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闻舆论监督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年来,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法治建设中也具有了更为显著的作用。这其中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一定的负面作用。如何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间的冲突进行妥善的处理,则成为现今法治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项问题。
二、新闻舆论监督对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立法机关完善法规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其具有传播范围广以及及时性强的特点,对于部分严重违反伦理道德且暂时没有法律规范的问题,在经过新闻报道之后则能够在社会中形成较大的舆论,以此促使立法机关及时给出回应,并在后续法规建设中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
(二)促使司法机关正当行使司法权要想国家公共权力以有效、正当的方式行使,则需要设置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如果这种公共权力没有得到正确的行使,在经过新闻媒体报道后,则会形成较强的舆论压力,并让相关部门在这种压力下改正错误。而社会公众通过新闻舆论的方式,则能够对我国司法权的运作以及行使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以及监督,并对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不合理情况进行回应,以此在对司法权行使产生制约的情况下实现司法公正。
(三)抑制司法腐败在司法权行使中,司法腐败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公正行使司法权的天敌。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司法公正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改善,但司法腐败情况依然存在。在我国司法队伍中,少数人员依然存在素质不高,甚至存在同黑社会以及不法商人沆瀣一气的情况,对我国司法公正的职权发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通过记者对相关案件的调查以及采访,能够为司法机构提供更多的违法线索,在将部分案件幕后交易进行曝光的基础上使更多司法不公以及司法腐败现象暴露在阳光之下,并最终得到及时的处理。可以说,舆论监督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新闻舆论监督对法治建设的负面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虽然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但毕竟司法审判同新闻传播两者间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规则以及标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从某种角度看来,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对司法运作起到良好的监督、避免腐败情况发生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对其做好限制,则很可能因此对司法的公正性以及独立性造成损害以及破坏。对于舆论效果的产生来说,其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媒体通过宣传报道的形式帮助公众对相关事件的起因以及过程等进行了解;第二,公众在获得信息后,则对目标事件形成属于自身的意见以及看法。在这两个步骤中,媒体不仅负责传递事件信息,同时也对公众产生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即在媒体的引导下形成浓厚的社会舆论。对于该种舆论来说,其对于司法权力的公正应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如果应用不当,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例如,媒体在部分报道中掺入过多的主观意愿以及情感,则可能使公众先入为主地对事件形成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印象。这种情况不仅给司法机关的审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且将对司法机关职权的独立行使产生较大的影响,更有人将这种情况称为“媒体审判”。
四、实现法治建设同舆论监督良性互动的方式
(一)依法开展舆论监督
1.要对新闻舆论监督原则进行合理的规范。就我国目前的法律来说,在媒体报道规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能够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合理界限进行界定,则成了现今新闻、法律界的一项重点以及难点。目前,有研究者提出,新闻舆论在监督司法活动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证报道的全面以及客观性,即在司法监督过程中,所发出的报道一定要实事求是,即以公正、客观的方式反映司法活动的本来面目,不能主观判断、推理,随意夸大事实,不得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以及煽情的语言;第二,对于未决的案件,不得作出具有倾向性的报道;第三,慎重对待诉讼过程,以谨慎的姿态对待未决案件,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避免因发表具有倾向性的意见对公众产生误导,进而对司法人员开展工作产生压力。
2.记者要具有必要的法律素养。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对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升法律意识,克服法盲现象。同时,要树立法律信念,避免因缺乏法律意识以及知识导致媒体不能恰当过滤公众情绪,进而导致出现干扰司法公正的情况。
(二)司法机关恪守独立公正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法院则是对案件进行审理的权威机关。因此,司法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要高度重视来自新闻舆论的帮助以及提示,加强司法审判职能同舆论职能的内在衔接。同时,也需要严格恪守司法公正以及独立性,在将事实作为工作依据的基础上以法律为准绳开展司法审判活动,这不仅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法治建设同舆论监督良性互动的最佳选择。为了实现该目标,首先就需要推进我国司法改革的步伐,通过司法改革实现我国的司法公正;其次,要积极倡导程序公正同实体公正并行,以此保证司法公正的完整性。
五、结语
新闻监督同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本文中,笔者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用科学的措施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者:王晓蕾 单位:香港商报
篇2
审判机关办案与新闻监督二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只是二者所实施的手段和通过的途径不同。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审判机关的独立办案对新闻监督在运行机制上又有对立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对新闻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新闻媒体的不适时或不适度的介入,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有可能给审判机关、受害人或者案件当事人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影响审判机关公正地处理案件。第二,新闻监督有独特的天然进犯性。新闻媒体根据自己的特定利益为基点所发表的见解、意见,会形成舆论导向,影响公众对事实的判断,尤其是当媒体做出的结果与审判机关所做的结果不相符时,将造成公众对法律及审判机关的公信度的降低。
如何正确把握新闻监督与审判机关独立办案的关系及平衡点,使二者相辅相成,既保证公民、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又确保审判机关的独立审判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应把握好报道的时机与尺度。正确地把握好报道的时机与尺度,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慎之又慎地对待的一个问题。对于已进入诉讼程序或已经判决但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新闻媒体在报道时,一定要仔细、客观地了解案件的全貌,做客观的报道。对于涉及到案件适用法律有不同理解的,不得轻率发表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性意见,而应当请教法学界专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分析,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审判机关做出的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属有误的,在公开发表监督文章时,要有针对性,不宜借题发挥或大肆炒作,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于案件的监督报道,要严格注意案件的事实性和准确性,把握监督和报道的尺度。对于没有把握或在案件事实、适用法律上有争议的案件,不宜公开报道。对于正在侦查、或审理的案件以及尚未做出终审判决的案件,一般只宜报道破案、或审理的消息,不得超越诉讼程序,抢先报道,更不得利用媒体之名,对案件事实、审判程序妄加评议,施加舆论压力。