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篇1

(2)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生活

此外还有一个城市现象就是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商店,广场等场合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是没有规定性的,而对于一群人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会产生共同的规律:“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的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及活动范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代步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变成机动车,每天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我们都能够看到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车流与接送子女上学、放学的机动车形成一片拥挤混乱的场面。造成这种活动空间不便,就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和车行为的考虑和估算。这也是城市空间与人的生活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关键。“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是生活环境和场所,那么反之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场所,人的很多行为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活动直接影响着空间的设计。过去的“建筑决定论”已经越来越行不通。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决不能忽视人才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和行为才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残疾人、盲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落实在座椅尺度、人行道、坡道、盲道、盲文标识、专用卫生间等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心理的关系。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有依据创造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和特征的空间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心理层次的关怀和物理层次的关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在新世纪也显得更为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文/段晴英杨敏迫和重要,在提高量的要求同时也注重质的提高。从大规模试点和小范围实践中,预计着新世纪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将会在生态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探索更为明朗。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和生理。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长期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创造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还有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是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忽视了这种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简单化了的结果。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和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使城市增加活力,完善人的需要。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绿化、地面高差、色彩变化、公共设施等创造符合人体工程的空间环境,特别是不能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要加大关注。

(2)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一切设计都是一人为本,人为主体。在我国的一些学者看来,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把环境改造的更舒适合理。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是,仅限于功能和区域的研究是不够的,还有文化精神内涵,所以要更深的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有效最大化的利用,不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并坚决杜绝对环境产生的所有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所以可以看出加强策划与规划是前期一切设计的关键。

(3)特殊人群的关怀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去帮助那些由于身体不便带来障碍的人群,也就是我们设计常说的无障碍设计,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那部分群体的需要,并确保群体之间的活动安全性,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的使用,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带来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时也理应给予体贴关怀,使他们也能共享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完全是设计本质的要求,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是设计的终极目标.

3.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实现理想居住环境的有力保障,但是有一些城市发展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领导的政绩,破坏自然生态污染环境。为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的原则放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首位。

(1)生态城市的建设

要想达到此目标:第一是要建立共生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需要,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第二科学布局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各功能合理分布,完善生活,生产配套,处理好建筑单体和整体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兼容。第三坚持以人为主体,生态是为人类存在和服务的,人不应该成为生态的敌人,要想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善配套,确保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2)街道及道路畅通

加强和完善城市的综合管理体系,规划好街道设计,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如上学、上班、购物、访友、旅行、娱乐等。它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城市形态的组织者,也是公共场所与私密场所之间的连接着。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什么?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趣,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有趣;如果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

(3)绿化创造的公共生态空间

种草、植树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防风、改善空气、吸纳有害气体等作用;绿色植物的面积增加,既减少了地面又排出了热岛效应。绿色植物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及各种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链效应,创造宜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此外还可以在植物绿化时,使用当地的市树、市花为主要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当地市民的自豪感。

4.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

城市公共艺术得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历史文化相协调。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得自然将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融入,而不是去侵蚀、去消解。据说,在国外的大城市繁华市区的公共空间,是看不到商业广告的。人家的地铁站要么事公益广告,要么是讲述故事的文化宣传。然而我国的很多城市,不论是建筑还是空间,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会被大面积的广告覆盖。城市的公共文化可以使静止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的,一个匆匆赶路的行人是无法停下来欣赏公共空间所带来的艺术文化,所以就得用动态的艺术去设计。城市的公共文化艺术承载着熏陶公众,传承文化的作用。要发挥这中作用就得充分挖掘城市具有特定的主题与纪念意义的东西,就得用抽象、具象等多种艺术文化来表达。丰富城市雕塑绿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位。

篇2

良好的公共空间首先要满足基本的要求,比如安全、可达性、规模尺度等等,除此之外,良好的公共空间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2.1吸引人、有活力。

活力是一个城市精神状态的象征。公共空间中聚集的人越多,空间设计的越好。如何吸引人来开放空间活动,要求公共空间必须功能多样,能从事各种活动,要求开放空间用地能够兼容一些留住人的用地类型,如商业、金融、办公等用地。金融办公大楼中的年轻人,可以在午间休息的时候来公共空间进行休息。

2.2环境优美、舒适。

在其他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喜欢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在夏季,喜欢绿化条件好、有水的地方。这些绿化、水体能够营造局部小气候,降低局部的气温,更加适宜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在冬季,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非常重要。在冬季,人们更加喜欢在温暖、无风的地方活动。

2.3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

公共空间应该做好功能规划,可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鼓励人们对规划提意见,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公共空间应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要求,尽可能丰富空间类型,使不同人群都能够在公共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吸引不同人群来此休闲娱乐。

2.4精细化设计。

良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做到尽善尽美,应该对空间进行充分的推敲。虽然公共空间为了追求空间效果会营造一定的高差,但公共空间中应该进行无障碍设计,能够使轮椅顺利通行,鼓励行动不便的人群来此活动。公共空间中设施小品的设计、步行空间、交往空间等的设计都应该力求精细,考虑到人们的使用方便,鼓励人们停留。

3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来着力。整体的方面是指整个开放空间的规划布局、设计等,细节方面是指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细节的设计往往决定了空间设计的成败。

3.1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

在整体的规划布局中,公共空间首先要有一定的功能规划。老年人有经常使用的健身设施、休闲设施;儿童喜欢的游乐设施;成年人喜欢的球场、广场。除此之外,公共空间应该能够融合不同功能的城市用地类型,进一步的吸引人们来此驻留。其次,公共空间应该有良好的色彩、风格和界面设计。色彩风格的设计应该充分发掘本地特色,与当地的气候、人们的审美习惯相一致,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植物配置以本地的植被设计为主,多种植乔木灌木,避免大面积的草坪。同时,要关注公共空间四周的界面设计,使得使用者在使用公共空间的时候,能够欣赏到周边丰富的边界轮廓线,鼓励人们停留。最后,公共空间应该以场所精神的营造为目标。塑造一种城市精神,使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的时候,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素质,使人们感觉到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自己有责任为的城市更加美好增光添彩。

3.2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

3.2.1人性化

以人为本的进行设计,不单纯的为了追求气魄、构图,去做轴线、图案。公共空间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营造小尺度的空间,能够吸引人来此活动、交往。人性化的设计要做好前提的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与需求,分析潜在的原因与依据,为规划设计提供支撑。同时人性化设计要做好公众参与,保证公共空间的开发规划在实施之前,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对规划提出的意见。

3.2.2地域性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引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将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添加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使我们在公共空间休闲娱乐的时候,还有机会去体会古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儿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财富,同时在历史文化元素的引入能够增强城市特色,缓解现代建筑的盛行造成的“千城一面”现象。

3.2.3设施

设施是指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而设计的构件,重点是游乐设施和休息设施的设计。游乐设施是吸引人来此活动的依据,老年人喜欢下棋、打牌,就应设计适当数量的桌椅,还有很多老年人喜欢跳舞,设计足够规模的场地就能满足需求,年轻人喜欢球类,就设计若干个球场,这能够吸引到附近的年轻人来此活动。休息设施同样重要,在合适的位置,如在树荫下、绿化带旁边要设置足够的座椅,同时也可以利用花坛的四周、台阶等常见的设施作为休息的座椅。

