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孙子兵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孙子兵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孙子兵法论文

篇1

《计篇》:“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综合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因而,谋略战争应有全局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一个综合体系。我们指导作文,也应作到必谋全篇,高瞻远瞩。如何统谋全篇?

(附图{图})

无论控制论,还是系统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确定的作文基本构成因素,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方胸有成竹,并有意识地针对某方面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以求掌握作文规律。

2材料与积累

《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孙子认为,作战的通常规律是,只有作好充足的军需物资,才能兴师打仗。这是取胜的前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情感的宣泄,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才能在作文时从容选择精心筛选题材。很多学生“作”而无“文”,实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获取材料?

其一、生活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丰富多彩、富有生活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

其二、阅读贮存。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我们获得所需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阅读贮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报纸杂志和名文名篇。前者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后者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所以,阅读时内容上无论文史哲理,形式上无论古今中外正反。至于文章精妙之处,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立意技法,都可或圈或划或点,加以理解悟会,以便借鉴模仿,提高自己。

孙子把观察、判断敌人为“相敌”。因此,积累关键的一步是要做好分类整理,以待取用。

3蓄势与情感

《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认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善于制造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样进攻才有强大的冲击力。“势”是作战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作文而言,则是一种创作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创作情感。

如果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造成一种蓄势,使其处于待发状态,那么,学生作起文来必是因情生文,顺意成章了。写作最好的主动力是情感动力,情动而意动,意动而文成,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便是情感喷发的艺术产物。既然孙子认为作战必须让士兵蓄势而动,以求获得强大的冲击力,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势情和兴趣,并让其成为驱动学生产生作文欲望的动力。如何激活学生情感?

其一、寻找情点1.家庭亲情:①父母培育的的无私奉献之情。②兄弟姐妹互相尊重爱护之情。2.学校友情:①师生尊敬与被尊敬,关怀与被关怀之情。②同学之间互帮互爱之情。3.社会风情: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的物质文明。②助人见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爱国之情:①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自豪感。②外族入侵的民族耻辱感。③历代爱国志士的高风亮节。

其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产生的。创设情境创设作文情境,就要酝酿一个让学生可知可感的氛围,有效地产生情感共振,进入最佳的作文状态。可从两方面着手:1.生活再现。譬如,要求学生隐去一个熟悉教师的姓名,只对其肖像、服饰、神态、性格爱好和习惯语言动作描写,使人一看就可推则测是谁。由于这样提供了一个可看的“境”,和可感的情,故容易引发学生写作热情,文章也写得较有情趣。2.电化教学。通过录像、音响和幻灯等电化手段再现人、物、事。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故能大大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4规律与技法

孙子兵法》不但揭示了战争规律,而且在通过对大量战争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作战方略和取胜技法。孙子指出,作战应把认识规律和应用技法结合起来确定作战行动。他在《计篇》总结了谋划“诡道十二法”,《火攻》总结了火功五法,《用间》总结了用谍五法,且举例予以证明。这些例子都说明,要会在作战现象中寻找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技法,以便达到取胜目的。

孙子对战争规律的揭示和技法的归纳的方法于我们探讨作文教学是很有启发性的。作文是一门具有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其技法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能找出隐藏在组织现象后面的普遍遵循的某种格式、框架、规范,那么,将有助掌握作文规律。实践证明,技法可操作性强,是学生作文入门捷径。通过对某种技法进行程序化训练,将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反馈能力:一见文题即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下笔成文。其思维过程是:文题模式表达。从哪方面归纳技法?

其一、文章结构如写人记叙文结构:

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孙子在论述谋略作战时指出,作战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又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意,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也。”作文规律亦然,它是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就以结构而言,其形式虽然多样,但无非基本是两种,其他均是以此发展而来。如:

其二、语言组织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对一些常用的,典型的句子的组成结构进行剖析,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组织格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语言组织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试以《背影》“父亲买桔”为例说明:

①父亲买桔子。

②父亲不顾肥胖探身、倾身、爬下,跨月台买桔子。

③父亲爱子情深。

我们可以看出:①父亲做什么:买桔子。②父亲怎么做:探身、倾身、爬下。③父亲做的原因:爱子情深。①、②直接印证人物的内涵。但动人之处不在①,而在②。揭示内涵之处不在①、②,而在③,这点突破了人物表层的现象,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一种写人格式:写人细节=做什么+怎么做+做的原因。

再以《听潮》的“海睡图”剖析写景的语言组成结构:

①大海静寂。(环境特征)。

②波浪轻吻岩石。(拟人)。

③月光辟开云汀。(拟人)。

④灯塔红光像红玉。(比喻)。

⑤幽静和平的愉悦的神秘。(议论)

⑥“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心理感受)。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写景格式:景物=特征+修辞描写+议论+心理感受。

其三、审题立意

《计篇》:“兵者,诡道也。”《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认为:作战之道,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以奇制人。

作文也应以“奇”取胜。这个“奇”应是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整篇文章既出人意料,又入情入理。如何使作文别出心裁?

