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业学习计划

篇1

一、系统设计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和开发专业规划系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要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低成为当前就业工作要考虑的新问题。麦可思调查了长三角地区85所高职院校,对6.3万名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分析。月收入和专业对口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1]。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越多,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越低,工作的稳定性越低,离职率越高,就业质量就会降低。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开办专业数量与对口率、离职率的关系图

目前,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数量普遍较多,就业质量不高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学校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制订个人三年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更能适应企业和岗位要求,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设计和开发专业发展规划系统是培养新生专业适应能力的需要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后,普遍对专业学习迷茫,不适应。鉴于高职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和专业发展问题,我国许多高校已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2],如:给班级配备班主任和专职学生辅导员;建立“导师制”,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大一年级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引导整个大学教育;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等,但这些措施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三)设计和开发专业发展规划系统是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需要

目前,我院正在试行“1+1+1专业导师制”[3],第一个“1”是指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换,最后一个“1”是指从大学生向准社会事务工作者的转变,中间一个“1”是指处在两次角色转换当中的“学业精进期”。三年学业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为“1+1+1”,在每个“1”的阶段中,都有双重专业导师(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全程参与,从思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规划,给予其三年的学业发展指导。但是,导师们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众多,事实上,并不能很好地给予每名学生全程化、个性化、系统化的指导。

为此,笔者提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的专家系统,使学校的“1+1+1导师制”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该系统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系统化、专业性的指导,把导师们从繁重的指导任务中解放出来。

二、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

(一)编程技术及相关工具

系统的各模块均采用ASP/+ISS6.0技术实现,利用微软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ASP具有跨平台性,不需要考虑每个客户端的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 2008提供了高级开发工具、调试功能、数据库功能和创新功能,帮助在各种平台上快速创建当前最先进的Web应用程序。

(二)流媒体传输技术

系统的职前课堂点播模块使用实时流式传输的流媒体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用户边下载边播放,而不需要等整个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再播放。实时流式传输与顺序流式传输不同,它使用专用的流媒体服务器和传输协议,可以在传输期间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做调整,可以对播放速度、快进、后退、暂停等进行控制,既可以观看前面的内容,又可以观看后面的内容。

(三)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使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ADO(ActiveX Data Objects,ActiveX数据对象模型)是微软公司提供的COM组件,作为访问数据库的接口。ADO是最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它建立在COM的体系之上,它的所有接口都是自动化接口,因此在C++、Visual Basic、Delphi等支持COM的语言中通过接口都可以访问到ADO。ADO通过COM接口访问数据,可以访问各种类型的数据源,既适合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数据库应用程序,又适用Excel电子表格、文本文件和邮件服务器。特别在一些脚本语言中访问数据库是ADO的主要优势。

(四)数据库的连接池技术

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提高数据库连接使用的效率和系统的性能。在Web应用系统中,ADO通过ODBC驱动程序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每一次数据访问请求都必须经历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存取数据和关闭数据库连接等步骤,而连接并打开数据库是一件既消耗资源又费时的工作。对于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由于数据库访问不是很频繁,可以在访问数据时,创建一个新连接,用完后关闭。对于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系统而言,大量的学生同时在线职业测评和学业评估,需要频繁发生建立连接、关闭连接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的性能必然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因为请求需要建立通讯,分配资源,进行权限认证,经过实际使用,这些工作很少能在一两秒内完成,因此对于连接的使用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4]。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连接池允许应用程序从连接池中获得一个连接并使用这个连接,一旦一个新的连接被创建并且放置在连接池中,应用程序就可以重复使用这个连接而不必为每一个连接请求重新建立一个连接[5],不同的数据库访问请求就可以共享这些连接。这样,通过重复使用这些已经建立的连接,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极大地节省系统资源和时间。

(五)Agent人工智能技术

Agent技术来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DAI领域,也称智能主体。在分布计算领域,人们通常把在分布式系统中持续自主发挥作用的、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主动性特征的活着的计算机实体称为Agent[6]。从逻辑上讲,一个分布式系统可以定义为由多个相互作用的Agent组成的系统,各种分布式系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中Agent的角色和交互方式上的差别[7]。

基于本系统专业评估模块对学生专业学习评估的要求,将“Agent”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学业评估模块和专业规划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被视为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不同层次的流程组成的,其中每个流程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Agent的子系统[8]。如对学生基本信息库与学生档案库处理的信息处理Agent,对学生自我评估作分析的数据挖掘Agent,系统分析与评估的Agent,系统预测与专业规划Agent等。每一个Agent都预定义的工作流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且可以根据与定义的工作流程自主地从一个流程转到另一个流程,也就是从一个Agent传递到另一个Agent,多个Agent协同工作,实现专业评估功能和专业学习与发展计划生成功能。

三、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案

(一)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基于Web的高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专家系统由人机接口、应用平台、信息库管理系统、应用支撑层、基础设施层五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总体架构图

(二)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三层B/S体系的网络架构,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就可以使用该系统。ASP应用程序所有代码都在服务器上运行,浏览器不参与接受脚本程序,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因此,系统升级和维护主要在服务器上完成,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在B/S三层体系结构下,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层被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地单元,使客户机无法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有效地防止了非法入侵[9]。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系统的本质是高层次、智能型的专家系统,它必须具备某个专业的专家知识,了解不同学生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调用agent(可以理解为:智能助理)对他们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和帮助,并智能生成其学习计划与专业规划[2]。

1.专业引导模块的设计

本模块主要有前台学生用户页面和后台管理员页面。在该模块中,前台学生用户主要是浏览专业信息和下载学习资源;后台管理员和管理专业信息及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上传,利用无组件上传与Web集成技术;对于视频文件,用Helix Server或Windows Media Server构建流媒体服务器。

2.职业规划测评的设计

职业规划测评模块是职业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测评包括职业性格、职业倾向、情商测试、职业潜能与能力测试等。本系统职业测评模块的使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学阶段、大学中期和就业前。职业测评本质上是一个在线考试和评估系统,测评结果作为学业评估阶段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的依据。

3.学生信息库模块的设计

学生信息库模块即档案袋模块,其主要记录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在校期间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和荣誉、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长,职业测试、系统评估结果与建议、专业学习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及计划的执行效果,等等。此模块具有实时更新、连续追踪等功能,为评估模块开展有效的评估提供基本的、可以参考的信息。档案袋模块由班主任、辅导员在系统的WEB平台上完成。

4.学业评估规划的设计

评估模块是系统的核心,该模块主要采用Agent人工技能技术的实现。本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自我评估的评估指标有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学习习惯、专业基础和对本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认识、自我的学习感受和反思,等等。学生每个月进行一次过程性评估,每学年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估。系统评估模块是一个嵌入了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即通过专家的经验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感兴趣的方向。系统评估要在学生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学习的子方向。自我评估和系统评估都要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发展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专业学习的深入、自我评估的不断进行,系统评估将逐渐成熟,并能够适时调整思路,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专业学习建议。在学业评估中,职业测评结果和学生信息库(成长档案记录)为系统评估提供了依据。通过相关模块的结合,为学生确定今后的专业学习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5.专业规划的设计

