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政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若想取得有效成果,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与配合,研究性学习更是如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网络上接收新闻资料时会觉得目不暇接,这说明了网络资源的多样化,既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也可以使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所以教师需要以政治课教学为中心,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与深度加工,将资料同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随用随拿资料库。比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设置专题信息库、课本配套信息库等。在设置资料库时,需要注意教师随时收集、学生积极参与,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篇2
目前,政治网络营销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这样认为,政治网络营销是指政党、政团、政府等政治组织与政治候选人借助网络平台,综合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引导、动员、组织、争取民众和选民,以促进其政治目标达成的新型政治宣传方法与政治动员手段。政治网络营销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应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符合当今民众分别适应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的不同需求。政治网络营销是政治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新兴的政治竞争方式和手段。在政治网络营销实施过程中,政治组织与政治候选人基于网络平台,应用新媒体组建运营团队,通过系统、立体、全面的分析与策划,通过高效、专业、精细的实施与运营,吸引民众主动参与,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带动传统媒体关注,形成政治舆论热点,以争取更多民众理解、认同与支持。政治网络营销力求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与一般商品的网络营销相似,只不过宣传的“商品”是政治目标、政治理念、政治文化与政治活动等政治产品。通过政治网络营销,政治组织与政治候选人可以面向民众和选民实现全方位的政治宣传,加强与民众和选民之间的沟通,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最终达到赢得政治选举、取得政治地位、实现政治目标、获取政治利益的目的。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应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政治网络营销以其双向、交互、共享、快速、广泛、经济、便捷等特点,成为政党和政团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的主要平台。“政治网络营销”与“网络政治营销”二者在研究方向上基本相同,它们都是研究网络在政治营销中的作用与影响。对于“网络政治营销”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中国学者阚道远在赵可金和孙鸿对于“政治营销”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政治营销”的定义是:特定政治行动者基于对政治、社会环境的全面评估,借助营销手段和网络平台与众多社会行为体进行信息沟通、理念交流和产品服务交换,以获取民众的认同和合法性支持,取得政治权力或权利的活动、形式、关系和过程。“政治网络营销”与“网络政治营销”虽然都属于政治营销范畴,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政治网络营销”以网络为核心,重点研究基于网络平台如何开展各种政治营销活动的相关问题,强调网络如何作用于政治营销,研究方向侧重于政治营销的方式与手段,属于过程性研究;而“网络政治营销”以政治为核心,重点研究网络对于政治营销活动的影响,强调网络环境下政治营销的变化与结果,研究方向侧重于政治营销的效果与意义,属于结论性研究。
三、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
研究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四个角度:基于政治体制的执政合法性角度与政府施政角度,基于政治过程的政治活动角度以及基于组织类型的政治组织角度。从执政合法性的角度来看,对于专制强权国家的政治组织或者政治人物来说,他们不需要进行政治营销,因为他们会将统治阶层的意志强加于民众;对于民主政治国家的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来说,若想赢得政治选举、取得政治地位、获取政治利益,就必须争取民众的支持,才能够争取更多的选票。所以必须进行政治营销,通过各种媒体工具与平台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民众认受度。从政府施政的角度来看,任何统治阶层都需要通过政治营销来引导舆论、调节民意,以保证施政的顺利进行。对于专制强权国家来说,一般是通过权力控制媒体与舆论,采取强硬的政治营销方式。这样的国家通常会出现高度的一致性,政治环境相对单调枯燥,整体社会表面风平浪静、安静祥和,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民众缺乏合适的、正当的诉求提出方式与意见表达通道,积累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深,经常发生比较严重的。对于民主政治国家来说,一般是通过传媒力量影响舆论,借助传媒及舆论监督政府,并且采取自由的政治营销方式。这样的国家通常会出现复杂的多样性,政治环境相对丰富生动,不同类型的民众群体可以充分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与政治意见,政府和社会具备合理的意见表达渠道与合法的意见申诉平台,整体社会呈现大和谐、小纷争的局面,隐藏的社会矛盾可以及时显现并且能够迅速化解。从政治活动的角度来看,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包括政治选举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和其他政治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在代议政制国家或者地区,任何政党都需要通过选举并获胜,才有机会取得执政或者施政的资格。鉴于政治网络营销对于政治选举的重要作用与影响,通常情况下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组织都会高度重视选举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一般来说,政治活动分为选举准备阶段和选举阶段。在选举准备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在政治选举中胜利,并取得执政资格,在施政过程中为下一次政治选举做准备;另一种是在政治选举中失败,虽然处于非执政状态,但是需要为争取下一次政治选举能够获胜做准备。所以,政治网络营销不仅仅服务于政治选举,只不过在政治选举过程中更具特色,更要突出政治网络营销的作用与影响。政治网络营销是贯穿于所有政治活动之中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连续性很强的工程,需要在所有政治活动中进行实施并不断加强,才能够在政治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即政治网络营销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政治活动。因此,任何一个政治组织都需要高度重视政治网络营销的作用,需要在全部政治活动过程中应用政治网络营销,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此外,从政治组织的角度来说,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政治组织与民众之间,还有政治组织之间与政治组织内部,以及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
四、政治网络营销的前提
政治网络营销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特定的前提,包括网络普及程度、国家政治体制、社会民主程度、政府执政能力等四个方面。首先,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网络的普及程度。网络普及与应用水平是政治网络营销的首要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政治组织利用网络进行政治营销的可能性越大,民众对于政治网络营销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越高,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也更加积极主动。通常这些国家或政府的政治驾驭能力较强,敢于并且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政治营销。其次,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国家或政府的政治体制千差万别,对于政治网络营销与民众参与政治的开放程度、管理方式、态度取向也各不相同。有的国家虽然互联网普及程度高,但是由于执政能力与水平较差,不仅不敢利用网络开展政治营销,甚至限制或者禁止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第三,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社会的民主程度。传播媒体是政治营销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互联网新媒体则是当代的主流传播平台与传播媒介,是政治组织与民众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与政治互动的传媒平台。第四,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政府的执政能力。对于任何政府来说,都要重视政治网络营销的长远规划与设计。不顾及未来发展的政府,就是欠缺“顶层设计”能力的政府。
