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网工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严格坚守质量标准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对施工中的质量的尺寸等一切涉及到具体数据的项目都必须按照数据要求进行,不能为了方便而改变尺寸等。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监督检查,所有的项目都必须按照实际数据进行。这样的施工工程质量才会有所保障。
3、坚持职业道德规范
在通信网络施工的过程中,任何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坚持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科学的数据进行施工,并且在监督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杜绝不良风气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二、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的方法
1、提高管理者的责任心
在通信网络施工的活动中,必须要提高施工管理者的责任心,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工程进步、质量以及安全控制都提到工作日程中。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所了解,要知道通信网络施工质量不单单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有重要联系,同时也是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这是一项为所有人民服务的工作,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切都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
2、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通信网络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施工数据都是要经过大量的测量以及计算的,因此在进行计算以及测量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在应用测量工具的过程中,保证工具的正确应用,同时也保证工具的准确性。同时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提高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在测量的过程中偷懒,减少工序,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在测量以后,还要对测量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3、对施工相关文件进行检查
在通信网络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报告以及施工项目的标准、施工设计、方案等,这些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以及检查。要确保施工方案的切实可行,如果施工方案都不可行,施工质量也就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了。同时对相关的报表等真实性也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防止有造假的现象出现影响施工质量。
4、对施工材料进行监管
对通信网络工程施工管理而言,施工材料的选择与施工质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工作人员会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来中饱私囊。尤其是对于施工的管理人员而言,有些施工管理人员选择利用劣质材料,在报账的过程中是报的高价材料,这样对施工质量就将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提高对施工材料的监督管理,保证所选购的材料都是质量过关的材料。
篇2
1.2业务特性
石油企业业务内容少,只需具有112、114、170等简单的投诉受理业务即可,但是由于油田业务属于高水平服务项目,所以它对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很高,需进行全方位维护。
2通信网络工程的技术应用
引入先进设备、技术,完善石油企业网络通信工程的通讯系统,使通讯网络的信息容量更大,业务服务项目更加丰富。
2.1物理网
电缆、线路设施是组成物理网的基础元件,也是中心物质基础,用户终端设备都是依靠物理网连接的,物理网具备将电磁信号、电子信号转换成可识别信号的能力。石油企业用户在识别信息时,需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选择通信网的终端设备,如电话、媒体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通讯网的电源、交换、传输设备需进行升级、改造,并选用光缆连接设备装置。同时,为稳定石油企业内部通信网络工程的环境安全,还需完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交换网管、传输网管系统,设置集控管理中心,利用远程通信的信号传递优势,部署中心站的所用通信设备,控制其运行状态。
2.2业务网
首先,石油企业的业务是分层设定的,所以业务范围应根据地域分界,以物理网为基础结构,采用无线、有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控制通信业务;其次,在通信网络工程基础建设中,设计业务目标,以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为主要设计依据,协调区域环境内,拟定通信业务,尽可能满足高密度用户集群、低密度用户集群的信息共享需求,使业务效益价值平均、互补;最后,养改造交换网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让石油企业的产品业务融入到每个生活区域中,利用数据、宽带、信号等服务业务,介入公用体系,选择综合型通信网络工程连接方式,实现油区大范围“三网合一”的覆盖。
2.3支撑管理网
石油企业除物理网、业务网之外,还需引入支撑管理网,控制、管理企业内部通信信息、数据。首先,搜集各通讯网站的信息,规划主干传输网络、辅助通信体系的处理关系,使通信网络工程满足ERP网络信息通道需求;其次,布置监测点,让通信设备的业务得到实时监测,以便后续通信网络工程养护与维修;最后,石油企业还需设计语音、数据交换网络的控制层,配置软交换设备,完成语音的呼叫处理和对周边各种网关、终端、服务器的控制和接口,以及数据交换的控制。由此可见,支撑管理网络是物理网和业务网的核心,虽然它们的信号是互通的,但是从拓扑、配置、监测关系上看,支撑管理网对石油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影响作用更大。综上分析可知,业务是影响石油企业经营情况的核心要素,物理网、业务网、支撑管理网都应不断升级、改革,依靠创新技术的网络填充优势,完善通信网络工程的功能、结构、性质缺陷,使其能够更加完整、科学、高效的完成业务服务工作。
篇3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及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专业认证为导向,我们构建基于CDIO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将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使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网络工程人才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2.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以任务驱动,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的教学体系。CDIO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强化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应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潮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与地方的特点,我们确立“2+1+1”的分段式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完成专业认知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专业认知与专业基础能力等;第3年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专业应用模块、专业专长模块、校内实践模块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以及专业方向相关内容的学习;最后1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参与项目开发,完成企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毕业设计等。通过“产学研”深度联动,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教、学、需”一致。