篇3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是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装饰设计师岗位能力的核心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在于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基础后,进行装饰设计师进行专项任务设计时应有的知识技能训练,能够根据企业工作实践完成虚拟设计任务。与该课程联系较为紧密的平行课程有:《装饰施工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毕业设计》等。它与这些平行课程一起构建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作为该模块中核心课程,起到整合提高的作用形成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岗位职业技能“必需”专业训练平台。

2、课程设计思路

(1)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本课程以装饰设计师的职业工作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课堂学习”与“工作过程学习”整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情境。

(2)以职业工作项目为载体。

课程以装饰设计师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为载体来设计与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以具体工作为任务、以技术实践为目的,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的课程内容新结构,完全实现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3)以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以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方式,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单独或者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过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驱动式教学将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来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切实获取所需的职业能力。

3、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掌握中小型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和专业的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以及口头方案汇报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装饰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培养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自我更新与适应性发展的能力。

4、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作为宗旨,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根据行业的实际需要,装饰设计师职业岗位在承接设计项目工作环节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达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专业性技能、技巧。学习情境。据课程目标,高职装饰《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课程共包括5个学习情境,如设计项目接收与前期准备、初步设计阶段、方案汇报与设计优化、设计深化、设计实施与评价每一个学习情境具体包括项目目标、项目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建议、考核评价、教师能力及知识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学仪器设备等内容。

5、课程实施建议

(1)教材选用建议。

本课程在高职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时间比较长,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种类比较多,有全国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教材的选取应该优选实践性强、按照工作过程循序渐进设置教学内容,而编写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教材。

(2)教学建议。

课程建议以装饰设计师职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项目为载体,采取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实训案例式教学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按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与学习过程,组织教学。即在每一个教学项目中,又分成若干学习任务,在虚拟工作情景引入教学内容,在工作情景中展开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在过程中给出可以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一般分为项目小组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实训,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式教学,使学生掌握装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实行工学结合。从以上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课程标准的制定综合来看,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体现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在专业课程开设计划时应有企业(行业)的一线专家直接参与课程标准的开发设计;务必做到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应以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主,围绕职业能力的构建来设计并组织课程内容;在工学结合的原则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切实反映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课程内容也不过于的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应该强调教学内容以实际、实用、实践为主线,教学的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原则。

篇4

1 前言

伴随着我们国家城市的迅猛提升,城市道路建设在此时也获得了全面改善,但是也逐渐浮出很多的工程质量的矛盾。市政道路工程变得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终年外露等许多的特点,不同城市公用、交通设备与道路建设同时进行,使得工程的复杂程度增加。为此唯有提升有关科学掌管策略才能够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

2 当前城市道路现状

2.1城市路面塌陷裂缝

塌陷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论路面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都会出现塌陷裂缝现象。常见的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几种:纵向裂缝是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持平,长宽不同;沿道路的横向开裂的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心线基本垂直,长度有的贯穿整个路段有的贯穿部分路段。网状裂缝是由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网状开裂,裂缝纵横交错,它的初始形状的单条、单条的平行纵缝,之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2.2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在正常情况下,车辙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二是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三是由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所造成的车辙。

2.3 路面不平,水破坏

路面经过碾压,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即出现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实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实度高,低洼部分密实度差,从而造成路面结构层的密实度和强度也不均匀。再就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雪水水分积聚,使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支撑不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变形破坏,给通行的车辆带来不便。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市政施工图审查

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 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3.3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扩大变更工程量或虚计变更工程量。在路基原地质达不到道路承载力要求,需要换填其他材料时,施工单位往往有意识地以各种借口扩大换填量,横向上面积增加,纵向上深度加大,实际变更工程量远远超出经济变更工程量,加大了政府投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特别低劣的手法,使可不变更工程成为变更,使变更量小的工程成为变更量大的工程。

3.4 基本程序环节

3.4.1 决策是前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它是投资、质量和工期控制的基本依据,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和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以及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3.4.2 勘测设计是基础

工程施工是需要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勘测设计。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倘若设计自身就出现了漏洞和缺憾以及不具有人性化,方案设计狭隘,那么这样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所以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3.4.3 施工是关键

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任何完美的设计蓝图都要通过施工来体现。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与设计不相吻合,就要通知设计部门及时修改。

3.5 建设工程作业要素

3.5.1 施工组织

是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就工程而言,人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一、不断提高个人对待质量安全的意识,使其注重质量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第二、不断加强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第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心态。

3.5.2 材料

市政道路工程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混合料)和成品(构配件、产品、设备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3.5.3 机械设备

施工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操作工具以及测量仪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都是施工必备的,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设施,应满足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要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为施工提供保障。

3.5.4 工艺

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手段、施工方法和控制流程等。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桥涵、遂道、交通工程设施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要求。

四、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消除市政道路施工所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

4.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4.1.1 核查相关文件

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登记时,向工程质量控制机构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包括规划许可证;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4.1.2核查道路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

检查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2测量控制

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程的线型布置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一般要按复合导线布设。道路周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排水管道的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在测量时要提高测量精度。

4.3材料控制

施工现场的每种材料要分批登记,随时查阅。做好原材料的试验,遵守原材料检验制度,砖、砂、石等材料和机械要由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抽检。按规范的要求,各种材料应按量需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施工前检测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篇5

会展行业在中国的兴起,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科技论文,会展设计。。三十年来,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和大量品牌展会,中国内地近年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

会展设计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载体

会展设计概念的形成部分源自企业形象识别设计,即VIS设计,同时融合了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展示设计、照明设计等多重因素,其实质为服务于博览会的综合设计。科技论文,会展设计。。

世博会是展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国际大舞台,一百五十余年来,以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形式与内涵,见证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科技论文,会展设计。。它的三大要素是展示、论坛和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体现着进步、挑战和交流这个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把这三大要素串连起来的,是世博会的主题,所以说,主题是灵魂,是贯穿世博会整体框架、内容和过程的指导思想,而会展设计则是主题演绎的载体,演绎主题的过程,即是会展设计的过程。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期使本届世博会因探索人类城市发展方向,而在世博历史上留下鲜明的足迹。中国的会展设计师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主办国的优势地位,通过世博会的形象塑造、国家馆展示方案、世博园区空间引导系统等系列精心设计,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上海世博会会展形象设计应用实践

一、会展形象设计核心——会徽

标志和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从造型、形象、色彩上很好的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会理念,是一种视觉文化的直接表达。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诠释了“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目标,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二、会展形象设计应用范例——吉祥物

吉祥物是世博会形象品牌的重要载体,体现世博会举办国家、承办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是世博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之一。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寓意为“四海之宝”,以“人”为核心创意:人是推进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具创造性的主体,人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体验者。海宝的设计正是从主题演绎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选用了汉字的“人”作为创意点;海宝的主形态是蓝色的水,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蓝色则表现了地球、梦想、海洋、未来、科技等元素,不仅符合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且符合“好看、好懂、好记、好用”的原则,适用于平面、立体和电子媒介的传播和再创作,也适用于不同载体对主题演绎和表现样式的需要。

三、会展形象设计应用范例——职业服装

世博会职业服作为构建主办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对展览主题的重要演绎,充分体现世博会的主题内涵,与其他活动交相辉映。

