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马楼村现有村民320户,1200人,其中三峡移民6户,28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集体拥有运煤码头6处,沿岚济路建有村开发区一处,内有汽车修配、电气加工、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建有大型加油站两座,个体工商户达200余户。马楼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是一个多业并举的“双文明”村庄。马楼村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北宿镇马楼村位于“黄金水道”白马河东岸,岚济、济枣两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附近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和济宁市落陵煤矿、太平煤矿等多家大中型煤矿,是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马楼村属暧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邹城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2.《山东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4.《邹城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
7.《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8.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等。
2·2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马楼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马楼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20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8000元以上,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码头河运和路带经济是马楼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马楼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3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按邹城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即2006-2008年。
2、规划范围
见《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08)》示意图,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28公顷。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院、人口文化大院);村中心大街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学校、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马楼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对村南路以南的两户住宅,于2008年前清理掉。
4、新建:新建住宅以点式及双联式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在二至三层。
5、村内大坑填平后规划新住宅。
6、宅基标准:16M(东西)×15M(南北)
3.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中心大街:宽20M
大街巷:宽10M
小街巷:宽5M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中心南北大街(康庄路)宽20米,采用水泥路面,向南延伸使其与济枣公路至白马河港的柏油路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双排路灯。其余道路共15条,其中长340米,宽5米的12条;长340米,宽10米3条。村西第二条宽10米的路(同德巷)向南延长至三支渠。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共4条,宽均为10米,其中长500米和长730米各两条。路面采用底层煤矸石,上面铺石屑,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村南路向西接通白马河堤。2006年,硬化村内西侧长350米、宽5米南北走向大街和村中各长600米、宽5米的东西走向两条大街,并装架上路灯。此后,自西向东,每年硬化两条。
3.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宽10米及10米以上街巷两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宽5米的小街巷中间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后再修筑路面,入户端加箅筛,防止堵塞。投资12万元,环村挖排水渠1000余米,倒梯形,下底宽1米,上底宽2米,高1.3米。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改水改厕。根据村庄临近白马河,潜层地下水水质不适宜饮用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2万元上一台水质净化设备,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村民居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公共厕所,在开发区、村部大院、村庄的东中西部各设置一处公共厕所。
2、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3.6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中心大街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3、村内四条东西大街,设计两侧栽植石榴或桃树。
4、街心村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5、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3.7公共设施规划
1、学校建设。拆除现小学校,另选址重新规范建设村级标准化小学校及幼儿园。
2、新建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将现使用的村“两委”办公院落让出,租赁或拍卖给村民搞三产开发。拆除村小学后一排旧瓦房,投资30-40万元新建两层办公楼的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大门西开,建仿古式院门,与现有的村务公开栏格调一致。
3、村民绿地广场。将现中心大街东侧水坑填平,建成村中街心绿地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4、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并争取与镇卫生院合作,成立北宿卫生院马楼分院。
5、文化宣传设施。加封村务公开栏铝合金透明窗;在中心大街北、中、南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10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4.1投资6万元,预计动用土方1200车,对村南的大坑进行填埋,估计可新增土地15亩。
4.2自高岭土厂路至西落村大棚区,建设冬暖式日光温室,成片发展温室大棚蔬菜。
4.3在岚济公路马楼段绿色通道内发展80亩的林下百合特色种植。
4.4在岚济公路北新建加油站东侧,兴建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
4.5以三处苗圃为依托,综合开发建设村南生态旅游农业小区。
4.6加大岚济、济枣公路沿线路带经济小区、白马河港区的综合开发,鼓励和支持村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力争在2006年建成正在论证、占地8亩、投资500万元左右的塑料厂一处。
4.7对白马河以东,岚济路南,村庄以西的土地进行开发。
第五章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5.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补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5.4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第六章制度及管理规划
6.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小巧精致的《村规民约》镜匾发到各家各户。
6.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6.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小社区化”和“区中区式”管理,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6.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6.5以落实《北宿镇村级工作操作规程》为载体,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远程教育课堂、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7·1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马楼村的新农村建设。
