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手段,可以作为其检验手段。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检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欲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重要举措,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特点,不断成长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而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就需要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参与实践,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进行全面体验和分析,对于“我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这些自我探索的问题找到明确答案。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于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成功地成为“社会人”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和导向,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分布和需求情况,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亲身经历并搜集信息,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
在实践中自我认知和职业初探的同时,找到“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的差别,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性实践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结合自我认知结果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实践内容和形式,储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举措
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亟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刚入校的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形势,形成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后,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和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专业认知方面,可以以专业对口单位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对所学专业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团组织构建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等多样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等形式在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阶段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逐步树立择业观念,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立长期职业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利用学生假期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政策宣讲与理论研究,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等等。重视社会资源参与,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街道等支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成效反馈和学生成长建议工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投入多观察多思考,大量获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环境资源,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大三阶段进入求职准备期,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和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积累择业优势,培养求职技能。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和见习活动。从应聘、录取、培训到实习、总结、反馈,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主动了解职业需求,亲身体验工作内容,总结反思自身表现,储备提升各种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
大四阶段是职业生涯决策阶段,要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凝练提升,冲刺理想职业目标。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总结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到理想求职岗位实习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针对理想求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求职准备,努力实现求职目标。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篇2
【形式】讨论、分享
【目的】引导新生对高中生活进行总结,对大学生活进行思考和规划。
【活动操作示范】:
第一阶段:总结高中生活
1.辅导员做开场引导。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高中生活
(参考:同学们走进大学校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相信许多同学对大学的生活有了一些思考,也会将现在感受到的大学生活与刚刚过去的高中生活进行比较。那么,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高中阶段的生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
2.分享。辅导员请2-4名同学与全班同学分享,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辅导员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积极的关注,但不做任何评价。
3.辅导员进行分享总结和主题过渡。
(参考:从大家对于高中生活的各种感受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你们都曾为自己的理想——考上一所好大学而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人生的一段新的征途,那么我们该怎样走好这段征途呢?)
第二阶段:思考、讨论大学生活
1.辅导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参考:如果我们将大学生活分为六个部分:学业、人际、爱情、能力培养、休闲、大学生涯规划,大家来思考、讨论,我对这些有什么期待?有什么计划?)
2.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视班级人数而定)。每组选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该组的讨论;书记员一名,负责记录发言。
3.讨论。分组完毕之后,每组各讨论一项内容,也由抽签决定。
(建议:1.辅导员先将大学生活六个部分设计几个讨论问题;在讨论之前,辅导员先召集组长布置任务和注意事项;2.每组讨论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3.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言。4.组长控制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鼓励少发言的同学,控制“语霸”的同学;问题讨论完毕后,做好总结,并选好分享代表。5.书记员要做好每位同学的发言记录。6.辅导员做好整个场面的控制。)
4.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讨论结果,组内其他人可作补充。在每一组的分享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如果在教室开会,辅导员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所谈各个内容的要点。
5.辅导员总结。辅导员的总结、引导不含对发言内容的评价,让同学在听取他人的观点、做法、经验时对自己的做法、计划进行修正;引导学生包容他人的观点;辅导员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
第三阶段:班会总结(把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顺序调整了)
1.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丰富大学生活,以及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的重要性。
(参考:通过今天的班会,我们充分感受到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更需要同学们做好规划充实地度过!高中阶段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们过得忙碌而踏实;大学阶段才刚刚开始,尽管我们的目标还不明确,有那么多的困惑,但这正说明我们有很多的成长空间等待我们去填充!今天的班会仅仅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度过4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还得认认真真思考,并付诸于行动。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涯规划中关键的一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虚度!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名句:“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2.介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学院的心理成长辅导服务,若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烦恼和困惑,欢迎来咨询。(建议:辅导员老师分享一句话: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第四阶段:布置作业——班会心得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高中生活和大学生生活做深入的思考;给在班会中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有表达的机会。
(参考:讨论的时间太短,分享的时间也太短,但同学们的思考却有许多许多,所以请同学们以对高中生活的总结以及对大学生活的思考为内容写份班会心得,当然也可以谈谈班会中的感受,请在三天内完成,用信封封好后由班长收齐送交给我。
第五阶段:班会结束
感谢大家的参与!
【注意事项】:
1.[活动操作示范]仅供参考,各学院在不违背活动主旨的前提下,可设计形式多样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主题班会。
2.六项内容的讨论参考问题
(1)学业:我的大学学业目标是什么?60分万岁?还是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大学里,学习是我努力的唯一目标吗?
(2)人际:我理解的人际交往是什么?大学中的人际交往重要吗?我还是比较多地在与高中同学联系吗?我是主动与新同学认识、交往,还是等待别人来走进我?我和寝室同学开始出现矛盾了吗?怎样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呢?
