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实验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学实验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药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1

二、树立实验教学中师生的新观念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落实于药学实验教学中,就有很实在的创新性、建设性的任务,我们认为,从教师做起.师生先行树立新观念十分重要。在药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方面,必须要树立实验重要性的观念,实现师生角色、教学模式的转变。

1.树立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观念

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格局,单列实验课程,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避免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可有可无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增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求知欲和对专业的认同感,训练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养成科学、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树立学生是实验活动主体的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和“主角”。在许多场合非但教学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安排、方法的设计都出自教师,一切活动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是“配角”,被动地服从、配合教师,完全没有主动权。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创新型实验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而不是学生单向的认识过程和一种简单的知识接受活动,更不是由教师设定好步骤、模式和结果,学生循规蹈矩的过程。不仅是教师,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是实验活动主体的观念,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要受到严谨的科学作风训练,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创新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刨新能力。

3.树立实验教学重能力培养的观念

以往的教学是一种“教教材”的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改变过去的这种模式,努力形成“用教材教”的模式。教师应把教材完全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目的。通过对这种工具的运用.为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习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职业教育中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就会由“学会”转移到“会学”上来,从而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崭新的平台,学生可以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我们要做新观念的指导下,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教法的新模式

1.整合实验教学的内容

对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删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将药学专业各学科通用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密切地联系起来,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优化课程,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指导,将化学实验内容重组,以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技能培养。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准确把握各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自主性、研究性实验。我们的做法是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化学实训基础知识、称量技术、溶液配制技术、混合物分离技术、物质含量测定技术;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基本原则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药品(化合物1合成为主体贯穿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如:阿司匹林,乙酰苯胺,乙酸乙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贝诺酯的合成,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和“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等。效果是加强基础与专业实验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和整体设计,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规范的、系统的训练.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

教无定法.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根据实验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一.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老师讲解,之后学生照本宣科地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笔者尝试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堂上学生积极互动.积极配合,气氛活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体现出转变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会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其二,增加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药物合成实验的过程先由学生学生自主设计,经老师检验认定是合理的方案后,学生再开始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三,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开放实验室,可为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给实验没做好的学生一个补正的机会,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通过开放实验室切实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

四、创建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新体系

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期末考核两项决定,忽略了对过程和能力的重视.显然是不完善的。实验考核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评价。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采取百分制。平时成绩评定包括实验态度、方法、科学性、准确度等,具体的由预习报告(5%)、操作(20%)、数据处理(10%)、实验规范程度(5%)、实验报告(1O%)。期末成绩由实验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各25%)构成。这种实验成绩评定突出了实验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能够客观、合理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上述在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内容手法的更瓿和评价体系的创建,已经在笔者所从事的药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中得到实行。总体看来,本实验改革已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了化学实验技能的单独开设;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评价体系的创新,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努力,有了新的目标考核或衡量。

【参考文献】

篇2

药物动力学认为病人血管外单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人体,在体内经历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4个过程,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血药浓度c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函数c=c(t),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称为药时曲线。药时曲线对观察药效快慢、药效强弱,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其他参数有重要意义。在医药类院校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的教材中均有提及,但多为取一个侧面描述,如药时曲线的函数图象,或药物吸收量(AUC)等,数学知识与医药学应用有了一定联系,但仍旧是传统上的"取中段",不见头尾,学生只能窥一斑,不能见全貌,如何能引导学生主动找到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重温用数学思想解决医药问题的过程呢?我们在学期中间(讲完定积分、微分方程后)进行了一次药时曲线的讨论课。

课前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药时曲线、血药浓度、一级速度、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等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要做到理解这些概念,并思考如何得到药时曲线?药物在人体内的运转速度是恒定的吗?

课上讨论阶段。给出血管外给药后体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可建立如下模型:

X0FXtKαXKe

其中:X0为给药剂量;F为吸收分数(生物利用度);Xt为t时刻吸收部位的药量;Kα为一级吸收速度常数;X为体内药量;Ke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1求血药浓度函数c(t)

要得到药时曲线,可以先求出血药浓度函数c(t),而人体服药后体内的血药浓度非恒定的。如何求服药后t时刻的血药浓度c(t)?

