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思政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思政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思政教育

篇1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一)网络思政教育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为主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网络思政教育属于全新的传播方式之一,其重要特点就是新颖性和易于接受性,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传统思政教育属于基础性地位。同时,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思政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实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其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相符合,确保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大学生而言,要使其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网络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规范的价值观念[1]。

(二)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以主要观察和主要解决方式为主网络思政教育,基于网络世界可以实时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情况,如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等。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大学生主要借助辅导员自身对学生的了解来搜集信息,以此来认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等,但是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较被动。而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可以在网络的帮助下,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进入网络空间后,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充分了解,比如寝室关系、学习状况等。基于此,思政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不易发现的心理动态予以关注。网络思政教育所发现的问题,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本质性的探究以后,与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成长背景等密不可分。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赖于现实社会。

(三)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紧密配合现阶段,诸多学生对网络比较依赖,一些学生对电脑游戏比较痴迷,这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是这并不要求全面禁止学生上网。因此,反映出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这已经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2],而在这一问题上,理性教育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对正确规范的网络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同时,通过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开展,如班会等,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生活状况进行真实表述。通过讲述历史进程,并分析社会时事,可以使学生借助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认识和观察社会。借助责任感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努力、负责任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也可以使大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彰显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互动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1.开行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实现了思政教育学习范围的拓展。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将思政理论方面的指导和讲解整合在一起,而且在网络上,还可以下载最新的学习资料。2.个性化。对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很难与因材施教要求相符合,从而不利于贯彻落实思政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也与素质教育要求悬殊。而对于网络思政教育来说[3],可以从学习者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质上,网络思政教育作为学习空间,具有显著的虚拟性特点,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途径,将其传送给教师。基于此,教师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习者的思政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有效指导薄弱化的环节,从而使教育方式与个性化整合在一起。

(二)传统思政教育在体验性方面,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与原材料真实接触在一起,然后自己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学习者在传统思政教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三、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互动策略分析

(一)加强高校思政网站建设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也可以顺应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潮流。但是,现阶段,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统一指导和管理有待改进,而且在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网站时,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也严重缺失。基于此,各个高校必须提高对建设校园思政网站的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网站[4],并加强长远规划建设,将统一领导落实下去,对校内思政教育予以全方位、多角度领域的管理。同时,要充分掌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综合发展模式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网站,为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满足大学生思想和情操方面的培养需求。

篇2

思政教育的网络传播存在着同步与异步的区别,所谓的同步主要是指受众群体接受信息,而异步传播则是受众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因此,如果想思政教育网络传播顺利开展,那么就要促进同步传播以及异步传播的结合,只有两者进行结合,才能为受众群体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网络传播都属于异步传播的范围之内,在异步传播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基本特征,对思政信息进行保存与传播,为受众提供大量的思政信息,从而扩大受众的阅读范围与阅读量。除此之外,网络传播在对思想教育信息进行传播中还为受众提供大量细化的传播方式,比较常见的如网络电视、网络语音等,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政教育具备趣味性以及稳定性。因此可以得知,通过同步与异步传播的结合,可以使受众在选择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使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范围得到扩大。

2信息形式呈现多样化

思政教育在网络传播中可以利用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范围得到扩大,也丰富了思政信息的传播内容,从而促进受众接受到的思政信息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特征,使受众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对思政信息进行接受与了解。除此之外,在思政教育的网络传播中,信息的多样化促进了信息的组合形式,打破了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模式,逐渐实行以视频以及声音为主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的转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政教育的发展范围,更加稳定了思政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内容更具趣味性,真正达到集信息与娱乐为一体的目的。

3信息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地更加快捷、便利。换而言之,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已经完成突破相关限制,并且在传播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实行整体信息的全球化传递。除此之外,由于在思政信息的传播中,不存在地理限制,因此,在各个国家进行互联网的传播,在促进信息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二、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管理的主要措施

