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第三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第二章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
第五条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
第六条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
第七条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章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一条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章待遇与权利
第十三条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第十四条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第五章培养与培训
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
第十八条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篇2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7-0007-04
一、引言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登伯格(Freudenberge)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本身对个体的能力、精力和资源要求过度,而导致的一种崩溃、耗竭状态[1]。教师作为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其倦怠现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20世纪80年代Maslach针对专业助人行业,提出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维度模型,据此编订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2],经过广泛的实证研究,该理论在倦怠的结构及测量方面比较成熟。由于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差异,在进一步的应用中,为适应我国文化背景与多样化需求,修编教师倦怠量表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3-5],均按照学段分类对量表进行修订与完善,能够反映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因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而导致的“衰竭”状态。
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专业的教育职能,其工作是以理解关爱为情感基调的精神劳动[6]。班主任的工作状态既是教育基础,亦是工作内容,与育人效益休戚相关。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班主任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007年杭州市中小学班主任的调查中,仅有42%的现任班主任愿意继续留任,75%的班主任表示“因学校安排”完成班主任工作。与此结论一致,赵玉芳在2003年的研究[7]中发现中学班主任工作倦怠程度显著高于一般教师。有鉴于此,从班主任这一工作岗位本身切入,反映班主任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特殊性,编订符合国情校情的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不仅能为班主任工作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更能适应当前班主任培训与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方法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界定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与描述主要有临床心理、社会心理、组织行为、社会历史[8]等四类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予以解读。为使理论概念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应依据班主任对工作倦怠的理解情况,进行整合与界定。为此,本研究选取杭州市各学段班主任培训班学员作为被试,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包括三道题目。例:“常言‘母爱无私、师爱无疆。’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如此,对班级学生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如爱心、好恶、期许等)。正因为如此,有时,您身边的班主任或您觉得长期和学生在一起,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请您结合切身的感受与体验,谈谈具体表现有哪些。”问卷共发放65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经过归并整理后,发现被试多从“对自己、对人、对事”三对关系中,描述自身的感受与工作状态。该结果与Maslach的三因子结构高度耦合,既全面又各有侧重。从性质与强度的角度分析,该状态一经形成,比较持久与稳固。
故本研究对班主任工作倦怠的界定为:班主任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中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身心疲惫、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身心疲惫反映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感知状况,表现为个体的精力及情绪资源接近衰竭,感觉工作压力巨大、情绪紧张等;“去人性化”反映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即对学生和身边人员(同事及家人)表现出疏远、冷漠与麻木,易怒、易烦躁;“成就感低落”反映个体“对事”的评判与态度,表现出个体在工作中有较强的挫折感,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班主任工作,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并没有什么价值与贡献。
(二)被试
初测被试:在杭州市各学段随机选取班主任106名,发放问卷106份,收到有效问卷102份。正式施测被试:在杭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随机抽取17所学校共448名班主任,发放问卷448份,收到有效问卷406份,男125名,女281名,与实际构成比例相近。其中,小学184名,初中120名,高中(含职校)102名。平均年龄为33.7岁。随机抽取149份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剩余257份作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统计工具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及AMOS7.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差异显著性检验、相关检验、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初始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1.文献综述
以“倦怠”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再以“教师倦怠、量表修编”为内容标准作进一步筛选,获得相关度较高的文章共138篇。重点研读Maslach及Pines的职业倦怠量表,以及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幼儿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内容与条目。
2.半结构性访谈
篇3
左一为作者跟主讲教授合影
2016年5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以"新教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思德专业培训与新教育管理艺术研讨培训班。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知识。全国优秀班主任朱军、韩玲、邢艳、陶红梅四位老师结合各自的工作经历,分门别类的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工作中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四位老师语言诙谐幽默、举例生动形象,感情真挚饱满,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为之动容。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邢艳老师的《守护平凡做幸福的班主任》专题讲座。现将自己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
