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投资案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视角一:基于风险契约主体的研究。
对风险资本契约理论的最经典的理论研究始于萨尔曼(Sahlman,1990)和伯瑞(Barry,1994)。根据委托—理论,外部人(outsider)在投资一个企业时通常会产生两个问题,即分类问题(sorting problem)和激励问题(incentive problem)。因此,他们将风险资本契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险资本家和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风险资本家和他们投资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
在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风险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Scherler(1990)对近期风险投资契约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在实证研究方面 Kaplan and Stromberg(1997)系统研究了美国风险投资实践中的契约设计问题,并对几种主要的契约理论做了实践检验分析。
对于风险投资者与基金出资人之间契约关系的研究主要有Sahlman(1994)和Gompers and Lerner Sahlman(1998)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有限合伙制组织中投资者和风险管理者之间的契约技术以及他们之间的成本等问题 。Gompers and Lerner(2004)通过对419个有限合伙制基金报酬关系的研究表明:在激励报酬和基金经营业绩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证实了风险投资领域学习效应。
视角二:基于契约性质的研究 ——完全契约和非完全契约
风险资本契约设计,一般都是在“委托—”分析框架内进行的。根据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条件证明:由于风险投资存在信息不对称,要使人在投资过程中选择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就必须在契约中注明让人也承担相应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的大小程度得到相应的补偿。
完全契约方面:Townsend(1979)最早运用完全契约理论的CSV分析框架,得出了存在监督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最优契约为负债契约。在Townsend(1979)之后,Diamond(1984)、Bolton and Scharfstein (1990) 等遵从Townsend的分析框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负债契约的激励特征。
不完全契约方面:该理论以合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财产权或(剩余)控制权1的最佳配置为研究目的,它必须解决不完全契约中没有注明的状态发生时,哪方拥有决策权的问题。
视角三:风险投资契约关系两个不同阶段—— 融资阶段契约和投资阶段契约
1、融资阶段契约方面,DalCinm Partizia Elena(1994)认为,风险资本融资市场的效率受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有学者认为,只要信息不对称现象被克服,市场就能恢复效率。Sahlman,WillialnA(1990)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典型组织形式主要采用有限合伙制可以有效的克服信息不对称。
2、投资阶段契约方面,对投资阶段的风险投资契约的研究非常多,主要集中在风险项目评价及决策、控制权安排、契约金融工具的选择等方面。
2.1风险项目评价及决策
对风险项日的评价是风险投资家选择和签订投资契约的前提。Brun(1984)在定性阐述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估指标划分为五个范畴:市场吸引力、产品差异度、管理能力,然后根据专家赋值法得出风险项目的风险大小。而RDss,aretLeeHamel(1987)的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家在评估业务计划时,重要程度从大到小排名为管理、营销、研究与开发、财务与生产。
2.2控制权安排
Chan,siegel和Thakor(1990)指出,“控制权意味着控制方需要花费成本以便取得决策的权力。如果创业企业家保留控制权,其所获得的支付取决于他的经营水平。这样的契约设计会导致较高技能的创业企业家将发挥更多的努力”。Marx(1998)认为,风险投资家有巨大的激励不去干预。如果使用股权契约,那么风险投资家干预的程度及其有效性就取决于其持有的股权的大小。
2.3契约金融工具的研究
从理论上对风险投资契约工具的研究非常多,比较成熟的有NeherDanVinctor(1994);JeeyJ.Ttester(1998); Lifesmann(2000);Ziyou,Yu(200l)等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表明,可转换优先股是最优的风险投资契约形式。Yuk-SheeChan(l990)提出了一个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之间的“两期模型”。而matta(l999)则指出,如果风险投资家的货币投资较少他将容易得到普通股,创业企业家得到优先股,这种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励风险投资家。
参考文献:
[1]刘明辉. 契约理论视角下的风险投资治理机制研究[d].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 2009.
篇2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企业是指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企业。这些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商务活动主要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采购和销售,通过互联网对实体企业进行宣传和对其他产品进行网上营销,通过互联网向特定顾客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的人们提供虚拟的社区服务等。
网络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成本递减性;边际报酬递增;赢者通吃、强者更强;注意力经济下的“免费”原则。
二、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根据我国学者关于风险投资评估的研究和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VC、软银中国创投等的成功案例,可以知道风险投资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行业环境、创业管理团队、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商业模式、变现能力等。本文从创业管理团队、商业模式两个方面阐述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1.创业管理团队。美国风险投资之父GeneralDoriot曾说:“可以考虑对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投资机构更看重管理团队的以下特征:
(1)激情。创业者必须具备激情,这种激情会感染周边所有的人。在一种激情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心态都会变得积极主动。这种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带动作用、感化作用,会激励整个团队,甚至团队的新成员行动起来。
(2)互联网行业背景。从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案例来看,那些有着良好互联网行业背景的人很容易获得风险投资。如季琦在创办如家酒店连锁公司时,由于他在携程的成功经历以及和IDG多年的良好合作,使得IDG为季琦投资了l50万美元,不久又追加投资至200万美元。
(3)良好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处于高新技术企业顶端的网络企业,要求它的管理团队必须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如雅虎的杨致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硕士;搜狐的张朝阳曾在1986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并于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4)创新精神。创新或创意是互联网世界的生存前提,无论是雅虎的网络门户模式,亚马逊的网上超市模式,还是eBay的网上拍卖模式,创新使网络企业具有无穷无尽的增长动力。
(5)团队结构。一个管理团队是由管理、财务、技术、生产、营销等各方面人才组成的,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投资者更希望网络企业的技术人员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更希望管理层利用掌握的信息按照顾客的需要调整发展计划,更希望企业的管理者有全球性扩张经营的长远目光。
2.商业模式。风险投资家在被问到“评估被投风险企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问题时,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会首先回答是商业模式。由于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分享、沟通和娱乐,因此,构建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效率,来替代传统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为例,在2007年9月举行的商界论坛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PPG获得年度最佳商业模式第三名。PPG的商业模式是将男装交给七家合作企业贴牌生产,PPG负责产品质量的管理,然后通过无店铺的在线直销和呼叫中心方式,将产品直接交到消费者手里。这种直销模式,去除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同时将存货率大大的减低,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PPG的概念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其首席运营官黎勇劲就来自于PPG的第一家投资商,当时他的身份是集富亚洲董事。他选中PPG的原因有三:商业模式好、市场够大、管理团队能力很强。
(2)开发“长尾市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严格针对一个细分市场,或重点经营一种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GoogleAdwords、Amazon都是长尾理论的优秀案例。(3)寻找新的收入模式。GoogleAdSense是针对网站主的一个互联网广告服务,它面向的客户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型网站和个人,对于普通的媒体和广告商而言,这个群体的价值微小得简直不值一提,边际收益很少,且需求各异又使得边际成本大,但是Google利用自己开发的“搜索”技术,大大地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能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广告服务,将这些数量众多的群体汇集起来,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
(4)吸引“注意力”。网络企业吸引用户注意力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点击数”,成为用户心目中能够经常想到的领域经营者,那么企业面临的商机是无限的。网络企业赢得注意力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关联性。网站必须有浏览者需要的东西,而且应该重点考虑用户访问网站是为了得到什么。②权威性。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在Google、百度随便键入一个关键词得到的都是成百上千的网站地址。要想获得高度黏着力,网站必须具备权威性。③参与性。参与性通常体现在互动、竞争、娱乐等方面。④共有性和个性化。如当当网有“我的当当”,使购物者比较轻松方便的管理自己的定单。