(3)爱情:爱情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吗?我对大学里的爱情持怎样的态度?爱情与学业,我将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4)能力培养:我希望在大学里培养哪些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
篇3
大学的学制一般为3—5年,在每一学年中,大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根据这一自然年限划分,大学生可以按学年为阶段设置阶段目标,进行自己的学业规划管理,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制订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1.大学一年级为适应转变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业规划管理的关键阶段,大一新生主要做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包括生活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心态的转变。首先,要从“应试”式学习中走出来,大一学习任务不重,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英语、计算机知识,争取尽早通过等级考试。学校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应当允许学生合理申请转换专业,使学生专业、个性、职业理想及人生目标能有机统一起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和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评估和认清自我,有方向性的职业定位、基本的职业目标和大致的职业路径设计。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要初步了解职业,训练和提高与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紧密相关的职业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在职业探知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在入学后就开始准备。并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大一阶段更要强调“四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事。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大学各种社会团体平台,不断提升自身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2.大学二年级为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讲座、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锻炼,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的专业相近、与职业生涯目标相近的机会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来检验并适时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心理准备,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测评,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体会社会用人需求,有效评估自我,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职业决策。
3.大学三年级为拼搏阶段
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阶段。首先,大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增强职业针对性。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大学生应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了解实际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规则和应避免的失误,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职业世界,挖掘职业潜能。
4.大学四年级为冲刺阶段
大学四年级为冲刺阶段:大学四年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主要的目标应该放在就业上。首先,大学生应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工作的申请,写好简历,利用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生毕业生由于面临就业、学习、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业规划管理,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能使大学生明确大学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目标,不断提高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篇4
一、自我分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生活的一项使命就是了解自己。自我分析就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客观评价自我。自我分析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文化素质、能力特征、性格特点、身体条件,总结出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其次应从横向上将自己与同区域、同专业乃至同龄人进行比较,分析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求职中的优势和劣势所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自我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
二、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和成长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环境四个方面。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只有顺应各种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
家庭和成长环境在个人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职业选择起到直接或简介的导向作用。社会环境包括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科技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主流价值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宏观上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力量都能够影响个人有效决策的制定。行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预测等。企业环境受行业环境的直接影响,企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实力、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和领导者的素质和价值观等。
三、确立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自我分析和环境因素分析之后进行。首先需要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明确自己是向专业技术方向、行政管理方向或是自主创业等方向发展,不同的方向所需能力和素质各不相同,今后发展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其次,制定职业生涯目标,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以及人生目标,分别为1-2年、2-5年、5-10年,乃至人的一生。人生母线的实现必须经过实现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渐进达到。
确立职业生涯目标,要利用SWOT分析法对自我进行分析,评估自己的优劣势,找出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威胁,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形成目标方案。目标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人基本状况和职业目标两大部分。另外,SWOT分析法知识确立职业生涯目标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分析技术,要实现制定生涯目标的最优化,仅凭此种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方法,最终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
四、制定实施方案
所谓“知易行难”,确立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变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很难实现,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制定的实施方案也各异,因此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突出个人行动方案的适时性和个性化特征。
完整的实施方案应该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教育培训安排、实践计划等内容。根据职业生涯的短期、中期、长期乃至人生目标分别制定相对应的阶段性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后,要严格实施。
大学阶段处于职业生涯的早起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知识能力储备和职业选择规划,因此,大学阶段的实施方案应围绕学习这个主题来进行,细化到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的计划安排,使大学生活始终处于有目标、有方案的“可控、可测、可调”状态下。
五、反馈评估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态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行之有效,必须不断地对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修正。反馈评估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职业生涯进行反馈评估,要抓住以下要点:
第一,对职业生涯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第二,在实际操作中分离出新的规划需求,及时补充更新;第三,关注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寻找突破方向。修正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调整、阶段目标的调整以及阶段实施方案的变更等。
总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状况,结合环境因素,不断进行反馈评估,及时修正职业目标和实施方案的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为大学生提供走向成功的技术与方法,它可以让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时间,实现低资源浪费,高目标达成,从而出色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大学班主任制度是高校实施对大学生管理的一种方法,是对辅导员系统的重要补充。班主任既是高校对大学生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如何尽好班主任这一重要职责?如何指导班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健康快乐成才是班主任的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笔者通过担任大学生班主任以来的实践总结了大学生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应尽的责任以及所要提升的个人素质修养。
一、大学生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自我提升
班主任的道德水平和自身修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学生的成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时期,对班主任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在新时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高,还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美、思维语言能力强,更要求班主任是一名懂得倾听、爱护学生的好教师。
(一)责任心和主动性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是要有一颗为班级学生事事着想的责任心,既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就要以一种学生责任人的态度来管理引导学生。新入学大学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还在塑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在校学生已经不可避免会或多或少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对大学生的思想的塑造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作为班主任老师,需要以一颗责任心,积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确保每位学生都是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学习、生活成长。
(二)爱心和灵活性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能够真诚面对,才能建立起更好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张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同时也有着相对敏感的心灵;对于大部分首次远离父母,远离家乡,从四面八方相聚到一个学校来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一段适应期。这段时间就需要班主任给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不仅需要班主任老师个人充满爱心,尽量避免说教式的管理方式,还需要班主任灵活结合班级学生情况通过集体引导和个人谈话等多种交流方式引导和疏导学生。
(三)虚心学习