专业规划模块是本系统的关键。在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模块中,系统会根据学业评估模块中关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建议和学生信息库模块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帮助学生逐步制订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主要流程是系统自动生成初步的专业学习计划、专业导师审核系统计划、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执行和完善学习计划,逐步形成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

四、结语

本课题从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指导的全程化、个性化、专家化出发,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1+1专业导师”制试点工作,同时结合我在学院从事就业工作和担任职业生涯指导老师五年的经验及与兄弟院校同仁交流的经验,决定利用B/S模式结构的优点,搭建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学习与发展规划的专家系统。当前阶段,已经完成了系统方案的设计,下面要做的工作是学业评估阶段评估指标的选取与优化,以及使用相关技术实现系统的开发。随着系统的运用,必将促进我院专业与教学改革,推动我院人才培养,提高我院大学新生专业的适应性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旺生.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再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2010,4(12):11-13.

[2]程君青,唐伟.基于Web的高职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系统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31-33.

[3]王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导师制1+1+1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3):56-57.

[4]江莎.基于Java的数据库连接池的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

[5]王春梅.基于B/S架构的高校就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7.

[6]段宗涛.多Agent系统研究与开发[D].陕西:长安大学,2002.

篇2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开发、实施及反馈调整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影响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

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即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习经历而发生改变,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角度提出人们的职业选择受自我效能、期望结果、目标以及性别、民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执行工作时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来自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期望结果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综上所述,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内容涵盖了职业愿望、职业规划、个性测试等方面,职业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择业心态,职业规划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整体认识,个性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气质。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校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最大的个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依次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从家庭情况来看,影响个人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有21.3%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或等到毕业时再说,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有41%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以及职业生涯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受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因素影响,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职业选择也是有差异的。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目标。

(一)自身因素

1.知识能力。职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来源。问卷分析显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中,30.7%的学生选择能力,14.4%的学生选择学历。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来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知识水平与学历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经验与工作年限有关,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越娴熟,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能把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工作技能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一种职业往往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2.性格气质。性格有内向与外向之分,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之分。问卷分析表明14.1%的学生选择性格气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按照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匹配理论,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匹配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相互匹配,是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的基础。因此,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我人格测试,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矫正自己的个性缺陷,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寻找到与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职业。

3.职业兴趣。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选择兴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他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按照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人们不会选择去生产线上或到煤矿上之类的地方去做工,因为他们被迫在这样的工作中把兴趣消耗怠尽。”可见,兴趣对于克服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在欧美国家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兼职活动,来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其表现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早期的职业探索,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职业兴趣与职业计划及目标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过,有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从事令他们毫不感兴趣的职业。

4.健康状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除了性别、民族、遗传、知识经验外,还受到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个人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体质体能也就不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这些变化对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过劳死现象以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健康,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理论在教授中提到职业计划与探索,职业学习理论讨论了职业计划问题,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提高其执行力,可见,个人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与其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的意识和计划,它建立在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问卷调查显示,25.5%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产生职业理想,38.2%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开始明确职业理想,21.3%的学生至今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图,准备等到毕业时再说,从小学时有了职业意识的占15%。个人早期的职业意识可能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随着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积累,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清晰化,成为明确的理想,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把职业理想具体化,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固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目标,为了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习理论论述了学习经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必要作用,问卷调查也发现3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特色最重要,其次是就业指导,占19.4%,还有19.1%的学生认为学校声誉对其职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职业生涯课程辅导占14%、教师影响占15.5%。在中国,学生是否具有大学的学习经历,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确起到了指示器作用,而且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要求与职业规划。现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课程,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调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组织融合、职位表现、同事关系、工作习惯与态度等密切相关。但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辅导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职业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要求职业辅导老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据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而中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人,因此,加快职业规划指导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社会因素

1.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关注度最高,占29.5%。据统计,中国大学毕业生2009年已超过600万,2010年将超过700万,目前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约100万,学生就业压力丝毫未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文凭作为一种社会筛选符号本该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如果文凭的发放超过了社会吸纳水平,就会造成文凭贬值,甚至出现教育过度性失业,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仍然“随行入市”,参加人才招聘会不足准备,漫无目的,全靠运气,结果处处碰壁,信心受挫,可见,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的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争取社会支持,尽可能减少职业选择中的障碍,会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经济收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职业兴趣与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十分必要,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把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约25.2%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第二大社会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来说,面临着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一般不愿进入这些经济收入不高的行业发展;而生产环保、节能产品的朝阳产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垄断性行业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与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究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还是选择经济收入较高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位。从地域分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更发达,企业密集度更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出现“孔雀东南飞”,纷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的重要原因。

3.职业声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17.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会考虑到职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职业按照“士、农、工、商”排列,官员文人社会地位最高,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评价职业社会地位的价值标准开始多元化。研究表明,现在人们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两个指标衡量职业声望,根据中国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显示,教育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高于收入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与规划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社会声望高的职位,如高级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其次选择的职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办事人员,可见,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之一。

4.社会价值观。职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STW角色转换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存在影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时代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意识中已经有所反映。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远距离办公或在家办公,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考虑与谋划自主创业,而不是像父辈所希望的那样找个安稳的职业谋求生计。因此,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宣传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挑战,讲究奉献,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职业旅途中起航,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庭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目标以及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9.2%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最大,27.3%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规划的第二大因素,父母受其教育、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往往希望子女进入他们喜欢或看重的行业发展,并不断地对子女施加影响,甚至代为择业。此外,还有亲人劝告、其他长辈支持等因素对处于STW角色转换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Robert W.Lent,Gail Hackett,Steven D.Brow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ohn D.Krumboltz,Roger L.Worthingto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ark L.Savicka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5]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6]赵永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7]于秀琴.浅谈职业理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7).