一、工作中心态最重要
提起班主任工作,老师们多数想到的是辛苦二字。班级内的琐碎事务、家长的期望等诸多压力基本压到班主任的肩膀上,导致有些老师排斥这个岗位,认为做班主任工作使人身心俱疲,但我想这是一个心态问题。要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班主任工作中的苦与乐。
首先,要对工作和生活充满希望,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灵动活泼的孩子,他们的未来" 一切皆有可能",我们要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和对待他们。
其次,要能爱人会爱学生。班主任要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初中生仍然带有天真顽皮的本性却也逐渐萌生理性思维,有时他们会让我们同时看到天使和魔鬼的面孔,让人又爱又恨哭笑不得。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爱。在他们犯错时,班主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对待问题学生,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从良向善,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学生在"亲其师"之后,自然会"信其道",班级的管理工作也将事半功倍。
此外,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应当用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工作中的一切问题,用乐观的情绪感染每一位学生。
二、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做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我们必须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管理班级的水平。首先要向前辈学习,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时常与他们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多看看前辈工作中的优缺点,面对优点"见贤思齐",面对缺点则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次要从书本中学,多读书读好书,学习那些紧跟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后,还要重于实践,将所学管理知识和方法付诸实践,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班级管理特色和教育特色。
三、教育应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
想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班主任的教育和爱,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对班级内全体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在言语上和行动上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心理或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上,多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一味的苛责。尝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多考虑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行为与想法,分析学生问题的性质,尽可能的使用柔和的语言和平和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爱的教育而不是迫于暴力的妥协。除此之外还要多融入学生的课下生活,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四、书写教育的足迹
书写教育的足迹是邢老师重点推荐的教学方法,教育的足迹即教育日志。邢老师提到这样一句话"写一辈子备课笔记的老师未必能成为名师,但坚持写几年的教育日志的老师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发生,教师在面对这些情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迸发出许多灵感产生教育机智。如果我们不加记录便会使这些精彩流失,如果我们将其记录在教育日志中,便可从中发掘出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育日志为我们留下教育实施中的典型事件,以便对自己的教育经历进行梳理,更好地将教育教学反思与今后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也能清晰地找出今后工作中的侧重点。书写教育日记既能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惊奇、喜悦以书写的形式表达出来,也能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的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以立体鲜活的形象呈现出来。多年以后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无形的财富。
在听过邢艳老师的报告后,我反思了自己日常的工作。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更像是扮演着保姆的角色,甚至小到穿衣吃饭的事情都想帮学生包办,唯恐学生不会做或者做不好。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对自己是一种折磨,让自己在最不该产生职业倦怠的年纪产生了些许职业倦怠;对学生也是一种荼毒,让他们形成了依赖他人和懒惰的习惯。这样既不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又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我的机会。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我有时对自己的自己情绪不加控制,严厉的训斥学生或者在集体面前进行批评,自认为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感觉自己在这半年多的班级管理当中所犯的错误用罄竹难书、擢发难数来形容毫不过分。
这次班主任培训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之间的差距,找到了今后班主任工作努力的方向。面对具体细致、琐碎繁杂的班主任工作,我会用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也会在班级建设中大胆放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手,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班级的主体。
篇4
中国基础教育在“纠偏体罚”的风潮里一窝蜂地走向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极端,仿佛谁提“教育惩戒权”就是蓄意谋害。教育真的不需要惩罚吗?按照有关标准,现在的老师只能对违纪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如若学生屡教不改,软硬不吃,老师是拿他没办法的。如果要惩罚学生,不管怎么做,都有可能惹上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嫌,要么就是歧视学生。即使这个学生在学校天天上课睡觉,把学校当成旅馆来去自由,或是打架斗殴引起很大负面影响。曾有权威教育人士这样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很是纳闷:学生教不好是老师之过,那么社会上那么多违法犯罪分子在危害社会,又是谁之过呢?现在的媒体对学校和教育事件的舆论倾向,暗含着社会对学校的评议机制,有时很不利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因为过多的责备,已经使教师不敢“乱说乱动”,因为稍稍弄不好就要坐在被告席上,或者家长狮子口大开,向学校索赔,迫于社会的压力,学校有时也只好违心地处罚教师。这样就造成有的老师怕惹麻烦,怕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对学生放任不管,当老师的都知道,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老师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惩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小部分“捣蛋者”的行为,那么最终受害的是大部分好学生,更是这些“捣蛋者”制造了一些悲剧,如,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去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学生捣乱老师无法上课,学生暴力事件不断,最终使这些学校的“捣蛋者”走进了看守所,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
