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毕业生入职考察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毕业生入职考察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毕业生入职考察材料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106-02

造成高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但更主要还是来自高职生本人的原因,如就业观念落后、不注重个人职业规划、基本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等。本文拟从高职生的角度来探讨高职生的就业问题。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职业规划

高职生的就业准备应该从报考大学开始,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事实上,选专业的确比选学校更重要。从大学入学到毕业,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选择的专业班级中学习,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又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专业与就业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的选择往往会决定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方向。

高职生在大学期间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强化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一步了解专业对应职业的性质、工作内容和要求。同时要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否适应今后职业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否与今后的工作相结合。如果我们规划的职业目标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相适应,那就要坚定地按照目标走下去,否则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或者兴趣爱好。

二、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全面提升就业实力

虽然现在就业市场整体来说供大于求,但其实高素质人才和实干型人才仍然相当紧缺。对很多企业来说,越来越难招到优秀毕业生才是他们的真正苦恼。所以,高职学生如何把自己变得优秀,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高职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该为将来做准备。一个人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实践反复证明,大学期间过得越充实,将来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也就越大,高职学生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变“我想做怎么样的工作”为“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按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把自己准备好,机会始终属于那些准备好了的高职学生。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根据我们对沱牌酒厂、港宏集团、广东台达电子、成都印钞公司、四川食品研究设计院等十多个单位的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单位在选人用人时最看重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接受我们调查的单位领导和人事部门干部当中,有多达88.9%的人认为单位或部门在选择毕业生时将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列为第一考察项目;同时我们对已就业的历届大中专毕业生也进行了调查,有多达55.6%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时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其次,单位需要高职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调查中,有多达66.7%的单位将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列为选聘人才的第一位。为了更进一步印证这一结论,我们也对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41.9%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单位用得最多的是在大学学习时所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居各选项之首。

第三,用人单位最需要高职学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在调查的单位当中,多达57.8%的单位将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列在第一位;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当中,也有46.5%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应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也居各选项之首。

第四,用人单位需要高职学生具有多种职业能力,广泛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具有多种职业能力的凭证。在对单位的调查中,有44.4%的单位认为资格证书很重要,同时多达51.1%的单位认为各种资格证书是招聘时的重要参考;对参加工作毕业生的调查中,有55.8%的毕业生认为要通过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高职学生必须按照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相关能力和素质。首先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用人单位都是根据工作性质和专业需要选择高职学生,因此专业素质是必须考察和看重的。其次高职学生在平时应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第四各类资格证书的获得是衡量高职学生具备某种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获得资格证书越多,说明学生的职业能力越强,学生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这既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筹码。因此,在校高职学生应当积极地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并获取证书。

三、理性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配置特点逐步凸显出来。高职学生就业都要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择优录用。高职学生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就业意识,主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

首先,要树立竞争的观念。在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存在,无时不存在。每个高职学生都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时间集中,竞争激烈,如果不积极参与竞争,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就业。在竞争中要牢固树立靠实力取胜的原则,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国家鼓励高职学生自主创业,要有风险意识,要敢闯敢干。在自主创业时,要特别注意项目、合作伙伴、技术、市场等关键要素的选择和把握。

第三,要树立到基层的观念。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很多高职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很多地区、单位没有高职学生去工作。很多农村,包括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就非常需要我们的高职学生去工作。其实农村是最需要技术和知识的地方,农村应该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战场。

第四,高职学生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一是降低就业地区的期望值。我们通过对许多高职学生就业愿望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都想在大城市工作,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工作。其实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人才相对短缺,更能发挥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实现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二是降低对就业单位的期望值。有些高职学生只想进大单位和事业单位,不愿意到一些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民办企业。其实中小企业、民办企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主要就业的阵地,而大单位、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剩,就是勉强进去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也十分有限。三是降低就业待遇的期望值。许多高职学生把一定的工资待遇作为就业的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刚出大学无论是技术或者是经验都有待于磨练和提高,是不是人才还要用实践来检验,一般的单位都不可能给新聘用高职学生很高的薪酬。所以,高职学生应该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不能盲目追求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如果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行情”,眼睛只盯住市场的一角,就业将十分困难。

四、把握职场主动权,提高求职择业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学生就业,几乎都要经历用人单位面试。就用人单位而言,面试是一种面对面的考察,能够考察出高职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选到真正的人才。就高职学生而言,面试是就业的前提和必经环节,面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取舍。因此,每个高职学生都必须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在这里,求职能力一般包括制作自荐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穿着打扮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等。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语言表达和推荐材料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31.1%单位将语言表达能力放在了招聘学生的首要位置,有24.4%的单位将推荐材料放在了招聘面试的首要位置;有41.9%的毕业生认为语言表达能力在招聘时起了主要作用,20.9%的毕业生认为是推荐材料起了主要作用。根据我们多年从事就业推荐工作的实践,高职学生在就业面试中要做好四种准备:一是自荐资料的准备,内容包括求职信、个人的基本情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情况,资料要装帧有序,内容要实事求是,既不谦虚,也不虚构和夸大自己的能力水平。二是有关知识的准备,用人单位一般都要了解询问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有的单位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考试,其主要内容是考察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一些关键技术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如询问学生对当前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和事件的了解和认识等。有的单位还要对应聘者进行心理测试,如要求应聘者在电脑上回答一系列问题,以测验其心理素质,包括应聘者的性格和上进心等。有的用人单位要故意问一些学生不好回答的问题,甚至用英语、日语和不同方言问学生一些问题,以考察我们应聘者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心理准备,首先做到有信心,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敢于竞争。对答问题从容不迫,在难题面前沉着冷静。如果在面试人员面前心慌意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多半就失败了。四是形象准备,面试时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精神饱满而不是萎靡不振,要面带微笑而不能面若冰霜。面试衣着要根据季节和面试单位的情况而确定,总的要求是整洁、大方、美观,色彩搭配得体,忌穿奇装和过于新潮的时装,男生要理发、修面,不能留长发、胡须,女生要施淡妆,不能浓妆艳抹。

无可置疑,高职生是全社会的财富,是社会的栋梁,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分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让每一个高职生都找到自己实现人身价值、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的舞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我们的高职生也确实需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以主人翁的精神,主动把自己融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壮大自己的就业实力,“天生我才必有用”,求职是高职毕业生的“炼狱”但绝不是“地狱”。但愿以上浅见会对指导高职学生就业有所帮助。

篇2

2、就业质量及分布情况。无继续升学的,3名学生毕业后入伍到部队,67名学生到上海、苏南、浙江、武汉等地就业,其余在本省及其他各地就业。到企业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86.1%,到南方、沿海企业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13%。

3、由我系联系企业并组织应聘一次:内蒙古伊泰药业招聘毕业生,120人报名,面试43人,录取8人。面试组织有序,毕业生材料齐全真实,企业反映良好。

就业不但关系到学生本人,还直接与学生的家庭以及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有关。本学年在学院招就处的统一指导下,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年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准。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施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呈日益严峻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理想合适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扑面而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把自己找不到工作归于社会和企业,认为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给于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认为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太小,用人观念盲目。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毕业生就业难有着很多的原因,但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面对人生的最大转折,面对用人单位,面对某一份岗位的时候表现出了盲目,眼高手低等一系列现象,而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归根结底都由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所造成的。