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媒体应自觉遵守相应的规定,一般只宜报道案件的开庭时间和案件审理结果以及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件所涉及的内容。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统观念和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受了委屈或认为审判机关处理不公,就到新闻单位去“告状”,结果借助舆论的力量和领导的批示、干预,问题获得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从法治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树立的不是法律的权威,而是领导者个人的权威,传播的则是陈旧的人治观念。像以上所说的现象,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讳避的,如果使用这种监督去解决本属法律范围内的事情,那么,找新闻单位“告状”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无疑会进一步强化人治观念,并可能助长腐败现象。传播法治思想,创造有利于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舆论氛围,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正确进行舆论监督,又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这两点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一对矛盾,但仔细分析,这又是统一的,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由此看来,把握舆论监督与独立审判的平衡点就显得异常重要。
注意新闻监督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新闻监督的最终实现总有其一定的载体形式出现,如报纸、电视、内参、报告等。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舆论监督效果,是新闻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考虑监督主体的自身特点;二是被监督的内容是什么,适宜何种载体;三是要考虑到社会效果,不宜公开报道的,则应选择“内参”等形式予以刊登,千万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不负责任地将不宜公开报道的特大案件公布于众,从而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后果。
建立和谐的新闻法治环境
进一步落实审判公开制度,增强审判机关从事审判活动的透明度,为新闻监督创造条件。审判机关应认真落实公开办案的各项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审判活动的实际情况,给公民以知情权。审判人员有责任本着新闻自由的原则,承认和落实新闻自由,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实的报道。当然,审判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理案件,尽量排除法定程序之外的信息,包括新闻媒体的信息。但这并不是说审判机关就可以无视新闻监督,而是要正确判断。
审判机关应加强对新闻采访活动的管理,明确侵犯新闻采访权就是侵害社会公众利益。新闻采访权不是行政权力,也不是司法权力,它是公众知情权。对于审判机关来说,要维护记者的采访权和报道权,强行干预记者的采访、报道就是违法,就是侵犯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审判机关要维护新闻媒体的采访机制和报道机制,而新闻从业人员也应敢于顶住不正之风,采取措施使新闻监督有效地开展。一方面,审判机关欢迎新闻监督,制定相应的规定,为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对尚未作出判决的案件,审判机关有权决定是否接受有关审判活动的采访和报道,审判人员有权根据案件情况对新闻媒体的报道作出限制。审判人员应有权禁止新闻媒体就本案进行带倾向性的评论。记者对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批评,要认真核实,做到客观真实。
新闻监督要以不干预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审判为准则。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既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确立的诉讼原则,也是维护国家法律统一、促使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一些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到审判机关采访时,对审判人员缺乏尊重,有的居高临下,提问时步步紧逼,穷追猛打,却不容审判人员解释,否则就厉声斥问。以上现象虽说是个别的,但也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这无形中也影响了新闻监督的正常开展。
完善新闻立法。要有一部完备的法律,出台一个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新闻法”。“新闻法”出台后,会使新闻监督制度化、法律化,新闻单位和行政机关双方都有法可依。从法制上明确具体界定诸如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律责任,舆论监督应当遵守的原则、方法和秩序。新闻单位及记者依法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对妨碍舆论监督、压制批评打击报复的行为的惩处等细则,都应完整地从法律条文上规范地体现出来,从而成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法律准绳,并减少司法审判机关的执法难度。新闻舆论界应当为“新闻法”的早日出台继续努力。从实际情况出发,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除了新闻单位必须严格依法实施舆论监督,依靠和正确地运用好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外,亟盼“监督法”能早日制定,为新闻媒体监督审判机关活动设定规则。在“新闻法”尚未出台、相关法律又不完善的情况下,新闻工作者从事舆论监督面临着许多困难,采访中常常受到被采访对象的无故刁难,有的还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一些审判工作人员藐视记者的权利,动辄以采取审判措施相威胁,严重干扰了记者正常的采访活动。只有制定记者和采访对象共同遵循的“新闻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舆论对审判机关的监督,从而促进“以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把握新闻自由的内涵是强化新闻舆论对审判权监督的保障。新闻自由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基于人民的委托所享有的依法自由从事采访写作、发表、出版新闻作品并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看待审判机关的工作情况,把握主流,全面地看问题,查实质。不管“新闻自由”多么自由,都必须力求真实客观。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能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违法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李龙:《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马怀德:《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马先义:《新闻报道通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3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闻舆论监督
由于发生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缓慢的而非急风暴雨式的社会变迁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也需要寻找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传统向现代的蜕变。毫不隐讳地说,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和事实。这些冲突不仅表现在利益的重新组合和分配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治理与制度化方面。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理性地分析和看待这些冲突,也就是说如何避免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或者把这些不可避免的冲突减少到最低点。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公众能够预防甚至完全消除和化解冲突吗?那么新闻舆论监督或许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能发挥出政府或公众很难做到的特殊功能。这样说并非意味着将新闻舆论监督作为化解冲突的唯一工具和手段,或者说根本没有把新闻舆论监督摆放到一个新的神坛上的目的。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新闻舆论监督本身也面临着自我与传统的决裂和与现代的接轨。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完整经历过资本主义制度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其他已经现代化的国家所没有遇到过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而新闻舆论监督如何客观、公正地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无疑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一方面,伴随着社会转型的过程,新闻舆论监督自身也在转型;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考虑整个社会变迁的意义及在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然,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腐败和社会不公正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作为社会监督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要勇敢应对这些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丑恶现象。