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一年级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期末考试终于都要结束了大学一年级很快就要离我而去,只要再过半个来月的时间,就要进入二年级了回忆起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生活,感到既紧张又充满喜悦。将进入更加紧张的下学期生活。
终于完成了从一名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这个学期。适应了大学--这个新的环境。老师、同学们都给了很大的协助和无私的关怀。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生活中,学到不少新的知识,例如:微积分与齐次非齐次方程、英语技巧句式、新的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真是非常丰富。而最令我高兴的终于掌握了学习化学的方法,可是并不会太兴奋,因为我英语听力还是很不理想,但是会继续努力,直大学生个人简历范文 href="thread/view/id-154019"大学生个人简历范文到满意为止!当然,对于大学生活还有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老师从手把手教我转变为循序渐进的引导我自学能力。正在逐步适应这种过程,因为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有些课程,还没有搞懂的地方我会在暑假中自学掌握。因为曾经有人说大学生创业网过:越搞不懂的地方就要越靠近它所以,会继续努力,为求做的更好!要在二年级上半学期“来临”前,把所有不懂的地方弄懂,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下半学期的来临”
二年级上半学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老师们都提过。也是一个转折点。这个阶段课程学得好不好,知识掌握得牢不牢,能不能真正适应大学的生活关键。所以我决定在暑假里继续学习,不大学生个人总结范文荒废时间。
篇2
培养出德才兼备、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是每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而在传授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搞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掌控能力,激发学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学生管理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对搞好大学德育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重视一年级学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是基础”,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应从入学一年级抓起,这是由一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育规律所决定的。
(一)一年级高职学生的思想双重性和可塑性
在进入大学时,他们已经接受了十二年的正面教育,即学习到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也在自己的思想深处形成了一定对事物判断正误的辨别标准。但同时,又或多或少遭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染,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气。其具体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一方面不迷信、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对国情、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理解的片面肤浅;在看待问题的方法上,一方面,不满现状,拥护改革,关心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思想方法的主观性、片面性,看问题多,看阴暗面多,有时候做事情讲究人情,忽视规章制度和法律;在品德修养上,希望自己在一个安定、和谐、团结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可以在社会中立足的人,但是又缺乏组织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总之,高职院校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活动丰富复杂、时时变化,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他们的思想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正确的思想容易接受,也容易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学生入学时,教育工作者就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认真对待,不失时机地对新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大学一年级打好基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一年级学生渴望新的生活与新的追求
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自然有很多新的要求,新的希望。例如,一些在以前毛病多的同学想从现在起做个好学生,有所进步;表现一般的学生想在新的生活的征途上跃居上游;一些原来表现好的同学想在新的学校里学习得更好,也有些跨进校门就认为达到目的了,之后不思进取,学习上懈怠,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为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作出了一些行动。例如:重新安排作息时间,学习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总之,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在心理上都有着显著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学生基本上是积极上进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新生的各种不适应,采取积极措施,及时解决,严格训练,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如果拖延过久,就会影响他们思想上的进步、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和组织纪律性。
(三)一年级学生是学校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
通常新生占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当前逐年扩招的情况下所占比重更大。他们是学校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如果新生工作做得好,对整个学校就会有很好的影响,学校里好的作风、好的思想就能得到传承和发扬,以往不好的风气和习惯就会被纠正和摒弃,从而在学校中出现一种新的局面。因此,新生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历来都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
既然一年级学生管理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作实践,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加强生活管理
新生来自各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校园就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为了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健康成长,首先,我们大力抓好生活管理,积极开展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为新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抓好按时作息、晨练,帮助新生组织培养新的、适应的大学校园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抓好教室等公共卫生分担区义务清扫劳动,促使新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观念。具体做法是:1.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寝室建设活动,树立严格的评比标准。要做到学生寝室内务有规范,评比检查日常化。树立优秀的样板,组织住宿学生集体参观相互学习。定期召开寝室长大会,寝室管理员要对寝室工作中优秀向上的人与事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对出现的缺点和不足给予告诫和批评。要促使新同学用三化四统一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努力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2.培养新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应新作息时间是新生在新的环境中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新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那么其自身修养、意志、集体观都会得到很大提高,也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抓好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法:一是要求班级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认真遵守作息时间,认真准时出操,从而带动普通学生,二是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首先是要讲清按时起床、就寝、出操的目的意义,其次要求同学制订规划来鞭策自己的行动。一个统一,就是保证全院每名学生都参加活动,用相同的规范教育和约束,不搞特殊化。3.搞好学生文明就餐、各种义务劳动。这一条实质上是通过生活管理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感恩教育、公德教育、劳动观教育。这对新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要对新生进行三点教育:首先是教育大学生做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其次是不忘父母、社会的养育之恩,要在日常生活中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思想上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最后要在新学生心中树立自己在学校做主人翁的意识,要使学生以校为家,在思想上敬校,在行为上爱校,这样就会使新生新的人生旅途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培养班干部,组成强有力班委会。
一个班级成为一个先进的集体,除了班级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之外,学生中的领头羊班干部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干部是学生集体中最活跃、积极的中坚力量,是辅导员联系学生的助手和纽带,是班集体的带头人。抓好班委会建设是搞好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因此一定要抓好。具体方法是:1.细致合理选用班级干部。做到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尽量发挥其特长合理使用,必要时及时调整。学生入校时,就可以重点观察两到三名学生,作为班级的负责人。选择的标准是,一是做事情能自律,能想到学校、集体、他人的;二是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认真的;三是过去有担任过班干部经验,有工作能力的。在一段时间考验后,应该对不合要求的学生及时进行调整,但在调整中要注重保护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材。班委会要具备积极上进,对任务反映迅速,完成任务坚决彻底,身体力行,办事能力强等特点。2.合理使用班级干部。要做到交待任务不能完全放手,要教工作方法,要经常与班级核心干部沟通,了解班级状况。例如:开展一项活动前,先召开由辅导员和班长、团支书参加的核心会,会上布置任务,讲清精神,统一认识,并且交待方法和以前的经验教训,再拟定计划,最后放手让班干部去完成。3.热心培养干部。做到严格要求,热心培养,及时总结,不断前进。学生干部有缺点是正常的,要热情帮助,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应该对班级干部日常工作详细的记录,并做阶段性的评比考核。学期开学和期末要求班级干部应撰写自己工作的计划和总结,用于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提高工作水平。
(三)抓创三好,制订计划。
创三好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是鞭策、使人上进的镜子。为使创三好、要制订规划并逐一落实,教育学生做好以下三点:1.明确目标。个人要有发展,集体要有向上凝聚力,首先要明确前进的方向。争创三好是最好的大学生生活的目标、进取方向。要求学生中每个集体如支部、班级、寝室,乃至每个学生都分别制订出争创先进团支部、三好班级、文明寝室、三好学生计划。这点是每个集体和个人端正思想、积极向上的第一步;2.措施要切合实际。每个集体和个人制订计划都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符合在校学生的身份;3.要落实为行动。要求学生不说空话,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从本人做起。可以开展一些例如“自我评议”“阶段自我总结”的评议活动。为使计划更好地落实与行动,辅导员应当勤于督促和指导。
(四)把握学习这个中心环节。
搞好学生管理,应以争创三好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而开展工作,这样就会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达到这一目标要做到:1.要进行清晰明了学习目的教育。新学生生刚入学,对自己的所学专业课程、学成培养目标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入学教育中就要抓好专业教育这方面工作。要请专业老师讲清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史、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讲清本专业对我国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讲明本专业所学的课程和应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更要说明学生们应当担负的历史责任,使新生热爱本专业学习。也可以请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回来,向新学生介绍现在生产一线的工作情况,和自己对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感悟,使他们确立努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决心。2.学习方法教育。高职院校与高中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己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分析问题、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会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会使用各种方法手段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特点和需要,可以组织新生参加专业课任课教师、高年级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参观高年级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和毕业设计。使他们吸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和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3.学习态度的教育。我们要对新同学进行克服上大学后懈怠思想的教育,发扬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新生经过自身努力,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心情是愉快而又兴奋的。入学同时松懈的思想在不少学生头脑中也随之产生。作为老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告诫新生同学享受大学生生活是幸福的,但是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上大学就要学习努力上进,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在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更要教育新学生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要互帮互学共同前进,使同学懂得,任何一门新学科的发展、新领域的开辟、新成果的发明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而是集体智慧和结晶。此外,办好学习园地,介绍方法、解答疑难、开展问题讨论等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搞好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管理,以上四个环节是缺一不可的。此外,高年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一年级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孔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丛书――大学生管理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1.
