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航海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个没有自己独特的航海文化的民族或许可以在海上称雄于一时,但绝对难以称雄于一世。只有我们社会各界人士携起手来,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创造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航海文化,才能够成功实现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型,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
航海文化的凝聚力
航海文化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从古老的帆船到远洋轮船,从航海博物馆到各国航海日的设立,它体现在有形的航海器物中,融合在航海人的行动中,渗透于各国的航海战略中,融化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发展当代航海先进文化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航海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1.3
航海文化的影响力
临海国家发展历史表明,航海兴,则国家兴;航海弱,则国家弱。弘扬航海文化是建设航海强国的题中要义。航海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航海文化的建设是建设航海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保证,有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2.文化自觉对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航海文化随着航海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但也需要有意识的建设过程。客观来说,由于航海文化根植于航海活动中,所以,无论建设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了航海活动就有了航海文化。只是,在有意识地开展航海文化建设之前,航海文化是处于一种自发形成的状态,既包括优秀的、需要继续发扬的文化因子,也包括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需要扬弃的文化因子。而我们所说的航海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优秀的航海文化,是在挖掘、总结原有航海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先进的价值理念,从而建设成为先进的航海文化,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动力。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
2.1
航海文化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航海文化彰显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航海文化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
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为史学界所普遍认同,那就是强于世界者必胜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败于海洋。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航海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2.3
航海文化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弘扬航海文化,实施航海强国战略就是个显例。
3.强化文化自觉及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思索
3.1
把航海文化的创新意识和主张变成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可有效提升航海文化的软实力。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随着航海业的高度发展,航海文化日臻成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先进文化。把航海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前者称“软件”,后者称“硬件”。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也含有“软”’和“硬”两个方面:把人生哲学、价值理念、经营理念等划为文化“软件”,而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归为文化“硬件”。显然,文化“软件”制约、决定着“硬件”,而“硬件”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反映。航海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注重承优与创新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古航海国家,航海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我们既要继承优秀的航海精神、航海传统,又要在新时期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是航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与任务。航海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注重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当代航海文化必须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协调、互相和谐,不搞一味张扬个性而摒弃传统习俗的纯个性化航海文化,也不搞循规蹈矩而缺乏鲜明个性特征的纯形式化航海文化,而是要在个性与共性的不同界面上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这是航海文化内在构成的必然要求。 注重稳定与灵活相结含
航海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航海文化形成的内外部环境,注重学习借鉴优秀的航海文化成果,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务求实效,切忌只追求航海文化的表层现象、不重视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稳妥并不排斥生动活泼、灵活新颖的文化构建形式,倡导用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方式方法扎扎实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海文化体系。如“航海日”活动打造强势航海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独特的职业魅力,不但使业内人士凝聚更强的归属感、责任感,更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对航海事业的亲切感、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 航海日”,喜爱“航海日”,认同航海事业,支持航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史伟.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 (6)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 (16) (17)
[5]李宏宇.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和外在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2)
[6]房濛濛.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1)
[7]尹晓敏.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1 (1)[8]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 (6)
篇2
海运业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传统的运输行业,往往滞后于一般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但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全球航运市场已开始兴起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热潮,IT(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社会及商业、工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角作用,并将很快普及到所有行业与领域,航海业同样也正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海运经济的发展趋势,航海技术要求必将网络信息化。近些年,很大部份轮船公司又为各条船舶安装了局域网,配置网卡,不仅为船舶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的传递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公司对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当前,航海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展开,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大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障碍,为海运决策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下面就浅谈一下航海信息化的相关细节船舶物料管理,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其数据库,进行物料流通管理,通过输入所需物料编号、物料名称、种类后,快捷、准确的查寻。船员发送船舶物料申请单到船舶公司,经公司审核后,由公司编成电子文档发送给供应商询价,供应商供货后,经船舶确认审核后,自动调整物料库存,从而形成物料进、销、存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减轻复杂、繁琐的船舶物料管理现状,帮助船舶公司分析物料的供应与使用,强化管理、杜绝管理漏洞、节约成本。
船员管理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对船员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已被我国许多轮船公司、大型船舶企业,船员中介及船员管理公司等广泛使用,得到了航运业界的一致肯定。如船员基本信息录入、船员信息查找;船员灵活调配;船员证书的监督管理;船员信息的删、录入;船员服务期满及证件过期报警提示等。使航运公司办公高效性、系统化、智能化的管理船员,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公司同时能共享信息系统的资源。
船舶动态跟踪,船舶动态是每个船东都需随时掌控的,通过网络可以便捷直观的查寻船舶动态,如船舶的船名、船舶尺度、航向、航速、经维度、船舶附近的交通流量、预计到达目的港时间等。而且可以在电子海图的背景上定位跟踪船舶、查看船舶资料或定制到港自动提醒等高级功能。无论您身在何处如办公室、家庭、会议、朋友聚会、茶馆,只要能上网的场所,都将随时获知船舶确切位置。这些数据来源于我们在沿海及内河港口部署的AIS信息接收基站,这些基站持续接收来自船舶上AIS自动识别器设备发送的数据。如果船舶不在AIS接收范围区域,还可以通过Inmarsat国际海事通信等卫星通信系统获取信息数据。通过这高新的网络技术,同时还可以获取涉及全球其它海域的船舶信息数据,实时了解相关信息。
传统的静态、固定航海资料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从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在近些年开发应用的基础上不断的加以完善,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提供纸质印刷海图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传统的人为手工海图作业,GPS、雷达、NAVTEX等各种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获得的信息都被集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集成式的导航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船舶所在航区海图显示、航行线路的设计、航路监控、危险局面来临前自动报警提示、各航行数据记录、航迹显示、海图自动改正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和效率。
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它综合了航海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象显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针对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开发,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航海领域.,国际海事组织已经制定了关于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的相关的国际标准和严格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大部分是用于航海方面,对电子海图显示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充分在船舶航行管理中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自动的对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通过算法实现提示各浮标的移位、船舶意外走锚、禁止航行区和船舶搁浅、船舶避碰局面等报警功能.