五、政治网络营销的特征
政治网络营销具有技术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三个主要特征。
(一)技术性
政治网络营销是伴随着网络通讯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型政治营销模式,这是它的技术特征。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正式把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也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媒体。网络媒体萌芽于Web1.0时代,在Web2.0时代取得迅猛发展。在Web1.0时代,政治网络营销的主要方式是政治信息的单向,民众通过网络单向获取政治信息。Web1.0时代的政治网络营销,其影响在于政治组织应用“第四媒体”进行政治宣传,突破了传统媒体界限,扩大了媒体范围,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便捷和经济。到了Web2.0时代,政治网络营销则充分发挥Web2.0模式下信息共享、双向交互、主动参与的特点,突破了信息单向传播的限制,使信息传递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民众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互双向沟通,由政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政治信息的主动创造者和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尤其在政治选举中,政治网络营销更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民众基于网络可以经济便捷地实现竞选信息的快速共享与双向交互,使政治网络营销成为政治组织必不可少的政治竞争手段。
(二)时代性
政治网络营销是科学技术进步与民主政治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产物,这是它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平台,政治组织、政治人物和民众通过网络相互了解与认知,他们的想法与意见通过网络媒体应用平台反映出来,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性,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性,改变了信息反馈的被动性,从而使政治组织与政治人物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与意见,也使民众知道政治组织与政治人物的政治目标是否满足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这种不完全受控于政府或政党的网络媒体环境,已经成为政治选举和政治竞争的主战场。政治选举与政治竞争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获得更多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当然,特定媒体对于参与选举的特定政治组织的倾向性,必然决定媒体的政治取向与服务方向,但其前提也必须是首先服务好民众,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政党。因此,政府与政党对于互联网新媒体采取更加开放与支持的态度,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政治选举的重要舞台。
篇3
首先,从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由传统意义上的“公民”转变为身份内涵复杂的“网民”,也就是说,网络政治参与者具有现实和虚拟两种身份。
其次,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对象和目标来看,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政治参与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延伸,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政府的活动,使政府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以及政策的执行能够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
第三,从形式和手段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公民参政的渠道,扩大了直接民主的范围,公民获得信息机会的可能性增大。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民众由于权力、财富、身份、地位造成的不平等状态,激发出民众平等、自由、尊重的思想观念。
1.推动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作为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个人来说,是个人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信仰、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的学习过程”。网络是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之一,且网络政治参与过程本身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通过关注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掌握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评价和政治信仰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人格。
2.推动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阿尔蒙德根据人们在政治系统中的输入、输出以及扮演的政治角色,将政治文化分为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和参与者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往往公开地取向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以及政治的和行政的结构与过程的一种文化”。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与制度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政治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国公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途径,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对传统的非参与型政治文化会形成巨大的冲击。网络政治文化突破了网民的阶层局限与信息局限,调动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近年来,网络监督已经成为普通公民表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迅捷而有效的工具。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政治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自身具有的隐蔽性与虚拟性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
篇4
