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课外阅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现状与问题
从调查问卷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但是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却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节假日等不上课的时间。文科系的阅读氛围较理科系浓厚,每月阅读量为2本的约占39%,而理科系仅为27%。绝大多数学生所读的书籍基本来自图书馆,少部分能够自己购买或订阅。所阅读的书籍类型多样,同时也存在系别差异。理科系学生多半喜欢军事体育和科普类书籍,文学艺术性与政史哲类的课外读物不是很受欢迎。文科系则相反。此外,因学习之需,考证类的书籍在文理科中均占一定比例。关于学校或各系举办过什么样的阅读活动,45%的同学参加过一些读书讲座或是主题性的读书活动,其他一些同学则表示不是很清楚。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用主义正成为当今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倾向;二是娱乐、休闲性的读物走向前台,高雅文化被挤兑到边缘;三是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阅读质量不高;四是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途径。
二、原因分析
第一,我院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没能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平时更注重课本或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的读书精力不够,更愿意将课余时间花在玩游戏、搞时尚、谈恋爱上。
第二,学校和各系组织安排的读书活动不多,各系之间缺乏交流,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课程安排密集,课时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花在专业书籍方面的时间较多,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少。
第三,由于近年来社会就业紧张,竞争激烈,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大,所以不少学生阅读功利性比较强,会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书籍进行阅读。再加之,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的心理普遍浮躁,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安心读书,并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三、对策与建议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针对我院大学生的读书现状,我们小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第一,从学生主体来看,学生可以多自发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如读书交友会、演讲活动等,以扩展思想交流,提高阅读品位,改善不良阅读倾向。
第二,学校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引导,真正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从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多支持和举办类似读书讲座、主题读书、征文比赛等的相关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人士积极参与、指导,并作评点,并设置一系列的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自觉进行阅读。
第三,建议各系合理安排课时,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推荐好作品,引导大学生转移阅读方向,尤其是高雅的著作,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文科系从本专业出发,深读、精读古典名著,在本系开展以“书香文化,古典优雅”为主题的诗文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科系则可以多开展一些有趣的知识性竞赛或读书性的游戏,以开阔理科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加强各系内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主动借鉴、学习他系的成功举措。适当安排一些合理的读书规划,开辟读书栏目,每月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第四,学校图书馆应不断扩大书籍的收藏量,满足不同学生的读书趣味。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也应尽可能多的举办和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例如:图书捐赠活动、图书借阅排行榜、个人读书排行榜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完善图书馆管理机制,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节假日安排值班人员,方便学生借阅,便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图书管理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此外,随时保证图书馆的清洁、安静,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篇2
随着当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进行阅读的媒介、态度以及阅读品味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子书的出现、快餐文化的普及以及社会的高负荷运转带来是巨大压力,使得现如今的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耐着性子慢慢看书。
阅读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而且,更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大学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是反映一个学校学风的标杆,因此,促进大学生课外阅读将对加强校园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今,90后大学生已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拼命追名逐利的社会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校内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呢?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不会因此而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呢?90后大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阅读的动因是什么?阅读的内容又分别是什么呢?
一、90后大学生的课外安排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模式。学习的自主安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安排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大学里,属于大学生们的自由支配时间有很多。而对于课余时间如何利用这一问题,据调查统计:有近一半的人每天睡觉时间为7—8小时,花在完成老师布置内容上的时间一般为2—4时,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为2-3时甚至更少,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在紧跟老师,而自主能力很差。由数据,仅有14%的人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辅导班,为自己的将来投资,大多数人很少把时间花在考试上。大部分人在课余时间会看一些书,集中在看小说和各类杂志。还有很少的人花时间做些兼职,不过一周一般很少超过7时,大部分人认为学业太忙,做不了。当然,作为大学生,与亲友交往花去了很多时间,以致时间没能很好的利用。据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有多于2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笔者调查了解到,面对这么多的课外时间,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主要是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体育休闲和参加社团活动等,在课外时间喜欢读书看报的90后大学生所2如何占的比例较少。因为有超过1,3的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目的是调节放松,占了37.4%;锻炼自己的能力的为25.3%,还有17.2%是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其余的选择其他目的。
关于对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的问题上,笔者建议不盲从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跟着别人,只能导致自己的规划完不成,别人的东西也学不到。还有就是少上网,他们认为上网会浪费很多时间,导致规划在心里被一遍一遍地更改,最后甚至面目全非。
二、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如何利用这些课外时间?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如何?阅读的主要内容如何?以及如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等等,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新课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呈消遣性
在大学里,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正确的阅读心态的人却不到一成。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把其当成是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亦或是为了应付学业应付老师而临时抱佛脚的一种应付心态。这种错误的阅读心态之间导致了课外阅读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阅读目的的不明确。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无计划性、结构不合理
