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篇1

4、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要科学地运用健康档案,每月进行一次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对辖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

篇2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界定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社区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和影响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和接受医疗保健等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化全面记录的文件或者电脑存档 ,是社区医疗机构掌握居民身体情况的基本方式,也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前提。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社区健康档案主要由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料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社区基本资料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良状况、 社区教育状况和经济条件情况等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料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种类、数量、位置及其门诊、转诊和住院数统计等内容。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包括人口多少、性别、年龄、从事的职业、等人口学相关内容。

二、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受制于各个方面的影响,社区档案管理极其不完善,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善的体制,这个仍然需要我们以后不断的完善体制,改进方法,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有效健康成长。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主要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1.社区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对建档工作不够重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积极、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领导的意识不足,政府投入不够是导致在实际建档工作中存在建档率不高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2.医护人员紧缺,工作积极性不高。面对庞大的人口数量,现有的医务人员的人力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社区建档工作中的人力需求。由于工作量大,医护人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积极性不高。健康档案建立往往借助大专院校的学生及公共卫生员,没有专门的培训,严重影响了健康档案的质量。

3.档案材料收集欠完整,字迹欠规整,用材欠规范,处理随意性强。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对部分建档对象未进行健康体检,个人健康档案中重要项目漏项、空项,如腰围、臀围、心率、血压和体重指数等。甚至出现医务人员为了提高建档率,未入户调查自行伪造档案内容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少,工作多且杂,对收集的档案进行收集、归档的专业人才紧缺。无专人负责和保管文件材料,导致文件材料缺乏系统管理,处理不够规范。纸质的档案材料中,笔迹不清晰,书写欠规整。随意存放材料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4.死档现象严重。健康档案是一种动态的档案,它是随着个人的生命体征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社区医生缺乏,无法及时修改相对数目庞大的档案;到社区就医的患者有限,居民对社区卫生站信心不足;社区医务工作者对电脑知识缺乏,无法有效对健康档案的录入、提取、修改等进行操作等原因导致当前的健康档案死档率很高。

5.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认知不足,主动配合性不够,建档困难。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个对于个人的健康状况的一个记载,也是对于个人发病后就医的一个凭据和依据。现在的居民还是沉浸在原来的老观念“没有病就是健康,甚至有了病也不愿意去看医生”。这样的认识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健康档案的建立目前采取的是入户调查方式,由于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不高,涉及居民隐私相关内容会表示出拒绝、反感和担心隐私暴露。居民对调查内容过多,耗时过长也颇有怨言,缺乏耐心配合,所以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进展缓慢、困难。

三、 解决方案

相关部门必须统一规划,政府部门也要起到作用,建立个自己的医疗系统,这样可以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机构要和居民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这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居民的忧虑,要加强个人隐私宣传保护教育,对泄露个人隐私的要加大惩罚力度,情况严重的可以交由公安机关处理,最后建立一套良好的个人隐私保护制度,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对工作优秀的同志进行表彰,增加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引进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居民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首先从档案的设计上解决,各个省市相关行政部门统一规定档案形式,并且规定档案上必须出现的居民相关信息,这样不仅仅解决了档案设计的不合理,而且也解决了有的地方居民档案信息不完全或者太繁琐的问题。其次要求每个社区居民档案管理机构不仅仅要规范档案室文件,还要编号分类便于日后查阅,对已经没用的档案进行处理(比如居民死亡或者失踪),而且这些档案必须要进行电子备存。这样就解决了在医生想了解本社区病人的健康状况的情况下,查阅繁琐的问题。便于更好的解决居民的疾病,缓解医患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我国目前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本身的制度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才能使相关政策认真切实的施行下去,才能真正做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李春雨,杨兴华,等.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东、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方式的比较[J].中国全科医生,2005,8(21):1739-1740.

[2]陈瑜,邢冀娟,李永强,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07,4(6):13-15.