由药物动力学相关知识知道,服药后t时刻的体内的血药浓度:

c(t)=t时刻体内药量X×吸收率F(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V这里V为表观分布容积、F为生物利用度,V、F均为常数,那么t时刻体内药物含量X该如何求出?经学生讨论后得出下面结论。

在[t,t+Δt]时间里,体内药物含量ΔX为:

ΔX=吸收部位药量Xt×吸收速度常数-体内药量X×消除速度常数

即ΔX≈(Xt·Kα-X·Ke)Δt,引导学生用极限的思想方法,令Δt0,有dXdt=linΔt0ΔXΔt=-KαXα-KeX(1)

在[t,t+Δt]时间里,体内吸收部位残留药量为ΔXα=Xt+Δt-Xt≈XtKαΔt

用极限的思想,令Δt0,dXαdt=linΔt0ΔXαΔt=-KαXα(2)

由(2)解微分方程,分离变量得Xα=X0e-Kαt(3)

带入(1),解得:X=KαX0Kα-Ke(e-Ket-e-Kαt)(4)

得到血药浓度:

c(t)=KαFX0V(Kα-Ke)(e-Ket-e-Kαt)(5)

不妨令c(t)=A(e-Ket-e-Kαt),其中A=KαFX0V(Kα-Ke)(6)

可以看出血药浓度与给药X0、吸收速度常数Kα、消除速度常数Ke、表观分布容积V有关,且显然与剂量X0、生物利用度F成正比,与表观分布容积V成反比。

2做出药时曲线图,讨论函数形态

引导学生研究函数变化情况的有利工具是利用函数的导数。根据血药浓度函数一、二阶导数,尝试从其性态特征与药时曲线图分析,能得到哪些结论?

2.1对(6)求一阶导数,得:

c′(t)=A(-Kee-Ket+Kαe-Kαt)(7)

再令一阶导数为0,求出驻点tm=lnKαKeKα-Ke(8)

得到单调区间(0,tm)函数为增函数,(tm,+∞)函数为减函数,即服药后,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是:从0到tm血药浓度不断增高,tm以后逐渐减少。

2.2tm时刻函数有最大值cm,血药浓度达到最大,称cm为峰浓度,tm为达峰时间。

其中tm见(8)式,cm=FX0VeKetm(9)

近一步思考由(8)、(9)能得到cm、tm的哪些结论?若tm值小说明药效快;cm大说明药效强;tm值小且cm大说明药物吸收快且好;达峰时间tm与Kα、Ke有关,与剂量X0大小无关;峰浓度cm与剂量X0成正比。

2.3对(6)求二阶导数,得到拐点,其中t0=2lnKαKeKα-Ke=2tm,在t0前曲线为凸曲线,体内药物浓度在减速下降,在t0后曲线为凹曲线,体内药物浓度在加速下降,t0时刻药物浓度变化速度最小,故若需维持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有效浓度,一般应该在t0附近给药。

2.4当t∞时,c(t)0,时间轴为其渐近线,说明药物最终全部从体内消除,药物的副作用小。

2.5在[0,t]时间内的平均血药浓度c(t)=〖JF(Z〗t0c(t)dt〖JF)〗t。

2.6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记为AUC,它反映药物最终的吸收程度。如何求AUC?用积分的思想,列式有:

AUC=〖JF(Z〗+∞0c(t)dt〖JF)〗=FX0KeV(10)

3扩展思考(部分课后完成)

3.1可以进一步讨论给药剂量X0的增加会引起血药浓度多大的变化?

3.2很多时候病人需要多次用药,才能达到和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如果第二次服药,之后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如何?如何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最小有效浓度、中毒浓度?

3.3若经过实验测出某药物服用后各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何得到血药浓度函数与药时曲线?需要求出药物动力学参数Kα、Ke、tm,如何求参数Kα、Ke、tm?向学生说明对于多数血管外给药的常用剂型,一般Kα>Ke,若t充分大,c(t)=A(e-Ket-e-Kαt)中的Ae-Kαt0,则c(t)=Ae-Ket。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建立血药浓度-时间半对数曲线,可以研究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希望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研究。

用上面教学方式进行有关药时曲线与血药浓度的教学时,把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导数、积分、微分、连续函数的平均值等内容与药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反响强烈,他们自己推导出血药浓度函数公式并讨论出各种结果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有了切身体会,这也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与应用,他们觉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竟然与他们的专业课有这么深的联系,进而激发了其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永治,等编.医药高等数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篇3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心编写、修改实验教学内容鉴于目前没有统一出版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教材,在我校药理教研室以往开设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兄弟院校开设的相关实验内容,自编了新的实验教材。

根据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医药复合型人才及药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大都是做临床药师,要求他们必须熟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能够指导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合理安全用药,并能开展临床药物科研工作,为此我们精心挑选了临床病例用药讨论、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知识讨论、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4个内容,每个内容6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临床药物合理、安全应用的能力,提高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药物临床研究的能力。

