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化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管理的创造性
创造性不仅仅只是经济管理具备,其他管理活动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经济管理的管理内容之一是对人员进行重新配置,使其达到最佳配置状态。只要人员配置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经济管理效果就会得到提升,管理目标也就能够实现,这是经济管理创造性和能动性的魅力所在。
1.3管理的民主化
经济管理是一项民主活动,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配合,所以企业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时,必须重视民主性。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开展民主化管理,以此来提升经济管理效果。
1.4管理的自动化
管理自动化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最大特点。从管理效率上来看,经济管理实现自动化以后,管理效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进会使得管理劳动力大大减少,自动化仪器的使用会使原本烦琐的管理工艺变得简化,这对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加有利。
2经济管理的发展新趋势
2.1管理观念受发展潮流影响,发生了新变化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国门打开后,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面临淘汰,新的管理观念正在滋生,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是推动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内容,发现企业当前已经将现代化经济管理放到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放弃了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理念,重新对管理进行了认识,并加大了对管理的重视;此外,现代企业改进了经济管理模式,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了经济管理中,将经济管理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了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在人员聘请方面,企业聘请了具备专业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依靠完善、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来对经济进行管理,确保了经济管理的专业性和自动性,切实推动了经济管理的发展。
2.2经济管理制度变得更加健全
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不仅制度内容变得更加完善完整,制度要求也变得更高。企业在开展实际性管理活动时,转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新模式构建出了新的经济管理模型,同时对人性化、民主化管理理念引起重视,站在员工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建立来说,需求是决定模式建立方向和建立形式的关键,新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在企业经济发展需求之上,想要改进以往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就必须找准落后位置与落后原因,再在此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引进了人文化管理,认为经济管理活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开展,所以企业在建立新的经济管理体制时,会更加深入的分析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将人文性、民主性体现到经济管理机制上,让其机制变得更加完善。
2.3管理方式变得更加民主
科学的企业和组织在决策模式上的重心是向下移的,这样的决策模式容易实现组织的核心价值,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处理任命工作的时候,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并经过专业的分析反复论证决定的正确性,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任命的错误往往可能导致花上几年承担这个任命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也要充分的民主化,采取全员表决的方式,这种民主化的方式更先进、更人性化,使决策更加符合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便于决策的实施。企业和组织想实现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及体现其核心价值,最关键的在于其能否实行民主化决策。
2.4硬件管理转变为软件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管理中软件的作用日益明显,以往以人、财、物等硬件为主的硬件管理变得逐渐次要甚至被淘汰。软件管理指的是对学习及知识的管理工作,当前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同时企业经济管理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在不断改变。现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由此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有效的经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创新给企业带来活力,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管理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软件的渗透和支持,所以,软件管理是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5更注重团队合作
当前社会越来越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想要稳定、顺利的发展,就需要具有合作意识。主要表现在鼓励团队协作,建立团队激励机制,融合管理者和操作者的优势,激励并强调团队进行自我管理及组织工作。这种团队随着任务的出现而组成,随着任务的改动而及时做出调整,团队中所有的成员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之充分共享。目前这种新型协作方式正在逐渐被采用,效果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篇2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三)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健全的体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是很关键的。因此,一定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理念,加快推进结构转型,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树立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是要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及时更新的。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资金支持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十分必要。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投资,促进资金投入的扩大。同时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引进制度,构建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人才积极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此外,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和农业信息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打造专业化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第一,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第二,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五)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篇3
经济管理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灵活的组织机构。对于企业来讲,要想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必须要紧跟市场动态变化设置灵活的组织机构,并且要保证相关人员具有敏锐的市场敏感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缺乏灵活的组织机构,经济管理者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对于科学的管理模式的创建却不在乎,加之机构运行过程中问题百出且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得经济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问题频现。其次,缺乏完善管理制度的支撑。当前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还是管理制度的建设,即使存在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仅仅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这样就使经济管理模式的运行缺乏制度的支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由于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也是当前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经济管理模式粗放化。从当前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处于粗放型经营的状态,经济管理模式也较为粗放,不能够和当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相吻合,因此给企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大投资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力求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风险较大,如果处理不当企业将会陷入更大的困境当中。
3实现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措施
