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闻娱乐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闻娱乐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闻娱乐化

篇1

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不同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甚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它多指来自于娱乐生活或文化娱乐圈内的新闻报道,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了解和刺激。它不像社会新闻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和事态炎凉,让人们了解社会、感悟社会,而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娱乐、感受娱乐,以达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2.新闻的娱乐化定义

新闻的娱乐化是将新闻以娱乐的形式进行表现。一方面,它力避严肃性主题,偏重于软新闻的报道,多把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社会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从严肃的主题报道中尽力挖掘其娱乐价值。另一方面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娱乐性,在新闻创作或表现中加入趣味性、娱乐性因素,贴近生活,更适合于大众口味,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我们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讨,可以说,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从服务受众的目的上是接近的——满足了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需求,形式上也多以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展示。但娱乐新闻注重的是内容,新闻娱乐化讲究的是形式。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现象存在。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新闻类别,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

二、中国新闻娱乐化倾向

我国传媒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的倾向渐趋明显。这种倾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报刊和电视媒体上,成为报刊和电视媒体的卖点。市场化较高的媒体,如都市报、晚报等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近几年来,都市报与晚报的红火,导致了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更加明显。此类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市民业余读物,满足人们茶余饭后的生活调剂,报道重心就是受众感兴趣的软新闻。有的为此推出“新闻连续剧”,有的开设特稿专栏、专版,一天一条“大特写”炒作卖点,吸引受众。

第二,不管是严肃性的大报,还是市场化的诸多平面媒体,在市场的压力下,纷纷扩版,于是消费专刊、时尚专刊、旅游专刊、休闲专刊等纷纷登场,吸引众多受众的注意力。就连我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也创办了《假日生活》,专门报道旅游、消费、购物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第三,关注电影、电视、戏剧、歌舞等娱乐界动态的娱乐新闻节目也浮出水面。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有线广播电视台等几十家电视合出品的《中国娱乐报道》,它的范围涵盖电影、电视、音乐、歌曲、戏剧等文化界多数领域,并且集娱乐与新闻一身,同步传递娱乐界动态以及娱乐圈人物、事件的介绍和评论等,深度挖掘了娱乐领域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篇2

“娱乐新闻化”,重要的不是娱乐资讯本身,而是对这些资讯的整合以及对它们的评论。只有这样,才能穿透娱乐新闻本身的肤浅和流俗,引领这类信息到达一个更高的高度。跳出盲目克隆的怪圈,增加娱乐节目的文化含量和智慧因素仍然是电视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在成立五周年之际,大胆创新,抓住省内娱乐资讯类节目的空白,依据自己频道特色的定位,推出了一档娱乐资讯节目《豫乐报报团》。这档节目不以全面、快捷作为有效手段,而是极力整合娱乐资源,加强观点阐述,进行深入报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但作为一档新兴的娱乐资讯节目,《豫乐报报团》要想发展成为娱乐节目中的佼佼者,要想增强其娱乐新闻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娱人”而不是“愚人”,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的游戏功能、娱乐功能固然很重要,然而它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仍占据主体地位。“娱乐不应该成为电视文化的唯一功能;除了经济效益外,电视组织还需要注意媒介伦理以及相应的社会效益。”

目前娱乐资讯节目中存在某些不良的倾向。例如:为了挖新闻不择手段,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去迎合某些低级趣味人的品位,资讯内容低级无聊,主持人搞怪耍宝,愚己又愚人。因为内容的低俗化,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就此现象,作为电视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节目品位,创作出以娱乐性为基础,同时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集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游戏功能、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的节目。

需要一个完善的资讯网络。调查结果表明,收看娱乐资讯节目的观众认为节目的内容和内容的信息量是最重要的。这就给制作单位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讯网络。目前的《豫乐报报团》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资讯来源的不足,这样直接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如果有了一个完善的资讯网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无限潜能,节约人力物力,同时发挥资讯节目信息容量大的特点。

求新求变,形式多样。电视这个新兴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娱乐正成为当前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属性。娱乐性是多方面的,应该拓宽视野,从多个方面求新求变。娱乐节目的受众主体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一族,要适应他们的口味,就要求节目时尚、新颖、多变。要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应该从节目的形式上求新求变,使节目本身就具有可看性。再加入综艺节目的元素,把主持人的个人表演、游戏活动、观众互动等形式结合起来,从而把观众单一集中在资讯内容上的视觉焦点扩大到节目形式的各个方面。各种视觉亮点相互呼应,必然能够大大增添节目的娱乐性、可看性,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达到了“娱怀取乐”的目的。

整合资源,提炼观点,由点带面,深入挖掘。在目前资讯来源不足的客观条件制约下,资源的整合利用就变得尤为关键。每天的名人轶事、演绎焦点通过各种渠道深入到受众的生活中,造成大量的娱乐事件信息的涌入,给很多受众带来了困扰,如精力不够、时间不足、不能一一消化等。这时的电视媒体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一点一点的信息重新整合,以点带面,创作出信息量大、涵盖全、有深度、有观点的娱乐新闻。

篇3

具体说来,是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人文背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催生了当代新闻的娱乐化功能。