其一、观点新1.见解独特深刻,不落俗套。比如对《唐雎不辱使命》可以撇开“不畏”的传统观点,提出“倒逆历史潮流是愚蠢的”的论点。对《孟姜女》提出有违于“对秦朝残酷统治的控诉”的逆论:为“小我”而“大我”是自私思想。这些逆向思维都会令人耳目一新。2.要富有时代气息,真正站在前头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篇2

“宋代兵书的数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宋朝兵书著者身份呈现多样性”、“宋代兵书的种类繁多”……这是邱逸在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宋代的孙子兵法研究》中的论点。此文使他破格升为博士研究,成为港大首位没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生,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兵学论文获博士学位的学者。

邱逸考证,“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曾采取一系列“崇文抑武”政策。到了仁宗赵祯在位时,著述兵书的情形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不仅“士大夫人人言兵”,仁宗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撰兵书的皇帝,其《攻守图术》三卷、《神武秘略》十卷、《行军环珠》及《四路兽守约束》一卷等四部兵书虽已佚失,但他下令编修大型军事类书《武经总要》作为将帅的教授书,这更是前朝所无之举。

此外,始立于仁宗天圣七年的武举常选制度,在英宗赵曙朝终成定制,武举考试形式仿照文试的明经科,英宗更开创先河,在武试题中引入古兵书的内容,以古兵书作为考试的范畴,其时宋廷对兵书的重视已非宋初时可比。神宗皇帝赵顼对兵学的态度更为进取,把古代七部兵书置于“经”的位置,称作《武经七书》,并设立武学作为研习兵书的场所。这种对兵书的重视态度,都是宋代以前所无的。

宋朝“兵学兴盛”有三个具体标志。邱逸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论述道,首先,宋朝兵书的数量为历朝历代之最。《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书有53部790卷,图43卷;《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兵书有135部512卷;而《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兵书竟多达347部1956卷之多。但是,根据近人许保林的整理,宋人著述兵书的实际数字远较《宋史‧艺文志》所载为多,达559部。

其次,宋朝兵书著者上至天子,下及在野文人,他们有研究古代兵书的学者,有著名文人,有朝中枢臣和边疆大吏,更包括了不同阶层的官员。就以北宋兵学著述最兴盛的的仁宗到神宗朝为例,撰写兵书而官至宰辅者包括了曾公亮、丁度、韩缜、薛向、王存、王韶、张商英及吕惠卿等8人,其它职衔的官员更是不胜枚举。宋代兵书著者职级之高,涉及官员之多,也是前代所没有的。

篇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采取措施实现目标的过程。我国学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中的谋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有相同之处,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许多启示与借鉴。

一、运用“知己知彼”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环节

1.以“知己”观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了解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一个人对于某种职业适应性的不同,任职者只有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兴趣,又有能力去完成的职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好业绩。因此,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是确立职业理想的前提。《孙子兵法·谋攻》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着眼点在于“知己”。如果说“知彼”不易,“知己”则更难,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理就在此。

大学生可以借鉴孙子兵法的“知己”观点,通过以下的几种渠道去充分了解自己。首先,明确“我是谁”,以此掌握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其次,明确“我想干什么”,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最后,明确“我能干什么”,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识水平、能力、特长、潜能等,以此正确评估自己,为树立职业理想打下基础。

2.以“知彼”观分析外部环境,把握社会因素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了解社会环境,同样是树立职业理想的前提,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环节。孙子兵法认为成功的要素是“道、天、地、将、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从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就是要分析社会环境,认清所选择的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从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就是了解所选择的职业对任职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者就要认真的思考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要求,或者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种标准。此外,可以借用《孙子兵法·用间》中“五间”的方法来了解社会:一通过社会调查,二通过社会实践,三通过网络媒体,四通过亲朋好友等。

二、以“道”确立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孙子兵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道”在国家来讲就是治国用兵之道。对应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其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高尚的、符合自己特点个性的理想,能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挖掘人的一切潜能,激励人积极向上。此外,确立职业理想除了要“知己”和“知彼”,还要结合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思考。

三、借“法”制定方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

《孙子兵法·始计》:“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国家指的是法令规章,对应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要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来实现目标。在制定执行方案时,需要考虑的是:一是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二是达到目标所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三是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四是在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等。

四、利用孙子兵法,实施职业生涯方案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指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意思就是实施计划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这里,孙子明确地强调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高明的将帅应依据敌情的变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称得上用兵如神。制订了职业生涯规划后,还要善于利用计划,督促自己始终按计划行动。而且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随着客观环境和条件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要因地制宜,不能刻舟求剑。但是方向一般是不能变的,目标也只是微调。

篇4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篇5

数源于物而归于物,物乃数之本质.若无相应的客观存在,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实例就不可能出现不胜枚举的现象.不唯物,无科学;不唯物,即唯心.

数乃物之度(量),将某物确定为数的“客观参照”,然后得到“计量标准”,通过“实际计量”(推算),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与否就能得到“直观”的验证了.

