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自我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我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我教育论文

篇1

(三)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影响自我教育一方面由于网络能够极大的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强,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面对网上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容易受到误导并误入歧途。

二、大学生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内容上要本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科技价值观教育。

(一)营造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应该直接或间接的长期提醒大学生科学的运用网络,有节制的使用网络,加强网络的自我约束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运行过程的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文化见解和对热度事件讨论专职管理者积极引导和回应,这样对大学生来说是思想的培育和再造过程,从而达到了“远程”教育的目的,保证网络的有序运行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国家和社会应积极完善网络立法,使网络不道德的行为得到应用的惩治,对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为净化网络德育中的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2

 

从学校教育制度、教学组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自觉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进而完善自我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可以促进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思想进行约束和规范,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所有自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的技能,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生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和控制。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所以语文教学在中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结合自我教育理论机制,造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的启发,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其教学中固定的教学要素,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作者在某种情感下创作的,在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也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在社会、世界这个大环境中人是不可能没有情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情感,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表现,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领悟,是对名言名句的喜爱,然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接受语文思想的感染,进而实现自我教育。

 

(2)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实现表现的各种意识,例如比较意识、思维意识等等。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思考,清楚的认识自己品质,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对自己的行为、思想等进行约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表现,先有自我教育的意识,然后产生自我教育行为,最后获得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表现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教学知识,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输出,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表达,其实是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活动。从学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思想表达中,可以看出这是自我教育实现中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3、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的实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我教育理论机制,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自我教育理论机制实施的策略有:

 

(1)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较差,没有实现教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甚至在语文教学中,使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确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实践,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进行指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留置一些时间,让学生资金安排自己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改变语文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教,而轻视语文教学中的学,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的方法改变。

 

(3)实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保证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采用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无法将自我教育实施到语文教学中,为此需要将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改变,采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公平、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重视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教育理论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篇3

一、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其思维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不断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受到民主平等观的挑战和冲击,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简单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主体成长的实际,关心学生主体成长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样,学校的德育过程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化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改变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看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能力的独立个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等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内部的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自讲自演式

自讲自演活动是一项很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一贯所处的“观众”,“听众”地位,鲜明地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讲自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讲自演式的具体途径很多,既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型宣讲活动,如迎北京奥运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宣传,完全可以让学生出场担任主角,也可以在团队,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就某个校园话题、社会话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讲自演”,如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讨论:十八岁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填写“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再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在师生以及家长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

(二)自学自教式

这里所指的自“学”自“教”,既包括学生学“有字书”,又包括学生学“无字书”,既包括传统的文化载体,也包括现代的网络资源。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首先体现在学生文化涵养的提高过程之中。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尤其是对其课外阅读的内容采取一些清“源头”,引“源头”的措施,搭建“书香校园”之类的活动平台,除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长,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目及网站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组织诸如“修身文章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网页评比活动等,交流彼此的收获,以促进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学生主体自身积极参与构建、优化德育环境的实践。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寒暑假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内组织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等。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不但可让学生增长实际才干,更可推动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中实现和谐发展,塑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想人格。

(三)自励自警式

“自励”包括目标自励和榜样自励等。自我教育离不开目标激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树立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进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样的引领,这种榜样,离学生距离越近,可比性、可学性越强,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越易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榜样的确定,不少学校不少老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比如评选“校园标兵”,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与事件”,评比班内方方面面的“最优”,等等。学生自己选出榜样,自己学习、效仿,不经意间,实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错和纠错。魏书生老师有许多经典的收法。如指导学生“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盏思想的明灯(有针对性地抄录一条座右铭),“犯错误,(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2页)写心理病历”等,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常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四)自娱自乐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天性,与“玩”嫁接在一处,一些时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见成效。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如何让学生“学会休闲”,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治情操,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学校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如开展双休日校园文化广场活动,每周都安排一项“重点活动”:或通俗歌曲大赛或戏曲晚会或英语口语交际或现场书画展示或工艺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赛联谊等。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切由学生“当家”。通过这些活动,闲暇生活可变得充盈起来,校园文化也可因其亮丽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学生”,育德育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自评自议式