据多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对象是小说等书籍以及具有娱乐性的文章;却很少浏览文史社科类等书籍,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其阅读结构极不合理,且缺乏计划性。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虽然也有些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不足,但是却无力改变。从此可看出,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此,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观。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因此,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小说类等图书上,就算是偶尔阅读中外名著类图书,也是看过就抛之脑后,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仅仅只能称之为“看书”,而不能称为阅读,这也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阅读具有放松心理,放松心理能够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但是阅读目的不明确容易荒废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制力稍差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因此,我们要及时端正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课外阅读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深刻影响力。
(四)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减少
近年来,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在不断减少。调查显示,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外阅读兴趣不高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于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生往往只选择言情小说类而忽视了其他类别的书籍。且相当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大多数学生选择出门游玩或呆在寝室上网睡觉,只有绝少数愿意进行课外阅读。
(五)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阅读习惯变化
在当今网络时代,进行课外阅读的载体不断多样化,这使大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和手机成为了阅读的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发挥的作用愈加显得薄弱。互联网所蕴藏的知识量是极其丰富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熟。
三、对90后阅读现状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90后大学生的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平均少于1小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据调查,即使有更多地课外时间,他们也表示不太愿意把这些时间花费在课外阅读方面,大多数的大学生课外时间花费在上网或者其他消造活动方面。大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进行课外阅读;在大学,也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提供。只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一定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从各位大师前辈身上学到我们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
笔者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方面
1.阅读从态度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要改变同学们的阅读态度,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同学们的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在活动中应该互动、比如让同学们上台讲故事等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改变阅读态度,增强阅读的兴趣。
2.引导大学生提高阅读效果,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是大学生通过读书活动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导大学生们把所读的书读好,提高阅读效果,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益和质量。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此我们小组推荐几种方法:①选读法。此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同学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在同学去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②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要求同学们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三边”(边读,边想,边批注)、一养成(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③速读法。这种方法要求同学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摘录批注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阅读法,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我们应该根据个人不同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管理制度,督促大学生多读书。从教学管理角度讲,应结合选修课,在尊重学生兴趣,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建议以“提交读书计划——教师推荐书目——学生阅读——提交读书笔记——教师评阅——取得学分“的模式,督促大学生读书,提高读书效果。
2.举行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像言情,武侠,动漫级消遣类快餐读物,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对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实质帮助。通过举行专题读书活动,正面引导学生选择文化含量跟高的书籍阅读,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3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其阅读倾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二、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本次调查发放250份纸质版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0份。网络版问卷共278份。共计518份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和数量、阅读目的和内容、阅读方式和场所、对阅读与修养的意见与建议。
三、阅读现状分析
(一)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阅读时间和数量最能直观反映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课余时间学习动力不足,阅读兴趣不高。一部分大学生只满足于专业知识上的一知半解,“考试够用,及格就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偏少。与此同时,相当多大学生不知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基本处于盲从状态,浪费课余时间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阅读的偏向及目的
调查数据显示:24.88%的同学喜欢阅读专业类书籍,54.38%的同学喜欢阅读国内外文学著作,39.17%的同学喜欢阅读新闻娱乐类,32.72%的同学喜欢阅读科普类文本,12.9%的同学选择其他。33.18%的同学阅读用来休闲消遣,11.06%的同学是为了通过各类考试,43.78%的同学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11.98%的同学是为了增长知识促进就业。可见,增长知识、兴趣爱好和考试与专业学习居多,表明大学生课外阅读动机呈现理性化。
(三)课外阅读方式
大多数同学选择在图书馆借书,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许多同学愿意在图书馆借阅书刊,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从阅读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此外,网络阅读异军突起,如网上购书、网上阅读、在线交流等,随着大学生宅巨现象日益增多,网络为满足其阅读需求提供更方便快捷有效的工具,但同时也呈现出 “快餐化”阅读倾向,舍弃名著、专业书籍等转而选择网络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在运用网络新手段时要学会辨别真伪、优劣,抵制不良阅读倾向,让阅读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学校引导措施
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外阅读,烟台大学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份“推荐阅读书目”,做到专业书籍与文学书籍相结合,建立阅读与修养体系。同时不失时机开展书评书展、影评影展、读书系列讲座与座谈、读书心得演讲和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
四、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1.阅读从兴趣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其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2.选择性读书:“博览群书”的概念由于时代的不同,“群书”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一个人能力再强、阅读速度再快,也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书读完。因此,从读书的效果出发,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读书。选书,目的是区别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书应当泛读,哪些书只要读部分章节,哪些书暂时可以不用读。