通过“做中学”,将“知识、能力、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CDIO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急需的有责任感的实践能力强的、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2.2优化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技术基础,拥有善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网络产品或系统的能力,能够适应网络行业发展的网络工程师。课程体系建设要对照专业认证的标准,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以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大多强调各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本课程知识的运用与知识点的深、专、独。如果弱化了专业课程综合体系的整体关系,会导致相关课程间内容重复较多,课程培养目的分散,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不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适当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专长课程群的优化与重组,形成以培养网络工程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3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据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要突破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组建由企业工程师、外聘教授、学院专业带头人、实验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企业工程的人才优势,用好外聘教师,推行“双师授课法”,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我们要本着“引聘、培养、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引进或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加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部分教师到重点工科高校、科研单位进修,鼓励并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切实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采用“带头人+团队”的人才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带头作用,确定“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关系。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系级教学督导制、听课与评课制等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成长沙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2.4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要对照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企业,整合校内实验资源,构建“两大平台、4个模块”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平台即学校教学实训平台与企业工程实训平台,4个模块即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和创新技能实训,构成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
2.5探索多元的评价方案
我们建立“评价主体多方、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由对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切实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篇4
1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1)宜昌至三峡的数字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施工初期建成的微波通信是当时三峡工地对外通信的唯一手段,为解决大批施工人员进驻工地后的应急通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光纤通信由于受到路由的制约直到1997年大江截流前才建成开通。这是连结三峡工地和宜昌公司总部的两条互为备用的主干通信线路。特别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通信的速率,增加了三峡通信网的容量,而且也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分别在宜昌公司总部和三峡工地建成了总容量近一万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通信系统。各交换机之间统一用数字中继线组网、网内统一编号、直拨通话。并于1997年初与宜昌电信局实现了数字光纤中继联网(DID),专网与公网之间可以直拨呼入、呼出,彻底消除了过去企业网与电信公网之间通信的瓶颈,大大提高了呼通率和通信质量。
(3)建设了800Mhz集群无线通信和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网,从而为三峡工程施工现场构建了一套灵活而快捷的施工调度指挥通信系统。
(4)为适应三峡工程信息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宜昌至三峡的两套155Mbps光纤通信系统(ATM光纤通信为主通道,SDH光纤通信为热备用)和高速ATM数据交换机,实现了三峡工地和宜昌的宽带数据通信。另外在三峡和宜昌两端有近20条分枝光缆延伸至各个信息点,加上前、后方几座办公大楼内的五类结构化布线系统,构成了一个无阻塞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网内连接了800多台计算机,它们之间通过交换式集线器(HUB)能以高达100Mbps的速度进行通信。
(5)通过宜昌公司总部至北京的卫星通信系统将我公司的计算机网与因特网相联,从而使专网内的任何计算机用户除了具有网内通信、查询、共享网内资源功能外还能访问英特网并具有因特网用户的各项功能。卫星通道的速率现在为双向128Kbps(下行192Kbps,上行64Kbps),如需要可以方便地提升至2Mbps(双向)。
2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1)对内对外的电话直拨通信。其中网内通信免费,由于专网连通了宜昌与三峡坝区,故使得三峡对宜昌市的区间通信变为市内通信,不仅大大方便了公司和三峡建设者对内对外的通信联络,而且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一笔可观的通信费(区间通信比市内通信费率要高)。
(2)实现了三峡前、后方800多台计算机的联网,为三峡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先进而可靠的宽带网络支持平台和运行环境。
(3)由我公司与加拿大Moneco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的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已成功地在该网上运行,它作为大型水电工程管理软件其内容包括了三峡工程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工程设计文档资料、施工计划进度、合同文档管理、财务会计、质量安全、大型施工设备以及科研项目的共享信息资源库。它的全面使用不仅节省了工程管理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中体现了三峡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4)在这个宽带数据网上还运行着notes办公事务处理系统,它包含了总公司的公文系统、电子邮件、会议通知和会议纪要、人事档案等内容。该系统在全公司和各参建单位的成功应用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办公效率,得到了普遍地欢迎和好评。
(5)网内每个用户均能通过卫星专线与因特网相连,能以较快的速度上网。享受英特网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电子邮件服务。
(6)申请注册了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域名(),在北京代表处建立了3W服务器和网站主页。可以通过In-ternet网向全世界三峡工程及其相关的各种信息。