1完善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体系

建立控制系统。要建立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中的教育体系以及检查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控制系统发展得更加完善与成熟。除此之外,在建立控制系统期间,要紧抓党政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的网络传播。除此之外,还要在建立与完善教育体系,加强人们的理想信念以及网络道德观念建设,从而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建立激励体系的时候,要使人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还要根据其考核成绩,适当地进行精神以及物质的奖励,从而促进思政教育在网络传播中的发展。在建立监督检查体系中,要加强技术监控以及技术管理,使两者紧密结合,在安全基础上保证其监督系统的发展。建立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在思政教育的网络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思政教育的网络传播与管理,就要对此进行完善。首先,要健全法律体系以及队伍保障体系。在两者的辅助下,可以引导受众群体积极参加相应的管理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整个管理系统的奖惩力度,从而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性、系统性以及目的性的网络传播队伍,促进我国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以及管理的顺利开展。

2完善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规定

在完善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规定中,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网络传播之中,并且在相应的规划管理以及目标考核中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完善管理系统的内部制度,在结合自身特点中,对内部组织进行规划,对规章制度进行更新,除此之外,还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建立相应的制度,比如值勤安排、软件管理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在网络传播中有序进行。

篇3

1.3信息全球性覆盖网络的存在使网络传播过程突破传统传播,实现传播过程无区域限制与时间限制,传播空间无限宽广,将一切对传播造成阻碍的因素最小化处理。互联网从字面意思分析就可得知它是通过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将不同的区域与国籍相连,真正意义上做到全球信息的疏通与资源的共享,通过对网络的利用使得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继承了信息全球性覆盖的特点,让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过程在不同国家与不同种族的受众群体间传播,进一步加快信息传播效率与广泛。

2强化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与管理的途径

2.1强化网络教育传播管理体系,重视机制建立首先应当对调控体系与机制的建立加以重视并进行强化,在强化过程中需要对目前欠缺的体系进行建立,对现有的体系进行完善,同时不忘贯彻党政工团理念,对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管理和协调实施优化。其次,在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中建立保障体系、自律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队伍保障体系以及相应机制。

2.2制定健全的网络传播管理制度,有序开展管理工作对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规程的建设工作进行加强,规程的建设要从始而终贯彻在管理规程建设当中,提升体系建设。要将管理部门的建立工作划分到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实现规划的统一性与责任的有效分配,按照职位等级高低对其进行管理,同时根据思政教育传播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完善机构保障体系。

2.3加强网络技术管理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其目的就是让思政教育的传播形式满足时展,做到与时俱进的整改,在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对其支撑,从而可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传播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强化网络技术管理的起始点可以先从对网络技术的利用开始,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网络进行运用,为受众群体营造一种思政教育与科技并存的效果,并用该效果去吸引受众群体。对宣传途径及宣传方式进行创新,有效利用发达的网络科技,将思政教育传播与声音、影像、光影等技术相结合,让受众群体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思政教育网络传播过程。

篇4

一、 网络对思政教育影响

(一) 网络的开放性、现代性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靠念文件、读报刊、上大课、出板报:有效信息传播缓慢,容量有限,受众面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互联网从基础结构到技术应用都是以开放为特征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其开放的特性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具有开放心态的人,更加倾向于主动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加之网络的版面、容量不受限制,网民不必出门就可查阅、浏览所需信息,这就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良好的思想条件,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二)网络手段的先进性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

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一是沿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或“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受教育者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接受“灌输”,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对学生不论其思想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都采取“齐步走”的模式,难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而网络特有的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使网民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下,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网络的隐匿性使教育者能够了解到网民最真实的想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的放矢,创造了“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针对不同对象的实际来选择、设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比传统模式更好的效果。

(三) 网络文化突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界限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教育对象必须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接受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而互联网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网络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网络的超时空、全天候性、等时共享性、即时播发性和快速传播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经常化,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从而突破了时空界限,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原来教育内容滞后的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