上海世博会的服装涵盖志愿者、参观者服务、安保、礼宾接待、车队司机等五大职业类别。服装设计以“乐”、“和”、“礼”、“幻”为设计主题,分别体现了欢乐、和谐、礼仪和现代科技的寓意;在满足舒适美观的需要之余,更在服装的功能性、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服装的更高要求,环保快干、吸湿排汗、挺括抗皱、抗紫外线是最基本的特点。

服装设计中除添加中华服饰文化元素之外,还充分融入了海派文化元素,以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科技论文,会展设计。。例如,在设计参观者服务人员与礼宾人员接待制服时,上海市市花——白玉兰造型还被运用在女裙造型和服装的领口、袖口,甚至盘扣花型、衬衫底纹上,生动展现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地域文化特点。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会展展示应用实践

中国国家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科技论文,会展设计。。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一部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离不开“水”的表现。科技论文,会展设计。。 “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凝炼,也是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呼应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

上海世博会空间引导系统应用实践

空间引导设计是会展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有着引导、说明、安全指示等功能,也是环境总体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营造风格、塑造文化,并更好地演绎主题的有效手段。

另外,世博园区的公共空间设计,通过吸取世界五大洲的文化元素进行空间表现,令漫步世博园区的游客在广阔的户外空间也能感受到五大洲不同的个性;欧洲广场提取拥有欧洲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线条形成秩序严谨的空间;美洲广场上则如热带雨林般生长着参天大树;非洲广场以“撒哈拉之眼”和“沙漠绿洲”为元素,用黄色和斑纹释放出热情奔放;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在不同区域也在不断变化,比如遮阳伞,在亚洲区域采用青绿色的钢条支架,形似竹伞,在美洲形似“雨叶”伞,在非洲形似“茅屋”,等等。这些别具匠心的设计把公共空间的设施布置成对世界五大洲文化的诠释,有效增加了世博园区公共空间的特色和可识别性,渲染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

会展设计对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成功演绎,尚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而本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会展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届国际盛会即将载入史册,留存的不只是美好记忆,还有中国会展设计从业者更高层次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上海世博会山东参展主题演绎》,山东省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2]《解密上海世博园公共空间设计》,周一妍文,外滩画报,2010年5月6日。

[3]《世博服可加长收短、防蚊抗晒》,刘昕璐文,上海青年报,2009年12月15日。

篇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篇7

引言

高层建筑是文化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越发有了用武之地,能够缓解我国自城市化进程提速以来的用地紧张,空间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入21世纪,现代建筑逐渐向大型化、组团化、综合化等方向发展。现代的城市越来越需要具有高效率、多功能的建筑内外空间与之适应。

然而建筑的本质目标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传统的高层建筑功能比较单一,是为满足某一时段人们单一功能要求而建设的,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种高层建筑所产生的资源紧张,环境质量等问题日益突显,于是高层综合体建筑应运而生。而将居住、商业两种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的高层商住综合体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不过建筑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随之便产生了人性化空间的概念,本文从人性化空间设计入手,分析住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得出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法。

一、人性化空间的涵义和构成

1.1 人性化设计

1.1.1 人性化设计的产生

“人性化设计”一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并逐渐形成一股设计新取向。至今已成为设计方面特别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一种必然趋势。究其本源,人性化的产生也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随之出现的。“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物质要求,其次才是精神层面的要求。当社会经济条件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人们便会对建筑空间的其他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包含了更多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要求。对于高层商住综合体来说,它是以商业、居住功能为主,集娱乐、餐饮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又由于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已不仅是要满足人们的遮风避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因而,对于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便随之产生。

1.1.2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特征

人性化设计,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人的设计,设计者是人,设计的对象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而这种设计的尺度包括了两方面,即人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两种尺度都需要通过人性化设计来实现。因此,人性化设计的出现,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使然。在设计中,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反映和满足,这个设计便没有做到人性化,偏离了设计的初衷。因此,在设计中,是否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的双重需求,做到人性化的设计,成为了判断设计优劣的基本原则。

1.2 人性化空间的行为模式特征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要满足整个社会的不同需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反映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人行为需求的表现,同时又是其内部空间的反映。首先人的行为对空间形式有着限定性,一定的行为要求只能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同时,人的行为对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灵活性,同一行为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

空间与行为的关系是相互的,而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居住空间和人类的心理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当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时,总是要在自身与外界之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域,力求其行为不被外界干扰和破坏,并形成一定的安全感。

人类社会具有文化传承的特点,因而对于建筑空间还应考虑文化对于建筑空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很多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左右空间形式,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要求。当代世界,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建筑设计及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建筑空间设计关注的主流不再仅仅局限于有形形体元素的艺术结构和空间定位,而是更多地趋向于现代空间人文的,心理的多元化关怀,使建筑环境空间的创造更具有人性情趣,更符合现代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同时给人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和舒适感受。

二、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创造手法

2.1 居住空间与城市环境的结合

城市的观点使得商住综合体建筑的建筑规模剧增,单体的概念日益被突破,建筑越来越多地是群体的方式显现,它们涉及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向城市靠拢,关系密切。商住综合体建筑越来越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其功能越来越突破原有的自身功能体系,接纳越来越多的原来属于城市的职能。它的建筑空间引入城市街道、广场、中庭而成为城市交通集散地,发展成为城市广场。建筑功能与城市功能趋于统一,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化和人性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城市化将城市变得密集和庞大,但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而且在中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密集和拥挤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化的结果还是使城市变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都不可避免,因此,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建筑的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城市,考虑城市,让建筑在最大程度上变得亲切。

2.2 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组合方法

2.2.1 明确多层次多领域空间。

在总图布置时,应为建立多层次的半公共空间创造条件。最有效而易行的布置方式是形成住宅院落式空间,使人们在可控制的领域内获得享受。如通过板式住宅或商业裙房围合或半围合成较为封闭的住宅院落式空间,同时与商业活动使用的街道、广场相分离。也可以利用道路、绿化、地面高差等或层数设定对商、住活动空间进行划分。

2.2.2 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

设置休闲、交往设施、小品(如座椅、水体、花木、亭柑、花架、儿童娱乐场等)。促进邻里交往和相互了解,这对防卫有重要作用,居民在公共环境中的交往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使邻里相互关照,有效地抑制犯罪。

2.2.3 在交通组织上注意要有严格划分。

如居民楼梯或电梯应与商业部分分开设置,入口分设于建筑两侧,使建筑本身成为划分商住区域的屏障,避免各功能交通混乱穿插造成安全隐患。

2.2.4 建立治安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正规的综合管理制度。

改进户外设计,加固最后一道防线,如安装防盗门、智能报警系统等,做好治安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综合治安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篇8

一、地铁公共空间设计

地铁网络是一个潜于地面之下的城市空间,乘客对于地铁网络宏观意象的建立,主要通过熟悉的车站作为参照物构建起来,同时与地面中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相对接,以此作为认知地下城市空间的基础。借用设计学语言,我们可以将地铁网络意象描述成“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在地铁网络中,地铁车站好比一个个点,地铁线路好比一条条线。地铁车辆在同一条线的点与点之间穿梭,形成了线路运输的基本功能。

