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过程与方法] 放音乐欣赏。教师教唱歌曲旋律,学生摸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内容。
[重点] 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难点] 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多媒体。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Ⅰ(一个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在寒假里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生:慰问孤寡老人、帮助邻居困难户打扫卫生、在家里学做饭、菜等等)你们过了一个什么样节日?(生:春节)你们在假期里玩得高不高兴呀?(生:高兴,太快乐了。包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你们说说上学好还是在家里好?(抽学生说)想上学吗?(学生回答)。师:又是一年春来到”,你们迎来了新的学期,更有新的学习生活,还有新的学习任务。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去挑战,有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完成?(全班回答)师:是呀,我们感受春日的美好,体验春天蓬勃的朝气。就让我们以歌声一起去同行吧!
Ⅱ(两项准备)学习目标: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内容。
[预习检查]
一、复习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低音和中音)
1. 游戏《鼓上的小米粒》。(分组进行,谁组先完成,谁组评冠军、亚军)
2. 请学生拍一拍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以及2/4拍和3/4拍的强弱规律。(学生各自在自己座位上练习进行)
3. 感受三拍子的韵律,选择合适的方法给歌曲伴奏(《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同时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师提问:观察每小节有多少拍音符?它们分别有些什么音调?你能学着试唱吗?自己试试吧)
二、复习几首有关冬天的歌曲
1. 唱歌曲《堆雪人》。
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2. 欣赏《雪花飞舞》。欣赏提问?
这一首歌曲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Ⅲ(三项活动)自主、合作与展示;
三、歌曲《再见吧,冬天》
问题一:冬天,有些什么特点?(特别冷、有些地方要下雪,树叶都落光了……)
问题二:你能在冬天玩些什么游戏?(冬天,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游戏: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
现在冬天已经渐渐离开我们了,老师要对冬天说一句话:“再见吧,雪花!”;
问题三:1. 你能对冬天说一句话吗?
2. 指名请学生回答;(冬天,雪花漂漂。冬天,白雪皑皑……)
3. 师:一年有多少个季节?(学生回答:一年有四季,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我们要适应每个季节的气候。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有了树,我们的环境更加优美;有了树,我们住的地方空气更加新鲜。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树木。)
4. 听教师范唱歌曲《再见吧,雪花》。
5. 学唱歌曲《再见吧,雪花》。
Ⅳ(四个环节)拓展;三句“冬 ――天”音调,有什么不同?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冬天与春天给你带来了什么样不同的心情?
[作业] 请把《再见吧,冬天》这首歌唱给家长听。
[板书] 《再见吧,冬天》
篇2
2、通过欣赏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
3、了解感受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有更多了解,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聆听不同版本的音乐,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长调音乐背景下欣赏草原风光。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之旅,现在我们要准备出发去往第一站,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二、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1、马头琴的故事
师:一看见内蒙古大草原,我就不禁想起了马头琴悠扬的声音,关于马头琴这件乐器还有一个传说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2、聆听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说了那么多,我都等不及要听听马头琴的声音了,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来自大草原的优美音乐
(说一说音乐表达的情绪)
三、聆听歌曲
1、介绍“嘎达梅林”
这首乐曲叫做《嘎达梅林》,讲述了一个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的故事,“梅林”是他担任的一个职务。嘎达勇于和封建势力做斗争,最后为了民族英勇牺牲。于是人们将这首《嘎达梅林》广为传唱,纪念这位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
2、聆听男低音独唱《嘎达梅林》
我们一起再来完整的听一遍男低音独唱版的《嘎达梅林》
3、师出示乐谱,请生随乐跟唱
4、视唱乐谱
5、请生配合音乐表演舞蹈片段
四、认识新疆
1、请生说一说你知道的新疆
2、聆听女中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新疆物产丰富,又是一年大丰收,新疆人都高兴的唱起歌了。
3、简介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4、请生表演新疆舞蹈
5、聆听合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五、拓展认识
学生介绍少数民族音乐
篇3
