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设计论文

篇1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篇2

1.2针对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的相关问题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物流领域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有:张雪莹(2013)对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教学方法提出新建议和设计思路,并给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步骤和建议;钱莹(2013)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学习情境,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宋巧娜(2012)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位基础,提出构建方案设计、角色扮演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思路;曹细玉(2012)针对独立学院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该课程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策略。谢翠梅(2011)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的教学模式。本文拟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都将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战略意义。

2、仓储与配送管理教学设计

2.1课前准备活动

2.1.1教师自行创建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可选取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虽然对于教师来讲节省了人力、物力,但往往由于这些现成的资源与实际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所以不宜采纳。在此主要分析视频来源的第二种情况,即任课教师自行创建教学视频。针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课题组录制了教学视频,在此过程中注意的细节问题如下:教师自行录制教学视频的内容要和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完全吻合,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视频的形式采用声音加板书,每段教学视频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因为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一般在5~8分钟,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师在自行创建教学视频时应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视频的学习中,这涉及教学视频的视觉效果、主题要点强调和互动性等元素的设计。2.1.2教师针对视频制定课前练习题针对视频制定课前练习题,在此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运筹学、管理学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合理设计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练习题的数量不应过多,每个知识点都有精练针对的习题,且难度恰当,并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2.1.3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和节奏完全由自己来掌握,学生可选择课前任一时刻去观看教学视频,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对教学视频进行快进或者倒退,可暂停立刻记下自己的疑惑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以便和同伴进行分享交流。2.1.4学生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之后,要完成教师提前布置好的课前针对性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发现疑惑加以思考,如果解决不了就立刻记下来以便下一步的互动交流。2.1.5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中存在同学交流和与师生交流两种。学生课下可以通过聊天室、留言板等社交媒体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观看视频过程及针对性课前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相互解答。对于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远程反馈给教师,进行师生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有困难的问题。

2.2课堂组织活动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基于翻转课堂理念设计课堂活动的各个细节,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内化。2.2.1师生共同确定探讨问题课堂探讨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确定。从教师的角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时发现的疑问及同学交流中未解决的困难提出一些问题。综合两方面来确定用于课堂探讨的问题。2.2.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探讨题目进行独立解决。只有当学生独立的去思考探究,去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从而系统地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2.2.3开展协作探讨式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并分配给每个小组探讨式题目,每组规模一般控制在3~5人,在每组中推选出一个组长,用于组织该小组的探讨活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探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各小组的探讨状况并及时加以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小组学习策略,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2.2.4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经过了独立解决问题、小组间开展协作探讨式活动之后,要将个人及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采取的形式有演讲型、成果演示型、小型比赛等,并且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评论及分享学习收获。2.2.5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基于翻转理念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评价体制是多维度、多方式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成员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习者和同学;评价内容包括针对性练习的成绩、提出问题的情况、课堂独立解决问题的表现、在小组协作探讨式活动中的表现、成果展示等多方面。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确定下节课的探讨问题。

篇3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自然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篇4

当前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

标还不够凸显传统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某主流的ERP软件操作流程,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来验证操作一遍,只是学会这个软件的菜单及操作,对流程、原理等知识缺乏了解,很可能出现换一个软件就不会使用的情况。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只是照搬照抄,而且学生遇到问题往往首先是想着寻求教师的帮助而不是独立寻找办法解决,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谈创新能力。此外,在传统教学中,课上时间除了教师的演示,就是学生埋头完成自己的作业内容,学生合作的机会较少。而当前很多单体企业都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使用ERP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集团企业更是采用财务共享处理模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缺乏这种团队合作的机会,导致其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脱离用人企业实际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会计信息系统只开一学期,课时在48—64学时之间,由于课时的不足,传统教学大多只讲财务模块的知识及应用,而对供应链模块不做介绍。但是从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很多企业在实施ERP软件时都要使用供应链模块,这部分知识是不可或缺。另外从ERP的发展现状来看,它不仅涵盖了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工资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软件部分,而且涵盖了采购、销售、库存、生产制造、质量监控等业务,几乎包括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而只涉及财务的教学内容显然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三)教学方法陈旧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演示案例,学生验证练习,一次课下来,教师演示占去了一半时间,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内容也较少,而且只是被动学习,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传统的教学中还会出现教师很流畅地演示完,学生当时能看明白,但事后练习时不知道如何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为此,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从重复繁琐的知识讲解中解脱出来,将学生放置于实验学习系统的中心位置,让实验课的时间得到解放,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在不断的练习与思考中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是ERP软件的操作,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可以将教学软件操作过程通过录屏的方式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地盯着电脑屏幕学习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还需要改良。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学生在强烈的任务驱动下,会积极地学习在线视频等学习资源,从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知识并掌握相应的能力,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的质量。下面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来进行具体说明。

