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特级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完善一系列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制度基础以外,还应当通过推进各类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将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培养和提高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充分发挥出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为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在推进各级学校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尽快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设立信息教学技术使用标准来指导特教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授课方式及有效应用信息教学技术的能力,并对解决现阶段特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时长比例不协调、残疾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信息较为困难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篇2
1.建设有班级特色的校园文化
1.1 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德育活动课:理想信念教育——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
活动目的:从今天起,树立“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过程:学生将自己装扮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接受全体同学的采访,畅谈理想。
活动小结:“天生之人必有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将来,我只是小小生意人中的一个,我定是乡里口碑最好的一个,最受顾客欢迎的一个。哪怕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也是家乡里最优秀的农民一个。哪怕我就是一名清洁工人,我也一定是工作最出色的一个……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积累每一次失败,创造每一次成功,沉淀每一次智慧,让自己具备“人才”的品质。
当然,这一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是一节活动课就结束,还要渗透到班主任的实际育人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1.2 特别的班规,特别的班魂。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认为,班规应具体切实可行。我不敢苟同,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很多条条框框很不耐烦,具体操作琐屑。我曾经和学生一起拟定班规,让学生当做练字一样来熟悉,结果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班规有了畏惧的心理。了解了儒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我就思考,我们能不能拟一个简单好记易操作的班规,让孩子们记住一辈子,影响他们一辈子呢!我们教学的301班,班规是与众不同的。而且一用就是三年。简称“三个不做,六个特别,”这八个字成为了301班的班魂。
①伤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②损害班级名誉的事——不做;③不利于国家的事——不做;④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⑤特别会学习,特别能吃苦;⑥特别有志向,特别有作为。
这特殊的“三个不做,六个特别”是作为“把学生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班级管理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学生“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练”不灭的力量源泉。说也奇怪,就这个班规,让301班连续三年成为学校的优秀班级。有位领导表扬说,谢老师带班,那是教化无痕的境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是别班同学所不能比的。
1.3 与别班不同的教室布置。农村的孩子大多不富裕,教室里没有华美的装置,但整体效果简约、朴素大方。窗帘选用的是一般的布料绿叶红枫,风格热情典雅,学生非常爱惜,连怎么绑都统一位置同一花样。学习园地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园地,如果不是手抄报比赛,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半个月出版一次。图书角的策划别具一格,图书目录,借还登记都在上边,人人争看经典名著,学习气氛浓厚。还有英语角、美文自己写栏目。墙上的标语主旨明确,“做人,做好人,做个积极进取的人”、“求真、向善、尚美”、“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炼”等标语更替使用。中考动员的标语是特别的:(教室前墙)直面中考,竭尽全力, (教室后墙)会学习,能吃苦,有毅力,有志向。还有名人名言的布置……教室布置体现了师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与“三个不做,六个特别”相得益彰,互为表里。
2.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2.1 争取每人每一阶段都有事做,有收获,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关于这一点主要运用到了美国教育家丁·布罗非激励学生学习的二十四条教学策略同时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有效利用各种课堂学习和班会活动,把课堂组织和安排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鼓励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必担心犯错误会导致批评等内容,“跳一跳够得着”,通过保持成功的期望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策略的一些做法有:
①初一年级,我们实行竞选班干制,每学期两次,让农村学校中的优秀孩子脱颖而出,让一部分人先“优”起来。②初二年级,我们实行各项工作承包责任制。学生能做,有收获,培养责任意识。③初三年级,我们实行值日班长主持班会活动制度。一年下来,每位学生都至少当了一回主持人,更深刻的体验到张扬个性、合作交流、磨炼自己的快乐,沉淀着成长的智慧。
篇3
一、教师劳动的主体特征
教师劳动是一种角色劳动,作为主体的教师是一种角色,所谓主体特征也就是指它的角色特征,主要有:
1.教师是一种具有独特社会地位的职业角色
教师是一种极为平凡的“普通劳动者”角色,但是,在人类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都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担负着传递历史和现实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任务,递续工作目的是在“创造”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一代创造者。
2.教师是一种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
教师这种职业角色,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必须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才能胜任。教师角色的这种专业特点,体现在师范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方面;师范专业性首先就表现为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规范知识;其次,师范专业性还表现在传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即“传道、授业”,传授的关键又在“内化”,即要转化为学生心理上的东西(知识能力,品质等),这就必须要具备教育能力,学科专业性也表现为“掌握”和“传授”两个方面,但范围只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传授”。
3.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
教师是一种对应学生又具有综合职能的独立角色,这种综合职能表现为它集合了多种其它社会角色的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在这种职能活动中,包括有领导者、管理者的职能,严父慈母的职能,知识讲解员的职能,“个性模特儿”的职能,身心保健医生的职能,体育教练、艺术指导以至于公安人员的某些职能等等。无疑,这些角色职能在教师的活动中极为有机的综合为教师角色的一种整体的独立职能。
教师这种多重角色特征,反映了作为教师的特有难度,教师角色冲突,不仅表现为角色转换冲突,多重角色冲突,角色个性的冲突,还包括了教师角色本身内部的冲突。
4.教师是一种具有个人个性示范作用的社会角色
当教师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授业”活动时,自身知识的渊博精深与否就作为学生的样板而影响学生;尤其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种“传道”活动时,自身的个性更将作为样板影响学生。显然只有在教师的个性与其所传授的一切相一致的时候,这种示范才是积极的,才能以难以计量的力量来增大所传授内容的作用,并丰富这些内容;否则,后果将完全相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二、教师劳动的对象特征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1.教师劳动的对象,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劳动中,学生是劳动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与其他以“物”为对象的劳动不同,教师劳动的这个客体对象同时又是主体,教师把教育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必须有赖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又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
教师劳动的对象作为主体,就在于学生不是以消极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教师这一主体的影响的,而是带着他的主观偏颇性积极主动地或能动地对待教师的影响的。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持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他接受影响。否则,学生将以另一方向的消极性来拒绝教师的影响,学生这种主体性的消极表现并不必然地表现为清楚意识到的对立或拒绝。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学习内容缺乏好感,对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已有知识基础不足等等,都将作为主体的表现而反映在学习活动中。
2.教师劳动的对象与教师具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还具有一种辩证意义上的以教师为客体的主体性,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学生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教育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以启发教师,学生可以使教师“教然后知困”,学生的意见、批评,可以教育提高教师水平。但是,这并不否定师生关系在教师劳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性质。
三、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
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心理学意义:教师劳动的每一项任务都在于从劳动对象即学生的心理上去实现它,去造就一个个完美的个性,去塑造一个个高尚的灵魂,而不是从外部去“雕琢”对象,正是基于这个特征,人们赞美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教师劳动任务的全面观点,首先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教师的劳动虽有分工,但都负有全面发展学生上述各个方面的任务;其次是全面发展学生各种类型个性。用一个模式来固化学生的个性既做不到,强做则反而有害;第三是全面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少数学生即使“毛病”累累,教师也不能抛弃他,相反,更要加倍努力予以教育,要全面教好每位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教育环境,一定能使每位学生成人、成才。
四、教师劳动过程的特点
1.教师劳动过程的智力性质
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这种性质决定,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心理,其产品则是完美的个性和优秀的人才。如就体力、脑力劳动的一般区别来看,体力劳动的过程,其程序、进度、成效,一般比较易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而脑力劳动则相对地比较难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
教师脑力劳动的性质,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脑力劳动。如科技人员的劳动,其过程一般是止于物性对象的“精神产品”的形成;文学艺术家的劳动,其对象虽然是社会的,但其“精神产品”的转化一般也不属于劳动过程的直接范围。而教师劳动的过程正是转化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角色分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能力实现“传授”,有能力实现“转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有着较其他专业能力劳动不同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其专业角色劳动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传授这一切的知识能力。
2.教师劳动过程的个体形式
劳动的脑力性质决定了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显然,从教师掌握历史或现实的精神劳动成果的学习活动到备课、讲课、辅导、批阅作业及思想教育的“传道”活动,都首先是头脑中的内部活动,而这只能是个体的。但劳动的个体形式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劳动是彼此毫不相关的,一位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低效将深刻地影响着所有教师活动的成效;前一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影响后一年级,关键在于,教师劳动的协同是极为有机的。
3.教师劳动形式的创造性
这里的创造性是一种角色规定的特征,是指“必须”创造,而不是说凡担任教师角色的个人就必然会创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这一角色活动并无确定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到处套用。第一,学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第二,教育内容千变万化;第三,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第四,教师个人条件,尤其是知识技能也千差万别、时时变化;教师个人必然会形成一整套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性的教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范围当然要一致,但他必须根据教学对象重新安排、重新处理,将教学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构建,然后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劳动的这种创造性既是一种科学性创造,也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创造的科学性在于他是按照特定的对象条件和特殊的教学形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水平上揭示客观规律;创造的艺术性在于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重现形象,即重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物质属性、事物形象。在这里,教师则是特殊的演员。同时,在教育中敏锐的应变机智,又极富艺术灵感,喻人以理基础上的动人以情,也是艺术功效。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根据具体的对象,内容、环境、条件等等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既不能离开一般规律,又不能机械硬套,这就是“教有法而无定法”。4.教师劳动过程机动的时空条件
教师的劳动在时间、空间上是有严格限定的。上课、下课必须按时进行,教学进度必须完成,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学习指导也都有时间限定;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如教室、实验室、运动场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时空条件又很机动,如备课1小时、2小时,批改作业用1小时、2小时,时间的机动带来空间的机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内家外、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聊天,无处不是教师工作的场所。
5.教师劳动的过程靠自觉的劳动态度
