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化学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化学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篇1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2.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毋庸置疑,新课改理念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课改理念、如何展开教学,才是关乎中学化学教育发展的大事。调查发现,54%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很好,契合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发展需求,应务实开展;但也有46%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宽泛,缺乏实践意义,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真正贯彻新理念。这也表明,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仍面临“新旧”交替过程中的冲突困境。此外,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教学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但这一亮点与传统教学形成了最为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2]这些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创新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依托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优化与调整中学化学教育的基础。

3.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调查发现,新课改实施之后,中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有所增加(35%),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厌化学、怕化学”的心理,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而且加剧了师生之间不良关系因素的建立,以至于化学教育面临师生关系僵化的窘境。[3]调查结果显示35%的师生经常交流,45%偶尔交流,而有20%的师生几乎不交流。

二、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策略

1.落实教育资金投入,促使教育均衡发展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困境不是思想理念的缺失,而更多是教育资金投入缺乏,导致教育发展频频陷入改革的瓶颈之中。因此,为优化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应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转变过去政府“一肩挑”的局面。

(1)捐资助学。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投入捐资助学的队伍,让社会情感与教育事业相联系,形成教育事业发展全民参与的形态。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改革是当前初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契合新课改的必然选择。对此,应着力构建新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扩大教育受益面,均衡当前的教育发展。

(3)加大经费投放力度。教育经费是一个敏感话题,但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撑,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教育事业的吸引力单靠教育的内涵是不足的,现实的工资待遇一直是困恼教师的热点话题。[4]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教师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将极大地提升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扩充当前相对薄弱的、老龄化的化学教师队伍。

2.优化现有的化学教学资源,实现化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课改理念是完备的,但在践行中,不少化学教师觉得化学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影响新课改理念付诸于实践。并且,很大一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利用简单地局限在化学教学设计及化学题库等方面。殊不知,这种局限的看法让化学资源流失,造成化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其实,化学教育资源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点,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化学资源意识,着力开发教学资源都是当前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发力点。所以,优化好、利用好化学教育资源,可形成如下具体的作用面:

(1)依托化学教育资源,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多元化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强调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考虑面相对比较集中,生本理念侧重于“生本学习”,难以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乐趣。对此,多元化教学形态的基本面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情形,转而通过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迎合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个性教育能够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充分体现。[4]

(2)开发化学教学资源,推动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传统“一笔一黑板”的教学形态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学生更热衷于网络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对此,通过网络拓展化学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并在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下推动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使中学化学教育呈现新的发展面貌。

(3)调整化学教材资源,更好地契合师生的教与学。中学化学教材资源的调整,主要在于化学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调查中部分化学教师反映化学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实践难度大、新课改理解不到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化学教育的开展。[5]对此,应调整化学教育资源,进一步有针对性、有长足性地开发化学教材资源,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3.调整教育培训制度,严把教师质量关

篇3

(3)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高中化学教育课程中绿色化学的实施

摘要: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绿色化学理念应该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涵盖绿色化学理念,主动创设情境,立足实验,在课堂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对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进行评价。

关键词:高中;教育;绿色化学

一、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高中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主动创设情境,善于利用教材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应以主动创设的或者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或问题为中心,通过主动探究式教学,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绿色化学理念,比如可以把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如在卤素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在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的作用,讨论其可能的途径。通过这些活动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学生经常了解及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的热点,从而提高其深入了解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并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防止污染、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感。

2、立足实验,渗透绿色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绿色化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学化学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量化,都是用“适量”、“几滴”等笼统的词语限定,而中学生做实验时好奇心比较重,无法准确地把握实验药品的实际用量,所以造成药品的损失,甚至可能造成污染。二是实验的产物有毒。所以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调整,要定量,实验室明确告诉学生药品的用量情况,这样既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又可为实验操作规范化奠定基础,更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三是让学生根据有毒物质的性质,探究针对该种物质如何进行回收与处理。对于实验可以进行细节上的优化和处理,使得实验更绿色化。例如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由于溴的挥发性强,毒性大,而碘的毒性较小,可以将四氯化碳萃取溴水改为萃取碘水。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的铜丝,这样就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当实验结束时可以及时将铜丝取出,减少空气污染。演示白磷和红磷着火点对比实验时,该实验反应发生时燃烧物易爆溅并且燃烧时有大量白烟产生且有毒等,实验时在铁片上方罩个玻璃罩,取用的药品也要尽可能少。由此可见,在实验时,要确保实验的安全及环保问题。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污染环境、不吸入有毒烟雾及安全和便于观察等角度出发讨论、分析,共同改进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及绿色化理念。