而且海图电子化可以实时显示本船的经纬度、航向、航速、方位等信息,可以实时监控该船周围的船舶动态和查寻它船信息及所在海区海况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图和雷达信息数字化之后,两者间完全实现了数据相互传输,使电子海图与雷达图像数据信息的重合显示成为现实,在电子海图上重叠显示雷达图像数据信息后,可在原航行水域海图信息的基础上提供本船、本船周围的静态目标与动态目标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前预知本船对周围船舶的会遇态势和会遇的局面能及早掌控,从而尽快作出准确判断,达到避开航行紧迫局面,及时采取妥当的避碰措施而保障航行安全。
航海书籍资料也已快速电子数字化航海所需的各种图书资料原始都采用纸质印刷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航海通告、潮汐表、航标标表等都已出现了电子版和网络版。船舶公司海务及船舶船员可以在网上查询与下载,这不但使用方便还有利于航海图书资料中内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员对复杂而烦琐的纸质图书资料的人工校改。
船舶已加速自动化,从船舶在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机舱值班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操作及监测,船舶机舱自动化已大势所趋。计算机功能代替复杂的电子线路,发出操舵指令,送到执行中心,自动校正控制的相关参数,代替繁琐的人工指令,使船舶舵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适应功能的接受指令的自动舵。
船舶自动化还能使船舶定员大约减半,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特别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高度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之为“高技术船舶”。船舶自动化从机舱自动化逐渐走向了船舶驾驶自动化。
利用网络可以船员的招聘信息,便利于通过网络达成运输协议;还可即时查询天气状况掌握航运情况;或查询海事机构的海事法规、海事政策、海运价格等等。
从上面的有关航海技术细节与网络信息化的论述中,航海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已真正来临了。船舶,可通过航海信息、导航信息实现最优航线设计、最佳航速设定,提高船舶自动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船舶安全航行、经济航运的目的。通过船舶设备管理信息,提高船舶设备管理水平,降低备件损耗,减少因修船造成的船舶滞航期。船务公司,通过航运信息系统、船/岸通讯系统,实时掌握船舶航行的现状、各类设备的运行状况、人员及各类证书等情况,对所属船舶合理调度、航运安全,船舶的营运估算、成本控制等起到了科学化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天伟,王孝通,周爱军.电子海图系统软件可靠性研究[A].1998大连国际海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8.
[2]陈金海,张杏谷,项鹭,彭国均.基于ECDIS的航标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
篇3
一、中国古代航海教育溯源
我国航海历史源远流长,例如《易・系辞下》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就已记载了我国的航海探索之旅,航海史同时也是航海教育史。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航海事业的探究日益发展,航海教育形成了以传统学徒制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模式。至近代,“西学东渐”推动着中国对西方先进航海技术及教育方式的学习。
二、民国时期商船实用教育回顾
对民国时期的界定可从时间范畴、地域范畴和政治范畴三方面综合而谈。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民国”一词的范畴,将它界定为1912―1948年,即之前,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时期。
(一)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规范化
民国第一部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于1913年颁布。其中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有助于实业教育规范化。该学制包括一系列学校法令章程,其中《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将“知识技能”设为根本目标,“必须”一词便体现出注重实用性。实业学校种类分为: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等,可见,商船学校与农业、工业、商业处于同等地位。商船教育的发展在民国时期的教育领域和国家发展领域占有着积极重要的地位。
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航海科”和“机关科”两个专业。“航海科”专业课程包括:“商船运用术”、“海上气象学”、“造船学大意”等;“机关科”主要课程有:“力学及应用力学”、“电气工学大意”等;与当今的航海类和机电类课程有相通之处。“通习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地理”、“图画”、“体操”、“实习”并酌情加“化学”、“法制”等课程,与当今的公共课程相类似。该学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教授方法等方面都有明确列出。
(二)职业教育体系日趋科学化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壬戌学制),在民国时期的教育历史中起到分水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上的法律地位,用“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称谓,至此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学制上采用“六三三四”学制,职业教育贯穿学制始终,小职、初职、中职、高职自成一体又与普通学制相穿插。此时颁布的《新学制职业科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为:“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非职业学科”三大类,与当今的专业课、公共课、职业素养课在含义上基本对应,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学制颁布后日趋科学化。自壬戌学制以后,商船职业教育在学制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日趋科学化,为日后航海教育事业所沿袭。
(三)航海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
在国家教育部的有力支持及规范标准下,职业教育发展日趋完善,甚至在局部地区创造了相当繁盛的景象,例如:广东商船航海教育是众多商船职业学校中的佼佼者,经过广东航海讲习所、广东航海学校、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断探索,将航海职业教育发展到黄金时代。其他地区的航海类职业教育也都发展较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航海人才,推动了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商船教育对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舶来品”的本土化过程,从“西学为用”开始,商船实业教育才在中国生根发芽。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航运技术到深入学习航运教育制度,圆满地完成了商船实用教育在中国本土的自我升级过程,其创建的航海黄金时代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史为鉴,回顾这个探索过程不难让我们将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探索与之联系起来。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应立足本国航运国情、职业教育现状,学习他国先进理念,又融合自身航海教育实情,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二)“现代学徒制”在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民国时期的船政教育是古代“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进化中的探索过程。在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之前,“学徒制”一直是人类社会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至民国时期,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取代了传统学徒制,然而学徒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可见,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为落实“现代学徒制”。
只有“现代学徒制”才有可能提供航海职业教育情境学习所需要的真正的内容。职业教育与一般普通院校不同,其注重与各自特色相符的对接产业,将就业情况视为重中之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几乎与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可见,早在民国时期,船政教育就已将传统学徒制进行升华,旨在为航海职业教育创建新的学徒制模式。