首先,新闻娱乐化一个主要的着眼点就是要为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休闲生活提供娱乐消遣服务。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然而在此之前,从建国后到80年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直是当时社会文化格局的主导和主体,大众文化鲜见自己的领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体制的调整、国外各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逐渐形成了主流、精英、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市场上,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话语力量日渐式微,而大众文化却因为对普通平民阶层的关怀而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关注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成为大众文化制胜的法宝。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也不得不正视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实,选择融入大众文化并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些要素。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便有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市场化运作要求媒体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决定了媒体不可能再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必须向市场要饭吃。广告便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受众数量最大化的追求成为媒体的目标。而普通市民阶层既是受众也正是一个庞大的媒体消费群体。传媒在坚持新闻的基本特性如真实性、贴近性、相关性基础上,努力尝试信息的传递能融入到接受主体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去。可以说,媒体市场化的尝试是新闻娱乐化发展的一个深刻的现实依据。

当代新闻娱乐化倾向不仅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它还折射出了传播理念和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我国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政、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在确定“喉舌论”这个功能定位的同时,也就认同了传播行为作为“传播主体对接受主体说”的单向行为。传播主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单从对接受群体的“受众”概念的指称,就已经埋下了“被动接受”的伏笔。在这个理论中接受群体的主体意识是无足轻重的。随着社会群体普遍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高涨,这种运作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消费者的要求。而新闻娱乐化将观照点更多地投射到普通人身上,投射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去。看似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对受众的潜移默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更倾向于将接受群体称之为“接受主体”,而非“受众”。新闻传播也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回归。

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只强调新闻的教化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媒体的娱乐功能仿佛只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畅销小说的事情,与新闻报道毫无干系。事实上,在当代大众传媒中,媒体的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二者合流的倾向日益明显,新闻也可以供人欢娱,娱乐节目也可以同时提供信息。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实践为新闻报道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元素。特别是一些新闻故事在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经过文学化、戏剧化手法的策划,呈现出具体、感性、灵活的特点。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过于抽象、刻板、理性的整体风貌,为当代新闻迎来了清丽的新面孔。同时,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戏剧手法这些娱乐元素的运用,还为接受主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愉悦。《今日说法》的成功经验就在于运用故事化手法结构节目,并运用多种叙述技巧进行包装,从而使故事生动引人,最终让接受主体在轻松愉悦中感受了法的力量。新闻娱乐化倾向符合当代受众新闻信息接受的心理。

再次,新闻娱乐化现象还将引起我们对于新闻属性的重新思考。在市场经济中走新闻娱乐化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于新闻商品特征的认同。作为新闻,它应具备新闻的基本性质、原则和价值,以保持其新闻归属;作为商品,它必须具备商品的基本条件,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传统的文化思考,认同一方则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舍弃。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不得不将二者的对立最小化,尽可能二者兼顾。如果我们将新闻文本从本质上认同为既是新闻又有商品的属性,两种属性同时同等存在,新闻和商品两种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就引出了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多律”原则。偏废商品原则,新闻媒体将难以维持生计;而若偏废新闻原则,则意味着对新闻严肃主题的背叛,新闻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而应是其他什么东西。

篇4

1.新闻内容娱乐化

现在无论是民生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政治新闻,其内容无不被娱乐化渗透。特别是一向以严肃著称的政治新闻,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外,更多隐秘信息也不断被挖掘,政治人物的私密生活也频频曝光于公众视线中。如,因欧债危机下台的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其任期内总是会因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花边新闻博得媒体的大幅版面。还有对体育新闻的报道,记者除了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描述体育赛事本身外,其实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淋漓尽致地调侃运动员的发型、着装、表情以及赛场之外的娱乐生活。伦敦奥运会开赛不久,每天都会有、等劲爆字眼充斥眼球,这些“背后的故事”甚至能在第一时间抢占网络新闻的头条。

2.新闻报道形式娱乐化

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在新闻传播方式上极力追求通俗化,以达亲民之目的,从而又可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一味过度制造娱乐效果则会降低新闻的价值。比如,现在很多新闻媒体为达到轰动效应,非常“与时俱进”,喜欢用网络上最新最炫的流行时尚用语来对新闻内容二次加工,或采用游戏中最潮最酷的名词来“润色”新闻标题。殊不知,现在流行的很多看似很娱乐、很通俗很亲切的网络用语其实充满了挑衅的色彩。最近发生在重庆的持枪抢劫案,很多有娱乐精神的媒体将作案嫌疑人称为“爆头哥”,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因为“爆头”被游戏玩家视为高技术和眼界准的表现,用于此显然不合适。新闻娱乐化成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

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利益就越是诱人,一些媒介很难抵挡商业化的诱惑。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中国特色的新闻媒体,其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遵循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意即什么样的商品最好销售,消费群最大,获得的利益最多,就生产什么样的商品。即使新闻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商品,但商品性俨然已成为其挥之不去的特征。尤其是在大多数人都追求娱乐休闲的消费社会,生产更多的“娱乐”从商业的角度说就是生产更过多的效益。当然,在新闻传播的语境下,过多的娱乐会让低俗、煽情,诽谤等新闻泛滥。

