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学本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学本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学本科论文

篇1

一直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都是学生们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不知道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致谢是不是也同样让大家觉得头疼,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致谢模板,欢迎阅读!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篇2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教师助理-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篇3

本课题组对我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中文本科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生(不包括专升本、第二专业)1755人的论文及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研究,从学生预选题目到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历来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点,这个方向更改为其他方向的人数也很少。从这五届学生1755篇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包括文献学)方向420篇,约占24%;现当代文学方向598篇,约占3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139篇,约占8%;语言学(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349篇,约占20%;文艺学与美学方向70篇,约占4%;中学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136篇,约占8%;选其他方向(包括秘书学、新闻学等)者约占2.5%,见下表:

曲阜师范大学2008届至2012届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毕业论文分方向统计

中国现当代

文学 中国古代

文学 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 语言学 文艺学

与美学 教学论 其他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2008届 401 166 41.4% 96 23.9% 38 9.5% 85 21.2% 6 1.5% 10 2.5% 0 0.0%

2009届 445 164 36.9% 116 26.1% 34 7.6% 78 17.5% 23 5.2% 18 4.0% 12 2.7%

2010届 284 83 29.2% 73 25.7% 26 9.2% 67 23.6% 12 4.2% 16 5.6% 7 2.5%

2011届 253 74 29.2% 53 20.9% 25 9.9% 55 21.7% 14 5.5% 20 7.9% 12 4.7%

2012届 372 111 29.8% 82 22.0% 16 4.3% 64 17.2% 15 4.0% 72 19.4% 12 3.2%

总 数 1755 598 34.1% 420 23.9% 139 7.9% 349 19.9% 70 4.0% 136 7.7% 43 2.5%

笔者对其中420篇中国古代文学方向论文进行了研究,针对该方向毕业论文在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和合理建议。

一、充分认识选题的重要性,克服应付和依赖思想

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关重要,是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落实知识转化能力的训练过程,是检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论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选题环节做不好,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欠缺;不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也很难称之为好学生。对于这一点,经历过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都有清晰的认识。在我们做过的《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卷调查》中,2012届372份有效问卷对第21项“你认为毕业论文的质量与你的选题有关吗”的回答,100%选择的是肯定答案“有”。但在每届论文初选题目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存在应付和依赖指导的思想。

考察我院中文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论文,虽然预选题目的方向与实际论文方向变化不太大,但是,具体题目更改和变化比例却很大,达到80%以上。以2012届古代文学方向为例,82篇论文中有68篇题目有更改,更改率近83%,很多学生在预选题目时只是草草地考虑了一个大致范围,并没有深入、细致地思考题目是否合适,经过老师指导才发现自己所定题目并不妥当,不得不进行修改,如下表:

序号 原题目 修改后的题目

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山水精神 谢灵运的山水情怀

2 浅议以禅喻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学因素

3 陶渊明思想浅论 浅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4 从汉乐府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花木兰与刘兰芝不同命运的对比分析

5 论纳兰性德爱情词词风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

6 中国古代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 明清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

7 中国古代诗歌游子主题研究 《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主题探析

8 宋人精神之“雅”与诗歌之“俗” 从苏、黄诗作看宋诗的以俗为雅

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异类文章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反面教材”――明清反传统文章个例研究