篇3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企业是指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企业。这些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商务活动主要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采购和销售,通过互联网对实体企业进行宣传和对其他产品进行网上营销,通过互联网向特定顾客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的人们提供虚拟的社区服务等。
网络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成本递减性;边际报酬递增;赢者通吃、强者更强;注意力经济下的“免费”原则。
二、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根据我国学者关于风险投资评估的研究和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VC、软银中国创投等的成功案例,可以知道风险投资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行业环境、创业管理团队、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商业模式、变现能力等。本文从创业管理团队、商业模式两个方面阐述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1.创业管理团队。美国风险投资之父General Doriot曾说:“可以考虑对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投资机构更看重管理团队的以下特征:
(1)激情。创业者必须具备激情,这种激情会感染周边所有的人。在一种激情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心态都会变得积极主动。这种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带动作用、感化作用,会激励整个团队,甚至团队的新成员行动起来。
(2)互联网行业背景。从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案例来看,那些有着良好互联网行业背景的人很容易获得风险投资。如季琦在创办如家酒店连锁公司时,由于他在携程的成功经历以及和IDG多年的良好合作,使得IDG为季琦投资了l50万美元,不久又追加投资至200万美元。
(3)良好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处于高新技术企业顶端的网络企业,要求它的管理团队必须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如雅虎的杨致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硕士;搜狐的张朝阳曾在1986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并于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4)创新精神。创新或创意是互联网世界的生存前提,无论是雅虎的网络门户模式,亚马逊的网上超市模式,还是eBay的网上拍卖模式,创新使网络企业具有无穷无尽的增长动力。
(5)团队结构。一个管理团队是由管理、财务、技术、生产、营销等各方面人才组成的,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投资者更希望网络企业的技术人员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更希望管理层利用掌握的信息按照顾客的需要调整发展计划,更希望企业的管理者有全球性扩张经营的长远目光。
2.商业模式。风险投资家在被问到“评估被投风险企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问题时,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会首先回答是商业模式。由于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分享、沟通和娱乐,因此,构建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效率,来替代传统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为例,在2007年9月举行的商界论坛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PPG获得年度最佳商业模式第三名。PPG的商业模式是将男装交给七家合作企业贴牌生产,PPG负责产品质量的管理,然后通过无店铺的在线直销和呼叫中心方式,将产品直接交到消费者手里。这种直销模式,去除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同时将存货率大大的减低,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PPG的概念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其首席运营官黎勇劲就来自于PPG的第一家投资商,当时他的身份是集富亚洲董事。他选中PPG的原因有三:商业模式好、市场够大、管理团队能力很强。
(2)开发“长尾市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严格针对一个细分市场,或重点经营一种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Google AdWords、Amazon都是长尾理论的优秀案例。
(3)寻找新的收入模式。Google AdSense是针对网站主的一个互联网广告服务,它面向的客户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型网站和个人,对于普通的媒体和广告商而言,这个群体的价值微小得简直不值一提,边际收益很少,且需求各异又使得边际成本大,但是Google利用自己开发的“搜索”技术,大大地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能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广告服务,将这些数量众多的群体汇集起来,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
(4)吸引“注意力”。网络企业吸引用户注意力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点击数”,成为用户心目中能够经常想到的领域经营者,那么企业面临的商机是无限的。网络企业赢得注意力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关联性。网站必须有浏览者需要的东西,而且应该重点考虑用户访问网站是为了得到什么。②权威性。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在Google、百度随便键入一个关键词得到的都是成百上千的网站地址。要想获得高度黏着力,网站必须具备权威性。③参与性。参与性通常体现在互动、竞争、娱乐等方面。④共有性和个性化。如当当网有“我的当当”,使购物者比较轻松方便的管理自己的定单。
篇4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 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 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的,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集中于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1] Holmstorm ·Bengt,1998.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译载自《的性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1、6
[7] [8] [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编 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1996、9
[11] 徐新 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院
[12] 高程德《公司理论》P167-2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美] 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 出版社 1999年版
[14] Gompers, 1993 《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5] 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 黄美龙 《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硕士论文(2001)
[17] 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篇5
1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要发展就得使企业不断的在规模和技术上不断的扩建,然而企业的扩建并不是有简单的因素决定的,尤其是现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萧条,对于增资扩建问题就更需要加倍的小心、认真分析,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将其运用到此领域,并通过实证分析以便使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当下能够合理正确的对企业扩建问题作出判断。
2 研究现状
现代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管理论文,提出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较早的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后来美国于1929-1933年卷入20世纪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风险管理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问题得到了理论探讨和在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发生重大损失促使高层决策者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使风险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中一门独立学科专业,专门处理那些因未发生的事而带来可能性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主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日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对风险分析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运行、网络安全、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投资分析、灾害规避、信息安全与动植物贸易安全等方面。风险分析评价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行轨迹的系统运行过程,要提高风险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必须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做指导并贯穿于风险分析评价的始终论文的格式。
有关投资风险评价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己经开始,其起点是Marquis和Myers做的大规模实证研究。Moriarty和Kosnik认为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Souder和Bethay认为应分为技术、资金、设计、支撑体系、成本与进度和外部因素等六类。
钱水土(2002)研究投资风险因素分析,在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引入了成长风险和道德风险分析。
高斯林和巴格(1986)研究表明,在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评价中,管理质量和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是企业家组建了经营管理小组管理论文,既然是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公司建立了风险企业合同,因此企业家必须具有挑战性素质。