3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发新的服务功能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网络带宽在不断展宽,新的应用功能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虽已基本形成,而应用还远未完善。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潜力,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乃至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不仅要继续推广已取得的应用成果,加强系统硬、软件的维护,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而且还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和增值业务。
3.1加强三峡网站的建设管理,使之成为宣传三峡工程的第三大新闻媒体
利用三峡网站在因特网上适时三峡工程的建设成果和与之有关的信息是向全国及全世界宣传三峡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和手段。因为它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覆盖范围广。这是一般报刊杂志所不能比拟的。但现在的三峡网站一是布局设置不太合理,二是管理力量薄弱,所以信息较少,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形式也不够灵活新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建议该网站的日常业务包括信息、资料的采访、编辑和录入,网页制作、更新等划归新闻中心管理,而信息中心则负责网站的技术支持。这样就把三峡工程的报刊、杂志和网站作为三大新闻媒体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一管理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鉴于目前北京和宜昌还没有专用通信线路,故需要在宜昌另建一台3W服务器及相应的连接设备和软件,而将北京的3W服务器作为数据备份。上网内容要作到全面、准确、实时,要定时更新。以增加它的新闻性和可读性,也就增加了宣传效果。
3.2开发专网IP电话业务
IP电话是因特网和电话交换机相结合的—项全新的应用成果。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节省电话费。根据现在的国家政策,在企业专网内部开通IP电话业务是允许的。三峡通信、信息网不仅已与电信公众网联网,而月也已通过吉通网络公司的金桥网与国际瓦联网联通,这为开通IP电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1)1P电话系统在三峡信息网的构成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现有设备配置情况下,为了使我公司和三峡工地的用户都能打IP电话,只需增加少量设备。
(a)电话网关
电话网关是实现IP电话的最关键的设备,通过它把模拟话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变换为可以在因特网上传输的数据包。此外它还能提供路由器功能、优先级别限制功能等。根据不同要求,安装时需对电话网关进行内存升级、更新路由器操作系统IOS.电话网关的联网调试包括设定IP地址、设置H.323网关参数、配置计费命令等。由于IP电话语音数据流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为了防止上网计算机数据流对语音数据流的影响,必需在电话网关上将语音数据流的优先级设置为高于计算器数据流的优先级。
(b)电话网关与电话交换机的接口
电话网关可直接与交换机的数字中继板相接。根据话务量大小可按30路(一块E1板)或60路(两块E1板)数字中继线配置。并在交换机上进行软件设置,定义IP电话的路由号(例如设为“10”),这样用户拨“0”就是通过公用电信网打市话和长途电话,拨“10”就是通过因特网打国内或国际长途电话。当然交换机的计费软件也得进行相应的定义,调整相应IP路由的费率。这样只是在交换机上增加了一条出口路由,故交换机原有的功能完全不受影响。
(c)增加三峡专网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带宽
为了节约上英特网的信号带宽,语音数据要经过数据压缩处理,将每路64K的语音数据压缩为4K左右的数据,因此有30路中继线的IP电话系统需占用128K的上网带宽,且这个通道只用于国际和国内的出中继通话业务,市话和入中继通话仍通过电信公网的中继线进行。总之可以根据经济、适用的原则灵活配置中继线数量和上网带宽。
(2)IP电话经济性分析
由此可见,两者平均价格差为62%,也就是说IP电话话费只为公网话费的38%.根据我公司2000年上半年电话费单统计,国际、国内长途话费为121.5万元(推算全年长途话费是243万元)。如果开通了IP电话业务,则一年少付通信费150万元。扣除因特网信道租费每年为24万元(128K)。则实际每年可节约话费120万元以上。可见它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3.3工地监视实时图像在网上的传输和查阅
前面已经提到,三峡信息网内主干线路传输速率已达155Mbps,不久还将建设622M甚至更快的三峡永久光纤通信网,局网内到桌面速率达100Mbps.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多媒体信号传输的高速数据网络平台。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在网上能够查看的信息较少,另外也还有一些部门的信息资源,例如物资部的散装水泥/粉煤灰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部的公共工程信息系统、工地图像监视系统等未能进入信息主网。如能将这些信息特别是图像信息纳入到公司的主网中,则不仅可以丰富公司信息网的使用功能,提高其使用效率,而且能把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下面主要介绍大坝监视活动图像在网上传输和查看的方案。
现在工地图像监视系统有两套。一套是模拟图像监视系统,已接入有线电视网;另一套是数字图像监视系统,主要用于大型施工机械如塔带机等的安全监视,(当然也可方便地用于大坝浇筑现场监视,将来还可用于船闸闸门及以电站机组运行的监控)。它共有八台摄像机,分别用微波或视频电缆将摄像机的图像信号传输至集中监控室进行图像的模/数变换、压缩、存储、显示。它采用了高性能多媒体监控平台,集高速矩阵切换、硬盘图像存储和防盗报警等功能于一身。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在监控中心显示器上有八个画面,显示八路彩色实时活动图像(可以扩充至16路实时画面)。一点监视八点,并可分别对摄像机进行控制;
(2)中心在监视的同时可硬盘录像和检索回放。基本配置可以记录一周的活动图像信息,增加硬盘容量可记录更长时间的信息;
(3)NT28套件(高速视、音频采集/压缩卡+高速PCI网卡),适用于LAN/WAN中多点对多点的视频监控。支持TCP/IP标准通信协议;
(4)视频采集格式为MPEG-1,视频采集速率256K~3Mbps,具有实时图像变化监测功能,利用画面运动补偿的原理,既能压缩带宽,又不影响画面质量(清晰度);
根据设计要求,该图像监视系统应能具备网上传输功能。只要在网上各计算机内装入多媒体软件就可在办公室计算机上观看施工现场实时活动图像。
篇5
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师资现状,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重点从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利用学校提供的“国内国外访学”机会,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网络工程的先进知识;利用学校提供的“百人工程师计划”,将优秀的教师送入网络工程公司、企业进行实地提高;与地方工厂企业洽谈横向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些培养方式,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2课程设计优化
以往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只是结合书本的知识进行一些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将课程设计的题目进一步调整,使验证性实验只占课程的8%,设计性实验占课程的15%,综合性实验占课程的77%.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将网络工程的课程、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不断交叉融合,使学生对创新实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针对一些优秀的学生还提供了选作课题,将控制工程、机械电子类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3教学方法改进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掌握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采用反转课堂方式,将知识内容以问题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学,在课堂由学生主讲,教师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同时将整个课程制作成幕课,在网络上让学生边学习边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度也各不相同,坚持因材施教,强化对网络工程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全面把握创新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施以侧重点不同的教育引导和培养策略,注重激发网络工程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主体自觉性.通过实践,学生自觉锤炼创新品格,强化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学生投身创新实践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篇6