中国转型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个别人或个别利益集团利用这种转型过程中大多数人对新生的社会现象不太熟悉的情况,以其手中所掌握的公权力肆无忌惮地剥夺或侵吞其他群体或个人辛勤劳作的社会成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用简单的行政处罚手段,比如行政或社会通报式警告处分对这些毫无顾忌的贪婪者显然已经失去了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无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所有个人或集团完全蔑视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有序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舆论监督较高程度的透明性和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公众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信任迫使拥有社会公权力者不得不认真面对“见报”的后果。因此,“不怕你通报,就怕你见报”,就是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和威力的生动描绘和真诚的信任。不仅如此,新闻舆论监督对于那些与现代社会不相符的旧的公共政策的变更也起着促进作用。
三、社会转型期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在以改革为主体、制度和法律仍不完善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指导原则。近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显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改革和社会变迁过程中所积累的矛盾――有些甚至属于深层次、易引发社会稳定的冲突和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成为国内外注意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纲领性的正确答案,那就是: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同时提出了要加强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及和谐发展,让所有中国人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所以,在社会转型的关键发展时期,新闻舆论监督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纲领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监督的特殊优势,为社会变迁的有序发展及社会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实施而保驾护航。
现有的法律及社会规章制度应该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在现有法制基础上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什么?将这个问题进一步延伸就是,如果被监督对象的行为逾越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范围,新闻舆论监督该如何进行?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有关新闻立法仍存有许多疑义的情况下,新闻从业者如何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度”?毫无疑问,遵循现有法规理所当然是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依据。在社会转型期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应该全面,不仅要监督那些对转型发挥重要功能的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新生社会阶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精英活跃分子,还要对社会公众在转型过程中的道德规范进行引导和监督。同时,监督必须合情、合理、合法,不能夸大或淡化被监督对象的违法乱纪行为,但是也要绝对避免新闻舆论监督代替法律而对被监督对象进行“判决”现象的发生。新闻从业人员要想正确运用手中的舆论监督权,就必须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尽可能多地掌握法律知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也是社会公众法制意识和观念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法制意识和观念的强化应该是思想意识内化于“心”的精神洗礼。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从业人员在这种精神洗礼中应该“先行一步”。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首先应该做好自我监督。由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型,更重要的是生产、生活方式和物质利益分配方式的转型。这意味着,各种思潮的兴起或泛滥背后必定有其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作后盾。不仅如此,来自不同层面的物质利益诱惑,更是充斥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变革的每一个步伐。新闻舆论监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否担当起社会监督所赋予的重任,首先就在于其自身面对各种利益诱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在各种利益阶层和分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就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随着社会变迁中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还要时刻保持警钟长鸣,做到监督过程中对自身新闻报道的再监督,杜绝假新闻监督的发生及其所引发的恶劣影响。
为转型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伸张正义是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发挥作用的重要职能。弱势群体是指那些没有明确、固定组织形式,容易被其他社会利益团体所忽略的群体。他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自身应该得到的利益往往受到其他强势群体的侵蚀而得不到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舆论监督在某种程度上主要监督强势群体针对弱势群体的不轨行为及个别强势群体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法侵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开展公正、合理、不畏强势的监督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起着导向作用,更是促进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社会培育和形成的有力催化剂。而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正义、保障社会公众在私有领域的利益又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戈登・怀特[英],何增科等编译:《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篇4
一、新闻舆论监督与引导的现状
1.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媒介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传统的新闻媒介,国家对舆论监督相当重视,各大新闻媒体也各尽其责,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作用,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传媒界发生巨大变化。
互联网成为了有史以来信息量最大、信息传播速度最快、信息内容最新的传播媒介,而且其强大的互动使广大普通民众也能够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人人都可以信息和参与讨论,促进了话语权的平等,使舆论监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网络媒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网络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虚假信息过多,扰乱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情绪性言论较多,偏激言论和人身攻击的帖子屡屡出现,人群聚集造成非正常舆论暴力的出现。而且由于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主流媒体舆论监督领头羊的地位逐渐动摇。面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深化和拓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2.新闻舆论引导的现状。