在当今中小学教育界,“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等,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校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在向教师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该有惩戒。
加上这些年基础教育市场化走向的原因,社会评价机制的偏离,法律界定的模糊不清,企业规则中的“上帝意识”等服务思想和教育理念混为一谈,于是学生的话语权成了真理,批评不得、处罚不得,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结果造成基础教育惩戒权的缺失。使教师在管理学生时无以适从。
二、惩戒的必要性
“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马卡连科
人类文明史是伴随着人类的教育史发展起来的。大概世上有了教育以后,教育便与惩戒相伴而行,同生共存。教育离不开惩戒,正如教育离不开奖励一样。如果说教育是一张纸,那么,惩戒和奖励就是这张纸的正反两面。惩戒和奖励都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在《说文》中,对“惩”字的解释是“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缘于此,甚至有外国学者认为:“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其生命成长是有缺憾的;经历过适当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割不开的联系。客观地说,一个未成年人,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不仅需要家长、学校的鼓励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经受一定的挫折。
有人认为,惩戒教育“不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未成年人年幼,世界观没有形成,认知能力差,辨别真假和是非能力不强,难免有缺点和错误,需要教育工作者正面引导,循循善诱,以心换心。而世界观的形成恰恰是在正面引导和反面惩戒中形成的。但是这种教育并不能免其过失以及由此带来的责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其年龄和身份相匹配的责任意识不能缺失。如,学生毁坏公物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侮辱了他人就应该道歉,考试作弊经教育不改就应该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任意离校出走就应该停课反省,自觉接受处分。这里的惩戒不是侵犯学生的尊严,也不是歧视,更不是要求教师谩骂甚至棍棒体罚学生,而是一种警戒和唤醒,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学生的个性遵从社会的理性,是对学生成长中人格的扶正祛邪,方向引领。教育需要惩戒,只要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惩戒是合理的、惩戒的方式是科学的,在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惩戒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一点,不仅教师要认识到,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只有在保留了适度惩戒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人为将来社会的发展负起责任,才真正能够成为一颗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
因此,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任何把二者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合理
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更有着深刻意义。
三、与惩戒相伴的是规则和爱
众所周知,教育本身就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爱学生,才不会厌弃、藐视学生,才能以慈母之心去关爱、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战胜自我,树立自信,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作为育人者,我们只有充满爱心,认真履行教育职责,恰当使用教育惩戒权,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才能不将其变质为体罚或变相体罚。
惩戒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前提下,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惩戒是让学生在共同的社会规则中,为自己的错误、失误负责。和谐社会是靠法律来规定的,音乐的和谐,它的频率,它的调子要符合严格的规则。不符合规则,就是乱弹琴,不符合规则就是不和谐音,不合律。音乐里面要有音律,舞蹈里面要有韵律。人与人生活的社会里面就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纪律、法律、道德规范准则等。我觉得,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使他们的身心略微感到点痛苦,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正如教育家卢梭指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四、惩戒与体罚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2008年10月27日的例行新闻会上明确的表示:“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我们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的表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要把合理的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区分开”。
那什么叫“惩戒”呢?――惩戒,顾名思义,包括“惩”和“戒”两层含义,“惩”即处罚,是一种手段,“戒”是警告,劝戒以使其改正错误,是这种行为期望达到的目的。一句话,惩戒意味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教育惩戒除了也具备这种统一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但在本质上同期望、激励、表扬等方式一样指向学生的进步。
何谓体罚,我们认为,体罚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打学生,而广义的理解是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分惩戒和体罚:
1.性质不同
教育惩戒是老师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教育惩戒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是处罚,属于批评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学生处罚合理合法。体罚是惩戒中最极端的一种,既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又严重违背教育人道主义根本原则,因而是违法行为。体罚是给予学生身体的痛苦或疲劳的惩罚或者是剥夺学生应有的权利,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
2.师生地位的不同
惩戒强调师生平等,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戒是给予对社会规则、校规校纪的尊重,惩戒是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应负的责任。而体罚中师生的地位显然是不平等的。
3.程序不同