3.指导阅读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培养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学会”,而且必须要“会学”。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有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
(二)从学校的角度
1.拓宽图书来源,提供读书方便:图书馆应加强藏书建设, 增加藏书量和新书刊的流通,实行藏、借、阅合一模式, 根据学生需求,及时扩大阅览空间、时间,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的同时, 还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层次的需要推荐一批好书、新书, 使大学生能更多地与时代同步发展。
2.提高网络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既要学会利用网络阅读的优点了解世界、吸收知识、沟通他人、放松娱乐,也要清楚网络阅读的局限性,清楚地辨析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区别。在网上获取、阅读、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校要及时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观,并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自觉抵制非法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网络为社会服务,做一名文明的网络阅读者。
参考文献:
篇4
阅读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品质。毋庸置疑,阅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书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他们不必再拘泥于教科书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其他的书籍。
然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水平的发展,互联网等媒介涌入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书籍,成为大学生业余时间消遣娱乐的主要工具。电影、游戏更是由于其立体生动的形式被多数大学生接受,甚至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电子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由于其方便、更新速度快、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在学生阅读群中独树一帜。然而,网络信息庞杂,很容易产生内涵较肤浅的快餐文化,混淆视听,对大学生思想、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那么,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究竟对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有什么影响?传统的阅读习惯有没有消亡的趋势?本次调查运用社会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在南北两所高校调查了21个专业的200名学生,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spss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阅读内容、目的、媒介等方面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多持积极态度,几乎都热爱读书,但存在着阅读计划不合理、阅读时间少等问题。具体来说:
现状一:阅读内容多样化,依旧推崇经典
调查结果表明,如今大学生读书内容逐渐趋于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专业或专业相关内容,知识范围的拓展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新时代多样化的知识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面扩大的同时,不变的是东西方经典小说、散文集仍旧是大学生的最爱。其中西方作品《飘》、《小王子》、《傲慢与偏见》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最为学生所喜爱。
现状二:专业特征明显
专业差异较明显,理科生更偏爱逻辑性较强的小说,而文科生偏爱哲学性的散文等。有少数学生将专业型书籍视为自己最爱的图书,其中男生居多。例如生命与环境科学院的学生会将《有机化学》等专业性较强的书目列入最爱图书中,而法学院学生则会选择《现代西方法理学》等。
现状三:很多同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却相差甚远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热爱读书,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在读书时间和读书量上却没有体现,也有超过2/3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
现状四:在读书时间、阅读量方面呈两极分化趋势
调查显示,在每周花在读书时间方面,大学生明显呈两极分化,读书时间不足3小时与超过10小时的各占1/3左右;打算一年读书少于6本的与多于24本的也各占30%左右。读书方面的两级分化也从侧面体现出对知识追求程度的两极分化。
现状五: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低
通过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去过院系资料室,而近1/5的人没有从图书馆借阅过书籍。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资料室不完善、图书馆的书籍质量不高、学校及社会对读书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
三
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及有关方面应增加对读书活动和社团的投入,支持各种读书讲座、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同时,大学应该加强硬件设施,比如校图书馆的建设、院系资料室的完善,为学生提高良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
2.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自身素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不能忽视阅读对于个人品质提高及知识储备的重要作用,应该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并付之行动。大学生应该明确读书目的,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用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籍,在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总而言之,读书可开阔眼界,可增长见识,可陶冶情操,可升华思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预备力量,肩负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多读书,从而掌握知识,增强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2.1进行课外阅读了吗
四个选项选“每天”占7.81%,选“经常”占40.10%,选“偶尔”占48.96%,选“从不”占3.12%,甚至“偶尔”比“经常”还多占近10个百分点,表明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愿意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能坚持每天课外阅读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在随机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高中时拼命地想抓住每一分钟去学习,到了大学就放松下来,主观意识的懈怠使得课外阅读被更多其它的休闲式课外活动方式所替代。
2.2课外阅读文献类型
安徽省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首选“图书”,占55.21%,选 “期刊”占18.23%,选“报纸”的8.33%,选“视听资料”的占5.21%,选“网络资源”占13.0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利。以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是图书,现在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网络资源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部分的载体,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电子书阅读器、MP4等电子产品由于其便捷、信息量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但数据显示:图书仍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
2.3课外阅读的作品题材类别
选“文学类”占65.10%,选“科幻类”占6.77%,选“新闻类”占14.06%,选“综艺类”占11.98%,选“教辅类”占2.0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阅读种类比较广泛,其中“文学”类最受大学生欢迎,对“新闻”、“ 综艺”类的选择显示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其阅读取向的变化。
2.4课外阅读文献来源于
选“学校阅览室”占34.37%,选“图书馆”占44.79%,选“网络”占12.5%,选“购买”占8.33%,选“订阅”占0%。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与阅览室成为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两者所占比例将近百分之八十。这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及安徽经济欠发达的地域特征有极大的关联性。除图书馆外,“网络”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最爱,这也让我们应该警惕当代少部分痞子作家、网络所形成的哗众取宠的泡沫文字,不但让学生读而无益,反而迷惑了大学生的正确的选择目光,使其成为迷惘一族。
2.5课外阅读的目的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选“阅读教学参考,查找文献资料”占31.25%,选“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占43.75%,选益智休闲,提高修养”占15.10%。选“了解历史社会和国情”的占3.12%,选“娱乐消遣”占6.77%。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大学生的压力和紧迫感加重,他们亟需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故而“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很正常地成为大学生首选,它与“查找文献资料”构成选项中的四分之三的比例。除此外,提高修养、娱乐休闲也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但比例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增强,但其拓展知识的功能仍被喜欢课外阅读的大学生放到了第一位,娱乐休闲等居次。
