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技术体育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课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涉及到教师、学生。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需要,在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互联网等查阅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本文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具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即发即收的形式对首都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得到了6位教授,4位副教授的认可。
3)专家访谈法。就本课题的相关问题向业内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咨询,访谈预设提纲以提高访谈效果。
4)实地考察法。追踪观察首都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体育课,零距离接触不同专业体育课,掌握第一手资料。
5)数理统计法。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与统计学原理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游戏是指在体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等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来的各种形体动作,并根据全民健身的需求,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
2.2 体育游戏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课中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2.2.1 首都体育学院关于体育游戏的课程设置。首都体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体育游戏,并且具有自己的特性,在本科阶段,体育游戏是作为必修课,而研究生阶段,体育游戏是作为选修课。其上课地点也不相同,本科生是在运动场馆,研究生是在教室。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对体育游戏这门选修课的兴趣不大,只有10人选修,占20%。
2.2.2 教师对于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育游戏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知道,认为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上重要的有20位教师,占总人数的66.67%,认为一般有7人,占23.33%,认为不重要的有3人,占10%。在体育课上经常使用体育游戏的教师有5人,偶尔使用的有10人,从不使用的有15人,各占16.67%、33.33%、50%。从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教师意识到了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上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所懈怠,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2.3 学生对于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育游戏的调查与分析。在对学生的调查中知道,学生对于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育游戏的认同度达到了惊人的100%,对于所安排的体育游戏项目,其要求是和所学的专业技术相契合,要有一定程度的活动量,游戏类型要有所创新。在回收的300份问卷中,200份问卷中认为教师所安排的体育游戏没有创新性,占66.67%,56份问卷中提到教师所安排的体育游戏和所学专项技术不相契合。由数据知道,学生对于在体育课上安排体育游戏还是很热衷的,但就目前而言,体育课上所安排的体育游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认为教师所安排的游戏没有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教师安排的体育游戏能够贴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
2.2.4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知道,首都体育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作用基本能够达成一致,都认为体育具有健身作用和教育作用。认为体育游戏能够增加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增强学生在教学实习中的课堂把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2.2.5 影响体育游戏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应用的因素调查与分析。经调查发现,首都体育学院的教师在对体育游戏的作用上能够达到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是,在个人的教学中对体育游戏的应用众说纷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就没有安排体育游戏,他们认为体育游戏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太多,而我们的学生全部都是专业的,所以学生应该在课堂上主要学习体育技术,体育游戏可以在课下自己学习。综合起来说,影响体育游戏在专业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1、教师认为课堂上应该以技术为主;2、上课的时间太短;3、学生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学习专业技术。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首都体育学院全体师生对于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达成一致,都认为体育游戏在专业技术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实行的力度远远达不到对这种重要性的认知。
2)首都体育学院的课程安排上以技术教学为主,适当加入体育游戏,学生掌握的体育游戏项目更多是在网上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心得和基础。
3)首都体育学院的学生更加喜欢和专业技术紧密联系的体育游戏,对于一般的体育游戏兴趣不大。
3.2 建议
1)增加体育游戏课的课时,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体育游戏的编排。
2)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便派出更多的和学生专业技术紧密联系的体育游戏。
3)在课堂上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对体育游戏的编排加以讲解,让学生能够学会更加科学的体育游戏编排。
参考文献
[1]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篇2
一、政治思想素质是基础。
和其他教师一样,体育教师亦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责,因此首先应以自身扎实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起典范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和体育事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对体育事业倾注全部心血的热情。体育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全部的爱心,并以优良的思想道德风范和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在训练中要使用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障碍接力跑、追逐跑、带球跑等等,教师可以参考各种文献资料然后加以借鉴和创新,通过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的气氛,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短跑项目的兴趣。当然在游戏的时候也要利用好孩子们的好强心理,通过用比赛的形式,让他们在赛中玩,玩中练,练中乐,乐中生趣,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游戏和比赛中去,孩子们看到老师的比赛会更为的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因为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是他们的崇拜的偶像,和老师一起完成游戏或比赛,孩子们对短跑的兴趣无疑是更加的浓厚。
二、专业技术素质是保障。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体育教师应合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各项原理,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对《体育理论》、《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人体解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史》等要有较深的了解,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要求体育教师要“一专多能”,即在全面、正确的掌握各种运动(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授课、训练运动队、组织运动竞赛和裁判工作、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老师要用扎实的训练、科学的指导、满腔的热情去挖掘、激励和培养学生,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并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体育苗子,努力营造一批体育尖子、一个运动团体,并形成人人参与运动、个个喜好运动的浓厚氛围,为培养运动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既满足教学和业余运动训练的需要,又能满足群众体育的需要。