篇3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地记录着居民健康的详细信息,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收集和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为广大社区民众提高有效、经济、有序、方便、综合的卫生服务。其具体作用有如下几点:

(1)社区医生了解并掌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居民出现病情的时候能及时有效的医治;

(2)能够作为考核社区医生医术水平的工具;

(3)社会卫生规划的资料来源;

(4)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还能为司法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5)规范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还是宝贵的科研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2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时间不久,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2.1居民建档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多数居民的健康意识淡薄,很大部分人存在着没病就不需要去体检就是健康的,万一查出重病又没钱治疗反而增加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样的错误观念,还没接触到“未病先防”的健康观念。同时,由于对健康档案的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对采集居民健康信息的医护人员持有比较怀疑的态度,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或者有着不利的影响,从而采取回避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等措施,使得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初期就受阻。

2.2社区医护人才缺乏:在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普遍存在着医护人员缺乏、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偏低等问题。新来的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接受规范的岗前培训,资历深或者高学历的医护人员又不愿意到社区机构工作,人员不稳定,流动率较大是制约社区卫生机构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使得建立健康档案的质量和效率偏低。

2.3居民身份复杂,居所易变:社区居民在年龄、性别、民族和知识层面以及方面都有着差异,而且大部分老人存在着视力、听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一些重疾患者刻意隐瞒病情;在有些社区存在辖区内人员流动性大,租客比较多的现象,同时有些居民建档后又另组他地容易造成档案的重建或者漏建。

2.4资金不足,硬件设施短缺: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常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器械、建档文件柜和计算机等都十分缺乏,甚至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房都是租赁的,这些也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发展较低的重要原因。

3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建档意识:要充分发挥广电、网络和报刊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借助全国高血压日和预防接种宣传周等健康知识大讲堂的多种形势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建档意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提高群众对健康体检的认识,并及时把体检的资料和健康信息提交给社区医疗机构。

3.2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承担着基本医疗的任务又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所以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力度。新型社区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地方语言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要严格考核,不仅要掌握档案归档、档案学和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等还应该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胜任这项重要的工作。

3.3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建档率。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是带有福利性质的工作,因此政府要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为确保能顺利的进行,应该要把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日常运行维护、医疗器械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为保证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该要把经费的拨付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效率和质量相关联,以保证高质高量的完成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3.4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建立档案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所管辖范围内的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系统,并实行多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档案的信息资源,加强与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合作能有效的管理和疾病控制,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健康。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系统就能更有效地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服务。

4结束语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一旦建立就要为居民终身保存并且还要防止居民健康信息泄露的现象发生。在建立健康档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的解决,通过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充分了解所辖区范围内居民健康的动态变化,做好及时预防、及时医治、早日康复的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推动社区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蕾,马榕.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初探[J].兰台纵横,2011,(2):23

篇4

居民健康档案是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基础,通过居民健康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医生及医学教育人员可以了解社区主要人群主要健康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从而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居民健康档案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动态管理的工具,更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打下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不得不加强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要想更好的完善,我们当然就要先从该项工作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分析和探讨,那么目前该项工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存在居民提供虚假信息的问题。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服务人员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基础,根据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站会根据不同的病情,定期对病人进行回访,但在回访过程中就发现了有的居民填写的是假电话、假名字。大部分居民之所以提供虚假信息,是因为在我国信息泄露严重,大部分居民害怕泄露个人“隐私”,特别是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以免遭受陌生人的打扰。另外,当医生根据现有的基本健康资料,对重点人群进行随访时,即使对随访提前进行了预约,但仍会被拒之门外,甚至有些居民不配合拒绝随访,搬走的亦为通知工作人员,新搬来的除了有需要的就更不会想到主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登记。这种随访工作难的问题就造成了工作人员难以随时掌握居民的健康动态信息。