2、学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严重。比如应聘前答应的好好的,刚应聘完也录取了突然幡然毁约;就业合同不履行,去企业没几天跑回来了等等,给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严重。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由此可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势在必行。

3、就业歧视是目前我们就业招聘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是当前社会比较突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应聘中许多应聘者感到自己正或多或少地遭遇就业歧视。比如:应聘中遭受对长相(气质)的歧视,女同学应聘中遭受到对性别的歧视。近年来,就业歧视不但有增无减,而且花样翻新,“经验歧视”、“年龄歧视”、“身高歧视”、“健康歧视”、、“相貌歧视”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业歧视现象的蔓延是需要引起社会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这种现象泛化,以一种人们所司空见惯的方式而存在时,其危害更加严重。

三、采取的措施与做法

1、领导重视、思想认识到位。我系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学习就业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提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研究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式、方法。2、坚持上好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本届13个班毕业生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时与内容。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正确的就业方法与技巧、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方式、方法,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等。(1)树立只要通过诚实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3)树立到基层到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4)树立到西部地区就业的观念。(5)树立不断创新、勇于创业的观念。20*年12月为学生作了大学生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的专题讲座。

3、注重研究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导内容与要求。落实职业规划指导的有效途径包括: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指导功能;加强职业规划指导的实践训练;搭建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营造校园内职业规划指导的文化氛围。积极参加学院“第二届大学生人生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加强大学生就业专题研究,撰写论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切实加强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并在系报“冶金时空”上登载。注重有关就业工作内容的调研、材料收集等工作。

4、采取内引外联办法,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服务。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只有获取大量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才能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我系是采取以下办法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服务的。首先指导学生准备一份能反映其真实情况的就业推荐书,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本院及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利用就业双选会这一平台,获取就业信息,积极推荐学生参加面试、考核。其次,从院就业办公室获取就业信息,从已就业学生中获取就业信息,从报纸等媒体上获取就业信息。我系设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公布栏,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并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考察、考核。再次,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为用人单位提供条件与方便。

5、建立就业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就业市场是落实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巩固已有的就业市场的同时,继续开拓更多的就业市场,同时联系有关企业,做好校企联合的尝试工作,本年度重点与伊泰药业、黄河工贸、北方电力、呼市丰泰电厂、包头稀土企业(华美等企业)、蒙牛集团联系、开拓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其中伊泰药业来我系招聘学生8名。

6、邀请有关单位到系里考察。利用师生的各种人际资源,先后邀请伊泰药业等单位来系里考察。

7、做好未就业学生工作。对还未就业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登记其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就业意向等,电话跟踪服务,继续为其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

四、20*年就业工作设想、思路

20*年12月8日尚有69名毕业生等待就业。为做好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步设想与打算如下:

1、继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择业。本届毕业生截止到现在自主择业的学生有62名,3名学生入伍。

2、开拓市场。在巩固已有的就业市场的同时,继续开拓区内就业市场,同时联系有关企业,做好校企联合的尝试工作。

3、开好系内小型毕业生双选会。在开好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的基础上,继续开好系内小型毕业生双选会。

4、就业率。确保20*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95%以上。

5、鼓励学生考工、考级。为更好促进毕业生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现在本届毕业生中已有147名学生通过英语考试认证(其中包括过四级10人),计算机有56人通过考试认证,有315名学生通过考工认证,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认证工种数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通过考核认证。这些认证的取得为就业应聘增加了有利的条件。

篇3

2、自卑、保守型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当这种自卑心理严重时就可能发展为自暴自弃,甚至失去生活乐趣。高职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都比较自信,然而在日后的比较中发现自己无论在能力、成绩以及特长、素质等方面都很一般,甚至不少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学生时,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地困扰着他们。在就业时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主动性,往往与许多适当的机会失之交臂。

3、抑郁、压抑型心理。抑郁是指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产生抑郁、压抑心理,同时由于抑郁的心理又阻碍了其正常的就业,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又将加深抑郁。这类高职毕业生频频向其向往的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接到回音,在漫长的等待回音中,在希望与失落之间,他们的情绪很低落,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信心。此类心理问题更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4、浮躁、盲目型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是升本科还是就业,是暂时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这类毕业生没有主见,盲目从众,心态浮躁,最终不会顺利升学或就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高职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应及时调整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1、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同时高职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择业时要看的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十分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际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一生发展的影Ⅱ向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能够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篇4

2.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位在档案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符合各自特点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够严格的现象,使档案管理流于形式,仅仅充当了档案“保管员”的角色。每年对接收到毕业生档案,只是按毕业院校、接收时间、所学专业、生源、学历等进行登记、编号、录入,没有严格按照管理档案的程序操作,这些不规范的操作直接导致档案材料的不完整。加上无法与毕业生取得联系,久而久之,档案管理者也说不清那些无头档案的情况,阻碍了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可靠性、严肃性,降低了人事档案工作效率。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大多沿用手工操作,整档手续繁琐复杂。《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要求对档案材料进行技术加工和装订,案卷要做到卷面整洁,整齐平坦。对不规则、破损、卷角、折皱的材料,要进行技术加工,既不损坏档案原貌,又不造成档案材料的毁损。信息化时代的人事档案工作除了要求人事档案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还要求人事档案工作者要掌握丰富的档案专业知识和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但目前真正能够达到要求的寥寥无几。

二、提高对毕业生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对毕业生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努力做好咨询服务工作,让广大的毕业生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毕业生人事档案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毕业生今后就业、生活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事档案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更是公务员招考和升学考试中政审、考察的重要材料,是对毕业生本人进行定位的重要参考,也是人才交流的重要信息。

2.提高档案管理者自身素质。随着大中专毕业生由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的这个过程不断深入,毕业生档案管理和企事业单位工人档案管理出现融合趋势,部分单位存在一个弱化现象,这就给我们的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重视毕业生资源的开发,打破以往旧的管理模式,学习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基本技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发、管理和利用好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一信息资源,高标准的做好服务工作。

3.用人单位要高度重视档案信息。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毕业生的档案材料虽然少,但材料的内容十分重要,它是全面考察、了解和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用人单位在使用人的同时,必须全面掌握一个人的信息,这样才能根据需要正确地选择、使用人才,让其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特长,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加强对毕业生档案的管理

1.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库。毕业生档案要集中统一管理,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将毕业生档案和工人档案分开管理;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要对接收到的派遣期内的毕业生档案要重新核对、整理,根据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分门别类,按姓名、专业、学历等统一编号,并建立多种检索方式,便于查找与利用,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资源,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超出派遣期的毕业生档案要及时移交人才交流部门管理,尽可能地联系毕业生到相关部门办理人事业务。

篇5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总结在校学习成果,理论联系实践,完成专业基本训练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从事设计工作前的一次实际训练;是学生由学校到社会实践转型的一个跳板;是各院系本专业综合实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是整个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高职类院校更是充当了一次综合实训的重要角色。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系统运用艺术设计的思想、程序、方法以及知识技能完成实际的各课题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参与设计实践,使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设计,让学生在劳动观点、组织纪律,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