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和规范,并做到公开、公正。程序是为了保护个体免受专断或非法的管理行为受侵害而设定的一种保护措施,它要求惩戒程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作出决定的步骤和手段要公平,特别是作出诸如停学、留察、劝退、开除等较为严重的惩戒决定时,要尽一切可能使过程公开、透明,真正做到过程民主、决策科学。一般情况下,体罚的决定往往由教师个人而不是学校在学生发生过失的第一时间仓促做出并实行的,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和偶然性。由于体罚缺乏施罚权威和依据,极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抗,引起纠纷以致酿成祸端,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4.结果不同
体罚与惩戒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戒权,也应该合理利用惩戒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掌握惩戒的“度”,合理的惩戒是教育,不合理的惩戒就是体罚。超越一定的“度”,合理的惩戒也会变成体罚,因为,它伤害了学生,而不是教育了学生。
5.动机和目的不同
体罚是一种带有发泄性的恶意的责罚。其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发泄私愤,而不是教育学生。因此它对学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惩戒,其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道理,改正错误,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的错误言行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果再微观地考察施罚主体,我们还会发现,体罚的效果总会表现为对施罚者或多或少的心理抚慰,即平复教师的心理失衡常常是施罚的直接乃至重要动机。这样,就难免使体罚成为满足个人快意或私欲的途径。从这种角度,体罚很容易演绎成教师冲动情绪的宣泄。
6.惩戒的真谛在于爱的感动,是一种爱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善意的教育方式,是适度的责罚。
由于惩戒的特殊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适时性策略。有些问题,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需要给他们留一定的思考余地,就要用冷处理。如与社会闲杂人员结交朋友需要冷处理。像学生旷课、打群架这类简单思维的错误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恶果的违纪行为就得热处理。
适度性策略。对学生的惩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身心状况、违纪的原因、错误的性质、违规的行为达到的可惩罚程度。
理解与宽容的策略。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是非观念还差,自控能力还弱,在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尤其对屡教屡犯的学生,教师在心里要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在处理时不要斤斤计较。
激励性策略。实施惩罚教育不能认为犯错误的学生一无是处,在错误的行为中也得辩证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
篇5
0011-01
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但纵观农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及工作现状,仍有许多不容乐观的地方,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在农村学校班主任一般由主科教师兼任,他们除了课程负担外,既要时刻担心学生的安全、卫生等问题,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组织班级活动,负责班级日常管理,接受家长来访等。因为工作量大,班主任往往是学校里最早到校、最晚离校的人,甚至有时候遇到突发事件还会使工作压力倍增。
而现在农村小学调皮生、留守儿童较多,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再加上营养餐计划实施与校点撤并等导致学校的工勤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班主任变相地成了学生的“保姆”,工作量变大,管理起来也更有难度。同时,随着农村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稍有不当,或学生稍有点事,一些家长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就闹到学校去,找班主任兴师问罪。出于以上种种原因考虑,很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另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的压力居各种行业第二,仅次于警察。
二是报酬低,奖励力度不大。在我们当地,班主任津贴只有几十元,这份报酬与班主任付出和承担的责任无法相比,严重挫伤了一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有调查表明,近30%的教师乐意当班主任,30%无所谓,近40%的教师不愿当班主任。
三是部分班主任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工作方法和工作责任心,缺乏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班主任工作大多由学校安排,其结果是有些教师不愿做,有些不会做,有些不宜做。不情愿做班主任的教师往往不会主动学习,不注重提高自己,这就制约了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村小学,教师们由于班主任工作事务繁多,加之积极性不高,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一些现代班级管理理论,他们的班主任经验多数是采取“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只求学生平安无事就行,对于班级管理方法和理念不去开拓创新,方法简单,甚至粗暴。
一些学校只重视班主任的使用而不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对于如何组织班主任系统地学习班级管理理论、外出考察学习等没有建立相关制度。由于学校平时只注重向班主任提要求、布置任务,而对班主任在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很少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甚至当出现问题时学校还把责任都推到班主任身上,这就导致班主任普遍形成这样的心理:干得好,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干不好,却成了众矢之的。这些都使班主任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要改变上述现状,让班主任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适当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上级主管部门应按要求配齐相关工勤人员,对于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当酌情减少其教学工作量,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班级。例如,随着营养餐计划实施、校点撤并力度的加大,我们当地学校中食宿管理缺员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些工作量都转嫁到班主任和教师的头上。就拿我县某村级学校来说吧,学校有男女内宿生却没有一个女老师,人员配备不齐给女生的住宿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此外,许多班主任因为工作负担繁重而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处于疲惫状态,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能够健康地生活,积极地学习,快乐地工作;应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去”观摩交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篇6