关于企业扩建的研究方法,许多专家运用权重和概率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量化,将数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中,目前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模型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蒙特卡罗经济风险分析法、期权定价模型以及人工神经性网络的应用等方法。本文将以层次分析法为主建立模型。
3 建立模型
3.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排序[2]。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综合。
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运用AHP进行决策时,可以分为4个步骤:
3.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其构造原则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元素。然后按照其属性将元素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这些层次大体可以分为[3]: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3.2.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①确定比例标度:就每一个上层元素对与其有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进行一对一的成对比较。 即通过分析、判断确定下层次元素就上层某一元素而言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结果显示在判断矩阵中采用1-9之间的整数及其倒数作为比例标[4]论文的格式。如表1所示
表1 标度的含义
标度
含义
1
3
5
7
9
2、4、6、8
倒数
表示两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冈素稍微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上述两相邻判断中值.如2为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篇6
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激励机制
一、引言
风险投资简称是VC,在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在国家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风险投资有效的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促进了行业的创新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之中,获取高额回报。除提供资金之外,风险投资家还向企业提供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社会关系,帮助早期创业者发展,这也是风险投资区别于其他融资方式的重要特征。尽管如此,风险投资行业也包含着较大的失败风险。合理的筛选企业,交易模式的设计和企业增值管理服务,这些专业技能对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公司的出资人往往不具备管理风险投资公司的能力。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出资人和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吸引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往往是风险投资公司创造高收益的关键性因素。
二、风险投资行业的现状
中国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VC在中国所投资的企业几乎全部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新浪、当当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中国VC/PE市场活跃度自2011年后开始即呈现下滑态势,2012-2013年以来市场投资规模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从2014年开始,VC/PE市场的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有了小幅提升,而2015年度的VC/PE市场的投资案例数目和投资金额规模均达到了近6年来的最高值。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2015年共募集1206支基金,总规模达573亿美元,创下近几年新高。投资方面,2015全年国内创投市场(VC)共披露案例2824起,披露的总投资金额为369.52亿美元。同比2014年(披露的投资案例2184起,投资金额为155.38亿美元)的投资案例数目略微提升,投资金额规模有成倍的增长。2015年随着国内多层资本市场的日益丰富及完善、行业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定及成熟,“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双创”“四众”的提出、国企改革加速、中概股回归、险资设立私募基金以及众多政府引导基金的成立等等造成了整个VC/PE市场的腾飞。展望2016,“深港通”开闸、《证券法》修订、注册制的落实、新三板分层制度的完善带给整个VC/PE市场的又是一个新的。
三、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大多是政府主导型、境外合资型以及民间风险投资型等,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因此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公司占较大比例。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公司基本上采取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存在所有者权利比较特殊、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对保守和业绩评价不够客观的问题。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中,报酬激励与企业业绩相关性不大,收入结构不合理,名义工资偏低,灰色收入多,极大的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民间风险投资和境外合资型的有限合伙企业机制有效的缓解了部分公司管理者的激励问题,管理者团队出资基金总金额的2%左右,获得基金投资收益20%的回报,有效的激励了管理团队。但是在日益竞争的形式下,外资基金年限较长,一般为8-10年,管理人员往往短期希望获得更多的资金回报,这样就形成了双方诉求的不匹配,造成外资基金管理者离职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内民间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年限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其中包括项目投资决策的时间和项目退出的时间,这样项目的投资周期一般只有不到3年,3年内一个创业公司要发展成熟还是比较困难的,造成了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更偏向于后期的投资,这也就是俗称的股权投资,即PE投资,风险投资的性质被偏离了。这种PE投资也吸引不到真正专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近几年风投行业投资神话被媒体的过度宣传,社会从事风投行业的人员暴涨,但行业一片光鲜火爆的光芒下,背后的风险也只有行业内的人甘苦自知,大多数风司都靠着每年2%的基金管理费维持经营,部分风司存在投资项目亏损的情况,还有资金借出去放高利贷的市场也是有发生,行业发展并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好,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大了行业的风险。2016年中国基金业协会才规定了投资基金行业的从业资格准入门槛,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规范和专业化要求制定行业规范,但考试教材和内容过于老化,真正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效果比较弱。对于出资人而言,不是专业的管理机构来管理,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投出去以后往往血本无归。四、解决方案和激励政策风险投资公司的出资人与管理者之间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委托——关系,激励政策建立在委托双方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出资人想要管理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投资,不能依靠强制合同来实现。管理者依靠自己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寻求一个工作效率的平衡点,不以出资人的收益或损失为行为动机,最终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帕累托最优的概念,这个均衡政策的建立既不能损害委托人利益,又要有利于人的利益。因此激励政策不仅需要双方的合同关系,更需要整个行业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社会道德层面的约束,才能使出资人和管理者实现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均衡。
(一)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使行业健康发展
1、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政府监管层面,建立更加合理严格的准入标准,提高行业人员专业水平,从而给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人的资金带来内控保障。
2、政府资金支持行业健康发展
以财政方面为核心进行运作,从而支持行业健康发展。2015政府引导基金爆发式增长,巨量政府资金涌入VC/PE。从接二连三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到2015年初设立400亿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再到现在600亿规模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化运作的作用。政府把资金交给更加专业的投资公司来管理,而不是自己来管理,让市场来选择,这样更加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让整个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委托风险
1、建立市场声誉激励机制
在目前竞争的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比较低调的行业,而是高调的行业,国内各种创投节目使稍微知名一些的投资机构和管理者工作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过去的经营业绩带来的良好的市场声誉是风险投资家博得公司出资人青睐的重要砝码,市场声誉激励机制能够对风司的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2、形成对风险投资家行为约束机制
无论工资和项目提成按照何种比例的报酬方式,都必然会存在效率损失。因此,风险投资家要定期向风险投资者报告财务状况、提供投资情况和披露公司实际价值,限制投资范围与规模,限制投资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
