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丑小鸭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丑小鸭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丑小鸭教学设计

篇1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受丑小鸭出生之后,被他人欺负的遭遇。

【教学重点】

学习“丑、特、咬、讨、厌、讥”6个一类字,理解“暖烘烘”“特别”“讨厌”“讥笑”的意思,练习用“特别”说话。

【教学难点】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受丑小鸭出生之后,被他人欺负的遭遇。

【教学准备】

6个生字的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有一位童话中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看看他是谁?有人认识他吗?他就是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

2.学习“丑”字。

(1)字理识字方法学习生字。(PPT演示)

(2)学习丑字笔顺(Flash演示)

【点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能够获得练习和实践。】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读,圈画生字。

【点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研读一~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烘”。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让学生到白板上圈一圈生字。

(2)理解词义。

(3)出示句子填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特”“瘦”。

(1)通过近义词的方法学习“特”,再用“特别”说一句话。

(2)通过反义词的方法记住“瘦”。

(3)师:丑小鸭的样子和别的小鸭不一样(出示填空)?

【点评: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没有缺失语言和语感的训练。】

3.出示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课文句子。

(2)师:想一想这句话强调了什么,指名读。

(3)师: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么课文中提到谁欺负丑小鸭了?下面就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可以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汇报:

1.让学生从第三自然段汇报――“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2.字词体会。

(1)学习“咬”“讨厌”。

A.用动作法学习生字“咬”。

B.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丑小鸭在家里的处境怎么样?

给“讨”字组词。

师:谁知道和讨厌这个词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

师:那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丑小鸭,会怎么对待它,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点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了对学生的真诚欣赏和认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阳光雨露和温馨浪漫。】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老师眼前出现了只被养鸭的小姑娘多次虐待的丑小鸭,它含着泪,默默地看着他的哥哥、姐姐被小姑娘细心照料,低下了头。

A.引读,丑小鸭多么伤心啊!女同学请伤心地读――

B.师:在家里,丑小鸭受到这么多人的欺负,它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伤心地离开了家(播放视频)。

【点评:通过音像手段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第一自然段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同时,又让学生在孤独离家出走的画面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复习巩固了生字、词语,落实了“双基”,可谓“一举两得”,而且效果佳。】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

师:在家里,丑小鸭得不到亲人的爱护,伙伴的关心,伤心地离开了家,来到树林里,小动物们又是怎样对待它的?

2.字词体会,学习“讥”。

A.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师:讥笑是什么意思?

B.想象说话。

师:小鸟讥笑丑小鸭,会说些什么?

C.师:丑小鸭不仅受到了小鸟的讥笑,还被猎狗追赶。

师:如果丑小鸭被猎狗追上会怎么样?

师:看来丑小鸭是在逃命啊!

师:树林里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欺负它?怎么欺负它?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层面,理解作品。】

D.师:正因为如此,它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出来找吃的。

师:这么多小动物都欺负它,它一次次被讥笑,一回回被追赶,一天天饿着肚子,让我们觉得它非常可怜。(随机播放视频)

师:让我们带着对丑小鸭的同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课件4自然段)。

四、总结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都知道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了,后来它又经历了哪些事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总评】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篇2

2.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鸭妈妈焦急开心的心情和丑小鸭的丑。

4.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谈童话故事,激阅读兴趣

1.做“你说我猜”的游戏。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很喜欢听故事,而且也记住了很多的故事,今天老师就和大家玩一个“童话故事猜猜猜”的游戏。老师说,你们来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好吗?(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

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来大家看过的故事书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它就是《丑小鸭》。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端端正正地写课题。

3.简介安徒生及其作品。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介绍作者时,着重介绍了他坎坷的经历和卓越的成就,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学的同时,懂得了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奋斗,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过渡:大家一定很喜欢《丑小鸭》这个故事,赶快读读吧。

1.自由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熟悉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设计意图:“三分文章七分读”,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认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全班读。

(2)去掉拼音读生字。

(3)哪些字你觉得很难记?(相机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

(4)出示生词,“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识字教学从易到难,教师的激励语言始终贯穿其中,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立求识用结合。】

4.学写生字“讨”“厌”。

(1)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地方?

(2)教师一边示范写,一边讲解重要笔画。

(3)学生练写,教师巡堂时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4)学生作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重视抓好写字训练,扎扎实实进行书写的指导,不走过场,通过示范、练写、评议等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纠正每个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的质量。】

5.读通句子。

“生字宝宝”藏在课文中,你能把它读好吗?(出示带有生字的难读的句子,相机指导长句的读法)

句子1: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自由练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生谈发现)

师小结:以后碰上这么长的句子,只要我们注意停顿,一定能读得又通顺又好听。

句子2: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指名读,注意轻声词“欺负”的读法)

(欺负同学的行为对吗?同学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呢?)