广播电视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舆论引导作用,其新闻舆论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时政新闻、都市报道、民生关注、法制节目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体来看,我国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做得比较成功,一些名牌节目、杂志、报刊等传播的内容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接收终端等新媒体的出现,社会语境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范围的世界性、舆论环境的多样性等变化使得新闻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要对新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多样化的舆论形式,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二、新工作者的素养要求
1.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我人民的喉舌。这个性质决定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代言人。因此,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要研究确定宣传正确的方针和科学方法,积极稳妥地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向引导。
2.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舆论监督工作虽然不具备法律评判作用,但因其必须得亮明观点,所以舆论监督者的道德水平、心态、动机必然会对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产生影响,这就是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处处以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不能把批评报道作为个人泄私愤、图报复,为亲朋好友或小集团服务的工具,更不能借批评报道搞有偿新闻、有偿监督。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职业道德修养,不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忽视自身的价值提高,必将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加的损失和影响,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和人生前途。
3.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
新闻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只有努力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熟练运用批评报道技巧,严格遵循舆论监督原则,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媒体工作者。
舆论监督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政治倾向性原则和适量、适度原则。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舆论监督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舆论监督影响之大,不可估量,其失实带来的副作用,有时是灾难性的。新闻工作者实施舆论监督时,必须遵循“真实”这一原则。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存在较多,引起民众人关注,或者是存在不多,却预示着一种倾向的问题,都可视为具有典型性。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意义,必须注意选题的典型性。政治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新闻工作者所报道的新闻实事的反映的舆论倾向必须对国家、对人民、对大局有利。
舆论监督的技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抓好热点、难点。二是争取社会合作,拓宽监督渠道。三是要跟踪报道。四是批评措辞要适度,对一些表示时间、程度、范围、语气的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要特别小心,因为这些词统统是衡量是否符合事实的标尺。特别是对一些夸张、联想的形容词的运用,更应慎之又慎。
另外,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一定的法律知识。
4.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舆论监督是一种强势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舆论监督较群众监督、行政监督、法纪监督等其它监督方式有更大的威力。所以说,舆论监督记者要有耐性,受得了气,灭得了火;要不怕吃苦,敢于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机智勇敢,善于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复杂情况;要心态平和,持之以恒,不要见异思迁,不安本职。因此,舆论监督者必须有细心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新媒体时代提高新闻舆论引导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水平。
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一种意识形态、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人员要熟悉并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为社会发展服务。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对新闻工作的认识,将新闻性和政治性、真实性和影响性、实效性和深层性、先进性和一般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掌握新闻工作的内在规律,并把它和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提高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新闻舆论要借助热点、焦点问题,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新闻舆论可以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深入剖析,为公众释难解惑,平衡公众的心理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新闻舆论有好的引导作用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对利弊进行明确分析,对民众进行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发展形势有准确的把握,明白如何抓住热点、选择热点、剖析问题、适度调控,及时有效地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质的东西,真正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舆论监督是一项责任重大的神圣工作,只有舆论监督记者素质过硬,本着对党、对人民、对社会同时也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写出来的舆论监督报道才经得起检验。才能真正担负起舆论监督的重任,针砭时弊、隐恶扬善,为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发挥好喉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胜利、郭东兴,《舆论监督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对比》[J].《新闻爱好者》,2012(5)
篇5
③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解析》[J].《新闻大学》,2008(3)
④赵若虚,《食品安全事件中我国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研究》[D].河南大学,2012
⑤董天策、刘薇,《如何开展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舆论监督——“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8(2)
⑥卢亚、胡翼青,《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进行舆论监督——以“八毛门”事件为例》[J].《新闻界》,2012(18)
⑦张军华,《微博舆论监督的过程特征、利弊分析及其传播对策研究》[J]. 《学术论坛》,2012(7)
⑧靖鸣、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表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呈现》[J].《新闻爱好者》,2012(9)
⑨程志杰,《网络舆论监督的利弊及改进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12(2)
⑩朱清河,《舆论监督过程中弱势群体权益的媒体维护》[J].《郑州大学学报》,2012(5)
⑾陈涵、罗梦、李华,《〈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给媒介舆论监督的启示》[J].《新闻知识》,2012(2)
⑿张春林,《新闻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路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2)
⒀靖鸣、王瑞,《微博舆论监督及其法律边界》[J].《新闻与写作》,2012(4)
