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创建目标
根据民政部提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要求,按照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处置预案,健全防灾减灾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完成我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任务
(一)建立健全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各村要成立相应的减灾领导机构,组织专门班子,及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减灾目标,制定减灾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减灾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修订编制村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村要在4月底前修订完善村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村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村民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村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等急救技术。
(三)设置各种村减灾避灾(难)场所和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一是设置村灾害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划定避灾(难)场所;指定具有抗震、抗台风、耐燃烧等性能良好的大型公共设施作紧急情况时的避灾(难)场所;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和地段划定紧急疏散通道;保持避灾(难)场所及紧急疏散通道的完好,并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二是购置急救器材、照明器材、灭火器材、逃生设备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至少购置两种以上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设置逃生导向标志等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四是治理村内灾害隐患点,尽早排除各种灾害隐患。
(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的形式可采取集中宣传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期间由县减灾委统一组织防灾减灾宣传;平时由各村根据实情分别进行,可采取专家讲座、文艺表演、播放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流动宣传车、出版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和挂图等多种形式开展村减灾宣传,对村民进行减灾安全教育,使村民了解减灾知识,增强减灾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防灾避灾的常规知识,逃生自救互救技能技巧等。
(五)督促辖区家庭做好防灾准备。结合村自然地理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针对家庭成员、住宅、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多种紧急避险方案,编列紧急情况下携带物品清单,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逃生工具、对外联络工具等应急设备。
(六)组建村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各村都要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村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人员主要由村组干部、基层民兵和其他志愿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参与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遇有灾害事件及时汇报,同时协助村干部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七)建立灾害信息报告、告知制度。各村要建立专职或兼职灾害信息员队伍,适时组织专业培训和参加技能鉴定,确保能及时、准确提供灾害性预报预警、灾情的第一手信息。各村要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等灾害相关信息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及时告知村民,确保社区居民快速有效获取灾害信息。
(八)强化弱势群体应急保护措施。在遇有灾害紧急情况时,要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
四、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月20日-3月20日)
(一)成立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二)确定创建社区,上报创建名单;
(三)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制定实施方案。
推进阶段(3月20日-5月20日)
(一)各创建社区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逐项落实创建任务;
(二)镇减灾委办公室进行督导检查。
自查验收阶段(5月20日-6月30日)
(一)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组织进行减灾示范社区自查验收。
(二)各村根据自查情况,查缺补漏,及时整改,并完善各种资料档案;
(三)镇减灾委办公室选择示范社区向县民政局申报全国减灾示范社区。
接受县市检查验收(6月30日-7月30日)。
篇2
为了搞好今年“国际减灾日”的宣传活动,省减灾委员会及时下发了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和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紧扣“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活动主题,突出增强城镇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全省各地迅速行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下发通知,明确活动要求。各级层层部署,层层抓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纷纷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全面增强了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减灾防灾宣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减灾委的部署,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切实强化了广大公众的减灾意识。
(一)宣传活动内容丰富。10月12日上午10时,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省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香坊区民政局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乐松广场家乐福门前举行了大型“国际减灾日”,以“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现场设立彩虹门、轻气球条幅、宣传标语、宣传板和咨询台进行减灾知识宣传,省、市、区领导以及街道办事处干部、社区干部向广大群众散发减灾知识传单,宣传减灾知识。还请香坊区消防中队的同志对家庭使用的灭火器、逃生绳等进行使用讲解并现场灭火演示,部分群众也当场进行了演练,切身感受实战的情形。现场咨询群众络绎不绝,气氛十分热烈。现场设减灾宣传图板50块;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xx余册;《避险知识传宣单》xx余张。xx市在减灾宣传活动中重点突出密集人群聚集地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条幅、设置宣传板、发放宣传单、宣传画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在整个宣传周期间,组织xx余人观看了“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的宣传挂图;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xx余册;发放《防震减灾基本常识》宣传单xx余张;街头咨询人数达到xx余人。鹤岗市在“国际减灾日”当天,工农区,在区政府门前设了宣传台,兴安民政局联合安全局在区政府广场开展了以“减少灾害风险,确保百姓安全,降低灾害风险,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拯救人民生命”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南山区政府为群众分发了《地震小常识》、《地震来了怎么办》、《防洪小常识》等宣传资料数千份和解答群众的咨考,咨询数百余次,东山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向阳区在辖区第十中学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当天全省累计接待群众咨询200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余万份,受教育人数达500余万人,群众反响很好。