篇3
1 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
1.1 身体先天条件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运动员长期以来受饮食习惯、遗传、运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和欧美运动员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黑人运动员大多是膝裸关节纤细,臀部上翘,肌肉成条形,这些特征使黑人运动员在田径项目上明显比我国运动员在速度、爆发力和弹跳力等方面表现的更加出色。而这些自身先天条件并不能通过后天训练取得,他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这些先天身体因素影响着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
1.2 运动员心里承受能力普遍较差
我国在对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体育技能训练,忽视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造成很多运动员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自我意识膨胀,不能很好调整心理。有些运动员自我约束力差,甚至沾染吸烟、酗酒、熬夜赌博等恶习,造成运动效果下降。另外还会受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后理当生儿育女”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婚后产生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过早的结束运动员的生涯。
1.3 我国田径运动总体竞技训练水平不高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注重运动员的能力训练,忽视技术层次研究。很多运动员在训练了很长时间后,专业技术还是很粗糙。教练员对于专业技术的指导也是凭借训练经验,并没有科学的实践研究。并且有些教练为了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成绩突出的运动员,不惜采取非正规手段,从而使得许多运动员的成绩昙花一现,甚至疾病缠身而不得不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
1.4 对项目特征及制胜规律的研究力度不够
中国田径运动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不同的项目上也曾有过辉煌。但随着我们这些明星运动员退役后,这些项目在竞争中也黯然失色。究其原因,我们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比赛特征研究不够深入,也没有把培养明星运动员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为培养下一批优秀人员做准备。研究表明各体育强国对各项田径竞赛的制胜规律研究是十分深入的,而这正是我国的短处。所以,对田径各项目特质及制胜规律的研究应成为我国田径运动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迅速崛起,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5 我国田径训练体制存在问题
全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最高最重的体育赛事,各省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工作的核心在全运会上。全运会的四年周期与奥运会的四年周期相错一年,即奥运会在我国全运会的前一年举行,这时我国运动员还处在全运会训练周期的攀升阶段,其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就导致我国田径比赛的一个怪现象,全运会好多单项的比赛成绩都高于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如何把全运会与奥运会衔接紧密,让我们的运动员能在奥运会上表现出全运会一样的高水平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来长远考虑全运会的会期设置和比赛安排。
2 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水平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我国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远达不到世界水平。虽然不能忽视先天遗传因素,但我国田径人才培养要积极打破这种缺陷。在训练时注意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提高和基础技术的训练,不要急于使一些运动员过早的表现出个人最佳成绩,而由于身体素质水平较低,基本技术不完善、不扎实,导致运动成绩徘徊不前,因而不得不提前退役。
2.2 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我国体育局在培养运动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加一些心理方面的辅导,开设一些能够提升运动员素养的文化课程,使运动员在荣誉面前能够正确把握自己,在失败面前能够正确对待不足,做一个人格思想健全的优秀运动员。
2.3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
进行招生的时候,由于文化课和教育部规定的关系,很多体校学生没有办法进入高校学习,而高中一些体育优秀的学生也由于文化课关系不能进入高校。如此进入高校的运动员体育素质并不是很理想,生源不好,导致高校中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建议我国运动员在招生上打破文化课的制约,深入下去,切实招到田径素质过硬的后备人才。
2.4 加强田径优势项目的研究
中国田径男子跳高、女子中长跑、女子投掷、男子110米栏等项目上都有过夺金经历,但在这些项目上明星运动员退役后,比赛成绩即大幅度下滑。也就是说,我国田径运动在世界上缺乏优势项目。我国体育局和相关体育工作者应该结合我国运动员的体质优势,研究田径各运动项目,总结探索我国田径运动优势项目,加强在优势项目上的科学探讨和专研。纵观世界田径强国,都是通过在优势项目的垄断,确立自己的领先地位。
3 结论
田径运动是衡量一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表明,我国田径运动的整体水平较世界田径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我国其他项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对田径运动的研究与实践应成为我国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目前全市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可以说战线不象战线,队伍不成队伍。凭什么这样说呢?要问*现在有几条大街,有几座高楼大厦,谁都可以说出一二。但是要点一点*有几个作家,有几个诗人,有几个编剧,有几个演艺体育明星,谁又能说出几个来呢?不是大家孤陋寡闻,而是实在少的可怜,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一个拥有460多万人口大市,没有自己的知名作家、诗人,没有自己的演艺体育明星,怎么能营造文化*?又靠谁去营造文化*呢?显然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奇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要说*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缺到什么地步?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年全市事业单位演艺人员70人,工艺美术人员3人,体育人员40人,图书档案文博人员93人,新闻出版人员113人,翻译人员1人,总共只有320人。民间个体从事文化体育工作虽然还有一些,但充其量只能作为补充,不能成为文化战线主力军。通常从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多少,就可以看出该行业是否兴旺发达。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万多人,教育战线就有3万多名教师,卫生战线也有7000多人,而从事文化正规军就这么区区320人,连教师队伍的一个零头够不上,同460多万人口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平均每一万人口都没有一个文化专业技术人员!从中也就不难看出,平时为什么在国内区内的舞台、报章杂志上很少或看不到*人的影子,因为没有这方面人才!如果说
*年的统计数字还说明不了问题,那么再过一年,*年又怎样呢?整个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只是增加了33个人,达到353人,其中图书档案文博人员增加29个,而演员却减少了3个,同人口发展相比,不但没有增加,而是萎缩了。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不但严重缺乏,而且严重老化。因为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得到及时补充,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也就在所难免。从每年全市申报中级职称的人数完全可以看出,教育系列申报中级职称1400多人,文艺体育系列申报中级职称只有四五个人,相比之下,可谓少而又少。