第二,在网络飞速发展、电子化兴起的时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方法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创新、监督机制也比较落后。由于长期工作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技术层次、教育层次较低以及年龄偏老化等原因,导致基层的健康档案管理仍然是纸质版本,电子化、数字化率较低。由于纸质版本身容易被认为篡改的缘故,使得纸质版的档案资料保存不便且易出现泄漏个人隐私的问题。健康档案管理涉及信息的搜集和系统化的管理,因此对档案管理的方法要求要创新,要求工作人员对档案的后期管理要及时。另外,很多工作人员不注重对健康档案建立后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最终使健康档案信息得不到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第三,虽然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工作人员重视建档而轻视管档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大多情况下,健康档案管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卫生部门的检查,使得健康档案管理流于形式化。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于健康档案管理的作用和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没有从现实当中认识到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在工作中只注重建档的数量,不注重档案的质量,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这种流于形式上的健康档案资料无法保证健康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协调性,不能满足居民自身需要,也无法满足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的多元化。长此以往下去, 档案也就没有了实质的意义,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第四,健康档案记录了居民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身体健康水平,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长,是一个动态连续性的健康记录, 需要及时更新和输入新的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只显示了最初建档时录入的居民个人的健康信息,对于后期新出现的信息的更新和代换并没有录入,造成居民健康档案更新难度大,“死档”问题严重。正如上文所说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高效、严格的电子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仍然是以纸质版档案为主,居民在前往不同的医疗单位就诊时,档案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而且,部分居民即使换了新的疾病也不会主动到社区提供新的病历资料更新健康档案,给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阻碍,造成健康档案的更新难问题。健康档案动态性和连续性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内容并不完整、不充分,使得健康档案资料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有效的予以解决,针对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和挑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针对居民健康档案在建档之初居民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我们要想解决,就必须清楚居民为什么要造假,经过调查、总结工作经验等方式,我们发现居民造假无非就是为了防止个人隐私的泄漏。因此,要想解决居民提供虚假信息这一问题,让居民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就必须建立严格的健康档案管理以防止出现信息泄漏。首先,要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居民健康档案的安全。居民档案要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专人保管。当然,如果是采用电子化档案信息管理时,我们就要在技术上加强用户权限和密码管理设计,使所有操作和使用该档案的人员在获得认可后才能登陆。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隐私,未经准许居民健康档案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在病人转诊时,只写转诊单,提供有关的数据资料,只有在情况非常紧急、十分必要时,才能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的医生。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取得居民的信任,让居民主动把个人真实的信息提供给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当信息真实时才能实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最初目的。

第二,针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法得不到创新、监督机制比较落后的问题,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与电子化、数字化利用率较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建立电子化档案信息系统就迫在眉睫了。不过要想建立电子化档案信息系统,改变以往纸质版的存档方式,这就需要加强对技术层次低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掌握相关技术之后采取权限分配式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健康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档案管理方法、使用电子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解决监督机制落后的问题也十分有用,通过电子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快速地进行定期督导。总而言之,建立电子化档案管理方式既有助于及时更新信息以提高档案内容的质量,又方便了上级单位对下级的监督和领导,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篇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卫生改革问题的重要举措,把居民健康档案列为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能准确反映疾病谱的真实性,容易确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随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档案的管理和档案内容的更新深化,为档案专业部门和档案行政机关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有可能会触及建档对象的隐私[1]。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公布施行,法律第一次承认了隐私权并加以保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档工作中有可能出现侵犯隐私权的情形,在这一工作中要防患于未然,以保护居民的隐私权免受侵犯。

1社区居民隐私的内涵

有关的社区居民隐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身体秘密:指身体隐秘部位,即身高、体重、健康状况、生殖器官、身体缺陷等;(2)私人空间:即个人住宅及居住环境等;(3)个人信息:指个人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社会关系、学历、婚恋状况、家庭住址、电话、收入情况等;(4)私人生活:指一切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交、性生活等。以上几方面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或健康档案内容本身都有涉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主体是接诊医生或责任医生、护士,在服务管理活动中享有一定的调查权和知情权。但同时,管理活动的主体对由此知悉的隐私,除了法律规定的涉及公共利益以及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非经本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第三方透露相关信息。否则,依《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

2健康档案管理中侵犯隐私权的危险因素

2.1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建档工作中侵犯隐私权危险因素有:责任医生或护士为建档到社区调查时,未经同意就进入个人住宅或居室,或将居民的居住环境扩大宣扬;建档调查询问时,为顺利建档,超出建档内容范围聊家常,获得一些个人信息资料,之后又有意无意间传扬出去。

2.2健康档案保管和存放过程中:档案保管时,混装、错装档案袋,在第三人合法使用、利用本档案时错误取得他人档案,造成错误泄露,或使用完毕,未及时放回原处,导致信息泄露。

2.3健康档案使用过程中:档案建成后,要向服务对象发放档案信息卡,方便服务对象复诊或随访时使用此卡,以期达到建档目的。档案信息卡上的个人身份信息,特别是疾病栏,都属个人隐私。对可能造成服务对象精神伤害的疾病、生理上的缺陷、有损个人名誉疾病、病人不愿他人知道的隐情等,如病毒性肝炎、性病等,为了复诊或随访,不得不在公众场合出示。