篇3

一、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从华中师范大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与体育学院2009级毕业生中,随机抽取了210位学生。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并且充分运用了李克特量表。该量表用1、2、3、4、5个等级分来表示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度与学习成绩的好坏,1为非常不清晰(非常差),2为相当不清晰(相当差),3为一般,4为相当清晰(相当好),5为非常清晰(非常好)。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四个学院毕业生为总体,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四个学院分发出问卷,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因素分析。

二、调查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由华中师范大学《关于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完成。实际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5%,具有统计意义。其中有效问卷共有182份,无效问卷18份,有效率91%。

实验结果由表1和表2可知:

1. 从总体上,四个学院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率较高。在抽查的样本中,72% 的学生制订了规划,仅有28%的学生没有制定规划。

2. 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学习成绩相对无职业规划者更好。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发现有无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显著性检验差别。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绩好的人数比例达61.18%,而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绩好的人数比例仅占26.67%。这是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表现。

3. 职业生涯规划清晰的大学生成绩相对不清晰者更好。有清晰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绩良好的比例是76.31%,而规划不清晰的成绩良好比例显然低一些,为56.14%,表明不同主体成绩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注:成绩一栏主要按学分绩排名,按照李克特量表,有年级前20%,年级前20-40%,年级前40%-60%,年级前60%-80%,年级80%之后五个选项。为便于统计,将学分绩在年级前40%的大学生视为学习成绩良好。

4. 职业生涯规划付诸执行的大学生尤其是依据实际进行调整的大学生往往比没有按质按量按时执行的大学生成绩更好。执行规划的大学生成绩良好的比例达74.42%,相比之下,没有保质保量执行的学习成绩良好比例较低,仅为24.59%,具有显著差别。

注:有无执行规划有根据实际调整执行,按既定规划按质按量执行,规划大部分予以执行,规划少数执行,未执行五个选项。为方便统计,表格中有规划者为前三项。

三、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成绩的单因素分析与相关分析可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制定规划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比例比未制定规划的学生高,制订了明晰规划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比例比规划不明晰学生高,按质按量并根据实际调整执行的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比例与执行不力的学生高。

(二)机制原理分析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大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或者压力有所缓解,也走出了中学式学习模式,缺乏学习的紧迫感以及自己对未来的独立规划,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成绩随之下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成绩,正确而健康的学习动机是持续良好的学习成绩所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即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才能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并且提升学习成绩。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虽然没有多少升学压力,但是有就业压力,正处于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阶段的大学生制定并执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体现了其自主为未来谋划,也反映了其“自律”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求个体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处在学习期的大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把自身的成长成才需求内化为信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其主人翁地位,按时按量执行规划,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学习成绩自然也会表现良好。

总的来说,学习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对学习成绩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理想职业目标去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自主推动力。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理想职业目标,会自觉地确定与其理想职业目标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运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而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能力,完善自我。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 明确学生规划与学习的主体观念。首先,大学生应客观、全面认识自我,认识规划并加强规划管理,学会自我调适。其次,大学生应树立专业认同,保持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绩效,为规划实现提供动力。最后,能力本位时代下的大学生应该培养自我思维,为规划的实现奠定思维基础。

2. 改善学生规划与学习的校园环境。从教学指导层面来看,辅导员应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初入大学新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校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从服务机制层面来看,学校真正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心的咨询、辅导作用。另外,相关机构应完善和落实反馈机制,为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 李燕冰.多元视角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学风建设[J].中国教师,2009(S1).

篇4

伴随高校扩招而引起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近几年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都想尽了各种办法,就政府层面而言,出台了很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而高校则从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入手,引入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新生事物。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生涯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简单地说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设计。这一概念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最先提出的,他指出:“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条件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职业目标;确定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方式、方法;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等。其目的就是让个人考虑自己一生的生计,做一个个人的选择,以便使自己的潜力、精力得以充分发挥,争取最大的收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职教育偏重于技能教育,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显重要。然而从近几年的调查情况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流于形式之感,甚至存在应付思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校,一是学生。

从学校来说,一是大多数学校没有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一般都是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是搞个讲座或者每学期就上一、两次就业指导课而已,很难让学生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也有的学校只在学生入校时,搞一次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随便做个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毫无针对性,缺乏可行性,并且对后期的跟踪指导乏力,缺少执行的措施与手段。二是学校里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很多老师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对其理论、内容缺乏系统的了解。现时担任职业规划指导的教师好多都是原来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时,也不能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无法很好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设计和执行。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更是为数不多,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只知道概念而缺少实际的操作。有的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其实,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但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职业目标,它要将实现职业目标的任务分解细化到不同的时间段和若干小目标,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一步一步进行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科学的学习计划,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连续不断地上升的过程。 有的同学认为高学历就是有高能力,将专业等同于职业。一般来说,专业决定不了职业,专业是学习阶段的任务,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从专业学习到胜任某项职业还需要多种能力做支撑才可以。

其次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所存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缺乏充分的了解。有的大学生追逐社会的热门职业,被所谓的流行、时尚牵着鼻子走,这些人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来选择自己的工作或职业。由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工作的选择,关键是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的特点,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从事的工作不适合自身的特点,就不能激发自己对工作的兴趣,从而导致自己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也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与成才。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合实际。主要表现在一些同学自我评价过高,好高骛远、过于自信,目标过高。当然职业目标定位高,可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但是如果目标过高,不切合实际,难以达到,就会带来心理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致使对自己的工作前景感到暗淡。另有一些同学缺乏自信,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其职业目标定位往往偏低,这样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材小用。

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不合理。一部分大学生将职业规划书做成了学习计划书。规划书中都是每学年每学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考多少分,而对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锻炼,却鲜有提及。因为从事一项职业,不仅需要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譬如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有意识的锻炼,才能得以形成。而许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恰恰缺少了这一项。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学校和大学生个人两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 学校方面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现在就业市场依然严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学历层次比较低,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应该按照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抓,建立系统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范围,要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2.建立和完善高校的职业咨询机构

大学生入校之初,对大学的生活还很新奇,对大学生活也有一个适应过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专业,然后才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时更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咨询教师的指导。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的职业咨询机构,就显得特别重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最终职业目标与分阶段职业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规划的行之有效,这一切都需要由职业咨询机构适时引导与帮助

3.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训练

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在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训练,矫正他们在职业目标选择上的自傲与自卑,开发他们的潜能。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一般包括合作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行动能力等,是从事职业的必备能力。

(二)个人方面

1. 客观认识自我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各种特点,如基本能力、工作风格、兴趣爱好、性格类型、价值观念等,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最能做出成绩的行业。因此,职业规划中,不能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能自认为最适合的职业也未必能做出成绩,也许自己认为的优势与别人相比成了劣势。不被自己看好的职业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职业,因为自己的某些特点跟他人相比,就成了一个显著的优势。因此,要客观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给自己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分析,一方面听听家长、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自己对自己过于了解,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借助于职业兴趣测评和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对哪些问题较为感兴趣,通过分析自己的优势,可以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也可以分析自己的弱点,避免从事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一般人只发展了10%。跟我们应做到的程度相比,我们等于只醒了一半;我们只使用了身心的很少一部分。再扩大一点来说,一个人等于只活在他体内有限空间的一小部分。他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却习惯性地不懂怎么去利用。”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潜能可挖,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除了客观分析自我之外,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家庭经济环境、家庭的人文环境、家庭社会关系网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有时候会影响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能否实现。

2、了解社会和职业的需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需要的人才,行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现在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他需要的人才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也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所应该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人应该具有适应社会与发展的生存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质。适应环境是人们在每一次角色转换时,都面临的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和发展变化,将会产生不小的问题。健康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没有健康,一切就无从谈起。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新的定义,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是健康的,才可以。如果大学生感觉自己这方面能力欠缺,应该有意识地针对性地进行锻炼。

3、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而内因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人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当一个人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自我的积极努力时,他会很愿意为自己所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全力以赴。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积极主动,不要对外部的力量过于依赖。当制定了规划后,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断地勉励自己,持之以恒,加强自我管理,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很多研究表明,职业规划越早,越对自身的发展有利。大学生从踏进大学的那一天起,就要树立职业规划观念,认真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有利于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自己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其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参考文献:

[1]冯刚,大学,梦起飞的地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敏强,朱国华,陈大,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程良越,王建农,职业生涯辅导[M],香港:职业导师出版社,2007.