(二)宣传活动,进入社区。在“国际减灾日”宣传期间,全省各地以城镇社区为重点,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演练活动。七台河市结合勃利县恒太煤矿“823”透水事故,有针对性的为煤炭行业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在校学生中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讲座,使人们能清楚的意识到当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推动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哈尔滨市平房区民政局和新友社区一同组织防灾减灾小组在辖区内深入开展了以安全使用天然气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消防科普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社区请来天然气公司人员为居民讲解如何使用天然气,及如何防范天然气漏气,及如出现漏气,该如何救助等。同时,区民政局同新友社区防灾小组及志愿者一起走上街头,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设置宣传展板,进行防灾减灾宣传。
黑河市结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社区重点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活动,印制减灾宣传单,制作宣传图版,组织应急演练36次,使广大居民熟悉了减灾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自救能力,也使此次宣传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省各社区根据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宣传活动,以悬挂横幅、设立展板、现场咨询、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角度的宣传,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最大程度的扩大宣传面,大力营造人人关心、重视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
(三)媒体宣传,营造氛围。在“国际减灾日”宣传期间,以省减灾委、省民政厅的名义在xx日报、生活报设专栏,连载避险常识和减灾防灾知识;10月13日,xx日报、生活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东北网专题刊登(播)全省“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情况。各地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增设“减灾专栏”,对“国际减灾日”活动进行宣传。xx市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中国石油之都报》上建立“防灾减灾”专版,同时还利用市、县区两级政府院内电子屏幕和广场大屏幕电视,系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上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辖区居民手中有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鸡西市、大兴安岭、伊春市等地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增设“减灾专栏”,重点宣传“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的主题活动,使广大居民了解有关宣传活动,树立居民增强减灾、防灾的意识。
篇3
(二)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教育。
按照“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各辖市(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利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地震安全社区、开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专题学术讲座、接受群众咨询、建立固定信息联系点、指导编排橱窗板报、定期向市有关部门通报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和有关震情、在电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栏、开展“防震减灾法律知识答题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创新载体,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乡镇、进厂区”等“五进”活动。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程序,细化规范接待咨询、参观引导、服务讲解等服务行为;加强讲解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业务培训,建立以科普专家和科普宣传志愿者为主体的科普宣传队伍;积极与教育、科协等部门协调,有序组织学校师生、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前来参观学习,认真筹划和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四)重点抓好“5·12防灾减灾日”及重要时段的系列宣传活动。
要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纪念日、“5·12”防震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0·9”国际减灾日、“12·1”《防震减灾条例》实施日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要时段,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活动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主动联系宣传、民政、科技、卫生、教育、消防、团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好“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契机,依靠新闻媒体,发挥已有宣传网络和阵地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扩大防震减灾宣传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地震部门的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
(五)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
贯彻落实好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市、县(市、区)地震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各辖市、区年内各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要通过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同时,市区及各辖市、区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尽早谋划,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协调经费,购置相关应急装备、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为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社区作出贡献。
篇4
一是抓好双拥工作,加强军地互动。秉承和发扬双拥模范街道创建的成果和做法,强化双拥军地互动,通过节日慰问、军地座谈、迎春联谊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密切军地之间联系。同时注重平时的沟通联系,积极主动地为部队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依托军地双方的良好关系,强化沟通协调机制,妥善处置涉及军地双方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重视老兵管理。在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针对退伍军人优抚政策的同时,着力做好退伍军人稳控工作,对重点对象落实专人进行舆情监测,经常性的与他们接触和走访,及时了解诉求,耐心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
一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动态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星级化创争,在按照标准不断强化服务站软硬件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全街道村(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了等级考核评定,46家基层居家养老服务站中确定社区2a级4家,农村2a级4家,1a级37家。二是创新养老服务载体形式。在认真规范落实好老年优待证、电话优惠补贴、高龄补贴等常规性老年人优待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贴近老年人需求的服务载体和形式,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结对服务在城乡蓬勃开展,爱心食堂、高血压俱乐部、老年电大、免费理发、上门洗晒等特色服务方兴未艾。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街道有41个基层协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贴近老人的文体活动。街道老年体协也举办了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共有38个协会898人参加,共安排棋类、健身类比赛项目12个。开办老年电大中心骨干培训班10期,39家村(社区)分设了电大培训点,共参加电大培训人数1512人。四是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坚持每季对敬老院进行1次以上的管理、服务、生活、安全的工作检查,及时了解消防安全状况、保障供养情况,倾听老年人意见,确保对问题矛盾能及时掌握纠正。