2.6最喜欢的阅读内容
选“文学”占67.71%,选“历史地理”占10%,选“经济管理”占5.73%,选“艺术”占10%,选“科技”占1.56%,选“语言”占1.04%,选“医药卫生”占1.04%,选“政治法律”、“环境科学”、“外交”、“哲学”、“农林科技”各占0.52%。
由此可见“文学”由于其生动蕴藉、审美冶情仍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2.7课外的专业阅读
选“要进行大量课外专业阅读”占39.06%,选“看情况读一些专业书” 占52.08%。选“没必要看课外书看课外专业书”占2.6%,选“其它”占6.25%。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仍赞成课外需进行专业阅读,这与第五题的大学生阅读目的的取向是一致的。
2.8认为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介绍或指点
对此选题认为“很需要”的 占13.54%,“需要”占51.56%,“不需要”占19.27%,认为“无所谓”的占15.62%。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课外阅读上得到老师的指点与引导。
2.9对于学校或老师在课外阅读上的帮助满意度
选“很满意”的占26.56%,“满意”占37.5%,“不满意”占14.58%,“无所谓”占21.35%。我们注意到有近四成消极观点,这意味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不作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显现安徽省高校教师在此项工作上的任重道远。
2.10学校为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最需要做的方面
选“开设文学鉴赏课”占41.14%,“专题讲座”占23.96%,“组织读书报告会”10.41%,“其它建议”占24.48%。数据显示,只要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是基于全力提高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任何一种指导形式都会受到大学生欢迎的。
3 思考与建议
3.1加强图书馆与阅览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强化其引导与服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的质量与数量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程度与实效。学校要提高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力度,为学生的专业储备、文学素养、审美趣味培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3.2充分发挥高校老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篇6
1 调查基本情况
用于本文分析的数据来自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11所高校学生的随机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一对一访录式的问卷调查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6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样本数据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384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90人,占49.48%;女生194人,占50.52%;城市学生120人,占31.25%;乡镇学生60人,占15.63%;农村学生204人,占53.12%。
2 大学生课外阅读消费支出的现状分析
课外阅读消费支出是指大学生用于订阅报纸、杂志、购买纸质图书、电子媒介资料和网络学习卡等方面的支出。大学生课外阅读消费支出受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消费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性别角度分析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消费支出方面的差异。
2.1 大学生每月总消费支出情况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之一,“每月消费总额”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还可以间接体现大学生的个人消费行为习惯。我们对大学生的“每月总消费额”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在接受调查的384名大学生中,每月消费在600元以下的有44人,占 11.5%;每月消费在600~800元的有168人,占43.8%;每月消费在800~1000元的有136人,占35.4%;每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有36人,占9.3%。
2.2 大学生每月课外阅读消费支出情况
根据调查,大学生用于订阅报纸杂志、购买纸质图书、电子媒介资料和网络学习卡等方面的“课外阅读消费支出”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接受调查的384名大学生中,每月课外阅读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有116人,占 30.2%;在50~100元的有126人,占32.8%;在100~150元的有108人,占28.1%;在150元以上的有34人,占8.9%。
2.3 大学生课外阅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析
利用表2和表3资料,分别计算来自城市、乡镇、农村男女生的“平均每月总消费支出”和“平均每月阅读消费支出”,进而算出“阅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从平均每月总消费支出的绝对额来看,全部大学生平均为785.42元,其中城市女生最高,为每月838.46元;农村女生最低,为每月744.44元。从平均每月阅读消费支出的绝对额来看,全部大学生平均为82.81元,其中城市男生最高,为每月95.24元;乡镇男生最低,为每月75元。从阅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指标来看,全部学生的平均比重为10.54%,其中最高的是城市男生,为11.76%;最低的是城市女生,为9.17%。对比表4中的各行数据,可以发现:
(1)当代大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普遍不高。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用于课外阅读的消费支出低于中学;有24%的学生表示与中学持平;只有8%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的课外阅读消费支出高于中学。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源,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免费而便利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是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觉得在学习上的压力明显下降,课余时间大多热衷于交际和娱乐,读书则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自由学习和自主阅读的动力不足,导致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消费支出都会减少。
(2)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消费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从总消费支出来看,城市女生最高,但她们每月阅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是最低的;农村女生的总消费支出最低,但她们每月阅读消费支出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与最高的城市男生十分接近,比最低的城市女生相对要高出26.17%。我们分析,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消费方面存在的这种性别差异,主要与他们升学前的学习环境有关。城市女生家庭条件较好,加上她们天生爱美,喜欢打扮,导致了她们的总消费支出较高。但由于城市女生中学时期的学习环境优越,课外阅读条件与大学相差不大,她们在进入大学以后,对课外阅读消费的心理需求不会很大。而农村女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她们在大学里的总消费支出相对较低。但农村女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她们经常会感到知识面不广,缺少兴趣和特长,这时候没有了高考升学的压力,女生特有的自尊心会让她们想方设法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无疑会导致农村女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就男生而言,由于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在课外阅读消费方面则与女生具有完全相反的表现。从表4中可以看出,城市男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消费支出比农村男生相对要高出10.31%。根据我们的调查,有73%的城市男生表示最喜欢购买和阅读的是政治人物和科普知识类书籍,而有69%的农村男生表示对专业书籍和教辅材料更感兴趣。
3 思考与建议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和持久的学习方式,大学时期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课外阅读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业和就业压力,对于课外阅读的目的存在偏差,功利性阅读现象明显,从众心理强,选择能力差。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阅读教育体制和有效的导读机制。大多数学生反映,大学里图书浩如烟海,不知道应读什么书。大学生阅读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导读讲座和开设导读课程,鼓励学生读好书。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生自由学习和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学校应以团委、学生会牵头组织成立各种读书协会,定期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和读书比赛,开展读书交流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还可以让他们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同学,满足他们交际娱乐的愿望,激发他们更为浓烈的阅读热情。
此外,大学生应该端正态度,淡化功利心理,改正阅读方法。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改进课外阅读状况的根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忙碌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克服浮躁心理,加强自我管理,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使自己通过阅读获得心智的成长。
