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高等教育论文

篇1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篇2

2.1教学模式改革

2.1.1准确定位中医英语课程

随着中医国际化,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中医英语课程承担了完成任务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法。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围绕中医英语课程的定位、教学原则和方法给予中医英语课程高度重视,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设计和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医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发其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1.2合理设置中医英语课时

中医英语是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生僻、句型复杂、文体特殊是中医英语的特点,与基础英语存在较大差异,其难度要远高于基础英语。因此,中医英语教学活动所需的课时量应该等于或高于基础英语的课时量。通常中医专业学生的医学类课程科目繁多,学习任务量较大,因此,中医英语课程的课时设置时应兼顾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在大三和大四两个学年,不少于3个学期,每学期40个课时,每周为4课时,在学期的前两个半月完成授课。提前完成中医英语教学,可以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复习、消化。这种课程设置,可减少中医英语教学与中医专业的冲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时间进行更合理的规划。

2.1.3加强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训练

以往的中医英语教学,对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国内大学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用正确的常用中医术语进行交流[3]。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医药的疗效,主动采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和治疗。在使用中医方法诊疗过程中,能够用熟练的英语与患者沟通,言者清楚,听者明白,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与外国患者沟通,参加国际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都需要中医学生有较强的听说写能力。因此,中医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训练。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中医英语词汇是听说写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听资料,加大学生“听”的输入量。鼓励学生开展情景式对话,多说多听,比如问诊,讨论病历,学术交流模拟。教师应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最终促使学生达到独立完成一般中医文献翻译的水平。教师可定期开展多种测试、考核,督促学生听说写的训练,检验教学效果。

2.1.4提高中医英语阅读能力

中医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会逐字逐句的对课文进行翻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效果有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阅读训练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灵活应用PBL和TBL等教学法,教师事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扩大阅读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教师也可使用快速阅读与精读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并归纳出阅读内容的大意。此外,教师可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阅读资料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2教材建设改革

首先必须重视中医英语教材建设,并将它作为一项关键性、系统性的工作来抓。教学系统由教师、媒介和学生三要素组成,教材作为中间环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英语课程主要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的背景,迫切需要用英语表达所学的中医理论和知识。近年来,各地有不少英文中医药书籍出版,其中不乏高质量的作品。但仍有必要请权威中医药专家和英语专家,参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英译的标准,联合努力编写更多适合现阶段中医院校特点的、能反映中医药最新进展的、与世界接轨的教科书,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应满足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要求。因此,中医英·257·语教材的内容编排应以主要纳入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内容,辅以内、外、妇、儿、骨伤科的典型病例,还需要纳入中医诊疗的方法,如针灸、推拿等[1]。使学生对中医英语知识有全面的掌握,适应今后实际工作需要。我们中医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培养,让学生具备与国际同行用英语进行中医知识交流的能力[4]。国外流行的中医科普读物或中医英文教材,语言道地,是中医“英语”教材选材的最佳来源。采用这些书籍作为教材,可以使中医英语教材与国际接轨,使教师和学生能了解这些教材的译介理念和行文风格[4]。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建设中医英语资源库,将中医英语听、说教学课件,词汇练习课件,中医英语词典等工具,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视频等资料纳入库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作为资源库的管理者,教师应勤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和完善资源库,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资料,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3师资建设改革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建立高水平的中医英语师资队伍,是中医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目前现状是,会英语的教师不懂中医,懂中医的教师不会英语,二者兼备的教师严重匮乏。一名合格的中医英语教师,应有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深厚的综合英语功底,以及大量的中医英语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应当给予英语基础较好的中医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英语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要给普通英语专业教师提供更多中医专业课程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一些中医专业知识[5]。加强中医英语教师培训,邀请有国外教学经历的教师及资深中医英语教师,成立教学评估组,对中医英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切实指出不足,并给出提高的指导方案,促进青年中医英语教师的成长。同时,通过学生评议和教学督导听课等方式,中医英语教师及时获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可选派中医英语教师出国学习,或前往外语院校进修,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3]。此外,中医院校还应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等机会,邀请国外的教师和中医专家来讲课,并鼓励中医英语教师积极参与临床口译,提高实践能力。

篇3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

指出:在此项工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居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教育,一是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二是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

对优秀人才提出了三个标准,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弹性学习的制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手段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方面,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部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在优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如果在对如此庞大数目的学生或学员进行教学或培训时,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很显然,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职业教育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的发展方向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暗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素质教育”提出的时间不长,但论述甚多,指出的“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进行素质教育的这一办法,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长。