(一)课前设计:

自主性学习1.课前教学资源的设计。课前教学

资源设计包括微视频、PPT等资源设计,这些都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碎片化其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与之对应的知识树结构。教师对碎片化后的知识点进行录制相关的操作视频、PPT课件等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一定要有微的特点,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展开自主学习。另外,针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微视频不能像传统视频教师出现在屏幕中讲解某个流程,而是要以操作视频的形式展现,授课教师不在画面中出现,屏幕变为软件操作界面,这样操作过程更明晰。2.任务单的设计。任务单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构建“技能树”结构将之前知识体系碎片进行系统化。只有知识系统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既要考虑尽可能多覆盖知识点,贴近企业实务,还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拓展性。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地学习教学资源并搜索相关知识点,把散乱的知识点组合起来,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任务单的设计中还要注重团队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3.课前学习流程设计。课前学生要求独立观看课件或微视频,根据任务单要求,分组讨论制作流程图及职责分工描述表。在此过程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记好笔记,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课中设计:强化式学

学生课程中的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对课前学习内容的验证实训,另一个是对验证实训内容的演示说明。具体根据课程内容进度安排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完成验证实训,然后安排某次课程进行演示说明。在验证实训中,小组成员要按事先设定的岗位分工和流程图,互相合作完成实训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互相讨论得到解决办法。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于教师,但教师注意指导过程中不要直接告诉结果,而注意要以引导为主。在小组演示中,各小组首先汇报业务处理流程设计,然后演示软件操作流程,其他小组成员指出其问题并进行打分。教师点评各小组实验情况,回答学生问题,并为其打分,最后各小组成绩由学生平均打分和教师打分综合得出。

(三)课后设计:反思性学习

每次演示任务完成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并完成思考题。实验报告格式如表1所示。

(四)考核评价:翻转课堂

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需学习,实现了个性化的分层次教学,因此需要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模式。1.考核方式多元化。期末可以采取无纸化教考系统进行考试,同时更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可以采取在线学习平台来统计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定期在平台上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过程性评价。2.考核角度多元化。改变传统教师单一评分的方式为软件自动评分、学生互相评分和教师评分相互结合的方式,不仅仅考核学生对ERP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全方面地评价学生,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得以真正的“解放”。同时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前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完成实训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师引导的课堂活动中、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诚然,翻转课堂效果取决于学生自律性、微视频制作质量好坏等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转课堂是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适应时代改革需要的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将其与我国实际教育情况相融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捷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齐励,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1):126-127.

[2]聂秀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税收筹划与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1):54-57.

[3]陈文芳.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税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5,(05):123-125.

篇5

1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索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搭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过程中,应该将自主探索阶段视为是最主要的前期准备阶段来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来围绕已设定问题展开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讨论过程,并在讨论中总结归纳和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阶段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改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让他们对语文内容学习产生强烈渴望。因此自主探索阶段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基础阶段,它也是关键阶段,能够对后继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直接性影响。

2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互动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设计合作互动这一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部分时,应该考虑它的主旨思想,那就是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提出教学任务,并探讨合作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学生在合作互动学习阶段需要拥有自我自由表达想法的空间与时间,在相互听取并讨论意见的过程中来实现有效信息交流,最后制定一套完整的、统一的教学活动方案。换言之,合作互动阶段学习应该有效展示学生自我表现力,同时有效发挥他们的团结协作与融合能力,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分工操作、创意设计及题目练习来提升他们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详细讲,教师应该首先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实际状况为学生分组,确保每组人数在4~6人左右。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把握每一学习小组成员的能力分配,要做到优劣搭配,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中等及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达到小组分配理论中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标准,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化互补效应,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取得良好成效的有利途径。再者,应该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为每一小组成员小学生划定成员责任范围,以发挥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的个体优势,在优势发挥过程中来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为此,教师应该为每一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资料查询员以及专门发言人。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者可以运用汇报表演的形式组织开展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题材的阅读活动。由于这些题材的文章比较适合用作舞台剧的素材,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改编,使其成为音乐剧、课本剧、诗歌朗诵等活动适用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表演对作品进行演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以《精卫填海》为例,教学工作者需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课文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材料对以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为主题的话剧进行编排,通过分角色扮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