(三)“商船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从商船教育的“商”字就可看出,民国时期的航海教育紧密联系于商业市场,航海教育向航运事业倾斜。改变了清末近代的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以国防建设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系。商船教育和航运企业的无缝对接,演化至当今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航海教育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但是,当今“校企合作”过程中多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阻碍了航海类学校依托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发展和毕业生就业远景。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是由国家颁布学制,体系内进行学校类别划分,对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进行统一规划,包括对“实习”课程设定统一标准,可见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国家、政府对其发展的关注和做出的统一标准很好地推进了航运企业和商船教育的双赢。这对当今在航海类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国家、政府应是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反思。
(四)统筹规划航海类院校中职、高职、本科衔接建设
民国时期的商船学校实行的教育体制是双轨制,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二者又可交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交叉,最根本的就是实训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相互促进过程。当今我国航海类院校拥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学校数量较少,例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专科院校则数目较多,层次差别较大,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等属于专科院校中较优秀的,但航海类职业院校,从中专至高专,教学内容、水平差别较大,衔接性不良。
在这样的情况下,“3+2”、“3+4”分段式教育模式尤显重要。“3+2”是指中职3年+高职2年或高职3年+本科2年;“3+4”是指,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后,进入本科进行4年的继续学习。分段式培养的目的是将中职、高职、本科在专业上贯通培养,利于专业体系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的生源质量以及服务企业效果的提升。
(五)航海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科学化
民国时期商船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国家对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明确导向作用。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更新课程,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需国家加大推进力度,增强导向作用,更需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化课程设置,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六)注重培育航海精神
民国时期涌现的众多有识之士,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贡献给航海事业及航海教育事业,在如此积极向上的氛围下,培育了众多航海人。原广东航海讲习所所长陈元瑛对首届毕业生的期望为:“夫航海之具,莫重于指针。航海之责,莫重于司柁……彼岸虽远,终能达到。拟航海者,非常处宴境也,当夫惊涛骇浪,烈风暴雨,尤贵不屈不挠,努力以赴……适为航海,身入社会,不啻风雨同舟,应思共济,宜各竭其智能,为群众造福,斯不负其所学”。民国时期对航海精神的培养尤其关注,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应借鉴,使“为群众造福,斯不负其所学”的思想竖立在每个航海人心中。我国古代航海历史源远流长,是当今航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航海人文精神的高度提升职业教育素养,在招生宣传、选修课课程安排、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航海文化及航海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小檬,秦龙,姜秀敏.发展我国高等航海职业教育的思考[J].社会经纬,2011,(10).
[2]付昌辉.高等航海职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J].航海教育研究,2004,(2).
[3]李勇,赵玉良.建立以高等航海教育为主体的航海职业教育体系[J].航海教育研究,2008,(3).
[4]曲铁华,白媛媛.轮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2007,(5).
[5]张代春.民国时期的广东商船航海教育[J].黑龙江史志,2008,(15).
[6]王志兵.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工读结合”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0).
[7]兰自珍,杨佩霞.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8]齐平.探究壬戌学制对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J].理论与政策研究,2012,(3).
[9]顿贺.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J].舰船电子工程,2004,(5).
[10]陈文香.论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篇4
(一)徐福简介
徐福(公元前255年―?),即徐(fu),名议,字君房,徐偃王(诞)第二十九裔孙。生于战国齐王建十年,死于日本原始部落的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的过渡时期。秦时齐地琅琊赣榆人(今赣榆金山人),精通医学、天文、航海、冶炼等知识,为当时的著名方士。
徐福因徐福东渡这一壮举为世人皆知,为世界航海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根据《史记》记载,前219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且有神仙居住,秦始皇便命其率楼船队和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对于徐福最后率众到底去了何处,学术界更多倾向于最后到了日本。
(二)徐福文化简介
时过境迁,但“徐福研究热”依旧。不管是中国人民还是日韩人民,都在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徐福东渡已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徐福也不单是一个“个体的人”,而是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特质的文化现象,史学界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徐福文化”。
(三)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的构成
1982年6月,江苏省在赣榆县进行地名普查时,发现了一个叫“徐阜”的自然村,据村里老年人说,“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依据出土文物和相关遗迹,经过专家考证,该地被认定为徐福故里。有关“徐福村”、“徐福社”的记载就曾体现在《赣榆县志》、《海州志》等连云港的地方志中。连云港赣榆区的金山镇本身就是一个徐福文化资源的集群,包括有形的徐福文化资源和无形的徐福文化资源。
有形的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主要有文化遗址、遗存、徐福祠、徐福像、徐福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以及地方志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赣榆区,大量有关徐福文化的遗址遗迹被保留了下来。位于金山镇的徐福村就有徐福种药地遗址和徐福故居遗址;在赣榆区的柘汪镇,也有许多遗址。
无形的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有徐福传说及相关的民间文学。2011年5月,连云港徐福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福传说在赣榆民间流传由来已久,影响最大的为《徐福东渡的传说》。
二、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众多,历史悠久
连云港作为秦代著名方式徐福的故里,拥有丰富的徐福文化资源,既包括有形的,如徐福文化遗址、徐福祠、地方志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包括无形的,如徐福传说、以徐福其人其事为主题的系列乐舞表演和专题片、徐福节等节庆活动。这些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或本身历史悠久,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赣榆区的金山镇,或说金山镇的徐福村更是承载徐福文化资源的重地,所以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开发的基地。
(二)关于连云港徐福文化的学术研究成为热点,且数量众多