2.受众的心理需求

如今在心理上,人们追求工作后的全身心放松,很多人视娱乐为经济富足的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因此,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趣味性、刺激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从众心理又很容易导致更多的人有意识地去大众媒介处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以求找到与别人的共同话题,增加社交机会。反过来,受众的这种行为又进一步放纵了媒介对新闻娱乐化的追逐。

3.官方的默许

大众媒体能乐此不疲地提供着娱乐化的新闻产品,光靠市场利益的驱使是远远不够的,这当然还需要相关话事人或管理者的承认。换句话说,是政府的许可才让这些娱乐化的产品能在媒介市场大行其道。如今,我国的媒体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政府的财力显然不可能支撑所有媒体的生计,但如果新闻传媒可以靠生产、销售娱乐化的新闻实现自力更生,对于传媒自身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于政府而言自然亦是省心不少。

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1.文化品位降低

新闻过度娱乐化夸大了娱乐在新闻中的分量,强调了新闻中的煽情部分,它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来迎合普罗大众,而不是从客观的陈述新闻事实出发来引发舆论,所以,仅仅为了娱乐和迎合,新闻难免不陷入“三俗”之中。对受众来说,虽然满足了感官上一时的刺激和,却丢弃了新闻内容的内在价值。正如许多学者认为,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不但会降低新闻作为文化表达形式的品位,也会导致社会整体文化品味的降低,甚至阻碍大众独立思考的能力。

2.信息传播功能弱化

新闻传播的首要功能是信息的传播,但当大众文化成为了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主流,大众化、娱乐化也就成为了现代新闻媒介的主要特点:商业广告铺天盖地,消闲娱乐五花八门,各种俗套层出不穷……在市场经济制约下的大众娱乐文化中,新闻节目自然戴上了娱乐化的“画皮”。新闻从业者把精力放在了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上,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炒作上。新闻不再是供人阐释判断的信息,而成了被精心打造的娱乐消费品,使得受众在应接不暇中头晕目眩。

3.媒介责任流失,公信力下降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宣传工具,除了赚取能保障其持续发展的经济收益外,向社会传递信息、传播文化、提供教育等更应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些媒体在轰轰烈烈的市场角逐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轰动不罢休,走向了极端娱乐化,更有甚者不惜丧失职业道德而虚张声势,欺骗受众,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各种新闻纠纷也随之而来,媒体最终会得不偿失。避免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媒介走向市场化,更加促使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扩大。即使市场对媒体有一定的“矫正”功能,但在金钱的诱惑下,媒介自身难以达到自律,所以很难将新闻娱乐化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此时,需要相关部门行使管理职权,制定相应管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娱乐化的负影响。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新闻传播自由,在我国,政府与媒体属于上下级关系,适当的监管反而更能促进新闻传播的有序发展。

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受传者,这就要求大众必须具有一定的媒介知识、道德意识,法律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无论是作为传播者的大众还是受传者的大众都可以对新闻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进而可避免新闻被人为地娱乐化而误导大众。因而,加强民众媒介素养教育是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手段之一。只有当大众的整体觉悟提高,才会真正具备监督媒体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一艘航船的话,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及复杂的气候情况。”可见,媒体在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事实上,面对新闻娱乐化泛滥的形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会经受空前的诱惑和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新闻把关人的道德自律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远离庸俗、低俗和媚俗。

结语

美国学者尼尔?波斯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曾忧虑地提到过:“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毋庸置疑,新闻走上过度娱乐化之路,势必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伤害。鉴于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

篇5

前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特别是电子媒介(如电视)和互动媒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多地打上“娱乐”的烙印。娱乐已经不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闲暇,它已经渗透到大众传媒时代的每一个角落。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不仅表现在新闻节目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元素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1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1.1 内容上的娱乐化——硬新闻软化或是偏重软新闻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其中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要求传播的内容都是务实的,有些内容并不真实,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主持人明星化等现象表明娱乐已成为时下电视媒体中的一种时尚。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民生新闻节目或部分硬新闻等的传播形式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使新闻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政治新闻或重大事件中,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进行娱乐化的处理,这种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倾向实不可取。

1.2 表达方式上的娱乐化

1.2.1   新闻采写的故事性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将新闻尽可能故事化。一批“基于事实”加上许多“合理想象”的杂志性新闻节目纷纷出笼。像山东电视台的《新聊斋》、《新闻女生组》、《新故事客栈》、《快书故事》等等,主持人用一些真实新闻加上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这些新闻节目使得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1.2.2   传媒技术的多样化

电视的视听双通道极富感染力的优势,多样化的电视符号和表现理念的更新,为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原生态的生活,表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可行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现场同期声、真实电影、特技和真实再现等。它们突破了电视表现力的局限,克服了它很难表现过去时态和抽象内容的缺点,将视觉感染力发挥到极致,为观众省去了把抽象语言转化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但是,传媒技术的过度使用却使广大受众迷失在新闻的“本真真实”与“再现真实”之间。