篇2
一、基本情况
西团镇为盐城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镇,大龙村为大丰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另外还有北团、众心和黄浦等3个新农村中心村。西团镇区(含大龙区)及北团、众心、黄浦等3个新型农村社区,部分区内地势低洼,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基本无配套动力,防洪排涝阵地相当薄弱。
二、规划方案
(一)西团镇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西团镇区(含大龙村)规划范围东至镇东路和鹏程路、南至三十里河和农垦河、西至沿海高速公路、北至北排碱河和一卯酉河,以老斗龙港为界又分为西团镇区和大龙村。
1、西团镇区
西团镇区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东、一卯酉河以南、镇东路和鹏程路以西农垦河以北区域,面积约2.2km2。老斗龙港作为外部排水河道,现状内部保留有四排河,可作为汇水河道,从西端排入外河老斗龙港。该区域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3.2,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四排河现状标准为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四排河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其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竖向标高3.5以上。
2、大龙村
大龙村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西、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5.3km2。大龙村地形较为复杂,拟以牛湾河和南二中沟为界分为3块区域规划建设。
(1)牛湾河以东、一卯酉河以南、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区域,面积约0.9km2。这块区域地势低洼,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北中心沟现状情况良好,满足汇水流量要求,不需疏浚,河道敞口已建封闭涵洞,只需施筑圩堤,增加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老斗龙港西岸、三十里河北岸、牛湾河东岸河堤354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指圩堤沉降稳定后达到的高程,施工时必须达到4.5,待自然沉降、风吹雨淋、耕翻种植后达4.0。下同。)顶宽4m,边坡1:2,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
②固定排涝站工程。一般汛期时使用固定泵站排涝,将南北中心沟北端排涝机口改建为排涝泵站1座,安装苏排Ⅱ泵1台,排涝动力达到2m3/s,使这块圩区排涝模数达到2.22m3/s・km2。
③拓浚南北中心沟。拓宽标准底宽5m,底高程-1.0,边坡1:2,以满足苏排Ⅱ汇水要求。
(2)牛湾河以西,南二中沟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2.8k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三中沟、新龙河和东穿心河予以保留、保护,定期疏浚,确保汇水畅通,与外河相通处新建封闭建筑物,这块区域目前无配套动力,需新增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牛湾河西岸、北排碱河南岸河堤672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西侧利用沿海高速公路作为圩堤,沿海高速路面高程6.0左右。
②封闭工程。在南三中沟西端高速公路下和东端接牛湾河处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在新龙河南端接南二中沟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在东穿心河南端接三十里河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
③固定排涝站工程。在新龙河北端和东穿心河北端各新建排涝泵站1座,新龙河北端泵站安装32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2.8m3/s,东穿心河北端泵站安装苏排Ⅱ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4m3/s,共新增排涝动力6.8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43m3/s・km2。
(3)南二中沟以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三十里河以西以北区域,面积约1.6km2。排水外河为三十里河,内部汇水河道为南一中沟和新龙河,内部涝水汇入南一中沟后,通过新龙河排入外河三十里河。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左右,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南一中沟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新龙河现状底宽4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这些河道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二)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南至新中村界址、北至五排河以北340m,总面积349601m2。
规划区内地面高程一般3.0-3.2,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可利用大圩区排涝,不需另建圩中圩。规划区内现有4条南北向小条沟汇水,涝水通过中间东西向的五排河,向西排入生产河,向东排入小洋河。条沟现状底宽1m,底高程1.0,边坡1:1.5;五排河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五排河水系畅通。另外,南北向的条沟至少要保留1条,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五排河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三)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养殖场、南至南界大沟、西至南北中心路、北至二中沟,总面积253479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西穿河东岸、北二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处新筑圩堤215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圩堤利用南界大沟河堤,现状为堤顶高程3.8,顶宽2.5m,边坡1:2。
(2)封闭工程。在二号沟北端接北二中沟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的孔径为1m,底板高程-1.0;一中沟西端已有坝埂,东端在规划区的东边界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
(3)固定排涝站工程。在2号沟南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安装20寸轴流泵1台,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新增排涝动力0.55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17m3/s・km2。
(4)河道工程。规划区内部4条南北向的条沟,自西向北编号为1至4号沟,保留并拓浚2号沟作为内部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2m,底高程-1.0,边坡1:2。疏浚北一中沟,疏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四)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农田、南至南四中沟、西至分界河、北至南五中沟,总面积347291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分界河东岸、南五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和南四中沟北岸新筑圩堤2890m,圩堤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
(2)固定排涝站工程。在中间斗沟西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安装20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1.1m3/s,使排涝模数达到3.17m3/s・km2。
(3)河道工程。拓浚中间东西向的斗沟作为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三、投资估算
1、土方工程
(1)河道疏浚土方。拓浚南北中心沟长1400m,土方约2.1万方;拓浚2号沟长840m,土方约2.6万方;疏浚一中沟长220m,土方约0.5万方;拓浚斗沟长680m,土方约2.5万方,综合单价6元/方,需经费46.2万元。
(2)圩堤土方。施筑圩堤总长约12.44km,土方约11.8万方。综合单价5元/方,需经费59万元。
2、建筑物工程
篇3
篇4