我校以往的临床药理学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临床病例用药讨论。根据现在药师的工作职责范围,这些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未来药师的培养。药师的职责已由简单的配方发药扩展到走向临床,直接参与临床用药与科研。且理论课学时有限,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涉及的知识面有限,同时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受到限制。如在学习新药的临床研究设计要求章节时,共4学时,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药物临床实验方案的具体设计、注意事项、流程等认识不足,有必要开设这方面的实验来弥补。且我校的附属医院是新增的国家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基地,有开展实验的很好条件,故我校药理教研室开设了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ADR危害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提高对ADR的认识也是我们医药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挑选了2个关于ADR的专题节目视频录像作为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ADR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到临床上挑选一些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临床用药分析讨论的病例,让学生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订药物治疗方案。这种病例既真实又具体,培养了学生对药物合理、安全运用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设置满意度达到了100%。

二、选择适宜的开课时间,挑选合适的教学人员各院校药学专业的临床药理学,一般都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开设。我校药理教研室选择在大四学生下临床实习之前开设临床药理学。

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具备了一定的药物和临床医学知识,能够把药物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更好地学习、理解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安全使用,更重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实习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如通过对临床病例用药的讨论,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和临床上常用药物的商品名,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够很快适应实习工作。我校临床药理学共72学时,理论占42学时,实验占30学时,实验课的比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学生对此表示很满意。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应用型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很多学校的临床药理学教师就是基础药理学教师,对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不熟悉,存在着临床与教相学脱节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校药理教研室这几年引进了一些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组成临床药理学教学组,这些教师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并从事过临床医疗工作,有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通过三年的药理学硕士课程学习,其掌握了丰富的药物知识,能够很好地把医学与药物知识以及临床用药经验灵活地结合运用,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此特长。

三、以学生为主,开展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既往的临床药理学教学大体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它以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间接经验为特点,课堂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消极接受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推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强化能力与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通过教师指导选题、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班内讲评、总结提高5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激励,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平时启发思维、答疑解难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下面以病例用药讨论为例,讲述我们如何在临床药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

我们把每个实验分为两次课,每次课3学时,学生6人一组。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病例,根据病例中提供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原则,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探讨、制订一套药物治疗方案。要求收集好治疗方案中所用药物的类别,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资料。上第一次课时,每组派代表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汇报本组的治疗方案及用药选择依据,全班学生讨论该组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应如何改善该组治疗方案,教师在其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加强了对理论课中所学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药物合用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大大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短时间内接受了较多的信息,了解了新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尽快适应了当前临床用药,跨越了教科书上所讲述的药物与临床实际用药间的“鸿沟”,提高了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临床用药变化的能力。治疗方案讨论后,教师再把临床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查阅临床医生所用药物的信息,评价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有无合理性。上第二次课时,同样每组派代表发言,就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出评价。通过对临床医生治疗方案和医嘱的学习、评价,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对以后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指导医务人员及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密切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也突出了实用性很强临床药理学的特色。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篇4

1.1 治疗药物监测

指导老师可以选择日常监测病例较多的品种之一,指导学生回顾性分析血药浓度与某一临床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整理血药浓度数据并查阅相应病历,了解药效观察指标或药品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药物治疗浓度范围的临床意义及治疗药物监测在指导个体化给药中的作用。

1.2 处方分析

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某些疾病药物治疗决策的进展,选定某一病种有目的地进行处方动态分析,了解其中相关药品的使用变化。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是对专业书刊的查找、利用,充分了解该病种治疗策略的进展变化,了解所涉及药物的药理学和药动学知识,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明确需要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在指导老师带教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处方调查结果,了解疾病治疗策略的进展对药物选择的影响或新药的出现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研究这些变化在优化处方方面带来的课题。

1.3 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2004年起实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网络上报。这就使回顾性分析某个医院或某个地区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变得方便,数据更加全面。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及分析ADR数据,从结果直观地认识各类药品ADR的发生率、ADR常见涉及的器官、系统以及什么是严重的ADR等概念。通过具体病例的研究及文献查找还可对ADR发生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ADR的发生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更高的敏感性。

1.4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PIVAS)的医院能给这类课题提供良好的数据平台。收集本单位临床上使用药物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特别注意中药注射剂,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工作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些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实验,逐步累积药物配伍的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1.5 生物等效性实验研究

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运用HPLC等方法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可延伸到上市药品的药剂质量评价研究,为医院药品遴选控制质量提供科学根据。

2.医院制剂

2.1 优化制剂处方

这类选题多由指导老师常年工作经验所提出或新技术的应用所激发,可对于一些质量不够稳定的制剂处方进行改进,通过稳定性试验评价制剂原料、制剂工艺及制剂成品外观,优选最优处方。