1、立足增强民生保障,着力加强救灾救济工作。
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整合民政、残联、慈善等各类救助平台,完善多元化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好社会救助“救急救难”作用。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区社会救助政策,巩固和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提升阳光救助水平,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继续整合帮扶平台、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以项目推动的方式,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涵盖老、困、病、残等弱势群体,包括物质、精神各方面的多方位、多层次扶贫帮困机制。积极强化基层工作队伍、志愿者服务基地、弱势群体定期排摸机制建设,探索社会救助由被动救助向主动关爱转变的方式方法。二是完善灾害应急体系。全面落实和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加强综合减灾工作宣传、避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切实增强社会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综合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总结街道综合减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促进综合减灾工作水平提档升级,不断挖掘亮点,创新特色,巩固和扩大街道综合减灾工作的领先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立足规范落实政策,着力加强双拥优抚工作。
切实发挥街道双拥工作的传统优势和双拥模范街道创建的良好基础,不断拓展双拥工作的新领域,协调解决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及部队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部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部队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优抚政策,做好重点优抚对象和贫困优抚对象的帮扶解难工作。加强退伍老兵的管理,引导他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篇5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篇6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__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__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__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__办发〔2014〕124号)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
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__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_财社〔2011〕48号)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__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
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篇7
立足“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组建一支防灾减灾专业队伍不少于我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一,通过业务培训和模拟演练,使每位志愿者都能成为平时是宣传员、协调员;灾时是抢救员、组织员。进一步增强市民的防灾意识,提高我市防御灾害的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完成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加强建设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中心与党委、政府及减灾委成员单位实现有效对接,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应急指挥平台,为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开展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必要的运营场地、指挥系统、装备设施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撑,满足应急指挥、组织调度、灾情会商和信息报送等应急管理需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制。
四、积极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在全市辖区各镇(处)及重灾村至少要建立一个以上的固定或临时避难安置点。利用现有避难场所改建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配置防灾减灾相关专业器材及多媒体设备,为公众免费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发放针对大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系列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中小学每学期防灾减灾教育不少于20个课时,每年至少开展1次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
五、积极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市民政局建成1个规范化救灾物资储备库,各镇(处)分别建立1个救灾物资应急储备点。使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多元化、多品种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市的灾后救助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
六、积极推进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建设。
篇8
但是,一些由地球本身造成的灾难人类是很难防备的。我们不仅需要 防备一些灾难,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和自卫知识。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
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 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防灾减灾助人就是助自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只 要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珍爱大自然爱护生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自觉投入到防灾减灾中,树立防灾减灾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的精神,摒弃小我思想, 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人鼎胜天,再大的灾难我们都能克服。
关于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心得体会
为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各谐美好社区。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我社区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老人和少年儿童开展火灾自救知识宣传。针对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等灾难的相关知识宣传。
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二、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引起社区全体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结合本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和我社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应急疏散实施方案,细致安排部署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操作办法;假定演练背景,根据活动总体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社区及辖区单位在活动中的具体职责。