1.借助钢琴,进行听觉训练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听觉训练应从听辨音区开始。教师在高音区弹奏旋律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头,中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肚子,低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轻轻跺脚或走起来。当学生能准确地做出反应后就可以加大训练难度,进行两个音区的听辨练习。如教师同时弹奏高、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头;教师同时弹奏中、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肚子;教师同时弹奏高、中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原地一只手轻轻拍头,一只手轻轻拍肚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听辨不同的音区及“双音区”了。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音区听辨可以是一个学生做,也可以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例如: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音区,听到教师弹奏哪个音区,相应的组员做出反应;还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如用大象、小兔子、小鸟等形象来表示不同音区。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觉得有趣,同时帮助他们在不同音区中寻找自己所在的团队,培养分声部意识。
2.借助音响资料,培养多声部听觉
合唱教学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多声部概念。我认为,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多声部听觉,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合唱学习。
首先,教师要精心挑选音响资料作为补充教材供学生聆听,中外优秀合唱团的CD、重唱与重奏作品、巴赫的复调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对器乐类作品的欣赏最好是结合视频进行,例如聆听圣-桑的作品《天鹅》,学生通过画面可以看到竖琴和大提琴两种乐器,再配合聆听音乐,便能更鲜明地感受到两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如果没有视频,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能听到大提琴演奏的主旋律。当然音乐是听觉艺术,这种方法在低年级适用,但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听觉训练的进一步升华,就无须再配合视频欣赏了。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欣赏课教案,对于一些作品,可引导学生关注器乐曲中声部、乐器的配置,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体验不同的声部旋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象》和《调皮的小闹钟》这两首欣赏曲,其共同点是都用固定音型伴奏:《小象》是一首爵士风格的乐曲,一开始的前奏就由固定音型 连续演奏四次之后由弦乐奏出小象蹒跚前行的主题;《调皮的小闹钟》也是在乐曲的一开始由双响筒敲出切分音表现小闹钟。这两个一开始出现的节奏都贯穿乐曲始终。教学中教师可在聆听《小象》前先采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前奏的节奏以及音高;聆听《调皮的小闹钟》前教师先用双响筒按照音乐中的节奏敲击,学生听节奏绕圈走,熟悉固定音型,在学生熟悉了固定音型之后再完整聆听全曲,这样,他们在听觉上就有了多声部的体验。
二、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概念
节奏合奏是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概念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切忌枯燥的操练,培养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在情境中进行节奏合奏训练
由于儿童都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他们很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因此将节奏合奏合理地融入情境中,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理发师》一课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练习:
训练时先分声部进行练习,然后采取从一个声部开始逐渐叠加声部的方式,直至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节奏合奏。
在聆听第二册器乐曲《铁匠波尔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图形谱,分别扮演大师傅手里拿着大锤、小师傅手里拿着小锤打铁的情景:
第一乐段第22小节开始(从前奏算起):
从第二乐段第17小节开始:
第三乐段与第一乐段相同,结束句为:
上述两个例子,学生是在一个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训练的,角色之间相互聆听、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便可较为轻松愉悦地逐步建立起多声部的听觉概念。
2.运用联觉效应,有助于学生节奏合奏的准确性
在节奏合奏中经常会出现互相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情况,使节奏合奏到最后变成了读着不一样的象声词,而节奏却是一样的“齐奏”了。运用联觉效应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练扫除节奏的场景中,我设计了两种节奏:
在训练时,我给两种节奏分别加入两种动作配合练习,教师夸张地拿着扫把大幅度地从左扫到右,嘴巴发出“唰、唰”的声音,请学生模仿。而擦桌子的节奏则指导学生边在桌子上擦,边从嘴巴发出“嚓、嚓、嚓、嚓”的声音。由于动作幅度大小不一,由动觉影响声觉,发出的声音长短自然也不一样,凭借联觉效应就可准确地完成节奏合奏。
3.进行节奏卡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声部的独立性
在学生学习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后,就可以进行节奏卡农训练。节奏卡农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声部间的独立性,不被互相干扰。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卡农训练时首先要注意节奏的排列应疏密结合,也就是说一小节密集,一小节宽松。如: XXXX │X X│XX XX │X- 这样的排列可降低卡农的难度,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反应,提高准确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而且应在学生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比如让学生先拍,教师错后一小节进入,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卡农。在学生明白这一形式后,教师与学生互换,教师先拍,学生后拍,最后将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节奏卡农练习。
三、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