2.4健康档案利用过程中:居民健康档案在医学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收集了个人、家庭、社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多方面资料,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特别是连续性资料更是课题研究的良好素材。为了研究或教学,通过新闻媒体或其他途径带有确定性的宣扬,或在公开场合将档案内容传阅、上网粘贴供人阅读,直接侵扰居民的隐私。

2.5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随着现代信息业的发展,档案建立、存放、管理都相继采用了查询方便、共享性好、方便快捷的电子档案[3]。但电子档案需要通过诸多“接口”与不同的系统实现连接,由于缺乏规范而安全的电子档案传输标准,加上本身技术水平的限制,通过“接口”共享方式会给系统运行造成安全隐患,导致系统错误,信息丢失、泄露。档案管理人员因工作疏忽,造成档案损坏、丢失、被盗,或者对档案查阅人的核查不严,允许不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查询信息而发生隐私泄露。

3社区居民隐私保护的相关对策

3.1提高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培训,除提高建档人员的自身素质外,还要定期进行法律学习与培训,在服务过程中注意说话的场所和语调,把慎言守密作为行为原则,保证不做、不说、不听,在任何时期、任何场合,不问与健康档案无关的问题,不披露自己在健康档案管理中所知悉的隐私。

3.2健全健康档案的使用环节:居民日常复诊或随访时按要求出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卡,由导诊人员到健康档案室调取复诊者或随访者的个人健康档案并转交给接诊医生或责任医生,在阅读熟悉了解既往病史后,记录接诊情况,更新相关档案内容或需要转诊会诊的病人,由接诊医生填写转诊会诊记录、住院记录,或住院病人出院三天后进行随访并补充完整各项记录,导诊人员或责任医生都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负责在使用健康档案后的归档。

3.3档案内容注意用词:在信息卡或档案中,特别是有关疾病,建档对象不愿他人了解疾病情况,可以运用疾病的英文缩写或替代诊断,如障碍用“ED”,慢性前列腺炎用“CP”,以此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3.4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无论是档案资料,还是病历,都有个人的资讯和信息,从个人隐私角度出发,有相类似的地方。档案的妥善管理承载了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权的重任[4]。故对健康档案也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进行管理,防止没有知情权的人或查阅权的人查看档案,使档案内容外泄。

3.5签订豁免协议书:在档案管理活动中不轻易地向服务对象做出保密的保证。要让服务对象明白保密会有一定范围,要获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有可能产生纠纷时,利用信息公开前必须有患者的同意,引用到社区居民的隐私保护中来,事后尽量取得服务对象的谅解,让服务对象与责任医生或护士签订豁免协议书。

4结语

如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覆盖面迅速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隐私贯穿于整个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只要社区责任医生、护士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严格执行健康档案各项工作制度,以保护病人的隐私为出发点,病人就会充分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必将树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莉.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5

篇6

1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全程的规范、科学记录,记录的内容涉及到居民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信息,其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居民整个生命过程,牵涉到影响居民健康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对居民健康相关信息实行动态搜集,以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健康管理和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居民健康档案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效率,及对于提高居民健康诊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可有效改善医患间的关系。媒体曝光的“医闹”问题,若我们追根溯源,探究原因,除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易引发“医闹”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及诊疗效果,而在现有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居民健康档案对于提高居民诊疗的有效性,改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可以发挥居民健康档案辅助治疗、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卫生的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供医疗研究的实践依据、提供医疗纠纷的证据、加强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等功能。

最后,对于居民来说,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具有帮助居民查看个人健康记录、了解医生的服务质量记录、选择和预约求诊医生、网络远程就诊、身体检查、锻炼日程、饮食安排提醒、病症/药物查询等功能。

2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如上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意义的分析,居民健康档案对医院和居民意义重大。很多医院针对居民健康档案都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然而在健康档案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使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较为松散和混乱,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保密意识,不能按照一定的流程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甚至有的医院只是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当作是一项口头上的任务,并没有在具体实践中想着如何做好这项管理工作,为此居民健康档案也就成了一堆存放在档案柜里的废纸,其真正的价值并没有在医疗实践与医疗研究中体现出来,这与上级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初衷背道而驰,无论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还是对于居民个人,抑或是对于国家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是巨大的损失。