我社区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预设一幢楼内发生险情,演练开始:报警器响起、社区居民安全有序进行紧急疏散转移。演练总体情况良好,群众顺利转移、疏散,但是也体现出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些居民忘记在疏散过程中用毛巾捂住口鼻。
三、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我社区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对居民的防火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打好基础。
一、存在问题
此次综合减灾创建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通过宣传接触,我们发现有些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2、防灾减灾活动欠缺,训练时间不足,对居民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针对特别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老人、儿童及青年群体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
2、增强防灾减灾活动数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等活动,增加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的次数,使居民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关于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心得体会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
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咱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
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篇9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破坏性最大、预测难度最大的灾害之一,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去年全球强震活跃,发生了3.11日本9级特大地震,是有记录以来全球第四大地震,致使我国大陆周边7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也使我省进入汶川地震以来的第四个高频次年度,全年全省发生有感地震101次,远高于多年平均60.75次,防震减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落实防震减灾措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地震监测能力不足、预防水平较低、城镇建设工程和农村民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不到位、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应急措施不够和应急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工程设施及生命线工程遍布全县,一旦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其损失将极为严重。因此,各镇、社区、部门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要求,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明确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宗旨,贯彻落实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实行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围绕抓建“一个工程”(地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深化“三个体系”(监测预报体系、震害防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达到不断提升全县民众的防震减灾能力目标,为建设“八个”提供良好的安全可靠的保障。
总体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型企业、经济发达镇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全省县级先进水平。
三、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一是加强地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加大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质量和监测水平,对有效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统一规划布局,加快地震宏观监测网络建设步伐,健全地震监测网络,增加地震监测手段,年内完成三大塬区土桥镇、清塬镇、太村镇、职田镇、底庙镇和原底社区的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任务。努力争建微观监测系统,积极争取省、市地震局的支持,一方面为我县配备一些诸如地磁、地电、地下流体等灵敏度高的微观监测设备,弥补我县无微观监测手段的空白;一方面建立地震信息节点,实现与省地震局的专网连接,便于及时获取地震信息,为地震预报和应急救援提供可靠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工作机构和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工作机构,是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根本保障。县直各单位、镇、社区政府要以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完善应急预案,于6月底报送县地震办备案,并择机开展应急演练。尤其是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力争每年1次,加强人密场所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组建行业救援队伍,配备救援装备,提高地震现场处置能力。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动态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推进地震灾害快速评估,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和地震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建设。
三是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打造呵护群众生命的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争取在年内建成县城体育场、旬中新校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避难场所。各镇、社区也要按照地震、城建部门的设计要求,在镇区所在地选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尤其是要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各示范村建起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
四是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全面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地震、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必须依据《防震减灾法》和《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充分考虑地震活断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相应实施文件,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依法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审批。地震部门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会同规划、建设等部门建立城市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数据库,认真做好我县辖区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动参数复核和抗震性能鉴定等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提升整体综合防御能力。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民集中居住点民居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面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灾能力,创建一批省市级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
篇10