篇3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院人文系在2008级新生入学后不久,就设计了一份《新生大学三年规划调查问卷》,面向所有的新生做了一次调查。问卷涉及学生未来三年学习、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努力想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大学三年做到“心中有规划,行动有计划”,在毕业之时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
在2008级学生第一学年即将结束之时,又设计出一份《一年级学生学习规划自我满意度调查》问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成绩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学院各级学生工作者的思考,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及学院学生工作的进一步顺利开展做好理论上的指导。
本次调查面向人文系一年级学生共发放300张问卷,收回300张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抽取了30名学生在7天后进行了反复测试,测试信度达到98.2%,信度和效度均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一年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认同感高,但就业知识匮乏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是相对比较理性的群体,71.6%的学生非常满意自己现在就读的专业;93.2%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了解或有点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某个专业领域从事学习,最终得到一份职业,是上大学和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78.9%的学生对自己有较好的定位和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上大学最重要的理由或目的,在于大学毕业后能有较好的工作或职业,亦即期盼在大学期间能接受与工作职业有关的专门教育。但是学生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学校,希望学校多为学生提供招聘、就业信息,希望学校多开设传授就业相关知识的讲座,希望学校多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岗位,但是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较高的专业认同感与较少的就业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得一年级的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社团参与度高,但能力提升得慢 在本次调查中,对自己当前现状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只占3.5%,有49.0%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持“基本满意”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有47.5%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自己的现状持“不满意”态度。
学生入校就对大学、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他们想在大学里习得社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一定的领导能力;他们希望大学能够多传授给他们一些技能,多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可是入学近一年后,学生发现自己很多期待都落空了。虽然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在大学里获得了加入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的机会,但是在被问及“你认为你在哪些方面的能力较一年前有了提高”的问题时,在学生期待提高的多种能力中,只有“独立生活能力”这一项为83.4%的学生所选择,其他方面的能力依然没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一年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奋斗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被问及“你所学专业与你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相符吗”的问题时,49.1%的学生回答“看情况”;大学时间比较富余,为了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调查显示76.6%的学生已经做过、正在做或有打算做兼职,但是在被问到“打算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只有41.3%的学生选择从事与未来就业方向相似或接近的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因家庭富裕并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而产生的优越感,他们普遍表示:只要能顺利毕业,将来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在某一个层面反映出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使得很多一年级学生步入高校后奋斗目标开始变得模糊,他们因顺利进入高校而自满起来,认为从此不再需要努力学习了,失去了长远而清晰的奋斗目标。这种心态反映出很多新生并没有形成从一年级开始就为其职业进行规划的思维模式。另外,也有一些学生虽然对未来有所打算,比如进一步提升学历、出国、择业等,但认识也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将目标进一步细分到各个阶段。学生中的大部分人依然认为只要三年级时付出努力,积极地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就能找到工作。当毕业迫在眉睫之际,才会切身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才会为就业付出努力。殊不知,毕业时的风采展示是大学三年积累能量的集中释放,并不是仅仅依靠大学某一阶段的努力就能实现的。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度依赖家庭人脉 学生在考证和选择第二专业的时候,普遍存在赶热潮、追时尚、盲目选择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当学生被问及“你了解你的就业方向需要哪些能力(证书)吗?”79.4%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并在努力获得。看似比较可喜,其实并不尽然,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存在跟风的现象,他们取得的证书大多雷同、含金量较低,很少有学生切实地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参加学习、考证。
不可否认,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是很多学生毕业前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在毕业前能主动去招聘会现场的人很少,本次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到现在只有8.5%的学生参加过招聘会。因此,当压力摆在面前的时候,有些学生会绞尽脑汁开发家里的人脉关系,于是,便产生了“关系就业”。在这里,姑且不讨论“关系就业”会如何影响公平原则的体现,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这种就业理念会如何影响学生择业的心理和价值观。假如新生从一开始就十分看重家里的人脉关系,甚至对这种关系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就会使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最终忽略自己内在能力的培养。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找关系是求职的敲门砖”,会跟风地与别人攀比关系的“广度”与“硬度”,而不去关注自己在竞争时到底具备了哪些求职能力,曾获得过哪些证书,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等等。
增强学生学业规划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一年级学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源于其学业、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应该引起学校各级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促进大学学业的高效完成 很多高校虽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笔者认为,开设的这些课程所关注的往往是毕业生求职简历的书写、面试技巧的传授及就业信息的公布,而对新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尽早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让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每个年级订立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可以在任意阶段对学生开展自查和检查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促进其高效完成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满意的工作。
以社团为依托,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多种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生的小社会,在学生还没有能力真正涉足社会时,在学生社团的平等环境中,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调查表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对提高交往能力有明显帮助。而且在新生入学时,学生对各类社团也充满向往,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团,促使大学生交往群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学生在不同的交往群体中,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并接受教育和自我管理,形成学生既是被教育管理者,又是教育管理者的互动循环交往模式,这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与各种各样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既有活动伙伴,又有社会群众和指导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与教师、群众配合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检验、提升大学生这些修养、品性的重要场所。
总之,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正确更为重要,更为艰巨。所以,及早帮助一年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确立职业定位和目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很多学生都在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殊不知,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把走弯路的时间用来走更远的路,这才是通向成功该走的路。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及时纠正其模糊认识,引导他们注重培养竞争意识、谋生本领及自主办事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广东培正学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课题组.民办高校大一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3):96-100.
[2]葛敏,陈春玲,崔梅.通识教育背景下“大一”学生现状与辅导员工作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3):37-38.
[3]王虹.职业生涯教育重在早培养规划意识[J].时代教育,2009,(1):6-8.
篇4
“我们要引导华流”
《一年级》播出前的一个星期,节目总导演徐晴还收到了吕焕斌台长提出的修改意见。一档即将播出的节目,不仅没有做好几期储备,反而连一期成片都没有。不仅是徐晴,整个栏目组的人心里都充满忐忑。上下几十号人,很多几乎一周都没回家,在机房里忙得不知天昏地暗,“连喝口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都在赶制首期节目。”
在节目播出前四天的媒体首映礼上看到徐晴,她眼睛红肿,眉头紧皱,窜梭在人群里,拿着对讲机不停和工作人员对接,“那边准备好了吗?还有多久可以开始?陈学冬和宋佳什么时候可以过来?”