句子3: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全班齐读,提示轻声词“篱笆”的读法)

6.齐读课文,感知大意。

过渡:生字词和句子都读得很棒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交流,师小结贴图。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渗透团结友爱的思想,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基础。在阅读中还能训练学生的读书、观察、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精读理解,品读悟情

这是一只可怜的丑小鸭,它出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理解生词“暖烘烘”(形声字)和生字“卧”。(字理识字)

(1)理解生词“暖烘烘”。

师:这个“烘”字是火字旁,有火我们就觉得很暖,那“暖烘烘”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什么时候会有暖烘烘的感觉?你能说出几个像“暖烘烘”一样的词吗?

(2)学习生字“卧”。

师:在这样温暖的日子里,鸭妈妈卧在草堆里。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卧”字最初的样子吗?它长得可有意思了,你们瞧,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师:它最初的意思就表示人趴着休息,课文里鸭妈妈卧在草堆里,就是说鸭妈妈( )在草堆里。(生说)

师:瞧,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形象、多有趣呀!如果大家认真去学,一定会更喜欢他。

师:鸭妈妈多辛苦呀,可她为了自己的宝宝,无怨无悔,你想对鸭妈妈说什么呢?你们的妈妈为了你们的成长也含辛茹苦,那你们怎么报答妈妈呢?

(3)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师:鸭妈妈已经孵了很久的蛋,她多盼望能早点见到自己的孩子,她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指名说)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自由读)

师:鸭妈妈的心情可能紧张、激动、开心,还可能是别的感受,带着你们自己的理解再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恩教育。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体会到了汉字的变化及蕴涵的意思。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2.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丑小鸭的“丑”。

师:在温暖的日子里,鸭妈妈迎来了她的宝宝,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从一个蛋壳里钻出了一只特别不一样的鸭子,他到底长得怎样呢?下面咱们就看看课文中的第一幅图,然后一边默读第二自然段(提示默读的要求),一边画出描写这只鸭子的句子,说说“丑小鸭”这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

指名汇报,你们觉得这只鸭子长得怎样呀?(板书:丑)(出示图片,师引读)

(2)出示两个句子,进行句子对比,体会叠词的用法。指导读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

师:老师请大家来读两句话,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

师小结:用上重叠的词,我们就感觉这只鸭子的毛特别灰,嘴巴特别大,身子特别瘦,这真是一只特别丑的鸭子呀!

(3)指导读出丑小鸭的丑。

师小结:如果把这些重叠的词读重些,我们就会感觉这只鸭子特别不一样。

(4)积累叠词。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重叠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这样的叠词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以后写句子、说句子也能用上叠词,你的句子一定会更美!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课文延伸,做好铺垫

篇3

二、教学设计因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而“变”。

由于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个学生提出:“我认为猎狗傻,他为什么无缘无故追赶丑小鸭呢?”这时一个学生说:“猎狗有他自己的生存领地,当别人闯进他的领地,他就会把那个动物赶出去!”这时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动物在大自然中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群体生活是他们保全生命的唯一方式。一旦离开他生存的领域,离开他的伙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丑小鸭离家后生活的艰难,还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只是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何乐而不为呢?

篇4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很难理解。小学课文中,有不少课文都富含意境,而这种意境虽然可以在总体上进行归类,但却因为人想象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所领悟的文章意境却是千差万别的。正因如此,我们在为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意境时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文学作品的意境灌输给学生,那样对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揣摩出课文的意境,从而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需要在学生掌握课文景物描写、任务描写的基础上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放飞想象力去揣摩课文的意境美。例如,在讲到北朝民歌《敕勒歌》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朗读分析,让学生明白开头两句交带了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雄伟背景衬托而出;接着用“穹庐”做比喻,说天空像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通过教师带领同学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以将同学们的想象力放飞到那敕勒川苍茫壮丽的大草原上,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融入到对草原的向往和憧憬情绪中。

篇5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ARCS动机设计模型。美国福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教授约翰M·Keller先生经过大量文献研究, 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4部分组成:注 意 (Attention)、相 关 (Relevance)、自信 (Confidence) 和 满 意(Satisfaction) , 简称ARCS模 型 。根据Keller的ARCS模型, 为了激发学习动机 , 一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和兴趣 ; 二要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 务的相关性 ; 三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从而产生自信 ; 四要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 务后的满意感 。