[5]孙权,王滨有,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6]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叶小明,刘生华,陈东华,高职学生求职、就业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编审委员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9]陈春法,就业辅导:基于对高职生就业力的提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李富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0.

篇5

Key words: 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process;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learning area course;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38-03

0 引言

我院电力机车专业自2009年获批省级精品专业以来,通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铁路高职电力机车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开发“教、学、做“合一的新课程;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1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以下流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对原有学科化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质、职业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学习领域,表1简要说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计划。

1.1 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先后调研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及南方周边铁路局机务运营站段,包括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广州、株洲、怀化机务段;南昌铁路局向塘机务段;南宁铁路局南宁机务段;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昆明铁路局昆明机务段等,从电力机车钳工、机车电工和电力机车司机三个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入手,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列表,为下一步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作准备。(表2)

1.2 行动领域归纳。我们邀请了机务段运用、检修主要生产车间和业务科室一起座谈,将运用和检修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按性质相同或相近或前后相互关联的原则,归类出行动领域。(表3)

1.3 学习领域转换。从行动领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化为学习领域,即课程。(表4)

1.4 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规划是将课程内容以某一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载体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的过程,比如:我们将《电力机车运用与管理》学习领域设计了行车信号与闭塞、整备作业、乘务员一次作业过程、行车安全设备以及列车运行与运用维护五个学习情境,各情境之间体现由易而难或并列与包容的关系,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2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此,以《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为例,说明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是电力机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包括机车构造、运用保养方法、车体和转向架及部件中修工艺、转向架组装和机车总组装工艺流程以及设备、工具、材料等相关知识,属于电力机车司机和电力机车钳工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符合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且由简单到复杂,将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中修过程贯穿全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源于实际的中修工作任务,融实践、理论、技能为一体,使教学做紧密结合。在教学组织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课,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以“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2.1 学习情境设计 《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以中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电力机车钳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依据,针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设计车体检修、转向架部件检修、转向架组装与机车总组装、机车检查与保养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考虑各个情境之间为平行或递进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使学生由初学者向熟练工方向递进。

2.2 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所有学习情境都是通过引导文教学法来完成的,它是项目教学法在现代职业教学和培训中的发展和完善,它包括:①任务描述;②引导问题;③学习目的描述;④学习质量监控单;⑤工作计划(内容和时间);⑥工具与材料需求表;⑦专业信息(只提供信息渠道);⑧辅导性说明(估计学生查找不到的专业信息和内部经验)。在引导课文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只局限于做好教学准备、提出引导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编写质量控制单和在收尾阶段评价学生的成果,而学生的角色则是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检查自己的成果。

2.3 教学评价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考核采用口试(团队汇报)、笔试、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记录在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档案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等等过程性评价表上,形成学生的学习情境(任务)成绩,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过程性考核的评分项目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方面,避免了以笔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2.4 教学过程实施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六步法”,每个学习任务重复的只是步骤,而不同的是教学内容。①资讯阶段:教师布置项目任务,下发任务单及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找出完成项目或任务的方法或手段,同时完成与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②计划阶段:学生分组,做出任务的学习计划,教师记录学生情况,同时参与讨论,适时提出实施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学生做出最优的方案。③决策阶段: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的点评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设计方案,形成最终的任务实施方案。④实施阶段:实施分情况完成,一是在有真实设备的情况下,各小组根据确定的任务实施方案安全规范地完成操作,教师现场指导、答疑,并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二是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我们采用3G实景教学,聘请现场技师操作演示,学生通过观看及与技师交流互动,找出自己实施方案的不足并改进,教师记录学生学习情况。⑤检查阶段:各小组总结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查找错误,并记录学生情况。⑥评估阶段:学生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教学改革进程方面。由于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时间较短,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研究与实施的人员是在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提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课程设计和操作环节等均有待继续完善。

3.2 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活动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还显不足,特别是激励机制方面的管理制度还应完善,以激发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

3.3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采用“六步法”来实施教学,必须加强配套的资源建设,如教师教学手册、操作说明、学生工作单、指导书、评价单等等,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除明确学习情境的任务和目标外,还要注意以完整工作过程来编排内容,并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特征,以不同的形式来引导或描述教学内容。

3.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自身只有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步骤,才能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但部分专任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因此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弥补不足。一要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学校专任教师岗位;二要派专任教师直接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三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专家企担任兼职教师。

3.5 “专业教室”配备方面。学习领域课程除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任务外,还要求学习环境也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以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即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就《电力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的检修与维护》学习领域而言,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化的教学实训生产车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而近年来全球大环境下的经济形势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因此,为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高校需要认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不仅存于理论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在对大学生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格特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的规划,指对一个人的性格、兴趣、技能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各种职业需求,确定自身的职业分动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安排、规划。职业规划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家庭和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社会上也应运而生了一些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机构,但是由于创立时间不长,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缺乏经验等各种原因,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从事这类服务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比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服务,主要是依托高校内部的机构和部门展开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我国高校大多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其主要功能都是为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临时指导,较难做到“量体裁衣、系统规划”,有些学校缺乏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学校行政人员进行简单粗放式管理。从内容上来看,一些就业指导中心实际上的主要工作就是解答毕业就业合同的相关问题和就业政策咨询,很少会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为主,较少指导作用。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但很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各高校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并成为大学生教育的必备内容,而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而已。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在大学期间就制定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大学生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出现了一些定位偏颇,没有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的情况,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使得许多大学生没有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面临毕业时,迫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而随大流、听家长或被迫选择了不喜欢或不擅长的工作,这是近年来出现的部分大学生在毕业较短时间内就进行了二次择业现象的原因之一。进一步来看,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这样不仅造成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也影响了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知定位

大学生择业是社会普通关注的问题,就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高校在指导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在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增强今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能,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是根据各种主客观因素,结合个体差异、爱好、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和服务学生逐步实现。

2.2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

大学生刚从中学期间进入大学校园,对社会充满好奇,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对今后职业方向还不明确,但大学时期是进入社会的预备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然而,由于大学生职业意识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其就业指导的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帮助大学生做好职前准备工作,使其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前,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结合社会职业需求实际和学生自身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判定自己的职业就业方向。

