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

篇1

4、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6、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期水平。

7、学生情况分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1至4班多数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以八2班学生为代表。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8、教材分析: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9、教学措施: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10、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11、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1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13、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14、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5、出好月考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16、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7、教学进度安排。

18、周次教学内容。

19、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0、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1、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2、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篇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93

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一个一个历史故事、记住一个一个的历史时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形成自我的、科学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能够面对历史、面对现实,有发自内心的价值判断、有是非曲直的价值取向,最终达到让学生热爱民族、热爱历史文化、热爱生活的目的。传统教学中有一些历史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识记,历史事件的讲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历史情感的培养视而不见。不重视学生的实践,就是不关注他们的差异,不关心他们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所学的只能是死知识、死概念。历史教学中若能让“学习与探究”发挥作用,那历史课堂的效率将会有较大的改变。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探究历史教学中“学习与探究的”作用。

一、在画地图、讲历史中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会学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更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地理名词,比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中国被迫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就涉及到许多地名,但这些地方如果只是作为一个个的地理位置,就失去了它在历史中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如果把地方与事件及人物的千丝万缕的关系理出来,它们就不是简单地地点,而是历史了。如果教师让学生用彩笔和一张较大的白纸画出清朝时期中国的地图来,然后对着地图讲述我国清朝时的屈辱史,那么,这些地理名词会变成一个个有故事、有人物的历史画卷,学生在讲述这些历史画卷时,会融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及个性化的感情。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历史的启迪得以互补。这种结合地图学习历史的探究学习,可以让抽象的、遥远的历史直观的、生动活泼的、具体地呈现出来。而且,学生在边做边讲中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合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看问题、看历史的眼光,真是一举多得呀。

我们经常说艺术不分家,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画的形式来学习历史。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可以这样设计:图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个动人的、鲜活的故事经久传唱。所以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其中的人物或故事,他们会对这段历史有独特的感受,同时在讲述时还可以融入背景音乐,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在这里交汇,学生的各种知识会得到迁移,他们的综合能力会在历史的探究学习中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社区历史小调查中,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建设家园的志向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与发展很快就会变成历史,认识到学校和所生活的社区的历史,学生会对将来的生活有更好的规划。清朝的历史中有关服饰、称呼、发型的变化无不暗示着社会的进步,所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对于他们的历史学习、历史观念的转变都会产生影响。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学习,是对中国历史的宏观认识,而对于社区历史的调查则是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发展进程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走访、调查、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例如,我安排学生去高台县南华番茄酱厂做一发展史的调查。可以从番茄酱厂的创办历史、生产的产品、产品的影响力、发展的规模变化,以及对高台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华农民收入的作用等方面做一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可以对本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良好的意见。这一探究活动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在采访已经退休的番茄酱厂厂长时,不仅得到了需要的内容,还从老厂长的谈话中学习到了做人的品质、说话的技巧、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这些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调查完毕学生要写调查报告,虽然他们写的不够完美,但学生在做这件事时,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独特的认识和体验,这是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

篇3

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至于对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行政区划、 山川湖泊 、交通旅游以及一些历史地名等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名,分析有关问题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中内容的说明,解释往往借助于地图的运用,同学们的读图能力提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加深记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激情2 《历史与社会》教材地图的特点和分类2.1 政治类的地图(1)地域划分形势图:

此类地图的特点是颜色的不同往往政权管辖的范围不一样,此种地图的绘制主要根据描述对象的主旨,侧重于描述问题的重点,而绘画的政权范围、活动领域。(2)领土扩张图

此类地图往往跟周边地区的范围发生关系,扩张的范围往往是周边地区。2.2 经济类的地图(1)军事类地图

此类地图顾名思义,主要包括爆发战争形成的各种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这种地图在学习观察中,应该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被进攻方的路线及战场的布置、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名称及敌对双方的伤亡情况、战后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如八年级下P123《三大战役形势图》。(2)河流水利山川类地图

此类地图应该重点观察地图上描绘的水利工程的名称、特点、位置。其中大的河流或者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周边经历过的重要城市或者坐标。如八年级上P101《隋大运河示意图》。(3)农作物、手工业类分布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某个固定时间段,某个地域经济状况,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代表性的农副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如八年级上P10《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4)对外关系地图