3、加强老龄服务管理。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建设,积极做好居家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目前街道共4家服务站,全部通过区考核组考核评定,其中获城市3A级1家,2A级3家;坚持每季对敬老院进行1次以上的管理、服务、生活、安全的工作检查,及时了解消防安全状况、保障供养情况,倾听老年人意见,确保对问题矛盾能及时掌握纠正。年初,还联合区民政局、__派出所、街道行政执法中队对__山非法养老院进行了取缔。另外,不断探索为老服务的新形式新载体,通过打造志愿服务平台,继续开展送餐上门、护理上门、免费理发上门等贴心服务活动。街道老年体协还举办了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共有38个协会898人参加,共安排棋类、健身类比赛项目12个。开办老年电大中心骨干培训班10期, 39家村(社区)分设了电大培训点,共参加电大培训人数1512人。
1、规范落实优惠政策。上半年共发放居家安养费12万元,集中托养费27万元,残疾人生活补助金48万元,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金56万元,贫困重残生活保障金4.5万元,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12万元。新增智慧爱心24小时残疾人信息服务平台用户50户。
2、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结合街道__社区等新社区成立,以及“村社合署”和“撤销村进社区办公”区域化建设管理工作推进,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区域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促进服务资源整合。
3、创新助残工作载体。不断创新志愿者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党员干部加入到扶残助残志愿者行列,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及时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年初以来,通过开展针对残疾人的“圆梦微心愿”活动,吸引50多名在职党员、机关干部、和谐共建理事会成员等认领微心愿,其中__区副区长滕安达在__山社区和__社区认领了3个微心愿。今年5月,在区残联和妇联支持下,街道残联携手妇联成功举办了__区首届残疾人“交友联谊会”, 200多名残疾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得到参与各方的肯定。另外,在今年第25个全国助残日期间,街道在组织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的同时,积极发动各基层单位开展助残活动,服务残疾人,其中__社区、__社区还组织残疾人参观了港口博物馆,达到了愉悦残疾人身心的目的。
1、慈善工作。认真做好日常救助服务工作,上半年资助对象共计339户,支出金额52万余元。5月中旬,全省首批“慈善格子铺”在__社区、__社区投入使用,使居民可以通过义卖、义捐、旧物置换等方式奉献爱心,让更多民众能以更轻松自然的方式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6月份启动了慈善一日捐活动,目前已募集资金40多万元。
2、双拥优抚工作。主要是规范落实好退伍军人各项优抚政策,加强退伍军人稳控工作,对重点对象不定期上门走访、落实专人进行舆情监测。
3、住房保障工
作。完成了7户经济适用房申请工作,对 22户公租房租金补贴对象进行了复核、申报,另外,上半年新增22户公租房实物配租对象。 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各块工作基础保障与平衡稳定作用,努力在保障民生,服务大局,创新举措,提升工作上下功夫、见成效。在进一步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篇11
据统计,今年全县受灾人口147318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908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019公顷,绝收面积3381公顷,因灾倒塌居民住房156户417间,损房1173间,直接经济损失7391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6587万元。根据我县的受灾情况,在省厅、市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年共下拨救灾救济款707.25万元(其中倒房重建322.25万元),妥善安排了灾区群众的生活,杜绝了非正常现象的发生,维护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二、“7.24”抗洪救灾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受今年第10号台风“麦德姆”登陆影响,7月24日凌晨2时左右我县出现强雷电强降雨天气,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县累计降雨量局部最大值达到541.4mm;最大一小时降雨量局部达125mm,排全省有记录以来第二位;最大三小时降雨量局部达到288mm,排全省有记录以来第一位,创全省历史新高;最大6小时降雨为346毫米,排全省有记录以来第三位,站短历时暴雨频率百年未遇。博阳河站水位达23.01m,超警戒3.21米,超过1998年最高水位,创历史新高。因集中强降雨导致我县15个乡(镇、场)遭受不同程度的灾情,其中等乡镇尤为严重。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147318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899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133公顷,绝收面积3066公顷,倒塌房屋156户417间,损坏房屋1173间,因灾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7292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5592万元,工矿企业损失8024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7179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2133万元。
(一)、抢险救灾工作
“7.24”灾害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反应迅速,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成立了综合协调、救灾救济、卫生防疫、生产自救、宣传报道、维护稳定等6个工作小组,紧张有序开展抗洪救灾工作。一是物资到位。县财政紧急拨付451.5万元用于抢险救灾工作。紧急调配物资用于抢险救灾,共发放编织袋30000条、草袋10000条、三色布5000平方米、救生衣350件、水泵47台,出动冲锋舟20台、铲车、推土机等工程机械120余台。二是人员到位。县民政局下派5个救灾工作组,第一时间分赴5个重灾乡镇19个重灾村组,进行查灾、核灾指导救灾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所有机关干部、乡村组干部全部投入抗洪抢险一线,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县人武、公安、武警、消防、交警、执法、气象、供电、供水、交通、公路、民政、卫生等机关和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转移群众2.89万人,搜救1100余人,救治伤员200余名。三是巡防到位。组织了全县干部群众对全县32公里长的12座圩堤进行24小时值守巡查,除险加固,共投放沙包20000袋,土石20000方。四是保障到位。县公路局及时组织力量,对塌方地段、水毁工程及时抢修,保持道路畅通,确保抢险救灾的设备和物资能够及时送达灾区。县供电公司全体电力员工投入抢修复电第一线,修复27条受损10千伏线路、灾区536个台配电台区,累计恢复送电532个,恢复供电4.1784万户。县供水公司组织力量抢修工业园加压泵站,恢复了工业园100余户企业用水,保证了工业企业正常生产;启用了瓦子塘水库备用水源,抢修了几百米供水主管道,确保了全城居民用水安全。
(二)、灾后救助工作
一是上级援助。省民政厅紧急下拨我县救灾款260万元、毛巾被1000床、棉被200床、草席1500条、帐篷50顶;市政府下拨救灾资金100万元;市委组织部下拨救灾资金50万元,市水利局下拨救灾资金10万元;接到省红十字会捐赠的价值7万余元物资。二是政府救助。县财政紧急下拨451.5万元救灾救济款物,县民政部门紧急发放大米2.7万斤、面条5400斤、矿泉水800箱,方便面800箱。三是部门帮助。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及驻县各单位对口帮扶所有受灾的村组,将大米、食用油、饮用水、面条等生活必需品及时送到每位灾民手中。出动消防车辆多次为受灾群众运送饮用水。县直及驻县单位包村帮扶物资资金达到200万元。
(三)、救灾捐助工作。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县人民的心,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为受灾群众给予了力所能及的物质和经济上的援助。县救灾捐赠办公室共接受县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款80.4万元;县直单位及驻县企业帮扶资金178万元;深圳市商会、广东狮子会橙光服务队、立上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等社会爱心企业及个人捐赠款87万元。
(四)、灾后重建工作
为加快强灾后重建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灾后重建工作效率,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7.24”灾害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出台灾后重建实施方案,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补助标准,并就倒房重建工作的时间进度、资金发放、组织保障、纪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骆效农担任,为我县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整合灾后重建资金及规划设计等方面资源,根据领导小组决议,将灾后重建工作由城建部门负责实施。经灾民倒损房核查小组核查,核定我县需倒房重建户206户(其中整体搬迁集中建房户160户,分散建房户46户),严重损房户217户。