后来她承认,她担心收视率。领导举全台之力全力支持配合,还给出了最好的播出时段,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一档完全没有前车之鉴的原创节目,除了陈学冬和宋佳,里面都是没有任何背景和话题的孩子。要打败各大频道购买的国外纯明星节目,徐晴觉得,“压力和困难大得难以想象。”
10月17日晚上十点,《一年级》正式播出。第二天CSM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率排名出来,徐晴总算舒了一口气,“连续两期排名第一,感觉大家的付出值了。”
而截至出稿日,在已播出的六期节目里,有四期的收视率都排名第一。
“但我们没有一天放松过。一期播完,又要马上开始准备下一期。从八月底开播到现在,我们的神经都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拍摄前一天要不停地想,明天拍什么,做什么筹备,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当天搞第二天的内容,第二天搞第三天的内容。我们每天录制到十点,然后开会开到两三点才回家,早上七八点就上班了。周四,基本都是通宵,因为要不停地改不停地修。这么苦的工作,估计整个广电都没人做过,需要很大的耐力、精力和毅力才能扛过来。”
遇到一个栏目组编导,她小声告诉我们,“感觉晴姐这三个月老了好几岁,头发都掉了一大片。”徐晴自己也苦笑,“我这些年吃的苦,还没有这三个月多。”
不过能有这样的成效,能开电视纪实节目的一个先河,徐晴也颇为自豪。“我们的电视文化不能完全被西方和韩国所淹没,我们要引导华流,在一步步的尝试和摸索中走出自己的路。”用原创作品打败了许多国外的成品节目,是徐晴觉得最引以为傲的事。
“打造成长剧的最后一块拼图”
“有人说,人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变形计》,一条就是《一年级》。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这是徐晴在《一年级》录制前发过的一条微博。刚结束了《变形计》第八季录制的徐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立马接手了《一年级》的任务。这两档节目对于她来说,就是在守旧和创新之间的选择。而她毅然决然选择了更富挑战性的后者。
“六月底决定做,八月初就开始动工。我们找学校找老师挑选孩子,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徐晴说,“人搞定了,就是架机位,安装摄像头。100多个摄像头,全国都没有那么多现货,我们都是从三家公司临时租的。这么短时间内,调集那么多资源,提供那么多快速通道,效率无法想象,我敢说,不是湖南卫视一定做不到。这就是我们‘一切为生产让路’理念所体现出的优势。”
《一年级》在创意提出之初,本来对象是中学生,但节目组征求了学校的意见后,发现中学生课业太重,不可能配合录制,而小学一年级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可以填补湖南卫视某部分的空缺。
“纵观湖南卫视这几年的节目类型,幼儿阶段有《爸爸去哪儿》,中学阶段有《变形计》,大学阶段有《花儿与少年》。除小学阶段外,湖南卫视所推出的节目几乎涵盖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而《一年级》就是为补足这一空缺而打造的最后一块拼图。”
匆忙而繁琐的前期准备就绪,接下来的工作更让整个团队感到“崩溃”,整个影像数据大到难以想象,徐晴也在微博里说,“素材量24小时×100台×60天=144000小时=864万分钟。如果使用单机位录制需连续录制6000天,也就是大约16年半才能完成。换算一下,就是12960000000帧图片,如果打印成五寸照片,那么横向连接起来会有648000公里,赤道周长按40000公里算的话,一年级两个月的素材量可以绕地球16.2圈。”
技术投入或许还可以估量,但智力投入绝对是无法估量的。一群85后的年轻人,也不知道熬过多少夜,才将这一堆数字变成了一档优质的节目。尽管辛苦,但作为电视人,作品是最能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东西。“跟打了鸡血一样,不觉得疲惫。事情那么多,都没有空让你去感伤,只能闷着头往前走。在现场的时候,没什么事我会觉得是解决不了的。”
开启直白节目新现象
“这个节目鲜活生动,通过感性的、让人难以一句话说清的细节让人思考和探究,让中国的家长、学校、社会和孩子本身都有一个反观自己的真实的机会。这种‘真人秀’绝不仅仅是娱乐,它受欢迎和认可还来自生动性和严肃性的有机的结合,是‘真人秀’节目向上提升的标志性的作品。”
这是著名学者张颐武对《一年级》的评价,也真正指出了这档节目的意义。从这群“05 后”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不同。不同于《爸爸去哪儿》,《一年级》的孩子们更加接地气,或者说有参考价值,作为成年人,可以通过这些孩子的真实表现,在挖掘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总结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和问题有可能的来源。
“关于孩子和教育,每个人都会有无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作为节目制作者的我们特别想知道答案的,相信大家看完节目也一定会找到答案。”徐晴说。
但对于整个湖南卫视来说,这些都不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一年级》真正最大的意义,是它继《超级女声》、《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现象级节目之后,摸索到的另一个崭新的,有可能再创电视业界“现象”的节目品牌:直白节目。
篇5
二、在一年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中实施项目递进教学模式的构建
化学专业是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验改革中,笔者所在教研室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林院校特色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体系,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了启发讨论式、问题导向式、比较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对一年级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的项目递进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递进式教学模式简单地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对一个独立完整的实验项目进行层层推进式研究的教学活动。它由项目教学法发展而来[4],是对项目教学法的引申和扩充,因而不仅保留了项目教学法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还增加了递进环节。递进就是按照一定章法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地解决问题,它最大的益处是将一个问题的难度分散,采取后者否定前者的形式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方式弥补了低年级本科生理论实践知识薄弱、不能直接入题的缺陷,使得在一年级本科生中进行科研训练成为可能。项目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可以用图1简略表示。
三、项目递进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科研训练的选题
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也可以开展自主项目研究[5]。显然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更适合一年级学生。由于题目选取得是否恰当,是训练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要求所选的项目课题贴近生活,为学生所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使其充满兴趣地、自愿地去做。而且这个项目不能过于细小,它要有系统性,关联众多知识点。笔者以中国农业大学化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科研选题为例进行详释。环保是当前热门的社会话题,重金属离子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为大家所共知,因而污水的净化处理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絮凝剂可以使液体中分散的细粒固体形成絮凝物,经过处理使其沉降,再用物理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所以絮凝剂在污水中的应用是科研的一个热点。为此,我们就选择研究制备不同类型的絮凝剂为科研训练内容,并探讨它的应用。选题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有近1/4的本专业学生参与研究。这个题目既包含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也用到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内容。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相关物理、化学的知识还未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将这个题目分成若干个阶段任务,先提出第一阶段的要求———制备一种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科研训练的实施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和夏季小学期进行。这时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所以拿到题目后大家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查阅文献。
(二)自主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
与其他项目教学法不同的是,这一科研训练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实验,不分小组,避免了鱼目混珠的现象。所以大家根据自己查阅的文献设置出许多不同的实验步骤和工作程序,比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聚合硅酸铝、聚合硅酸铁等,单单聚合氯化铝的合成方法就有4种方案。对方案的优劣,教师不作过多评价,而是在查看实验方案后,准备必要的实验条件,让学生们独立完成。
(三)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实验室的使用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学生根据自己既定方案独立制备出絮凝剂,并要检查去污效果。教师充当引导者,巡视实验过程,随时解答实验中的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使用了平常教学接触不到的浊度计、化学耗氧量(COD)测定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而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可以近距离地沟通交流,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
(四)项目讨论评价并引申
这一步是完成第一阶段实验,递进到第二阶段的重要过程。在学生们制备出实验产品后,大家一起分析评价每个人实验操作的得与失:为什么各人实验时间长短不一?为什么同类型产品去污效果却存在差异?期间特别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类型产品间的去污能力。由此推进引申出第二阶段实验要求———改进实验设计,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比如,对于聚合氯化铝合成时的温度、酸度及碱液加入方式的选择;对于聚合硅酸铁,如何寻找恰当的铁(Fe)/硅(Si)配比等等。
(五)项目的再实施与再引申
学生们在经过前面实验的锻炼后,对絮凝剂有了感性认识,这时,经过再次查阅文献,并且深入地理解相关的理论,对影响实验步骤的每一种因素反复进行实验探讨,可以寻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法。这样,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实验由无数次的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在以上基础上再向学生指出合成絮凝剂的研发趋势是廉价、实用、无毒和高效,从而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要求:用天然原料合成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友好的高效絮凝剂,不仅要降低水质的浊度,而且要能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这一步是项目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科研训练的关键,教师在这一步将训练的层次推向高层。这也是科研训练与综合设计实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不仅要了解未学过的吸附知识,而且所做的课题别人未必做了或做的不全,所以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学生们需要借鉴前面的实验方法,自己提出设计思路并试验之。
(六)递进过程:项目扩展
学生们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发现可以用农村常见的麦秸秆制备黄原酸酯絮凝剂,其独特的空间网状结构可以对污染物进行网捕,另外由于其阴离子的官能团为sp2杂化,具有共轭体系,使得硫离子的负电荷能在较大的空间分散,呈现的负电场能够捕集重金属离子,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好的亲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又设法寻找最佳的合成条件,并且进一步试验了它对铜离子的去除率。
(七)项目再评价
这一步是对全部实验过程的总结,是实验结果的升华。在对絮凝剂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时,特别指出这一科研训练项目的重点不在结果上,而在于学生们自己从实验实施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四、项目递进教学模式在一年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中的作用
在2009年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絮凝剂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这一项目获得了三等奖。这个项目就是在一年级本科生科研训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成果。这充分说明采用项目递进教学模式对一年级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是可行的。项目递进教学模式将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科研课题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递进,直至达到最终的研究目的。这种模式在训练一年级学生吃苦精神、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项目递进式教学模式的训练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由于教学模式是在贴近生活的项目上进行,目的明确,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经常有同学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废寝忘食。项目递进式教学模式的训练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比如在麦秸秆磺化过程中为什么会有气泡,同样铁(Fe)/硅(Si)配比的絮凝剂性能上差别怎么那么大等等。学生遇到问题再也不是躲,而是主动地寻找答案,因此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使用递进式教学模式在一年级本科生中进行科研训练还带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在暑假红色“1+1”科技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发现密云县丰各庄村水的颜色有问题,立刻取样化验水的各项指标,并设想各种解决办法。虽然最终水质的检测是合格的,但同学们这种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不就是这种科研训练带来的益处体现吗?