为什么会造成全市目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种困境呢?究其原因,第一、首先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对文化事业发展重视不够。许多人尤其是领导总以为文化都是消费,赚不了大钱。只知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却不知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唱得更加精彩。打好文化牌,财源滚滚来。看看韩国人多么精于此道,几年来,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族传统文化,投入巨资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支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具有韩国特色文艺作品,打入国际市场,以致中国荧屏舞台,到处“韩流”滚滚。从中不知赚取了多少外快。由于观念上偏差,*文化行业不受重视,不被看好,当然就没多少人愿意全身心投入。第二、*经济不够发达,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极少。每年财政预算文化专项经费寥寥无几,文化事业单位不是自收自支,就是差额拨款,工资没保障,自己找饭吃,文化人才外流、跳槽也就不可避免。开展文化活动更是难上加难了。第三、管理体制陈旧,也是造成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员编制管理老一套,低素质人员出不去,高水平人才进不来。我从2001年就开始分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市直事业单位每年进人成百上千,却没办理过一个艺术院校毕业生到文化部门工作。文化部门多次打报告要求向社会公开招聘演员、编导等,也都苦于没有空缺编制而一次又一次落空。第四、基层文化队伍涣散,文化馆站名存实亡。1996年我到覃塘管理区工作,当时各个乡镇都有文化站,还有专人管理,定时开展些文化体育活动。十年过去了,许多乡镇的文化站非但没有发展,反而渐渐变成有人无站,或有站无人、无人无站的状态。基层文化队伍的瘫痪,不但造成文化队伍后继乏人,更是直接导致农村及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缺失,赌博迷信歪风邪气盛行。造成*今天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原因虽然还有许多。总之,要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奇缺的现状得不到及时根本的改变,仍然任其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营造文化*也将无从谈起。
遍览历史,纵观古今,人才兴则事业兴。要营造文化*,从现在起,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切实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诸多方面。各级领导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克服过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头重一头轻的偏向。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大力营造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市民的文化意识。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有生存的土壤,才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要制订全市文化发展战略,实施振兴*文化工程。从去年年初开始,发改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就忙于制订“十一·五”规划,除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有人才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等等,确定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制定应对措施。文化发展也得要有一个好的切实可行的纲要,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展示未来,促进*文化发展现在以及将来需要干些什么,该怎么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一个项目去实施,文化*就有希望。
三、要着力建设文化人才小高地,培养和聚集各类文化人才。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一定要争取把文化人才纳入人才小高地建设范围。这样就可以文化人才小高地为载体,实施一系列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的项目,逐步解决*文化人才奇缺的问题,为今后不断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要改革现行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在用人方面,要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考。在工资待遇方面,采取灵活机制,除了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可根据个人贡献和表现情况发放,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针对目前人员编制缺少的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编制,并在工资、文化专项活动经费方面给予必要保障。
篇5
1、不同发展阶段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特征及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毕业论文以及帮助导师完成不同研究的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研究的过程。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是做好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1.1不同发展阶段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基本特征
1.1.1准备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基本特征。这个阶段的研究生处于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寻找理论的时期。他们比较关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教师资格证的考取等。他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撰写教案等等。因此,这个阶段的研究生要巩固专业思想,熟悉体育教育常规流程,虚心求教。
1.1.2适应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基本特征。这个阶段的研究生在不断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运用老师教的相关知识自行撰写教案,并能找出课程的重点难点。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能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思与改进,帮助导师完成相关课题。
1.1.3发展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基本特征。这个阶段的研究生通过之前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得到实习教学的机会。通过课堂的学习,他们能运用自如地进行教学自如驾驭课堂,能有效管理教学,能因材施教。有主动发展的意识,积极寻求发展机会。
1.1.4创造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基本特征。这个阶段的研究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宽阔,尝试新的教学策略,有浓厚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独自完成毕业论研究论文。
1.2不同发展阶段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分析
1.2.1准备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准备期的研究生处于角色转换阶段,逐步熟悉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积累与反思是他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关键。同时,他们关注和思考专业知识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求解决方案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2.2适应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适应期的研究生已熟悉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能根据自己的积累将解决的相关体育教育教学的问题形成文章或论文。
1.2.3发展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发展期的研究生专业能力较强,通过实习教学的机会使他们的研究领域较前一个阶段更加的宽泛,并寻求发展自己的机会。
1.2.4创造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期的研究生改革与创新更具实效性,形成了独特风格,工作成绩显著,他们的研究主题广泛,有一定理性和深度,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从内外因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2.1内在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做教育科学研究源于个人追求,并与研究生的素质、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初始阶段,他们会付出很多,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非常辛苦,除日常的基础课程外,他们还有大量的运动训练,如跑步、投掷、网球、篮球、游泳等等的专业技术科。但有理想和追求的研究生会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为解决问题而向导师、专家请教,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进行体育教学的研究。
2.2外部环境。在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发展过程中,学习环境对他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研究生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另外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专家、导师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是研究生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保障,如学校领导为研究生们提供研究经费、帮助他们积极申请各类课题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必备条件之一。