教师的自觉劳动是指从事这一劳动必须自觉,教师劳动之所以有这一特点,是由于其脑力性质,个体方式,灵活的规程及其时空条件,因而就难以从外部来控制其整个过程。这样,教师劳动的态度:干与不干、多做少做、努力与不努力、应付地干或创造性地干,都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自觉,取决于教师是否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五、教师劳动的效果特征
教师劳动的成效主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老师写了多少页的教案、批改了多少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开了多少次会,这只能说明做了多少工作,进行了什么活动,但并不能反映出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恰恰是其实际的贡献。
1.教师劳动的成果是集体的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形式,但受更为深刻而有机的内在协同关系的影响,反映在教师的劳动效果上,其成果为集体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任何一个老师的劳动都只是浇了有限的一滴水,培了有限的一把土,而且相对于整个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说,所有学校教师劳动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但是,集体并不抽象,它是个体的有机总和,在成果上,也是各个教师不同大小、不同深浅作用的有机总和。
2.教师劳动效果的获得是不确定的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本身德才兼备,扎实地掌握了教育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那么在积极努力的前提下,其劳动效果的获得就比较有把握,但是,即使如此,其效果的获得仍然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劳动效果并不取决于主体一方,同时还取决于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的对象(学生)一方,而后一方面的因素又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一方所不能完全控制的。一个学生的成长,会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消极或积极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的作用又要受到学生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制约,而且,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教育下可谓“来去匆匆”,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确定的了。
3.教师劳动的效果是长期的、多样的
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德才水平,这样的效果有个体效果和社会效果,它们都是长期才能显示。这样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不是讲几节课、谈几次话就能获得的。因此,不能仅据一两节课的检查或一个阶段的考试来论定;也不能仅据一个阶段的学生纪律表现来论定,这些检查结果都只具有临时的、局部的意义,而只有在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教学效果的表现,而这又只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尤为重要的是,从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来看,教师的劳动效果必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就是说,要看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后,作为社会成员能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有怎样的社会价值,才能定论教师劳动的真正效果。“学生产品”的质量,固然在“制造”时可以鉴定,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时的鉴定,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有的学生在校时是高才生,在以后的社会劳动中却平平庸庸。显然,真正的效果是在后期,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教师劳动效果的测定是难于精确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测定在于学生的质量,这就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关键是难于定量,难于量化。而一般的质量鉴定,却都离不开量化手段,但是这不能完全否定目前用于测定学生质量,也用于测定教师劳动效果的一切量化手段的相继作用。问题是要认识到这些手段的作用是相对的,有时甚至是不准确的。
总之,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认识到教师劳动的这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科学地、辩证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教育教学;才能科学地管理和评价教育工作以及教师的劳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禇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二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6-8.
[2]段淑芝.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管理[J].教育研究,2006,(7).
篇4
一、教师劳动的主体特征
教师劳动是一种角色劳动,作为主体的教师是一种角色,所谓主体特征也就是指它的角色特征,主要有:
1.教师是一种具有独特社会地位的职业角色
教师是一种极为平凡的“普通劳动者”角色,但是,在人类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都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担负着传递历史和现实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任务,递续工作目的是在“创造”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一代创造者。
2.教师是一种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
教师这种职业角色,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必须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才能胜任。教师角色的这种专业特点,体现在师范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方面;师范专业性首先就表现为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规范知识;其次,师范专业性还表现在传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即“传道、授业”,传授的关键又在“内化”,即要转化为学生心理上的东西(知识能力,品质等),这就必须要具备教育能力,学科专业性也表现为“掌握”和“传授”两个方面,但范围只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传授”。
3.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
教师是一种对应学生又具有综合职能的独立角色,这种综合职能表现为它集合了多种其它社会角色的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在这种职能活动中,包括有领导者、管理者的职能,严父慈母的职能,知识讲解员的职能,“个性模特儿”的职能,身心保健医生的职能,体育教练、艺术指导以至于公安人员的某些职能等等。无疑,这些角色职能在教师的活动中极为有机的综合为教师角色的一种整体的独立职能。
教师这种多重角色特征,反映了作为教师的特有难度,教师角色冲突,不仅表现为角色转换冲突,多重角色冲突,角色个性的冲突,还包括了教师角色本身内部的冲突。
4.教师是一种具有个人个性示范作用的社会角色
当教师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授业”活动时,自身知识的渊博精深与否就作为学生的样板而影响学生;尤其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种“传道”活动时,自身的个性更将作为样板影响学生。显然只有在教师的个性与其所传授的一切相一致的时候,这种示范才是积极的,才能以难以计量的力量来增大所传授内容的作用,并丰富这些内容;否则,后果将完全相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二、教师劳动的对象特征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1.教师劳动的对象,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劳动中,学生是劳动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与其他以“物”为对象的劳动不同,教师劳动的这个客体对象同时又是主体,教师把教育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必须有赖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又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
教师劳动的对象作为主体,就在于学生不是以消极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教师这一主体的影响的,而是带着他的主观偏颇性积极主动地或能动地对待教师的影响的。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持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他接受影响。否则,学生将以另一方向的消极性来拒绝教师的影响,学生这种主体性的消极表现并不必然地表现为清楚意识到的对立或拒绝。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学习内容缺乏好感,对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已有知识基础不足等等,都将作为主体的表现而反映在学习活动中。
2.教师劳动的对象与教师具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还具有一种辩证意义上的以教师为客体的主体性,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学生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教育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以启发教师,学生可以使教师“教然后知困”,学生的意见、批评,可以教育提高教师水平。但是,这并不否定师生关系在教师劳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性质。
三、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
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心理学意义:教师劳动的每一项任务都在于从劳动对象即学生的心理上去实现它,去造就一个个完美的个性,去塑造一个个高尚的灵魂,而不是从外部去“雕琢”对象,正是基于这个特征,人们赞美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教师劳动任务的全面观点,首先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教师的劳动虽有分工,但都负有全面发展学生上述各个方面的任务;其次是全面发展学生各种类型个性。用一个模式来固化学生的个性既做不到,强做则反而有害;第三是全面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少数学生即使“毛病”累累,教师也不能抛弃他,相反,更要加倍努力予以教育,要全面教好每位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教育环境,一定能使每位学生成人、成才。
四、教师劳动过程的特点
1.教师劳动过程的智力性质
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这种性质决定,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心理,其产品则是完美的个性和优秀的人才。如就体力、脑力劳动的一般区别来看,体力劳动的过程,其程序、进度、成效,一般比较易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而脑力劳动则相对地比较难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
教师脑力劳动的性质,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脑力劳动。如科技人员的劳动,其过程一般是止于物性对象的“精神产品”的形成;文学艺术家的劳动,其对象虽然是社会的,但其“精神产品”的转化一般也不属于劳动过程的直接范围。而教师劳动的过程正是转化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角色分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能力实现“传授”,有能力实现“转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有着较其他专业能力劳动不同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其专业角色劳动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传授这一切的知识能力。
2.教师劳动过程的个体形式
劳动的脑力性质决定了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显然,从教师掌握历史或现实的精神劳动成果的学习活动到备课、讲课、辅导、批阅作业及思想教育的“传道”活动,都首先是头脑中的内部活动,而这只能是个体的。但劳动的个体形式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劳动是彼此毫不相关的,一位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低效将深刻地影响着所有教师活动的成效;前一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影响后一年级,关键在于,教师劳动的协同是极为有机的。
3.教师劳动形式的创造性
这里的创造性是一种角色规定的特征,是指“必须”创造,而不是说凡担任教师角色的个人就必然会创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这一角色活动并无确定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到处套用。第一,学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第二,教育内容千变万化;第三,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第四,教师个人条件,尤其是知识技能也千差万别、时时变化;教师个人必然会形成一整套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性的教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范围当然要一致,但他必须根据教学对象重新安排、重新处理,将教学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构建,然后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劳动的这种创造性既是一种科学性创造,也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创造的科学性在于他是按照特定的对象条件和特殊的教学形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水平上揭示客观规律;创造的艺术性在于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重现形象,即重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物质属性、事物形象。在这里,教师则是特殊的演员。同时,在教育中敏锐的应变机智,又极富艺术灵感,喻人以理基础上的动人以情,也是艺术功效。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根据具体的对象,内容、环境、条件等等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既不能离开一般规律,又不能机械硬套,这就是“教有法而无定法”。4.教师劳动过程机动的时空条件
教师的劳动在时间、空间上是有严格限定的。上课、下课必须按时进行,教学进度必须完成,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学习指导也都有时间限定;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如教室、实验室、运动场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时空条件又很机动,如备课1小时、2小时,批改作业用1小时、2小时,时间的机动带来空间的机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内家外、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聊天,无处不是教师工作的场所。
5.教师劳动的过程靠自觉的劳动态度
教师的自觉劳动是指从事这一劳动必须自觉,教师劳动之所以有这一特点,是由于其脑力性质,个体方式,灵活的规程及其时空条件,因而就难以从外部来控制其整个过程。这样,教师劳动的态度:干与不干、多做少做、努力与不努力、应付地干或创造性地干,都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自觉,取决于教师是否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五、教师劳动的效果特征
教师劳动的成效主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老师写了多少页的教案、批改了多少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开了多少次会,这只能说明做了多少工作,进行了什么活动,但并不能反映出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恰恰是其实际的贡献。