(三)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任何激励政策不都是一层不变的,需要不断创新,跟上市场的发展。目前有很多新型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激励机制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目前比较受投资人欢迎的一家风司的管理方式是:风司如果获取3倍以内的投资回报,不再收2%的管理费,仅收取20%的基金收益分成。3倍以上投资回报才收取2%管理费,5倍以上的回报收取30%的基金收益分成。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新的基金管理模式把过去2%的管理费作为铁饭碗扔掉了,基金的管理人更有动力去获取高倍的收益。而且基金收益的分配不仅仅局限于基金的合伙人,所有外部人员推进投资后,都可以获得该项目5%的收益分成,基金管理公司执行团队获得5%的收益分成;内部人员(出资人/已司/基金管理团队)推荐项目后,获得该项目8%的收益分成,执行团队获得2%的收益分成。同时吸引各种对创业者有帮助的投资者成为风司的出资人,剩余10%的投资回报用来奖励创业者发展过程中关键资源的解决者,一切以创业者服务为核心,创业者决定VC赚多少钱,真正从利益机制上去实现帮助创业者。其次在风司的内部管理层面,极度透明的决策机制,让每一个投资经理说话都能有分量。基本的原则需要把握以下几点:有贡献就有回报,无论职务高低;投资团队和服务团队都参与利益分配;所有一年以上的投资团队成员都有投票权,鼓励年轻人加入;像创业企业一样,所有人都会在基金管理公司持股。公司的理念也需要把握几点:通过透明、公平、公正的方式,来做一件或许非常难的事情,但是相信正确比容易重要,通过真正帮助别人让所有人获得应得的回报。这种激励模式不仅激励了风司内部的激励人员,还激励了外部的合作者,一起使行业健康发展。不仅从物质上,也从精神上激励了管理者团队,考虑到了高层和低层员工。
参考文献:
[1]王永菲,风险投资中的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探究[D].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10月第四期,第11券
[2]吴巍巍,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3]2015年风险投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产业调研网,2015年,报告编号1568950
篇7
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着,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Gompers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另外,萨尔曼、勒纳、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黄美龙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具体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轻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张帏和姜彦福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经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非凡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田增瑞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南立新和倪正东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非凡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 统计等方法,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研究内容的扩展
篇8
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Gompers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另外,萨尔曼、勒纳、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黄美龙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具体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轻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张帏和姜彦福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经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非凡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田增瑞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南立新和倪正东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非凡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研究内容的扩展
篇9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篇10
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体制创新,形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传统产业有技术创新优势,因此更有竞争力,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用技术上的创新代替体制上面的创新,这样可以避开体制壁垒实现跨越发展。但是这种观点唯一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忽视投资体制上的创新,盲目发展风险投资,没有形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利用风险投资发展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那就必须从制度和市场环境入手。利用市场为导向对其进行体制上面的创新,否则,即使可以在短期时间内取得飞速发展进步,同时也会给长期的发展埋下各种隐患问题。更甚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的严重后果。硅谷和筑波是美国和日本两国典型的高科技园区,他们的发展也许能够说明这一观点。建于1951年的硅谷和建于1963年的筑波同作为高科技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硅谷发展迅猛,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潮流,是高科技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拓者,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筑波则发展缓慢,自始至终都没成为日本的创新主体,缺少产业支撑最后只能滑向衰败,成了世界上最失败的产业园。为什么硅谷成功了,而筑波却难以创造另一外神话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分析其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体制问题,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不同的体制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硅谷从一开始就是市场主导,没有政府号召,完全靠自身的创新环境,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来这里体现自己的聪明才干,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硅谷的成功完全是市场驱动的,一切由市场来选择,是市场让硅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在筑波,技术开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整个过程都由政府包办,都是行政行为。科研单位、科研机构乃至科研人员都是由政府从东京整体搬迁的,而且都有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在筑波只有政府指令没有市场竞争,整个园区没有良好的自我生存机制,最后沦为了一个官僚科学城。由于两大园区选择的体制不同,导致了运作机制、内在活力、人才竞争和最终结果的完全不同,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是二者成败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硅谷和筑波两个科技园区的体制对比分析,要求我国必须改变过去政府办科技的做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放松管制,减少政府干预,让科技园区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加快体制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引导,激励风险投资事业健康发展
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是风险投资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参与投资,还可以通过政府补助、低息或无息贷款、政府信用担保、政府采购和财政贷款等手段刺激风险投资发展。例如为了提高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美国政府从7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对风险投资给予大力支持,1978年分布了《税收法》,将长期资本所得税税率从49%降至28%,这项法律的出台使得美国1979年的风险投资资金增长了40%。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进一步将资本所得税率从28%降至20%。又如以色列将发展风险投资纳入整个科技规则中,为保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方向,政府还规定所有活动都要围绕高新技术进行。政府还在市场失效和那些企业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进行着创新活动支持。距离市场越近的,政府介入的程度就越低,完全交给私人部门去经营,大大拓展了风险投资的活动领域。
从各国政府的具体操作中不难发现,在运用风险投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政府想要直接进行风险投资发展的业务操作控制,而是政府对于风险投资高度重视,政府在风险投资开始良性发展以后,其主要任务就转变为风险投资创造优质的运行环境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比如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政府信用担保机制,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激励,营造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等。
三、风险资金来源多样化,民间资本应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要提供者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产业,这必然会对风险投资的规模提出较高的要求,靠单一的资金来源是难以满足其需要的,风险资本来源必然是社会化和多渠道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状况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在国外,风险投资能够获得广泛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提供者包括公共和私人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私人资本、捐赠基金、银行持股公司、非金融机构、外国投资者等。从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在不同时期的构成情况来看,以美国为例,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私人资本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主要的资金。如1978年,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私人资本所占比例高达32%,保险公司占16%,养老金等年金基金大约占15%,外国投资者占18%,大产业公司占10%。到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阶段,风险资本的来源结构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私人资本的所占比重逐渐减少,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了的主要资金。美国的50%左右风险资本来源于养老基金,而在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分布中,银行所占比重相对重一些,德国有62%的风险资本来自于金融机构。