二、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各项目标的实现以及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班主任的组织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班级组织的建立和健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起班级组织,同时通过讨论形成班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以及班级日常工作的运作方式。比如:记班级日志,维护课堂纪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采取什么办法,以及班级活动的开展等都做了一一明确的规定。其次想方设法注意锻炼培养班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树立他们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和权威,最终实现班级学生的自治。这样下来,班主任在与不在,班级工作都一样,照常开展,效果很好。
2、做好班级工作,组织管理是个重要环节。但协调工作更能起到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协调往往能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在这方面,我把如何走进学生心灵作为我开展协调工作的最佳突破口。处理好任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班内各方面情况,不断调整班级工作,使师生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认识上,努力方向上高度统一,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协调达到了协作,增强了各自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也使我们班主任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得到了解脱,也使我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圣人非异也,而善驾驭于物也”的感觉。
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健全的价格魅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班主任是班级的一面旗帜,是学生心目中最具权威和价格魅力的风范,对学生能起到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健全的价格魅力基础上的。
首先,班主任作为任课教师中的一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必须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教师。
其次,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否则驾驭不了整个班级的工作。
再者,班主任一定要有健全的价格魅力,一方面要为人师表,表里如一,要诚信,能善于理解和帮助他人,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民主管理班级的理念,要以人为本,能关爱学生,关爱学生现在,关爱学生将来,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要把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班级理念,贯穿日常班级工作中,这样的班主任才能令学生信任,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
四、班主任随想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当班主任很累,事情很多,有的时候还会很心烦,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当你走上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当你看到你的学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变,当你被学生围着快乐的谈笑,当学生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你,孩子变了,变的懂事听话了…… 那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
班主任要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无论是服装还是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你得到的将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工作着是美丽的!
篇7
一、现状分析
农村中小学虽在农村,但管理越来越完善,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如果管理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和谐。农村随着教学点撤销与合并,学生集中到镇所在地上学,而现在的学生娇惯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再加上留守学生变多,管理起来难度大,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尽早把班级管理起来,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好学习成绩做严师是不够的,还要抓好生活做慈母。
二、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农村中小学尤为重要,一些同学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忙于生意或整天种地,对孩子缺乏关爱,孩子属于完全的“自由成长”,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失职,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
、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过十一年的班主任,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包含在着惊喜当中的是他们巨大的进步。
三、正确对待学生犯错
作为教师,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是完美的,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及我们的努力方向而已,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但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应该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但是宽容并不是纵容放任的自流,并不是缺乏必要的批评和指导。错应该分大小,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或严厉的批评或循循善诱的指导,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容易陷入迷茫,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极端。作为老师我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过分苛求,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所以切记不要以爱的名义让孩子的身心受伤。
四、要严爱相济、恩威并重
严师出高徒,爱心固然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现在带的班级我已连续任了四年的班主任,每一位同学深深的感受到我是多么严格,但没有一个人责怪我,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这种严爱相济的好处,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连年被评为模范班集体。
五、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创设情境,增强集体荣誉感
农村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资源的短缺,开展的集体活动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各项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我们确实借助学校团委、少先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画竞赛、作文大赛、猜谜大赛、拔河比赛、文艺汇演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懂得合作、帮助等优秀品质,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