此类地图反映了地图上地域间的关系问题,重点应该学习的事交通枢纽、外交路线等。如八年级上P86《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P99《丝绸之路示意图》2.3 事件类的地图

此类地图往往描述了某个具体实践在时间上的过程,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结果等。如八年级上P88《三国鼎立形势图》3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看地图、分析地图、描述地图、绘制地图到漠北地图慢慢的培养,要注意过程的渐进性,万万不可迈大步,容易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3.1 《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的基本方法

(1)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中的事件、地点名称等很相似,而且很容易出错、记混,因此,要注意相类似的、相近知识的统计和辨认,做好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

(2)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历史的学习往往跟社会文明的发展、地理常识等相关学科联系,很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交叉在一起,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的方法去学习。

(3)学习过程中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不可以也绝对不能把问题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去学习,我们应该作为历史的学习者,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我们主张学习过程中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反对偏激的思维方式。3.2《历史与社会》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在刚刚接触《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绘图、自我摸索,尽快学会读历史地图,只有能够读懂历史地图,才有助于理解历史相关知识,消化历史发展出现的问题,才能尽快的进入初中历史有趣的学习中。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最开始,我们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应该让写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通过一个自己手画的草图,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地图,什么是历史地图,让学生知道地图的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地图的方向和位置标定方法;让学生知道地图内容表现的形式主要有哪些;让学生逐渐学会地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比例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比例尺的换算方法。

在认识历史地图的前期,千万不可以拔苗助长、,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要由简单到复杂:历史课本中讲述了我们国家和国外的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和事件,让他们从开始对历史的学习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让他们放开恐惧历史学习的想法,慢慢的爱上学习历史。

篇4

首先,历史中考分值低,难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虽然历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可是其分值大多是40或60分,考试的范围也仅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历史不用下功夫学,到初三突击背一下知识点就行了。

其次,传统教学观影响了一部分历史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热情。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把重难点输入到自己内存里的机器。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否实现,都不在课堂教学的考虑范围之内。

再次,历史课没有充足的能力培养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多年来历史一直居于所谓“副科”的位置,学科相关研究也较之于“主科”少得多。很多教育研究者也多愿意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语数外这样的工具学科上。历史教师想要和主科教师一样,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在历史学习能力诸多要素中,归纳能力的培?B尤其重要。归纳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把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及探求类别内部的特点规律,或者类别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能力。[1]这种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受历史的启示、吸收历史的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现阶段学生历史归纳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知道归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归纳能力的重要性;二是还没有形成归纳历史问题的学习习惯;三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归纳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呢?

一、明确内涵,提高学生对归纳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比小学生强了很多。[2]只有对归纳能力有了相应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运用它,主动接受教师的能力培养训练。因为年级的不同,教师对归纳能力的介绍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一阶段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能力即可。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为学生演示归纳方法的含义。比如在学习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课之后,教师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包括在位皇帝、背景、主要措施、产生效果、历史评价等,这样再让学生识记知识点就会容易很多,待学生感受到这样识记的效果更好以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归纳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归纳能力

学生的能力形成,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学习活动。[3]历史归纳能力的形成也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历史教学比较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为了给学生更多识记的时间,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去背诵记忆,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非常不利。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契机很多。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不同朝代的建立者、都城、政治措施、经济措施等进行归纳分类;在学习不同朝代文化成就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成就按照天文、历法、科学、书法、文学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这些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归纳能力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归纳能力的作用,还能向他们有效渗透科学的归纳方法。

三、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归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归纳方法。历史知识相对比较零散,而且内容也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归纳方法的时候,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将归纳进行到底,否则将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有哪些科学的归纳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呢?