我国风险投资是由政府推动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财政拨款是我国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相比之下,我国并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具有资本供给能力的力量来扩大风险资本规模。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额增长飞速,这部分个人资本在我国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采用合适的金融工具,将这部分资本引进风险投资,可以成为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上的新生力量。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另外,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放宽对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的限制,允许一定比例保险基金、社保基金进行风险投资。
四、建立多样、方便、快捷的退出方式,确保风险投资健康发展。
风险投资退出是风险投资周期中的关键环节,选择合适的退出时间和退出方式对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收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国外一般有公开上市、并购赎回、破产清算三种。
(1)公开上市。这种方式是指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在发达国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规模和资金上难以满足在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为保证投资在发展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激发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大都通过在创业板市场上市来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已成为现今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和纽约交易所相比,纳斯达克对企业规模、资金、盈利状况等上市门槛要低得多,为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理想的融资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公开发行上市最关键的渠道。
(2)并购和赎回。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风险投资主要以公开上市方式退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兼并收购方式退出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更是如此。并购是指风险投资者通过由另一家企业兼并高新技术企业来实现风险投资退出。所谓股权回购也可以称之为赎回,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用现金购买的方式向风险投资机构买回自己公司股权的一种交易行为。
(3)破产或清算。由于高新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投资决策偏差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相当一部分的风险投资很难成功。风险投资本身具有较高的失败率,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风险投资才会获得成功。据权威数据显示,关于对美国13个相关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研究分析,其中风险投资产业所带来总收益的百分之15的投资。另外总收益的百分之五十则是其它百分之六的投资。因此,一旦被确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缺乏一定程度发展的动力,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相应的高额收益回报,就应该果断退出。特别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将来在收益方面不断恶化而且以无法改变的状况下,该高新技术企业就应该采用破产清算方式退出,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少损失。曾有数据指出,风险投资基金中的清算退市占总投资利益额度的32%。一般仅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国家对企业公开上市的条件要求相当严格,因此要想通过公开上市从证券市场获取权益资本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当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板仍是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距离真正的创业板市场还有很大差距,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时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进行创业板的试点,可以让高新技术企业有一个稳定的直接融资渠道,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最优的途径。
五、 完善风险投资各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制度保障。
风险投资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从国外的较多案例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和稳定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美国的政府机构非常重视用法律手段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发展,并一直通过立法方式对风险投资进行一些调整。1958年,美国国会和政府分别颁布了《中小企业法案》和《小企业投资法案》,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法律保障。为了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美国劳工部于1978颁布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法律允许养老基金参与风险投资。另外,美国国会还分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股票期权促进法》、《信贷担保法案》、《购买美国产品法》、《联邦政府采购法》、《证券法》、《投资公司法》等,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法律障碍,很多现行法律滞后于实践中的风险投资活动,在有的领域立法还呈现出大量空白,在制度上约束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应该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的特点,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件成熟的时候适时颁布《风险投资法》。同时应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丽莎. 美、德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前沿,2005(8)
[2]金永红,奚玉芹.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现实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 2007(11)
[3]赵倩. 中美风险投资比较分析[D]. 北京语言大学,2008
[4]金永红. 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的国际化比较研究[J] .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
[5]潘玉香. 美国创业风险投资税收政策演变及其启示[J] . 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苑泽明;马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2-06-
篇11
二、 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R. H. Gordon(1974),Jorgenson & Proterba(1987),Katharine(1988),Friedman(1989),Gompers & Le- rner(1997),Gentry & Hubbard(2001)的研究表明税收计划对风险投资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新兴企业和风险投资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Karsai(2004),Clarysse(2009),Cumming & Johan(2009),Josh Lerner(2010)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Murry(1994), Bemard Black,Ronald Joilson(1995)的研究表明:风险资本的供给量与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Kenneth W.Rind,Gene I.Miller(1980)认为人力资本对风险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Leicht & Jenkins(1998),Dubocage & Rivaud-Danset(2002),Trajtenberg(2002),Josh Lerner(2010)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促进风险投资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Douglas J.Cumming,Jeffrey G.Maclntosh(2006)在分析的过程中,证明了宏观经济因素(证券市场的状况、实际利率水平、GDP)对风险投资供给和需求有显著的影响,市场上的风险投资企业宁愿在发达地区被合并,也不愿意投资到偏狭的地区。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影响因素很多很多。但是,由于环境所限,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我们认为:风险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税收优惠政策、产权交易市场状况、引导基金政策、人力资本、一国的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GDP,下文中的实证研究将围绕这些因素展开。
三、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方法
1. 计量模型的构建。我们用来解释中国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业发展的计量模型使用的是各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在动态面板System-GMM估计方法中,对应文献中相关影响因素,我们所关注的解释中国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主要变量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产权交易市场,主要目的是从这三个方面研究政府促进风险投资的政策对于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影响。在计量模型中,我们还考虑了一些中国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业发展相关的重要解释变量,主要有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开放度、人均GDP。