二、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用先进的思想观念主导网络文化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自由、平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弥漫性、渗透性的传播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政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噪音自然比传统传播式要高得多。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将噪音控制在一个最有效的范围,是网络传播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强化主流思想、主流意识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及时过滤和去除各种有害信息,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构,对网络及博客的信息进行评估和监督,以把握德育博客的正确导向,发挥德育网络的最佳效应。

(二)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素质

网络文化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多元化,更重要是体现了人们在思维认识的观点上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放在大学生人性教育的引导上,教会人们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科学方法。未来社会的竞争无疑将会是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最后,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如网络痴迷症、网络癖等心理疾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要。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加强教育者的网络索质培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离不开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更新, 唯有观念与时具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加强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其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网络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但是任何精神活动的进步都是应该以人们思想观念进步为保障的,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担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

[3]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4]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

篇5

民办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网络文化的必要性

网络文化,是社会的新生演变事物,它的出现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很大的便捷,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有很多,除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外,在民办院校这个层面上,它主要起到以下重要的作用,使民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存在的技术基础,意味着新兴的,富有创造力的生产技术运用到了上层建筑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上层建筑,为下一步与学生的交流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多样的传播条件,无所不及的触角,能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思想里,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能接受先进的思想,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思政教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深度教育。要多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互动,答疑,多沟通理解,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向。思想教育教师能及时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使问题解决在初始之中。我们可以在广阔无限的信息库找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整理成学生上课能用的文件,进行广泛宣传,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当然网络不但具有积极作用,而且网络文化还具有一些消极因素对我国民办院校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出现,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民办院校的主导意识形态,也是主导价值观念。但网络文化是一个超民族、超国家、超地域的多元价值体系,它是不分民族国家和种族的。它在丰富学生的精神视野、增添校园文化活力的同时,又让学生面临不知如何选择的多元网络文化,网络上尤其是不健康的思想或言论使一些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文化也对我国民办院校的规章制度进行了颠覆,比如,目前各民办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安全成长和身心不受伤害。比如早操、晚自习、查寝等制度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但对于网络来说,却不受此限制,网络可以把学生通过一根小小的网线连接在一起,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从而打破时空界限,使民办院校的管理难度加大,缺乏管制的部分学生就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虚幻的世界中,根本不去想学习的事,长此以往出现学生不回寝室,不上课,不吃饭的三不现象,对学生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还严重违反了学校纪律,轻者警告,重者开除,对学生身体来说也有严重危害。因此,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过度沉迷网络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办高校的规定因为陈旧不易操作,导致有许多漏洞导致不易执行,这样会阻碍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发展。

应对网络安全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当今人才的竞争,除了文凭、技术水平的竞争,思想教育觉悟和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高度,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还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选拔任用人才创造有利环境。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是所有事务、行为的指南,掌握了先进的思想才不会停滞不前,思想态度正确,才会认真地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进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思想进步总是很快乐的事情,不仅个人,而且集体也是。我们不仅仅要注重个体的发展,还要注意集体的共同发展、促进和提高。要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和氛围对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良好的安全意识对网络文化的安全具有决定作用。要加大网络文化安全的宣传力度,强化师生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把网络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等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样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可以把网络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网络文化安全素养。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掌握查找各种资料和信息的方法,逐步减少学生去网吧的次数和频率,直至不去网吧。大学生是我们加快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在网络这个特殊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广大政治教育者,而且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成为栋梁之才。

作者:王炳晨 韩笑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篇6

0前言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更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互联网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使用,就连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当前,高校算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最广泛的场所之一,高校为了拓展思政教育的发展,正在有效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与创新,逐渐尝试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转向网络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做出进一步的发展。只有深入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才能清楚其所存在问题,从而做出能够充分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对策,并且有效运用到网络思政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新意的网络思政教学方式。

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现状分析

1.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欠缺吸引力

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这一块算是一种新的尝试,网络思政这一新生事物的教育内容应以丰富而全面的方向进行教学。但是,当前的网络思政内容大都处于比较传统的编排与组织中,相对来说过于欠缺个性化,而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最具时尚与前沿的代表,好奇、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他们更愿意追求具备个性化的事物,相对于没有吸引力、缺乏个性的网络思政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原有的网络思政内容差不多都是根据教科书或者党史内的知识引进的,根本没有任何新意,仍旧是与传统的学科一般相差无异,这就很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中去。与毫无任何感彩的网络思政相比,学生更向往去其它网站上关注一些符合自己品味、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过于落后