篇8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以及全体任课教师的协调者,更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导师。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赋予班主任角色新的内涵。研究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新特点,正确定位、准确把握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对做好班主任工作大有裨益。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一个地位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建设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班集体是每一位班主任的追求和工作动力。中小学班主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要始终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树立全面发展和人人成才的思想,要有多样化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加强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围绕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对中小学生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及安全防范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培养学生形成正直的秉性和良好的修养,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引导他们从小拥有善心、树立善念、实践善行、积善成德,让学生懂得感恩,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
二、保证一个关系
新n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要牢固树立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拥有健康的心理,以高尚的师德和挚爱的情感,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构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应该学会与学生沟通,成为伴他成长的引路者和解惑人。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与生活的快乐,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特别要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班主任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成长经历,倾听学生的心声,体察他们的心态,鼓励学生乐于与班主任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班主任必须尊重、相信自己的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会做人做事,自觉融入社会。教育过程实际上是被教育者的人格完善过程,这种完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自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所以,班主任要用渊博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宽广的胸怀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折服学生、以榜样的示范影响学生。中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在讲授自己所担任的课程科目时实施课程育人,还要通过班会、各类活动和对学生的帮扶等活动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篇9
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辛勤工作在育人第一线,而享受的班主任津贴一直是按照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教计字[1979]489号)规定的标准。津贴标准低,已经远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自2009年起,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这次出台的《规定》第十五条要求将“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篇10
一、最大限度的放宽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寻找轻松和快乐
目前,由于校际之间存在着激烈而微妙的竞争,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单一的强调学生的成绩,而轻视了学生在平时的养成教育,成为影响学生自我发展的障碍,学生在浓重的、紧张的学习气氛中,显得空虚和无奈。班主任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俨然一个全职的保姆,对学生管得太死,管得太严,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疲惫。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中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特点,学生在班主任的百般“呵护”下,走不出狭小的、封闭的空间,无法释放自我,要么事事顺着意思强迫自己去适应教师的管理;要么就叛逆,与教师的意向走向反面,事事与教师“对立”,这一点在农村中学中最为普遍,原因是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造成内心的反向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容易造成班级管理的无序化,由此一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学得过于紧张、苦、累;而班主任在管理中也显得疲备不堪。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健康、有益的发展。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去自我把握,自主成长,教师在管理中做到有张有弛、严而不厉、严而有格,尽可能的包容学生的缺点,尽量的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不是事事都参与管理。班主任教师只有充分的相信学生,学生才会懂得理解教师的工作,才会在学习中获得轻松和快乐。
二、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实际上,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效果比教师的管理要自由一些,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年龄上在一个层次上,容易沟通;而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却缺乏年代的共性,与学生有代沟,这虽然能用时间和爱心去融合,但是要想学生把心交给对方,他们可能会去找最要好的同学朋友。在现实教育中,许多班级设置的各个工作岗位形同虚设:班长的主要任务仅仅就是打打考勤,喊声“起立”;科代表的任务就仅仅是收发作业本;文娱委员的任务就是音乐课堂上给同学们起个唱歌的头,如此而已。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应该还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实际上,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相信“三个臭皮匠,顶得一个诸葛亮”,教师应该多召开班委会议,对班干成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培训和指导,教给他们如何去协调矛盾,如何在平时去关心、帮助其他同学,要让班干部在同学当中树立起应有的威信,这样,班干部的角色就不仅仅是同学心目中的“打小报告”的讨厌的人。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活动,调节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让班干部组织一次野游活动,自由组织一场演讲比赛等等,充分发挥班干部各自的特长,这样,就容易使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产生敬佩和肯定。只要班干部各显其能,各尽其责,班主任的工作就会轻松、得心应手。
三、注重家访工作