2.3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原则主要有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是一个系统性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不仅是要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也是一个整体性规划,不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毕业时的临时指导,而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大学教育体系规划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可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或大学生涯规划等课程,先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试探性的职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可以重视拓宽专业学习领域,试探性确认职业目标;针对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和性格、能力等因素,通过就业能力、求职技巧提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就业的社会适应性;针对四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训练、实习调查等方式加强学生择业指导等。

3 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策略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3.1 开展终身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其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需要结合社会主客观因素,职业需求,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格、能力等各方面基础上,帮助学生指导其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高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利用大学课堂、专题讲座、调查实习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指导。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就业压力愈发增大,因而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的职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3.2 加强职业测评,提高职业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大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也是职业发展的实践者,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有所不同,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每个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各种职业评估方式和测评工具,借助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各种特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高校职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

3.3 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提高职业规划的社会化程度

近几十年的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已初步形成以政策指导、就业咨询服务为主要形式,校园招聘、个别就业指导为主要方式的职业就业指导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已不再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已对传统就业指导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有所下滑。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指导人才方面的专业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进一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来,而非零星地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指导模式,针对性就业指导不够。因此,高校应结合社会职业供需实际,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在了解学生特征、职业意愿和能力等基础上,辅以科学的测评技术和测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和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需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信息库,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在信息库内容结构上,还需包含对就业市场进行正确的预判,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与就业市场和各类企业建立相互衔接的就业服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大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为大学生择业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雪飞.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计[J].社科纵横,2012(4):120.

[2] 罗双平.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3(8):43.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增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乡镇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ZC2014L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自我目标缺失的现象。很多高中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搞好学习是为了取悦父母和老师,自身对学习没有兴趣与热情,缺乏主动性,应付式上课和写作业。但高中三年就如一场长跑,需要起跑的动力,维持下去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出现某一行为,主要来自于动机。因此,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要长期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学习动机低落的直接表现是对学习的厌恶或学习效果不佳。可是,用什么来激发与维持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呢?就笔者多年中学一线教育教学经历所见,单凭“我要上大学”这个学习目标来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不能持久,容易消逝。那么,能否通过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与维持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清楚认识自己;了解发展的环境;定位自己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行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岷教授给某中学高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时表示: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规划尤为重要。因为中学阶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职业规划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计未来的职业方向,使学生明白设计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不是老师和学校的事,而是自己的事。因此,在调查分析高中生学习动机现状后,试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手研究其对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东省增城市的派潭中学、仙村中学、中新中学三所乡镇高中学校的起始年级各选定50名学生。其中每所学校男女生各25名,三所学校共计学生150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MAAT)为研究工具。该量表由成功动机、考试焦虑、自己责任性和要求水平四个方面构成,用1、2、3、4、5个等级分来表示学习动机的强弱,每个等级的含义为:1为非常弱;2为相当弱;3为一般;4为相当强;5为非常强。此测验各项评分越高,表示内因性动机的成份越高。该测验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83~0.89,重测信度为0.79~0.86。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法:通过查阅图书、查阅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上针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成功经验,打开研究思路。

2.单组实验法:在广东省增城市的派潭中学、仙村中学、中新中学三所高中学校的起始年级各选定50名学生进行单组跟踪实验。

3.问卷调查法: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前,选定实验组学生填写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MAAT)调查表。本次调查结果按派潭中学为A组,仙村中学为B组,中新中学为C组记录;之后聘请专家和家长代表开专题讲座和印发资料对这三所学校的实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班主任辅以协助。让学生写生涯规划书,批阅后指导其作适当调整或修改。三个月后,第二次发放《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MAAT)调查表让实验组学生填写,本次调查结果利用SPSS15.0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量表测验,各项评分越高表示内因性动机的成份越高。回收有效问卷后,对各组测验所得出的数据进行T检验。从实验结果上看(表1),A’组、B’组、C’组分别与A组、B组、C组的测量结果相比均有提高,说明对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激发和维持高中生的学习动机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高中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高中生对自己缺乏了解,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清楚社会上存在的职业种类及各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的规划与打算。不少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和高考填报志愿等方面都只能听从家长的意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要学生全面客观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等,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树立理想、确立目标,能激发与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能主动地有计划地为自己设计发展方向。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高中生心系目标,维持学习动机。高中生做一件事往往是一开始热血沸腾,很有冲劲。据笔者观察,如给学生开一节励志的主题班会课或专题讲座,学生好像一下子充满奋斗的激情,誓从今日起“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但真正去做时,却是“三分钟热度”,很多因素都能让他们泄气、放弃。如外部因素的干扰:学习的枯燥比不上网络电子游戏的有趣;内部因素干扰:学习成绩好考上大学又怎样,找不到终极目标,没意义;如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碰到困难和挫折……这些因素都很容易使学生动摇,没几日又“打回原形”。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包括理想职业目标的确立、自我评估和环境分析、选择职业生涯路线、制定行动计划以及反馈调整等五个步骤。如果我们能够帮助高中生科学地树立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就能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构建自己的学习动力体系,从而解决高中生学习目标不明、缺乏学习动力和动力不持久的问题。

3. 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随着高中学校的扩招,高中门槛的降低,有不少意愿并不是读高中(或意愿不明确)的学生上了高中,这部分学生到校后很容易产生搞好学习成绩对自己作用不大的错误想法,认为学好成绩只是给老师、家长“长脸”,是老师、家长“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强。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职业目标。用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理想职业目标去指导高中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自主推动力。高中生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业目标,会自觉地确定与其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运用学校的一切资源,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而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能力,完善自我。

(二)建议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开展系统课程,贯穿于高中阶段的全过程。据有关研究,高中阶段是职业生涯探索的重要阶段。而梁淑琴、马海林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高中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高中生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大部分高中生从来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缺乏规划意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动机不强也得不到适当的辅导。因此,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开展系统的课程学习。课程的开设最好能从起始年级抓起,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加自主意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进而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此后,应在高二年级的文理分科前和高三填报志愿前分别开设相应的辅导课程,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适当的修订, 根据年级的特点开设能激发和维持高中生学习动机的辅导课程,也就是在设计生涯课程时,应区分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不同侧重点的生涯辅导课程。使生涯规划一直能起到引领学生向前奔跑的作用,激发与维持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