(一)明确归纳主题

初中历史课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明确归纳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要归纳不同朝代的知识点,就要先确定是要归纳这些朝代的政治措施,还是经济措施、文化成就,再或者是这几项都需要归纳。在指导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一个史实确定不同的归纳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确定几个归纳主题。不同归纳主题侧重点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设置分类标准

在指导学生设置分类标准的时候,要确保分类之间不会有交叉。比如归纳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屈辱篇”“抗争篇”和“探索篇”来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著名的战役,以及有识之士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懈斗争这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这三个分类之外又加了个“辉煌篇”,意在归纳中国近代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但在“探索篇”里也有一些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成就的,两者内容有交叉,所以设置“辉煌篇”就没有必要了。在分类标准的设置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类别可以继续二次分类。比如上述分类中,中国近代的“探索篇”中,还可以分为“封建统治者篇”“民族资产阶级篇”和“无产阶级篇”三类。不过,虽然分类层次越多,对知识归纳也越全面,可是这也会增加学生识记的负担,所以分类需要进行到哪一步,应视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

(三)列出归纳提纲

篇5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期初二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79.88,合格率为97.40%,优秀率为57.14%。略高于东莞市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和世界上古史、中古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三十八分种。我打算将课堂内的三十八分种分成三份:前三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种教学新课;后十分种练习巩固。

篇6

一、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困境问题

(一)历史跨度广学时少,学生难以理解

初中历史是一部全球性的通史课文,对古今中外的岁月事件的交替变更用六本教材进行描绘与阐述。但中外历史体量庞杂时空跨度大且史学信息量蕴含丰富,仅靠固有的教学课时教师无法细致详实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解,而为了赶上教学进度的笼统讲授方式又让学生难以理解,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的消化领会。教师受限于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概述无法展开讲解,而学生也受制于教师的讲课深度无法对课文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技巧与水平。

(二)历史教育观念落后限制学生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看重学生应试技巧与成绩,学生历史的好坏全凭考试成绩决定,忽视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分为成绩上的三六九等,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一些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将历史学习理解为单纯知识点的记忆,不再重视历史学习与认知方法、观念上的培养。

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层面,只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让其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学生因此感觉课堂气氛沉重知识索然无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与能力也得不到开发与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方法研究

(一)强调教学的策略性,实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课时与教学进度的冲突,即繁杂多样的历史讯息与学生有限的课堂理解消化时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有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讲求知识与时间的协调,进度与信息的统一,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具体而言教学的策略性需要教师在学期授课前制定精确合理的教学规划与设计,其思路不仅应看重知识的传授度,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所能得到历史水平与潜力上的开发,即学生在课堂讲解中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领会摸索出的历史学习与认知心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设问中尽量避免使用“是什么”一类单纯知识点记忆考察的提问,而要多用“为什么”“会怎样”之类的引发学生思索的疑问,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活跃与积极性。例如,对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个知识的考查可以从名言的记诵转变为提问学生:“对照他与屈原的经历与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让学生去思索二者的经历与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既锻炼了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也深化其对古代高尚品性之人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讲学方式的策略性,在有限的课时中注重知识传授方法,将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引导给学生并为其理解。比如课前让学生做充足的预习,减少教师课上对诸如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之类固有易记知识点的论述时间,为教学中历史信息的展开阐述留有余地。有目的、有梯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讲授重点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视野。

(二)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求知精神

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当今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中,“学生本位中心”的观念已愈发被广大教育者接受与推广。该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主导作用,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上的主导功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知识理解领会上的主体。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索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求学中,调动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相应的团队内部讨论,学生在辩论交流中来深化自己对该历史人事的认识。比如以八年级下册的香港、意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香港、意义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各个团队自由发表归纳出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给全班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评论纠正,在讨论沟通与表达中启发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知意识与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历史发展变革的兴趣,优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学困境的突破,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措施上进行适宜于课堂与学生的转变制定,也离不开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只有教师、学生共同进步,转变教学与学习上的观念,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许老师9节课,而许老师听了我10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习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本学期参加20__年“初中教师岗位培训班”学习、“__教育接力”活动、名师讲堂等。

十、存在的不足是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对课标要求不能较好把握,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老师讲得多,提问学生偏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2本学期,本人任教八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用心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作为教八年级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透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忙差生。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解潜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本人任八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我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用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3本人教龄已有了,中学一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及“五规范”、“十禁止”,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通过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评议,自我剖析如下:

1、在依法执教方面,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同时也认识到,对新近颁布的政策还不能深入领会,需要进一步学习。