从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产物,也就是说他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其实,从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理论角度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传统的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吸收高深领域知识”、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的“象牙塔”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也许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先来后到”的关系或者说“师承关系”,也许是由于人的思维定势或者行为习惯,我们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工作有那么点进步,那就是我们正在设法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巢臼”中摆脱出来。本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制度。比如刘淳、龙雁二位就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设想:从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分析,高职课程设计应采用四级模式结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是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特定技能,这个模块的课程要根据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对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岗位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校外实习、有针对性的模拟岗位培训来完成,旨在培养学生适用岗位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研究。

提出的人才标准是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承认,高等职业教育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特别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就,也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也必须坦率地承认: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又有创新能力的学员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却显得相当苍白,

本人认为,提出“创新能力”的背景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那就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显然,国家着力自主创新,当然有赖于其国民的创新能力。只有大量的有创新能力的国民的出现,国家才能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和不败的地位。

根据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遵循“实践――认识(包括学习)――再实践”的发生和发展模式。所以,从逻辑上说,如果我们能找到加强学员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那只是我们还没去找或者说还没努力去找的缘故。

篇4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显示:选修课在高校中设计、建设较为匮乏且未能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仅47.0%的学生能选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造成课程参与度较低,55.85%的学生都逃过选修课;其中50.9%的学生的逃课原因是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这更加降低了选修课参与度甚至满意度。然而“网上选课”的给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支配空间,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能力,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3]。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学生,采用如下的调查方式:①问卷调查:按比例随机分层抽取了496名在校本科大学生,男生192人、女生30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8.71%和61.29%②实地调查与访问:对课堂实地调查并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选修课认知态度较高

通过调查76.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69.35%的同学认为选修课“选而不学”是不良行为,应该杜绝;并且高达66.53%的同学认为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在拓宽视野、满足兴趣等方面选修课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选修动机多元且需求呈现多样化

在调查中67.74%的同学认为选修课的目的是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57.66%的同学选课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53.23%的同学补充专业知识为就业提高竞争力,还有34.07%的同学是以凑学分作为选课的重要依据。大多数同学是以提高素质和满足兴趣作为选课的导向,有少部分同学是以凑学分为目的而选课。

在课程设置种类方面,人文类课程最受同学们喜欢,占49.19%;同时医学类及社科类的课程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分别占45.36%和43.55%;经管类占34.88%,社会体育类仅占22.98%。

不同专业对于选修课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医学类、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更喜欢人文类和医学类的专业,管理类的专业学生青睐于人文类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通过纵向分析数据我们得出艺体类专业的同学比较喜欢医学类和人文类的选修课。

(三)选课机制不规范,选课需“拼杀”

在没有选到满意的课程中,网络拥堵这一原因占到了52.87%,选课系统的机制不规范制约了学生的选课满意度,同时也有16.9%的同学是必修课冲突及14.94%的是由于选课种类不足为选到满意的课程,还有9.58%的同学由于选修课限制条件过多而选不到满意的课程。网络以及选课条件的种种限制制约了同学们选课的自由度,同时也降低了对选修课的积极性。

(四)教师对于学生选修课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调查显示课程太枯燥占到所有选修课逃课原因的50.9%,居于逃课原因的首位,另外还有30.69%的同学认为老师不点名,不会影响成绩也是逃课的主要原因;在对选修课的上课方式调查中,83.47%的同学认为生动幽默并结合教师亲身经历的上课方式最受欢迎。由此可见,老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选修课质量及选修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选修课选修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为满足其自主选则权提供充分有利条件

为使其真正做到充分自主选择,不设置人数上限和下限,根据选课的人数设置。开展选课教育,学生选课以兴趣和学知识为重点,避免混学分的现状,真正做到自主选课。提前公开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与大纲,便于同学们了解课程相关信息。

(二)上课时间和方式的自主化

上课时间应尽量避免安排在学生放松时间,增加网络选修课的种类。上课方式相较于必修课来说应具有更大的趣味性,较强的灵活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寓教于乐。

(三)设置灵活的考试方式

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试重点化教育,可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灵活处理,采取机考、实践技能考核、口试、论文答辩等;也可以分组考核、平时分阶段检验,真正提高授课效果。

(四)校际合作选修课,营造双赢局面

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上都体现了各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近年来在高校密集区域开始尝试建立教学共同体。各校之间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教学资源得到极大发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的选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跨校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气氛,并增加了学生间的校际交往。因此,校际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优秀课程的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件学生受益、学校受益、社会受益的共赢举措[4]。