篇8

一、在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新生进行科学和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还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维护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模式所限,进入大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被老师和家长灌输了“进入大学万事大吉”的思想。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目标十分明确:考大学,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个人空间无限放大,目标模糊,于是有了迷茫感。一方面,他们很想给自己定位,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价值感很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知道路在哪儿,加之现实中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更加感到十分迷惘,心里有种空虚感,思想漂泊不定。为了逃避这种失去目标所带来的思想空虚、精神无寄托的苦闷,少数学生开始寻找精神刺激,如抽烟、喝酒、听富有刺激性的音乐、赌博、看通宵录像、玩电子游戏、泡网吧、谈恋爱,等等。有的甚至不能自拔,学习得过且过,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这种迷惘心理现象,虽然只在少数同学身上反映得比较突出,但它却像一种有毒气体,弥漫在空气中,腐蚀和影响着其他同学的思想。[1]

将职业生涯教育从进入大学初始就融入大学教育,及时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正确规划大学生活,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

2.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

大学新生处于一个“目标缺失期”,没有新目标也没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许多大学新生在学习上养成了“60分万岁”的思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甚至玩乐上,把大学生活的主次本末倒置。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们应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时认真规划大学生活,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总体和分段目标,并结合目标制定总体学习和学期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初始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任务、增加紧迫感,培养大学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优良学习风气的形成。

3.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跳槽现象十分频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做过理性的思考与规划,也反映高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及时让大学新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增加大学新生的紧迫感,引导其针对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目标提前做好专业知识储备、社会实践活动、自身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准备,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打牢基础,推进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4.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有利辅助手段。

许多大学新生在高考报考学校及专业多是听从父母及老师的建议甚至“指挥”,而很多时候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及老师也并没有清楚了解过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未来就业行业等内容,而仅仅是依靠社会舆论、广告宣传、自身经验甚至仅仅是对专业名称的印象就盲目填报。还有部分学生在高考时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进入到自己所喜爱的学校及专业进行学习,有部分学生对即将进入的大学生活有过高的期待,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所想有一定落差,心理产生了强烈失落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在大学新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大学新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一般只通过辅导员宣讲的形式开展,存在职业生涯教育不够科学深入、受众范围不够广泛的问题。职业生涯必修课程的开设,应运用科学方法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可在课程中结合所学专业教育。应通过课程学习,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2]

2.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思想教育。

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新生入学教育管理中应及时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灌输给大学新生,在思想上给大学新生造成紧迫感,帮助大学新生在思想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新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营造优良学习风气和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3.以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应结合我国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与学校生产实习工作相结合,组织部分大学新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调研活动,活动后形成文字、图像材料,乃至参观调查报告或论文,并组织参观大学生在所在班级或专业举办小型活动宣讲会或经验交流会,将参观学习所得在同学中加以宣传。通过这种亲身参加活动,大学新生对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大学能力培养有更清晰的规划。而且,通过这种活动的组织,可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大学新生日后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乃至日后就业创造机会。

4.以校园活动培养整体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我们可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成功人士、已毕业校友等“过来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针对大一新生举办讲座、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各种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聆听教训、吸取经验,转化对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也可邀请部分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或生产实习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或新老生交流会,将其参加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活动的切身感受与其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经验相结合,讲经验,谈体会。

综上,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大学新生作为刚刚跨进大学象牙塔的年轻人,求知欲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大学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规划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问题,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入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未雨绸缪、主动规划人生的需要,也是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迪球等.大学新生心理及行为探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12.Vol16,4.

篇9

企业希望能够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一名合格的员工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具有责任心强,稳定性强,工作自觉性高;(2)勤快,吃苦耐劳,忠于职守;(3)有爱心,守时,认真,会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和能力;(4)能够承受挫折、压力,性格开朗坚韧;(5)基础知识扎实,做事条理能力强,具有组织管理潜力;(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懂得配合。

二、什么是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

从本质上讲,学校的教育出发点就是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这些前提要素,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技能劳动者,才能更加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学校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它的出发点就是教书育人。采取班级化的小型管理模式,借助于企业化管理的相关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使其不但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还能学到真正的企业文化,了解到真正的企业内涵,让企业跟学生的课堂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于企业规划的认识,从而对学生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有很多方面的益处。

三、“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意义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这三者的联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在与相关的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从企业本身而言,就是免费为企业做宣传;对于学校而言,加强了学生就业的保障,对于以后的招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模式在班级中实行时,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便利。同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在管理、教授学生相关的技能时,也能接触到跟企业运行相关的知识,可以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学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掌握相应的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来增进自身的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以及进入该行业所需的相关技能。同时,学生还能学到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等企业文化内涵。另外,学生还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完善自我,这样就能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如何正确建立“班级企业管理模式”

一个新模式的应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检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它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探究、总结,需要找出模式本身的优劣之处,进而不断地去完善,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试用之后,才能将其真正投入到运营使用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取模拟企业管理的方法

从当前的教学方式来看,采取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模式比较符合当前的形势。班级管理实行分工制,可以按照相关的车间管理进行职位分配,例如,可由班主任担任总经理,班长担任车间主任,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分配,实行竞聘上岗和试用期制度。

(二)制定各项符合企业要求与学生要求的规章制度

1.绩效考核制度。班级应结合企业实际,参考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来说,主要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全面考核学生。其中,考核的具体要求如下所示。

(1)德: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上课时间禁止睡觉、讲话等),听从相关主管工作安排,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关爱他人,多做好人好事。

(2)能:积极参加有关的社团活动、活动中能够获奖,为学校做突出的贡献。

(3)勤:记录出勤情况,如病假、事假、公差、迟到、旷课、早退等。

(4)绩:作业、劳动、考试、实训。

通过以上细则的设立,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监督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才是根本的出发点。

2.虚拟工资制度。虚拟工资制度的设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资金的掌控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采用相关的“模拟银行”,进行相关的职务津贴或者处罚等等,同时在月末的时候,对学生的工资进行公布,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营造企业车间氛围

篇10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构建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而是将其纳入就业指导机构中,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远意义,制约了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之上,建立更为完善的辅导机构体系,并对这些群体和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开展各项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辅导和全程化辅导

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会经历从不知道“我想做什么工作”到“我可以做什么工作”再到“什么工作最适合我”的变化过程。在低年级时发展初步职业意识,中年级时开展职业生涯实践活动,到了高年级,需要接受择业指导、求职技能、工作申请等培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会对自身和职业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刻,逐步建立合理知识结构,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

职业辅导师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品德、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了解,制订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最佳职业发展路径。

3.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

高校需搭建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积极寻求社会资源,获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制度保障。多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就业活动,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平台,聘请社会上职场精英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分析,研发职业测评工作,培训职业技能,在师资培训上多与外校交流,取长补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工作做得更到位。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激励机制

1.精神激励

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的效果和成就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式密切相关,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重于高校师生中。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实现职业成功和人生价值,这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致。

学生通过职业规划选择自己接受相关教育的时间和时机,通过辅导者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实现职业规划的长远目标。与此同时,学校对辅导教师多进行精神鼓励,使其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激发教师深层次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其责任感。