如果把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评价要自评他评兼顾,从“德育以促进主体现代性发展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评”与“他评“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自评,而非他评,如组织“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活动,“跟自己说悄悄话”的征文活动。尊重差异,让学生自已规范评优内容,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来参加班内评比,以便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实践活动的总结上,更“重在自评自议,如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见、实习结束后,学生的自评自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见、实习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见、实习中,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3)见、实习中你的突出收获是什么?最大体会是什么?等等。由于总结来自学生的切身体验,所以针对性也强,实效性也大。

以上所罗列的几种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学校德育中较为普遍采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加以完善,补充。

三、学生自我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闭门思过”或“反躬内省”,而应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应把学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与“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发教育”。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着削弱或放弃学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导的作用,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证自我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和壮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队伍,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体共识,才能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成效,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创造积极条件。

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张扬主体自主性的学校德育形式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在新时期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强化其个体责任感,提高其控制个的能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成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功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4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所呈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教育学生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诵读古诗文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搞好语文学有裨益。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通过美文的学习,使情感得以调节,使思想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愤学习。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进行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因为学生评价自己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大,所以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选自《男生贾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们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心中的话,想说的话。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flash《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人间的母爱、父爱。在悠扬的音乐中,我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同学们都觉得有好多话可说,而且说出来的话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就势写作,同学们写的文章非常感人。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当然写出来的质量也高了。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动笔。写随笔是使学生多动笔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写随笔,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反思自己,并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篇5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由本院孕妇学校的医护人员负责对两组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按孕早、中、晚期,分娩期和产褥期5个时期采用QQ流平合孕妇学校分别授课,实施分期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收集孕产妇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QQ号码、末次月经、预产期、家庭住址等一般资料的调查表及孕产妇信息卡(由就诊的孕产妇自愿填写)。由孕妇学校的专职主管护士按上述5个时期创建5组QQ群,并将孕产妇信息录入电脑,按孕产妇分期保存在相应的QQ群中。(2)QQ流平台的内容撰写:由护士长、产科主任及专职主管护士一同编写并审核。将孕产期知识按孕产妇分期发送至5组QQ群中,每周各发送3~4次。内容包括①孕早期(初诊~孕11周):疾病筛查、早期检查、产前诊断、活动与休息、孕早期营养、预防流产及注意事项。②孕中期(孕12~27周):孕中期心理调适、营养及准备、孕期保健、自数胎动、护理、孕中期体操、瑜伽呼吸训练和音乐胎教。③孕晚期(孕28~40周):分娩课、分娩前准备、分娩前征兆、自测胎动、预防早产、分娩方式、无痛分娩技巧和产时保健。④分娩期:孕妇产时保健、产后膳食和产褥期保健。⑤产褥期(产后56d):产褥期保健、母乳喂养方法与技巧、抚触课、新生儿沐浴、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3)QQ群健康教育情况反馈:孕妇学校专职主管护士每月经QQ流平台了解观察组孕产妇及其家属对知识的获取与领会情况。(4)孕妇学校传统健康教育课的安排:①孕妇学校每周星期三上午授课约2h,第1次主讲孕期营养知识;第2次主讲如何识别高危妊娠,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监护;第3次主讲定期产前检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孕期保健,如何进行胎教,并进行保健及心理指导等;第4次主讲分娩先兆、自我监护、住院前准备、分娩经过,以及产程中如何运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和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第5次主讲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注意事项、产后护理及产褥期卫生;第6次主讲母乳喂养、抚触、脐部护理与新生儿淋浴,以及如何观察新生儿和预防接种等常识;第7次主讲孕期与哺乳期中的用药安全;第8次主讲怀孕分娩后如何促进盆底组织的功能恢复。②整个孕期开设8次大课堂,每次2h,授课着重于示教和演示。每2个月重复1次授课内容。并将传统健康教育课堂的开课时间、地点及讲课主题发送至各组QQ群,以便孕产妇及其家属能根据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听课。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围产期健康教育,接受传统健康教育授课,其授课内容、次数与观察组相同。所有孕妇及其家属均可在课堂上现场提问及答疑。