篇7
第二,亲近阅读,养成习惯。语文教师要想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自身还应该亲近阅读,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获得本体性知识、人文知识与条件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要求教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语文教师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读本专业报刊杂志,读有教育意义的散文小说,读名著经典,等等,从而使自己拥有娴熟而适切的专业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自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了精、深、博的专业知识能力,通过经常性地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尝试。
第三,目光长远,多元评价。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敢于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目标明确。不做功利性的引导,不为升学压力所迫,专注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专注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保持语文教师应该有的本色与真性情。在功利化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成绩的取得,不仅仅就是书本上的那点知识和多做题目,更重要的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老师的作用不在于教给他们什么重要的知识,而在于让他们通过课外阅读见识语文学习的无限延伸。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长远的目光,对于语文成绩不要着眼于一时的得失。教师评价时不唯分数论,而是进行多元开放式的评价,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智力的教育成果,也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培养。
第四,腹有理念,外解困惑。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广泛深入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学习与课外阅读指导相关的报刊杂志和文章。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自己和其他教师自订的教育教学杂志资源,积极阅读,内化认识,在学习与摘录中不断夯实自己的工作理论基石。
篇8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并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如果说语文教学是高楼大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地基、是柱子,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 从课堂入手,营造自主、投入、轻松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难以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轻松的氛围。
在实践中,我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设计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抄写等练习比较厌恶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借阅,也可自带书本),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教师来回巡视,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书,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学生探讨书中内容,适时引导。课后,我们用语文手抄报的形式将“推荐一本好书”、“优秀读书笔记”等内容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学习、欣赏、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随时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 从小组入手,形成互帮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阅读小组的建设。我将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小组6―7人,男生和女生相互搭配。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阅读,男生一般喜欢看科幻、推理类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女生一般喜欢看情感较细腻的小说,如《红楼梦》。小组内部在一学期规定读4―6本组内必读书,书目的确定是小组讨论和老师同意的结果,既兼顾相似性,又兼顾互补性。一学期下来,学生要对所看书本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根据本组内部情况,选择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全班展示、交流。
例:某个小组一学期的必读书目:
1. 《繁星 春水》
2. 《伊索寓言》
3. 《简爱》
4. 《福尔摩斯探案集》
5. 《朱自清散文选》
互帮互助阅读小组的建立,能充分发挥小组阅读的优势,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让那些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渐渐喜欢读书,让只喜欢读某一类书籍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将目光移向多类书籍。有时,几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喜欢某一本书,他们下课的话题都会围绕着这本书而展开,互帮互助的阅读形式真正做到了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这种发展和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由面带点,还有什么困难呢?
三、 从习惯入手,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我每周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尽情阅读,边阅读边摘抄。可以是描写细腻的句子,也可以是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给人启迪的句子,学生还可以对摘抄下来的句子作点评,下课前5―8分钟进行读书笔记交流、切磋。我还会抽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挑选经典句子进行展示,说出自己喜欢这个经典句子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从学生实际入手,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的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产生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例如,学生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在我的引导下,一部分学生捧起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来读,这就是以点带面的“涟漪效应”。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文章都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推荐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推荐阅读《城南旧事》等。
2. 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学生读完《名人传》后,交流时就非常真切地谈到《名人传》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当然,我们不排除少数课外阅读的副作用,例如:有些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对桃园三结义这一情节,非常迷恋书中的“哥们义气”,以至于认为平时要有“哥们义气”。教师要对书中有害的糟粕进行预设,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学生增强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以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3. 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的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从评价入手,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由于汉字具有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因而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在班上开辟了“百家讲坛”栏目。每周安排学生做一个微型讲座,学生情绪高涨,非常认真地制作幻灯片,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他人分享。“百家讲坛”栏目,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当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对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时,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台下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不一致,于是他人评价也参与其中,对书中内容、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诸方面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发生争论,这时,教师的适时引导一定会起到令人难忘的教学效果,教师评价也参与其中,实现了多元评价。最重要的是,“百家讲坛”栏目,让我们及时知晓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点,以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适时评价。在第6期“百家讲坛”上,我班几位男生向大家推荐了《藏地密码》这本书。他们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流介绍作品。然而,同学们听完他们的介绍后却不依不饶,有的说他们的介绍缺乏统筹安排;有的说他们在介绍时过多地关注了作品的情节,只停留在阅读表层,对作品的主题和重点章节缺少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还有学生干脆说这本书不应该上“讲坛”,因为它充其量只能算网络小说,和《巴黎圣母院》这样有内涵的名著相比是有差距的。