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家访工作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用不作当真,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家访工作就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工作检查,原因一是农村学生的家庭住址一般离学校都比较远;二是一些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家访工作不配合;三是班主任的工作相对其他教师来说要繁忙一些。这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了家访工作的有效开展,或者就是这样的情况:班主任教师只对学习好的和差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家访,家访的面不广。家访工作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一定要多采取措施,搞好家访工作,应该多渠道多形式,要有目的性地去家访,教师对家长的语言要和气,对学生的评价要公正、客观,特别是对“问题生”的家访,说话就要具有艺术性,多一些鼓励语言,少一点批评教育,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只不过就是会“告状”的教师,对下一次的家访制造困难。家访工作进行得好,有时比仅仅在课堂上的教条要有效得多,成功得多。
四、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协同配合作用
有些班主任,自认为自己可以把班级管理得好,忽略了其他科任教师的作用,于是,在班级管理方面,其他科任教师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上好自己的那堂课就行了。实际上,我们一个人的眼睛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一个人考虑的问题更是有限,科任教师的协同配合,实际上,就是给班主任教师,找了“第三只眼”,原因很简单:一个班主任一个星期在班上活动的时间最多占三分之一,那三分之二的时间就在其他教师的手里,也就是说,一个班主任如果只是孤军作战,那么,他一个星期在班上观察到的现象只有三分之一,大部分的情况还在其他科任教师的手里。因此,班主任教师要经常与科任教师取得联系,同时也要自觉和不自觉的告诉其他科任教师:你也是本班管理者之一,在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你有责任有义务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要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第三只眼”的作用,经常和科任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在该科任教师的教学时间里的表现和成绩。
五、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思想德育教育
篇11
在班主任与学生首次接触时,双方相互观察比较仔细,注意比较集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师生的信赖程度和交往深度与第一印象有直接关系。但第一印象只能作为对人知觉的起点,而不能作为终点。也就是说,初次接触,师生不可能互相作出全面的评价,难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第一印象常常会在班主任的心里固定下来,形成心理定势,成为以后对待这个学生的主要依据,使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如有位年轻班主任,开学初发现某学生在书桌桌面上涂写,就始终认为该生不爱护公物。克服“首因效应”的办法是,不以貌取人,不凭印象下结论,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马太效应”及预防
“马太效应”源于《马太福音》,原意是让富有的更富有,让贫穷的更贫穷。由于人们的期望和积极的情感反应,会使所期望的对象向更符合期望者期望的方向发展,即对对象有激励和鼓舞作用。
这一心理偏差可能由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引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迷恋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女神像,他的深情期望果真将雕像激活成人,他如愿以偿地和女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说明:教师的期望足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并产生神奇性教育效果。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这种现象也时常发生,如“好学生”处处受到优待,而“后进生”往往丧失许多机会和条件。克服的办法是,应以“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为指导思想,不以标准化测试的成绩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每个学生每一方面的充分发展为评价基础。班主任工作以尊重和热爱学生为核心,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持续地发展。
(三)“晕轮效应”及预防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月晕出现时,我们在月晕的扩展、遮挡下常常看不清月亮。照像时,镜头进光太多,主体影像会出现晕轮,主体反而变得模糊不清。晕轮效应是指由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到对其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极易导致个人偏见。如对某一学生有好感,觉得他一切都好,否则,觉得他一无是处。这种以某一方面优点(或缺点)代替全部优点(或缺点)的倾向,在班主任工作中是时有表现的,并且会产生不良后果。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认识学生,经常多个角度考察、了解学生,既要看到长处,又要了解不足,不能仅凭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做出终结性的鉴定。特别要努力消除“晕轮”的影响,全面、冷静地评价问题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诸多“闪光点”,并给予适当引导,不以偏概全,就可以避免“因寸朽而弃连抱之材”的情况。
(四)“定型效应”及预防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认知中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人们会用它去“同化”某一个体,即只要某一个体被“同化”到群体中,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自然也适于认识这个人。类别化在社会认知中可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简化人的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但是,类别化常常导致社会认知出现错误,因为过分简化会隐没了某些个体身上独特的东西。群体中的有些个体虽属于某个群体,但其特征并非与群体特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类别化就会导致过度概括的错误。当前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仍拿以前形成的社会刻板印象去认识人,往往会出现错误。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以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决不能仅凭刻板印象主观地给学生下评语,更不能人为地将学生随意地划归到某一群体中。
(五)“求全心理”及预防
“求全心理”是指班主任在心目中往往有一套理想化的评价学生的标准系统,这一系统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而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现实差异。作为班主任,把握好评价标准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度”是非常重要的。过高的要求固然好,但是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学生怎么努力都有可能达不到,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求全心理更不利于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当后进生有了微小的进步,本应受到肯定和表扬,但在求全心理支配下,班主任则不予重视和鼓励,会影响后进生发展的积极性。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潜心研究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适度、适当地提出教育要求,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发展。
(六)“文饰心理”及预防