班主任一职虽然是高校教师的兼职,但其所承担的责任重大,特别是现在很多青年教师自己经验并不丰富,能力还有些欠缺的时候就需要用虚心学习来提高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和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全方面多途径提高自我修养和业务能力,是快速有效提高自己个人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四)个人良好示范
班主任,毕竟还是老师,老师就要在班级和学生中树立一定的威信,当然这威信是建立在自己扎实的专业素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干的业务能力和健康的身体基础等各方面优秀的模范示范基础之上。这也是对班主任本身能力的要求。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一)帮助学生快速度过适应期,尽早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相对中学阶段既轻松又紧张。虽然大学生已经努力通过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但是进入到大学校园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更重要的起点。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认为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了,突然没有了高考这个醒目的目标,就失去了方向,认为自己自由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班主任,对刚入学的大学生一定要及时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快速从高中阶段的学习状态转变到大学的学习状态,去积极适应大学的短时间高强度的课程安排。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早日确定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目标,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经过高考,终于进入期待已久的大学校园,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既充满好奇又充满彷徨,既充满憧憬又不知道该从何做起。这就需要班主任尽早让大家认清大学生活的特点、重要性和意义,使同学们首先端正在思想上的认识。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大家今后工作、生活的基础和分水岭,是一个重要的起跑线。大学四年的时间如何有效利用关系大家以后的发展。笔者在选完班委的首次班会就要求大家列出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包括四年的长期规划、每年的中期规划和每个学期的短期规划,并以宿舍为单位指派负责人督促大家以自己的所列出的目标来鞭策自己去完成,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刚入学的大学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自律性,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塑成的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可能有的学生刚开始踌躇满志,给自己列下目标要考研,但在四年的时间中慢慢就被其他事情吸引而忘记了当初的目标,等想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本该打好的基础根本不堪推敲。当然,大学并不是只有学习,同时也是其他很多能力培养的阶段,关键是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达到这个目标。班主任就要起到督促的作用,要不时督促和提醒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并依据现实变化适量调整。
(二)积极融入班级体,打造良好班风
虽然班主任多为兼职工作,但是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了解学生动态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学生入学后初期,经常参与班级活动,可以快速与学生熟悉。在信息发达的现代,也可以通过QQ、飞信等网络手段加强跟学生的互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90后”大多都热情、活泼、开放、喜欢新事物、创新能力强。虽然社会上对“90后”有着这样那样的质疑声,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90后”还是勤奋认真,踏实努力地想象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同时,“90后”也存在着属于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从小都是家长围着长大,大多很少做家务,养成了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当他们进入到大学,没有了父母的管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情感的寄托都转向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而班主任是他们进入到大学后面对的第一位“家长”。如何引导和指导这一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这就需要班主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除了在学习上积极引导以外,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要积极与他们进行交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他们塑造榜样;特别是对待一些比较敏感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尽早走出心理的低谷。所有的这一切当然也都建立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之中。
另外,作为一个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文化和风气是促使班级同学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死气沉沉,班级成员都不关系班级的发展,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那么这个班级就是一盘散沙,对班级成员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不良的影响。相反,如果一个班级文化和风气积极向上,团结奋进,不但使每个成员处于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促进大家的发展成长,同时大家拧成一股绳也会将大家的成绩扩大化。那么良好班风的建立,一方面需要班主任的指导和身体力行的榜样,另一方面,需要班主任对班委的培养。大学班主任一般都是兼职岗位,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放在班级的管理上,那么如何选择和培养班级干部,就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班委的任免相对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班委的培养。大学的班委跟中学阶段的班委不同,虽然大家选出来的班委或多或少在中学阶段担任过这样或者那样的班委,但是中学阶段毕竟还是班主任起到决定权,班委只是传达班主任的精神而已。在大学阶段,班委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义务。现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如何使大家配合班委工作是对各个班委能力的考验和锻炼。班委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配合和指导班委的工作就是班主任工作。这也是对班主任能力的一个考验。现在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虽然还在成长过程中,但其潜力是不可估量的。笔者刚开始对班级的班委能否管理好班级有一定的担心,虽然在运行过程中也多多少少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小困难,但是通过班委们和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班级活动总是做得有声有色,也总是超出笔者的意外。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72-03
目标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了目标,人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前进的动力就会更加强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更需要目标的导航与引领。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变化,目标缺失成为当前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高校低年级学生,自控和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内心迷惘,行为盲目,目标意识比较淡漠。因此,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构建目标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目标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充分理解目标教育的理论背景,科学合理地界定目标教育的内涵,这对于能否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目标教育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可的是:目标教育是指根据上级要求、所在组织管理目标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状况,制订一定时期的组织(或个体)教育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
作为高校,实施目标教育实际上体现了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引导学生量身定制个人目标;其次是督促和指导学生实施目标,及时调整和完善个人目标;最后是对学生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进行考核评价。
一、高校实施目标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迅速提高,上大学难的局面大为改观,但随之出现的是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迫使高校工作者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从整体上说,高校大学生入学时由于自主性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目标。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目标,科学地规划未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手段培养优秀的大学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较好,积极健康,但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理想模糊、道德观念复杂、价值取向扭曲、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高校目标教育。
(三)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良好选择。近年来,各大高校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现场管理,学生在课堂、早晚自修出勤率方面稳步提高,成效明显。但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信息接受能力强、个性更趋于张扬、创新意识萌动等特征,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目标教育的开展,既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走向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良好选择。
二、高校目标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理念:“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被普通认可并正在推广使用的一个崭新的理念。目标教育是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就培养人才而言,“三全育人”理念应渗透于目标教育之中,才能确保收到实效,将全员育人理念深入到目标教育中。
目标教育作为高校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树立齐抓共管意识,常抓不懈。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的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将全过程育人理念贯穿到目标教育中,将目标教育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的整个过程中,既着眼于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将全方位育人理念渗透到目标教育中。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育人作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目标教育体系。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目标教育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目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评价”三级递进的目标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目标教育,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满意就业目标。在目标制定环节中,通过建立《高校学生目标规划导航手册》(以下称《导航手册》),学生将制定的目标全部记录在手册上。在目标实施环节中,学校通过“四立教育”开展目标教育。具体而言,通过实施“立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通过实施“立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通过实施“立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目标;通过实施“立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同时将“三全育人”机制全面贯穿到目标教育体系中。最后通过目标考核评价环节总结和评估目标教育成效。
(一)目标制定。目标制定包括内容、原则、载体的制定。
1.目标制定的内容。(1)价值目标。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从“三观”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学业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努力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力争取得优良的成绩。(3)能力目标。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通过良好的活动载体,培养良好的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等能力。(4)生活目标。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培养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获得健康成长的快乐。