篇9
近几年,我国在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在教育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国民阅读的培养,尤其是未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但是当前社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对他们来说几近空白。如何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课外阅读的发展,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以求探索可资借鉴的办法,更好地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育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
1.没有课外阅读读物
根据调查,有42.5%的城市家庭藏书量达50本以上,农村家庭藏书量只是城市家庭藏书量的一层,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藏书更为缺乏,97%的家庭没有课外书。城市家庭的父母经常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甚至不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近十年来,学校图书室的建立非常普遍,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如同虚设,学生无法利用图书室进行课外阅读,各村镇的农家书屋也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外读物。
2.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及阅读时间
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课外阅读起重要作用,父母的阅读观对孩子阅读培养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城市家庭中有96.1%的父母喜欢阅读,86%的父母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活动,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大约只有一层的学生父母有阅读行为,大部分农村家长没有阅读需求,自然不会想到为孩子创造课外阅读条件,也就无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由于处在信息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家长及孩子对“亲子阅读”闻所未闻,更因为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即使知道也不会奢望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充足的阅读时间是课外阅读的重要保障。大部分城市中小学校每周都开设有课外阅读课,留给学生阅读时间,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没有设立课外阅读课,学生在学校没有课外阅读时间,放学回家后要干活,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阅读兴趣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与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校的学生在课外书的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别,中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童话故事书和漫画书,高年级的学生选择课外书的的范围渐渐扩大,喜欢阅读的图书品种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动物小说、侦探小说、校园小说、冒险小说、纯美小说等,有漫画书、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科普书、哲学书、军事武器书、杂志等等。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呈现出一种趋势:低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年级越高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越不浓厚。虽然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范围扩大,但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由于他们阅读兴趣减弱和阅读兴趣不全面,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不乐观,与中低年级学生相比,课外阅读兴趣有减无增。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济落后,难以拥有课外书
近十年来,图书的价格直线上升,每本书定价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来说是一大笔数目,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有些酷爱阅读的中小学生迫于经济压力,无力购买图书,只能放弃阅读;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阅读的需求,自然根本意识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及重要性,因此他们不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真正投入到图书采购的资金几乎没有,每所学校的图书室都存在藏书不多、内容单一、内容不适、书本破旧等问题,由于缺少管理人员,图书室长年不开放,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室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在家在校都无书可读;还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片面追求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风气不能真正形成。
2.阅读时间无法保证,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
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外出打工赚钱,家里仅剩老人和孩子,一部分农活和家务活就落在孩子身上,孩子放学后忙于干活,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再者,农村学生家长普遍读书少,文化知识水平低,没有阅读的需求,基本上不会看书、读报,还有些家长闲暇时忙于打麻将赌博,他们都不会考虑到孩子需要课外阅读,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3.阅读兴趣淡薄,大众传媒对课外阅读的冲击
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都抱有好奇心,所以一开始这些孩子对课外阅读抱有一定的兴趣,当他们的好奇心在阅读中得到满足,阅读的兴趣会变得浓厚。可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却因为课业负担重,学校和家庭藏书匮乏,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缺乏必要的阅读引领和指导,缺乏良好的阅读体验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之阅读需求无法满足,久而久之,这个兴趣会慢慢地消失。学生身处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动画片、连续剧、游戏机、电脑网络等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画面,形象逼真的设计,冲击力强的音响效果,对学生感官刺激强烈,学生容易迷恋进去。与课外书相比,学生们更喜欢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这些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的课外阅读自然就受到很大的冲击。
三、解决策略
1.创造条件,开启阅读之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解决没有课外书这一问题。教育部门要提高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图书采购资金用于每一学年的新书采购,增加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及扩大图书的种类。发动社会人士、在校大学生为农村孩子捐书,人们可以把用过的教辅书籍、读过的课外读物捐献出来,增加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藏书量。学校应派专人负责管理图书室,定期开放图书室。政府拨款建立的农家书屋在图书采购时应该有的儿童图书,让学生在家在校都有书可读。教师应充分利用国家投入上百亿元建成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部分教师只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及探究学习这些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其实现代远程教育中少年文化这一版块包含了文史大观、人物星空、科普之窗、军事迷彩、戏剧欣赏一系列内容,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历史、人物、科普、军事、戏剧方面的阅读文章,如此丰厚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2.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需求,才会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以书为友、以书为乐。各地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使学生热爱读书,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如图书馆可以结合中小学校“经典诵读”“故事大王”“演讲比赛”等活动的开展进行“书香满校园――图书进校园”活动。进校园的图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既有趣味性强的儿童绘本,又有培养动手能力、科普性强的图书,还有节选到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原著,如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自同名原著,课文《三打白骨精》节选自《西游记》,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等等,这些图书的选择很好地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知识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教师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重视阅读的教师,其班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就会好很多;反之,学生往往表现为缺乏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3.营造氛围,享受阅读乐趣