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按照教材中的安排,从三年级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合唱教学。教材中对于合唱的编排十分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二声部轮唱开始到伴唱式、复调式最后到柱式,逐渐加大合唱的难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这个规律,活用教材,在低年级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在学生有了分声部意识和多声部听觉之后,尤其是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节奏卡农这一技巧时,就可以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训练了。
1.轮唱,打开合唱的大门
与节奏卡农一样,轮唱训练要在学生十分熟悉歌曲的情况下进行,并尽可能地创设一种情景。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两只小象》,在学生能很好地唱熟歌曲后,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两只小象,教师手上拿着两只小象,一只在前面走,另一只在一小节后跟进来。这样学生只要跟着他们扮演的那只小象唱,按照歌谱来唱,第一只小象在倒数第二小节反复一次,就能顺利地完成轮唱。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拍皮球》,教师为学生创设体育课拍皮球比赛的场景,学生分成两组围成两个圆圈,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轮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本组的声音抱团,降低其他声部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歌曲都可以进行轮唱,教师选择歌曲时要注意第一和第二声部的和声配置是否合适,如果一首歌曲进行轮唱时有太多不和谐音程,就不适合进行轮唱练习。
2.为歌曲旋律编配二声部伴唱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材中的歌曲,为其编配固定音型的二声部进行合唱训练。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小雨沙沙》:
歌曲唱熟后,进行分角色表演:从第九小节开始,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种子和小雨,配合律动表演进行教学,二声部效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火车开啦》。在学生演唱准确、熟练之后,我加入了汽笛的声音:
挑选音准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火车头,组员当车厢,在教室里进行歌表演,由组长唱表现汽笛声的声部,组员唱原歌曲。
篇4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情景创设要选用能引起孩子好奇心、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如以美丽的故事导入情境、以丰富的画面再现情境、以动感的课件进入情境、以生动的表演体会情境;其次,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综合性的引导下,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中手、脚、脑都动起来。如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大鼓小鼓》,本是让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但在教唱此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唱边加动作,让学生发挥想象去扮演大鼓小鼓,或者让男生表演大鼓女生表演小鼓等。另外,一些课堂活动中所需的道具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让学生手、脚、脑都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手脚协调能力、胆量等。
二、注重人本性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继续带你们到童话世界中遨游,那么今天我们认识的主人公又是谁呢?先来听一段音乐。(放一遍音乐)
师:听完了音乐,谁能告诉我们这首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那你们用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
生:……
(二)教学过程
让同学们拿出手,边拍手边根据歌曲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琴弹奏节拍。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发挥想象,加以语气和表演。
教师弹奏旋律,并让学生根据理解,为每个角色选出能代表其形象特点的音色。
学生基本对旋律和歌词已经很熟悉,合唱歌曲。
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排,并自己动手制作道具。
在上述教案中,让学生听音乐讲出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故事取名,根据理解分角色读歌词,为角色选择音色等都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十分符合奥尔夫人本主义理念。
三、注重即兴性和原本性
“奥尔夫教育理念中的原本性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其不被程式化的教育所破坏。即兴创作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是来自心灵的本能反应,这两者都强调了孩子的天性。原本性需要天性来表现,即兴性需要天性来创造。”而怎样把这两个理念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呢?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就是机械、没有个性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固定的答案与示范,否则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如教《大鹿》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故事取名、为角色选择音色,这些问题教师都不能给出固定答案,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给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篇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练习课也是如此,不能简单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练习。
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同一班级,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目标