通过网络传播中多模态叙事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建立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让学习者选择符合自身特性和兴趣的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成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同时,网络教学系统还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理论与生活中鲜活实践相结合,让学习者在实践应用中提高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摆脱意识中“政治理论课程枯燥难懂”的厌烦心理,将政治理论课程的现实性、综合性、政策性和理论性,与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人机之间有即时互动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系统的优点在于课堂之外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即时沟通,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等社会性活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疑问后,一般不太喜欢去问教师,通过网上交流互动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这个过程可通过校园E-mail、留言板、讨论发帖或实时语音方式等完成,让访问该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就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3]这种网上交流互动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明显改善学习效果。
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要完成理论教育的目标,肩负着如何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任,是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理论的本源来源于生动的实践,是智慧的结晶。理论课如果止于枯燥的教条,这种灌输式教学便毫无意义。”[4]当前政治理论课从教材、内容到体系,与初中、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交叉重复,学生学习时缺乏新鲜感。由于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所以有的课程表述方式类似于政府文件;有的课程内容过于严肃,难以被现代学生所接受;有的课程教学只考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整体铺开,点多面广,深度不足。而且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普遍采取大班教学,课堂秩序都不易维持,更不要说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了。要提高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就必须契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方式、思维、内容上创新改革。借助动态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信息表达方式为自我学习提供生动翔实的表达效果;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声音、图形和演示等交互界面和窗口,将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信息以生动、丰富的形式展现,使学习者自主地掌握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进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拟采用网络游戏晋级模式和动态教育测量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习政治理论成为一种享受。许多学生都喜爱网络游戏。因为它虽来源于现实,却能比现实可以做得更加生动,能够构建出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画面,游戏者可以进入该环境当中进行愉快的现实。可以用教学内容设计类似于晋级模式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以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作为驱使,让学生们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晋级的过程,让学习者投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当中。“可以说,网络游戏作为知识载体出现,让学习者更有效率地、主动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大多数多媒体课件、书目、甚至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5]因此,网络游戏在教育中,就可以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调动起其兴趣,去接触新鲜的事物,锻炼思维能力。当然,还应该注意到网络游戏的设计要根据不同教学层次而进行设计,游戏内容要积极向上,使用网络游戏教学要适量、适时。网络游戏教学的同时,要利用动态教育测量技术,对网络教学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课程理论学习进度、课下习题的得分状况等相关数据,统计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后自我调整。从而将网络游戏高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将网络技术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教和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交换、流动和提升,让教学成为一个多角度、全方位、动态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是意识形态领域一种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考虑如何从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6],其用意就是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模态叙事,把感知世界的视觉、听觉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和形象化,给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学目标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学生特点的变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前沿性、交互性的特点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无疑有助于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篇5
2.“微主题”的“边缘化”干扰着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其核心思想道德素质是德育工作的宗旨与根本方向,无论以何种方式、途径施以教育,都不可脱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这一主流理念,然而,“网络技术条件”中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传播、开展存在明显的“边缘化”现象,过度多元化的思想价值使得核心价值理念受到了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离奇事件,发表对于热点新闻的个人偏激看法,助长了亚文化的嚣张气焰,偏离了德育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
二、“网络技术条件”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关注网络舆情变化,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追求新潮流与新思想,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化理念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表征,然而他们热情、开放的学习态度并不较多地体现在课堂上,相反在“网络技术条件”中微博、微信、QQ以及来往等网络媒介中却大显身手,其主动性在网络传播渠道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就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优良契机与可能,需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关注大学生微信、微博信息来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及时通过分析、定位学生关注的某些网络资源、网络视频来对其进行必要引导,以此达到更深层次上了解施教对象心理动态,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与针对性的目的,通过网络互动讨论分享,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
2.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增强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育人能力