二、物乃数之本质,通过“实际计量”,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解读哥德巴赫猜想的理念:物乃数之本质,将哥德巴赫猜想“数归于物”,那就是:一个被表为大偶数(2N)的物,可被分割为被表为S(素数)及S′(素数)的这样的两个部分.由此可知,该被分割物就是数(2N)的“客观参照”,由此而得到的“计量标准”是(该被分割物/2N)=1.【该被分割物被2N等分】

如同研究运动,确定数的“具体的客观参照物”,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必要的前提和充分的条件.否则,研究就因为“没有客观标准”而“说不清”了.

具体操作――“顺详敌意,巧能成事.”(孙子兵法・九地):

“数归于物”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实实在在”了,因此就一目了然了.

夺数之所爱,谜底就被“看破”了.“夺其所爱,则听矣.”(孙子兵法・九地)

永动机为何造不出来?因为无视摩擦力这一“客观存在”.敢问:没有任何“物质内涵”的数是什么?无视“客观存在”,从根子上错了,一切努力皆徒劳.

篇6

一、建设现代化应该借鉴齐文化中的优秀政治思想

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是齐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在齐国政治家和开明君主看来,“争天下者,必先争人”…,要“霸诸侯,一匡天下”就要培养造就人才,大胆启用人才。立国之初,姜太公就制定了“举贤而上功”这一基本国策。齐桓公时,又发扬光大这一重用人才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用人的 “三本”、 “四固”原则和学说,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用人标准 、选拔措施和考核办法。齐桓公大义相管仲及设庭燎招士、齐威王用人不疑、齐宣王礼贤下士等尚贤重才的做法,也都集中反映了齐国对人才的重视。

崇尚法治,依法治国,是齐国政治思想的又一特点。齐国当时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法治体系,但统治者已认识到了法的重要性,主张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法来规范臣民的行为,把法看成是行政施令的法宝,开始运用“法”这个工具为自己服务。《管子明法解》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君主治国要以法律、制度为准则,实行法律化、制度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齐国统治者特别强调法律先行,重视立法,并认为立法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是顺天时,法自然;二是因时而变,顺乎民情;三是令于民所好,禁于民所恶;四是重安居,利耕战;五是慎其立,严其行。不仅强调要法律先行,搞好立法,而且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依法治国要贯穿于君、臣、民之中,法律一经制定出来,“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此外,《管子》还认为,执法必须从严,执法必须 “公正”。《管子·版法解 》日:“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礼,事不尽应。”《管子》对法的论述,体现了齐国以法治代替人治,用法来规范百姓行为的治国思想。虽然齐国的法治思想尚处于初级阶段,很不系统 、全面,但却起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行作用。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治国必须依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越是经济发展,越要加强法制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制作保障。

以廉为本,反对奢侈,是齐国政治思想的另一特点。齐国的政治家从治国安邦 、维护 自己的统治出发,强调统治者要 “薄于身而厚于民”,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许多为政清廉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如《管子·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林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公室必有度。” 《管子·权修》又说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此外,还主张对官吏实行严罚重赏。齐威王时,即墨大夫由于治理有方,百姓富庶,被 “封之万家”;阿大夫因欺压百姓 ,收受贿赂 ,被 “烹”之。齐国不仅有廉政措施,而且还涌现出许多勤俭持政的官吏。晏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晏婴身为齐国宰相,历仕三朝,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并多次谢绝君主赏赐的封邑、新宅、美女、车马和衣裘,堪称廉洁楷模。不管齐国统治者倡导廉洁勤政出于何种 目的,客观上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要想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现代化,就要惩治腐败,保持廉洁。

二、建设现代化应该借鉴齐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

齐国之所以在诸侯纷争中成为大国、富国、强国,关键在于其重视发展经济。姜太公初封齐国时,齐地如《汉书·地理志》所记载,乃“负海渴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地薄人少,百姓贫困。然而,齐国却背山面海,有山木鱼盐之利。根据这样的国情 ,齐国因地制宜制定了优先发展工商业的建国方针,使齐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领先于其他诸侯国,成为经济大国、军事强国。建设现代化,也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经济的大发展。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是齐国的一贯经济主张。齐国重视农业主要体现在既抓粮食生产 ,又注意发展多种经营,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管子·臣乘马》日:“彼王者不夺农时,故五谷兴丰。”《管予匡君小匡》又说:“无夺农时,则百姓富。”而且还颁布禁令以保证农时,“无夺农时”,其目的是为了搞好粮食生产,使百姓有足够的食物。为保证粮食生产,促进粮食生产,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均地分力”,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二是 “与之分货”,即在 “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为发展粮食生产,还大搞农 田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洪工程建设 。