五、开展项目递进式科研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做好物质、人员准备
教师在项目递进这种科研训练中起主导作用,他引导作为实验主体的学生从被动实践自觉过渡到主动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能够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启发式、讨论式等等)耐心地引领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还必须要求教师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沉积,只有这样才能从科研积累中,提炼出能够与现实结合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项目内容,才能做到教学的引申和推进,并能准确地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物质准备包括完善的创新教学实践体系和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实验室资源(经费、空间、时间)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外部条件。试想,如果没有教学体系改革,没有与实验相关的人、物作支撑,项目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就是空中之阁吗?
(二)合理安排时间
篇6
高校学生网上评价涉及各个年级的学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学生的评教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课题组以江苏大学为例,从不同学院抽取1200名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选取对象时,注意选择区分,每个学院选取50名学生,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同学大约各占1/3。总结这一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数据相对一年级学生有了一些变化,如实评价与随意评价的人数相对一年级都有所增长。调研结果显示,网上评教时会给大部分老师好的评价的学生只占了20%,而选择如实评价却占了69.8%,选择随意评价的占了10.2%。给大部分老师好评的学生出发点与一年级学生相差无异,大都是因为“人情”、“面子”等因素;而选择如实评价的学生也大都出于对评教负责的角度考虑,他们认为根据实际情况评教更理性,也更公平,能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同时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高校二年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因素对二年级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
二年级学生相对一年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较成熟一些,思维发展都有一定的进步,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他们相对一年级学生更能客观地对事物做出评价,这些都为高校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制度提供了稳定的心理学基础。在大学里经历了一年时间的沉淀,从学弟学妹成为学长学姐,他们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他们需要发表在教学上对自己有切身利益的意见。二年级学生基本完成了中学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过渡,开始从习惯被管向逐步独立再向参与管理的角色转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管理意识增强的过程[1]。二年级学生相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受他人影响较小,他们更加希望通过自己对教师的评价来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深信自己有能力如实、合理地进行评教。
(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二年级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
经过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评教的经历,二年级学生大都知道评教的流程和细则,他们参与评教也因此更加顺利,相对一年级,二年级学生中出现代评、漏评等现象的人数大大减少,这也为评教数据的准确性和评教工作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课题组在调研中也发现,二年级的部分同学之所以进行随意评价,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在一年级时曾对相关任课老师提出过积极的建议,有的甚至是一个班级大部分同学集中对某个老师做出大体一致的评价,这样的结果本该引起学校的注意,但学生们没有看到老师的任何变化,于是从内心对评价陈生了抵制情绪,认为网上评价只是流于形式,对网上评教丧失了信心。
(三)评教体系的漏洞对二年级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
课题组调研还发现,在评教过程中除了上述“形式主义论者”,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对评教体系的不满,比如,部分同学觉得评教语言繁琐,浪费时间。有同学表示自己本来想好好评价,但因为“选项字数太多”,“一个学期十几门课,任课老师也太多”、“评价起来没完没了”等原因而随便评价。由于学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网上评教,并且将此与网上选课挂钩,学生未完成网上评教将不可以进行网上选课等,这些硬性规定使得部分学生把网上评教当作一项“任务”或“负担”,而不是“权利”。他们为了能尽快查询成绩或者进行下一轮选课而草率地进行评价,甚至有的不看评价指标就直接迅速选择答案[2]。
三、高校提高网上评教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简化评教程序,增强评教的实效性
网上评价作为教学管理的环节,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和学生的评教活动。评教体系的设置要尽可能简洁明了、更加人性化。在评教实践中虽然各高校所采用的评教方式不同,但多数评教所设的内容大体一致,主要涉及教风师德、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方面的指标,最后经过加权算出教师的得分[3]。这样的评教过程容易促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评教时可以原来繁琐的专业描述性语言直接简化为日常生活式语言。此外,还应加大学生自主意见栏的作用,让学生能说想说的话,提想提的建议,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
(二)落实信息反馈机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评教的意义
对于学生看不到评教效果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就教师而言,学校除了向其个人下发评教结果外,还可以设立奖励公示制度,对学生普遍评价高的教师进行公示奖励,鞭策落后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学生而言,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抽样回复,可以采用短信、邮件等形式,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评教是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三)建立自愿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参评积极性
强制学生必须进行评教否则不得参加下一轮选课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学生对评教产生认同感,还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敷衍、厌恶评教。高校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已经让他们具备了足够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有能力对教师教学做出评价、自然更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参加评价,高校应当赋予学生这方面的权利。只有实现学生自愿评价,才能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自由反映对教师授课的具体意见和看法,提出的建议也会有现实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波.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系统有效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2]吴莉.高校学生网上评教利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3]如何解决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评价和改进数学建模[EB/OL].http:///question/4e22d53a869f0107,2009-08-24/2013-08-28
作者简介:
篇7
一年级孩子正处在学前教育与系统接收知识的转型期。自觉性差,好动活泼,注意力难以持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要有一些巧妙的方法。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单纯的说教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能长时间持续,我们应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花,小图标等有趣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告诉他们:“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礼物。”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挂图等),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并促进学生学习感知。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师:“1、2”生:“安静”、“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还有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采用:1.编故事识字法,教“会“字时,我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在云上走,原来他会气功。”2.猜字谜识字法如:“六十天――朋”,“一口咬断牛尾巴――告。3.编顺口溜、口诀、儿歌识字法,教学中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合手拿,人门闪,土里埋等。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记忆“喝”和“渴”时,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用嘴。”等等,不停的变换方式,情境,让学生的兴趣不减,很自然就会迷上语文课。
三、老师讲课时要常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所以教师就要会说,常说“小孩子话”。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亲近你,愿意与老师交流。
四、不失时机的赞扬、肯定学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篇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的选修课程,其组织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期间的最后一年,也即毕业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开设,因为大多数学生面临工作以及考研阶段,为此,大四开设有必然的矛盾性,这会使很多学生在真正需要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深感迷茫,同时也会导致很多由于工作失利而抑郁,更甚者,会发生其他更严重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无法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就连毕业的时候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等大众性问题,在毕业之后都深感迷茫,为此,为了使得大学生提前树立职业角色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我职业能力,应尝试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职业规划课程。该课程的开始,一方面是当今社会形势下对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明确职业规划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大学新生自身树立职业方向、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诉求,为此,本文从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该课程能够惠及学生,同时对学校在后期课程不断创新和尝试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或者建议。
1 职业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学校和学生个人相结合,对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诸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最终使得每位大学生都能够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课程安排。对高校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安排,一方面,使得大学在课程设计方面相对更加完善,从而对于大学教育大纲的安排,能够具体落实到实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学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能够根据市场的一些变化,加强学校自身在以后的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样对于学校后期的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对于后续学生的择校、择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1]更值得一提的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与自身智慧潜力相匹配的专业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社会和院校更多的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说是职业规划课程,其开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特长,结合市场环境的需要,制订相对完善的有关方向性的计划,这样对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很好的作用。简而言之,大学生入学时期正是其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阶段,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对其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的职业目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真正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会碌碌无为,而会在工作当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就,从而建立自信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2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依据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高校一年级新生对专业的选择是没有主动权的,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智慧潜力所在是不确定的,是否可以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做职业测试和职业规划,发掘个人的潜力所在(国内一些中学开设的特长班就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所在),让天生我材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让人才喷涌而出。