1984年4月18日,中国《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了罗其湘、汪承恭先生的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首次提出:“江苏省赣榆县徐阜村是徐福的故乡。”这标志着徐福研究进入新阶段,但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之后,赣榆区受到鼓励,当年就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徐福研究会,于1985年更名为连云港徐福研究会,并创办了会刊《徐福研究》。借助徐福文化这一纽带,赣榆区不断加强与日本、韩国的交流,以推进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以每届徐福节为契机,展开广泛的国际学术研究活动,如1990年,中国赣榆首届徐福节之际,连云港徐福研究会举行了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学术讨论会。2012年,连云港市在与日本佐贺徐福文化交流座谈会上提出今后将以“徐福东渡与当代社会”为主题展开课题研究。2015年10月,连云港徐福研究会承办了“赣榆2015徐福文化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国际论坛”。
就国内来看,连云港的徐福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04年10月,市社科联与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联合在赣榆区举办了“徐福与海洋文化”研讨会。《连云港论坛》专门编辑出版了《徐福研究二十年》专刊,第二年编辑出版了《徐福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被中国徐福会授予徐福研究优秀单位的称号。徐福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富有历史意义的课题。通过学者们思想的碰撞,我们总会发现,时代在变,徐福精神的价值不变,徐福文化会与时俱进地发展。
(三)政府为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文化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是软实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日益增加的重视,连云港市也在不遗余力地做规划、求发展。2014年由连云港市政府颁布了《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在总规划中,徐福东渡传说被明确为区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的对象和地方文化的历史标杆,还被纳入海洋文化类项目内容的规划中,同时加快建成徐福文化生态创意园也被提到建设任务中。
2014年11月26日,市文广新局了贯彻落实《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的通知。《规划》提出建立“三核两翼”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其中“两翼”是包括徐福文化项目在内的北部海洋生态文化产业翼和南部民俗生态文化产业翼。2015年,连云港市政府在《连云港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制定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文化建设放于重要位置。
(四)众多文化项目全面展开
2003年,赣榆区委书记孙荣章提出要打响“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的旅游品牌。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各类学术交流之外,赣榆区对徐福文化资源的开发重视上还体现在修建人文景观、创建旅游景区、开展文化活动、开发文化产品等方面。
1.修建人文景观,展现徐福文化魅力。市级文保单位徐福祠位于金山镇徐福村北,相传是村民为纪念徐福东渡不归而建,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1990年翻修扩建。祠前广场竖有“徐福村”碑和“徐福故里”碑。2013年,徐福祠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徐福庙山门外广场东侧有一块赵朴初诗碑,上面刻着赵朴初先生1991年为“中国・赣榆第二届徐福节暨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题写的贺诗。
2016年3月,赣榆区又在区图书馆内建成了徐福展馆,馆内陈列着几乎囊括了国内、国际所有的徐福研究成果资料。赣榆区的这些徐福人文景观既讲述着徐福的故事,也展示了徐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2.推进旅游景区创建,打造徐福文化旅游品牌。金山镇徐福生态园和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作为赣榆区的旅游品牌,是每届徐福节展开活动的基地。2006年金山徐福生态园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创建国家AA级旅游区。从2006年开始,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便启动核心区――茶文化体验区、垂钓中心和综合服务区、徐福文化开发基地。2009年,《赣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徐福泊船山风景区建设规划》全面完成。经过努力,2013年8月,徐福泊船山风景区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徐福生态园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区。
整合了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的连云港徐福泊船山风景区东倚泊船山,西偎怀仁山,环拥徐福庙、徐福广场、兴会寺、徐福山庄和怀仁水库等景点,融天工之美与人文韵味于一体。徐福生态园是整个泊船山风景区的核心示范区,园内种植3000亩茶园,十分壮观。
3.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将传承徐福传说和传播徐福文化有效地结合。徐福节是徐福村最为隆重、最具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历届徐福节不仅有徐福祭、文艺表演、书画展览、学术交流等文化活动,还有商品销售、经贸洽谈、项目合作等经济活动。从1990年至2010年共举办了八届徐福节。
在1990年首届徐福节上,为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赣榆区举行了隆重的徐福像揭像仪式和徐福祭祀活动。之后又连续举办了两届徐福节。直到2004年,赣榆区又接着举办“中国・赣榆第四届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2005年,在第五届徐福节之际,由县文化局推出的大型乐舞《徐福祭典》在开幕式上演。第六届徐福节的最大亮点是赣榆区邀请了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采访拍摄“美丽海州湾・赣榆”大型主题演唱会、仿古京剧表演《徐福东渡》和徐福祭祀等活动,使得赣榆“徐福故里”这一特色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延伸至全国。之后的两届徐福节,媒体宣传力度愈加强势。2007年,又逢徐福纪念馆开馆,仅第七届徐福节期间就有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国内外媒体走进赣榆,对节庆活动和赣榆旅游资源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在2010年的第八届徐福节中,共有徐福海祭、旅游商品展销、美食大赛、金鳅食节等十几项活动。正是因为徐福节广泛的影响力,2009年,中国・赣榆国际徐福节入围“2008年度全国节庆活动百强”,并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文化节庆”提名奖和“中国节庆年度大奖”。
4.徐福品牌产品创造产业经济。就目前来说,在赣榆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徐福品牌产品主要是徐福茶和徐福酒。坐落在徐福故里的江苏徐福酒厂建于1963年,后被阜宁客商孙国银先生投资600多万元收购,重新组建成如今的连云港徐福酒厂,现已经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且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白酒企业。赣榆区的徐福茶经营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据连云港2006年鉴介绍,当时的赣榆区徐福茶厂已拥有茶园面积200公顶,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主要生产“徐福”牌系列绿茶。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徐福茶被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2009年,赣榆区徐福茶厂参加连云港市举办的首届“花果山杯”名特茶评比,其中选送的“松针茶”在综合评比中脱颖而出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花果山杯”特等奖。徐福生态园里的千亩茶园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观。
(五)徐福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
篇5
二、海洋文化研究动向
