺旋式发展的复杂心理过程。学生必须经历以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与展露个性五个层次的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当前教师对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把握存在以下问题:(1)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缺失。部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只考虑到认知目标,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根本没有得到重视。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过于强调认知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立。价值观的自主建构理论认为,人的价值世界是个体在自主能动的状态下生成的,是在原有的价值系统基础上增值地获取和建构价值。[2]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如果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真正地认同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那么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就没有达成;(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标签化”。教学中较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设计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时,直接从教学大纲的文件中简单照搬,当标签贴在教案上,常表达为一些空泛的套话。如“养成热爱工作,敬业爱岗的情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等;(3)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设计泛化,脱离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这样的现状背离了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和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德育课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依据。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德育课教学中突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和活动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功效,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这就要求创新德育课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旗帜鲜明地确立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切实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表述

价值观属于教学目标的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的目标在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50年来的情感目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长期目标,不仅分类较复杂,同时也较难评估,所以在课程和教学实施中往往会被忽略,由此带来了学生个性的各种缺陷和社会问题。[3]美国教育家豪恩斯坦(Hauenstein,A.D)教授在其著作《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中对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了透彻细致的分析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感领域目标的教学系统,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分析。它以处方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信息。符号性信息、处方性信息是情感目标落实的主要路径,发挥着规范的“应然”功能,以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与展露个性五个层次为过程,经过学习体验之后,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4],并对照目标进行评价性反馈,突出了如何使得内在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的过程。该理论把情感领域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子类目标,使以往过于抽象、模糊、笼统的情感领域目标变得具体、实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扩大了情感目标的范畴,本质上相当于我国中职德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三维课程目标。该理论为我们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特别是德育课程落实“情感、态度与观念”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理论武器。

价值观教育要输入符号性信息、处方性信息。符号性信息是指一系列可用于各种信息和内容的符号,旨在表征观念和概念,为达成沟通理解服务,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案例或一个典型事例的描述。处方性信息是指体现在社会、文化、宗教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气习俗和哲理中,其功能在于作出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学习过程重点是学习经验,形成价值观与信念,最终实现个人品质的升华,成为一个有情操、坚守核心价值观的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表述应清晰具体,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2)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3)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4)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教学目标要体现友善价值观的要求,可这样表述: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留心于个人礼仪的细节,自觉按礼仪要求去做,赞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承诺做到礼貌待人、诚信待人,以友善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个人礼仪的习惯。具体见表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要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的更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应对教材每一个单元和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价值观目标更新。其中价值目标的细化可以参考表1。

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内容主要体现友善、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第一单元教学重点应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通过第一课和第二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留心于个人礼仪和职业礼仪的细节,自觉按礼仪要求做,赞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承诺做到礼貌待人、诚信待人,依据友善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个人礼仪和职业礼仪的习惯,塑造良好友善的个人形象和职业形象。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

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中内容体现和谐、敬业、诚实、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通过第三课和第五课教学,学生认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据和谐、诚实、文明的价值观和信念,自觉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选择真善美、拒绝假恶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确立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认同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参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第三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认同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是遵守社会公德、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确立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念,更加自觉地养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第四课应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和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认同敬业的观念,依据敬业诚信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的职业行为习惯。确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观。第五课应引导学生坚信友善的价值观,养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品格。

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内容,体现了民主、法治、自由、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学生能认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理解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保证。支持国家的民主、法治、自由、正义事业,确证民主、法治、自由、正义对于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作用,依据法治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公民的守法习惯。第六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同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认同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认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方略。依据正义的价值观和信念,坚信中国法治建设的正义基础。第七课应引导学生认同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观念,选择用法律的权威来确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崇尚宪法权威,树立人民观念,依据民主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公民的身份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第八课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认同我国宪法的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确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观念。依据法治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尊重别人权利和自觉守法的习惯。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内容体现了法治、自由、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内容体现法治、自由、诚信、平等、和谐、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加】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A.Dean Hauenstei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taxonomises [M].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

[5]马兰,盛群力.教育目标分类新架构――豪恩斯坦教学系统观与目标分类整合模式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Secondary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dvoc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 Case Study

SONG J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