二、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和体会

1.“双毕业设计模式”的设立。所谓“双毕业设计模式”。即学生离校去相关企业、单位实习前举行的毕业设计作为第一次毕业设计;实习结束返校后上交一份在企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实际项目成果作为第二次毕业设计。两者相辅相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一个客观表现。当前大部分高校做法都是二选其一,而随着目前高职类院校“2+1”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普及,更为“双毕业设计模式”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者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一个总结,在设计深度和广度及社会现实和设计前檐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在设计上会充分表现专业市场需求,实用性很高,对于校内教学是一种有利补充。虽然上交第二份毕业设计的难度和可信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加强其过程控制和学生在企实习登记表上进行监控管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另外,“双毕业设计模式”的设立也是丰富教学资料的一个快捷、方便的途径。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任用。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在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任用上应区别于本科院校,敢于打破常规和创新,不单纯以职称、学术水平、学历学位高低论英雄,而更应看重在专业和经验经历。

3.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和多元性。毕业设计的开始,选题很关键,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在选题上往往彷徨、犹豫不决,指导老师应给予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考察时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专业细分和跨专业化态势日益明显。高职类院校应根据专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获取的专业供求信息及时更新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应对毕业设计选题做出及时、灵活的调整和改进。

4.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毕业设计》课程特性决定了在时间控制上相对其它课程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为使得毕业设计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过程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指导老师应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学计划要求制订毕业设计实施进度表,对所带学生进行科学、严格的过程管理、跟踪指导、实时督促;相关专业领导应适时询问跟踪,不能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以保证学生在相关专业所规定时间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5.教学指导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模型制作室及各类专业实验室等教学条件,在学生出现大面积相同问题和遇到相同困难时进行及时必要地统一展开教学指导,进行集中示范、讲解和范例展示。

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地推动了网络教学手段的实现和多样化,可实施性和操作性在近几年的各高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多实践,已不再是个虚拟的神话。指导老师可根据相关专业特性及实际条件建立起毕业设计网络教学系统,集中安排时间进行网络教学指导,如网络教学课件、QQ、E-mail、MSN等载体进行网上交流教学。网络教学的分量和程度的掌握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控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如参观相关设计公司(工作室)、印刷包装厂、装饰材料市场等。

6.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应因人而异。学生的素质有高有低,个人专业水平的高低也是参差不齐,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指导老师应帮其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扼杀和打击。在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等要求上应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作出适当、灵活地调整,在评分时给予客观考虑,尽可能做到百花齐放。

对专业优秀、功底深厚的学生允许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对后进者起到示范、学习和改进的作用,增强其在时间观念上的认识和紧迫感。

7.做好作品评阅、作品展览和组织相关参赛工作。学生上交毕业设计后,相关审阅教师应制定一份评分表{含二级子标),对上交作品及时评阅,批复评语,并备档相关教学、总结材料,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举办每届毕业生作品展是毕业设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往往也受到各院校的重视,一场好的展览不仅有助于本专业、本院校的宣传,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展览的形式、场所、规模等也决定着作品展览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类专业参加各项赛事的必要性众晓周知,各校应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挑选出较优秀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

8.设立相关激励、奖励制度。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毕业设计任务和过程都是艰巨的,很有必要对过程表现优秀的学生、指导老师设立相关激励、奖励制度,使之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起到承前启后、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1)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设立相关激励、奖励措施:

①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范本留校收藏,并颁发优秀毕业设计证书;②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篇6

一、台湾职业教育特色

1.“立交桥”式的台湾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5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台湾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它进出口清楚、上下左右畅通,是一种上下合流、中间分流的模式,它既可以纵向衔接,也可以横向贯通,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可以进入三类学校学习。一类为普通高中,一类为同级职业学校,还有一类为5年制专科。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可以进入普通大学,也可以进入2年制专科、4年制本科(4技班)的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学习;高级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进入2年制专科、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4年制本科(4技班)学习,又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本科班学习。2年制专科和5年制专科毕业后可以进入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附设的2年制本科班学习,达到本科学士水平。普通大学、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都设有研究所,拥有学士学位的各类毕业生都可以进入其研究所学习,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由此可见,台湾职业教育有独立于普通教育并与普通教育并列的完整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地位,只是教育目标不同。这一教育体系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尊严,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在普教或职教两条不同的高速公路上奔驰的选择。

2.完备的学制层次及清晰的目标定位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包含三种阶层: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以及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高级职业学校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招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属高职层次(相当于祖国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重在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型实用人才,使学生将来能取得专业执照或证照以取具有就业的能力,按不同的入学资格分高中后二年制和初中后五年制,属专科层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则是培养应用科学及技术型高级实用人才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分专科后二年制或普高后四年制。这当中技术学院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属于专业教学型的学校,培养学生能运用专业技术上适应职场的需要,当然也可部分从事研究;科技大学是培育科学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应用专业特色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在专业领域上具有研究、创新及研发的能力。简而言之,科技大学旨在工程师级及其以上的人才,配合研究所之硕士、博士课程,可培养科学家级的人才;技术学院旨在培育“工程师”层级的人才;专科学校以培育“技术员”为主要宗旨;高级职业学校则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为目标。不同的学制与层次,其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不同,凸显能力本位,在产业发展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

二、台湾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也仅有十几年,且只有专科层次,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三者之间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与衔接,这已成为制约国家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改革原有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加紧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1.口腔工艺技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我国的口腔工艺技术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属中等职业教育。近十几年,面临口腔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口腔工艺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新设备的出现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研究面临一体化,使得行业对口腔工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以及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等口腔工艺技术教育近几年发展迅猛,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的要求也日渐强烈,可以说口腔工艺技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也已成为培养高技能口腔工艺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2.口腔工艺技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

目前,高等口腔工艺技术教育的招生有普高和中职毕业生两种生源,中职还包括非本专业的中职毕业生,而现行的高职教学计划多以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生源为起点,因此,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上难以避免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例如,课程内容的重复,口腔工艺技术的中职生在学期间已经学完了全口义齿的制作,到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还要学习同一内容,这对其而言无疑是时间上的浪费的;中职学生难以适应高职的教学,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在理化课程及增加专业理论深度和广度时困难重重。针对目前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的现状,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口腔工艺技术又在迅速发展,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非常频繁,应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在调查分析行业当前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岗位分类和岗位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整体的口腔工艺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

中职口腔工艺技术教育强调具体的职业岗位,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口腔工艺技术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改革招生制度,转变学制模式

对于高职生源而言,具备文化基础和职业素质的中职生源,应该说是最佳生源,但是现在中职升学比例只有3%~4%,因此要使中高职衔接更好地进行,就要不断地扩大对中职生的招生比例。考虑到现行的高职招生及学制,笔者认为采用“3+2”五年制分流的招生学制模式较合适。前三年的培养目标是中职目标,按中职的要求进行培养,达成中职教育目标后,如学生愿意升高等职业教育则经过一定的考核,合格者继续留在校内,经过两年的培养,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升高职的学生即中职毕业,分流到社会从业。另外,也可以放宽条件,允许本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工作两年后,再通过招生入学选拔进高职学年。这样更加符合高技能人才的成才规律。