网络的出现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平等,也大大促进了新的教育方法的产生。虽然,很多高校在教育部门提出高校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后,也已然在这样进行着,课堂上也充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分组辩论等教学方式,但是,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旧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真正对学生学习有效的教育。甚至有时候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或者资料都有可能比教师知道得更早、更多。所以,高校c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填充新知识,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有效利用网络思政教育的相关资源,全面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

2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研究对策

2.1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思政教育网的建设应当全面根据以受教育者展开设计,并且对关于先进的文化内容进行不断的吸收,还需不断探索对思政教育网较切合的新形式,从而才能受到广大受教育者的青睐。此外,思政教育网中不管是版面布局、字体颜色或是插图都应当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爱好作为基础,对思政教育网的主题要明确,并提倡和鼓励在进行思政内容建设时尽量做到以原创的方式进行设计,内容要简洁明确、击中要点、与现实相符,还可适当的转载一些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关注的社会和学校的热点问题与党建图片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得内容更为丰富,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思政内容的品味与层次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对于版块的布局可有效根据内容的重要性或者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定期的排版,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网络思政教育中,全面、充分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2.2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

篇7

一、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现今超过99%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而他们平均每日花在网络通讯设备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网络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抢占网络制高点对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注意,舒缓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全民化普及使得高校围墙“不拆自倒”,它可以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平台开放、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虽然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网络技术也是把双刃剑,绚丽多姿的互联网世界就像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与其带来显著社会效能的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技术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时空的隔阂不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是以面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面对面传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然而随着资源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为的多元化,教师费尽心力准备的资料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轻易获取到相似的资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使得“搜索一代”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错误思想浪潮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匿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难以实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2.对大学生认知造成冲击

信息化环境虽然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但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当今世界,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原始的天然屏障被打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入侵和文化渗透成为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为重要的武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仰仗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输一些不良思潮和西方主义价值观,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弱化大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隐匿性极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现实的落差使得学生形成浮躁情绪,不愿真实面对自我,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3.加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还应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然而由于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大多由思政专业类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构建而成,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极深的领悟,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只能单纯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方面受限于网络应用能力,往往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若高校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和新闻宣传的层面上,显然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了。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策略研究

1.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全民普及的当前,要想从限制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现存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打击和制止,而是考虑如何“转危为机”?现今,虽然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冲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1)巧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双向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把握好网络互动性这一特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媒介来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后,部分学生更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自己的困惑、需求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2)善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多多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政专题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无遏制的网络不良信息的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一是积极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信息和事件;二是实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在发现敏感舆情信息后,高校网络监管小组应迅速给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并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对危险信息进行封锁;三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跟进工作,实时跟进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并对学生进行舆情信息通报,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仅仅只靠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远远是不足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健康,通过构建在线心理辅导栏目,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线的与心理辅导教师交流,帮助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正如上节所言,现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行,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不足。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构建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技能强的综合性思政教育工作团队。(2)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教育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结合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韩国萨德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萨德部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为社会输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高、职业能力高“三高”人才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冲击,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培养出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2]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3-136.

[3]王茹,王宇航,孙任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1-102.