“网络技术条件”德育工作教育媒介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政治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网页浏览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刚性需求,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查询相关新闻知识信息,并且还要掌握最新4G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功能和用途,及时学习各种手机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最新音乐、视频下载技能,认真掌握学生最新社交网络平台、论坛、评论等互动平台思想,以跟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为此,高校可针对德育工作者开展相关培训指导,以全面提升政治理论队伍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技能。
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受到挑战
大部分高校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一般以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开放与自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更需要形式新颖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占主导的地位受到挑战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造成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不够深入,而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对信息的选择也更加的自由,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形成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双向主导模式的转变。
三、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方法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
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运用,还熟悉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对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完善学院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真正起到对学院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作用;其次要加强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大学生与辅导员接触最多,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提升辅导员利用网络与学生互动的能力,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推动力,对学院整个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作用十分巨大;再次,强化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大学生骨干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学生,他们比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更能熟悉广大青年学生的各种需求。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网络技术好的学生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些正面与积极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引导学生的网上舆论,做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途径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校园网,也设置了一些校园论坛,这些论坛也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空间域场所,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的校园论坛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学校于系部可以开设官方博客、微信一些学生关心的话题,如: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闲暇生活、实习就业、心理健康等相关辅导信息,引导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班级也可以建立QQ群,加强班级内部的交流,促进班级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篇7
2.1网络技术与政治课题内容相结合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预习性的作业,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对所要接触的政治原理概念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之后,教师便可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一步步引导到之前所学理论知识上,通过生动的表述方式,由浅入深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政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PPT或者视频的形式把所看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其他政治学原理结合起来,形成自我的政治原理体系,加强学生对整个政治学科的透彻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探索性。
2.2创新课件提高政治课的趣味性
中职时期的学生往都热衷于一些时尚流行的事物,政治学科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聊沉闷的感觉,更难谈兴趣。此时中职政治教师就应该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时事事件通过图片和视频制成教学课件传授于学生,这样在结合政治课本的前提下,学生们更乐于接受,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其次可以教学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来随时咨询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继而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中职政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政治的教学工作。
2.3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不管任何时期,政治学科都始终贯穿在我们整个学习生涯中,由此看见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更是各位教师老生常谈的内容。教师一遍遍的强调这一观点,就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学习理论轻于实践,尤其是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政治教学。这一点作为中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而解决这一难点更是让中职政治教师绞尽脑汁。网络技术条件的产生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课堂上老是通过播放一些时事政治,国内外新闻来联系所学理论知识,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2.4实现教师多渠道、多手段教学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网络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实现了声形并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实现了有效性的教学目的。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政治教学,使得政治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教师通过多渠道、多手段进行教学完成网络知识的运用与整合,更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使得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掌握,这样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同时,中职时期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将学生的思想带动起来,进而确保政治教学工作有效合理的进行。