“3+2”五年制分段的学制模式,可以体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为中职毕业生迅速成材提供捷径,对口腔工艺技术中职和高职教育有直接、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根据市场需要和个人的条件选择三年后就业或五年后就业,能有效地缓解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的衔接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从培养目标入手,结合行业所在的岗位(群),分析这些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制订该专业教学计划,并将课程结构设计为模块化结构。每一模块都有相应的课程或实践环节支撑。衔接方案要打破原来中、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计划,按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重新设计,分段实施。一般说来,在中职教育中学过的课程只要够用,原则上在高职教育阶段没有必要再重复开设,但对于尚未达到专业高职教育水平的课程则需要继续开设,对于未开设过的课程应增开。总之,应尽可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做到不重复,不浪费学时,最大限度地保证有关课程中高职的前后衔接。

(4)提供各有侧重的技能训练

在课程衔接的同时,在技能训练方面还需兼顾两个阶段教育的属性和特点,即在设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技能训练内容时,中职阶段主要侧重对专业的认识及单项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在高职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阶段则注重拓宽专业面和先进技术的学习,增加这方面的实习、实训学时和毕业设计的训练。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把握“必需、够用”的尺度,另一方面注重综合性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更为综合性的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形式,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发展。要解决口腔工艺技术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沟通和衔接问题,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前提条件,课程衔接是核心和落脚点,“3+2”五年制分段的学制模式值得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使用,高校的政务管理和学籍管理也逐步信息化,给高校日常管理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大学生档案管理却还延用着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员工作理念还停留在档案“看管”的层面,不能发挥其为就业服务的功能。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大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大学生档案为就业服务功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档案管理在就业服务中的现状分析1.管理模式落后,制约其就业服务功能经过企业走访调查发现,除了国家政府机关、大型国有企业比较重视应届毕业生入职前的档案查阅外,众多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很少在招聘时进行案查阅。档案查阅更多是放在入职后或是转正时,档案利用滞后情况严重,不能真正发挥其为就业服务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学生档案管理模式有关。其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及观念比较陈旧,档案管理员对档案管理只停留在“看管”的层面,很少对企业开放学生在校档案查阅服务。如果企业想查阅学生档案,则必须向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系部、档案室等相关部门提交申请,涉及部门多,手续繁琐;其二,根据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规定,除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或其上级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单位有人事档案管理权外,一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是不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权。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和录用大学生时,都很难有机会看到大学生个人在校期间的档案。档案功能只是停留在资料的收集,不能发挥其在就业服务的功能。2.档案内容陈旧,可利用率低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绝大部分还是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档案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可利用率低。首先,档案资料单一,内容陈旧。高校学生档案主要包括高校招生录取材料、党(团)材料、奖惩材料、学籍表、成绩单和体检资料等;其次,档案管理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好档案就可以了,不会主动去了解就业市场,影响其对大学生档案在就业中的作用认识;再次,传统的纸质档案容纳信息有限,统一化、标准化的档案内容又使得档案管理流于形式,空洞无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个性特征和个人能力。然而,用人单位除了了解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外,更想深入了解他们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然而这些资料在传统纸质档案中无法记录,难以考察,致使用人单位无心去查阅毕业生纸质档案,纸质档案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降低了纸质档案的利用率。3.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可信度高校大学生档案评价延用传统评价方式,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多种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由于参与主体单一,忽视了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价值,容易出现评价的片面性。此外“档案优化”现象严重。个别高校则为追求高就业率,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不惜为学生进行“档案优化”。例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最为重要的综合评价材料,也是企业录取毕业生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在院系推荐意见栏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或是使用统一的评价模板,评价不能体现个性差异。以上的行为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致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这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选拔优秀人才,而且干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大学生电子档案在企业招聘中的作用1.提高效率,降低招聘成本电子档案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来管理每名大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档案,能详细地记录了每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实践活动情况、心理情况及诚信记录等。企业在招聘时可以通过指定的网络端口进入学校毕业生资源库,可以快捷查询毕业生们的信息材料,并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筛选条件,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这比一个个查看毕业生纸质材料或纸质简历更加便捷和节省时间,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招聘成本。2.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综合能力面试是每个毕业生进入公司工作,获得就业机会的必经环节。用人单位通过和毕业生面对面的面试只能获得对学生的直观印象,而对于学生本人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和诚信等综合素质却很难以一时进行考察。大学生电子档案则系统记录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和诚信等情况,可以更全面展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有助于企业在招聘中更为直观而全面了解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招聘成功率。3.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电子档案系统不仅可以反映学生本人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能完整,清晰反映学生品德表现、干部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的情况,是毕业生学习成长的一个记录,也是非本人提供,是为他证的证据。其可以作为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最具权威性的凭据,也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建立在校生电子档案,并向合作企业开放毕业生电子档案查阅服务,使毕业生档案信息得以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交流,有效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4.提高“人―职”匹配度企业招聘的主要途径有:现场招聘会、内部选拔、网络招聘、推荐、中介、媒体等,当中效率最高为“推荐”。它的好处在于推荐者一般比较熟悉招聘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待遇情况,同时对被推荐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比较了解,所以在推荐人员时也会有的放矢。电子档案则类似于推荐者的角色,它可以根据企业的招聘要求,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在现有的毕业生数据库中“推荐”出与招聘条件高度匹配的毕业生供企业招聘。而经“推荐”选出来的毕业生,其个人的职业能力和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也相对会高些,从而提高“人―职”匹配度。

三、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发挥其为就业服务功能1.与时俱进,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给社会带来了众多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也逐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例如:高校的政务管理和教务管理工作均进行了不同程度信息化管理。然而,大学生的档案管理还延用着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学生档案在就业服务中的作用发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就业,大学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借签国外档案管理的先进技术,实现以计算机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这不但能使学生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有序化,极大地扩充大学生档案的信息量,还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便捷、真实、可信的毕业生信息,使其更好服务于就业工作。2.转变观念,扩充档案内容要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体现其就业服务功能,除了进行信息化管理之外,还要扩充档案内容,使其更加全面展现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要首先从观念上做转变,传统档案管理只是把学生档案看作是学生学籍资料的简单积累,到了毕业时才把所有的资料进行收集归档,这样的档案管理方式使得档案变成一个“静态”的资料袋,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档案管理部门应树立新的档案管理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扩充档案内容,为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全面、权威的信息。3.创新机制,实现全程化管理毕业前的资料集中汇总和整理归档是传统档案管理的惯例操作方法,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只是简单的档案看管和毕业前的档案归档。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其工作效果和为就业服务的功能发挥。为更好调动档案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我们要创新机制,实现档案管理全程化。首先,建立以高考电子档案为基础的初期电子档案。2001年始,各省陆续实行网上高考招生,考生档案进入了电子化阶段。考生未进入大学之前,高校老师就可以通过考生电子档案提前了解每名学生高中期间的学习情况。这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新生管理、学生干部选拔和军训工作提供了便利。其次,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长电子档案。在高考电子档案的基础上,为每位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成长电子档案,档案包括学习成绩、干部经历、奖惩情况、实践活动、心理健康、诚信记录、职业规划和师生评价等内容。详细记录了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期间每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实践和教育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利于企业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电子档案的好处在于方便管理和保存,学生毕业后电子档案还可以继续发挥其就业服务功能。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则是利用电子档案方便管理和保存的特点,便于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后续跟踪,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并根据反馈信息,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大学生档案管理,建立大学生电子档案,是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顺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它不仅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同时还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建设。

篇8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择业和求职在2009年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严重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相当部分高职毕业生表现出一些非正常的心理问题。所以,高职毕业生要适时自我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问题