1.教师劳动的成果是集体的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形式,但受更为深刻而有机的内在协同关系的影响,反映在教师的劳动效果上,其成果为集体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任何一个老师的劳动都只是浇了有限的一滴水,培了有限的一把土,而且相对于整个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说,所有学校教师劳动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但是,集体并不抽象,它是个体的有机总和,在成果上,也是各个教师不同大小、不同深浅作用的有机总和。
2.教师劳动效果的获得是不确定的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本身德才兼备,扎实地掌握了教育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那么在积极努力的前提下,其劳动效果的获得就比较有把握,但是,即使如此,其效果的获得仍然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劳动效果并不取决于主体一方,同时还取决于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的对象(学生)一方,而后一方面的因素又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一方所不能完全控制的。一个学生的成长,会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消极或积极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的作用又要受到学生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制约,而且,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教育下可谓“来去匆匆”,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确定的了。
3.教师劳动的效果是长期的、多样的
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德才水平,这样的效果有个体效果和社会效果,它们都是长期才能显示。这样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不是讲几节课、谈几次话就能获得的。因此,不能仅据一两节课的检查或一个阶段的考试来论定;也不能仅据一个阶段的学生纪律表现来论定,这些检查结果都只具有临时的、局部的意义,而只有在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教学效果的表现,而这又只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尤为重要的是,从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来看,教师的劳动效果必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就是说,要看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后,作为社会成员能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有怎样的社会价值,才能定论教师劳动的真正效果。“学生产品”的质量,固然在“制造”时可以鉴定,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时的鉴定,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有的学生在校时是高才生,在以后的社会劳动中却平平庸庸。显然,真正的效果是在后期,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教师劳动效果的测定是难于精确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测定在于学生的质量,这就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关键是难于定量,难于量化。而一般的质量鉴定,却都离不开量化手段,但是这不能完全否定目前用于测定学生质量,也用于测定教师劳动效果的一切量化手段的相继作用。问题是要认识到这些手段的作用是相对的,有时甚至是不准确的。
总之,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认识到教师劳动的这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科学地、辩证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教育教学;才能科学地管理和评价教育工作以及教师的劳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禇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二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6-8.
[2]段淑芝.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管理[J].教育研究,2006,(7).
篇5
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多年来,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主导传授,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而网络环境教学,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者,外界信息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进而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理论的形成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使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起到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课程的教学,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点来设计。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及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例如我本学期所带的Flash课程,大部分都是在机房操作教学,本身就利用了局域网的功能。在机房中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以便督促学生学习,而学生在做完例子后可以通过局域网提交作业,这样教师在一台机子就可以及时
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做好记录。
三、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结晶,而网络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网络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资源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紧要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虚拟性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型教育系统。
3、实时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4、协同创作性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按照通讯角度来讲,有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按照学习者的组织形式来看,可以有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按照课程材料媒体种类来看,有多种媒体参与的混合形式或者仅利用web媒体的单一形式。应用Web来进行教学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这里简述4种:
1、信息传递式:信息传递式是指利用Web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讲座笔记及作业细节和百科全书,加上在线信息资源的超链接,学生可以在没有和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是目前网络课程比较普遍的方式。
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它体现的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它通过创设支持式环境,使得班级学生成员之间可进行提问、解答和资源共享等合作活动。3、辅助学习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教师辅助学习者的学习,采用Email、电子论坛或计算机视频会议来提供指导等服务。辅助学习模式还可以确定参数来建立多用户对话环境。
4、内容生成式:内容生成式指的是学生自主寻找、建立、组织具体知识领域的内容,实现信息资源的同化、交互和综合。具体的活动是学生设计开发网页,通过网络资源和链接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信息内容呈现。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资源内容的重要来源。
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网络课程因其自身灵活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有人认为网络课程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去学习,但是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和网络所提供的更多的学习机会是网络课程的优势所在。我认为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资源渐趋丰富,课程种类更齐全
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等;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网上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转向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是结合Web的具体特点,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第三,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
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Web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Web高级应用。目前出现了一些网络课程工具平台,这种平台的设计使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Web必然将应用于课程教学。
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大势所趋。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和我国的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2]《中国电化教育》,张舒予,1999.9。
篇6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
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to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to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
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篇7
1.1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在教学上,中高年级比较偏向于节,段,篇,而词句间的基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上课时,教师一般不会在学生生词理解、句意理解以及文字语言表达的连贯意思上认真地运用直观方法来帮助他们,而是只用手语在一两个课时上打出课文内容就开始分析课文阶段。
1.2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的,聋生亦如此。聋生与他人交往最直接的方法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缺少了培养语言交往的能力,也缺乏了对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研究与探讨。
1.3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使得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敢于表达,但是他们却写出语序颠倒的作文。在学语阶段,健听儿童便能够获得各种语言的声音且懂得语言的意义与应用的环境,并从语义中判断环境对其自身的要求,进而根据这个要求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语言的选用;尤其是在学语的同时一并掌握了句中词语组合的原则。然而聋童却因为耳聋,形成了环境与语言相脱离现象。哪怕在低年级时候他们学习了较多词汇,但也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获得组合词语的原则与语言应用环境等原因,所以写不出自然、通顺、有条理的句子。虽然教师的教学达到了标准,但也没有对其重视与强化,所以对聋生掌握语法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无法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表达上的障碍。
2解决对策
2.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有相关专家曾说:聋人手语跟健听儿童口语相同,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研究并掌握甚至精通聋人母语,自然手语;然后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童学习文化知识,语言以及发展思维。进入中高年级,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理解手语与汉语的不同,教会他们运用母语来学习汉语与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语言实践中对他们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也要对他们从手语转换成汉语行为重视,从而使聋童的语言发展真正从手语中起到促进作用,让双语转换在教师与学生中平衡使用。
2.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虽然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量词汇与句子,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所以在中高年级,依然要对语句教学重视。从词、句开始,帮助他们认识生词并理解句子意思以及注意词语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课文。第一,用多样化手段。聋童有听力障碍,所以虽然他们见过学过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将他们所见所学的那些东西与语言文字一一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第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学完不等于掌握,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拒绝厚此薄彼。
2.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与广大健听人交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的语文教材,大多基调都是叙述式的语言,对话材料少之又少;要提高聋生语言交往能力,课文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话内容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现状,先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聋生语言交往欲望的激发;然后创造情境给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奖励语言运用好的学生;最后告诉他们手语与口语表达一样重要。
2.4渗透语法教学
篇8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笔者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广州市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3 “Occupations”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探讨如何利用练习卷逐步搭建支架,让学生形成句子学习的概念―框架―自己生成的系统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结果,并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习者由现有的智力水平发展到潜在的智力水平,支架式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展开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设定难度递增的课时目标
三、搭建课前、课中、课后语言支架
根据知识点难度划分4个课时,每个课时设计三份练习卷作为学习支架,从课前感知,到课中操练,及课后运用,难度逐渐递增,最后学生能习得语言。例如,在第四课时中,课时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区分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并能正确使用两种句型来谈论他人的职业。根据课时目标,笔者设计三份练习卷构建语言脚手架。
支架1:课前搭建支架,输入语言,感知语言
学生在第四节课前完成练习卷10,阅读对话练习,在对话情景中感受语言的含义、结构、用法。
卷10练习原文如下:
课前练习:阅读对话,判断句子是否与对话相符,如相符写“T”, 否则写“F”。
Miss Whit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Xiaoling: He is a factory worker.