点与点之间特定的方位和逻辑关系,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单位。线与线交叉所形成的点,即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1]。通过两线交叉点、三线交叉点或是更多线的交叉点,实现了线路之间的沟通,使得交通运输的单线概念扩展到网络概念。有时我们通过不同线路的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城市地铁的网络功能。地铁网络中“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形成了地下城市的基本空间构架,也为我们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时提供了宏观依据。

从宏观认知上来看,乘客对于地铁网络空间意象的建立包括三个层次,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意象、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象、地铁网络的总体意象。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战略依据,是根据乘客建立地铁网络意象的三个层次出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车站层面、线路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流程管理

(一)地铁设计专业的流程衔接

根据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时间轴,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车站建筑设计阶段、车站装修设计阶段、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是车站建筑设计,主要对车站空间规模和形制、内部功能及人流引导方案进行设计,其间装修设计跟进并作出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是车站装修设计,主要完成车站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面设计,同时组织地铁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与协调工作。此时,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和商业设计、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在装修设计的总体协调下分头展开工作,并达成相互协调的空间关系。由于地铁各专业系统数量庞大,协调工作量大,因此装修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管理要求较高[2]。

第三阶段是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除了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之外,还有临时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如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展览、公共艺术形象产品等,需要在长期运营中不断推进。

(二)地铁建筑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总体设计院担任工程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的工作,并指导初步设计;各标段建筑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地铁站点位置、车站结构基本形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并探讨验证其工程方面的可行性,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阶段,同样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线路上每个站点的具体落点位置、车站具体形态、车站空间最终布局、各设备管线设计等,进行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牵头指导,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进行车站建筑空间设计的详细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建筑设计总体院的指导下,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车站建筑空间的详细设计,包括尺寸、细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并落实到直接能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三)地铁装修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装修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后期服务阶段。其中,装修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各装修分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服务的工作。

第一阶段是概念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确立全线装修设计总体原则及概念方案,包括车站内部及地面出入口建筑外部的装修设计;制定线路标准站与重点站的装修概念方案;对车站公共空间内其他视觉元素(设施、导向、广告、商业、公共艺术)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概念设计文本[3]。

第二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也叫做方案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提供各车站装修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概算,以及装修通用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地下站内部装修,包括材料选择、材料的选型和尺寸、材料色彩的确定、照明灯具形式、布置和配电要求。(2)提供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井等所有附属建筑的外装修,车站周边环境景观及地面铺装(3)提供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建筑物的装修方案(4)提供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概算(5)提供运营服务设施的深化方案设计,包括售票机外形、服务中心、座椅和垃圾箱等,以及广告、商业系统的深化方案设计。(6)提供各个专业与装修设计的接口[4]。(7)提供装修通用图设计,为全线车站装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负责。在装修咨询单位的总体指导下,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进行车站装修的施工图设计,包括装修各界面的详细尺寸、材料、色彩、空间细节等,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会签制度进行控制[5]。

第四阶段是设计后期服务阶段,是指设计完成后从施工至试运营过程中,需要设计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的各项服务工作。施工过程的配合工作包括,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发生问题时,应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适当调整图纸,并将调整内容上报给装修总体单位及业主,其次积极配合施工及安装,配合设备调试。

结束语:

当前中国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关系到社会巨额投资及地铁百年运营,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论文展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地铁设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湘生.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06)

篇9

一、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城市空间研究起始———至今,宁德城市空间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后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的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新城市史”学派;带给国内中小城市以爆炸性的变革。宁德城市空间,由于这类种种的变革,掀起了对城市空间的改良性规划和新兴设计,使宁德在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宁德城市空间是在新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符合闽东实际情况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用于指导宁德城市空间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宁德城市空间的具体实践规划;不但不是死搬硬套的西方理论,而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不断创新,并彰显城市本土人文主义思想;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规划上,尽可能的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城市空间会分出“市”内和“市”外空间。闽东地区城市设计将更多的关注城市“外”空间特点。其城市空间“特色”体现独属于这所滨海城市的特色品味,是城市每一位居住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特色”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型代名词,是这所革命老区焕发城市魅力的绝佳表现。宁德城市空间的实体是城市建筑,内空是城市里的所有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实体,可以用手足触摸;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可以用眼睛观察。我们认识的宁德城市空间,可以是“听”,可以是“闻”的。调动感官,沉浸在宁德独有的城市空间之中,真切体验所处的空间环境,充分与它交流。

(二)宁德城市空间品味与城市空间识别性

不同的城市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空间特色。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沉淀着历史的“黄土”味;靠海的宁德自然弥漫着一股“海鲜”味。宁德市的城市空间品位虽比不上洋气十足的上海,充满浓郁京腔的北京;但任然不失闽东城市空间的独特风采。宁德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凸现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改良城市空间特色,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特的城市品位。人们对宁德的城市空间感受来自于:海岸线及港口的合理规划、丘陵地貌的功能定位,沿海平原的开发;旅游业的大发展;畲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等相关内容。宁德的城市空间包括下辖的2区、2市、6县,给我们带来了更为立体的区域空间感知,也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的空间体验。宁德城市空间的可识别个性,使生活于此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依恋感。宁德城市空间环境适应性,包容着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营造着传统和现代的不同交往空间。宁德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的多种活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结果,是宁德城市形象、魅力的重要表现之处;宁德的城市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地域因素。宁德的蕉城区、东桥开发区,充分体现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城市空间品味。这里的城市空间非常丰富,包括:光线、质地、气味与空气;它们的存在,共同调动和触发了我们对城区空间的感官感受;同时也丰满了城市空间特有的表现力。宁德旧城蕉城区面积为3.596平方公里,道路系统、景观环境等与新城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能够体现旧城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使宁德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文脉在空间传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拓展。宁德蕉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46800人,以商贸、居住为主,体现宁德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特征。根据地区城市总体布局,确定规划为水线、绿线、文化线等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基本格调。1、水线:水体引入景观带,沿城市形成城市景观长廊,使“水穿城”的城市格局不只是一个梦想。2、绿线:通过绿面、绿环、绿点形成和谐城市绿地系统。3、文化线:旧城区承载着宁德城市的历史痕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迹建筑和历史街区,凸显出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1.宁德城市发展延续性的理论研究:宁德城市设计空间研究的起步,得益于城市设计空间的丰富内涵。这里的城市空间是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基础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

2.宁德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宁德的土地、能源、水源、人口和城市外环境因素,会对本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由该城市的环境评估与适度调整,来实现宁德城市空间设计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3.宁德城市特色表现:宁德城市特色是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美好表现。新、旧城市状态差异、城市特色的持续稳定、城市特色的不断改变,在把握城市意象发展动态的同时,维护和塑造独有的宁德城市环境特色。