中国通行的海洋文化的定义:海洋文化,是有关海洋的文化,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②韩国学者则从空间概念出发提出了更加细化的海洋?岛屿文化概念。指出海洋文化是关注海的空间性的概念,岛屿文化是关注岛或岛的空间性的概念,另外还有海陆相交的滨海地区的沿岸文化。这些概念都是与海有关的文化,在空间上又有所不同,可根据议论的具体对象,使用不同的概念。③日本学者则指出东海海域内各地居民拥有共同的东海基层文化,提出东亚地中海海域文化的概念。④各地学者所给出的定义和概念出发点不同,但都是围绕着海洋与人的生活展开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适应海洋环境过程中生成的文化。包括人与物的往来、渔业文化、海洋信仰、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海洋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宏观领域海洋史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海洋人类学、水中考古、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国内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交流和民间信仰、民俗角度进行的。海上文化交流方面的论著主要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曲金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6卷,从东北亚海上交流的角度探讨中国海洋文化;关注地区海洋文化研究的有《福建海洋文化研究》、《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等;⑤中韩海上交流方面,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与论文集。⑥在海洋文化研究中,民俗、民间信仰研究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出版有众多研究成果。如《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与祭海文化研究》①涉及地域与海神崇拜、妈祖信仰与流传、祭海习俗、仪式与传统、祭海文化资源、多元性与综合利用等多方面内容。区域性民俗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出版有反映东海、山东、浙江等地海洋民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各地海洋民俗文化。②海洋信仰方面,以妈祖信仰为中心,发表有大量的前期研究成果。此外也有部分零星的关于东亚海神比较、地方海洋民间信仰方面的研究。③日本作为一个海岛国家,海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海洋考察日本文化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海上看到的日本文化》、《海与列岛文化》等研究关注海与日本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海洋的角度解析日本文化。④在日本海洋文化的研究中更侧重的是作为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民及海洋生活本身。家族与亲族组织、社会结构、民间信仰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同样在渔村田野调查中得到重视和应用。此外,考察渔民社会性格及文化的海洋人类学自1970年代以来得到了普及。⑤海洋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渔业技术、信仰传承、渔民三个领域,内容细分为鱼类分布、渔捞组织、渔业权、渔村、渔民信仰、渔业打捞方法、渔具、渔村民俗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⑥韩国海洋文化研究中较为活跃的是以岛屿为中心的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民俗文化、信仰、文化生态、渔业等方面。韩国海洋民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韩国渔村,在对渔村进行民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民俗学方面的论述。⑦个案研究以民俗信仰为中心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作为共同体信仰的民间信仰形态、作用等问题。⑧木浦大学岛屿文化研究院从2001年起出版岛屿海洋学术丛书,到2012年底已出版25部专著,内容涵盖了渔捞、民俗、海洋史等方方面面,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⑨韩国代表性的海洋文化方面学术杂志有济州岛大学的《耽罗文化》和木浦大学的《岛屿文化》。中日韩三国以民俗、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海洋文化研究,通过实地田野调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传统的渔业生产、生活方式及渔村日益消失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抢救性的调查研究。在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日韩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建交较早,早在1970年代开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查比较研究。日韩比较研究主要考察民俗与信仰的相似之处。渔捞民俗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渔捞信仰为中心展开,包括船神信仰、海岛堂祭等方面的内容。瑏瑠此外韩国西南海域、济州岛与日本冲绳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受到学界重视,成为比较研究的热点之一,出版有众多的研究成果。①中日、中韩比较研究主要是以观音信仰、妈祖信仰为中心展开,探讨海神信仰在东海海域的交流与传播问题。②在中日、中韩比较研究中,日韩学界往往以舟山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舟山作为东海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中日韩学者开展共同调查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典型研究对象。③对舟山地区的关注,反映出其在东亚海洋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舟山的重要性体现在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大陆先进文化与东海海洋文化接触与交流的中间节点。随着比较研究的深入,日本学界提出了东海海洋文化圈等理念,④成为推进中日韩三国共同合作研究的新的视角。如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组织“东方地中海基层文化研究”(2011-2012年)项目,组成由中日韩三国学者构成的共同研究队伍,对中国泉州—厦门—台海地区、日本冲绳—九州地区、韩国全罗道—济州岛地区的民俗与信仰进行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比较研究。在探讨东海海域相通的基层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东海海洋文化的再认识
随着中日韩三国东海海域研究与交流的深入开展,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的理念成为学界的共识。东海海域研究视角也从传统的由大陆观察海洋的视角,转向立足于东海海域,从海域反观沿岸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交流的视角。研究视角的转换,需要对东海海域的定位、交流主体、文化传播与共有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东海海洋文化。第一,东海海域的定位问题。在封建王朝时期,从各中央王朝的角度考虑,东海海域是一个边缘地带,中央权力对东海海域往往鞭长莫及,权力无法到达海域的岛屿部。于是从山东半岛南下到朝鲜半岛、济州岛、日本群岛、冲绳群岛、台湾岛,再到浙江省的东海海域的岛屿部形成了所谓“倭寇的世界”⑤。各王朝中央政治支配权力的薄弱与海路交往,使东海海域形成了以海洋链接起来的相互关联的整体世界。但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阻碍了海域世界的交流。民族国家政治权利渗透到东海各岛屿,民族国家意识得到增强,国民文化逐步取代了传统地域文化的主导位置。东海海域相互关联的整体世界随着中央权力的加强而被分割隶属于各个民族国家范畴之内。第二,交流主体问题。海域交流的主体是包括海商、无国界边民在内的生活在海域里的海洋居民。除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之外,应重视这些处在社会基层的民众的社会史,全面理解东海海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资源。以明代东海海域的交流情况来看,明朝在东亚社会占据绝对的优势和中心地位。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海域交流的边缘化。正常的贸易关系受到明朝中央政权的打压,转向走私贸易。走私贸易在各地地方势力的保护下得到了繁荣发展。来自中国、琉球、日本、朝鲜、葡萄牙、荷兰等地的边民活跃在东海海域,成为海域文化交流的主体。第三,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海域世界通过大海将各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使东海海域各个岛屿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相对的自律性。丰富的外来文化随着海路交通网络持续流入,并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富有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东海海域居民共有着关于海的基本知识(如海流、季风、鱼群走向等),①在民间信仰、海上共同作业、劳动分工、生活习俗等生活方式方面具有诸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除了以海为生的生态知识之外,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来自各地、操持着不同语言的海域民众是通过海域世界共有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这一点对海洋文化研究,促进当代东亚地区海域交流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传统东海海域世界,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不断通过海路传播到东海海域世界,在与海域世界原有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