1.2.2评价指标

于产后第8周以后使用本院自行设计的“孕产妇自理能力调查问卷表”,对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取互联网QQ流回访、复诊随访和家访的方式。该问卷经多名专家审阅和修改,其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1、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3。主要内容包括:孕期自我保健知识、孕产期基础知识、围产期自我护理能力、产程自我护理能力、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技巧与方法、产褥期自我护理能力7个内容共计100分,其中孕产期基础知识、新生儿护理及产褥期自我护理能力各20分,孕期自我保健知识、围产期自我护理能力、产程自我护理能力和母乳喂养技巧与方法各10分,调查得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好。共发放调查问卷136份,回收136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QQ群健康教育情况反馈结果

观察组82%的孕产妇及其家属均能上网认真阅读保健知识,13%的孕产妇及其家属只有一人仔细阅读保健知识,5%的孕产妇及其家属上网但未认真阅读或看不懂保健知识。观察组孕产妇及其家属对网络QQ群的重视程度逐月提高,并主动咨询孕产期知识。

2.2两组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各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借助互联网传播知识已成为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QQ流平台,孕产妇既能够及时地获得相应孕期、产褥期所需要的健康知识,也可以提出健康问答,及时与专家沟通交流,解除心中的疑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进入QQ流平台阅读知识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目前国内以初产妇为主,大部分孕产妇都不同程度的缺乏孕产期相关知识,且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求逐渐提高。因此,本院妇产科根据孕产期,将孕早、中、晚期,分娩期,产褥期5个时期的不同保健知识分别在5组QQ流平台中,以指导孕产妇学习相应时期的保健知识,帮助她们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保健意识。该方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操作简单、省时、高效等特点,加大了孕妇学校对相关知识的宣传量和宣传面,孕产妇及其家属可以足不出户就获取孕期、产褥期的保健知识。其主要优点:(1)健康宣教的知识面广,包含了孕早、中、晚期,分娩期和产褥期的健康保健知识,并且通俗易懂;(2)给孕产妇及其家属,特别是孕产妇的配偶发送相应时期的健康教育知识,使他们通过孕期健康教育掌握相应的保健知识,主动督促和陪同孕妇产检;(3)通过QQ流平台本院孕妇学校的开课地点、时间及讲课主题,有利于孕产妇及其家属根据需要和兴趣合理地安排时间选择听课;(4)可通过QQ流平台实现在线交流,孕妇学校的老师可以及时地解答孕产妇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改善、促进及维持人体健康的目的。按孕产期分期进行健康教育,其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性全部讲授。将健康教育内容按孕产期有计划地安排在QQ流平台与孕妇学校的课程中,孕产妇可以根据所处分期接受相应的健康教育,避免被一次性灌输整个孕产期的健康教育内容,使健康教育不再因为孕产妇无法接受全部的信息而流于形式。分期健康教育按照不同的孕产期和不同的健康问题设计相应的宣教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既可以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减少盲目性,又能使孕产妇及其家属更为轻松地逐步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孕产妇的生活质量。此外,通过QQ流平台的互动,可以缩短医护人员与孕产妇家庭的距离,使孕产妇更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绝大多数(82%)孕产妇及其家属均能上网认真阅读保健知识,13%的孕产妇及其家属只有一人仔细阅读保健知识,仅5%的孕产妇及其家属上网但未认真阅读或看不懂保健知识。观察组孕产妇的产期自我护理能力、孕期自我保健知识、产程自我护理能力、产褥期自我护理能力、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及围产期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分期健康教育比常规孕期健康教育的效果好,可促进孕产妇在相应时期保健知识的指导下,提高其自我护理行为。而对照组孕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可能与其对孕期保健教育的重视不够,以及常依赖医务人员和家属的照顾有关。