4.宁德旧城改造理论依据:这里的旧城居民居住的街巷空间大致分为三个片区,形态上还基本还保留有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肌理,其中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民居布局以单进和双进院落为主。这里的建筑风格一律为砖木结构。熟知老城的人们都知道;旧城区有几条较为平整的主要街道,有呈丁字形的次巷子,以及弯弯曲曲的小巷;加以老城区街区的登龙“境”足以说明这些街巷的组织模式。而且每个街巷供奉的社头公就是整个宁德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形成了具有宁德特色的街巷文化。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促进旧城区的街巷保护与开发;使实现建设有宁德特色的“三坊七巷”指日可待。这里的城市空间的旧城布局,力图保护旧城的基本格局。比如:老城轮廓、街巷、肌理等。然后利用控制道路布局、建筑高度等手段展现历史街区、突出旧城特色。这里的城市空间组织涵盖:当地的古迹、遗址、遗迹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体系。如蔡宅、天后宫、朝天桥等。宁德市新、旧城的历史文化,将在城市空间的特色延续下,继续流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宁德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

1.宁德城市空间历史延续:对于宁德来说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就是宁德城市设计居住环境的演变。它是以宁德居民的居住基本情况为概括的城市环境设计,宁德城市居民自建式住宅、宁德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宁德新、老城市交通改革、宁德城市整体环境协调性等基本环境设施,且包含带有宁德城市氛围中的家庭关系、邻里交往、地域归属感、地区治安等心理影响所构成的软环境。

2.宁德可行性城市空间发展依据:在老城区不断拓展、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城市中心区繁荣向上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限制城市无目标的扩大,促使宁德城市积极、繁荣、向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包括:(1)以“人”为本表现为:①从当地居民居住特点出发,建设具有宁德特色的城市生活环境空间;②以全面体现宁德滨水城市,宜人可居的城市景观环境特色;③合理开发、使用当地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新兴城市设计;④以生产、生活、居住、休闲、等人自身生理、心理各种需要为前提,进行相铺相成的城市环境设计;⑤根据各种行业工作需求,进行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合理设计。(2)以“自然”为基本点,创建赋有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环境;即:①体现当地居民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②以创建独有地域特色自然环境为目的;体现良好的亲水环境;③在人们认知、了解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城市空间环境。(3)宁德未来城市空间展望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是研究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①以“自身“条件为出发点,创建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②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是城市空间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③优良的城市空间研究方向,能更好的体现宁德大众城市空间整体提升性、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性。④宁德城市空间研究,体现着城市乡土气息不断转变、城市情境的不断丰富。⑤宁德在“自然绿化”转向赋有“绿色”宁德城市环境的衍变。⑥从自身传统习俗、习惯,转向带有城市生活特点的宁德城市形态。

(五)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式:一是以宁德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研究宁德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二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调整宁德城市大众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联系、相互联系,外部联系等。三是以改善宁德城市大众空间质量为起点,合理的进行统筹设计。四是以交往空间为主,研究宁德城市演变导致城市居住者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不断改善宁德城市空间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继续城市发展。不以损害城市环境、破坏未来生活空间为代价。使城市居民更加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城市设计发展方向认知

宁德的城市发展,受到凯文•林奇(Lynch•K)1960年《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等城市设计先驱的影响。宁德的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城市居住者相互依存的表现,城市居住者会对城市环境进行从新组织与排列。林奇的“意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理念宁德的居住者会对宁德城市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们会从宁德城市的人文情怀、行为习惯、人类视角来阐述这所城市环境和居住者独有的特色关系。

(一)宁德城市发展状况

1.宁德城市研究概念

用意象概念来指导宁德城市规划和相关研究,是人性化城市设计的必备条件。宁德城市意象元素成为本市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宁德城市文化是常年居住在这里的群体对城市的自我认知,它不但强调人们对宁德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认识,而且秉承了宁德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荒漠或密林中,人们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去自由;在城市中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人们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对其城市设计发展方向的指正,是一种的本能。居住时间的长短,决定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具体表现为对本城市的熟悉与认识。对宁德城市特色构成的不断挖掘,才是宁德城市意象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宁德城市意象研究中,宁德的城市特色问题、风貌状况、对宁德意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

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为结构、差异和个性三部分。①宁德城市意象结构:宁德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意象,注重城市群体与个体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里居住者的感受与认识是城市行为的决定基础。宁德的“城市意象”代表着本城市的城市设计特色、体现着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相关内容。宁德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意象内涵的不断注重;使居住者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去了解、认识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宁德的“城市意象研究”是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选择、环境标准的评估、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的不断认识。②宁德城市意象主体差异表现:宁德城市社会学、闽东城市文化学的层面上。通过宁德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环境的原因,并从闽东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宁德城市特色的发展提出建议和主张。宁德城市意象个性的研究,在世界城市科学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意象来延伸城市特色研究。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概括了闽东地区城市意象研究的全貌。通过宁德城市意象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对于保持当今宁德城市特色风貌,改变城市特色趋同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

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是由无数个小空间建成的城市空间“筑构体”,如: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等等。次空间又由无数个子空间构成,城市家庭组织结构、城市邻里交往模式、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和城市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等。宁德城市空间设计从居民生活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入手,着手研究城市空间设计组织结构;由城市空间设计结构中的“单元”、“组”、“群”等基本活动范围、场所等形式构成。

1.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是这所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其的探索表述,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所进行的实证。在研究中西方国家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区域经济性研究在向城市空间生态研究倾斜;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转向以人为本的需求研究。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借鉴国外城市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建设赋有地方特点的价值评论体系。在探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实地空间质量研究中发现:①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刺激性发展,同时带动着城市空间规划的不断合理性和完整性。②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的不断改善。③地方城市社会“外环境”构成的优劣,会对当地城市空间设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

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奠定了带有宁德地域特色的评估体系;其可操作性较强、对比较明显。具有闽东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除了具有自主性的自建房、联建房等传统地方居住方式之外,在不断建立宁德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在努力钻研西方城市规划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城市设计特色,指导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具体实践,才是提高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设计质量的根本之道。

3.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

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源于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体现在:①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的相互协调。宁德经济环境的各方面因素(政府经济前瞻、本地区产业范围发展前景、各种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理念的不断提高、各种职业需求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等)加强宁德宜居式生活空间。②在国家大力发展海西建设的同时,城市生活空间在相关政府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不断的弥补不足、建设宁德城市适居性居住环境。③宁德的老百姓,有他独有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反映了宁德当地的消费环境的影响效应(当地老百姓的消费价值观、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宁德城区适居性的相互关系。

4.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

宁德社会、经济、科技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演变的。宁德城市空间布局密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域住房价格的昂贵,外加上海、温州、浙江临近省份对宁德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刺激。宁德出现了“地王”、“烂尾楼”、“高价房地产”等过度追捧地价而带来的“伤痕’,使得宁德也向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出现了向外扩张土地的新迹象,宁德原有的郊区现已变为城市新型的开发区。宁德城市空间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宁德城市由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的不同,分高、中、低区域阶层居住空间。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郊区的高档住宅别墅为高收入阶层空间;城市中心周围围绕的中档住宅社区、居民自建房、联建房、经济适用房等为中收入阶层空间;城市边缘的工业住宅区、棚户区等为低收入阶层空间。另一方面,宁德城市居民因收入的不均衡表现为消费实践空间的不对等。高收入阶层主要消费高端的文化休闲城市空间,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较为低端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分化使得阶层对立、阶层矛盾不断加剧;既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也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化,已成为决定宁德地方经济发展、人文社会发展等方向的关键。