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

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等方面,偶尔有敷衍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

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

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

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

我积极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坚决不搞有偿家教。没有乱办班、乱补课的现象,更没有乱收费的行为,严格按照“五规范”和“十禁止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8、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查反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一名无愧于教师称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4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历史教学问题;另一个是班级管理问题(其中谈谈尖子生培养问题)

工作四年了,这两年学校对我确实委以重任,连续两年带高三毕业班。下面对高三这两年历史教学进行一下总结。

通过连续两年高考,我认识到,若想赢在高考,在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熟悉性、连续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课本和学生的熟悉。课本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要十分的熟悉,应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一点我是能够做到的,但通过去年高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既是我们对学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们刚上高中时掌握到什么水平。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笨、学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讲明白(排除学生上课不听的因素)我们对学生没有比较彻底的了解,没有给学生仔细解释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严重点说,从高一入学时我们就落后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弥补基础上,这样对知识的整合、处理,提高解题能力等这些关乎高考最终分数的训练便无从谈起了。

连续性是今年高考后,我认识到的。现在的高考可以说完全脱离了书本,今年37分的大题,完全考察的是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题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学的考试题;而选修更是书本上根本没有学过,死记硬背根本没用。而选择题中至少有2道题(总共12题)跟历史知识无关,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还有2—3道题是历史基本素养、历史素质类题,高三的三轮复习根本不会涵盖到此类型题。上面说的这一切都应该是从高一抓起,在每节历史课,每次历史考试过程中不断去灌输,这就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既高一时以教材整体布局为基架,填补完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质,高二时重点掌握知识点,解读并逐渐培养做题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点,抓思路,抓大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高考文综的藩篱,达到一个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较多,去了二十、二中、抚顺二中、辽师附中、三十一等学校听课,我自己假期的时候还去了鞍山一中了解学习,并通过同学了解了一下锦州中学、辽阳一高的做法。总体来说,一个感受,这些学校的历史成绩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历史教学非常的系统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统整合,以教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工整合,对教材进行在加工,使得学生更能够理解教材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是基本固定的(经过多次试验的最好的一套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既不会出现失误,又能够不断的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仅如此,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试题伴随,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试题也分成不同层次(鞍山一中、抚顺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设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内,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及学习的变化,以保证成绩的绝对突出。

整合性:既是历史内部的学科整合,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首先历史内部的整合,教材是经过整理、编写的,高一注重知识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三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解题技巧。不仅如此,与之配套的题也很有针对性,都是精挑细选,按照不同阶段做不同程度的联系,用他们话讲“没有一套题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决问题。”另外各学科之间也要整合,这尤其在高三表现尤为突出。学校严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业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课时分配,来规定不同学科的作业量,并严格规定自习时间,绝不可以随意占用,一定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时间(符合文科特点)。而且有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绝对不可以随便乱发卷子(尤其数学、地理等摧毁学生的科目),每套题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老师必须首先熟悉,并清楚每套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卷子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推着来,必须是有总结,有对比,达到训练效果。

历史学期教学总结5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8

        其次,要努力让学生们去体会历史。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过去的事不能重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同学们努力再现历史场景,让他们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历史,这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工作——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努力再现历史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可以有几种方式,首先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随着科技的创新,教学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而是不断引进高科技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二次的罪行》时关于英法联军一段,对于圆明园的描述教师的语言再精彩也只是让同学们去想象,而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地展现圆明园的恢弘与壮丽,因此教师在讲的时候给同学们播放了史诗大片《圆明园》中的一段展现圆明园场景的内容,通过视觉的冲击让同学们体会了中国各代工匠杰出的技巧。而当这座无与伦比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付之一炬的时候,同学们那种愤怒的心情也就随之被激发出来了,同时也会更深一层地去考虑为什么英法可以在我们的国土上为所欲为。

       再如讲《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国宝档案》中关于龙虎纹尊的内容,配合电脑动画效果,同学们惊叹不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如此精湛,手艺如此高超,绝对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

        多媒体的可视性与直观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景观,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容就会有一种参与的意向,从而自主地学习。