⒁刘妍,《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5)
篇6
“有困难找记者。”“打电话找记者来曝光”……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社会舆论监督被广大群众越来越重视,另一个群体—记者被群众熟知和重视甚至依赖。我们都知道舆论的主体是群众,而新闻舆论的主体不再仅仅是群众,新闻传播媒介也是新闻舆论的主体,新闻传播媒介由编辑、记者来操控、运行,编辑记者又受到另外一种神秘力量的操控。新闻舆论的主体因此而变得复杂起来。从本源上说,新闻舆论是对舆论的反映,但是,这种反应不是机械的、也不是全部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从根本上说,新闻监督是民众的监督。记者的监督不仅反映的是群众的意见,而且需要民众反映情况。由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新闻监督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也会越来越优越,从而越来越有利于新闻监督工作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新闻监督的也将会不断提高。新闻监督作为一种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手段,一方面有其特有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作用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客观地认识这两个方面,从而在新闻监督过程中既充分有不是当地进行工作。这正像一个战士应当熟知手中武器的战术性能,既知其能射中什么目标又知晓其射程,从而适当地运用之。
从工作角度看,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有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执行;三是有助于正确的立法和执法;四是有助于克服当合政府工作中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所以对重大案件不应是处理后才报道,那样就失去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不过是信息。应该主动去发现问题,或是在问题暴露之初,新闻媒体就积极参与,有意识的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五是有利于吸引人民参政议政;六是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克服各种消极落后的不道德行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那么我们谈谈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这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观。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之一:社会的瞭望塔
现代新闻的先驱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创造了报业奇迹,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把发行量只有15000份的《纽约世界报》发展成为当时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他总结自己的报业实践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的这段名言点明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社会功能,既“瞭望塔”的预警功能
不同的社会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瞭望塔”功能的强弱是有差异的。在现在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我们尤其要重视发挥这个“瞭望塔”的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之二:社会的安全阀
张西明在《新闻法制与社会发展》一文中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五大功能:第一,新闻媒介可以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将各种焦点问题反映出来,让人们看到决策层是在面对而不是在回避社会矛盾,而且全社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同样的问题,这样减轻决策者的直接压力;第二,通过新闻媒介的参与、沟通和引导,能够降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直接摩擦的可能性;第三,充分的信息流通和新闻舆论监督可以为现有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舆论基础和社会心理准备;第四,有利于整个社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法制化、秩序化,很多问题在新闻媒介反映出来后,经社会广泛参与讨论而形成的措施与规则,在执行和实施中,比闭门造车形成的法律和规则将顺利的多;第五,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反映出来,容易从一开始就使可能激化的冲突得到缓解和释放,新闻媒介也容易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形成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利益的价值观。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之三:民主的大平台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权力制衡是一种变得社会机制,它由三个方面形成:国家权力机构相互之间的制约;非国家权力机构对国家权力机构的制约;社会舆论对国家机构的制约。社会舆论表现为新闻舆论后,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社会活动学家罗伯斯庇尔说:“出版自由是鞭打专制主义的最可拍的鞭子。”拿破仑也说过;“三家敌对的报纸比一千杆枪更可怕。”在西方,新闻舆论被称为第四种国家权力机构,是制约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手段。
继续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对于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应该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和富于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虽然我们关注建设性原则的时间还不长,但在100多年前,这已成为新闻伦理中的一个课题。普利策撰文说:“报人应有崇高的理想,最神圣的急于做好事的愿望,对于本身所接触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道德责任感,应以服务于社会,增进公益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追求个人权利。”因此,新闻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根植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中。
参考文献
篇7
1电视新闻监督的内涵
现今,人民群众以电视新闻等传媒形式监督社会各类行为的过程,就是电视新闻监督。电视新闻监督的盛行,显示出我国人民日益重视维护个人权益和政府活动的逐渐透明化、公开化,这反映了中国精神文明的进步,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电视新闻的制作并非随意,而是为呈现大众的观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报道方式,因此人们可以借此实现监督的意愿。
2新时期电视新闻在舆论监督中的积极作用
2.1便于高效解决难题“发现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并加以整理、总结,在电视上报道出来”是电视新闻工作的任务,为真正将人民的难题解决好,电视媒体还可能会持续播报某些事件、问题,并向有关单位反馈,而且,电视媒体通常会开设24小时新闻热线,以最快、最优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说,电视新闻有利于问题得到迅速、妥善的解决。2.2为政府活动提供事实参考我国人民在国家经济飞速成长的环境下,物质生活得到了迅速改善,尤其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国际上领先的管理方式及技术水平被不断吸收进来,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又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在国内物质环境迅速改善的同时,很多欠缺也随之凸显,亟待有关部门的解决,但目前在有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尚难以迅速发现、解决,其工作开展存在困难,若恰当使用电视新闻这一工具,政府就可在“如何为人民提供更多便利”上得到更多依据,进而顺利化解难题。2.3促进国家的民主法治进步为高效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电视媒体应使用新闻力量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若社会全员均能投入到监督活动中,有助于社会公信力的形成,也可将“反腐败”活动落到实处,促进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同时,国家要想实现富强、现代化,需要拥有完善的监督系统。电视新闻报道,会强力传播某些事件,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事情原委。然后,人们可以针对报道发表个人见解,就会推动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时,针对某些“失范”现象,电视新闻报道可发动公众舆论加以监督,甚至可能引发轰动,作用显著。因此说,电视新闻在社会建设中地位不可忽略,可有效引导并充分反映社会舆论,力量巨大,人们应当对其加以重视并恰当运用。2.4维护社会安定在维持社会安定方面,电视新闻的用途亦不可忽略。“充分呈现人民意见,宣传正能量观点,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并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是现今电视媒体所表达出言论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在国家安定建设中,有助于实现人民与政府间的良流,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3新时期电视新闻在舆论监督中所具备的优势