上文中从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当前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本文就结合工作经验,对如何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提出几点具体的措施。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讲,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其经济效益获取并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说需要逐步的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且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机构。与此同时,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需要文件的支撑,即企业内部需要设置科学的经济管理文件,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经济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其次,建立经济管理模式评审机制。要想更好的发挥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作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企业的管理者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定期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评审,及时发现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经济管理模式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具体来讲,评审需要包括对经济管理模式运行状态的评定,对该模式改进机会和变更的需求进行评定,对其经济方针和目标进行评定,并且要掌握该模式运行中的内部审核结果以及顾客的反馈意见,找到可能会影响到经济管理模式运行的各种因素,提出更好的改善措施。最后,确保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还需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具体来讲,企业需要确定、收集并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以确保经济管理模式运行的有效性,并且通过数据资料评价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时序改进的可能性。企业需要根据这些数据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确定相关状况发生时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以此来降低潜在的不符合企业经济发展事件的发生。
篇4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我国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由此带来了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运输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运输的基础便是高速公路,没有高速公路的不断完善发展,运输也只是空谈,高速公路的建设加速了商品流通,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与高速公路的建设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实现高速公路经济现代化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保证公众出行安全
高速公路作为公共设施中的一项,具有公益性、外部性和非赢利性的属性,因此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目前我国主要的高速公路均有国家投资建设,实行全封闭的运营模式,具有非竞争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导致高速公路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保证高速公路能够为公民提供安全、便捷的运行环境,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高速公路经济现代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管理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高速公路管理法规,遇到问题只能利用某些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规章针对性较差、实用性不强,且很多方面的规定存在冲突,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高速公路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很多管理问题无法解决,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强,达不到预期效果,无法实现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执法部门责任不明
由于制度的落后、法律不健全,导致我国高速公路执法主体较多,导致各部门之间责任不明,协调性差,工作效率低下,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互相推脱责任,腐败现象严重,又是一个问题会出现多部门,多重处罚的现象发生,造成高速公路事故频繁,阻碍了我国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法律手段
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对高速公路实行健康、有序的管理,离不开其自身完善的法律机制,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现代化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与我国快速的高速公路建设相比还很滞后,没有实现高速公路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自身发展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严格执法、明确责任,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实行综合执法,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人力、物力,细化各部门之间的责任,统一各种资源,应用先进管理系统。最后加大群众对监督力度,增加媒体监督等,使工作人员的执法透明、公平。
(二)加强经济管理
首先要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做好高速公路成本管理,根据《公路工程预算定额》计算成本,经公开招标等形式控制预算,提高高速公路质量。其次,在计划成本发生前,编制人工费、材料成本、管理成本、临时费用等的计划,选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原材料的使用量,确定供应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最后要进行成本控制,在做好预算制度和成本计划后,各部门要依据以后目标,进行成本控制,高速公路建成后,要将计划成本与实际发生相比较,找出成本提高或者降低的原因,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三)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高速公路对国家经济发展事关重要,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但是由于高速公路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经营风险大,收益小,投资收回速度慢,再加上公路具有公益性,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所以需要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篇5
一、我国现代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的价值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认识程度,已上升为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及时空物化为基础的阶段。我们从价值的理论研究出发,当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在我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不断磨灭与再生的时期,对历史文化景观起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决策者,而是形形的各种社会集团与个人。
历史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一个范畴,是以人们的创造和需求为中心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论的价值论观点是对历史观念的修正,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价值论。现代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脉与景观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系统论的价值观为基础,彻底突破狭义的研究范畴,但又不得不重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因为文化毕竟是人类的文明。在人类造物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所认同,但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却改变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元素价值的讨论一般建立在将城市景观文化当作一种资源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将孕育出具有东方神韵的园林文化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不得不积极吸取地域性文化价值,关键在于现代设计师如何使其成为造就新艺术形式的契机,这种追求应当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而不仅是形式的承袭或是仅局限于某种设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是在盲目寻根,仅仅作孤立的纵向认同,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便会成为一种惰性,将会无法注入新的生机而失去发展活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去营造现代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又需要我们去深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只有现代设计师自觉承担起自我批评与反完全崇拜西方化为中心的设计任务,才能使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如何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应用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方式。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这也意味着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它常常与历史文化的整理、选择、强化、辐射密不可分。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必须了解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只有寻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稳步发展。目前,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开发,从而,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例如北京的国子监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山东青州昭德古街、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以及杭州的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呈现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脉的典范,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复苏。