齐国不仅重视粮食生产,而且注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如鱼盐生产,太公时就 “便鱼盐之利”,桓公时又 “设轻重鱼盐之利”,并对煮盐业实行国家专营的政策 ,使齐国鱼盐业 “通输海内”。又如畜牧业生产,《管子·山权数》说: “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对六畜的饲养实行保护政策,反对对饲养六畜征收赋税。再如林业生产,主张大搞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并实行 “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的奖励政策。齐国坚持以农为本、发展多种经营的经济思想,使其成为经济大国。在我国这样人 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既搞好粮食生产,又注意林木副渔各业的协调发展。

重视工商外贸,是齐国经济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并因此而形成齐国经济文化的特色。与当时其他诸侯国相 比,齐国手工业和商业外贸都是非常发达的。齐国一直有手工业生产传统。建齐之后,又设“工正”、“工师”、 “铁官”等官来负责手工业的管理,因而齐国在制铜、治铁、纺织、制陶等行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都获得空前提高,对此,《考工记 》作了详细记载。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再加上便利的交通优势,齐国的商贸业也越来越活跃。为促进商贸业的更加繁荣,齐国采取了 “驰关市之征”的政策,并强化市场管理,改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商人到齐国从事商品交易。齐国重视工商贸易的传统和精神,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加快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是因为,看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工业化是重要标志。没有发达的工业 ,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繁荣,也就没有国家的富强。

齐国经济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既重视市场作用,又重视宏观调控。《管子·乘马》说:“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认为市场虽然不能使商品的数量在流通中增加,但却可以通过市场刺激消费,影响商品的生产。因此,《管子·揆度》强调说“千乘之国,中而立市。”这不仅强调市场的作用,而且主张国家要利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商品价格,调节生产,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管子》既重视市场作用,又重视宏观调控的理论,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三、建设现代化应该借鉴齐文化中的优秀军事思想

齐国的军事理论,主要包括在《六韬》、 《管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司马兵法》《子晚子》 (后轶 )等古籍中。另外,《左传》、 《国语》、 《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也记录了齐国王公将相的一些军事言行。齐文化中的军事思想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对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齐兵学主张慎战。《孙子兵法》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涉及到国家的存亡、百姓的生死,因而主张要慎重从战,不可轻易用兵。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 ,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齐国的这种战争观,与我们倡导的积极防御,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一致的。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防御外侵,维护国家利益。“积极防御”,就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来加强军队的建设 ,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去侵略别国。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就是以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为目标,力求避免和制止战争,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国际环境。

齐兵学主张强化军训。《孙子兵法》提出对部队的教育训练标准要高、要求要严 、教导要明,使部队行军宿营、攻防追退做到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绝不允许 “弛、陷、乱”现象发生。 《管子·幼官》也规定了对士兵进行教育训练的内容,包括 “动慎十号,明审九章,饰习十器,善习五官,谨修三官”。没有严格的军训,部队就没有战斗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军队主要是靠教育训练提高战斗力,必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来认识。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要以提高战斗力为标准,加强对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注重合成作战训练,特别要训练干部学会指挥现代战争。

齐兵学重视武器装备。《管子·参患》说:“故凡兵者有大论,必先论其器”,把武器装备看作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原因。还提出了制造精良武器的三条措施一是 “聚天下之精材”;二是 “来天下之良工”;三是进行严格的试验、检查和保管,做到 “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之一。

为此 ,要制定装备发展的战略目标,贯彻突出重点、少而精、质量第一的方针,坚持在自力更生、搞好科研的同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管理办法,着力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

齐兵学重视后勤供应。后勤供应能否及时,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败。古代战争的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有了足够的粮食,部队才能坚持战斗。孙武提出了著名的 “因粮于敌”的主张。 “因粮于敌”就是从敌国取得粮食。这样做,可以避免远距离运输而带来的民困国穷。 《孙子兵法》重视后勤供应的思想,对军队后勤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现代战争靠的是强大的后方供应,在一定意义上是 “打后勤仗”。因此,要从现代战争着眼,努力加快后勤供应的现代化建设。

齐兵学强调要依法治军。齐国的军事思想家都主张要严肃法纪,执法如山。《孙子兵法·行军篇》指出: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主张对军队严格管理。孙武斩美姬和司马穰苴斩庄贾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以法治军的思想。穰苴治兵,首先是严明军纪,树立军威。他初次出征时,就斩杀了误期失约的监军、齐景公的宠臣庄贾。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重点同样是要坚持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大力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要根据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规律、特点和环境,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按条令条例和法律法规办事,用法规制度把军队的行动统一起来。

注释

[1]《管子·霸言》

[2]《论语·宪问》

[3]《汉书·地理志》

[4]《管子·任法》

[5]《管子·匡君大匡》

[6]《孙子兵法·计篇》

篇7

这段出自于《孙子兵法》(行军篇)的话,意思是说:兵力不在愈多愈好,只要不盲目冒进,而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团结内部,善用人才就行。“兵非益多”,反映出了《孙子兵法》的精兵主义思想。大型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较多,但也会因机构庞大发生冗员过多现象,影响了效率,而中小企业的组织如果能维持精简,人才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其效率很高,就同样具有与大型企业相竞争的基础。