5.宁德城市空间组合方式的演化

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由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弊。一是在找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二是寻找城市空间内部组成要素不协调的原因,为其寻找合理解决方法;三是为巩固与促进城市空间持续发展,对城市空间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宁德城市发展与时俱进,应当在本地经济、文化、城市设计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地方特色、延续历史的空间布局、进行有利于宁德地域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王彬、邱灿红、申菊香:《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城市“集市”空间》,《中外建筑》,2012年第9期。

[3]于一凡,城市空间情感与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形态》,《城市建筑》,2011年第6期。

[4]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5期。

[5]刘学,周杰:《发挥规划作用塑造昆明形象──把握机遇迎“世博”》,《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6]袁岸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探讨———以宁德市蕉城组团旧城区核心历史街区为例》,《福建建材》,2014年第6期。

[7]百度文库:《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8]李建伟:《城市滨水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杜凯:《营造高技术园区创新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经济的发展激发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断的提高,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不断丰富,城市功能结构不断的复杂。城市综合体这一建筑类型因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它集合了城市中心区商业、办公、酒店、居住、休憩、餐饮、文娱、交通等多个城市功能空间,是城市经济发达和建筑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本文以兰州高新区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设计为例,通过对该项目的设计梳理,进一步探究城市综合体这类建筑群体的空间设计特点。

1、城市综合体概述

1.1、城市综合体定义

城市综合体从其功能业态方面,被定义为HOPSCA,即Hotel(酒店)、Office(写字楼)、Park(公园)、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onvention(会议中心、会展中心)、Apartment(公寓)。从功能角度,称之为CS(City synthesis)即综合性在城市形态和经济形态中的表现。这一定义,是城市综合体外部“城市空间延续”的价值体现。[1]

城市综合体与多功能建筑的区别在于,城市综合体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包含在综合体内的不同建筑与建筑之间,综合体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非单一的建筑体量,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这种多功能的系统化组合,使得单一功能的建筑体量克服其功能的局限性,并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扩展出更为广泛与优越的整体。

1.2、城市综合体发展概况

国外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超过70%,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人口过度集中、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土地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等。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同时,政府为了疏散大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也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建设卫星城,进一步分散城市中心客流。城市中心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交通拥挤,汽车噪音和污染日益严重,空间环境日益恶化,城市中心区随着郊区化的进程和自身环境的恶化走向衰落。

为解决城市中心的衰落问题,西方城市在二战以后就开始进行城市中心区的改造、更新工作。 办公综合体、建筑综合体:裙楼是商业零售、塔楼部分是办公、宾馆和居住用房。这种功能混合方式满足市中心职员和游客的购物、餐饮、住宿要求; 逐步建立和恢复城市中心区的步行系统,建立公共交通系统;通过重建、改造历史地段和开发综合性文化场馆, 提升城市中心区的环境品质。随着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商务办公职能的加强,尤其是在国际性大城市中。而大都市中心区的办公综合体、建筑综合体因其规模较小、功能相对简单、其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和相对独立,逐渐被功能更复杂、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的城市综合体所替代。

国内

城市综合体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在国内发展历程较短。与其实践中大量开发建设和重要地位相比较,关于它的设计理论、经验总结、原则策略等方面研究相对薄弱。就目前国内城市综合体的建设速度及发展趋势看,一方面,它必将作为推动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建筑类型;另一方面,国内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中,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颇多。因此,当下开展对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理论、方法策略的研究,并探索切合国情的城市综合体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不仅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是以商务、商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聚集的客观物质载体,同时也是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与城市快速发展矛盾的必然趋势。

2、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特点

2.1、多元化的空间形态

从城市综合体多元化的功能内容来看,包括大型商业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服务式公寓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形成不同的特定空间形态,以满足不同功能使用。

2.2、生态化的空间形态

所谓生态化的空间形态,即在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中运用绿色技术,营造出建筑与生态共生共融的空间形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它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应是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空间形态。城市综合体内部亦是园林式的绿色循环空间,通过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绿化休憩庭院等多种设计手法,使得整个城市综合体内部称为一个循环往复的绿色生态系统。 [3]

2.3、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每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无论从体量,规模,功能亦或是建筑外观、内部装饰、整体景观或是街头小品等多方面衡量,都将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2.4、集约化的空间形态

城市综合体在一个相对完整而又有限的城市区域内,通过土地功能的合理混合利用,集约紧凑地组织运行城市功能,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将城市功能与城市建筑合理结合利用在一起,通过互相联系,彼此间激发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融共生的能动关系,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职能集聚效应,彰显了1+1>2的功能扩大优势,从而形成了主导功能、多功能、复合功能、集约化、高效率的城市功能空间。 [1]

3、兰州高新区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设计

3.1、设计概况

该项目用地位于兰州市高新区,分为三个地块,其中1#及2#地块由一栋6层家居MALL、一栋综合楼组成,综合楼1-6层为百货商场,7-36层为办公楼;地下一层主要为家居MALL,局部为车库及设备用房等,地下二层主要为车库,战时地下二层为核6常6甲类二等人员掩蔽工程。3#地块由9栋高层住宅、商业店铺及住宅底商组成。

3.2规划目标

本案立足高新区建设现状,以规划主管部门和开发商提出的发展设想为指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根本,通过全新概念的规划布置、形态研究和景观规划设计,与基地周边片区完全整合,共同营造为大规模住宅社区所配套的大型集中商业,把本社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具有和谐生态环境,富于空间特色的城市大型公共社区。

3.3规划设计

北侧地块为商业用地,规划为家居MALL,百货商场及其上部的一栋超高层办公塔楼;南侧地块为高层住宅区及商业步行街。把居住组团的日照、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地位。同时充分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突出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绿地。该区域由9栋高层住宅及2栋超高层住宅组成,住宅塔楼沿用地布置,围合一个大尺度的中庭空间。商业区以点与线的结合,以景观利用、商业流线通畅为目标,规划呈现简洁而富有韵律的布局方式。

小结

建筑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式,建筑的本质目标要满足人的生活要求。随着现代城市的急剧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交通困扰,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弊病与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望的背道而驰,城市发展的本质趋向混合功能使用。当单一功能类型的建筑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时,而具有多功能混合和空间集约为特征的综合体建筑,呈现出多种功能在有机整体内相互协调平衡、相互激发,更加能动地发挥建筑的职能和功效,对社会生活和环境具有强大聚合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媒介。

参考文献

[1] 邓凡,《透视城市综合体》,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4月

篇11

现今社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高层办公建筑不断映入眼帘,逐渐成为最广泛的建筑类型之一。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之一,高层建筑的出现与发展,很好地做到了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在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施工技术、结构以及设备水平具有关键性作用。在能够起到遮风避雨作用的基础上,高层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开始被赋予更多的功能,不仅可被用作集会、交通场所,更可以作为交往空间和共享空间。因此,在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只考虑结构方面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更需要考虑到内部公共空间设计对使用者的影响。在关注高层办公建筑发展的同时,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也应加以重视,特别是公共使用空间的设计。