三、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我县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城镇化与减灾”的主题,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标语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5月8日县减灾委组织召开了减灾委成员单位协调会,对此次“防灾减灾日”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5月9日9时我县第一中学全体师生集中开展了防灾避险应急疏散演练,整个演练活动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全体师生相互帮助,均能做到安全撤离、有序集合,没有发生任何互相推挤或踩踏事故,从警铃响起到宣布此次活动结束,全过程仅仅用了3分43秒。通过演练,使师生积累了自我保护及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经验,提高了师生应急防护能力,强化了安全意识。
5月12号上午9时,由县减灾委办公室牵头,在县时代广场举办了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县民政局、安监局、水务局、公安局、卫生局、防震减灾局、气象局、矿管局、消防大队等相关单位参加。县委常委、副县长到活动现场看望了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对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他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城镇化与减灾”这一主题,大办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在全县普及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活动日当天共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单、册1万余份。
四、继续扎实开展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居民防灾减灾意识,降低灾害损失程度,我局继续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在河东乡爱民社区、镇曾家洼社区、镇宝山洲上谭社区两三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我局又申报了镇社区、乡村大屋徐家社区两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此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全力营造了一个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创建氛围,通过创建活动,极大的提高了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能
五、稳步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
为提高农民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能力,根据《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局与保险公司已成立了政策性农房保险联合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责任。
六、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为做好灾情信息管理工作,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对全县的基层民政灾情信息员以与会代训的形式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确保灾情信息员能够准确把握《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从而具备规范获取和报送灾情信息的能力。
七、规范完善救灾款物的使用和管理
为使救灾款物真正落实到最困难的群众手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我局与财政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县救灾款物使用管理规定》来规范、完善救灾款物的使用和管理,并实行定期检查监督机制,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每一笔救灾款进行跟踪检查,下拨一款,跟踪一款,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每笔救灾款的安全使用。
八、慈善工作
篇12
一、着眼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二、着眼于新时期灾害预防和应急救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抗灾减灾水平
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临时生活保障和冬春荒灾民生活救助,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减灾防灾工作机制建设,精心组织好“5.12”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基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切实提高突发气象灾害下民政系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民政服务对象生活安全,不挨饿,不受冻。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继续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力争在城区和农村各创一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福利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四、着眼于深化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建设
深化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新培育一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典型;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簿弱村”治理工作力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精心组织,全面完成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和第二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任务,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加大城市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功能。积极探索农村社区设置、农村社区建设途径、步骤和方法。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和治安设施。着力完善城乡居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解决群众缺乏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问题。
五、着眼于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全面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列》和各项优抚政策。努力提高和落实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递增机制,保障优抚对象合法权益。继续实施“关爱功臣”活动,帮助困难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完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行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结算服务,着力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抓好2011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
,努力探索通过经济补偿、自谋职业的途径开展安置工作,继续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提升安置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密切军民关系,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成果。加强优抚事业单位的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不断规范军休干部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军休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六