Miss White: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
Xiaoling: She is a teacher.
Miss White: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Xiaoling: Yes, I do.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to learn. What’s your father’s job?
Miss White:He is a policeman. He helps to catch the criminals.
Xiaoling: Great!
( )1. Xiaoling’s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 )2. Xiaoling’s father is a teacher.
( )3. Xiaoling wants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 )4. Miss White’s father is a policeman.
( )5. Miss White’s father can help the sick people.
支架2:课中搭建支架,形成语言,操练语言
通过支架1,学生对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有了感性理解。在课中,笔者通过练习卷11构建支架2,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解析,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操练两种句型,从而对两种句型的结构(form)、意义(meaning)、用法(function)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卷11练习原文如下:
Task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职业单词在横线上。
1. A ________can build house.
2. A ________can get news.
3. A 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4. A _________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5. A_________can help people.
6. A_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7. A_________can cook food.
8. A ________can drive school bus for pupils.
9. A ________can make machines.
10. A _________can draw pictures.
11. A _________can grow food.
12. A _________can write stories.
Task 2. 听录音,把人名与职业图片连线。(图略)
Task 3. 小调查,四人为一组,询问组员的父母亲的职业,并进行记录。
Task 4. 阅读短文,完成判断题和填空题。(文略)
支架3:课后搭建支架,输出语言,运用语言
学生在课中已经掌握了句型知识,接下来笔者在课后练习卷12构建支架3,通过补全对话的形式强化该知识的运用。
卷12练习原文如下:
课后练习:根据上下文,从方框内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把对话补充完整。
father’s,about,grow,favorite,do,there,don’t,he,she,get
A: Hello, what’s your_______ job?
B: _____ is a policeman.
A: What _______ your mother?
B: ______ is a teacher.
A: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B: No, I__________.
A: What _____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______ up?
B: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A: Do you ________ news?
B: Yes, I do.
A: Are_______ any news books in your study?
B: Yes, there are.
篇9
我校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办学以来,学校坚持“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成功”的办学目标,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并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取多种举措,让更多的教师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价值引领,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景
当前,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等等,整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浮躁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对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片面认识,导致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想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务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发展;骄傲自满、唯我独尊的狂妄思想导致一些教师不会发展;科研神秘论,认为教科研高不可攀,导致一些教师不敢发展,针对以上现象,学校从多个层面全方位引领教师的发展。
(一)目标引领――增强发展的针对性
2008年,学校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的力量,最大限度助推教师成长。同时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集聚了学校15名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以及各学科的顶尖高手,肩负起教师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重任。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状况,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调查表》,发给每一位教师填写,引导教师从现有称号、发展目标、所获荣誉、课题、论文、讲座、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主编或参编教材、发表专著、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制定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发展中心根据调查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详细了解每位教师达成目标欠缺的条件,把握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量体裁衣,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与各部门一起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相应的帮助,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增强教师自我成长针对性。
(二)同伴引领――破除发展的神秘感
当提及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青年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时,当说起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时,有的教师便会不禁感叹“那些老师真是了不起,望尘莫及啊!”这一方面表达了对优秀教师的赞叹,一方面则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自卑或渴求。而事实上,这些头衔和成绩是不是真的遥不可及呢?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敢于发展,学校做了很多事情:周智宁校长是我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特级教师,朱翠华、陆冬群老师年纪轻轻但先后荣获全国优质课评比特等奖……让他们在不同场合以讲座、沙龙等形式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和成功的做法、经验教训,加上教师每天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亲眼看得到、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回报,神秘感自然而然消除。同时,这些优秀教师身上的积极进取的拼劲,坚持不懈的毅力等可贵品质是教师发展的必备素质,他们的榜样示范将感染、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拼搏奋进。
(三)精神引领――营造发展的好环境
自2012年起,学校每年评选年度“素养人物”,宣传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业绩突出,在学生、家长、同行中有较高威信和美誉度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让这些教师成为东外人的精神标杆和行动楷模。东外年度“素养人物”的评选,不仅是对当选人取得成绩的肯定,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坚定发展的信念、不断追求卓越,同时,还可以从精神层面感召更多的教师朝着更高师德、更高业务水平、更高素养迈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争当东外“素养名片”的良好氛围。
二、主题研讨,搭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
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社会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使得一些学校往往只在抓学科成绩上下功夫,这也导致很多教师只顾抓学生的成绩,只关心教材、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追求考试成绩的局面,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无法全面发展,也无法个性化发展。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素养教育,指导学校的日常工作。素养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坚守教育理想,更是基于校本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和理论发展,推动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了深化素养教育,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2013年11月“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局面。在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中,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均有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则认真做好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等工作,抓实“个人课题”过程研究,积极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通过讲座、网站、个人课题、沙龙研讨等形式推广与转化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2015年7月,该课题顺利结题。
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如成立素养课堂研究团队,有上课老师和指导老师组成,他们志趣相投,一同研究素养课堂的特征,素养课堂的结构、关键元素以及学习力;学校多次开展各种层面的研讨、观摩、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成为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学校创办了《素养教育》杂志,刊登教师研究的成果,引导教师参与到素养教育的学习研究中来。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教育行为得到修正,教育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名优教师评比中,我校教师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为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团队研修,增添教师自主发展的功力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个东外人心里。是的,个人再聪慧但只有一个思想,如果带着自己的思想成果去与团队共同体交流分享,就能实现思想的叠加和增值,就能得到丰厚的智慧资源。
以我校初中政治组为例,该组2012年和2015年两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先后涌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骨干7名,南京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3名,11名教师先后在区级以上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组内多人次开设市区级公开课、讲座;多名教师论文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课题研究硕果累累:5个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历年中考成绩稳居全区第一,全市前列。取得这些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品质的团队研修。
初中政治组教师认真落实集体备课、推门听课、同课异构制度,通过相互学习、同台竞技的方式实现共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听评课制度,为了将听评课活动落到实处,该组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听什么样的课?上课教师应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而非“表演课”。二是怎么听?听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事先了解一下谁讲课,讲什么课,什么内容,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自己讲这节课,应该怎样处理教材,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不仅要记录教学过程要点,也应写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析,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听课教师要善于进行比较和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取他人有益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与授课教师做好交流。三是如何评?首先,授课教师要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然后,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此外,该组也在尝试运用一些专业的听评课技术进行课例研究。
另外,该组教师经常坐在一起,或轻松进行茶话会,或进行教学座谈反思会,或开展青年教师沙龙,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不仅有观点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在平常的教学中,他们还利用QQ群相互解疑释难已是每天的必修课,将好的资源上传到群共享,互通有无,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每逢好课评比,全组教师在备课环节总是群策群力,汇聚全组的智慧和力量,为上课的老师提供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并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晚自习、休息日的时间来磨课。在赛课时,总是组成强大的“亲友团”,让赛课教师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这种扎实的日常研修成就了教研组的蓬勃发展和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而这种团队研修,则是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的常态化工作。
四、多样选择,成就教师自主发展的高地