3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组际交流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组际交流应该被视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更大规模的相互互动。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彼此之间探讨语文知识内涵并强化对语文学习内容认知以后,他们的发言人就会在班级内向其他组同学公布该组讨论结果,并发出提问,促成组际交流氛围。在组际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学生会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并补充和评价已发言小组的讨论结果,而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汇总每一小组的报告思路,以此来更好组织组际交流过程,引导学生强化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再通过讨论与协商来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以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组际交流,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都能得以提升。具体来说,以苏轼的《赠刘景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先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与这首诗有关的内容形成一定了解,然后,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感悟。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和音频,使其通过视听体验对诗文内容中苏轼勉励友人刘景文的情感产生相应的感悟,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诗文内涵和情感展开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在组内讨论和组际交流过程中,若是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学工作者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其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使阅读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成果展示阶段是对上述教学流程的总结,是教学成果的收获与分享过程,同样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在个案中所展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思路,最终做到统一评价标准,在统一标准过程中也发现学生问题,从而让其对语文学习认知与解题思路有所提升,这些工作都能为最终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总评创造有利条件。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也鼓励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不断辨析,通过互动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思路,让他们在踊跃的发言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学习信息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丰富自身学习范围,在这一流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得以快速提高。

5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总结评价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旨就在于展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成果。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所有学习成果都会得以展示,并在结果中展开组内评价与组际评价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包括互动行为来给出教师总评,这其中就包括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总评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实时引导与监督,以达到协调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同时快速推动教学进度,特别是要对学习进展缓慢的小组做出特殊指导。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工作者既要做客观的总评参与者,也要做合作学习的总体监控者[3]。同时,教师也应该更加倾向于主观技术来实施总结评价过程,主要是以更多客观数据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此来设计更多教学情境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帮助他们理解语文知识中的相关内涵与实质,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合作学习阶段的组织设计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给出引导与监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流程。如果出现任何差错,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梳理问题,积极参与到监督合作学习的全流程当中,切身掌握合作学习的进度与内容。

6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必须经历一定实践过程才会见到成效。本文也提出了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相关设计流程,希望以此来督促学生提升团结协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在该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王凤娟 高清军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经棚镇中心完小

参考文献

篇6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分析教学内容必须先理清、确定知识点,技校专业英语的知识点一般分布在专业术语识记、文章阅读、语言表达等方面。接着,从知识点中分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其中应特别考虑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最后是对教材进行加工,根据社会发展动态、学生特点,根据教材存在的难、繁、旧、乏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简化、加工,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第一步。

2.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分析是为了了解学生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最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开始前教师做到以下两点,就是对课堂教学设计做好了从实际出发的准备:

(1)分析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水平,掌握这个初始能力,才不至于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偏离学生实际,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无法顺利实施。

(2)对主体进行层次分析。层次分析的目的在于预防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出现片面性。

3.阐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对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分类。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三大类。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学习基础教育从维度出发,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的编写。目前,大多数技校专业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停留在模仿水平。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笔者编写了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例子加以说明:例: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翻译出句子意思。完整的教学目标包含条件、对象、行为及程度四个部分。条件是学生形成某个行为结果时所处的情境。对象是某个、某部分或全班学生。行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某个能力。而程度就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目标的标准的具体描述。以上四个部分并无顺序上的限制,可根据教师需要自由排放。

4.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教学效率为导向,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及教学媒体等措施做出的合理选择、系统决策及综合安排。教学策略的制定应注意:教学策略的执行能否真正在省时低耗中,让学生习得最多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除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制定专业英语教学策略还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组织形式。常用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教学三种。现代化专业英语课堂提倡以自主体验、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组织形式来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学生潜能。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技校专业英语选择教学方法的宗旨应该是: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释放压力、积极探究、快乐创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为用而学”。教师可遵循以下几点选择教学方法,力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是以技校教育目的、技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为依据;二是以技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为基础;三是以技校学生特点、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四是与英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等)相结合;五是以教师自身性格特点及特长为前提条件;六是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系统、有效地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设计出成功的课堂教学。