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实施过程中,一些设计者认为,具有历史文化的街区景观将阻碍了我国现代城市街区的环境设计。对于存在这种矛盾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设计师犯了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价值观念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没有认识到保护概念中蕴含着发展的含义,从而对保护进行新的阐释。因为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变化力量,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未来改造者的角度对当代的一种解释。具有真正意义的保护不在于重拾过去的环境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变化方向,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城市地域文化结构的稳定性,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演变的现状。城市传统景观文化的复苏具有保护与集成的含义,是保留原有对象有价值的元素,去除原有对象失去价值的元素。复苏不仅仅含有保护与继承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象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具有发展和创造的含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的崇尚目标,在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方案中,规划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现有建筑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和价值评论,从而决定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措施,此设计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设计师不仅保留了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质环境,同时也延续了场所精神的意义和人民大众的认同感。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程度的逐步提高,面对我国哪些传统文化值得保留、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等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我国目前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策略中将采取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人们会针对不同的城市环境面貌分别对待,采取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提倡设计师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结合城市地域历史文脉,以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策略取代商业化、粗放化、快速化的城市开发模式,追求精品意识,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保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属性。
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结晶”,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传播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这段话全面地阐释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奥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问题更加关注,如何能让传统历史和文化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又能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断地反映出具有时尚的审美气息,这些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会调动人们所有的感知,只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能够融合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营造出城市环境的传统文化魅力,有效展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赵飞鹏,刘晓红.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的恢复与营造[J].山西建筑,2008(14).
篇6
[1]李彦,梁晓琳.走出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2]佟婷,翁钢民.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
[3]叶开.如何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J].销售与管理,2005(2).
[4]周丽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
[5]曾洪.CRM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02(1).
[6]王伟琳,杨悰佁.浅谈物业管理部门的客户关系管理[J].活力,2009(3).
[7]荆宁宁.客户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2(8).
[8]季新梅.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及实施要点[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5).
[9]苏朝晖.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董金祥,陈刚,尹建伟.客户关系管理CRM[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1]张学军,吴潇,刘翠响.CRM实施宝典[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2]罗纳德.S.史威福特.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08
[13]周学武,魏永平(2004).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6:41.
[14]王晓成(2004).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J].学术月刊.5:37.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君如(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许文惠,张成福(1998).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徐伟新(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4]陈秋玲(2010).社会风险危机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蔡哲远(2011).预警中国[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6](2008).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J].党建研究.6:63.
[7]王仕龙(2008).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初探[J].中国商界.6:190.
[8]顾湘(2009).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论公共危机预警系统[J].资源与人居环境.22:67.
[9]朱建明(2008).完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J].江海纵横.2:24.
[10]王勇(2010).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角色[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5:32.
[11]刘鹏(2010).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M],北京沖央编译出版社.
[12]张成福,唐钧,谢一帆(2009).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凤凰网(2011).和田恐怖事件细节披露:恐怖分子悬挂圣战旗帜.20110721.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平(2006).危机管理的民众技能[J].中国减灾.6:32.
[2]李君如(2003).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3]于嘉,陈平(2011).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建设探讨[J].大江周刊:论坛.2:31.
[4]温志强(2009).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5]赵路平(2007).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6]钟明(2007).我国城市政府预警机制的构建与运行[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7]张翼飞(2006).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N].人民日报,2006,1(9).