篇8
2.1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
网络文化环境中存在的许多不良信息,使得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加大的困难,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正确认识该情况的严重性,并掌握现在的网络文化环境的真实情况及动态,不断的优化政治教育结构,积极组织学校、教育网络等,制定长远的规划方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其资源科学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使得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广大师生能够广泛的参与,并积极主动的进行沟通,形成完整的联动机制。在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方面,需要指导成人院校的学生逐步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加显著,且效力更持久。成人院校的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及监督检查工作应制定有效的制度,长期开展,并积极组织师参与各种形势的交流会、研讨会等,强化自我服务能力,有效的抵抗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
2.2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各个方面的条件上有较大的差异,其特点也各不相同,如未成年人对于新新鲜的事物好奇心较强,且接受的速度也较快,而成年人则对新事物的反应较为迟钝,表现出十分默然的态度,接受能力也不理想,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采用未成年人的教育方法,而需要结合成人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革新,使得成年人更加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是在进行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把握好进度及各项内容的顺序,逐渐的积累,缓慢进步,而不能急功近利的期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十分显著的效果。成年人一般较为理性,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价值观世界观等均已经形成,且具有独特的逻辑方式,因此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使得成年人极为厌烦、反感,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理论研讨会议、交流会等方式,针对网络中的各项观念及热门的事物、现象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及研究,使之能够已通过独立的思考及判断,认识到各种事物的真实面目。
2.3长期坚持正确的指导
成年人已经过了人格塑造的阶段,其思维模式已经形成,想要改变其观念及思维方式是极为困难的,需要坚持对其实施正确的理论指导,长期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也需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及长远的规划,并不要求成年人能够在段时间内彻底改变固有的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应该持之以恒的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教育,从其身边的小的事物开始着手,注重细节,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便利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的纠正其错误的、不健康的道德观念,构建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强化其对事物的辨识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篇9
(二)网络技术积极拓展了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以及手段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手段一般都是采用演讲、报告会或者专刊等形式进行知识文化的宣传。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了网络,教育的形式也更加的多元化。诸如在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网上听讲座、远程视频交流、热线等等形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对其影响也更为深入广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自身具有的双向传播的功能使得其传播知识的效果更加理想。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该项技术进行学习,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网络技术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开拓了学生的人际交
往范围虽然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是比较活跃的团体,但是对于生活在广大校园内的学生来说,他们仍然是生活在象牙塔内的群体,平时的社会交往面是相对比较狭窄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教授的思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都很难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练习。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流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流。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开拓眼界,接触和学习不同的文化、习俗。不断丰富的知识,不断开拓的眼界可以辅助大学生的思想不断走向成熟,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的更新
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五)网络技术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更强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便捷和快速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可以更好的为广大学生服务,及时的对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出积极有效的指导。除此之外,因为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性等特征,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然后可以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在网上相关的信息来教育和指导当代大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并且快速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时效性。
(六)网络技术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广泛性
网络技术凭借自身多具备的隐匿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在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多出于害羞等心理的学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敞开心扉自由的展露和表白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及时的对学生提出思想的指导。
二、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弊端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冲击了当代实体大学的教育主导地位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的广泛性极大的冲击了当代实体大学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信息数量广泛的网路教育极大的湮没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行列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网络技术虽然一方面有很多的积极性,但其弊端也是很难避免的。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网络自身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无限性,任何的信息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学生由于对信息技术缺乏有效的辨别性,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不利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常和有效的发挥。