篇6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信息拥有量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化创意网站能否吸引受众眼球,提升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信息高度共享,三网融合、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各大信息网站的搜索引擎所搜得到的结果已经大同小异,如何能够真正的将文化创意网站做大、做强的关键已经在于网站管理者对于同一信息的处理方式、所持观点以及展现方式上,用更加充分的项目策划准备、加大对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积极发展三维动画设计,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文化创意网站总体竞争力和社会认可程度的不二法门。
一、文化创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知识介绍
文化创意最早是由英国提出并倡议的,在其提出文化创意之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也纷纷根据各自的发展特点,提出与其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文化创意理念。概括的讲,当今国际上所说的文化创意,包括有版权产业、知识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滋生的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等相关学术名词。就创意产业的理解上分析,世界各国也有着不同的概念,依照各自文化传统与主张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的“版权型”,其重点侧重于文化创意产生之后,必须有相应的版权对其进行保障,这是文化创意能够被认可的核心。第二种是以英国为首的“创意性”派别,其重点在于坚持文化的创新性,认为思想上的创新是文化创意的关键。第三大类型则是以中、韩为典型的“文化型”,其重点在于坚持在文化方面的创新,这是由东亚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的。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知识信息大爆炸以及各类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其区别与传统产业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他所始终坚持的以“创造力”作为核心。在运营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发挥个人与团队的力量,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以及头脑风暴,将主题文化用更加成熟的方式展现出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十分宽广,不仅仅有传统的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产业,也和当今社会方兴未艾的传媒、视觉艺术、装设计以及服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了很大的厚望,在颁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地指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各个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二、我国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的发展现状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就目前来说,“中国海洋文化在线”网站作为我国文化创意网站的典型代表,在该网站中,其囊括的具体内容包括:热门搜索、热门词条、热门聚焦以及七个主题栏目。这七个主题栏目分别是:航海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科普、海盐文化、海岛博览、海洋文艺、海洋研究。网站首页分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首页上方,放置的是一块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图片,以及七个主题的标题与热门词条标题,共占页面三分之一版面,主要以文字标题为主。第二个板块首首页中间位置,内容主要是最新聚焦相关链接。其中有标题栏和滚动播放的图片,内容丰富、详实,用户点击标题或者图片,就能进入与其相链接的具体内容。第三个板块是首页下方,则是增加了海洋图库和上方七大标题栏的八个主题的新闻标题展示,主要是以文字为主。
作为一个颇具有官方色彩的网站,“中国海洋文化在线”各个板块中内容相对丰富,这不得不说是广大后台管理、工作者的辛勤成果,然而用户在点击的过程中十分明显会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网站不同板块中的新闻,在点击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只有文字叙述内容,少部分会有与之相配套的图片内容,声情并茂、有图有视频的新闻更是难找,新闻与策划内容的单调性显得管理中的策划与活动没有生机与活力。笔者通过多方探索,认为针对这一管理短板,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三、提高我国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管理质量的具体对策
(一)增加音像与多媒体技术的比例
有动态的画面、有可以聆听的声音有随手点击就可以出现相应的阅读内容,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体的绝对优势,网络传媒管理者必须牢牢的把握这一优势,以增加网站的点击率以及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在现实中,网站不同的版面内容依然是以单纯的新闻为主,很少的部分会涉及到有图片参与,想要有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技术则更是困难,这对于网站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基于此,在进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管理上,应当有意识的增加增加音像与多媒体技术的比例。具体来说,网站首页以及重要新闻上必须保证起码有音像资料作为辅助。这是提高网站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必须高度重视,不得敷衍了事。
(二)重视项目策划与管理
好的项目策划与高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网站能够迅速引起读者注意并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助力。作为网站的管理者,必须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具体的项目策划时候,网站管理者不应当仅仅根据海洋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循规蹈矩的项目策划,还应当根据读者的需求,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使他们增强对海洋文化的了解程度,具体来说,进行项目策划时,青岛的创意产业基地的网站可以通过网友调查活动,真正地了解网友更加关心哪方面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充分研讨之后,推出相应的项目策划方案,真正的做到为受众服务。除此之外,应当加大对网站的管理力度,做到每日更新必须由专人负责,每周的看点总结回顾,可以及时到位,在不断的回顾中,提高网站的管理质量。
(三)积极发展三维动画设计
三维动画凭借着更加高超的技术手段,在模拟真实物体、表现影视特效以及后期合成上都有着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优势。在具体表现上,三维动画由于摆脱了地点、气候、人员不足的现实制约,因此在制作成本上,与实景拍摄相比,也更加的经济。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网站与技术人员推崇,作为一个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网站,在现实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力、财力等原因限制,以至于无法现场拍摄,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站管理者应当注重引进三维动画设计人才,将发展三维动画设计作为一项攻坚点来抓。
四、结语
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向全国人民传递相关海洋知识以及增加我国公民对海洋产业了解程度的门户网站,其带来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点击量的上升,更是在我国海洋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现实条件下,增加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的有效手段,笔者坚信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真正改善其管理质量,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现代化。
参考资料:
[1]丛海彬.文化创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企业活力,2011(1):218-219.