2.1光纤接入网的应用特点及业务说明
由于光纤接入网的节电接口比较多,而且线路要求一定的长度,信息交换点也比其他接入网要多,相对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火车站的实际应用上,往往光纤机入网技术自动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实际铁路通信的应用过程中,光纤接入网技术的主要业务有两种,其一公用,其二是专用,例如,专用业务有通信、数据专用与一些多媒体业务所组成的,铁路通信业务是指调度专用、区间专用等在内的电话装置,而多媒体业务只包括多媒体会议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的应用。
2.2光纤接入网体统功能
铁路通信系统要具备能满足整条线路固定语音公务通信的要求;使专用通信网、自动电话专用网和公用自动电话网的相互连接要求;调度中心的电话接入;进行标准化信息管理的交换、做好安全、配置、故障和性能等管理,提供接口与通信综合网的连接;实现区间中语音、信息数据、图像等接收,处理和传输,实现统一标准的网络管理。
2.3接入网系统设备安装说明
接入网系统设备安装要根据光纤接入设备的线路及文件设计要求作为安装基础,再按照设计图纸对机架进行装备设计,在侧门设计上要留出一些相对的空间,不要使用计接头设备在配线装备的电缆设计中,并且要使用卡接钳进行操作。在实际的准备过程中要做好地线的承接,以及电阻值的合理性,系统内部的配线要使用隔离片进行隔离,外线端口间一定要使用保安单元格。在光纤加入网技术应用到实际中时,对设备进行充电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单机测试中要对系统音频接入、数据接收、低数据等各接入端口设备进行测试。系统测试要选择网络管理中心的端站作为系统测试的中心测试点,然后每个中间站进行配合调试。
3质量管理
铁路通信工程具有规模大、技术要求复杂、涉及到的专业、学科较多,而且建设所耗费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在实际中每条线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铁路通信工程要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具备成熟的管理模式,相应完善的质量管理能力,确保铁路通信工程的,铁路通信工程决定了铁路线路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安全营运,所以铁路通信工程的质量就成为了重要因素,或者是整个铁路运营的生命。所以必须对质量问题加以重视。要制定合理的质量规划,实施质量进行控制、实施质量保证并对质量管理的目的加以改正。铁路通信工程的质量管理要遵循科学的计划、严格的执行力度、规范的监控原则、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篇7
(3)全面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各项目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使信息在各部门间的传递更加快捷。省去项目人员会面交流的步骤,同时也可以保证所传递信息的及时准确性,从而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4)项目进程中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对相关详细信息实行数据存储数字化,便于存储和使用。在后续的项目进行中可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比对,为后期的运转提供有效依据。
2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步骤
2.1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的建立
在项目信息管理建模前,首先应通过调查全面了解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相关事项,明确开发应用目标,根据调查得到的有效信息包括项目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确定工程项目的整体模块结构,通过连接服务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必要设备实现信息的处理。项目信息管理的建模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建立
工程项目的信息编码,即将项目进行中的各种信息操作步骤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是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便于信息的储存,也方便操作人员理解运用。通过对不同用途类型的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使组织信息结构更加清晰,促使工程项目的进行更加流畅。
2.3项目门户网站的建立
建立项目门户网址即将项目信息汇编后进行分类管理,再以网页的形式清晰的显示出来,是组件信息服务平台的最有效方式。通过能表示项目核心思想的图片、视频等展现项目中的技术优势。项目信息管理能够通过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各种数据和系统进行分类管理,让信息更便于处理和交流,提高信息的流通程度和流通速度,加快工程项目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始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管理,因此对于信息化的全面的认识以及较高的技术水平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一环。只有全面信息化的理念能够渗透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进程,才能保证信息处理的流程高效有序的进行,才能实现良好的信息管理。针对那些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入的员工应加强认识与态度的教育工作,达到项目范围内信息化意识的基本普及。事实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还有利于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3.2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
与信息化管理相吻合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展开,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好的企业文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和的企业文化则会起到抑制甚至阻碍作用。为避免信息化设计与实际管理向分离,建设合适的企业文化对于整个项目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基础上进行的,从而使办公室办公及设备具备自动化。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同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使我国各项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中,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智能化将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联系,促进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趋势,还能够使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增加信息流通的高效性。②网络通信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也尤为重要,通信系统的建立主要以企业为主要核心,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通信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高效化特点将信息进行传送,并且能够通过同一窗口的建立使信息共享,既能够加强联系,使企业内部信息管理高效化运转,还能够节约资金的投入,达到企业的高经济、高效益发展。
篇8
1.2孤立性和局限性存在于建筑工程的管理信息化中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局限性表现为只有部分建筑企业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这些建筑企业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通常局限于企业的局部范围,不能对行业的动态消息进行有效的联合,也不能分析、关联和整合各类别之间的数据。此外,建筑工程管理存在外部和内部之间的信息流动不畅的问题。虽然一些建筑企业已经将局域网建立了起来,但仅仅在施工现场和项目经理部存在信息流动,而局域网在工程项目的其他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信息岛内部可以相互交流,但与岛外的交流仍然不畅。