四、结语

选课制作为一种较为灵活的教育教学制度,是推行弹性学制的必要条件。选课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学习自由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高校教师努力提升教学技能,增进教学效果,调动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选课制的推行与实施应该谨慎、科学[5]。

虽然现在国内的各大高校的教育方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但目前教育方法还在探索发展当中。但是我们成长的步伐还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制度,结合我国培养人才的发展战略,根据自己的特点需求来设置选修课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就一定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子明,潘A华,金姝兰.关于专业选修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的研究[J].学理论,2010(35):266-268

[2]袁文翠,于文娟,马瑞民.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论坛,2014(46):111

篇5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篇6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大学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药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本科均开设此门课程。我校于2007年开始对药学和药剂专业本科生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四年的课程建设和实践,“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已被列为我校的精品课程。本文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及药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者密切相关,它们都是以多学科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原理与方法在新药设计、新剂型开发、药物质量评价、提高医疗治疗水平和药品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所以,学好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及药品的研发和应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当今时代,国际化竞争激烈,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双语教学正是一种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先进高等教育模式,它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参考资料的兴趣与能力,更进一步养成学生在英文环境下进行科学思考的习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国家教育部2001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12项措施中,要求本科教育要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但由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为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具抽象性、专业性强的特点,目前国内很少有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的先例。因此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双语教学,对我国药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双语课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理论课和实验课双语教材,并紧跟国际药学发展趋势,寓科研于教学,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有益。同时,逐步扩大教师英语讲授的比例,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英语熟练应用的程度,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和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二、经典英语版教材和国内药学专业统编教材相结合,互为补充

教材的选取很重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单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或者是采用专业统编教材,两者均有利弊。国外英文教材语言纯正,内容新颖,但直接用其作为指定教材,内容较深,语言难度也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苦恼,既没有学好专业课又加重了学业压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鉴于此,我们选择由McGraw-Hill公司出版的经典英文版教材“Applied Biopharmaceutics & Pharmacokinetics”,和我校梁文权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内药学专业统编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材选择难度适中,有代表性,例题典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内容难易程度,中英教材结合交替使用,互为补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从而达到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语言训练两不误的教学效果。

三、英语讲授与重点知识中文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面向我校本科四年级学生的课程,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为逐步培养学生适应英语授课及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始终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开展专业英语学习相结合为主旨,根据几届教学的经验,我们采用交叉渗透型教学方法,主要以英文讲授为主,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利用中文讲解相结合,坚持使用英文版多媒体课件与中文注解相结合,两者互补,让学生在中文注解的帮助下理解英文意思,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更能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了学生在英文环境下进行科学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的展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四、强调专业词汇的记忆和英文文献的正确翻译

在专业课和普通英语较好掌握的情况下,英语专业词汇就成了阅读的关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所含专业词汇繁多,很多词汇涉及生物、医学和化学学科,名称难记。鉴于此,我们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先提出本堂课的目标和教学难点重点,然后整理出本章节的重点专业词汇,强调其英文的拼写与读音,构词方法和规律,加强专业词汇记忆;同时,将不定时地讲解一些代表性的英文文献,让学生掌握英文文献的正确翻译,这样可以在对基础知识认识掌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外文文献阅读及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自学活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一新课程时,常感到十分的迷惑和枯燥,如何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双语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课堂之外我们给学生安排了课外研讨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用英文进行交流,确定主题,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讨论,整个过程讲究互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双语教学考试形式多样化

为了准确评价双语教学的学生学习情况,对以往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把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下降至70-80%,推行考卷英文命题,要求英文作答的考题占到20-30%。同时总成绩的10-20%以自主选题阅读文献后撰写小论文为主要形式,并要求课外英文文献的阅读量,从而督促学生完成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练习。

本文就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做一总结和分享。经过4年的实践,该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学校的认可。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双语化建设,希望将双语教学手段从课堂理论教学延续到实验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相信只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创新,在双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不断完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并为药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3):25-26.

[3]郭剑伟,王成军,鱼梅.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6,5(6):81-83.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品技术评价文集(第三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70.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1]4号.

[6]陈瑜.浅谈高校工科类专业课双语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整合应用[J].高教论坛,2010,(3):67-69.

[7]冯展昱,李桂山.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67-68.

篇7

Several Discussions o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Tak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Xiaohui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1)

Abstrac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should combine faculty construction, al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equipment an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whe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by thinking.