三、循环使用化学试剂、充分利用反应产物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所以,我们应该应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反应产物。这不仅从源头上防止了污染,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例如:在中学化学实验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如果将反应后的混合集体(含未反应的CO)直接释放到空气中,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空气,产生了新的隐患。如果进行循环利用,就能达到节约化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实验工作中,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四、妥善处理化学实验中的废弃物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以致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实验教学过程中,限定用量,把好的经验传播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加上正确引导,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董量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化学教育[J].2002,11.

[2]吴光才.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探索[J].南平师专报.2001,02.

篇4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篇5

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课本的内容设置很大部分是结合日常生活、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各种交际会话,因此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与各种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

1.称呼语

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女子可称呼Miss。但是,有时陌生人之间也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例如:love,dear,pet, honey,sweet-heart等。这在英国某些非正式场合用得特别普遍,如在市场上商贩和顾客之间,在公共汽车售票员和乘客之间。但是,最近有些女性(特别在美国)反对男人这样称呼她们。英美熟人见面互相问候常说“Hello,how are you?”或谈论一下天气,“Lovely weather,isn’t it?”而中国人见面喜欢说“你吃了吗?”“你到哪里去?”假如用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去招呼西方人,则会被认为你要请客吃饭或被认为干涉别人的私事。

应该指出,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往往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eat uncle可称Uncle Jim。实际上,用Great-Uncle Liu之类来称呼一个人,听起来不太顺耳,而且许多西方人也不喜欢别人用grand-或great-之类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

2.感谢与答谢

“Thak you”这句话不论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用来对许多事物表示感谢。例如,对礼物、邀请、帮助,或对主动提供帮助、其他种类主动提供的东西表示感激。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两种语言之间是有差别的。如 Lesson 1中给老师送礼物时的一段对话:

―Happy Teachers’Day, Miss Zhao!Here are some flowers for you, it's our best wishes!

―What beautiful flowers!Oh, a diary, too.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地道谢。

3.恭维与赞扬

恭维语在美国社会的各种场合经常、广泛地使用,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它们就象问候。感谢及道歉语一样成了一种套话。在美国社会中,人们通过赞扬、夸奖来鼓励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为。在美国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赞扬来鼓励学生,如:

You know something, Tom. You did a good job. 人们也通过赞扬和恭维来建立及维护社会关系,还常用它们来代替道歉、问候、感谢等套语。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阅读文学作品,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角色表演,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篇6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对话教学理论走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对话教学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独立的主体,认为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他人及自己的对话式沟通,完成自我主体的建构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以说,语文对话教学它不是机械重复活动,而是新的知识与理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同时,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人格上的平等,意味着多元理解的共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实践呢?

一、从“主导――主体”教学实践走向“消解中心”的关系性实践

对话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特点,突破了“主体――客体”单一的主体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把教师与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独特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召唤主体。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发现,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它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就是实施对话。

二、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积极“重构”,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要进行对话,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而问题的形成以及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积极“重构”。确立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性开展。那么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巧设话题,激发对话呢?

1.营造学生文化氛围,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

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学生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学生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语文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有一个人文的环境,营造一种符合学生自身的文化氛围。

2.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对话情境

有效生动的对话情境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要消除权威,如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归还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在微观层面上,对话主体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平等的观念、安全的场地、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成有效对话的最基本的条件。它首先要求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教师是最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学情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专制压抑的情境中,人往往会形成一种抵触的情绪;而在民主和谐的情境中,人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得开朗和谐,自信乐于交流。

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与机智协调,将对话教学推向深入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也称为教师的情境教学智慧。一个教师能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与智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各方面的修养,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民主平等的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其次,教师必须要有宽厚的语文素养和知识面。倘若一个教师具备了以上两个方面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运用对话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对话教学的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合的文章进行对话教学,一般要选择教学内容丰富,有争议、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指导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来展开对话;注意捕捉学生心灵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对话能动性。

其次,教师要有很好的教学机智。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但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又要有较强的思维灵敏度。对于学生在对话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想法当场作答,尽量将问题放在课堂内解决。

最后,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给予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疑虑及逆反心理,正确对待现实的价值观。切勿压制学生提问题,或对其问题无动于衷。

参考文献:

[1]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2]冒惠娴.语文对话教学如何开展[J].论文选登.