1.3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狭窄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管理的活动前期,例如招投标过程、预算造价过程以及施工组织设计过程等等。在施工的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等方面都很少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筑施工方对问题的处理缺乏科学性,主要是凭经验处理。与此同时施工管理的活动前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多是基于单机版的应用软件,主要是对计算机数据的处理优势进行利用,具体的网络还未形成,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都无法实现,具有较低的利用率。由于软件开发的单一性以及开发资金不足、缺乏统一规划、重复选题等原因,很多软件都属于重复开发。绝大部分建筑企业还没有实现网上信息、信息交换、招投标和材料选购等。
2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效率的措施
2.1在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效率。施工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工作量,且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信息量庞大,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质量控制的效率,且能够提高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并有效地缩短处理时间。通过质量控制软件还能够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在施工进度控制方面,通过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和网络计划技术就能够对关键的机动时间和工作环节,并以具体施工进度为依据,调整和优化资源和时间,从而灵活地应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由于我国各地区建筑企业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当地政府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对建筑企业引进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鼓励和支持,加大信息技术建设开发力度,并为研发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缩小差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加强对建筑企业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扶持力度,为建筑企业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2.2将应用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起来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项目要涉及较多的参与单位,且具有较多的相关文件、较大的信息量,往往还需要进行国内外的技术合作。这就需要将应用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起来。建筑企业要以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具体特点为依据,将相应的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例如信息收集的自动化、信息存储的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等等。建筑企业的应用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要能够适应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在施工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要将信息化的范围扩大,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电子介质进行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完成建筑企业工作模式的转变。
篇9
分析与讨论
(一)对培养目标的心理预期
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4]比照可以看到,人文、社会科学、人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选项占到了1/5以上,说明在这些方面学生心理预期与国际教育趋势一致。在物质文化日益完善的今天,“人文、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人类文明的象征。在发达国家的土木工程专业里,已经把这部分作为课程重要内容,比如美国麻省理工的土木工程学院就叫做,也有许多相应的课程设置;日本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前三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都将人文、社会、环境列入了培养计划,并有相当多的课程来支持。反观国内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还不充分。其次,学生对经济与法律、国际视野、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通才培养等培养目标的心理预期分别占比17%、16%、15%、1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作为工科学生,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经管类知识的求知欲望也很强烈。在土木建筑行业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优秀的土木界人才必须具备项目预算、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经济与管理类知识。这也说明各大土木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同时,也不能放松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必须系统考虑人文、社会科学、人与环境关系、经济、法律、管理、国际视野等一系列通识类课程的设置。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通才教育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所教学科的范围广、领域宽。原清华校长梅贻琦认为,通才教育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方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生活(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学到,而不能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来习得。具备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大土木提出后,对21世纪高素质土木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软”指标,此外还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评估体系。目前,这些“软”指标确实很难落实贯彻到培养目标中,也难以对实施效果予以客观准确的评价。再次,在学生的主观反馈意见中还提到了行业现状、实践、人格塑造、艺术素养、创新能力与建筑审美,这些能力的塑造也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制定。
(二)对课程设置的心理预期
篇10
结点和链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用于接受信息的两个主要凭借.信息在进行转接和接受访问时要以结点作为保障,结点能够使信息获得相应的接受空间,进而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传输到集中器中,合理化的对信息的接收进行控制.于电子信息工程而言,必须要保证准确及稳定的信息接收必,一旦出现信息的遗漏或是接受延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负担加重.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接受信息时,为了防止泄露信息,一方面要按类型对信息进行区分,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进行加密.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运用多种加密技术,有了这些技术使得信息的接收变得更加完善.以对称加密技术为例,这种技术主要是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私钥加密,经过对明文、密文的推理,借助通信网对接收的信息发送出去,这样在接收信息的全过程中,信息一直处于加密状态,信息的秘密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在垫子信息工程中,信息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既要保障其及时性又要确保准确性。