篇6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例如可以多问几个类似的问题: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呢?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辨别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古诗文所呈现的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要教育学生首先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诵读古诗文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如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对搞好语文学有裨益。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通过美文的学习,使情感得以调节,使思想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愤学习。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进行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因为学生评价自己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大,所以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选自《男生贾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们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心中的话,想说的话。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讲flash《苹果树的故事》,这个故事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人间的母爱、父爱。在悠扬的音乐中,我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同学们都觉得有好多话可说,而且说出来的话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甚至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就势写作,同学们写的文章非常感人。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当然写出来的质量也高了。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多动笔。写随笔是使学生多动笔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写随笔,让学生随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可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反思自己,并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篇7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上课听不懂,学习困难,无法与老师互动,因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笔者将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应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以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从而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定义及分类。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简称SDT)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该理论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当代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关注的是三种人类内在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与自主需求。能力需求指得到各种内外在结果并有效地进行必要的行动的要求;关系需求是与他人建立密切的情感纽带与附属的需求,反映了在情感上与我们生活中重要人物联系的期望;自主需求指个人行动的自我启动及自我调节。需求这一概念为理解一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关联的现象提供了基础,将动机研究置于社会环境,强调人的自我调节、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而社会环境为满足能力、关系、自主的基本心理需求提供了机会。

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是对立的,而是处在一个连续体上)。内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快乐与满足;外在动机指人从事某种行为是为得到某种结果。内在动机强调自愿;外在动机强调被迫。

三、运用自我决定理论激发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学习动机是一个人学习的原动力,而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发手段,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低层向高层转变。在教学中可作如下尝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关系需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会从侧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氛围需要。

创设愉快、和谐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英语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乐于参与创造性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可在教室的左右墙壁上让学生张贴英语谚语,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Tomorrowisanotherday.(明天是新的一天);

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情);Eastandwest,homeis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等,以此来激励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兴趣。另外,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教学生简短易学的英文歌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和句子,而且能够大大增加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帮助学生树立适当具体的学习目标,满足学生的能力需要。

明确而恰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英语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树立近期和远期目标,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满足学生的能力需要。

(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刺激需要。

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石莉,2005)。既然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有如此大的调节作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提供可理解性的学习内容及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适合日后就业需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觉得学起来有趣。

2.倡导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个体与教学环境或教学媒体的互动等。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采用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结对子(pairwork)、小组活动(groupwork)、角色表演(roleplay)讲故事、唱英文歌等组织形式,这些活动形式各有所长,如能有效组织好这些活动,会使英语课堂产生活力,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话式教学中,从而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

3.导入文化因素,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布朗(1994)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内容,注意文化导入,多介绍目的语国家的习俗和风土人情,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良好积极的英语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4.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入网络资源。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的图文并茂,直观灵活、交互性强,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具有情境的真实性,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进行各层次的思考、判断,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和适当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肯定性评价语,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Please”,当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时,应投给期待、鼓励的目光,或说“Don''''tbenervous.”“Takeiteasy.”“Thinkitover,andyou''''llfindtheanswer.”;当学生答错时,说“Nevermind,youmaytryagain.”“Itdoesn''''tmatter.”;当学生回答接近正确时,说“Somethingislikethat.”“Nottoobad.”;回答正确时,说“Good.”“Verygood.”“Excellent.”并表示感谢:“Thankyou.”总之,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鼓励时,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之,学生是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主体,教师在学生智力水平已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应该积极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为学习付出努力,这样,必定会取得不同程度的良性教学效果,使得英语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Brophy,J.著。陆如怡译。激发学习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Meeombs,Barbaral.&Pope,Jame著。伍新春等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篇8

为适应这次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自我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1 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本次课程改革借鉴了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涉及各国普遍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等等。近几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发展深化,促进了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广大教师应重视这些新的思想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1.2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课程意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课程理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章中,肤浅地介绍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概念,导致现在的广大在职教师对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知之甚少。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了解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树立课程本质观,并懂得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

1.3重视从现代文化中汲取广泛的营养

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科学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新兴学科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社会生活常识等,以适应课程设置综合化的需要。

二、优化个性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而且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教师的个性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不断优化自己的个性品质,其中包括: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并愉快地接受自身的职业,热爱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尊重同事,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关心社区建设,协调自身与社区的关系。

教师要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开朗的情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人情感相容,彼此真诚、热情、友好而不是虚伪、自私、冷酷。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

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活动,要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还必须掌握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交往的原理,了解人际交往过程的心理规律,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

篇9

因材施教,创造机会

后进生并不甘于落后,他们希望获得同学尤其是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班主任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有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比如班主任了解到,有一个差生爱看课外书,也常常动笔写文章。出班刊时,班主任就让他写一则“前言”。他很认真地对待这个任务,仅300字的前言,就修改了五六遍。班刊出刊后,这则前言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这位同学感到非常自豪。后来,他振奋精神,调整了学习方向,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渐渐有了起色。