可见,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受阻因素太多,集中表现在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积极性不高,及居民的健康意识普遍不强等方面。第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居民健康档案的相关材料的归档不及时,有些文件材料甚至出现损毁和丢失现象,这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档案材料的完整性,不利于对居民后期疾病变化的有效诊疗。第三,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率太低,很多珍贵的档案资料得不到利用,没有多渠道加强档案信息的横向联系,失去了管理的价值。第四,居民健康档案的跟踪回访投入不足,缺乏一定的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档案操作流程,以及健全的、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3 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

根据如上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

首先,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对居民进行建立健康档案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促使居民主动到医院进行体检,并将体检资料及健康信息反馈给有关的人员,认识到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为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提供依据。

其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提高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居民健康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密、统计、借阅、销毁和开发利用等环节,各环节档案管理员的操作流程及应尽职责都要规定好,统一的操作流程可以极大的避免档案资料的损坏和遗失,也可以使档案管理员结合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对档案管理制度做出修订、补充和完善。另外,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中可以结合健康档案管理的新问题进行研讨,可以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做的不错的兄弟医院进行取经,并把一些有潜力的档案管理员选派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修学习,通过采取如上措施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健康档案管理员的专业素质,把学习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引入本单位的健康档案管理中。

再次,加大居民健康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的价值。居民健康档案作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并完善居民健康档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居民健康档案不应该总是沉睡在档案柜中,而应是要充分挖掘其自身的应用价值。要发挥居民健康档案在医疗辅助、疾病诊断、医疗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功能,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在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的横向联系,利用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效率,改善医疗机构及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健康体检和健康决策。

【参考文献】

篇7

一、参加下乡65岁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完成体检表的汇总、完善、回执等各项工作,服务人群达到了1586人。

二、上报国家疾控网死亡报表,已经上报157人,办理医学死亡证明书27人次。

三、目前全镇建档人数达到了27733人,常住人群21067人,流动人群6125余人,暂住人口650余人,系统修改和调整人数达到了4720人,清理出死档357余人,新建立档案410人,迁出、迁入户籍人数为220,申请迁入18人,失踪人数为:2人。

四、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对待业务知识的学习。平时,多看、多问、多想,,此外,认真参加各类培训和工作例会,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掌握了更多业务知识。在生活上发扬了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尊老爱幼、真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使自己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篇8

一、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区居民众多,受到居民素质、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首先,社区居民的流动性较大,收集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较为困难。其次,社区居民对于健康档案存在一定的误解,不愿意配合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种问题:

(一)居民自身管理健康档案的意识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居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对于健康档案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档案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出现居民健康档案不完整的问题,同时,部分年老的居民没有树立健康管理意识,认为疾病没有发作时就是身体健康,等到疾病真正发作时,又为时晚矣。此外,对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大多数居民持怀疑态度,甚至部分居民觉得这是变相的挣钱手段,通常不配合社区医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难度。

(二)居民健康档案质量有待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直接决定着档案的价值,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质量问题:一是重点居民的健康档案不完整,虽然大多数居民的基本情况信息是真实的,但部分慢性疾病居民的健康档案缺乏基本的病情进展记载,如血压值记录不准确等。二是居民联系方式不准确,部分居民不愿意为社区提供联系方式,增加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加强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途径

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需要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转变对健康档案的态度,不断引进先进健康档案管理理念与方式,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一)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保障档案的真实性。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是科学管理档案的重要途径,首先,健康档案应包括居民的历史门诊病历、体检报告,工作人员应在全面收集居民健康档案的前提下,按照对应的分类方式,通过电脑录入、复制、扫描等方式,将档案分类存放。其次,汇总居民健康档案后进行比对,动态了解居民整体身体素质与高发疾病,结合社区居民的体检报告,找出高危发病因素,为居民提供针对性预防措施。最后,可以为居民建立电子形式的健康档案,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就可以直接使用健康档案,确保疾病诊断的真实性,降低疾病诊断的困难度。

(二)完善健康档案管理机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主要为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健康档案管理机制,一是根据社区医疗机构发展现状,整合医疗资源,为每一位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做好备份工作,并科学保存档案文件。二是创建居民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制度划分管理过程的责任,将收集、存档、管理档案的责任明确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个人,保障健康档案能够及时被利用。同时当社区居民就诊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新档案,防止档案的缺失。

(三)智能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高档案的价值。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健康n案管理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形式相比,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势更为突出。首先,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存储量大,能够更好地保障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医疗人员也可以更加快捷地调取资料,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其次,信息检索更加方便,通过表格等方式存储档案,医疗人员可借助电脑的搜索功能,迅速找到患者基本信息,进而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最后,通过网络智能管理平台,医疗人员可实时查阅患者信息,打破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医疗机构也可借助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信息,及时防范传染性疾病,为居民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