1.焦虑、紧张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各种复杂情绪和危机意识相互冲突,表现出焦虑、苦恼、忧虑、恐慌、紧张等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复杂而过度情绪的反应。如高职生求职择业中埋怨用人单位录用程序烦琐,盼望面试一锤定音,焦虑心理常使他们签约不慎,后悔莫及。这种心理反映往往在学习成绩不佳、实践能力较弱、家庭经济困难、性格过于内向以及女生中尤为明显,严重的会影响到正常的就业。

2.自卑、胆怯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低地估计自己,缺乏自信和勇气,表现出自卑胆怯、言行拘谨、心情紧张、不敢面对竞争、害怕遇到挫折、自愧不如他人等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造成忧郁孤僻的性格,容易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发挥失常,往往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自卑还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破罐破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胆怯心理是一种胆小、脆弱性格特征的心理现象。有的高职生在求职择业面试时怕见主考官,试用时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

3.抑郁、压抑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产生抑郁、压抑心理,同时由于抑郁的心理又阻碍了正常的就业,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又加深抑郁,如此恶性循环长期持续就会产生反应性抑郁症。这类高职毕业生频频向其中意的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接到回音。在漫长的回音等待中,在希望与失落之间,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此类心理问题更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4.挫折、失控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往往会遇到比本科毕业生更多的挫折。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希望一蹴而就,害怕失败。在遇到挫折后,由于自身性格局限和心理准备不足,会表现出挫折、苦闷、失望、悔恨甚至愤怒等消极的心理反映,有的会因此产生逃避现实、损坏物品、报复、过度酗酒吸烟等问题行为,影响顺利就业,有的甚至会因情绪失控的过激行为而受到制裁。

5.自负、虚荣心理

自负心理是一种缺乏自我客观评价,心理素质不成熟的表现。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求职择业中好高骛远,一旦未能如愿,则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部分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世俗、虚荣心的支配下,在选择单位和职业时,注意力只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不考虑自身的实际和竞争力,期望值过高,往往造成心理失望的落差,贻误了就业的良机。

6.浮躁、从众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这类高职毕业生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和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是升本科还是就业?是暂时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这类毕业生往往没有主见、盲目从众、心态浮躁,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随大流得实惠。

7.依赖、攀比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缺乏自信,不主动去联系单位,不积极参与竞争,而是惧怕竞争、躲避竞争。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家长、亲戚、朋友身上,坐等学校的就业优荐,指望父母包办,表现出坐享其成、依赖别人,缺乏自立、自主的意识。攀比心理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总爱与别人攀比,想谋到一份自己认为比别人强的岗位。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

1.就业期望值调适法

就业市场化和自主择业给高职毕业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高职毕业生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根据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国家政策的倾斜,那里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可能会更有利于职业发展。

2.职业价值观调适法

高职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价值的丰富性,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3.寻找机遇调适法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寻找机遇。在择业前应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了解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多参加招聘会,主动寻找机遇,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不能盲从,要知道只有合适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还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4.承受挫折调适法

高职毕业生对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求职失败可能来自多种原因,如求职单位、自身价值观、其他偶然因素等。要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5.完善人格调适法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应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来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而这正是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绝对的人格健全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篇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C14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97-03

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毕业能否顺利实现就业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由于大学招生的“计划”和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非计划”使大学毕业生在“公开、公正、择优、自愿”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下,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众所周知的宏观社会背景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大学生就业教育、社会用人制度、人才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外,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以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作为求职个体个人能力与招聘单位在招聘特定岗位上的人才规格需求信息之间所产生的信息传递、理解和反馈过程的有效性沟通也是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与招聘单位进行信息沟通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能力,进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一、信息沟通的内涵及模式

1.信息沟通内涵。沟通是人们日常行为交往中的重要环节。信息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的通道或媒介,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生活背景等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有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要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等沟通活动上,而且在所有的信息沟通中“20%的沟通是有效的,80%是无效的”。有效的信息沟通意味着信息发送者能够完整、准确地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而接收者也能够准确完整地做出信息发出者所期望的反应。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帮助双方尽快建立共识、完成任务、获得事业的成功。

2.信息沟通模式。信息沟通本身具有传递、理解与反馈特性,沟通的基本模式可分为单向信息沟通模式和互动式沟通模式。单向信息沟通模式中,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送给信息接收者,但信息发出者不知道接收者是否了解信息的内容或得到信息后的反应,信息沟通效果比较差。互动式沟通模式中,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送给信息接收者后,接收者对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加以解释、理解,再将接收到信息后的反馈传给原来的信息发出者;此时,信息接收者就变成了信息的发出者,形成了沟通双方的信息互动,产生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信息沟通模式

1.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信息沟通模式。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信息沟通有很强的目的性,其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理解与反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为了达成人职匹配的目的而进行信息传递、解释和反馈的完整过程。包括毕业生求职者(信息接收者)对招聘单位(即信息发出者)基本情况及岗位信息的获取,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释后,毕业生求职者(信息接收者)又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向招聘单位(原来的信息发出者)发送个人求职材料(个人信息如性别、学历、专业、特长、职业能力等);求职材料被招聘单位接收和解读后,招聘单位又以信息发出者的身份将信息反馈、传递给发出求职信息的毕业生,即在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中,双方循环往复地扮演着发信者—接收者—发信者的角色。从沟通的目的看,沟通最终将影响大学生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作出接受或拒绝聘任的决策。

2.影响毕业生与招聘单位有效沟通的因素。对毕业生而言,与招聘单位进行信息沟通是为了就业。在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整个信息沟通活动中,如果信息接收者(求职者或用人单位)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不能有效接收到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那么无论是毕业生还是招聘方都将无法作出接受聘任或拒绝聘用的决定。导致信息沟通双方(求职者与招聘单位)不能有效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毕业生求职者传递的个人关键性信息针对性不强。大多数情况下,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会同时向多家招聘单位传递求职信息,由于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比较零乱繁杂,对招聘职位的能力要求、工作待遇等方面的信息内容理解不够准确完整,因而在求职材料的设计和与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沟通时,往往不能针对招聘职位的要求传递相应的个人符合岗位要求信息;作为收信者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无法掌握求职者所具备的主要信息或关键信息,难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合这一岗位,从而作出不聘用的决定。

二是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者的信息沟通程度不够充分。用人单位的招聘目的是实现人职匹配。如果信息的发送者和解读者,即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与求职者不能够较好地接收和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反馈,那么,大学生求职者将无法判定该空缺职位是否适合于个人的发展,招聘方也无法判定求职者在性格、知识、能力等方面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从而导致无法作出决策。

三是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者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拥有足够且准确可靠的供需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当今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针对毕业生的招聘信息还是比较有限的,很多地方的就业信息属于地区分割保护的。由于毕业生个人所处的地区不同或个人自身能力、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招聘单位找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空缺的职位。