给予温暖,建立信心

有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对这类学生,班主任要从感情上去感化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例如有个学生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差,常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苦恼。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他不吃不喝,独自坐在教室里哭泣,然后上街漫无目的地散步。班干部告诉班主任以后,班主任上街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给他端上了饭菜。班主任对他说:“我不想问你为什么,人是铁,饭是钢,先吃饭。吃完了,你愿意在这里坐,就坐一会儿,不愿意就回寝室休息。”面对班主任的关怀,这位学生眼泪汪汪,在班主任的催促下,他含着泪水,强咽着饭菜,也暗暗下定了决心。吃罢饭后,他与班主任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一番。原来,他父母年事已高,哥哥在外打工。每到周末,他都要回家照顾父母和处理家务。平时在学校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既影响了学习,又没有照顾好家里。

班主任安慰他,并允许他每周星期三晚上回家处理家务,但其余时间要在学校里安心地学习。这个学生非常感动。后来,他重新树立了信心,学习更加刻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完成了三大本数学习题,成绩也提高到了班上的前十名。

班主任要“授人以渔”,交给后进生走出困境的钥匙

1.培养学习兴趣

后进生由于经历了学习上的多次失败,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班主任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走上奋发学习之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多种多样,总的原则是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后进生的性格、爱好和实际水平,采取恰当的方式。例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遇到一个叫费佳的小学生,他的算术成绩很糟糕。为了激发他学习算术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从民间收集了两百多道小故事形式的应用题,把它们编成习题集,供费佳学习。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是要“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而在这惊奇和赞叹之后,跟随而来的正是兴趣。果然,费佳对习题集很感兴趣,后来他成了数学家。

2.制订学习计划

对于处在学习困境中的学生来说,没有比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了。因为学生在困境中会感到无所适从,更缺乏自我约束力。当他们偶有良好的学习愿望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制订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计划要具体,长期、中期、短期目标都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学习的内容、各学科的安排和时间分配合理、科学,使计划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

3.掌握学习方法

篇10

在还是孩子的时候,人们就是通过父母的接纳、肯定、承认、赞美、表扬、鼓励等方式逐渐建立起自我价值感。当人的自我价值感很强的时候,人会表现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现出向上向善的本性;当自我价值为零的时候,人便容易自暴自弃。对处于成长期和敏感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当学生受到周围的肯定时,会感觉到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会持续内化,表现在外的就是自信,如果从周围人身上得不到肯定,便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乃至否定,觉得自己没用,逐渐消沉,对学习也会失去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提出自我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产生自我价值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即人们有对成功追逐的渴望及对失败的回避。在还没有形成独立人格与独立意识的中学时代,外界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基于此,卡文顿将学生分为四类:高趋低避者、低趋高避者、高趋高避者、低趋低避者。本文即从这四类学生出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探寻适合不同特点学生的最佳教学方式。

二、如何教导高趋低避类学生

高趋低避者,又被称为成功定向者,这类学生有极高的自觉性,认为自己就应该是成功的,不担心失败也无畏挫折,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对学习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是最不让老师操心的一类学生。针对这种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学、多看、多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新课改后的7~9年级语文引入了大量课外知识,在每个主题章节后面都有引申阅读,与本章节内容相关又增加了难度,尤其适合这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如七年级上册后的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的书法篇,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带来美的享受与技能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当要求他们认真去读、去体验、去思考,会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一次成功带来的喜悦就会支撑他们不断向前探索、不断有新的突破。

三、如何教导低趋高避类学生

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他们力图得到的不是对成功的追求,而是对失败的避免,一次成绩没考好、一次排名降低,都会迫使他们不断寻找外部原因来为自己开脱,比如生病了、考前没睡好等,而不愿承认失败的原因就在自己,他们始终会找到理由进行自我安慰。在教导这类学生时,教师要尽量避免用直接的语言去刺激,尤其是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加不敢直面自己。其实,这类学生还是很要强有上进心的,适当地引导仍然可以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努力。教师要拿出“春风化雨”的柔情和耐心,除了在平时谈心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之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启发。