(3)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呈现的载体,是师生传递信息的媒介,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目前,黑板与计算机多媒体是两大主流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加信息量等优势。教师设计课件时应针对专业英语特点,变枯燥难学为生动直观、变陈旧脱轨为现代实用、变照本宣科为学以致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黑板可以为学生长时间展示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因此板书设计也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5.建构教学过程

确立了教学目标,分析了教学任务、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仅仅完成了零零散散的组成部分,要想将它们设计成一个整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对教学过程进行构建:

(1)根据技校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专业英语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各个环节、步骤。

(2)根据技校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处理好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之间的兼容性;同时注意体现教师的“导”、学生的“学”。

(3)科学安排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层面,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连贯性与层面关系;最后简明扼要地表述设计意图及预期效果。

(4)科学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

(5)板书设计。

6.进行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断和评定的活动。评价方式主要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它具有反馈信息、鉴别质量、指导教学新方向等功能。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篇7

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起组成课程教学内容,它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编制的,其观点、内容等比较的先进,但是在模块的组织层面,并不是按照常规的顺序性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吗,而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讲到精讲的过程进行的,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也应该从易到难,但是对于历史朝代的时序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应该秉持着一定的原则性或者顺序性。如高中历史书中有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介绍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代、近代一直到现代,并且逐渐的细化到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世界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等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面对如此众多的朝代以及国家的划分,如何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功夫在知识的梳理层面做一些详尽的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让其主题更加的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层次分明有条理,更加的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进行知识在时间上的梳理之外,在板块的学习期间,某些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上一册的书本与下一册的书本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世界的多极化格局这一环节,上册讲述的是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下一册讲述的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这些知识都有着其内在的联系性,老师在进行课程的教学时从其内在联系性出发,统筹兼顾,全面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也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将这些内容变为学生们容易消化与理解的内容,将这些难点问题化,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解决难点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策略

教学形式的设计即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被动,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合作学习,将知识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多样化。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层面,教师应该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依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涉及到某一较小层面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们对于该层面的大的知识背景还没有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以往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归纳与总结,从中自己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内化知识。如在讲述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的时候,学生这时候还没有世界知识的概念与框架,但是根据以往所学的政治格局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从中自己去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将知识自主的学习起来。教学形式还要合理有序的进行,老师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正面传授,就是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无法解决的知识问题,就需要老师去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讲述是最为关键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认真的听下去,这时候知识的接收能力是最快的。因为前期学生们自主式的学习遭到了困难,老师在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们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所以能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

篇8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例如:“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能说出四种原因”,“至少答对八题”等。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表述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学习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也便于评价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学习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最匠发展区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原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年龄同—班级的学生,其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到所设目标。另外,在兼颐全班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重点突出。

对于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有多种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避免目标主次不分,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也不等于忽略其它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它目标的支持。其它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3、教学日标设计应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篇9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部分着手。

1.制定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划定,其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闭门造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以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例,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不能在教学计划中只列入《手绘效果图》、《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的专业课程,应同时开设《中外设计史》、《园林美学》、《生态学原理》、《景观空间概念设计》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专业理解的学术性课程,并通过不定期举行设计前沿分享专题讲座、推广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涉猎学术前沿提供广泛的选择与丰厚的土壤,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企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大学生日后参与设计项目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2.建设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学位、文凭,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保持跟专业前沿的对接、对学术思潮的理解,并定期邀请知名设计人员或专家学者为教师做讲座、开展培训,或者选拔优秀教师送到知名企业和高等学府继续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如果不注重关注设计的前沿动态,其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就缺乏先进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对设计实践加以深度分析和总结,其设计成果也难以形成推广性,不利于行业提升。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行业、设计企业、优秀案例的对接,与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避免专业教师知识固化,高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应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更要引进一批走在设计实践前沿的知名设计企业、设计研究院所著名设计师、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以主题论坛、短期工作坊等各种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补足设计专业教师的能力短板,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3.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出真知。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与感悟也必不可少。在国外知名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一般以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室更类似于一种实训室和工作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此,需加大对专业实验室、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活动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而丰富课堂作业形式,形成多样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工艺技能、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