3、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发展对策
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都有着很强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但由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时间少,以及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限。根据研究生发展规律和以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本人认为有以下两点发展对策。
3.1多角度、多环节对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进行教育科学科研指导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科学素养和能力培训,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研究生研究水平的提升。提高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可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讲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介绍、论文答辩、专题论坛等,根据不同研究生的需求从多角度、多环节培养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篇6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应合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各项原理,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对《体育概论》、《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人体解剖》、《体育史》等要有较深的了解,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要求体育教师要“一专多能”,要在全面、正确的掌握各种运动(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授课、组织运动竞赛、训练运动队和裁判工作,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
三、教育教学素质是根本
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体育老师必备的素质。在教育方面,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应了解学生的行为、学习情况等;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判断,抓住时机,采取有效手段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互助、勇敢顽强、遵纪守法等各种思想教育,并能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组织教学之中,教学方面应具备以下素质:
1、教学技巧: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有以下几种:(1)导入技巧:体育教学导八时应采用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感染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地去学习、参与活动。{2)讲解技巧:体育教师的讲解应以动作技术要点为重,利用优美的肢体动作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想象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3)提问技巧:体育教师的提问应有针对性、逻辑性、趣味性、幽默性以及启发性。(4)教学媒体的运用技巧:在教学中,以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动作的分解,动作的连贯性和动作要点等体育知识。
2、教学能力:(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根据教学条件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组织安排。(2)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具有选择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和使用课程资源的权利和义务。(3)编写教案的能力:体育教案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创造性。(4)教学实施的能力表现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示范能力、运动训练能力、自我完善能力。
3、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资料,用各种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从而根据反惯的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定评价目标和标准;(2)对学生的评价要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来进行;(3)体育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4、信息能力:体育教师具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对信息的获取、评价、组织以及批判性地分析与使用的能力。
篇7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今后很大的可能性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应相辅相成,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由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的共同体。经过文献研究综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和对专业体育教师素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这样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个人在正式从事体育教育之前,应该具有较好专业的知识,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其次,作为正式体育教师进入体育教育事业后,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现状
1、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的要求。原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从而使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时“所需的没有”、“所学的没用”,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
(2)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全国普通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师资为主,这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2、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体育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2)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的局限和“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致使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3)培训制度不完善。虽然继续教育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还未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3、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他们很少沟通。其次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负责职后培训的体育教师进修机构,主要任务仍是学历补偿教育。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通过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比较严峻。改革体育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作者从中选出几点进行逻辑分析,如下:
1、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连续性原则,打破职前、入职、在职教育分离、割裂的局面,实现师资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2、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使师范教育逐步实现由现存的三级层次到新的三级层次的转移。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相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篇8
篇9