按照空间经济学的观点(Krugman,1991;Baldwin Ric-hard etc.,2003),经济活动存在“自我强化集聚机制”。当投资者计划进入其不熟悉的地区进行投资时,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将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此时的信息溢出至关重要。当前的投资活动带来的大量信息溢出,现有投资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溢出,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不确定性,并且降低信息成本(贺灿飞、魏后凯,2001),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因此,本期的风险投资存量会受到上一期风险投资存量的正向的动态影响。另外,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组织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观测不到的社会特征(如文化、资源、习惯等)与我们选取的解释变量相关,我们的模型全面考虑到这些特征的各个方面、界定、与误差项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建立动态回归模型:
模型中,VC是第t年省份i的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数量,VCit-1为其滞后一期项。Xit是一个向量,包含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产权交易市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开放度和人均GDP一组变量。?琢i是省份的固定效应,作用是控制观察不到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差异性。?滋t是年份效应,作用是控制各地区相同的国家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着it指的是误差项,假设其期望值为零,不存在序列相关,不过或许会有异方差。我们的基本假定是滞后一期项VCit-1和解释变量Xit必须与误差项?着it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值均不相关,这些控制变量在此条件下是严格外生变量。但是解释变量Xit的严格外生性并没有排除其与固定效应?琢i的相关性。为了消除这种相关性,我们用每一个地区i第t期的方程减去第t-1期的方程,得到:
?驻VCit=?茁?驻VCit-1+?酌?驻Xit+?驻?琢i+?驻?滋t+?驻?着it (2)
我们消除了固定效应?琢i,得到方程(2),但是存在内生性问题 ,因为?驻VCit-1与随机扰动项相关。如果使用传统估计方法,一定会产生参数估计的有偏性以及非一致性。Bond(2002)研究证明,当随机误差项与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相关时,固定效应OLS估计量将严重下偏,动态项的OLS估计量将严重上偏,随机效应GLS估计量也将有偏,而且其他解释变量也有潜在的内生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Arellano,Bond(1991),Blundell,Bond(1998)提出了GMM估计方法。
2. 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考虑到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变量对回归过程进行修正。差分广义矩(Difference-GMM)估计量(Arellano & Bond,1991)通过对模型进行差分,并且设定解释变量差分值的工具变量得出,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残差的异方差和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但是会损失一部分样本信息,另外,当解释变量在时间上面的连续性比较长时,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会减弱,会影响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小样本时特别明显(Blundell & Bond,1998)。系统广义矩(System-GMM)估计(Arellano & Bover,1995;Blundell & Bond,1998)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利用了差分变化量和水平变化量,增加了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而包含工具变量的动态面板GMM方法比包含工具变量的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面板数据估计方法更具有弹性,因此,本文采用System-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
四、 数据来源与实证研究
1. 数据来源。综合考虑各变量数据情况,我们最终将研究的时间跨度定为1997年~2009年,包括27省际面板数据。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的数据、政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引导基金、产权交易市场)方面的数据由清科公司提供。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产值,人均GDP,以及人力资本中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和总人口均来自中经网。进出口总额和FDI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2. System-GMM的估计结果及解释。在我们的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种子期、初创期投资项目数,采用计量软件STATA10.0,我们使用动态面板System-GMM估计方法估计结果下:
(1)滞后一期变量系数为0.057 019 9,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上一期风险投资的数量对当期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投资于不熟悉的地区,将会产生更多的信息成本,相比熟悉的地区,可能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并且由于初次投资积累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可以很好地减少再次的投资成本,这可能使得风险投资愿意在初次投资的区域继续追加投资。
(2)税收优惠政策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931 180 4,表明目前中国的税收政策对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影响不显著。风险投资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运作机理在于,一是增加预期收益,二是降低成本,利用市场行为主体的逐利动机激励社会成员参与风险投资,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从实证结果来看,中国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验证了动作机理,对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有促进作用。但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风险投资没有太大影响,说明中国风险投资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的激励力度。
(3)政府引导基金的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明政府引导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具有明显的影响。不过,政府引导基金的系数是-1.733 065,为负值,与我们事先的推断相悖,表明中国目前的政府引导基金政策阻碍了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的发展。产生这种结果,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①中国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设立时间比较短,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有效的发挥;②政府的本意是通过引导基金的引导,撬动社会资金流向风险投资企业,但是由于引导基金设立时间短,缺乏管理经验,某些企业利用其中的漏洞钻空子,造成资金被私人套用后并没有投入到风险投资的发展中去。另外,由于这些无意于投资风险投资的企业或个人加入了获取引导基金支持的竞争,无形中提高了风险投资企业的成本,因此整体上对风险投资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4)我们选取的变量产权交易市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开放度(KFD1、KFD2)、人均GDP均不显著,表明从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来看,产权交易市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开放度、人均GDP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影响不是很明显。主要原因可能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中国风险投资业处于起步阶段,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环境存在着抑制风险投资发展的因素:①文化。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求稳定的思想注定中国国民大多数是风险规避型的,这对风险投资的发展非常不利。②国情。中国从1978年至今一直在进行基础建设,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基础建设的需求逐渐达到饱合,创新需求才悄然探头,风险投资的需求,也刚刚产生。③体制。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国民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集权,中国人所崇尚的是当家作主的理念,喜欢的是“我说了算”的感觉,对于现代企业中的股份制、合伙制从潜意中很排斥。从国际上风险投资的发展史来看,有限合伙制更有利于风险投资的生长、发展。在中国,有限合伙制引进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逐步被国民认识、接受的阶段,要想大力发展,可能还要假以时日。
五、 讨论与结论
中国的风险投资业税收优惠政策开始于2002年,到目前为止,国家级的政策共有8项,没有专门适用于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分为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直接优惠指的是减税、免税、退税,侧重于事后的利益让渡,间接优惠指的是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侧重于事前优惠。两者相比,间接优惠对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的发展更有利,但是中国现行的风险投资业税收优惠政策偏重于直接优惠,对种子期、初创期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激励作用不理想。
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的设立阻碍了风险投资的发展,违背了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初衷。以色列的YOZMA项目是目前国际上政府引导基金较为成功的案例,不过中国和以色列的情况有所不同,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家,国内资源有限,引进国外资金和人才非常重要,中国则要从自身的特点考虑,借鉴以色列成功之处,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政府参股或引导风险投资公司时,应根据该公司的投资定位问题制定相关的引导政策。比如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商业性资本一般不愿意进入,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并且充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经济研究,2010,(3).
2. 帅晶,唐丽.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2).
3. 左志刚.政府干预风险投资的有效性:经验证据及启示.财经研究,2011,(5).