[3](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7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1、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积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助于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2、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3、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全面系统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精神。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但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篇8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让大学生能够运用英语来进行信息交流,并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想要利用英语来进行信息交流,就必须要能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讲话者所表明的观点和态度,并能够对讲话者的话语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

(一)话语隐含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自2005年2月以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100分制改为710分制,其中听力所占比例大大增加。这充分的证明,大学英语将更加的重视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将话语隐含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去,能够有效的引导确实去正确的理解会话语的言外之意。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经常有选择性的避免通过语言来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意图,而是会采用比较委婉间接话语来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达到自己的意图。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话语隐含理论,那么就能够在交际的过程中了解到对方的弦外之意,而学生在听力考试时更是能够“知己知彼”,有技巧的捕获各种话语发出者的弦外之音,进而能够正确的解题。由此可知,大学英语教师与高校学生如果能在听力的教与学中高效的利用话语隐含理论,那么听力理解的教学工作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话语隐含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都是教完音标就觉得完成了任务。这就直接使得很多学生到大学后在学习英语时不能够通过语音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味深长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这样的后果就使得很多学生即使是过了四级、六级也很难在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时通过发音来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其实就如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通过不同的发音方式往往能起到表达言外之意。在实际交际过程红能够表达出会话隐含的言外之意的有语音因素、知识因素。其中语音因素主要包括了重音(stress)、音长(length)、停顿(pause)和语调(intonation),知识因素主要包括了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理解这几方面。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重音、音长、停顿、语调可以让一句话表现出不同的意思。例如“Sheisyourgirlfriend.”这一句话,如果是重读主语“she”,那么就能够表达出一种疑惑的语气,表示质疑;如果是均衡重读,那么就表达一般陈述,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如果是重读宾语“girlfriend”,那么就包含了肯定、欣赏或惊喜的态度在里面。知识因素帮助学生理解话语之中的隐含之意十分重要。学生要掌握英语就必须要了解其背景文化,缺乏背景文化的支持,在理解言外之意方面就会存在严重的缺陷。会话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的,情境因素帮助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十分重要,不论是在听力考试中还是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对产生会话的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而相互理解则是指的会话的双方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话能够被对方所理解。

三、会话隐含理论所带来的英语教学启示

在任何一门非母语的语言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理解其所包含的隐含信息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知过程,而能否正确的领会话语中的隐含信息则直接的关系到能否正常的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英语作为一门学生们学习的第二语言,如何让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讲话人的话语中的隐含意义,是长期以来困扰教师以及学生们的难题。通过话语隐含理论的运用笔者认为要帮助学生学会领会英语会话中的言外之意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篇9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形成,大大提高化学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科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解《氨硝酸硫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关于三种化学物质的性质,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看到三种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并利用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三种物质的用途。当学生对其具有基本认知时,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得以创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对化学知识进行验证,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三、加强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改革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只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让化学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各学科学习模式的相似化,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过于枯燥。作为一个自然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且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知识,提高课堂参与度。比如在讲解《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总结尽可能多的能源利用方法。在课堂中,通过抢答的方法去回答能源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计分的方式决定胜负,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篇10

前言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这段时间内,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逐渐意识到语言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方面已形成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强,其中现实交际能力是最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基础内容中已经融入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英语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以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主要目标是致力于培育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不过目前的国内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缺失。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包含了读、听、写、说等各个方面,但是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没有详细的说明,这就导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无纲可依。第二,大学英语教学队伍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依然只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忽视文化背景的渗透。第三,当前的英语教科书内容较为单一和片面,没有呈现出多样化,导致整个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文化教学,而忽视交际文化的渗透,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是了解几个或者某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却不能全方位了解多元化的、世界性的西方文化。把交际和文化无形隔开,导致学生就算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运用英语,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难免会有交际用语的错误。