美国军地两栖人物科恩曾指出:“企业所处的环境如同战争一样,任何企业组织的资源管理论文,无论是盈利或非盈利组织,都是有限的。这就构成了企业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基本共同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即如何优先分配资源到决定性的机会上”。由于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使组织不可能在任何方向,任何领域都比竞争对手强大,只有在某一、二个关键点上有所集中,才能形成与对手有显著差别的力量。正如《百战奇略》所言:“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

科恩在谈到将军事上的集中原则运用到企业上时还说道:“企业的目标就是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到一个强点上,在此点企业可获得比竞争者在满足顾客需要方面的优势。”中小企业采取专业市场的定位策略,例如只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或元件,为特定顾客服务,与只着重大批量生产的大企业相比较,采取集中原则的中小企业照顾客户较佳,自然就具有较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竞争程度比较激烈,呈零和态势的市场上,依据集中原则研究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便有更重大的意义。因为,倘若企业没有竞争战略,或者有了所谓竞争战略,却不能体现集中使用有限资源的作战原则。而是分散配置其资源,那么企业就难以在决定方向、关键性领域里造成比对手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因而丧失其目标市场。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的集中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所采取的一种集中为一组特定的用户服务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目标就是为特定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提供最有效的和最好的服务。这样,就使企业既具有实现差异战略的优势,从而能更好地满足特殊需要,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篇8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着作取材于历史,但又不为历史所限制。 它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惊心动魄的战争描写深深打动着中外的读者。在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片段向读者展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华和气度,他运用其清醒的辩论策略和技巧一一驳斥了以张昭为代表的江东众谋士的降曹思想,为孙刘联合扫清了道路。在传统的西方修辞学中,修辞的概念始于演讲与辩论,被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劝说的技巧”(the artificer of persuasion),本文以传统修辞理论分析了诸葛亮在其辩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策略,意在开拓些以逻辑为基础的巧妙有力而又行之有效的辩论技巧,为现在的演讲与辩论提供些方法和策略。

    二、西方传统修辞学理论概述

    传统修辞学起源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主要以论辩和演讲的方式用来影响法庭、集会上的听众,或者称赞、颂扬某些人或事。修辞被当作一种劝说的特别技巧。着名的修辞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伊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修辞理论对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理论依据。

    柏拉图(Plato)在其书中列出有关篇章结构的文章:以引言开头,进入说明,直接或间接的论据、或然性、证明和补充说明、驳斥指控和辩护。他对修辞学的主张在演说者须知晓真理;基本勇于应该界定;词类应恰当安排等等。

    伊索克拉底 (Isocrates )则坚持修辞的生成性(Genesis)和分析性(Analysis),这种特性后来成为现代修辞学的重要内容.他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劝说的技巧”,在辩论中,为了说服别人,要采取一定的战术策略,并且这些战术策略要随听众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修辞最着名的一位修辞学家,他的着作《修辞学》(Rhetorique, rhetoric)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的修辞学专着,为西方古典修辞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世界修辞学提供了经典着作。

    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提出一系列三分法描述:演讲者,主题,和听众。演说要想打动听众,需要三个因素:一是内容,二是文辞;三是演说技巧。他认为劝说的成功取决于演说者的人格,和是否将听众置于一种合适的心态,以及由演说词所提供的表面证据。劝说的风格特征包括:清晰(clarity),适体(Propriety),和正确(correctness).他还将演讲的过程同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认为修辞学是一种反诘的方法,是一种工具,人们借助这种工具来面对或然性和可能性(problematicity)的问题。

    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修辞策略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曹操统兵百万来讨伐江东,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诸葛亮随鲁肃来到江东劝说吴主孙权联合抗曹,吴主孙权并不了解诸葛亮的雄韬武略,对他的才能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才想出用江东的谋士试探诸葛亮。而且江东的众谋士对诸葛亮是只听到传闻但未见其人,对他也是半信半疑,有些人认为他更是徒有虚名。相反,诸葛亮却心怀坦然,他十分了解江东吴主和他属下的心理,对他来说,来江东有两个任务:一是要说服孙权不能降曹的利害关系,二是要自下而上使江东所有人的意见保持一致,也就是不能让孙权的谋臣产生任何动摇孙权意志的举动,所以他已经想到了对策,可谓胸有成竹,对全局已有了成熟的判断和掌握。在与吴主孙权和众谋士的辩论中, 他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修辞策略:

    (一)先徐后速法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入脱兔,敌不及拒”。意思是知己知彼而后动,欲速则不达。在与众谋士的辩论中,诸葛亮没有急于求成,主动向众谋士讲明降与战厉害关系,而是蓄势待发,等待他们来发问,然后一一驳斥他们的偏见和错误思想从而证明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远见卓识。这样,循序渐进地从心理上使众谋士消除对曹操的恐惧,了解抗曹生降曹灭的道理,加深对联合抗曹的认识。