10 宋词中的离愁别恨 欧阳修词中的离情别绪

11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 嵇康与阮籍诗文的现实主义风格比较

12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转变原因探讨

13 《论语》研究 突破传统 逼视人性――谈《西游记》中女妖形象

14 李商隐“无题”诗探究 晏几道与秦观词中“泪”意象的比较研究

15 论古代诗歌中的爱情诗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

16 论我国男性词人的女性书写倾向 从苏、秦词之比较看秦观词的情韵兼胜之美

17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女性的进步意识

18 魏晋社会背景对诗人文学风格的影响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交友观

19 柳永艳词与宋代市井生活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比较

20 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模式化结构

上表中前10篇基本上属于题目范围变化问题,后10篇的题目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论文题目与原定题目风马牛不相及。也有原题目被指导教师后,学生自己找不到合适题目,教师给出的题目学生又做不了,最后不得不应付了事,或勉强及格,或重新补作,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和成绩。中等及以下成绩的论文都存在对选题不重视、不认真的情况。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对选题不重视的问题,文学院在管理上也尝试着改革: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召开全体应届毕业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和指导教师会议,讲清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使师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工作。二是改变选题方式。以往虽然安排学生预报题目,但在指导教师安排方面并不考虑学生所报题目的方向,出现学生所选方向和题目并非指导教师专业擅长的情况,带来指导教师指导不便、学生更改方向等问题的产生,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在选题方面产生依赖指导教师的思想和等待、应付的做法。从2009级开始,文学院实行“三年三段,三选三结合”的方式,“三选”即学生选方向――选导师――选题目,“三结合”即学生自选题目、指导教师给出题目、教研室征集题目相结合,更宽范围、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选题需要。三是提前安排选题环节。“三年三段”即:二年级的学习阶段――三年级的准备阶段――四年级的写作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阶段,不仅通过《应用写作》必修课程了解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性质和学术规范,而且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论文(大型作业)的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二阶段的准备阶段,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点,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重点阅读原作、积累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第六学期期末,安排学生预选方向,然后根据学生所选方向安排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在假期中自己思考并预选题目;在四年级新学期开始的一个月内,通过自选题目、指导教师给出题目、教研室征集题目三结合的方式选题、开题,使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选题,使开题工作更加顺利,为毕业论文的顺利撰写奠定基础。

二、选题要有一定创见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陈旧、缺乏新意,简单重复他人的劳动,这是通病,在古代文学方向选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比如:

2009届毕业论文学生自己预选题目:《五柳先生带月荷锄归――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顽石贾宝玉的情感人生》、《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苏轼的人格魅力》、《论猪八戒之懒惰与勤奋》、《李清照词的凄凉意境》、《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分析》、《可怜红颜多薄命――林黛玉性格初探》、《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中的女性形象》;

2010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红楼梦人物分析――悲情公子贾宝玉》、《漫谈苏轼的旷达》、《人生长恨水长东――一代词帝李煜的才情和失意人生》、《李清照词风》、《〈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诗经〉的艺术特色》、《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浅析》、《试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与其词作》;

2011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宋江之忠义分析》、《〈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人形象――红楼梦黛玉与宝钗的对比分析》、《以文观人――从苏轼诗词看苏轼其人》、《唐传奇中的侠义精神》;

2012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袭人和晴雯形象初探》、《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探讨〈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浅谈李白的诗歌特色及影响》、《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论林黛玉》。

以上题目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毫无创新可言,其结果是绝大多数被指导教师否掉了,学生重新选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本身就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撰写的论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去重复别人的劳动,不动脑筋,不做研究,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何谈培养创新能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本科论文创新缺乏正确而清晰的认识,二是缺少学术积累,对学术研究动态也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在继承原有研究基础上寻求新方法、新角度,不因循旧说而影响探寻新发现,要形成新观点、新成果。

任何科学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创新就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具有新发现、新见解、新成果,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已有结论的怀疑,关键是找到从怀疑向创新转化的契合点,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从众。

篇4

篇5

下载: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辅导

2.方法、步骤:

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收集资料、拟定提纲、写出初稿、修改定稿——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给出建议成绩——经答辩获得成绩。

3.考核要求:

(1) 毕业论文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教师指导的论文不予承认。

(2) 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有抄袭、剽窃形迹的论文不予承认。

(3) 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所以它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4) 内容: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能脱离所学专业范围。选题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5) 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论据充分,论证周严,层次清晰,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6)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

(7) 毕业论文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8) 毕业论文定稿必须符合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并按要求排版。

二、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1.选题:确定“写什么”。

在专业范围内选题,选题要适中,量力而行。一忌超专业范围,二忌难度大,三忌容量小。注意:要避开学术界都关注的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选择教改方面的课题。

2.立意:确定“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一定要正确、新颖、鲜明、集中。

3.列纲:安排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1) 列纲十分必要,大有好处: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2) 列纲的原则: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考虑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由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应比较简略。本论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个层次,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4) 列纲的程序、方法:

拟定标题;写出总论点;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5) 提纲的基本样式:

“绪论: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分析论证中心论点

一、(称上位论点) ……

(一)(称下位论点)……

1.……

(1)……

(二)……

二、……

三、……

篇6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7

一、深化教学目的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实施技术基本训练的教育。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中创新能力更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在完成课程本身的培养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树立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在教学目的上,不仅要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己任,更要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深层目的,转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与失衡状态,促使二者的相互融合、渗透与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古人说:“诗无达话”,西方也有“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类似说法,就是鼓励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技术本科院校的学生终日埋头于公式数据的演算或实践技能的操作中,其思维方式普遍具有科学严谨性,往往关注于答案的唯一和操作的准确,而忽视了发散性思考的训练,甚至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地去理解和体会文章,有利于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拓展思维空间。经验表明,加强文学阅读、丰富情感,是提高想象力、改善思维习惯、促进科学创造的一个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以文学想象力激发技术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创新是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点是想象力。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理智状态中认知事物多采取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但如拘泥于此,很容易陷于对人与事物关系认识的唯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存在的多样性。文学与现实世界建立一种想象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其想象和联想活动都极为活跃,心灵空间特别开阔,想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激发。另外,大学语文中的写作训练也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从而为技术创造得以实现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注重教学拓展,向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开掘。“应用型本科不同于普通木科,也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增容。它和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它和专科层次相比,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大学语文课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基础课,更应该是提高课。特别是在学生基础文化课程不多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有限的课堂中,以文本为中心,由文字而文章,由文章而文学,由文学而文化,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偏向于理工科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学生来说,在单调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学语文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许多优秀的文学经典,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可缓解或替工科课程的枯燥和单一。更能通过语文课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在丰富语文知识、汲取文化精髓营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品味,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走向管理岗位以致承担领导角色。

第二,针对职业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观。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一线科学技术人才的地方。在教育学生科学求“真”的同时,更应赋予科学技术教育以“美”和“善”的目的。大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不同篇目的讲读,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观。首先,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德观念,千百年来不知影响了多少志士仁人。通过对有关篇章的讲解,让学生明确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应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人类进步服务;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执著的科学精神。爱因斯坦用“深挚的宗教感情”来形容他探究科学奥秘的虔诚态度和执著追求,而这样的科学精神对于日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技术人才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再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代科技分工越来越细,团队已成为普遍工作模式。可以借助大学语文《张中传后叙》中许远、张巡、南雾云合作抗敌的故事,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团队精神教育。此外,还可结合《大自然在反抗》这样的文章,介绍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会由于对生态的破坏给自然、环境、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让学生更加关注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应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训练。在专业技能方面,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在个人技能方面,则能够强化他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能。而在公民技能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及对多元文化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普通话训练、课堂讨论、课后随笔、阅读笔记、演讲比赛、社会调查、学期论文、读书活动、系列讲座,等等,都可作为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落实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

三、革新评价体系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课业任务较重。以一次考试的成败来论英雄,既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难以考出他们的真实水平,还往往冷却了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试题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平时的创造性表现也难以评价,对其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更是难以考察。因此,必须建立能够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语文考核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能力为目的。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开卷考核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理论部分采取闭卷方式,考试设计基于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适当关注当前语文研究问题。主要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的程度,考查他们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采取开卷方式,考核形式以自主阅读、写作为主,只做统一要求,不出统一试题,不设固定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把被动应试变成主动思考、辨析、创新和提高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全过程,给予相应评价。在日常学中设置普通话练习、演讲、讨论、辩论等小环节,对积极参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学习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考核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四、加强课程外延建设

为了使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在课程内部挖潜的同时,还要积极加强课程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等课程外延建设。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该文拟论述毕业论文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分析毕业论文培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来审视目前的英语本科教育,探索其对英语本科教育的指导性。

1 毕业论文培养环节与课程教学

教学计划上所谓毕业论文培养环节只是用来界定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而对学生的培养远不仅限于此阶段。《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2]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反映了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它表明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涉及到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教学,远非短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所能及。另外,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测,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常规教学中的弊端。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指导常规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体现到毕业论文质量上。

2 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高校2007、2008级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这两界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英语语言能力较差,思路不清晰,语言缺乏逻辑性。学生英语行文能力差,语法错误多,文章可读性较低。写作目的不明确,陈述思路混乱,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很多同学虽然用英文行文但是却用汉语思维组织语言,使行文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且不注重段与段之间的粘连,整篇文章呈现出零散,脱节,中心不明确的状态。