“都市里的村庄”、“半城市化村庄”、“工业化初期村庄”、“传统自然乡村”―― 它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针对政策应该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制度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农村建设所而临的问题是综合而复杂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1 产业园区周边的村庄 ―― 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型
依靠周边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庄开发建设,通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村貌,使村庄逐步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1.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 ――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型。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重点是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鼓励村民“上楼”,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1.3 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 ―― 城市综合改造
型。
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住房、环境卫生等问题,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
2.4 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 ―― 农业产业服务型。
村庄位于农业发展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城区,各自然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服务,突出特色,特别是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
2. 新农村建设中规划问题的反思
3.1 地域特色缺失影响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
规划在提供合理方案的同时,必须激发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性。对城市规划而言,激发积极性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就村庄规划来说,笔者认为规划内容的地域性是影响实施主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是地方民族特色的发源地和传承载体,其保留了相对固定的人群关系和生活习惯,是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间。如果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单纯灌输、借鉴先进的理念,就不能引起实施主体的认同感,也就不能激发其积极性。
3.2科学性缺失影响实施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观意志干扰过大,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等方面。在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最终方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划设计人员主观意志及村民自身眼前利益的影响。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村民)之间对规划目标认识上的分歧致使规划更多地关注于两者主观意愿的妥协均衡,而较少地从当地环境容量、村庄面貌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规划。而基于主观推断的规划很显然是不能指导村庄规划科学实施的。同时技术手段的单一带来了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科学性的缺失加剧了方案实施的不可能性。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创新
4.1从物质建设规划走向社会发展规划
综观我国当前的城镇规划与村镇规划,规划的工作对象主要在于物质建设规划,即规划是依据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并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是综合的社会发展规划:
4.1.1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划的精神。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角度看,这是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空间等多方面对建设成果的综合概括。这说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
4.1.2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工作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规划是通过把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来改良社会,在落实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人本发展的内涵。具体地说,社会发展规划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整体,涉及物质建设、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及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不只局限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社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农民参与。
4.2从自上而下式规划转向上下左右联动规划
4.2.1以往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方法
现有的物质建设规划是政府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落实,涉及到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控制与分层实现,是一个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控制方法。下一层次只要完成了上一层次交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目标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操作,符合经
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上下各层次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下达信息量存在缺失及信息解读的偏差,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发展模式蕴含着较大的问题,往往在完成了上一层次预期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下一层次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很难被有效地传达到上一层次作为下一工作阶段的规划参考。
4.2.2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采用各方联动规划方法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明确,建设方与受益方都是农民。农民主导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规模与质量。换言之,居所的主人明确了,居所的建设就要听主人的了。其他的无论是政府、规划人员,还是市场,都要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引导农民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协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采纳农民的合理化建议。让农民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做“顶门杠子”,政府、开发商则不做压人的“棒子”。农民、政府、商人、规划师等能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切实解决问题,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称之为联动性规划。
3. 总结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由此可见,我们规划师必须不断更新村庄规划的观念,不断丰富规划设计手段,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具备极强实施性的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
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3.