2.目标激励

高校领导者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主线,制订职业生涯辅导的宏远战略目标,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体系任务进行分解,进行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并定期视察工作的进展情况,通过分解任务、设定具体目标来激发广大教育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物质激励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一方面,高校要舍得投入,提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活规划辅导所需要的物资和资金,如社团活动经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基金等;另一方面,对因开展相关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报酬和津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作用和效果。

4.考核激励

高校领导者应当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考核机制,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辅导过程、辅导结果都纳入对教师绩效的考核范畴,其考核结果可以与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范辅导的意义深远而重大。高校工作者应当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完善其激励机制,鞭策落后,奖励先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运用包括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将各种各样的教学和学习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沟通传播,促进学习者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进行调查,以期了解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现状,并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二、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5个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比较良好的省市(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江苏、辽宁两省)的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和管理者。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环境支撑下的问卷调查法和与部分师生的访谈法,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基本信息、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信息化教学情况、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情况等方面内容,题目类型以单选、多选和问答题为主,共56题。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当前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构建情况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里进行学习的现状,客观地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环境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方法。

(三)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28份,收回有效问卷854份。有效问卷中包括教师152份,管理人员53份,学生549份;中高职比率为1:3;涉及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辽宁五省市,有效收回率达75.7%。实施有效访谈共18次,其中学生11次,教师3次,管理人员4次。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现状

1.学校多媒体教室及无线网络覆盖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被调查的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在职业学校的普遍开设,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拥有数不断增加,生机比平均达到了5:1,多媒体教室配置校均1.50个;配置数量上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校园网建设中29.8%的学校为万兆主线,已建成覆盖全校范围无线网络的比例为4.9%。另外,41%的职业院校计划将建设无线校园网络。无线网络比例有了较明显增长。

调查中发现地区之间没有明显差距,但国家示范校的水平明显要好于普通职业学校,高职院校要明显好于中等职业院校。

2.学生电脑拥有率及上网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表示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54%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30%台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在职业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基本普及,生机比为5:1。在上网使用的通讯软件和应用系统方面,使用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QQ91.3%、微信63.4%、微博8.8%,基本应用体现在实时沟通软件。观看、下载音乐或视频占57.1%,查阅资料、浏览信息占42.9%、玩网络游戏占20.9%;网上交易、购物占5.9%;逛论坛、维护个人博客占8.7%;运用网络学习的比例为3%。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几乎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比例总和达到79%,已经成为绝对的上网主流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但是这些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上网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及上网的多样化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行为的多样化。

3.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及网络行为

在研究和衡量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状况时,上网时间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CNNIC于2014年1月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25个小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2.6小时。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在这平均每周22.6小时的上网时间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时间分配情况分别是网上学习(平均每周5.26小时),网上娱乐(9.41小时),网上交流(8.52小时),网上商务活动(2.76小时)及其他(3.5小时)。学生们每周进行网上学习的时间占到每周总时间的四分之一。

(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

1.相关平台建设情况

随着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职业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数字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亟需建立相应的系统进行使用和管理。据统计,40%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全校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学校占33.47%,和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学校建设的供全校范围内全日制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较为完善。在参与被调查的学校中,67.98%的学校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26.69%的学校已有相关建设计划。调查结果也显示,高等职业院校比中等职业院校建设得好,在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并已经投入使用的占88.6%,中等职业学校占62.36%。

在对未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院校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因素时,52.17%认为教学资源缺乏和经费缺乏是主要因素。由于经费的缺失,也很少组织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培训,目前只处于幻灯片的制作与应用阶段,但普遍认为未来的趋势,想象空间很大,希望获得政策支持。

2.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在调查教师使用的数字资源来源时,91%的老师把互联网搜集数字教学资源上载到教学平台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渠道,缺乏原创资源,如图2所示。在调查上课使用的数字资源时,我们发现教师使用较频繁的数字资源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基本一致,教师使用最多的是PPT演示课件,占到70%以上,辅助教学课件和虚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等共计30%,在课堂教学中只有20%的专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一方面,中、高职院校差别不大。如图3所示。

3.课堂教学方式

在调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发现,41.38%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29.89%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33.33%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回答,31.03%的是教师模拟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对专业技能训练采取的教学方式,52.87%是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进行。这说明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关于信息化教学是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91.95%的教师认同是会转变,但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因素却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如平台的不易用性、教学资源的缺乏及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差是主要原因。如图4所示。

(三)学生信息化学习现状

1.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参与方式排名依次是: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和教师指导;58.42%的学生最喜欢的资源类型是动画和仿真资源,他们认为这类资源可以实现不用到实习车间就能学到相关知识,而且还能掌握操作流程,专业知识学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困难,学得也快了,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57%的学生业余时间会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进行学习;64.36%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课堂演示。见图5。

当问起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74.8%的学生很喜欢老师用信息化手段来上课,21.4%的学生认为适当使用会比较好,62%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在针对“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中发现,认为教师在课程中缺少互动设计的占32.67%,认为PPT设计不佳的占20.9%,认为过度依靠虚拟资源教学的占25%,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学生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很认可,在学习喜好上更偏重于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类型,但同时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同时不能过度依靠教学资源而忽视教学本身,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教学互动设计。

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普遍认可通过互联网来学习,他们认为互联网能够锻炼自主学习性,提供充分的资源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如在手绘漫画课和造型课能搜集自己喜爱的画去锻炼提升,在PS等课上可以利用互联网挑选合适的素材形成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创意。但是有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搜索的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网上资源很杂乱也不方便。一方面希望学校改善网络带宽;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专业资源搜索途径或专业教学资源库。

2.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

在对有网络教学平台的院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56.6%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5次以下; 31.9%的学生表示每周登录6-10次。在登录学习时间统计上,32.6%学生表示平均在每次30分钟,5.3%的学生每次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在针对“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效果”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8.9%)的学生认为使用了网络教学平台后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学生在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谈到“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居前五位的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上有用资源太少”(27.3%),“网速太慢”(26.5%),“用电脑学习不舒服”(21.1%),“对于我在网络课程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回复反馈不及时”(15.7%)和“学习效率低”(12.9%)。

3.沟通反馈手段调查

在针对学生课外遇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与老师沟通采用的手段调查时发现,35.3%的学生会首先使用手机、电话等工具实时与教师获得联系;42.5%的学生会首先使用QQ、微信、校内相关平台中的在线留言、消息、邮箱等工具与老师联系沟通。在集体讨论或小组沟通的时候,43.85%的人比较倾向于QQ、微信这种方式实时沟通,并且认为这种沟通大家畅所欲言,效果比较良好,21.7%的学生认为课堂中的当面沟通效果比较好。

在对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效果良好的职业院校调研中发现,67.6%的学生喜欢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给予评价、考试成绩每一步都有记录查询这种有组织、实时记录随时查询、清晰明白的学习反馈机制,其中68%学生认为需要改进相关平台的稳定性、方便性和网络的稳定性。