其次,缺乏问题意识;论证过程缺乏理论支撑。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另外学生的知识积淀较少,无从发现问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选题通过网上搜索,拼凑而来,这给论文写作带了极大的困难。再者,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被动接受,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论证过程中,这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大多停留于感性层面的叙述。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笔者将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语言能力基础课程,高年级专业课程两类来探究毕业论文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 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1 语言能力基础课程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英语行文能力差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写作、语法或某一门课程。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英语语言能力低是所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的问题。反思一下这些基础课程就不难找出其中原因。阅读课和听力课上教师注重传授解题技巧,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通常课程内容是大量解题训练,而不注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语法课大多是教师孜孜不倦地讲解语法点然后做大量的应试练习,脱离了作为载体的语言,学习语法的意义也仅仅是卷子上一个高低不同的分数而已。写作课亦是如此,固定的框架,模式,句型一切都服务于考试。综合英语本是一门将听说读写整合并形成语言自主输出的课程,但学生被要求背单词,背课文,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主语言输出的机会。不难看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的重心偏向于应试训练而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这样的被动接受。然而,要使教师所传授的这些语言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达到完全自由自主的程度,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自主的语言输出练习才能转化为语言技能,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将语言能力基础课程的重心转向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大量的自主语言输出训练中将输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输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3.2 高年级专业课程

高级专业课程主要是指语言学、文学、翻译方向的相关课程,以及一些行业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主要来源。然而,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却表现出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而论文选题的动因是在于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就题而论,有话可说。[3]这与基础课程养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激发学生的低级心里过程(lower mental process)。以文学课为例,老师讲授每个时期特点,文学贡献,某个作家的生平,著作,对文学理论进行介绍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分析,考试的内容也大致如此。学生只需要简单背诵,再现即可,背诵再现即是不需要思维的低级心里过程。而毕业论文写作恰恰需要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过程(higher mental process),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很难通过自主思维发现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对于选题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以至于论文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继续采取“拿来主义”。由此可见,高级专业课程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高级心里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用缜密严谨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毕业论文项目和其它课程均为此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不应是孤立存在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同时,毕业论文对本科教育进行综合检测,对本科教育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促使高校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毕业论文写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修订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篇10

2.设施层面。

(1)案例资源有限。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依赖于丰富的案例资源。目前管理学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编写的相关案例教材。案例内容涉及国内外企业,国外企业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企业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虽然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而国内企业案例又主要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比如海尔、华为等,普遍缺少中小型企业的案例。总之,国内现有的管理学案例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学设施落后。一般而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幻灯片演示设施、电视录像演示设施和多媒体演示设施等;软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库、定量分析软件等。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扩招后,因建设新校区等原因,导致“负债”运营。因而在各方面都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的落后,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开展和最终的教学效果。(3)激励制度不全。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激励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以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现状看,这两方面的制度都很不健全。最终导致教师不愿意主动进行案例教学,即使进行了案例教学,积极性也不高。

二、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困境突破

1.建立健全案例教学相关制度。

(1)激励制度。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教学需要授课老师比理论讲授投入更多的精力,编写或选择案例、备课、组织开展案例教学等。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以体现对教师劳动的尊重,从而激发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教学评价制度。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因而从评价体系上应区别于理论教学。因此,从学校层面上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相应制度。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可以在该制度的引导下有效开展教学活动。(3)考核与考试制度。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主要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完全依赖于最终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应关注和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的参与主动性、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性等方面。因此,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与考试制度,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成绩在最终考试成绩中的比重等措施,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大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1)软硬件设施。软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媒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软硬件设施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专用的案例教学场所,比如“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验室“”管理学模拟实验室”或“管理仿真模拟室”等,同时完善和更新多媒体演示设备、录像演示设备、幻灯片演示设备和案例教学用具等。软件方面购买或鼓励教师编制多媒体授课软件,购买管理定量分析软件、企业管理相关数据库等。有了良好的软硬件设施的支持,就能使学生不出学校,模拟仿真企业的运营过程,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案例教学的效果。(2)教学案例库。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直接效果。因此,鼓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构建教学案例库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工作。案例库可以是电子形式,也可以编写案例教材。目前寻找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引进管理案例,第二种是近年来国内编写的案例教材,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摘录改写的实例。这三种案例,各自有优缺点。国外案例比较成熟、比较经典,但有文化环境不同的缺点;国内案例大多来自于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三大中国案例研究中心,但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缺点;第三类案例在兼具紧跟时代,把握管理学实践与理论前沿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因时间紧、编撰不全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在构建案例库选择案例时要考虑案例的本土性、时效性、典型性、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理论性和启发性等特点,以使所选择的案例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3.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案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成败。但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就走上讲台,成了授课教师。学历虽然很高,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且许多讲授管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毕业,不同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接受过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在授课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多途径培训教师,以提高其教学水平。可以组织进行教学观摩活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可以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短期的培训学习;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还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篇11