3、学习动机与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关系。ARCS动机设计模型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学术思想,是一种具体化可操作的学习动机模式,它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部动机,改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核心观提出的一种动机建设学习理论。

二、“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注意(attention)。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首要条件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注意”策略,刺激学习动机,注意课堂导入的多样性、适切性、灵活性。以《丑小鸭》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应该设计各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入”,例如关于丑小鸭的视频,图片,音乐,游戏或者一个简单的想不到的事件(如模仿鸭子的声音)。

2.相 关 (relevance)。“相关”又称“切身相关性”, 学生应该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 。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相关”策略,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以《丑小鸭》为例 , 在学习新课程时先让学生自我总结与本课知识有关联的经验,列举与本文相关的知识; 让学习者以自我理解的方式阐明学习目标,在恰当的时间向学习者提供合适的选择。。

3.自信 (confidence)。自信是学习者进行主动探索的心理基础,学习者在接受学习任务之前应该建立适度的自信心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知,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在语文教学中尽量建立学生的“自信”,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丑小鸭》为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听课不仅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感受到这些知识是可以被他所用的。

4.满 意(satisfaction)。持续性的学习动机依赖于学习者从学习经验中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可以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前者可以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期望;后者可以是外界的认同。

在语文教学中尽量使学生达到“满意”。以《丑小鸭》为例,从外部来使学生达到“满意”,教师应该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反馈,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教师应该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关注丑小鸭在逆境中仍然坚持不懈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立春.美国“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03):79.

[2] 张志刚,朱世美.ARCS动机模型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8):13-14.

[3] 孙冬梅,刁彩霞.ARCS动机设计模型及其在高校课堂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141-144.

篇6

例如我在故事活动《狐狸建筑师》时,为了让幼儿抓住重点,理解“鸡门没打开,狐狸是怎么进去的呢”这一情节,并进一步理解狮子的心理活动特点,我在“狮子正纳闷”这一环节别设计运用了点切画面和定格的方法,将故事情节的重点部分点击出来,加深幼儿对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了解,让幼儿真切地感悟了故事的寓意,从而达到了理解、感悟和学习故事的目的。

三、在对故事教学的理解过程中多次反复运用课件,丰富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在幼儿故事教学活动中,对故事的理解、欣赏和朗诵,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对故事内在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就很难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形成鲜明的画面,语感的培养受到了限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以文字、动画、声音三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故事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进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习故事《三只小板凳》时,幼儿对故事中爱因斯坦的“执着认真”不易理解。教师用鼠标反复点击画面,爱因斯坦一会儿在制作小板凳,一会儿在自学几何和微积分;同时,教师用语言引导幼儿学习爱因斯坦认真好学的样子,体会爱因斯坦“善于思考”的心情,想象“我”在这种情境下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清晰理解故事所表达的意义,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从而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四、在故事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虽然没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但他们的思维也没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星月上的世界,也能够幻想昆虫小草的天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为幼儿构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激发他们运用语言的创造性。

例如,在《丑小鸭》的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沼泽地常常有猎人在这里打猎,可怜的丑小鸭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故事情节后,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丑小鸭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接下来,这个故事会怎样呢?生动美丽的画面触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好听的音乐激发了孩子们的灵感,美丽的形象唤起了孩子们的联想。有的小朋友说:“丑小鸭继续往前走,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天鹅姐姐,后来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有的小朋友说:“丑小鸭离开了以后,来到了一个天鹅湖,在那里它不断地学习游泳和展翅高飞的本领,最后它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孩子们的回答如同百花齐放,为《丑小鸭》的后续故事增添了很多想象的色彩,也进发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篇7

师:吐绶鸡、小鸡、小鸭、女佣们都说它是“丑小鸭”,这只“丑小鸭”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不会被别人说“丑”呢? 

生:应该是在天鹅群体里。 

师:如果丑小鸭出现在天鹅群体里,丑小鸭会得到什么样的“言语待遇”?请大家动笔写一写丑小鸭在天鹅群体里受到的语言评价吧。 

生:天鹅妈妈高兴地称赞:“呀!看看我的孩子吧,它有多么可爱哟——金褐色的软羽,一看就是个飞翔高手。再看这宽宽的璞,划水时一定没人比得上。再听它的嗓音吧,高亢又高贵。真是个出色的天鹅宝宝。” 

生:天鹅哥哥对丑小鸭说:“弟弟,我的任务就是保护你,我不能让你这高贵的羽毛受到损害,也不能让你弱小的身躯受到伤害,你会成为最高贵的鸟儿。”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不错。以前被人贬为“丑”,现在被人赞为“美”,从丑小鸭在不同环境里的评价际遇,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美丑是不同标准下的判定——似我者美,不似我者丑。 