笔者的建议是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基础课程,这为大一新生开设任何一门选修课程,都增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真正意义上,在大一时期就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其很大的必要性,主要是囿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据权威资料统计,现在大学毕业生,5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50%,10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20%,通过进一步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于职业规划不清楚,而且这种不清楚往往是在进入大学的伊始,因为缺乏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得其无法对于未来职业市场的前景以及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把握。[2]第二,相关资料进一步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首选的职业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部分学生,后来有很多转到非本专业岗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在本专业相关岗位上做出较好成绩来的人。第三,目前一些大学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由于开设时间一般都在大四,开设时间短,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质性地为大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方向,更多的人可能终其一生,做了很多的职业,考了很多的职称,但是到头来最多只能做一个基层管理人员,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往往是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却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这三个现状,使得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了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新要求。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有毕业生的需求,迫使学校用科学的发展观念,进行就业指导的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创新,无外乎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两个方面。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针对高校管理阶层,真正能对大学生后期就业有帮助的,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这方面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和服务,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3]因此,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势必会在高校构建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为此,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意义重大。
(2)社会的需要要求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各行各业的员工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员工的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然而,大学生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教会其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但是相关的专业知识,早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针对大多数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讲求效率的原则,无形当中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会增加,因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自己的专业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清楚,更别说对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了,因此,现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是无法胜任相关工作的,可见,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提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认清职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样,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的关键正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种。总之,基于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提高,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适应市场需要,意义重大。
(3)大学生提前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上述存在的问题方面,也指出,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而从事本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工级别,因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结果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潜能和职业前景不明朗。据调查显示,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初期,就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同时又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职业目标的规划。因此,要从大一开始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又能够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充分发掘各自的职业潜能,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
上述也有涉及,建议高校在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一些基础课程,而到下学期开始由学生申请专业,大二再进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使得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带来了时间上的紧迫性,正是只有大学一年级不开设专业课,所以才有时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大学一年级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到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需要。[4]另外,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也来源于当下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开始,就放弃了学习的兴趣,沉迷游戏或者不断兼职,这些都是目前较为严重的现状,为此,应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紧张、语无伦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表现出不理想的状态,为此,针对职业生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有较强的紧迫性。
4 结 论
面对人生大舞台,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其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期待,并愿意努力,但是成功仅有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需正确的择业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特殊的心理状态以及课程安排时间的特殊性,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从高校开设职业规划内涵和意义,以及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紧迫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大学生在毕业后,一上岗就能熟练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也给自己的成长插上翅膀。更能让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各学科领军人才和社会各阶层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5):35-39.
篇9
1、严格训练 保证质量
严格训练管理,是提高军训学生军事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军训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保证。训练场上是严格的,我们要求学生要以一个军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为了保证军训质量,我们首先严格要求教官,这次军训的教官是把部队中能力强,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过硬的人员抽调到这次军训中来做教官;其次我们要求教官严格要求自己,从教官的自身形象,教学等每个环节,从严要求,严格把关;第三我们严格要求学生。由于军训强度大,任务重,很多学生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从未如此的受苦受累,为了达到预期的军训效果,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军训期间作息时间表,并且严格执行,这样保证了军训期间学生的休息,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做好下面的训练。这样训练质量就有了保证。
2、抓好内务 人人动手
整理内务是军训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学院军训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内务整理规定。我们的内务整理在全校的八次评比中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尤其是4班的学生,把自己的宿舍整理得井然有序,被子叠得棱角分明,玻璃擦得纤尘不染,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实属不易。每一个人真的动了起来,宿舍的内务整理有每一个人辛勤的汗水。在整理内务的过程中,为了使地板干净,有的学生钻到床下面去擦,有的甚至把床板掀开把地板床板擦了个干净。
3、严格管理 服务学生
军训期间的管理是非常的严格,因此一切工作的开展显得得心应手。管理的过程中一是注重抓纪律的落实和作风培养。严格对军训学生实行军事化的管理,通过抓队列、抓作风,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从而达到训管结合,培养作风的目的;二是建立了军训新生考勤表。每天出操前进行点名,登记出勤情况,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增强了同学们的时间观念;三是严格训练场的管理。从军训的第一天开始,不管是在训练中还是在休息期间,都严格要求,做到准时出操、准时训练、准时休息、准时收操;四是规范内务秩序。不管是平时还是全校进行内务检查评比,对内务整理的要求都是非常的严格,使同学们的内务正规有序。管理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健全的管理机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学校学院的工作真正为学生服务。
通过这次军训,学生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在军训过程中也凸现出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一部分学生的吃苦精神不够,存在一定的偷懒现象。这些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之下,生活上娇生惯养,进入到大学他们是第一次一个人生活,第一次自立,从未如此的劳累,因此出现了怕苦怕累的现象。
篇10
辅导员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是处于特别的位置,不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能发挥其作用,而且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益友。在学生迷茫时,辅导员一番话,可能给学生带来重大启示。而辅导员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和动向,对学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掌握,比专业老师多一份全局引导,能在感情上让学生信任。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仅是毕业年级的工作,而是一个整体工程,在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选择自己专业课程开始,就要贯彻职业规划等就业指导思想。如何结合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就业指导的特殊性,更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念,科学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提高个人求职素养,这是值得我们研究课题。一届毕业生毕业就业质量如何,和辅导员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成才择业。
1.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现状
1.1 辅导员角色转换不到位
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担任重要的角色,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到学生行为规范等都需要全心全力地投入,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容易忽视了一个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学生从选择专业开始,都希望能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技能,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得到发展。作为和学生最亲密的老师,不能忽略学生成才需求。在学生管理中以引导学生成才为主线,更加有利于学生工作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思想稳定。在从学生管理者转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引路人和桥梁方面,辅导员角色转换仍未到位。
1.2 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顺利
独立学院学生来自高考成绩二B线以下,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与重点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通过调查,我院06级软件开发164名学生的就业意向,有63%同学在求职方面存在着信心不足,有59%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胜任期望的工作岗位,有70%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求职培训。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难调动全部学生参与进来。特别是在现在的网络时代,更多学生依赖网络,往往花许多时间在网络游戏方面,而忽略了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