家长和教师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家长热爱图书,热爱阅读,子女对阅读的兴趣就非常浓厚。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没有阅读的兴趣,或者没有阅读的时间,但有益的阅读可以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努力为他们提供条件,营造一个安静良好的阅读环境。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上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学生多是留守儿童,为了方便他们阅读,学校要定期开放图书室、班级要成立图书角,专人负责管理。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也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推荐选择图书。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阅读,学生阅读热情很高。家长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本乡镇本县城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图书馆存书量多,图书种类相对比较丰富,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4.选择课外读物,掌握阅读方法
(1)阅读内容的选择
健康、高尚的消遣性阅读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但庸俗、低级的消遣性阅读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污染。在此前提下,家长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意愿自由选择课外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书阅读,既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意志,更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但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课外书的选择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依赖于教师。因此,在图书市场琳琅满目、学生无从选择的时候,教师在与学生一起阅读以及推荐图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阅读方法的指导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主要由学校教师进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的方式,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如小学低年级段的课文很多都是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而这一年龄段的课外书也大都是这一类型,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看图、想象、阅读。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能迅速地融入到故事当中,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学生可以结合教师阅读教学中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比如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及段落的总起句、中心句,抓住关键字词、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既学到了表达事物的方法,又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外阅读可以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发展想象、严谨思维,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多读书,读好书,学生才能从书本中源源不断地吸取营养品。只要学生热爱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将受益终生。《朗读手册》中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青少年重视课外阅读,全民族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可以改变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我相信一个飘着书香的家庭一定是个温馨的家庭,一个书香充盈的学校一定是个美丽的学校,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一定是个有竞争力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篇10
讲故事时教师还要学会“故弄玄虚”。可以帮故事起个头,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就戛然而止;或故意多翻几页,遗漏精彩片段;或讲到精彩之处来一个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从而制造一个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然后适时地向他们展示故事原作,介绍故事出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它产生阅读兴趣。学生们听这样的故事往往是心驰神往、如饥似渴,真是一石溅起千层浪,想要知道详情,必须到书本里寻根究底。
二、图文结合读故事
对于小学生来说,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图画是一种无法拒绝的诱惑。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于拼音的掌握和运用日渐成熟。语句简洁、带有拼音的绘本读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绘本中不仅有文字,还有插图。图、文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教师可从鲜艳的图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要指导学生掌握图文结合法,正确、科学地阅读绘本,纠正学生只看图,不读文字的坏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本色彩独特,蕴含深刻道理的书籍。每一个大开页都画着一幅温馨的图画,配上简短的几句文字。教师分三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图文结合起来阅读”是绘本读物的关键。首先,让学生配乐欣赏书中的图片,说说自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观察到图中的大小两只兔子时而伸展双臂,时而奔跳起舞,时而眺望远方……因为学生只能欣赏图片,对内容理解不全面,所以说得比较凌乱,缺少了情感主线的故事就显得不太连贯。其次,让学生轻声借助拼音阅读文字,学生因为有了对图片的印象和对文字的仔细阅读,基本上能讲清楚故事的内容,从而得知图画旁边的文字作用也很大。再次,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在读绘本时不能光看图,也不能光看文字,要边看图边读文,这样结合起来能帮助你理解故事内容,才能使阅读更全面。
精致的彩图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优美的文字牢牢牵绊住学生的心灵,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旅行,在一次又一次阅读中成长,课外读物又怎能不成为他们的心头所爱呢?
三、主动参与创故事
篇11
1. 图书馆“一切为了读者”。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整体,“一切为了读者”是其服务宗旨。我们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及时配足配齐适合的图书,注重图书的更新和工具书的配备;同时改革图书借阅办法,充分利用师生闲暇时间,实行学生使用借书证自主借阅、开架借阅,以方便师生借阅。这样学生可以天天到图书室、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从而使人找到了书,书找到了人,藏书的价值也才能得到成倍的体现。
2. 班级建设“小小书架”。我在学生中、家长中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当前的读书情况和他们喜欢哪些类型的书。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自主选择书的能力不够强。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学生的喜好及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及时向学生推荐了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外书籍五十多本,并在班中建立了“小小书架”,鼓励学生每人带三本课外书到学校,与大家“共享”,以充实图书角落,也带给孩子们较为多样的选择。
3. 教师成为阅读的“先行者”。袁说:“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我在课外阅读时,就常常保持一颗童心,亲近书中的文字,亲近作者,亲近主人翁,从孩子的视角去欣赏作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一起去爱,一起去怒,一起去恨,一起去痛,一起去乐。有时我也会选择书中一些生动的故事作形象的讲述,却不讲完整,或讲头留尾,或讲果留因,或中间空白留一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他们自己去书中寻找结果。
4. 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古人常把书斋比作家庭中的绿洲。今天,现代电器、时髦家具不断更新换代,走进无数家庭,而多少家庭尚存一块文化的绿洲?正像一位小学生所说:“我们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书。”所以,家长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为子女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为孩子买张书桌,买个书橱,给孩子准备适合他们阅读的、让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当然更重要的是家长也应该加入读书的行列,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感受,共同进步。
二、 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效课外阅读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阅读。