生:美与丑是一种主观判断,“同类为美,异类为丑”往往是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主观成因。 

生:美和丑是同一事物对不同环境的反映结果——美丑反映的是环境状况,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天然属性。 

方法评述: 

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对丑小鸭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有“嚼旧馍”的味道。学生当然不喜欢“嚼旧馍”,所以阅读兴趣会降低。如何让学生在“旧故事”里寻到阅读的新触点呢?有效的方法是“温故识新”,从旧故事中发现新的道理。上面的这段教学设计,用环境假定,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把丑小鸭置于天鹅群体中,让学生想象丑小鸭的新境遇,从而发现有关于“美”的新道理。在发现新道理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哲学家”的成就感,阅读兴趣就因这身份的获得自然而生。 

二、用“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快乐 

《猫》(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师:当作者知道自己因为误会而伤害了第三只猫,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 

生:非常内疚。 

师:你误会过别人吗?在事情的“谜底”被揭开之后,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你内疚吗?请表述你当时的感受。 

生:我会非常非常自责,恨死自己了。 

生:心里像堵了一块铁疙瘩,很堵,但是一时又无法甩掉它。 

生:在心里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过,无脸见到他,难过了很长时间。 

师:其实,释放内疚心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知错认错”。不妨把自己当成作者,向被误会的花猫说声对不起吧。 

生:花猫,对不起,是我的无知伤害了你。现在我很后悔,我不期望你原谅,我希望误会不会重演。 

生:花猫,你死了,带着我对你的误会死去,我知道你委屈,我已经没有机会弥补,只能对着你的灵魂说声对不起。 

生:所有的对不起都显得苍白无力,得不到你的原谅,我无法宽恕自己。如果有来世,我不会那样对待你。误会在伤害你的同时,也伤害到我自己。 

方法评述: 

以貌取“猫”让猫“含冤”,误会成为作者心中的痛。以貌取人让人委屈,学生在人生经历中肯定伤害过别人,从而产生内心的痛感。学生的“内疚”与作者的“内疚”贴合到一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产生与文本“情感相依”的共鸣。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课文所设置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态度从“粗略远观”走向“深入体验”,于是课文内容对学生就会产生吸引力,心相通,情相吸。有了情感的体验,被吸引的学生当然会获得阅读的愉悦,而不是排斥。 

三、用“讨论辨析”激发阅读快乐 

《爱莲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师:课文用了精美的句子对“莲”做出了评价。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平时你对莲的观感,说一说莲所具有的特点。 

生:莲生长在污浊的泽泥中却不受其污染。 

生:莲形体笔直,并且有沁人心脾的清香。 

师:君子的品质与莲的形态有共通之处吗? 

生:君子行为正道,与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形态相通。 

生:君子美名远扬,与莲香远益清的形态相通。 

生:君子仪态端庄,通事达理,与莲亭亭净植中通外直的形态相通。 

生:世人爱君子,世人爱莲花,都是因为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品质。 

师:人要向莲学习,要守君子之道。大家觉得如何在生活中追求君子品质。 

生:有的同学见人作弊他也作弊,就是受不了诱惑的表现。做君子,首先做到“不随人犯错”,坚守正确的做人之道,即是“出污泥而不染”。 

生:是的,坚守自己的品行,摆脱不良环境的影响,我们距离君子之德就会更近些。 

生:俗话讲“近墨者黑”,如果做到“近墨却不黑”就更容易成为正人君子。 

方法评述: 

阅读,因为辨析而精彩。上面的这段课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从莲类比君子,然后到学做君子”的道德辨析。辨析让阅读不再是“死读书”,而是“以读促辨”的新思考。辨析也是把自己“读书所得”拿出来与人交流共享的方法,把自己体验到的阅读成果拿出来“展示”,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尝到“分享”的快乐。阅读有辨析,学生就喜交流,各抒己见,能大胆直言。这样的课堂气氛充满“愉悦”的氛围,学生不喜欢阅读都难。 