三、提高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有效信息沟通的途径

1.提高书面信息沟通材料的充分度和针对性。从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信息沟通流程可知,毕业生求职个人信息和招聘单位用人信息的“发出—接收—反馈”是求职者与招聘方的初步信息沟通活动单元,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越有针对性,其被信息接收者接受并反馈越充分,双方达成意向的可能性越高。大多数情况下,招聘单位为节约人力招聘成本,往往不直接面试,而是要求求职者先寄送求职材料,由招聘人员从大量的求职材料中筛选出“人职匹配”的求职者材料后再进行面试。而毕业生求职者为了节约求职成本,在面临择业时,会为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大量搜寻心仪的岗位,并对所获取的各招聘单位信息进行比对、筛选,然后向招聘单位投递应聘材料。因此,对招聘单位而言,招聘信息上传递的单位概况性信息(如单位的名称、地点、发展历史、单位性质)、现实性信息(如岗位要求、薪金待遇、能力要求)和发展性信息(如企业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规划)等越充分、越有针对性,就越能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对毕业生求职者而言,要获取一份心仪的岗位,能否向招聘单位传递一份招聘单位想要的材料是迈出求职之路的关键一步。

传播学的选择性定律表明,毕业生求职者“求职材料”中是否具备“关键信息”是影响求职材料信息传递、反馈效果的关键因素。招聘人员筛选材料的过程基本从“基本信息+关键信息”两方面来筛选。因此,毕业生求职者要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提高就业的可能性,在应聘某一具体的招聘岗位时,必须首先冷静、理性地分析自身所拥有的能够体现才能、特长或“与众不同”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的岗位需求,在个人“求职材料”中明确表述出自己所拥有的符合岗位要求的一个或一组信息。只有这样,个人“求职材料”才能进入招聘人员的决策视野,进入面试阶段,与招聘单位进一步沟通。

2.提高面试信息传递的充分度和有效度。在传播学中,沟通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幅度是影响面试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帮助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是招聘的目的。因此,在人才招聘中,他们会安排具备一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或已经具备了正确接收、解读求职者的招聘代表与求职者进行面对面进一步沟通,以判定求职者是否具备单位所期望的能力要求。招聘单位的面试内容一般为三个方面:一是求职者的性格和态度倾向。如个人的性格倾向、道德修养、价值观、精神状态、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等,主要以开放性问题提问或情境模拟等考察。二是求职者的知识水平。如果求职者所具备的知识完全符合岗位要求,则被视为在知识水平方面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具有“共同经验区”,反之为不具备,主要以专业知识考核为主。三是技能水平。如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主要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生活动、兼职或实习、工作经验等方面来判断。

在实际的面试中,招聘单位会根据企业文化、岗位特点等方面的要求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考核。作为求职应聘者,要提高求职面试的成功率,在面试前要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符合招聘岗位需求的优势,积极主动向招聘人员充分展示能够体现自身才能、特长或“与众不同”的信息。特别是要展示符合招聘岗位需求的个人能力,如个人的性格倾向、道德修养、价值观、对企业的感兴趣程度以及所具备的相关招聘职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所取得的成果等,努力使面试沟通的信息内容与招聘方产生更大范围的“共同经验区”,从而较好地为招聘方接收和理解,最终成功获聘。

3.主动出击,多渠道获取有效就业信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求职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实现双方“人职匹配”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双方都掌握了大量的相互需求信息, 才能对对方所发出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最后作出选择,制定策略。双方的信息资料越多,选择的自由度就越大。虽然我国目前的公共就业信息系统还不是很发达,但随着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特别是2011年教育部“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开通,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的职位空缺信息被充分挖掘整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求职者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毕业生求职者应主动出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对就业成功最有价值的信息,争取就业的主动权。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各种社会关系。笔者所在的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麦可思2011年合作开展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师长、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的。这是因为本专业的教师和校友,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学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领域,而且很多教师与校外单位有科研协作或兼职教学,对一些单位比较了解,提供的信息专业对口性强;而招聘单位也会认为教师和校友提供的信息比较可信,增加了对学生的认可,双方沟通的“共同经验”覆盖面会更广。因此,通过这种渠道进行的信息沟通,往往有效价值大,签约迅速,成功率较高,就业的稳定性较强。二是实践实习。在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的沟通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供求双方缺乏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在校期间从事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等活动是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最好途径,不少毕业生就是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时被实习单位直接留用的。因此,毕业生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兼职等机会,广泛获取信息。三是学校主管就业的部门。许多招聘单位招聘选录毕业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类信息针对性强、可靠性高,由于招聘单位是到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招聘,面试时,双方信息沟通的有效度高,应聘成功率也很高。四是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招聘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毕业生就业或人才招聘服务机构都已在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许多企业单位也已经实现了网上招聘,招聘信息会很详细地公布在网站上。因此,毕业生求职者应善于借助媒体或互联网查阅信息,通过网络与招聘单位进行求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毕业生与招聘单位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沟通双方的目标。因此,毕业生求职前不仅要提前练好个人“内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包括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能力和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各项综合能力;还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重视信息沟通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信息沟通的作用,才能使自己的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达成一致、有效的目标,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周矩.大学生职场核心能力训练(经典)教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邹晓春.沟通能力培训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李志,陈宇菲.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的原则、种类及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1).

[5]鲍硕来.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与处理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篇10

一、20xx年工作成绩与不足

(一)基本情况汇报

20xx年全年共计安排学生就业人,占毕业人数的53.1%,按所在企业生产类型;外贸企业推荐人数211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7.6%,内销企业推荐人数181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56.2%,自主品牌企业人数48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29.9%,其他企业人数9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6.2%;从事就业岗位来看;推荐制版岗位11人,服装平面设计岗位84人,服装样衣岗位21人,qc跟单岗位23人,ie管理岗位37人,一线车工岗位132人,销售岗位95人。

(二)利用多种渠道,开拓就业市场

今年全国高校有611万大学毕业生,相对我院的毕业生来讲,优势比较弱,为了更好将毕业生推荐出去,就业办利用新华人才网、各行业网站、报纸、期刊、参与各类招聘会广泛收集信息,另外与合作单位、班主任、已就业学生、兄弟院校的沟通、介绍,深挖就业市场内部资源,采集大量的岗位信息,积极联系企业、实地考察、洽谈合作,拓宽就业市场;先后与50余家招聘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今年我们借助教育集团公司的就业网平台,帮助学生熟悉网上就业流程、制作简历,上传简历,推荐优秀学员,手把手的教学生网上求职,帮助学生完成网上求职,自主就业率达31.6%;切实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

目前我院与智联招聘网、新华人才频道、新华就业网开展合作,2011年毕业生首先将实施网络就业,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集中优势 全面报道就业情况

就业办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全校现有对外宣传栏8个,就业办长期使用其中的5个专栏,全年更换就业新闻7次,调研报告4次、专场招聘会报道11次、同时对就业回访、招聘信息等相关内容做了及时的报道,利用教育集团网站、新华就业网、新华人才频道、兄弟院校就业板块等相关网络,及时更新我院相关就业内容;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在校生的就业信心。目前就业办正着手搜集成功学子素材,制做《东方巴黎故事》宣传册。

(四)及时反馈 促进教学管理的

就业办每个月对合作单位,通过上门访问、电话回访、邀请企业领导到校等多种方式,收集到就业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就业单位对我院教学、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也了解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等情况;并将回访信息月末以就业工作报表(电子稿)的形式,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今年共计发送就业工作报表电子邮件9次,促进了部门工作质量的提高。(五)实施就业教育 加强创业指导

xx年,我院就业指导中心重新整理规划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自编《当前就业形式分析》、《事业职业就业》、《就业指导》、《高效人士的7搞好习惯》等10余篇课件,结合教务部门安排的职素课,对在校生实行一切以就业为导向的职素教育,让学生认识学校、认识自己、认识工作岗位;通过4个阶段24个课时的就业引导,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消除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思想,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帮助学生清晰定位、明确目标、增强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就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了我院毕业生的竞争力,提高院校整体就业水平。