班主任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常常无意识地将自己的个性倾向推衍到学生身上,以此解释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这种投射常常能敏感觉察到学生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班主任与学生处于不同的地位,认知、兴趣、态度、愿望、思想、个性、生活背景不同,因而这种以己度人的认知方式,也会带来认知偏差。班主任可能会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往往寻找一些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的理由来搪塞,认为班主任做的事都是为学生好,都是正确的,即使做错了,也碍于情面、脸面,不能当面向学生承认错误,否则会失去威信。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时,不要自作主张,要放开学生手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发挥其想象力,冷静地思考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学生的言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失控心理”及预防
“失控心理”常发生在班主任面对突发事件或问题学生的时候。有的班主任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或暴怒斥责,或讽刺挖苦,或横眉冷对,或喜怒无常。感情失控,不利于班主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连自身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道德修养和性格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情绪情感、达观的人生态度,加强自我调控能力。
(八)“代偿心理”及预防
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总体发展水平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如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达到部分补偿,即人的精神力、意志、情绪情感能帮助人战胜残缺与不足。
但是代偿心理过度,班主任可能因为观察能力不太强,而过份相信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一定会替代观察能力,如语言能力或直觉等等。同时,有可能班主任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出于“代偿”转移心理,他们寄厚望于学生完成自己的愿望,对学生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希望学生一味攀登自己没有达到的人生高度。这一心理影响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班主任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清楚地了解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科学合理发挥代偿作用。
(九)“餍足心理”及预防
新上任的班主任,尤其是青年班主任,踏上工作岗位伊始,工作热情很高、劲头十足,时间一长,由于班主任工作的复杂、单调、压力大,就会产生倦怠感。“餍足心理”是指班主任对工作和对学生爱的情感的“餍足”,抑制了其对工作和学生的投入,使工作激情不再、热情衰减甚至使工作陷入瘫痪的僵局。克服的办法是,努力培养工作兴趣和自身发展的欲望,勤思考、多学习,向书本和学生学习,工作中追求创新的乐趣和喜悦,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满足。
篇12
二、视而不见,淡化缺点
面对新接手的班级,班主任一定会遇到少数潜能生纪律涣散,思想消极;会面对早恋的问题,以及情绪化的学生用让人始料未及的所作所为吸引老师注意。班主任的批评教育要以浓厚的师生情为基础,才会达到“逆耳”、“忠言”、“利于行”的效果,否则就只剩下“良药苦口”了。所以,纵然作为初三的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师也只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切忌将这种教育升级甚至歇斯底里,那样在潮起潮落间留下的只能是无珠的蚌壳和无根的水草,两败俱伤。因为在乎,老师和学生的心理一样脆弱。所以,有时对待那些受到警示仍然犯错的学生需要让眼神变得渺远,甚至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给予他们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以此来暗示他们怎样的行为才能得到关注。老师的教育很多时候有一种导向性,过多批评学生的某个缺点,会使之放大,甚至会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而适当淡化它,给予缓冲空间,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细节入手,指明方向
篇13
2.引导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注重工作细节,理解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改进班主任的教育行为,提高工作实效,促进班主任工作从职业走向专业。
二、培训内容
针对中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安排,围绕“班主任每一天”、“班主任每一学年”、“班主任与每次活动”、“班主任与每个班级”、“班主任与每个学生”、“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六个模块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三、培训原则
1.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际,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班主任日常工作为线索,以案例式互动研讨的形式,使学员学会在复杂的班主任工作情境中如何决策与应对,提高班主任实务工作的能力及技巧。
2.主体性原则。在培训实施及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学员的主体地位,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员的问题和需求,尊重学员的经验与智慧。利用网络优势,为学员搭建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以可持续的培训活动作为培训的跟进保障。
3.创新性原则。创新培训模式,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为线索,形成六组典型案例,将案例分析、参与式讨论、论坛互动、自学、咨询答疑等有机结合。
四、培训方式
为了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组织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培训采用集中培训(每个模块至少一次)与教师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五、培训的组织管理
1.学校或学区要成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领导小组,分别由校长、分管领导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2.确定辅导教师:
学校或学区从*年参加*县百名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的学员(高中和部分小学也可从现任班主任)中择优选取若干名为本次校本培训的辅导教师承担本次培训的主要任务。
3.学校或学区要制定班主任校本培训的实施方案,科学安排培训时间,4月10日前报班主任培训办公室审核备案。
4.学校或学区要做好对班主任集中培训对象的考勤、督促、检查等工作,同时做好培训过程有关资料的积累和保存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培训工作,为建立长效的班主任校本培训机制奠定基础。
六、培训对象
对象:全体班主任及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七、培训时间
1.总体安排:
2009年3月-2009年11月,上半年完成2-3个模块,下半年完成3-4个模块。
2.具体安排:
2009年3月:选实验中学、东干中学、壶山小学和柳城小学(学区)进行试点培训;
2009年4月2日:召开班主任校本培训工作会议;
2009年5月:中期检查考核;
2009年9月:组织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比;
2009年11月:组织班主任工作论文评比;
2009年11月下旬:全面检查考核、总结表彰。
八、培训领导小组
为了保障培训效果,特成立“*县2009年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下列成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下设班主任校本培训办公室
主任:*
成员:*
九、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