        除了多媒体的应用外,简单的图片也可以成为再现历史场景的重要手段,通过简单的图片配以文字介绍,同样可以起到创设情景地作用。如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通过展示苏州地区的机工生产图,再加以简单介绍:机工生产说明在明朝中后期,我国东南苏州地区出现了脱离农业生产的雇佣工人,而这种生产说明我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之后提问学生: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基本与世界同步,但为什么我国会在近代落后于世界?为什么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无法发展?从而引出了下一个问题:“闭关锁国”的政策。

篇9

1.直观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有效生动地再现历史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完整有效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读懂历史,帮助学生有效融入历史学习中。如讲世界近代史中的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可以将世界变化及人类发展的劳动变化通过图例演示出来,并在相关图例上配上相应文字解释引出相关变革及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关联性的认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从直接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学生进行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培养出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记硬背的文科性教学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举个例子:当学到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战争的第一课的烽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期间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下1840―1842年两次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并且思考外国列强是如何通过两次打开中国大门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的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中的关键知识点留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从而分析历史知识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主动探讨培养自身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培养出的主动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财富。

3.互补性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中走出来,将更多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所在,从而更容易地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举个例子:七年下第一单元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贞观之治的影像片,还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反映唐太宗期间的影视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多媒体程序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课件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利用

1.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应该主动吸收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及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开拓自己的诱导性思维,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自身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是教师围绕学生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2.注重演示与讲解的结合

进行电教活动时,用精辟的语言串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方式在课堂训练或单元小结时经常使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如学习中国现代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可以链接纪实等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在之前列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第二: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避免收听过程中的盲目性,既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忱。

3.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突出重点,讲解中心内容,但过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历史教学的本质价值,从而以旁观者的心态听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学习初中历史知识。

三、结语

实践证明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课件教学的利用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还能从根本上带动学生融入初中历史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初中历史课件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有效掌握多媒体课件技术,从而寻求最佳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让初中历史未来发展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篇10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可见前辈们对历史的重视。历史,它连接着过去,揭示着未来。历史的作用很大,怎样教好历史,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教学多年,下面笔者谈一谈实践中的体会。

一、讲课避免抽象讲解

教授八年级第一课《》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对不上号。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做一个周详的讲解,那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正在起着变化.前,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用外权干预,清政府大权在握;后,不平等条约的屡屡签订让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遭受侵犯,一些丧失,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就必须从经济上解释,前,中国自给自足,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经济,后,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同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所以说,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清楚了,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借鉴历史教训

熟悉历史演变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从明清以后走向了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拘泥,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对经义做出阐述,只能以朱熹的 观点为标准答案,扼杀了思想,形式八股,格式单一,写作步骤单调。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明朝中后期逐渐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闭关锁国政策,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束缚越来越严重,但封建王朝重文轻理和迷信落后思想的阻碍,尤其是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文科不考自然科学的理科,不能与时俱进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历史教学也需要让学生参加了一些活动,亲眼所见历史古迹会加深学习的印象。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对历史剧的编演、历史知识有奖竞赛、历史谜语趣味竞猜、开展历史人物辩论会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总之,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引领和教化作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教师们深深懂得: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学得越积极,获得知识的速度越快。相信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历史课必然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实际上,这种倾向渐有加强的趋势,应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四、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篇11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浓的学科,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有效利用教科书的插图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插图来进行教学,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历史教科书插图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得力助手。让初中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学到从教科书的插图中获取其他历史信息的技巧,这既能丰富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史实资料,又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增辉添彩,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开拓视野。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与“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一般,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内容的具体体现,很多时候具有催化作用,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

1.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源泉,历史课堂,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可以就寓意深刻、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2.让学生头脑有“问题”,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言:“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有问题才会产生学习驱动力。

三、激发学生历史情感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情感教育逐渐成为了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教师在输入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历史氛围。例如,在分析《中英》这节知识时,在备课环节,教师就应把握住不同的情感因子:第一,对清政府妥协的痛恨,对琦善、弈山、牛鉴等贪生怕死之辈的愤慨;第二,对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以及三元里人民爱国精神的敬仰。结合正反两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合理发挥,让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洗礼当中,或愤怒,或感动,或欢呼,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情绪高涨。