    (二)擒贼擒王法

    在江东谋士中,张昭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当年孙策临终时,曾对弟弟孙权说过:“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在主战主降的立场上,他主张降曹。因此,使他心服口服地主战就相当于说服了大多数的谋士,对孙权的决定其到关键性的作用。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因此与其的辩论也最激烈和最尖锐。他阐述了刘备兵败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战略战术的错误,而是因为刘备的贤德贻误了战机才导致现在的窘境,一方面驳斥了张昭对刘备的不公正的指责和对诸葛亮才能的怀疑;另一方面又指出刘备的境况只不过是一时,一旦养精蓄锐,一定会重整旗鼓,前途无量;也从侧面指出张昭的鼠目寸光的局限性和力求自保的降曹思想的错误。

    (三)旁敲侧击法

    在驳斥薛综和程德枢时,诸葛亮没有从正面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以儒家思想为道德准则,“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和“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后世,名留后世。若小人之儒,惟物雕虫,专工汉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义正词严得指出他们不为国家和社稷着想而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唯诺性格,使他们理屈词穷,无话可说。诸葛亮以其丰神飘洒,气宇轩昂的气度和豪迈自信、爱恨鲜明、才华出众的人格魅力的赢得了这场舌辨的胜利;并将众谋士的心态调整到正确的状态,用充分的论据唤起了众谋士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必胜的信心。亚里士多德认为劝说的成功取决于演讲者的人格力量,是否将听众置于一种合适的心态,及由演说词所提供的表面证据这一修辞理论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机智激将法

    在舌战群儒后,吴主孙权为诸葛亮的口才所折服,但他仍旧对孙刘联合抗曹的可能性和成功性持有怀疑的态度,使他举棋不定,烦躁不安。诸葛亮洞悉他的心理,借助《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怒而挠之,卑而骄之”的激将法,故意夸大曹操的势力,让孙权对曹操俯首称臣的方法来激怒他,从而推动事态向抗曹的方向发展,使吴主孙权明白唯有下定决心与刘备联合抗曹才能挽救江东。诸葛亮为孙权分析了抗曹的必要性以及曹操失败的必然性,坚定了孙权抗曹的信心。

    诸葛亮的江东之行无疑是成功的,这都归结于诸葛亮非凡的才华,他纵观寰宇的全局意识使他能够站在更高处去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结论

    诸葛亮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和辩论技巧无论从军事上还是实际生活中,多为读者提供了广博的学习资料,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为现代社会待人接物,辩论演讲提供了诸多的技巧和方法。只有巧妙的运用这些技巧,才能打动听众,使人信服,达到演讲及劝说的目的。

    参考书目:

篇9

如今,美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信息爆炸时代的崭新描述,它的基本单位是“太”(TB),而1000个“太”则等于一“拍”(PB)。这个单位有多大?举个例子,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它所有印刷品的信息量加起来只有15太,而全美国仅在2010年一年的新增数据量就足足有3500拍,这比13亿中国人人手一本1500页的书加起来的信息量还要大。

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未来的新石油”。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在白宫网站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2012年5月,美国数字政府战略,更是提出要通过协调化的方式,以信息和客户为中心,改变联邦政府工作方式,为美国民众提供更优的公共服务。其中关键,就是政府必须保证美国民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平台或设备获取政府信息和公共服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六个联邦部门和机构承诺,将投入超过2亿美元资金用于研发“从海量数据信息中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工具和技能”。

美国最重要的数据开放平台就是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Data.gov,Data.gov也是美国“开放政府”承诺的关键部分。依照原始、地理数据和数据工具三个门类,涵盖了农业、 气象、金融、就业、人口统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大约50个门类,汇集了“从家庭和企业能耗趋势分析到全球实时地震通知等,甚至还可以查询从好奇号火星漫步者发回来的数据中得知火星的天气情况”。

为了确保美国民众能方便快捷地找到政府服务栏目,美国在各联邦政府层面实施了“数字分析项目”,“这是政府IT部门第一次摸清公众都在网站上寻找什么信息、在哪里寻找这些信息,以及他们是否能够顺利找到信息等情况。”政府IT部门还对联邦政府网站在移动设备上的使用进行了优化,并开发了移动应用程序,确保美国公民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都能获取政府信息。

大数据战略在企业

除了政府,美国企业也同样拥有对于数据重视和应用的历史传统。

早在大数据概念火热起来之前,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大数据产业已经有了很多技术积累,这使得美国的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可以迅速转型为大数据企业。有的企业自身是大数据技术的推出者,谷歌就是典型代表。大数据核心技术Hadoop是雅虎员工Doug Cutting根据谷歌2003年的学术论文研究而来。有的企业则通过收购业内已经存在的大数据企业来建立大数据业务,典型代表是IBM。自2005年以来,IBM出资160亿美元收购了超过30家大数据企业。大数据不同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充斥了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美国在结构化数据库领域有数据库行业的领头羊甲骨文公司,但甲骨文公司也推出了大数据业务。甲骨文公司成为了业界首个以全面、软硬件集成的产品满足企业关键大数据需求的公司。它可帮助客户进一步提高效率、简化管理并洞察数据的内在本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

篇10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篇11

许多人读《红楼梦》,只知道宝黛的爱情故事,殊不知“红楼”一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红楼”一书涉及文学、史学、医药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描写的人物性格也是丰富多样,各具特色,这样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名著就这样成为“精点”了,何等可惜!