篇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考研的学生也在日益增加,研究生群体在结构上也越来越复杂,思想方面也越来越多元化,在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时,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很关键的问题,这就给现在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在对于网络的使用非常的普遍,使用利用网络平台来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做深入的探索。

作为我过教育体系中最高人才培养,研究生在其学术上的能力是最为主要的。所以对于网络的使用率来说,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信息获取量比普通的本科大学生要多得多。网络在给研究生提供专业知识拓展的同时还会给思想政治观念上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高的挑战,需要使其突破传统,利用网络来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方面的探索,让其成为新的有效的教育体系。

一、构建网络平台的研究生思政教育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体系也要不断的更新,同时网络的信息化也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对研究生进行综合培养的同时,还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纳入到其中,并确定好总体的思路和目标,为其以后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1.加强校园、研究生院及各院网站的建设

校园网站作为学校与学生及社会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其网站的设计及管理都将受到足够的重视,使教师和学生能有效利用校园网站来进行办公、管理、交流与沟通,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网络平台。

2.注重校园BBS论坛的有利引导和无形渗透

BBS论坛的成功建立,使得校园网络平台更加的具有实用性。通过这样极具校园文化氛围的论坛,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在论坛上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能让校方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现在所关注的实时动态等。在BBS论坛中,由于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层上下级关系,所以可以自由无压力的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使思想教育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慢慢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网络思政教育极具针对性,有效性,在进行论坛管理中,交流的内容不能超出社会允许的范围,要使言论合法又自由,同时需要进行实名制的认证管理。现在BBS校园网站已经成为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

3.鼓励上网即时通讯工具及移动信息平台的应用

因为网络的普及,对于网络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移动信息平台的应用也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将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利用起来,比如建立以班级,或系别为主体的微信群,QQ群等,通过这些无距离无时差的交流方式来有意识的进行思政引导,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在如今社会中,手机几乎可以说是人手一部,所以高校建立信息传递移动平台非常的有必要,手机已经成为现在最普及的上网工具,这就给学校在实施网络通讯软件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传递消息及通知事务时,只需要通过群发功能就能准确快速的通知到每位学生,使研究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更加的便利快捷。班级或院系也可以利用各种即时通讯工具,随时随地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能让同学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还能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使其更上一层楼。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及其有效的,通过网络特有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得到了提高。高校就是洞察了网络的这一特征,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来探索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通过网络给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不仅为其学习、科研、生活、工作等需求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融入到网络中,通过长时间无形的引导和教育,使其深入到研究生的思想中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发展中,利用网络对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局面。在现在的教育中,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通过一些工具来进行多方面的实践了,但是想让网络成为思政教育新体系,还需要进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实现。如何使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及演变的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这是需要全体研究生教育者需要进行长久的实践才能得到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谭满媛.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10(04)

篇9

1.2网络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可能

大学生正处于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思政的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就十分重要。网络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极具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因材施教以及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好的共鸣,学生们可以和老师进行平等、民主、自然地交流和讨论,学生们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难解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网络的隐匿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为学生获取知识,宣泄情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场所,在网络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不愉快或是不同想法的事情在网络上真实的表露出来,和陌生的知己共同讨论时事热点,共同探讨自己的想法,教育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使思政教育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

1.3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及时高效。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高效性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无法企及的事情,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第一时间从网上获取最新的资讯,网络能够快速地传递和更新最新的各个方面的消息,节省了获取信息的环节,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这就为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2.1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

大学校园的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行为上的主要内容和方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没有完全普及,还有一部分人是靠报纸或其他的信息传播途径,对于在网络上获得信息的意识还不强,就算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大部分也是娱乐方面的。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用正确的有效的手段引导大学生参与形式健康的网络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相关的领导部门要建立规范和完善的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引导学生们正确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2.2发挥学生骨干及学生党员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在学生这个个体中相对比较优秀,也对学生们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网络行为上也就有着一定的理性和客观性,由于他们的影响力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号召力,与同学交流或讨论时会产生很好的共鸣。每当校园有什么突发事件时学生骨干及学生党员都会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这样就很好地扼制了网络上不实的谣言,也更能澄清事实的经过。

2.3利用网络加强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每一所高校的学生都十分多,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这其中也会存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困难、心理相对不够健康,还有一些沉迷于网络不务正业的特殊群体,他们甚至拿到毕业证都是个问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开导和引导,要对他们重点关注和主动交流。这样的学生在网上浏览的也大部分都是负能量的信息,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他们错误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篇10

2.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素质不高

在当前高校中,能够熟练地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并合理运用的专家非常少。要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水平,同时能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使网络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者时于罔络的参与不足