4. 邵同尧.风险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与实证检验.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5. 王松奇等.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4.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 刘志阳,施祖留.政府干预创业投资的经济学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7. 钱苹,张帏.我国创业投资的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7,(5).
8. 许景婷,许敏.创业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财会通讯,2009,(6).
9. 谢元涛.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经济学分析.山东经济,2007,(5).
篇12
DCF是折现现金流法的简称,是按设定的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根据公司财务理论,投资决策应以投资项目净现值(NPV)最大化原则为指导。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要看其净现值是否大于零,若NPV>0,就投资;否则,放弃该项目。使用NPV法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预测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二是要估计折现率。尽管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会遇到很多麻烦,但是NPV方法毕竟还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决策方法,只需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就可以判断是否投资,所以NPV方法在资本投资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使NPV方法进行决策时暗含着两个假设,一是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分布会如预测的那样,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量的分布只能被动地接受;二是项目会在预测的生命期中存续到期末。NPV方法是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决策方法,对于评估现金流比较稳定的项目来说非常适用,但对于未来的现金流量不确定性很高的项目以及含有期权的项目来说,却不是很合适。因此,实物期权评价法便应运而生。
二、实物期权的种类
期权是指未来的选择权,持有者通过付出一定成本而拥有一项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选择的权利。实物期权是金融期权理论在实物资产上的扩展,它是一种把金融市场的规则引入企业战略投资决策中的新型思维。管理者不仅需要对是否投资进行决策,而且需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控制管理,根据变化趋利避害。最常用的实物期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延迟期权(Optiont0defer)
延迟期权即管理者可以选择本身企业最有利时才执行某一投资方案。当管理者延迟此投资方案时。对管理者而言即获得一个等待期权的价值,若执行此投资方案也就牺牲了这个等待期权,其损失部分就是此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
(二)修正期权(Optiontoamend)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可根据市场景气的变化(如产品需求的改变或产品价格的改变)来改变企业的运营规模。当产品需求增加时,企业便可以扩张生产规模来适应市场需求,反之则缩减规模甚至暂停生产。
(三)放弃期权(Optiontoabandon)
若市场情况持续恶化或企业生产出现其他原因导致当前投资计划出现巨额亏损,则管理者可以根据未来投资计划的现金流量大小与放弃目前投资计划的价值来考虑是否要结束此投资计划,也就是管理者拥有放弃期权。如果管理者放弃目前投资计划,则设备与其他资产可在二手市场出售使企业获得残值(salvagevalue)。在情况不利于企业管理者时,管理者可选择继续经营或停止生产以获得放弃价值。
(四)成长期权(growthOption)
企业较早投入的计划,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也可视为未来投资计划的基础投入。Kaplan(1986)指出企业在执行新的创新投资方案决策时,主要受到两个因素所影响:一为过去投资计划的决策,另一为未来创新的不确定性,两种特性在高科技产业最为显著。而Perlitz,Peske&Schrank(1999)也认为,评价R&D投资方案不能单评估此投资方案能为企业带来多少价值,必须加上因企业投资此计划所衍生的未来投资机会,也就是将R&D投资价值视为一种复合期权,故此投资价值为:R&D投资计划价值=现行投资方案价值+未来成长性投资机会价值的现值。此外,实物期权还包括延续性投资期权(Time-to-buildoption)、转换期权(Optiontoswitch)、多重期权(Muhipleinteractingoptions)等。
三、实物期权定价法
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种类较多,主要有两种:一是二叉树模型,此模型适于评价离散条件下的风险投资决策;二是布莱克和斯科尔斯(1973)创立的Black-Scholse模型以及Geske(1979)研究的复合期权的定价模型,此类模型适于评价连续条件下的风险投资决策。
在一个风险投资项目中,既具有柔性的投资决策又具有非柔性的战略性投资决策。实物期权方法考虑不确定投资决策问题的灵活性,基于或有权利的方法,发现柔性投资决策的价值并把其作为投资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单纯的现金流折现法把各种柔性决策排除在外且惧怕高风险,实际上低估了投资项目的价值。应用实物期权理论,投资项目的价值应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战略性投资决策产生的项目固有的内在价值,可由传统的净现值方法(NPV)求得;另一部分是由柔性投资决策产生的项目的期权价值,于是基于期权定价方法的净现值模型被修正为:
NPVT=NPV+ROV
其中:NPVT为投资项目的价值;
NPV为投资项目的内在价值;
ROV为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价值。
四、实物期权法的应用实例
用实物期权定价法评价一个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首先应清楚项目投资决策是否具有柔性:。具有柔性的投资决策,其价值因含有期权特性用实物期权方法进行评价;无柔性的投资决策,其价值用传统NPV方法评价。然后计算投资项目的NPV和ROV的价值,两者相加即为NPVT,最后由NPVT大于零还是小于零来评估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某公司计划从国外引进生产摩托车的生产线,预计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可在无竞争条件下持续6年。该项目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投资150万元,预计每年可产生30万元的现金流。第二期,若市场行情看好,3年后再投资180万元扩大生产,则从第四年起每年可增加70万元的现金流。项目最低投资报酬率为10%,无风险报酬率为5%,收益波动率为40%。
如果单纯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进行决策,则有:
NPVl=30(P/A,10%,6)-150=-19.341
NPV2=70(P/A,10%,3)×(P/S,10%,3)-180(P/S,5%,3)=-24.70
即两期的项目净现值均小于零,项目不可行。
然而根据实物期权法可知,第一期的投资为战略性投资,用NPV计算其价值。期初投资为公司赢得了三年后扩大投资的机会,故第二期的投资决策具有柔性。因此需考虑期权价值,用Black-Scholse期权定价公式计算求得:
篇13
一、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的特征
风险投资,是由专门人员和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典型的风险投资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Star-up)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投资期限至少在3-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10%-49%的股权,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3)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
(4)风险投资人一般不参与被投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seed)融资以外,一般也对被投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
(5)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企业增值后,投资人会通过上市IPO、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
(6)风险性极高,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超额回报。
2.分类及功能
对风险投资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投入方式,可分为“杠杆式”风险投资和“权益性”风险投资,后者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投资方式。按接受投资的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将风投资本分为种子资本、导入资本、发展资本和风险并购资本。
风险投资的基本功能是为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提供其创业和发展所必须的股权资本,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机制是由风司融到风险资金,投向经过谨慎筛选的风险企业或项目,培养风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正常的市场运作,然后撒出投资,再去寻找新的项目。由此可见,风险投资主要有资金放大器、风险调节器、企业孵化器等几种功能。
3.风险投资的运作
风险投资主要由项目评估和选择、谈判和签定投资协议、培育风险企业、实现投资收益等环节构成。
(1)项目评估和选择。企业家(团队)管理能力、产品或技术的独特性以及产品市场大小构成了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创投决策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决不选取超过两个以上风险的项目。
第二定律:V=P×S×E