篇7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1、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指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财务制度、政策、方针以及法规等,有计划的对资金进行运用、筹集以及分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并对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事业任务和计划能够顺利的完成。
2、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2.1、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单位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是形同虚设,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并缺失相关的监督制约制度,普遍存在随意调用资金的现象。
2.2、缺失有效的预算执行能力。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资金预算主要是为了科学规范的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和财务收入进行统筹管理。这就致使财务预算制度一定具有约束性以及强制性,但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形式而言,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其普遍存在着预算超支以及支出混乱等现象,以此使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社会公信力被大大的降低。
2.3、没有健全的资产管理体制。第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管理资产资源配置,还缺失合理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第二,没有合理的资产预算管理配置,投入资金利用效率低,致使资金投入严重的超出预算;第三,资产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第四,没有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手段,还具有着严重的资产流失以及资产虚增等现象。
3、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3.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如果想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则需要使人力资源具备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事业单位可以从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意识着手,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的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以及在岗培训工作,以此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事业单位可以选取完善奖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方面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设良好管理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中,以此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行政单位还需要从完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为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职能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还需要足够的尊重员工,并积极的鼓励员工不断的对工作进行创新,积极的奖励具有贡献的员工,以此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并潜移默化的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的完善、科学和先进。
3.2、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想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来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部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来对管理细则以及管理资源配置进行制定,主要囊括了执行方案、资金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经费支出监督等财务控制制度。实行以上制度需要涵盖行政单位的所有部分和所有工作环节,并制定相关的操作细则。制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时,需要严格的对国家法律规定进行遵循,并把此当做标准来对工作规章制度进行细化,以此使相关的资金定额以及项目工资被控制在标准之内。第二,还需要不断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财务风险可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中,而财务监督机制需要把量化形式当做标准,杜绝出现形式化,从而让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着更高的操作性。
3.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需要在对国家制定的资产管理法规以及法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环节以及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从而为资产管理配置提高合理的资源支持。提高固定资产的盘查规划,并制定年度、周以及季度的审查细则以及资产管理预算。不断的对固定资产制度进行强化,在责任落实到人以及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具有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进行明确。
3.4、构建合理有效的监察机制。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把国有资产的利用和分配当做重点,构建相关的国有资产监控制度,实现财、实一致。还需要构建健全的国有资产审批制度,设置专门的小组对重大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在资产得到批准的前提下,保证国有资产具有的完整性得以落实。强调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构统一,则可以使专项设备具有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4、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具有着独特的历史因素,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以此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使财务管理具有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晓文,李彦敏.财务制度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及会计制度的关系――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编写财务制度的实践[J].财会通讯,2006(08).
[2]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篇9
主要业绩: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两条主线,实现基础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合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公司整体发展;运用“三化管理”与“三本运作”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200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陈书堂山西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研究政策,利用政策提高了资产质量,降低了经营风险;依法理财,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明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控制力;积极疏导电价矛盾,推动煤电联动方案出台,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主持《山西电价问题研究》一书的编写,参与《财金新词典》一书的编写。先后曾获得“湖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电力系统各种奖励十多项。
张忠义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使用预警制度,对大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探索资本运作,使集团公司资本运作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大集团体制下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经营目标的实现。1993年5月撰写《完善企业经营承包政策的建议》,编入《中国经济文库》。1996年主编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一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获得山西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由大同市政府授予“大同市劳动模范”,2005年山西省财政厅授予“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
廉贤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 全力组织国阳公司上市工作;积极研究、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强力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监督;加强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运营;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和改革工作。主要奖励有:2004年3月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07年5月获“全国煤炭经济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12月获“2007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奖”。
邢崇荣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副总经理、董事