(二)网络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极易导致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网络环境之中。网络信息环境的不可控制性常常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严重干扰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人生观念。特别是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逐渐深入,极易误导广大青年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会逐渐迷失方向。
(三)网络技术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自身的自由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常常伴随着很多不健康甚至暴力的信息夹杂在其中。这样的环境无疑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四)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导致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下降
篇10
1.设立网络思想管理部门。高效应在校内设立网络思想管理部门,由此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模式。这种管理部门的设立,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能够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做出准确且有效的反应,让管理上层的精神能够及时下达给相关部门,以此完善各方面工作。首先,管理部门可以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该新闻发言人可以定期在校园网络中或是其他网络终端中,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并解读高效的相关政策和精神。在出发突发事件时,要与学校统一口径,以免的信息引起误会,并有效防止信息的进一步升级。这个管理部门应统一信息,并统一信息渠道。学校的党委和政治辅导员和教师,在分割的模式中,分别信息,就会导致信息过于冗余,降低了学校的公信力。所以学校应统一信息,让学生更为高效的了解信息。管理部门应建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时刻保持敏感性,对学生中出现苗头要及时采取处理方法,做好思政管理人员的下达的工作,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寻找突发事件的疏导渠道,最后还可以和其他学校相互学习,共同开发网络监管系统,掌握思政工作进展。2.培养网络思政管理工作人员。针对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网络技术,在高效信息处理、整合,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应由思政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完成,所以高效应培养网络思政管理工作人员,并建立一支完善的管理队伍,能随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巡视、辅导和评论,从而占据思政管理工作的主阵地。这支队伍应具有多方面因素,如政治素养需过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感。在人员选拔方面,管理部门应挑选这些政治素质高、正义感强的青年教师,并让他们通过长期有效的工作提升学生对他们的信任。高效也要对这支青年教师团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这些青年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处理,并取得较好的成果。这支队伍具有政治敏感度和较强的工作管理能力,在工作中增加学生对这种思政管理方式的接受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管理的权威性。3.建立网络思政工作标志性栏目。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影响下,多种多样的信息常常让学生感到不适应,容易在这些虚拟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就是提升学生对于证明信息的关注程度,并在虚拟世界中,有明确的上网方向。学生在上网时,拥有非常明显的意向,这就导致思政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应建立标志性和品牌性的栏目,首先要做的是,管理好校园贴吧或BBS。学生对校园贴吧的关注度很高,所以将其中的思想加以引导,就能够顺利打造标志性栏目。例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等BBS,都清除了不良信息,并进行了适当的舆论引导,将其当作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的主要手段。
篇11
1.注册登录。要想取得有效的心理普查数据,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程序在网上进行注册、登录,以便使每一位学生的测试结果都能有效地记录下来。因此,学校要引导被测学生找到指定网页,进入心理测评系统,然后进行用户注册,真实、完整地填写所要求的选项,按“确定”完成注册程序,在管理员进行审核确定之后,学生用自己的学号登录测试系统。
2.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学生在登录成功后,先是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心理调查,这是国内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经常使用的调查表。其特点是简便易行,适合调查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容易引起被测人员的心理反弹,是我国高校目前推广性较高的心理测试方式。学生在阅读指导语后进入测试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60道选择题,学生需要回答“是”与“否”;二是“其他需要咨询的地方”,学生进行如实地填写。通过这样的心理健康筛选,如果学生有早期心理问题,很容易就能发现。
3.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试。所谓症状自评量表,它涉及了精神症状学较为广泛的内容,如感觉、情感、思维、意识等,全方位、全角度地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测查。作为一种初级筛查工具,此量表使用比较简便,区分能力强,因此广受欢迎。此量表包含90道选择题,学生在5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此量表,就完成了整个心理普查测试。
(二)大学生心理网络普查的注意事项与一般的心理普查不同,网络心理普查多是由学生依靠网络单独完成,教师不能面对面进行监督指导,如果学生疏忽大意,就会对测试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出现偏差。因此,学生必须要注意相关事项,以便保证良好的测试普查效果。
1.注意普查测试时间。学校要制定好心理普查的具体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心理普查,避免因为时间问题出现疏漏。同时,学校为了保证心理普查测试的质量,提高测试速度,保证网络畅通,也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测试服务器进行关机维护,在此期间心理测试服务处于暂停状态,学生的心理测试要避过此时间段。
2.确保普查测试的完整性。学生只有完成所有的心理普查题目,才能得到准确测试结果,因此,学生必须要完成两项测试的所有题目,才能得到完整的测试结果。如果在心理测试的过程中出现网络问题导致掉线,学生必须要重新登录,重新答题。
二、心理网络普查结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针
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网络普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学生思想过硬、政治素质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心理网络普查的结果通过对学生心理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异常的学生较少。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总体上都是健康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有一些心理异常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卑心理。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心”、“在乎别人视线”等,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焦虑,出现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困扰学生的问题也各有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解决。