想想《三国演义》,看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读读《史记》,品品《论语》,这一部部经典可谓弥足珍贵,一条条做人的道理可谓值得每个人都好好琢磨和学习,而一个个计谋难道真的只有在战场才能派上用场吗?看看它们在现在的商战中占据着何等的地位――谁精通善用,谁就是成功者。

阅读经典,总应回归原著。“精点”中的“精要”只不过是概述了原文大意、故事情节,你无法从中享受到文化的滋养。要想豁达,要变得明智,回归经典,回归原著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当今社会里,就连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本本缩略读本也占据着很大的空间,难道“经典”当真要被缩微而成“精点”吗?

叶圣陶说:“若干经典,培育过我们的祖先,培育过社会的精英,培育着咱们的国民,年轻人更应享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经典阅读,阅读经典,莫让“经典”成“精点”!

篇12

4.东京文学 深刻的人性思考——读施林克的《朗读者》刘慧

5.从亨利·詹姆斯的短篇小说《真东西》看小说艺术中的真实与想象张晋

6.从《罗生门》中动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利己主义董妍娜

7.《苔丝》中的圣经原型与循环叙述黄乐

8.找寻人类最后的栖息地——从生态批评视角解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胡红渊

9.从沉默到话语——浅析《眼望上苍》与《紫色》的女性成长王艺

10.自然与女性的赞歌——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蔺咏新

11.浅析色拉叙马霍斯和苏格拉底关于正义观问题的对峙张戎

12.解读人类生存状态——从《等待戈多》谈起王巍

13.浅议中国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宋媛媛

14."柔情"背后——琼瑶作品分析周秉荣

15.《围城》中语言的语用偏离现象分析高倩

16.新时期中国小说魔幻意象的美学透视陈黎明

17.论刘恒小说的悲剧性启蒙叙事王海强

18.华丽形式下的苍白内容——也谈中国式大片楼海珍

19.小议群文舞蹈的创作郭兆军

20.传媒对河北民间艺术发展的影响郝艳杰,王二军

21.简析新媒体时代后文学的审美意识武晶

22.电视谈话节目现状研究东京文学 杨航

23.从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看黄自音乐创作民族性特征孙颖

24.论当代舞蹈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体现陈珩

25.西汉布衣将相研究综述褚寒社,邓超

26.略谈明朝绘画理论肖业伟,成志功

27.中西文化跨时空的对话——从民歌《木兰辞》到电影《mulan》的转变张萌

28.从《孙子兵法》和儒学思想看管理者郑晓婕

29.谈的读书观张金林

30.身世酒杯中,长歌复长恨——试论辛弃疾的饮酒词郭文娟,贺艳红

31.谈"烟花"刘宁

32.仁者无敌——论元杂剧里的包公戏李伟

33.董仲舒的天人哲学民本论王云涛

34.东京文学 论汉赋的形成发展特点张东杰

35.《孙子兵法》对后世思维模式的影响刘娜

36.文学的化身——论宋代歌妓词中的意境和感情基调申重实

37.和谐家居,和美人生——小议房地产广告中"和"的使用情况陈丽敏

38.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解读马杰

39.一弯明月,几许清愁——浅议唐诗中的月亮意象黄文珂

40.《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的修辞艺术王悔洁

41.从律例看明朝的涉外法律李运通

42.论韩愈的文道观与中唐散文风尚的改变刘承智

43.纵横捭阖,砥砺自得——评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张金梅

44.汉字"鬼"及华夏的鬼魂崇拜邹小华

45.浅析先秦时期成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彭力勤

46.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思考马艳雯

47.借你一双慧眼——谈中学单项材料作文的审题褚慧敏

48.浅谈二外日语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中心陈姗姗

49.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军训后期管理模式的研究宋钰静,樊少华,何云

50.我院篮球专项课考核办法改革的实验研究蒋恺,裴建伟,徐金广,巫坤亚,孙国勇

51.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张继栋,许鹏

52.形式体言「はず和「ゎけ刘云

53.宗教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略淡庄兰凤

54.美术艺考生之自我效能感初探江海涛

55.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刘超敏

56.新时期关于高职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王东梅

57.让校园音乐文化的教育功能回归校园生活潘晓芳

58.从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角度谈期刊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功能肖建平