主要业绩: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经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改革力度,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全面履行总会计师职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全面运营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决策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国总会计师》、《会计之友》杂志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煤炭集团企业大财务管理模式》等多篇。多次获得“优秀青年领导干部”、“财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CFO国际峰会组委会、中国总会计师网评为“2006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07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国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会评为“2007年度十大财智人物”。
贺代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建章建制,完善财务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全集团开展清产核资,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公司全面推行了会计电算化运用;推进集团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探索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集团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有力支持了集团高速发展。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等,2005年和2006年荣获山西建工集团、省财政厅、省国资委颁发的“优秀经营管理工作者”等多种奖项。
夏苏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制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企业班子重大的经营活动决策和组织实施;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德才兼备的财务骨干队伍。1996年11月编写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已被作为全国煤炭行业高级学校教材。2005年5月《夯实利润基础,增加现金流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煤炭系统先进女职工”,山西省“三好”女职工,“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优秀企业家”,“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席金龙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合理筹措营运资金,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积极筹划税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规范价格管理,创新开拓市场模式。2007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9.29亿元,实现利税14.06亿元,连创历史新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山西省集体商业会计制度》、《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等。2000年省财政厅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2004年参与创造的“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有效管理”获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王锦友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编制了集团“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区域性指挥部――一次性指挥部――工程项目部”五级经济运行的集团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集团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项目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管理,贯彻“低成本”战略。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编入第三届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分别录入第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并获得多项全国行业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财会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还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审计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蔚振廷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狠抓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试行会计电算化,获2007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会计电算化大赛特别贡献奖;连续十三年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积极参与和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工作;2006年主持“山西省煤炭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预验收,在全省推广实施。获得的奖励有:霍州矿务局授予“优秀管理者”、省总工会授予“财务工作竞赛积极分子”,获山西煤炭工业局“先进财务工作者”、山西省政府授予“债转股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
评选出的5名优秀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秦永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致力于财务制度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手段;积极推进精细管理,注重财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集团改制上市工作;注重财会理论研究和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先后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多项课题研究,15篇。2005年主持研究的《财务预算理论与施工企业实际相结合有关问题的研究》获中国铁道财会学会软科学课题成果二等奖。2005年被财政部选拔为“财政部首期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2007年4月被太原市科技学会、太原市经委、太原市国资委联合授予2006年度“讲创新比贡献”科技标兵。
韩珍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竞争力目标;加强成本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挖潜增效降成本;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应;强化投资前期管理,实施投资过程控制;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纳税筹划和土资产的管理。2002年参与国有特大型企业分配机制的改革与实践,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3年荣获太钢“2003年度劳动模范”,2005年获太钢2005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一等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获太钢“2007年度特级劳动模范”,2008年4月获太原市“五一”表彰,荣记“个人一等功”称号。
贝瑜山西省交通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勤于运筹,积极引资融资,为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114亿元,保障了重点公路工程顺利建设;严于监管,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忠于职责,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精于管理,谨于防范,坚持长期开展全方位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增强了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2006年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
贾凤鸣山西天脊煤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计财部部长
篇10
企业可持续发展指企业能稳步永续发展,在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有系统的概述和研究。其中主要理论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其中,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一步作出详细的探讨;在日本,野明针对企业管理论述的企业发展战略观点与本论文所阐述的观点相关联,在此书中,确立了经营哲学、开发和设备投资、培养人才开发和接班人;开展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创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对企业形象引起重视。美国彼得、华特曼在一书中总结了行动至上,重视实践;服务至上,接近顾客;让员工发挥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等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讲话。
二、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营理念和产业定位。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我国企业还是新兴企业或者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时候,在企业管理上还未制定出一整套比较完整合理性经营管理理念。根据实际现状分析,从公司的发展目标比较长远来看,在初期阶段基本上是为以后发展奠基作准备的,要想企业能够长期处于发展,与其公司的经营理念离不开的,而这种经营理念是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而成,虽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战略与规划有所改变,需要适当合理性调整,不过在企业运作的经营管理理念方面固定不变,持续保持稳定。针对于企业经营环境来说,其稳定性不容易发生变化,而且其变化相当迅速,这时需要根据其变化换位思考其经营管理方向,不过,不能过于灵活,否则企业的主营方向都难找到。在我国现代化企业中有不少失败的企业在处于创业初期和迈向发展期的时候,还是无法确定自己的企业管理理念与产业定位,总是在市场上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这样易导致产品刚处于上市阶段,整个市场就处于饱和状态,致使产品积压和库存,企业的损失相当惨重。