1.3 独立学院需加大力度建设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是照搬传统高校模式,有某些方面的课程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需要,学院的就业指导仍未能和教学紧密联系结合。一个学生成才是和他的专业学习离不开的,但任课老师一般更加关注课堂授课,忽略了在学生学习专业工程中导入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独立学院在就业工作中除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面上的工作外,辅导员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职业技能和素养决定着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独立学院辅导员流动较大,工作只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并不可能一个辅导员从学生入学负责到毕业,因而学生的就业指导会随着辅导员调动而出现断层或是不能系统地进行。独立学院应力求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并且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参加更多专业技能培养,创造与兄弟院校交流平台,提高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能力。
2.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程引导,不同年级工作方法应有所不同。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指在学生进入毕业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是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办法,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职业指导,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让学生在系统性的就业指导下进行就业准备。
2.1 大一新生以适应性教育为主,了解专业,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素质意识
一年级学生从军训开始,更多是想了解环境,了解学校,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更多想到个人的职业规划。此时的学生并没有深刻地认识自我,了解外部环境,所谓的职业规划也是不科学的。在一年级,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某些自我期望值过高,未能接受因高考失利只能进入独立学院的现实,导致自卑、放弃心理的学生,做好引导工作。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在高考报考时候也认真考虑专业选择问题,但调查显示有78%并不是在真正了解专业后选择的,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着不了解。在大一新生工作中,除了进行适应性教育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可以通过与高年级或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开座谈会,或是介绍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就业所需职业能力要求,让学生树立职业素质意识。在一年级时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立学习目标,通过校园活动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人职业素质。
2.2 大二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年级是关键一个年级,学生经过大一的懵懂,经过新生好奇经历之后,会对个人职业发展进行深思。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在经过一年级的自我认识和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探索后,让学生综合内部和外部的认知而规划个人的职业蓝图,对后面的专业学习有指导性作用。可以在一年级最后一次班会上布置暑假作业,让学生在暑假期间到社会上了解所学专业就业情况,了解外部环境。在二年级第一次班会让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让成功就业同学会校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经验交流,让学生体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学习职业生涯设计办法和实施。
2.3 大三以专业学习为主,培养职业能力,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
学生在三年级主要精力应集中在专业学习上,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技能认证,多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提高职业能力,以积累求职资本。辅导员需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让学生对个人和就业市场有健康认知。可在班级中鼓励学生成立专业兴趣小组或是项目小组,在暑假参加实习获得,了解实际任职环境积累经验。
2.4 大四做好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给学生有效提供求职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
毕业班级辅导员工作模式与其他年级辅导员不同。由于毕业班级学生课程较少,经常需要外出找工作,特别是在第二学期有部分学生已经在外参加工作,毕业班级辅导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
(1)可以通过博客方式,把学生经常遇上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其他学生看到就可以得到帮助和解决,对相同的一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好多次,例如毕业政策等问题。(2)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招聘信息渠道,有效提高学生应聘率。(3)利用qq、飞信、邮箱等网络手段,有利于回收最后的就业证明。(4)对毕业生分成就业小组,每小组指定组长,通过组长进行调查就业,组织就业应聘,通知和联系组员。系统地举办好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例如就业面试技巧、模拟面、就业服务周、简历设计指导。及时做好就业心理咨询活动,善于发现心理异常的叙述,及时给予疏导,预防恶性事件发生。
3.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几个小技巧
3.1 建立好学生信息档案
作为辅导员,如何掌握了解一个学生发展,最好办法是为学生建立发展小档案,收集学生职业规划和跟踪学生大学期间职业规划,在需要时和学生沟通,引导他检验个人设计路径是否准确,是否需作出修正和调整。学生小档案中还可以全面记录学生的就业信息,第一类包括学生最新的同学录、就业意向、求职技能条件、专业学习水平、考证水平等。对学生分类,这样会有效地了解学生,有效推荐学生到需求公司应聘,也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第二类是学生求职记录,可以记录学生求职结果,例如对成功或是失败的就业信息进行收集,便于跟踪学生就业证明的回收和就业数据上报。
3.2 取得学生信任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并不是决策者,切忌在学生出现迷茫、需要帮助时帮学生作出选择,或是高高在上直接替学生决定。这样对学生没有好处,也会丢失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应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出现矛盾根源,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3.3 建立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辅导员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繁杂的,为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培养好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明白其职所司,培养学生干部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在班级中建立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特别是在毕业班级中尤为重要。收集准确的学生信息,了解每个学生动态,例如学生联系电话、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贫困生就业、专业技术不好的学生等,保证班集体的稳定。
篇11
学生是一所高校的主体,学生工作则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教育、管理、服务等使命,辅导员要始终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深入探索教育管理对象以及学生工作自身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工作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一谈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规律,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1.获得性尊重消长――0.7律。在新学期伊始,学生与辅导员老师之间是陌生的,他们之间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熟悉进而达到完全认可的过程。虽然源自学生内心对老师的敬重和尊重,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保护心理和陌生感,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尊重度、活动度仅为70%(0.7律)。随着辅导员工作的深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尊重度会不断增加,直至达到100%。但相反,若辅导员不善于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或与学生期望的管理状态相去甚远,那么最初获得70%的认可度将会降低,这就是获得性尊重消长律――0.7律。
大一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转折点,也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构建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宝贵而又特殊的时期帮助新生实现角色转变,缩短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促进学生认可和尊重辅导员,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学期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1 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教育不仅对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活能起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方向。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对大学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如何帮助和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关键。①转变观念。引导他们顺利渡过成人化的转变,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②转变管理方式。中学以前是以教师管理为主,大学提倡自我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通过辅导员的带领和积极参与学生各种活动,以及与老生班干部交流经验等形式,使新生尽快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③转变学习方式。中学时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教师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自主余地很大。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学能力的强弱。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思考方法,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④转变生活习惯。集体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相互理解和包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要鼓励学生确立合适的目标,勤奋学习、诚信做人。
1.2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结合社会需求介绍本专业的前景、所学知识、所需技能、就业形势等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特点,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程度,设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一专多能”的“T”字型个人发展方案,明确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目标。帮助学生拟定职业生涯舰划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积极应对社会形势变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从容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1.3 加强法纪观念教育。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手册》、《违纪处分条例》、《学生量化管理标准》等规定,结合院内外发生的案例,以案说法,提高学生以法律校规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立好规矩起好步。
另外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说教,做到以情动人,培养自信心,尤其要强化“自律”意识,实现学生“自治”,使学生在老师和外界因素的引导和激励下,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内因和外因上更强化内因的作用,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意志,严格要求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在他们思想和认识尚未完全定型而又即将成熟的大学阶段,培养他们这些良好的个人品质,不仅有利于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将使其受益终身。
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获得性尊重消长律(0.7律)告诉我们:一定要恰当抓住70%的尊重度和认可度,增强危机感和危机意识,通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序开展工作,与同学们之间多交流沟通,通过巩固和加强,提高尊重度和认可度;二是要克服麻痹意识,有些辅导员认为自己是老师就凌驾一切,盲目认为学生应该崇拜老师,不知道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赢得,这样会逐渐丧失70%的尊重与认可。
2.班风惯性律。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表现出它的持久稳定性,将给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不良的风气一旦出现,要想改变它就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甚至可能达不到效果。班风形成最佳时期是在一年级,尤其是第一学期,这就是班风惯性律。
班风是班级的风气,是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持久的精神风貌和风格,也称个体人格的集体化。班风综合反应一个班级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质量水平,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班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所培养的人才质量的高低。