1.2.3   主持风格的平民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主持人大多以大众的需要为基础,以平民的视角去选择节目内容,用一种普通平民的视角去聊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尽可能用朴实化的语言去报道平新闻。比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就是使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获得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采纳。

2 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新闻和娱乐的融合虽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对创新新闻报道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快乐时,也应认识到它的弊病。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有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问新闻的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

不管“娱乐致死”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电视新闻媒介都应该控制媒介的娱乐化倾向,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电视新闻节目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使文化遗传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增值。

3 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的平衡之道

3.1 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浪潮,在电视新闻媒介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确保电视新闻工作者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3.2 电视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电视新闻日益被娱乐化,电视新闻从业者要提高自己素质,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媒体道德底线,不仅要“他律”而且要“自律”,双管齐下把新闻娱乐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3.3 电视新闻观众进行有效的监督

     电视新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决策、参考的重大依据,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会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到受众的利益。所以,电视新闻观众具有监督新闻媒体及其内部成员行为的权利,实现电视媒体的良性发展。

    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娱乐化正在渐渐蚕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泯灭掉新闻工作者的自律与良知。在未来一段时间,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上演,尽管新闻娱乐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发展需要,但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

参考文献

[1] 波兹曼. 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9-121.

[2] 林晖.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篇6

1.2受众解决严肃新闻的有效手段

要把严肃新闻公之大众,必须考虑大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用一味的“灌输”新闻的方式,并不能引出严肃新闻的教育目的,新闻即使播出去也不会被受众所注意。“说天下”则用最适合的方法,激发受众的兴趣,让受众对严肃新闻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从而让受众能够对这种类型的新闻产生需求。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将受众的被动需求新闻转换成为主动状态。另外,通过轻松、调侃的方式,将新闻进行娱乐化处理,不仅能够让受众产生兴趣,还能够达到受众真正吸收新闻信息的这一目的。

1.3有利于缩短新闻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在媒体和受众间架起了一道友好的桥梁,并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让受众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节目当中,对新闻进行评价与讨论,从而使受众产生与媒体的心理接近感。比如:“说天下”在播出的过程当中,电视屏幕下方会滚动播出受众对该节目的意见与评价,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到其中,真正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综上可以看出: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有利必有弊。因此,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2探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

对娱乐化的追求与倾向,是当前新闻界最典型的变化与方向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就明确指出:过多的做娱乐性新闻等同于一种慢性毒药,长期受到这种新闻的影响,会导致大众慢慢遗忘自己生活在怎么样的世界、怎么样的社会中,甚至还会让人蒙蔽双眼,无法正确面对挑战,同时也失去了努力进取的意志。所以,我们在享受娱乐化新闻带给我们的轻松与愉悦之感时,还应当严格抵制娱乐化新闻的负面影响,避免被其涤荡掉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媒体用社会责任换取了经济利益,而公众则失去了参考的依据,得到了“娱乐”麻木。如此一来,传媒的公信力以及社会的监测功能等作用,也将会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之下尽被弱化。

篇7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的兴盛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它的定义和解释比较复杂,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它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二、新闻为什么能娱乐化

新闻为什么能娱乐化?笔者认为,新闻之所以会娱乐化离不开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和现实的需要:

(一)新闻娱乐化的理论背景

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传播过程必然包括以下两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所谓传播者,是指讯息的发出并以讯息来影响他人的一方;而受传者,是指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在现实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就是社会中的大众传媒组织,而受传者则为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都在受众的范畴内。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组织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展开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在商业化运作的今天,面对市场这根杠杆,媒体势必会从自身发展和身存的角度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而新闻娱乐化正是一种以娱乐为特征的新闻选择和加工活动,其目的在于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它巨大的受众市场,使得媒体“把关人”在选择时,将天平倾向了它这一边。

传播学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其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媒体在进行娱乐化新闻报道时,必然首先对受众有一个观念上的定位。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最终的落脚点,受众的观念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的影响。观念影响行动,同样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在如今新闻已经走向了受众消费的一个时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必然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受众的心理、受众的需要就是其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

传播学的社会控制论告诉我们,新闻媒介与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新闻的传播必然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我国的新闻单位一直处于政府的领导和控制之下,他的新闻报道的准则和尺度,必然要受到政策和环境的影响,这点毋庸置疑。

(二)新闻娱乐化的现实需要

受众的需求给新闻娱乐化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的新闻理念也经历着从宣教向娱乐化转型,媒体市场竞争激烈,媒体要生存,必须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娱乐化的运作符合消费市场的要求,新闻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新闻娱乐化的负面效应

我国文化批评家朱大可针对媒体关于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时这么说:“观察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最令人震惊的是:四个受害者,根本没有人去关心。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此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漠!马加爵事件本身已经变成公众的一场狂欢,它就是一个公众娱乐节目,这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它已经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朱大可的话可谓有的放矢,这是新闻界的悲哀,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反思。

四、新闻娱乐化的进程中要掌握新闻娱乐化的尺度

新闻的娱乐化代表的是新闻走向的一种潮流,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它包含的内容是更为宽泛的。但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是不能做成娱乐报道的,严肃性决定了此类报道的严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因为用事实说话毕竟是新闻最基本的原则。