内容

说明

2020年10月22日—

10月30日

学生选题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2020年11月1日—11月10日

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指导教师根据撰写毕业论文要求下达任务书并要有记录

2020年11月11日—11月22日

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2020年11月23日—12月29日

各专业分别作开题报告

由学生提交毕业论文构思并经审定后确认开题

2021年1月——2021年2月

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2021年3月1—3月25日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交叉评阅

各专业中期检查组老师负责检查

2021年4月1日—4月20日

答辩资格审查阶段

交定稿后由指导教师评审打分写出意见

2021年4月21日—5月10日

毕业论文答辩

学院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评出成绩

2021年5月11日—5月19日

延期答辩和重答辩

不及格者进行重答辩

2021年5月中、下旬

毕业论文材料上交,整理

提交论文,维普系统再次

2021年5月31日

毕业论文存档整理、装订学生论文材料、总结

2021届毕业论文工作终止日

 

注:各专业可依据本专业特点对计划作微调,但毕业论文工作终止日不得后延。

篇12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篇13

1.缺乏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与能力。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实施需要以充分的文献调研为基础。然而,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文献调研并不重视,根本就没有慎重独立思考,甚至有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做的课题根本不理解。在査阅文献时,这些学生仅仅依靠百度、谷歌等大众搜索工具,而忽视专业文献査阅数据库,如SCIflnd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与ScienceDirec擞据库等。

2.面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差。学生对检验数据的信息转化能力,就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检测方法的原理以及它的局限性,并正确认识结果的意义和解释。在药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实验数据,如波普数据、分析测试数据、药物活性数据等。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些数据。

3.剽窃与造假等不端正的学术行为泛滥。不端的学术行为,指的是学者对学术进行剽窃、造假、抄袭等的不良行为。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结束大学学业的标志,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根据调査,全国重点的一流大学百分之十的论文都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普通大学的毕业论文抄袭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曰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1)公然抄袭,即对别的学者的实验观察结果、数据以及记录,原始性的语言和思想等进行公开直接使用等不被认可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科研领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⑵数据造假,即数据的捏造和虚构,以及参考文献的胡编乱造。⑶寻找。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符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根本要求,而且违背了高校要求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更是对高校教育精神的极大挑衅。

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精力。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但是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忙于就业的时期,况且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学生都忽视了对毕业论文的设计,而是忙于择业。对学生来讲,最后一个学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D找工作的同学不是参加各种面试,就是忙于准备各种公务员的考试;(2)找到工作的同学还需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3研究生笔试通过的同学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的复试(4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找工作。

(二)从教师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不足,本科设计选题不新颖。一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一般,有的甚至不熟悉指导的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再加上指导能力欠缺,这就造成了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应付。

2.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一些指导教师以科研任务和课堂教学工作繁重为由,不与学生联系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认真解答,学生的论文拿来过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与指导。

(三)从教学资源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老师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招。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中,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不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导致与外界科研现状严重脱节。这导致所选研究课题陈旧,而且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

2.学校科研经费与设备投入不足。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中投入的经费与设备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受到局限。特别是没有承担课题的教师,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套数充足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毕业生人数多,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少,许多学生只能合用一套设备,使用时间按计划执行。

二、我校药学院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所做的改革

引入本科导师制,确立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责任心。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便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订成才计划,便于导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早曰成才。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为了杜绝论文抄袭,我院要求所有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是研究性毕业论文。并且我院对论文的格式、论文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在安排指导教师的时候,学院尽量安排正处于科研一线的教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从事科研。

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选题的新颖程度、水平的高度以及论文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毕业论文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将年轻教师送出国深造,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