2.目标制定的原则。在目标制定环节中,我们必须总揽全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关系到整个目标教育的成败。在目标的制定环节中,我们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目标的制定要可具体、可量化、可考核。第二,目标的制定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既要有统筹要求,也要符合学生个人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目标的制定要分阶段、分层次、分主次。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压力,从而体现出明显的年级特点,在这样的思考下,引导大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年级突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以“养成教育”和“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二年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以“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高校业技能;三、四年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意识培养,以“实习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同时还要协助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目标制定的载体。进一步加强目标教育工作,不断优化学生状态,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提高学生发展效果,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可以通过编印《导航手册》,目标全部体现在本手册上。以学生发展目标与效果为重点,包括总体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等不同阶段的规划;还包括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能力目标和生活目标等不同方面的规划。手册分为大一定位期、大二提升期、大三大四冲刺期。积极发挥《导航手册》在“四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选择性地将目标细化成具体的指标和项目,努力实现各阶段和各方面的目标。
(二)目标实施。目标的实施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以价值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我们的价值观”讨论和实践活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知识全覆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实施“青年者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对团员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
2.以学业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学教育。学业目标主要包括读书、课程、考证和技能四个方面。在读书目标方面,通过校园读书月等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写好读书心得(观后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在课程目标方面,指导学生依据培养计划,在课堂学习、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认真学好专业课,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考证目标方面,引导学生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鼓励他们参加并通过相应职业资格考试,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在技能目标方面,指导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尤其是高层次的竞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3.以能力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能教育。以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情商教育和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开展“校园十佳大学生”等评奖评优活动,充分挖掘能力出众的学生先进典型。通过优秀学生宣传专栏、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先进的目标教育育人氛围。
4.以生活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立身教育。可以再在学生公寓广泛开展“一建三创”活动(建立公寓团工委,创平安公寓、创建学习型公寓、创文明公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公寓团工委,组织开展公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以公寓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为抓手,创建平安公寓,完善相应制度,突出工作的精细化和现场管理;以“学习型寝室”建设为抓手,创建学习型公寓,深化公寓学风建设;以公益服务进公寓为抓手,创建文明公寓,组织开展系列文明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人文素养和竞技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目标考核评价。目标考核评价需要制定原则,分阶段进行。
1.目标考核评价的原则。第一,多主体互动评价。不仅发挥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自身的功能,从多个维度来评价目标教育的成效。目标教育是强调“自我教育”的教育行为,因此,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目标的制定、实现以及评价。第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并存。在目标教育实施过程中,为了不断了解实施的质量,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以提高实施效果,不仅要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且要运用诊断性评价来掌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目标教育实施对部分学生缺乏效果的原因,为发现问题、修订实施方案等提供建议和意见。第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存。既注重对目标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情况作出过程性评价,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为目标教育今后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2.目标考核评价的过程。目标的考核评价是分阶段开展执行的,既要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小反馈、小总结,也要在整个大学阶段整体评估和总结。在《导航手册》中,建立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以及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目标规划成效评价表》。在班主任、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参照《学院目标规划导航表》,自主制订各学年的学业规划,并填入《导航手册》相应栏目。每学期末将学业规划成效填入《导航手册》,并在《大学生目标规划成效评价表》中填写自评意见。各班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的班级评审小组,班级评审小组意见由班主任、专业教师代表考核和评价学生目标实现的结果。在最后一学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高校应组织“目标引领・规划人生”目标大总结,并开展学生成长报告会,邀请目标教育指导小组和低年级薛恒共同参与,使毕业生在总结中展现自己的发展成果,低年级学生更好地聆听和借鉴经验,从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目标。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86-04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从广义上讲,学风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1]本文所称的学风特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
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既是高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内外办学竞争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参与人才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实际上,高校学风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但应当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构建不同的模式。当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构建PDCA模式十分必要。.①
一、高校学风建设构建PDCA模式的必要性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针对高校学风建设实施难、见效慢、难持久的特点,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模式引入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优良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努力成才的内在精神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仅是大学生当前学习、科研的必备条件,也是将来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汲取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成长的前提,能够使人终生受益;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努力成为善于吸收各科知识和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
2.学风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大学要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如何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各大学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2]事实证明,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走质量立校、质量强校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3.学习型社会呼吁高校优良学风建设
学习型社会倡导人人要终身学习。由于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因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就需要高校的拉动。因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学风建设决定了高校能否使大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使大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终生的信仰,能否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加强学风建设。.[3]
(二)当前高校学风问题的严峻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每个高校均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高校学风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中一些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存在盲目学习的状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求学的主要目的,但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急功近利,他们热衷于考各种资格证,以此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却往往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导致顾此失彼,失去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部分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跟风投身于考研大军,终日只复习考研的相关科目而忽视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可以预见,这部分学生即便考研被录取,他们也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再次迷失前进的方向。
2.学习态度不端正
一些学生经过高考的紧张学习,考入大学后就开始放松自己,追求玩乐,失去了原有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这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忽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待专业学习缺乏踏实、严谨的态度,对待考试往往敷衍、蒙混过关。大学期间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一些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的被动学习,对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不能及时适应,产生了学习怠惰心理,这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3.学习纪律不严格