四、如何教导高趋高避类学生

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又极易产生动摇。他们往往比较偏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他们做事易冲动,开始热情高涨很快又会泄气。对这类学生,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平和心态,降低对成功或失败的反应。此时,描写理想、信念的文章就派上了用场。《我的信念》里,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论语・为政》里,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让学生在美的教导里慢慢沉淀下来,摆正心态,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五、如何教导低趋低避类学生

篇11

二、现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对德育思想现代化或现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现代德育论》“绪论”和拙文《世界之交论德育现代化建设》中已有阐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到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强调了“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但未拓宽到生态空间考虑,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现代德育不能仅从时间意义上理解,主要应从现时代性质方面理解。“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德育最简捷的表述,也是关于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以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即主体—发展性德育。柯尔伯格继承了杜威发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认知—发展性德育”。相对于无视儿童自己思维方式的传统德育而言,柯氏强调“认知—发展性”把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是德育观上的飞跃。但忽视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问题,“认知—发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现代道德主体,发展的内容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主体—发展性”可以看作是现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体现了现代德育目标要求,即培养21世纪道德主体,促使其德性的现代化发展;2、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亦即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3、体现了现代德育的内在价值,即现代德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可以说,“主体—发展性”集中地表现了现代德育与传统德育的区别。

三、关于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的探讨

党的后,人们对现代德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德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德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王逢贤教授对德育本质属性、德育实体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统论述。德育本质是德育理论的最高问题,多年来的一种观点即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德育与人的关系。然而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德育应在社会、人、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认识。现代德育性质是德育本质在现时代的具体展现。在认识德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方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把德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即始终联系社会与人的发展认识德育,而不是脱离社会与人孤立地就德育论德育。二是动态地即在德育、社会、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分析三者关系,阐明德育现代化问题。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德育发生、发展,德育现代化作综合的动态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们没有把自然生态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这是一个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易连云提交了关于德育生态环境的论文,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社会、自然广阔的背景上思考德育问题,才是更好地体现现代德育思想的。

现代德育功能的探讨,弥补了把德育只看作因变量的局限。关于德育功能,鲁洁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拓宽了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视野。虽然有的学者有不同看法,但是可以促进人们作更深入的探讨,求得更符合科学的认识。

我们把现代德育社会功能概括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是与传统德育社会功能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指出现代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具有先进性、超前性特点。

结合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德育功能的认识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识空间。“今天有识之士都认为世界是一个命运相联系的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全球性”。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当前各国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也表现出各国、各民族的相互合作与相互尊重。应立足于全球来认识现代德育功能问题,为了全球的、全人类的利益,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也为本国、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济,通力合作。所以,现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维护国际和平、合作、团结。

基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德育经济功能的思想也有显著的发展。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实践,使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更为突出。而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也为其提供理论依据。1、德育的经济功能在内容上不是片面地强调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增长,也就是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的增长;2、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德育的经济功能促使人们认识和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益关系;3、德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以新的资源观、发展观,代替原有的资源观、发展观;4、培养经济道德,坚持勤俭建国方针;5、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教育包括德育尤其应注重创新性素质的培育,知识经济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也需要现代德育支撑。

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由对经济功能的认识扩展到对德育生态功能的认识。当然德育生态功能的实践依据是生态环境的现实,主要理论依据是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三步发展的:人——人关系的道德,人——社会关系的道德,人——自然关系的道德。生态伦理学扩大了伦理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德育的范围,从而也扩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围。40年代莱奥波尔出版了《大地伦理学》一书以来,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初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参与编制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生存的道德”,认为“可持续生存道德”是“可持续的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德育的生态功能就在于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正是由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们也纷纷提出关心环境的教育或生态德育的命题。1996年全国德育年会上刘惊铎、王磊提交了《生态德育:世纪之交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论文。

四、关于德育过程思想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对德育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党的十周年时,已作了系统的回顾。由于学者们对过程研究的重视,使有关理论更加系统化、更加深化。关于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的影响与环境影响,德育过程与各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各阶段及运行等等,都作了较前更为深入的探讨。关于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更有很多人作过探讨。但作为德育过程区别于其他各育过程固有的特点,似研究的不够。笔者提出过两方面的区别,一是教育目标上的区别;二是德育与其他各育所依据的规律方面的区别(详见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第八章)。