网络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电子信息工程与网络系统连接后,必然会受到来自于网络系统的多种冲击。对信息的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工作,这样的环境下,信息处理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垫子信息工程在处理信息时就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其提供相应的空间,借助防火墙等这样的技术阻挡来自于互联网外部的对于信息的攻击,进而使信息处理的安全性得到保障。防火墙能够快速的识别出来自于互联网外部的攻击行为,对信息处理和恶意攻击进行区分,并对恶意攻击进行阻挡,以保障为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处理信息。除此之外,防火墙还能主动地为处理的信息进行路径的设置,这是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进行的,能够有效的躲避外部信息追踪,为信息的处理提供安全的保证。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一方面能有效的促使信息传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能很好的保障信息接收的秘密性及信息处理的安全性;能够及时的修补出现的安全漏洞,还能够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的备份,避免数据丢失等问题,保证了电子通信工程能够在良好的外部条件下进行,对垫子通信的效果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很好的推动了电子通信工程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电子设备中如何应用计算机网络
篇11
当今世界经济中具有国际或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聚集于某些特定的区域而发展起来。这些优势产业根植于当地独特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文化背景,拥有频繁的知识流动和信息交换,高度的竞争、合作与创新精神,较高的社会信任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了具有较强经济活力、较高就业水平、较强创新和竞争力的产业空间―产业集群。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集群企业网络创新的结果。在集群创新系统中,产业集群和创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业集群为集群企业创新营造了有利环境,并极大提高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保障。集群创新网络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核心创新网络,即集群内部纵向产业链或水平方向的竞争企业和互补企业间知识流动所形成的流动网络。第二层次,辅助创新网络,即集群内同产业或相似产业的公司之间知识的横向流动。第三层次,创新网络,即集群边界以外的经济主体与集群成员发生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包括外地同行、客户、供应商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等。本文以集群核心网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核心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之间是一个互动循环的过程,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产业集群发展又反过来强化企业间的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大。而企业知识溢出,尤其是隐性知识溢出是否存在地理边界?是否是企业空间距离的函数?Keller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研发支出对本国产出的影响,探讨了技术扩散的距离特征,并提出技术知识是地区化而不是全球化的。其原因在于隐性知识主要蕴藏在专家、技术人员的大脑中,隐性知识的交流是弱纽带的,空间距离的接近无疑会加大隐性知识交流的频度,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和流动。以上分析都要求核心创新网络模型能够验证集群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优势。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紧密结合,研究系统反馈结构与行为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对产业集群核心创新网络的知识创新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产业集群在知识创新方面的优越性。
徐乾的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知识对企业绩效起着正向推动作用,企业绩效对知识要素投入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企业知识存量也受到集群企业知识溢出的影响。
本文基于此因果反馈关系分析构建产业集群核心创新网络的系统结构,并使用Vensim软件绘制其企业知识存量流量图(见图1)。
主要方程式如下:
K.K=K.J+DT*(K1.JK+K2.JK)
K1.KL=F1.K*U1
F1.K=B1.J*I1
B1.K=K1*V0
K2.KL=KW.K*m
KW.K=KW.J+DT*K3.JK
K3.KL=F2.K*U2
F2.K=B2.J*I2
B2.K=KW.J*V
模拟结果分析
采用上述模型,对模型中的参数赋值模拟产业集群核心网络与非产业集群的一般企业知识创新对绩效贡献的影响。二者的区别可以用对知识溢出率赋予不同值的方式来表达,本例假定集群企业因隐性知识转移的优越性而拥有较高的知识溢出率,模拟中分别赋予m以0.01和0.02的数值,采用Vensim软件进行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输出曲线如图2、图3所示。
模拟结果表明,从创新网络的角度来看,集群企业相比于非集群企业能取得较好的经营效果,这表明本模型在知识创新网络维度上的适用性。
模型应用建议
本文在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采用SD的方法,通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构建了产业集群核心创新网络知识创新的SD模型,并通过模拟运行验证其适用性。本模型应用时可根据研究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可增减模型变量,也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参量的确定机制(如可以通过Table函数来模拟某些参量随其他变量的动态变化或反映某种正负反馈关系)来达到研究目的。本模型在使用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知识的度量,王瑜对知识度量技术有总结性论述,也可以参阅知识工程方面的有关文献。
参考文献:
1.进.产业集群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12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角色定位;管理协同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44—02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陈佩华(1970—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一、协同创新网络概述
协同创新网络是一种网络组织,它由这样一批人员组成:他们充分利用网络来共享信息、交流思想、协同合作,以实现自我激励和创新,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二、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角色定位
协同创新网络具有很多优点,如沟通便利、协作方便、有利于激发创新等,是比创新小组更高一级的新型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可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优化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促进领导作用的发挥等。协同创新网络由多个集中度高、协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核心小组组成,在成员之间、核心小组之间、成员和核心小组之间都存在着极其紧密的协作和联系。在协同创新网络的外围存在着协同兴趣网络和协同学习网络,这两个网络内部核心小组组内成员有较为紧密的协作和联系,但小组间的联系则比较松散。协同创新网络在一系列协同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1]