五、遵循新闻规律,确保新闻娱乐化的正确走向

在新闻的娱乐化进程中,必须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

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以追求高层次的娱乐。高层次的娱乐是一种精神愉悦、审美愉悦,应该说这也是真正娱乐所追求的方向。如果新闻和娱乐结合得更好,那么人们就会获得更大的精神愉悦,新闻的娱乐化应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

结束语:新闻的娱乐化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是符合市场和新闻发展趋向的。走上健康道路的新闻娱乐化不会淡化新闻的传播功能,因为毕竟新闻的生命在于新闻的本身。

参 考 文 献

篇8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以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生新闻的平民化风格一直以来都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收视率以及广告销售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民生新闻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了许多新奇的元素,叙述方式也新颖独特,无形中带有较多的娱乐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是应大众文化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种娱乐性也存在有一些问题。

一、地方民生新闻的娱乐构成

(一)标题的娱乐化

目前,许多民生新闻在播出一些新闻事件时,往往先会给它起一个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名字,像“路见不平一声吼,抓个小贼来耍耍”、“该怎么孝顺你?我的母亲”等等。这些名字让观众一看就会感觉到有趣,同时也为民生新闻添加了一些娱乐成分。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的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因此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现实。标题的娱乐化对吸引观众的眼球以及提高收视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持人与播出方式的娱乐化

民生新闻的播报不同于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往往是主持人坐在演播室里,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国、内外发生的时事进行播报,新闻的严肃性比较强。而民生新闻的播报就不同与此,首先主持人是站着播报的,而且在使用语言时有的采用的是方言,并非全部是普通话。像山东电视台的《百姓百事》中的两位主持人,他们在播报节目时穿的是长袍马褂,整个播报过程跟说相声似的,引来了观众的喜爱。还有《民生直通车》中的主持人孙亮也特别独特,他在讲解民生新闻时显得特别随和,跟拉家常似的,一改新闻播报的那种严肃性、古板性。

二、民生新闻娱乐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如今,播报民生类新闻的节目越来越多,因此节目不可避免的会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这种低俗文化集中表现在有些节目为了迎合一些群众有时会费尽心思的去寻找一些低俗事件以满足观众一时看热闹的心理。要不就是所播报的内容偏离了社会伦理观念,过于趋于庸俗化。整体看来一些民生新闻节目的问题并不是娱乐化,而是娱乐的低劣化。民生新闻类节目在播报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娱乐的方向以及娱乐的程度是当前民生新闻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地方民生新闻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民生新闻关注的多是街头巷道中百姓的日常事件,包括反应社会论理性的现象、市民的好人好事以及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市民在民生新闻所构建的“媒体社区”中渐渐的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市民对地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也在不断地凝聚着社会人际。

地方民生新闻是一种本土化的新闻媒介,本身就具有接近性,且为构建和谐的地域文化发挥着巨大功效。民生新闻往往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结合起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渐渐地产生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地域文化是连接人们之间的纽带。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往往会在他们所构建的“媒体社区”中,进一步强化本区域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而实现“地域文化认同”的目的。以地域文化作为根基,在塑造地域差异同时,为民生节目赢得地域优势,进而提升民生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

可以说主持人是新闻栏目的代言人,他的表现能力以及受观众喜爱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因此,节目的主持人必须与他人有所不同,必须凸显自己以及节目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赢得观众的喜爱。毫无疑问,民生新闻带有地域文化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语言上。浓厚的地方特色往往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进而会更加关注这类型节目。因此,有特色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定会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篇9

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报道内容的娱乐化,即选择具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新闻作为报道内容。二是报道形式的娱乐化,即在报道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大量采用娱乐化的手法,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了某种娱乐性质。因此对体育新闻娱乐化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指在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采用娱乐化的表现形式传播体育新闻内容,使体育新闻具有了某种娱乐性质,从而使体育新闻报道活动趋向娱乐形态的渐变过程。

电视体育新闻内容的娱乐化内容与特征

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内容。软新闻的流行。软新闻最初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大众报刊的崛起,这种富有人情味,轻松活泼的报道风格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而逐渐盛行起来。电视体育新闻领域也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已经不单纯是对比赛结果的简单播报,而是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整个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教练员成为报道的主角。此外,运动员在赛场外的一举一动也成了电视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体育人间》栏目在2009年4月6日晚播出了专访乒乓球教练刘国梁的节目。在这期节目中以采访刘国梁及其身边的同事、妻子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刘国梁的运动生涯。我们不仅能看到当年在赛场上拼搏的刘国梁,而且节目利用大量篇幅展现了赛场外以及生活中的刘国梁。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他因为失败和低潮期的苦恼,也能看到他因获得金牌时喜悦的眼泪,这些都让观众了解了其不为人知的侧面,也成为吸引观众收看的要素。

软新闻的流行还表现在对赛场外体育明星生活的关注上。过去,电视体育新闻往往把报道的重点集中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观众通过电视了解的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一个侧面。如今,电视体育新闻已经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体育明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们的生活、情感、爱好、喜怒哀乐都成为媒体报道的内容,通过这些报道能够让观众看到明星在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例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人间》关于刘翔的专题报道,在节目中将报道重点集中在刘翔的日常生活上,通过跟拍的方式展现了刘翔一天从训练到生活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有刘翔面对镜头唱歌的画面,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