我校的空中乘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更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并且能熟练地掌握民航空中服务操作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要求学生具备从事国内外各个航空公司的空乘服务、地勤服务以及民航商务工作的高等、复合、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云师大空乘学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案中对这个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做了相应的、符合该职业特殊要求的改革与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师大空乘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共120人(每个年级男30人,女30人)。随机抽取该校其他专业(体育专业除外)2012级和2013级学生,共120人(每个年级男30人,女30人)。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通过对云师大空乘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比较测试。分析经过一年(两个学期)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对该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产生的影响。此外再抽取云师大其他专业(除体育学院之外)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比较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
2.数理统计法
将云师大当年的高校国家体质测试中各测试指标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检验得出结果。
3.逻辑分析法
通过以上几点的统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有意识的总结,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分析与讨论
(一)身高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个人的身高主要是与遗传有关,但由于空中乘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要求,在云师大空乘专业的学生报考本校专业时,要求必须具备的身高条件都被硬性规定为,男生不得低于175cm,女生不得低于162cm,因此,云师大空乘专业的学生平均身高会明显优于其他专业,而在云师大空乘专业中内部不同年级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
(二)体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学生的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的重量和发育得状况,在一般情况下,个人体重的增加表示肌肉、肌力增长和营养状况的改善。由于云师大空乘专业各个年级的男女生在身高比较中均不同程度的优于其他专业相应的比较对象,因此,在体重比较方面各个小组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身高与体重比的指数方面云师大空乘专业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
(三)肺活量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我们都知道,由于男生较女生而言会更乐于从事一定的体育活动与活动,因此在与云师大其他专业与云师大空乘专业相比较中得知,云师大空乘专业的男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于云师大其他专业男生的肺活量指数;而另一方面,在同年级的女生之间,云师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肺活量就要非常显著和显著地高于云师大其他专业学生,这也就充分说明了,额外从事一定量的体育教学及训练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肺活量的。这也就符合云师大空乘专业培养要求及专业的特点,也有利于承受飞机飞行时的高空负压的承受能力。
(四)立定跳远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在所有项目中,立定跳远是最能反映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的测量数据,在做立定跳远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腿部肌肉发挥最大的力量,而这有赖于力量与速度的结合,同时又是检验弹跳的常规项目。这说明在云师大空乘专业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后,云师大空乘专业不同年级的女同学之间是无显著性差异的,这也说明了造成这种想象的原因是因为经过体育教学与训练过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云师大空乘专业男同学与云师大其他专业男同学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由于男同学更乐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因此在下肢爆发力与身体的协调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帮助有关系。
三、结论
(一)云师大空乘专业的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方面是要优于云师大(除体育专业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
(二)云师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中,女生的肺活量要优于云师大(除体育专业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男生之间是无显著性差异的。
(三)云师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立定跳远结果显示中女生的成绩要高于云师大(除体育专业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男生则无显著性差异。
(四)在整体的云师大空乘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今后应把教学重点加强在男生中,这样更能适应该专业对特殊技术要求。
篇10
二、继续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经
高等教育近年来招生不断扩大,现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在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把关不严,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高学历者无几,或者引进的高学历者往往只注重理论研究、实践课的教学能力不突出。体育的本身应给人一种美感,如果教师作示范动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失败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能够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吸取新的知识,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指导学生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使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得到培养。
1.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应根据培训单位的条件,培训对象所在学校的需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这既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和健全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奖励机制。各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把参加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形成招聘人才、培训人才、交流人才、吸纳人才的一套完整制度。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民族体质的强壮,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本校特点,认真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3.建立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培训网络。应依托政府行为,面向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新型学科,建立远程培训网络,逐步形成网上培训机制,做到网上培训,咨询和网上招生,并逐渐增加网上信息流量。重点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以及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在职吸取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通过现代化手段,完成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形成以教师促交流,以学术促发展的国内外高校交流模式。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宽青年体育教师知识的认知领域
体育院系的招生,要同时考虑考生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两个因素,这就导致了体育生源文化素质基础远远落后于同学历层次的其他专业。而以往的培训模式使此差距进一步加大,新的培训模式应确立综合教育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力求范围宽广,增加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课程设计要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用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强化与“运动”、“心理”、“生活方式与行为”的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青年体育教师掌握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