2.2 摸索含量测定的方法

医院制剂药检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所以制定控制药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可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摸索出优于原有测定方法的测定手段。特别是需要预处理的样品,通过中间环节的改进,摸索出更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2.3 在实际生产中摸索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对设备、制备工艺或生产环节进行改进,不断实践验证,摸索出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2.4 为中药制剂的开发做前期的实验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8年1月颁布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对于医院开发中药制剂非常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所给予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药制剂。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资源丰富,中医药知识储备充足并有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我们可通过文献、网络获得的信息,利用医院制剂室良好的设备条件与临床医师一起充分研究挖掘我们的传统古方和经典验方,开发对于难治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做前期的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工艺摸索及药物配伍等研究。

2.5 开发临床需要的新制剂以解决实际需要

结合本院临床特点,与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合作,根据临床治疗需求,科学制定协定处方。

篇5

改革之前,药物化学实验考核方法较简单,仅从实验报告册的书写情况对其进行评定打分,造成一部分学生懒惰,不出席实验课或不进行实际操作,仅靠照抄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册蒙混过关,因此这种考核方法很难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实验考核改革后,我们从课堂表现情况、最后的实验考试情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其中课堂表现包括操作技能、学习态度、结果、卫生、实验报告等五项内容(如表2),实验考试包括未知药物的鉴定结果、课堂知识问答、卫生打扫三项内容(鉴定结果80分,知识问答10分,卫生10分)。实验考核总成绩中课堂表现占50%,最后一次实验考试成绩占50%。打分过程是教师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打分,实验操作是分组进行的,所以有些评分项目根据整组表现情况打分,其他的都是根据个人表现打分。对于一次实验缺勤的同学,本次实验成绩为零。

篇6

尽管在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时已经学习并考核了无菌技术,但是在实验课上,仍然有不少学生无菌观念差,表现为不会正确取用及使用无菌器械、不会合理摆放物品、不会正确消毒、跨越无菌区域等。

3应对策略

3.1合理分组

在示教阶段时,小组人员太多,学生看不清楚,不利于模仿学习,人员太少没有充裕的教师进行示教,故每组12人~15人较为合理;而在分组练习阶段时,每组5人或6人较为合理,保证每名学生都有充裕的练习时间。

3.2重视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4个阶段[2]。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要求学生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时可观看“外科换药”教学录像,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外科换药”是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可以准确而清晰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实际操作活动。操作的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故任何操作技能都有理论基础,只有在掌握陈述性知识或正确的护理知识指导下练习动作技能,才能在操作中理解并牢记理论知识,真正达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融会贯通。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布置作业等方式对学生实验理论知识学习情况的了解。当然开放式课外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学生达到操作技能的高级阶段即操作的熟练阶段的主要途径,又是解决学时不足的最好方法。

3.3创设问题情境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主张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用奖赏或竞争等外在动机的收效是有限的,也不能保持长久。由此他主张围绕兴趣组织学生学习,引发其学习动机[3]。怎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呢?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如果问题太易或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问题的创设需要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提出,并且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提出既可以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也可通过实验报告、学生日常经验引进。该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笔者从“生活中你受伤会怎么处理”“不处理会怎么样”“什么时间需要外科换药”“外科换药注意事项”等问题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

3.4用物预处理的教学

医疗垃圾分类在临床上是非常普遍又极为重要的,不会正确进行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常常导致疾病的感染和传播,造成医疗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医疗垃圾分类处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外科换药”实验课中模拟医院临床实际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不仅学会医疗垃圾的分类,还知道正确规范的处理,从而减少了学生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3.5课后评价

实验课教学效果的评价,重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可以取得学生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有利于学生了解操作要点和实践难点。评价体系可以将每个实验操作按护理程序分为几个部分,并将各部分分解为许多步骤,对每一步骤都给出评价标准,操作后给予评价并依据评价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讲评、纠正、总结[4]。笔者课后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发现并纠正操作中错误的手法或程序,而且会主动思考“为什么这么操作”“可以这么做吗”等问题,从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了增强学生临床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实验考核,如“破伤风病人的换药”,“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换药”等案例。

3.6编制《外科护理学实训指导》

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以文字形式为主,配有少量手绘黑白图片,操作以流程形式描述,不直观,这不利于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教师示教是对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很难看清楚关键动作,在练习课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练习。制作关键技能动作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能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点;制作配有文字的操作流程图,能让学生在练习当中知道如何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而不是进行机械式操作;制作适合于学生互评的操作评分表,能让学生在练习时互相指导,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实现互教互学[5]。