(六)完善制度 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就业办自xx年着手整理部门相关材料,通过09年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日常工作各项材料,制定了部门规章制度、部门员工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制度,促使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搜集整理了已就业学生信息、在校学生信息、成功学子信息等并登记造册,全面把控就业工作;建立了学生推荐材料、就业宣传材料、专场招聘会材料、就业回访材料等一系列材料、工具,进一步健全部门档案、材料,全面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日常的部门工作管理严格按照院校工作计划执行,建立工作日清制度,制定合理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实行就业工作月清、周清、日清制度,实现当日事当日毕;部门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总结中提高;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和学院提供的各种学习和培训班,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学习他人先进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提高部门员工的工作能力;加强了部门联动,积极协调、沟通工作事宜,保障了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七)做好服务 配合其他部门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以校为家,积极参与院校各项工作,响应各部门号召。在春秋招生高峰期,在保证部门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加入到招生大军中,为学院的招生工作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9月份院校迎来搬迁之喜,就业指导中心再次发扬主人翁精神,奋斗在工作第一线,顶烈日、战酷暑,为院校搬迁工作圆满成功尽一份力; 11月25日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徽派服饰论坛,与会的各级领导、负责人、企业领导、其他院校的同行、服装界精英们都对这次会议的组织、召开及会议的精神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进一步提升了东方巴黎服装学院在安徽服装界的影响力。

二、工作中的不足

20xx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有所萎缩,我院全体员工在院长的带领下,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群策、群力,就业办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篇11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他们又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大学是蜕变成熟还是走向堕落关键时期,它是人生的转折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有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大学毕业后,有的选择就业,有的选择创业,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在辅导员的岗位上任职多年,通过历届学生的讨论及个人发言,对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观有了深刻地认识。以此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观,以使他们更好的适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的阐述。

一、关于价值观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即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内在标准。而就业创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的内在标准价值观。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学生对就业创业价值观的讨论中,发现学生对所读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知之甚少,冶金工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那时。先进的冶铜技术就成为中国冶金行业的源头,并迅速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但由于近代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我国的冶金技术发展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建国后,刚刚起步的现代冶金技术又经历了动乱,遭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冶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但却不是钢铁强国。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诚然。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催生许多高科技,特别是新材料的诞生和应用,原来一些机器的钢铁部件已被新材料取代,加之铁矿石储量有限、能源的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钢铁行业成为夕阳产业。尽管如此,冶金材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良好的优势和特性依然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目前,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仅有20多所。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而市场需求量又比较大,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钢铁企业效益不佳,产品大量累积,加之在高端钢铁产品领域落后,致使目前就业压力很大,不过今年08、09级的就业状况还比较令人满意。

由于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技能全面,同时,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因为冶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毕业生择业面宽,针对专科学生而言就业是主要方向,但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学升本或者读研。的确。我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事业需要冶金工程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众多的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等为冶金类的学生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该专业对从事此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技术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必须在大学里就要逐步接触并掌握到丰富而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现场。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就对学生外语的使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专业历史和发展前景的认识,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适应企业技术革新。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冶金专业,对于其他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素养要求,在此不作具体阐述。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在讨论就业期望时,薪资水平、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单位性质、职业前景等构成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当然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对于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好工作就是月薪高;有的认为工资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无广阔发展空间。由于高职学生学历的限制,以至在大型的国有企业中的发展空间相对狭隘,因为国有企业人才济济,不乏各种高学历的人才。相反,高职学生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空间较大,但中小企业却不是许多学生的首选,因为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和福利待遇相对差些。正如,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让许多大学生心有余悸,小企业在这场危机中倒闭,使许多人失业。在讨论中许多学生说,国有企业不仅有稳定的收人,而且在外人看来也体面。薪资水平、待遇等诸多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

其次,综合近几年的学生工作经历,并分析企业反馈给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方面有所欠缺,就业后不知该怎样干好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以自己已就业的两个学生为例。由于成绩都非常优异,同时与一家国有钢铁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从事的都是一线生产工作。一个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和企业要求合理调整自身发展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及现场学习。两年后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而另一个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只干了半年,认为在这个岗位干下去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于是辞退了工作,换了许多工作都不满意,最后只能在一家小型钢铁厂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这其实也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后的通病:“核心岗位干不了,基础岗位不想做”。就业后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整个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走很多弯路,尤其是高职学生更应该树立从基层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做起的观念。这需要辅导员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进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招聘企业过分的看重学历与经验,选人学历化。造成人才“高消费”,这对于刚迈出大学校园经验基本为零的大学生而言可望不可即。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当务之急,今后的管理中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提及职业规划时。许多学生的职业规划很不明确,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专业学生中存在的现象,而是许多高校中都存在的现象。毕竟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一些同学只是局限在大学生活的这几年,对职业的规划不够长远,有些学生对于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还不确定,尤其对于90后的毕业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吃苦精神、恒心和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以致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时,对自身树立的目标不能坚持不懈,或者仅限于口头规划,缺乏实际行动的支持,在遭遇困难和打击时,又极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产生怀疑,从而选择退却。

辽宁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对毕业生进行

就业状况调查,或对毕业生所在企业考察。与毕业生的领导进行座谈。通过以上渠道收集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从近几年汇总的反馈信息来看,一些企业对毕业生的心态评价满意程度呈降低趋势。不满意方面主要集中在学生浮躁、手高眼低、不愿踏踏实实从基层岗位做起等等。摒除社会观念、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归结于大学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时没有确定正确可行的就业目标,造成就业目标过高,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以致在找工作或就业中产生很大落差,进而通过离职、转行、升本、考研等多种方式去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结果却收效甚微。因此,加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是以后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因为一个人有了目标时就会有相应的动力。这对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未来的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大学生创业是时下一个热门的校园话题,当然创业是每个学生的梦想,马云、牛根生、俞敏洪等一代草根创业的成功,激发了许多青年的创业梦,但许多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孩子毕业后立即创业,毕竟创业需要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希望孩子担风险去创业。只希望他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过一个安稳的日子。对于明年就要就业的大三学生,许多同学都想自己创业,拥有自己公司,当自己的老板。创业离他们有多远。学生心里并不十分清楚。创业离他们其实很远。对于大一新生就更遥远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他们的讲话折射出他们对创业的热切渴求,尽管他们讲的条条有理,可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仅凭一腔热血和蛮劲是不能创业成功的,创业需要许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对于刚毕业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能的。创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还需要有与同学、朋友相处并且有分配利益关系的能力、对付中国社会如此复杂局面的能力、基本的商业操作原则或者商业运作知识、自己要具有创业领域的运作知识和专业知识、领导力等等。所以应该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创业离他们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他们走好脚下的路,也为更好地把握将来。同时,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应加强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认识。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创业所需要的条件,指引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身边的环境进行小小的创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创业进行奠基,以使毕业后的学生在创业中少走弯路,尽快实现成功创业。