德育过程在历史上就是存在着的,我们要探讨的是现代德育过程;然而作为客观的德育过程,现代的与历史上的应当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观规律应当有其共同性。探讨所谓现代德育过程,实际上是探讨德育过程在现时代的表现形态或现代性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现代德育过程思想,在德育的现代性特征中有两点是能鲜明体现现代思想的,一是现代德育过程结构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者居高临下,以专制的、强迫的办法,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道德;受教育总是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状态。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引导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双向影响,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二是现代德育的开放性,现代德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相互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这里的所谓外部环境包括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以致国际环境;当然,以德育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还应当包括自然环境。

五、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现代德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依据三维思想品德结构的设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作为德育目标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德育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德育目标上,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着对德育内容、课程、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因此,对德育的探讨极为重要。转贴于

当前“可持续性发展”、“全球本位理论”是认识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社会、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宏观文化结构的基础,德育目标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对未来道德主体的素质要求,在道德与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具有我们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有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应更具现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重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等。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思想道德不断发展。70年代国外便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价值观和衰落的价值观。按E·拉兹洛所述,人们已对19种主流价值观念和信念提出质疑,而有10条新兴起的社会观念;同时人们还面临着政治上绿色趋势等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向未来的道德主体提出了终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是体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S·拉赛克和G·维迪努对现代教育内容的源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变化,社会政治变革,文化变革与科技进步,世界性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动因等。这对我们研究、制定德育内容同样具有参照的价值。袁正光教授关于经济、社会、科技变化所作的概括,更能看出制约现代德育内容的因素:经济,正在发生新的革命,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科技,正在出现新的突破,走向数字化信息时代。

基于现代德育目标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约因素,现代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形成一系列崭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1、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

2、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

3、经济教育,含经济伦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现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此外,还应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进展迅速。

(一)基于对德性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着重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种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学和小学关于主体性德育的课题研究,改变了忽视自我教育,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精神。主体性德育当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韩进之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1983—1987);刘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1990);刘秋梅“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实验研究”(1991)等。近年来提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等。

但不是任何一类“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体性”要求的。只有在主体—发展性思想指导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当作主体德性发展的过程,才是符合现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两类情况:一是姑且称其为“约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类的自我贬损、自我压抑的过程;总是把自己当作教育、改造的对象。这是很难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很难发展其积极的个性道德品质。另一种,我们姑且称之为“发展性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着眼培养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我,约束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对“灌输”问题人们已有共识。当然“灌输”也是一种“德育”型式,不仅是“方法”问题,包括德育(目标)意图、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实践已经向人们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因此重在主体自己的积极活动,包括外部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和内部的观念性活动,着重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魏贤超的关于主体参与大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制度的思想,戚万学的活动道德教育论等,都是从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导性理论。

(三)关于品德测评方面,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卫和肖鸣政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关注现代德育手段的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优越性,但它毕竟是“手段”。不论何种道德价值观都可借助于这些工具进行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效应。1996年的全国德育年会上郭娅玲提交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德育功能问题的论文;麦志强提交了现代文化传播技术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论文。

七、关于德育课程论的重要进展

在以往的教育学论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几乎未见“德育课程”这一术语,较多见到的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这类提法。近几年来使用“德育课程”这个术语的频率日益提高。“德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的研究课题之中。近20年中,我未见专门论述“德育课程”的专著。我第一次见到系统阐发德育课程理论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贤超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几章。1995年魏贤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发表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一文,再次阐明了他对大德育课程体系的见解,以全息论、系统论、现代课程论为指导,他提出了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这一德育课程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在德育课程理论建设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我们的德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备。此后,在笔者主编的《现代德育论》中,设专章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区分“德育课程”和“关于德育课程”的问题。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中,更以较大篇幅系统论述了现代德育课程思想,其中介绍了许多国外德育课程思想理论,更开阔了我们对德育课程的视野。

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范围很广,涉及问题很多,以上是就个人学习中提出的几点看法,因篇幅有限,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没有阐述。本文所涉及的仅是有限的几个方面。