Key word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nking

徐州工程学院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主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靠我院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院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快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型学院转化的步伐。

1 化学化工学院发展现状

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始建于1959年徐州教育学院化学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的二级学院,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化学化工学院原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科专业,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36人,任课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年轻教师均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

学院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市级工程中心2个(徐州市生物质燃料工程中心、徐州市环保涂层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徐州市农药绿色技术实验中心)、校级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各1个(徐州工程学院应用计算化学研究中心、徐州工程学院新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构效学应用研究团队,生物能源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学科目录新增一级学科“十二五”省重点学科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研(2011)15号)精神,我院积极申报的生态学(毒理学方向)被遴选为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代码0713。

2 化学化工学院发展建设的探讨

2.1 三学期制的实施思考

当前本科教育普遍采取四年制,医学类等课程学时较多专业采取五年制学习。我校化学化工专业学生采取四年制教育。四年制教育例行多年,形成了教育传统,满足学生课时的需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但是和其他重点大学相比较,我校科研以及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相当数量的学生业余时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施三学期制能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紧迫感、科研积极性。弹性制的学制要求更能使优秀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带动全院系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2.1.1 三学期制度带来的益处

(1)有利于课程的精益化。对长学期中的部分课程课时精简,选取对学生比较实用章节,令教学内容更加精益化,使既能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有利于学生在课程课时不增加的基础上汲取更多实用知识,扩展专业面,提升专业技能。(2)有利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团队可以自课时完成的基础上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项目,从而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水平。三学期制度下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互动机会,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设计、科研的投入也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3)有利于学院教学以及管理的深化改革。在当前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学校试用三学期制度会使得校领导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提升、教学规划设计、学生实习机会争取等。教学方式改进对于师生都是效率提升的原动力,三学期制度更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动手能力培训,根据社会用工需求从而更好地就业。(4)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协调,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在三学期制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本校师资潜力。体现一定的办学特色。

2.1.2 实行三学期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为参与主体的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师生等没有转变观念,仍沿袭原有的教学思维和学制惯性,并未领会三学期制的精髓。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短学期进行自身提高和教学研究。(2)还不能在短学期开设出更为灵活、多元、丰富的选修课程。(3)配套的后勤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如就餐问题、学校图书馆开放问题、自习场所开放问题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协调。

2.2 化学化工学院就业问题探索

当前中国毕业生数量年创新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更处于劣势地位。一个学校的就业质量和高校的生存息息相关,就业形势严峻会影响到学院招生;学院招生的规模和学院的经费有密切关联,所以加强就业是每个学院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考虑和狠抓的问题。化学化工学院在解决本院系学生就业难问题时采取了“突出应用型教学为主,狠抓考研、突出重点、打造名牌,以及辅导员积极指导毕业生就业”等措施。

2.2.1 准确定位,校企联合,培养实用性人才

(1)徐州工学学院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范围集中在江苏省以及周边邻近省份,单位集中在地方化工企业以及质检中心。相对于省内其他名牌高等院校,地方院校才人才市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培养定位应偏向应用型人才模式,所以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应用性教学。所以在加强专业设置应用化的同时,学校师资力量也要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针对应用型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需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去了解社会需求,让企业走进来告诉学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走出去“走进来”战略思想需要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提升地方院校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促进毕业生优质高效地就业。

2.2.2 狠抓学生考研、进入高等学府,实现腾飞

化学化工学院的考研率一直在校内名列前茅,录取率近几年也是屡创新高。化学化工学院高考研率、高录取率和院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是分不开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进入较高的学府,学院还要继续增加考研的支持度。

(1)狠抓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基础扎实的人才是高等学府导师最为看重的科研基础能力。某些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走向极端化,学生课程偏重考研应试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以后的科研较为不利。所以地方院校要主动积极培育一批有技术、肯吃苦的毕业生。

(2)针对考研的动员以及课程的辅导,学院应设置专门的机构。为考生答疑解惑,提供专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学院从事科研项目的导师应积极从本科学院中选取优秀的学生加以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为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入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2.3 跨学科建设探索

地方院校也都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在某些科学专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始建于1959年徐州教育学院化学系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的二级学院。在当地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行业知名度,但是同其他工科专业相比较仍然存在差距。当前交叉学科培养已经成为社会需求用工潮流,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