(一)分层选择,让教师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一谈到教师发展,很多学校往往把眼光盯在青年教师身上,纷纷成立青年教师发展班,促进教师成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一些教师在评上高级教师后,就认为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再加上职业的倦怠,发展的意愿明显消退。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层次,成立了带头人发展班、骨干教师发展班和青年教师发展班,要求学员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推动了教师发展的持续化、终身化。具体来说,青年教师发展班学员都是还没有获得区级称号的教师,教学工作时间短,主要以成为区骨干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发展班学员则基本上是区骨干教师,或在区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的教师,或是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他们则以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或是市优秀青年教师为目标;带头人发展班则基本上由区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或国家、省、市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组成,他们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冲击,争取成为市学科带头人,冲击特级教师。
学校根据不同类别教师群体的成长特点及发展诉求,采取了个性化的指导,增强教师发展的实效性。如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班,学校主要开展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的培训,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发展班,学校开展了如何成为名师的主题研讨活动,引领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带头人发展班,则开展“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主题活动,请区内外特级教师、专家进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品味,丰富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为成长为省市名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确有成效。
(二)个性选择,使教师的自主发展各具特色
不同的教师,基础和水平不一,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同,学校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让每个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菜单式”师徒结对,自主组合发展
师徒结对是很多学校采取的常规性工作,基本上是以教学为主开展师徒结对工作,而且存在学校行政命令的倾向,出现了拉郎配的现象,影响了教师参与师徒结对的积极性。我校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思维,开展了“菜单式”师徒结对。我们知道,每个教师的优势与不足是不一样的,对此,我们大胆改变学校、学科内的传统师徒结对做法,倡导跨学校、跨学科的师徒结对,倡导多方面、多角度的师徒结对,分教学师徒、科研师徒、班主任师徒三大门类。可以是一师多徒;也可以是一徒多师,既可以在本学科内拜师,还可以跨学科收徒,一名教师既可以是师傅,也可以当徒弟,两名教师之间可以互为师徒……这样就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在东外的校园,随时随处可听到“师傅”这样的称呼,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师傅的引领下快速成长。
2.彰显个人特点,追求个性发展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加上学术委员会的鉴定,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优势,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有意识地扬己之长,彰显个性。
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平台,除师徒结对外、还有讲座、培训、沙龙、开设公开课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参与,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增强了发展的实效性。如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比较感兴趣,可以多听听这方面的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会和沙龙,请市区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如果教师上课很给力,课堂教学控制力强,深受学生喜爱,可以多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有省市区乃至于国家级公开课、展示课机会时积极申报、锻炼自己;如果教师对班主任工作颇有心得,擅长抓学生的学习,可以开展沙龙研讨、技能竞赛等相互切磋……
此外,不同的教师还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校的张荣老师热爱写作,致力于做一名作家老师,她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积极写作,其35万字的长篇小说《民国往事》出版发行,这是她公开出版的第二部小说。物理教师陈刚热衷于科技竞赛,学校专门让他任教综合实践学科,并担任科技辅导员,他悉心认真辅导学生、带领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成果丰硕。他一直想在学校建立一个比特实验室,目前,在学校的支持下,该实验室即将建成。吕庆丰老师自进入学校以来,每年担任高中班主任,乐在其中,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信赖、学校放心的优秀班主任。
篇10
要创新就要有人才,而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创造型教师。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承担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观念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缺乏活力,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种种不利于实施创造教育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因此,关注创造型教师的培育与成长已迫在眉睫。
(二)调查背景、目的、对象、方法
为深入了解我省中小学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真实状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教育部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2011年9月开始,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指导下,在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工会组织下,我们对宁德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关于创造型教师成长的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也相开座谈会以了解情况。调查地域虽然限于福建省宁德市,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呈现并促人反思。
本次调查筹划周密,准备充分,设计力求科学,覆盖各类学校。问卷调查共设计题目27个,其中选择题25道,问答题2道,教师还可以灵活增加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相关信息项目,保证了问卷的整体规划与实际变化的统一。问卷题目主要涉及教师对“创造型教师”内涵的看法、影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与努力,学校环境及创造的各种条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促进与妨碍创造型教师成长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等等。问卷采取无记名答卷方式,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宁德市城乡各类中小学,发出问卷调查表800张,回收760张,回收率95%,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情况。
二、主要问题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对“创造型教师”的认识
表1 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
在“你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多选)的调查中,“高尚的师德”依然被认为是成为创造型教师的首要条件,这与我国教师传统中“身正为范”的要求一致。许多教师还表示,如果缺乏高尚的师德,则其他方面愈强,对教育教学的破坏性影响愈大。“强烈的创新意识”也被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教师表示,能否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动力去研究、去发展、去实践。而“较高的教学艺术”同样被认为极端重要,教师们表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而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让教学产生最好的效果,获得最高的效率。同样,“广博的专业知识”也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他们在调查中一再拿出“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源头活水”的教育格言自勉。
(二)影响教师成为创造型教师的主要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2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
在“您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的调查中,选择“胜任教学的教师”为43%,选择“骨干教师”的为34%,选择“特级教师”的为8%,选择“名师”的为10%,选择“创造型教师”的为5%。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不够高,大多数人认为能够胜任教学就心满意足了,只有极少数人向着特级教师、名师和创造型教师的目标发展。这说明当前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俗语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教师没有高远的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即使是定位为“胜任教学的教师”恐怕也不容易实现。
2.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3 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见,教龄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认为需要15年到30年的占了绝大多数,认为需要30年以上的也占了五分之一强。这说明,在创造型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个问题上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在与教师的座谈中,我们也注意到,也有少部分老师认为一个老师是否能成为创造型教师与教龄关系不大,甚至会有教龄越长越保守的现象,而新生代的教师因其学历、年龄与知识优势,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可能性也极大,这都是值得注意的观点。
3.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4 学历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学历对成为创造型教师影响“较大”和“非常大”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当下的教师对于学历比较看重,也反映了我国近年来教育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日渐提高的现实。不过,在同个别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也认识到,重视学历不等于教师的学历越高越好,认为学历对于创造型教师“没有影响”的教师主要是考虑到许多成功的教师第一学历虽然不高,但是他们后来都通过自修或培训,拿到了更高级别的学历,有的还拿到了研究生学历。
4.阅读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5 教师的阅读状况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在繁忙的日常教学中并无太多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但是因为有寒暑假这样的带薪休假,在各类职业中,唯独老师可以享受较多的阅读时间。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整体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而农村教师的阅读时间与城市相比更是大大缩水。在一所农村中学的座谈中,教师谈到农村教师阅读时间少的原因:“不知道该读什么”、“缺少书店和其他购书途径”、“经济条件限制”等占了绝大多数。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没有阅读的愿望,这是教师阅读时间少的主要原因。
5.教师各类教学活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6 教师各类教学活动的情况
在“你平常备课时在‘出新’方面”的调查中,选“力求每节课都有新意”的占34%;选“有时想有”的占61%。这说明想在备课中出新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但自觉追求每节课有新意的老师只占三分之一强。在“你上完课,对这节课上得如何有做反思吗?”的调查中,选“有,但不经常”的占69%;选“每节课都反思”的占30%。由此可以知道,大多数教师都有课后教学反思的经历和经验,但能做到课课都有反思的并不占多数。在“承担公开课情况”的调查中,选“承担过县级以上公开课”的占11%;选“多次承担过校级公开课”的占51%;选“承担过教研组内的公开课”的占32%;选“没有开过公开课”的占6%。从数据中和座谈中可以知道,开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开公开课的经历,部分没有开过公开课的老师大多数是新进学校的年轻教师。在“你在教研活动中”中,选“积极发言”的占47%;选“偶尔发言”的占51%。这个数据在不同的学校当然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于教研活动并不十分热心,这主要与教研活动的主题不明、活动形式单一、主持教研活动的教师组织不力以及教研活动之后的反思和实践未能得到及时反馈有关。
6.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7 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
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那么反求诸己,也会促进创造型教师的成长。在“对学生是否进行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教育”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少有老师经常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完全没有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比重也高达27.2%,大多数教师在实施创造性教育方面都停留在偶尔尝试。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教师认为创造性教育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的,需要一定的时机,如果有合宜的机会,他们愿意尝试,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为学生尽快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愿望和创造方法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说明,目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创造教育的教师还不多,即使有也只是处于个人实验状态。
7.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8 教师论文写作与发表情况
“在报刊杂志和非正式刊物上的情况”的调查中,文章收入县、校级汇编的占27.7%;有文章收入市级论文汇编的占65%;有文章在普通CN刊物上发表的有占5.84%;有文章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只有1.51%。与此相关的还有“论文获奖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论文尚未得奖的有占58%;有论文获市级学科研究会及以上奖的为占14%。由此可知,教师中论文写作较为优秀者比例很小,且表现不够全面。在座谈中我们得知,一方面教师论文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不低,但是另一方面教师的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数属于论文汇编性质,而这些汇编性的论文多是在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作业。这说明,教师论文写作出于内心需要的较少,多数只是来自于外来的要求和压力,只有少数老师自觉写作并坚持发表到正式刊物。