其中,V代表总的考核值,P代表产品市场大小,S代表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独特性,E代表管理团队(企业家)的素质。
第三定律:投资P值最大的项目。
(2)谈判和签订投资协议。风险企业所关心的是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企业运转,确保目标利润和企业经营权。双方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确定风险投资所占股份,最后形成项目股权分配与投资额及对赌条款等全面细致的风险投资协议。
(3)培育风险企业。协议签订后,风司与风险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一般通过管理报告、企业定期访问、担任企业董事会成员来对企业实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风司一般还会用自身的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专长,向风险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等增值服务。
(4)实现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和时机选择,取决于风司整体投资组合收益的最大化。主要的退出方式有风险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其他大公司收购风险企业,把风险企业转售给其它投资公司;执行偿付协议,风险企业向风司回购自身股份。
二、我国风投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1.投资概况
我国风投行业经历过2000、2001年的发展高峰,之后随国内创业板暂不开设和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势的预期好转以及网络潮的回暖,风投行业在总投资额上大幅攀升,据统计数据,中外风投机构在2004年共对253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达12.6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风投业进人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2.行业分布分析
风投机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通常会考虑该行业的成长性、创新性、市场前景以及具体企业的管理团队。调查显示,传统制造业已经取代软件行业,成为创投项目最为集中的行业,表明风投资本规避风险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动机显著增强。风投资本通过参股方式,从稳定发展的传统制造业那里获得股利,增加利润流量,满足了风司股东要求的一种策略选择。
3.区域分布分析
风投资本偏重高新技术项目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风投机构数目最多,但在资金总量上比深圳小,北京虽然机构数目较少,但管理的资金却较多。此外,风投出现很强的区域集点。京津冀地区的项目投资强度最高,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别不大,而东三省及其他地区的差别则较大。
4.阶段分布分析
针对创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即种子期、发展期、成长期、扩张期以及成熟期。风投机构会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投资对策。
国外的风投资本一般集中在发展、成长和扩展阶段,向种子和成熟阶段投的比例比较小,特别是在种子阶段,大约只有5%。2003年以来,风投资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项目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而种子阶段所占比例最少,这种趋势与国外风投的阶段分布基本一致。
5.我国风投行业投资项目退出状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风投资本在退出上虽然取得可喜的进展,有多家风投机构实现了成功退出。但与国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业收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迟迟未开,多数风投机构投资“后撤”,即风投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获得稳定的回报,多选择比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传统性项目。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改的不断深入和登陆海外资本市场,通过IPO实现退出的较往年明显增多,多家风投支持的中国企业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上市。
三、我国风险投资行业面临的挑战
1.资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
风险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者等。我国目前的风投机构主要是以政府发起创办或由国有企业发起设立、政府参股为主体。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主体应该是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风险的个人、企业投入。在没有民间资本大量参与的情况下,风投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很难有大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达不到最佳投资组合的目的。
2.风险投资主体错位
风投机构是风险投资市场的真正主体。它是向风险企业提供风险资本的专业的资金管理人。风投机构从风险投资者募集风险资本开始,搜寻、调查、筛选投资项目,制定投资方案,对投资进行监督、管理和必要的辅助,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撤出投资,把本金及实现的利润分配给投资者。
目前,我国风投主体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应逐步改变其政府主导的现状,形成由民营主导的风险投资格局。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企业,如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营资本主体。
3.风投资本的利润实现与退出困难
高风险通常意味着高收益,而高收益的获取和高风险的转移,关键在于退出。风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为促进风投行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高新科技的推动作用,必须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投资本变现回收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公开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资失败而进行的资产清算。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缺乏畅通的退出途径,主要表现在A股主板交易市场上市门槛高;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专门为风险企业提供退出途径的创业板市场至今尚未建立。
4.法律制度不健全
风险投资在我国早已开始实践,但至今仍未对风投基金进行立法;由于法规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上非法集资活动屡禁不止;在税收上,国家虽然给高科技企业享受15%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但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优惠,风险投资者在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和红利要双重征税。这种滞后的立法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创业投资的运作和发展。
5.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才
风投是跨越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的特殊金融活动,涉及评估、投资、管理、审计和高科技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风险投资家应该是既懂技术理论,又懂管理创新;既懂产业运作,又懂资本运营;既能深谙风险投资的职能奥妙,又能通晓国际风险资本运作规则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是风险投资的灵魂,这正是目前我国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四、应对我国风投发展挑战的建议
1.扩大风险投资总量,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可从从机构投资者、国内大型企业、私人资本和政府资金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的来源:
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
可以从投资多个阶段的企业并分批投入资金、组合投资、联合投资、合同制约、管理咨询和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等方面分散风险。
3.建立创新的组织制度,培养风险投资人才
与一般公司组织形态相比较,有限合伙制能够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和成本,并通过适当的治理结构和各相关利益者之间一系列激励与约束的契约安排来有效地减少风险。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在此基础上,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4.建立畅通的风投资本退出渠道
风投资本的成功退出不仅意味着高额回报,而且也是风险投资不断循环的基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探索中建立适合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退出模式。如国内买壳或借壳主板上市、进一步发挥二板市场的优势、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尽快开设创业板、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并购与企业回购、清算退出等,没有退出渠道的创业投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实现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保证资本退出渠道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