硬新闻的软化。电视体育新闻内容娱乐化的另一个表现便是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为了满足大多数受众对于软性新闻的偏好,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在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媒体在对硬新闻的处理上采取了软化的方法。电视体育媒体从业人员在报道体育比赛的硬新闻时,不断寻找更新颖的报道角度,在转播比赛过程中强调比赛的趣味性和故事性,突出比赛的悬念性和激烈性,让整个比赛过程看起来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例如在转播一场F1比赛中,在每一个转弯有可能超车的地方摄像镜头都会跟进,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两辆赛车之间激烈的争夺,增加比赛扣人心弦的紧张感。在转播NBA比赛过程中,媒体会利用中场休息时间插播自制的短片,介绍两队的交战历史等信息,把一场单独孤立的比赛放入两队历史交锋的链条中,使其产生一种连贯性,以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形式特征。栏目设置的娱乐化。近年来,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在栏目设置上不断推陈出新,娱乐化元素越来越多。在众多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天下足球》栏目做了很大创新。在这档节目中,有一个板块叫做“TOP10”,每期一个主题,总结出排行榜的前十名。例如“十大精彩扑救”、“十大远射”、“十大悲情英雄”等,归纳得准确而又充满趣味性。而另一个板块“看球听歌”中则用歌曲来代替解说,用音乐来诠释比赛中的经典画面。这些别出心裁的栏目设置正是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在不断实践中对娱乐性的开拓。

信息解读方式的故事化。对信息的故事化解读是当今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趋势,它要求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求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展示人性的本质,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在这种趋势下,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也不能例外。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新闻节目《体育新闻》中,有一个板块就是专门讲述体育故事的。这个板块运用故事化的手法来诠释体育新闻,使体育新闻更富有吸引力和人情味。如2006年2月在德国都灵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张丹重重摔倒在冰面上之后,虽负伤仍凭借令人叹服的毅力完成了动作,摘取银牌。《体育新闻》对这一体育事件报道完全采用了讲故事的手法,在生动的讲述中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固定在了事件的过程之中。报道把握住了比赛中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元素,如解说词中强调了比赛的配乐是《龙的传人》,告诉观众张丹才刚刚20岁等,这些信息都增强了节目的感彩。

主持人的个性化。由于电视媒体重视画面和视觉效果的特性,对于主持人的形象、声音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体育新闻的主持人,他们不同于其他类型新闻主持人,在主持体育节目时往往要打破传统的标准。他们富有个性,青春靓丽,充满朝气和活力,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眼球。同时媒体开始对体育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记者进行包装,推出明星主持人、首席记者。电视台开始致力于打造一批有个性特色的名主持人、名记者,为主持人制作个人形象宣传片,让主持人参加各种活动,把他们塑造成能够代表节目形象的明星。例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主持人孙正平、韩乔生、刘建宏、段暄等,他们在体育频道中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节目,并且都拥有大量的拥护者。主持人的个性化无疑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和娱乐元素,成为明星的主持人反过来也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

体育新闻娱乐化合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出现的这种“被异化”的娱乐化新闻,是对新闻本性的悖离、对公情权的侵害。它扭曲了体育运动中愉悦网民身心的初衷,冲击了媒体职业道德,腐蚀了媒体的公信力,涣散了社会的正义与良知。体育新闻娱乐化,以追求新闻的可读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新闻报道的软化不能以丧失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作为代价。

合理把握娱乐化尺度。如何让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关键在于对娱乐化度的把握,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掌握:第一是舆论导向尺度。一切媒体都是公共信息传播载体,一切媒体产品都是社会公共产品,一切媒体都是公众舆论阵地,它最大的特点是传播性、共享性和公开性,一旦错误导向和有害信息进入社会传播,就会对社会、对某些受众产生不良影响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电视体育新闻媒体在采用娱乐化手法报道体育新闻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报道角度,不能一味迎合受众需求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第二是道德标准尺度。电视体育媒体在报道娱乐化体育新闻时要遵守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坚决抵制低俗化报道,不恶意炒作体育明星隐私。否则只会使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损害,最终被受众所抛弃。第三是新闻专业尺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电视体育新闻在娱乐化道路上要杜绝假新闻,在报道过程中要时刻遵循新闻规律,在选择报道内容时,按照新闻价值的要求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比赛并挖掘其内在的娱乐性。

正确引导受众群体。第一要不断提高电视体育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加强对媒体工作者队伍建设,对记者编辑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制作出高品位和有深度的体育新闻节目。

第二要强化电视体育媒体的自律功能。媒体在进行体育报道时要以弘扬体育精神为最终目标,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入到运动员身上,大力宣传他们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报道中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让体育节目富有人情味,以情来打动观众。