8.教师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9 教师对工作条件的满意度
尽管近十几年来,宁德市各县加大了教育投入,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回答“很满意”的仅占4%,“比较满意”的占30%,“一般”的占53%,“不满意”的占13%,说明大多数老师对目前的工作条件不是很满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工作条件持“不满意”的态度,这势必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向创造型教师方向发展。
9.教师职业倦怠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0 教师职业倦怠感
在“你对教师工作是否产生倦怠感?”的调查中,选“非常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仅占12%;选“比较喜欢教师这个工作”的占71%;选“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的占13%;选“不喜欢,但没办法”的也占4%。这表明,学校的大多是教师对教师这个工作停留在“比较喜欢”上,而不是“非常喜欢”上,一旦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是不顺,很容易就滑向倦怠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比较复杂,因地域、性别、年龄、学校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地域来看,山区中学的教师职业倦怠感尤其严重。从性别看,女性教师的倦怠感大大低于男性教师。从年龄来看,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高过中老年教师。
10.教师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感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1 教师获得荣誉的情况
在“获得荣誉情况(包括各级优秀教师、教培新秀、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的调查中,获得乡级、县局级荣誉称号的占35%;获市教育局和县政府荣誉称号的19%;获得市府级、省厅级荣誉的仅占3%;获得省政府级荣誉称号的为0个。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重点学校老师获得荣誉的人数比与获奖档次会高一些。我们看到,荣誉的获取情况也会大大影响到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说来,大多数教师还是很珍惜荣誉的,他们许多人认为级别较高的荣誉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某种肯定,会更好的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教学的改革热情。
11.中小学校长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2 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多选)
在“创造型教师理想中的校长”的调查中,认为“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有45%,认为“民主式的管理方式”的有72%,认为“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有21%,认为“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的有12%,认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有57%。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教师对现代中小学校长的期望比较高,其中,希望校长有民主式管理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与此同时,认为校长应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师也超过一半,许多教师反映,校长的精神风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教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校之长。如果思维灵敏,善于开拓,敢于创造,支持和鼓励教师创新,同时积极营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12.学校对教师评价方式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3 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
在“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主要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回答“主要看学生成绩”的占31%,回答“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的占29%,回答“教研组内评价”26%,“学生评价”占14%。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方式所占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反映教师的有效教学,于是成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与教师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老师对于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学工作多有不满,这说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学校与教师之间有必要加强沟通。
13.继续教育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4 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多选)
在“教师希望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习的课程”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课程包含多个方面,反映了教师们的求知欲还是很旺盛的,同时,教师们关心的课程都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课程。
14.培训对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影响
表15 教师对当前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
在“您认为当期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与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的有27%,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的有21%,认为“单项灌输,忽视教师的要求”的有32%,认为“培训未能系统化”的有5%,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有15%。这表明教师普遍要求各类培训应有针对性,应讲究实效,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应注重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新颖的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他们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培训。
三、培养创造型教师与促进创造型教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群体要主动向创造型教师发展
1.要坚定信念,强化调适,树立教师自身良好形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光荣感,继而促进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乐教意识。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做坚定的教育守卫者。作为教师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富有职业荣誉感。
2.要有成长和发展的意识。黑格尔说:“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没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就没有理想的追求,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发展,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快速成长,更难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3.要从多方面提升创造型教师所必备的素养。要做好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有志者就会朝着目标向前奋发。教师要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必须学会设计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蓝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教师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功。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淀,因为任何创造都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积极抓住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学校要将培养创造型教师作为一种制度
1.要把培育和促进创造型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学校要将教师的成长培养工作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党支部、工会应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学校要制定目标、计划,长、中、短的安排部署,明确教师培养要求,专人负责。全力以赴解决教师成长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对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进修从时间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创新型队伍,要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用和培养的关系。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建立起一种激励机制。同时能够体现用事业凝聚人,用感情团结人,用利益吸引人的队伍建设风格。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增强教师成长的动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可采用自评、互评、校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3.要积极创建教师发展的平台。第一,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创造型教师发展得比较快,就是因为这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做得比较好。第二,加强教师培训。学校要从长期发展考虑,制定本校教师培训的目标规划,加大力度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在几所农村学校座谈时,调查组同志对老师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网上获取材料进行学习。但与会老师还是普遍认为现场培训效果好。第三,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让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自豪感,激发继续努力的斗志,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套工作,激励创造型教师的成长
1.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必须努力改变教师待遇偏低的现实。不少县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学校教学设备的配备也相对落后,教师可学习和利用的信息源少,一些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进城教师的户籍多数落户在城郊乡,他们亟待解决住房等问题。如购买经适房受户籍限制而得不到解决,而教龄补贴太低,教师的工资津贴与经济基础好的县相比差距较大。
2.拓宽青年教师的发展渠道,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留有一定席位,明确规定青年教师所占代表的比例。
3.通过多种途径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首先,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幸福指数。要克服职业倦怠现象,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优化幸福教育环境。每一所学校都应是教师发展的场所,都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其次,要树立均衡、和谐、民主的理念,建构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篇11
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复杂,既因教育外部环境不佳,又因教育内部着力不当。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竭尽全力应对太多的检查,哪有更多心思扑在课堂?尽管无奈、纠结,仍有不少校长挣脱负向干预的裹挟,守持根本,立足课堂,以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行动呵护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从选编的《创生“放养”的课堂文化》、《听评课制度的优化与实践》两篇文章中,可见一斑。
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跑了不少学校,进了不少课堂,高质量的常态课堂确实不多见,反倒是质量堪忧的课堂时常映入眼帘。
在这样的课堂,教师都在认真教学,学生都在认真学习,秩序一派井然。但是换一种眼光看,发现课堂只有制度、规范的力量在支撑,少了些理念感召下的激情和智慧,个性和创新。课堂原本是生命成长的场所,而生命的灵动与个性的张扬却湮灭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说我做的程式化教学之中。还有,在听了各学科课后发现,一方面课堂缺失学科文化,没有向学生渗透学科基本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缺乏把握,不能灵活设计适应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有序有效地因材施教。如此课堂,质量怎不令人担忧?
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牵扯太多无济于事,只好在教育的“内因”上做一番剖析,以讨教同仁,合力自扫“门前雪”。
一、评估检查频繁庞杂,课堂质量无暇顾及
评估检查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指导、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使用过度,就变了味。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检查频繁,内容庞杂,且功能单一,主要以等级评定或过关验收为目的。评估方式以查阅资料、听取汇报为主。有校长介绍,学校接受上级检查有时一个月多达十几次,为迎接大型检查准备的资料多达几十盒甚至上百盒。这些数据、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准备,均相应地落在管理人员和教师身上。教师叫苦,校长无奈,这毕竟关系到学校的荣誉和利益,那些实质性和发展性的管理工作只得一次又一次地“暂时放一放”,尤其是对于课堂质量的管理与提升,更是无暇顾及。教师亦然,时常忙于应付评估检查,哪有更多心思和精力去研究和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时下在学校流行一句话:“抽点时间搞教学,挤点时间来研究”。
还有,来自不同层面的调研考试窄化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要义,把质量标准等同于考试标准。加之瓜田李下的变相奖惩,学校、教师层层转嫁压力,学生负担日重。这样,一方面进行“减负”监督,另一方面进行频繁的学科调考,学校、教师无所适从,只好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加班加点地提高考试分数。而这样的教学质量到底又有多少含金量?