改进文化教学的策略

(1)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已意识到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现今为止仍旧没有一本较为完善的文化教学大纲。虽然在1998年大学英语教学修订本中对文化教学提出了要求,但没有详细的操作法和评价措施作依托,进而导致英语教师在开展文化教学无大纲可依。在修正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应当修改其文化教学观,在教学目标中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含义、构成以及培养目的明确列出,例如应当明确在何种情境下运用何种语篇、语言功能、交际措施等;还应当在原有的四六级词汇大纲中添加对外交际常用词语和学术研究词汇,在词语解释中把部分实用性强的词汇添加进去,把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中有相异联想意义的习语、词语和言语等注释上联想含义和文化寓意。(2)强化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教材建设近段时间,外语教育界把英语教学由“以内容为中心”代替“语言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充分证实了现有教材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素质教育其核心是人文教育,显然以语法构建脉络编写而成的“语言中心”教材,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革新应快速开展。“内容为中心”是将文化教育视作英语教学的中心,其中文化不是狭义上的文化,而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精髓。不管教材怎样改革,都应当把是否突出文化视点、是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否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等作为评价教材的主要标准。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够编写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英语教材。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以满足实际应用为中心,尽可能选用真实的语言资料,在内容上不但要追求“名人名篇”,而且要符合实际状况。英语文化的渗透是文化教育中应给予重视的环节,所以英语教师在对大学生展开英语教学时,应当重视英语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的讲解,可以通过播放西方影视片段等各种方法来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全方位深入地了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宗族制度、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例如,明确知晓东西方文化篇章有差异性,即西方是直线式,东方是迂回式;西方是逆潮式,东方是起承转合式等等。(3)提高对英语老师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交际教学法,不但对语言知识进行传授,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正确掌握语法结构后,可以在合理的语法和恰当的场所使用英语展开交际,这为获取准确率较高的信息、降低交际失误、增强双方了解奠定基础。由于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所以不能做到全程用英语教授课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大一开始英语老师为了与全球外语走势的immersion相结合,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应用纯正英语口语进行教学,逐渐地将学生引入到英语文化和环境当中。营造恰当的英语口语环境,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就能接受西方文化的陶冶,进而增强他们感受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能力。英语老师在平常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使用纯正的英语与学生沟通,并且拿出一段时间来专门展开纯正英语的教学。通常可以结合听力练习,让学生感知何为纯正的英语,为英语口语练习奠定基础。老师还可以展开情景式教学,创设出相应的环境,让学生展开模拟训练,促使其英语口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对西方文化做到充分的了解,并且熟悉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能准确判别在哪些教学内容中添加文化背景,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因此英语教师应当通过进修或者“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差异敏锐度和英语文化修养,进而能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渗透文化教学,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步提高。(4)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在英语和汉语中,部分词语在定义、含义上看起来是相对应的,不过这些词汇在特定的区间内,表述程度以及隐含的寓意等均有所差别。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词语教学时,着重对词语的文化背景含义进行诠释,并且把英语词语与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展开比较,如果教学需要还应当将外国的风俗习惯作相应的补充等。在挖掘词语含义的文化要素时,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采用词源法、语境法、对比法和搭配法等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比如,moon在我国通常会与嫦娥奔月相联系,而在美国则会联想到太空飞行。又如看到南瓜(pumpkin)西方人会想到万圣节,我们却只是把南瓜当做吃的一种蔬菜。而非语言交际是应给予重视的交际方式之一,它主要指在指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应用非语言(肢体)语言等行为展开交流,并能够理解信息的过程。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方面差异较大,所以非语言文化的内涵也各不相同。例如,英美国家通常走路都是昂首挺胸、高视阔步,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可一世,这时老师应当向学生解释清楚。又如,西方英语国家通常在工作或交际场合避免下蹲和跑步,如果是做出此类动作就会觉得不雅观。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应当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英语老师不但肩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重任,还应当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升其文化理念,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输出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庆芳,韩荣,王博.试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86-88.