2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2.1快速便捷与易识别原则

作为高层办公建筑,办公即建筑的主要使用功能。这就造成了高层办公建筑中人员密度较大,并且使用的时间相比来说更加集中。使用者在办公时间容易出现高峰拥堵,大量人员聚集在公共空间内。为了方便使用者能够快速地到达目的地点,简洁的路线与清晰的方向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两者的结合更可以有组织地引导人流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时,应考虑加入人流缓冲区域,避开主要人流,以方便等候驻足,而不影响到正常交通的使用,避免在烦躁的工作环境中产生不必要的冲突。高层办公建筑的使用者群体不仅包括工作人员,还包括一部分外来人员。设计者应考虑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建筑的公共空间具有易识别性。使用者在陌生的建筑环境中经常无法找到垂直交通空间、卫生间以及各个功能房间。所以,建筑物内部空间布局应该以明确的、易识别的公共空间来进行串联,使之具有容易辨识的效果。在转弯路口及显眼的地方设置具体指示标志,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找到目的地位置。

2.2功能性原则

在许多的高层办公建筑中,并没有进行实际功能的布置。在办公建筑中,乏味的工作使得使用者迫切地需要放松与休息,而增加休闲场所的设计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非办公时间,人们可以到休闲场所进行适当休憩。丰富公共空间功能的设计,不仅可以为建筑整体效果进行点缀,也令使用者切实受益。在设计的过程中,功能要求应被设计者放在重要位置进行考虑。对于使用空间的连接路线的,运用横向设计为佳,不仅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又增加了工作人员在不同区域中转换的趣味性。

2.3舒适环保原则

建筑空间部分的设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状况,对人们心理方面也有影响。舒适是使用者对空间最基本的要求,当空间令人们产生不适的感觉时,人们会在第一时间离开该场所。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满足宽敞舒适的条件同时,也要注意人与自然的融合。办公人员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室内,而环境的条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使用者的舒适度,故设计者需要更多地从利于人们感受的角度考虑设计。调节空间环境条件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人工或机械手段为内部空间引入自然通风、绿植景观以及水体,从而使人们在进入室内的过程中仍能感觉到与自然的融合。

2.4交往原则

交往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社会、休闲、工作以及临时交往。交往性质作为高层办公建筑空间设计的特点之一,在空间设计上应结合公共与私密空间的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交往活动,人们会自主地选择适宜的公共空间场所。在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中,应创造更多适宜的交往空间,打造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特色,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特点。小型空间划分更便于使用者交往使用,大部分使用者并不希望被其他人关注。在内部交往空间的设计中,应考虑更多的细节,如区域桌椅的布置与摆放,座位朝向与数量等。

3结语

建筑空间的设计基础是为使用者服务,好的空间设计会令人感到愉悦且舒适。总而言之,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打造不可以只满足于技术与功能的要求,更需要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追求更加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从而达到技术和人情味的高度契合。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对人性化空间的期许,将会促使现代高层办公建筑空间设计走向更完美的明天。

作者:汪海鸥 张诗霈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创意产业园作为一个被限定了的结构体系,有规定的比例限制。它具有比较完备的公共设备、现实网络以及程序系统,其中以具有创新的脑力劳动为重。同时,它能及时地掌握国际市场、技术、资讯的各方面信息,是一个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开放性的社会群体。为了使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创意创业园聚集文化、产业以及消费人员,将它们聚合在一个可以创新并且利于生产的驻地。缓慢而有序的发展,逐渐使其成为一个可以让研究和创新、教育和试验、制造和销售、示范和消耗同时进行的工业网络。

2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的概念

创意产业园不能十分准确的划分出公共空间的领域,因此只能从使用人员以及帮助使用的视角对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界下定义:在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定范围内,给在产业园区的固定人员及流动人员所提供的一个休憩、交流、游戏、展览等功效的物质空间。

这个定义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公共空间是全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论是对产业园里的固定人员还是对来这里游览的人员,都是相对开放的。所以,公共空间的范畴就不能将产业园中固定人员自己建造的房顶上的花园、休息场所等这些只能给自己个人使用的地方算进去;第二,公共空间具有休憩、交流、游戏、展览等功效,是供人们使用的物质空间。因此,共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多效能、独立性、物质化并且同时可以将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场所。

3产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

创意产业园的主要改造方向是公共空间的设计,而产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手段又有以下两种:

(1)外部空间的改良与重新组合

工业废墟大部分都被长期埋没在城市角落中。人类将这些废墟进行无数次的随意扩张后,大多数变得凌乱不堪,不成样子:道路堵塞、走道拥挤、周围环境恶化、安全系数降低等,使这些废墟的再次利用也变得十分困难。要改善这种状况,实现废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多建设一些停车的地方,使堵塞的交通重新运作起来,为旧建筑的重新修筑创造条件;第二,对原来的旧建筑,在不改变其格局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有趣的且设备完善的公共空间,如草坪、广场等;第三,在创意产业园里多增添一些文化气息,使这里成为一个能激发人创新思想的场所。

让创意产业园朝上述方向发展的主要手段便是 “先减后加”。“减”就像减掉多出来的枝叶一样,将外部空间中出现的乱七八糟的、没有价值的地方剔除;而“加”就是要建设更加舒适的外部公共空间,比如多种树、增加一些公共陈设等。

(2)内部空间的充沛

内部空间的充沛比较普遍的方法有中庭、夹层、屋中物等。这几种方法经常一起运用。

构成中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内部空间如庭院、走廊等改造成中庭;二是将建筑物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拆除后改造为中庭。调整内部空间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工厂或者仓库等这些具有较大空间的建筑。用中庭的设计方法,将其改造成对外的、增进沟通的公共空间,能够让废弃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再改造,使其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还能消除交通、光线等方面存在的隐患。

而在建筑内部空间里扩大面积,最直白的手段就是夹层和屋中物。

夹层经常会和交通空间放在一起设计,使内部空间看起来错落有致。有时也会在靠近中庭旁边的夹层空间里设计一个小吧台、物品展示空间等,可以方便内部人员在这里休息、交流等。

在原来的建筑里用围合的手段创造一些具有特别用途的公共空间便是屋中物。这种方法并没有对空间实行“增”或“减”,却能使原有的空间利用变得更合理。而且,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比如1933年老场坊在设计时就运用了夹层的手段扩大了建筑面积。它在建筑的外面以及内部的西边外廊装上玻璃,将空间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使原本的外部空间变成了内部空间,加强了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它还在建筑内部的四层内圆处装上了玻璃地板,设计了一个围合剧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设计时对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创造所进行的一个非常全面的思考。它真正的扩大了建筑的使用空间,充分体现了创意产业园区能进一步增进沟通的特点。

现代的办公空间,特别是创意产业的办公空间、公共交流空间是现代办公空间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产业建筑”在设计部分十分薄弱。所以,建设公共空间显得十分重要。公共空间通常是对空间进行重新组合,再加上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充足的热情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空间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成为构建公共空间别具一格的地方。

4结语

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创意产业园的流行是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出现的缘由。它与传统的产业园相比,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休息空间,同时使工作、生活和休息共同实现进步。产业的特殊性和创意性使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独具特色。与此同时,它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优点,比如兼容性、公共化和多元化。因此,创意产业园独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它的公共空间。

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是由多方面的空间因素共同构成的,对这些因素如何进行设计创造成为决定它质量的重要步骤之一;工作人员在创意产业园里参观的真实感受,也是进行设计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现代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特点逐渐趋向性能综合化和多元化。传统产业的可变化创造给现代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许多经验。不论是对旧建筑的创造进行保留,还是直接翻新,都是可持续发展空间能源的有效方法。由此可见,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还需要拥有能随时接受将来建筑变化的力量。