[3]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5-7.
篇5
二、相对集中建设康居示范点。按照因地制宜方针,以社为单位,按照相对集中建设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按组团形式编制康居示范点建设规划,经县建委审查后报县规委会,并严格按照县规委会批准的统一的风貌设计建设。集中居民点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整体要求进行实施。
三、着力抓好农房原地改建。对于宝邮路沿线确需改建的农房,应确保退足公路红线并满足规划要求,按程序报批后,严格按照县建委提供的建房标准图集,相对集中建设,严格控制风貌设计。
四、规范建房审批程序。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关于印发大足县宝邮路景观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足委办发〔**〕6号)和《关于新农村建设“133工程”推进工作会议纪要》(足委办纪〔2006〕5号)相关规定,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高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其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对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农房建设报批要尽量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必须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程序。
篇6
2、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各村道路、住房、厕所、环境卫生、村情村貌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谋划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编制好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宣传启动阶段(2015年7月至8月)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制订实施方案,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专门部署,迅速启动,形成合力推进的氛围。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下发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入到农户进行宣传。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经济带的规划设计。
(三)项目实施阶段(2015年8月至11月)
1、集中力量,稳步推开。在8至10月集中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8月至11月集中开展以“六改”为核心的村基础建设工作。
2、各建设点根据实施方案和实施项目的规划要求,全面开展各项整治项目的建设,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一般自然村点督查验收阶段(2015年11月至12月)
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将加强对各新农村建设一般自然村点督促检查,通服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
(五)中心村点项目改造升级阶段(2016年1月至11月)
篇7
2、建设地点:*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年6月开始,至20*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镇城镇发展规划;
2、*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镇村镇建设规划;
7、*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镇位于*西南部*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家。是*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年,*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1997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1998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1997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篇8
引言:
加强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是以构建农业资源安全位基础的支“三农”建“三农”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强土地整理,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理清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确保 18 亿亩耕地红线;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1.土地开发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视粮食生产, 重视耕地保护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口众多, 现有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人口以千万速度递增, 而耕地以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见效快、质量高、投入少的系统工程已成为节地挖潜,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因此, 新农村建设要把重点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制定上。土地开发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处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它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能做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1.2有利于建设规划的实施
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促进。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之中, 逐步完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点, 村庄建设等各项规划,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 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项目区山水路林统一规划整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1.3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
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 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科学设计,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出发点,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项目。通过项目实施, 提高土地产出,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 推进对水、田、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调整农村土地利用格局, 促进农业生产向高效农业、大面积经济作物方向发展, 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从自然条件出发, 从群众的意愿出发, 因地制宜, 按照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式, 把项目做实、做大。集中连片, 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 从单一的土地开发整理向综合开发转变。通过土地整理, 引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 把土地开发整理与扶贫相结合, 起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农村多种资源的整合, 多种资金的配合和多个部门配合, 实现农业最大综合效益。
2.以土地整理助推新农村建设
由于过去土地整理项目在目标定位上过多地强调“新增耕地”,将其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与农村生产条件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景观优化等相协调,全面改善农村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近 10 年来的土地整理项目虽然为耕地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改善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效果还不十分显著。
现在,“城乡统筹”成了全民关注的话题,应当把土地整理放在 “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中,将土地整理的合理价值追求定位为“改善土地权利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尽可能地增加耕地”上,并最终实现以土地整理为手段,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土地整理项目要想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充分发挥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应找到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2.1 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将土地开发整理与发展现代农业、村镇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扩大和丰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让土地整理不再以各种工程的堆砌为目标和主要内容,而是将工程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规划相集合,打造出一片片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高度吻合、农民生产生活方便快捷的土地。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以土地整理为平台,将同一土地整理项目区内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统一纳入土地整理项目中,让土地整理项目对各类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统筹,实现项目区内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保证新农村建设有序、高效地进行,切实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做成新农村建设的夯基工程。