篇11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过分注重语言形 式(语音、语法、词汇)的理解,而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却 关注甚少,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也随之淡薄。 此种教育现状导 致学生习惯用英文形式表达中文思维,为有效的交流设置了障 碍。但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外语教学的 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

文化,英文是culture,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 在 中国,《说文解字》如是解释“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意为各 色交错的纹理,有纹饰之义,与“野蛮”相对。 “化”由相反的两 个“人”字组成,表达一种变化的趋势,本义为变易、生成,其引 申义则为改造、造化、培育等。 可见,东西方传统中,“文化”都 有人工改造的含义,体现着鲜明的“人为”特点。 文化的定义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相对精神文明而言。 简要 地说,文化是一个团体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 、共同的知识、 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传统的结合,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 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语言作为 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文化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 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的交流, 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学 习的过程,不应该将文化退变为语言学习的背景,因为是文化 让语言的交流成为可能。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认为“语 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 著名语 言学家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 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 方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 的著称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 ,同时 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 存在的,二者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 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所以,学习语言 与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相互促进、两位一体的学习实践 过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是高 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教 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 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 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 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地位的逐渐提高, 英语已经成为 国人相当重视的一个学习科目。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语言结构 是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等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和语言 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往往被忽视。 学生获得的只是英语语言 能力, 社会文化能力的相对缺乏导致了社会文化干扰型的中国式英语。 中国学生普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中文思想+英文形式。 形式语言虽然正确,但是却缺少了文化上的可行性。 调查 显示,约53% 的英语外教认为 “文化错误”要比语法错误更难 让人接受,93% 的外教认为他们与中国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 异,并认为这部分内容应成为教学的一个目标。 再者,当下各 种定量化、标准化的英语考试,使大学英语课程成了语言技能 机械化操练的场所,大学英语学习越来越带有符号化的意味,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在绝大多数高校 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紧密挂钩。 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 也成为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高校牺牲文 化教学来换取四级通过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分低“英语交际 能力”的大学生也就应运而生。 实际上,文化的教学和语言技 能的培养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抽离了文 化的语言学习只能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语言操练。 但是现 阶段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 是大学英语教 学中的薄弱环节。

四、改变现状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改变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弱“文化”现状,须从“教”与“学”两大方面着手。 具体来说如下:

1.加强理论指导,形成日趋完善的文化教学体系。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已 日趋完善,但文化教学的实施还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因此当 务之急是制定文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要求、内容、目标、步 骤等,并配以相应的教材和考核标准,与语言技能培养目标紧 密挂钩, 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思维方 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素质。

学生吸收有效的异国文化知识的理想源泉来自课堂 ,而 课堂上的理想源泉来自教师。 因此一个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 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他(她)必须摒弃文化中心主义和 崇外主义,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和异国文 化,具备文化的抽象和还原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 学生广泛阅读丰富的语言材料,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 络、多媒体、录像、电影等把文化知识形象化,直观展示英语国 家文化的各个层面。

3.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 ,无论在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教学 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交际环境 ,都 存在严重不足。 仅仅凭借课堂时间,是不能达到深层次文化教 育的目的的。 这就需要拓展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辩论赛、戏剧表 演、英语角等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又可教学相长。

五、结语

“文化”是21世纪的关键词之一 ,世界各民族在实现文化 交融、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也以文化交流为依托。 大学英语教 学作为我国现在基本的外语习得途径,肩负着民族重任。 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实现语言 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赢。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 导 学 生 ,消除学生盲目排他 (异 国 文 化 )和 完 全 归 化 (异 国 文 化)的心理趋势。 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研究,才能找 到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规律所在。

篇12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以日常问候为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特征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英文和中文一样,当两个熟人或朋友相互见面时,通常要彼此间相互问候。问候的目的是保持社会接触。西方人见面会这样问候: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ello./Hi!

―How are you?/ Are you doing OK?

中文也有诸如此类的问候语。但是,西方文化注重不干涉个人的隐私,尊重个体的自由;而中国文化则注重互相关心,在问候时会通过对他人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发问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如:“吃了吗?”“在那儿上班?”“大大年龄了”等等。而很多西方人对这种中式的问候看作是涉及个人的隐私,通常会反感。所以,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进行这种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即文化教育。否则外语教学便是不完整的。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标准》还给出了培养文化意识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因此,只有在英语教学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现今中学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并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国的英语及其变体,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教材第八单元:

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通过询问生日,学会日期的表示方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向学生讲解西方人过生日的习俗。例如,如何召开生日派对,如何互送生日礼物,如何度过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第30个生日等等。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在英美国家,随便打听别人的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会被认为是粗俗而无礼的。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初中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过程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例如在听说了西方浪漫的情人节,令人捧腹的愚人节,富有亲彩的母亲节之后,他们会好奇;在了解西方国家宽松的教育体制,轻松的学习方式之后,他们会羡慕;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时,他们会困惑。只有通过文化教学,将中西方差异及国情现状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才能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成长的烦恼期。