篇7

1.2重理论,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验,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探究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错误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好理论课,就学好了该课程。

2PBL教学过程

2.1确定教学对象

在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班级中选择3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4人一组,选1人作为小组长,采用PBL教学。选择2013级制药工程4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两个班级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均相同。

2.2编制问题库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保证PBL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把原来单一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与药物合成、天然药化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从制药方向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更符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索性,可有多个解决方案,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去探究。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有效性。以“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为例。

2.3学生自组学习

提前一周将下个实验的问题下发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运用教材、工具书、网络、文献资料等进行查阅,并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实验内容,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4课堂讨论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是PBL教学的关键。每次实验操作前,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就刚才的回答进行补充,再一起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可获得多个答案,扩大了知识面,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过程教师控制学生发言时间,调节课堂气氛,最后教师总结。

2.5交流和总结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数据的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3PBL教学考核方法设计

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综合成绩考核(40%)、实验操作考核(30%)和实验基本理论笔试考核(30%)。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较,PBL教学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平时实验综合成绩的权重,特别是提高了实验预习的分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预习动力,提高实验预习积极性;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这样更能有效反映出PBL教学的优势。实验操作以综合性实验为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整体美观度、后处理、回答问题等。整体美观度主要考察学生组装仪器的效果、安全等方面;后处理主要考察学生对废液、废渣的处理及台面的整齐;问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的理解。实验基本理论考试考核主要涉及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原理与注意 事项等。

4PBL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后,将两个班的实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知,采用PBL教学方法的3班实验平均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的4班,尤其是实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LBL教学的4班。通过有机化学实验的PBL教学,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以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1)运用网络、文献资料、工具书、教材,查阅到关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自学,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2)综合分析所得文献、借鉴文献,使自己具有可独立拟订课题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训练,提高书面和口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4)通过PBL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实验中物质合成常见的反应装置搭建、产物的提纯分离、产品的基本物理参数测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5)通过小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这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PBL教学班的学生都更胜一筹。

篇8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篇9

以实训视频和虚拟实训软件预习和巩固实训操作

我们已建立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网站,已经上网的资源有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实训视频、虚拟软件、实训大纲、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录像等资料。学生实验前按教学进度和请验单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视频,进行虚拟操作,可以通过感观上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大脑,使大脑在极度活跃和高度集中的状态下[3]完成实训课程的预习;实训时积极探索,做好记录;实训后书写报告,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观看视频和进行虚拟操作,通过观看、实操、再观看的循环,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训教学

我们采用“六步骤”“四一致”的模式进行实训教学。六步骤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估反馈;四一致为学习任务与真实药品检验工作任务相一致,实训教学流程与真实工作流程相一致(见附表),实训教学情境与真实工作场景相一致;学生实训报告与真实药品检验报告相一致。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学生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完成方案设计小组讨论,老师对计划进行点评、改正,最后确定计划教师指导下实施方案同时进行考核综合考核和评分,整个实训过程是由学生主动地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行业企业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给予学生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的原记录和检验报告表格,在与行业企业基本一致的工作操作环境中进行方案的实施。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实训的准确性、速度、习惯、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根据实训需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在中完成,使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走出校门,到行业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有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师生共同考评的方式进行实训考核

篇10

要使《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取得建设成就和优异的教学效果,必须有高水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此课题组的成员根据与专业紧密结合、突出药用、注重实用与够用、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1]的理念,主编了高职高专特色教材4本。其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创新教材《有机化学》1本[2],主编科学出版社医药类新型实用教材《有机化学》1本[3]。两本教材的编写体系均采用前文所述的新体系,放弃以官能团为主线的编写体系;教材均采用案例版格式,每一节的内容均以可读性很强的药物案例引出,再以案例中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教材还采取了学习导航、你问我答、小贴士、知识拓展等内容丰富的栏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与合肥安科药业有限公司、合肥立方制药有限公司合作,自编了2本实验实训教材,该教材编写内容均以药物生产和检测一线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为重点,体现了实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教材的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易于为学生接受,从而为提高《药用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树立的思想是:培养自我学习、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主要方法有:组织课后答疑,包括集体答疑和个别辅导,在答疑时重在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树立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对布置的作业认真批改,鼓励学生撰写学习体会;利用《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平台,进行答疑、网络作业、在线测试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教书育人贯穿在教学全过程。

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及改革中,我们非常重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我们要求课程组成员要不断学习有机化学和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引入,使教学与生产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制订专任教师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岗位定期轮换、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制度,从而建立教学团队“双师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促使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尽快建设成“双师”结构的团队,已形成了年龄、学历和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