第三要加强政府和体育组织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及监督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媒体行为,让体育新闻事业能够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积极探索与创新。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理念相交混杂,难免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道路还处在起步阶段,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必然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处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还有更大的空间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10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其中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要求传播的内容都是务实的,有些内容并不真实,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主持人明星化等现象表明娱乐已成为时下电视媒体中的一种时尚。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民生新闻节目或部分硬新闻等的传播形式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使新闻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政治新闻或重大事件中,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进行娱乐化的处理,这种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倾向实不可取。

1.2表达方式上的娱乐化

1.2.1新闻采写的故事性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将新闻尽可能故事化。一批“基于事实”加上许多“合理想象”的杂志性新闻节目纷纷出笼。像山东电视台的《新聊斋》、《新闻女生组》、《新故事客栈》、《快书故事》等等,主持人用一些真实新闻加上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这些新闻节目使得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1.2.2传媒技术的多样化

电视的视听双通道极富感染力的优势,多样化的电视符号和表现理念的更新,为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原生态的生活,表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可行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现场同期声、真实电影、特技和真实再现等。它们突破了电视表现力的局限,克服了它很难表现过去时态和抽象内容的缺点,将视觉感染力发挥到极致,为观众省去了把抽象语言转化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但是,传媒技术的过度使用却使广大受众迷失在新闻的“本真真实”与“再现真实”之间。

1.2.3主持风格的平民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主持人大多以大众的需要为基础,以平民的视角去选择节目内容,用一种普通平民的视角去聊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尽可能用朴实化的语言去报道平新闻。比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就是使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获得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采纳。

2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新闻和娱乐的融合虽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对创新新闻报道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快乐时,也应认识到它的弊病。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有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问新闻的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不管“娱乐致死”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电视新闻媒介都应该控制媒介的娱乐化倾向,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电视新闻节目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使文化遗传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增值。

3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的平衡之道

3.1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浪潮,在电视新闻媒介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确保电视新闻工作者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3.2电视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

篇11

(一)过度娱乐化电视新闻侵蚀人们对新闻主题关注度

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造成新闻受众主体关注度从新闻本身转向新闻表现手法,造成关注“工具”而忽视“主题”,形成本末倒置,新闻传递新闻功能大打折扣。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闻传播方式出现,新闻传播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电视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不断对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进行变革,传播方式和展现手法也是新闻创新方式之一。但是,过度娱乐化会造成电视媒体渠道播出新闻与娱乐节目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使电视新闻发展偏离正常轨道,造成电视新闻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受众对新闻主题关注度。电视新闻的首要职能是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是严肃性和正规性,诙谐的、小众化和网络媒体的表现方式极大损害了新闻的严肃性和正规性。受众主体会因为表现方式娱乐化而偏离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关注,并造成娱乐性成为新闻的价值取向之一。

(二)过度娱乐化电视新闻误导受众主体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

电视新闻是社会公众产品,受众主体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要求新闻应当与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公众尝试相一致。新闻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是新闻的过度娱乐化所导致的。新闻低俗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注重次要的新闻题材、花边新闻、不确定性事件作为,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将新闻戏剧化人为制造悬疑或增加煽情刺激情节,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新闻内容本身引开,而流于表达低俗化。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信息输入都会对人的意识活动造成影响,而且还改变了受众的态度,并且最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受众的行为。人们模仿电视新闻的中的作法的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对缺乏基本判断力的青少年造成的伤害更大。

(三)过度娱乐化电视新闻造成电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从电视新闻信息传导方式看,电视媒体具有强制性和单向性,电视媒体决定新闻内容,观众无法直接、主动影响电视新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但是,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和传统媒体具有极强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是电视媒体作为媒体形式由国家确定和主导,因此电视媒体承担着比其他媒体更多社会责任。英国新闻学者托斯塔尔简明扼要地将媒介组织的目标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收益目标与非经济收益目标,认为电视更应当是非经济收益目标的媒体。从设立程序和运作方式上,电视媒体是稀缺资源,是公众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受托人,电视台是事业性法人,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过度娱乐化导致人们扭曲了对于电视社会责任关注,降低了人们对于电视媒体和电视媒体播出信息的信任度,进而降低公信力。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严肃、庄重的事物更真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重大事项必然有庄重的仪式,必然远离娱乐化。

二、电视新闻应当远离娱乐化扩大化侵袭路径

(一)加强电视新闻过渡娱乐化外部监管

防止电视新闻过渡娱乐化外部监管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法律监管,二是行业监管。我国应当尽快出台针对于新闻监管的专项立法,通过法律限制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趋势。政府主管部门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电视媒体也知道娱乐化的边界,受众也能清晰电视媒体的行为界限,通过三方联动将电视新闻变成清新、求真、求实的电视节目。行业监管是指成立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特点限制这个行业将新闻过度娱乐化限制在必要的限度之内。政府合理规范面对电视新闻过渡娱乐化趋势,在大众传媒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时,政府应充分发挥调整指导作用,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产生和发展。