3.1有效还原事实电视新闻从出现以来,就包含着很多的高科技元素,为尽可能的将新闻事件还原,电视媒体会按时间先后顺序报道事件,于是,人们想及时、不间断地获取新闻消息的愿望得到了良好的满足。如,被诸多观众所认可及喜爱的《焦点访谈》节目,其主张的是“以事实说话”,可在第一时间播报事件,并反映许多现场信息,切切实实呈现出了基层人民的实际情况。3.2高效集中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舆论公众的注意力是电视新闻的一大优点,正因为此,电视新闻在人民之中的传播能力相当之高,它会引发观看节目观众的高度共鸣,既而广泛传播,甚至激发舆论界的强烈反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快速化解。
4新时期电视新闻在舆论监督中的局限
4.1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电视新闻在电视媒体不断成长、社会环境愈发复杂的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其在发挥监督作用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障碍,很多新闻媒体会难以跟上时代变化,新闻播报内容陈旧、形式也比较老套。此外,还有部分领域播报新闻的氛围不佳,这种种问题使得电视新闻的监督活动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成长。为了使所播报的新闻可充分起到监督用途,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新闻媒体应致力报道的规范化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保证新闻播报的严密、合法、公正及公平[1]。4.2自身存在欠缺很多新闻媒体的用人方式及制作节目过程不尽合理,致使了有些新闻记者资质不够、能力较低,部分节目内容简单、重复,较大程度地制约着新闻节目的良性发展;有些媒体不经仔细筛选、核查就盲目播报新闻,导致了错报、误报的出现,结果对实现新闻的“正确引导舆论公众、进行舆论监督”带来了阻碍;再如,有些从业者为了私利以工作之便获取不正当收入,不仅缺乏从业道德,也对新闻媒体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造成破坏,影响极差;再如,有些新闻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收益,将新闻时间一再缩减,阻碍着精良节目的制作。综上,新闻媒体应将方向及定位看清楚,仔细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新闻作用,并在工作中深切关注群众生活及社会各领域发展,最大可能支持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5新时期完善电视新闻工作的建议
5.1宣传上与时俱进新闻从业者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并对自身所承担的任务认识清楚,在新闻宣传中正向引导舆论,切实反映出社会团结、向上的风貌。5.2策划中贴近生活有了良好的策划,新闻资源才能够得到有效应用。电视新闻报道要做到满足观众需求,成功引导舆论,就应当将人民群众所想、所需时刻放在心中。因此,在新闻策划中,工作人员应当关注人间百态、社会民生,使其报道能够将普通人民的实际情况如实反映出来。5.3报道应符合事实新闻工作者应在新闻选题及写作中从事实出发,并尽可能地将事实原貌还原出来,切实呈现民意、社情,促成问题的顺利解决[2]。5.4利用好电视要素新闻制作应当全面、立体,字幕应醒目、简洁,画面及声音应清晰,新闻内容应能够正向引导大众舆论,将电视要素应用好,电视新闻才会出色、受人欢迎。
6结论
电视新闻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便捷的解决途径,通过报道,政府及社会各界均会对百姓问题有更多关注,并提出建议以监督问题的解决,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及民主化、公正化发展。为此,新闻从业者应负起责任,不断努力做出优秀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篇8
(三)不善待新闻言论监视的指导是愚蠢的指导。指导干部必需善待新闻言论,积极支撑媒体实行职责,为媒体正常的采访报道发明有利前提。目前一些指导干部把媒体看成“仇敌”,以为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有记者、媒体来报道,不是想方法热情招待,不是自动面临记者,而是想尽想方设法来抵挡,甚至接纳一些非正常伎俩歹意阻遏采访,做法是愚蠢、老练的,后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四)不回应新闻言论监视的指导是指导。新闻言论监视是对我们任务的一种查验。关于媒体的监视采访,越公开、越通明,就越能削减或防止发生消极影响。对监视性新闻言论应自动准确回应,不克不及听之任之,麻痹不仁,不论不问,恣意炒作,让事态恶化,甚至影响开展大局。
(五)不标准新闻言论监视的指导是纵容的指导。当时,媒体的治理越来越开放,媒体采访也越来越自在,加之极单个非主流媒体本身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鱼龙混同,单个临聘人员甚至以言论监视为挟制,四处找茬子、挑缺点。标准治理难度大。因而,要严厉执行有关规则,增强新闻言论治理,不克不及任其自然,更不克不及纵容恣意开展。
二、承受新闻言论监视贵在提能
准确看待言论监视,进步同媒体打交道的才能触及多个层面,重点提拔五种才能。
(一)任务推进凸起“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指导干部要未雨绸缪,避免任务中的瑕疵和掉误,最大限制地从泉源上削减负面新闻言论的发生。一要民生为本。民生为本、民生为先,不时改善民生情况,让人民群众共享变革开展效果。只要把民生处理好了,群众才没有牢骚,也才干从基本上根除负面报道的泥土。二要民主公开。用阳光的、民主的、公开的方法,把群众存眷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组织的决议计划置于阳光之下、置于群众的监视之下,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表达权,削减群众不用要的误解。三要决议计划评价。严重决议计划必需普遍听取群众定见、专家定见,尤其是要进行不变风险评价,最大限制地降低决议计划“负效应”。四要应急措置。任何一个突发公同事件,总体上都要阅历埋伏期、迸发期、缓冲期、处理期四个阶段。在埋伏期老是有如许那样的征兆,必需要有先见之明,实时发现和处置,将危机祛除于无形。迸发期第一“长官”必需在第一工夫到第一现场决断措置,避免危机扩张、言论晋级。五要查漏补缺。增强辖区、行业界轻易激发群众不满、媒体存眷炒作的矛盾胶葛、变乱隐患的排查化解,决不克不及推、拖、抗,做到“疗伤止痛”,完成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二)正面宣传凸起“引”。增强言论的正面指导,实时把党委、当局的声响宣传出去,把群众、媒体想晓得的信息传达出去。一是作出严重决议计划要“引”。善用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宣传严重决议计划的社会布景、酝酿进程、决议计划顺序和严重意义,经过媒体加强公共政策评论、制订、执行进程中的通明度和公开度,促进任务效率的进步。二是处理严重民生要“引”。借中心、省级威望媒体和各大首要网站宣传报道处理民生问题所获得的宏大成果,特殊是处理四难、扶贫开拓、新村建立、财产培养、城乡统筹等方面获得的宏大成就,指导广阔干部群众感恩党委当局的关心,不等不靠加速开展、建立家园。三是举办严重运动要“引”。正面宣传报道严重主题运动、节日运动,合时举办新闻会,召开布景吹风会运动信息,组织记者集体采访、独自采访;新闻公报、声明、说话;回答记者德律风传真和电子邮件问询。四是措置严重事情要“引”。在事情初期,应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擅长掌握先机,第一工夫威望信息,抢占信息制高点,让谣言没有传达空间;在事情中期,应向媒体具体引见详细办法及获得的实践结果,起劲博得大众的支撑、信赖,为问题的处理发明优越的言论前提;在事情后期,应应用媒体扩大正面言论,尽量削减突发事情的负面影响,促进任务的顺畅展开。五是节制严重舆源要“引”。对能够呈现的舆情热点,可以自动上彀相关信息,避免呈现单方面的不实的信息、进击的污蔑的信息,掌控信息自动权。
(三)舆情反响凸起“快”。第一工夫作出反响,威望信息、抢占信息制高点,是积极承受新闻言论监视的不贰规律。“五个第一”:一是第一工夫灵通讯息。一旦呈现舆情或有媒体来报道、采访,要在最短的工夫内向上级组织和宣传部分申报,做到信息灵通、疏通。二是第一工夫启动预案。依照系统分工订定合同程设置,各司其责,经过现场查询,剖析研讨,构成通稿,信息共享,做到事态可控、任务有条不紊。三是第一工夫网上指导。新闻言论事情假如曾经在互联网上,必需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人员答复,经过博客、谈论员抢占“前五楼”进行指导、引导。四是第一工夫沟通媒体。自动与媒体对接,接纳发函的方法向媒体引见状况,阐明工作实情,严重事情需要时第一工夫召开新闻会,用正面的声响清亮现实,标明观念,博得媒体的支撑了解。五是第一工夫节制事态。接纳强有力的办法避免扩展事态,确保事态开展的指导权、话语权把握在组织手中,最大限制地削减负面影响、降低措置本钱。
(四)答问释疑凸起“准”。面临舆情反映和记者采访,必需把本人摆在与媒体协作、与记者对等的地位,尊敬发问询疑,坦诚分析答复,绝对不克不及“因言获罪”,让言论晋级。做到“五不”:一是镇定不先乱方寸。冷静镇定,安然面临媒体、面临镜头。答问释疑的要害要紧密、严谨,先熟习状况,做到心中稀有,不自掉方寸、不自乱四肢举动、不逃避首要矛盾。二是问题不自动定性。普通状况下,就舆情或媒体存眷的工作自身作出脚踏实地的分析和回答,对上级部分、威望部分、专业部分没有定性的工作,不克不及自我做出晦气定性,倒持泰阿。假如对方有不实报道和禁绝确定性,该当有理有力有节地进行驳论,变被动为自动。三是未知不自我否认。对不晓得的工作,可以做出着手查询、积极报告请示、妥帖措置等方面的积极亮相,不克不及显示出“无才能处理”的消极立场;对将来的工作,可根据本单元本能机能或自己职责作出积极的承诺,假如触及准则层面不克不及小我亮相的,可标明立场尽快研讨、积极应对,不得信口开河、自我否认,让媒体和群众损失决心和但愿。四是局限不随意扩展。不替他人答复问题,只讲本人职责局限内的工作。假如记者问及别个部分和其余当地的事,可请其向有关部分和当地作调查。假如只是在必然局限或单个媒体存眷的舆情,尤其是进击的污蔑的信息,准则上只对特定局限或特定媒体进行回应,不盲目扩展。五是受访不互相矛盾。统一个当地、统一个部分、统一个集团要一致信息、一致观念、一致口径,承受采访或舆情答复不相互矛盾、前后纷歧致。