2.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企业员工和管理者方面,一般对其进行激励方式是行为,在满足其心理需求考虑到物质与非物质,灵活运用其激励手段。满足其心理需求上主要表现在薪酬与全面薪酬方面。其中,薪酬是指员工在企业劳动所获得的等价劳动报酬;全面薪酬是企业在薪酬分配上分为外在与内在两大部分。其外在是指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例如激励的表现在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股票期权、分红。其内在不能以量化的货币价值所表现的激励形式,外在和内在都彼此相关联,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激励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激励机制。而有些企业在激励方面分配还不够完善,薪酬不仅仅是企业员工的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其重要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一种实现自身价值和工作业绩的体现。而不少企业就是在企业管理上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三、提高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1.建立市场定位管理机制。针对市场定位机制而言,主要确定客户是谁,能为客户做些什么?经过对市场的初探,分析客户间的差异,分别分析其长期用户、潜在用户,在了解市场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对分摊市场的比例,评估企业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地位。对市场的细分后,从中找出市场空隙,并寻找有利的市场优势。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考虑到企业的产品和经营状况,才能对此进行评估,作出初步的市场定位计划。要想在企业经营战略上获得成功,就得认识到市场定位的一些方法。首先,我们要明白产品面向的对象和群体,对此产品的独特点进行详述,在市场竞争体制下寻求产品的重要卖点所在,并且善于辨别同行竞争者的市场地位所在与其产品定位的方法,拟定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最终选择最佳方案予以实施。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激励作用主要有物质、精神与竞争性。大多数企业利用物质激励手段来实行企业管理。不过,所有者行为人和各层经营者两者间的行为结果还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在物质激励中难免会出现不公平制,所以也增加了成本。所以,在物质激励方面的力度还是受到限制,企业应当对员工的精神上给予激励,注重培养人才。当然,在培养员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管理者的素质水平,还激发了领导者一种敬业和服务精神,使其对自己经营的产业有种追求成功的事业心,正好满足了企业家的在事业上的自信心,使其产生前进的动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市场竞争的激励,对当前的管理、评价制度和选拔制度,在授权方面应当科学、合理、充分利用人事资源,通过竞争选聘企业管理人员,引进优秀人才,促使他们在企业管理中认识到自身实现的价值,在心理上也得到满足。另外,对产品市场的竞争激励要予以重视,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外界对企业发展的压力和市场竞争重要潜在因素所在,激励他们降低成本,做好本职工作、了解到企业力求发展的紧迫感。所以,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注重物质激励、人才激励、市场竞争激励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企业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向,由于企业管理机制研究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历史较短,在此领域探讨还不够广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国内外企业管理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出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制定出有助于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化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我国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纪元.企业民主管理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03)
篇11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独立性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强调的重点。既要求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审计范围时不受客观干扰,对企业能够提供指导。笔者认为,这种独立性的要求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紧密相关。唯有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各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妥善处理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方能方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和支持,最优化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才能保证最后所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受到干扰与影响。五、结束语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内部审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其发展、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内部审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转移其侧重点,向“经营审计”转移;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切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会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篇12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
在当前的环境中,信息化逐渐融入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非常普遍,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就可以强化人资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的重大价值。本文简单概述了将信息化融入事业单位人资管理的价值以及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优化途径。
一、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目前,事业单位在运作和管理方面有所改变,一是源于体制改革的落实和发展观念的更新,二是源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利用。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推动了人资管理方面的网络化,有利于实现当前社会对于事业单位的新要求。总体而言,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人资管理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一是在以往的管理中,很多人事工作的程序过于复杂,而且舞弊和错误的风险较高,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就防止了这些弊端和不足,达到了成本控制和提升效率的目的。二是借助于可靠的信息系统,能够将单位的人事信息纳入统一的管理标准,实现了人事资源的统合,相关人事工作的情况都在平台上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形成精准的信息报表,为管理工作的开展与优化提供支持,有利于将人资管理提升到事业单位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部分事业单位适应了传统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无法及时融入市场机制中,在人资管理方面仍旧使用陈旧的方式,忽视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限制了管理系统的运行和完善,导致系统的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支持到人资管理的具体工作。同时,信息化管理的落实需要明晰的制度作为支持,但是部分单位的人力资源制度较为匮乏,或者就是制度缺乏适应性,单纯从行为方面管理职工,不太关注职工的个体价值,无法和信息化管理相匹配,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另外,在事业单位中,要想展现出人力资源的巨大价值,就需要成熟的管理体系,需要强化单位部门的团结度,重视职工的培养和发展,并且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策略,形成可靠的人资管理体系,但是受到认知、资金、制度等方面制约,限制了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与信息化的人资管理相适应,无法发挥单位的人才价值。
三、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优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
这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步骤,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构建稳定的系统平台,为人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下述事项:一是考察单位人资管理的情况和需求,结合单位的发展内容和方向,开展针对性的设计,保障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科学性。二是重视系统和软件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资源数据的更新,另一方面要按时维护系统,为系统运行创设适宜的条件,同时也要强化系统的科学应用,在借助系统实现单位人资管理的同时,也要结合单位的管理需求,尽量开发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人资管理方面的优势。
(二)构建人资管理的体系