(四)保护居民健康档案隐私,赢取居民整体信任。部分居民不信任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因为其基本信息或者疾病信息被泄露,甚至还存在谈论居民疾病的情况,在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应加强档案的保密性。患者的治病信息、保健信息都应具备保密性,在没有得到患者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将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工作人员应将保密性原则贯彻在管理环节中,更好地赢取居民信任,保障医疗机构的权威性,进而提升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帮助居民预防疾病,应合理加大对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工作人员应通过完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等途径,保障健康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更新居民健康档案,提高档案的价值性,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应重视保护居民的隐私,树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权威,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洪忻,王琛琛,秦真真等.基于本土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对南京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10(3):177-182.

篇9

二、基本原则

(一)政策引导,居民自愿。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加强宣传,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建档。

(二)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3岁儿童等为重点,逐步扩展到全人群。

(三)规范建档,有效使用。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保证健康信息的连续性,并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

(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充分利用辖区相关资源,共建、共享农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

三、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

(一)建立健康档案。坚持农民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的原则,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行新农合制度等医改重点改革任务,在区卫生局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周期性健康体检、院内外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农民健康基本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坚持以家庭为单位统一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包括农村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首次建档原则上由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村卫生室协助完成。更新档案可由镇、村医疗机构共同完成。

建立农民家庭健康档案时要照卫生部下发的《2010版规范》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卫办发〔2010〕46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电子化的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院管理、新农合等各有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健康信息资源共有共享共用。

(二)管理和使用健康档案。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要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的管理。在建档农村居民复诊或接受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记录、补充、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健康档案资料,并定期进行整理、核查,以掌握辖区内农村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要有效使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乡、村医务人员根据健康档案提供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

(三)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转变。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要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推进转变服务模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上门服务、定期访视等便民服务,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实现对农民的健康管理。鼓励充分利用电子化健康档案等有关信息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

五、加强组织管理

(一)切实提高认识。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作为落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扎实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到实处。

(二)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要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安排的相关补助资金挂钩。

(三)完善工作制度和方案。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实际确定各自工作目标,发挥好技术指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有关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长效制度,注重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四)做好信息统计工作。要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做好健康档案有关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2010年农民健康档案统计基数暂以按照《2010版规范》建立的农民健康档案份数予以统计。

六、全面做好2010年规范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2010年是按照《2010版规范》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启动年,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2010年10月)各镇(街道)要对建立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健康查体建档工作。

篇10

二、加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在台州新闻频道,老百姓都关注的栏目中,开设5分钟的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在每年的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日中,发放宣传资料。(二)加强硬件建设。物质条件是进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从硬件与数据库着手,在采购的时候必须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不仅要保障硬件的先进性,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浪费。卫生局信息中心统一购入健康档案硬件设备,全区医院进行联网,这样病人无论在哪个医院,医生都能看到完整的个人信息,为诊治提供方便。(三)培养引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发展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这个队伍应当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及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由于社区服务中心人手少,既要调查,又要档案录入,这就需要积极培养或者引进对应的人才,同时加大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全科医生而言,应当构建一个注重实效、多模式、分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全科医生来说,应当进行重点的培训教育,保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操作对应的系统,从而有效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利用率。(四)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规范。一套统一的标准规范是推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健康档案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早在2009年的5月,我国卫生部就颁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试行)》,针对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11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八篇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里提出,目前亟待加强建设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覆盖率必须要达到70%以上,这表明了国家非常重视并乐于促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2]。自2010年1月开始,我市将全体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居住半年以上)都纳入了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的建档人群并将档案电子化,对居民的健康档案实行了信息化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从纸质到电子化的过程,并在将来把区县、机构之间的健康档案实行联网,做到小病、慢病社区内解决,急病、大病医院中治疗。这将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缓解医院就诊压力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到目前为止,本市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为79.16%。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普及之后带给大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对应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并对接成功后,一方面,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讲,在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在调阅个人健康档案时,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到就诊者的既往病和健康状况,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原始信息,大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有效增强医疗服务的能效性[3]。另一方面,从就诊患者的角度来讲,个人健康档案及相应的诊疗记录的建立使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生都能随时调取病史资料进行参考,避免了重复检查,实现了个性化疾病治疗、个体化健康管理,节约了就诊费用,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例如在医疗卫生系统的急诊工作中,常常因为患者昏迷等情况无法正常询问病情及发病史,延误了救治生命的黄金六小时,如果能够调取患者实时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迅速了解患者的系统情况,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准备,彻底把握“黄金时间”,贯通救治生命的“绿色通道”。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相应配套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在患者或家属拨打急救电话时,120中心可以通过调取患者的地理位置信息、体检信息和发病史选择就近的急救车辆通知其前往救助。与此同时,院内的“绿色通道”平台同时启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准备所需的医疗设备及救护人员,做到“一呼百应,有呼必应”。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会诊、转诊工作中,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迅速有效地实现各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全面合作,大大促进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和远程医疗制度,试行社区首诊制,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互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格局,整合医疗资源,促进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4]。另外,当重大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性中毒、病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通过调取患者已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针对患者个体状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防止出现“千人一面,同病同治”的现象,做到“因人而异,同病异治”,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处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在不久的将来,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联动,则流动人群的健康信息随时可被掌控,人群离开户口档案所在地而异地工作、居住时,仍然可以到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在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接受公共医疗服务,包括婴幼儿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和劳动职业卫生等。