(五)记者交往凸起“善”。对来访的记者要善待,在善待中“五要”:一要辨认不盲从,自动检验记者证件,辨认记者身份;二要热情不冷酷,招待要有礼有节,在吃、住、行上尽能够的供应便利;三要共同不仇视,积极支撑共同采访,不克不及给记者“发问”;四要客观不遮盖,把当局要说的、媒体感兴致的、大众关怀的脚踏实地地引见给媒体,答复问题要一语中的、言简意赅,把首要的工作说清晰,把媒体最需求答复的问题答复清晰;五要标准不激动,尽能够地、标准地招待媒体记者,但不克不及承受不合理的、违规的要求,更不克不及拿钱摆平,关于记者的诘问和发问,必然要不慌不忙,既不指手划脚,也不责备污蔑。
三、承受新闻言论监视贵在借力
新闻言论正面的越多越好,负面的越少越好。指导干部必需养成天天念书、看报、上彀、看电视的习气,增强舆情研判,承受言论监视,学会借助各方力气掌握和运用新闻言论。
(一)借底层组织的力气。充分应用底层组织与群众最接近、最直接的优势,发扬他们“前沿阵地”的效果,做到舆情早发现,早化解、早措置,用正面的声响指导舆情开展。
(二)借主干人员的力气。有一支博客步队,多作正面的、积极的言论宣传。有一批收集信息人员,时辰存眷媒体动态,一旦发现对当地区、本部分的舆谍报道,要敏捷作出反响。有一个本单元本部分的新闻谈话人,在要害时分站出来分析状况,清亮现实,传达党和当局的声响。
篇9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篇10
记者要对某单位进行批评报道时,要与该单位领导沟通思想,要让其明白你批评的用意,并非是去找他的“茬”,而是去帮助他们改进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报道所批评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存在问题时批评,改进后要给与肯定,这样既利于促进被批评者改进工作,又能够取得被批者的理解与支持。稿件发表之前,记者必须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对报道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核对清楚;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要做到“三见面”,即与被批评者、被批评单位、被批评单位主管部门见面;听取意见时,不管是正面的、反面的,领导的、群众的都要用心听取,特别是一定要让被批评者把话都讲完,力求把可能出现的差错消灭在发稿之前。事实证明,这种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态度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必须要有一批敢于讲真话、敢为群众讲话的高素质编辑记者。笔者认为,编辑记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有对党和政府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批评报道既是记者出名的捷径,又是一项难度大、风险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搞不起来的。只有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激发起记者观察社会、发现问题的热情,才能抓住好的题材。
篇11
所谓媒体舆论监督,就是通过媒体的力量增大社会现象的曝光度,将社会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帮助群众了解周围事件的发生和经过,了解地方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过程,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起到监督作用,促使社会沿着法制轨迹运转。
我国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新闻媒体监督能够让一切不公平现象暴露在阳光之下,帮助人民群众了解社会情况,监督政府工作力度,指出政府的错误并加以改善,制定正确仿真和规划。2009年,我国在在世界媒体峰会中强调,应该鼓励媒体搞好政府监督工作,并对公众情绪及时疏导,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让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国策方针的制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老百姓的正当诉求有地方申诉。应该创造条件加大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从而让政府接受批评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健康的运转。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新闻媒体事业同样获得了空前发展。过去,我国新闻媒体机制寥寥无几,如今遍地开花,锋芒毕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角色。
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涉及话题关系群众生活。第二,在社会上具备一定威望,具有很高社会影响力。第三,关注度高,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了高度关注和监督,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新闻媒体在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团结稳定,弘扬正气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切实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促进了法制建设。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和不规范,直接导致了媒体机构与社会矛盾的产生,并出现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引起公众愤慨,大大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有些新闻机构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争夺读者“眼球”,人为的制造一些虚假新闻,并刻意进行错误引导,造成严重的社会现象,这些缺乏真实的信息报道流入社会后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极大的损害了公众利益和媒体自身形象。
由于媒体机构为了提高关注度,刻意制造噱头,加大夸张,从而进行错误的舆论引导等,给人们群众和市场经济造成损害的案例非常多。比如2007年3月,在广州发现了巴拿马病,这是一种只有香蕉才会的得病,并且很难治疗,出现这种病的地区一般30年内都不适合种香蕉,所以被称为“蕉癌”。可是,有些香蕉商为了打压价格,利用媒体鼓吹吃香蕉会致癌,这种严重的误读给香蕉产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引起了社会恐慌。教训非常深刻,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媒体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何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真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和承担起弘扬社会正义的责任,切实落实党和政府的意图,建立起科学健康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维护社会正气,构建健康文化风气,是目前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的进行舆论监督,少走弯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媒体机构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应该坚持党的原则,公正、公平、公开,一切以大局为重,坚持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最终目标。
新闻媒体机构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扮演的是调解员的角色,是为了纠正社会的不良风气,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而不是刻意制造社会矛盾,加剧冲突,造成各方面的对立。因此,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应该将纠正政府工作中的问题与维护政府形象同步进行;在反应人民意愿的同时,不能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进行对立;在抨击社会歪风邪气的同时,应该对社会稳定团结进行维护和巩固。
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巨大冰冻灾害,受灾地区断电、断水,灾民缺衣少食,并且由于积雪冰冻阻塞,外部物资很难输送,这是各大媒体纷纷前往受灾前线,第一时间将受灾画面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并刊发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构建,将灾区前线中的感人事迹进行报道,将全国人们的心凝聚在一起,军民一心,共同抗灾,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一起投入到救灾工作,为此次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正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政策