徐州工程学院在专业分流时可以采取学生多样化培养。第一种是针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则针对该企业用工需求,开设基础课程以及相应的企业需求专业课程。第二种是加强化学化工学院和校内其他有着较强就业优势的专业进行跨学科培养,并培养出特色的、实用的复合型人才。在跨学科建设上我校相关负责人应多与其他跨学科成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应用到自己学校跨学科建设,为师生谋福利,促进学校发展与繁荣。

2.4 学科硕士学位申请与创建

徐州工学学院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且团结合作,学术思想端正。有本单位积极培养以及引进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分别为该一级学科内各学科专业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能持续不断地开展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硕士生完成硕士学业以及毕业论文基础上能提供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所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实践性强的学科有相应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条件和基地。这些条件我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善。

3 总结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从学院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院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快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化的步伐。

(1)充分利用好学校和企业创建的实验室专项资金,把学院的徐州市生物质燃料工程中心、徐州市环保涂层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徐州市农药绿色技术实验中心)建设好。做到面向本科教育,保证购进仪器设备先进、使用率高,实验资源共享,投资效益最大化,实验室硬件建设上新水平。(2)加强国家化学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市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争达到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标准。争取优势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总之,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机遇也十分明朗。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只有认认真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新问题新对策,发现和遵循人才培养的新规律,才能够促进化学化工学院的又快又好发展。使我校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高等学府。

参考文献

[1] 邝小梅.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科教前沿,2009.12:1-2.

篇8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篇9

文化旅游 开发前景

名人效益。

如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关注文化,用通俗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传媒百家讲坛的节目存在,表明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兴趣。2011年中国文化旅游年,人们在休闲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自然景观,而是越来越多地在意旅游本身的文化内涵。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如今旅游成为各个省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的状态之下,打造古名人文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开发的方面。

在这样的文化旅游氛围中,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对于整个省的旅游文化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的梳理,探讨、规划、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提升古名人文化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1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景点概述。

河北省曾经从传说时期的黄帝时期,经历了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保定、沧州、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廊坊、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古代名人资源,可以感觉到在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都散落着历史的记忆,那些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沉淀出的是河北省的整个历史,在美好的风景呈现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河北省的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而这些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个的自然资源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可能脱离整个的旅游状态,了解各种不同的古名人文化的存在方式,才可能更确切细致地开发和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内在品质。

第一类关于历史传说类的景点:孟姜女庙也称“贞女祠”。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到此拜海求仙并驻跸于此而得名,是我国惟一一座以帝王名称命名的城市。灵山相传灵山乃女娲娘娘补天炼石处。沧州千童祠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的故事。武灵丛台,相传是战国埋藏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所建,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京娘湖风景区特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在此地梳妆、搭衣之传说。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邯郸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所著传奇《枕中记》故事而建的。邯郸学步桥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明万历年间(1617年)改建为石桥,解放后重建,已非过去学步桥之真面目。邯郸涉县娲皇宫是我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

第二类关于古名人的故居墓地遗址: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邢台内邱扁鹊庙风景区据记载始建于汉,是祭祀中医圣祖扁鹊的重要场所。清东陵位于遵化市境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定州碑林院中高大的封土之下保存着一座完好的东汉墓室,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满城汉墓、清西陵、兰陵王墓等。

第三类关于名人的历史事件: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张家口下花园鸡鸣山景区,名山自有众人攀,北魏文成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圣宗、辽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清康熙帝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鸡鸣山,历史上曾有秦始皇、曹操、唐太宗等九代帝王登临的千古神岳碣石山。

在这些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资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文化历史的久远和厚重,但是大部分的已经开发的资源,力度和规模都有所欠缺,而有的开发耗费巨资,却没有能真正打造出古名人的文化效应。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理清出现有的资源和开发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开发可借鉴的成功范式。

探寻名人名胜对于旅游者而言,是在旅游放松身心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美丽的山河大川,并同时感受拂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使旅游者徜徉于有着深厚的名人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就有必要更好地打造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关于名人与旅游的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唐诗人刘禹锡的名言已经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自然景观的美丽尚需名人效应给以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丽风景,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润物细无声地渗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大家对于古名人文化开发的探讨中,值得借鉴的成功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第一是寻求因名而贵的物,因名而胜的地方。比如说“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因为范仲淹、王勃、崔颢的文句而闻名。

第二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成功范例。比如四川省绵阳市把“李白”这张牌打得很响,李白文化氛围很浓,李白文化游很火。绵阳市有青莲镇李白故里、市区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海灯武馆、太白洞等有影响的景区景点。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景点众多,陇西院、太白祠、太白碑林、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等均为省级文物单位。