四、结论

职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改变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有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现状如下:

一是接受程度高,对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持肯定态度。当前职业院校中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从小开始接受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熏陶,各种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调查中可见,大部分的学生期待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希望更好地设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这给教师拓宽信息化技术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环境构建日趋完善,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不论是高等职业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将是必然趋势,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课外辅助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调查中也发现,学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都不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大多数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在搜索各类学习资源、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使用科学性不够。但在那些已经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并已经应用成熟的学校中,这方面的表现要好一些。

四是建设与应用的数字资源质量和类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课程特点。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动画、虚拟仿真等这类表现性强的学习资源,并且认为这种资源将有利于他们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但是学生又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良好的设计,做到美观、有用、合理有机统一。

五是对职业院校校园网络网速、网费、网络稳定性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因而影响信息化学习的开展。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只有当校园网普及程度较高、网速较快、网络使用费用合理、网络性能稳定时,开发更多合理好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配置相对成熟的平台软件,对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生给予充分研究、适时的指导和培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峰,徐丽娜,任剑洪.江西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66-70.

[2]郑燕林,李卢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85-91.

[3]赵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1(12):246-247.

[4]刘力文,李成金.苏南某大学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60-161.

[5]邓小华.免费师范生数字化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5-138.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HOU Xiao-ju & LU Er-yun & QI Q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篇12

一、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是一个组织内各种由员工所认同及接受的信念、期望、理想、价值观、态度、行为、以及思想方法、办事准则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组织文化会影响员工对知识及学习的价值和态,因此是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

1.凝聚和激励功能。组织文化像纽带将企业的员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文化的激励作用能诱发企业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形象。将企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方向,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绩效。

2.约束功能。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正如T.E.迪尔和A.A.肯尼迪所指出的,组织文化决定了游戏规则。

3.具有塑造企业形象的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

企业文化要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永恒发展的价值观,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有智慧的,而是最善于应变的。树立企业文化还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织文化的培养使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的潜能,培养决策者与员工的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

二、组织学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组织学习理论

组织学习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直到1978年Argyris和Senge的《组织学习》一书出版以来,学术界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日渐增多,1990年Senge的《第五项修炼》更是为组织学习的研究推波助澜,组织学习便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但对于组织学习,很难下一个规范的定义,但是本文认同的观点是:组织学习反映了组织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此反过来环境变化势必会对组织学习行为、能力产生影响;组织学习的结果反映在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和洞察力,如组织创新能力、组织的获利能力上,并且进一步积累了组织的学习能力。总之,组织学习是企业为适应环境改变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组织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而组织学习重要的是体现在组织的学习能力上。

有学者指出,企业能够识别、评估和发掘市场机会,是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巨大的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并提高企业绩效依赖于企业在竞争中通过不断学习所积累的一种特质,企业拥有知识的差异是这种特质的突出表现,被称为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的异质性。企业依靠拥有的知识,发挥杠杆的作用,进而实现技术差异化、识别市场机会、实施更有效的生产过程。总之,只有那些组织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才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组织学习过程

Argyris和Schon(1978)的简单线性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是最早对组织学习进行描述的模型。他们认为组织学习的过程包括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四个阶段。Slater和Narver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他们将组织学习过程分为信息获取、信息传播、分享解释和组织记忆四个阶段。这个学习过程模型揭示了学习循环的特点。

(三)组织学习与环境动态性

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并没有促使更多的企业真正获得有别于其他组织的学习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贯彻到实践中。究其原因,企业把组织学习看成了一个静态的被动的问题解决行为,而忽略了环境的适应性。

显然外部环境能够影响组织学习,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动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环境变化影响企业绩效,并且越强的环境动态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大。实际上,对于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他们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个纽带,通过这个纽带,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的逻辑关系才得以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市场导向会影响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改变势必会影响企业绩效。

三、结束语

组织文化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变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手段,从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入手,为企业绩效管理提供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不断学习,企业不仅可以发现组织策略和组织行为的错误,还可以对它们进行修正和重构,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组织学习能力会影响企业绩效的各个方面,如顾客满意度、销售增长率、新产品研发、利润率、市场份额等等,从而会影响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47-02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等设备支持下开展的教学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的重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配备有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建成了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应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另外,中职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因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进入课堂提供了条件,这将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推进教育现代信息化的进程。本文探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方法单一。信息化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最常见的运用是:教师在多媒体机房授课,将教学内容通过PPT、Word等文档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教师机演示操作,学生集体听讲,然后由学生自行操作或分组学习。虽然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让计算机学习形象化,改善了枯燥的知识体系,但是教师还是以说教式讲授为主,只不过“课本”变“PPT”、“黑板”变“计算机”而已,学生还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单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并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增进学生阅历,更谈不上差异化学习。

(二)信息化教学过于追求完美。中职计算机教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这对利用信息化技术上好计算机课程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计算机教学有大部分是软件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录屏软件等自行制作微课、教学视频等,既方便又实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必须有非常完美的信息化教学素材,他们一味追求精品,追求趣味,而当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每堂课中的信息化素材时,干脆就放弃了。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于信息化素材要求不必特别精美,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的知识点不必很多,实用、可行性高、有效果就好。例如,在备课时,教师使用录屏软件,边说边操作软件就可以将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花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以上情况表明,“信息技术的支持”不能只停留在信息化教学表面,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转变教学观念,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进措施

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想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除了要掌握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和教法学法外,还必须树立适应信息化环境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很好地结合起,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中职学生基A薄弱、学习主动性弱,教师要学会坚守快乐、爱心、耐心,积极地向学生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教师不能盲目、随意,必须有完善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具体教学实施如下:

(一)合理利用信息化为课前做准备。课前,教师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在备课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学习情况,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突破重难点,更好地为计算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组合作的有效途径。课前,教师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学习目标,通过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将有关的各种资源(微课、素材)搜集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指定文件夹或者内部网站等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动参与者。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资源环境,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在书本和教室。这大大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少部分学生事先不会去观看授课内容,导致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很被动,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结合学习任务设计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特别是设计相关内容的《课前学习任务书》,让《课前学习任务书》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避免放任自流的情况出现。通过上课前的“视听体验性”,为上课过程打下良好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基础。

(二)围绕信息化提升课中学习质量。计算机课程大多数是在计算机机房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课前学生提交的《课前学习任务书》,及时收集学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疑惑,并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用作课堂教学案例。上课时,首先要创设一个情境,目的是引入授课任务;其次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明白到本次计算机课程所要完成什么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巩固一遍。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更透彻地理解本节计算机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他们所需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案例视频、规范化操作视频、纠错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

同时,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多次重复学习,学生在重复观看、反复思索的过程中,不仅更容易掌握一些深奥、难懂的计算机课程专业知识,还可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扩充自身的知识面,开阔思路,从多层面了解知识点,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