大学生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是高校优良学风的突出体现。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玩手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成瘾,多门功课挂科,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就受到降级甚至退学的处分。
4.学习方法不科学
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见解和疑问,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缺乏理解和应用,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脑袋空空,学过的知识几乎随着考试的结束全部还给了书本,才发现应急式的学习根本起不到提升能力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学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到了工作现场难以很好地开展工作。
(三)PDCA循环模式的优越性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Deming Circle),是管理学中的一种通用模型,最早是在1930年由美国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初步构想,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再度深入挖掘,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 循环理论认为管理中的任何工作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和总结处理阶段(A),这四个阶段紧密衔接,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PDCA循环模式之所以能够应用于创建高校的优良学风,关键在于它的长效性、循环性和可改进性等优点。.[4]
1.长效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循环、可时时改进的管理方法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PDCA 循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它的每一次循环都将原有的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高校的学风建设之中,能够推动高校学风不断改进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2.循环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牵涉到各方面资源和投入的综合工程,而PDCA 循环恰恰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循环组成,大环套小环,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衔接。一所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就是一个大的PDCA 循环过程, 每个学院的院风建设、每个班级的班风建设、每个学生的自学管理等就是一个个小的PDCA 循环过程。其中,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循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可改进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宗旨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但学风建设的实施方式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风建设模式既要具有核心目标,又要体现灵活性。PDCA循环的优越性在于一直都是围绕标准在运转,每一次循环都要依据前期所定目标及时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防止错误的再次出现。同时,由于将有效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法提升为标准,对未完成的工作以及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继续进行循环,这样就能够防止学风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学风建设始终围绕着核心目标不断改进。
二、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的主要内容
依据PDCA 循环理论,高校学风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方案—计划阶段、学习—辅导阶段、检查—考核阶段和总结—提升阶段。
(一)制定方案—计划阶段(Plan)
在制定方案—计划阶段之前,首要的任务是进行调研工作。应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团体讨论等形式查找学风建设和个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应着重调研那些未能完成学风建设目标的事项,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学校整体的学风建设方案和班级、个人学习计划。如,针对学生学习纪律差这一问题,可以分别开展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教务管理人员等多角度的问卷调查或座谈,找出导致学生迟到、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面向班级要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面向个人要明确每一个学生学风建设的职责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尽可能用可量化的数据表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可改进的程度,以确保学校的整体管理效果和学生的自我提升质量目标的实现,以便为下一步教师监督并检查执行方案做好准备。
(二)学习—辅导阶段(Do)
在学习—辅导阶段,学生应按照学风改进计划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教育管理人员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共同为实现学风改进的目标而努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应严格按照学风建设总体方案行动,同时,学生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完成自我提升的学习计划目标。如总体方案和自我提升计划发生冲突,教师应协助学生对个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做出调整。其中包括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时间、效率、效果等,都要在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一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模式中是最关键的,同时,也要求教育管理人员身体力行,切实帮助学生克服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因为只有将学习质量改进方案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保证以后的检查工作、提升工作以及整个循环的有效进行。
(三)检查—考核阶段(Check)
学风检查—考核阶段是贯穿整个学风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学生按照要求落实学风改进计划时,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根据方案计划和具体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考核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检查内容可依据学风改进目标进行调整充实,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班级学习风气、宿舍学习氛围等方面。通过检查总结学生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以往工作的不足及其成因,及时发现问题,以备下一阶段的处理。
(四)总结—提升阶段(Action)
经过以上制定计划、执行方案和检查阶段的努力,学风建设肯定会有成效也有不足。因而,在总结—提升阶段,需要将以上工作进行汇总,把成功完成学风改进计划的学习方法提升为标准,对在学习上有显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此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同时,发现并记录整个循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有待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便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解决。
三、构建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诸多方面,同时,PDCA模式的各个环节对解决特定问题都有其针对性,所以,在运用PDCA循环模式逐步改善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对学风问题现状的调查要全面真实
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是PDCA循环模式的基点,因此,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明确了解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就无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PDCA循环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调查工作应注意广度和角度,即要注意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问题的普遍性和调查分析的针对性。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专业、性格特点采取多种调查形式和方法,包括问卷、访谈、团体讨论等,以便于了解到真实情况。还应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骨干等集思广益,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逐一分析论证,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前提。
(二)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可行
在制定学风建设的预期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首先,需要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将其作为学风建设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各阶段的目标时,要特别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并分阶段具体执行。制定的方案要具体到目标实现的时间、效果等,以便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制定目标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不能急于求成。超出学生的实际而提出过高的目标,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改进学风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要尽量使各项目标量化,便于下一步考核。
(三)考核评价指标要具体细致
检查—考核阶段是PDCA模式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应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纪录成功的经验和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同时要将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 形成最终检查报告。因此,对每一个学风问题的考核评价指标都要细致、明确,要使每一项考核评价指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中反映出来。各项考核评价指标要与制定的预期目标保持一致,明确规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到何种程度,尽可能量化。通过数据说明执行情况,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总结、提升做好准备。
(四)奖惩要及时适度
在总结—提升阶段,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前一阶段的考核情况,对顺利完成预期目标、达到良好学风效果的团体或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团体或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奖惩的适度性和及时性,否则,将难以起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这一阶段也是下一个PDCA循环的基础,因此,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一循环中未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为转入下一循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探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模式是符合个人、高校及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一项工作。教育管理学认为,学校管理过程要严格遵循四环节(PDCA模式)运行规律,即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四个环节,并使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5]。要使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过程在这种PDCA循环的滚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次循环都要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由此可见,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应用到高校学风建设中,创建一种具有长效性、循环性、可改进性的学风建设模式,是克服长期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适应当前高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管理学关于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 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其中P、D、C、A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
[参考文献]
[1] 郑镇锋.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6):237238.
[2] 瞿祥华,邓云涛.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6668.