2.学生心理状况个体差异显著,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经历的不同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千差万别,个体差异性非常显著,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处于精神症状,极少学生转化到躯体症状,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二)基于心理网络普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1.关注心理异常学生,同时注意正常学生的心理变化。虽然学生大部分的心理状态都是健康良好的,只有极少的人有心理问题,但是正常学生并不是就没有一点心理问题,心理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必须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讲座,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有所收获,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
2.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素质。对于学生都比较关注的普遍性问题,我们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比如,对于学生都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可以就“人际关系”进行一系列的讲座,引导学生参与进去,让学生思考,并不断地调适自己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心理健康了,心态乐观了,思想素质自然得到提升。
篇12
二、网络舆情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篇13
2.整合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的学校内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率很高,横向、纵向沟通少,不少网络信息资源类似、雷同、过时、乏味,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高校各部门、各学院、各年级各自为政、各自为网,学校资源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费时、费力、费钱。而真正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少之又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内容丰富、详实,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获取有质量、有价值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拓宽知识面。如果仅仅只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上的简单搜集、罗列、粗加工,整合时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提炼,没有开拓性、前沿性的资源,那么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变成无水之鱼、无本之本,久而久之,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路径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整合机遇”。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和冲击。信息的多元化、开放性会让一些学生迷失在网络中,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整个高等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网络这个具有潜力的兼容性大平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很大机遇,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开发途径,改变公共信息资源占有不均的现状。由于“冲击”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在整合中要充分挖掘与整合全社会资源体系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类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逻辑结构系统,切实增强实效。
(一)“量”的聚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要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地,首先要建立最吸引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在“库”中可建立各大“版块”。例如:“就业创业”、“心灵鸡汤”、“时政热点”、“国学精粹”、“学术论坛”等。在建立网络资源库的过程中,调动教育管理者多主体、汇聚多渠道的主观能动性,将分散的资源形成各力;以改变网络信息资源“量”上的良莠不齐和“质”上的聚合度不高。我国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说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建设成内容丰富、运转高效、载体多样的资源库,将为学校节约很多成本,节省人力物力。通过各学校的内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各类信息、召开各项活动、宣传各种思想、进行各种引导。学生还可以从资源库里下载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料、专业文献、PPT、应用文书等等,不仅省时省力,更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互通有无。别是每个学术活动、每年的就业季到来时,学生辅导员将各类就业招聘信息每天更新,即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上,会给学生带来机遇。面对庞大、分散、虚幻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些有害信息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些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宪法和法律、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煽动民族仇恨、宣扬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甚至,应该迅速清理,予以屏蔽。中国科学院已于2005年开发“互联网有害系统实时过滤报警系统”,将它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中,有效避免青年学生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各类不良信息,避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担忧。还可以跟踪每个用户的上网记录,分类邮件,分别查找,提升效率。因此,只有先设计好高效、便捷、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二)“质”的改变,打造科学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运转体系整合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库的“高质量”体现在运转速度快、专业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含量高。同时,融知识性、理想性、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于一体,呈现出一个稳定协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数字环境。因此,我们在整合、配置时,要巧妙规划,合理布局,规避零散;整合时要比较客观地把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性质、特点及内在关系,充分考虑到整合的时间、空间、成本、功能、效率等因素,依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相互比较,相互链接。及时增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性,改变学校内部各资源体系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和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科学高效的整合体系,会促进整合质理的不断提升、资源与知识的不断融合、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