从政府卫生监督管理的角度而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普及和完善,能够实现从传统的、静态的纸质工作模式到现代的、动态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必须做到信息互联、系统互通,这可以通过政府的卫生信息平台和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对接而实现,具体要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档案架构和数据源标准,进行健康档案数据共享、调阅,实现横跨部门、地区和专业的健康档案检索;在搭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基本资料库,并通过数据互换来整合临床医疗信息等外部资源,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不间断、无死角的动态管理[5]。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具有信息来源广泛、时效性强及数据庞大的特点,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问题通常在就诊、保健和康复过程中被主动记录,因此健康档案的信息来源主要为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公共卫生资料数据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记录,因此电子档案信息的采集要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日常工作中伴随进行,不能搞突击检查式采集、推送,并主动向多方共享,动态利用健康档案与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减轻基层的卫生所、卫生站等医疗人员的负担。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医院的就诊治疗及康复信息、儿童计划免疫信息、孕产妇幼保健信息、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信息等,以个人档案为基础,整合入家庭、社区、区域档案中,形成完备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及应用系统;公共卫生数据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系统以及妇幼信息管理系统等的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直接相关的数据。若要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处理中心真正实现共享、共用的目的,必须在基础数据录入、提交同级或上级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中心时就遵循健康档案的格式标准及存储模式。只有数据共享、同步安全传输的三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才能满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及日常管理需求[6]。电子病历是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创建、保存和使用的规范电子方式临床诊疗信息记录,它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在提取、整合门诊及住院病历的摘要及住院病案、各类生化、影像学检验检查的原始信息及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基础档案资源库,与医疗机构的体检数据、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系统中的疾病诊疗记录一起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发送到上级卫生信息数据平台,完善健康档案数据基础资源库。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后,管理和完善至关重要。依据相关的行业标准及工作规范,各级各类医院要逐步建立完备的医院信息管理平台、模式化电子病历系统及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将医生工作站作为系统内的标准配备,实现跨地区、跨专业、跨机构的电子病历共享系统,建立综合性的业务服务模式,探索预约就诊、远程及协同会诊、转诊、检诊互认的新模式。确保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严格各种资料的生成和调阅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

总之,在国家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配套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的普及与完善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课题,需要多方合作,共同着手,才能真正发挥健康档案电子化带来的巨大能力,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洋.国外实施电子健康档案与我国情况比较.云南档案,2010,18(2):41-43.

[2]楼秀兰.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在防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3(12):1337-1338.

[3]龚艳,沈洁.民族院校公共卫生预防机制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4(6):78-79.

[4]戴玲,田友亮.基于数字签名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天地2013,21(12):43-45.