59.设计和营造建筑与室内的心灵空间朱琦,肖丽

60.跨文化言语行为中的不和谐探原李高明

61.浅议物业管理公司如何规避治安风险李刚,路艳娜

62.生活和时间知觉贾志平,梁小伟,王彤

63.RewritingTourismTextunderthePrincipleofTheme-HighlightedStrategy陈玲

64.冷战后西伯利哑地区在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田西鑫

65.中国独立影像该何去何从——21世纪以来的中国独立影像论黎健明

66.档案工作者保存传递延续文化的功能浅析韩馨叶

67.广告符号的分析——Channel[V]倪若拙

68.网络,一块超级大蛋糕董小易

69.揭秘彩叶植物东京文学 马晓

70.浅析人本理念下的自主管理王东梅,李刚

71.实施沉默权制度后讯问应注意的技巧王朝辉

72.浅议可得利益损失赔偿的限制兰垒

73.网络恶搞成因及管理王义杰hHTTp://

74.关于网络伦理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孙艳杰

75.谈谈新闻热线怎样发挥在新闻节目中的作用施媛媛,李文峰

76.论什么是袖珍公园张鸶鸶,邹宏玉

77.近代中国市政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关系试探王醒

1.《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阿尼玛原型分析张卫波

2.从《交叉小径的花园》到《迷舟》——浅析博尔赫斯与格非之间的同与异乐晟霁

3.试论初期佛教自然观杜国伟

4.骑士精神VS信息时代祝乃荣

5.从荣格的象征理论看绘画心理治疗的可行性周梦

6.康德时空观的特点及其影响张爱云,罗春华

7.西方作品中"镜子"意象的功能异同陈丽

8.现代文明的困惑——"廊桥三部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张希英

9.论莫里森小说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孔珍

10.论余华早期小说中的时间意识蔡信强,李倩

11.越时空的毁灭——论新时期战争小说的"人"悲剧陈婉

12.浅谈"玩家"朱新建"美人图"中的"真"石琳

13.90后语言解构侯婷

14.读图时代"看"音乐杨小利,张鲁遥

15.浅谈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马睿

16.女性意识视角下王安忆与张爱玲的文学对比刘岚

17.论当代中国法的文化建设毕绍斐

18.浅谈动画电影的听觉语言金鑫

19.《呼兰河传》中两极对立因素的相互对比邱丽娟

20.与媒体联姻让戏曲突出重围房伟奇

21.关于绘画与平面设计的讨论刘芳

22.存在之思——关于刘亮程的小说《虚土》雷建鹏,王红星

23.理性精神与乡村情感——评阎连科中篇小说创作祁欢

24.《围城》与《名利场》之相似比较孔祥兰

25.浅析新疆当代女性绘画艺术的特征与不足李娜

26."色彩"绘画中的灵魂薛瑛

27.论中国设计文化的价值董静,杜鹃

28.浅析科学技术在影视艺术传播中的作用孙永江

29.浅论佛教思想对苏轼诗歌的影响刘本艳

30.浅谈中原传统文化的日常化传承黄文熙

31.游走于传统和现代之间——20年代周作人的民俗文化观张华

32.王维山水田园诗中色彩的组合林晓

33.试论辛弃疾词中的三国人物纪胜全

34.浅析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形式蒋保伟

35.从《汉宫秋月》与《陈杏元和番》看山东筝与河南筝王慧

36.简析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情感寄托王晨,李桂云

37.孟浩然诗歌"清淡"美学风格及成因之探析许吉林

篇13

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生活。”没有音乐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亚里士多德说过:“音乐对德行有所裨益,依据的理由是它能陶冶我们的心灵,并使我们习惯于正直的愉快。”音乐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为,“音乐作为最富情感的一门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是坚定。所以音乐在德育教育中才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情感性,而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说理性。为了减少政治课“说理引导”的枯燥乏味,增强其趣味性,我把音乐引入《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情感效应,使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化,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在备课时,就从网络下载与《文化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音乐,保存在手机里,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契机,使用手机播放音乐。这样教学,既能丰富文化生活课堂教学,体现其“文化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目的,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下面,我举例说明我的这种教学方式方法。

例如,在讲“体味文化”(教材P4)时,播放《十送》配合教材插图“合唱《组歌》”实施教学或者播放谭晶演唱的《人间遂宁》,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在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材P10)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或者是《满城黄金甲》的主题曲《台》,分析“文化经济化”,让学生深深感知“文化经济化”。

在讲“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教材P14)时,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枉凝眉》配合教材插图“元妃省亲”,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在讲文化对影响人的特点(教材P16)时,播放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烧成的》主题曲《远在小河对岸》,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对影响人的特点的理解。

在讲“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教材P19)时,播放《国际歌》或者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让学生体会优秀文化会增强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讲文化遗产(教材P30)时,我就播放古筝演奏的《高山流水》或者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增强学生热爱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在讲“传统文艺的继承”(教材P41)时,可以播放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是配乐朗诵曹操的《短歌行》,渗透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在讲“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教材P48)时,播放《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片尾曲《把友情留在故乡》,结合孙子兵法的产生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在讲“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时(教材P54),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配合教材“辅助文”实施教学。

在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材P64)时,播放解小东演唱的《中国娃》,引入“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讲“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教材P69)时,播放蒙古的《马头琴》,引入分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深化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情感。

在讲“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材P71)时,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材P76)时,播放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