篇8
一 引言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个人目标缺失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生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究其原因,其主要来自于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我国,学生在中学阶段均以报考大学作为唯一的个人目标。当然,这一目标并不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家长和学校代为确定,因而导致学生长期以来并未形成确定个人目标和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远离了家长和老师的强有力约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目标也变得多元化,学生对于未来可以有多种人生设计。一系列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使多数学生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甚至手足无措,因缺乏目标和规划而产生困惑,陷入盲目混沌的状态。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占据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一直将毕业生就业率当做首要目标,学生目标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成才与就业的严重阻碍,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加强烈呼唤着学校主动介入学生的个人目标管理。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如何通过使用目标管理这一有效理论与工具,帮助学生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成才。
二 MBO理论及方法介绍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其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那么,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目标管理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励人们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目标代替手段管理。目标管理有效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目标的设置
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目标个体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目标并建立目标体系,引导单个人或组织的行为。
2.目标的实施与过程管理
在目标及目标体系的指引下,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划和计划,同时派生制定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保证目标能落到实处。对目标与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保证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同时更加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
3.总结和评估
当达到预定的期限后,目标的实施者对其目标的执行与实现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利用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对其进行评估,总结其完成的经验及教训,讨论下一阶段的目标,开始新的循环。
目标管理的理论及方法步骤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同时也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目标的确定、引导与管理。
三 MBO在学生目标引导与管理中的实施
1.运用专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科学全面认知自己
第一,性格倾向专业测试。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性格倾向测试,明确学生的性格类型。
第二,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测试,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特征、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第三,兴趣爱好测试。帮助学生显示出其最想做或者最喜欢做的事情,从中发现学生最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学习与工作任务。
第四,能力测试。能力测试包括学生的通识能力与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力测试。通过相关能力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能力范畴与强度,尤其是特殊职业能力的表现,使其认知自身特长。
2.运用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认知自身与环境
在上述专业系统测试的基础上,再借用企业管理理论中的SWOT分析方法,使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优势(S)与劣势(W),学生所面临的环境的机会(O)与威胁(T)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对自身及所处的环境进行科学、全面地认知,为目标的明确奠定坚实的基础。
3.明确目标,形成层层目标与规划体系
在学生科学全面认知自己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及人生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的方向指引下,制定层层目标规划体系:
第一,人生规划。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感知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轮廓。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选择最适合实现人生目标的职业,并对该职业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总体规划。
第三,大学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下,明确现阶段在大学校园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应扩充的其他方面能力或应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4.制订并执行系统计划,将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在长期总体规划体系的约束下,制订不同阶段(尤其是在校阶段)短期目标、学习及工作计划,每一个计划均紧密围绕长期规划与最终目标而进行使目标得以真正落实到行动。
5.对目标及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与评估
定期对目标与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对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前一阶段短期目标完成的基础上,迅速开始下一阶段的目标实施,直至实现最终的奋斗目标。
四 MBO在学生目标引导与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运用专业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测试时,应保证工具的专业性,切不可随便使用一些非专业测评软件,同时要求学生在接受测评时客观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可刻意回避,否则会导致测评结果失真,使学生目标确立产生偏差,确定的目标与学生自身实际不符将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第二,在对环境进行分析时应尽可能保证全面,不仅涵盖学校的教学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用人单位环境等,同时学生家庭环境也必须考虑。
第三,在制定目标体系时,尤其是在长期的目标规划下进行短期目标体系的确定时,一定要保证目标的可行性、可连续性、可控性与可考评性。
第四,重视目标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对目标进行考评时要客观、公正、全面,学生在校期间应采取学生个人自评与辅导员考评方式,同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沛然、汪娟娟.基于目标管理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构建[J].学理论,2012(32)
篇9
一、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由Super提出。他指出个人在其一生中,将会遇到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任务,当个体完成所在职业阶段的职业任务要求之后,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职业阶段;否则其职业发展将困难重重。衡量个体在每个职业阶段任务完成程度的指标,就是职业成熟度。对于没有真正完全涉足于职业活动领域的大学生来说,处于Super理论中所提出的探索阶段,职业成熟的实质体现在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所做的职业选择与准备。职业选择与准备并不是彼此分离,而是在选择中准备,在准备中选择;在务实与现实情况下,两者相互促进,从中展现出个体的职业能力。
二、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的分析
(一)对国外问卷的编修
主要是基于国外已有问卷,经过翻译、调研、修改以及验证之后,最终编修出能有效测量我国文化背景之下个体职业成熟度的问卷。如马远在参考Super等编制的 CDI,然后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对CMI进行编修,研制出适合我国青年人(中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问卷。此问卷包括两个分问卷,即态度问卷,其由四因子组成(职业选择投入性和独立性、职业选择取向性、职业选择确定性、职业选择妥协性);胜任特质问卷,其由三因子组成(职业规划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获得职业信息能力、自我评估能力)[1]。谢员等对Crites职业成熟度的择业态度问卷的项目和结构进行初步修订验证后,认为此量表可作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工具。此量表包括投入度、价值观、择业概念、独立性四个维度[2]。张智勇等选取与我国文化接近的韩国版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编修,获得具有一定文化特点的中国版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此量表包括六个因子:职业目标、职业信心、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3]。
(二)自编问卷
国内自编大学生职业成熟问卷数量较多,尤其是在一些硕士论文中,多采用自编的职业成熟度问卷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只对较为典型的问卷进行介绍。罗锡莉等(2008)提出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自我知识、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态度(确立性、独立性、主动性、自信心、倾向性)两个维度的职业成熟度,模型[4];谢雅萍则提出七维度(职业自我认知、职业投入、职业确定性、职业独立性、职业自信、职业抗挫性、职业妥协性)的职业成熟度模型[5];杨旭华(2008)在借鉴CMI、韩国版以及张智勇版等多个量表,构建六因子(职业目标、职业妥协、职业参照、职业价值和职业信息)职业成熟度模型[6]等等。
三、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的总结
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所提出维度或因子,从名称上来看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仔细分析各个维度或因子的解释,可以发现国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核心要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目标。反映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有没有一个清楚的目标。
(二)职业信心与态度。其反映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积极心理。职业信心即个体对自己职业选择能力的信心。职业态度是指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投入,即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职业选择现实性。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与障碍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偏好,放弃喜欢的职业,选择比较容易进入和符合其现实实际条件的职业,以此反映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务实性与妥协。
(四)职业信息。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和职业信息两方面。自我认知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特长等具有清晰的认识。职业信息是指大学生收集和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信息。
(五)职业独立或依赖。反映大学生职业选择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职业独立是指虽然会借鉴他人意见,但不盲从他人,独立完成职业的选择。职业依赖则是指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是大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或完全由父母代办)。
以上五点,即是国内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中维度和因素的总结,也是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核心特征。因此,这五个核心特征是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关键点。作为高校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老师,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这五方面的引导,进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马远.职业进入前青年人的职业成熟度问卷研制及影响因素探讨[D].广州:暨南大学,2003.