由于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占用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而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日益增大,使得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加深网络知识。再加上一些领导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很多教师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这就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产生脱节,使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两课”的教学、报告会、座谈会及社会实践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它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化要求。当前,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地运用网络的形式,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照搬上网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灌输”的模式。这种照搬的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没有新鲜感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更多的关注。

5.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跳跃,在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见解。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缺乏必要的监管,一些大学生又缺乏较强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再加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感情和网络的言论所左右,所以在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和缺少必要的网络伦理道德宣传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产生质疑。

二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等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娱乐性及交互性特点,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网上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相交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资队伍、教育主体的适应程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实效。这就要求高校走专业化道路,培养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才”。

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奖惩机制

高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思想。重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网络知识。对于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于在学校网站出现的非法行为,或者以网络教育的名义进行非法行动导致发生恶性事故的,要加大惩处力度。

4.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由于网络教育在师生交往、情感交流和营造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距离问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模式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应多样化并努力遵循学生的网络心理进行教育。迎合学生心理,探究一条切实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

篇11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大学本科的公共必修课,在考取研究生等高等学历的时候,思政教育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帮助学生们掌握自身发展方向,在外界的诱惑以及冲击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并不断加强学生们的自我思想维护意识,从而将更多的外来思潮经过甄别判断后进行吸取。传统的思政教育以案例教育的方式进行,通过教科书讲解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也重新进入了一个阶段,并逐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2 网络时代带来的思潮影响

互联网是网络时代形成的基本标志,信息时代就是大量的信息不断充斥在互联网上。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信息的传播者也同样通过网络的方式将信息到网络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扩大化,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们的基本生活组成部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也能够通过网络的途径实现一定的目的。在读取信息的同时,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网络时代的思潮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其主要的渠道就是对政治以及思想新闻的一种浏览与理解。

现如今,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信息都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广大网友了解到。政治和文化以及时事等方面的信息,最容易触动大学生们。相对之下,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他们对于当前的时事最为关注,反应也最为强烈。一旦发生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发生关系,大学生们就会在思想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困惑和疑问。当这些困惑和疑问无法得到解答的时候,就会造成一定的思想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生们的价值观。

因此,对于网络时代,思潮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思想上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

3 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的重点教育学科,一直开设思政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而道德素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是需要思政教育给予帮助的。传统的思政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抽象体现,表现在对待外界的一种态度。而政治,是一种制度下的体制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学生,首先要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其次就是要对自身的思想有着一种系统的发展方向规划。在遇到思潮和外界的影响的时候,能够通过最正确和稳定的方式去接受和判断,从而正确与积极应对外来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已经慢慢脱离了时展的步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与时俱进的理念,在思政教育方面也应该得到应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形成一种完善的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正确面对外来的事物与思潮。

4 依托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分析

网络时代的思想浪潮非常丰富,在不断接受新鲜的事物以及思想的时候,难免会给大学生造成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影响。网络时代也是信息时代的一大标志,网络时代,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们获取外界资源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上的新闻信息以及负面言论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们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对外界形成一种自然的抵触情绪后者是畏惧心理,极为不利于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和职场工作。因此,在面临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思潮,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及时了解网络的最新思想动态,从而帮助大学生们及时找到观点和答案,避免因为个人困惑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4.1 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

传统的思政教育由于思想相对单一和闭塞,没有过多的时事进行对比分析。教科书的案例相对陈旧乏味,缺乏时代认同感。例如,80年代的案例依然在21世纪进行举例教学,这样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时代感太强,造成很严重的厌学现象。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大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广泛的信息获取平台。那么,大学生们经常浏览互联网信息,接触到很多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更值得去关注,也是最贴近大学生未来生活的。因此,大学生们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解答。因此,对于思政教育而言,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种改变教学形式,扩大知识范围的一种机会。基于网络大事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的建立,能够帮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是存在困惑的问题上,在第一时间得到解答。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在教学课堂上应该能够提前准备一些时事的内容,帮助学生们在遇到时事困惑时,能够将书本的知识点通过时事政治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够扩充思政教育的范围和实效性,更能够改变以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从而建立思政教育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4.2 结合网络思潮给予大学生正确思政教育实践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非常清晰了解到,网络时代带给了思政教育一次非常好的改革机会。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的探索,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