教材P66页第2题“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13:00、14:40、15:40、16:00”,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多元的,学生受新授知识的影响首先想到的是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它,但学生列举的速度是有差异的,此时教师在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边列举边观察,会发出铃声的时刻具有怎样的特征?”有了教师的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底线目标达成的基础上马上又能迎接新的挑战。当班级相对很慢的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做完时,不少学生已经对会发出铃声的时刻的特征有所感悟。集体交流时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交流一一列举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孩子会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第二层次交流其他方法,有学生发现几时是奇数时,会在整时和几时40分会发出铃声,几时是偶数时,会在几时20分发出铃声。也有学生说只要把这一时刻与9:00相减求出时间差,时间差是40的倍数,就会发出铃声,反之则不会发出铃声。第二层次的交流是高标要求,并不要求人人都能掌握,对于思维活跃的孩子让他们能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同一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学得更好。
二、同一练习,针对不同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篇6
提问提是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怎么问,我们的目的都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提问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提问的魅力尤为重要!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五课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茉莉花》这首歌曲虽然是新歌教学,但是这首歌曲比较经典,很多学生都会哼唱,比较熟悉,所以,再次来学习的时候,难度比较大,那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提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问题,以奥运会为铺垫,问:奥运会是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世界性的集会,而奥运会的冠军颁奖仪式更是备受关注,那么这么重要的活动的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用的都是《茉莉花》的旋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顿时积极踊跃的举手,告诉我这首歌曲好听,茉莉花象征着纯洁、真诚的中国人……。问题不在多,关键在于起作用,这个问题一提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了,都在积极努力的思考!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欣赏歌剧《图兰朵特》片段的时候,我这样做的,著名的意大利的作曲家普西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特》的时候,也被茉莉花的旋律所吸引,在歌剧中的很多场合都出现了,这个旋律,问:那么这么伟大的音乐家而且是国外的音乐家,在自己的歌剧中都用了茉莉花的旋律,这是为什么?问题一出,孩子都争相回答,说音乐好听,说明影响力大,紧接着我又问:外国人都用我们的音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马上就脱口而出“自豪”。简洁有效的提问,让学生顿时感觉到了《茉莉花》的魅力所在。一种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虽然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但是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高涨。学习歌曲的欲望被重新点燃,学习的效率自然很高!那么显然教学目的也在一种轻松和快乐中达到,这也是音乐课的魅力所在!知识在快乐中渗透!
第二、提问题的难度一定要适中。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提问的难度不一,难度过大,孩子望而生畏,丧失信心,过于简单的提问,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孩子会认为很幼稚,不感兴趣,仍然没有效果。难度过高,会给孩子一种距离感,望而生畏,所以提问的难度把握也很重要,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有自信,愿意参与音乐活动中来,比如,在一年级欣赏《国歌》中,国歌是一首很生硬的歌曲,知识点比较多,和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那么怎样又能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又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在提问的时候,如果这样问:你知道国旗为什么有五颗红星?顿时,几乎没有人会回答,历史离孩子很遥远,所以,在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我们就要避重就轻的选择性提问,降低问题的难度。可以这样问,“你知道我们的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吗?”学生几乎都知道,继续问:“红旗上有几颗星?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有一颗大4颗小”问:“你知道吗?星星的大和小还包含着秘密?”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兴趣大,而且很愿意听老师讲这些知识,同时会记忆深刻!由此可见老师提问的难度显然很重要!
第三、提问要能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这里其实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始终都是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无论是欣赏教学还是歌曲教学,再美好的音乐,时间长了,学生都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适时的提问不仅能紧抓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紧紧处于音乐的世界之中。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紧紧跟着老师思维走,无论怎么问,有时候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思想不集中,那么针对性的提问,加上和蔼的态度,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一种变相的监督,从而使得我们的音乐教学能够深入的进行!