俗话说:“流水不腐,建筑亦然。”只有不断地在已经完成的建筑内容上充实新的内容,才能盘活整个建筑及建筑群。这对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创意产业园的不断进步,对它抱有的希望就会越来越旺盛,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新创造,才能跟上创意产业不断更新的速度。

参考文献

[1]美.凯夫斯著.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

[2]黄锐主编.798工厂.北京:timezones+思想手设计,2004:37

[3]杨坤.创意产业园的建筑空间研究.大连理工硕士论文.2005.6

[4]朱中新.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4.6

[5]顾承兵.上海近代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一以苏州河沿岸地区为例.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3

[6]耿斌.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设计与开发对策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

[7]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探讨,廖方,规划师,2007/04

篇13

1 廉租房建筑设计理念

廉租房虽然是为低收入人群所建,但不是质量品质低下,其户型设计需体现对低收入家庭的理解和体贴,以该人群的生活特点和居住需求为基础,从而设计出紧凑、实用和精细的适用户型。

1.1 紧凑而实用的设计理念

我国政府把廉租房面积标准限定在50㎡以内,不是单纯简单地将大户型缩小,而是在限定的面积范围内,设计出满足住房基本功能的户型。当今市场上不少大户型甚至别墅豪宅,设计面积大,但空间使用率不高,只有秉以紧凑实用的设计理念,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的面积,科学布置空间流线,才能在有限的面积内,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更好的满足廉租房住户的需求。

1.2 精细化的适应型设计理念

廉租房的设计要摒弃粗放型设计手法,要珍惜每个细小的空间,要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满足住户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精细化的设计理念要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且要关注设计的可行性,符合人体的特征,充分考虑生活细节,对廉租房的起居空间、厨卫空间、交通空间进行精细整合,切实设计出居住舒适、满足需求的户型。

2 廉租房建筑设计原则

廉租房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住户的家庭结构、年龄结构、经济来源等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廉租房在户型、面积、配套设施等方面应依据使用者的适用性而设计,要“以人为本”,主要可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2.1 空间利用最大化原则

有限的空间最优的利用,是廉租房设计的关键。廉租房室内功能空间设计时,可引入“合并”思路,将有紧密联系的功能空间公共化,使两个空间相互重叠,是合并的公共空间承担两种或以上的功能,以此来节省优化使用面积。

2.2 优化室内交通和空间流线原则

良好的室内交通和空间流线的设计也能让有限的面积变得活跃生动,让住户在主观上增加空间的大小,因此室内交通流畅很必要,尽量让靠的近的两个空间相互连通,避免转弯绕行的空间流线,流畅的交通能扩大空间感,同时还加强了各个空间的联系,也有利于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2.3 舒适社区原则

舒适社区原则也是进行廉租房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一般来说,低收入群体在收入和消费观念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显得过于单一化。这就要求在廉租房社区规划理念方面不仅要强调社区感,寻找人们周围物质环境的社会意义,以及人们对物质环境的认知感,还应该通过强调调整环境中的物质因素来加强人们的社会交流,从而强化社区居民的相互联系、认同感和安全感,来促进居民认同感以及凝聚力。

3 廉租房的空间设计

3.1 廉租房的外部空间设计

在底层空间设计方面,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架空空间,是属于建筑设计的灰空间,一般同时具有垂直交通的易达性以及水平空间的通透性。在进行地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其覆有顶部结构,能够减少外界干扰,以及水平面上没有过多的遮挡,能够引入更多的室外自然光线,实现较好的景观效果。此外,还能够在这部分设计时考虑到居民之间的交流方便性,促进和谐文化的形成。在入口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到,整个住房中居民的必经之路就是入口门厅,其使用也相当频繁。从我国目前的入口门厅设计现状来看,由于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设计面积一般偏小,尤其是在上下班的时间段,显得有些拥挤。因此在进行入口门厅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问题,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尽可能地要有利于居民间的形成相互之间认同感和领域感。在廉租房交通空间设计方面,主要是指楼梯、电梯和走廊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其是否能方面人们日常行走,还必须考虑到一些别的功能要求,比如搬运家具和紧急疏散等等。对于廉租房的公共活动用房设计,要充分利用地域的优势以及建筑资源,不能马虎了事,要真正地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最好能建设专门的公共活动用房,以满足居民对于公共活动的需要,促进邻里间的交流,形成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

3.2 廉租房的内部空间功能性设计

对于客厅的设计,要考虑到其必须要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的需要,还必须满足一定的使用面积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12平方米。客厅对于住宅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是住宅的核心空间,家人交流生活一般都在客厅进行,并且紧密联系着餐厅和卧室等用房。因此,在设计客厅的时候,要注意其使用的舒适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卧室的设计,也是最好能够满足直接采光以及自然通风的要求,并且一般还禁止卧室之间的互相穿越。面积方面来说一般的要求是双人卧室为10平方米,而单人卧室一般来说是6平方米。卧室是人们睡觉和休息的活动场所,部分卧室扮演者浴室、衣帽间以及书房的角色等等。在设计厨房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某些特殊饮食习惯,以及烹饪过程出现的油烟问题等,要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整个住房的舒适性。对于餐厅和卫生间的设计,也要根据不同家庭结构来定,不同年龄的人对餐厅和卫生间的要求也不一样,老年人要求比较简单,而年轻人要求相对高一些。由于廉租房一般是针对低收入人群设计的,因此一般只设计—套卫生设备,更重要的是合理确定其卫生间尺度以及提高卫生设备的使用效率。阳台也是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之一,其不仅仅作为一个休闲场所而存在,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学习的一个场所,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有关数据显示,廉租房设计中储藏空间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低收入收入人群中一般有过多的家庭物品,非常有必要设置一个专门的空间来储藏物品,提高日常生活的舒适度。

4 廉租房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确定户型面积。户型面积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舒适度,而廉租房的建设目的一般只需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因此,低收入者在租房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租金问题,而户型面积直接影响着租金。合理确定户型面积,最好能够既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也能够减少居民的生活压力,使其不要背负过重的生活成本的压力。

(2)综合多因素设计户型及确定各户型的比例。不同的家庭结构及工作需要和健康状况等等,对户型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划分户型时需要多考虑一下这些因素。一般来说,在廉租房的使用中,主要需求户型大多是一室户和二室户,但具体设计还需要考虑地域等的实际情况。

(3)对于廉租房朝向问题的解决,一般要采取租金差异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廉租房设计时需要根据居民对不同朝向的需要,不仅要合理设置东西向户型和适当考虑设置北向户型,还需要采用不同的租金来平衡各种关系,使得居民能够根据自身实力来选择不同的朝向。这样的话,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能够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

5 总结

廉租房的建设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住房紧张问题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其建筑设计问题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进行合理设计,还必须坚持家庭结构梭形分布原则、适应心理原则以及混合社区原则。廉租房的设计牵涉到很多专业和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廉租房设计水平相对还不算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加强廉租房的公共设施配套、小区规划、工业化建造等,为我国的廉租房建设作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祥伟,邵广杰.廉租房建筑设计的启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7).

[2]陈宏.廉租房建筑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