篇12

个人健康档案内容:主要包括病人个人的基本资料,健康问题目录,病情流程表,问题描述及进展记录,周期性健康检查是运用格式化的健康检查表,转会诊和住院记录,预防性记录,慢性病病人随防记录,化验及辅助检查记录。

家庭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家庭的基本资料、家系图、家庭评估资料、家庭主要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和家庭各成员的个人健康档案(其形式与内容同个人健康档案)。

社区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卫生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社区的健康状况。

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健康档案可以帮助社区医生了解服务对象,挖掘潜在需求,创造更高价值;帮助社区居民建立新的健康观念,使社区医生真正成为社区健康知识的传播人,实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最终目的,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为一个“健康乐园”,使卫生服务更具有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

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信息采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编制的健康档案格式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对本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在辖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奠定基础。

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建档居民发放全科医疗就诊卡,上面注明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编号。居民在每次就诊时必须携带全科医疗就诊卡,医生利用就诊卡提取对应的健康档案,获得关于病人及家庭的健康信息,并详细记录居民本次就诊过程时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处理情况等。每次使用结束后放回原处。

全科医疗健康档案在管理上与临床住院病历不同,它可以满足病人对医疗记录知情的期望。通常情况下,病人都希望他们的健康档案由医生或相关健康照顾者管理,并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健康信念模式宜对病人个体开放,并且字迹清楚可读。

健康档案的建立参考住院病历的建立模式。准备一个独立的档案柜,并按照健康档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格,每个格子对应放入一种内容的健康档案纸。当居民建档时,根据需要抽取格中的档案纸,建立健康档案;当居民有更多方面的健康需要或开展其他健康服务项目时,将增加的健康内容设计成页,记录后放入居民的健康档案中;由于居民的迁出和死亡,健康档案设计时要考虑到档案的存档,在档案纸的边缘预留装订孔。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慢性病管理规范,将慢性病管理与个人健康档案相结合。将参与慢性病管理的居民健康档案标识出来,放入慢性病管理所需的年检表和随访表,并按照慢性病管理规范要求完成年检表和随访表。为保证健康档案中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在健康档案中增加检查结果粘贴页,将日常各种检查结果粘贴在上面。

根据封装健康档案的档案袋(夹)的颜色进行标识。例如绿色代表一般健康档案、红色代表糖尿病病例、黄色代表高血压病例等。既能让全科医生从健康档案的表面就能对居民健康状况有个直观的了解,又方便了健康档案的分类、查找等管理工作。

由于健康档案中还有一些预约项目和慢性病管理中要求定期随访,因此全科医生除在健康档案中详细记录下次服务时间外,还要单独制定一份预约服务登记表(簿),记录为居民预约服务的时间和项目,以免遗忘,保证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的卫生服务。

对采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信息要实行专人管理、专机录入、专人维护,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定期对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和分析,作出社区诊断,及时发现居民的卫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涉及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康档案信息使用审核登记制度,做好信息的保密工作。健康档案原则不准其照顾者以外的人员阅览或拿取,以保证病人的隐私权利。在病人转诊时通常只书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医生。

健康档案工作职责分工

篇13

1 主要影响因素

1.1认识不够。医务人员对建立健康档案的认识不够,泛政治化,为建档而建档,不实事求是,对建立的档案不是残缺不全就是束之高阁,根本就是花架子。

1.2医务人员不够。根据建立健康档案时要对居民进行健康体检,而健康体检表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内、外、妇、、儿、辅助检查、中医等内容。这就要求具有掌握相关知识的医务人员,对基层卫生院来说相应人员严重不足,尤其缺乏掌握辅助检查的医务人员。

1.3基层单位重经济效益的影响。乡镇卫生院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浪的冲击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重抓经济效益,而对公共卫生工作重视不够,对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简单应付,工作质量差。

1.4乡村医生管理不善。

乡村医生因报酬低微,把精力放在与个体医生的竞争上,故有抱怨情绪,影响其积极性,不愿参与建档工作,甚至有的村无专人管理,因医疗收入低而关门停医,外出打工。

1.5流动人口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因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剧增,在家多是老人小孩,影响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进展。

1.6群众认识不够。部分群众认识不足,认为建不建档无所畏,更何况我现在没有什么病,即使生病了,到医院看病照样付钱,与建档没有任何联系,甚至有及少数人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健康体检,怕不是来骗钱的吧。

1.7体检设备不够。由于农村基层健康档案的建立需要进村入户,一些便于携带的体检设备尤为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检查项目的开展,影响了健康档案的质量。

2 对策与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的认识,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是涉及到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把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

2.2加强基层卫生院人员和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毕业生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年青人,稳定公共卫生工作队伍;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把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内容之一,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搞好乡村级卫生组织及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3增加对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投入,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保证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的必须经费,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不断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