从外部体系结构看,协同创新网络是一种创新组织模式,其目的是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其利益相关方包括高校、其他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市场等。高校协同创新网络的一个重要子网络就是高校图书馆系统创新网络,它在高校协同创新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综合服务体系方面。高校图书馆协同网络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高校本身,还包括其他科研机构、企业等同处于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和当今存在的很多形式化严重的图书馆联盟相比,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脚踏实地地开展协同与合作。强烈的自我激励性和共同愿景是高校图书馆的共同特征,以此为基础,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和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之间能够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开放等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最终构建起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组织运行模式。
三、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对于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完善而言意义重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无缝对接,提供服务保障,促进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与开发。仅采购文献信息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才是更重要的环节。建立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之后,缺乏的文献资料可以向协同网络的其他主体索取,也可以通过协同网络体系向其他协同网络寻求帮助。此外,图书馆应该主动为科研团队提供服务,实现嵌入化。
其次,准确、及时地提供市场情报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产业化。例如:可以通过提供科技查新服务促进项目立项的顺利进行;可以提供评价服务、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等,促进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
四、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建构
从冲突到合作的发展是高校系统创新网络构建的必经历程。在组织形态上,最初组织是独立的、松散的,经过逐步发展才能达到密切合作、全面协同的状态;在组织功能上,最初组织主要发挥资源集散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最终发挥支撑协同创新的作用。具体到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建构上,其组织形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独立的多个图书馆、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管理协同、组织协同和战略协同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三条不同路径。
(一)管理协同
基层组织的管理协同对于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实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协同的实现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思想和认识的统一十分重要。要对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还要对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和各级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要积极探索具体实施办法,以实现资源、技术、服务等的共享,建立健全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等工作,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收集、储存和转化,实现对知识的管理,促进协同创新团队成员加强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并对在工作策划组织中、沟通交流过程中、任务安排执行中、经验反思总结中产生的新知识加以有效管理和应用,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提升团队的知识管理水平。要想实现对创新团队知识的高效管理,就要鼓励团队成员亲自参与,并由知识服务人员提供相应服务。例如:知识服务人员可以指导科研人员如何使用知识管理系统,在
参考文献等方面为科研人员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供方便。科研人员平时也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把平时阅读到的好的文献下载、利用知识卡片分类管理和保存、及时录入实验数据等,以方便这些知识的保存和后续使用。除此之外,知识服务人员还可以将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电子版录入到知识管理系统中,以永久保存并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助力。
(二)组织协同
各个协同创新主体从分散走向联合,才能在协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协同的实现是第一步,接下来应该立足于任务项目,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组织文化建设的加强等方法,提高各协同创新主体对协同网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建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式来实现跨校、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此外,在绩效评估和利益分配等问题上,可以采取签署服务协议、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促进协同组织形态的良性发展和协同创新网络的高效运行。[2]
(三)战略协同
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的战略协同阶段十分重要,决定了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该阶段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创建协同创新网络的支撑平台。要根据国家关于高校图书馆优质资源共享的总体规划,为不同等级的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建立支撑平台,以满足国家层面、区域层面、高校层面的文献资源共享。其次,为协同创新网络的建构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保证其有效运作。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在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开放共享、技术开放共享、人员安排、经费支持等方面都应建立起相关机制,以满足各创新主体的不同特点、不同组织管理模式和不同利益诉求。
五、结语
在图书馆数字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系统创新网络的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能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打好基础、开阔思路。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网络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能够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的发展,促进高校系统创新网络的建构。
[
参考文献]
[1]张勤.中美图书馆联盟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
[2]胡昌平,晏浩.知识管理活动创新性研究之协同知识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
篇13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个开放的区域内,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创新单元相互联系和交流,政府宏观引导创新活动的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也是各创新主体自身及与环境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一个复杂适应性社会系统。根据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分为创新主体发育、创新主体互动、创新网络形成和创新系统成熟四个阶段。