[2]谢员,龙立荣,谢宝国等.Crites职业选择态度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3-24.
[3]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5):1-6.
篇10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在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目标的管理,更要注重对其过程的管理。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管理,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构建以及校园文化的开展等各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
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在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建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因为社会在不同时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同,这就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总体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有着统领整个活动方向的重要作用:(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监督提供基本依据;(2)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作为一种活动规范,可以有效指导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约束性和可控性;(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有助于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提供科学规范;(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建立可以为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实现有计划和有组织提供基本的思想引导。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品德。高校校园文化必须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通过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例如,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2)知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或信息,每次校园文化活动之后,参与的大学生在知识上都应该有所提升;(3)技能技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可以促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方面来。这些实际技能主要包括:创造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4)能力与智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还包括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那些可以使知识变成适应和适用于新环境的能力与智力。主要包括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5)个性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可以促使大学生得到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6)体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应该可以促使大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以适应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
2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构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科学设计和编排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进而保证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优化的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从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大学生娱乐和学习活动等多个方面。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分为大学生演讲活动、大学生竞赛活动等。从层次上划分,我们可以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分为班级活动、系级活动、院级活动以及校级活动等。
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具体设计,我们要做到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相统一,又要做到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协调。要真正做到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想做到这一点,在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建设方面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统一原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应该做到教育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发展性和继承性的统一以及针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等各个方面的统一;(2)最佳教育原则。所谓的最佳教育原则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教育的时候必须是主动接受,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全身心的接受校园文化教育,达到最佳教育的原则;(3)优化内容进程原则。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辅助工具和不同的时间进程。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有先后、有时序,做到内容优化;(4)内容补充原则。应根据各个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补充某个学科缺乏的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5)主题原则。每一次校园文化活动都应该有它的主题,这样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教育性。
3校园文化的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参与大学生的思想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得,更可以促使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体力以及知识方面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常来说具有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开展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高校校园文化开展的前提,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等各个方面的设计与科学规划。其次,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阶段。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阶段亦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准备阶段的具体运用。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阶段,我们不仅要考虑大学生的普遍程度,还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得到应有的发展。最后,高校检验校园文化阶段。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开展的效果如何,我们还必须通过测量去考评高校校园文化的实施效果,具体包括: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确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功之处和不足所在,查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失败原因,以便进行调整,形成新的设计。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管理。从而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从多层面、全方位得到建设和发展。为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高校教育的质量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
篇11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学科和人才双优势,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是未来科技战场上的主力军,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亟须解决的一项任务。被企业界广泛运用的“团队”运作模式适应了科学研究和变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高效率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更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大学生科研团队的特征
大学生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组成的群体。大学生科研团队除了具有团队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是按“课题制”组建的课外研究团队,该科研团队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独立、内容较单一、周期一般较短、规模不大的研究项目而组建的。第二,大学生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是带有创新性的应用性研究,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观察问题敏锐和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是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一大优势。第三,大学生科研团队成员彼此之间比较熟悉,或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良好合作的基础和经历,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由在校大学生组成,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能使团队较快地对研究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缩短了成员之间的磨合期。第四,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要求有2~3名的核心成员;同时,科研团队成员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
2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主要影响因素
以影响大学生科研成果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通过访谈法(高校科技实践部负责人)、个例分析法(我们对获得“挑战杯”国赛银奖的一支团队进行详细的访谈),对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和细分,得出影响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研究课题、自身素质、老师指导等,另外,大学生科研的组成形式是团队形式,那么团队就是我们的研究重心和核心,团队组成,团队领导能力、凝聚力、执行力,能力互补,以及对团队的认知就成了我们的研究方向。这些因素的变动影响了大学生科研的效率,用一个简单的函数表达式研究,概括为:
F=k(X1,X2,X3,X4…)
其中F为效率,k是系数关系(不一定是线性关系),X是变量,我们基于这些变量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及数据的搜集,以问卷对比分析法(问卷的发放对象为“××”211高校中近一年进行过科研活动的团队,将问卷数据中获奖与未获奖团队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最明显的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原始数据的处理,最终得到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3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资源分配比率(模型一)
对于团队来说每个关键方面都应该投入100%的精力去建设,但资源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去分配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得到结果如下:
②资源是指从团队组成来看,有限的时间、精力的分配情况。
4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成长理论模型(模型二)
大学生科研团队生命周期大致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团队组建阶段、团队发展稳定阶段和团队科研结束阶段。
大学生科研团队生命周期图
根据以上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A、团队建设初期的凝聚力。团队在初期之所以有凝聚力,而不是从0开始,是因为通过统计发现,团队在选择成员时会倾向于熟悉的人,所选择核心成员之间的友谊便是初期凝聚力的基础。影响该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为目标的明确性(激励团队成员方面)以及对团队的认同感。B、该阶段主要是团队成员磨合期,是科研的准备阶段,彼此了解对方的能力及对方,加强之间的友谊。同时团队队长尽可能地完善团队目标,具体详细又有激励性,在该阶段还要为科研争取资源,使团队在资源方面充裕。其中影响关键因素为目标明确性和能力互补。C、科研准备完毕,在科研进行时效率应该维持在一个恒定的高度,该高度主要是由能力互补因素决定的,而维持主要是领导力因素,为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靠合理的分工来提高效率,靠沟通来完成彼此的合作,尽可能减少内耗。D、科研完毕阶段。在该阶段,科研完成,团队生命结束,但是我们以团队的凝聚力来衡量,那么凝聚力是仍然存在的,存在的基础就是成员之间的友谊。E、领导能力的作用。领导能力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只有团队队长进行目标控制,使每个人都向着目标前进,团队才会产出强大的战斗力!