第一,通过互动的方式,给予学生们提问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们把最近的见闻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通过时事来进行知识点的相关阐述,从而加强教学课堂的互动性和效率。

第二,教师通过对近期的时事进行总结,然后以案例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从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对于思政教育而言,依托网络时代的思潮是非常必要的。网络时代的信息非常庞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思政教育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贴近了学生们的生活,让案例不再感觉遥远和具有时代感。

5 结语

网络时代的兴起,逐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要通过时事和政治体制教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并能够拥有健康的思想。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更具有时代气息,能够通过贴近学生们身边的实例进行讲解知识点,保证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让教学课堂更加有意义。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是目前基于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时事观点,了解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篇12

(3)多元社会结构。网络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使得多元价值的声音得以呈现,以多点对多点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解构了原有的单向文化的社会解构,正逐渐转向多元的双向文化的社会结构。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精英话语的垄断,草根力量的崛起,去中心化的多元价值观念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接受个性、注重多元的新媒介思维成为主导。

2去中心化趋势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韦吉锋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的本质,针对网络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的关于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等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网下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概括地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教育主体将特定知识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给教育客体,并从教育客体获得反馈即教育实效。传播态势的变化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变化,本文重点探讨去中心化趋势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环境、内容生成与传播及教育主客体关系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

2.1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去中心化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开放的网络渠道、自由表达的网络平台,将教育内容、教育的形式等选择的主导权由教育主体交付给了教育客体。全球化的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越来越多元,意识多样性受到广泛认同,传统威权的教育环境被打破,强调教育多元、注重教育客体独特需求、更加自由平等的教育环境成为主流。

所谓权威环境,是指在话语关系中说者与听者的关系是自上而下、教育与被教育、说与听的关系,信息呈现的是一幅单向流动的画面。一直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着统一组织、广泛宣导、风格固定,这种方式覆盖面广,普适性强,注重从组织层面出发安排教育内容,较为集中封闭的传授环境能让教育客体迅速接收到教育内容,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教育客体个体化需求的关注,同质化的内容难以满足不同教育客体需求,缺乏教育客体共鸣,难以获得实效。

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去中心化对传统威权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开放的网络环境里,存在海量的知识及价值观念,网络与学校之间形成话语竞争,而网民之间看似平等的话语表达方式更容易获得教育客体的认同,学校及教师灌输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则易引起教育客体反感,当他们可以自主選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校及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则会被严重削弱,由话语中心走向博弈,与去中心化过程紧密相关。

2.2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教育内容生成与传播遭遇主流去中心化危机,所谓主流去中心化,即公众对一段时期内占据主导或中心地位,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关注的,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事件、人物、媒体、思想和生活方式等的质疑和漠视。去中心化趋势具有赋权功能,人们可以自主创建内容、上传分享、寻求互动并不断更新信息,一种情况是基于正确政治导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正向解读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恶搞文化的流行将网络思想政治内容推向娱乐化。在集体狂欢的网络环境中,经过二次创作和加工的恶搞,使主流文化被消解和颠覆,传统经典流于网民戏谑,英雄人物成为调侃搞笑的对象。以革命英雄雷锋为例,雷锋是时展中树立的榜样人物,是乐于助人、刻苦向上的人物象征,在主流社会话语体系中是一个正向符号,其个人形象及精神应该是为当代青年学习和模仿的,然而,经过网民的恶搞加工,具有严肃意义的英雄形象及精神内涵被歪曲和抛弃,成为各种荒诞不羁的表情包和搞笑段子,完全背离雷锋所代表的向善和向上的精神意义。