[2]杜丽芬.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概念及初步分类[J].商场现代化,2010(6):178-179.
篇7
茶文化;海上茶路;中国;英国
1前言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近年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国内的茶文化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咖啡、奶茶、袋泡茶的选择远大于对龙井、毛峰、白茶等本土茶的选择。在英国,饮茶的风俗最早只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贵族中流传,在随后却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将其传播至海外,乃至茶源地中国。通过海上茶路传到英国的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改造而得到了英国人的认可?而我国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作为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茶路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主席着眼于中国茶文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又该怎样用好这个平台重塑我国的茶文化?文章主要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2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西汉,茶叶已步入商品化。王褒《憧约》“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中已出现类似茶卖场的“武阳”。唐朝国富民强,思想相对开放,从而带动茶叶的销售。茶商利用大运河沟通南北贸易,促成唐朝政府与吐蕃、回纥的“茶马交易”,为现代茶形成自然科学独立体系提供条件。唐朝的陆羽著成首部茶书《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一部著作,有“茶叶百科全书”之称。内容涉及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当时的饮茶风尚、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宋朝时茶文化再度盛行。茶叶种植区域扩大,茶叶产量增加,城中饮茶蔚然成风,同时,出现了很多茶文化相关著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的繁荣景象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似乎仅仅止步于现有文化,并没有深入地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统计,中国年人均茶消费不足500克,远低于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似乎处于被动、阻滞状态,寻找不到继承与变革相融的结合点。茶文化在中国逐渐衰退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质量问题。中国的茶叶农药残留、造假、重金属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安全隐患无法解决,那么中国的茶叶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受质检的限制,更无法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其次,中国的饮品消费存在一定的西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受到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国人对咖啡、可乐等西方饮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普及。
3海上茶路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3.1海上茶路的起源与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种运输方式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逐步形成并完善。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又分为北线与南线。北线有“西北丝绸之路”,即张骞出使西域的官方通道;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北至蒙古高原,再西行可由天山北部进入中亚。南线有从西安到成都再通印度,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南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远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深厚。经过隋唐之前朝代的铺垫和积累,隋唐期间的陆上丝绸之路空前发展,为中西方文明带来了极大发展。中国的茶业、丝绸、陶瓷不断出口,西方香料、科技也不断涌入,在唐都城长安,胡商往来不断。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南宋时期借助临安沿海优势,南宋政府注重发展海运事业,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朝初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广州、泉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发展成为重要港口。到了明代中叶,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由此打破了两百多年的海禁政策,私人得以出海贸易。在此期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航线把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经太平洋转运至美洲大陆,然后又经大西洋再运到欧洲各地。此举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联系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航线。而今的丝绸之路加入了科技元素。高速公路、油气管道、电网等连通全球,以三条线路为主:北线以欧亚大陆桥为主(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中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南线以跨国公路为主(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3.2海上茶路在英国的发展
西方有关茶叶的记载最早始于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斯。在其《旅行记》中提到:“一位名叫哈只•的彼斯商人,向他介绍了中国出产的一种叫‘Chai’的植物及其用途。虽然茶风靡于英国,但将茶作为商品第一次登陆欧洲却始于荷兰。1606年荷兰船第一次从万丹将来自中国的茶叶运到欧洲。9年以后,英国人也开始贩卖茶叶到欧洲。1615年6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出岛商馆的商务员维克汉写给其驻澳门商馆的同事,请他代其在澳门购买茶叶,要求他不惜高价买一罐最好的茶叶。1637年,以威廉•科腾为首的一批英国商人,组成“科腾商团”,来到“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广州虎门,初探中国贸易。此后,为了能更顺利开展茶叶贸易,英国商人在1644年设立贸易中转站。东印度公司在福建厦门设立代办处,专门收购福建武夷茶,运至爪哇的万丹(位于今印度尼西亚)销售。1676年,英国又在厦门设立专门采购茶叶的商馆。19世纪初流入广州的银元,平均每年约在100万两。以致当时英国商船到广州来,所带货物不多,大部分是银元。为了获得大量茶叶,也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先是改变印度(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原先零散的个体经营模式,并建立起体系完整的产业:在印度制造鸦片,再装船从印度运至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一条从中获取巨大利润的商业链条。1839年6月后,英国人对中国发动。英国最终赢得了这场的胜利。在战后签订的《》里英方要求中方废除商行、增加五口通商,从而打破了中国的茶叶外销壁垒。不仅如此,英国还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置洋行,负责中国的茶叶出口。除此之外,英国通过投资开设茶厂更进一步地深入中国市场。英方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合作。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由此可分析,英国对于加入“一带一路”也是早有准备。因为“亚投行”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成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英国作为西方首个宣布加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国家,展示了英国政府对于中国促进亚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高度支持。