5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建设发展模型的应用及建议
第一阶段――组建阶段:
在该阶段,大多数人参加科研活动的动机是锻炼实践能力,而以取得科研成果为目标的人只有少数;作为大学生科研团队,在科研方面的重要性偏低,学院和学校如果是想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可以适当的在科研加分方面予以激励。在目标明确性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团队目标明确,超过半数没有意识到科研团队目标的重要性,或根本没有目标。因此在团队目标上一定要引起所有团队的注意,目标不仅明确,还要细分,以使团队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能力互补,一定要联系选择成员来看,因为团队成员对于团队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通过调查发现,团队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多是一次完成的,并且多是选择熟悉的人和服从力强的人,即为感性的组合而非理性自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力求打造完美团队,所有的团队成员在能力互补上一定要是完整的。
第二阶段――发展稳定阶段:
在该阶段,团队进入高速发展,效率维持稳定且应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那么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团队领导力的控制,而拥有比较出色领导力的团队占少数,大多数团队的领导力都是一般。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学校在科研立项前给团队队长一个适当的培训,可能会使大学生科研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该阶段,团队的沟通能力也是关键,但是只有少数团队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而大多数团队只是进行较好的沟通,也就是说我们大学生团队在该方面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同时任务分工和团队执行也是团队效率的重要体现因素,人尽其能,只有良好的执行才能把团队的科研构想转变成现实。而我们通过数据发现,只有少数的团队分工是十分明确有效的,多数的团队分工只能说较好。在执行力方面,完全执行和能够执行的占大多数,两者进行关联,我们发现团队成员的素质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进步的,这个数据并不能使我们满意而就此止步。
篇12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近年来才提出的全新理念,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影响自我开发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辩证分析,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并对实现目标做出科学的预测与安排的过程。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选择发展道路,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需要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
二、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学业规划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学业规划正是其职业规划的前期体现。通过学业规划,大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及相关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规划好自己努力的方向。
2.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学的学习模式以自学为主。学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
3.学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随着学业规划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及心态也会向着更积极的方向转变。学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提供了完成学业的清晰蓝图,使其对自己学业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达到自我完善。
三、大学生如何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作为学业规划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条不紊地做好学业规划。
1.大学生实施学业规划的步骤
(1)学业目标选定。要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就必须做全面的自我分析。选择社会需要且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社会要求干什么结合起来,并由此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
(2)学业目标分解。学业总目标制定以后,要能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并确定各个目标实现的具体时间。由年学习目标具体细化至每一天,同时确保学业规划的严格执行。
(3)学业规划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评估与修改,及时纠正前期规划中不合理的地方,如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性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做到定期评估,分析原因与障碍,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激励与惩罚。制定措施,完成预期目标后对自己进行适当奖励,未完成预期目标则反躬自省,以确保学业规划更好地实施。
2.学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
大学一年级为适应期。新生入学后,应尽快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快实现学习观念和方法的转变,摆脱中学形成的依赖心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大学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阶段,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规划专业知识结构,并围绕学业生涯规划重点培养专业相关素质,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业兴趣和目标。同时,通过兼职和暑期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技能和社交能力的锻炼。
大学三年级为冲刺期。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出国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上。同时,通过实习和兼职,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四年级为分化期。在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学业规划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在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积极准备求职应聘材料,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四、学校如何组织做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
1.加强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兴趣
很多新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地选择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还有部分学生通过调剂到现读专业。这些都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或者不喜欢。因此,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应当进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方案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等进行介绍;同时,学校和学院应多组织一些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会及就业市场的分析报告会,多开展与学业生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任课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专业和专业背景的介绍,激发大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业目标。
2.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工作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的水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并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尽快让每一位指导教师具备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任职资格。在学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建立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借助每位教师的力量,形成以学业指导专业人员、辅导员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全员育人体制,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五、结语
目前,我院的《商学院学业指导手册》已在预实施中,今后我们将结合学院和学校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紧紧围绕“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目标,继续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深入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旭 张海亮:浅谈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J].科技信息.2008.
篇13
2.任务型教学基本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英语教师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单词,积累语法知识,进而逐渐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中,英语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科目和需要充实的知识。威理斯(Willis)把任务型学习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任务前阶段、任务完成阶段和语言讲解阶段。威理斯认为,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对完成任务的兴趣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大对知识的积累和使用英语交流的范围,并使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逐渐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3.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依据威理斯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系,笔者将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实施分成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任务完成阶段、任务后阶段。在第一阶段,英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第二阶段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或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准备并完成任务。在第三阶段要将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并做出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统一评价。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依据所在大学的实际教学特点,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模式框架进行如下构建:任务前阶段,是任务介绍、组内合作研究、搜索整理信息;任务完成阶段,是课堂学习、网络自主学习;任务后阶段,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任务总结、安排新任务。
任务介绍对学生有计划地实现任务目标和有条不紊地安排计划有极大的帮助。对具体任务的分析研究和讨论交流对完成任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会受到极大的启发,能更透彻地了解任务的实质和实现方法,为更顺利地完成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是大学生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英语学习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顺利完成预定任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任务设计要求
1.要把握好任务的主题。英语教师要尽量扩大任务的选择范围,借助网络资源设计任务主题,要紧扣教学设计目标,贴近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选择不仅具有现实的普遍性、适合学生思想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主题。
2.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而根据学生的个性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要求;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也要达到使学生整体受益、普遍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3.把握好任务的难度,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扎实,需要在大学期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当把握任务设计的难度,使大学生既不至于为难以实现学习目标而备受煎熬,又能使成绩和技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