1.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应在注重知识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中,可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重点在项目调研、设计理论、参考案例、可能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①设计主题教学。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设计主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制定出设计思路,还可以针对这一主题展示知名设计师的设计示范,让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观察、借鉴、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设计形式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学生逐渐构建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自身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并且有针对性,且与所学内容相关。②项目调研参与。项目调研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构成。教学过程是全方位的,应该囊括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艺术设计理论课上,教师要注意项目调研分析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设计环境和市场背景做出合理分析,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态和需求,了解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从而反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③科研项目渗入。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可以这些把科研活动渗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科研项目中大学生能完成的板块交给学生去做,通过深化课堂作业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2.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

艺术设计竞赛引入实践教学中,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将学生放到一个竞争环境中,不仅会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和潜能,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交流学习,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流行特色,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工艺,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实践操作是艺术专业设计的主题,加入竞赛的模式无异于锦上添花。平常的实践操作是竞赛中的脱颖而出的基础,而竞赛的督促又让学生反过来更加认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因此,通过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篇10

已知函数,则满足不等式的x的范围是。

就采用诱因提问需求学生有所回答,故个体对之反应常可获得来自教师或同学的回馈作用,因而产生增强效果。回答正确,可获得正的增强;反之,则产生负的增强,所以提问具有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功能。

二巧妙提出问题

提问本身是一种建构知识的型式,当学习者无法回答其所建构之问题时,即表示他们对文章不理解。而提问本身是一种后设认知的历程,包括策略的认知选择、将策略配合作业目标、及理解的监控,并协助学习者专注于问题解决之历程,自觉进步之情形,提升问题解决之成功率。故经由提问,学习者能知其所知,亦知其所不知,自我提问就如同自我测验。学生自我提问与阅读间关系中指出,学生藉由自我提问以觉知文章的重要部分,且学生自己提问问题比由教师问问题更能加深对文章的处理。当学生所问之问题若属于较高层次,则表示理解较佳,学生所问问题愈多,表示对文章的处理也愈多,因而能导致较佳的理解与记忆。

三引起学生学生的方式提出问题

启发提问是指教师在讲授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归纳、总结,并进行推论,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也利于教师拓宽思路,得以总结和归纳自己还未曾考虑到的情况,使今后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后,再提问学生,学生的回答中往往会有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准确地判断对错并进行讲评和记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启发提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针对教学中会出现的重点、难点,选准提问的时机和突破口,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比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数学题填空题的第9题:

该题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该题目中应该是否都要把函数中的未知数都计算出来?应该有什么办法算得更快捷?是采用看图的形式还是采用计算的形式计算出来?提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新鲜有趣的故事或活动,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能设计问题由浅入深,以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讨论,促进深层思考,加深学生完整的教学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的学者则认为,学习不全是刺激与反应间的关系而已,认为学习活动应是主动的、整全的历程,介乎个人既有的知识经验与所欲学习的内容之间,常有积极的交互作用存在提出有意义的学习,认为学习者自行发现知识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而提出前导组织的概念,利用前导组织可以帮助学习者将新教材整合而融入旧知识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四采用提出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

篇11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篇12

在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数学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下,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也应该考虑课堂教学流程这一大问题,事先确定好整个教学流程,使得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内容为实践案例,老师通过以下具体流程做好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1.课前导入

在教授这一章节内容时,老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毕竟图形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见到过什么样的图形?”学生通过短暂思考后,回答出的答案绝对五花八门,诸如类似教室的黑板的长方形,类似水管的圆柱形,类似保险箱的长方体等等,从而顺利导入知识学习。

2.开始学习

此环节的教学内容是教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概念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新思想的时候,此时老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为学生介绍各种图形,以及各类图形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3.基本练习

在学生领悟新知识之后,老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贴合知识内容的题目运用知识内容,让学生将课本内容初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时老师可以举出一些实际的图形实例,鼓励学生来判断,做好基本的练习。

4.提升练习

提升练习是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将练习题目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已学习的基础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此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题目中逐渐渗透图形的变换、展开和折叠、三视图等内容,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5.课堂讲评

课堂讲评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老师整合、总结教学内容的阵地,也是学生查漏补缺的关键性环节,此环节主要由老师个人的讲评为主,重在总结章节知识重难点,指点学生学习的漏洞和不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之处,从而推进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改进。

篇13

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或者表面看似无疑,但经教师点拨后又发现疑窦丛生。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钻出来”、“长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2.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

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产生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为学生提供深读探究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因此,作为探究主题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但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的最佳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2.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帮助学生对疑问归类整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给以积极的帮助,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3.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渠道

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这样,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既成为探究问题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也才能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