二、培训研究效益不高,教师专业提升缓慢
现今培训虽多,但是效益不高。各级培训机构有较多的培训项目、培训任务,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和农村骨干教师、新教师、灾区教师等等各类教师培训的名额分配到校。一个有四十多名教师的学校,最多的一天有二十多人外出接受培训,这可愁坏了教导处人员,只好由留校教师顶岗,行政领导代课。教师不断的调课、缺课,教学深受影响。而在一些密集型、轰炸式的培训中,教师被动接受,听得多、学得多、思得少,实践运用则更少。这种被学习、被提高的填鸭式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
同时,教学研究的效益也不高。学校对教学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转换太快,兴奋点太多,跟风弄潮的研究比比皆是,结果只能蜻蜓点水,不能持续深入研究。因此,看似热闹的教育教学研究,并没有真正地引导教师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没有真正地促进教学质量、教师专业与研究能力的较快提升,反而导致了教学研究的急功近利。从近几年来教师论文的质量下滑,抄袭成风的现象可见一斑。
三、名师引领资源稀缺,名师培养机制不良
篇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的这段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星港学校在创办之初就选择其中内涵深远、人人耳熟能详的“厚德”作为校训,在继承与创新中迎来学校发展的春天。经过几年的摸索,星港学校将“厚德”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演绎出三道明丽的风景线:包容,引领,致远。
包容――成就管理的大气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德鲁克说:“用人成事。”即找到符合人本性的那些做法,便称之为管理。
面向国际的园区发展环境,使得园区的教育也拥有了非凡的气度和视野。近年来,星港学校在上级政策的引领下,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有的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有的是小有名气的名师。这些教师或拥有丰富的学识,或拥有成熟的教学经验,他们的共性特点是都拥有自己的思想。为了让这些闪耀智慧的思想与苏州园区的教育特色相融合,也为了有效地培养这些人才,星港学校本着、谋求共赢的气度,在管理上果断地选择了在低调与高调间进退。
星港学校有一支令人欣赏与敬佩的中层队伍,每一个加盟星港的新人,都会发现这支队伍有着鲜明的特点:在业务上他们是一批精兵强将,在荣誉上他们却是一群幕后英雄。学校里的各项活动,走在台前的,永远是那些有能力、又迫切需要赢得尊重的新人。
星港学校无论是特级教师、名校长,还是各级的学科带头人等教学骨干,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们用自身的行动影响着新老师,“服务意识”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星港学校的一种管理文化。面对教师的发展,学校坚持做到“三高”。
――高调在关怀上。每一年学校都会有新教师加盟,为使这批新教师能迅速融入星港团队和星港的工作节奏,学校总会在教师节的聚会以及定期举行的新教师沙龙会上,或给新教师们“抛头露面”的机会,或让他们畅叙心中的得失情结。每一次的沙龙会上,校领导们的姿态就是倾听与整合,梳理着学校工作可改进的地方,也疏导着老师们的心结。同时,沙龙会上新教师们还会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办公室同事和孩子们最真挚的寄语。往往这一份平凡却很意外的礼物,总能让新教师们感动许久,以更饱满的情绪顺利地渡过个人的转型期。
――高调在协作上。和谐的人事关系是团队实现优秀的有力的保障。新手的班主任管理、教学工作,每一方面都有学校安排的专人进行全程辅导,事无巨细。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组组有安排,层层有落实。有了困难,相互帮助;遇到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各项工作的考评把个人利益捆绑在团队利益上,因此,在星港工作的新教师们团队意识很强,总能在很短时间内适应好各项工作,为个人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例如,对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的老师,学校就进行了合理调配。专业技能上,6位老师中,中学高级职称2人,中学一级职称3人,中学二级职称1人;教龄结构上,有两位老师教龄达20年,三位老师教龄达15年,一位年轻老师教龄也在5年以上。他们都有初一至初三的完整教学经验。如此诸多因素,使得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的6位老师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力量:教龄最长的胡敏副校长和缪建芬老师,在平时的备课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她们的经验优势,起到了很好的领航作用;多次经历初中三年循环教学的潘丽娟、马洁、薛永翔三位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干劲十足;年轻干练的张琼老师拥有专业八级的英语水平的优势,在工作中总是充满活力和激情。
这样的组合,达到了1+1>2的教学效果,从而使他们始终能够出色地完成七年级英语教学任务。短短一年时间内,他们组硕果累累,有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年轻的张琼老师还喜获园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苏州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高调在评价上。不吝啬对青年教师的肯定赞扬,也不吝啬对老教师的鼓励表彰,更不吝啬对优秀教师的磨砺打造,星港学校有这样的自信与实力给予教师们充分的信任,给予教师们更大的成长空间。在评价上,学校着重抓好两个会:其一,每学期的教师培训会上,学校总会安排那些平时教学管理工作极具亮点,教育思想富有个性的教师登台畅所欲言,那些成功的经验和睿智个性的话语总能激起老师们思想的共鸣;其二,每年的教研总结大会上,学校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奖项变得更丰富些,让获得表彰的人更多一些,让老师们的成就感更多一些。
这样的“三高”服务文化,带来的是星港教师的务实与低调,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成绩的背后站的是一个团队。同时,对于那些有能力却始终默默无闻的教师,校领导总是想方设法地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倒逼”这些教师勇敢地走到人生前台书写自己的风采。
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包容,不是消极地容忍,而是辩证地吐故与纳新。对于星港学校而言,包容,就是让每一位身在其中的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短短几年,星港学校培养了一批出色的管理人才,向其他学校输送了近十位优秀的校级领导;一大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迅速成长。学校总是想方设法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人尽其能”的发展空间,因此,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加盟的青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感受到的都是尊重和归属感,学校也因此成功打造了“和谐星港”这一亮丽的名片。
引领――筑就精神的高地
教师的专业成长阵地主要是在课堂和教研,星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上,探索出一条别致的发展之道,引领每一个星港人去追求自己的高地。
制度,在规范中引领
星港学校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要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必须要依靠严格、规范、科学的制度建设。什么样的制度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星港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在管理精细处求无为,在个人愿景上找定位”。
可以说,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都是大同小异:七认真教学制、行政领导推门听课制、月度考核检查制、教科研考评制、班主任工作考评制,等等。星港亦是如此。在实际管理中,星港学校的管理者们发现,当这些制度都以严格的“数字化”标准来衡量教师时,久而久之,带给教师的不是一种融入血液的职业文化,而是一种职业倦怠。
爱因斯坦说:负担导致肤浅。教师需要自由呼吸。星港学校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改进严格的制度,找准问题,调整奖惩机制,突出重点,适当给教师“减负”,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拿每月一度的教学工作考核来说,以往每一次的教学工作检查,“备、教、改、练、听”面面俱到,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每次检查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一长,教师疲于应付,且每次检查反馈因面面俱到反而突不出重点。学校做了调整后,每月实行“自查、组内、部门”三结合打分,重点督导专项工作,查出问题,立即整改到位,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中学组,学校还实行了全日的跟踪式教学观察,每一次的观察都是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对备课、教学、作业、问卷进行全程关注调研,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意识。这看似无为的制度改进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自律意识,同时还解放了教师的空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教学研究上。它给星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教师教学反思、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
青年教师有奔头,成熟教师有干劲。这是每个学校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这一点仅仅靠制度来实现,是远远不够的。星港学校设计了更多的机制来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名师发展共同体”引领教师成长。学校搭建平台,邀请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苏州工业园区二实小副校长徐斌、本校小学数学老师吴梅香等一批特级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并隆重举行拜师仪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名师高徒”与学校自身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结合,形成资源共享、和谐共进的师徒链乃至师徒网。同时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推进三校区师资均衡化和谐发展。不仅实现教师校区间流动,更通过教育科研活动,逐步促进校区间师资的均衡发展。
――“师徒教研团队”助推教师成长。学校以“师徒教研团队”建设作为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营造教研氛围的主要途径,努力探索有计划、有实践、有反思、有考核、有效果的师徒教学研究特色之路。“师徒教研团队”正呈现出朝气蓬勃、你追我赶的态势。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已经捧起了市、区比赛一等奖的奖杯。
――“骨干调研团队”敦促教师成长。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成立“骨干教师调研团队”,对新加盟、新分配的教师进行调研听课,对新手的教学工作进行问诊把脉。学校还依据教师的教龄和教学水平,每学年制定好各个级别的展示课计划: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师徒结对)爬坡课、课题研究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不同类型的课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课题研究”定位教师成长。星港学校为打造一个研究型的专家级教师团队,也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详细制定了学校教科研考核工作条例,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来。目前,学校省市级规划课题和微型课题已经立项的达21个。课题研究使得教师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团队。教师在专业成长上不再短视,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
文化,在细节处深入
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所学校优秀教师团队的塑造,不是来自于对制度的膜拜,而是来自文化魅力的深远影响,因为文化能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深入。星港学校就非常注重文化的引领。
小学部的数学特级教师吴梅香是老师们心中的楷模,为人低调的她主持着小学部数学教研组。在办公室最常见的镜头便是几位年轻的数学老师围坐在吴老师周围,或探讨着教案,或钻研着难题。这不是什么安排好的集体备课,这是他们自发的教学探讨。吴老师的毫无保留与热心提携,影响着整个数学教研团队。每逢有哪位教师参赛或承担教学展示任务,大家都能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加班加点甚至牺牲双休日是家常便饭。如此勤勉付出,很快使这支年轻的队伍由“依赖型”“经验型”向“反思型”“学习型”悄然转变。组里的瞿庆亚老师获省评优课一等奖,颜爱华、陈丽萍等6人获园区评优课一等奖,吴老师亲自率队参加苏州市“十佳网络团队”竞赛获一等奖,她工作不到三年的徒弟金妤茜获苏州市评课一等奖。