诚信和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巨大财富,不能为了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而故意制造噱头,报道虚假新闻,随意挥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否则到头来一定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首先,新闻媒体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坚持新闻报道的自由性、原则性、真实性和独立性,如果在新闻工作中出现虚假新闻,或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报道,就会大大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度。
其次,新闻从业者应该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中本着真实诚信的原则,杜绝恶意炒作行为。因为恶意炒作丧失了新闻中最重要的真实原则,愚弄群众,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使新闻媒体丧失了尊严,降低了公信力,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再次,新闻记者应该崇尚科学,不断提高科学知识素养。因为在采访工作中经常涉及到卫生、饮食、健康等领域,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可以有效甄别新闻报道中的虚假讯息,提高新闻质量,确保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最后,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在保障人们群众基本权利的同时,将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总之,新闻媒体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应该不断完善,同时,在鼓励和加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做好对新闻媒体报道的监督工作,防止虚假信息流向社会,造成社会恐慌,破坏安定团结局面。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基本知情权,新闻媒体发展才会拥有巨大的生命力。
篇12
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是得到较大发展的,特别是从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媒体自身,都在新闻舆论监督这一块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成效也是特别显著的,而其中推动了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的主要有社会政治因素、公众因素和媒体自身因素。但另一方面,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存在不少问题,追究其原因,首先是新闻舆论监督常常为各种力量所阻扰,在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媒体掌控话语霸权,常常对监督对象产生伤害;同时,新闻舆论监督也常被异化为新闻寻租的工具和吸引受众眼球的手段。
1.在政治方面的监督。在我国,新闻媒体对政治权力方面的监督主要指传媒或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媒对政府部门行政行为与公务员的个人品质所进行的监督与批评。新闻舆论监督是制衡权力,预防腐败的重要力量。政治权力需要制衡机制,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滋生腐败。在制衡权力的各种因素中,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力度强、影响广的重要因素,对政治权力机构起着“防腐剂”的作用。
腐败固然可恶,但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是要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因社会舆论“判死刑”就直接嫁接过社会观点,在司法机关为定罪之前直接下定结论,这是不客观的行为,也是不理智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
2.在经济方面的监督。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承载着公众的巨大利益和高度期待,但是,市场经济主要通过广告方式对媒体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媒体商业运作的结果是自身成为企业,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的动机也会受到质疑:虽然公众普遍承认,就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记者而言,动机纯正者显然是居于多数。但是,媒体不是没有名利欲望的天使、而不受“眼球经济”的驱使,在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用户量和广告量的最大化的今天,广告量显得最为重要,媒体与企业的关系好比一条绳上的蚂蚱,相互牵制。而媒体对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监督也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监督,媒体对企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能使媒体和企业获得双赢,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监督。在当今信息自由流通的“地球村”时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更是媒体队社会生活方面进行监督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一些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如果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报道采取客观、适度、准确的报道,则不仅有利于社会热点事件积极稳妥地解决,而且有利于优化政府形象,解决社会矛盾;而一旦媒体报道失衡,则极容易引起,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可见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在社会方面的威力之大,这也显示了对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立法的工作是何等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当代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涉及执政党、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主要基于这样的理论:“立党和执政的根本宗旨在于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和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人民;媒体是,也是人民的喉舌。”而新闻舆论监督涉及的党和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处于平衡状态,其中,党和政府处于强势地位。近年来,由党和政府推动的政府信息公开,虽然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由于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集中在其中一个环节上,没有从党和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角关系结构出发进行整体推动,致使新闻舆论监督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虽然在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更多的关注反腐倡廉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但随着经济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有偿新闻滋生并蔓延,给媒体的信誉度及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新闻舆论监督带来了新的课题。而且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更是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很多国内问题就会超越地缘范围,一些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从而使得影响舆论的因素更加多元化、复杂化,这就要求新闻舆论监督需要有更强的驾驶和调督能力,否则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魏灵芝.公民社会与舆论监督[J].青海
省电视台.青海宁西810001
[2]毛蔚兰.论新闻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
篇13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江门市副市长李崴说:“政府公开热线、新闻媒体监督都是人民批评监督政府的方式,江门市近年的实践发现,只要投诉渠道通畅,投诉就会越来越少,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会越来越高。”早在四五年前,江门市政府就向社会公开市长电话、政府投诉网站,并专门开设政府热线12345,当时的口号是“12345,有事找政府”。
“市长电话不是市长秘书接,而是市长本人接。刚公布时,市长一天要专门腾出半个小时接电话,听群众反映问题,连马路上缺了一个沙井盖都有群众来反映。我的手机每天也接到十几个电话,后来群众意见越来越少,现在一个月才一个电话。”
李崴说,江门的政府热线12345在启用之初,每天有l万个电话打进来,专门要安排30个接线员,这是政府购买的服务,接线员记录热线内容、上网、并向职能部门反馈,职能部门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处理12345转过来的投诉,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处理,处理完毕,再由12345热线平台反馈回投诉人,并评估投诉人对问题的处理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