2.2 以充分发挥土地整理资金导向作用为突破口,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土地整理资金的投入使用能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极大影响,为了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应按照“多与、少取、放活、增收”的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基本建设统筹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将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 20%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增益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收缴标准,严格收缴程序,符合国家减免政策的建设项目,必须实行“收返”两条线。完善新增耕地指标收购办法,增强新增耕地指标全市统筹管理的科学性。积极探索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理使用机制,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进城落户的资金补贴渠道。鼓励采用 BT 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3 以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后续管理和利用为突破口,促进农村土地流传,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规模经营
以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后续管理和利用为导向,科学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设计,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用地适度集中经营创造条件。鼓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通过租赁、入股、联营、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向种养殖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管理用房及配套设施建筑,在不突破所在乡镇集体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可以按规划使用一定比例的农村集体土地。
3.积极探索新型土地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健全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土地和复垦后的闲置宅基地进入城镇就业安居的,可以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中给于适当补贴。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换社保、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置换城镇社区廉租住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节约集约的要求,积极开展“新居工程”,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适度集中。加快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试点,不断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建设用地的复垦工作,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及指标有偿、合理流转与转让。
4.结语
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新阶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篇9
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国家和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农村建设,希望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新农村建设”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要做好类型规划,转变规划理念,并结合农村实际状况改造农村面貌,这样才能达到建设目标,为农村人民群众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新农村的进步与发展。
1 新农村规划类型划分条件
1.1 从经济角度进行划分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规划人员要从经济角度进行,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村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这样符合建设要求。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就可以提高建设预算,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以及地理优势来改善村容村貌,更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则要从交通、经济角度考虑,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提升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水平。
1.2 从地理角度进行划分
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不同地区的农村地理条件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规划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比如在对山区农村建设时,则要充分依靠当地的地形,尽量选择沿山谷、河道地区,使其呈现出散射状,这样有利于提升当地交通的便捷性,实现新农村的稳定发展。
1.3 从城镇关系角度进行划分
新农村建设时需要充分利用城镇资源,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的位置关系。比如距离城镇比较近的农村可以利用城镇资源,转变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以城带乡”,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
2 新农村规划典型模式
2.1 经济带动模式
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农村规划模式不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见表1):
第一,工业企业带动型。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村要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以我国珠三角为例,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电子企业,它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有广阔的生产空间,当地政府部门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时,就可以将这些企业搬迁到农村之中,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例,该地区工业经济发达,农村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优势地位,从而带动自身发展。
第二,城镇发展带动型。在建设该种类型的新农村时,规划人员要充分利用农村地理位置优势,引导农民群众逐渐向城镇聚集。比如浙江省的周巷镇,它就是典型的城镇发展带动型,其周边农村与城镇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现代化、花园式的大型城镇,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城镇发展活力。
第三,商业贸易带动型。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提升,电子商务贸易备受青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规划人员应该要利用这一技术,调整当地农村生产结构,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用商业贸易带动农村发展。以温州地区为例,这些农村以小商品加工、贸易为主,农村间逐步形成集约化生产形式,客商往来量增多,从而改变了农村群众以往的生活方式,其村容村貌也逐渐得到改善。
第一,劳动经济带动型。对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划人员可以采用劳动经济带动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起来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可以采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将外来企业引入到农村地区,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用本地市场吸收本地劳动力。此外还可以实现异地转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然后将资金、技术带回农村地区,实现农村稳定发展。