(二)电视媒体应当坚守承担社会责任的底线

篇12

    一、娱乐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含义

    不可否认,在社会群体对新闻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细化娱乐性的新闻节目。而娱乐功能也开始成为新闻节目的主打功能,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能为人们创造诸多方面的乐趣,满足了现实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在新闻节目编制上,编导们常常注重追求新颖独特的娱乐元素,很多时候都会在新闻内容上添加一定的娱乐效果,经过娱乐化处理的新闻节目常常会在观众中收获良好的评论,这些都能给电视节目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利用该类模式进行新闻传播,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还能使其心理上出现波动起伏,在心理上觉得娱乐性节目越看越有意思。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改革中,必须要引进多种声画合一的技术效果,通过增强新闻的叙事功能来改善节目主题的表达效果。

    二、造成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产生的因素

    (一)消费观念因素

篇13

各类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第一语言,在长期变化调整中新闻节目也开始转向娱乐性特征发展,之前很多正式的时政新闻等均开始走向非政治化、娱乐化等方向,而许多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均注入了娱乐性元素,这让原本严肃的新闻节目看起来更加娱乐化。从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趋势看,未来新闻传媒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而是涵盖着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内容,这些主要还是为了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而不断交替变化着的。当然,在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关的问题,正确处理好新闻节目的存在的弊端也是需要积极关注的。

一、娱乐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含义

不可否认,在社会群体对新闻需求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细化娱乐性的新闻节目。而娱乐功能也开始成为新闻节目的主打功能,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能为人们创造诸多方面的乐趣,满足了现实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在新闻节目编制上,编导们常常注重追求新颖独特的娱乐元素,很多时候都会在新闻内容上添加一定的娱乐效果,经过娱乐化处理的新闻节目常常会在观众中收获良好的评论,这些都能给电视节目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利用该类模式进行新闻传播,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还能使其心理上出现波动起伏,在心理上觉得娱乐性节目越看越有意思。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改革中,必须要引进多种声画合一的技术效果,通过增强新闻的叙事功能来改善节目主题的表达效果。

二、造成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产生的因素

(一)消费观念因素

商品经济时代注重的是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新闻节目是很难长期运作下去的。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群体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着,大量新闻节目信息的传播可以让人们掌握及时的消费广告内容,从而引导大家去商场消费。目前电视常用的方式则是把受众群体规划为城市中的青年人群,以“影像符号”的方式对他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刺进,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引导大众的生活、消费方式。只要电视节目保持一段时间的新闻传播,社会群体在新闻广告面前总会受到刺激,这种环境下有助于人们参与到消费过程中,也就达到了商家制作娱乐性新闻的目的。广大社会群体面对不同的商业广告,思想意识上多少会留下印象,一旦其需要消费广告中的商品时,在消费选择上也多数选择广告中的产品,这就是思维意识给消费者们造成的刺激作用。

(二)大众文化因素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基本上都是为了传播不同的大众文化,通过刺激人们的视觉、听觉等,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广告新闻中。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可以让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更加理想,娱乐人们的同时将商家们需要传达的广告信息传播出去,这是早期新闻节目所达不到的效果。

(三)媒介技术因素

技术是新闻节目娱乐化的重要基础,很多创新的节目形式都要依赖于传媒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把不同的数字、文字、图片、声音等综合到一起,利用镜头关注新闻事件中的发展过程,把人们的生活状况或思想观念完全展现出来。因电视是线形传播的媒体的一种形式,其在时间上仅局限于某一个阶段,过了这段时间观众则无法重复收看,从而在大脑中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使人们对新闻广告的内容记忆深刻。

三、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不利影响

(一)节目方面

1、夸大性。很多新闻节目在画面上过于追求特殊的效果,造成很多新闻语言得不到充分的战士。2、虚假性。“假新闻”一直以来都是传媒界的难题,尽管国家对假新闻采取了严厉的打击,但新闻节目中的假新闻依旧泛滥不已。3、局限性。这里说的局限性是针对新闻广告传播对象而言,大部分新闻节目都是为城市群体量身定做的,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似乎都是为了取悦于城市居民。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新闻节目开始关注经济利益,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原本很正规的新闻节目也变得过于娱乐。

(二)社会方面

新闻节目俨然成为了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而新闻的内容也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可否认,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乐趣,但若深入分析可知这种影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新闻娱乐化背景下很容易扭曲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四、电视新闻节目科学娱乐化的策略

从客观角度看,我们不能强制性的抑制新闻节目的娱乐化,这是社会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当然,我们也不能放纵新闻节目娱乐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在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转变的同时,社会各方面要做好相应的改进工作。具体包括:

(一)注重新闻叙述

作为节目主持人,在新闻节目的阐述过程中应坚定客观的立场,对新闻节目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处理,让新闻节目看起来更具有真实性、可看性。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需不断培养自己的“镜头意识”,根据具体的新闻现场对新闻信息客观评论。不得脱离了新闻事件本身的事实。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从观众角度出发,保证新闻信息能被受众理解,这是新闻节目传播信息的基础。主持人在从事新闻播报工作时要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对于不同的节目内容能进行特色化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吸引到观众。

(二)注重表现形式

同期声和解说词的运用要传达出节目的个性和丰富的信息,不能只是新闻节目的包装。

(三)注重专业水平

另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总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是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知识有关。不能说严肃的新闻一定对人有用,娱乐化的新闻是毫无益处的,这就是信息的个性化,也体现了时代进步过程中的人的个性化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