无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拓展和创新,其中心内容主要围绕提升教育客体思想政治素质、帮助教育客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设,从而营造和构建和谐生活空间乃至和谐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目的政治性,教育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主流去中心化恰恰背离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使得网络思政教育统一公众思想、引导社会舆论及开展对敌斗争等积极功能被削弱,极易造成信仰迷失。

2.3对教育关系的影响

强调多向互动的Web2.0时代,人人皆为传播者,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此环境下,角色定位模糊化,教育主体可以是信息传播者,教育客体亦可称为信息传播者。因此,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模式被打破,教育客体获得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渠道,同时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力,寻求与教育主体平等互动对话,相较于被动倾听,他们更愿意表达。

与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去中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者认为,由于网络存在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扩展,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自主权与主导权,造成了主客体呈现出教育主体去角色化,受教育主体主角化,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与地位的平等性等特征。去中心化增强了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和地位平等性,并成为教育主客体话语博弈的基础,教育主客体问基于公共领域畅所欲言,能够实现自由平等地交往与互动,虽然由于话语权力的差异,目前难以达到完全平等对话,但是,去中心化推动教育主客体问话语互动和博弈的趋势己成为必然。

3应对策略

去中心化趋势注重话语多元,推动传播赋权,强调多向互动,影响并改变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倒逼传统威权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思路,与时俱进,顺应时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推动教育主体重新审视教育环境变化、创新教育内容、重构教育关系。

3.1顺应环境变化,贴近实际思政学习需求

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客体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教育客体间诉求存在较大差异。2017年2月,上海师范大学的《中国大学生情感素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总体发展水平尚好,情感总平均分超过了6分(满分10分)。其中,道德情感和生活情感发展水平较高,但人际、审美、理智情感和情绪智力等相对较低;男女大学生在情感素质方面存在结构性差異。

整齐划一的思政教育已落伍,充分调研教育客体的实际学习需求,有效掌握教育客体特征,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才能将思政工作做到实处、取得实效。去中心化重心倾向于个人层面而非组织层面,更加重视个性化和多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贴近实际,考虑教育客体实际需求,善用网络话语,因势利导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2吸收积极因素,提升思政教育渗透力与引导力

网络内容海量庞杂,充斥着各种思潮,教育客体难免受到网络环境影响,意识形态复杂多变。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一是要通过研判挖掘网络中的积极因素,利用教育客体感兴趣、愿意关注的事件来引导价值取向;二是通过隐性教育,以环境影响、氛围烘托等方式间接感染、熏陶教育客体,使其不知不觉受到渗透和启迪。尽量避免与教育客体多元价值的正面冲突,否则,可能触发教育客体逆反心理,排斥思政教育内容,产生教育反效果。

篇13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今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成功不仅仅在于正确的处理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对社会的责任、认识和贡献,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类全面发展和成功的成功因素,在现今信息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人类的政治思想教育素质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依赖于高素质的人们。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快了信息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今信息化社会必不可少的形式和种类。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和必然要求。

(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要条件。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必要条件包括基本的硬件设施、教育环境、队伍建设和软件开发等多方面,这些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将会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要不就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境脱节,无法有机结合。

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容

(一)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统一部署和规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积极的探索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信息和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满足不同人们实际需求出发,利用网络广阔的资源为人们提供需要,进而不断的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确保设施和网络意识在不同地域、地区和不同部门能够相对的平衡发展。

(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

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候,要根据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据上级的统一要求和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管理和实施方案,确保实施方案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国家大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制定网络信息服务和网站监督制度,加强网络管理工作,开展好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对每一位参与者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每一个人都能受益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机制。

监督是为了方便管理,也是属于管理的其中一部分。在当今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够接触的信息多种多样,良莠不齐,这对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因此,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监督机制是必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利用好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构筑可靠地网络信息防火墙,广泛的调查了解和深刻的总结归纳广大网名的思想动态,建立良好的网路信息反馈制度,从而加强监督与引导的有机结合,发挥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实施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要坚持合法性、全面性和优选性,要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手段,寻找能够达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目标的所有可实施性方案。

(二)科学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