像这样的名师文化引领,也出现在小学语文组。身为语文教研组组长的沈松明老师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移动的书柜”,一学年有上百篇的文章见报发表,是全校有名的“高产大户”。每天早上他都早早地坐在办公桌前研读教育教学专著,正是他的身体力行以及老练独到的语文教学眼光,使得语文组的老师们都热衷于阅读。沈老师的朴实低调,赢得了语文组同仁的尊重,也造就了一支和谐、业务能力精湛的队伍。在沈老师的指导下,邱燕老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获得省级赛课第一名的好成绩;陈飞老师在2013年省“教海探航”活动上执教示范课,赢得省内外同行的一片赞誉。在沈老师的引领下,语文组无论是初为人师的研究生,还是小有名气的成熟型教师,都谦逊地沉浸在专业阅读中,用勤勉与朴实耕耘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苏州工业园区的教育文化是多元的。为了让教师能拥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数年来,星港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新加坡、芬兰、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的校长、师生代表团,学校先后出访英国、埃及、新加坡等国,与多所国外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每年都要派多名优秀教师赴国外名校交流学习,国外名校的文化特色总能让教师受益匪浅。如小学组卫玉老师在修学笔记中这样写道:
“这次新加坡之行,我不仅亲身体验到该校亲切自然而又和谐圆融的教育氛围,还就该校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家校沟通的桥梁、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与学校的老师开展了有效的交流。我任教的是六年级c班的华文教学,新加坡的华文就像一株经历严寒的乔木,叶子掉了一地,但是它的根很深,散布得也很广,它不会就此枯萎甚至死亡,它将继续在新加坡发挥细水长流的作用。”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潜移默化的润泽,能让教师观照现实,务实地实现个人愿景,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星港学校就是这样为教师筑就精神的高地,引领出一批魅力星港人。
致远――写就别样的人生
身为教师,就像苏格兰诗人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写的那样,不停地点亮别人心灵的灯,也点亮着自己心中的明灯。
学生的发展是无限大的,同样教师的发展也是无限大的。教师的专业追求,不仅仅是一个个职称、一份份荣誉,更是为了自己的教育的信仰,从“专业”的小圈子中跳出,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坚持、去奉献。星港学校关注教师的这一自我实现的终极需求,特意成立了“教师读书联盟”,团结了一批优秀的阅读型教师,让他们首先成为星港学校的“点灯人”。
专家引领,点亮教师阅读人生
2007年,星港学校“教师读书联盟”成立;2012年,星港学校“麦田书坊”正式挂牌。六年来,联盟在盟主曹忠华老师的经营下,以专家引领为主要方式,点亮星港教师的阅读人生。
“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著名教育专家高万祥走进了星港学校,他以《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为主题,为星港教师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苏州大学博士吴铁钧、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特级教师孙春福等名家,也先后与联盟成员对话,在他们的推动下,星港教师打开了《论语》《史怀哲传》《给教师的建议》……他们,在阅读之中开始仰望教育的星空。
联盟还充分挖掘校内名师资源,聘请他们做“阅读导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刘彩凤就是11位导师之一,由她主持的东港“静香小筑”是许多教师向往的地方。在午后,她常常引领校区教师以绘本为载体,或讲述,或表演……他们在微笑中思辨童心,在对话中探讨教育。思想,在午后生长。董劲、刘桂玲、冯玉芳、沈松明等老师的阅读团队也各有特色,同样令老师们沉迷忘返。
主题活动,构建教师精神家园
星港学校“教师读书联盟”的理念是:“在跳跃的文字中,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在思想的交汇中,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
在“对话苏霍姆林斯基”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成员们围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等章节,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畅谈自己的心得。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在畅谈之中渐渐明晰起来。
在“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读书报告会中,8名青年才俊登台亮相,一竞风采。邱燕老师说:“让我们在等待中树人,在等待中正己,在等待中倾听花开的声音!”徐钰老师说:“如今那个曾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我,也已经得到了家长的赞许、同行的认可。是读书学习让我快速适应了这份工作,缩短了自我转换的磨合期。这也成了我以后读书学习的最大的鞭策。”茅雯雯老师说:“‘让阅读成为我们的行走方式’,是的,在读书联盟这个大家庭的带动下,我的书架上一定还会不断添加新的书籍,我的眼界也会越来越开阔!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过有主题的阅读生活”,已成了星港人行走的方式。
网络共享,拓展教师成长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荣格有个著名的公式:I+We=fully I。这个公式中的I代表我,We代表我们,相加之后就等于“完整的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首先要充分地认识自我,这属于个体行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群体行为,就是还要融入“我们”的世界。星港学校一校三区,沙龙式的主题活动虽好,但不宜过于频繁。于是,我们利用网络媒介,建立了读书联盟网络平台,使“教师读书联盟”的建设从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走向无边界的扁平化管理,也为教师个体成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每学期初,读书联盟网络平台都会在第一时间盟主及各位阅读导师给成员精心调配的“导读单”。《坡传》《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在每一本书后,导师还会附上一段荐读理由,以激起成员的阅读期待。每天,全校教师几乎都会“挤”出时间,在平台碰撞交流。他们或推荐自己新发现的一本好书,或交流最近的阅读心得,或点评其他教师的发言……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是教语文的还是教数学的,都会在这里找到共同的话题,碰撞出绚烂的火花。许多教师都感言,读书联盟成了自己教育教学智慧的源泉。
篇13
一、“提纲式”的板书
“提纲式”板书就是将一堂课或某部分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以提纲方式写在黑板上。这种板书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的。比如,在复习《文化生活》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知识考点时,可以将本课的主要内容以提纲形式写在黑板上。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5.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这种形式往往能直观地把全部主要内容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聚合为整,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听课的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复习。
二、“表格式”板书
这种板书就是将某堂课或某部分讲述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它的特点是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它往往利用表格使复杂的知识层次化、条理化,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生活与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一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板书形式进行比较。
三、“结构式”板书
这种板书是用直线、括号和框线将某一课或某一部分知识和知识间并列、包容、因果演进等逻辑联系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所教内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例如,讲解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就可以运用这种形式。
这种板书形式比较适合进行系统复习,效果良好。
四、“渲染式”板书
这种板书是对于需要强调的重点,在黑板上用渲染法将字体放大,还可用彩色粉笔书写,创设情境,强化重点,巩固记忆。
五、“关键性字词”板书
这种板书就是为了突出关键处,主要的是有助于理解知识的关键性字词,可用少许彩色粉笔画图勾线或各种符号,这种色彩差异的明显标志是能点化知识重点,分化知识难点,突破知识关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可只图形式,摆样子“画蛇添足”。如果满黑板五颜六色,不但不能突出关键,反而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分散注意力,影响视觉效果,也使得教学效果削弱。
以上几种板书形式,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交叉进行。混合式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它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且在多数课堂中均可应用。
优秀的板书设计,是每个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由于要求不高,随意性强,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失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1.杂。书写杂乱,排列也无条理。
2.空。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寥寥几个字或只留下课题、框题,甚至不着一字,学生课后难以复习、巩固知识。
3.乱。层次不分,条理紊乱,缺乏内在联系,破坏了授课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甚至乱点乱圈、乱涂乱画。
4.散。板书不能突出中心、重点、要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茫茫然不知所措。
5.满。黑板上密密麻麻全是字,拥挤不堪。学生分不清重点和要点,甚至因整堂课在记笔记而无暇思考、看书。
6.草。写的字犹如龙飞凤舞或模糊不清,学生不得不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推测、辨认或互相询问,甚至哄叫,影响课堂教学,削弱听课效果。
7.错。在板书过程中会出现书写不符规范的字,或写错别字,或写漏了字。
板书设计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费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一堂艺术性的板书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字迹要认真、正确、清晰,符合书写规范。同时字体的使用要注意适应学生的特点,分别主要采取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语言要确切、精当,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其结果适得其反。
3.板书具有直观、形象、条理、概括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
4.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要求教师精选板书内容,使之能突出教材的重点、要点,并且在书写时要简明概括,不要太冗长。一堂课后,通过板书就能纵观全课,了解全貌,抓住要领,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5.逻辑性要强。在板书中能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能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6.板书设计应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板书可分为主要板书和辅助板书(副板书),主要板书与辅助板书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
7.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设计好多种板书形式,增强趣味性。充满情趣的板书设计,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着他们的心弦,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总之,板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手段,也是备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