信息化管理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要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就需要单位在人资管理方面实施全面的更新,形成合理适宜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管理效率,合理安排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做好职工的调动和考核工作。一是要树立信息管理的理念,提升对于信息化的认知,以信息化和人性化为出发点开展人资管理工作,将先进理念落实于系统构建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二是选择适宜的人资管理策略,统合单位的真实状况和发展方向,强化管理制度和方法层面的创新,依托于信息化的管理思维创建出最佳的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的配合,确保信息化人资管理过程的实现。
(三)数据的集中处理
在事业单位中,人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在人事的安排、调动与考核中,会形成很多的人力资源的信息,采取以往的纸质化管理模式,经常发生数据资源混乱的局面,所以在构建信息管理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数据处理工作,借助于高效率的軟件系统,合理分类与处理大量的人力资源数据,将单位内部的相关信息统一整合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统一管理。一方面优化单位内部的人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路强化对于人资管理的评估,分析不同管理内容的各项信息,然后就单位的各项人资管理工作提出优化改进的方式,发挥数据集中管理的最大优势。
(四)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素养
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思路和方式逐渐更新,人力资源不仅是单位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单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所以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单位人資管理的重要趋势,不仅是为了扩展各种项目的工作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也能够开发出单位的人力资源价值。因此,为了强化信息化在人资管理方面的作用,就需要发展管理者技术素养,一是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培训,为单位的人资管理做好人才准备,保障人资管理人员在理念认知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提升与更新。二是重视激励机制,制定公正的选拔策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给予管理人员足够的激励与支持,扩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保障信息化管理的高效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现代化人资管理的有效策略,但由于制度和认知方面的制约,在事业单位中,信息化的应用存在部分缺陷,限制了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价值发挥。因此,必须统合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形成稳定可靠的人资管理系统,并且重视制度完善与人员管理,才能构建适应于事业单位需求的人资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应用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在不断进步,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是获得有效收益的全力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意识到了在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工具落后等,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以重视。文章通过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套合理健全的管理体系,促进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加,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有良好的自我定位,总结相应的问题,发挥优势,在经济市场站稳脚跟,从而达到稳步发展。然而,反观传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仍然会发现一些不足之处,运转的效率存在很大的威胁。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运转,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需要引入新的形式,建构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加快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工作分为很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与其对应的管理工具,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体系可以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绩。首先表现在人才方面,通过应聘选拔适合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建造一支高水平、高能力的专业工作队伍,能够共同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出谋献策。其次,通过使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修改有问题的地方,不浪费时间,提升事业单位工作运转的效率。合理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还可以通过采取科学、有技术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团队整体的精神和能力,还可以减少相应投入的基础。
除此之外,把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应用到事业单位中,除了可以推动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还能够良性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发展趋势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别。首先,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呈现更新状态,向集成管理模式发展,给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还利于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发展过程中的优劣程度,相关员工能够及时调整,达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和事业单位协调发展的目标。其次,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对象发生变化,就目前形势看来知识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要求,管理对象已经向隐形的生产要素靠拢,因此,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调整,逐渐完善信息技术的需求,從而推动事业单位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其三,分配模式发生了改变,按劳分配已经在事业单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劳分配可以基本解决薪资分配的问题。最后是战略模式发生转变,在进行管理时要合理、科学的规划,满足市场的需求,制定明确的目标,战胜困难,迎接挑战。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和社会发展有很大差别
现如今,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的发展形势,而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即使近些年来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发展比较重视,管理措施实施的比较多,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给事业单位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甚至影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总体发展进程。因此,针对经济管理方式不够完善、不符合科技进展、管理方式落后等情况,事业单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能够改善内部人员的工作模式,探寻新式的经济管理方式,为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工作上的时效。
管理体系不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事业单位中合理的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员工的薪酬和效绩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奖惩制度方面也不够完善,有些员工存在工作懒散的情况,但没有得到管理工具的警告,积极工作的员工也没有获得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整个管理体系缺乏规则性,经常出现:临时性、片面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很多员工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整体的收益下降,甚至影响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另外,缺乏管理体系还会导致工作氛围过于放松,员工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出现懈怠的情况,所以事业单位必须加强管理体系的机构,激发员工的潜能。