四、用“师生互动”激发阅读快乐 

《最后一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很可怜——在强敌面前的无奈,很让人心酸。 

师:我觉得他还很严厉——对学生要求很严格。 

生:性情是可以变化的,他对待敌人的态度也是由弱转强的——最后一课其实是一节表达“勇气”的课。 

师:是的,他的“勇气”让我们发现他是一个爱国者。 

生:我始终觉得他是一个爱国者,没有坚强的意志,想做一个爱国者是有困难的。特别是最后“下课”一句话,看似无奈,实则表达的是一种坚定——不屈的抵抗不会停止。 

师:人的形象不会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说说韩麦尔丰满的人物形象。 

生:他看似软弱,但内心始终坚守“恨敌爱国”的底线,这说明他有勇气,是一个忠心耿耿的爱国者,这让他成为一个高大的人。 

师:课文为什么让一个形象“高大”的人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篇8

二、备教案要吸纳他人智慧,取长补短,共享资源。

除了学习和吸纳外地先进经验外,我们在学校进行的教案改革试验中既注重同学科平行班教师提前集体备课,又注重集体协商教学思路,授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对象对教案进行再加工。这样,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取他山之玉以建自己的广厦,使教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备课要充分挖掘生活知识,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们生活习习相关的事物,都可作为教学内容。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在学习中会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学习《丑小鸭》一文,如果仅仅把课堂教学通过朗读定位在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么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落实。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了诸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哪些痛苦的事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它的同伴们为什么改变了以往的态度”、“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丑小鸭》”、“丑小鸭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把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教育落到了“润物细无声”处。同时,这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备课时不能在宽广领域内充分了解和掌握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要么会出现尴尬局面,要么会无端指责或批评学生,限制学生思路,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教师具有浓厚的“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的意识,在备课时才能充分挖掘生活内容,让语文回到生活实践中去,让知识、情感、价值观真正达到三位一体。

四、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师备课时常常关注每个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掌握,以致设计一个个问题让学生钻,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忽略了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将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当作木偶来对待。新课程很注重人本因素,特别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学习内容,去探知学生的情感和想法;在课堂上,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解决疑难,纠正自己的认识,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这一行为的转变。

篇9

2. 在信息化建设功能发挥上,侧重了三个层面。

(1)学校网站――学校全面工作向前发展的展示窗口、教学资源积累的平台;(2)“中小学携手教研之路”博客圈、土顶中心小学“丑小鸭”习作园地博客圈

――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学生习作展示交流平台;(3)教师研修博客、学生习作博客(待建)――师生自主研修、发展、交流的平台。

3. 在信息化管理上,畅通了三个环节、五个步骤。

(1)三个环节:教育局政务平台、上级职能部门的QQ群组――中心学校信息管理领导小组――学校对村小的QQ群组。

(2)五个步骤:信息员接收文件、信息――教导处登记转交主管领导――主管领导批示后转交――主办科室人办理――教导处主管领导收回经批示办理结束的文件通知。

4. 成立信息化管理、网络研修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协同合作。

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任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任组员;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分工。

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学副校长――负责中小学具体工作布置、安排、总结、汇报;负责“中小学携手教研之路”圈子网络教研工作。组员1,技术指导、信息接收与上报工作。负责学校网站维护工作;组员2信息登记、请示批复、转交科室办理、收回文件批复;组员3负责“土顶中心小学丑小鸭习作园地”博客圈工作;组员(4―7)协助副组长负责各组的网络研修工作。负责督导信息上报工作、学校网站内容更新工作。

通过以上信息平台的搭建与管理,奠定了我校信息化办公、网络化研修的基础,把我校引入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入口,为我校实现现代化教学,打造农村精品学校提供了保障。

二、依托区域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凭借“吉林省教育社区”这个省级网络教研大的平台,由骨干教师技术引领,学校领导带头示范――“校长博客”;组织教师建立教师个人“博客”和博客圈子――“中小学教师携手教研之路”。

学区内的圈内成员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别,分为“语文、数学、外语、品社科学、“音体美”等五个网络教研小组;组内以教育教学中提炼出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小主题论文等形式,分组分学科进行交流与评价。

在开展网络教研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在各个教研组开展了绿色教研活动。即在备课、上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研讨、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避免为教研而教研。

我校通过“博客”、“论坛”,校长带头,骨干教师率先参与学科教研,促进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互研和自研的形式,记录教学中的反思、心得、叙事,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从而也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高了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教师自身也会在写博、读博的学习交流中找到了自己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实现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和学科追求。

区域性网络教研的基本模式:理论构建与校本小主题研究。模式链:“发现问题并学习研讨一提炼为校本小主题并组织实施一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网络教研、交流研讨、课例实践一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区域性网络教研在博客中的实际操作步骤是:

1. 问题与困惑。

2. 确立的主题及实施计划。

3.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师论坛等相关主题研究材料。

篇10

困惑一:“自主”该如何收放自如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若引导过多,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新课程理念倡导,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今,自主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一谈起课堂教学,很多老师跟我一样很苦恼,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能是备课时的一种美好愿望,而真正要在课堂上实施却难以实现。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很多,少则50,多则70以上,学生挤满了课堂,加上学生大多来自基层,素质参差不齐,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很多。一节课下来,一些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课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纪律维持和行为规范教育上,教师若稍稍松一松,学生就会信马由缰,各行其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教师释放空间想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提问和回答,结果不是无趣、无意义的回答居多,就是举手的寥寥无几,能主动回答的也总是那几个孩子。老师努力让学生自主,学生却不想做主,甚至不喜欢做主,课堂往往陷入僵局,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等待答案。无奈,自主教学在课堂上的“屡试屡败”,让教师只得放弃事先的教学设计,重新牵着学生一步紧跟一步,学生被拽得紧紧的,课堂节奏紧张,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但欣慰的是教学内容终究完成了。因此很多教师感慨:让学生自主是奢望,还是教师盯紧点好。

也许有人会说,肯定是因为教学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在很多大赛和观摩课堂上,孩子们学得不是挺津津有味、自动自主的吗?那样的课毕竟不是常态课,且为上好那样的一节课,需执教者非常规的付出,如教师要对课件、教案、课堂反复地修改和打磨等,可以说,这样的高效课堂是高成本换来的,这不是常态课能做到的,也不应该是常态课所追求的。如何在常规课堂上,让大班额背景下的孩子更自主、更有效地学习,是我校教师普遍难解的困惑之一。

困惑二:“生成”该如何自然绽放

课堂是个动感地带,学生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更要随着课堂进程及时捕捉生成资源,并予以敏捷回应,这样的课堂才具真正的灵性和开放性。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也很羡慕那些名师课堂,教师的一次次启发,让学生绽放一次次精彩,给人印象深刻。我也尝试在课堂上以精心创设的情境和宽松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期待生成之花自然绽放,可往往事与愿违,正如很多教师苦恼的一样: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怕开动脑筋?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画面想象丑小鸭离开家之后,可能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的回答基本跟课文描述的一样;不是被某某动物讥笑,就是被某某动物追赶……我没有灰心,继续启发道:大胆想象,哪个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一片沉寂后,学生回答的还是某某咬它、某某啄它之类的,我心里虽有些不甘,但学生已经尽力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赶快进入下一环节。一节课就这样在按部就班中结束了,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听课老师们给出了“教学扎实,但生成很少,课堂有点沉闷”等评价。我也尽力了,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无独有偶,在一次全县观摩教学活动中,我听到的杨老师执教的也是《丑小鸭》一课,当时很兴奋,心想:这下我可以好好学一学她在课堂上是如何启发生成的了。杨老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朝气蓬勃,语言很富有感染力,课前互动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杨老师的开课自然顺利,接下去的教学各环节也很顺畅,孩子们在杨老师的引导和不断鼓励下感情朗读,自由交流,积极回答。巧的是,杨老师也设计了和我那次课上同样的问题,我静静地看着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可遗憾的是,孩子们回答的不是重复,就是相互模仿,杨老师笑容可掬地频频点头,又极尽耐心地启发道:丑小鸭会不会遇到其他不一样的情况呢?接下来的回答仍如出一辙,杨老师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课后评课教师对杨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教学设计精致,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教师的评价语精彩得当。但也提出了美中不足的一点:课堂生成太少。是呀,为什么现实课堂生成就那么难?

困惑三:“对话”该如何深层推进

在以“人本”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新课程改革中,对话教学理念已成共识。因此,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对话就成了教学必需。静观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在努力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对话积极引入课堂。怎样通过巧设问题和创设情境催生精彩对话成了课堂的主题。于是,李老师的课堂上:读题质疑,初读设疑,逐段学习,逐段提问;吴老师的课堂上:创设情境,以问题开道,从问开始到问结束。可见,课堂无问答,对话就无法持续。可是,课堂上有问答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了吗?这让我们深感困惑。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课堂是这样展开对话的。

1.师: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生答)

2.师:你们发现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生答,师评价)

3.师: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生答,师评价)

4.师:再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呢?(生答,师评价)

5.师出示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自由读文后回答,师评价)

6.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师评价)

7.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生答,师评价)

8.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生答,师评价)

细究以上对话,这些问题基本上不需深入思考就能问答,有的在课文里就能找到,如第1、2、3、4、7五个问题;有的在老师的暗示下稍作思考就可以回答,如第5、6两个问题;只有第8个问题具有不确定和开放性。