四、学校应与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实习和就业

篇12

第一类:因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不可否认,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但如果学习能力差且又学习态度不好,没有较好地规划和利用大学时光有效学习和实践,很易会导致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特别是难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相关英语等级证书,甚至是拿不到毕业证,这些学生在求职应聘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因条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而被拒之门外。对用人单位来说,学习成绩特别是专业成绩的好与差是选拔毕业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这说明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相反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很可能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二类: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求职应聘是需要成本的,例如制作求职简历等材料、到人才市场求职、到用人单位面试、购置着装装饰外表、美容改变形象等等,因而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高校招生并轨大学生交费上学后,家庭贫困大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40%,其中有20%的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大学学业。就业成本对贫困生来说又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不得不放弃许多成本投入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经济压力大,不少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加上社会关系少、急于缓解经济压力而对未来的工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等原因,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困难群体的主力军,也称为“双困”生。

第三类:因人际交往能力差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据有关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个性特征、谈吐表达、形象气质也占50%,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卑、胆怯、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的毕业生,由于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的交流、沟通而一次次的错失就业良机,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第四类:因患疾病或身体缺陷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虽然身患疾病或身体有残疾是天灾人祸,不属于求职者的品质因素,但是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排出门外。近几年,因健康原因引起的供需双方打官司的事例也不在少数,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中,约定毕业生身体因素的条款也屡见不鲜。

第五类:因性别差异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使得男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第六类:因专业设置问题而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设置大而空,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使得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了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就业困难”的10个“红牌专业”,专科 “红牌专业”则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报告综合了麦可思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样本量达到100多万份。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3]。不少曾经是报考火爆的专业因各个学校纷纷开设,导致专业培养人员过度,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对口就业。

2 高职学生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指导,加大高职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2.1 全员全程指导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要重视过程性和全体性,努力搭建职业指导阶梯。因此,要从新生入校教育开始着手,可通过新生入学培训、职业指导课程、成功学子讲座等途径实行全员全程指导。首先要让新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岗位,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具备的素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初步认识,其次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明晰的人生理想、职业目标和实施途径,要使学生明白,首先要自立就要先就业;其次为了成就事业,就要顺利就业;而最后为了顺利就业,就要搞好学业。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要科学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质、能力、经历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正确可行的职业方向和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的策略,明确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设计具体的活动计划,从而使全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清晰,学习责任感强。全员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逐级阶梯式推进,针对学生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特点等因素,开展递进式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如向大一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和技巧”教育,大三年级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就业讲座,如大力宣传成才观、就业观,求职与面试技巧、求职期心理抗压与减压的方法、模拟应聘的情境训练等等。同时开办职前网络教育学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职业测评和就业知识的自我学习,以此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4]。

2.2 个性化重点指导

对就业困难群体,要在全员指导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重点指导。首先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起就业困难学生档案,确立帮扶对象,避免帮扶工作的盲目性或流于形式。其次要认真分析就业困难群体中个体就业困难形成的原因及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后需要组建一支有经验、有爱心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为帮扶对象提供更为细致、有效的职业指导、咨询与服务。

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重点指导,要像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那样,分析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如职业兴趣、个性特质、发展目标、能力特长[5]等,帮助和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目标的自我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认识和构建,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从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从行为自律上严格监督,让学生因切实感受到了自己进步而逐步自信和自强,要借助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科学方法,帮助他们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当前就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调整就业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务实就业期望,先就业再择业,脚踏实地,从一线做起,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主动、自信地迎接和挑战就业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3 鼓励式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如因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帮助其改变,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鼓励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想敢说,鼓励和推动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鼓励他们去竞选学生干部挑战和锻炼自已,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尽早克服自身的不足。针对在求职中形成的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以平常心对待求职受挫,加强人生观教育,其次帮助他们分析就业现状和形势,客观分析自已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再进一步指导他们如何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增强信心,有备而战。针对家庭经济贫困和有身体缺陷的群体,可将就业政策和心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其辅导,帮助他缓解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自强自信自立,提高就业竞争力。

2.4 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教改进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是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6],取消那些大而空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要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专业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要设置更多针对性强的技能型专业,提高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加强能力培养,拓宽专业技能实训,努力打造技能型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在实施专业招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性别与职业的匹配性,为学生选择专业时把好第一道关,采取职业指导的二级预防手段,尽可能避免或缓和因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尴尬和矛盾。

3 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

3.1 推荐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向企事业单位大力推荐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是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和获取招聘信息,同时将企业等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现场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加强与人才市场、职业中介的联系,获取有效的招聘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供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同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寻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创建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等。鼓励全院教职院工利用人脉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招聘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3.2 政策服务

随着社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家的就业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和更新,对高职毕业生特别是困难群体要推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的服务,端正就业观念。可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在线访谈、政策咨询会等方式,让毕业生了解就业环境和当前就业形势,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向就业困难群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等,让毕业生对求职和就业充满信心。

3.3 信息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快捷就业信息平台,将就业信息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平。建立就业信息网,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通过信息网,使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可以直接上网获取就业信息。通过网上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加强联系,获取用人信息及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此外,建立专业或班级信息群,有针对性地将专业招聘信息及时转发到毕业生的手机或邮箱中。

3.4 创业扶持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和宣传活动。依托政府和企业,联系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场地用于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选择一批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创业项目,毕业生进行宣传推介,加强创业指导,宣传政府扶持政策,完善公共服务措施,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想创业、创好业[7][8]。

3.5 就业援助

篇13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通常指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这种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成为职业人必需的基础,包含广泛的内容。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培训,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全方位职业素养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该提高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自我锻炼,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

1.教育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培养职业意识。

很多经过高中3年“苦日子”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能力较为薄弱,一到自由的大学校园中,就生活混乱,打牌、上网、踢球、无心学习等现象频发。导致自身素质低下,毕业求职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求职失败。

教师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指导其多了解所学专业,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种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学校应该通过辅导员向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往届优秀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邀请汽车企业的相关人士开设讲座,结合实验实训课进入企业,让学生实地考察学习。

2.引导学生配合培养任务,获取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推行“双证书”制度。高职学生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的比例逐年提高,“双证书”已经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就业的有力工具。曾有媒体报道:在招聘会现场,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技能型人才十分畅销。“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能体现学生在该专业的实践水平,大大缩短上岗的适应期”。这一点,不少用人单位已经达成了共识。

3.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职学生往往表达理解能力较差,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以便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能适应环境、与人正常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一,有些学生不能或不愿与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表现出社交恐惧。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里多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学生在校就读是一个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类活动机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就能获得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参加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情感管理、情绪控制等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我学习是高职学生欠缺的,学生通常一味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很少主动要求学习,这个可能就是高职生与本科学生自我学习方面的差距。那么,是不是高职生就不需要自我学习呢?恰恰相反,从近几年对企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用员工时,会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自我学习、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考察员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高职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就要在培养自我学习、提高获取信息能力上多努力。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动机,做自主学习的主人。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材料。告诉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例如:老师、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工厂、社团,甚至是周围的同学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要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完善自我。除了要有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职业素养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条件,等等。这些都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三、结语

高职学生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群不爱学习、成绩差、贪玩不认真的“坏”孩子,他们往往在步入社会前就被人为地贴上了“标签”。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通过与高职学生长期的接触发现,这群孩子思想活跃,很有想法,他们或许不适合搞科研、坐办公室等脑力劳动,但他们实干能力很强,普遍喜欢动手,只要循循善诱,他们就一定可以成为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