在学习中积极投入情感,才能更好地带动、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创造出鲜活的历史境,然后再营造出感人的历史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语言、巧使教具、借助媒体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设计课堂教学

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爱历史,乐于学习历史,所以历史课堂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1.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历史知识,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公正、公平的情感态度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章时,教师设计几个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2.利用知识框架图,让历史知识由零散变得相对集中起来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总结复习,通过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图,查漏补缺,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没有掌握,需要加强学习。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3.联系生活,激发兴趣。由于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得较远,再加上初中生知识范围有限,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许多的历史现象暂时不能理解透彻。因而只能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就不知从何下手进行解答。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时,要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在讲述时为什么失败时,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一分光和热。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创造财富。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进行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从情感理论来看也是如此,学生能主动学习,一般就会产生愉快和谐的气氛。这种氛围的保持则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可有效突出学生主体性。以下几种可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 在自主阅读中学习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人都要有一种危机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前人留下来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主动学习,才能去创新,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时代的教师不单要研究如何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问题的主要依据。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阅读自学的方法。

1.对照课标,圈点读书

方法: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内容、影响)。

2.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

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答题的思路,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地图式”阅读法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历史学习中要养成“左史右图”的良好习惯,掌握灵活用图的方法。“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自学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 在交流中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能提升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种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容易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初中生关注现实和社会热点,关注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所以历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要让学生运用这种智慧来关注现实,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三 在体验中学习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现在的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兴趣浓,积极主动探究事物本源的欲望强烈,能针对一些问题或现象“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以此得出一些结论。如《历史》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有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的题目,这道趣味性很强的题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用这个瓶子汲水会有什么奇妙的现象呢?”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可得出结论。

四 在探究中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探究。兴趣激发的途径之一是设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因为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所以,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那么应当在何处设疑呢?一般来说,从教学的过程来看,疑问应该设在导入这一环节中,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疑问,一开始就形成急切的解疑心态;疑问应该设在教学过程的中段,在学生略感疲惫,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精神为之一振,重新燃起探索的欲望与热情。从教学的内容看,疑问既必须是老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又要能切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教学的技巧看,设置的疑问不但应当能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感知和掌握新知识;疑问之间还应有层次感和逻辑性,使其本身能成为一个问题链。

篇13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记忆大师TonyBuzan创造的,适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地图”。这种方式充分结合了人体左右脑中所擅长的领域并运用图文并用的技巧帮助人们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知识版图,帮助思维以图画的方式显示在大脑中,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抓住重点,理清层次脉络,从而发展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最终开发大脑中的潜能[1]。思维导图通过在材料中提取关键字,使各部分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总结的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时代的历史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一方面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学生对各个历史事件之间联系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思维导图的方法贯彻到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探究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思维导图的构建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思维导图出现的误区

结合自身的教学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时,存在许多误区,以下将一一列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误区之一:急促型。有些教师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没有摸清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之前,就开始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预习或复习。许多学生对这一方法很陌生,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应用,甚至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9课《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为了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加深知识之间的理解与联系,于是布置学生完成这一课的思维导图。而大多数学生采用的只是将关键词提取出来,如“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由此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内容单一,不能做到图文并茂及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不能真正的发挥思维导图应发挥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都不能坚持这项工作,形成匆匆开始,草草结束的局面。2.误区之二:形式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个别教师只注重形式,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思维导图的方法。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生面临着升学阶段,同时,学校及社会也会向教师施加压力。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对于学生能力、思维、知识迁移等方面专注力太低。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只要求学生将课程重点构建出知识框架,应付作业就好,思维导图的教育工作成了一种形式,并不能真正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也就提升不了教学效率。另有一部分教师发现学生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难以达到自己的要求,也没有耐心的指导学生,慢慢放弃了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学生的自主总结思维导图的过程,就重新回到传统灌输式课堂,课堂变得沉闷乏味。3.误区之三:控制型。不难发现,在历史思维导图方法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并不善于指导学生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却在不自觉中全程掌控学生思维导图的设计。如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妄加否定,而不是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还有一部分教师觉得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太过麻烦,浪费时间,就会到网上套用模板复制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思维导图,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其中的联系及意义。因为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中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