其实,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大赛课,师生对话与上例大多大同小异,教师都是心里揣着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在限定的问题里猜想一遍,回答老师已有答案的答案,学生极少提问,更没有反问和追问,对话在浅表层上来回,不及内里,甚至极少触碰学生的已知经验和生命世界,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我们已然习惯,如何超越,如何改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篇11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读”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自能理解。这句话很有道理。那么,怎样让学生乐于把书读熟呢?方法、策略有很多,我们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乐读、读会、会读,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读“得”其乐,读“得”其法。我们尝试在不同阶段恰当地借助信息技术,使它发挥积极的作用。(1)预习阶段。激励学生在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电脑网络查阅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资料,扩大信息量,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现举一例:张爱玲老师在执教《海底世界》一文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多种方法查阅相关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找出海底还有哪些珍奇动物,它们是如何活动的?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语言文字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乐趣。(2)阅读理解阶段。此阶段学生对文本完成由认读到理解再到感悟、欣赏、积累的过程,读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加速这一过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质量。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运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过好认读关。将文中生字词放在设计的“生字词乐园”里,通过多种方式的认读,学生已熟记于心,为理解课好了准备。(3)拓展阶段。有些文本需要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阅读,以扩充知识的积累。此时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后的阅读任务。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桂林的资料,更多地了解桂林的自然景观。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再现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五彩斑斓、声情融合的教学环境中,从而诱导学生入境悟情,既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习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思”

阅读教学,我们主张多读,我们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他同时提出:“读书要做到三点,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关紧要。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其实就是读书加理解、感悟的过程。

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形象,降低理解的难度。如教《雷雨》一课中“渐渐”这个表示事物逐步变化的词时,教师就出示雷雨中雨越下越达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边看边理解,画面生动地呈现,使学生轻易地了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回声》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描写的层面上,没有感性认识,此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与声音的并存的回声现象,学生的理解一下子就形象起来。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交流”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是课堂焕发活力的重要条件。师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中不断的收获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会使此过程更加开放、活跃。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教师将原著中的描写猎狗追赶丑小鸭的部分,用清晰的音效、图效,多煤体出示出来,老师朗读后提出问题:你听后想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交流的气氛很热烈。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写”

篇12

(1)预习阶段

激励学生在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电脑网络查阅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2)阅读理解阶段

此阶段,学生对文本完成了由认读到理解再到感悟、欣赏、积累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参与加速了这一过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质量。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文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难句时,我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漂亮画卷,再配以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曲子,让学生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使学生仿佛亲临桂林,置身于漓江之上……从而达到了诱导学生入境悟情、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3)拓展阶段

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它辉煌的过去,对于它毁灭的过程只用了一个短小的自然段、三个简短的句子来介绍。“圆明园到底是怎样毁灭的?它原来所收藏的奇珍异宝到底有多少?现在又流落在何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提出以上几个问题,并诱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他们从散落在英、法、美等国各大博物馆中的收藏谈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历程,谈到了两次对圆明园的野蛮洗劫以及丧权辱国的“”等等。借助网络资源,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自由安闲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思”

朱熹说:“读书要做到三点,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关键。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如何提高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提升思考的质量,降低思考的难度,我力图借助媒体的参与达成此目标,并有了一些收获。

(1)创设良好的情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奇形怪状、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视频的播放,创设了情景,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仍以《海底世界》为例,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就以突破这些难点为内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

①化虚为实,启发学生对课文中句与句之间联系的理解。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问:“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学生马上回答:“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模拟出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让学生仔细听。学生听后说:“老师为什么不把声音调大一点?我们听不清楚。”“那就对了,因为它们在‘窃窃私语’吗。”我笑着说。

②化静为动,强化对课文重点词、句的训练。第四自然段中描写的几种动物:海龟、梭子鱼、乌贼、章鱼……学生对它们的样子、特点都不熟悉,存在很多疑问:“海龟为什么爬得这么慢?梭子鱼是什么样子的?乌贼和章鱼怎样区分……”于是,我就让学生上网到“海洋资源”查找这几种动物的资料。最后,我扮演《海洋日报》的记者和学生分组扮演的几种动物进行对话,让学生通过说、演换词等方法,有机地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交流”

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中不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会使此过程更加开放、活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写”

篇13

1.“同位”引导,不做“保姆”、“主任”。在学生身心发展上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不做管理的“保姆”、“主任”,让学生多一些自主、自然发展的空间。要严爱相济,管严优等生,照顾后进生,一视同仁,亦师亦友,拒绝居高临下、简单、盲目的工作方法,否则是永远不会走进学生心灵的。“同位”能帮助教师越过代沟融入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活,了解所需。有了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方面需求的预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施爱,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的不良习惯。“同位”思想能帮助教师做到与学生的心与心交流,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关心着、被爱着。“心动才会行动”,激动的心才是行动的源泉。要牢记和学生同位,在和学生分享喜、怒、哀、乐的过程中教育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改变现实,主宰自己的人生。