第四、提问要能反馈教学
篇7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有同学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传达出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只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是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例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笔者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活动课《郊游》时,笔者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一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笔者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教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教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与孩子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笔者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自我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但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笔者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他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是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笔者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笔者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笔者就对大家说:“不错吗!”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 X,XX 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笔者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篇8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一)班级管理方面。
1、采用小组积分制的办法来管理学生。我班41个学生,我把他们分成10个小组,根据每组每天的表现给他们积分。每周我都会把各组的积分在班会课上公布,扣分最多的四个组,有两个组打扫教室,两个组打扫卫生区。组长还要写扣分日记,在日记中他们分析自己组扣分多的原因。这样,既助于他们学会反省自己,又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调座位采用轮换制度。在座位问题上,许多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坐前排,为了使家长放心,也为了防止孩子的眼睛近视,本学期,我始终按照两周推磨换一次座位的方法:本周坐一二组的同学,下周坐三四组;本周坐三四组的同学,下周坐五六组;本周坐五六组的同学,下周坐七八组……依次类推。这样,既满足了家长们的心愿,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公平的。
3、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本学期,我带领着全班学生阅读了《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册)《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月亮,生日快乐》《逃家小兔》等10多本课外书。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高涨起来。下学期,我还要继续引领他们阅读更多的书籍。
4、改变了学生放学站队秩序混乱的状况。以前,我们班的孩子放学站队的速度非常缓慢,不是逗留在教室玩耍,就是在校园中你追我打。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本学期我采用让孩子喊口号、背诵儿歌的办法,使这种状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从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起,班长就喊"一二三",全体同学喊"出教室";到了外面,班长喊"四五六",同学们喊"站好队";站好队开始出发时,班长喊"七八九",学生喊"背儿歌"。于是班长起头开始背诵儿歌。每周复习相同的10首,一学期下来,学生把上学期和本学期背诵的所有儿歌都复习够了一遍。
5、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会了《童心舞动》的校园集体舞。下午的第三节课,我们全体学生跟随着大屏幕上出示的视频,一起学习校园集体舞,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看、模仿,终于记住了校园集体舞的所有动作。再加上我请教了教音乐的翟楠楠老师给予指导,现在多数同学能把校园集体舞做了下来。
6、积极响应年级组中的古诗韵律操排练工作。开学初,我们二年级就开始着手排练古诗韵律操。我精心地在我班挑出该方面的人才,在时间上、精神上以及行动上都给予最大的支持。致使古诗韵律操能够顺利地排练,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教学工作方面:
我始终按照语文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响应学校的教学文娱工作,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每项常规检查都得到肯定。
1、做好备课工作。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预先备好课,课前再重新复习一遍教案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备课原则:扣大纲,抓重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能围绕本课时教学目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变换,取其精华,有取有舍;环节齐,有后记等等。
2、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突破重难点,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体现分层教学,各类学生主动地发展。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等。
3、作业布置做到合理,习题精练,有代表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复死板的作业少做,能及时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并做好成绩登记。
4、抓好培优扶差工作。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优扶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效果、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5、加强学生成绩管理,使用好成绩册。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问效果、课前准备等等表现都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进步。通过教学,我所带班级成绩稳中有升,学科学风良好。
二、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学生发展不平衡,我班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篇9
1998年7月,头顶优秀学生会主席、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等令人羡慕的光环,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自豪地站到了三尺讲台上!
“热爱的心”比什么都珍贵
终日扎在孩子堆里,我特别享受。因为我总能在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童年的影子。
童年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两件事情。第一我是院里的“孩子王”,常常带领大院同龄的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花样百出的游戏中我最钟爱的是“当老师”。我不厌其烦地“当老师”,小伙伴们也不厌其烦地配合着“当学生”,我教他们排排队、唱歌、跳舞、数数、画画,我给他们讲故事……一个人的时候,我就自己“当老师”,玩具娃娃“当学生”,我既“当老师”讲课,又代替“学生们”写字,一样玩得不亦乐乎。“当老师”是我童年最美丽的梦;第二便是父亲领着我和弟弟,夏日晚饭后,月下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那是我最初的语文启蒙,是我迷恋语文的起点。五彩斑斓、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为我的人生涂抹了热爱、亲近语文的底色。如果说,我的成长故事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我想,那就是我对儿童,对课堂,对教师职业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正是这样一颗热爱之心,鼓舞着我带着儿时的美好梦想行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
让“课堂”成为修炼场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成为我成长路上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那年,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学校要选拔一名语文教师参加鼓楼区首届新秀杯比赛。当时,我选择的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那时我脑子里整天就想着丑小鸭,读原著,搜集材料,看谁都像丑小鸭!就这么白天想、晚上想、走路想、坐车也想,着魔似的苦苦思索,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试上《丑小鸭》,听课的老师们给了很高的评价,学校当即决定推荐我这节课参赛,结果获奖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正好学校和柘荣县一所小学建立手拉手互助学校,我带着《丑小鸭》去了,整个县城的语文老师都来听课。课后有老师夸赞说:“上《丑小鸭》的老师真是一只振翅高飞的小天鹅啊!”