良好的班风是形成优秀班集体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优秀班集体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学习风气、良好的班级风气、同学间团结友爱、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的集体。优秀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班级团组织健全,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凝聚力较强的干部队伍;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热爱集体,朝气蓬勃。文明健康,遵纪守法,服从管理,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较强的良好班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良学风;注重品德修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主体人格的复合型人才。班集体的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集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为一体的完整体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若能形成良好学风、班风,进而形成整个学校的良好风气和办学特色,就能使整个学校充满朝气,每个成员都会以校为荣。在一个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学生,会自然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班风越好,同学们个体目标完善的需要就越迫切,他们会为维护集体
荣誉、完善与发展集体而自觉地奋发努力。班风是无形的力量,它影响着集体成员,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班风惯性律告诉我们:班风形成的关键期在一年级,因此从新生入校开始,完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良好班风是关键。在班级班风建设中,一是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一年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在二、三年级因势利导,不断巩固班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班级风格相似律。班级风格相似律即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该辅导员风格具有相似性・比如辅导员的思想、工作作风、认识水平、做事风格甚至性格都会影响到班级风格和学生个人。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摆脱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困境等等。事实上,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尊敬知识渊博的老师,乐于听从人品和学问兼备的老师的指导。辅导员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是影响学生最直接的力量。在学生心中,老师是完美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已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辅导员平时还要注意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严于律己,模范做人,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以严谨的学风感染学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带动学生。
另外,辅导员要“苦练内功,身体力行”,自觉加强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诸方面修养,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掌握运用一定的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及方法,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学生工作的时空性。从宏观上看,学生工作简单地说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也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时刻把握好学生的动向。在新生刚入校时做好引导工作,可以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学籍管理教育、日常管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新老生交流等等,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到自由、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大学环境中去。对于大二的学生而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大三学生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认清目前 从微观上看,在新学期伊始,要把握好学生的浮躁心态,尽快稳定学习秩序。一年中,在不同的季节学生会有不同的状态:在春秋季时学生思想易沉闷、低落;夏季男生易出现打架斗殴等事件;在期末的时候要抓好考试的诚信教育、复习备考;在冬季要注意好贫困生的越冬问题;假期快到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等。把握好学生工作的时空性,要求辅导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篇12
1.什么是PDCA循环法
PDCA循环是由瓦特休·哈特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的,后来通过爱德华·戴明博士的推广得到广泛的流行,也称为:戴明循环。这种方法的要点是一切工作都应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plan),包括确定目标、工作计划等;第二阶段是实施(do),就是贯彻执行计划;第三阶段是检查(check),即检查计划执行的效果,找出问题;第四阶段是处理(action),即推广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制定纠偏措施,对问题找出原因,为下期计划提供资料。
PDCA循环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项活动,无论多么简单或多么复杂,都遵循如下的循环,如图1(a)所示。这种循环是一个动态循环,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如爬楼梯一样,如图1(b)所示。经过第一次循环提高一个台阶,然后在新的台阶上经过第二次循环,再提高一个台阶,如此类推。经过一个循环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并把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轮循环解决,使下一轮循环的水平更高,质量更好。同时,由于PDCA循环适用于每一件事情,所以对于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来完成,每一项小任务依然可以遵循PDCA循环,使之不断完善。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每个小环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从而推动大环达到新的高度,如图1(c)所示。
图1 PDCA循环
2. PDCA循环法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学生学有所长,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生源自身情况的变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弹性学制,学分制推行,教学管理制度等都对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运用PDCA循环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不断完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下面就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活动对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2.1 P(计划)阶段——素质教育三年计划
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大一年级新生正处于角色转换的适应期,稳定情绪、熟悉和理解大学生活、明确成长标准是他们首要任务;大二年级学生的焦点主要放在学习、塑造自我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大三学生面临毕业,最关注的热点是就业,他们渴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和单位。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了解大学生成长的这种阶段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内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用容易震动大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充分实现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2.1.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新理论、新思维、新观点纳入教学中,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基本素质教育与现代文明素养;要把学生理论学习与科学有效的考试考核方法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2.1.2加强和改进主题班团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思想品德素养。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主题班会的系统内容。按照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升规律和要求,分年推进相应的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重点围绕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
2.1.3完善和落实时事学术报告制度。引导学生参与时事活动,体验时代潮流的蓬勃发展。时事学术报告要把开放视野、世界文明、人类价值、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建设成就等作为主题来进行。
2.1.4开展意义重大的主题活动。要把主题活动切入到重大历史事件、优良传统活动的纪念日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把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主题活动项目要大胆创新,求实精选、不断赋予活动新的境界,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活动具有时代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快乐接受。
2.1.5加强党团建设和党团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创先争优入团入党。务实地开展党团活动,提升成员的人生理想境界,增强成员本领,提升党团员在学院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增强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学生先锋队,成为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的示范力量。
2.1.6加强学生特长教育的活动建设,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快乐,提高水平。要规划社团建设,重点建设文学、美术、音乐、书法、体育、演讲与口才、辩论、摄影摄像、科技竞赛、项目策划等人文素质类社团。加强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队伍建设,抓好学生声乐队、器乐队、合唱团、舞蹈队、礼仪队、情景剧团、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田径队等组织建设,由专业老师进行常态化训练。强化特长选修课建设,把一些如音乐、体育等培养学生特长的课程纳入选修课并给予相应学分。
2.2 D(实施)阶段——素质教育活动实施
2.2.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分年级进行。大一年级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年级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仰;大三年级树立学生民主法制观念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坚强信念。
2.2.2开展主题班团会,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月各开展两次。大一年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苦乐、荣辱、美丑观;树立正确的友情、亲情、爱情观;大二年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观,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快乐地度过大学时代;大三年级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我为社会、社会予我的感恩思想;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法制和制度,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诚信、节俭、竞争、自强、自立、公正、平等品质。
2.2.3每年4次时事政治报告。大一年级主要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时代激情;大二年级通过报告让学生增强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大三年级重在引导学生树立勇立潮头、顺应潮流、参与发展、积极贡献的时代思想。
2.2.4主题活动可以运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元旦”军训、教师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进行组织。
2.2.5每年组织二期党的知识培训班,二期入党前培训班。每年要物色一批、培养一批、发展一批、输送一批党团员。
2.2.6每学年第一期进行以大学生艺术节为主的各种学生文化活动。学年第二期进行以学生运动会为主的各项学生体育活动。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依据素质教育三年规划,使学生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在实践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3 C(检查)阶段——评价素质教育成果
在PDCA循环中,C(检查)阶段是重要的一环,它是推动事物向前的原动力。在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可以采用PDCA循环法,教育活动开展前设计好实施的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做出修正,最后通过考核或布置作业的方式评测教育活动的效果。制定改进措施,为下一轮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检查阶段的内容可以有:
2.3.1通过书面考试,查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实际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等等。
2.3.2通过书写个人心得体会和实践报告,分析学生的活动情况。在班团活动后,查看学生的个人心得体会,研究班团活动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在每一次时政报告和主题活动后,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分析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学生体验活动目的的情况,以及活动意义的实现情况。
2.3.3通过成果展示,评价素质教育效果。根据艺术节和运动会中参与学生的获奖情况,可以了解学生赛前的准备工作,思想和心力的投入情况,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变化,等等。
2.4 A(处理)阶段——制定改进措施