第二,特色产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要求在进行农村规划时应该要从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找到适合农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然后规模化生产,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以云南省呈贡县为例,其农村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花卉,并按照功能将其划分为种植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成为亚洲最大的鲜花生产、集散地,以优美的环境、富裕的生活闻名于世。
2.2 空间布局模式
规划人员在对新农村空间进行布局时,要遵循相应的模式,比如中心整治型、征用型、组团集聚型、内调整合型、就近并点型、设施集中型等。以中心整治型布局为例,它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心地区废弃、破旧的房屋进行整治、改造。众所周知,农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导致村中心出现“无人区”,这样不仅会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新农村村容村貌的建设,这样的状况下就可以采用中心整治的办法,将村中心的旧宅院拆除,可以建设相应的文化娱乐中心、绿地或者其他生活服务性设施。组团聚集型建设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较小、自然村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自然村集中成为一个大自然村,并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并修建共同的基础设施,以提升整个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使群众享受到应有的经济发展成果。
山区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农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如果还采用上述布局模式则会增加规划难度,不利于当地农村的快速发展。因此规划人员可以采用错位整合型、小组团分散型的模式(图7、图8)。
其中错位整合型主要是在保存原来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建筑基础上进行错位整合,结合当地地形、地势建设基础设施,处理好拆除、保留与新建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小组团分散型模式主要针对分散程度较大的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之间可以用绿化带进行连接,并在连接沿线建设相应的商业网点,在提升当地绿化度的同时改善自然村的空间布局,让当地农民群众对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活,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总
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应该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制定规划方案,建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实际经济发展需求的模型,让农村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城乡间的统筹工作,保证发展的公平性与稳定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以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志国.坚持城乡统筹 加快村庄改造――浦东新区
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12,
(12).
[2] 钱紫华,易峥,王芳.城乡统筹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编
制改革――实践探索与改革展望[J].城市规划,
2015,(1).
[3] 陈可石,闫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发
展与实践[J].开发研究,2015,(4).
篇10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篇11
第三条专项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新农办)共同管理。市财政局主要负责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市新农办主要负责项目的审查和实施监督。
第四条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按年度分步实施。对未完成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的示范村镇不予补助;
(二)务求实效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项入手,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三)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侧重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规范管理的原则。建立科学透明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原则上与其他政府性资金支持的项目不重复交叉投入,对资金使用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立即终止扶持,收回补助资金;对年度考核资金使用效果较差的,下年度不再安排奖补。
第二章资金使用范围和标准
第五条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奖补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镇。重点用于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示范,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公益性等基础设施,其色农业生产示范及基础设施建设奖补资金占专项资金总额的70%。
(一)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及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奖补。主要用于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引导示范村镇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奖补。主要用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一般补助2-3万元。
(三)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奖补。示范村符合规划的中心村庄庄内道路按工程造价70%奖补,配套下水道或排水沟按工程造价30%奖补,其它公益设施如公厕、休闲广场等按工程造价的50%奖补。
(四)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奖补。对示范村符合规划的中心村庄实施田园清洁工程、家园清洁工程、水源清洁工程进行奖补,重点突出家园清洁工程和水源清洁工程。按照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整治最见效的原则,有重点的选择实施项目,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奖补:
1、家园清洁工程奖补。农户入户道路每平方米补助6元;户用沼气池除沼气国债项目补助外,每口奖补160元,实行“一池三改”另外奖补500元。
2、水源清洁工程奖补。集中供水项目按水塔、主管道、水泵三项投资总额的80%进行奖补;农户户办改水,每户补助150元。
第六条示范镇专项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小城镇建设项目和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第三章项目申报、审批和建设
第七条项目申报
(一)凡属于本实施细则奖补范围,有受益区农民民主议定通过的项目建设筹资筹劳方案,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均可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村委会进行项目申报。
(二)申报单位填写《明光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并附镇村规划、项目规划说明、相关图件、村民代表意见等附件,申报材料一式八份。
第八条项目审批
(一)市新农办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书面和现场审核,确定项目内容和奖补额度。对通过民主议定、规划详实可行、配套资金落实、群众自筹比例大、申报积极性高、实施受益面广的项目给予优先考虑。
(二)申报项目由市新农办会同财政局审查提出初审意见汇总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九条项目建设
(一)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实行项目责任人制。项目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责任,切实管好用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按标准建好项目。
(二)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期原则上为一年,计划项目要按期完成,建设质量要达到规定标准。原则上实施过程中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地点、规划和建设内容,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项补助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实行公开招投标制。
(三)项目竣工后,项目建设单位将申请验收报告和项目总结上报市新农办,由市新农办会同财政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拨付奖补资金。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十条市财政局按照《**省财政专项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试行)》,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管理,单独核算。