、着眼于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依法合理审批。把好社会组织“登记关”,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及自身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分类从严管理。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完成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查处和打击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督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民非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把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信用建设、执法监察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主运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七、着眼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社会事务管理
深化殡葬改革,逐步实施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强化殡葬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殡葬管理所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发挥地名服务功能,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准确的地名信息。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日常管理。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和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化建设和收养登记工作,不断优化办公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篇1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视察唐山重要讲话精神和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活动主题,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广大群众关注防范各类灾害风险,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自觉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事务,切实提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水平。
二、活动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基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普及率达到6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市民政局在市政府应急办的统筹指导下,开展大型广场宣传活动,制作防灾减灾公益广告,在轻轨、公交上投放,各区县可协调当地电视台播放;各区县要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因地制宜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做到报纸有文字、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影像、网络有信息,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宣传,要开展不少于1次的大型广场宣传活动;各区县要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在人员较为密集的广场、社区、学校、农村设立宣传展台、制作宣传展板、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地向公众宣传讲解防灾减灾常识;已创和正在创建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市级减灾示范社区要通过广场宣传、分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宣传图片、开设宣传橱窗、出黑板报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二)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各区县要根据辖区主要灾害风险特点,集中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做好社区所辖的城市地铁、火车站、汽车站、大型商场、影剧院、集市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学校、医院、居民住房、社会福利供养机构、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部位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编制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清单,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建立台账,落实责任,采取有效防范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或加以防范,各区县的风险隐患排查情况统计表要详实准确并同工作总结一并上报。
(三)认真组织开展防灾救灾演练活动。市民政局在万州区、垫江县开展防灾救灾演练活动;各区县要针对当地自然灾害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和综合防范措施,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各区县要组织有关涉灾部门、社区居民、学校学生、厂矿企业职工等开展不少于1次大型应急演练,提高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要重点指导至少6个乡镇(街道)、6个村(社区)和所有敬老院开展防灾救灾应急疏散演练,让群众了解避灾安置场所的位置,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增强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确保灾时有序转移,要通过演练,完善避灾安置场所管理,切实做到灾害来临时安置有条不紊。各区县于5月24日前将演练总结报市民政局。
(四)组织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各区县要围绕“建1个平台、发1份倡议、开1次会议、编1本名册、建1支队伍”的“五个一”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一个平台,即建立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交流平台,及时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导信息,广泛听取社会力量对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建议意见;发一份倡议,即向本地发出倡议,宣传我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策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深入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一次会议,即召开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座谈会,广发“英雄帖”、广纳“百家言”,局领导与社会力量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打通信息壁垒,促进互联互通和工作互信;编一本名册,即编印“社会力量名录册”,汇集有防灾减灾救灾职能的社会组织和具有专业工作技能的骨干队伍;建一支队伍,即建立一支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使之成为防灾减灾的宣传员、服务受灾群众的运动员、救灾专业队伍的协理员,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的作用。
(五)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市和各区县要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为公众免费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市民政局依托xx大学、西南大学、xx师范大学、xx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市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各区县要把学校、减灾示范社区和避灾安置点作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每区县选择不少于2个避灾安置点、3所学校、4个减灾示范社区作为本区县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建设基地。
(六)进一步增强科技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市级部门和各区县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资源统筹,进一步推动推进科学技术在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运用和发展。市民政局要探索运用无人机技术开展灾情评估并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运用高科技开展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工作。各区县要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每区县至少要有1项高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运用成果。
四、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