四、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经济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许多高校实行课时系数来计算工作量。体育课工作量系数排名很低,教师上完一堂课所得的工作量只有70%,甚至更少,远远低于同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给予体育教师应有的经济地位,以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重术科、轻学科、重实践、轻理论,导致了多数体育教师素质偏低重视训练,教学,轻视科学研究。体育教师工作的学术性较低,学校体育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学体育教师以基础课教学为主,工作量大且繁杂。多数青年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忽视提高自身素质,科研能力偏低。这又反过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进程,得不到学校的认同。
在教育创新改革的今天,高校应引进激励竞争机制,而激励竞争机制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人才竞争中,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高校发展,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所以高校要允许教师合理流动,用招聘、选课,选教师的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奖励机制要作到:开阔思路,克服困难,把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起来,奖励及时,形式多样化。晋职激励机制要作到:专业技术评聘,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给予青年教师晋级。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体育教师实行“低职高聘”,评聘分开,鼓励冒尖,使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帮助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同时学校要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激发青年教师的成长意识,保护青年教师的热情,相信青年教师的能力,教给其成长的策略和方法。这样,使青年教师感到学校是他们展示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
五、学院领导的引领楷模作用,推动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发展
学院领导要帮助教师确立专业理想,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中扮演关键角色。学校领导不仅是行政领导,而且应是专业领导,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支持者,甚至是教师教育者,学院领导不仅要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资源的集聚与开发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专业表现为青年教师树立楷模,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
篇11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 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 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 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82-),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白曼利(1981-),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篇12
Abstract:It is a difficult way for the graduates to find a good job, which is a proces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for example,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the social—demand and the self—strength, the individuality and the standard, and so 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large to a strong power of sports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there exists an inevitabl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the high—quality,sports,personnel with modern conception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elevate the employment—ability of the graduates majoring in spor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economics and to advance the progress of mass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post—Olympic period;majoring in sports;graduates;employment—ability
北京奥运会这一全球的盛会向世人展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奥运新理念,它的完美谢幕使得体育人的角色定位从单纯培养人类个体体能、体力、体质的教育者和践行者转变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者。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发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动员令,为新时期体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3—0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类)“后奥运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编号:HB11TY005)。
作者简介:哈增红(1973— ),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式的转变,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都对新时期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就业力才能满足时代要求,是体育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1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就业力的定义和内涵是有所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内有学者认为就业力具体包括:就业观、核心能力、职业成熟度三个方面。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观的确立、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顺利就业和可持续进行职业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体育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比如专业知识及技能、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等。软实力是指核心竞争力,和硬实力比较,它是一种隐形的持续职业生涯乃至终生的影响力,包括价值观、职业观、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素质、再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等。
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能力,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是择业竞争和职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千差万别,软实力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和面试、笔试的时候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作为招聘员工的重要指标。
篇13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2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状况
教师的职称、学历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潜在能力。据等人2001年对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46%(其中正高的仅为1.86%),而日本全国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3%。1997年底,我国1032所普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9%、2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8.2%[1],而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5%[2]。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学历人才奇缺。
(二)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状况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实施,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深入,尤其在当前职称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下,高校教师对科研也越来越重视,并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问题仍旧严重,据调查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近3年发表的人均论文为0.387篇/年,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以上的人均论文仅为0.197篇/年,与高校科研要求不符。