4茶文化在英国普及的原因
4.1健康功效
茶叶刚传入英国时,是在医生和商人以突出其医用价值为主线进行宣传的。茶叶借助广告这个平台,为英国人所知。1660年,一份有关茶叶广告宣传单———《茶叶生长、品质和功效的确切描述》中描绘了茶叶的好处:强筋壮骨、治头痛头晕、可明目、健胃、助消化等。英国人通过这种以广告为载体、医用价值为主线的传单逐步了解茶,从而推动茶的销售量也开始稳步上升甚至是激增。
4.2名人宣传
茶叶能成为英国头号国饮离不开英国王室“名人效应”的推动。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并携带红茶作为嫁妆带到了英国。新王后崇茶观念极深,称饮茶有助于身材保持苗条。并在宫廷开设奢华的茶室,由此引领了英国社会名流的饮茶潮流。此后,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更是为茶的推广推波助澜。为了让午饭和晚饭之间不至于太过饥饿,公爵夫人让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和茶来缓解暂时饥饿。这种生活习惯在贵族圈中蔚然成风,逐渐发展成为女性的社交活动。男性也挖掘到了其中的价值:几壶红茶配上小奶酥、小蛋糕就可以邀请朋友聚会,抑或进行议事、商业活动等。这也就形成了英国著名的下午茶。维多利亚女王认为,下午茶更利于英国国民精神放松,因而倡导英国国民喝下午茶。随着英国下午茶内容的不断丰富,英国茶文化成为一种精致的饮食方式甚至是高雅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文人的示范效应也颇具影响力。英国文学巨匠约翰逊以茶启思,并用以茶会友的方式开展文学俱乐部;文学作品上更是将饮茶是精神享受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英国诗人拜伦写了一首《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的诗,让大众对茶向往不已;英国著名女作家奥斯汀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设置了很多品茗红茶、享受生活的场景;此外,英语中还有很多与茶有关的单词和词组,比如:tealeaf(茶叶)、pinktea(午后茶会,正式的社交活动)等都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迷恋、尊敬。文学巨头们的带动让茶成为英国人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乐于追随名人的品味和倡导。20世纪初,英国人的饮茶受到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巨变。便捷化、多样化的饮食结构让年轻人开始渐渐远离从前的饮茶方式。但是时任英国自由党的商务大臣丘吉尔将“准许人们在工作期间享有饮茶的权利”这一社会改革提上日程: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5分钟的茶休时间。英国喝茶的传统借助这一改革延续至今。虽然现在快餐饮食店、速溶咖啡和其他罐装饮料占据英国消费市场,然而,英国人对茶的喜爱却没有大的变化。这项改革功不可没。
4.3销售灵活
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也归功于其销售形式灵活应变,满足需求。在物质还不尽发达的18世纪末,价格的高低是普通百姓甚为关心的。而此时相继出现贫民开始饮茶的记载。1799年,伊顿爵士写道:“随处可见米德尔赛克斯或萨里郡(在今伦敦西南部)的贫民茅舍里,穷人们从早到晚喝茶,晚餐也豪饮不辍。”那时仅英国伦敦就有约2000个茶馆。茶叶之所以普及18世纪的英国与茶叶价格的大幅下降关联甚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还处在奢侈品阶段,平均每磅16先令左右;18世纪后期,特别是1785年之后,有些茶叶价格甚至低于2先令6便士。英国茶的大力发展离不开贸易。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猛进口,还有内部船员的私人贸易,私商、散商的贸易、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茶叶走私、1785年的英国减税法的实行都使得茶价逐步下跌,中产阶级以及部分下层阶级的英国民众也成为茶的消费者。英国茶的市场适应力极强,适用于各个层次,满足多种需求。当英国社会经济发达时,人们购买力普遍上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除了中上层的消费,茶又借助工业革命的发展,结合饮食进入普通家庭:工人工作强度大,而茶叶、牛奶和糖的搭配,帮助工人更有效地工作。随着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增加,英国的茶叶也随之发展。首先,袋泡茶的发明。袋泡茶的发明顺应时代主题,使人们饮茶更为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吸纳了更多不同茶源。其次,英国加大对茶广告方面的投资宣传;开辟专门场所;重视品牌也很关键。Lyons,Co-Op,Ty-Foo等品牌曾一度主导英国茶叶市场,尽管它们曾受市场冲击、公司所有权变更等磨难,但是它们的核心———品牌,却让英国茶闻名世界。
4.4海上茶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
饮茶文化在早期对于英国文化而言的舶来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成了英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和城市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各大酒店、西式餐馆推出的下午茶套餐受到极大的欢迎。而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饮茶文化却只能辉煌于曾经的历史,而止步于现代商业的蓬勃发展。而今的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善于吸收外族文化并将其内化成为本土文化的智慧,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优势。首先是海洋文明的转型。中国长久以来以内陆、农业文明为主,而“一带一路”是中国从陆上和海上走出去的绝佳通道,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的同时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从而成为陆海文明兼备的国家。其次是科技文明的转型。在沿路的铁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和通信网络等组成的综合而又立体的联通枢纽上逐步建立相关的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形成建筑业、冶金、通信、物流、旅游等经济链。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梦的实现。“一带一路”就像实现梦想的向导和通道。第一,规则的制定。中国依据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首创两条“丝绸之路”,这意味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制定规则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开放战略达到一定水平的体现;第二,我国包容、开放传统理念的深化。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如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此后,又吸纳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5国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土耳其、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三国成为对话伙伴国等。这些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大多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合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作者:付星洁 戴文仪 仇慧敏 沈卉卉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