(1)创新主体发育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在形成初期其组成要素规模小,且体系不完整,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各创新主体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高等院校在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充分提高自身依托基础研究服务企业的能力。科研院所也要充分提高自身科研实力,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中介机构此时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沟通与链接职能,此时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是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鼓励和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建立和发展。政府在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的同时,应通过财政开支、税收等政策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实施税收优惠。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地方性金融政策,加大对区域公共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投资,优化投资环境,间接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建立合理的创新投入体系,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从而使创新系统逐渐发展到下一阶段。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充分发展及环境系统和辅助系统的建设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2)创新主体互动阶段。随着创新主体的不断完善,区域生产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创新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即创新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因此,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想使自己的科研成果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同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问的联系。这一阶段开始由政府单独推动技术创新逐步转变为向市场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市场作用下进一步加强,中介机构得到较大发展,企业与创新系统的实力得到增强,表现为新产品不断涌现,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改造速度加快,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改善。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市场和政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辅助系统的完善与主体系统的构建是这一阶段的战略重点。
(3)创新网络形成阶段。随着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互动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密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在创新系统中作为创新单元相互联系和交流,这些创新单元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逐渐形成了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网络。中介机构与创新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运行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工作,促使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投入产出结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思想、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产、学、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有利于知识、信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网络。
(4)创新系统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已经充分显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运行良好,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和创新人才都能满足社会需求,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也颇具水平。创新系统的对外输出占有突出份额,此阶段的特征是政府的职能得当,发挥宏观调控、充分激励和鼓励创新的作用,使市场在组织、调整、配置资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2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指标体系建立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不同,其对经济支撑和引领的力度和方式也不同,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也不一样。在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发育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企业等主体规模扩大和资本增加,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积累,经济发展方式以要素积累的驱动为主。在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主体互动阶段,经济发展逐步转变为依靠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主体合作、改善经济运行的结构和质量,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运行的质量改善为主。在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形成阶段,经济发展依靠各创新主体进行知识的整合、密切的合作,充分配置区域内的资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已经形成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合作创新在区域内普遍存在,因此经济发展方式是真正的创新驱动。在区域创新系统成熟阶段,如上所述,这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高级阶段,其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发挥到最大,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已在区域内基本建立,主要依靠知识经济和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为网络驱动。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过程。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和进程。遵循全面性、合理性、动态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我们建立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主体互动、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6个方面设立了20项指标,作为考核和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指标体系。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据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划分为要素驱动、质量驱动、创新驱动、网络驱动四个阶段。根据经验数据,给出了20项指标不同阶段的临界值(见表1)。据此,可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定量判断。
3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定量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