(三)普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
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面对全球知识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面对学校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应学习多方科学,培养多种能力;学习外语、计算机,以便将尽快获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知识经济的建立,给“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财富”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含义。但目前,由于整个体育师资队伍的地位低、待遇差,加上工作环境艰苦,又得不到重视,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与他们得到的待遇形成明显的反差,造成许多体育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增强做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要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教体育人,为人师表。
(二)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在既综合又分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文化知识大致由普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构成,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北大论坛上指出:普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是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又一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大体育”的概念,通晓“大体育”知识。掌握知识面宽的人体科学知识,深层次的专项活动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掌握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明显优于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体育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据曾吉等人1999年对武汉地区21所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19名教师中,患肝病的占51.9%,患胃病的占8.8%,劳损的占7.8%,慢性咽炎的占51.9%。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一个“高心理负荷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彻底铲除那种“锻炼身体还不是当务之急”、“体育教师年轻,用不着锻炼”等错误想法。应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高度,尽快建立其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劳逸结合,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目标,终身进行科学锻炼。
(四)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要求是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高校教师就要敢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惟心,不惟上,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用创新思维、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迅速的加以分类、整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想,提出新设计、新创意、新模式。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
(一)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师基础文化水平多数低于其它学科的教师,理论知识不够厚,教学能力不够强,极大影响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研究生,改革高等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体育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模式,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
当前,体育院系研究生招生与其它专业相比,存在着规模过小,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理想的现象。高校体育院系只有改变招生模式,重视文化素质,狠抓学生知识素
质的提高,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吸收其它专业人才从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其他专业的人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取长补短。同时,在综合性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鼓励同等学力其他专业的学生报考体育专业,利于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
3、调整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体育院系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生存的常识,以及一些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等等,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教师在岗培训应规范化、目标化、科学化。培训应采用业余与脱产并举,通过各种讲座、教学演示、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组织一批业务拔尖的优秀教师出国学习、短期培训,或定期邀请国外体育专家讲学,进行交流;加大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增设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准许体育教师短期离岗培训外语、计算机,离岗进行科研等也不失为加强在职培训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管理
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途径。目前,多数高校体育院系现行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健全和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建立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制约机制。让高标准与高待遇挂钩,未达标者应承担风险。在实行聘任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实施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处理好教师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建议管理者多注意“感情投资”,与教师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尊重他们的自尊精神,多为他们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对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少,学历偏低;专业过于集中;综合教学能力较差,理论、技能、科研和工作能力达到较好以上的比例小;外语、计算机水平低;裁判员的培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待遇低,工作不受重视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不稳定,敬业精神不够;现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条件差,收入少,不受重视;缺乏岗位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改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
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多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等,也是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四)加大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对中青年教师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加强职业信念、师德修养、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逐步落实培养导师,落实传、帮、带任务和措施。
(五)大力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除了要把现有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搞好外,还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把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放在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