第三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积极建议:比如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开发建设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开发建设名人陵园;开发建设名人文化广场;开发研制名人文化旅游商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均将自己的历史和名人当作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可出版发行名人事迹图书、音像制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的精美图案的纪念品、发行纪念币、纪念章、面塑、泥型、木雕、袖珍式的便于携带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第四是寻求河北省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开发中华“三祖”文化,清帝史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邯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综合开发,邯郸有中国“成语典故之乡”美誉,将旅游与古今文化密切结合,提升其品质,充实其内涵。

第五是寻求适合推广名人文化的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大型的实景表演,还有现在所新的推广出来的经典影视剧的拍摄和放映。比如庐山放映《庐山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表演等等。

以上的内容只是在中国古代名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些小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地的考察,学习那些旅游发达地区的开发的精髓,规划河北省古代名人文化开发的前景,并真正地打造属于河北省独特的文化旅游品质,创造出真正地品牌,实现名人文化的效应。

3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规划。

在这么多灿若晨星的古名人文化的资源和遗迹中,打造古名人的名牌效应和经典旅游路线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记住所有的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和抛洒热血的人们,但是不一定全部用物质实体的打造来完成这样的文化记忆。所以进行整体规划就是最重要的了,并且要在做规划的时候,同时要消除恶性竞争,单纯为了旅游的经济效益,不尊重真正的历史事实。河北省名人类型众多,在燕赵大地的这些古名人们在中国各个不同领域都取得非凡的成绩。在这些古代名人中,他们所表现的业绩与这片土地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关联性有多有少,现在以人物为中心,以出生地或者祖籍为宗旨,在原有的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基础上,来规划河北省古名人的文化旅游前景。

第一,开发最有价值的历史传说旅游。胡服骑射、奉公守法、药王摘匾、背水一战、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鹿”的传说、黄梁美梦、猛张飞工笔画美人,金石为开这些历史传说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有的还彼此相关,但是对于同一个古名人的历史传说最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避免割裂和重复。

第二,开发帝王类的名人文化旅游。赵武灵王、燕昭王,关于他们的故事有很多,都是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而秦始皇这个人物,他的传说众多,并且洒落在各地,比如千童祠,比如求仙入海处,还有他的出生地,死亡地都不在一个地方那么就寻找最可以遗存的遗迹来开发这个古名人文化,真正地达到可以有开发性。

第三,开发文学艺术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邢邵;北齐文学史学家魏收。隋代诗人卢思道。唐代诗人崔护、李峤、卢延让、卢照邻、刘长卿;唐代散文家李华。金末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王若虚。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元代戏剧家李好古、尚仲贤。北宋文学家刘筠、柳开。明代文学家马中锡,明代散曲作家赵南星。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清朝祖籍河北丰润人文学家曹雪芹。他们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典籍,是可以很好开发和充实文化旅游的资源。

第四,开发政治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商末孤竹国叔齐、伯夷。战国末期燕国高渐离。秦南越国王赵佗。西汉大臣窦婴。三国时蜀国将领赵云、张飞。唐代政治家魏徵;唐朝名相宋璟。南宋抗元将领张世杰,宋代民族英雄李若水。元代政治家、法学家何荣祖。

第五,开发科学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春秋战国名医扁鹊。东汉名医邳彤。南朝宋齐间科学家祖冲之,齐梁间数学家祖暅之。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初史学家李百药。五代造墨名家李廷。金朝著名医学家刘完素,金末元初著名医学家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郭守敬,元代数学家李冶。明末清初历史学家傅维鳞。

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王清任。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前沿贡献值得后人尊重和学习。

第六,开发艺术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汉代造诣很高的音乐家李延年。隋代画家展子虔。五代后唐画家胡瓖。元代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唐朝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南宋画家赵伯驹太祖七世孙,太祖第十一世孙赵孟坚。元代著名画家刘贯道。北宋皇帝画家赵佶,河北涿县人。

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有着与之相关联的古代名人,虽然有的名人只是在这片土地上是短暂的存在,但是依然带来了最为夺目的光彩,所以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应该书写他们每个人的传奇,那怕是轻微的,却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这些资源与已经开发的资源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打造全新的古代名人文化的旅游品牌。

注释。

①李卓文。三峡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03.

②熊春水。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应打响陶渊明品牌。九龙网,2006.

③许文建。河北省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立体开发。ssfcn.com.2007,7.

参考文献。

[1]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