学区决赛那天,课上到一半,有个孩子突然举手:“我有一个问题,老师!”他问:“老师,那个蛋是鸭蛋还是天鹅蛋?”好家伙!这质疑之后,接下去的课没法上了,学生们围绕“这是一个什么蛋?”展开了近十分钟的自由议论。这十分钟的“意外生成”,让我对课堂有了更加冷静、深入的思考。事情总是一波三折。区里正式比赛,要求必须识字课教学,临赛前三天调整为一年级的《识字5》。有了前车之鉴,这次备课,我更加关注学生。课上完,我获得了鼓楼区首届新秀杯比赛金奖。接下来的公开课一节又一节:2004年,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展示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005年,钱塘小学语文年会交流,公开执教《小音乐家扬科》;2007年,重庆丰都全国现场课,执教《学弈》获得一等奖;2010年参加第六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活动,执教图画书《西雅图酋长的宣言》,获得一等奖,并受邀到现场上课;2011年,公开执教《普罗米修斯》,获得福建省、福州市阅读教学一等奖;2012年执教《尊严》,获得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百多节公开课和讲座的历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创新的渴求。
篇10
一、在预设中蕴藏生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n堂的教学生成奠定基石的,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生成的精彩。课堂有了生成,就会有生命的气息,就会有撼人心魄的感动。但是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求教师通过精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所以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运筹帷幄,临危不乱,决胜千里,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成的环境。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知识的到来。
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北京》课前的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北京吗?
生:没有。
师:能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吗?
生:我在电视里看过,北京很美很大!
师:是呀!我也听说北京这座城市特别美丽,每年都要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老师也特别想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一个免费的北京之旅,看看她到底美在哪里,好不好?
生:好!(特别兴奋)
师:那咱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出发吧。(播放北京美好风光的课件,教师配以激情旁白介绍美好风光,学生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惊叹声。)
……
你看,导入时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谈话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无比向往之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感悟北京的美丽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感悟到了北京的美,学习不仅轻松,而且开课就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做到了有的放矢。在课前老师没有对这一导入环节进行精心预设,那肯定收不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生成、创造就蕴藏在预设中。
二、在质疑中捕捉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质疑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之一,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能做到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质疑,接着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如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教学中,有学生自主质疑:“我们每个人都像生活的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成长。我们像不像叶子?哪些地方像呢?”孩子的话音刚落,老师就把问题的“球”立即踢还给了学生,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了。
生1:是呀!真像,叶子一片片,无数片,我们人一个个,也是无数的。
生2:每一片叶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世间根本找不到,我们人也一样。
生3:无数叶子结成一个整体,我们也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班级就像一棵大树。在教室里的我们每个人就像一片片叶子。
……
对问题的思考,孩子们的想法是多元化的,多么富有个性和童真!生成问题的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在对话中探究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互动、平等的过程,它是对话者之间思想的碰撞、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它不同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学会用心地、真诚地听,努力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以便及时把握生成的精彩瞬间。
如,教学课文《珍珠鸟》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的互相信赖、和谐共处,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小组讨论之后,代表反馈)我会对文字的作者说,您能放了这几只鸟吗?鸟儿们都希望能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不愿意被人关在笼子里受到束缚当,这是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
师:“你可厉害了!对‘笼中养鸟’这个问题竟然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去思考。接下来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吧!”
……
这样一来,把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议论纷纷,争得耳红脖子粗,各抒己见,他们思维的火花得到不断的碰撞,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也得到不断的加深。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得“教学相长”,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
四、在拓展中把握生成
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之下,语文课堂不光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加深情感的体验。语文新课程提倡课堂开放并要充满生命的活力。由于孩子们各自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内容,在拓展体验中把握生成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 “绿蜡笔,画竹子……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老师领着学生们一遍遍读着,细细地品味着,学生们简直欣喜若狂。于是,老师顺势引导他们:“我们也来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笔下就呈现出了:
红蜡笔,画太阳。
蓝蜡笔,画大海。
绿蜡笔,画小树。
要问我们画什么?
画我美丽的好家园。
……
五、在想象中升华生成
培养语言感觉和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是想象力,想象力又是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丰富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精彩生成的基点之一。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诗人,因为儿童时期是最富有梦想的季节,在语文教学中最适宜发挥这一特点。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学习诗歌散文时不能离开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歌时,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看着插图绿叶上的雨滴,展开想象,然后说说“我”为什么要变成雨滴。
生1:雨滴像晶莹透明的珍珠,绿叶像妈妈的怀抱,雨滴睡在妈妈的怀抱里多么舒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