注:

[1]见《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柯尔伯格著,魏贤超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年版。

[3]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易连云:《德育生态环境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6]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第11—12页,第10、76页,第77页。

[7]《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第93页。

[8]王伟立著:《生存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96—97页。

[9]例如1991年朱正威等编著了《环境教育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并在有的学校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我国的环境教育从70年代初的始创阶段到80年代以来的发展阶段,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

篇12

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将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或某个实际问题直接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从而产生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冲动与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课下搜集资料加以综合而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个性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几年,笔者把“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自我管理学导论课的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学者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笔者常常从下述两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1.设置学习“障碍”

平铺直叙的讲课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障碍”。

例如,笔者在讲授“认识自我”这一节内容时,先分析了影响自我发展的36种消极因素,强调了其中的“贪多求快”因素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十分警惕的成长陷阱,连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也不能例外;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因“贪多求快”而推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引发了目前的经营困境为例,提出“假如你是海尔的首席执行官,若你不采用多元化战略,那么你有何良策把海尔做大做强呢?”借此营造一种环境,让学生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寻求最有效的途径,这样既将所学的零散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过程性需要的诱因。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笔者在讲授“包容他人”时,先提出“一个人有知识、有能力,能吃苦耐劳,具有真诚与善良的优秀品质,这样的好人一定会受到单位的重用吗?”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由于受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必然会做出肯定回答,此时教师不妨“泼一下冷水”,回答:“不一定。”学生惊疑之余,势必带着“为什么”的急切心理而去听课、寻求答案。笔者乘势推波助澜,导入新课,从“包容他人”的内涵着手,并结合学生们熟悉的企业Google搜索引擎靠自己“包容他人”的能力,从微软挖走有个性的IT业管理天才李开复而取得成功的事例进行讲述,易于让学生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接受新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由单纯处于知识接受器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成为了获取知识而主动学习的状态,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参与提问

“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注重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意识到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做到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

三、引导学生参与调研

“问题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一般只回答一部分,而故意留下一段“空白”,通过课下作用和分组调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和体会。

为解决课堂上教师留下的“空白”,学生们往往会主动参与、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并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和扩充,并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思索、探求过程中,使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使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此外,他们还学会了如何调查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逐步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为今后的知识摄取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课下自学也活跃了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小碚.试论“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实质及合理运行.教学理论和方法,1994,(2):19.

[2]蔡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中国林业教育,1999,(5):40.

篇13

一、高校社团对开展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1.高校社团能够使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趣味性

由于互联网无形、无界限,因此社团在开展各类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活动时,社团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寻找有关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对相关德育理论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网络道德理念,这样就比传统的教师授课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更具开放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由于社团成员间彼此联系频繁,所以他们会通过qq、电子公告板、e-mail等对有关网络道德内容进行交流,以做到取长补短,而成员间就某一问题的辩论也会引起大家的参与,这样就会催生出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各类三维动画、声音和图像作品,让学生在欢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

2.高校社团的集体性有利于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延伸

高校社团是有一群具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所组成的集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团的存在就意味着这种集体精神的存在,每一位社团成员都在为着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如果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社团活动进行开展,那么社团成员就会认真的组织、策划并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从而扩大此类活动的影响面,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除此之外,具备浓厚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在校园中得到广泛的开展,其辐射效应会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受到网络德育教育的熏陶,并不断的对其进行接受和认同,进而在实现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目标的同时培养了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在通过高校社团促进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进行正确的引导

想要使高校社团更好的发挥出对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的作用,有关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对社团活动和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正确的引导,确保社团活动所蕴含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符合时展和德育工作要求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团活动还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思想内容相对较少,这样就更突出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娱乐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高校社团对于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2.培养社团成员的自主意识

教师在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所采取方法的合理性,避免对其产生干扰,从而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让各类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具有相应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从而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事实证明,给予社团以应有的活动自由,能够让学生产生出自己的思想,使活动变得更加成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作为“网络一代”,网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这一工具是否会引导他们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其进行使用。在网络技术有待提高,网络立法尚不够完善的今天,做好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增强自身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能力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履行有关规范,培养住自觉的道德意志,建立自律自求、自我保护的网络道德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