第十一条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拨付专项补助资金。对专项补助资金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向验收组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否则,不予拨付专项补助资金。
第十二条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项目建成后形成的集体项目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户办项目资产归农户所有。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一)市财政局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对专项资金到位不及时、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及其它违反规定的行为要限期纠正;拒不改正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罚,同时,不再安排下年度该项目点其它项目资金。
(二)市新农办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及时跟踪、评估项目实施情况,按时汇总上报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实施完成后,各项目单位要将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上报市新农办。市新农办要及早组织项目单位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和工作总结,同时要引导示范村镇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篇12
党的*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从解决农民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从花钱不多、效果明显的事情做起,在全省农村集中开展一次村容整治活动,并提出了“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的要求。市委二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以“三清三改三整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和推进机制,切实把示范工程抓紧抓好,有步骤地推进面上新农村工作。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丰富内涵的理解,创新新农村建设推进方式,扎实开展第三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
全县第三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总要求是开展村庄整治、新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村庄整治就是围绕“三清三改四整顿”(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改路、改水、改厕;整顿空心村、整顿废弃房、整顿畜禽圈舍、整顿村内村边坟),彻底改变村庄旧面貌,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用厕难。新村建设就是按照“全面规划,迁村并点,综合配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置换,对拆迁安置与迁村并点的村庄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紧紧围绕“四通三化三提升”(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村庄配套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力争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居住舒适、功能齐备、土地节约的和谐、富裕新村庄。城乡一体化试点就是按照土地流转、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要求,着力推进“四集中三转换一建立”(耕地、工业、就业、居住适度集中,资本、产业、身份加快转换,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力争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把新农村建设从点上示范引向面上整体推进。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第三批示范工程建设
一要以农民增收为基本点,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示范村要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优质、安全、无公害农副产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鼓励农民在生产、销售、中介服务等领域大胆创新,创造新的经营方式和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要农民腰包鼓了,手头宽了,建设新农村就有了底气、士气和勇气。
二要以老村整治和新村建设为切入点,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解决行路难、用水难、用厕难,改善居住环境等问题成了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全县第三批示范工程安排4个示范镇建设、60个示范村庄整治、10个新村建设和3个镇的城乡一体化试点,目的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向面上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各镇、各部门都要紧紧围绕老村整治和新村建设等工作,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力投入,努力改变农村脏乱散差的现状,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要以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推进乡风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靠广大农民身体力行。各示范点要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致富的本领,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要以落实好民生工程为契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要积极开展和谐创建,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扎实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文体、广电等部门要广泛开展文体下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乡村精神文明活动,推进乡风文明。
四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侧重点,促进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就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各示范点要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继续坚持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不动摇,建好镇村组织。要全面加强示范村镇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树立良好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民主制度,由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重大事务,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或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通过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形式告知群众,使群众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参与村务决策与管理,并实施有效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落实工作举措,确保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继续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示范点制度和帮扶制度,县级联系负责人要率先垂范,带头抓好各自的联系点和示范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都要找准定位,有所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上下联动,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二要坚持规划先行。各示范村镇要围绕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编制村庄经济发展(生产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各帮扶单位以及县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其他各项规划相吻合,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并将城市功能拓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有机的整体统筹推进。二是规划要体现协调性。要结合村庄的地形地貌特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田园风光特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规划要体现严肃性。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同时要加大农村违规建设行为查处力度。四是规划要体现特色。农村经济,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充分体现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县委、县政府将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考核,并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挂钩。
篇1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