2.要坚持公平、公正、尊重的原则。要尊重、理解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论学习好坏,都在激励引导的前提下进行批评,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作公正、全面的评价。要慎重对待双差生,不能戴有色眼镜,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更大的进步。做不到公平前提下的因人而异,不讲究方式方法,就不要轻易施教。在对待学生问题上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要在批评中渗透“爱”、“信”、“宽容”。“爱”和“信”、“宽容”是和谐的源泉,来自这个源泉的“晓之以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向你倾诉、交流,向你寻求帮助,初次接受后的感激可能使他们忘我努力。平时要多鼓励,用时间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和“信”、“宽容”是真的、不变的。“信”学生,积极创建他们展示优点的平台,就能让他们借“你能行”消除自卑感,展现潜能,飞得更高更远。

4.要有动态观念。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发展变化的个体,要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有可能查漏补缺并不断分析、总结得失,讲究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萌芽中的不良行为现象。了解日常动态,便于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施爱,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方式都可以大胆尝试,时间长了,就“得心”而应手了。

二、课堂教学中成长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搞不定、搞不好课堂教学,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最优化,就谈不上够格,何谈专业化?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成长。

1.教学目标的确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设计做好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就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目标确定,既要符合原著、编者意图,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论语》十则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教师要确定四个理解目标:自然现象,众木凋谢后,松柏依然“挺且直”,岁寒有“三友”――松、竹、梅,其一;社会现象,小人与君子、凡人与品行高尚之人的区别,唯在面对厉害、乱世、中才行,其二;环境造就人,高尚品格的形成必须经过磨炼之苦,“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其三;比较 “众木”才能知道自己不足,这是自知之明之途径,其四。

2.导入。新课导入应追求自然、新颖、巧妙、水到渠成。讲究与新课重难点相联系,有助于新课重难点的突破。切忌生搬硬套地导入,或从虽有联系而不关紧要的方面导入。如《谈生命》(冰心)一课的教学中,有位老师从《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导入,这乍看来与《谈生命》不相及,细想却与课文主题衔接紧密。最终人们记得的仅仅是所欠的“三碗”酒钱“十九文”,“摸出”还了“四文”大钱,人将死而欠帐未了。这不仅能引导学生反思人生、生命,而且为理解“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到大海……”做了伏语,教学效果有“朝花夕拾起,温故知新来”的愉悦感。

3.新课教学。应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导”与“放”,“放”基本的、简单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导”教学重难点。学习中难以突破的地方,要适时做“导”,如对优秀学生点到为止,自主发展。如《丑小鸭》一课教学中,有老师“放”丑小鸭遭遇经历部分的学习给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表述,教师一边归纳一边板书关键词。“导”《丑小鸭》中的“丑――骄傲、嘲笑、歧视、排挤,美――善良、梦想、追求、坚持、逆境”的感知,再延伸去,引导明晰社会人生之丑、美百态。2013年春晚“保安”之骄傲是美,“说人者不到人”是丑,“到人者不说人”则美丑参半……“对那帮家伙说‘人之初性本善’,有颗善心,善待他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导语)。“导”与“放”恰到好处。

4.“两主”、“两全”等原则的把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也好,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也好,都不能顾此而失彼。主导要引导方向,引导过程,控制脱题、走调等;主体要明确,顾全是为大局,是说不因个别而误多数,有了全体意识,绝不能没有个体,不然只是“残体”;均衡照顾每个个体,那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全体――整个主体,有余勇就贾、有余力便长才是整个主体。实践中要辩证地把握“两主”、“两全”的原则,必须循序渐进,和学生同位施教、同位感知。慢点!别急!别躁!

5.示范。现身说法、举例说明的说服力是有目共睹的,说服力的大小取决于示例的价值、典型性,所以,在设计课堂示范时应当充分反思选择示例,切忌范例展示的随意性,以免尴尬或适得其反、偏向、无效。

6.板书、课件。板书、课件同属教师所创造的课堂教学资源。板书、课件的设计应围绕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的学习突破来进行,切忌追求繁、多、全,不必要的一律不板书,多余的文字、符号等内容一律不留。

7.反思、积累。没有反思、积累就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就只有一生守候一种教学模式、单一的方法,学生反感,自己抱怨,只能让自己浸泡在一天天的苦恼日子里。反思、积累应渗透在教育教学各个角落、环节中,它既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又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记录。“吃一堑长一智”,要想成长,就得反思、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