1. 指导学生选择好书。培根说过:“史籍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师除向学生推荐读物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如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选择《少儿百科丛书》《十万个为什么》;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以多看相似的书籍或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物等;想了解少年儿童七彩的生活,就读读曹文轩的《草房子》、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五・三班的坏小子》。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读物,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学会放弃,低级、不健康的书一定要摈弃,有些不适宜小学生看的书,也要学会留待以后读。
2. 指导学生选择读书时机。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阅读需要时间,古今中外的大学者都有一套有效利用时间阅读的好办法。在重时间效益的今天,会利用时间这点很重要,尤其是对自控力差的小学生来讲,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早晨、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读书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环境,尤其是在家阅读时,要学会选择安静的场所,主动避开一些干扰源,如电视等。
3.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它们的阅读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四种阅读方法:整体读,全面理解文章时应用;朗读,精彩的片段、著作要朗读、诵读;浏览读,了解文章、书刊大意时应用;跳读,寻找信息时应用。如果是为学习的,应精读、细读,重要的文章第一遍通读,第二、三遍再细读细思;如果为获取信息的,可以浏览读,像百科类的书、新闻类的报刊等可以跳读。这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4. 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阅读。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这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通过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了《三袋麦子》这个童话故事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小布头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小老虎历险记》等有趣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一读,自己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学习了《石头书》一课后,我建议学生去读读有关化石、矿物的书籍,孩子们便立即行动起来,图书馆、新华书店常常成为他们的好去处。两者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了良好的智力“背景”,这样互补互动,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三、 多种形式交流阅读所得,使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又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交流阅读成果,使课外阅读活动更有效。
1. 课前“谈天说地”。我们在每节语文课开始前都抽五分钟,由学生轮流介绍、评点图书,或是内容简介,或是阅读的感受,既精彩生动,又要点到即止,使听的同学欲罢不能,大大激起了大家阅读的兴趣。
2. 设立“读书园地”。我们班专门设立了一块读书园地的墙报,让学生通过书面语言表现自己的读书情况。“读书园地”共分这样几个栏目:(1)“荐书评书”:介绍自己认为好的书报,评点书籍;(2)“作家(作品)简介”,介绍语文书中相关作家(作品);(3)“读书快讯”:交流读书信息、读书方法;(4)“读书心得”:刊出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这样既为学生搭建了交流阅读的平台,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篇1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作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讲(也可以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内进行)。如:学生读了《朝花夕拾》,可以让他们就童年的生活进行演讲;读了《水浒传》,可以对小说中的忠义精神或英雄们的高超武艺进行演讲;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让他们就保尔精神进行演讲……这些演讲可以是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也可以是短小精悍的真情告白,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所读作品的认识,也可以训练他们的口才。
二、辩论台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很强,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不轻易苟同于别人的观点,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是“百家争鸣”。所以,可以针对某个人物形象、情节或思想情感,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怎样看待《水浒》中的‘忠义’”“当今社会还需要保尔精神吗”,还可以结合现在网络小说走红这一现象,让学生展开辩论。作为一个评委兼听众,你就等着学生的精彩发言吧!(这环节也在课堂上随机进行)。
三、影视大看台
现在,中学生们已不满足于从书本当中获得知识,电影、电视远比书生动有趣,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观看那些根据名著名篇拍成的影视作品,这样以来,他们对原著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四、表演台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会选择课文中最精彩的情节让学生表演,这样可以生动地表现文中的精彩之处,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中同样适用。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表演小组,分期分批布置表演任务给他们,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修改剧本,帮他们安排时间。这样以来,参加表演的学生熟悉了原作,观看的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读和演的欲望。
篇13
吕叔湘曾语:“学习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后的延伸性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也是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一条好途径。在教学《五彩池》时,我采用了课后延伸性阅读的教学方法。在课上通过视频和文字讲解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让学生真切感受四川九寨沟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粗略浏览我事先准备的有关丽江、泰山……一些介绍祖国大好河山和壮丽风景的网页,并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课下积极去浏览相关网站、阅读,写好读书笔记,从而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以“听”促“读”
对少数不爱阅读的学生来说,集中精力看书可能不太容易。但“听书”显然较容易接受,听故事没有负担,而且能从讲演者声情并茂的讲演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明辨事物善恶,对已听的故事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完待续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继续了解下文的欲望。于是在第二课堂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听《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场节目,让英姿勃勃的穆桂英、精忠报国的岳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吴用等经典形象通过声音的传播和头脑的想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由“听”而来,并继而对这些名著产生“读”的欲望。利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失为培养阅读习惯的一种过渡性的好方法。
五、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传统的课堂阅读交流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每次只有个别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的同学是做“观众”。即使是有机会站起来的同学,也会由于心理原因和时间原因,未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产生的疑问、形成的见解,学生更是缺少与他人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班级博客上设立“学生论坛”“我读我谈”“热门话题”等模块,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整洁、稳定的交流场所,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展示和交流的空间。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记录了解其他同学阅读的情况,可以大方地加入其中,与老师、同学畅谈一番,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推荐自己的喜爱书目、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特点,一些过往的游客也可以在博客上留言,参与讨论。这就使同学们的阅读交流突破了时空、年级、身份等界限,进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互动教学”不再是一纸空谈。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多样的服务。通过因特网可以广泛地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丰厚的信息资源能使我们大开眼界,扩大知识视野。信息网络时代的人们再也不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再也不需“书香伴孤灯”。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不应再给学生教授呆板的阅读模式,而应巧用网络资源,立足课堂,辐射课外,拿起信息技术这把钥匙,开启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门,让学生到浩瀚的阅读世界里徜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