缺乏培养人才的系统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系统,人才入职后没有专业系统化的对其工作内容进行培训,导致很多员工在进入事业单位后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上的内容和要求,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缺乏完成的培养系统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其次,部分事业单位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的使用,仍然采取传统的方式,注重证书等方面,忽略了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招聘时,员工面试容易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岗位,如果事业单位不进行系统化,将会使很多员工在职业调动时出现意见不合,制约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建立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在注意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有人才激励机制作为动力支撑,约束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确保整个流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满足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制定约束机制时,相关部门可以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在工作环境中适度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组织一些活动,实时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夸奖,保持员工们心情愉悦,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采用适当增加薪酬的方式,让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合理的按劳或根据效绩分配,不仅保证了在薪酬方面的公平性,还能够提高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
采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效率
信息科技水平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作为事业单位要牢牢抓住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因此,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方面,要合理实现信息化,例如:将员工的资料管理、业务考核、发放薪酬等采取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不仅能够大大缩减时间,还能保证准确性。其次,一些工作资料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保存、检查,加大信息量的保存。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每位员工能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应对简单的问题,避免出现错误。
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时,要注意遵循客观、科学的管理模式,有效调控各项模式,将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具发挥其最大的能力。相比过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情况大胆创新,引入新的管理技术,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工作模式,要主动将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和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相结合,员工才能以积极饱满的状态主动为事业单位贡献力量。其此,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突然改变工作模式,让很多员工突然无法接受工作内容,影响本阶段的工作效绩,让员工心理产生压力,应该按部就班的实施,同时观察好员工们的反应,沒有问题后再进行下一步内容。
完善招聘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
篇13
1.林业企业管理体制问题
大部分国有林业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只在表面层次上做文章,没有深入下去,残留着太多传统经济下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当经济社会对企业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冲突,严重阻碍了林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林业企业管理机制问题
国有林业企业受传统经济思想影响较大,企业在机制的改革上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多数管理机制还只是形式主义,只是走过场讲空话而已,在管理机制上缺乏灵活性,企业之间及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严重制约了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3.林业企业管理观念问题
在目前林业企业中,特别是大型的国有林业企业中,部门员工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还存着“等、靠、要”的思想,还在以为是吃“大锅饭”的时代,在观念上对现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企业改革的步伐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无法承受,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所以要加强对员工观念的引导,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忧患意识,把自己真正当成企业的一员。
管理创新在林业企业的作用
1.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管理创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管理创新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的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
2.管理的创新的发展会在最大程度之上带动新技术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的力量之源。技术创新往往会收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而管理的创新恰恰在这一方面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所需的土壤。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企业技术的突破。
林业企业创新管理的途径
创新经济管理是林区经济的主体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有多种,但是,对林业企业创新来讲,最重要的有三种形式:
1.林业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林业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改进管理方法的过程,是提高生产率的过程,因为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新经济领域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管理创新的方法其实蕴涵管理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不断地提高生产率,不断地改进,就达到了创新的目的。林业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严谨细致,企业发展是需要每一个环节的完美配合,企业要创新,就必须抓好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产品等环节更要做大力度的改进。这也是使管理向合理、科学化发展的要求。
2.管理理念的创新
根据目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因受传统经济思想影响较深,在企业管理中还秉承着一贯的作风,在制度、营销方法。经营管理上都缺乏创新意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未来的企业,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在林业企业中,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大教育力度,开阔自己的视野,引起优秀的管理人才,使管理创新上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3.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思想
营销在一个林业企业运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营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所以任何一个企业想持续性的发展下去就需有一套先进的营销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适应当今信息代市场的需求,在信息化广泛普通的今天,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应建立起网络化,网络化的营销模式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信息传递慢,反馈不及时的缺点,不仅能使企业的信息及时传递出去,还在无形中减少了企业运营的成本,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有利于林业企业木材及其它产品的快速销售,能近距离的和顾客沟通,提供适合消费者特点的个性化商品,为林业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所以林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做好林业企业的网络营销,加快林业企业的管理创新。
4.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
林业企业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完善产权制度,进行产权创新。林业企业肩负营林、提供林产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根据具体任务,运用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组,经济成份上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转化。这完全是和人才的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功能创造思维的引进是同步进行和同步实施的。
5.文化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外在表现
企业文化的建立不仅要能体现企业独特的个性,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企业文化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体现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我们林业企业的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做大、做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优势,使企业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的历程。林业企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制定可行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实行流程管理,理顺内部管理程序,以薪酬管理实现有效激励,以制度实现有效制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林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途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