这一阶段主要从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和成果评价来分析与预期的素质教育目的之间的差距,研究改进的措施,并进行再检查。
如对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开展班团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就业的关心,可以安排面试技巧介绍、模拟招聘现场、调适就业心态等主题的班团活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有锻炼意义的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爱心公益等活动。
对上述两个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需要在下一轮素质教育PDCA循环中进行检验。通过后续的PDCA循环过程发现,以上改进措施切合学生实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运用PDCA循环法促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体会
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单看某一门课程成绩的优劣,而是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又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哪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哪些可以在大学阶段进行有计划的培养,都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分析总结。运用PDCA循环法,每一次循环都从学生的成长实际需要分析开始,将上一轮循环的评价结果、改进措施等输入到下一轮循环。这样,素质教育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更切合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3
初一是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学生面临着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换,从比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再加上刚刚告别了熟悉的小学生活、熟悉的老师和熟悉的交际圈,走进中学校园,难免有很多不适应,期待、迷茫和困惑,面临着家庭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习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从家庭方面加强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做好他们的心理调适工作,对他们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发展智力,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品质,顺利地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心理韧性的内涵及及发展
心理韧性(resilience),原是物理学的概念,后来被借用到心理学领域当中。“resilience”有多种译法,如“回复力”“强韧性”“复原性”(台湾学者)“抗逆性”(香港学者)“心理韧性”(大陆学者)“弹性”“适应行为”等等。早期探索阶段,有学者Turner 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帮助个人对抗困难、面对逆境,以及以一种健康的感觉持续的过有功能的生活,这种能力能让个体克服各种厄运的挑战[1]。随后,许多学者将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如美国心理学会就将心理韧性视为一种在遭受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巨大的压力时,仍旧可以适应很好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者对心理韧性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李海垒(2006)总结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定义: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结果性定义。(1)品质性定义是指个体的某些人格特质或者能力在面对压力情境或危机时,能够表现出心理稳定、健康的应对策略。例如:心理韧性是个体从负性生活事件中恢复过来,并且能够适应各种外界变化和突境的能力。(2)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成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心理韧性是面对压力和逆境等,而期望生活事件与保护因子相互作用。例如:心理韧性指在个体经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时,个体能够迅速恢复,并且能够主动应对,成功应对的过程。(3)结果性定义是把心理韧性看做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 例如:在个体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仍然能够积极乐观,个体迅速恢复适应,发展良好。[3]
2.家庭教养方式的概述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4],早期研究中,林磊、董奇等采用聚类分析法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黄河清则分为溺爱型、纵容型、专断型和民主型[6];加里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三种: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7],笔者则着重讨论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
三、家庭宽容型教养方式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1.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
在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环境中,家长乐于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充分尊重孩子的自身特点来培养兴趣爱好,家长与孩子相处融洽、经常进行心灵的沟通,并且孩子犯错时,家长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为主。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积极给与支持与帮助,例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都可以帮助孩子重拾信心。
2.初一年级学生在初小衔接时心理发展特征
初一年级是青春期的开始,是个体身心开始全盛发育的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会有更多的期待,而相对的,也会遇到更多的阻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时就会造成身心的不平衡。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了小学时轻松的环境,离开了熟悉的伙伴圈子,进入到发展空间更大的初中,面对学科的增多,课时的增长,学科内容的复杂性,再加上学生们没有掌握一套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很容易就造成困扰;而面对崭新的人际关系,怎么样才能成功的融入到新的圈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不小的挑战。在家庭方面,如果个体在家庭中得不到安全感,那么就会加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个体很难在负性生活事件中恢复过来,适应性会比较差。
与初一相比,高三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升学择业、交友恋爱等一系列重大人生课题[8],但是已经历过初一、高一的适应性挑战,高三的学生没有崭新人际关系的挑战,在学业方面也已适应,遇到困难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自我调节。而初一的学生还处在懵懂时期,在遇到困难时自我调节能力很差,所以更加需要外界的正面引导。
3.影响分析
3.1重要性
Hunter 等人提出了心理韧性的层次模型。他把心理韧性分为三个层次:低层次的心理韧性仅具有生存功能,如暴力、挑衅、侵犯、行为等;中层次的心理韧性具有防御功能,如离群、冷漠、不与人接触等,这时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高层次的心理韧性积极向上,如灵活性、选择性的保持距离、自尊、信任他人、社交行表现良好等。只有少数人天生就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韧性,其余大多数人则是具有复原的潜能。在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环境中,父母会教孩子很好地发挥和利用这种潜能,教会孩子如何抗压,帮助孩子如何发展高层次的心理韧性,快速适应周围的变化,从挫折中反弹,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如果子女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 并从他们的家庭中获得安全感, 将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反之子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取决于父母的感情、思想文化修养和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9]
(1)利用孩子已知情绪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孩子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初一的孩子在遭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 一蹶不振,这时家长要利用亲子间的依赖关系,充分了解到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并进行积极引导,好静的孩子给予独处的时间来释放压力,外向的孩子则进行积极沟通交流,使孩子获得从逆境中成长的经验,迅速恢复,成功应对挫折。
(2)培养孩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会提升复原能力,发展更高级别的心理韧性。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宽容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把焦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这种正面积极的情绪可以拓展个人的认知能力,使孩子锻炼解决问题的技巧并慢慢形成自动化的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从困难中反弹。
(3)给予孩子积极期望的力量。积极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可以帮助事情的解决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孩子遭遇挫折,父母在宽容的教养方式下可以使他们充满乐观向上的心态,想象出自己所期望的一个状况,用这种方式引导和激励自己来采取针对性措施,这会增加孩子的反弹机会,从挫折中增强心理韧性,从而做的比以往更好,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失败者。
(4)榜样的力量。挑战逆境的故事可以催人奋进,有着高强度心理韧性的人会把每一次挫折看成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这个破坏性事件,也是一次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惊喜的新方向的机会,从经历的苦难中学会了更好地应对技能。如海伦凯勒,身残志坚,顽强学习,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一直努力学习,她没有被疾病所压垮,反而生存了下来,甚至恢复到比以前更强更好地状态。她把每次受到的磨难当做一次挑战,努力奋进,如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奋力向前,永不退缩,向世人展示了无比强大的心理韧性。在宽容型的家庭环境下,父母和孩子积极沟通的时候,可经常做一次故事会,给孩子的心中埋下永不言弃的信念,能够使孩子在面对压力情境或危机时,表现出心理稳定、健康的应对策略。
(5)鼓励孩子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情绪。当初一的孩子陷入困境时,他们容易焦躁不安,容易用其他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有时还会有暴力等倾向。这时,宽容型的教养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剂良药,慢慢的化去他们的焦躁,使他们从对困难挫折的不安与痛苦中转移注意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将不幸转化为机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解决问题。
2.局限性
鲍姆林德认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因为权威型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但是,处于权威型家庭中的孩子对父母没有很大的依赖感,在其遇到挫折时父母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这类孩子有着很强的自尊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通过积极的心态和冷静沉着的态度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处于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焦虑不安,遇到挫折易产生敌对感,和父母的沟通不多,家长无法得知孩子真正的情绪,无法进行激励和引导。这类父母喜欢对孩子所有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当孩子遭遇困难挫折时经常采取的措施是愤怒及惩罚,更谈不上帮助与鼓励了。
四、发展初一年级学生心理韧性所需要克服的障碍
1.“好孩子”倾向。好孩子在家里是父母骄傲的资本,在学校是老师表扬的对象,他们听话、守纪律,循规蹈矩,不会给家长“添麻烦”。他们的生活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可正是这种令人满意的表象背后的隐忧是不易察觉的。当一个好孩子的世界遇到变故而坍塌时,他的成长经历将阻碍他的复原[10]。所以一味的“好孩子”也是不可取的。
2.一成不变。有的学生已经被塑造成了一种样子,例如不管做什么都会觉得“我父母会给我摆平的”之类的想法,这种学生一旦受到重压就会崩溃,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受不得一点风吹雨打。
3.过高的看重压力。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不停的补课,为了达到父母的认可,老师的认可,身上背了很重的压力,有的学生每天被压得喘不过气,有的学生就自暴自弃。要注意的是正确看待压力,在重压之下要保持冷静。
五、总结
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家长要格外重视在初小衔接时期孩子能力的发展,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挫折、困难来临时,不仅是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上的一种挑战,也是孩子发展心理韧性的一次良好机会。其次要重视家校合作,注重家校实行措施的一致性,提高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反弹能力,为孩子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莹. 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 胡寒春. 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 2009
[3] 李海垒, 张文新.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4] 陈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5] 刘美丹, 刘晓艳.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6] 王莹.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07)
[7] 李丹. 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8] 凌华明,凌华龙. 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的相关调查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4)
[9] 徐慧.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