二、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障碍

阻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受英语考试导向制约。目前,各种考试铺天盖地,其考试内容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的考察。在这种考试的导向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免不了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言所蕴涵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在“中考”冲击下,教师更无暇顾及文化教学。二是过度重视语言教学。以往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换言之,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得到过度的重视,而文化教学则被忽视。其主要表现在于:首先,教师对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文化教育是学好语言知识后的附加和补充,可有可无,这与前面所说的应试考试导向制度有关。其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胜任文化教学。目前我国初中的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英语教师,即非母语为英语的教师。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背景几乎一致。他们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文化差异。即使是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只是照本宣科,死板枯燥。因此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是顺利进行文化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对策

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

我国英语教学是在学生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赖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一切本着教学唯了学生终生发展的思想,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直观、活泼的形式融入并引导学生了解丰富有趣的英语国家风俗文化,真正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统一起来。

其次,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在他们学习英语时难免发生迁移,为避免套用汉族文化帮助来进行英语交际,英语教师就不得不首先尽可能深入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此,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英汉两种语言、有意识地揭示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并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能力作出分析和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他们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化背景知识

对于文化教学,有的教师觉得太抽象、太锁碎、不容易操作,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好文化教学。我国初中主要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合编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为主,这套教材越来越多地对文化因素予以重视,融合了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文学、音乐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体现了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的深化。所以,教材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实现将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勤于动脑,善于发掘,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英语文化教学。

3.开展专门讲解和文化讲座

初中阶段的文化学了充分利用课本、结合语言学习的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专门讲解和文化讲座,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专门讲解是指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等类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

文化讲座是指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篇13

多元文化是指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交流愈来愈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在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地理教学是学科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生活领域的影响越发显现,同时多元文化也影响着如臭氧层空洞、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想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间的了解与合作,就离不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本文谈到的多元文化是仅限于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表达的是对不同文化的的理解和尊重,对其他的不作探讨。

一、中学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素材

多元文化知识是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地理教学中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知识涉及的范畴较广,它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这些文化无不因为区域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中学地理课程中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中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多元文化素材,主要有多元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多元的人文景观等三个方面。

二、地理教学中可发展的多元文化技能

文化间能力是指解释有意识的交往(如语言、符号和姿势)、无意识的暗示(如体态语言)以及不同于自己文化方式的习惯的能力,主要是移情和交往。文化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移情及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往。

所谓移情是指从别人认为陌生或有悖情理之中认识到价值的所在,具有直觉洞察力。因此,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所培养的文化间能力主要有运用和洞察能力、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1、运用和洞察能力

从理解力的角度出发,运用能力是指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景之中,洞察能力是指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能够透过表层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运用能力和洞察能力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可以这样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人乡随俗”,快速适应不同的文化。

2、交往和自我认识能力

文化背景相异的人,跨越文化条件以及知识的阻隔,互相融洽地交谈,以更好了解对方,从对方学习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审视自己,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对相异文化不可一味地排斥、否定,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行为观念等,直面自己文化中的优劣,吸收相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而形成自我认识。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

1、在地理课程基础上,适当充实多元文化知识

地理课程中的多元文化内容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补充课堂多元文化内容。地理教学可以生活化,把身边的地理资源以实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生活中出现的多元文化实例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探索多元文化内容的内涵,使地理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具实效性。

2、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

(1)用形象而理性的语言描述多元文化知识。

(2)创设利于学生发表观点的情境。主要是学生运用自己知道的一些多元文化知识。

(3)利用网络加强文化交流。

四、地理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突破多元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教师要加强对多元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自身的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理念,摆脱狭隘的多元文化意识,要把多元文化意识扩展到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等方面。

2、引导学生辨证看待多元文化

过于强调多元性,反而可能会干扰学生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此时,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可通过具体的实例或阐述一些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在地理教学中融人多元文化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尊意识,地理教学中涉及对我国文化的一些介绍,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和世界其它文化的差异性,知道自我文化的特征,感受祖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热爱自己的文化,具有民族文化尊严。